破碎的片断
再次提起笔来的时候,连自己想些什么都已经忘记。不得不感慨时间的力量。看到自己内心的感受在别人笔下如行云流水般泄出,只剩下惘然。我不知道所有的感觉是否还存在,它只是需要一个时机,一个触发点,就可以汹涌而出。
1文学所在
这个时候开始读林白,从《一个人的战争》到《秘密之花》。此时感慨已经超过彼时,高三的时候读过《内心的故乡》,徘徊在城市与自然的边缘地带,找不到栖息之处,所有的不安、焦虑、与人隔绝的空虚感都在文学中得到了安放。开始学会关注弱势群体,让自己病态的心理更健康些。此时,我开始感觉到文学的一个侧面意义,如林白所写,失意、潦倒、青春不再、孤独、疾病缠身,文学都可以收留你的心,像狗一样陪伴着你。我读到弗里达,十八岁起被钢铁刺穿身体,脊梁折断,盆骨破裂,一生在手术中度过。在几十件刚质和石膏胸衣中,是不是更清楚地感受到现实的重量,在破碎中绽放的魅力,让痛苦与折磨开出最绚烂的艺术之花,随着时光流动来到我们面前,从这个时代找到另一个时空灵魂的契合点。
2关于父亲
林白三岁丧父,“关于父亲的记忆常常是旋转、闪烁、飘忽不定 、难以确定的事物,他们总是变形、枝节横生,使我似曾相识却又困惑不已,”每次回忆起来都只剩下空茫的感觉,不曾亲近,也就淡到以为以为不曾拥有。是不是此时此刻,就算他出现在我面前,我也难以确定自己触摸到的是血缘神秘的亲切感,还是一份陌生的疏离感。
五岁的时候,父亲开始淡出我的视线。我清楚地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存在这世界,却从未感觉到他和我又什么关系。比之于恨,我更倾向于“陌生化”,我宁愿选择忘记。
可是,最终我们都明白有父亲和没有父亲是完全不同的,“这是一个巨大的亏空”。
3离开*拥有
“我在广西的时候,广西是一块我身外的空间,我在其中走来走去,并没有感觉到特殊的意义。当我离开,这块完整的空间就变成了无数碎片,他的点点滴滴从遥远的南方来到我的眼前,又在我的梦中变得无比巨大。” ——《离开与抵达》
很多时候在离开以后开始回想,曾经以为无法融入的空间,早已随时间,渗进毛发,侵入内心,融入骨髓。曾经以局外人的心态生活在其中,看着别人的生活方式,像看一场闹剧,闹剧散场,才发现自己一直是角色之一。离开的另一面是拥有。在回来,有的只是无比的熟悉和亲切,归属感开始蔓延,漂泊的时候总可以找到内心的存放处。
我也知道,多年以后聚首,都不复当时的模样,我会发现亲切、熟悉将被疏离、陌生取代,内心的故乡也只存在于回忆之中。确是这份真实的岁月、我们献予的青春,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