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了大学以后,每逢放假回家就会被那些从小看我长大的叔叔阿姨们偷偷拉到角落,问相同的一个问题:有没有男朋友。
似乎一过二十岁,人就会像有魔法一样从婴儿“嗖”的一声长大成人,那些以前千叮咛万嘱咐我不要早恋的长辈突然都八卦的变了立场,苦口婆心的让我好好留心身边的男孩子,一副万一嫁不出去看你怎么办的样子。
记得刚20岁生日后的某天一家三口在一起吃饭,老妈突然很感慨的说了句“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都嫁给你爸了”。我突然就有喷饭的冲动。
其实我的父母从来就不赞成我在大学期间找男朋友。母亲总是说还在读书的孩子,心总是不安定的;父亲说没接触过现实生活、躲在象牙塔中不知油米钱的你们即使是真心喜欢,在走上社会后面对社会的压力也终难长久。这话我是赞同的。毕竟的我们还都太年轻,很多事情是我们没有能力去解决。每年毕业的时候,那些劳燕分飞的场景都不会少见。因此大学校园中的我始终贯彻“没能力解决就不要碰麻烦”的方针。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长辈都跟我的父母报有相同态度,否则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问我前面那个相同的问题了。
曾经有个阿姨跟我说,恋爱还是要趁早,在学校中的你们仍是最单纯的年纪,对感情的付出是真的真心。纵然当你们进入社会的时候这份感情会受挫,但总好过那些在社会大染缸中翻腾多年的人的逢场作戏来的好。有多少夫妻是因为结婚而结婚,而结婚以后又有多少感情可以让他们维持他们的婚姻。
最早听到这个阿姨的理论我只是一笑置之。但学校举办的与女教授的一次面对面的座谈会上有个教授又说了相同的一些话后,让我从新思考起这个问题来。
我们是什么时候懂得爱情的?
放假前看了一本小说后颇有感触,于是在宿舍的“卧聊会”的时候我问她们,年少的爱情真的有那么刻骨铭心吗?十几岁的少年真的懂得什么是爱情?有人对我说,一个人一生有多少个十几岁,而恰恰是这十几岁的爱情才最纯粹。当我们跨上在二十岁的台阶时,再用那颗堆满现实与理智的心去回首十几岁的青涩的感情时,才懂得那份珍贵。而这珍贵一生一次,心中的那个人,也只一生一人。
罗密欧与朱丽叶为爱殉情时不过一个16岁,一个才13岁。
有多少人在反复吟诵纳兰容若的“人生若只如初见”,有多少人神色黯然的说着“那时年少”,而更多的人或许是不经意间恍然想到那些“当时只道时寻常”。
原来,爱情与年龄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