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装着大地和高天——从顾思的《白色的海》谈起(七)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288 回复:0

心中装着大地和高天——从顾思的《白色的海》谈起(七)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竹林书屋

ZxID:13843168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8-04 0
心中装着大地和高天——从顾思的《白色的海》谈起(七)
心中装着大地和高天(七)
——从顾思的《白色的海》谈起

四、说标准(一)

小序:笔者原来不想写文艺批评的标准了,看了顾思《致敬爱的笔者竹林(三)》,再三考虑,还是写一写为好。
诗歌评论家杨光治说:自己认识到,搞诗歌评论就应当具有事业的责任感和艺术的良心,应当坚持真理、讲真心话。由于水平的关系,对某些问题可能判断失误,真心话可能是片面话甚至是错话,但总比昧着良心而讲的假话更好。文艺评论园地从来不应当成为投机家的市场。
对顾思和《白色的海》的看法不变,不过只是进一步的阐述自己的观点。还是那句老话:求同存异,不去争论。

第一、文学作品和文学欣赏

(1)文学艺术一经产生之后,它既是广大读者阅读、欣赏的对象,也是读者评论、研究的的对象。
(2)人们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总会产生种种的看法和议论,并以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倾向,发表对作品的评论。有作品、有读者、有评论,于是便产生了一门对文艺现象、文艺家、文艺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论的学问——文艺批评。在阅读和欣赏的基础上产生的文艺批评,反转过来,又可以给阅读和欣赏以指导,促进文艺创作的发展与繁荣。
(3)文艺理论是以文艺批评的实践为基础,不断总结文艺创作的新鲜经验,研究和探讨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不管是文艺理论,也不管是文艺批评,都必须从文艺作品的实际出发。
对作者来说,通过文艺批评,总结创作经验,研究作品的成败得失,可以帮助作者进一步理解文艺的性质、特点、掌握文艺创作的规律。对广大读者来说,阅读文艺作品的评论,可以认识它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吸取有用的营养,不断提高辨别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

(4)鲁迅先生就是对好的文艺大加赞扬的人。

他说:

幼稚对于老虎,有如孩子对于老人,绝没有什么耻辱;作品也一样,起初幼稚,不算耻辱的。因为倘不遭了戕贼,他就会成长,成熟,老成;独有老衰和腐败,倒是无药可救的事!

当殷夫的诗集《孩儿塔》一问世,鲁迅立即写下了《白莽的〈孩儿塔〉序》,向社会推荐这部作品。

他写道:
    
    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别有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曙光,是林中的响箭,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前驱者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做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第二、文学批评的普遍规律

(1)思想标准第一和艺术标准第二,这是文学批评史上,文学批评的普遍规律。从历史上看,各个阶级在进行文学批评时,总是首先从政治倾向上着眼,看作品是否符合本阶级利益,在艺术水平上,则是属于第二位的。
(2)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是贵族出身,竭力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像《荷马史诗》、《奥德赛》中,不符合奴隶主要求的诗节,他都要删掉。

他说:

    我们要请荷马和其他诗人们不必生气,如果我们勾消去这些以及类似的段落,这倒不是因为它们是坏诗,也不是因为它们不能悦一般人的耳,而是因为它们愈美,就愈不宜于讲给要自由,宁死不做奴隶的青年人和成年人听。

(3)宋代人叶适说;

          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也。

这话的大体意思是:写文章和写诗歌,不能对人们有教育作用,写得再好也是没有用处的。这是封建时代,文论家提出的思想的重要性。

(4)明代人高则诚说:

        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

这话的大体意思是:如果作品起不到教育人的目的,使读者或观众得不到艺术享受和心灵的洗涤,再好的作品,也是没有用的。这又是封建时代,一个文论家提出的思想的重要性。

(5)清代人李沂说:

        盖作诗先问是非,后分工拙。

这话的大体意思是:一个诗人在写诗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它的思想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然后再考虑艺术技巧的好还是不好。这又是封建时代,一个文论家提出的思想的重要性。

(6)无产阶级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

1、无产阶级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

我们评价作品的思想标准是:

(A)文艺作品要符合无产阶级的最根本的利益。
(B)具体说,文艺作品要为无产阶级专政制度下的劳动人民服务,即为工人、农民、战士、学生,等等服务。
(C)文艺作品为劳动人民喜闻乐见;能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政治水品;能让他们以昂扬的斗志和不屈的精神,积极参加祖国的宏伟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事业,为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奉献自己的青春、生命、人生。

2、无产阶级文艺批评的艺术标准

我们评价作品的艺术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

(A)形象的生动性和典型性。文艺要塑造形象,形象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本身的特点——是活的、是动的、是富有生命的。因此,形象是否生动而逼真的反映生活,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就成了评价作品艺术成就的最起码的一个标准。形象不生动,读起来枯燥无味。形象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因为如此,形象从生活中的某一点,把读者引向宽广而复杂的生活的海洋中去。作者虽然只写一个点、一个面、一个瞬间,然而它却表现了生活某些方面深广的含义。
(B)感情的真实性和真挚性。面对抽象的概念,无所谓感情不感情。但是,面对沸腾的火热的生活,作家在反映时,就不得不注入感情了,甚至是强烈的感情。舞台上的演员杀人,用的不是真刀,他也不是真的在杀人。然而,由于演员沉浸到了他的角色中,他以他自己的真挚感情,却可以使假成真,可以使观众真实地相信他是在杀人。
(C)形式的完美性和独创性。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而空洞的虚伪的内容,形式无论怎样完美,都不过是裹上锦缎的僵尸而已。巴尔扎克把形式比作希腊神话中善于变化的海神普罗斯泰,认为必须辛勤地找到它,紧紧抓住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掌握它。梅兰芳为了弄清一句唱词的音韵腔调,他又花费了多少力气,请教过多少语言学专家。
(D)美学的感染性和愉悦性。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感人的力量,这种感人的力量,使人愉悦,令人喜欢,让人享受。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的艺术家,都不同程度地创造了美的人。美,是一个众说纷纭、迄今没有定论的问题。然而作品中美的东西,它总是感染人,让人产生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因此,怎样从美学上产生感人的力量,也就成了评价艺术作品的又一个标准。
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评价艺术作品的标准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文艺家必须按照艺术的特殊规律去反映生活,去表达思想感情。
关于艺术标准,说法很多,笔者采取了复旦大学教授、美学家蒋孔阳先生的说法。

第三、文学批评的桥梁作用

(1)文学批评,在读者和作家、在欣赏和创作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文学批评,它既要帮助读者,认识作家的作品,提高欣赏水平;又要帮助作家,认识他的作品的社会实际效果,提高创作水平。
(2)笔者不是评论家,对顾思的《白色的海》的分析,是否到位,还是一个问题。因此,顾思对《白色的海》中思想上的“硬伤”问题,还有自己的看法。文学批评的桥梁作用,也许在网络文学中,特别是在《诗词歌赋》中,就不存在。笔者对《白色的海》肯定了它三点:(1)第一个亮点是,少女在海边追逐浪花。(2)多年后,“我”向大海倾诉自己的心声。(3)在两个画面之间,夹杂着令人感动的美的朦胧语言。《白色的海》的最主要缺点是——少女的忧郁。这忧郁虽然埋入大海,但它毕竟存在过。从作者的《致敬爱的笔者》(一)和(二)发表之前,笔者就说:这首《白色的海》的诗歌,带有一点自然主义的个人意识的倾向。
(3)笔者读婉约派李清照的作品,特别是她写的那些与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的相思之苦的作品,自然主义的个人意识的作品就特别明显。顾思的《白色的海》在创作手法上,是不是受她的的影响呢?
(4)现将笔者的《贝壳歌》全抄如下:

贝壳歌

小贝壳,
那是她——送给我的——一支儿歌;
我至今——还保存在——我的心窝。

小紫萼,
那是我——送给她的——一枝花朵。
她至今——是否锁在——自己心窝?

我永远——在故乡大海的——怀抱里,
故乡的大海——和——童年的她——
永远装在——我的心窝;
她远离故乡,
故乡的大海——和——童年的我——
是否还装在——她的心窝?

我永远——在故乡大山的——胸怀里,
故乡的大山——和——童年的她——
永远装在——我的心窝;
她远离故乡,
故乡的大山——和——童年的我——
是否还装在——她的心窝?

日落日出——几多岁月?
生命短暂——人生曲折。

火了村庄——火了车辙;
红了田野——红了山河。

她的身体——是否像——问天柏?
她的生活——是否像——欢乐歌?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何时再来?
戏水爬山——天真无邪——今生不来。

笔者的童年时代,是在海边的一个小城度过的。笔者的家住在小城的四合院内。这四合院内,住着三家人。其中有一家人的女孩,叫于小兰。笔者常常和她去海边捡拾晶莹透明的小石子和玲珑剔透的小贝壳;也常常爬大海身后的小山,去掐一些野花和野草。她把好的贝壳送给笔者,笔者把好的野花送给她。笔者和她在一起读小学。后来,她家搬走了。笔者读中学和大学,后来又回到家乡工作。她读中学和大学,后来在外地工作。笔者和她,只有在小学的时候,有过交往;上中学和大学,就没有交往了。
笔者在读李白的《长干行》中的“郎骑竹马来,绕床龙青梅”时,脑子里总是浮现着于小兰的影子。久之,当灵感爆发时,笔者写下了《贝壳歌》这首诗歌。
她送给“我”的小贝壳,“我”至今还保存着。“我”送给她的小紫萼,她是否还保存着呢?
“我”在故乡工作。“我”的心里装着“故乡的大海”和“童年的她”。她远在外地工作。她的心里是否装着“故乡的大海”和“童年的我”呢?
“我”在故乡工作。“我”的心里装着“故乡的大山”和“童年的她”。她远在外地工作。他的心里是否装着“故乡的大山”和“童年的我”呢?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真乃沧海桑田。祖国和家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看:“红了田野——红了山河”。
她也到了:“五十而知天命”或“六十而耳顺”的年龄了,其身体能像“问天柏”那样健壮吗?其生活能像“欢乐歌”那样愉快吗?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永远是让人怀念的。“戏水爬山——天真无邪”永远是让人难忘的。整个诗篇,写了“我”和“她”纯真的友谊。
就表现手法上来看,是不是也有点像李清照和顾思那样的自然主义的个人意识的倾向呢?
(5)鲁迅先生善于解剖别人,也善于解剖自己。这一点,笔者很欣赏。因此,笔者也常常解剖自己和自己的作品。
(6)才华横溢的郭沫若说;郭老诗不少,诗多好的少。这是谦词,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7)顾思是才女,才女写的诗歌,并不一定每篇都是精品力作。笔者把《白色的海》,归到第二类,因为在思想上,它有“硬伤”。提到思想上的“硬伤”,顾思似乎有点不愉快,甚至生气了。这不过是笔者的一点看法而已。如果生气了,笔者还是把毛泽东的“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送给顾思。笔者的题目《心中装着大地和高天》,就是希望顾思以博大的胸怀,来听一听别人的不同意见。
(8)顾思在《致敬爱的笔者竹林(三)》中,写了海子的诗歌,写了作者怎样喜欢这首诗歌,写了电视中的黄、暴、脏、乱,写了对“硬伤”的看法和辩解。内容似乎多而乱,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黄、暴、脏、乱的内容,大概应该用扫黄打非的标准,去衡量吧?至于“硬伤”,笔者是用思想的标准去衡量的。写什么,那是作者的创作自由,至于是不是第一流的问鼎之作和及第之作,那就应该听听评论者的意见了。笔者想:一篇作品,在一片赞扬声中,听一听不同的意见,也许不是一件坏事吧?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25
  • mlhdf11

    派派币 +1 2015-03-09

    作者好文笔,推荐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