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理解:
宜春髻是指旧时春日妇女所梳的髻。因将“宜春”字样贴在彩胜上,故名。
彩胜又称旛胜,亦称“华(花)胜”、“彩花” 。唐宋时代汉族民间风俗,每逢立春日﹐剪纸或绸作旛戴在头上或系在花下﹐以庆祝春日来临。谓博戏取胜,彩头,奖品。
明汤显祖的《牡丹亭·惊梦》【绕地游】:“[旦]: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贴]:你侧著宜春髻子恰凭阑。” 清朝纳兰性德 《东风齐著力》词:“最是烧灯时候,宜春髻,酒暖葡萄。”
落髻是粤剧中的一种发髻,也称坠落髻,是介于青衣和花旦之间的扮相,适用于刚结婚还未有孩子仍带有少女羞涩和娇俏的少妇角色。
故上联宜春落髻可以指粤剧中的发髻。而另一种理解,则可把此处的落字理解为装饰的意思。
1
宜春落髻
彩胜娇鬟
上联落髻是一种发型,指坠落髻。下联娇鬟也是一种发型,指美丽的环状发髻。
宋代词人赵闻礼的瑞鹤仙有云:“年少。青丝纤手,彩胜娇鬟,赋情谁表。南楼信杳。江云重,雁归少。记冲香嘶为,流红回岸,几度绿杨残照。想暗黄、依旧东风,灞陵古道。”
2
宜春落髻
寿阳妆额
下联寿阳额(寿阳妆)对上联宜春髻,下联妆额(额妆)对上联落髻,都是女子装饰的重要环节。
寿阳妆,本来指南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的“梅花妆”,后喻女子华美妆饰,或喻梅花。通指古代汉族女子在额上贴一梅花形的花子妆饰,也称梅花妆,额妆,额黄之妆,花钿妆或佛妆。而周密的声声慢中有云:“妆额黄轻,舞衣红浅,西风又到人间。”祝允明的爱梅述有云:“梅自含妆檐畔一点寿阳额后,遂见爱于人间。”妆也是装饰点缀的意思。
凑巧上联宜春是地方名,而下联寿阳也是地方名。
吐槽下。。其实用寿阳额妆还是寿阳妆额我犹豫了好久,因为上联宜春髻的髻在最后一字,但是那个落又确实有装点的意思。最后还是决定用了妆额。><
3
宜春落髻
花钿臼头
花钿是古时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色,以红色为最多,以金、银制成花形,蔽于发上,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首饰。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同是牡丹亭游园惊梦中【步步娇】的唱词有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
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
迤逗的彩云偏。
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臼头花钿用来形容丑女浓妆,臼头的意思是长得象石臼一样的头。宋朝叶廷珪《海录碎事·文学·赋》有云:“蒋凝应宏词为赋,止四韵遂出,顷刻传播,是谓臼头花钿满面,不若徐妃半妆。”
4
宜春落髻
花钿帖脸
5
宜春落髻
斜红绕脸
古代还有一种在面颊贴花钿的化妆术,称为面靥或笑靥。相传三国时期,吴太子孙喝酒后在月下舞水晶如意,失手打伤了宠姬邓夫人的脸颊,太医用白獭髓调和琥珀给邓夫人治伤,伤愈之后脸上留下斑斑红点,孙和反而觉得邓夫人这样更为娇媚,很快宫廷、民间就兴起了丹脂点颊,而且流传到后世。梁简文帝诗:“分妆开浅靥,绕脸傅斜红。”即在形容这种妆饰,诗中的斜红是一种和面靥配套的面饰。面靥在唐朝时依然风行,高承《事物纪原》中记载:“远世妇人喜作粉靥,如月形,如钱样,又或以朱若燕脂点者,唐人亦尚之。”从南薰殿旧藏的几位宋代皇后像中可知面贴花钿在宋代犹有余风。
6
宜春落髻
丹脂点颊
丹脂是胭脂的意思, 晋王嘉的《拾遗记·吴》有云:“诸嬖人欲要宠,皆以丹脂点颊,而后进幸。” 五代的张泌《妆楼记·丹脂》亦有云:“诸嬖人更以丹脂点颊以要宠。”
7
宜春落髻
额黄侵发
额黄,一种古代中国妇女的美容妆饰,也称“鹅黄”、“鸦黄”、“约黄”、“贴黄”,“花黄” 。 因以黄色颜料染画或粘贴于额间而得名。
花间派诗人牛峤《女冠子》里有云:“锦江烟水,卓女烧春浓美。小檀霞,绣带芙蓉帐,金钗芍药花。额黄侵腻发,臂钏透红纱。柳暗莺啼处,认郎家。”
8
宜春落髻
臂钏藏袖
缠臂金又称为扼臂、臂钏等,是一种中国古代女性的缠绕于臂的装饰,是用金银带条盘绕成螺旋圈状,所盘圈数多少不等,一般三至八圈,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缠臂金的奥妙在于戴上之后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所见都为数道圆环,而相互不关联,宛如佩戴着几个手镯般美丽。缠臂金在流传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女性的爱物,随着礼教的日渐加深,女性连手腕无意中露出来都被认为是失礼,作为臂饰的缠臂金,只能隐藏在越来越长的袖子里,失去了最初的装饰功能。大约从明代晚期后,缠臂金就淡出了女性扮美的舞台。
9
宜春落髻
跳脱绕腕
魏 繁钦《定情诗》中有云:“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在古代跳脱是手镯的意思。明 顾起元的《客座赘语·女饰》有云:“饰於臂曰手镯……又曰臂钗、曰臂环、曰条脱、曰条达、曰跳脱者是也。”
10
宜春落髻
霞幂霜髫
霞幂是红色头巾的意思。 郭沫若 《赠日本松山芭蕾舞团》诗之二有云:“霜髫霞幂苦回甘,万柡煸普揭夂ā!
[ 此帖被pototo在2015-05-16 21:2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