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墨客】苏轼的江城子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355 回复:2

[『活动』] 【文人墨客】苏轼的江城子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当昆明莎

ZxID:10227859


等级: 热心会员
爱情从来就不是1+1=2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4-10 0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


(1)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2)孤坟: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其妻王氏之墓.   
(3)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4)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   
(5)顾:看.   
(6)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   
(7)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8)思量:想念.   
(9)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10)“尘满面”两句,形容年老憔悴.   
(11)小轩窗:有窗的小室.   
(12)短松:矮松.   
(13)轩:门窗




译文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克制自己不去思念吧,却本来难忘.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赏析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这首“记梦”词,实际上除了下片五句记叙梦境,其他都是抒情文字。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呵!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 ”,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唯“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盈。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


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20
浅吟阑羽

ZxID:15192111


等级: 禁止发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04-10 0
虽然词很深情,然而现实总是最讽刺的。就像情话永远比沉默动听。
十夜凉

ZxID:14155948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zy32593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5-04-15 0
赞同楼上的观点
当年年少被这首诗打动,深深的喜欢上苏轼追忆他亡妻的那份感情
长大后才知道,我被骗了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