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 欧美言情天后艾伦·布洛克,写尽爱之绝望与希望。2011最浪漫感人的外国文学;人生悲喜,不过如此;感动全球,获奖无数!
原作名: 《The Language Of Sand》
作者: 【美】艾伦·布洛克(Ellen Block)
译者: 任晓洁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11-8
页数: 293
定价: 29.8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0450151
内容简介我以为生活总是美好
但一件意外小事,就可以将一切毁灭
这就是我们的人生
……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
将我的幸福生活彻底毁灭
没有了爱人,没有了孩子,没有了希望
我告诉自己不能放弃
却不知道继续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
辗转反侧,来到丈夫生前最爱的小岛
我要找到那座灯塔
完成丈夫的梦想
守望灯塔,指引航者安全回家
……
是的,一件意外小事,就可以将一切毁灭
但生活总是还可以美好
这就是我们的人生
作者简介艾伦•布洛克(Ellen Block)欧美言情新天后,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已知的目的地》于2001年获“杜如•赫兹文学奖”。2003年,艾伦•布洛克获“米切纳•哥白尼文学奖奖学金”。《且听岛语》出版后,以当下题材、细腻笔法、充沛情感、感人情节迅速征服欧美读者,被誉为2011年最打动内心的新女性主义小说。
目录Contents
Chapter 1 通往遗忘的旅程
艾比盖尔驱车前往礼拜岛,她没有行李。除了悲伤和几本从小相伴的书籍。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彻底摧毁了她的生活。
Chapter 2 灯塔第一夜
出发之前,艾比盖尔在心中假设了千万种关于礼拜岛和灯塔的美好,如今这些假设大多数已被证明是错误的。这个小岛如此粗野,以致它不需要宗教,也无需法律,它不是宁静的心灵栖居地。
Chapter 3 一切皆陌生
在那场大火中,艾比盖尔暂时失去了声音。她看,她想,她自言自语,周围都是喧嚣响亮的讨论声。闯入者艾比盖尔下决心在这里居住下去,成为灯塔的守护人,即使多么荒凉和悲怆。
Chapter 4 幻想中的幽径
看到了吧,什么都没有。艾比盖尔告诉自己,灯塔里没有什么是随手可用,一切要重新收拾。就好像那场回忆,发生过的事,已经发生过了,但它不能从记忆中抹去。
Chapter 5 将我种在话语里
黄昏降临在海岸上,艾比盖尔用手搅拌着沙子,一直在哭。沙子从指缝里掉落,沙堆却成就了沙滩,那逝去了的过去就像是一场词语的游戏,从最初的疼痛到现在的默然悲伤。
Chapter 6 别为他哭泣
“我可以从你不说话的方式发现你失去了丈夫。”露丝说道,“一个寡妇总是更容易发现另一个寡妇。”艾比盖尔突然意识到她的痛苦原来早有人感受过,并且这个人就在她的身边。
Chapter 7 那些夜晚
礼拜岛就像一张网,全靠友谊打结。人人都关心艾比盖尔,艾比盖尔撒谎说一切都还好,灯塔破旧不堪重新装修饰即可,不管是真实、想象还是传言,艾比盖尔都成为了那个著名的灯塔守护者。
Chapter 8 回忆并非总有意义
艾比盖尔完全懂得拥有一个从前是什么感觉,以及那个从前与现在相比看起来是多么的遥远。艾比盖尔回她的回忆之中,来搜寻她那过去的生活,最后却被告知那实际上毫无价值。
Chapter 9 无声的安慰
特纳,他没有任何家人。父母死于一场车祸,当时他还是一个小孩子,被捆在汽车婴儿座上面,没有撞到,逃过一劫。艾比盖尔感到言语是多么无力,感同身受他的痛苦,却无法表达出来。
Chapter 1 0 带着眼泪的微笑
艾比盖尔想要寻找小岛的历史,但她毫无所获,不但没有史书记录,甚至没有完美解释,艾比盖尔知道,存在即是合理的,不管多神秘,不管我们是不是还要留在这里,也不管我们是不是准备好面对。
Chapter 1 1 不眠之夜
飓风来临,他们是坚忍不拔的岛民,很难看出是不是在假装勇敢。尽管艾比盖尔已经经历了非同寻常的经历,她能假装出任何样子来,可她还是无法假装自己不焦虑。
Chapter 12 因爱宽恕
生活中唯一确定的事是死亡和交税,没有一个人能够在失去所爱之后还能够继续走下去。艾比盖尔,你无法知道你什么时候远离人世,你唯一能做的是,离开的那一刻但愿尽晚,而不是尽早。”
Chapter 1 3 永不分离
在经历礼拜岛发生的这一切之后,艾比已经变成了她的名字,艾比盖尔觉得还行。她才刚开始与艾比熟悉起来,但是已经开始喜欢她了。她愿意爱上这个名字,保罗走后,她第一次发现重新爱上了自己。
卓越/当当: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ref=asc_df_B005CFPXBY323926/?asin=B005CFPXBY&tag=douban-23&creative=2384&creativeASIN=B005CFPXBY&linkCode=asn引用“一草”的书评: 岛屿之语使她心如止水
晓洁
布洛克是这样一个女性作家:她指向未来,她期待的是自己,因此艾比盖尔•哈克全然不能只是一个文学史上毫不起眼的一部畅销小说中的女主角而已。
尼采曾经说过:一个看过许多国家、民族以及世界许多地方的旅行家,若有人问他,他在各处发现人们具有什么相同的特征,他或许会回答∶他们有懒惰的倾向。可是,在这本小说里,我们并没有看到一个懒惰的人物。这里面,每一个人都很难定义,可是他们都不是懒惰的人。在这个原始渔业和现代旅游的荣景斑驳交错的岛上,每一个人首先是一个岛民。好像艾比盖尔•哈克。
艾比盖尔连续驾驶十四个小时来到了伯恩渡口,然后坐轮渡前往礼拜岛,并不是为了在这个有着宗教意味的名字的岛上做礼拜——书中屡屡谈到鬼魂和天空,但是作者从未让艾比盖尔的口中说出宗教信仰的话。她长途跋涉来到这个岛上,就是想住在丧身火灾的亡夫孩童时期最喜欢的岛上,最喜欢的灯塔里面。她要来做一个灯塔看守人。她本以为那是一个平和的能让人宁静以致远的浪漫之塔,可是实际上这座塔年久失修,破旧颓败,甚至还传说有阴魂不散。
一场巨大的火灾烧垮了她的房子。火灾之中,她的丈夫选择了先救妻再救子,于是父子双双死在火里。表面无恙,她的喉咙和肺部已经全部被热气灼伤。眼睁睁地,她看到了这一切的发生,无能为力。她没有办法随他们而去,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在父母的房子里。她知道自己不能放弃自己,却不知道继续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没有爱人,没有孩子,没有家。她来到这座小岛——本就是一家三口早已商量好的度假目的地,只是想找到一个新的自己。
前面的章节,作者让读者在艾比盖尔的痛苦回忆中了解了她和丈夫的小传:词典编纂人和数学博士。拿到学位之后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后来搬到了波士顿郊区的大房子里,还有了一个四岁的儿子。后来我们才知道,艾比盖尔的丈夫保罗就在这座小岛上度过了童年。但是保罗的父母至亲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这一点还可以引申……)
有关书中一条明显的叙事线索——入室盗窃案:具有常人思维能力的岛民可以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发生在在旅游淡季针对度假屋的一系列入室盗窃案十分可能是本岛岛民做的。没有人讨论这件事,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明白这一点。但是他们把它像亏心事一样地隐瞒着——为什么呢?因为惧怕邻人。邻人即是岛民,岛民即是本岛。岛民是一个世世代代的共同体,他们要保护这个团体,哪怕他们也惧怕这个犯案的邻人,自己人。为什么把案犯揪出来,让小岛回到安静祥和的渔民生活呢?一些人是因为拥有这样的邻人而感到羞愧,难以开口;一些人则是怯懦,他们害怕这样绝对的真诚和坦白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负担。艾比盖尔不是岛民,她是个新人。所以作者安排由她来发现罪犯——没想到是岛上唯一一位执法者,并且解决问题。这一安排完全尊重了所有岛民,同时丝毫不提他们的维护或者怯懦。因为他们都是岛民。艾比盖尔也没有对于这件事表现出一丝一毫的蔑视。这证明她懂,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人和一个渔岛上的一个人究竟有什么区别。只有虚伪的失败者才时时刻刻用说教来解决一切实际生活中的冲突。
艾比盖尔清楚地面对着自己的存在。她明白自己对于别人的意义,同时也明白身边的人和物对于自己的意义。如果没有了家——丈夫、儿子和房子,她还是自己吗?她要去哪里寻找自己?她除了自己和父母以外别无所有,但是她并不是一个依赖父母的人。父亲教她的小人书是拉丁文课本,而她的母亲甚至不知道她喜欢穿什么衣服。她只有她的书了——滞留在父母家中仅存的一批书,里面有小时候读过的海明威。
这部小说和海明威的著作《老人与海》一样,几乎每个章节都说到了表面上简单且平静的海岛渔民的生活。在海明威的书里,在暮色的大海边,一位老人弓着腰正拉扯着鱼网。周围很静,只有海浪拥挤沙滩和海鸟低廻私语的声音。风不响,听得见太阳一点一点地滴落。碰巧老人抬头看了看那将坠未坠的夕阳,落日的余辉将他的周身涂满金色,与他长年风吹日晒的红铜色皮肤相融,和谐的就像天生就该是这样。暗色里的痕影很深,年月已久,“像没有鱼的沙漠里腐蚀的一样”。而那双微凸的半眯的眼睛却无比的童贞。“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跟海水一样的蓝”,只因为心中简单的愿望。我们感觉得到岁月的印迹,每一块疤痕也写满了日子的丰腴。是单调的,孤独的,却也是让人满足而愉快。大海就是老人的家。在布洛克的书里,秋日的海浪拍打着巨石形成的防波堤,码头上的渔船此起彼伏,太阳通过窗子照进小小的卧房。灯塔门前只有一条路,路两边都是一望无际的盐沼,点缀着一些潮汐塘。高高的草在微风中摇摆,突出了天空的蓝色和渗着一些绿色的成片的金黄色。度假旅游淡季的小岛简直堪称荒凉,岛上的人大多在清晨四五点钟就出发打渔整个白天只能看见这镇上的老弱病残。如同《老人与海》一样,这部小说中,从女一号艾比盖尔到没有出现名字的渔民,没有人信教。因为这里甚至没有一所教堂。在海中丧生的渔民没有一个场所进行一场体面的葬礼。而这座岛的名字却是“礼拜岛”,也可译作“教堂岛”。他们唯一的自豪之处,就是艾比盖尔所居住的灯塔。这座灯塔,就是艾比盖尔的新家。她就像海明威笔下的老人:对她而言这世上仿佛没有其他事了——除了坚持下去,就算看不到什么好的希望,也不愿意放弃,只能继续向前走下去。
就像《老人与海》的篇幅,这部小说也称不上是长篇小说或是中短篇小说。布洛克就像海明威一样,本可以写成一千多页那么长,小说里有艾比盖尔怎样度过了前往礼拜岛上的那十四个小时,保罗在礼拜岛的家究竟是什么样子,他在这座岛上度过了怎样美好的童年,小镇上的每一个人人物怎样谋生,怎样出生,受教育,生孩子等等的一切过程。但结果是,小说被作者简化到这样的篇幅,仅仅集中描写了艾比盖尔来到这座岛上两周不到的生活:乘坐轮渡,住进灯塔,打扫和重新布置看守人的小屋,替年老的摩尔做巡夜的工作,迎接和送走未至的飓风。作者甚至没有描述过艾比盖尔本人的外貌。这些用语简练的明显表现,以及作者笔下爱书如痴的艾比盖尔仅仅提到过一次海明威——这一明显的字里行间的提示:布洛克是想向着海明威的方向来写这本小说的。
作者并没有直说,可是海明威的著作《太阳照常升起》却是这个小说里面唯一一个指明了书名和作者的作品。《太阳照常升起》里面讲的是“迷茫的一代”和享乐主义的青年。而布洛克笔下的艾比盖尔却是开始了苦修的生活。在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灯塔生活中,她并没有找到自我。她只是刚刚开始发现可以有一个新的“艾比”而已——当旧的“艾比盖尔”随着大火燃烧殆尽之后。谁都不能为一个人铺好一条生命必经之路,除了这个人自己。前面可能有数不尽的车马轿子等着载你一程,但是前提是你要接受这些车马轿夫,将自己放到这些便利之内。有些人只消把话讲出来给人听听,就可能指出一条明路来。有些人自以为是这种人,成日价说些人人皆知的废话。有些人虽不这般自视,但以一颗真心示人,就足够了。可是这颗真心也是经历众多修修补补,早已是颗破旧之心。带着一颗越来越破旧不堪的心,这条人生之路,除了自己之外,无人能替,无人能帮。就好像鳏寡多年的摩尔和露丝不能指导艾比盖尔怎样走出丧亲之痛,就好像艾比盖尔不能帮助众矢之的纳特主持正义一样。丧亲之痛,只能经历,不能逃脱。道理谁都明白:走了的亲人也希望你会好好活着,活得更好。可是摩尔花了几个月的工夫都不能穿上鞋子走出房门,艾比盖尔也远离了父母和心爱的工作,只身一人来到一座本就荒凉的小岛上,住在最荒凉的灯塔中,想要在亡夫爱过的地方寻找内心的安宁。内心不安宁的时候,走到哪里不安宁的。但是永远地失去了丈夫和儿子之后的人生路,仍是艾比盖尔自己的路,没有一个人知道它通往何方。她只能继续往下走,无论是不是正在饱受灵魂的困扰。“当一个人不知道他的路还会把他引向何方的时候,他已经攀登得比任何时候更高了。”
艾比盖尔究竟有着什么样的自我呢?布洛克开篇就说:她恨的是“永不”这个词,因为它代表着彻底的不可能性,并且拒绝逻辑。身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词典编纂人,她对于任何英文单词都有在欧洲古老语言中寻找词源的职业习惯,她能理性、逻辑和历史的态度看待英语语言这样一个复杂的体系,她也能够用同样的智慧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人生惨剧。但是,哀伤是不可控的。她被巨大的哀痛伤得麻木,她应当怎样找回自我?她怎样才能认识哀痛中的自己?不断地挖掘内心,难道不是一种折磨人的危险做法吗?放弃寻找内心,离自己越来越远,之前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现在——作为历史的结果——究竟有什么意义?有时记住会比遗忘更加糟糕。艾比盖尔太明白这个道理了。记住会留下另一种伤疤。可是她仍然禁不住回到回忆之中(谁又能够不回忆),她审问自己:迄今为止她想要过什么?她的父亲说曾经说过:要小心你希望得到的东西。有的时候,你想要的反而是对你最坏的东西。后来她自己也发现:“你是一个哲学博士,一个受过教育的女性。而你现在已经基本上变成了一个守夜人。” 她以前的生活到此已不再适用。过往已在火焰中随她的家而灰飞烟灭。在这座礼拜岛上,她并不是原来那个备受尊重的词典编纂者艾比盖尔,也不是原来那个母亲、那个旗子。她只是灯塔的看守人,夜间的保安员,只是一个对住自己说话、挑起打斗而且从头到脚都布满伤痕的一个女人。艾比盖尔将不得不重新定义一组新的词汇表,好让自己学会礼拜岛上的语言。悲剧和创伤并不能构成逃避现实的借口。所有的一切都在等着艾比盖尔去正视,包括她自己。有待思想的东西的伟大之处极为伟大,因为历经从古至今的圣人和哲人以及智者、学人的筛选、研究和思考,居然还有待思想。——比如:创伤之后的心灵究竟应当如何进行自我治愈。我们本来总是要从乐观主义出发,认为事情是可以诉说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但是,令一个悲观之人不对这种想法产生鄙夷一笑就已经十分艰难了,何况是身处绝境的悲观之人。
波伏娃的咖啡馆和小剧场,小说和剧本、萨特和纳尔逊•奥尔加让她自己一生都感到自我的存在。而艾比盖尔现在却只能通过打扫灯塔来寻找自我,因为她的私人图书馆和房子已经烧毁,她的丈夫和儿子已经去世,她现在只有仅存的一些书和一座灯塔。一个个人从思想方面不可能把世界整体看得十分透彻,以至于能够给出实践的只是,尤其是当实践这件事本身还要考虑到要为自己的思想重新找到一个基础的时候。这些都是一个个人自己思想方面做不到的事。如果一个人期待自己的思想能够有这样的能力的话,未免对于自己的思想要求过高。但是要真正承认这一点,并不是肤浅的悲观主义者能够做到的,只有真正经历过思想的努力抗争而不得的人才能够真正说:思想本身有其致命的无能为力之处。只有交给时间,只有交给实践。在实践与时间之中,思想只有保持麻木不仁,才能在某天突然发现一个全新的灵魂。
若她能问自己:迄今为止你真正爱过什么?什么东西曾使得你的灵魂振奋?什么东西占据过你的灵魂同时又赐福予它?她会怎样回答?读者会怎样回答?
此处只提供实体书讯! 不提供txt下载!~
如有需要,请到其他专栏!~ 此处只有实体书讯!~至于此书完结与否,是否是悲剧喜剧之类的!~
有疑问请到其他专栏发帖询问! 不要一直在此处跟帖重复询问类似这些DT的问题啊!!!亲!
[ 此帖被浅笑晏晏在2011-07-29 22:3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