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闻维基百科被封锁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215 回复:1

惊闻维基百科被封锁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csgcwx

ZxID:1255260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08-30 0
惊闻维基百科被封锁
  今天,忽然听说维基百科被封了,令我感到非常震惊,赶忙输入维基百科的网址z h . w i k i p e d ia . o r g 看看,正如预料的一样,的确是上不去了。

  维基百科是我经常去的地方,对于我来说,维基百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百科全书,我有什么不明白的东西,或者典故,我用GOOGLE搜索时候,显示的第一个条目常常是维基百科的条目。我想,在绝大多数人的心中,维基百科都是一个庞大的网上图书馆。我也对无数义务维护维基百科全书的工作者表示敬意。

  然而,这么优秀的而庞大的知识宝库,现在竟然不让我们访问,这是我怎么也不曾预料到的。我们国家的治国之道的确大有问题。以前记得电视上有句话,叫做“知识改变命运”。现在我明白了,某些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是不希望这个社会上有太多的人拥有知识,人民拥有越多的知识,他就越害怕,中国五千年来一直“民智未开”也不就奇怪了。于是这个对于我们来说是无价之宝的百科全书,自然难免会遭此毒手。

  一个开明的君主,会顺应历史潮流,体察民情,爱护百姓,树立了政权的良好形象和声誉,赢得了百姓的拥护。在科学技术上,暂时的落后也并不可怕,只要励精图治、奋起直追,努力学习和领会强国的先进经验,那么就会象日本明治维新一样,三十年就能创造一个强盛的国家,成为亚洲强国。

  而一个无道的昏君则恰好相反,朝中是奸臣当道,君王视其臣民为奴役,实行愚民政策,不思进取,权力不受控制,滥用职权而不顾后果,逆天而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样的君主岂有不亡之理。

  孔子有句古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其意是说:“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国之决策,庶民无从知晓,民间的各种猜忌、揣摩,正是乱世之根也。国家遇到危难,国民亦不知国家之对策,全民岂不如同“一盘散沙”?可叹啊,可叹我中华气数已尽,竟然要亡在一帮无耻的败家子手里。

  附录:什么是“维基百科”

  维基百科是一个自由、免费、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协作计划,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地。

  维基百科本身有三个引人注意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使维基百科与传统的百科全书有所区别:

  首先,维基百科始终就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包含人类所有知识领域的百科全书,而不是一本词典,在线的论坛或其他任何东西。

  其次,计划也是一个wiki,这允许了大众的广泛参与。维基百科是第一个使用wiki系统进行百科全书编撰工作的协作计划。

  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维基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内容开放的材料允许任何第三方不受限制地复制、修改及再发布材料的任何部分或全部。维基百科使用GNU自由文档协定证书。

  最早将全世界的知识收集于一个屋顶下,供人查阅的要数古代亚历山大图书馆。而出版百科全书的的想法则可以追溯到狄德多等18世纪百科全书派。在各国的大学中,图书馆是最佳的百科全书会集点。今天最常见百科全书的包括了英语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美国哥伦比亚百科全书》,以及中文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等。

  利用国际因特网来编写一部免费的百科全书的构想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就被提出。

  内容开放运动

  作为百科全书,维基百科的内容性质与那套著名的《大英百科全书》没什么区别。但是,它的撰写者和管理者却不是能够入选《大英百科全书》作者名单那样的专家,而都是网络志愿者。或许正因为它避开了传统百科全书的精英参与、审阅、论证这个繁琐过程,任何注册者都有资格修改这个百科全书中的任何一个条目,这让它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随着人类信息传播途径日益畅通,知识过度保护还是共享一直是关于知识产权的争论的核心问题(参见本报2005年1月10日38版文章《知识:过度保护还是共享》)。维基百科所遵循的CNU自由文档许可证(GFDL)就是一个反版权的内容开放协议。

  GFDL是一种copyleft许可证。Copyleft是指将一个程序变成自由软件,同时也使得这个程序的修改和扩展版本变成自由软件,与它对应的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copyright(版权),后者保护版权只能被其他人在一定条件——通常是付费的条件下使用。

  “GFDL所代表的文档开放运动,是1990年代初源代码开放运动的延伸”,中文维基百科的管理员之一时昭说。我们可以将它们都称之为内容开放运动。在中文维基百科中,有一条词条“内容开放(open content)”,词条中说“内容开放的作品是指任何在比较宽松的条件下发布的创造性作品”,这些作品允许公众在不受传统版权的苛刻条件约束下,自由地复制和传播它们。

  而维基百科所采取的GFDL协议还允许第三方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自由修改和发布修改版本的作品。这样做的前提条件是你必须遵循GFDL的另一个条款:你必须保证自己允许公众对你的作品拥有同样的自由。自由获得,自由复制,甚至自由销售维基百科,不能独占所有的权利——维基百科因而被称为“公众的百科全书”。

  除维基百科之外,内容开放运动包含更多内容。它还包括了从1971年就开始的由米切尔·哈特发起的古登堡计划,这是历史最悠久的免费提供网络图书下载和阅读的开放运动;以及最近几年影响颇大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式课程网页,这个计划让麻省理工的所有大学部或研究所的课程教材都能够上网,免费提供给世界各地的任何使用者,开放分享教育资源、教育理念和思考模式。

  中立观念

  维基百科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则是中立和不偏不倚。维基百科的创始人之一吉米·威尔士说,这个原则在维基百科中是绝对的和不可争辩的。对于习惯了blog的个人表达方式的人来说,这个原则是新奇甚至不可能得到贯彻的;对于熟悉传统媒体的人来说,这个原则也许会被视为不现实。

  维基百科的管理员这样解释中立政策,“我们应该把争论中各方面的声音都公平地表达出来,而不是在文章中指出或暗示任何一方的观点是正确的”,“中立的立场,中性的描述”。

  维基百科采用中立观点的原因是,维基百科的管理员和参与撰写者都认为维基百科是一个关于人类知识的综合性百科全书,并且由于维基百科的词条撰写是由集体来完成,因此在撰写过程中不可能不出现争论。避免无休止的“编辑战”的最好方式,就是相信自己所要编写的“人类的知识”囊括了关于一个话题的所有不同观点和不同事实,同时这些观点和事实还会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改变和知识积累程度的改变而在人的观念中发生变化。

  因此,维基百科的工作就是把这些不同的观点和事实,以及它们的变化都记录下来,而不是加上“正确”和“错误”的判断,或根据这种判断来隐藏“错误”的观点和事实。

  中立性曾是被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推崇至上的新闻原则。但自亨利·卢斯创办《时代》周刊以来,中立性原则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传统媒体抛弃。最常见的指责是,媒体在选择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时,就已经背弃了中立和不偏不倚的原则。《时代》周刊从未标榜自己能够不偏不倚地报道世界,它只是忠实地反映出自己眼中的世界,即使有时带着强烈的偏见。

  事实上,由于传统媒体所能提供的容量、空间、时间的限制,让传统媒体去展现关于某个事件的所有事实、观点是不现实的,因此传统媒体的记者和编辑必须充当“把关人”的角色。而对于维基百科来说,则不存在这种限制,网络似乎为不偏不倚呈现各种事实和观点提供了可能性。维基百科的管理员强调,维基百科的中立原则并不标榜自己的客观,而是指维基百科应该试图去描述争论,而不是参与争论。不管怎样,历史是客观的,不会改变,当技术能够使更多的人参与历史构建从而替代少数精英的分析时,历史应该更能回避主观。

  无论是非,维基社群的活动都精确地反射着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平民化和非权威主义。在这里,每个参与者都有权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每个声音都不可能成为绝对的声音。这也是网络世界规则带给我们持续不断的冲击之一。

  链接

  维基(Wiki):一种新技术,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也就是说,这是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参与创作的人也被称为维客。同一维客网站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维客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
csgcwx

ZxID:1255260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7-08-30 0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