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color=#cccccc][table=300][tr][td][backcolor=#ffcccc][table=300][tr][td] [backcolor=#ffcccc] [attachment=11351332] [/backcolor]
[/td][/tr][tr][td]
[/td][/tr][tr][td][b][size=2] 汉明帝马皇后:出身名门布衣皇后
[/size][/b][size=2] 汉明帝刘庄的皇后是东汉初名将马援的女儿。
[/size]
[size=2] 马援在新莽时,因私纵囚犯,亡命西北,后依附刘秀。马援曾说:“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后来成语“马革裹尸”就成了形容英勇壮烈的词汇。马援一生,为东汉王立下许多战功。后在远征武陵、五溪蛮夷时,病死军中。他死后,还遭受汉明帝女婿梁松诬告,被追收新息侯印缓。
[/size]
[size=2] 马援有三个女儿,其中三小姐最聪明灵秀,他在世时,曾将三小姐许婚窦家。但马援死后,窦家也参与陷害马援,于是马援的蔺夫人就坚决与窦家解除婚约。
[/size]
[size=2] 公元49年秋,蔺夫人把她的三个女儿全部送进皇宫,因为三小姐最出众,就被送入太子宫中。当时不仅阴皇后对她印象很好,太子刘庄也很宠爱她。
[/size]
[size=2] 公元57年,光武帝死,刘庄即位,是为明帝,册封马贵人为皇后。马皇后没有生子,明帝立贾贵人生的儿子刘炟(da,即汉章帝)为皇太子,由马皇后抚养,马皇后悉心抚育刘炟,母子关系甚厚。
[/size]
[size=2] 马皇后吸取了父亲遭人排挤的教训,即使身为后宫之主,仍平易近人,生活俭朴,常常穿粗布衣裙。她德、才、貌俱全,很喜欢读书,虽不干预朝政,但对世事却明断有理,连明帝也十分佩服。
[/size]
[size=2] 公元75年,明帝死,太子刘炟即位,是为章帝,尊马皇后为皇太后。章帝打算给马太后的三位哥哥封候爵,太后不允。公元79年,全国丰收,章帝遂封三个舅舅为列侯,三个舅舅封侯后便弃官归第。
[/size]
[size=2] 马皇后的一生谦逊朴实。《续列女传》称赞她“在家则可为众女师范,在国则可为母后表仪。”
[/size]
[size=2] 公元79年六月,马皇后病逝,终年四十一岁,谥号“明德”,与明帝合葬于显节陵。[/size]
[/td][/tr][tr][td][b][size=2] 贾南风:历史上著名“黑皮悍后”
[/size][/b]
[size=2] 贾南风,生于三国魏高贵乡公甘露元年( 256年)。卒于晋惠帝永康元年( 300年),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人,是西晋惠帝司马衷之妻,又称惠贾皇后。
[/size]
[size=2] 贾南风,其貌不扬,晋武帝称她“丑而短黑”,不宜做太子妃。然而,她却成为太子司马衷的妃子,继而成为皇后。贾南风之父是西晋的开国元勋贾充,这是她能够与皇太子联姻的主要原因。作太子妃,贾南风过于残酷,曾亲手杀过人。对此,晋武帝十分愤慨,一度曾想将她废掉,但因外戚杨珧提醒他:“陛下忘贾公闾耶?”遂使废妃之事不了了之。可见,贾充在西晋政权中地位牢固,权势显赫。贾南风本人虽是女流,但她善于钻营,精于权术,史称“妒忌多权诈”,使得司马衷既害怕她,又受她的诱惑,喜欢她。晋武帝和朝臣们对太子司马衷的才识和能力,是很了解的,认为他“纯质”,“不能亲政事”。晋武帝与大臣们曾一起“密封疑事,使太子决之”。贾南风怕暴露出丈夫的无能,即想出一条让外人替太子作答案的诡计,才算蒙混过关,使皇太子得以保存太子位,并顺利取得皇位。
[/size]
[size=2] 太熙元年(290年)4月,晋武帝去世,太子司马衷即皇帝位,是为晋惠帝,贾南风被册立为皇后。惠帝黯弱无能,国家政事,皆由贾南风干预。故西晋政权,从贾南风立为皇后之日起,政局便处于动荡不安中。
[/size]
[size=2] 贾南风为了掌握朝政大权,采取滥杀无辜,诛灭异己的办法,巩固惠帝的统治地位。晋惠帝的辅政大臣、太傅杨骏随惨死在贾南风之手。
[/size]
[size=2] 杨骏是晋武帝的皇后杨氏之父。晋武帝自太康灭吴之后,天下无事,遂不再留心朝政,整日沉浸在酒色之中,朝中事务依赖后党杨氏。此时杨骏、杨珧、杨济位居三公,时号称“三杨”,可谓权倾一时。对杨骏其人,尚书褚契、郭奕曾上书晋武帝,说:“(杨)骏小器,不可以任社稷之重。”武帝不以为然。司马衷即帝位,任杨骏为太傅,做辅政大臣。凡朝中之事,杨骏必亲自过问,“百官总己”;由于害怕“左右间已,乃以其甥段广、张勋为近侍之职”、“又多树余党,皆领禁兵”;然而杨骏在处理一些重要事情上,“谙古义,动违旧典”,于是出现了“公室怨望,天下愤然矣”局面。在对待贾南风的问题上,“骏知贾后情性难制,甚畏惮之”,而“贾后欲预政事,而惮骏未得逞其所欲,又不肯以妇道事太后”。一味专权的杨骏与权力欲熏心的贾南风之间形成了不可调合的矛盾。经过激烈的明争暗斗,贾南风终于在永平元年(291年)3月借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之手,诛杀了太傅杨骏及卫将军杨珧、太子太保杨济、中护军张劭、散骑常侍段广、杨邈、左将军刘预、河南尹李斌、中书分蒋陵、东夷校尉文淑、尚书武茂等,“皆夷三族”。之后,贾南风又矫设废皇太后杨氏为庶人,徒于金墉城,第二年迫害至死。[/size]
[/td][/tr][tr][td][size=2][b] 宋哲宗孟皇后:因祸得福的典型[/b][/size][size=2] 孟氏宋哲宗赵煦的皇后孟氏,贤淑温婉。
[/size]
[size=2] 公元1092年,哲宗十七岁 太皇太后高氏和向太后,选出了端庄娴雅的孟氏为皇后。
[/size]
[size=2] 哲宗专宠容貌俏丽的刘婕妤,刘婕妤恃宠成骄,经常冒犯皇后。
[/size]
[size=2] 皇后的福庆公主病重,孟皇后的姐姐懂医道,前来医治,便将道家符水拿来,替公主治病。皇后见了,立即禁止。一天,皇后主动把这事告诉了哲宗,哲宗也不介意,刘婕妤抓住这件事不放说孟皇后搞符咒厌魅。过了些天,刘婕妤又巧立名目和哲宗说:“皇后搬神弄鬼。”哲宗一听立派内侍押班梁从政等人审查。他们逮捕宦官、宫女三十余人,严刑拷打,而后又伪造供词,哲宗以皇后“旁惑邪言,阴挟媚道”废居瑶华宫,号“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法名冲真。”
[/size]
[size=2] 刘婕妤斗败了孟皇后,进升为贤妃。三年后,生了皇子,立为皇后。不久,皇子和哲宗先后死去。
[/size]
[size=2]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向太后垂帘听政,迎回孟氏,尊为“元佑皇后”。向太后死后,刘皇后逼徽宗下诏废去孟后。公元1102年,孟皇后重回瑶华宫,瑶华宫失火,她移居延宁宫,延宁宫又毁于火,她只得住进弟弟孟忠厚家。
[/size]
[size=2] 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将微、钦二帝和六宫有号位者尽被掳北上。孟皇后因住在民居,竟免于难。公元1127年赵构在南京(河南商丘)即位为宋高宗,史称南宋。高宗尊孟氏为“元佑太后”。为了避其祖父孟元之讳,改称"隆佑太后"。高宗不敢抗金,从南京逃到扬州,又逃到镇江,最后跑到临安(杭州)。
[/size]
[size=2] 公元1129年三月,护卫统制苗傅、刘正彦发动政变,拥立三岁的皇太子赵囗(fu敷)为帝,企图让孟太后听政,被孟太后拒绝。不久,韩世忠、张浚等平息兵变。
[/size]
[size=2] 公元1135年春,孟太后患了风疾。死于越州行宫,终年五十九岁。谥号“昭慈圣献皇太后”,葬于宋六陵。 [/size]
[/td][/tr][tr][td][b][size=2] 汉惠帝张皇后:舅舅与甥女间的婚姻
[/size][/b]
[size=2] 汉惠帝的皇后是吕后的外孙女,名张嫣,字淑君。
[/size]
[size=2] 她的[color=#000000]婚姻[/color]是宫廷权力争斗的产物,从她九岁嫁给了舅舅的那天起,她就开始了高贵而凄苦的生活。
[/size]
[size=2] 惠帝自从“人彘”事件以后,内心痛苦无比,舅甥之间的婚姻关系更让他别扭,他整日与宫女和男宠私混饮酒,不愿亵渎他的小外甥女儿。婚后三年,便抑郁而终。十二岁的张嫣就当上了有名无实的皇太后,在吕后的专权下,她没有任何权力,只是孤独地活着。
[/size]
[size=2] 吕姓之祸平息后,文帝即位,封薄姬为皇太后,张嫣失去了皇太后之位,更加凄苦。公元前163年,她默默地死去,年仅三十六岁。她没有葬礼,没有墓志碑文,连封号也没有,只是被习惯性地成为孝惠皇后,就连她的坟墓也是简陋而粗鄙的。[/size]
[/td][/tr][tr][td][size=2] [b]汉哀帝傅皇后:嫁给同性恋[/b]
[/size]
[size=2] 汉哀帝刘欣的皇后傅氏,是孔乡侯傅宴之女,哀帝祖母傅太后的侄女,傅太后作主,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自己的孙子。
[/size]
[size=2] 公元前7年,成帝病死,刘欣即位,是为汉哀帝,傅氏被封为皇后。可是谁想到汉哀帝专宠男宠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宫中有一个舍人名叫董贤,生得和女孩一模一样,柔弱娇俏,极会献媚。哀帝拜董贤为黄门郎,陪侍左右,出入同辇,共枕而眠,恩恩爱爱真如夫妻一般,根本不理睬傅皇后和后宫佳丽。
[/size]
[size=2] 有一天,汉哀帝醒来后要去上早朝,发现袖子枕在董贤身下,哀帝不忍惊醒董贤,便挥剑将衣袖斩断。从此“断袖之癖”就成[color=#000000]了同性恋[/color]的别称。
[/size]
[size=2] 董贤一路高升,很快就当上了大司马,其父也被封官,汉哀帝赏赐他的钱财不计其数。傅皇后却一个人形孤影单。
[/size]
[size=2] 公元前1年,年仅二十六岁的哀帝病逝。哀帝无子,元帝孙刘(彳刊)即位。太皇太后重新起用王莽为大司马领尚书事。董贤知大势已去,与妻自杀。傅皇后被废为庶人,因为不堪耻辱而自杀身亡。[/size]
[/td][/tr][tr][td][size=2] [b]客死异国的俘虏皇后[/b]
[/size]
[size=2] 宋徽宗赵佶的皇后是郑氏。
[/size]
[size=2] 郑氏少年入宫,聪明伶俐,向太后总是令郑氏侍候端王赵佶。徽宗即位后,向太后便把郑氏赐给徽宗。
[/size]
[size=2] 郑氏儒雅秀丽,能鉴赏徽宗的书画词章和帮助处理奏章。徽宗也赏赐她一些诗画词作。
[/size]
[size=2] 公元1111年十月,郑氏被册封为皇后。她仍然节俭,连皇后冠服都用贵妃服改制。她当皇后期间,郑氏一门从不干政,这也为日后她娘家带来好处。金军攻破汴京掳人北返时,皇后到金营对元帅粘罕说:“妾有罪,当随行北迁,但妾家属从不干预朝政,请元帅将他们留下!”粘罕许之,故其父郑绅幸免于难。
[/size]
[size=2] 公元1125年,金兵南下,近逼京城。徽宗把皇位传给太子赵桓,是为钦宗。钦宗尊徽宗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郑皇后为道君太上皇后。不久,徽宗率郑皇后避居镇江。第二年四月,金兵被李纲击退。同年十二月,金军攻破汴京。金帝废徽宗、钦宗为庶人。公元1127年三月底,金军将徽、钦二帝和郑皇后以及妃嫔、皇子、公主、宗室、百官等三千余人押送北方。把有号位的妃嫔和公主五十余人交由金国皇帝处理。宫女由粘罕分给金军将士,其余的分配给金国贵族为奴。徽宗与郑皇后北迁至五国城(黑龙江依兰县),郑皇后因不堪折磨,于公元1131年病死五国城,终年五十二岁。五年后,徽宗也死于五国城。公元1142年,徽宗与郑皇后的遗骸运回南宋,两人合葬于永信陵。[/size]
[/td][/tr][tr][td][b][size=2] 断腕殉葬:皇后述律月理朵
[/size][/b][size=2] 述律氏(879-953),名月理朵,汉名平,契丹族右大部人。父婆姑,曾任阿扎割只(位居枢密使之下的高级武官)。母耶律氏,是辽太祖姑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皇后。勇敢果断过人。
[/size]
[size=2] 公元916年,辽太祖建契丹国(太宗时改为辽),自号“大圣大明天皇帝”,封述律平为“应天大明地皇后”。同年,太祖率军攻党项,后方空虚,室韦部乘机来袭。述律后整军迎战,大胜,威震西北。
[/size]
[size=2] 述律皇后很有政治远见,幽州节度使刘守光在与李存勖的战争中连连失利,便派韩延徽为使向契丹求援。韩延徽进见时不肯跪拜,太祖大怒,述律后谏道:"韩延徽守节不屈。"太祖召来任命为参谋,成为左膀右臂。917年,太祖调动三万兵马要攻打幽州,述律皇后反对,她以树皮为例说:幽州周围有土有民,就同这树皮一样,三千骑掠其四野,如同树被剥皮而不能存活。太祖认为有理,停止了进攻幽州的行动。
[/size]
[size=2] 922年,晋王李存勖攻打镇州(河北真定),威胁定州(河北定县),义武节度使王处直遣使贿赂契丹,要求太祖出兵攻打晋王,以解镇州之围。述律皇后力谏不可,太祖不听,举兵南下,大败而回。
[/size]
[size=2] 公元926年,太祖死,她以皇后身份摄军国事,一些大臣不服。她以殉葬为借口,处死了若干可政敌,她本人也断右腕,纳人棺内,以代身殉。从此被称为“断腕太后”。
[/size]
[size=2] 述律皇后生有三子,长子耶律倍,次子耶律德光,三子耶律李胡。
[/size]
[size=2] 927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即位为太宗,尊述律皇后为“应天皇太后”。太后对太宗连年南征表示不满,她认为应以"争取民心,胡汉和好为上策"。947年,辽太宗在南征归途中病死,群臣拥立耶律倍之子耶律阮为帝,班师北归。述律皇太后在上京(内蒙巴林左旗)另立三子耶律李胡为帝,命李胡率兵堵击。李胡兵败,她被逐出上京,软禁于祖州(内蒙巴林左旗哈达英格乡),953年病死,终年七十五岁。谥号“贞烈”,1052年改溢“淳钦皇后”,葬于祖陵。
[/size]
[/td][/tr][tr][td][b][size=2] 咸丰帝皇后:被慈禧设计害死的钮祜禄氏
[/size][/b][size=2] 清文宗的皇后,清咸丰皇帝登上皇位,本是理所当然的事,因他是故皇后生的嫡长子、母后死时年方十岁,更得道光帝的怜爱。然而事情的变化往往不以人的预为转移。以后几年,皇六子奕訢长大,十分乖巧伶俐,深得道光帝的种爱,道光便犹豫不决起来。 一天,皇子来到上书房,向先生社受田请假,说奉了父皇之命去打猎。杜受由是滨卅人氏,任教授皇子读书的侍读学士,在上书房行走。他与奕伫感情最深,希望奕伫能登上大位。这天,他小声对奕伫耳语了一阵,又对他叮嘱一番,使奕伫心领神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了上书房。 围场上,众皇子兴高采烈,纵马驰骋,各显自家武艺,只有奕伫一人呆呆坐在那里观看,侍从们皆垂手侍立。皇子们问他:“今日射猎,正应尽兴而归,阿哥为何呆坐不动?”奕伫只说是身子不快,不便驰马逐鹿。。
[/size]
[size=2] 傍晚,众皇子马鞍上悬挂猎物,高高兴兴回宫复命,独有奕空手而回。道光帝很不高兴,斥责他说:“别人统有所得,为何你却两手空空?六阿弟比你小,射得最多,你将如何交代?” 奕伫慌不忙,回答说:“儿臣弓马本事虽然及不上诸位兄弟,但岂能一物都射不到?只因眼下正当春时,鸟兽方在孕育之中。猎场上,母兽突奔逃命,幼兽嗷嗷嘶叫,儿臣不忍伤了他们性命,以免上天降罪。何况儿臣也不愿在这种场合同诸位阿弟争一日之高下。” 道光帝一听这番话,马上转怒为喜,赞扬道:“好!好!看不出你有这么宽厚的胸怀,将来足可为人主。我能有你这样的儿子做继承人,也就放心了!”于是,决意立奕伫为皇太子。
[/size]
[size=2] 杜受田亲授的这番妙计,果然生效。 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正月,二十岁的奕伫在大行皇帝梓宫前登上皇位,改元咸丰,史称清文宗。他将杜受田擢升为协办大学士,视为心腹大臣,凡事都要同他商量。为感激抚养自己长大的静皇贵妃搏尔济吉特氏,尊她为慈康皇贵太妃,居寿康宫,并封她所生的儿子奕沂为恭亲王、奕纲为须郡王、奕继为慧郡王。 奕伫当皇子时娶的嫡福晋萨克达氏,是太常寺少卿富泰的女儿,但成婚后两年即病死。文宗即位,追谥她为孝德皇后。又册封钮祜禄氏为皇后。这位在位的皇后就是后来同慈禧一起垂帘听政的东太后,慈安太后。她是广西右江道道台穆阳阿的女儿,文宗当皇子时便侍候左右。咸丰二年先封贞嫔,又进位贞贵妃,册立为皇后。她心地善良、单纯,咸丰帝对她很敬重,但不甚爱幸。 登上皇位的咸丰,年轻好色,曾数次广选天下美女。一个姓叶赫那拉氏的小名叫兰儿的宫女,在偶然的机会被咸丰帝召幸,从此决定了近代中国近百年的衰败史。
[/size]
[size=2] 因为偶然的召幸,叶赫那拉氏身怀六甲,为咸丰帝生下了唯一的儿子载淳,才使她坐上皇太后的宝座;因为正宫慈安太后的善良软弱,才使狡黠阴险的她掌握了清廷四十多年的政权。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七月,咸丰帝国酒色过度,在内乱外患的交相逼迫下,病死于热河避暑山庄,享年三十一岁。唯一的儿子,懿贵妃叶赫那拉氏生的载淳年仅六岁,被扶上龙廷,改元为同治,史称穆宗。皇后钮祜禄氏与同治帝的生母懿贵妃并尊为皇太后,分别称为慈安皇太后与慈禧皇太后,后人也称她们东太后、西太后。 西太后素来有野心,为了达到垂帘听政的目的,她征得东太后的同意,联结恭亲王奕訢,设法处死或罢免了咸丰临终时指定的顾命八大臣载垣、端华、肃顺等。东太后本无心抓权,对朝事不感兴趣,但听了西太后一番危言耸听,以为八大臣有意篡权谋反,便同意了西太后的做法。从此,朝权实际上掌于西太后与恭亲王的手里。
[/size]
[size=2] 西太后有一非常得宠的太监安得海,很会投主子所好。西太后酷爱看戏,他便替太后造了一座戏园,招集梨园子弟,日夜演戏。又因他曾在剪除八大臣时有功,所以权力很大。宫内上下奉他如太后,连小皇帝同治也怕他三分。 安得海权势日重,厌烦了宫内的枯燥生活,想去江南繁华之地游逛一下。他请西太后答应他下江南,督制皇帝大婚时穿的龙衣。西太后说:“我朝立有祖制,内监不准出京,你还是不去为好。” 安得海磕了几个响头,说道:“太后懿旨,奴才怎敢不从?但江南织造局进贡的衣服向来不合式,现在皇上将要大婚,依奴才看来。这龙衣总要格外讲究,不能随便了事。何况太后的衣服,也常常不合用,所以奴才想为太后、皇上督办几件好看、合用的衣服,向太后复旨。”
[/size]
[size=2] 西太后向来爱打扮,听安得海说这话,不免动起心来,但想到祖制难违,又犹疑起来。 安得海熟悉西太后脾气,故意用话激她:“太后真是太慈祥圣明了,连采办龙衣这样的小事都要遵循祖制。其实嘛,天下事还不是太后您说了算,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假如事事都受祖制束缚,那太后您不是没有自由了吗?” 经此一激,西太后果然发话道:“要去便去,还犹疑什么?只是行事要秘密,若被王公大臣们知道了,只怕奏明皇上要了你的脑袋!” 这一年是同治八年。安得海坐上船离京一路上耀武扬威,大肆搜刮,所到之处,地方官皆敢怒不敢言。总以为一路顺风,万事如意,偏偏行到山东,碰上了对头。山东巡抚丁宝桢,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权贵。一天,听说钦差安得海督办龙衣路过此地?要地方供应钱物,不由奇怪,问道: “这安得海是个太监,怎敢私出京都?难道忘了朝廷祖制么?”
[/size]
[size=2] 他立即拟了一份奏稿,差遣得力人员飞马进京面呈恭亲王。恭王奕訢这时期来正为安得海擅权太过而不满,接到了宝桢奏折,乌上入宫去见太后。不巧,西太后正在看戏,不在宫里,只有东太后在。东太后看完丁宝桢的奏折,对恭王说:“小安子应该正法,但他是西太后的人,应同西太后商议后才能行事。” 奕訢一听要同西太后商议,着急了,知道西太后一定不同意正法,安得海就杀不成了。他便说服东太后:“安得海违背祖制,擅出都门,罪不应赦,宜立即下旨命丁宝桢将他拿获,就地正法。” 东太后还是犹疑不决,怕西太后最心爱的人被杀,将来会怨恨于她。 奕訢则怕杀不成小安子,便进一步怂恿东太后:“这是祖宗定下的规矩,谅西太后也不能违背,祖制存,则安得海亡。假如西太后有异言,由我替您解释。” 东太后这才下了决心。
[/size]
[size=2] 当下由奕訢命人写了一道上谕,东太后拿出御玺将印盖上,也不宣布,立即交于丁宝桢的来使带回山东。 天高皇帝远,西太后即使知道也来不及救她的小安子,安得海就这样被杀了头。随行人员有的被绞死,有的被流放,也有的免罪释放,—一了结完案。 西太后知道了这件事,恨得直咬牙;“好啊,东太后竟瞒得我这么牢,我一向以为她办事平和,不料他如此狠心手辣,我决不与她干休!” 怨恨,从此在她心中扎下了根。[/size]
[size=2] 暴死之谜 [/size]
[size=2] 转眼到了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皇帝十八岁了。两宫太后亲自替青春年少的皇帝选了皇后、妃嫔,又替他办完了大婚典礼。
[/size]
[size=2] 在东太后的建议下,她俩又还政于同治帝,让他开始亲政。 同治帝性格与他生母一样倔强,凡事喜独作主张,何况贵为天子,难免年少气盛。但归政之后,他还感到处处受到西太后的干涉,很不自由。西太后要他禀报,他偏不去禀报,由此母子间产生了意见。而东太后住在深宫,不问政事反觉得心头轻松,悠然自得。逢同治帝向她请安,她总是和蔼可亲,问寒问暖。这样,同治帝反常常去东太后处,把生母却冷淡了。于是,西太后心中加了一层妒恨之意。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不到二十岁的皇帝载淳得病死去,西太后为了重新掌权,强行作主,立醇亲王奕譞的儿子,年仅四岁的载湉为嗣皇,号光绪。逐渐长大的光绪帝也怕西太后,喜欢同东太后亲近,犹如当年的同治帝,这使西太后分外不快。接着,又发生了一件很使西太后气恼、羞辱的事,致使这个凶狠残忍的妇人下定了杀东太后的决心。 [/size]
[size=2] 光绪六年的一天,东、西两宫太后率六宫妃嫔及宫女太监们,浩浩荡荡开赴东陵去祭奠前代列祖列宗。东陵位于遵化县西北的昌瑞山,共有五座皇帝的陵寝;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和同治帝的惠陵。当祭祖活动开始后,东太后命西太后退后一点,不得与自己并排,因为咸丰帝在世时,她是正宫皇后,而西太后只是一个妃嫔。但西太后岂肯示弱,尤其当着众人,她的自尊受到极大羞辱,所以不肯答应,两人便争执起来。最后,西太后想到自己理亏,怕招徕臣下的讥讽和非议,只得忍气吞声退了一步。 回到宫中,她越想越[color=#000000]气,又联想[/color]到几年前杀安得海的事,想到同治、光绪两个小皇帝同东太后的亲热劲……觉得不杀东太后,就无法忍耐下去似的。但是,转念又想到一件可怕的事,那就是尚捏在东太后手里的咸丰密诏。想到这事,她不禁打了个寒噤。 原来,咸丰帝生前已洞悉西后为人,怕善良软弱的皇后吃她的亏,就在病榻上密写了一道上谕:“那拉氏如依仗自己儿子当皇帝,胆大妄为,骄纵不法,可即按祖制处治!”交给皇后,命她密藏在身。东太后曾经把这道手渝给西太后看过,要她警戒一二。 “一定要毁掉这道上谕!”西太后暗想。一个绝妙的法子在她脑中酝酿成熟了。
[/size]
[size=2] 从东陵奠祭回来,东太后受了些风寒,生起病来。太医看过病,吃了几剂药,总不见好转。后来不知怎么的,睡了几天倒好了起来。 一天,西太后手臂上缠着白布来探望她,见她好了些,说了一声“阿弥陀佛,幸亏菩萨保佑!”东太后觉得奇怪,问她:“胳膊怎么了?为什么用布缠着?” 西太后微微一笑,做出一种虔诚的样子说道:“前几天见太后不适,我心里着急异常,又见太后总不好,便照祖传秘方,在熬参汤时,从胳膊上割下一片肉放在汤里熬。亏得菩萨保佑,太后病体恢复安康。” 东太后一听,信以为真,也不考虑这话有什么漏洞,感动得无以复加。她想,西太后待自己这样好,我拿什么报答她呢?一想,有了,于是就打开密藏锦匣,从里面找出一纸咸丰留给她的手谕,当着西太后的面烧掉了。 从此,西太后放肆起来,对着东太后不仅言语冲撞,而且独断专行,遇事不与东太后商议,等到东太后察觉西太后的变化,已是后悔莫及了。
[/size]
[size=2] 过了几天,宫中忽然传出话来,说是西太后生病,遍请名医治疗,终是无效。西太后—病就是几个月,朝中诸事,全是东太后一人操劳。这天早上,东太后召见恭亲王奕訢大学士左宗棠、尚书王文韶、协办大学士李鸿藻共议朝事。退朝后,约在傍晚时刻,宫中突然传出慈安太后暴崩的消息,宫廷内外全都惊呆了,以为传错了恶耗,可能是慈禧太后驾崩。然而,当他们进宫时看见,西太后坐在矮几上,毫无久病的样子,东太后却已经小殓,这才相信东太后暴崩是事实。
[/size]
[size=2] 大臣们颇觉怀疑,大学士左宗棠暗想,东太后白天还议事如常,况且一向无病,怎会突然间崩逝?再则,凡后妃过世,按规定应传家属亲戚入内瞻视遗容,方可入殓,这回却不按此例,更觉可疑。他想开口启奏,但见西太后脸色阴沉,其他人又唯唯诺诺,也就不开口了。 就这样,东太后不明不白地死了,年四十五岁。这是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四月的事。第二年,东太后与咸丰帝合葬于定陵。 后来,据溥仪回忆,宫中人传说东太后是吃了西太后送去的毒饼后暴崩的。[/size]
[/td][/tr][/table]
[size=2][/size][/backcolor][/td][/tr][/table][/backcolor]
[ 此贴被日照心台上在2011-05-29 08:4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