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古代就是考试大国,作为传统人才选拔项目的科举制延续了长达一千三百年之久,为历朝历代筛选了无数精英和国家栋梁。不过事情总是利弊并存的,皇帝手里的乌纱帽是有限的,每年能通过考试的人也就那么几个人。所以为了得到乌纱帽,我们的先辈们老早就学会了作弊。
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有人作弊,就会有人反作弊,所以科举制本身就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游戏。古人通常的作弊与反作弊办法有以下几种:
1 、夹带
夹带因为简单易操作,成为最古老、生命力最强的作弊手段,至今仍长盛不衰。早在唐朝,夹带经文这作弊方法已经司空见惯。常见的方法有将经文藏在衣服鞋袜里,或索性密写在衣物、身体上。其他各式随身物品,包括文具、食品、蜡烛等等都曾被用作夹带。前一段,曾经有人发现了一批古时科举考试的“袖珍型”作弊书,这批书上最小的字一粒米就可以遮盖八个字,其作弊手段之高超堪比今天。
反夹带措施:为了对付这种作弊手段,最初的办法是设置保安门卫。后来这招成了摆设,有关政府部门就想出了新招,就是限制随身物品,要求达到“片纸只字皆不得带入试场”的程度。除了在进场前由兵卫仔细搜查外,乾隆时更曾下诏详细限定考生带入场各式物品的规格。例如:砚台、木炭、糕点的大小厚度;水壶、烛台的用料;以至毛笔、篮子的款式都有明限。
2、代考
早年,我国大学英语四六级的代考现象十分严重。其实古人老早就自学成才了,代考现象在唐朝时极其常见。反正那时没有照相机,你说你是王二麻子,只要性别没有问题,那就是,考完了立马走人,连罪证都留不下。
反代考措施:古人为了防止代考可谓绞尽脑汁,最初在开考前,需要考生提供详细的体貌特征的履历。进场前考官会根据履历验明考生的身分。但是代考作弊似乎亦没有被完全杜绝。例如民国初年的重要政治人物胡汉民,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代考“熗手”,曾在清末两次代人参加乡试,皆获得中举。
3、关节
关节很有意思,类似今天的对暗号。是在考生和主考官进行的一些幕后交易,开考前两方串通好,约定特定的字眼作暗号,考生在卷中写出暗号,考官见暗号就给予好成绩,这就是所谓的“关节”。
反关节措施:再高明的作弊手段也有被发现的时候。宋朝政府发现这种交易后,开始实行糊名誊录后,阅卷考官不清楚考卷是谁的,打不了人情分,以暗号为关节的办法就这样产生了。
4、泄题
这种手段就很容易理解了,就是在考试前,考官或者是其他知道考题的人将考题卖给考生。看过《雍正王朝》的人对雍正儿子倒卖考题的事一定记得很清楚。
反泄题措施:其实对付这类手段,古今没有多少区别。唐朝开始,对于负责出题、阅卷的主考官,规定他们入贡院之后,直至考试结束、定出等第名次以后才能出来,少则三五天,多则五十多天。而殿试一般锁院三日。锁院期间,不能会见亲戚朋友,也不得与贡院外有书信联系。基本等于坐牢。
[ 此贴被天若舞在2010-10-26 11:5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