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郭子仪,最先引起我敬仰佩服的原因却很有意思,很早前看金庸的《鹿鼎记》,第十回,在康亲王府内,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和韦小宝初次相见,原文如下:康亲王要吴应熊点戏,吴应熊点了出“满床笏”,那是郭子仪做寿,七子八婿上寿的热闹戏。郭子仪大富贵亦寿考,以功名令终,君臣十分相得。吴应熊点这出戏,既可说祝贺康亲王,也是为他爹爹吴三桂自况,颇为得体。由此加深了郭子仪在我脑海的印象,也让我对郭子仪有了极大的敬意。
其实“满床笏”这出戏的典故,在《红楼梦》第一回“好了歌”中也有提及,“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道出了贾府由盛而衰的凄凉景象。
《满床笏》这出戏,在民间说通俗点就是家喻户晓熟悉的《醉打金枝》,在这出戏里,大家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郭子仪的功高盖世,连皇上都要容让三分。但郭子仪中兴唐室,挽狂澜于即倒,功盖当世,却只能在《醉打金枝》里出来客串客串,他的功迹也很少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或被后人怀念,远不如岳飞声名远播,光耀千秋,这是什么原因呢?岳飞的事迹大家都非常熟悉了,这里就说一下郭子仪的生平功绩: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汾阳。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联兵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同样的几乎以一人之力,力挽狂澜,岳飞保住了南宋的半壁江山,郭子仪却全部收回唐室江山,如此论功绩,论德行,都不输于岳飞的一代名将,后世故事却不是那么多,声名也不算很大,我以为有以下这么几个原因:
(1)岳飞是个悲剧英雄,其功败垂成,含冤而死的故事实在是太震撼人心了,当然悲剧总是让人印象深刻,而郭子仪一生虽也有波折,但总体是大富大贵,显贵而终,这是郭子仪“情商”超高的地方,历来功臣名将都难以善始善终,功高震主而被杀的比比皆是,一般说起英雄的故事,人们总喜欢用这样一个词“可歌可泣”,而郭子仪成为富贵一生的象征,虽然是他个人的胜利,但却是缺乏故事性,可歌但没什么可泣,让人印象不深,远不如岳飞的悲壮事迹来的震撼,也更容易打动人心,被民间传诵。
(2)岳飞有诗作《满江红》慷慨激昂,传诵千古,成为最著名的爱国诗篇,并被谱成歌曲,字字铿锵,句句沥血,展现了一代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壮志未酬的英雄气概。每当后人学子诵读起岳飞这篇千古绝唱,不禁肃然景仰,此曲在不同场合不断被人吟唱,成为抗战爱国的经典曲目,岳飞也借此不断被人回忆追念。郭子仪却并无此传诵佳作。
(3)文革后,全国上下含冤待雪的人不计其数,刘兰芳播讲评书《岳飞传》深入人心,一度达到万人空巷的地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拜刘兰芳所赐,岳飞的故事借助电波走向了大街小巷,千家万户,成为最经典的评书。郭子仪的评书和故事小说虽也有但却流传不广泛,原因呢,跟第一个原因一样,太顺了,故事性差一些。
不过,我还是很崇敬喜欢郭子仪,因为他智商高情商也超高,一辈子善始善终,故事性差一些不是他的错,我想南宋人民肯定也宁愿希望岳飞岳爷爷的故事性差一些,顺顺当当的把金兵赶走,而不是壮士扼腕,徒留悲壮。。
[ 此贴被天若舞在2010-10-26 12:2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