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3][font=楷体_gb2312]今天,看了一篇文章,还蛮有趣的,和大家共享一下
[/font]
最小资的九种古代职业
作者:聂作平
在进入正文之前,请允许老聂啰嗦几句,为的是把有关背景交待清楚,方便读者老爷们更加不动脑筋地阅读。写得好,读者老爷们就拍拍小书,赞一句“妈妈的,这小子写得还不坏嘛”;写得差,读者老爷们尽管将小书扔下,自顾上街喝酒唱歌或是对着电视发呆吧。
这篇文章的起源是我和兄弟们的一次谈话,在深秋太阳下的府南河边喝茶晒太阳,大约是成都的一种花钱不多,却最能带来好心情的悠闲生活方式了。我知道,这个城市有许多人都在为了寻求一种据说浪而且漫的小资生活而继续努力着。很惭愧,有时候,在一些人看来,我的生活也算够小资的了。在这次谈话中,我突然提到,如果我们给古人的职业把脉,里面都有些什么样的职业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也算得上小资的呢?
首先要确定一个标准,即什么是小资。小资这个词,虽然天天在报刊上满天飞舞,但哪怕最新的《辞海》也没有将它收入。我们无法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按我的理解,小资应该是一种生活和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身为小资者小有财富,不至于为明天的早餐发愁;小有名气,用来满足可爱的虚荣心;悠闲有时间,才能进行各种充满闲情逸致的活动。这样,所谓小资的职业,它应该具备的元素是:
1、 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收入,但不致于暴富;
2、 这种职业不是大众化的,它与大众化的工作有一些距离,属于同时代的人都感到好奇的那些另类;
3、 这种职业不仅是为了满足物质的生存,还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也就是说,它包含了一定的浪漫的元素在内;
这三种条件可能并不同时存在,但至少要拥有其中一条或者两条以上,方才能够定位为小资。
其次,这里所说的古代,不包括西方,而是仅仅界限于咱们中国。
第三,在以下选定的九种职业中,有一些可能并不算一种职业,但为了叙述的方便起见,我们姑且这样说吧。
第四,在评定这九种职业时,我采用了小资等级和风险指数这两个量化的指标。其中,小资等级最高为五星,最低为一星,星级越高,表明这种职业的浪漫性质越强,越具有小资情调;同时,考虑到许多小资的职业都含有风险性,因此设定了风险指数,风险指数从0到10,代表了风险的由低到高。
第五,九种职业的排列是随机的,即排名不分先后。
好了,闲话打住,书归正传吧。
NO 1、采诗官:飞翔在民间的蜜蜂
小资等级 ★★★★★ 风险指数 0
代表人物 面目模糊,不知姓什名谁
在所有和文化有关的职业中,采诗官是它们中间最古老,同时也是最具有文化品位的一种。在遥远的周代,他们的身影就已经出现在了中原的大地之上。
这是一些辛勤而称职的蜜蜂,只不过,蜜蜂采的是花粉,而他们采的却是和花粉一样美丽动人的民歌。
我极疑心,我们的老祖先要比我们这些后来者更开朗和开放,这倒不是表现在他们有一夜情或是网上性爱什么的,而是他们大多开口就能唱出美丽的歌谣。我们今天称道不已的《诗经》,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风》,又叫作《国风》的,也就是我们的祖先当年在田间地头劳动时随口唱出来的。就是这些信口唱出的民歌,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文化中最深刻的沉淀。
我们今天之所以还能看到它们,这和采诗官的劳动分不开。当是时,一个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并且深怀敬业精神的采诗官,脚步矫健地行走在笔直的官道上,他们的手中摇动着一只木铎,木铎发出清清的脆响,一直穿越了官道旁的小树林和小溪流。那些在田野里唱歌劳作的父老们听到了这木铎声,他们就愉快地知道:那位头发过早花白的采诗官来了。如果他们最近有什么新歌,他们就会放下手中的农具,大声而客气地招呼采诗官。采诗官于是走近这群农夫,和他们一起坐到柳树的浓荫下,请求父老将这些新歌唱出来。而他,则用一柄锋利的小刀在竹简上吃力却飞快地记录着。
这是一个以诗歌的名义走遍天下的工作,采诗官走到民间总是如同蜜蜂飞行在花丛中一样深受欢迎。民间的疾苦往往通过这些民歌的形式直接被周王及其它诸侯所了解,采诗官在属于他的时代里,事实上担当了国家民意调查员、新闻记者和国家诗歌记录者的重任。可惜,我们无法知道这些采诗官的名字,他们已经在历史的深处浓缩为一个名词,我们无法看清他们的脸,那些来自春天的脸,来自乡土的脸和来自一眼深澈古井的脸,他们该有着怎样一种动人的光辉。
我不清楚这些采诗官的薪水是否丰厚,但他必须由文化人来担任。他的这种忠实的记录,显然是深受人民欢迎的。采诗官来到村庄的日子,往往就是一个节日。村民们也许会备了酒,用过年时留下的半只风干的羊腿欢迎他。他甚至和许多个村庄的女子有了爱情的第一次乃至第N次亲密接触。
回到王城,上古的简陋王城,采诗官将在一炬豆火下整理那些似乎还散发出乡土气息的诗和歌。他不知道,他在那些沉沉的夜里刻划下的象形文字,将会成为一个古老国度的文学的源头,正如蜜蜂在采花的时候也从来没有想到过,它们会带来一个声势浩大的人间的春天。
NO 2、侠客:一柄痛与快的双刃剑
小资等级 ★★★★★ 风险指数 10
代表人物 荆柯 聂政 豫让
“十年磨一剑,霜刃不曾试。今日把试君,谁有不平事。”侠客们活在世上好像仅仅为了一件事,那就是逢人便问――尤其是逢上那些看上去像是弱势群体的人――“你们遇到了不平之事吗?我可以为你打抱不平,哪怕为此付出我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韩非子是个知识分子,坚持要用法的观念来治理国家,他对这些动不动就藐视国家法律的侠客们深感头痛,在他的著作里老实不客气地批评说:侠以武犯禁。
其实,侠客们不仅犯的是一个禁字,他们那闪发出熠熠光彩的人生,往往就是那些平淡岁月里的一只只灯盏,使那些年代看上去很美,很痛,也很快。没有侠客的年代也许很平安,但绝对缺少激情,就好似一场盛大的宴会却没有美酒和佳人,令人遗憾且沮丧,捧住脸庞欲哭无泪。
侠客中名气最大的当数刺秦王的荆柯,可惜的是他的一切计划最后都在秦庭高大的廊柱之下落空了。我们很难想象,倘若他在图穷匕现的时候真的劫持了秦王嬴政,历史到底该如何发展,也还真是一件说不准的事儿。
在我看来,比荆柯更优秀和更有趣的侠客是另外两个――比他更优秀的是我们老聂家的远祖聂政,比他更有趣的则是豫让。
聂政本来的职业是屠夫,当侠客是业余的,属第二职业。他行侠杀了人,带着母亲和姐姐逃到齐国,打算隐姓埋名作一个好屠夫,主要业务是杀狗。但侠客的名气使他欲罢不能:韩国贵族严仲子带着黄金和毕恭毕敬的态度跑来找他,要他除掉韩国首相侠累。聂政推辞不干,也没有收严仲子留下的黄金。聂政这么做,并不是他决定放弃侠客这第二职业,而是他觉得母亲还活在世上,姐姐也没有出嫁,自己还不能死。不久,他的母亲去世了,严仲子前来吊孝,执亲子之礼,使聂政深受感动。在埋葬了母亲之后,聂政火速将姐姐出嫁,然后前去刺杀侠累。
侠累身为首相,空有几十名警卫,竟然被武功高强的聂政从容地从首相府门外一直杀进大厅,一剑刺了个透心凉。这时,警卫们围了上来,聂政看看没有脱逃的可能,就举剑自杀了。在咽气之前,他用长剑将自己的眼珠挖出来,将自己的脸划成一堆肉泥。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不要让人们认出他,以免连累他亲爱而苦命的姐姐。
韩国政府为了知道刺客是谁,出告示说凡是能认出这具尸体的,赏千金。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后,知道是弟弟所为,就来到聂政的尸体旁大哭。看管尸体的官员问她,聂荣就说,这是我的弟弟,名叫聂政,是他,就是他。官员说,那你不怕被牵连吗?聂荣说,我弟弟划烂了脸,抠出了眼珠,就是为了不让你们认出他,以便保全我。可这样一来,他的英名不是被埋没了吗?我岂能为了保全自己而让英勇的弟弟死得默默无闻呢?说罢,她大叫三声天啦,在弟弟的身边气绝而死。
豫让则是个有趣的侠客。他为了替旧主人智伯报仇,三番五次地刺杀赵襄子。第一次,他趁赵襄子上厕所的时候想动手――赵襄子用老仇人智伯的头盖骨做了一只杯子,可能是出于得意,不断地用这只杯子喝水,因此上厕所的频率比较高。在豫让动手之前,他却被警卫拿住了,赵襄子念豫让一片忠心,将他放了。第二次第三次还是没有成功,最后一次,豫让这个武功可能很低下的侠客知道赵襄子不会再放过他了,就向赵襄子提出,请把你的衣服脱下来,让我砍几剑吧,就当我替主人报仇了。赵襄子也是个有幽默感的人,就真的脱下衣服,而豫让举起剑,向衣服连砍三剑,之后挥剑自杀。
总之,侠客的人生就如此这般地充满了血光之气,这种血光之气可能是他们人生最美最浪漫的饰品。但这也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自古以来,有多少侠客不死在剑下呢?所以,他们拔出的那柄剑是双刃的,它既有快的一面,也有痛的一面,而痛和快也就构成了侠客人生的主旋律。套用一句话,那是痛并快乐着。
NO 3、宫廷音乐家:如果幸福你就拍拍手
小资等级 ★★★★ 风险指数 3
代表人物 李延年 李龟年
以前,我们在学政治课的时候,老师总是给我们讲,一个艺术家,他应该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如果脱离了人民,他的作品压根儿就不可能有生命力。
历史的事实证明,这是谎言,是政治老师这种有着热血的笨人拾人牙脍的谎言。自古至今,真正优秀的艺术家,基本都是为宫廷至少也是为士大夫阶级服务的――劳动人民需要不断地用双手双腿劳动才能养活自己及一家老小,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艺术呢?
宫廷音乐家应该是一个古老的职业了,传说中黄帝老先生手下也有音乐家为他工作,但那是传说,不足为凭。不过,最迟在周代,宫廷音乐家就已经怀抱古琴出现在亭台楼阁之间了。
宫廷音乐家最大的好处是永远有人欣赏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人欣赏,或者压根儿就无法理解,这种情况相当于让一个美丽女人穿上一套最新的时装,却把她独自关在一间没有镜子也没有人经过的小屋子里,她会发疯的。
劳动人民不懂高雅音乐,但宫廷懂,士大夫们懂。在汉代和唐代,代表了高雅音乐最高成就的李延年和李龟年们,他们的作品甫一问世,总是有不多也不少的听众发出会心的微笑。史书上明明地记载:“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这对一个搞艺术的人而言,难道不是一种最高奖赏吗?
据说,有一回,李延年为汉武帝唱了一首歌,那首歌的确写得好(我指的是词,至于曲,只有问上帝了,我们是无法知道两千多年前歌者的嗓音的):
“北方有佳人,
遗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汉武帝听了这支歌,感慨地说:“好呀,只是这世上到哪里去找这样的佳人呢?”一旁的平阳公主就向汉武帝推荐说,李延年的妹妹就是这样的佳人呀。
因了这支歌,李延年成功地推销了自己的妹妹,使他嫁给了天下一人的汉武帝。后来李延年的妹妹不幸早逝,汉武帝哀伤不已,写了一首诗,令李延年配上乐,“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这首诗只有十多个字,也是难得的上品:
“是邪,非邪?
立而望之,
偏何姗姗其来迟?”
李龟年和李延年当然是有着血缘关系的,如果音乐也算的话。李龟年是唐玄宗时的大音乐家,出入宫禁,名播海内,大诗人杜甫漫游长安时,也以曾与李龟年有过一些交道而深为自豪。这情景有点像现在的诗人有时候客串了几句狗屁不通的歌词,然后被某个三流歌星唱了一番,从此也就自以为是公众人物有些相仿佛。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唐玄宗那美妙的《舞衣霓裳曲》还正在热播的时候,安禄山的渔阳鼙鼓已经动地而来。长安陷落,唐玄宗仓惶逃往四川,大音乐家李龟年成了没有人管的菜鸟,一路狂奔,竟然流落到了江南。
这年春天,同样贫病交加的杜甫和李龟年在江南的某个小镇意外地邂逅了。这是一次令人心酸和心痛的重逢,两人在小镇的酒楼相对把盏,想起旧日在长安城的诗酒生活,想起现在的国破家亡,要找一个不醉的理由,都难哪。这次聚会,老杜有诗为证: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NO 4、太守:你们知道我的快乐吗
小资等级 ★★★★ 风险指数 4
代表人物 杜牧 欧阳修
在古代中国的各种官职中,我觉得太守是最令我心仪的。作为高级地方官员,它在历朝历代的称呼有些不一样,比如又叫刺史,又叫知州,又叫知府,但总的说来,它也就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的市长,他们构成了中华帝国统治的主体骨架。
太守又是一种小资的职业,尤其是在那些升平的年代里,太守往往成为风花雪月的代名词。看看中国的文人中,有如此众多的人都做过太守,你就会明白这一点:谢灵运、王昌龄、韩愈、柳宗元、杜牧、欧阳修、苏轼、陆游……
这些愉快的太守们在他们的任上,大抵境内安宁,国家无事,于是就干些重修岳阳楼呀或是登临醉翁亭之类的雅事。一方面,他们本身是文人,而且有的还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占有重大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太守的职位虽然不是太高,但也不是风尘之下的小吏可比了,人生的各种欲望几乎都能得到很好的调理。
更重要的是,太守不比朝廷大员或是更高的封疆大吏,很容易陷入政治斗争或是繁忙的政务中不可自拔,不能享受人生的美好。太守则不然,一个郡或州,说小也不算小,但说大,到底也还不大,而且在地广人稀的古代,又有多少事务需要他们亲自处理呢?
大诗人杜牧曾在各地的太守(在他的时代叫刺史)任上度过了多年,后来他回忆起早年的幸福生活时还曾沾沾自喜地说:“十年一觉扬州梦,羸得青楼薄幸名。”
有一年,杜牧在湖州遇到一个小姑娘,也就十来岁的样子,长得没法说。杜牧这个老花花公子就给她订约说,十年之后,我来湖州当刺史,到时就娶你,并预付了礼金给小姑娘的父母。没想到杜牧真的当上湖州刺史时,时光已过了十四年,当年的美丽小女孩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娘了。杜牧惆怅之余,只得作诗自嘲说:“自恨寻芳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有一个关于太守的古代笑话,抄录在此,供读者老爷一笑:
一位太守刚到任,百姓们一连几天演戏庆贺,并且有人带头呼喊:“全州百姓齐庆贺,灾星去了福星来。”太守一听把前任太守骂作灾星,把自己当福星,高兴极了。忙问:“这两句词写得妙,是那位高手写的?”
百姓答道:“这是历年传下来的惯例,新太守上任都得这么喊。等太爷您卸任,新太守上任时,我们还会这么喊的。”
NO 5、隐者:让我离人间更远些
小资等级 ★★★★ 风险指数 0
代表人物 许由 陶渊明 陈抟
隐士存在的前提在于,他认定了自身的清洁与这个污浊的人世无法相容――就像水与火、利与钝、烈女和浪子无法相容一样。他只得选择离开并放弃,让我离人间更远些吧,所有的古代隐士至今还在他们的坟墓里发出这样的喃喃自语。
要想当隐士,得有较好的经济条件作后盾,不然只能饿死于草莽之间了。陶渊明的故事广为后人传道,但人们很少去思考一个问题,即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是他根本就不需要这五斗米,他家的产业足够他过着诗酒花草的风雅生活而无后顾之忧。否则,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种令农民欲哭无泪的惨状(估计是买了假种子吧),就不会被他老人家当作一种雅兴来消遣了。
但隐士的生活的确很让红尘中为名为利而忙碌的人们所艳羡。写诗,种菜,在松林里弹琴,趁着月色去拜访附近的山僧,和他们探讨宇宙及自然的法则,从窗前寒梅的花迹里发现又一个冬天已经来临,用土陶的粗碗与来访的友人一起喝米酒吃狗肉,无一不是令人向往的境界。因此,当陶渊明们坐在松林里长啸时,他们的啸声已经注定了要响彻这部漫长的中国史。
不过,令人奇怪的是,隐士虽然是以出世来安身立命的,也就是坚决不愿闻达于诸侯。但有时候,隐士由于有了巨大的名气,朝廷就会一再要求他们出来做官,这种情形,有点好比勒令一个决心守节的寡妇必须改嫁,令人尴尬和气愤。
所以许由决定好好洗洗他的耳朵。据说,许由先生是上古治世尧帝时代的大隐士,尧几次决定将王位传授与他,许由都坚决反对。后来,哪壶不过提哪壶的尧告诉许由,他要任命许由出任九州长,可能相当于首相级别的高级官员吧。尧帝不知是年老昏聩还是脑子里进了水,许由连王位也不要,哪里还要什么劳什子的九州长呢?果然,许由听了很生气,认为尧的话已经严重污染了他宝贵的耳朵,于是跑到淇水边上将耳朵洗了又洗――从现代人的角度看过去,很可能有人会误认为他是在洗一对要卤成下酒菜的猪耳朵。
NO 6、名医:请伸出你的舌头
小资等级 ★★★★ 风险指数 1
代表人物 秦越人 张仲景 孙思邈
“不为良相,便为良将,不为良将,便为良医。”将良医例在良相和良将之后,可见这种治病救人的职业在古代中国是有着崇高社会地位的。
望闻问诊的中医四诊法,在西方人看来,有着夸张的神秘色彩。当然,诸如“蟋蟀一对,要原配,以作药引”之类的药方,的确也有些搞笑的成份了。不过,公正地讲,与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相比,中医的全局观的确达到了一种哲学的高度。
在没有西医作竞争的古代,一个名医的地位是显赫的。上自达官贵人,下至平头百姓,可能很少有人不对他们怀着深深的敬畏之情。这种敬畏,归根结底,乃是对自己健康的一种投资。
“请伸出你的舌头,让我看看你的舌苔吧。”名医一般年过四旬,有着硬朗的身体和敏锐的目光,他坐在悬挂着名人字画和悬壶济世金匾的大厅里,用平易近人的声音对每一个患者轻启双唇。
当然,名医在年轻的时候,可能并不总是坐台问诊,而是行走在风尘仆仆的大道上,就像今天的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的专家一样鸟落民间,他们将在属于民间的岁月里,建筑起自己声名的高度。
他们走村串户,穿州越县,在人群中准确地找到了疾病和自己的名声。如果仅仅医术好,那叫大夫,不能叫名医。名医还得在三十岁左右的年龄里,写得一手好字,下得一手好棋,弹得一手好琴,甚至写得一手好诗,这才叫作名医。而且,名医还得有一种崇高的精神,那就是:但得世人少疾病,何妨架上药生尘。
这样的名医,当代的医科大学里是没法培养的了。
NO 7、图书馆馆长:寂寞中的智者
小资等级 ★★★ 风险指数 3
代表人物 老子 司马迁
再繁华的大都市,图书馆也总是寂寞或相对寂寞的,知识必须远离芸芸众生才能薪火相传,因为它们是事物的两个对立面。
古代的图书馆自然更寂寞了。我们的第一位皇家图书馆馆长,他的名字叫作李耳,也就是《道德经》的作者老子。
老子身为周室的图书馆馆长,委实没有什么工作可干。偌大一座图书馆里,也就堆放着那么一些已经长了不少白色霉斑的竹简,逢到天气晴好的时候,老子会指令工作人员将这些笨重的东西抬出来晒一晒,如此而已。
我们以为老子会在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读书,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事实上这种想法过于幼稚,对老子这样的大智之人来说,哪里还需要从那些人云亦云的竹简上去吸收营养呢?
更多的时候,老子只是独坐在窗前的席上。闭目玄想,这才是他每天的功课。从窗外桃花、睡莲、菊朵和梅枝的变幻之间,他能感觉到四季的更替,生命的游走和人世在漠不相干中又向前走了一小步。
老子寂寞玄思的结果是写下了他不朽的著作《道德经》。但令人吃惊和羞愧的是,这部全世界最重要的著作(同样重要的著作估计不会超过十部),居然只有短短的五千字。换在今天,这才是小说家们描写一次一夜情的开篇部份。
可五千颗灵性的汉字竟然将天地间的道理都阐述得一清二楚,可见大师的确不同凡响。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必定有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理由。
更令人惊讶的是,老子的《道德经》竟然也不是他就任国家图书馆馆长期间写的,而是在他已经退休之后。据说,老子从馆长的位置上退下来,打算到西边的某个地方去安度晚年,在路过一座关卡的时候,守关的长官叫关尹喜,此人拿出竹简和小刀,要求老子写点东东留下来作个纪念。老子写了,就是《道德经》。
据鲁迅老夫子考证,写完的时候,老子是这么想的:“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关尹喜则给了老子一包盐、一包胡麻和十五个饽饽作稿费。关尹喜还特地申明说,“这是因为他是老作家,所以非常优待。”要是换了像老聂这样的青年作家,饽饽就只能有十个了。
NO 8、教书先生:孩子们,上课啦
小资等级 ★★★★ 风险指数 2
代表人物 孔子
老子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任上的时候,基本不读书,倒是一个小名孔老二的青年经常跑来东看看西问问。
孔子在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入学的上古时代,首创出私学,并且用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吸引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子弟入学,这就使得他从教书先生一跃而成为教育家。
孔子的教学方法着实令后人艳羡。孔子坐在老家曲阜的杏林里,学生们围着他团团坐定,孔老师清清嗓子就可以流畅地讲上两个时辰。另一些时候,他则用事先设计好的各种问题,逐一考问他的弟子们。到了后来,他干脆带着弟子们坐着牛车周游列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的各种问题想必将在这种壮游与讲学中得到合理的处置与排解。
说实话,我一直想往做一名教书先生,不论是古代的还是当代的。金圣叹就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乃是第一等的快事。传道授业解惑,能够将平生的才识都交付给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们,想起来也会让人觉得温暖。龚自珍诗云“始知今日怜才意,便是当时种树心”,也可作一佐证。
在靠近古老大运河的某座村庄,大柳树下,有几间明亮的草庐,庭前几树梅花,室内三二十名孩子,我捏着线装的诗书给他们讲授起承转合的技巧与修齐治平的人生。孩子们散学后,我就沿着运河流动的方向散步,和沿途的老农停下来找拱行礼,细话桑麻;回到家,在草堂前的小几上饮酒,画几笔没骨荷花……这就是我所能想象的在宋代或清代作一个教书先生的幸福生活。
NO 9、探险家:脚下有灵魂和远方
小资等级 ★★★★ 风险指数 8
代表人物 徐霞客 汪达渊
有人问一个登山运动员,你为什么要登山?
登山运动员回答,因为山在那儿。
我们问一只鸟儿,你为什么要飞翔?
鸟儿回答,因为天空在那儿。
如果我们问一位探险家,一位职业探险家,你为什么要探险?
他也许也会说,因为远方在那儿。
所有回答都向我们表明,并不是一切事件都需要一个可以说得十分清楚的理由,既然我们无法说清楚我们爱一个女人到底是爱她身体或精神的哪一部分,我们也就允许探险家没有理由地热爱远方。
在科技倡明的21世纪,探险仍然是一项充满了危险的运动,何况在我们的祖先所处的古代呢?没有卫星定位,没有铱星电话,没有直升机搜救,一切都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和双脚,那时候的探险家,才是真正的探险家。他们在大地上的每一次成功运动,都代表了整个人类向大自然的未知领域探进了一根小小的但却是坚强的触须。
徐霞客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探险家中的佼佼者,他居然凭着双脚和毛驴的辅助在400年前一直走了大半生,直到大半个中国的大地都能够找到他的足印。
几年前,当代探险家余纯顺遇难之后,我曾深有感触地写过一篇文章,其中有几句,我觉得对古代的中国探险家仍然是适合的:
“……我常想,在人类中显然有着这样一种人:他们惊世的成就往往只是源于他们对自己灵魂的抚慰,当灵魂像一缕午后的清风拂过,他们便隐隐感觉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的召唤,于是他们必须通过某种不同世俗的方式去作一次次灵魂的远行和梦想的游戏,他们的生命才会有星月般的光辉将其黯淡的人生照亮。……如果我们这每一颗被岁月打磨得不再敏感的心,都能有一次灵魂的远行;如果灵魂真的能象一阵阵伴我终生的微风;如果生的意义可以从一场场午夜的梦幻开始......那么,当我重新审视壮士走过的这方大地时,我就能轻轻地对自己说:鸟儿已经飞过,天空不留痕迹......”(摘自聂作平著《历史的耻部》 新疆人民社出版)[/size]
[ 此贴被天若舞在2010-10-25 14:1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