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器雕刻及鉴别方法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911 回复:19

[物品器具] 古玉器雕刻及鉴别方法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沐觅谨。

ZxID:17938529


等级: 内阁元老
我是沐沐!(墓薏)番外不补。  生日:1.21,周年5.13,结拜6.20,结拜:8.18,结婚: ..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5-19 0

古玉器雕刻方法

     中国玉器的加工,可以追溯到6000年的仰韶、红山文化,那时已经发现有玉龙玉盖等玉雕品。当时人们还未掌握金属冶炼技术,玉石的加工主要是以石攻石,利用锐石打凿、刻玉、划线、磨玉成形,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后来人们采集或用硬度大的岩石制成"解玉砂"用来琢玉,利用绳线、兽牙、木杆、骨片、石器配合解玉砂进行钻、锯、磨、使玉材成形,这是史前玉器加工的主要方法。

  用转动的砣轮加工玉是一大进步,而原始砣很可能始于良渚文化时期。人们用手拉弓弦(后用脚蹬)使砣轮转动,砣轮用石材制成,做成不同的砣头配合解玉砂进行琢玉。


   “捣沙研浆图”。过去制玉的砣,本身的硬度不足以琢磨掉玉的一部分。它是靠着在砣与玉之间的沙,一点一点地磨掉玉石的某部分。琢玉用的沙是从天然纱中中淘出的,分红纱、黑沙、黄沙,黑沙硬度最高,可以达到 8-9 度。捣沙、研浆是琢磨用的沙加工到要求的粗细程度。把捣制研好的沙,放到器皿中沉淀,沉淀过程中,粗细自然分层。

  商代有了铜,铜制铊轮强度不大,自身容易磨损,做出的沟线浅而宽,断面多呈半圆形。西周末、春秋初有了铁,铁铊坚硬,能够做得薄而锐,提高了加工精度。可以刻出细细的线条,深深的沟。砣轮改用铜、铁制造后,铁铊一直使用到民国初期。民国后期到20世纪70年代,有些地方仍有用铁铊解玉砂琢玉的作坊,这种加工玉器的方法俗称为老工。80年代后几乎全部使用高速电动机具和用人造金刚砂制成的磨具砣。这样,现代玉器加工,电动工具和砂轮磨砣便成了一统天下,这就是新工。


   “开玉图”。把大块的玉石分解,要用类似于锯的工具。过去多用竹板弯成弓形,又称弓子。图中画的更象锯。开玉的弓弦是铁丝制成的,几根铁丝拧成麻花股。开玉时在弦上加解玉沙,并不断加水,慢慢把玉材“磨”开。

  老工新工的不同,源于所用工具、磨具的不同,以及这些工具的转速、效能、精确程度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留下不同的痕迹。判断老工新工就是从这里入手。老工的工序(指铁铊工)大致如下:捣石、研浆(或采集自然砂)、开玉、掏膛、上花、琢玉、磨玉、打眼、上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用人力和铁铊,转动速度不快,靠解玉砂磨玉,材料与设备同时磨损。老工用手工定位操控,精度差、几何误差大,在平行度、基准面、图形对称等方面会有出入。但老工介质细,磨削量小加工力度轻,周期长,玉件不起热。老工细心制作的玉件十分精美,形状匀称,线条流畅,掏膛宽阔,压地柔平,抛光明亮,这样的老工是精(细)工。


1987年,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杆纺轮,造型酷似后世的砣机


1978年北京玉器厂,老艺人在示范传统的制玉工艺


    “扎砣图”琢磨玉的轮子叫“砣”,扎砣的主要作用相当于“切”。把玉材切开,或切掉部分。大材要用大弓,小材用小弓,更小的或部分的就用扎砣。

  新工的工序是:玉石用砂轮开料,粗磨具砣脱坯后,用无级变速电机,带动一根软轴,软轴卡头上可以更换不同的、用人造金刚砂制成的砂轮砣头,最高转速可以达到每分钟1万转。由于金刚砂砣转速高,磨削快,制作时间大大减少,工效显著提高。也正因为这样,新工的粗工往往有快速急成的痕迹,如:转速高出现干磨现象,玉表就会起热起毛,在钻眼、开窗时因磨削量大,选用的砂轮粒度粗、磨削快,钻孔或窗口侧壁上,会见到起热后拉毛的现象,玉表呈现一些环绕钻孔或窗口的沟痕,平行毛刺,有时会看到黄焦颜色。老工新工的不同之处,利用放大镜只要细心观察,总能见到不同的加工痕迹,下面就其典型特征作如下对比:

  1、线条:老工速度慢,线条比较流畅,在线条的两侧沟边没有崩口(特别是十字交叉、网纹、也完好平整)。老工沟底呈现磨砂状,无明显长条形磨痕。这是因铁铊与解玉砂接触时才能磨玉,而解玉砂又很快被铊轮带走,只能留下短暂的磨痕,不可能划出长长的道道。做工不细的老工,有时可以见到铊轮走速不均,压力不匀,而出现的沟底坑洼,沟线有宽有窄等现象,也有重复下铊之重线等,这样的老工是粗工。


   “冲砣图”。冲砣是粗磨,相当于做胚。

  新工的线条是用砂轮砣,在高速磨削下快速形成的。线条的边沿往往出现玉石的崩口,使线条出现锯齿形边沿。新工线条的沟底还会有长条状磨痕,这是因为砂轮砣上的砂粒不可能排列非常均匀,总有个别砂粒稍有突起,突起的砂粒在高速转动下就会在沟底划出长条形道道。但有的新工仿老工,选用砂轮砣的砂粒很细,加工走线时用力小走速成慢,沟边也很完整,沟底没有道道而且光滑。此时,只要看看沟底有否磨砂情形,就能识别是老是新。


    “磨砣图”。相对冲砣来说是进一步加工,在胚的基础上磨出细节。

  2、钻孔:老工钻孔靠解玉砂,孔壁磨砂状,如果砂粒粗会有沟痕,但沟痕不大规律,有时解玉砂排泄不畅会使孔径粗细不匀。新工金刚砂磨具,高速磨削,孔壁有沟痕成螺旋状,孔径规矩笔直。


   “掏堂图”。掏堂即掏膛儿。如鼻烟壶、瓶、碗、笔筒、杯等玉器,都要掏膛儿要在玉器上先钻出一个眼,然后用特别的砣一点一点地把内部的玉磨掉。

  3、开窗:老工开窗是在钻孔中穿过钢丝线锯,再配合解玉砂浆用手工拉玉,沿所需成形的窗口拉一圈,掏出芯子窗口便形成。它的特点是在窗口的内壁上有线锯的拉痕,此拉痕必定垂直窗口而且边口锐利。新工也是先钻眼,而后沿钻眼处用高速磨具将窗口内的玉料磨去,直到取出芯子或全部磨掉。这样新工在窗口内壁上留下的磨痕,必定是平行于窗口,与老工的磨痕成90度夹角,窗口的边口不锐利。


   “上花图”。在磨好的器物上,琢磨出各种花纹。从图中可以看到,上花用的砣,更小,种类也更多。

  4、成洞:老工制作两面不透的洞时,是用解玉砂和顶铊慢慢磨(压)出来的。由于切削量大,往往选用的砂浆砂粒粗,于是在洞的内壁上,会留下粗粗的磨砂现象。


    “打钻图”。打钻是用一个管状的磨具,在玉器上钻出圆圈状的沟槽。钻到一定深度,把中心的圆柱打掉,即可掏膛儿。图中还有个细节,即在横杆上挂了一个重物,以增加向下的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新工也是用顶砣,只不过这个顶砣可以直接磨玉,于是会在洞壁上留下螺旋状磨痕。

  5、掏膛:老工在制作鼻烟壶之类口小膛大的工件时,使用湾铊加解玉砂掏膛。弯铊是一根钢丝,下端成弯曲状,旋转时会形成一个内膛形,带动解玉砂磨削内膛使之成形。掏碗膛、环膛也是这个原理。因此在工作的内膛会留下漂亮的环形磨砂状痕迹。新工钻速高,磨削快,工时紧,往往用钻头直接向瓶膛内各个方向冲钻,而后再磨平。做出来的内膛成锥形,膛壁上部厚下部薄,很不舒服。


   “绣花图”。即做透雕、镂空。

  6、压地:老工精雕细琢,地子用解玉砂细心压平,不惜工时,但终因手工操作,地子只能压得柔和平整,总体来看还有误差,有深浅或轻微波浪感;新工制作效率高,工时紧,粗工地子不平,特别是边边角角处理潦草;而细工用机器与工具操作,地子特别平整无误差。


   “打眼图”。在玉器上磨出一个眼儿。

  7、抛光:老工抛光均匀,柔光柔润可爱,玻璃在地下埋藏千年出土仍然明亮反光,很少能见到磨痕。老工未抛光处和抛光处的反差小,这是因为解玉砂比金刚砂软,而且混有其他杂质,加工后留下的糙面比较光滑,虽未抛光但与抛光面相比反差不大。


   “木跎图”。木跎是磨光的砣,一般是用葫芦瓤作的。

    新工抛光急成,特别是粗工,工件上的弯曲弧度时有过渡不匀,边边角角留有死角,有的地方能见到抛光磨痕或加工磨痕,未抛光处与抛光处的反差大。在高速强力抛光下,有过度磨光(损)现象。 
 
        8、圆雕:在雕刻弧面圆面时,老工细腻无过度磨损,而新工磨削快掌握不好,圆弧不圆滑,会有棱起的现象。

  9、粗沟:开挖粗沟时往往用铊扩切,老工下铊细腻。新工加工快速,有过渡不均等粗糙现象,边坡有磨痕。

  以上9点不是每件玉器都会全有,有些特征表现也会不够典型。但综合观察,这项不清那项清,是老工还是新工也就可能判断了。

  如果我们手中的玉器是一件出土受沁的老玉,玉质老化沁色自然,那么一般不用关心它会是新工,古人加工只能是老工,除非是老玉新做。反过来假如有一件玉器是新工特征,那它一定是现代作品,不管它是老玉也受过沁,甚至编出一个刚出土的故事,可以不用相信。

  以下来谈谈老玉新工和新工老玉:老玉新工有三种情况,一是老玉补工,如在老玉素器上加上纹饰。二是老玉改制,如将断壁改作玉璜。三是老玉新做,利用残破的老玉改制一些小件玉器,如肛塞、鼻塞、冲牙之类。老玉新做的目的是提高玉件的身价,想谋个好价。但老玉新工会有很多蜘丝马迹,除上述9种之外,首先是破坏了老玉的皮壳。大家知道玉器埋地久远之后,其表面会有一层蜡状、石灰状的皮壳,如果施以新工,那末新工之下玉质表面光泽与质感。就会不同于原来的表面光泽与质感。老玉新工还会破坏原来老玉的沁色、沁纹,使之断开,这也是老玉新做的一个特征。改制的老玉露出皮壳之下的玉质,也不同于透过皮壳看到的老玉的颜色,这是因为受沁的皮壳被磨去,沁色就变为空中楼阁,成了“孤立”的沁色,失去了从哪里沁入的“大门”。老玉新做很有迷惑性,一不小心就会上当。

  新玉老工,是在新玉上模仿老工制作。因为世间有一些石材和边玉具有自然花纹条斑,有的像沁色,有的像钙化,有人就利用这些石材来仿造老玉器。为了在做工上不露马脚,有的开窗口也用手锯拉出来,有的先用新工做好,再用解玉砂磨砂,有的用特别细密的金刚砂砣,减少转速细心勾线,不让线条出现崩口……等。做好之后还要人造皮壳、灰皮、假沁、土咬种种花头,包装出笼骗人骗钱。新玉老工除了认玉之外,在钻孔、线条沟底、开窗时首先钻下的钻孔(就算线锯锯完,仍然会留下残剩的半个钻孔)、沿底死角、膛内形状等处很容易找到新工的痕迹,从而识破伎俩。

  现在据报道,新工有了新的发展,如激光雕刻、微波振动雕刻、喷砂雕刻等等,但只要我们认识了老工,那么别的什么加工方法都不会与老工完全一样。这是因为古人与现代人在审美观点、文饰与造型的理解、使用的工具设备的差别都不可能相同,因此制作出来的器件在神韵、气质上必然不会一样,在做工和工艺处理上也会有所差别。尽管有些仿件也精心模仿,百般掩饰,只要我们多看多想细心留神,总会查出端倪看出破绽,避免上当。有一点要指出的是,现代新工由于设备、工具、磨料都会比古时先进,精心制作的玉器完全可能超过陆子刚!用先进的加工方法和现代工艺去创造当代崭新的玉器艺术,是我们共同赞成和希望见到的!




古玉器鉴别方法

   近年来,高古玉的仿品水平不断提高,并且突破了前人鉴定古玉的一些理论,给辨伪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致使许多博物馆和收藏家对高古玉不敢问津,有的怀疑一切,有的又片面的扩大化的肯定一些高仿品。面对近年的高级仿品,过去和现在一些鉴定古玉的方法已不适应当代古玉的辨伪。现需要我们不要停留在原有的鉴定理论上,从客观实际出发,针对仿品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研究,深入市场,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全成的分析鉴定,而不是依靠带有主观性的推理、考证、猜测去鉴定真伪。

   1、鉴赏的概念

    鉴赏就是鉴定和欣赏。

    2、文物的概念

    定义:文物指埋藏在地下或遗存在社会上的历史文化遗物。包括:

    ①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重要人物有关的具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等;

    ②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建筑、石窟、古墓、石刻等;

    ③各时代有价值的工艺美术品、艺术品;

    ④革命文献资料及具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旧图书资料;

    ⑤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⑥反革命的历史罪证。

   遗迹标本和玉器作为文物的要求还有:

    1)时代确切,质地优良,遗存稀少,在艺术、工艺方面有特色和研究价值。

    2)出土地点确切,有可作为断代的依据。

    3)能反映时代风格和艺术水平的有关民族的、中外的代表作。

    4)有明显地方特点的玉器作坊。

   基本思路和方法

    1、鉴定古玉器的基本特征

    ①器形(形制)——种类和名称,如礼玉中的玉琮,饰玉中的玦。

    器形是玉器给人的第一印象,判断器形我们要根据这种起舞的发展年代,时代特征来判断是赝品还是真品,这是辨别器形真假的第一步。

    ②纹饰及特征——如云纹、谷纹、兽面纹、蟠螭纹、秋山。

    优美的造型与纹饰是鉴别古玉最简单的方法,因为每个时代都有特有的纹饰,例如龙山文化时期是以复杂的阴线勾连兽面纹,商代时期的纹饰最为代表的是“臣”字眼;春秋战国时期是以谷纹、蒲纹等几种纹饰为代表,这些纹饰的特点我们都要铭记于心。

    ③玉质—— 玉石成分及其产地。古玉器的玉质主要有:绿松石、玛瑙、岫玉、独山玉、碧玉、软玉(含和田玉)、翡翠。

    软玉是在商代时期才开始使用的,汉代时才流入中原地区,所以如果有商家称软玉玉器是商代以前的古玉,那么一定就是骗人的了。红山文化时期的玉雕通常是由黄绿色的岫岩制成的,清代时期才比较多的使用英语,所以用软玉制作的新石器时期的玉器很有可能是真品。

    ④工艺——阴线刻、阳线刻、浮雕、浅浮雕、高浮雕、半圆雕、圆雕、镂雕、透雕等

    古代时期的刀工细腻,而现代的刀工多是比较粗糙的。古玉器的图案通常都是一条纹路的,没有回到,而现代的仿制的古玉仔细观察是有回刀的。  一块玉器的制成需要历经多道的工序,在其琢制时的锯片、钻孔、雕琢等加工情况都是判断玉器优劣与真伪的重要鉴定标准。

    2、了解玉器作伪的基本方法

    在我国,玉器作伪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宋代。南宋时,已形成颇具规模的仿古玉系列,伪制古玉成了专业。明代,一些人为牟取暴利,社会上各种伪造文物大量出现。

    传世古玉中,真赝混杂,是古玉辨伪中最难的一方面。墓中出土的古玉,也并不一定是与死者同时代之物。故应该了解玉器作伪的基本方法,在鉴定玉器时注意辨伪。玉器作伪,一般是用当时的玉器来仿制古玉器的沁色。

    沁色:埋入地下的玉器,一定时间后,受其他物质的浸蚀,会产生一些颜色的变化,玉器行家称之为 “沁色”。

    玉器作伪的主要方法

    1)煨头:将玉器用火烧烤,变为灰白色,仿“鸡骨白”沁色; 古玩家称“伪古灰古”。有烧制的细裂纹。

    2)羊玉:将优质玉器植入活羊腿中,数年后取出,产生血色纹理,仿传世古玉。

    3)狗玉:将玉器放入刚杀死的狗腹内,数年后取出,产生土花斑纹。

    4)梅玉:将质差的玉器,用乌梅水煮,再用提油法上色,冒充“水坑古”。

    5)风玉:玉器经浓灰水和乌梅水煮后,乘热取出,置风雪中一昼夜,产生冻裂纹,冒充古玉中的牛毛纹。

    6)叩锈:用铁屑拌玉器坯料,用热醋淬火,放入潮湿地下十数天,取出后再埋入交通要道地下数月,取出,产生橙红色桔皮纹。

    7)提油:用硵提之法使玉器上色。如硵砂提。

    8)老提油:北宋,用一种红光草汁加少许硵砂,腌于玉器纹理中,再烧烤,使玉器纹理内产生鸡血红。

    9)死玉:埋入土中的玉器,遇金,变黑滞干枯,像水银沁。

    10、造黄土锈法:将玉器涂上胶水,埋入黄泥土中,产生黄土锈。

    11)造血沁法:将玉器埋入猪血和黄土混合的泥中,较长时间后,产生黄土锈血沁色。

    12)造黑斑法:水煮、火烤、抹醋等,产生黑斑。

    3、玉器辨伪

    玉器辨伪,主要是指辨别、鉴定玉器的玉质和时代。即某件玉器是玉?非玉?
是哪个朝代的?——断代。

    主要依据有:

    1)据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分析

    若发现某种玉器早于古籍记载的年代,则可能是伪品。如《周礼》一书中对玉礼器的形制、用途、有详细的记述;唐代典籍中所述的玉带制度,记载了一些玉器的产生时代、形制与规格。

    2)据经验判断

    如据古董商、古董收藏家的经验。虽然有的可能没有理论依据,有的常不是珠宝专业术语。

    3)分析玉器的雕琢工艺和艺术风格。

    玉器作伪往往注重形制和颜色,而不注重工艺和艺术风格的作伪,或很难模仿。

    如果一件玉器的工艺特征和艺术风格与所述的时代不符,则可能是伪品。如,新石器时代的玉器琢制工艺粗糙,厚度不均,孔洞有对钻的痕迹,棱角不分明;而用现代工具琢制的,则很难模仿。

    4)据考古出土玉器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

    近代科学发掘的墓葬,其时代是可以判定的。可据出土玉器的特征,建立玉器发展演变的标样。

    5)据历代玉器总体风格特征来分析比较。

    包括玉器的种类和品种、纹饰、工艺等方面的特征。特别要注意玉器的始作期、流行期、衰微期、消失期。

    6)对出土玉器还可借助 碳同位素法测年。

    碳同位素测年法

    碳同位素测年一般不超过五万年,最大限度是七万年。

    可供测试的样品有:动植物残骸(木头、木炭、果实、种子、兽皮、骨头、象牙),含同生有机质的沉积物(泥炭、淤泥)和土壤,生物碳酸盐(贝壳、珊瑚)和原生无机碳酸盐(石灰华、苏打、天然碱),含碳的古代文化遗物(纸、织物、陶瓷、铁器)等等。

    测定出含碳样品中的碳14放射性比度值A,即可据下式计算出样品的年龄: t=5730/ln2*lnA0/A
A0是样品中碳物质作为活有机体存在时的初始比度,可用现代碳的比度13.56dpm/g来代替。

    古玉器的一些标志特征

    玉质:据研究,迄今,内地(中原地区)出现新疆和田玉玉器从商代开始。

    翡翠玉器出现于清朝。

    纹饰:兽面纹主要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时期。神人兽面纹是新石器时代的

    特征,如良渚文化。谷纹起自战国中晚期,流行于战国晚期及两汉。云纹 始见于商代,盛行于商周。凤鸟纹出现于西周。等等。

    品种:玉制工具见于春秋及之前。

    葬玉始自战国,明显出现于西周及以后。玉衣仅见于汉代。

    礼器和仪仗器基本见于汉之前。

    牙璋仅见于商代。

    琮出现于东汉之前;长管形玉琮流行于良渚文化。

    玉带钩始见于战国早期。盛行于元、明代。

    玉带板起源于南北朝。

    玉带见于唐代。

    玉飞天出现于唐代。

    玉如意始于魏晋,盛于明清。

    山子始于明朝。

    文具、酒具始于唐宋。

    工艺: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内孔有对钻的痕迹;边缘粗糙、刺手;板状厚薄不均

    斜刻见于西周,春秋后极少。

    汉八刀是汉朝的特征。

    龙的造型和工艺:C形龙见于春秋及之前;头上有毛发的龙见于宋及之后 ,弓形和W型龙流行于春秋战国。
唐代的工艺风格是浅浮雕。

    元代的雕刻风格是深凸雕和碾磨的结合。

    玉器受沁的原因

    玉器之所以受沁,实质上受自然环境下的风化作用与浸蚀作用所致,通常需百年以上方能受沁(海边盐质土壤中例外):

    一、玉花(白玉中的豆花现象)与饭糁(玉质中有白斑,呈饭粒未熟透状):在清代以前的玉器中,较有可能形成;

    二、玉质通透的立体现象:目视可见,汉代以前较为常见;

    三、年糕或果冻现象:入过土的玉器经盘玩后呈现的温润质感;

    四、冰裂纹:入土年深日久产生的明显现象,通常是玉质内部有裂,而在器表一则抚之无痕,二则即便在放大镜下也无显而易见的缝隙);

    五、白沁现象(俗称钙化):玉器经长期风化作用,在器表或孔隙内附着一些白色粉末,或生成一层白色松软的包体(闪玉白化后,常常会比重变轻,硬度下降);视其程度,分为两种:

    (1)凡入土时间不太长、或者玉质上佳周围环境呈中性,白化稍弱,其表层水沁、白化呈薄如云烟的粉状;


    (2)凡入土时间长的高古玉,或因水土环境、或因玉质较次,造成白化严重,而呈鸡骨白、象牙白,甚至有完全腐化变质者)

    (类似的还有黑沁现象——俗称黑漆古、水银沁;红沁现象,如“枣皮红”、“洒金沁”——俗称血沁;土沁现象,如“老甘黄”、“松香沁”;)



    六、次生结晶:古玉入土数以千年,其中一些成分在地下潮湿环境长期作用下,经毛细管作用,析出器表,形成少量斑晶(呈云母光泽,白色者为透闪石晶,黑色为阳起石晶——呈针状、冰花状,多见之于裂缝、刻痕、蚀斑、受沁处,与石英岩中云母片的随机分布大不相同,很容易区别);

    七、熔斑:汉代以前之高古玉入土后,因受地热、受力不均等因素长期作用,形状发生变形,器表或呈现熔蜡状。



   土古玉的自然沁象特征:

    玉器受沁虽说需经百年以上才能形成,但由于入土之后所处壤质有别,时间长短不同,玉质不同,受沁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南方地湿,玉器易受沁变质;北方较干燥,受沁较浅,或有历经数千年不受沁者。但无论如何,都是有证可验的:

    一、受沁时,玉器表面会遭破坏,浅者为蚀斑——起伏不平者为“桔皮纹”,深入玉中者为蚀孔——“土咬”,局部受侵蚀严重,朽烂如枯骨、膏泥者——“唐烂斑”(因唐代及以前土古玉上常见,故有此称);其不可人为作伪者有三:

    (1)蛀蚀孔呈外小内大的不规则状,孔内有如纤维网;

    (2)蛀孔周围有一白化过渡层;

    (3)蚀孔或裂绺内或有砂粒(质硬未风化者),或有均质胶固体;

    二、凡玉质较脆弱的纹路或裂绺处更易受沁,形成沁纹——颜色较深,且有向周围扩散之势,且沁纹多呈凹陷现象。古玩界,对不同沁纹现象分别有不同称谓:

    (1)牛毛纹:沁纹呈同向排列,状如牛毛般细密;

    (2)乱柴纹:沁纹如树枝状结构延伸;

    (3)蚂蚁脚:沁纹呈不规则网状,细如蚁迹;

    (以上沁处,抚之无痕,在20倍放大镜下,均可见凹陷现象;而人为火烧纹,纹路生硬,大多如放射状)

   (4)钉金沁:受沁处呈点状凹陷,铁锈般的黄褐沁色沉积,有如钉状,是高古玉的独有表征之一;

    三、凡部分受沁者,其沁色自然由深及浅,很有层次感——扩散沁色现象,尤其是在受沁与不受沁处之间、表里之间、此一沁色与彼一沁色之间,更易分别(唯一例外的是,水银沁有呈块状,而与周围沁色截然分明者),至于比较好的玉质,从“开窗见地”处往里看,沁层更有立体感;

    四、如果是“彩沁”,沁纹与蚀斑处通常更为明显,呈色深浅层次有很自然;两种以上沁色,常会发生颜色取代与覆盖现象,比如黑色覆盖红色、红色取代土沁色、水沁覆盖糖沁色等;

    五、自然沁色在器表呈连续分布时,不会因刻痕而中断,否则即有“老玉新工”之嫌;




    六、自然沁色在器表呈连续分布时,其中的刻痕或孔内也当呈同一沁色,或因沉积较深而色稍重;而不受沁处的刻痕或孔隙内,则多有粉状白化,或呈原玉色;

    七、有沁色或质变处,透光性通常会比原玉质开窗处要差很多,甚至不透光;

    八、一般来说,刻工比较繁复的地方,比打磨光滑的平面更容易受沁、变质,沁色也会比较深,但与周围沁色之间还是会有所过渡与交待(如果全器所有刻痕之内俱呈深色,则为染色作旧);巧色与沁色之别:

    自宋代以来,仿古(作伪)风气日盛,再加之留皮、巧色工艺在玉作当中越来越多,近现代作伪者更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点,给人们在古玉沁色认别上增加了许多难处。但若认真加以审视,除了综合加工工艺、刻痕特征、形制纹饰因素外,在巧色与沁色之间,也还是可以找到其中差别的:

    一、边料、原生色与土沁色:前者有单色与多色两种,是在玉石成矿时形成,性质非常稳定,无沁门;而后者是入土后的次生变化,有沁门,且在沁色与原玉色间多有明显的过渡扩散晕现象;


    二、留皮、带糖与沁色、糖沁:留皮多在器物雕刻表现的突出点上,原玉带糖部分也与雕刻所要表现的主题
有关;而沁色、糖沁系入土后自然形成,分布不依刻工意志为转移。

古玉器鉴别方法(四)

    近年来,高古玉的仿品水平不断提高,并且突破了前人鉴定古玉的一些理论,给辨伪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致使许多博物馆和收藏家对高古玉不敢问津,有的怀疑一切,有的又片面的扩大化的肯定一些高仿品。面对近年的高级仿品,过去和现在一些鉴定古玉的方法已不适应当代古玉的辨伪。现需要我们不要停留在原有的鉴定理论上,从客观实际出发,针对仿品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研究,深入市场,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全成的分析鉴定,而不是依靠带有主观性的推理、考证、猜测去鉴定真伪。下一步面根据我个人多年的收藏经验总结以下六点鉴定方法。

   一、工艺痕迹鉴定





    谈古玉工艺,主要是古玉加工工艺,其无外有两大方面,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工艺;其二为近代电动砣具工艺及砂袋、砂箱抛光光用解玉砂、兽皮轮砣、棉、麻布轮砣等,其特点为钻孔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机械孔壁则较规整,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另外,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这是穿孔鉴定重要方法。战国铁器发明以后穿孔则较规整,但孔壁螺旋纹还不同机械孔壁螺旋纹细密均等。新石器时代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解玫砂、兽皮等为之。10倍或20放大镜下可观察粗细不均,但较为顺畅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章细凹线,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这种工艺是鉴定古玉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主要鉴定方法。望大家多观察实物,多比较,需强调一点:必须用放大镜才能观察鉴定。

    二、氧化鉴定


    这也是鉴定古玉极为重要的方法之一。氧化是指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气、水及其它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氧化有三种现象:一是钙化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现象;二是蚀孔、蚀斑现象;三是氧化严重成粉状。从矿物学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质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夹杂含一些其他物质,在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下质地弱的部分,特别是玉器表面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浸蚀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的化学变化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一点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伪造的。再一种氧化情况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钙化形成白斑,程度轻重不一,但自然地覆盖在玉器局部或全部,程度轻的,表面仍有光泽,严重的则浸蚀成粉末,重要一点是:玉薄弱部分通常氧化较重,火烧假玉器就这样。目前用酸类物质浸蚀伪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浸蚀,蚀孔、蚀斑明显,可以说砣工化尽,这样处理的古玉其蚀孔常常是外大里小,无结晶体,呈斑驳状。此种方法需注意的是,有个别作伪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这需从加工痕迹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三、凝结物鉴定


    包浆通常是指玉在各种环境中,由其它物质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种物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凝结物;二是玉器表面粘附墓土或腐烂杂物;三是传世品上的污垢。这几种物质都很微妙,颜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对实物观察所得。出土品的包浆是凝结在玉器表现的物质,这种物质在放大镜下观察也呈斑驳状,有的是矿物质溶化后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状;有的则是墓土。无论哪一种,都十分自然,凝结较实,并伴有墓葬气味,这种气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这也是气味辨伪的一个重要方法。假器就不是这样,包浆松散,无墓葬味,也是胶一类物质所为,一烧、一洗即知。现流行一种把古玉用细铁丝缠上,放入土中数月或数年后取出,红褐土锈可固结在玉上。但古玉很少与铁一类物质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类玉剑具是如此。这样的伪品有的竟然在一些拍卖行出现,并且在玉器上很明显地看出用铁丝缠过的痕迹,真不可思议!。

    四、艺术水平鉴定

青玉回首鸭

  青玉回首鸭,清,长15cm,宽6cm,高10.5cm。玉呈青白色,微透光,质地温润清朗。鸭身肥硕,圆臀阔胸,短颈,短翅,翅及鸭身有排列整齐的羽,并布满仿古勾云纹。鸭作回首状,一足踏于地,一足向前,似在行走中。其口衔谷梗,梗垂于鸭身,谷叶似飘似摇。此作品造型生动准确,栩栩如生。六畜、家禽为玉雕动物中最常见的题材,自唐代之后,玉鸭之作多出新样。同历代作品相比,此件玉鸭更为精致,其背负的谷穗既有岁岁平安之意又有五谷丰登之祈,寓意不俗,是一件艺术水平很高的作品。

    这也是最难仿制的因素。在中国玉器制作工艺史上,每个时期都有特点鲜明的艺术风格,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每个时期既有成熟的艺术。又有不成熟或成长中的艺术。熟悉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玉器工艺水平是鉴定古玉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一些玉器理论书籍,而且还要多看玉器图录及博物馆、收藏家的实物资料。另外,还要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列宁说:“对任何一个历史问题的研究判断、结论,都必须把这个问题放在当时、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中去考察。”在古代玉器艺术水平中,成熟的艺术是当今难以仿制的,具体体现为那些艺术水落石出平高的玉器更难仿制,鉴定起来也相对容易,正所谓有形无神。辟如汉代玉人物、马、兽类,特别圆雕作品,那种圆润、饱满、流畅的线条,迄今极难仿制。可以说,愈是技术含量的大件作品,圆雕作品,器型复杂作品,愈容易鉴定。原因是制作难度大,容易留下破绽;相反,那些器形简单的、艺术含量低的玉器仿制特别容易,鉴定起来更难。

    五、沁色鉴定


    沁色鉴定重在学习理解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之间的颜色变化,实则是物理现象,它所产生自然质变到色变。我们通常叫“沁色”,如玉存放于红色漆器内,可能受红色沁,黑漆则可能产生黑色沁,黄土内埋葬,则可能产生黄褐色沁。在强白灯光下观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触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绺等部位所产生的。然后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扩大渗透,产生的可浸透全器,这叫“满浸(沁)”,盘玩之后颜色鲜艳,大多沁色颜色由灰白变红。重要的一点是:通常情况下,真品沁色比较单一;颜色较暗,较乱的沁色和鲜艳的沁色就值得怀疑了。真品玉有解玉、裂隙,但不是接触部位,不一定有沁色。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为满沁。也有局部沁,特点是沁色较多,火烧伪沁一定在玉的薄弱名裂隙处进行的。通过强白灯光下观察可知这一点,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绺处进行激光伪造沁色的。还有一点就是玉的存放环境干燥或玉质致密可以无沁。

    六、气味鉴定




    古玉凤鸟(朱雀.南方之神)规挌:高11.3厘米、长10.6厘米、厚6.3厘米、重643克,玉凤鸟为和田白玉圆雕古艺术品。藏品玉质细腻油润,呈玻璃光泽,包浆自然,周身有褐色土沁、部份鈣化、局部有蛀孔。玉凤鸟整体造型别致、工艺精湛、雕琢精细、魅力无穷。

    此种方法较不易掌握,玉器埋藏环境的不同,气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还有传世味。一般玉器气味以新近出土最为浓烈,熟悉这种气味最好的方法是多嗅老窑陶瓷特别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气味,尤以战国、汉代陶器为最重要,它们的气味与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此种方法仅限于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对于鉴别那些伪造出土古玉特别灵验,它们不仅没有墓葬气味,相反,有种刺鼻的化学气味或单纯的土气味。此种方法要求我们多实路,多对比,才有所收获。但有一点需注意的是:带有泥土杂物的玉器,不论早晚出土,必须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气其味更大,反之,无味则必假。

    古玉辨伪四误区

商代玉器

    很多谈古玉鉴定方法,常以下列方法作为主要鉴定方式。根据中国古玉出土的数量以及我们研究的水平,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商至汉的玉器类型学还不完善,我们发现的数量更有限,每一次大量玉器的出土,都有一些新的器型、新的艺术风格、新的类型,所以,下列老生常谈四点鉴定意见充其量,也只能作为参考而已。

    (一)造型辨伪

    有些资料很强调这一点,其实原始艺术出自于民间,历史上所有玉器的造型,对于现代科技及民间艺人来说,仿制还不算太难。造型及某些艺术风格现在并不能作为辨别真伪的内容。但也存在某些特别精湛的造型的艺术品特别难仿,这就是所说仿品的“有形无神”了。难仿的是艺术水平,而不是造型。

    (二)玉质、玉材辨伪

    其实,玉的质地与真伪并没有直接关系,“千种玛瑙万种玉”,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古玉材都十分繁杂,每个时代,玉材都很复杂,《山海经》记载玉的产地有二百多处。只能说明的是:商周至秦汉,重要礼玉多用和田玉材,但也不绝对,也常伴有其它不明产地的玉类出土。特别是近年,高仿古玉基本不用玉粉及俄罗斯、阿富汗白玉。玉材不可作辨伪依据。

    (三)纹饰辨伪

    千万不要一遇到同种纹饰数量较多的玉器即认为是伪器,同一品种,甚至珍贵品种集中出土一批,也在情理之中,有些人眼中的古玉精品好象世间只有一件,只要看到第二件就说是这是仿此制做。不要忘记,在商周秦汉数千座王侯贵族墓葬里,我们只由政府发掘了屈指可数的几座完整墓葬。由各种原因出土的玉器大部还都散存于民间,它基本上是不朽、不腐、不碎的。我们知道,当前古玉的高科技作伪都已利用电脑成像,玉器纹饰并不复杂,都已较容易仿出来,但也有未知新的纹饰玉器出土,也不值得大惊小怪。所以当前以“纹饰”不能做辨依据。

    (四)风格辨伪

    很多人一眼望见形制特殊风格的精品,就不再细看,就不屑一顾地妄断“伪品”。其实,不是形制超越时代局限所为的风格玉器的存在,是可以理解的,它是一个种合乎自然规律的东西,不值得大惊小怪,不能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去观察玉器,很多朝代玉器类型学的建立目前还不成熟。再重复一句:“数千座垄断玉器的王侯贵族墓,我们只发掘屈指可数的几座。由政府所掌握的玉器数量大概还不到古玉总数的千分之一。”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每次发掘,我们都会看到新风格玉器出土,今后还会发现新的风格玉器作品,当然每个时代,有其特定风格,但这早就被作伪者掌握。

    其他还有:“以科学发掘为主、颜色辨伪等”均不太适合玉器辨伪方法,仅能作参考而已。另外,无论哪一种鉴定方法,多属阶段性成果,没有一成不变的自然法则。作伪水平的提高促进了鉴伪水平的提高,而作伪的水平会无休止的发展下去,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方法,停留在已掌握的技术水平之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研究,不断地深入市场,深入实践,多摸索,才能长期地提高我们的鉴定水平,不唯经验论。

    现在文物界有一个普遍认识:只要是研究某领域或文物理论文化的专家,大师级人物,就一定毫无异议地认为他同样也是鉴定家,我们不怀疑文物助于文物鉴定,也有一少部分既是理论大家又有实践鉴定经验。但事实上,文物学研究和文物鉴定是两个概念。文物研究,如玉文化研究可以坐在室内,在文献上研究,至著书、立说。但他不一定是一个鉴定真伪的专家,鉴定真伪是实践学,是市场经验,是收藏经验、是那些夜以继日对实物研究,痴迷的收藏家,而不是有些所谓的文物理论家。直白地说,现在玉作坊的玉工大多都能看出古玉或仿古玉的“老工、新工”,但他们对玉文化,或理论研究可能一窍不通;再者,我们求鉴定,也不要迷信权威部门,权威人士,高龄人士;我们首先看权威部门的专题文物收藏量,权威人士是否象收藏家那样,整天有资格接触藏品?是被动研究?还是兴趣研究?是否经常去市场研究?特别是鉴定伪古玉与年龄无直接关系,因为当前鉴定伪古玉的对象主要是近几年的高科技造假,老办法不够用了。这就要求我们辨证对待人和物,有些学者在某些文物领域的理论与文化研究确为大家,乃至大师,德高望重,但辨伪未必有水平,因为那是属于另一门专业技术。


[ 此帖被墓薏在2015-05-19 22:59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梅韵流芳

ZxID:11667504

等级: 小有名气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16-01-21 0
超喜欢这种资料的说
kiara怡

ZxID:2575089

等级: 热心会员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15-11-01 0
谢谢亲,学习了新知识。
书虫狸狸

ZxID:50081909

等级: 读书识字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15-08-15 0
qq3620e

ZxID:45628033

等级: 读书识字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15-08-12 0
好精美啊
撩起小裙子

ZxID:47233061


等级: 热心会员
配偶: 我说。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5-07-28 0
涨姿势了 谢谢卤煮 而且我看到宝箱咯
渊泓

ZxID:10916555


等级: 网盘组
配偶: 渊溟
网盘7.21入组,9.9结婚周年,2.23注册周年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5-07-28 0
玉不琢,不成器啊
高町奈叶。

ZxID:6328416


等级: 总版主
配偶: 酷拉小夹
心欲满树香馨熏,叶若相惜恰相知。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5-07-28 0
长点姿势。。话说真是费劲= =
最 美 好 的 日 子 , 我 们 一 起 走 过 。

游野

ZxID:49711899


等级: 派派贵宾
0123/1021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5-07-28 0
太高深的讲解,没有摸过,感受过可能不理解
pb私聊

落寒之云

ZxID:821662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5-07-28 0
现在玉什么的都好贵,不过古代也不便宜就是了
严立夏

ZxID:9424838


等级: 热心会员
EVERYDAY IS MAYDAY.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5-07-28 0
古人的玉器雕刻技术已经让人很叹为观止了,在上博看过有关的纪录片,挺有意思的。
花木盈

ZxID:13787086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5-07-28 0
居然这么有讲究啊,只能看看了。基本没搞懂呢~
00时05分

ZxID:17305453


等级: 热心会员
岁月磨平了下巴。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5-07-28 0
真是长知识了,古代,玉就是富贵人家才买得起,现在就更是了。
逐烟霞。

ZxID:13965266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寒烟柔。
2.8,8.15,10.15,10.23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5-07-28 0
喜欢看玉器雕刻,觉得蛮感兴趣的
可爱喵

ZxID:8297523


等级: 热心会员
愿在乎的人平安幸福~~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5-07-28 0
古代的玉器一道道工序到最后完成,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清絡°

ZxID:5515532


等级: 热心会员
配偶: 朝舞.。
2970T  941H→1091H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5-07-28 0
学习一下长姿势了,真的是好讲究呀~
颜小甜

ZxID:57527879


等级: 热心会员
1月1周年??11.20生日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5-07-28 0
学习学习长见识了,谢谢分享,看见宝箱了
xuedie_

ZxID:10862190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5-07-28 0
好多讲究啊,玉雕很好看,各种颜色的玉,粉色的紫色的,超漂亮~
lllers

ZxID:62093781


等级: 内阁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5-07-28 0
其实很多中国古玉器流传至今的已经很少了~~以前的工匠精雕细刻别具匠心,花很多天很多夜来雕刻一块美玉~贵族用来佩戴表示身份尊贵~而其在满大街的十块二十块真假难辨~也是心塞
wj宝宝

ZxID:11619415


等级: 内阁元老
青春又回来了嘛(*^▽^*)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05-20 0
已审核

很有学问啊

相关素材:
古玉器的主要纹饰及特点
http://www.paipai.fm/r5889605&keyword=

历代玉器的鉴定(图)
http://www.paipai.fm/r5889802&keyword=

[ 此帖被wj宝宝在2015-07-27 22:42重新编辑 ]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