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玉器介绍及欣赏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2148 回复:15

[物品器具] 【写作素材】玉器介绍及欣赏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素净淡雅

ZxID:106429


等级: 热心会员
配偶: 唯衍玦
工作,潜中...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5-11 0
【写作素材】玉器介绍及欣赏
— (瑶池碧落) 本周心情周刊素材优秀推荐贴,记得去心情周刊领取奖励哦,O(∩_∩)O~ (2011-05-15 17:53) —
[align=center][color=#000000][font=黑体][size=4]玉器介绍[/size][/font][/color][/align]

[align=center][backcolor=#000000][table=300][tr][td][align=center][backcolor=#FFFFCC][table=300][tr][td][color=#000000][font=宋体][size=3]目录

玉器简介
中华玉器文明
玉器分类与产地
玉器的功能
[/size][/font][/color][/td][/tr][/table][/backcolor][/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

[backcolor=#FFFF00][table=500][tr][td][backcolor=#000000][table=600][tr][td]
[color=#FF0000][font=宋体][size=3]玉器简介[/size][/font][/color]

[color=#FFFFCC][font=宋体][size=2]    1863年,法国地质矿物学家德莫尔,根据传到欧洲的中国清代乾隆朝玉器,进行物理化学实验,结果表明,玉材有两种,即角闪石和辉石类。角闪石亦称软玉,包括透闪石和阳起石,硬度为莫氏6-6.5度,比重2. 55-2.65,其主要成分是硅酸钙的纤维矿物,属于角闪石的一种。角闪石的色泽较近于油脂的凝脂美,纯者色白,俗称羊脂玉,细腻温润,非常名贵,经济价值极高。又因角闪石含有少量氧化金属离子而呈现青、绿、黑、黄等色或杂色。辉石类亦称硬玉,因翠绿者质地最佳,在中国又有翡翠之雅称。硬度为6.75-7度,比重3.2-3.3。辉石类则以硅酸钠和硅酸铝为主,有隐约的水晶状结构,质地坚硬,密度较高,具有玻璃的光泽,清澈晶莹。翠绿色、苹果绿、雪花白、娇嫩的淡紫色,都是辉石类的典型色泽。
[attachment=11349262]
    辉石类(硬玉,如翡翠)18世纪清代初年吴三桂追击南明永历皇帝进入并控制了云南及缅甸北部盛产翡翠的矿区之后方才正式进入中国并流行起来,被中国玉匠大量采用方被中国玉匠大量采用。因此,中国古代玉器绝大部分为角闪石(软玉,如和阗玉)制品。和田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并含蛇纹石、石墨、磁铁等矿物质,形成白色、青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色泽。多数为单色玉,少数有杂色。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脂状光泽,硬度为5.5度至6.4度。这是矿物学上的玉。[align=right] [attachment=11349261] [/align][/size][/font][/color][/td][/tr][/table][/backcolor]
[backcolor=#000000][table=600][tr][td][color=#FF0000][font=宋体][size=3]中华玉器文明[/size][/font][/color]

[color=#00FF00][font=宋体][size=2]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产玉国,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量丰富。据《山海经》记载,中国产玉的地点有两百余处。经过数千年的开采利用,有的玉矿已枯竭,但一些著名玉矿至今仍在大量开采,为中国玉雕艺术的向前发展,提供源源不尽的原料。中国最著名的产玉地是新疆和田。和田玉蕴量最富,色泽最艳,品质最优,价格最昂,是中国古代玉器原料的重要来源,历代皇室都爱用和田玉碾器。除和田玉外,甘肃的酒泉玉,陕西的蓝田玉,河南南阳的独山玉和密县玉,辽宁的岫岩玉等,也是中国玉器的常用原料。
[attachment=11349264]    
    中国人眼里的玉是与众不同的,它已经超越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华民族族群的精神寄托。

    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的先祖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一般认为上古时的人们在制作、使用石制工具时发现了玉这种矿物。它比一般石头更为坚硬,于是人们就用它来加工其他的石制品。它又有与众不同的色泽和光彩,晶莹通透,惹人喜爱,于是人们慢慢就用它来做装饰品。又由于玉的数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难,因此就只有族群里少数头面人物如族长、祭师才有资格佩带并使用它,这又使它渐渐演变成礼器、祭器或图腾。正是在这种长期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玉由原来仅仅是一种特别性质的石头转化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
[attachment=11349265]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当时琢玉已从制石行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 玉礼器是王权和等级的象征,用玉敛葬,是祈求永生的手段。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是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样,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attachment=11349279]    
    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神秘的色彩。 
   
    传说中的夏代,是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传说逐步变为现实,夏代文化正在不断揭示出来。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可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窥其一斑。二里头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又带有商代玉器双线勾勒的滥觞,应是夏代玉器。 
[attachment=11349267]    
    商代是我国第一个有书写文字的奴隶制国家。商代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闻名,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 
   
    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商代玉匠使用和田玉数量较多。商代出现了仿青铜彝(yi夷)器的碧玉簋(gui鬼)、青玉簋等实用器皿。动物、人物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玉龙、玉凤、玉鹦鹉,神态各异,形神毕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态多样;是主人,还是奴仆、俘虏,难以辨明。商代已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鳖。最令人叹服和最为成功的是,商代已开始有了大量的圆雕作品,此外玉匠还运用双线并列的阴刻线条(俗称双勾线),有意识地将一条阳纹呈现在两条阴线中间,使阴阳线同时发挥刚劲有力的作用,而把整个图案变化得曲尽其妙。既消除了完全使用阴线的单调感,又增强了图案花纹线条的立体感。 
[attachment=11349278]    
    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时,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也不无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玉雕艺术光辉灿烂,它可与当时地中海流域的希腊、罗马石雕艺术相媲美。 
   
    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当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每一位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复杂化。所以当时佩玉特别发达。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大量龙、凤、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动态美的S形,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饰纹出现了隐起的谷纹,附以镂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单阴线勾连纹或双勾阴线叶纹,显得饱和而又和谐。人首蛇身玉饰、鹦鹉首拱形玉饰,反映了春秋诸侯国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玉佩,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节玉片组成一完整玉佩,是战国玉佩中工艺难度最大的。玉带钩和玉剑饰(玉具剑),是这时新出现的玉器。 
[attachment=11349280]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故宫珍藏的勾连纹玉灯,是标准的和田玉,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郭宝钧《古玉新诠》)是当时礼学与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论概括。这是中国玉雕艺术经久不衰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人七千年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
中国有着7000年的用玉历史,2500年的玉器研究历史,这使中国赢得了“玉器之国”的美誉。中国古代玉器历史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器形之众,作工之精,影响之深,为其他任何国家所不能及。中国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全民尊玉,爱玉的民族心理,玉的神化和灵物概念、特殊权力观点都植根于此,而玉文化本身则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有着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更是说到:“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特色之一,启迪着雕刻家、诗人、画家的无限灵感。”
[attachment=11349269]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因此,在鉴赏古玉时,我们不能只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甄别优劣,还必须要有历史眼光。

    中国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道出了琢玉的真谛。事实上,巧夺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来的,而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辅以水来研磨玉石,琢制成所设计的成品。所以,用行话来说,制玉不叫雕玉,而称治玉,或是琢玉、碾玉、碾琢玉。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治玉工具却是简陋的。直到近代,中国人一直使用传统工具,如线锯、钢和熟铁制成的圆盘、圆轮、钻床、半圆盘和架以木制的车床来制作玉器。在铁器发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大部分工具甚至只是以木竹器、骨器和砂岩配制而成。如此原始的工具,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人间奇迹。
[attachment=11349277]
  我们现今看到史前早期的古玉大多是玉工具如玉刀、玉斧、玉针。然后就出现玉礼器(祭器)如良渚文化的玉琮、三叉型器,也有部分象形的玉器如红山文化的玉龙、玉猪等,应是作为族群的图腾而制作的。此一时期的玉器并不完全是由现代意义所指的玉石所制作的,它可以是玉,也可以仅仅是漂亮一点的石头,如与变质大理石矿共生的透闪石原矿。及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在中国主流文化区域内已再难见到玉工具了,代之而来出现的是大量的玉冥器、玉配饰如商代妇好幕出土的玉龙、玉风、玉鹤。此时已广泛采用软玉来制作器物了。
[attachment=11349266]
  由老三代经秦汉至隋唐,玉器一直是皇公贵族的专有装饰用品。两宋时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由于手工业技术进步,玉器加工变得更方便快捷,玩玉赏玉之风大盛。此时出现大量制作精巧、加工细腻、构思奇妙的玉摆饰、玉佩件。
[attachment=11349270]
  明清时玉器制作及玩赏达到顶峰,品种也更为丰富多彩,小到玉头簪,玉纽扣,大到整片的玉屏风、玉山、玉船。王公贵族家还常用玉石来制作日用具如玉碗、玉杯、玉壶等等。一般来说玉质以白玉(特别是新疆产的羊脂白玉)为上,黄玉次之,青玉再次,杂玉(如南方玉,河南玉)为下。
[attachment=11349271]
  清初时翡翠传入中原,其动人心魄的碧绿马上赢得了国人的倾心。用翡翠制成的玉饰件大行其道,成为时人竞相追逐的时尚。但在传统的中国人眼里,翡翠制成的玉饰却远远比不上古玉。直到今天,如果我们拿起一件翡翠,我们只会去评价它的颜色,它的质地,它的制作。可当我们看见一件古玉,欣赏它的造型,它的沁色、它的质料的时候,心中油然而升的却会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究其原由,就是因为古玉里孕含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沉淀以及炎黄子孙的民族精神。
[align=right] [attachment=11349261] [/align][/size][/font][/color][/td][/tr][/table][/backcolor]
[backcolor=#000000][table=600][tr][td][color=#FF0000][font=宋体][size=3]玉器分类与产地[/size][/font][/color]

[color=#FFFFCC][font=宋体][size=2]玉,在我国是美石的同义语。古人视玉为宝,今人又把珍贵的玉石称为宝玉。我国是一个玉石之国,但目前国内的珠宝界、考古界和地质界对玉、玉石和宝石的定义是有区别的。目前国际上统称的玉专指 软玉和硬玉(翡翠),其它玉雕石料统称为玉石。宝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具有特殊光学效应的集合体,绝大多数都是某种矿物的单晶体,如钻石、红宝石、 蓝宝石、祖母绿、猫眼石、碧玺、紫牙乌等。[/size][/font][/color]
[color=#FF33FF][font=宋体][size=2]
  一、硬玉

  19世纪后半叶,法国矿物学家德穆尔将中国的“玉”分为软玉和硬玉(见地质情报所:《翡翠冲的《国外地质科技》,1981年第2期)两类。硬玉,我国俗称“翡翠”,是我国传统玉石中的后起之秀,又是近代所有玉石中的上品。

  翡翠不管是“山料”(原生矿石)还是“籽料”(次生矿石),主要是由硬玉矿物组成的致密块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组成翡翠的硬玉矿物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翡翠的纤维状结构。这种紧密的纤维状结构,使翡翠具有细腻和坚韧的特点。

  硬 玉是由一种钢和铝的硅酸盐矿物组成,纯净者无色或白色。其块体的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占58.28%,氧化钠占13.94%,氧化钙占1.62%,氧化镁 占O.91%,三氧化二铁占O.64%,此外还含有微量的铬、镍等。其中,铬是使翡翠具有翠绿色的主要因素。通常翡翠含氧化铬O.2~O.5%,个别达 2~3.75%以上。
[attachment=11349272]
  翡翠硬度为7,比重3.33。矿物折光率:Ng=1.667,Np=1.654;重折率0.012。

  常见的翡翠颜色有白、灰、粉、淡褐、绿、翠绿、黄绿、紫红等,多数不透明,个别半透明,有玻璃光泽。按颜色和质地分,有宝石绿、艳绿、黄阳绿、阳俏绿、玻璃绿、鹦哥绿、菠菜绿、浅水绿、浅阳绿、蛙绿、瓜皮绿、梅花绿、蓝绿、灰绿、油绿,以及紫罗兰和藕粉地等二十多个品种。

  翡翠在我国明确地称为硬玉,可能始于宋代。而汉代张衡的《西京赋》、班固的《西都赋》以及六朝徐陵的《玉台新咏诗序》提到的翡翠都有可能指软玉中的碧玉,而 非硬玉。正因为硬玉在唐代已不可考,故李善注《文选》、颜师古往《汉书》均未尝及之。近来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中称:在18世纪 以前,中国人并不知道硬玉这种东西。以后,硬玉才从缅甸产地经云南输入中国。前不久,苏联地质学家基也夫林科也指出,缅甸度冒、缅冒、潘冒和南奈冒的次生 翡翠矿发现于1871年,至今已开采了一百多年,仍未采空。缅甸乌龙江河谷的原生翡翠早在13世纪(宋末至元初)已经采矿(见《国外地质科技》)。而我国 目前从宫廷珍藏和出土文物中尚未发现明朝以前的翡翠。因此,中国人何时称硬玉为翡翠,缅甸翡翠何时输入中国,一直是未弄清楚的历史之谜。我们期待考古工作 者能有新的发现,来解决这一历史悬案。[/size][/font][/color]
[color=#00FFFF][font=宋体][size=2]
  二、软玉

  软玉是我国矿物学家对英文Nephrite 的译名。这一英文名称源于希腊语,有“肾脏”之意。这是因为古代洲认为将这种玉石佩挂在腰部可以治愈肾病(久术武夫:《宝石贵金属辞典》)。看来,古欧洲 人和我国古代人一样,都迷信于玉。中国古人不仅认为饰用这种玉可以辟邪,而且认为饮用玉粉可以治病。然而不论欧洲人也好,喜欢玉器的墨西哥和新西兰人也 好,都没有中国人使用软玉的历史悠久。中国在世界上有“玉石之国”之称,这同发现和使用软玉的悠久历史有关。
[attachment=11349263]
  软玉在我国有 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和墨玉等品种。它们与硬玉不同,是由角闪石族矿物中透闪石阳起石矿物(以透闪石为主)组成的致密块体。在显微镜下观察,软玉同硬玉 一样也呈纤维状结构。这种由透闪石或阳起石组成的纤维状结构,是软玉具有细腻和坚韧性质的主要原因。透闪石是一种含水和氟的钙镁硅酸盐,其成分中常含有 4%以下的铁,当铁含量超过4%时即过渡为阳起石。我国新疆软玉块体的化学分析结果是:二氧化硅占57.6O%,氧化铝0.25%,三氧化二铁 0.66%,氧化锰0.16%,氧化镁25.61%,氧化钙2.68%,其它杂质2.74%。硬度6~6.5。比重2.96~3.17。矿物折光率:透闪 石为Np=1.599~1.619,Nm=1.612~1.630,Ng=1.622~1.640,重折率0.O21~0.023;阳起石为Np= 1.619~1.688,Nm=1.630~1.697,Ng=1.640~1.705,重折率0.021~0.027。
[attachment=11349273]
  软玉常见颜色有白、灰白、绿、暗绿、黄、黑等色。多数不透明,个别半透明,有玻璃光泽。软玉的品种主要是按颜色不同来划分的。白玉中最佳者白如羊脂,称“羊 脂玉”。青玉呈灰白至青白色,目前有人将灰白色的青玉称为“青白玉”。碧玉呈绿至暗绿色,有时可见黑色脏点,是含杂质如铬尖晶石矿物等所致。当含杂质多而 呈黑色时,即为珍贵的墨玉。黄玉也是一种较珍贵的品种。青玉中有糖水黄色皮壳,现有人称其为“糖玉”。白色略带粉红色者有人称为“粉玉”。虎皮色的则称为 “虎皮玉”等。
[attachment=11349268]
  目前所知,国内除台湾丰田地区产软玉外(包括透闪石猫眼石),主要产地在新疆。新疆和田玉的悠久历史,在 《史记》、《汉书》、《魏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五代史》等古书中,均有记载。不过,西汉以前,史籍所载新疆产软玉的情况常夹带着不 少神话故事。从《史记》中记载的《李斯谏逐客书》和《苏厉给赵惠文王书》中的几句话(“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此数宝者秦不生焉。”“代马胡 犬不东下,昆仑之玉不出,此三宝者亦非王有已。”)来看,早在春秋战国至秦统一六国时,新疆的软玉已从昆仑山北麓和田诸地源源不断地输向内地。尤其是密尔 岱所产的软玉块度较大,常有上万斤者。清时在乌沙克塔克台地区有密尔岱产的弃玉三块,大者万斤,次者八千斤,又次者重达三千斤。故宫博物院珍宝馆珍藏的 “大禹治水玉山”原重一万零七百多斤,这一迄今为止的最大玉件,即产自密尔岱。[/size][/font][/color]
[color=#FFFF00][font=宋体][size=2]
    三、岫岩玉,简称岫玉,因产辽宁省岫岩县而得 名。这种玉石的主要品种表面看来,同新疆的青玉或碧玉有些相似,但组成的矿物和硬度则不同。组成岫玉的主要矿物是蛇纹石。成分中常含有二价铁、三价铁,还 混有锰、铝、镍、钴等杂质,这些混入物使岫岩玉具有各种颜色。岫玉的颜色有白、黄、淡黄、粉红、浅绿、绿、翠绿、暗绿、褐绿及其它杂色。其中常以绿色调为 主,颜色介于青玉和碧玉之间。组成岫玉的蛇纹石矿物,通常占85%以上,常见少量方解石、透闪石等其它矿物。透闪石的混入,可增大岫玉的硬度。
[attachment=11349281]
  岫玉的五质非常细腻,半透明至不透明,蜡状至油脂光泽。硬度2.5~5.5,比重2.5~2.8。蛇纹石矿物的平均折光率1.54~1.55。蛇纹石是镁质碳酸盐岩、镁质基性宕、超基性岩的交代蚀变矿物,也可与滑石、绿泥石等共生。

  岫玉玉质同翡翠和软玉极易区分,主要是光泽(老带油脂光泽)和硬度的不同。

  岫玉广泛产生接触变质的镁质大理岩中,我国很多地区具备这种地质环境,所以其产地相当广泛。目前已知有下述不同产地和以产地为名所划分的品种:

  岫 玉绿色,半透明至不透明,产地在辽宁省岫岩县瓦沟。化学成份是:二氧化硅43.80%,氧化镁42.10%,氧化钙0.56%,氧化铝0.006%,三氧 化二铁0.64%,水11.81%,杂质12.85%。硬度4.8~5.5,比重2.61。产于古老地层白云石大理岩中。
[attachment=11349282]
  在 我国江苏、浙江一带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器中,经鉴定发现其中有岫玉(郑建:《江苏省吴县新石器遗址出土的古玉研究》)。殷墟妇好墓中有四十余件玉器, “其中多数与现在辽宁岫岩玉接近,少数与河南南阳玉接近,极个别与新疆和阗(田)玉相似。”(夏湘蓉、李仲均、王根元:《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第428 页)。由此可见岫玉的开采史至少有三四千年历史了。
  南方玉开采史不详,因产于广东省信宜县泗流地区,故又称“信宜玉”。玉 质大多数由蛇纹石组成,并含有少量金云母、滑石、方解石、透闪石、绿泥石、绿帘石等。因含杂质多,颜色常与岫玉不同,色调暗绿至褐绿。同时产出的地质条件 与岫玉也有差别,它产于云母片岩和条带状混合片麻岩组成的地层中,玉石矿体下面常有0.2~5.5米厚的滑石层。

  祁连玉产祁连山,玉色暗绿,带有较多的黑色脏点,岫玉和南方玉没有这一特点。
[attachment=11349283]
  京黄玉淡黄色,也由蛇纹石组成,因产北京十三陵老君堂接触变质大理岩中而得名。本世纪60年代发现,历史上是否开采过,情况不明。因产量过少,现已停采。

  安绿石也是蛇纹石玉质,因首次发现于吉林集安县的绿水河而得名。产于蛇纹石化大理岩古老的地层中。玉质较纯,细腻光洁,苹果绿至墨绿色,微透明至半透明。

  与 岫玉相似的蛇纹石玉石还有不少产地和品种。因此,当我们鉴别新石器时代以来属于这类玉质的玉器时,切不可轻易断定玉质的来源。1977年,南京博物院在江 苏吴县草鞋山、张陵山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中,经鉴定有一件玉管为蛇纹石玉石,就不是辽宁产生的岫玉,玉料可能是江苏镇江的产物。[/size][/font][/color]
[color=#FF0000][font=宋体][size=2]
  四、蓝田玉
[attachment=11349284]
  蓝 田玉的名称初见于《汉书?;地理志》,美玉产自“京北(今西安北)蓝田山”。其后,《后汉书?;外戚传》、张衡《西京赋》、《广雅》、《水经注》和《元和郡县 图志》等古书,都有蓝田产玉的记载。至明万历年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所谓蓝田,即葱岭(昆仑山)出玉之别名,而后也误以为西安之蓝田也。”从 此引起后世人的纷争,有的说蓝田根本不产玉,有的说即使产玉可能是莱玉(色绿似菜叶的玉石)。近些年,陕西地质工作者在蓝田发现了蛇纹石化大理岩玉料,认 为它就是古代记载的蓝田玉(1978年11月23日《 *** 》)。这一发现不仅引起了寻找珠玉原料的地质界重视,也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兴趣。1982年,地质矿产部地质博物馆,展出了上述蓝田玉的原石。这种蛇纹石 化强烈时,局部已经变成与岫玉相同的玉石了。玉质从外观上看,有黄色、浅绿色等不均匀的色调,并伴随浅白色的大理岩。这种玉石虽然不很美观,但因为蓝田地 处西安古城附近,玉质硬度为4左右,容易加工,所以古人有可能采用做为装饰品。在汉代玉器中有两件很像现今的蓝田玉,一件是在陕西汉武帝茂陵附近出土的大 型玉铺首嵌在古墓门上;另一件是故宫博物院藏的汉代玉佩。从这两件玉器玉质和色泽上看,很多地质学者都认为同现今的蓝田玉相似。但它是否真是古代的蓝田 玉,则需加以进一步的考查。[/size][/font][/color]
[color=#00FFCC][font=宋体][size=2]
  五、南阳玉

  南阳玉因产河南省南阳而得名,又因矿区在南阳的独山,故又称“独山玉”。
[attachment=11349285]
  南 阳玉色泽鲜艳,质地比较细腻,光泽好,硬度高,可同翡翠媲美。德国人曾称其为“南阳翡翠”,苏联地质学家基也夫林科曾把南阳玉归属于翡翠类型的玉石矿床。 据河南地质工作者近几年的研究,探明南阳玉是一种蚀变斜长岩,组成矿物除斜长石外,还有黝帘石、绿帘石、透闪石、绢云母、黑云母和榍石等。经过显微镜鉴 定,玉质含有多种蚀变矿物,蚀变作用以黝帘石化、绿帘石化和透闪石化为主。由于玉石中含各种金属杂质电素离子),所以玉质的颜色有多种色调,以绿、白、杂 色为主,也见有紫、蓝、黄等色。
[attachment=11349286]
  南阳玉硬度6~6.5。有玻璃光泽,多数不透明,少数微透明。化学分析的结果是:二氧化硅 41~45%,氧化铝30.71~34.14%,氧化镁0.28~1.73%,氧化钾0.02~2.64%,三氧化二铁0~0.8%,氧化亚铁 0.27~0.88%,氧化锰0.02~0.1%,三氧化二铬0.01~0.34%,结晶水0.23~0.74%,二氧化碳0.06~0.52%。南阳玉 的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是:铬0.01~0.5%,镍小于0.1%,钒0.001~0.1%,锰0.01~0.05%,钛0.001~0.5%。
[attachment=11349287]
  据 文字记载,南阳玉在汉代已开采是无疑问的。近来考古出土的资料将南阳玉的开采推到商晚期以前。1952年李济在《殷墟有刃石器图说》中指出,殷墟有刃石器 凡四百四十四件,其中有玉器七件,而这七件玉器的质料全是南阳玉。《安阳殷墟五号墓的发掘报告》中也指出,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七百余件玉器,其中四十余件 标本经初步鉴定,“其多数与现代辽宁岫岩玉接近,少数与河南南阳玉接近,极个别的与新疆和阗(田)玉相似。”(《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而1983 年10月在四川成都“宝石讲座和学术交流会”上,河南省地质局在宣读关于南阳玉的一篇论文中说,在南阳县黄山出土一件南阳玉玉铲,经鉴定是新石器时代晚期 的产物,距今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可知南阳玉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被采用了。[/size][/font][/color]
[color=#FF0099][font=宋体][size=2]
  六、绿松石
[attachment=11349288]
  绿松石是由细小的绿松石矿物为主组成的隐晶质致密块体,含有铜、铝和水的磷酸盐,通常产于次生浅成矿床中。多呈天蓝色、暗蓝色、蓝绿色和绿色,风化强烈的呈绿白色。具有柔和的蜡状光泽。硬度6,比重2.6~2.8。平均折光率1.61~1.63。
[attachment=11349289]
  绿松石在我国也是古老的传统玉石,早在新石器时代,它同青玉、玛瑙等玉石一起用作装饰品。据《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一书中的统计,从新石器晚期的齐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遗址到南北朝时代的墓葬中,有多处发现过绿松石装饰品。
[attachment=11349290]
  我 国绿松石,除鄂西北为其著名产地外,近几年在陕西、新疆、安徽、河南等省都有发现,由于鄂西北诸县古属襄阳道管辖,所以又把鄂西北诸县所产的绿松石称为襄 阳甸子,且开采的历史也悠久。但全世界产绿松石的以波斯为最著名,因通过土耳其输入欧洲各国,又有“土耳其玉”或“突厥玉”之称。我们在鉴定我国古代出土 的绿松石制品时,也应考虑其玉料来源,不一定都是襄阳甸子。[/size][/font][/color]
[color=#00FF00][font=宋体][size=2]
  七、玛瑙
[attachment=11349291]
  玛瑙由于纹带美丽,自古就被人们饰用。出土玉器中,常见成串的玛瑙珠,以项饰为多。

  我国古书有关玛瑙的记载很多。汉代以前的史书,玛瑙亦称“琼玉”或“赤玉”。《广雅》有“玛瑙石次玉”和“玉赤首琼”之说。玛瑙一语来源于佛经。梵语本名“阿斯玛加波”,意为“玛瑙”,可见佛教传入我国后,琼玉或赤琼才在我国改称“玛瑙”。
[attachment=11349292]
  组 成玛瑙的细小矿物除玉髓外,有时也见少量蛋白石或隐晶质微粒状石英。严格地说,没有纹带花纹的特征,不能称玛瑙,只能称玉髓。现今市场上一些没有纹带花纹 的玉髓也称为“玛瑙”,这同古代玛瑙的含义是不相符的。玛瑙纯者为白色,因含其它金属元素(如Fe、Ni等)出现灰、褐、红、蓝、绿、翠绿、粉绿、黑等 色,有时几种颜色相杂或相间出现。玛瑙块体有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的,玻璃光泽至蜡状光泽。硬度6.5~7,比重2.65。

  玛 瑙依其纹带花纹的粗细和形态分有许多品种。纹带呈“缟”状者称“缟玛瑙”,其中有红色纹带者最珍贵,称为“红缟玛瑙”。此外尚有“带状玛瑙”、“城砦玛 瑙”、“昙玛瑙”、“苔藓玛瑙”、“锦红玛瑙”、“合子玛瑙”、“酱斑玛瑙”、“柏枝玛瑙”、“曲蟮玛瑙”、“水胆玛瑙”等品种(见李时珍《本草纲 目》)。
[attachment=11349293]
  在没有纹带花纹的“玉髓”中,也有不少是玉石原料。根据颜色的不同,有“红玉髓”、“绿玉髓”(亦称英卡石)、“葱绿玉髓”、“血玉髓”(亦称血石)和“碧玉”等。

  玛瑙同软玉一样也是我国传统的玉石。在南京北阴阳营等遗址中出土的玉器中就有玛瑙杯和玛瑙珠。在大量的玛瑙珠中,有一粒作辟邪状,长1.7厘米。甘肃永靖大何庄齐家文化遗址,山东莒南大店春秋墓中以及南京象山东晋墓中等,也都相继发现了玛瑙珠。
[attachment=11349294]
  古 代的玛瑙既有来自西域、印度、波斯、康国、日本等国的贡品,也有产自我国内地的。如东北扶余和挹娄,前者治所在今吉林四平市;后者为民族名,生活在长白山 北,松花江、黑龙江下游,这里自古以出“赤石”享名(见《后汉书?;东夷传》)。此外蔚州(今蔚县)九空山和宣府(宣化)、四角山(见《天工开物》),甘肃 和宁夏一带(见《博物要览》),陕西延安府神木和府谷地区(见《广舆记》),汝州赤岭镇(见《宋史》),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见《博白县志》),南京雨 花台(见《珍玩续考》)等地,均产有玛瑙。现今我国地质工作者在西北、华北、东北以及西南、华南许多地区都探明有玛瑙的产地。古今中外,因为玛瑙产地众 多,所以鉴定出土玛瑙的玉料来源就不那末容易了。如著名的唐代兽首玛瑙杯,其玉料来源就搞不清楚。[/size][/font][/color]
[color=#FF0000][font=宋体][size=2]

  八、青金石

  青 金石玉料是由青金石矿物组成,常含方解石、黄铁矿,有时出现少量透辉石等。阿富汗产的青金石玉料,其青金石矿物平均含量占25~40%。玉质呈独特的蓝 色、深蓝、淡蓝及群青色。不透明,玻璃至油脂光泽。硬度5.5,比重2.7~2.9。色深蓝和浓而不黑者,称“青金”;深蓝和黄铁矿含量多于青金石矿物 时,称“金格浪”;浅蓝色和含白色方解石(一般不含黄铁矿)者,称“催生石”(此名源于古人用青金石作催生药之说)。
[attachment=11349295]
  青金 石在古代称为“璆琳”或“琉璃”,多被用来制做皇帝的葬器,因其色青,可以达升天之路。《拾遗记》卷五载:“昔始皇为家,……以琉璃杂宝为龟鱼。”有人认 为这里的“琉璃”就是青金石。但古人辨别宝石,在色不在质,其色相似的,其质虽异,其名仍同。因此秦始皇墓中是否有青金石,还需考古工作者来验证。外国学 者赫尔芝认为,中国在公元2世纪(东汉)已有青金石,而章鸿钊在《石雅》中则认为中国三代之初已有。这一争执,也有待于广大考古工作者来解决。
[attachment=11349296]
  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发现青金石的产地。古代著名产地在波斯和苏联。据记载,阿富汗和苏联贝加尔湖地区所产的青金石,都曾输入过中国。如果我们在古墓中出土有青金石,其玉料来源不是阿富汗,就有可能是贝加尔湖的产物。[/size][/font][/color]
[color=#FFFF00][font=宋体][size=2]
  九、碧甸子与孔雀石

  《读 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载:“天柱山,州(兴安州,今陕西安康县)西五十里,下有碧钿、青绿诸洞二十余处,唐宋俱采取入贡,明始停闭。”夏湘蓉等在《中国古 代矿业开发史》中认为:“按元代的碧甸并非甸子,明代的碧钿当不例外。”这是因为绿松石(甸子)一般不与孔雀石(青绿,亦称“石绿”)共生,而“硅孔雀 石”则常与孔雀石共生。既然已知与“碧钿”共生的是孔雀石,那么“碧钿”或“碧甸子”很有可能是指“硅孔雀石”。
[attachment=11349298]
  孔雀石是一种次生氧化矿物,通常产于铜矿上部的氧化带中。孔雀石因呈孔雀绿色而得名,多呈块状、钟乳状、皮壳状及同心条带状。硬度4~6,比重3.9~4。常同褐铁矿、方解石、锰土、玉髓、硅孔雀石等共生。
[attachment=11349297]
  硅 孔雀石也是一种次生矿物,多数由黄铜矿、黝铜矿等受碱性硅酸盐的热溶液作用变化所形成。呈绿、蓝绿至天蓝色,常呈蛋白石或瓷釉状的块体,也有呈土状或葡萄 状者。硬度2~4,比重2~2.24。和孔雀石一样不透明,玻璃至土状光泽。与孔雀石的区别除化学成分不同外,颜色比孔雀石浅并近于天蓝色(接近于绿松 石),比重和硬度都小于孔雀石。此外,硅孔雀石性脆,也是与孔雀石以及绿松石的重要区别特征之一。
[attachment=11349299]
  古人常把绿松石、孔雀石和硅孔雀石三者相混。今天许多考古工作者仍是如此,常把孔雀石误认为绿松石的不是少数,应在鉴定时注意。[/size][/font][/color]
[color=#00FFCC][font=宋体][size=2]
  十、宝石

  从大量的考古资料得知,我国出土的玉器质料主要是传统的玉石,但伴随出土的也有宝石。现将一些重要的宝石简介如下:
[attachment=11349300]
  钻 石矿物学名金刚石。等轴晶系,多呈八面体,也有斜方十二面体和六八面体者。化学成分为碳。硬度10,比重3.5~3.6,折光率2.40~2.48。18 世纪以前,印度是世界上钻石的唯一产地。巴西钻石发现于1728年;非洲钻石发现于1850年。我国山东钻石的产出,据说仅有二三百年的历史。据《文物》 1972年第11期第32页报道,南京象山7号东晋墓葬中,出上镶嵌有金刚石的戒指,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最早钻石,按时间看应属天竺的产品。
[attachment=11349303]
  红 宝石和蓝宝石矿物学名都是刚玉。三方晶系,晶体常呈桶状、锥状、板状、柱状、不规则粒状等,晶面上常有斜纹或横纹。硬度9,比重3.95~4.10。折光 率:N0=1.767~1.772,N0=1.759~1.763;重折率0.008~0.009。成分中混入金属铬呈红色;混入铁、钛、锰等呈蓝色或其 它色调。现今,在宝石学中和珠宝商业界,除了红色透明者称红宝石外,其它各色刚玉的透明晶体(能做宝石者),皆称“蓝宝石”。如黄色者,称“黄色蓝宝 石”;绿色者,称“绿色蓝宝石”等。
[attachment=11349301]
  在红宝石和蓝宝石中还有两个特殊品种,称“星彩红宝石”和“星彩蓝宝石”。这种宝石一般不透明或近于半透明,琢磨成弧面型宝石后,在弧形顶面上出现六条放射状的光带,宛如一颗闪光的星星。
[attachment=11349302]
  红 宝石,我国古有“红刺”、“照殿红”及“巴拉斯”之称。现已知“巴拉斯”一名实指矿物学名叫“尖晶石”的宝石。蓝宝石,我国古有“瑟瑟”之称,而古代的 “瑟瑟”作为珠宝名称也兼指其它蓝色或绿色的宝石。近些年来,在华东、华南等地发现了蓝宝石的产地,红宝石目前尚未发现。如果在古墓中发现蓝宝石,很可能 来自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地;红宝石很可能来自缅甸、泰国、柬埔寨。

  祖母绿元末文学家陶宗仪在《缀耕录》中称为“助水刺”。

  绿宝石,一般泛指可做宝石的各色透明的绿柱石矿物晶体。根据颜色不同,它们都有各自的名称。比如,天蓝色者称“海蓝宝石”;黄绿色者称“橄榄海蓝宝石”;纯黄色者称“金黄绿宝石”;淡红色者称“玫瑰绿宝石”等。只有当成分中含铬,使其颜色变得浓绿或翠绿时,才是祖母绿。
[attachment=11349304]
  祖 母绿独特的翠绿色是因为晶体中混入了金属铬离子,三氧化二铬的含量一般在0.15~0.20%,深翠绿色者三氧化二铬的含量可达0.5~0.6%。晶体常 呈六方柱状。硬度7.5,比重2.71。透明,有玻璃光泽。折光率:No=1.585,No=1.579;重折率0.006。晶体中常有瑕疵,多呈闪亮的 小片,亦称“蝉翼”。祖母绿由于颜色美丽,有“绿宝石之王”的誉称。四千多年前,在古埃及和希腊就被用做首饰镶嵌品,常琢磨成盘型或价梯型,工艺美术界专 称“祖母绿型”。

  古代的祖母绿出产于埃及。1930年苏联在中乌拉尔山才发现祖母绿。本世纪20年代以来,南非(阿扎尼 亚)、津巴布韦和巴西等地,都相继发现了大型祖母绿矿床。现今祖母绿的著名产地在哥伦比亚的契沃尔和木佐行政区。此外印度、坦桑尼亚、赞比亚也产祖母绿。 我国至今未发现祖母绿的产地。明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帝王带上镶嵌的大颗祖母绿,不知来自何地。

  猫眼石俗称“猫儿眼”,古称“狮负”,意为被狮子背负过的意思。这种宝石主要产于锡兰(现称斯里兰卡),故又称“锡兰猫眼石”。
[attachment=11349305]
  猫眼石的矿物学名称“金绿宝石”,是金绿宝石矿物的特殊品种。这种宝石因晶体中有平行分布的“管状”气孔包裹体,加工成弧面型宝石(俗称腰圆)后,能对光产生集中反射,出现一条像猫眼“瞳眸”似的光带,故称猫眼石或猫儿眼。
[attachment=11349306]
  猫 眼石何时在我国出现,史籍难考。章鸿钊在《石雅》中引《琅环记》语说;“仙女上玄宗狮负二枚……玄宗藏于牡丹钢合中以验时云。”此处“狮负”是否就是较早 的猫眼石,待考。现已知清东陵乾隆墓中出土有猫眼石;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里金塔顶上也镶嵌有质量不太好的猫眼石。我国古今的猫眼石皆由斯里兰卡输入,最早输 入中国的时间则有待于考证。

  碧玺《清会典图》卷四十三称“碧囗(王亚)囗(王厶)”;《博物要览》中称“披耶西”;《滇海 虞衡志》中称“碧霞歪”、“碧霞囗(王比)”、“碧洗”;《玉纪》中称之为“碧霞希”。民国初,北京市场上的珠宝商常称“碧硒”或作“碧玺”,皆系今日的 “电气石”宝石。今“碧玺”一词已成为各色电气石宝石的工艺名称。
[attachment=11349307]
  电气石矿物成分相当复杂,晶体呈柱状,断面为球面三角 形,晶面上有纵横。宝石为各色透明晶体,强玻璃光泽。硬度7~7.5,比重2.98~3.05。根据颜色等不同有“红碧玺”、“绿碧玺”、“黄碧玺”、 “褐碧玺”以及“碧玺猫眼石”等若干品种。深红色者俗称“双桃红”,浅红色者俗称“单桃红”。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里珍藏有大量的各种颜色的碧玺制品,多属明 清之物。古籍记载碧玺产缅甸。现我国新疆阿勒泰所产碧玺最为有名,但开采年代不详。
[attachment=11349308]
  紧牙乌亦称“子牙乌”,现为各色石榴石 宝石的工艺名称。《博物要览》、《辍耕录》书中称石榴石为“避者达”。其中色红如同红宝石者,有“锡兰红宝石”之称;黄色者,有“黄榴石”之称;翠绿色者 有“翠榴石”之称,亦称“乌拉尔祖母绿”。我国出土的紫牙乌宝石不详。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里许多暗红到紫色红色的宝石,大多数都是紫牙乌宝石,但原料来源不 详。现已知我国新疆阿勒泰伟晶岩中产有红色、黄绿色等石榴石宝石。此外江苏省、浙江省也发现红色的石榴石宝石。

  尖晶石英国和俄国王冠上镶嵌的红宝石,有的就是现今的尖晶石。英国女皇加萨琳王冠中央镶嵌的那颗“黑太子星”红宝石,重389克拉,据久米武夫《宝石贵金属辞典》载,这是一颗特大的尖晶石宝石,十七世纪以12万卢布购于北京。
[attachment=11349309]
  尖晶石常呈八面体,玻璃光泽。硬度3,比重3.5~4.06。平均折光率N=1.717。尖晶石是均质矿物。它同红宝石(红色刚玉)的区别,除晶形和硬度等 不同外,放在偏光镜下(正交偏光)转动,其较簿的边部出现亮和黑(消光现象)的变化时,即为红宝石,全是黑色(全消光)时即为尖晶石宝石。
[attachment=11349315]
  近来我国已发现翠绿色的尖晶石。国外主要产地有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和澳大利亚等地。

  拉长石拉长石矿物因发现于加拿大拉布拉多海岸而得名。已知有拉长月光石和变彩拉长石两种。矿物属于斜长石中的基性种属,其中含钢长石分子35~50%,含钨 长石分子50~75%。成分中可能还有少量的钾长石。晶体呈板状或板柱体。不透明至半透明,少数透明度较高,玻璃光泽。硬度6~6.5,比重 2.67~2.72。产基性火成岩类或脉宕中。拉长月光石有“月光冷冷如秋色”的游彩(转动宝石,光彩发生逐渐的变化称“游彩”)。变彩拉长石有白、蓝等 随光源照射方向不同而发生变化的色彩(即“变彩”)。
[attachment=11349310]
  章鸿钊在《石雅》中认为,我国的“和氏璧”应是拉长石宝石,主要根据 是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在《录异记》中关于“和氏璧”色彩变化的记述。杜光庭说:“‘和氏璧’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拉长石也有色白与色碧的变化, 而且非经琢磨,这种变彩一般也难以发现,故理璞才能得宝。
[attachment=11349311]
  和氏璧见于先秦《韩非子》等书的记载。秦始皇将其加工成玉玺,辗转相传,传至后唐李从珂(废帝)时,因北京留守石敬瑭勾结契丹人耶律德光攻打洛阳,废帝抱璧(传国玺)登上玄武楼和薪自焚。从此和氏璧下落不明。
[attachment=11349312]
  萤 石1978年第一期《考古学报?;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中的出土玉器里就有萤石制品。夏湘蓉等人认为这种萤石显然是就地取材的。萤石有各色透明晶体, 我国的珠宝界称为软水晶。萤石化学成分为氟化钙,常含钇、铯等稀土元素杂质。晶体呈立方体或八面体。有白、绿、黄、蓝等色。硬度4,比重3.18。折光率 1.433~1.435。成分中因含微量的铀而发出绿色萤光。有强磷光者,据史书记载是“夜明珠”的一种。相传印度古代发现的“蛇眼石”即萤色夜明珠,夜 晚距它半英尺远,可以借它的光观看印刷品。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载:古代的中国人最爱叙利亚产的夜明珠,别名为“孔雀暖石”。据说慈禧太后皇冠上 有九颗夜明珠,其中有四颗失落民间。前不久,洛阳有人发现了夜明珠,陕西扶风县也有人发现了夜明珠,都未鉴定是何宝石。由此说明,古代确有夜明珠。《北京 晚报》1983年6月3日第2版“我国发现夜明珠”一文中报道,广东省有人在钨矿山萤石选矿厂中也发现了强磷光的萤石,可谓现代的夜明珠。这一发现,不仅 说明古代传说和记载的夜明珠宝石的确存在,而且还有新的产地。

  水晶伴随玉器出土的水晶制品比较多见,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古墓中常有出土。
[attachment=11349313]
  水 晶的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是具有一定几何形状的石英晶体。硬度7,比重2.65。有无色透明、紫、粉红、棕、黑等色。颜色同某些杂质有关;黄水晶含有超显 微状态胶状铁的氢氧化物;烟水晶可能同镭辐射有关;玫瑰色可能含氧化锰和非晶质硅的氢氧化物;含显微状态的赤铁矿包裹体可显粉红色;紫水晶可能是含硼引起 的;黑色的墨晶则可能含更多的杂质。
[attachment=11349316]
  水晶除按颜色划分紫晶、黄水晶(假黄宝石)、茶晶和墨品外,也按包裹体划分为发晶(包 裹有各种针状矿物)和水胆水晶。其中粉红色的块体,称芙蓉石。水晶古有水玉、水精、白附、干年冰、玻璃、紫难、赤石英、紫石英、青石英等许多名称。水晶不 仅品种多,古今产地也多。除我国许多省份出产外,古代也从大秦、波斯等国输入。
[attachment=11349314]
  据目前资料,当今世界上已发现的宝石和玉石矿物达二百三十种以上。除上述常见的宝石外,西周大墓中还出土有天河石。
[align=right] [attachment=11349261] [/align][/size][/font][/color][/td][/tr][/table][/backcolor]
[backcolor=#000000][table=600][tr][td][color=#FF0000][font=宋体][size=3]玉器的功能玉的保健功能[/size][/font][/color]

[color=#FF33FF][font=宋体][size=2]  我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古人视玉如宝。据传,朝朝代代,帝王嫔妃养生不离玉;嗜玉成癖如宋徽宗;含玉镇暑如杨贵妃;持玉拂面如慈禧太后……祖国古籍称: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无毒。各流派的气功大师一致认为,人身有“精、气、神”三宝,“气”的使用尤为突出,而玉石是蓄“气”最充沛的物质。 
 
  有些人在研究玉石养生的机理后认为,玉石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如锌、镁、铁、铜、铬、锰、钴等,佩带玉石可所含微量元素被人体皮肤吸收,产生特殊的“光电效应”聚焦蓄能,形成相当于电子计算机中谐振器似的电磁场,与人体发生谐振,从而使各项生理机能更加协调地运转。 
[attachment=11349274] 
  某些玉石尚有白天吸光,晚上放光的奇妙的物理特性。有人认为,当光点对准人体的某个穴位时,能刺激经络、疏通脏腑,有明显的治疗保健作用。位于人手腕背侧有“养老穴”,常佩戴玉镯,可得到长期的良性按摩,不仅能祛除老人视力模糊之疾,且可蓄元气,养精神。 

  嘴含玉石,借助唾液所含营养成分与溶菌酶的协同作用,能生津止渴,除胃中之热,平烦懑之气,滋心肺,润声喉,养毛发,不失为玉石养生的又一途径。玉在山而草木润,玉在河则河水清,由此可见玉石养生有益无损。 
[attachment=11349275]
  玉是一种天然矿产,矿物是中药中的一类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我国对它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宝玉石又占其中很大一部分。我国古老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唐本草》、《神农本草》、《本草纲目》中均称玉可:“安魂魄,疏血脉,润心肺,明耳目,柔筋强骨……”,据现代科学测定,玉材本身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锌、铁、铜、锰、镁、钴、硒、铬、钛、锂、钙、钾、钠等,它的疗效已在外科独占鳌头。它曾是我们祖先防治疾病的武器,也曾长期作为养生防老和炼丹术的主要药物。现在用于肿瘤治疗更显示出异乎寻常的作用。从药物学角度来讲,长期配戴自然矿物可以补充人体不足的元素和微量元素,吸收或排泄过剩的元素和微元素,使人体保持一个特有的正间值。比如: 

    紫晶、石英:有镇静、安神之功 
    金刚石:避邪恶,使人精力旺盛 
    红宝石:对男性阳痿患者很有效 
    绿宝石:能提高人的生育能力 
    蓝宝石、海蓝宝石:能缓解呼吸道系统的病痛 
    琥珀:能帮助人克服抑郁 
    软玉:润心肺、清胃火 
    玛瑙:清热明目 
    绿松石:解毒、清肝火 
    青金石:解毒、清黄水、解鼠疮、滋阴乌须 
    孔雀石:治痰迷惊、疳疮。 
[attachment=11349276]
  如今,我们以玉石为原料,加工成精美的装饰品美化生活、陶冶性情、以至怯病延年。其产品直接用于健身保健的有:玉枕、玉垫、健身球、按摩器、手杖、玉梳等,对人体具有养颜、镇静安神之疗效。长期使用,会使你精神焕发,延年益寿。[align=right] [attachment=11349261] [/align][/size][/font][/color] [/td][/tr][/table][/backcolor] [/td][/tr][/table][/backcolor]
[ 此贴被瑶池碧落在2011-05-14 16:39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25
素净淡雅

ZxID:106429


等级: 热心会员
配偶: 唯衍玦
工作,潜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5-11 0
玉的制作


目录
古代制玉技法
玉器雕刻的常用术语
雕刻艺术之十大雕刻技法
历代玉器雕琢技法
古代玉器加工图



古代制玉技法

  古代制玉技法,源于制作石器。切、磋、琢、磨是玉石器所用的工艺程序。切、即解料,解玉要用无齿的锯加解玉砂,将预料分开;磋是用圆锯蘸砂浆修治;琢,是用钻、锥等工具雕琢花纹、钻孔;磨,是最后一道工序,用精细的木片葫芦皮、牛皮蘸珍珠砂浆,加以抛光,玉器便发出凝脂状的光泽。这套制玉技术,在商代已为工匠们所掌握。现今的玉雕技法,大体还是采用切、磋、琢、磨四种方法。先秦称琢玉,宋人称碾玉,今称碾琢。
  相玉
  琢玉工艺过程之一。从一块璞玉,到做成一件玉器,首先就是进行"相玉"设计。"相"既是"看",看后琢磨思考,以判断玉石的内在质量,和外形的优劣,而后立意确定做什么题材的作品。
  划活
  琢玉工艺过程之一。就是根据所构思的形象,在玉料上用笔墨线条,把它形象地划(画)出来。"划活",在琢玉工艺中是关键的一环。
  琢磨
  琢玉工艺的过程之一。就是指玉器的具体制作。制作玉器行话称"琢磨"。因为玉石异常坚硬,必须用铁制圆盘--铊为工具,以水和金刚砂为介质,经过铡、錾、冲、压、勾、顺等工艺,一点一滴琢磨而成。它与雕刻的"刀子活"截然有别。玉石琢磨,是一种十分谨严的技艺,高手琢磨的玉件,能达到"小中见大"、"以轻显重"的艺术效果。
  碾磨
  琢玉工艺过程之一。也叫"光亮"、"抛光"。是用紫胶、木、葫芦、牛皮及铜制的铊子,将玉件琢磨的粗糙部位,碾磨平整。并通过应用氧化铬等一些化学粉剂原料作介质,使玉件显露出玉材光洁、温润和晶莹的本质。
  双钩碾法
  汉代琢玉著名技法。在记载玉的文献中,说它的刻纹细如游丝,像头发,宛转流动,没有一点滞迹。和出土的汉代精美玉器相引证,古文献上的这些说法是可靠的。
  "两明造"透玉雕
  "两明造"技巧,在清代中期出现,在北京故宫、苏州园林等建筑中有较多的应用。两明造透玉雕,是在一块扁平(或稍凸)的玉片上,正反两面透雕出两层各不相同的纹样,两层中间完全透开,以四周边缘相连为一整体。纹饰镂空,正反相错,互相掩映,巧妙奇特。难度较大,做工精细。
  金错玉器
  利用传统的金错工艺技术,在制作的玉器上碾成细线纹饰,然后嵌以金丝或银丝。玉器需经过磨错。俗称"嵌金",实为"金错"。我国古代以"雕玉"、"镂金"为最精细的手工艺,根据东汉李尤和三国如淳的说法,"黄文错镂"和"金镂"也是金错的别称,所以金错又可称为"镂金"。金错玉器是"雕玉"和"镂金"的结合,是金错工艺的又一发展。金错玉器在北京和苏州的玉器业中都有生产。
  软玉法
  使玉石变软之法。玉石坚硬,不易坚硬,不易雕刻,可用荸荠数枚与木通入水煮玉一昼夜,再用明矾三厘、蟾蜍三厘涂刻处,炙干,再涂,药尽为止。
  软晶法
  使水晶变软之法。水晶坚硬,不易雕刻,可用吉祥草同煮,视熟,即可刻。但只可用铜、铁器煮,不宜用砂器。用此法软玉亦可。


玉器雕刻的常用术语



1. 俏色:又称巧作,指巧妙利用玉料上的不同颜色琢成图案纹饰,增加表现力。

2. 蛀孔:指玉质表面大小不一,如虫蛀一般的孔洞,是原料表面的一种特征。

3. 玉皮:往往指玉石子料表面的皮称为玉皮,有色皮,石皮,僵皮等等。

4. 铁沁:地下水中铁质氧化后顺着玉石较疏松的纹理沁入内部,形成红褐色~褐黄色的沁色。

5. 脱胎:指出土玉器经人工长期把玩盘摩后,玉质晶莹亮润,色泽愈发鲜艳的一种变化,犹如羽化成仙,脱出凡胎。

6. 白化:玉器入土后,受到埋藏环境地下水的影响,其显微结构发生变化,透明度丧失,颜色变白的现象。

7. 喇叭孔:指用旧式工具钻磨的圆孔,上大下小,状如喇叭,俗称“喇叭孔”。

8. 管钻痕:指器物表面留下的圆孔钻孔的痕迹。

9. 生坑:指新出土或出土后未经盘磨的器物。

10. 熟坑:指未经入土或早年出土后经人工盘磨的器


雕刻艺术之十大雕刻技法

  雕刻技法,就是在雕刻创作中,作者对雕件的形象和空间的处理手法。这种手法主要体现在削减意义上的雕与刻。确切的说,就是由外向内一步步通过减去废料,循序渐进一步步讲形体挖掘显现出来的技艺和手段。雕刻技法,是展现雕刻艺术的最重要的手段。千百年来,随着一代代雕刻艺人对雕刻技法的不断创新、玩善,现今的雕刻技法已经渐臻完美。其主要的雕刻技法有十种,即微雕、圆雕、浮雕、镂雕、链雕、透雕、沉雕与线雕、薄意、篆刻、钮雕等。这十种雕刻技法,施艺材料范围广,有的施艺于木质材料、有的施艺于石材、有的施艺于玉石,有的则多种材料均可施艺。
    一、微雕

 
    微雕,顾名思义,即是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手法。微雕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精微”二字,而其难点同样是“精微”。也正是这个原因,微雕特别讲究选材,其石材质地要求绝对精纯,容不得有半点砂格和半丝裂纹,因为半个砂点就可能刻10多个汉字;其次,微雕的刀具也是特殊的细刀,既要尖细,又得锋利;第三,微雕艺人要有特别精熟的书法和国画功底,雕刻的时候才可进行“意刻”;第四,临场要屏息凝神,集中意念,毫厘千钧,一气呵成;第五,运刀要稳、准、狠,只有这样,才能使书法和刀法笔意达到完美的统一。中国微雕历史源远流长。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战国时的玺印小如累黍,印文却有朱白之分。众所周知的王叔远的《刻舟》,也是中国历史上微雕艺术的经典之作。

    二、圆雕

    圆雕。圆雕又称立体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圆雕具体指非压缩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完全立体正是圆雕的代表性特征。此外,圆雕表现手段及其精炼,圆雕很少表现过于复杂、曲折的故事题材或情境,形体起伏即是圆雕的表现手法之一。由于圆雕作品极富立体感,生动、逼真、传神,以静止形态表现运动过程,所以,圆雕对施艺材料的选择要求比较严格,圆雕作品以寿山石圆雕比较出名。
    圆雕一般从前方为“开雕”,同时要求要特别注意作品的各个角度和方位的和谐统一,只有这样,圆雕作品才能经得起观赏者全方位的“透视”,一般圆雕程序分打坯、制坯、雕刻细坯、修光等四个步骤。其中“打坯”是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目的就是确保雕品的各个部件都能严格的符合比例要求,然后再动刀雕刻出生动传神的作品。


    三、浮雕

    浮雕,即在石料表面雕刻有立体感的图像,是半立体型的雕刻品。因图像浮凸于石面而称浮雕。浮雕是继圆雕之后出现的一种装饰性的雕刻技法。
    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它采用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浮雕一般是附属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其压缩(压缩空间)的特性,所占空间较小,所以适用于多种环境的装饰。压缩空间是指介于绘画所有的二维虚拟空间与圆雕三维实体空间的之间的一种空间形态。浮雕的突出特性即是经形体压缩处理后的二维或平面特性,其与圆雕最大的区别就是“半立体感”。根据压缩空间的程度(石面脱石深浅程度)不同,浮雕分为高浮雕与浅浮雕两种。
    浅浮雕是单层次雕像,内容比较单一,起位低,形体压缩较大,平面感较强,更大程度地接近于绘画形式。它主要不是靠实体性空间来营造空间效果,而更多地利用绘画的描绘手法或透视、错觉等处理方式来造成较抽象的压缩空间,这有利于加强浮雕适合于载体的依附性;高浮雕是多层次造像,内容都较繁复,由于起位较高、较厚,形体压缩程度较小,因此其空间构造和塑造特征更接近于圆雕,甚至部分局部处理完全采用圆雕的处理方式。高浮雕往往利用三维形体的空间起伏或夸张处理,形成浓缩的空间深度感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浮雕艺术对于形象的塑造具有一种特别的表现力和魅力。
    浮雕的选材十分讲究,如雕刻材料的色阶分明,施艺面的宽大平整等等。因此最好选择色层分明的薄型石料——外色制景,内色衬底在浮雕作品中,色阶有多层次的高浮雕作品,艺术效果最为理想。在我国,浮雕有着悠久的历史,如陕西西安唐太宗昭陵六骏图、北京故宫的御道都是著名的浮雕作品。


    四、镂雕与链雕

    随着时间的发展,雕刻题材的不断拓宽,雕刻技法的不断丰富发展,在圆雕技法的基础上,出现了镂雕与链雕。
    镂雕与链雕是圆雕相对独立的雕刻技法,常与圆雕或其他雕刻技法相结合,使雕刻作品更富表现力。
    镂雕亦称镂空,即把雕刻材料中没有表现物象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现物象的部分留下来。镂雕的主要特点就是表现物象立体空间层次,著名的寿山石镂雕,就以此技法为主。
    基于镂雕的难度很大,所以从石料挑选、作品布局、刀具配备到雕刻程序等,都与一般的雕刻技法有所不同。镂雕的石料必须质细性纯,尤其是镂空部分,更不应有裂纹和高密度的砂格,否则容易造成断裂。镂雕使用的工具,除一般雕刻刀具外,还需要特制的长臂凿、扒剔刀、铲底刀、钩型刀,以及小锯刺等专用刀具。由于镂雕内部景物的用空间的很大限制,只能依靠扩大入刀方向的办法来克服操作上的困难,所以镂雕景物的设计要求最好是多面透空。镂空雕常与其他雕刻技法结合使用,成为整件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镂刻内部景物的用刀受到很大的限制,操作不易,艺人不仅需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更要有熟练的圆雕基本功。古代石匠常常雕刻口含石滚珠的龙。龙珠剥离于原石材,比龙口要大,在龙嘴中滚动而不滑出。这种在龙钮石章中活动的“珠”就是最简单的镂空雕。

    链雕是用一块石材镂空雕刻出一整条活动石链的雕法。链雕也是从圆雕技法中发展出来的,最早见于玉器的雕琢。在链雕全过程中,雕环是极细致、难度极高的技法。雕环先用小型钻具顺着每环的内廓前排钻孔,每孔之间略留距离,然后用特制的小链刀或针钻,顺序脱环。为防止已脱链环损坏,每一环雕后用“可回性打样膏”固定,待整条链环刻成后,将胶合部分用温水浸泡脱环。


    五、透雕

    在浮雕作品中,保留凸出的物像部分,而将背面部分进行局部镂空,就称为透雕。在这里要说明的是,有些雕刻技法分类讲透雕与镂雕化为一种雕刻技法中,这是值得商榷的。结合浮雕与圆雕的特点和施艺技巧来看,透雕与镂雕乃至链雕都有穿透雕刻的特性,但是三者之间还是有明显的不同。透雕是在浮雕的基础上,一般镂空其背景部分,透雕的背面多以插屏的形式来表现,有单面透雕和双面透雕之分。单面透雕只刻正面,双面透雕则将正、背两面的物像都刻出来。有边框的透雕有“镂空花板”之称。但是,不管单面透雕还是双面透雕,都与镂雕、链雕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镂雕和链雕都是360度的全方面雕刻,而不是正面或正反两面。因此,镂雕和链雕属于圆雕技法,而透雕则是浮雕技法的延伸。


    六、沉雕与线雕

    沉雕。又称“水磨沉花”,是在自然生态较光滑的岩石上或建筑构件如门楹、石柱、壁堵等表面,描绘图像,然后雕凿凹入,利用阴影产生立体感。多数是摩崖字匾、碑刻文字及楹联等。
    线雕与沉雕施艺理念有相似之处,但雕刻技法又有所不同。此类雕法吸收中国画的写意、重迭、线条造型、散点透视等传统笔法,石料经平面加工抛光后,描摹图案文字,然后依图刻上线条,以线条粗细深浅程度,利用阴影体现立体感。此类产品多数用于建筑物的外壁表面装饰,有较强的艺术性。线雕的工艺品视觉上与沉雕相似,线雕也有“线刻石浮雕”之称,一般指以阴线或阳线作为造型手段的石、玉雕刻或青铜器纹样雕刻。线刻石浮雕亦称“石刻画”,是介乎雕刻与绘画之间的品种,即石板为雕刻,拓片为画的造型艺术。由多种技法雕成有起伏体积的雕刻品,即使大量使用线雕手段,也不能视为线雕作品。


    七、薄意

    薄意,即极浅薄的浮雕,因雕刻层薄而富有画意,故名。薄意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法,名冠寿山石界。薄意艺术是在明末清初石章的博古纹饰和锦边浮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薄意比“浅浮雕”还要浅,因其浅刻如画,又有“刀画”之称。“薄意”雕刻的制品,一向以“重典雅、工精致、近画理”而著称,它是融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并且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间的独特艺术。


    八、篆刻

    在中华文化传统中,篆刻艺术占有重要地位。历代皇帝的玉玺和御宝都以篆文刻成,至于名书画家更是视篆刻如宝。凡一幅书或一幅画,必钤之以篆刻印章,所谓诗、书、印、画,缺一不可。
    篆刻历史始于秦。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下令“书同文”统一推广使用小篆,因此篆文便成了印章印面所雕刻的内容,以后世代相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雕刻艺术。古代篆刻多以金、银、铜、玉为材料,现今也有石材篆刻。
    篆刻特别讲究篆书。篆书有大篆、小篆、鸟虫篆等二十多种。具体采用哪一种篆书,根据印面的布局而定。篆刻分为阴刻、阳刻两种。以朱砂钤印,白底朱文者为阳刻,其特点是比划纤细流利;朱底白文者为阴刻,笔画往往粗狂苍劲,富有原始铭文的味道。篆刻中也有阴阳双刻两种形式结合使用的情况,其朱白相间,相得益彰,特别耐人寻味。


    九、钮雕

    钮雕,是专指印章上部钮饰的雕刻,属于圆雕的范畴,具有丰富的立体感,但它和圆雕相比,又有着自己显著的特点:第一,物像小。钮雕物像限于印章的规模,一般都在10立方厘米以下;第二,只表现物像的上方,而不像圆雕物像一般需要全方位表现;第三,钮雕的表现内容多是动物,尤以古代传说中的动物为主。如:螭、狮、龙、凤、虎、辟邪、麒麟、龟等等。因此,钮雕又有“兽钮”之称。
    钮雕的制式有自然台和平台两种。自然台的雕法是多因章端不规则,四方型不甚四方而采取的权宜之法,布局随意,追求天然石形之美;平台者则较讲究,刻钮之前先起台,所谓台者,即印章的平台,平台以上刻钮,平台以下,方方正正完整无缺。在平台上雕刻,平台之下,则保持方正无缺。平台上或雕鸟兽、或人物、或瓜果、或吉祥物,创作者因形、因色、因巧,作品效果务必古朴、端庄、尊贵。整个雕刻程序为:首先起台,再则锉型,三凿坯,四修光。雕刻时发现钮头石质有裂纹、瑕疵等,可结合薄意等其他雕刻方法加以化解,使作品尽可能完美。钮雕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印纽物像,在印台四周,还出现了各种雕边纹饰,如锦褥纹、断纹、双不断纹、龙形纹、水波纹等。


历代玉器雕琢技法

  玉不琢,不成器。顾名思义,每件玉器都要经过精心雕琢,至少要经过切割,才能成为一件工艺精美或素面莹润的艺术品,了解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或称切工、做工,对鉴定玉器的年代不无禅益。

  新石器时代,由于所用的生产工具都是由石器制成,器物的做工受到限制,器物开片大多厚薄不均匀,往往一边厚一边薄,甚至出现开片时错位的痕迹,而且造型不规整,如圆形的器物不够圆等。器物的刃部不够锋利。如玉刀、玉斧、玉铲的刃部较厚钝,钻孔往往出现上部大下部小的圆锥形,侧观孔壁边缘往往留有旋转纹。

  红山文化玉器,雕琢追求神韵,体表光洁,边缘过渡自然,碾磨技术精湛,片状器物边缘较薄,似有刃,表面无玻璃光,但光泽细腻,个别器物表面有斑坑,小而深,呈密集状。

  良渚文化玉器,直线纹是由笔直的阴线构成,细曲线纹是短而细的线条错落连接而成。两种不同做工的线条在同一器物上并存,就是鉴定其真伪的根据。

  商朝由于对石制工具作了进一步的磨光和修整,使这些工具更加锋利和适用,特别是青铜工具的使用,使琢磨玉器的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能开出比较均匀而薄的玉片。器物打眼的方法大部分均为两面对打,形成外眼大、里眼小的现象,俗称“马蹄眼”。在纹饰刻划上,商朝是三多三少,即直线条多,弯线条少;粗线条多,细线条少;短线条多,长线条少。商朝精致的器物上运用双钩拟阳线的做工刻划,就是在器物上运用双线并列的阴线条刻划,以形成一条阳线呈现,俗称双钩线或双钩拟阳线

  西周玉器的做工,重视对纹饰的布局,线条渐趋繁复,以略带弧形的线条为主,较多地使用长弧线,尤其是西周中晚期纹饰的结构与雕琢方法,与商代极不相同,阴纹纹饰开始出现互相勾连,阴刻线一面磨成坡状,有斜刀的痕迹,俗称“一面坡阴线”。“一面坡阴线”是西周玉器的典型做工

  春秋时代玉器的做工和前朝对比,有新的进步,更注重磨制。春秋纹饰在西周晚期出现互相勾连的基础上,出现了卷曲相连的纹饰,布局满而密,不留空白。春秋晚期出现以隐起的密集的浮雕纹,并有平面浅阴刻宽带纹。器物开片薄均匀规整,粗线条少,细线条多,且线条有毛口(即刻花纹、线条时在线条边缘留下很多刀痕)。

  战国玉器刀工精细,器物边角垂直锋利,磨工精良,器物表面,尤其是阴线糟内光泽强烈。孔洞内壁匀称光滑,极少见到因工具不力而残留的制作痕迹。主要是由于铁制工具的出现和普遍使用,使琢玉工艺突飞猛进。战国玉器半浮雕、透雕盛行,对动物形象的刻划,着意于眼、牙、爪等细部特征,于细微处见奇观,极力刻划出动物的本质特征。

  汉代玉器物的做工特点,善于运用阴刻线,线条豪放,没有战国时代精细,器物棱角琢磨圆滑,大件器物刻工较粗,小件器物刻工较精细,细线条的刻道有毛道和跳刀的痕迹,线条不甚连贯。穿孔器物的孔洞内壁往往不够光滑,常留有拉丝痕迹。汉代的葬玉运用“汉八刀”做工。“汉八刀”做工,不是代表整个汉代玉器的做工,而是仅指汉代“葬玉”的做工。汉代的“汉八刀”是指采用简练的线条进行刻划,运用推拓磨的雕琢技法,刀法粗犷有力,刀刀见锋,刚劲挺拔,线条无丝毫崩裂状和刀痕之迹。代表作品是玉猪、玉蝉、玉翁仲。

  唐代玉器刻工精细,细线条多。特别在唐代带板上的人物,通身饰以短而密集的阴线。在动物的脚部、尾部也刻出很多的细线条,带板上采用减地法,即池面隐起做工,刻线带有绘画性。

  宋元时代玉器,由于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所以在玉器上也反映出民族和地方特色。南方刻工细腻工整,北方刻工刚劲有力。但整体来说,雕刻的线条总感细弱。兽件的身上一般有上下对穿孔,且孔洞以方形为多,人物脸部的五官往往处于同一平面,且“八字眉”服饰上有浅细的“米字型”刻划。到元代刻工一般粗犷有力,器表面往往留有钻痕和铊痕,还有险刀现象出现,抛光不甚讲究。

  明代玉器有了新飞跃,以扬州、苏州为中心,琢玉业开始大发展。刀工粗壮,浑厚有力,生动活泼,写生味浓厚,出现了浮雕、镂空做工,还有双层,甚至三层的镂雕。器物表面玻璃光泽强烈,大件器物的表面也往往留有钻痕和铊痕。

 
  清朝玉器特别是乾隆时期,玉器工艺迅猛发展,是我国治玉史上空前繁荣时期。这时期玉器精雕细琢,形象逼真,大量巧作作品问世,刻划线条精细,磨光平滑,立体感强,花果的枝叶脉络雕刻明显,栩栩如生。镂空、半浮雕、浮雕三种雕法盛行。其中以半浮雕和浮雕为主。嘉庆以后的玉器,其雕工慢慢趋向粗糙失真和呆滞。


古代玉器加工图





 



佩玉种类和佩戴方法
   
佩玉是指佩戴于人身的各种玉器,其特点是个体较小,大多有可穿线的孔洞。佩玉的种类较多,如玉玦、玉镯、玉刚卯、玉牌、玉带钩等。有的成组佩带,有的单独悬挂。

玉玦

是人的耳饰,形似小玉璧,但有一缺口。新石器时代玉玦多光素无纹,商代的玉玦常为蟠龙形制,首尾相向,西周玉玦多以斜刀刻出龙纹、云纹、鸟纹等,春秋战国出土的玉玦较多,形制较小,外径在2-5厘米之间。战国以后, 玉玦不再流行。

玉镯

玉镯自古以来是人们最基本的腕饰之一,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已见有出土,大汶口文化玉镯呈外方内圆形,春秋时期玉镯为扁圆形,唐代有镶金玉镯,发展至宋代玉镯呈圆环形,内平外圆,光素无纹,明清玉镯多见装饰,如联珠纹、绳索纹、竹节纹等。

玉觽

是一种微曲的锥形器,最初它是随身携带。用以解结的工具,后来成为佩饰,表示成人的象征。自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历代不衰,但汉代以后不复见有。

玉韘

玉俗称“扳指”,圆筒状,可套拇指,初为射箭时钩弦的用具,后专为佩带。早期见于商代,至汉代逐渐变成一种佩饰,失去了一种实用功能。宋至清代出现仿汉的形玉佩,形制略异,装饰亦有很大不同。

玉刚卯

又称玉严卯,长方体,中有孔,可穿绳佩挂,器面刻吉祥语句,用以驱邪,是古代的护身符。汉代流行,一般长约2厘米,宽约1厘米,后世有仿品,但于汉代风格迥然不同。

玉带板

玉带是一种由数块乃至十数块扁平玉板镶缀的腰带,是古代官品位的标志。玉带有方形、长方形、桃形等,表面常雕琢各种图案的玉带始见于北周,一直沿用至明代,清代废除玉带制度。

玉牌

呈方形或长方形,器表浅浮雕或镂空雕刻各种图案与文字,有孔可穿绳佩系。玉牌在明代十分盛行,清代多有仿明之作,亦有刻“子刚”款的伪作。

玉带钩

玉带钩是用于勾束腰带的器物,一般由钩首、钩身、钩钮三部分组成,钩首用于钩连,钩钮则起固定作用。形制较多,有龙首、鸭首、马首等,器身有琵琶形、螭形等,华贵者还镶嵌有各种宝石,历代都有精品。

玉龙

玉龙的形象随时代而演变,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玉龙,身躯作“C”字形,简练优美,极富特色。此后,玉龙呈现多姿多彩的风貌。历代带有各自鲜明的特征。

玉动物

玉动物取象于自然界真实动物,圆雕或片状雕均有,造型姿态多样,栩栩如生。玉动物一般作为佩饰,也有的可作为陈设品。玉动物主要有玉虎、玉象、玉熊、玉马、玉鹿、玉牛、玉猪、玉鹰、玉鱼、玉龟等,历代玉器中最为多见。

玉人佩

玉人是直接反映人类自身形象的作品,有全身、半身、人首和人面等,一般为扁平状,除可用以佩系外,大型的可作为陈设品,具有祭祀、辟邪的作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玉人琢工带有明显的稚拙性,商代以后玉人形象多样,有站立、有跪踞、有全身、有人首、有男人、有女人、有圆雕、有片状雕,各个时代具有不同的形象特点。

玉剑饰

 
玉剑饰是用于剑上的装饰玉件,饰于剑首的称为玉剑首,饰于剑柄与剑身之间的称玉剑格。玉剑饰盛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

玉簪

玉簪一般为圆锥状,由簪首和簪柄两部分组成,古代男女使用它来整理头发并使冠固于发上。
[ 此贴被素净淡雅在2011-05-14 15:35重新编辑 ]
素净淡雅

ZxID:106429


等级: 热心会员
配偶: 唯衍玦
工作,潜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5-11 0
玉器大赏



故宫所藏玉石器欣赏

新石器时代

大玉龙 

  大玉龙,曲长60cm,直径2.2-2.4cm。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其玉料为淡绿色老岫岩玉。龙体较粗大,卷曲,呈倒“C”形,长吻微翘起,有圆鼻孔二,双目橄榄形凸起,头顶至颈背有长鬣后披,末端翘起,额及颚下有阴刻棱形网纹。龙躯光素扁圆,背部有一钻孔,可系绳穿挂。
  此玉龙因其吻前伸,前端凸且翘,因此又有人称之为玉猪龙。这是早期氏族艺术的代表作,属红山文化。其造型夸张、奇特,兼具写实与抽象手法,结构虽简洁,却满盈着生命力,质朴而粗犷,可能是某部族的图腾。


玉神人纹多节琮 

  玉神人纹多节琮,高32.1cm,孔径6.3-7.2cm。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琮呈外方内圆的柱形,上宽下窄,中心有圆孔,上下相通。玉料深褐黄色,局部有黄白沁斑。
  玉琮图案以横线截成十一节,每节均以四琮角为人面部的中心线,以四面凹槽为隔界,雕刻出四个简化的神人面纹。神人的冠、鼻清晰可见,圆眼及嘴则模糊不清,只是象征性地刻出。在玉琮上端相对的两侧面中部,隐约可见各有一阴刻的带双翼纹的符号。
  《周礼·春官·大伯宗》载:“以黄琮礼地”,说明玉琮是古时人们礼地的祭器。从目前良渚文化墓葬出土情况看,玉琮多置于尸体周围。

玉三孔铲 

  玉三孔铲,长27cm,宽16cm,厚0.8cm。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铲为梯形,青黄色玉料,有较重的赭色斑。片状,宽端有刃,刃自两面磨出,窄端中部有一孔,旁有二孔。铲的表面光滑,造型规整,边线平直,表现出较好的加工技术。
  据山东大学刘敦愿教授介绍,20世纪30年代,山东省日照县两城镇的中医刘述祊先生得到了同埋一坑的5件玉器,三孔铲即其中的一件,于1957年入藏故宫博物院。
  此玉铲制造精致,无砍砸使用痕迹,是龙山文化时期的玉礼器。

玉立人 

  玉立人,高9.6cm,肩宽2.3cm,厚0.8cm。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
  玉料因受沁呈鸡骨白色。玉人作立状,方头,以阴线方格纹刻划出冠,大眼,三角形鼻,大嘴,唇上有须,两耳垂处各有一圆形钻孔。双臂贴胸而抱,十指分开,腕部有阴刻衣纹。束腰上雕出斜纹带饰。双腿间有缝隙,雕出脚趾。
  此玉人比例匀称,雕刻刀法简练,展示出古人部分服饰的简貌,也反映了江淮地区史前时期匠人们的雕刻技能,为迄今所见新石器时代最完整的直立玉人。有人称此时期为含山文化时期。含山文化,1987年发现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它晚于同一地域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而应早于良渚文化,与同一地区的薛家岗文化相当,是中国早期玉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

玉人兽复合佩 

  玉人兽复合佩,高8.2cm,宽4cm,厚0.6cm。 石家河文化。
  佩玉料呈青色,局部有白色斑,片状,镂雕人兽复合图案。佩上部为人首,较大,头部饰一周绳索纹并饰双鸟形冠,长发后披,于两耳侧外卷,耳下有佩环。佩下部为兽首,短而宽,呈横向的条状,兽嘴略宽,眼为孔洞形。佩中部为镂雕的人身与兽身,相互交错,不易分别。
  此佩为传世文物,原出土地点已不清楚,学者们对其制造年代也有过多种推测。从人物头部特点看,应属新石器时代,而佩下部兽头的形状、孔洞的镂雕方式同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兽头及加工方法非常相似,因此初步确定其为石家河文化玉器。


玉璜 

  玉璜,高5.2cm,长10.6cm,厚0.3cm。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
  璜玉料材质较好,黄褐色,较薄。近似半圆形,直弦,中部下凹,两侧各有一孔,底部两角略向外伸。璜的一面有弧形凹槽,是对玉料开片时留下的切割痕,这类切割痕在新石器时代玉器上时有出现,从痕迹上可以看出,玉器加工中采用的是线切割的剖料方法。玉片厚度约0.3cm,表明当时玉料开片技术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作品呈不规则的半圆形,两角外伸,说明此璜并非由圆形玉器切割而成,可能是以长方形或三角形玉片磨成。





玉虎形佩

  玉虎形佩,商,长6cm,宽1.5cm,厚0.5cm。
  整器已受沁为鸡骨白色,看不出原来的玉色。玉虎为扁身片状,呈匍匐状,四爪前伸,动感十足。“曰”字形眼,卷耳。口及尾部均钻一孔,孔为两面对钻,可系挂。
  商代玉虎较为多见,有片状也有圆雕件,一般形体较小,安阳殷墟就出土有多件类似的玉虎形佩。


玉兽首饰件 

  玉兽首饰件,商,长4.5cm,宽2.6cm,厚1.5cm。清宫旧藏。
  此饰件呈梯形,上部凸雕兽首,大耳,环眼,嘴部向内勾卷,似鸟喙,兽首旁有阴线雕出的鹰翅及爪。饰件中部隆起似瓦面,下部似柄,有二道凸起的弦纹,底边略宽,呈多棱状。
  与此玉饰件类似的一件作品出土于山东滕县前掌大遗址,但凸雕的兽首已失。此件玉兽首饰件是目前发现的同类器中最完整的一件,且发现得较早,对研究此类玉饰的图案内容、使用方式和加工工艺都有重要意义。

玉虎形刻刀 

  玉虎形刻刀,商,高5.8cm,宽3.8cm,厚0.4cm。
  器为白玉质,但已沁为黄褐色。扁薄片状的造型将一只扭头卷尾的玉虎打造得栩栩如生。虎张口,用连续钻孔的工艺制成口中的利齿。椭圆形眼,蘑菇状角。胸前凸起一环形小穿,可供系挂。尾一侧琢出一小尖刀,刀刃部两面磨薄,使之兼具一定的实用功能。这件玉刻刀虽然外形似虎,但由于头上有蘑菇状角,所以也有人认为是龙与虎的结合体。
  商代小型玉质刻刀多见,均是在尾部雕琢出刀刃,而刀柄则是各类动物的造型,有兽形、龙形、鱼形、蝉形、虎形等,大多有穿孔可系挂,使之成为可佩可用、美观实用的玉饰品。


西周



玉龙凤纹柄形器 

  玉龙凤纹柄形器,西周,长17.1cm,宽3.7cm,厚0.7cm。
  器青玉质地,绿色,半透明,局部有少量的土沁斑,器体为长片状。两面雕刻,纹饰相同。上部由两凤纹对称构图,尾下垂,回卷成勾状,在相对的两喙及身尾之间镂空大小两个桃型孔,一上一下,可穿系。中部是一昂首挺立的高冠长尾凤,圆眼,尖勾喙,单足利爪踏在下部一夔龙头顶之上,夔龙身曲屈,臣字眼,眼角线拉长且有勾,下端出一短榫,作扦插用。
  玉制柄型器始见于二里头文化,商到西周继续沿用,惟西周的纹饰最为精美,雕工手法多样,刀法有力,线条圆润,纹饰清晰。其下端一般都有宽榫,可作器之柄或安接它器,确切用途尚需进一步考证。





春秋

玉虺龙纹冲牙 

  玉虺龙纹冲牙,春秋,长7.4cm,端宽1.5cm,厚0.3cm。
  玉冲牙为新疆和田玉制,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器片状,形似弧形长牙,上端宽而方,下端略尖,中上部有孔,可穿绳悬挂。冲牙表面饰阴线刻出的花纹,线条呈方折状,图案中隐有多个虺龙纹。此种方折的阴线纹图案在陕西地区发现的一些春秋时期的玉器上也可见到,据此推测这件玉冲牙为春秋时期我国西部地区的作品。
  此件作品造型简练而凝重,代表了春秋时期关中地区佩玉的风格。

玉饰纹卧虎 

  玉饰纹卧虎,春秋中期,长7.7cm,宽2.2cm,厚0.3cm。清宫旧藏。
  玉虎用青白色玉料,片状,有因埋藏而产生的褐色色变。虎伏状,整体呈“弓”字形,头部刻画精细,张口,上唇上卷与鼻相连,前后足皆呈卧状,尾大而上卷,虎身饰“人”字形阴线虎皮纹,四肢饰勾云纹。
  在春秋及战国早期墓葬中曾多次发现玉虎,其往往被成双使用,可能具有合符的功用。春秋时期的玉虎一般比此件更宽,且饰纹更复杂,而这件作品的造型较一般作品更为生动,形态准确。“人”字形虎皮纹继承了商、周玉器的某些装饰风格。作品中部有孔,虎尾及口部亦呈旋孔状,皆可穿绳悬挂。此玉虎可能是成组玉佩中用于中部的玉件,较一般玉虎更为珍贵。

战国


玉镂雕龙形佩 

  玉镂雕龙形佩,战国,长21.4cm,宽10.9cm,厚0.9cm。
  玉料呈青色,有深浅不同的灰白和褐色沁斑。佩体片状,龙形,两面镂雕相同纹饰。龙张口回首,龙身满饰谷纹,尾上雕一大鸟,龙头内外侧及尾部又各凸雕一小鸟。于龙身中部有一圆形钻孔。
  此器1977年于安徽长丰县杨公乡战国墓出土,墓为战国晚期的楚墓群,距楚国都城寿春仅20公里。同此形制的玉佩,该墓共出土两件,出土时分别置于人体盆骨的左右,显然是主人佩戴的成组玉佩之一。此种龙凤佩是战国时期特有的造型,手法夸张,图纹精美,线条卷曲相连,龙凤组合浑然一体,体现了制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此器体大且完好精美,实属罕见,显示了墓主人的高贵身份。

玉兽面纹剑格 

  玉兽面纹剑格,战国,高2.2cm,宽5.5cm,厚1.7cm。清宫旧藏。
  剑格为新疆和田玉质,青白色,截面为菱形,两端薄,中间厚,两面均饰兽面纹。兽面为粗眉、凸眼,鼻以下不明显,兽面两侧饰勾云纹。作品中部有通孔,用以置剑柄。全器边棱锋利,光亮度强。



玉扭丝纹瑗 

  玉扭丝纹瑗,战国,直径8.3cm,厚0.3cm。清宫旧藏。
  瑗呈内、外双重环状,环面饰扭丝状纹饰,两环相连之6处,其中3处饰横向的扭丝纹。两环间有细长的透孔相隔,共6处,其中3条透孔中部开圆形小孔,应为穿绳悬挂所备。
  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遗址中就已出现内、外双重的环形玉,可见这类玉环源远流长,但在战国玉器中这类器物并不多见,尤其是扭丝纹环形玉多为单层,所以此双重玉瑗更显珍贵。


 
玉螭凤云纹璧 

 玉螭凤云纹璧,战国,宽14.2cm,璧径11.5cm。
  此璧为新疆和田白玉制。璧两面各饰勾云纹6周,勾云略凸起,其上再刻阴线成形。璧孔内雕一螭龙,兽身,独角,身侧似有翼,尾长并饰绳纹。璧两侧各雕一凤,长身,头顶出长翎,身下长尾卷垂。
  此玉璧不仅螭龙、凤鸟造型生动,璧表面的纹饰也不同于一般作品,没有采用常见的谷纹、蒲纹、乳丁纹,而是采用了勾云纹,使其与螭龙、凤鸟的搭配更为和谐,且加工精致。目前所见的战国玉璧中此件玉璧最为精致。从样式上判断,此器应是佩挂于人身的大型组佩中部的主要饰件,佩带者应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玉云纹珌 

  玉云纹珌,战国,高6.3cm,宽5.95cm,厚2.25cm。清宫旧藏。
  玉料为青白色,表面有较重的赭色斑,其色非玉料本身所带。器呈上宽下窄的梯形,两侧内凹,中部向两面凸起,表面饰阴线勾云纹,勾云纹中又有细阴线环形图及双短线。
  此作品底面有细阴线花纹,应是后人所刻,又有相通的双孔,穿有绳结、长穗,是清宫所为。剑珌是剑鞘底端的饰物,所处位置很低,不能再饰长穗,此作品于宫内可能作为人身挂件或器物挂坠使用。

玉勾云纹灯 

 玉勾云纹灯,战国,高12.8cm,盘径10.2cm,足径5.9cm。
  灯白玉质,有赭色沁。灯盘中心凸雕一五瓣团花为灯芯座。盘外壁和灯柱上部饰勾云纹,内壁及灯柱下部饰勾连云纹,底座饰柿蒂纹。
  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形势,社会环境和人文氛围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玉雕作品的风格也为之一新,新颖的造型和先进的工艺成为创作的主流,开创了玉雕史上新的艺术流派。本器的座、柱、盘分别由三块玉雕成,嵌粘密实,纹饰精美,富有层次感,显示出精湛的雕刻技术。造型设计独具匠心,灯柱上部处理成三棱形,下部为圆柱形并收腰,于简单流畅的造型中又显露出丰富的变化。目前所知,此灯为孤品。





 





玉辟邪 

  玉辟邪,汉,长13.2cm,宽4.8cm,高8.6cm。
  玉料青褐色,圆雕异兽,卧状,圆目,张口,头顶有角,身有翼,长尾。
  汉代,造型艺术有很大的发展。许多动物、人物题材的作品形象生动,取材广泛。其中尤以各种不同形式的异兽最引人注目。这些异兽被赋予了超自然的特性,造型上有很强的气势。目前,在汉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已发现了数件此类玉制作品,传世玉器中也有少量遗存。这件玉异兽形状劲健雄伟,神态凶猛,造型表现力与工艺都有很高的水平,是此类作品中的典型。此物有一定的重量且重心低,可做玉镇使用。



 

 



 

白玉镂雕螭虎纹剑珌 

  白玉镂雕螭虎纹剑珌,汉,高5.4cm,宽4.7cm,厚0.7cm。清宫旧藏。
  珌(音必)白玉质,玉质温润,玉中有黄色沁斑。器身三面围外框,框边缘呈凹凸状,并阴刻“二”字纹。框内两面镂雕螭虎纹,正面稍弧凸,高浮雕,背面稍内凹,浅浮雕。螭虎圆眼,大鼻,扭身上卷,绞丝形尾。两面螭纹略有不同。此器上下有贯穿孔,从形状看,似玉具剑剑鞘所饰之剑珌。
  古代多用玉装饰铜剑或铁剑,称为玉具剑。目前发现最早的玉具剑饰出现于西周,发展到战国汉代逐渐有了较为固定的模式。一套完整的玉具剑一般有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音卫)和玉剑珌四种。剑首与剑格是固定于剑身之饰,由于体形相对较小,不易把玩,传世较少。剑璏和剑珌为附于剑鞘上之物,体形相对较大,可佩饰把玩,后世多仿,传世也较多。

玉龙螭纹洗 

  玉龙螭纹洗,汉,长16.8cm,宽14cm,高2.8cm。清宫旧藏。
  此器玉料为青色,圆形,内膛很浅,可贮水。口沿宽而平,两侧横出片状柄,左侧柄饰龙、螭,螭头似虎而有角,身自云水中隐没,龙隐于螭后,仅露头,头形似熊。右侧柄装饰一长身龙,独角,身亦隐于云水中。柄的背面为阴线刻的图案,与正面图案近似。
  中国文化在汉代有了很大的发展,书、画勃兴,文房用具出现了很多新品种。目前已发现的汉代文房玉器有砚滴、笔屏等。此作品内膛较浅,口又阔,应是文房用品中的笔洗。

玉螭凤纹韘 

  玉螭凤纹韘,汉,宽6.5cm,高7.8cm。清宫旧藏。
  玉为暗白色,局部呈褐赭色,片状,中部为心形玉片,表面饰云纹,中心有孔。玉片上部透雕云头装饰,两侧分别透雕螭、凤,螭细身,大臂,长角,长尾,凤亦细身,长尾,头顶之翎长而分叉。

玉夔凤纹樽 

  玉夔凤纹樽,汉,高12.3cn,口径6.9cm,足径6.8cm。
  樽白玉质,有褐色沁斑。此樽有盖,盖面隆起,中心凸雕一花瓣形纽,纽周凸雕3个鸟形伴纽;器身表面有带状夔凤纹和谷纹,间刻小勾云纹;一侧有环形柄,顶端形成简单云形出廓,上饰一兽面纹。底有3个蹄形足。
  此器造型端庄,图案精美,系仿青铜尊而作。早先它曾被认为是盛化妆品的奁。1962年,在山西右玉县大川村发现了一批青铜器,其中有两件器物上铸铭文“温酒樽”,并有西汉成帝“河平三年造”(公元前26年)字样,其器型与此玉器极似,故此玉器被更名为樽。


玉猪 

  玉猪,汉,其一长11.2cm,高2.9cm,其一长11.7cm,高2.6cm。
  两件作品所用皆新疆玉,颜色不同,一件玉呈青绿色,另一件玉呈青白色。圆柱状,底面较平,两端略作切削以呈猪首及猪尾的外形,又以粗阴线界出眼、耳、四肢,雕琢简练朴实。
  这类玉猪在汉代墓葬中有较多的发现,一般都置于逝者手中,为丧葬使用的玉握。在汉代及稍后时代的丧葬礼俗中,玉猪的使用较为流行,其中的一些作品四肢直立,头、臀部隆起,形象较为真实。



玉夔纹韘形佩 

  玉夔纹韘形佩,汉,长12.3cm,宽3.6cm。清宫旧藏。
  玉为暗白色,片状,弧形,较璜的弧度小,上部有尖锋,其外饰有透雕的夔纹。此器应系东汉玉韘的代表作品,中部的孔径很小,其外的透雕装饰是从夔凤图案演化而成的非动物形图案。
  目前已知的早期玉韘为商代作品,其形呈筒状,外饰兽面纹,且有一道横向的凹槽。作品具有套于手指扣弦拉弓的功能,又有佩带于身的装饰作用。战国时期,玉韘变短,外带勾榫,成为纯粹的佩玉,这时还出现了环片状作品。西汉时期,玉韘发展为透雕片状,花纹图案日趋复杂,其上多有动物形装饰。东汉时,又演变出透雕长条形韘形佩。


东汉


玉镂雕谷纹“长乐”璧 

  玉镂雕谷纹“长乐”璧,东汉,通高18.6cm,外径12.5cm,孔径2.6cm,厚0.5cm。
  玉璧呈青绿色,为和阗玉,有红紫色沁斑。体扁圆形,上部有出廓,两面纹饰完全相同。璧两面雕谷粒纹,内外缘各饰凸弦纹一周。出廓部分正中镂刻“长乐”二字,字体圆润浑厚。字两侧对称透雕独角螭龙,两螭龙嘴部分别吻“长”字的两侧,以阴线饰龙身和身上之勾云纹,螭龙躯体翻卷有致,身下饰卷云纹。璧的外圈边侧以阴文篆刻乾隆皇帝御题诗一首:
  長樂號鐫宮,炎劉氣蔚虹。
  如宜子孫式,可匹夏商周。
  傳著妒必有,鴙平恨莫窮。
  郅傳禁中語,曰勇異當熊。
  末镌“古香”、“太璞”二印。
  汉代玉璧的纹饰、造型和风格突破了以往的传统,采用浮雕、透雕、阴刻等工艺以及在圆形璧外出廓透雕等新雕琢法,增强了玉璧的装饰效果和立体感。



南北朝


青玉朱雀纹玉佩 
 
  青玉朱雀纹玉佩,南北朝,长9.6cm,宽3.9cm,厚0.3cm。清宫旧藏。
  佩青玉制,片状,形似云头,边缘凸凹。其表面平滑光亮,琢细阴线花纹,一面为朱雀,长翎,口衔圆珠,三岐尾,展翅而立,身旁有带状及十字状云朵。另一面为3团火焰纹,火焰间以长带相连。玉佩上端正中有一半月形系孔。
  南北朝时,佩玉的形式较汉代有所变化。传统的璜、珩组合已很少见,出现了此类上部为连弧状的玉佩,同类玉佩在考古发掘中亦有所见,足以说明它在当时的流行程度。玉佩上的阴线图案也较汉、魏时期的玉器装饰有所不同,强调布局与疏密变化,代表了玉器雕饰风格发展的新潮流。





玉狮 

  玉狮,唐,长6cm,宽4.5cm,高1.5cm。清宫旧藏。
  狮白玉制,略有绺裂。狮圆雕卧式披发,发呈多绺的螺旋状,环眼,阔嘴,四肢伏于地,肘部带有螺旋纹,尾自身后上冲,亦带有螺旋纹。
  陕西西安法门寺地宫中出土有与此兽形象相同的唐代三彩作品,足证此作品为唐代所制。此作品可使我们了解唐代玉兽造型中肘部饰螺旋纹的状况。

玉花鸟纹梳 

  玉花鸟纹梳,唐,长10.5cm,宽3.5cm,厚0.4cm。
  梳玉色白中略青,半圆形,薄片状。外弧饰镂空花鸟纹,中部为3朵花,两侧各有一鸟。梳齿集于下弦,齿密而间距细小,底端平齐。
  唐代妇女往往在头部插梳以为装饰,此件玉梳器薄、齿短,恐非用以梳理头发,而应是置于头部的饰物。唐至五代,用于头部的玉饰品一般都较薄,且玉质精良,表面少起伏变化,刻画图案多用阴线,线条直而密,这些特点在此玉梳上有明显的体现。





玉云龙纹炉 
 
  玉云龙纹炉,宋,高7.9cm,口径12.8cm。
  炉青玉质。体圆形,侈口,无颈,垂腹,圈足外撇,两侧对称饰兽首吞耳。通体以“工”字纹为地,上饰游龙、祥云和海水纹。器内底阴刻乾隆七言诗一首:
  何年庙器赞天经,刻作飞龙殿四灵。
  毛伯邢侯异周制,祖丁父癸似商形。
  依然韫匵阅桑海,所惜从薪遇丙丁。
  土气羊脂胥变幻,只余云水淡拖青。
  末署“乾隆戊戌孟秋御题”。
  宋时,受理学“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文玩鉴赏成为时尚,对三代青铜器的研究也颇有成果。于是宋代的玉器形制便又多出了一个类别,那就是仿古青铜器玉器,简称仿古玉器。本器即以青铜簋为蓝本,但在器型和纹饰上多有增损变化,玉料也不是黄色。

玉孔雀衔花饰 

  玉孔雀衔花饰,宋,长7.6cm,宽3.8cm。清宫旧藏。
  花饰玉色青白,有赭色斑,为半圆形玉片,其上透雕孔雀衔花图案。图案主体为孔雀,孔雀回首,拖尾,展翅,口衔花枝,枝上有花两朵,品种不同。
  花鸟类玉器在宋、辽、金的考古发掘中多有出土,其中不乏鸟翅一只伸开、另一只下折的造型,这种鸟衔花玉饰是宋代较流行的样式。北京房山石棺墓出土有孔雀形玉发饰,孔雀之尾端带有半月状透空孔洞,同此件作品孔雀尾部的表现相同。此件作品较一般宋代花鸟玉佩更为精致,据其形状,可能是一种嵌饰。

玉荷鹭纹炉顶 

  玉荷鹭纹炉顶,宋或金,高5cm,底径4.3-4.7cm。清宫旧藏。
  炉顶玉质白色而局部为黑色,整体近似圆柱形,顶部略细,镂雕荷叶、芦草缠绕状,荷叶巨大而张开。一张荷叶上有黑色乌龟爬行,口吐烟云,其旁有荷花,荷、芦中可见5只鹭鸶隐现其间。器底部有一平板以示水面,其上有孔,可穿绳结系。
  荷叶、水草、水鸟、龟等图案在宋、金玉器中非常流行。四川广汉南宋窖藏出土有龟巢荷叶带饰,北京丰台金代涡古沦墓出土有龟巢荷叶玉饰,与此作品应属同类题材。此外,上海地区的元代墓葬中也曾出土类似的饰荷叶、鹭鸶图案的炉顶。这表明此类作品的使用地域广泛,流行时间长,对后世玉器有很大影响。

白玉双立人耳礼乐杯
   
  白玉双立人耳礼乐杯,宋,高7.5cm,外口径11-11.4cm,足径4.5cm。清宫旧藏。
  杯白玉制,圆形,口微外撇,壁较厚。内壁凸雕32朵云纹,外壁饰礼乐图,凸雕10人,或持笙、笛、排箫、琵琶等乐器演奏,或歌唱。杯两侧各雕一立人为耳,其人手扶杯口,足踏云朵。
  安徽的宋墓中曾出土过银质礼乐杯,与此杯类似。此杯之造型在宋、元时期极为流行。这件玉杯进入清代宫廷时间较早,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在清宫遗存玉器中有乾隆时期的仿制品。

玉松阴听泉图山子 

  玉松阴听泉图山子,宋,长10.5cm,高9cm,厚4.5cm。清宫旧藏。
  玉质青白色,含有较重的赭、褐色斑。随玉料外形雕山林景色,正面山林中,松树下,一老人坐于石上,衣带似解,左手扶膝,右侧置一葫芦,一侍童立于身旁,双手捧杯。一小溪顺势而下,上游一鹿俯首而立。山子背面雕大叶柞树。作品中山石用孔洞透空之法雕出,小溪则以集束折线表示,人物衣纹简单,为宋、元时期玉器风格。观松下之人,非农非儒,闲散洒脱,作品表现的是一种富裕的山林生活。

青玉双鹤佩 

  青玉双鹤佩,宋,长6.8cm,宽4.3cm。清宫旧藏。
  质似白玉,微带青色,鹤头相对,双鹤翅爪相接,作展翅欲飞状。上部有孔备穿系,知是佩饰。
  这件寓意祥瑞的双鹤佩的制作,受道教影响,并反映出宋代道教的发展。宋代道教影响的扩大同某些帝王崇尚道教有关。史书记载宋徽宗好道教,并把鹤作为祥瑞之物。玉雕中对称动物布局渊自唐代,但这种双鹤题材却是自宋代逐渐增多的。





玉海东青啄雁饰 

  玉海东青啄雁饰,金,直径7cm,厚2.1cm。清宫旧藏。
  此玉饰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圆形,上部雕海东青啄雁及荷叶图案。海东青体小而敏捷,腾空回首,雁于海东青身下,回首与其对视,欲逃不能,身傍荷叶,一荷叶束而未张,一荷叶张而卷边,表明大雁已被迫降至荷塘,难寻生路。此玉饰两侧各有一椭圆形隧孔,可穿带或套入钩头,表明此物是一种用于人身的带饰。





玉双螭纹臂搁 

 玉双螭纹臂搁,元,长10cm,宽3.4cm,厚1cm。
  臂搁玉色青白,有赭色斑,片状,长方形,两端呈“S”状,两侧下卷,正面凸雕双螭衔灵芝图案,背面饰云纹。
  此件作品为已知的早期玉臂搁。宋以后,玉器中大量使用螭纹装饰,但螭的形象已无汉代螭纹的特点,更似爬虫。双螭灵芝图案在元代玉器上较为多见,据此作品的样式、螭纹及灵芝的特点可确定为元代所制造。

玉镂雕双狮 

  玉镂雕双狮,元,长7.3cm,宽5.2cm,厚1.7cm。清宫旧藏。
  玉质白净无杂色,为较厚的片状,镂雕大、小二狮,大狮卧伏而回首,前肢踏球,小狮直立,前肢举起,与大狮相戏。
  狮子生活于热带,在我国很少见,但很早即输入我国。中国历代工艺品中不乏狮子题材的作品,主要有两种:一种以真实的狮子为造型而加以变化,另一种较为夸张。目前见到的狮类作品多为传世品,制造年代的界定颇有难度,一般研究者以卢沟桥望柱饰狮及故宫断虹桥望柱饰狮的特征为参照来划定北方狮类作品的年代。此件玉狮为小头,腮部有弯月形弧线,具有明显的元代作品特点。

白玉龙钮押 

  白玉龙钮押,元,长5.8cm,宽5cm,高4cm。
  玉押方形,略厚,底面有凸起的阳文图记,上部为龙形纽,龙身短而似兽身,头上有角,披发,四肢粗壮,肘部饰上扬的火焰纹,三岐尾,中一岐长,上冲与头顶发相接。
  押是一种符号,签画于文书,表示个人的许诺,后为使用简便而刻之。元代陶宗仪《缀耕录》记:“今蒙古色目人之为官者,多不能执笔画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宰辅及近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则用玉图书押字,非特赐不敢用。”据此可知元代用玉押者较用象牙、木刻类押者身份等级要高。

白玉镂雕双兔佩
 
  白玉镂雕双兔佩,元,高4.3cm,宽2.7cm,厚1cm。
  佩白玉质,料上有淡黄皮色,为和田籽料。整器略呈长方形,多层镂空透雕而成。正面雕琢柞树、灵芝形祥云,云上托起一轮圆月。树下两只白兔,一大一小,似为一雌一雄,双耳竖立,毛纹细密,均蹲坐回首,大者抬首望月,小者回望大兔,神态安详。山石成为第二层镂雕,双兔、柞树、祥云均以山石为背景,颇有立体感。
  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玉兔是月宫里的灵物。此器巧妙利用籽料的淡黄色皮俏色雕琢,玉兔、树叶及圆月上均有一层淡淡的黄晕,加之背后白色山石的衬托,似乎能感受到在皎洁的月光下山林静谧的夜晚。整个玉雕意境幽远,艺术形象活泼生动。

 






玉八仙纹执壶 

  玉八仙纹执壶,明,通高27cm,口径7.8-6cm,足径8.2-6.5cm。清宫旧藏。
  壶青玉质。体扁圆形,细颈,阔腹,圈足。盖钮镂雕寿星骑鹿,盖缘刻一周山字纹。器两面凸雕八仙、花草及山石等图案,口沿和足亦刻山字纹一周,夔形柄上有一镂雕兽。颈部有两首剔地阳纹草书五言诗,其一为 :“玉斝千巡献,蟠桃五色匀。年来登鹤算,海屋彩云生。”末署“长春”。其二:“芳宴瑶池熙,祥光紫极缠。仙翁齐庆祝,愿寿万千年。”末署“永年”。
  执壶是明代一种极具特色的玉器,造型多借鉴其它工艺门类。图案丰富多彩,其中有些受道教的影响,八仙图案即其一,为明代中晚期工艺品上常见的题材。花草和山石图案清朗洒脱,盖缘、口沿和足部的山字纹更反映出明代艺匠的美学倾向。颈部雕刻的两首草书五言诗运笔流畅,使此壶在铭文不多的明代玉器中更显珍贵。

玉螭纹笔 

  玉螭纹笔,明,通长23.7cm,管径1.6cm,帽径2cm。清宫旧藏。
  笔管青玉制,直管,无斗,顶部封堵玉片。笔管端部饰阴线回纹,中部饰凸雕的蟠螭。笔帽亦为青玉制,直管式,较笔管略粗,可套接于笔管上,笔帽两端饰阴线回纹,中部亦雕一螭。
  一般毛笔应由笔管、笔毫、笔帽三部分组成。一些笔因毫较多,需另配笔斗以固定笔毫,谓之斗笔。此笔因年代久远,笔毫已失。

玉卧兽形砚滴 

  玉卧兽形砚滴,明,长12.7cm,宽6.5cm,高5.1cm。清宫旧藏。
  砚滴玉色青白,卧兽形,略仿汉代辟邪样式,但有较大变化,兽头有双角,粗眉,大眼,口衔小羽觞,四肢伏于地,肢上有火焰纹装饰,背后部有骨椎状装饰,卷尾。腹部有“乾隆年制”四字款,为后刻。背部有孔可通腹部,腹内空可蓄水。
  砚滴为文房用品,一般配有滴注,可用滴注将所蓄之水吸出,滴于砚。汉代已有飞熊、卧羊、辟邪、鸠凤等多种样式的玉质砚滴,常为后代所模仿。这种砚滴在明代又被称为“水中丞”,除用于蓄水外还是文房内的陈设品。

玉卧鹿寿星山子 

  玉卧鹿寿星山子,明,长8.5cm,宽5cm,高11.5cm。清宫旧藏。
  山子玉色青绿,玉中有杂色。雕一鹿卧地,寿星老人坐于鹿背。老人长头大耳,长髯,右手持龙头杖,左手抚腰带。鹿回首,依老人长袖,头顶有枝杈形角,身饰“米”字形花纹。
  作品造型繁简相宜,老人头部的雕琢细腻而鹿则仅具外形,衣褶也只以直线及折线表示,仅有少量弧线。这类雕饰风格在明代玉器中多有运用。

白玉十二辰——兔 

 白玉十二辰——兔,明,高4.5cm,宽3cm,厚1.7cm。
  玉质洁白莹润,十分细腻。器型立体圆雕,兔首人身。玉兔杏眼,尖嘴,嘴分瓣,耳后搭,身穿交领衫,腰中束带,坐姿,右手持折扇,左腿支起,左手肘放在左腿膝盖上高举,呈持握状,但手中无物,可能原有它物后脱落。清代类似十二辰的卯兔坐像为右手持扇,左手持树叶。这种摇扇玉兔形象好似一副古代书生的神态,悠然自得。整器抛光精亮,滑润可爱。
  古代生辰系统中,清晨5-7时为“卯”时,这时,太阳还没露出脸面,月亮的光辉还未隐退,玉兔因是月亮的代称,所以就同卯时搭配,常称为卯兔。

青玉“一团和气”插屏 

  青玉“一团和气”插屏一对,明,径8.8-8.9cm,厚1.4-1.5cm。
  插屏青玉质,略带皮色,有绺。雕刻一老者展持手卷,笑容可掬。手卷上镌刻“一团和气”四字,文字戗金。另一面装饰类似的文字和图案,阴刻而非浮雕。
  “一团和气”语出宋朱熹《伊洛渊源录》卷三所引《上蔡语录》:“明道(程颢)终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浑是一团和气。” 明成化帝宪宗朱见深登基一年后绘制《一团和气图》并赞。《一团和气图》乍看似一人,实则描绘了惠远法师、陆修静、陶渊明三人。此图体现了明宪宗朱见深希望三教合流、和睦相处、朝野安定、国泰民安的思想。明、清时期,以《一团和气》为题材的风俗画也颇为流行。

玛瑙单螭耳杯 

  玛瑙单螭耳杯,明,高6.8cm,口径9cm。
  杯为花玛瑙质地,灰白色玛瑙中有黄褐色斑纹。器为不规则圆形,一侧凸雕一螭龙为杯柄,螭的双前肢及嘴均搭于杯的口沿上,下肢及尾部与器外壁浅浮雕的桃花枝叶相互连接缠绕并形成器足。底部琢阴线“乾隆年制”四字隶书款。
  此玛瑙杯的形制为明代的制式,雕琢技法为明代琢玉技法,款识应为清乾隆年间后刻。

青玉竹节杯 

  青玉竹节杯,明,高10.5cm,口径7.5-3.9cm。清宫旧藏。
  此杯用料为新疆和阗产的青白玉,局部有浅黄色斑沁。杯作扁圆的三节竹筒状,杯身两节中空,以一竹节为杯底,杯体微微弯向一侧,杯柄雕成卷曲的竹节形。杯身两面各浮雕竹叶纹。节上琢有谷纹。
  明代中晚期,茶酒之饮器制作讲究,玉酒具的制作也得以发展,器形和纹饰都颇丰富,既有仿古型,也有创新型。此杯造型独特,选材精细,是明代玉器中具代表性的作品。

“子冈”款茶晶梅花花插 

  “子冈”款茶晶梅花花插,明,高11.4,口径4.2cm,底径3.8cm。清宫旧藏。
  花插筒状,茶色,梅树干形。器身有白斑,巧做俯仰白梅二枝,花蕾并茂。一面琢隐起两行行书“疎影横斜,暗香浮动”八字。末署圆形“子”、方形“冈”阴文二印。充满了文人画韵味,格调高雅,技艺不凡。原藏清宫南库。
  水晶依质色不同称紫晶、绿晶、茶晶、墨晶、蓝晶、发晶、鬃晶、黄晶等。出于矽卡岩、伟晶及热液脉状矿床中(砂矿)。茶晶产于我国内蒙、甘肃等地。此茶晶有白斑,玉工因材施琢白梅,是冰晶器中难得的俏色之作。

御用监造”玉海东青啄雁饰 

  “御用监造”玉海东青啄雁饰,明,长5.5cm,宽3.5cm,厚1.4cm。
  玉饰暗白色,月牙形,中间透雕一海东青啄大雁头,迫其降落于水,下部有水波与苇叶纹。作品背面边柱上有阴线“大明宣德年制”、“御用监造”款识。
  “御用监”是明代宫廷内专司造办用品的机构,由此而知此物为明代宫廷督造的用品。传世的明代玉器中带有制造年款的非常少,而带有“御用监”款的作品仅此一件,因而非常珍贵。“海东青啄雁”的图案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养鹘捕雁的习俗,同类题材在辽、金玉器中大量出现。从造型判断此饰物应为妇女的头饰。

“子刚”款青玉合卺杯 

  “子刚”款青玉合卺杯,明,高8.3cm,口径5.8cm。
  杯为双筒相连式,外饰两周绳纹,两筒间镂雕一凤为杯柄,杯前面雕双螭,并于两道绳结间雕方形饰,其上琢“万寿”二字。杯两侧分别琢凸起的篆文诗句,其中一侧杯口沿琢“子刚制”款识,杯身铭文为“九陌祥烟合,千春瑞日明。愿君万年寿,长醉凤凰城。”另一侧杯口沿琢“合卺杯”,杯身铭文为“温温楚璞,既雕既琢,玉液琼浆,钧天广乐”,末署“祝允明”三字。
  古时“合卺”多指婚姻之事,合卺杯亦应为大婚所用。此杯署“子刚制”款,陆子刚为明晚期治玉名家,与祝允明为同时代人,他的作品多为后人所仿冒。

玉兽钮夔龙纹樽 

  玉兽钮夔龙纹樽,明,通高11.2cm,口径6.2cm。清宫旧藏。
  樽玉料青白,略显黄色。圆柱状,一侧为环形杯柄,柄上部有扳。樽深腹,平底,其下3足。樽身外壁饰夔龙纹及谷纹,下部近3足处分别饰兽面纹。盖隆顶,盖面上等距立雕3个兽形钮,似羊,盖面中部饰涡纹。
  樽为古代酒器,在汉代较流行,常见有铜、漆、玉质作品。此件作品与汉代玉樽相似,花纹略有变化,工艺不如汉代作品精致。清宫旧藏中存有明代仿古玉樽多件,北京地区考古发掘中也发现有陆子冈款的代表作品。陆子冈是明代治玉大家,可见此类作品在明代玉器中的地位。

玉仿古铜纹环柄扁杯 

  玉仿古铜纹环柄扁杯,明,高12cm,口径3.2-10cm,足径4.5-7.1cm。清宫旧藏。
  杯青玉质,扁圆形口,上部略宽。杯体上部饰细密的方格纹,两侧中间凸起条形戟,其下饰凤尾夔一周共6只,首尾相接。杯腹饰6组蕉叶纹,叶脉细密,蕉叶间有阴线小兽面。杯的一侧透雕凸起的夔龙3只,大头细身,上下排列,另一侧有环形柄,杯柄上端为云形鋬,柄下又饰一夔龙。杯有椭圆形足。
  此玉杯所饰夔纹及兽面纹与商、周、秦、汉器物中出现的花纹不同,环形柄及蕉叶纹也有较大的变化,图案风格接近宋、元时的作品,为明代仿古陈设品。


玉条纹兽耳簋 

  玉条纹兽耳簋,明,高8.8cm,口径13.2cm,足径9.4cm。清宫旧藏。
  簋玉色暗青,圆形,敞口,颈部微内收。簋两侧各有一个兽吞式耳,形为兽头口吞夔形柱。器身两面图案相同,每面各有两个用以装饰的凸戟,中部为凸雕片状兽首,兽首两侧各有一阴线夔纹。簋的腹部排列纵向条纹,其下有圆形圈足。
  簋为商、周时流行的食器,这件作品为仿古器,造型较商、周古器有所变化。明代,这类仿古簋可用于室内陈设,也可用于燃香。此簋的木盖为清宫所配,紫檀木质,上雕仿古云纹及镂空卷草纹,盖钮为元代玉件。从木盖的形式上看,此物在清代宫廷中曾作为贮放香料的香薰。

玉双管式笔插 

  玉双管式笔插,明,高21.9cm,大口径5.5-6cm,小口径4.5-4.7cm。清宫旧藏。
  笔插青玉制,色略暗。形制为竹节及桃桩相连式,竹节略高,内空,其外有小竹枝、灵芝相附。桃桩与竹节相并,内空,其外有桃枝、桃叶及果实,一桃枝伸展,连于竹节之上,桃桩下部饰兰花之花叶。
  笔插是文房用品,管内可插笔或其它物品。明代,室内陈设及文房用品中多有此类作品。笔插取竹、桃、兰、芝之形,以象征君子之德。此作品造型高低错落,生动逼真,是明代玉器中的精品。

玉八出戟方觚 

  玉八出戟方觚,明,高22.7cm,口径8.1-8.5cm,足径4.9-6cm。清宫旧藏。
  作品为方柱形,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撇口,粗颈,其外饰阴线琢出的变形蝉纹及双夔纹,四面花纹相同。中部为觚腹,四面微外凸,饰变形蝉纹,花纹与觚颈纹饰相呼应。下部与上部对称但稍短,上饰变形蝉纹。足下有一周方形榫式座。觚四面的中部各有一道凸起的戟线,戟线分成多节,每一节上有阴线图案。觚的四角饰有镂雕的卷草形装饰,这类装饰称为“出戟”,四面及四角出戟者称为“八出戟”。明朝时多用觚作为室内陈设,觚内或插如意,或插博古挂件。



   






白玉藏文碗 

  白玉藏文碗,清,通高25.5cm,口径16cm。
  这是一件藏传佛教中常见的供碗,碗以白玉雕成,盖、座以金成造,合而为一,更显名贵。盖上有藏文咒为饰,其余部分均嵌饰松石,表现出浓厚的藏族文化的风味。


水晶兕觥 

  水晶兕觥,清,通高22.6cm,腹宽8.5cm,口径6.5×12cm。
  觥水晶质。无色透明,光洁纯净。椭圆形体,通体光素。有盖,盖面雕角兽首,兽首双角。器口前高后低,呈坡状。觥后侧中部透雕夔式柄。椭圆形高足,底配以嵌银丝红木座。
  兕觥为古代酒器,主要见于青铜器。此件水晶兕觥的造型、纹饰都是仿造于古代青铜器,材料难得,雕琢精美,为清代中期乾隆时仿古器物之珍品。

青玉回首鸭 

  青玉回首鸭,清,长15cm,宽6cm,高10.5cm。
  玉呈青白色,微透光,质地温润清朗。鸭身肥硕,圆臀阔胸,短颈,短翅,翅及鸭身有排列整齐的羽,并布满仿古勾云纹。鸭作回首状,一足踏于地,一足向前,似在行走中。其口衔谷梗,梗垂于鸭身,谷叶似飘似摇。
  此作品造型生动准确,栩栩如生。六畜、家禽为玉雕动物中最常见的题材,自唐代之后,玉鸭之作多出新样。同历代作品相比,此件玉鸭更为精致,其背负的谷穗既有岁岁平安之意又有五谷丰登之祈,寓意不俗,是一件艺术水平很高的作品。

青玉双连尊 
 
  青玉双连尊,清,高27.4cm,长26cm,宽13.5cm。
  此尊玉色青白,无瑕斑及杂色。高、低二尊,下体相连。高尊圆口无盖,颈部环一凤,展翅似飞翔,腹上部较粗,浅浮雕夔龙纹,两侧各一象首,下套活环。低尊扁而宽,有椭圆形盖,上饰浅浮雕夔凤纹,宽腹,亦饰夔龙纹。两尊相连处亦雕一凤,与另一凤呼应。器底有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
  此件双连尊是清中期制造的宫廷陈列品,设计巧妙,于仿古中融入新意,加工工艺精致,是乾隆时期宫廷玉器的代表作品。

黄玉三羊尊 

  黄玉三羊尊,清,高14.2cm,口径7.6cm,底径6.8cm。
  此器黄玉质,局部有褐色浸痕。圆形口外侈,颈部有环状凸棱,腹部凸雕三羊首,三羊前足形成器足,足下衬一圆托。
  三羊组合的艺术造型和纹饰图案在清代非常盛行,除玉器外,陶瓷、绘画中也往往以“三阳开泰”为题作为岁首称颂之辞。但黄玉雕三羊尊这样的器物却非常少见。

青玉三羊双池水丞 

  青玉三羊双池水丞,清,高4.8cm,口径分别为3.5-6.5cm和 2.6-5.9cm,底长19.4cm。
  水丞青玉质,两水池前后相连,椭圆形口,方唇,平底。池肩部琢刻谷纹,凸雕的3只羊伏于池侧,前后顾盼,相互呼应,妙趣横生,寓意“三阳开泰”。
  水丞属文房用具,可贮水,以备研墨、洗笔之用。

青玉三羊蕉叶双孔笔插 

  青玉三羊蕉叶双孔笔插,清,笔插高10.4cm,长15.8cm,宽5cm。清宫旧藏。
  笔插青玉质,玉质莹润,略有墨斑。整器雕作自然景观,镂雕的石山上有孔状洞,洞中生长着灵芝小草。石上卧伏3羊,一大二小,其间隙可架笔。石旁有两棵芭蕉树,树中空,可插笔。笔插配以紫檀木座,木座上镂雕竹、菊、兰、桃实、灵芝等纹饰。此笔插既是文房用具,又是一件精美的文房陈设品。

水晶天鸡尊 

  水晶天鸡尊,清,通高14.2cm,口径2.3-3.6cm。
  尊以无色透明水晶圆雕而成。天鸡翘首直立,双翅贴体,长尾卷曲支地,背负螭耳尊,尊的盖纽亦为一直立小天鸡。
  天鸡尊在隋代已出现,1956年湖北省武汉市241号隋墓即出土有青瓷四系螭耳天鸡尊。到了清朝的“康乾盛世”,天鸡尊的造型已趋成熟并且广泛流行,用各种材质制作的天鸡尊层出不穷。
  此天鸡尊利用水晶晶莹剔透的质感,运用了挖空、透雕、圆雕多种工艺手段,其效果清透灵动,光彩夺目。

青玉天鸡薰炉 

  青玉天鸡薰炉,清,高9.7cm,口径6.5cm,足径6.5cm。
  薰炉以青玉雕琢而成,呈圆体罐状,器外等距离分布3只天鸡。天鸡昂首直立,羽翼开张,背部紧贴炉体。薰炉出烟口盖有圆形16孔玉片,足部有3透孔,以供穿系。足底阴刻“乾隆年制”篆书填金四字款。
  关于天鸡的记载最早见于晋·郭璞《玄中记》:“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一天鸡,日初出,光照此木,天鸡即鸣,群鸡皆随之鸣。”
  此薰炉既可用于陈设,又可在炉内焚香,以起到清新室内空气的作用。

碧玉葫芦万代莲座高把杯 

  碧玉葫芦万代莲座高把杯,清,高18.1cm,口径7.4cm,足径7.4cm。清宫旧藏。
  杯为一对,碧玉质地,由杯体与柄足两部分连接而成。杯体为钟铃倒置形,柄为葫芦形,杯体与葫芦形柄之间有一俯仰莲瓣形座,柄下为双层圆座。杯由上至下分别雕琢藤蔓、葫芦、缠枝莲、莲叶、雷纹等纹饰。
  清代宫廷中各种形制的玉酒具一应俱全,且多为构思巧妙、工艺精细之作。此对杯造型独特,雕琢细腻,可称清宫玉酒具中的精品。

青白玉三羊开泰笔架 

  青白玉三羊开泰笔架,清,高6.3cm,长13.4cm。清宫旧藏。
  笔架青白玉质,三羊卧姿造型。笔架运用“留皮雕”技法,羊角处留有黄皮色。
  此三羊造型笔架寓“三阳开泰”之意,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三羊一大两小,母子神态亲昵。满含温情,加之玉质润泽,笔架十分舒和优美。

黄玛瑙凫衔灵芝镇纸 

  黄玛瑙凫衔灵芝镇纸,清,高4cm,长10.5cm,宽5.5cm。清宫旧藏。
  镇纸黄玛瑙质,凫式造型,凫口衔灵芝。此器碾琢精致,其凫毫发毕现。
  凫泛指野生禽类,灵芝寓意长寿健康。古代文人置于文房书案上的文具往往追求自然生趣,而宫中清供之纹饰又多取吉祥寓意,本器兼备这两个特点,加之材质珍贵,一望而知为宫中文房用具。

玛瑙桃形小水丞 

  玛瑙桃形小水丞,清,高3.5cm,口径2.4-3.2cm。清宫旧藏。
  水丞白玛瑙质,半透明,局部有红色,作桃形,器内空,器外装饰镂雕的桃枝、桃叶,以巧做技法使料中的红色恰好置于桃尖上,生动逼真。
  巧做也称俏色,最早见于商代,主要是利用玉质本身的不同颜色进行设计加工。此水丞匠心独具,玛瑙光莹润泽的材质与桃的造型相结合,仿佛传说中天上的仙桃落于书案,突出了仙寿的吉祥寓意。

青玉把莲水虫荷叶洗 

  青玉把莲水虫荷叶洗,清,高7.1cm,口径8.7-11cm。清宫旧藏。
  笔洗青玉质,荷叶形,叶心下垂,叶边内卷,形成内凹的洗心。底部和叶边四周浮雕水草、荷花、小荷叶及蟹、螺、蛙等物相配。
  此笔洗雕工精细,莲叶造型与其它附属纹饰相映成趣。与其它荷叶洗不同,本器以把莲为形制特点,碾琢的物象生动逼真,且富于自然生趣。

孔雀石盘 

  孔雀石盘,清,高1.8cm,长20.7cm,宽15.4cm。
  盘为绿色孔雀石制成,浅式,雕作荷叶形。盘内、外有阴刻和浅浮雕的叶脉纹。此盘孔雀石含有绿色的美丽花纹。其下以红木透雕的荷花枝为座。亮色的浅盘与暗色的木座搭配,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
  孔雀石是铜的表生矿物,因含铜量高,所以呈绿色或暗绿色,古时亦称之为“石绿”。据《本草纲木》载:“石录生铜坑内,乃铜之祖气也,铜得紫阳之气而绿,绿久则成石,谓之石绿。”因其颜色和它特有的同心圆状的花纹犹如孔雀美丽的尾羽,故而得名,也因此尤为珍贵。

青玉嵌红宝石炉瓶盒三式 

  青玉嵌红宝石炉瓶盒三式,清,一套三件,炉通高10.5cm,足径6.5×8.9cm;瓶高11.8cm,口径2.6×1.9cm;盒通高3.2cm,口径6.7cm,足径3.8cm。
  炉、瓶、盒均为青玉质。
  玉炉仿古代青铜盨制成,器身趋近于椭圆,口部长方形,有盖,盖上有椭圆形环状钮,圈足。炉腹部及盖面上均琢夔凤纹并有几组出戟,两侧凸雕双龙为耳,龙眼嵌翠玉及红宝石。在炉的口沿下、圈足上、龙耳两侧、盖近边缘处和盖钮上均镶嵌红宝石一周。
  玉瓶为扁平式,口、足均为椭圆形。肩部凸雕两兽衔环耳,颈部镂空凸雕一螭,螭双眼嵌红宝石。腹部镶嵌红宝石两周,两周之间浅浮雕两两相对的夔龙纹。
  玉盒呈扁圆形,圆形口、足。盖顶中央凸雕莲瓣纹一周,中间嵌纽形红宝石一粒,每个莲瓣上嵌水滴形红宝石一颗。盒盖边沿及盒底沿均嵌红宝石一周。
  炉、瓶、盒常在一起搭配,三件一组被称为“三式”,是清代宫廷重要的陈设用品,在书房、厅、堂的几案上均可设置。炉可燃香,瓶插铜铲、箸,盒可贮存香料或盛放印泥。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式”质地很多,而在青玉上嵌红宝石唯此一套。在青白色的玉石上镶嵌着颗颗鲜红色的宝石,尽显华丽与富贵。

黄玉佛手花插 

  黄玉佛手花插,清,高16.3cm,口径8.2×4.5cm,足径5.2×5cm。
  花插为黄玉制作,质地极佳,滢润如脂,局部略有褐斑。圆雕一立式佛手瓜,中空而成花插。器身外侧凸雕盘绕的枝叶并形成为足。底配镂雕梅花纹木座。此物选材精良,造型丰润鲜活,与深色器座相配更显出了庄重大气的艺术效果,为清中期玉器的代表作。
  佛手为一种果实,俗称佛手柑,因其形如人手,一端生长时裂开,分散如人的手指,拳曲如手掌,故而称作佛手。佛手因“佛”与“福”谐音,被当作吉祥物,常与桃及石榴一同出现并被称为“三多”,即多福,多寿,多子。

青玉十二生肖 

  青玉十二生肖,清,玉件高5.9cm,宽4cm,玉盒高5.7cm,径10.4cm。
  十二生肖放置于紫檀木盒内,青玉质地,圆雕。生肖为兽首人身坐像,身着交领长衫,手中或执书卷,或挥羽扇,或提花篮,或捧宝珠,或持弓箭,或攥棍棒,或握拳并举起,或双手拢于袖。它们的底部打磨平整,是用来制作玉印的。坐像下均配紫檀木座。在盒内,十二生肖围成一圈,中间有青玉雕十二章方形玉盒(现盒内已空)。玉盒盖面谷纹锦地上凸雕四螭及夔龙纹,正中琢“꘡”字纹。玉盒四侧面饰谷纹锦地,上有圆形开光,共计12个,内浅浮雕十二章纹。盒的每面边缘都有浅浮雕卷草纹花边。
  盛放玉器的紫檀木盒为十二角形。盒盖面中间为阳文篆书“万年甲子”,外围篆书“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一周,再外围是两圈各种篆体组成的“万寿”字样。盒盖内为填金隶书“用十二辰本事题四库全书”,末署“乾隆乙未夏御制”,并阴刻“几瑕怡情”篆书四字方印。盒外侧十二面有隶书填金乾隆御制诗。木盒底座为镂空雕花十二面围栏,并出十二云形足。
  故宫收藏了多套此类成套的玉十二生肖,此套的个头稍大,有的则更加精致小巧。玉兽的底部均磨平,可作印章。玉盒放过什么已不可知。这类十二生肖的玉质亦是上佳,多为上好的青玉和羊脂白玉,所雕琢的动物神态各异,十分生动有趣。

水晶双兽耳八角杯 

 水晶双兽耳八角杯,清,高5.3cm,口径8cm,足径4cm。
  杯为水晶制成,略呈茶色,质地透明。体呈八角形,两侧凸雕兽吞式双耳。杯身通体光素。底部中心阴刻“乾隆年制” 四字篆书款。下配以镂空雕花八角形红木座。杯的晶莹与红木底座的沉稳颜色相互衬托,相得益彰。
  茶色水晶是晶石中的一种,因似茶水的颜色而得名。与茶色水晶类似的还有墨晶。它们的颜色深浅有异,是其中有机质碳的含量不同所致。有机质碳含量少即呈现茶色,含量多则呈现墨色。茶晶、墨晶遇高热颜色会减退。我国山东即墨是茶晶、墨晶的著名产地,但产量不大,内蒙、甘肃亦有出产。

桃红碧玺瓜式佩 

  桃红碧玺瓜式佩,清,长3.5cm,宽4.5cm,厚1.1cm。
  佩碧玺质,桃红色。瓜形,瓜身凸雕出叶和枝蔓。佩顶部穿孔系黄丝线,上系鸟形翡翠结珠,结珠上下各有米珠一组。
  瓜属蔓生植物,多籽,寓意“子孙万代”。

青金石御制诗山子 

  青金石御制诗山子,清,高14.7cm,长30.3cm。
  山子为青金石质,石色深蓝,山峰形。正面山路崎岖,水道蜿蜒,苍松奇石,小院丛竹。近山顶处为一绝壁,上刻隶书填金乾隆皇帝御制诗:“观象为乾数合阳,奇形古貌郁苍苍。摄山拟作香山唤,九老居然会会昌。”背面悬崖更为陡峭,林间疏影深处隐见双鹿。下承青玉镂雕松石座。
  山子是清代后宫中常见的陈设品,乾隆皇帝称其为“玉……图”,多福禄寿的寓意,或渔樵耕读类的传统题材,表现手法则具有较高的艺术想象力。这种青金石御题诗山子非常少见。

玛瑙卧莲鸳鸯 

  玛瑙卧莲鸳鸯,清,高8.5cm,长15.2cm,宽10.7cm。
  作品为白、褐双色玛瑙质。运用镂雕、巧作等技法将料中的白、褐两色分别进行圆雕,形成两只鸳鸯衔莲嬉戏的喜庆图案。下配荷叶形红木座。
  巧作,也称俏色,主要是利用材料本身的不同颜色进行加工。玉俏色最早见于商代,如安阳小屯商代遗址曾出土两件俏色玉龟。唐代以后,特别是清代,巧作技艺更加成熟。由于玛瑙自身具有丰富的纹理和色彩,施以巧作,魅力更显独特,所以历代留下不少玛瑙巧作的作品,如唐代用缠丝玛瑙雕成的牛首杯、明代红白玛瑙李白像以及清代的本件作品,均展示了玛瑙俏色作品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

金胎珊瑚桃式盒 

  金胎珊瑚桃式盒,清,高19cm,长22.5cm,宽20cm。
  盒为桃形,分为器和盖两部分。盒内为金胎,外为红珊瑚面,满琢纹饰。顶中部琢一篆书团“寿”字,字上面凸雕一展翅的蝙蝠,寓福寿之意。盒上半部琢云气纹,云气中有9条龙游弋其中,龙身辗转腾跃,时隐时现,极为生动。下半部琢海水托云气纹,海水湍急。
  此盒造型生动,金胎外面的珊瑚系由多块珊瑚粘接而成,严丝合缝,毫无破绽,工艺复杂,技艺精湛,珊瑚成色上佳。此器既可做清代后妃们盛放珍宝的首饰盒,又可做精美的工艺陈设品。此盒藏有一对。

桐荫仕女玉山 

  桐荫仕女玉山,清乾隆,长25cm,宽10.8cm,高15.5cm。
  此玉山白玉质,有黄褐色玉皮。以月亮门为界,把庭院分为前后两部分,洞门半掩,门外右侧站一女子手持灵芝,周围有假山、桐树;门内另一侧亦立一女子,手捧宝瓶,与外面的女子从门缝中对视,周围有芭蕉树、石凳、石桌和山石等。器底阴刻乾隆御制诗、文各一。诗云:
  相材取碗料,就质琢图形。剩水残山境,桐簷蕉轴庭。
  女郎相顾问,匠氏运心灵。义重无弃物,赢他泣楚廷。
  末署“乾隆癸巳新秋御题”及“乾”、“隆”印各一。文曰:“和阗贡玉,规其中作碗,吴工就余材琢成是图。既无弃物,且仍完璞玉。御识。”末有“太璞”印。
  本器从内容到风格皆仿油画《桐荫仕女图》而作,所用玉料实为雕碗后的弃物,但玉工巧为施艺,庭院幽幽,人物传神,人们似可听到两女子透过门缝的窃窃私语。剩料被加以利用,这种取其自然之形和自然之色传以生动之神的做法,正符合“势者,乘利而为制也”(《文心雕龙·定势》)。此器是清代圆雕玉器的代表作。

秋山行旅图玉山 

  秋山行旅图玉山,清乾隆,高130cm,底宽70cm,厚30cm,铜座高25cm。
  此作亦称关山行旅图玉山。以产自新疆的玉料制作,原料石性很强,中间杂有淡黄色斑纹,通体重绺,犹如冰裂。经过匠师们的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量材施艺,变不利为有利,利用玉材本身纵横起伏的绺纹雕琢成宛若天工斧劈的嶙峋巨石,而淡黄色的瑕斑正好表现出深秋时节山林落叶、草木枯黄的景色。玉山整体远近景物曲折有序,层次分明,将玉料的特点与雕琢的题材自然地融为一体。
  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此玉山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十一月十三日开始制作。初期在北京制作,后因进度迟缓,遂被运往两淮,由扬州承做。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乾隆皇帝为此玉山所题的七言御制诗可知其告竣的时间当不晚于此年。秋山行旅图玉山进入内廷后,乾隆皇帝在乾隆三十五年和三十九年(1774年)曾先后两次作诗对其赞美。诗中描述了此玉山做工之巧、琢磨之精,赞颂了制作者的高超技艺。
  清代大型玉雕作品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皆不以玉料的好坏作为衡量作品优劣的唯一标准。有些作品的质地虽并非很精美,但经过工匠们恰到好处的艺术处理,遂成为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


青金石松泉人物山子 

  青金石松泉人物山子,清乾隆,高14.5cm,宽19cm,厚8.6cm。
  山子青金石质。石色深蓝并带有金星。整体雕作山形,一面雕刻出山石、松树,一条石阶小路通向山顶的亭子,二老人立于山间,似在观赏、品评瀑布。另一面雕有大松树及倒挂的藤萝,山间溪水湍急,直泻山脚,并翻起两朵大水花。山顶有流云飘绕。
  清代宫廷制作的山形景观极多,但青金石的作品很少,特别是如此大块的原石,选料优良,色蓝如靛,不杂白石,雕刻精致,是清代乾隆时极其珍贵的代表作品。

黄玉三阳开泰双连盖瓶 

  黄玉三阳开泰双连盖瓶,清乾隆,通高10.8cm,宽17.5cm。清宫旧藏。
  瓶黄玉质,大瓶居中,扁圆形,椭圆形口、足,口上有盖,盖面凸雕一兽纽。瓶身光素,凸雕蟠螭纹。瓶底阴刻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大瓶一侧凸雕3只羊,两大一小,小羊立于一大羊的背上。大瓶另一侧由一玉兽承托小瓶,小瓶圆形口、足,瓶外凸雕螭凤纹。
  作为与中华先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家畜,羊自古便被赋予了某种神秘的色彩。人们时常将羊之名附会人事祸福,如“羊祸”、“悬羊头门上,除盗贼”,又以“羊”与“祥”相通,将“吉祥”写作“吉羊”,汉瓦当中亦有“大吉羊”之字样。加之古人认为“美”与“善”皆与羊相关,因此,以羊作装饰多为寄托吉祥美好的愿望。
  此器选用上好名贵的黄玉精雕细琢,并有“乾隆年制”的款识,不失为清中期具有代表性的玉器珍品。

玉羊首提梁壶 

  玉羊首提梁壶,清嘉庆,通梁高16.8cm,通盖高10.1cm,口径8.9cm,足径6.8cm。
  壶白玉质,玉白如脂。壶体为圆形,通体及盖、纽均雕作瓜棱状,腹部一侧凸雕羊首为流,肩部设3个系纽,上接3柄如意形铜胎掐丝珐琅质地的提梁。壶底中部阴刻隶书“嘉庆御用”四字款。
  玉壶是清代宫廷重要的生活用品之一,样式极多,除羊首壶外,尚有凤首壶、龙首壶等,还有与玉杯、盘成套者。此壶以瓜棱形作器身,以羊首作流,结合了动物和植物的题材,又将玉器的素净与珐琅的斑斓集于一器,造型新颖别致,从质地到作工均属上乘,为清嘉庆时期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蓬莱仙境玉石仙台 

  蓬莱仙境玉石仙台,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北京制造,高130cm,长117cm,宽96cm。
  此仙台前窄后宽呈梯形,坐落在紫檀嵌银丝的台桌上。它以“群仙祝寿”为题材,用紫檀木雕成“蓬莱仙境”、“洞天福地”、“玉宇瑶池”三仙洞,由近及远上升排列,或位于峻峭的山峰上,或巍然屹立于海水中。西王母手持如意端坐在“玉宇瑶池”洞内,二侍女手持宫扇侍立于两侧。洞外的蟠桃树硕果累累,白猿正在给西王母献寿桃。八位仙人手持宝物从四面八方赶来为西王母祝寿。高岩深谷中植被繁茂,梅花鹿雀跃其间,蝴蝶翻飞翩翩。
  史传,西王母为长寿仙人,她在所居之地种植蟠桃,三千年开花、结果。每逢蟠桃成熟时,王母召集群仙大开寿宴,称“瑶池集庆”。西王母遂以长生不老的象征世代相传。
  匠师用玉石、金星石、绿松石、翡翠、玛瑙及各色晶石等贵重材料雕琢出白猿、老寿星、八仙、童子、梅花鹿以及翠柏灵芝、奇花异草,表现出仙境之神奇美妙。
  此为慈禧六十寿辰时大臣恭进的寿礼。

青白玉镂雕牵牛花三连带饰 

 青白玉凌霄花三连带饰,明早期,长12cm,宽8cm,厚3cm。清宫旧藏。
  带饰青白玉质,器表抛光精亮。器物在椭圆形环璧上,高浮雕4朵盛开的凌霄花,花枝交叉环绕。圆环背面凸起两桥形鼻纽,分别套连两椭圆环,环上为半月形托,托上浮雕蝶恋花图案。
  此器为一块整玉雕琢而成,半月形托与椭圆环之间有穿,可穿带而过。从器型看,应为丝绦带上的绦环。此玉带饰原藏紫禁城体和殿。

碧玉镂雕云龙香筒 

  碧玉镂雕云龙香筒,清,高76.4cm,径12.8×12.9cm。
  香筒由三部分组成,上部为铜质镀金亭阁式顶盖,中间为碧玉圆筒,上镂雕云纹和龙纹,下部为铜胎须弥式底座。香筒为一对,置于宝座前左右两侧。每当皇帝升座时,香筒内点燃檀香木,香烟从香筒的孔洞中冒出,造成香烟燎饶、香气宜人的神秘气氛,座下群臣闻到香气,借喻皇恩浩荡、垂及万民之意。清代档案及文献中多称此器为“垂恩香筒”。





   









   






   
   

[ 此贴被素净淡雅在2011-05-14 15:37重新编辑 ]
素净淡雅

ZxID:106429


等级: 热心会员
配偶: 唯衍玦
工作,潜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5-13 0
玉器大赏



首都博物馆玉器展


玉猪龙


红山文化 
高16厘米 最宽11厘米 内径2.7厘米 厚2.3厘米

  玉猪龙整体呈"C"形,口微张,兽首肥大,双耳竖立,吻部前突,鼻尖以阴刻线饰多道皱纹,背部对穿双孔。在出土和传世的此类器物中,绝大部分已发表的同形器高均在15厘米以下。该器对研究和认识红山文化玉器具有重要价值。



玉兽面鸟纹琮


良渚文化晚期
高38.2厘米

  玉琮产生于新石器时期,主要作为礼器使用。《周礼·大宗伯》记载:"以黄琮礼地",即在礼仪活动中用黄琮表示向地神行礼。此件玉琮玉质为深浅不一的绿色软玉,并夹有褐、白绺斑,通体平滑光亮。形状呈外方内圆高柱体,两端对钻孔,孔径仅0.8厘米。器身共有十五节,每节两凸一凹,与相邻的面组成一兽面,每个平面都琢有圈形眼。直槽最上方有纤细如毫发的单阴线刻出的鸟纹。整器线条刚劲流畅,琢制规整。



玉鸡心佩


汉代(前206-公元220)

长10.2厘米 宽8.3厘米

崇文区永外关厢市运输公司十二工地出土

  鸡心佩是韘的俗称,最初为射箭时用来护指的工具。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逐步演变成多种多样的韘形玉佩。汉代玉韘作为佩饰得到很大发展。



玉凤形佩


商代(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
长13.2厘米 宽7.4厘米

  佩玉质白润,经浸蚀局部泛黄褐色晕斑。用丝锯镂空线刻,呈回首长尾夔凤形,周边为齿状,有四个单面钻成的小孔。两面纹饰相同,精巧写实。



玉凤纹刀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
长4.7厘米 厚0.4厘米

1974年北京房山县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遗址出土

  玉刀质黄色,经土浸蚀略显鸡骨白色。器体扁薄,上部与两侧有对称的背齿,下部为两面刃,刀口较薄。两面纹饰相同,都以双勾阴刻线作凤纹,凤昂首直立,高冠长尾,在已知的西周玉器中较为罕见。



玛瑙绿松石玉串项饰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
1974年北京房山县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出土

  串项饰以玛瑙为主,形状大小不一,计110件;其次是绿松石饰件,计48件;再次为玉饰件,形状除管珠外,主要为形象的牛头、人面、璧形、兽面、兔形、鱼形、蚕形、扁平形、长条刀形、扁圆形等,计21件。



碧玉兽面纹璧


汉代(前206-公元220)
直径21.5厘米

  玉璧是重要的、常见的古代玉器,自新石器时期起,一直到清朝,使用年代长,数量多,用途广泛,可用做礼器、佩饰、随葬品等。《周礼·大宗伯》记载:"以苍璧礼天",即以苍璧祭天。汉代玉璧较大,样式较多。此件璧为碧玉质,呈深绿色,间有灰白色浸蚀晕斑,光亮度好。璧上两面纹饰相同,琢两组主体纹饰:内圈琢刻排列整齐的谷纹;外圈以粗阴刻线琢兽面纹,兽面的顶上作两条蛇身,分向左右,形成"W"形的曲身,并在其周围饰以阴刻细线。



碧玉戈


商代(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
长44.2厘米 宽8.8厘米

  商代玉戈作为兵器,只在仪仗时使用,实际为礼器。此件玉戈为碧玉质,绿色中夹有姜黄色斑纹,材质坚硬,有极好的玻璃光。



羊脂玉"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勒子


北宋"宣和"元年(1119)
高5.8厘米 直径1.4厘米

  勒子羊脂玉质,细腻润洁。外呈八角管形,内为中通圆孔。通体各面用双钩阴文刻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楷书体,共16行,292字,刻有"皇宋宣和元年(1119)冬十月修内司玉作所虔制"款。字体小如芝麻粒般,笔触纤细如游丝,娟秀飘逸,显示了纯熟高超的琢刻水平,是极为难得的铭刻玉器。



青玉龟巢荷叶佩


金代(1115-1234)
长10厘米 宽7厘米 厚1.3厘米

北京丰台乌古论窝论墓出土

  佩为青玉质,温润细腻。一块玉料对剖制成。以浮雕、透雕技法琢出荷叶、茨菰及水草纹,单阴刻线示叶脉,纹理清晰。荷叶中心各凸琢一只伸头相向爬行小龟,以双阴刻线琢出六角形甲纹。背面仅以粗犷的刀工琢刻出枝梗。古代将这种纹饰称为"龟游",寓祥瑞之意。这对玉佩构思严谨,造型生动,镂刻精细,抛光极好。据墓志知墓主为乌古论窝论,葬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距今有八百余年。这是北京地区首次发掘的有明确纪年的女真族贵族墓,它是研究金朝历史和玉器发展史极难得的珍贵实物资料。



青白玉折枝花卉纹佩


金代(1115-1234)
长9厘米 宽7.2厘米

北京房山长沟峪金代石椁墓出土

  佩为青白玉,质坚硬。正面用浮雕、透雕等技法琢刻出枝叶交相缠绕的锁形佩。花瓣肥厚略内凹,舒展有序。对称的单阴刻线示叶脉。背面以简洁的刀工刻出枝梗。锁佩在汉族服饰中多见,但金朝玉作中极少。此器设计奇巧,精工细雕,抛光甚好,是金墓出土玉器中的佳品。



青白玉双孔雀图饰


北宋(960-1127)
长6.8厘米 宽8厘米

  玉饰青白玉质,细润无瑕。采用浮雕和透雕技法琢磨三层纹饰。正面是双孔雀,上下交错依附在山石旁。以单阴刻线琢孔雀羽毛、尾翎。背面光素,但有琢磨遗痕及四组对穿孔,可缀系。



白玉鸳鸯柄圆盒


宋代(960-1279)
通高9.5厘米 直径7厘米

1962年北京密云县清代乾隆墓出土

  圆盒白玉质,润洁细腻,局部有浸蚀后的黄色绺纹。盒上立雕一对鸳鸯,口、胸部相连。以均匀的细阴刻线琢出冠、眼、羽毛。盒为子母口,鸳鸯却是平剖为二,打开时分为两对鸳鸯。出土后仍光亮鉴人。



白玉绶带鸟衔花佩


金代(1115-1234)
直径6厘米 厚约0.5厘米

北京丰台乌古论窝论墓出土

  佩为白玉质,润洁细腻。镂空雕琢出五瓣形花朵、花蕾、枝叶,叶脉清晰,叶齿整齐。单阴刻格子纹示丰满的羽毛。背面碾琢粗犷,光素。器物造型新颖,琢刻碾磨精细,抛光甚佳。



墨玉山形嵌件


唐代(618-907)
长17.7厘米 高10.7厘米

北京丰台史思明墓出土

  嵌件玉质略带石性,有自然黑白纹理,正面加工成五峰山形,微有起伏,以示沟壑交纵。



白玉莲瓣形发冠


宋代(960-1279)
高7.3厘米 宽8.9厘米

  冠为古代男子束发之物,唐代盛行。此发冠白玉质,留有出土锈斑。冠面雕琢重叠的莲花瓣,互相对称。正面下部琢有一圆孔,与冠背圆孔相对,后配白玉圆簪贯通其中。整个器物线条圆润,琢磨精细。



青玉蕃莲纹香薰


清代(1644-1911)
高8.3厘米 口径14厘米

  香薰为青玉质,青白色中夹有黑色小斑点,盖上镂雕蕃莲花纹,器身外满饰相互缠绕的蕃莲花,细圈形平底足内琢刻一朵盛开的蕃莲花,璧薄精巧,造型新奇,琢制纹饰细密剔透,呈玻璃光,是乾隆时期仿制痕都斯坦玉器中的佳品。



白玉童子诗文佩


清代(1644-1911)
长6.3厘米 宽4.8厘米

  佩白玉质,细润光亮。一面琢刻人物,周边为花边形细框,刻画细腻;另一面无边框,琢刻诗文,内容为 "青云连直上,指日近龙光"。佩上方有小孔,可系佩。



青玉宴饮图插屏


清代(1644-1911)
直径21.6厘米

  玉插屏是清代较为盛行的陈设品,琢制方法主要有阴线、浮雕,一般插于木座上。此件玉插屏屏心两面纹饰均采用多层浮雕技法琢刻,一面琢刻出长廊、芭蕉、桂树、桌、凳、人物;另一面琢刻出山水、垂柳、小船、人物,采用远山近景法,层次分明,技法精练,抛光极好。



青玉仙人出行山子


清代(1644-1911)
宽31厘米 高26厘米

1963年海淀圆明园遗址出土

  清代玉山子多以历代名画为蓝本,与绘画艺术相结合,将玉雕工艺推向一个新的水平。此件山子为青玉质,青绿色间夹有黄色皮绺。整器系子玉刻,采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远山近景技法,琢刻出走在陡峭山崖间的老少三人的不同姿态,人物脚下是小桥流水,山侧树木茂盛,一派自然风光。



青玉胡人戏狮纹带板


明代(1368-1644)
砣尾长9.8厘米 宽5厘米 最小长1.5厘米 宽4.8厘米

1961年北京海淀区魏公村社会主义学院工地出土

  玉带板的制作始于唐代,五代、宋、辽、金、明时期都沿袭玉带制度。玉带由銙和铊尾(带头饰件称铊尾)组成,两者统称为带板。明早期是玉带板的鼎盛时期,晚期开始衰落,它是官场礼服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不同的銙数和纹饰标志着佩戴者不同的身份地位。明代只有皇帝、皇后、妃嫔、太子、亲王、郡王、公、侯、驸马、伯及文武一品官才有资格使用。明初玉带板数量不一定。目前所见明永乐之后的玉带皆为20块,其中,銙18块,铊尾2块。明中叶以前玉带銙纹饰极为丰富,多用镂雕法。明中叶以后,则以素面居多。此套带板青玉质,色青白匀净无瑕。构思新颖,琢刻规整,光亮度好。全套20块,其中长方铊尾2块,桃形6块,小长方形4块,尺寸略有不同的长方形8块,都是深雕地子,有边框。其中10块浮雕人物戏狮图案,6块桃形的雕刻人物,4块小长方形的雕刻如意云纹。



青玉胡人戏狮纹带板图



青玉船


清代(1644-1911)
高7.7厘米 长27厘米

  船为青玉质,坚硬光亮中夹少许斑纹,立体透雕江南常见的乌篷船,竹节式船帮,带流苏的船篷,船尾立一存水罐,船篷上阴刻"#"字席纹,船帆收于顶上,船锚收于船头。



青玉"福寿平安"如意


清代(1644-1911)
长34.5厘米 如意头宽7.2厘米

密云清代乾隆皇子墓出土

  如意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物,它由柄部和头部两部分组成,头部多作心形、芝形、云形,为赏玩之物。清代玉如意是最受人们喜爱的祥和玉,它不仅是贵族身边的宝物,也是贵族阶层相互馈赠的珍贵礼品。此件如意为青玉质,绿色闪黄,夹有绺纹,整雕过枝灵芝纹及宝瓶、蝙蝠,谐"福、寿、平安"吉祥之意,出土后仍有极好的光亮。



青白玉鹭鸶衔莲荷叶形卣


清代(1644-1911)
通高21厘米 宽12.5厘米

  卣为青白玉质,温润光亮,用镂雕、浮雕技法琢制,以一片硕大肥厚的荷叶翻卷成卣身,周围饰以荷叶、花蕾、莲蓬,盘曲的粗茎及藕节巧作成底,卣盖作成向下翻卷的荷叶,盖钮雕成一只衔荷花的鹭鸶,以一条活链相连。



青白玉龙首螭纹带


明代(1368-1644)
长14.5厘米 宽3.1厘米

宣武区右安门外明代万通墓出土

  明清时期玉带钩的用途由实用的腰带扣,演变为装饰性的玩赏之物。造型趋于统一,以龙首玉带钩为主流。工艺上明代较粗宽,清代较细腻,光亮度高。特别是清代还出现了较多的翡翠龙钩。此件带钩青白玉质,带土沁,为"苍龙教子"图纹样,龙首为钩,钩背上浮雕一子螭,阴刻细毛发飘拂,圆钮上附一金别子。墓主万通是万贵的弟弟,万贵的长女为明宪宗宠妃,正因为这种戚族关系,万贵及其兄弟辈都封官加爵,显赫一时。



青白玉夔凤纹子刚款樽


明代(1368-1644)
通高10.5厘米 口径6.8厘米 底径6.5厘米

西郊师大康熙辅正大臣孙女黑舍里墓出土

  明代玉器制造业最发达的两个城市是北京和苏州。苏州琢玉的代表人物为陆子刚,他是明代玉雕行业的杰出代表,生活于嘉靖、万历时期,太仓州人,所制玉器选料严格,大多为新疆和阗青玉。工艺上应用绘画透视技法,以及各种雕琢工艺,并将诗文印款琢于玉器之上,把中国书画艺术与玉器工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深化了玉器制造工艺的艺术魅力 。此件玉樽为新疆和阗玉,把下有阳文篆书"子刚"两字款,它是迄今所知北京地区出土的唯一带"子刚"款的玉器。



羊脂玉凌霄花饰



长12.8厘米 宽7.4厘米

北京小西天黑舍里氏墓出土

  玉质温润洁白。四朵凌霄花,花萼相连,两朵昂首向上,两朵垂头向下,花瓣皆作品字形如意云头状,花瓣外有三两条粗细不均的阴刻线,由花萼向上延伸。背面平素。该器造型浑厚,雕工简练粗放,磨工极佳,花瓣内外俱有玻璃光泽,镂空处亦平滑无琢痕。题材和做工都具有较为典型的元代风格,但玉质之佳、玉料之大在元代玉器中罕见。



青白玉花鸟纹嵌饰


元代(1271-1368)
长8厘米 宽6.7厘米

  嵌饰为青白玉质,润泽洁净。镂雕三层交错的花梗、凌霄花、花蕾及凤鸟纹,细部用阴刻线装饰。



翠扳指


清代(1644-1911)
高2.5厘米 直径3厘米

海淀恩济庄李莲英墓出土

  此扳指颜色翠绿,透明度极佳。扳指主人李莲英(1848-1911),直隶河间(今河北)人,深得慈禧宠信,由梳头房太监升总管太监,赐二品顶戴,在宫中50余年,历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慈禧死后出宫。其墓占地20余亩,随葬品均为奇珍异宝。



青白玉凤首衔梁卣、瓶


清代(1644-1911)
瓶高17厘米 宽6.2厘米 卣高14厘米 宽13厘米

  这套卣、瓶为仿古陈设器,青白玉质,细润无瑕,采用平雕阳起饰花卉纹,单阴刻回纹,镂空圆柱形凤首勾梁,下配一银钩。



青白玉蕃莲纹活环四足盖壶


清代(1644-1911)
通高21厘米 口径5.9厘米

  壶为青白玉质,细润坚硬,壶嘴、盖、把上均为蕃莲花,尤以盖上平雕三层蕃莲花纹最为精美。镂空的花形流中有一孔与壶身相通,透雕花叶纹壶把下悬一蕃莲纹活环,卷曲的花叶为足。整个造型端庄凝重,是清代宫廷造办处的佳作。



青白玉螭龙纹五格圈形盒


清代(1644-1911)

高3.4厘米 直径12厘米

  盒为青白玉质,温润无瑕,圈形盒底内分为五格,上配五节略成弧形的盖,盖上浮雕螭龙,盒为子母扣。造型别致精巧,光亮度好。



青白玉"绵绵瓜瓞"御制诗洗

清 乾隆(公元1736-1795年)

高4.5厘米 长15.2厘米 宽11.7厘米

  洗为青白玉质,匀净无瑕,细润略透光,一侧琢齿状卷叶形为柄,足为六角花形。工匠巧依洗子的花瓣形,阴刻填金清乾隆皇帝御笔五言诗一首及"乾隆甲午伸春月御题"款,字口内填金,御制诗内容为:"天方瓜样伙,此器肖瓜形,瓤讶留斯白,皮宁籍彼青,一花承妥帖,五瓣列匀停,贮水郑门市,擎浆裴驿亭,种疑召家圃,泣匪楚王庭,绵瓞虽徵雅,宾夷亦惕经。"整个器形华贵大方,成器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是乾隆时期宫廷造办处仿痕都斯坦玉器中的珍品。"绵绵瓜瓞"谐子孙万代永无止尽之意。



翡翠雕龙带钩

清(1644-1911)

长13厘米 宽2厘米

北京朝阳荣禄墓出土

  清代玉带钩质地优良,做工精细,造型及图案不拘一格。翡翠又称硬玉,清乾隆时期进贡内廷,是我国古代玉器制造业中的后起之秀。此物主人荣禄为清末大臣,深受慈禧太后信任,地位显赫,其墓葬位于朝阳区朝阳门外高碑店乡西花营村荣家茔地,墓中随葬大批金、银、玉器珍品。



翠夔龙纹双耳亭式炉

清代(1644-1911)

高40厘米 口径9.9厘米

  炉以翠根为料,绿中夹有灰白色,共三节。炉身琢虁龙纹,双耳与炉身间镂雕布币与方孔圆钱纹,中部镂雕窗棱,亭檐的八个角下悬挂风铃,三足作兽首柱形。



碧玉螭龙云纹鸡心佩

清代(1644-1911)

长7.7厘米 宽4.6厘米

海淀师范大学工地清代黑舍里氏墓出土

  佩碧玉质,莹绿略透光,局部泛黄色及黑色瑕点。以镂空技法琢制,一面雕螭纹及鸳鸯戏水;另一面为凤鸟,依附在祥云之中。琢刻线条细密流畅,出土后仍有极好的光亮。



白玉双螭耳杯

明代(1368-1644)

高7.7厘米 口径8厘米 足4.2厘米

1957年宣武区右安门外明代万贵墓出土

  明代玉杯是当时的特色器物,此件玉杯是同期玉器中的代表作品,杯两侧镂雕螭虎,螭首额头上有阴刻"王"字,带有元代遗风。此杯主人万贵(1392-1475)是明宪宗宠妃万贵妃之父,曾经显赫一时。



白玉莲藕荷叶形花插

清代(1644-1911)

高5.3厘米 长12.7厘米

  花插为白玉质,光润无瑕。整器以荷叶、荷花、莲藕节相融制成,翻卷的荷叶作花插口,叶脉清晰自然,藕节巧成底托,顶端的荷花起平衡作用。器形小巧典雅。



白玉仿痕都斯坦菊瓣碗

清代(1644-1911)

高5.1厘米 口径9.2厘米

  痕都斯坦约在今巴基斯坦北部、阿富汗东部一带地区,此地盛产玉石,玉雕业发达。痕都斯坦玉约在清乾隆时期开始进入内廷,乾隆帝非常喜爱,在他近800首咏玉器诗中,有30余首咏题痕都斯坦玉器的诗文。在乾隆帝的督办下,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特设仿制痕都斯坦玉器的专门工作,所仿器物被称为"西番作",成为中国古代玉器家族中的新成员。此件玉碗为白玉质,温润细腻,局部有褐斑,碗壁薄不足1毫米,重45克,饰两层纹饰,口沿内壁光滑,外壁琢卷草纹和五瓣花,腹部琢外凸内凹的细瓣蕃莲纹。整器轻薄剔透如蛋壳,纹饰繁密柔美,琢刻技艺高超,抛光技术堪称一绝,是清代宫廷造办处仿痕都斯坦薄胎玉器中的代表作。



白玉螭龙纹带扣

明代(1368-1644)

通长13厘米 扣直径6.5厘米

1962年密云清代乾隆皇子墓出土

  带扣白玉质,细润光亮,纹饰中有土锈,用整块玉套雕而成,分子扣和母扣。正面镂雕两只盘螭,中心宝珠上螭绕珠而行,宝珠背面凸起一圆柱为钮,方形玉扣上浮雕一兽,并把两扣相连,开合自如。带扣琢刻精细,出土后仍有极好的光泽。



白玉鹌鹑盒

清代(1644-1911)

高6.5厘米 长7.5厘米 宽4.5厘米



[ 此贴被素净淡雅在2011-05-14 15:36重新编辑 ]
素净淡雅

ZxID:106429


等级: 热心会员
配偶: 唯衍玦
工作,潜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1-05-13 0
玉器大赏



国立故宫博物院玉器精选


新石器晚期   
玉琮

良渚文化 高15.7公分,寬7公分,深7公分 
 
距今約四、五千年前,在長江下游的太湖流域,發展了良渚文化。玉琮正是良渚居民用以祭祀神祇祖先的重要禮器。良渚玉琮的基本造形為略呈上大下小的方柱體,有上下貫穿的大圓孔;外壁以四個轉角線為中心,上下垂直堆疊地雕琢「面紋」。這件深溄浑s的褐色玉琮,是典型的良渚文化晚期玉琮;外壁分為六節,每節以轉角線為中心各琢一小眼面紋,全器共有二十四個面紋。每個面紋以刻有平行線的長橫稜象徵神祖所戴的「羽冠」;以同心雙圈刻繪出眼睛,還刻有代表眼角的短線;象徵鼻子的短橫稜上,則刻繪兩端方轉的單線。因為年代久遠,這些刻紋都已模糊。

新石器晚期   
玉琮

高 47.2公分,上端寬 7.7-7.8公分,下端寬6.8公分,孔徑4.2-4.3公分,5850公克 
 
這件大玉琮應是在十九世紀入藏清宮的,所以在它的器表沒有乾隆皇帝的題詩,因此保留了它的原貌。它是以深碧綠色泛深滛靼叩拈W玉(Nephrite)琢成。表面還留有最初切璞時的圓弧形凹陷痕。高方柱體,略呈上大下小。中孔由兩端對鑽,接合處有不整齊的台階面。上射口略外撇,下射口較直。以四個方轉角為小眼紋的中心,自上而下,雕琢十七節小眼面紋,所以在這件玉琮上,共有六十八個小眼面紋。到了良渚文化晚期時,已少見如上一件良渚文化時期玉琮上所雕的小眼、大眼面紋的組合花紋。而常以多層小眼面紋取代。且有時在這類高琮的上射口處,以極輕的、斷續的細陰線,刻出神秘的符號。如這件玉琮的上射口上,就有這樣的符號。其中之一為每條邊線都略呈內凹的菱形;相對的另一邊,則刻一上大下小的立柱,下方接著五個小圓圈。其內涵或與當時人們信奉的「神鳥」有關。

新石器晚期   
玉版

長37.4公分,寬35.8公分,厚0.8公分 
 
玉版玉質的摩氏硬度為6.5,光澤溫潤,顏色則赭紅帶黃綠,並有大大小小的斑點,有如天際星雲銀河。其外形非正方,而是呈梯形,上下緣均塗有深褐色顏料以掩飾新切口的痕跡,厚度則由中段向左右兩側緩降,推測此玉版原為新石器時代大形玉刀的半成品,流傳至清乾隆時,經宮廷作坊重新修整、配座而成屏風。編號為「呂」字號,表示曾陳設於養心殿。

玉版原為光素,清高宗時加琢御製詩二首。由詩看來,高宗認為此玉版「嶷嶷逾尺」、「閱幾滄桑」、「色得元黃之正」、「質具圭璋之素」,其堂皇、長遠、正統、禮制的特質,完全符合帝王彰顯皇權所需的象徵意義。一度自信如乾隆皇帝者,面對這件稀珍瑰寶也曾「自審臨池腕力醜」,因「虞壞其質」而未將十一年春所寫的詩刻於器表,僅是囑咐學士張若齑鸀闀濎蹲咸茨炯苌希梢妼Υ耸詹氐娜f般寶愛。不過八年後,即乾隆十九年(1754),高宗又為之作詩詠贊,且乘興親自書寫前後二詩交予玉匠鐫刻,玉版遂不復素淨的原貌。

龍山文化晚期~二里頭文化   
鷹紋圭

長30.5公分,最寬7.2公分,最厚1.05公分,重600.96公克 
 
一面牙黃泛灰色玉,另一面上半部牙黃泛灰,下半部赭紅色,刃部近黑色。窄長梯形,平直正刃。刃線上頗多使用崩傷痕。柄端也有傷缺、一圓孔,孔壁光滑。圭之中段的兩面,均湼〉裆衩氐幕y。上下段又加琢了乾隆的御製詩和璽文。清宮中加配木座。 用美玉琢製的斧鏟,主要是象徵統治者的身份地位的禮器,在禮制中稱為「圭」。在典禮中,要將它的刃部朝上捧握。這是一件距今約4300至3800年間海岱地區的玉圭,住在那兒的先民就是文獻中的「東夷」。所以在這件玉圭的中段,都雕琢了東夷人信奉的神祖像。不過浮雕的花紋非常輕湣9绲囊幻娴褡林写箐鰷u眼、頭戴「介」形寶冠的神祖,「介」形寶冠兩旁還插著飄逸的鳳羽。另一面雕琢向上衝飛的鷹鳥,整隻鷹鳥構成象徵通天的「介」形。在寬約1公分的窄邊上,還雕琢一個戴圓耳環的長髮女子,可能是東夷母后「常儀」。不過十八世紀的乾隆皇帝不瞭解花紋的神秘性,就將刃部向下地,在光素的器表加刻了御製詩與璽文。

商晚期   
龍冠鳳紋珮

長11.35公分,寬5公分 
 
鉤喙卷尾,頭上以一夔龍為冠飾,全器雕工細緻、神采飛動。

戰國   
玉螭紋觿

長7.4公分,寬1.3公分 
 
「螭」是龍的一種,幾分像虎。此件玉觿器面微泛褐紅,是傳世器特有的「盤紅」色澤,刻做成轉首側身形態,頭與軀體的銜接方式與本院藏的龍、鳳玉觿同,乃是戰國時代玉匠處理此類動物玉雕的一慣作法。

漢   
玉辟邪

高9.3公分 
 
辟邪,是想像中的神話動物,顧名思義,是人們希望藉助它的法力,來避除邪惡。流行於漢代的辟邪,多為帶翼的四足獸,其造形可能傳自西亞。常以巨石雕刻,立於陵墓前。也用美玉琢成,作為極高貴的陳設器。這件玉辟邪以青白玉琢成,昂首張口,似在低吼。跨步遊走,雙翼雖貼於身側,卻做蓄勢待發狀。頷下長鬚垂胸,長尾曳地,器宇非凡。因曾經深沁熟盤,甚至再被染色,所以表面多有深満职摺_@是目前所知的漢代玉辟邪中,體積較大的一件。它的口吻較長,有似馬臉,與常見的短口吻似虎臉的辟邪不相類似。卻與近年在內蒙古出土的西漢中、晚期銅灶上所加飾的動物頭像,頗為神似。學者多稱銅灶上的動物為「龍頭」。故宮的這件玉辟邪,曾為帝王重要的收藏。辟邪的胸前刻有御製詩。宮中還配有雙層紫檀木座,上層刻有「乾隆御玩」,下層刻有與辟邪胸前相同的御製詩,刻字的部分還嵌有銀絲。

漢   
玉龍紋角杯

高18.3公分,寬10.1公分 
 
青白玉質,全器作角杯形,器表浮雕一龍蟠繞,龍體矯健有力地凸顯漢代工藝品特有的雄渾氣勢。此型角杯作為飲器,來自中亞,是漢代與中亞文化交流下的產物。

西漢   
單把杯

高12.3公分,口徑4.7公分,足徑3.1公分,重115公克 
 
這件美麗秀雅的玉杯,是以瑩潤半透明的青白色玉雕成。杯體略呈細長的圓錐體,有高足與單柄。自口緣至高足上,以五條橫飾帶圍繞器表,飾帶中湼〉窀魇诫吋y、四瓣葉紋。口緣處、柄之外側、高足至器腹下端,都因接觸銅鏽而沁成藍綠色。其中以口緣處的沁色較為偏藍,這或是因所接觸的銅器,是用藍銅礦中提煉出銅來鑄造之故。古人相信美玉富含「精氣」,更相信物質會產生感應作用。漢代的貴族特別重視玉製的容器,他們希望玉的精氣能滲入所盛裝的水或酒中,令飲者能成仙得道。﹝史記‧漢武帝本紀﹞記載,元鼎二年(西元前一一五年)時,漢武帝曾以銅盤玉杯承接露水,用以調和玉屑服食。近年來,曾於廣州南越王墓曾出土成套的銅盤玉杯,應即是﹝史記﹞所記載,夜間承接露水之物。若與南越王墓出土的玉杯相比,故宮博物院的玉杯多了一個造形似英文字母a的單柄,這種單柄也常見於漢代的玉卮之上。

宋至明   
玉荷葉杯

通高9.5公分,縱長15.2公分,橫長6.0公分,重225.0公克 
 
玉質除底部微微露出原本的黃綠色外,通體褐黃,部份顯現灰白斑,偶見褐紅的色素摻雜於陰刻線中,所以推測此玉杯可能經過染色。狀如枯槁而包闔起的荷葉,呈上寬下斂的三角形,葉緣彎曲起皺。外壁以雙陰線刻劃出葉脈。葉梗從底部中心開始彎繞,後順勢上揚至杯側,此安排除了增添造形的變化外,還具有足與把的實際功能,而此設計手法與浙江衢州南宋史繩祖墓出土的一只白玉荷葉杯相似,只是本器更見成熟細膩。本器的附件紫檀木座,以多層次鏤雕作一把蓮狀,花葉秀美清雅,益添玉杯之風采。文豪蘇東坡曾謂晨飲為「澆書」,婉轉而幽默的表達出知識份子不得志時,愁悵但又不放棄理想、希望的心態。或許是心有戚戚,明陳洪綬遂在其〈畫隱居十六觀冊〉(現藏本院)中安排了「晨飲」的主題。圖中東坡先生坐在木根椅中,手持的正是一只與此件展品相似的荷葉杯。在此,荷葉杯具有文人不向惡劣環境屈服的象徵意義。

明   
玉鰲魚花插

高15.6公分,最寬9.55公分 
 
歸納中國器物的造形、紋飾,「營造吉兆」是很重要的設計方向。而吉祥紋樣和人們企求幸福的希望是緊密相連的,因此它的生命力非常旺盛,不僅世代相傳,表現手法亦多采多姿。本件作品主要的外形為一魚,魚身縱向,魚尾捲翹上揚,下端則雕飾波濤,並配以水紋木座與之呼應,一眼即知,此魚正自水中奮力躍出。值得注意的是魚首的部位:雙目努出、有長鬚、突鼻、且生雙角,分明已成龍形。原來,此一造形寓意「魚躍龍門」的吉兆。「魚躍龍門」的典故出於《三秦記》:「江海魚集龍門下,登者化龍...」。「龍門」是黃河天險之一,水流湍急,洄游之魚至此,勢必奮力激躍。中國人將此自然現象,比賦寒窗苦讀的士子應試中第,由一介平民躍為官吏,身價突漲,猶如由魚成龍的情況。

清   
翠玉白菜

長18.7公分,寬9.1公分,厚5.07公分 
 
這件與真實白菜相似度幾乎百分百的作品,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親切的題材、潔白的菜身與翠綠的葉子,都讓人感覺十分熟悉而親近,別忘了看看菜葉上停留的兩隻昆蟲,它們可是寓意多子多孫的螽斯和蝗蟲。此件作品原置於紫禁城的永和宮,永和宮為光緒皇帝妃子瑾妃的寢宮,因此有人推測此器為瑾妃的嫁妝象徵其清白,並企求多子多孫。雖說翠玉這個材質與白菜造型始風行於清中晚期,白菜與草蟲的題材在元到明初的職業草蟲畫中,屢見不鮮,一直是受民間歡迎的吉祥題材。除此之外,包心葉類的蔬菜也曾被唐代的詩人杜甫用來作為政治環境惡劣、懷才不遇的隱喻,在文人畫的傳統中,亦被引用來作為繪畫的主題,以表述類似的心情,暗諫為政者的昏庸。在乾隆四十年(1775)的一首名為<題和闐玉鏤霜松花插>的御製詩中,作為帝王的清高宗,從以包心葉菜為造型的花插,聯想到以杜甫詩中園吏不識嘉蔬之隱喻為藝諫的傳統,而有所警惕;詩云:「和闐產玉來既夥,吳匠相材製器妥。仿古熟乃出新奇,風氣增華若何可,菜葉離披菜根卷,心其中空口其侈。插花雅合是菜花,緋桃雪梨羞婀娜,民無此色庶云佳,藝諫或斯默喻我」。不過相信無論是此位宮廷作坊中的工匠,或是製作翠玉白菜的玉匠,都只是發揮創意、巧藝,為順應贊助者喜好而創作,但是由於並未留下相關的資料記載,也留給觀者更多想像的空間。

十七世紀後半葉 印度蒙兀兒帝國   
碧玉金絲盤

徑22公分, 高1.9公分 
 
來自北印度的痕都斯坦玉器,工巧精緻,在清高宗乾隆皇帝的眼中,無論裝飾與雕工皆優於同時代蘇州專諸巷產製的中國玉器工藝。此盤中心及邊緣鑲嵌之金絲和紅玻璃,展現出北印度蒙兀兒帝國特有的裝飾技法和風格。

清乾隆   
玉鳩杖首

高15.3 公分 
 
乾隆十四年,由於殿廷陳列與內府儲藏的銅器甚多而富,清高宗乃命臣工梁詩正、嵇璜、汪由敦等人,仿北宋《宣和博古圖錄》之體例,精繪形模,備摹款識,並詳細記錄其基本資料,共收一千五百件青銅器,於二十年編成《西清古鑑》。

「清 乾隆 玉獸面紋貫耳壺」與「清 乾隆 玉鳩杖首」則均是清高宗為修正民間時新玉樣流行所造成之「玉厄」,而提出「仿古」的因應之道下,以《西清古鑑》卷二十頁七收錄之「周 夔紋壺四」與卷三十八頁二十五收錄之「漢 鳩首杖頭」為藍本所做的玉器。

《西清古鑑》內的「周 夔紋壺四」現仍藏本院,不過根據現代科學考古資料的比對,年代已上推至西元前十四至十一世紀的商晚期。若將銅壺與刻有「大清乾隆仿古款」的玉壺相較,玉者顯的瘦長而扁,可能是受玉料原材之限。雖然如此,乾隆皇帝仍是非常珍愛此件作品,除了在所附木座底刻「乾隆御玩」外,玉壺的腹部亦刻其四十年之御製詩。

而「清 乾隆 玉鳩杖首」,器分三層:底層為一羊首,中層為一中空之C形,類似《西清古鑑》所載之「舞戚」,上層為一鳩鳥,口中含珠,鳥羽琢碾細膩,纖毫不茍,因此也是乾隆皇帝心愛之物。在其「舞戚」部份及所附木座底,均細刻三十九年所為之吟詠的御製詩。


其他博物院玉器


白玉嵌宝石描金碗

清高6.9厘米,口径12.2厘米 。乾隆时期作品。碗腹有碎宝石堆贴成花叶相拥的宝相花图案,内壁为石榴纹。边缘皆描金,玉碗加工精巧,装饰工艺独特,纹饰繁缛华贵。  (山西博物院)

玉鸮(xiāo)

商高6.9厘米,宽3.8厘米 。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出土。出于晋侯墓地63号墓,商代遗物。玉质透亮的圆雕鸮,体躯正面羽翼近似方形,应是屏翅俯冲向猎物时的姿态。雕琢精细,为商代玉器中的精品。 (山西博物院)

玉组佩

西周最大璜长15.8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出土。出于晋侯墓地63号墓。由玉璜、玉珩、玉管、料珠、玛瑙管等组成,共有204件。最大璜长15.8厘米。整个玉组佩展开长达2米,纹饰多用双勾技法,工艺精湛。下端2件玉雁昂首展翅,生动活泼。  (山西博物院)

菊瓣形玉盘

清,直径1 7.1厘米
  青玉。盘作菊瓣形,瓣绽3层,每层28瓣,由内向外逐层放大。内留空圈为圆花蕊。盘胎雕刻得很薄,系苏州民间玉作坊仿痕都斯坦玉制品。 (南京博物院)

翡翠朝珠

清代前期
  周长158厘米 珠径1.3厘米 1970年江苏省吴县灵岩山毕沅墓出土朝珠由108颗翡翠圆珠和4颗碧玺佛头及一金背云串成,27珠间一佛头。金背云作如意形,内嵌宝石。 (南京博物院)

联珠形玉镯


  直径7. 5厘米白玉。一对,大小形状相同,均作联珠形,先雕出圆镯形,再雕出一个个圆珠和扁串饰而成,乃由二十颗圆珠串二十个扁串饰联成。造型奇巧,雕琢精致。 (南京博物院)

螭虎纹玉璧


  直径11.4厘米 孔径2.6厘米 厚O.5厘米

  青玉。璧呈扁平圆形,中有对钻圆孔,一面分内外两圈,内圈刻谷纹,外圈刻龙纹;一面镂雕两只对峙螭虎,一大一小,作扭身拖尾、侧首相望状,充分利用了圆璧的回转造型。 (南京博物院)

金蝉玉叶
 
  明代
江苏省吴县市五峰山出土
以构思奇特的方法,将一栩栩如生的金蝉,悠然自得地栖息在一洁白无暇的玉页上,金光玉耀,妙趣横生。 (南京博物院)

王建玉大带 
   
五代、前蜀

尾长19.5厘米 ,宽6.9厘米,高约0.9厘米 , 玉銙(七方)7.4 ×8.2厘米, 1942—1945年,四川省成都市西郊王建墓出土

玉大带由铊尾、玉銙组成,玉銙七方,均浮雕团龙戏珠图案,背面四角处有象鼻小孔,用线或银丝将銙附于鞓上。铊尾浮雕龙戏火球图案,龙姿矫健,背面首部也有小孔多处,以将铊尾系固于鞓上,其下阴刻铭文:“永平五年,乙亥,孟冬下之七日,荧惑次尾宿。尾主后宫,是夜火作,翌日于烈焰中得所宝玉一团。工人皆曰:此经大火不堪矣,上曰:天生神物,又安能损乎!遂命解之,其温润洁白异常,岁良工目所未睹。制成大带,其胯方阔二寸,獭尾六寸有五分。夫火炎崑崗,玉石俱焚,向非圣德所感,则何以臻此焉!谨计”。
该大带玉板玉质油润,纹饰雕琢极精,是难得一见的五代时期玉雕文物之精品。 (四川博物院)

金镶玉佩

  名称:白玉错金牌饰
  时代: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尺寸:宽3.8厘米  高4.2厘米 
  来源:西安市北郊张家湾大明宫遗址出土
  牌饰呈三角形,尖顶底边平,两腰边为三连弧形,顶角处有一孔,可以悬挂佩带,面上错金丝勾连云纹,纹饰纤细规整,玉质纯白,细腻,温润晶莹,衬托流云金饰,显得富丽堂皇。从制作工艺上看,当为宫廷皇族用品,出土地为唐大明宫遗址,也为例证。玉错金银制品始于春秋时代,战国秦汉流行,至唐代更为发展,该件玉饰虽小,反映唐代错金银的工艺水平。该玉牌饰造型带有浓厚的西域风格,错金及流云纹饰是传统工艺与纹样,它是融合传统及各民族间文化艺术,并吸收外来文化,经过发展,完全摆脱汉代遗留艺术风格,形成更成熟的新的艺术风格,具有豪迈开朗,饱满瑰丽,意气奋发的时代精神,与当时的雕刻绘画艺术一样,达到登峰造极。 (西安博物院)

玉高足杯

  名称:玉高足杯
  时代:秦代(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尺寸:高14.5厘米  口径6.4厘米  足径4.5厘米
  来源:西安市西郊车张村阿房宫遗址内出土
  直口,深腹,腹壁较直,下部微斜收,高圈足呈喇叭形。腹外壁分四层纹饰,口下四蒂叶子与勾连云纹一周,腹为谷丁勾云纹,下腹几何形勾连纹,近足处变形云头纹。圈足上部阴线勾勒纹饰,共分五组,每组内有交叉的“S”形几何纹,构思新颖别致,纹饰华丽。口与足部为二方连续,腹部点散式四方连续,布满器表,制作工整,切琢精细。腹部凸雕采用压地隐起与阴线结合手法,先碾出纹样,压低外廓,凸处谷丁,然后以阴线勾勒出云纹,上下左右相连,成为有机的四方连续。腹上下的两周纹饰浅浮雕,丰满浑厚,与腹部成为完整装饰。近足处变形云头纹,如同莲花托扶口杯,在高足缩腰支托下,显得秀丽挺拔。 (西安博物院)

玉鸿雁圆形牌饰

  名称:玉鸿雁圆形牌饰
  时代: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尺寸:长径3.5厘米  宽径2.5厘米
  来源:西安市长安区韦曲征集
  椭圆形牌,面雕鸿雁,尖喙圆目,长颈,双翅展开在云间飞翔。青玉有土浸痕,在雁尾后有一圆孔,是固定器物用的,从雕刻工艺特征、题材内容及出土来源分析为宋代玉器。花鸟图案是当时玉器主要题材,如孔雀、鹦鹉、鹤、鹭鸶、雁,还有牡丹、海石榴花、葵花等,其新颖、素雅、形象逼真。上述的玉鸿雁牌饰,雕工精巧,鸿雁周围压地碾琢,突出鸿雁,具有立体效果,再用斜刀与阴刻线表现羽毛,简单概括,把直硬的翅羽与柔软腹绒毛的质感均表现出来,结构与动态形象准确,自然生动。周围的云朵,同样是偏斜刀推出,衬托出鸿雁在万里长空翱翔,鸿雁是吉祥飞禽,寓意传送书信,表达对远方亲人的留恋或对家乡的思念。 (西安博物院)

白玉四鼻环链瓶

年代:清
  尺寸:通高18、口径37、足径33厘米
  出土时间.地点:.
  子母口,细长颈,浅圈足,变形莲瓣盖钮,盖饰对称龙首衔环,瓶颈部亦饰有四个龙首活环耳,盖与瓶身由同一质地的玉链相连。(山东博物馆)


黄玉鹿首壶

年代:清
  尺寸:通高11.8、长17、宽4.5厘米
  出土时间.地点:.
  选用一整块玉材雕刻而成。壶外圆雕一鹿首,长吻伏角,作负壶状,另一侧饰象首衔活环耳。黄玉质地温润,琢磨精细,既可实用,也可作为陈设品。 (山东博物馆)
 
翡翠透雕带钩

年代:明
  尺寸:长8.8厘米
  出土时间.地点:.
  龙嘴微张,龙眼圆鼓,毛发飘拂,回头看着伏于其身上的幼螭。螭龙对视、神态各异,使呆板的带钩变得生动有趣。 (山东博物馆)

青玉砚

年代:明
  尺寸:长16.2、宽9.2、厚4.2厘米
  出土时间.地点:1971年山东邹县(今邹城)明鲁王朱檀墓出土.
  青玉琢成。砚呈长方形,前端作圆弧形,椭圆形砚池。下有木雕莲瓣纹贴金须弥座,砚的四角有穿鼻,用铁丝固定在木座上。 (山东博物馆)

白玉花形杯 
 
年代:明
  尺寸:高3.2、口径7.3厘米
  出土时间.地点:1971年山东邹县(今邹城)明鲁王朱檀墓出土.
  杯体犹如一朵怒放的鲜花,五瓣相连,内底花蕊凸起,镂雕的枝叶组成杯柄与杯托,枝叶脉络清晰可见。 (山东博物馆)

金镶玉蝴蝶 明中期 
 
此器物出土于上海黄浦区南市朱察卿墓。此蝶张翅露体,仿真作圆雕。翼边呈波折,翅膀有多道阴刻线表示脉络。大圆眼,吻前凸。背部有界线。尾部有皮囊线六条。玉蝶镶在金托,长鬚前展,边框上嵌红宝石。  (上海博物馆)

青白玉三童像 
 
合像高9.2厘米,主体为女童,一稍大男童随左,另一幼童骑于女童肩上,似为姐弟。合像设计巧妙,造型逼真,作品写实,是目前所见传世实物中艺术性最强、刻工艺最精致的一件明代早期遗物。从服饰看,这种肚带、围裙和灯笼裤式是苏松地区民间通常装束,由此推论该器为当地玉工所作之品。上海松江区西林塔出土。  (上海博物馆)

玉多节形器 
   
玉色青灰,长10.3厘米,宽0.8厘米。一端圆锥形,穿一孔;另一端圆柄形。  (上海博物馆)

九老图笔筒 
 
玉质碧绿诱人,深浮雕琢制,画面内容丰富,人物、山石、松柏、祥云交叠出现,如入神境一般。器物整体颇富装饰性。 (上海博物馆)

缠枝花卉纹盖炉 

器由盖和身两部分组成。造型新颖,制作精巧,纹饰细密,雕工精到。从镂空的缠枝莲花的器壁里,似乎有阵阵花香随风飘绕而来。 (上海博物馆)



美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玉器




















 
上海博物馆









 

徐州博物馆藏玉






   

陜西韩城梁带村出土芮国玉器 



曾侯乙墓玉器



 
[ 此贴被素净淡雅在2011-05-14 15:38重新编辑 ]
瑶池碧落

ZxID:11335430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齐小憩
小憩哥哥。哪去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1-05-14 0
已审
相关帖
历代玉器的鉴定(图)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fm/r5889802_u11335430/
  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发展简史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fm/r5885837_u11335430/
素材质量真是杠杠的

楼主留言:

见亲人了~~%>_<%

怎么之前我搜索都没找到这些相关帖子呢??太笨了

雨色初晓

ZxID:14220285

等级: 热心会员
微笑拥抱每一天,做像向日葵般温暖的女子。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1-05-15 0
好厉害啊

楼主留言:

O(∩_∩)O~,谢谢~~

卿。若璃

ZxID:9526617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辛一白
o(*////▽////*)q~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1-05-15 0
真是了不起的帖子,
可惜无耐心全部看完并且记住。

但是,我爱玉。
我的小玉镯小玉佩们,我会好好珍惜你们的。~

楼主留言:

好可爱哦,O(∩_∩)O~



风斜微

ZxID:10178139

等级: 略知一二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1-05-15 0
我看着心里面upup!!!好漂亮!!好精致!!啊啊啊,我爱汉雕和清的水晶雕!!

楼主留言:

喜欢就好,好东西要和别人分享。

格里~格里~

ZxID:8811556

等级: 略知一二
长安月下,一壶清酒,一束桃花,我遇见你。。。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1-06-05 0
太美了~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陶腿

ZxID:11060297


等级: 热心会员
配偶: 愿云心。
        - -。洗洗睡了。精神不好。缺乏鸡血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1-06-06 0
很强大的帖子。

膜拜先。

然后玉器什么的感觉是很有灵气的。

一直很喜欢。
花う飘零

ZxID:8759192

等级: 热心会员
繁华过尽,温润如初。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1-06-08 0
啊哈,我喜欢我喜欢。不过玉石的鉴定很难啊
一一易

ZxID:9895697

等级: 热心会员
我想带顶草帽去流浪。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1-08-19 0
非常漂亮啊
wbzdw0404

ZxID:14075227

等级: 家喻户晓
希望人生就三件事:睡觉、吃饭、看小说~~~(*^__^*) 嘻嘻……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1-08-19 0
从小就喜欢~  
用我妈的话说就是中看不中用,看了也买不起的玩意儿
但是就是喜欢啊
珠宝和钻石是女人的伤啊
孤寒抱抱

ZxID:14484694

等级: 热心会员
昼长苦夜短,何不秉烛游。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1-08-20 0
美美啊真是
欢日尚少,戚日苦多。何以忘忧,弹筝酒歌。
1142056606@qq

ZxID:24900668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3-04-23 0
介绍很详细我很喜欢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