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玉』 历代的琢玉特点由于受各种社会因素及制作工具的制约和影响,反映出不同的风格.因此,古玉器的制作工艺方面也是鉴定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没有使用金属工具的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琢玉手段和技术表现出一定的原始性,做工朴拙,线条粗糙.在雕纹方式上,采用"双钩阳文",即在玉坯上不铲去"底子",而是以在纹饰周围磨出沟槽的方式突出纹饰,因此纹线和隔钩的底子一样高低.而且由于琢刻工具的原因,沟槽呈斜切的浅沟.
商周由于使用青铜等材料,琢玉水平大为提高.钻孔大多采用单面钻,孔洞光洁圆润.纹饰线条较新石器时代流畅多了,而且较多使用阳文线条,即剔除花纹以外的地子,呈现浅浮雕的效果.
春秋战国出现铁器.制玉工具也得到改进,因此所琢玉器纹饰繁密精细,往往以纤细的单阴刻线组成繁密的图案,并常以压磨法使纹样略微突起.
汉代琢玉工艺最具鲜明特征的是所谓"汉八刀"技法,用斜刀寥寥数刀刻划对象的主要特征.
唐代玉器琢工刚劲有力,浑厚质朴.宋代则柔和纤秀,精工细致.另外,透雕技法也运用较广.
辽金元的琢玉风格粗浑厚重,线条粗犷,显示出少数民族的剽悍性格.不太注重磨工,故器物表面往往留有钻痕或刀痕.元代高浮雕技法使用较广,并有技艺精湛的作品存世.
明代玉器讲究抛光,故器物表面光润;但不注重磨工,往往留有做工痕迹.阴刻线条多带方折,比较粗疏.扁平的器物常以多层透雕.浮雕等手法并用,底纹喜用透雕云纹,这是明代独有的雕法.玉雕则采用阴刻或浅浮雕的技法.
清代琢玉技法阴刻.阳刻.浮雕.透雕.圆雕等无所不有,线条流畅,柔和细腻,注重磨工,不见做工痕迹.但清代晚期技艺下降,制造粗制滥造比比皆是.
『纹饰』
历代各个不同时期制作的古玉器,基本上都具有自己那个时代特定的纹饰内容和风格.因此,掌握古玉器上的装饰花纹图案,是鉴定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新石器时代玉器大多为素面,少数有简单的阴刻线纹,但太湖流域的良渚玉器是个特例,玉琮等器物上的神人兽面纹,线条繁密,精细绝伦.
商周玉器的装饰风格特点是,严谨简练.概括性强,写实与抽象结合.夸张与变形共存及图案化.纹饰图案主要有蟠螭纹.龙纹和云龙纹等.
春秋战国玉器纹饰往往布满器身,细密工致,纹饰图案龙纹.乳钉纹.蚕纹.蒲纹.谷纹.绳索纹等.
汉代以勾云纹最多见,另有谷纹.蒲纹.蟠螭纹.乳钉纹.龙凤纹和兽面纹等,亦为常见.
唐代玉器纹饰主要有缠枝花纹.人物飞天和十分细腻的鸟兽纹.
宋代由于仿古玉器的大量出现,仿古纹饰之风复又流形,另外,侧重于现实生活的题材大量涌现,动植物占了很大比重,尤其是植物花卉开始成为重要的装饰图案,如牡丹.卷草等.
元代玉器流行纹饰初龙纹和螭纹外,常见的有龟鹤祥云.犀牛望月.胡人戏狮.莲花鹭鸶等.
明代玉器纹饰最为盛行的是吉祥图案,如松竹梅纹.云鹤纹.麒麟纹.八宝纹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另外,山水人物及刻字,亦为前代所少见.
清代玉器初仿古纹饰外,新创百子图.九老图.耕织图.竹林七贤.刘海戏蟾.凤传牡丹.岁寒三友等,纹饰丰富多样,并出现御制诗及各种铭文.
明代龙纹玉带板,和田玉质地,以减地深挖的雕刻手法,高浮雕飞龙,四角雕刻吉罄、寿桃、花卉,刻工粗犷,具备”粗大明“的显著特点。背面原本平素无刻工,现有的“丹凤朝阳”图案为清代加刻,可想而知此带板在清代时已为人珍爱。整件物品玉质带有入土特征,带有沁点沁斑和牛毛纹,工艺精细、古朴、开门,古代玉质包浆一目了然,时代特征非常的明显,非常的漂亮!
长约:6。8厘米,宽约:6。1厘米,厚:0。9厘米。
『沁色』 未经入土的传世古玉极为罕见,入土古玉因为长年受地气.矿物质等的侵入浸染,许多玉质颜色发生迹化,出现了水银沁等土锈斑沁,这种颜色变化叫"沁色".
沁色的深浅、形状是鉴赏、也是辨伪的一大要点,需要提醒广大读者的是,不是所有的"出世古"都有沁色,而现在众多古玩摊上看起来天衣无缝的"古玉",是运用高新科技产品人工染色的产物。
人工染色虽可乱真,但细心辨析还是能准确识别的。如伪造的"鸡骨白"干枯似石,缺乏玉特有的温润感;人造血沁仔细嗅来有一股血腥味,且迄今的考古发掘得到的玉器中未发现有此种沁色,至于用提油法上色的玉器,油腻感很难消除。此外,观察色沁处是否正好在玉器的瑕斑处,也是辨析的捷便途径。
现在的古玩市场上,仿制品极多。主要仿制对象为良渚文化玉琮、玉璧、玉山形器、玉带钩;战国的龙形纹玉佩;汉代的各种龙纹、螭虎纹的小件器、玉佩饰、玉鸡心佩;明代的子刚(冈)款玉佩等。玉辟邪、玉龙、玉马也是仿制者较多伪造的对象。现代仿古玉器者也掌握着几手可以用"卓越"二字形容的染色技术,他们一般喜欢把小件器通体染成烟垢色,也喜欢在玉璧、玉辟邪上人工染上土黄色和灰黑色。
良渚文化的兽面纹玉琮仿造者最多。一般均为乳白色料制作,并经常有裂纹。粗看之下除材料与良渚文化常用玉材不同外,几乎可以乱真。但仔细观察即发现这些赝品的纹饰完全是依样画葫芦,照搬已出版的出土玉器图录刻成的,因此显得呆板而无古意。孔内也不见台痕,玉琮表面更不见任何轻微的弧线琢痕,手感光滑平坦。我们应该记住,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的琢治是依靠非金属工具完成的(据专家研究它们是竹片、竹管、皮革、石英颗粒、鲨鱼牙等),因此,在锯切时往往在器表留下弧线琢痕;钻孔采用圆管对钻技术,由于旋转时的磨擦作用使得孔径外大内小,并留有旋纹;对钻时往往很难准确无误,在孔内常常留有台痕;兽面纹上的重圈眼的内圈直径才2厘米,却是由八九条直线环接而成,外圈则是由小圆管琢磨而成的,掌握了这些特点,你不会受骗上当,听信摊主之言,徒寻烦恼。
清代籽玉带皮随型鼻烟瓶
玉器的种类『和田玉』 分布于新疆莎车——塔什库尔干、和田——于阗、且末县绵延1500公里的昆仑山脉北坡,共有九个产地。和田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并含微量透闪石、蛇纹石、石墨、磁铁等矿物质,形成白色、青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色泽。多数为单色玉,少数有杂色。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脂状光泽,硬度为5.5度至6.4度。和田玉夹生在海拔3500米至5000米高的山岩中,经长期分化剥解为大小不等的碎块,崩落在山坡上,再经雨水冲刷流入河水中。待秋季河水干涸,在河床中采集的玉块称为籽玉、在岩层开采的称山料。现已发现的用和田玉制作的时代最早的玉器,出自殷墟妇好墓。春秋战国以后,和田玉逐渐成为主要玉才,均为采集材料,至清代始开采山料。清代乾隆时期琢制的大禹治水玉山,青玉才重一万零七百余斤,即采自密勒塔山中。 和田玉的经济价值评定依据是颜色与质地纯净度,其主要品种有:
① 白玉:含闪透石95%以上,颜色洁白、质地纯净、细腻、光泽润泽,为和田玉中的优良品种。在汉代、宋代、清代几个制玉的繁荣期,都极重视选材,优质白玉往往被精雕细刻为“重器”。 ② 羊脂白玉:白玉中的上品,质地纯洁细腻含闪透石达99%,色白、呈凝脂般含蓄光泽、同等重量玉材,其经济价值几倍于白玉。汉代、宋代和清乾隆时代都极推崇羊脂白玉。 ③ 青田玉:质地与白玉无显著差别,仅玉色白中泛淡淡的青绿色,为和田玉中三级玉材,经济价值略次于白玉。
清代新疆和田玉素面如意瓦子
④ 青玉:色淡青、青绿、灰白均称青玉,颜色匀净、质地细腻、含闪透石89%,阳起石6%呈油脂状光泽,储量丰富,是历代制玉采集或开采的主要品种。 ⑤ 黄玉:基制为白玉,因长期受地表水中氧化铁渗滤在缝隙中形成黄色调。根据色度变化定名为:密蜡黄、栗色黄、秋葵黄、黄花黄、鸡蛋黄等。色度浓重的密蜡黄、栗色黄极罕见,其价值可抵羊脂白玉。在清代,由于黄玉与“皇”谐音,又极稀少,一度经济价值超过羊脂白玉。 ⑥ 糖玉:氧化铁渗入闪透石或深浅不同的红色皮壳,深红色称“糖玉”、“虎皮玉”,白色略带粉红色的称“粉玉”。糖玉常于白玉或素玉称成双色玉料,可制作“俏色玉器”。以糖玉皮刻籽料掏空制成鼻烟壶,称“金银裹”亦能增殖。
早在6000年以前古人已开采独山玉,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中,有不少独山玉的制品。西汉时曾称独山为“玉山”。独山玉由于色泽鲜艳、透明度好等优点,跻身我国“四大名玉”之列。高档独玉的翠绿色的品种,与缅甸翡翠相似,故有“南阳翡翠”之誉。一般独玉主要用于雕琢各种陈设件以及手镯、戒指、项链等饰物。独山玉是一种多色玉石,按颜色可分为八个品种。 ① 绿独山玉:绿至翠绿色,半透明,质地细腻,近似翡翠,具有玻璃光泽。 ② 红独山玉:又称“芙蓉玉”。色呈浅红至红色,质地细腻,光泽好。 ③ 白独山玉:色呈白或灰白色,质地细腻,具有油脂般的光泽。其品种包括奶油白玉、透水白玉等。 ④ 紫独山玉:色呈暗紫色,透明度较差。 ⑤ 黄独山玉:色呈黄绿色。 ⑥ 黑独山玉:色如墨色,故又称“墨玉”。 ⑦ 青独山玉:色呈青绿色,透明度较差。 ⑧ 杂色独山玉:多种颜色混杂的独山玉。独山玉以色正、透明度高、质地细腻和无杂质裂纹者为最佳。其中以芙蓉石、透水白玉、绿玉价值较高。此外,利用玉块不同颜色模仿自然制作的俏色玉雕获得好评。
『岫玉』 产于辽宁岫岩县,故又称为岫岩玉。岫玉属于蛇纹石质玉石,颜色多种多样,以淡绿为主,兼有黄、白、褐等色,质地较细腻,具油腻或蜡色状光泽,半透明。岫玉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中时有发现,说明他的应用历史悠久。岫玉由于颜色美观,硬度低,加工性能良好,制作大型玉雕座件和中小型陈设玉时常被列为首选玉种。还被广泛用来制作各种小饰件以及人物、动物等工艺品。与辽宁岫玉同属蛇纹石质玉石,我国还有如下品种: ① 南方岫玉:简称“南方玉”,产于广东信宜,故又称“信宜玉”,颜色暗绿至绿色,透明度低,蜡质感重。为较低档玉雕原料,一般用来制作大型玉雕摆件等。 ② 祁连玉:又称“酒泉玉”和“酒泉岫玉”,颜色为墨绿色,内含黑色斑点和团块、条带,半透明,质量较差。 ③ 昆仑玉:又称“昆仑岫玉”,玉质与辽宁岫玉很相似,但透明度较差。产于新疆昆仑山麓。 ④ 京黄玉:又称“京黄岫玉”,颜色淡黄至黄色。产于北京十三陵老军堂。 ⑤ 莒南玉:又称“莒南岫玉”,颜色呈黑绿色,产于山东莒南县。 ⑥ 云南玉:又称“云南岫玉”,颜色呈绿色,常含有绿泥石。
『绿松石』 绿松石又称“松石”,是一种具有蔚蓝色的玉料。它是美国西南部人以及世界穆斯林特别喜爱的玉石品种。绿松石象征着胜利和成功,在世界习俗中被定为12月的诞生石。绿松石的晶体很微小,蜡状光泽,不透明。多呈天蓝色、暗蓝色、绿蓝色、绿色及绿白色,颜色均一的块体上,常分布有白色条纹、斑点或黑褐色铁线。优质的绿松石主要用于制作戒面、耳坠、胸坠或雕琢佛像、仙女、山水、花卉等作品。 『其他玉材』 除了上述“四大名玉”外,我国其他玉材品种繁多,但大多属于中、低档玉材。
玛瑙玛瑙一词源于佛经,因其纹彩颜色“色如玛瑙”而得名。我国的玛瑙产地分布广泛,几乎各省区都有,主要产地有辽宁、黑龙江、内蒙、河北、湖北、新疆和江苏等地。辽宁的阜新有“玛瑙之乡”的美称。质纯的玛瑙呈白色,因往往含有色素离子或其他杂质,而呈红、灰、褐、蓝、绿等色,以红、白两色较多见,光彩夺目,颜色环带相间美丽无比。玛瑙一般都有环纹带,如无环纹带,则称为玉髓,档子比玛瑙要低。玛瑙和玉髓的品种,主要有以下几种: A) 缟玛瑙:有很细的直线状平行纹带,红缟玛瑙是最珍贵的品种。 B) 水胆玛瑙:天然出产的玛瑙,中空而含有“水胆”称为“水胆玛瑙”。水胆数目可分为“一胆”、“双胆”等,以胆大水多,透明度高为佳,是珍贵的玉材。 C) 火玛瑙:在环带中闪现火红的光泽,故称为“火玛瑙”。 D) 东红玛瑙:日本产的红玛瑙。 E) 绿玉髓:颜色呈粉绿色,无环纹带。 F) 红玉髓:颜色呈红色,无环纹带。 G) 碧石:颜色呈红、黄褐、灰绿等色,为成分不纯的玉髓,按颜色分为“红碧石”、“绿碧石”等。
梅花玉产于河南汝阳县,又称“汝洲玉”。磨光加工后,呈现美丽的梅花图案或其他花纹,故名。玉质致密,底色有黑、褐红和灰绿三色,以黑底色为佳,梅花纹颜色有红、绿、白三色花纹同时出现在黑底色上的多色梅花玉为精品。 青海玉产于青海,故名。外表美观,颜色为白底或浅灰底加绿色斑纹,玉质较细腻,呈半透明状。由于其外观与翡翠近似,因此有不法商人用其冒充翡翠玉件。 青金石青金石是一种含钠和钙的铝硅酸盐矿物。颜色呈暗蓝、天蓝或紫蓝,玉质不透明,具有玻璃光泽,硬度5-6。青金石由于颜色庄重,常被制成佛像、佛珠、鼻烟壶、瓶护以及钟表壳上的饰物等,色佳者也用于做戒面。青金石以颜色鲜蓝、质纯和含少量黄铁矿金星者为上品。 芙蓉石芙蓉石又称“玫瑰石英”、“蔷薇石英”、“祥南玉”,是一种桃红色半透明至透明的石英块体,有玻璃光泽或油脂光泽,硬度为7。
中国的芙蓉石出产于新疆、云南、内蒙古等地,优质的芙蓉石出产于巴西。芙蓉石主要用于雕琢项链、鸡心以及小型摆件等。芙蓉石以色深为佳,桃红色越深越好,如近于白色的淡桃红色则价值甚低。 马来玉产于马来西亚,为一种用绿色染料染成的石英岩,具玻璃光泽,硬度7。外观翠绿,透明度较高。马来西亚原料丰富,价值低廉,适合制作一些低档饰物。 东陵石产于印度,是一种绿色含铬云母石英岩,微透明——半透明。玉石中散布犹如群星的绿色鳞片,十分美观。为石英岩玉石中的优质品种,主要被用于制作串珠项链等饰物。 密玉产于河南密县,故名。又称河南玉。半透明,颜色白色——浅绿色,用作玉料大多经染色而成,主要有苹果绿和橙红色,以绿色绝色为佳,大多用于制作首饰或摆件,属低档玉料。
贵翠产于贵州,故名。又称贵州玉。颜色呈淡绿色,具玻璃光泽,但不纯和,杂质多,似劣质翡翠,属低档玉料。 京白玉产于北京郊区,故名。质地细腻,纯白均一,光润油润,用它制作的玉雕品晶莹剔透,是颇受欢迎的玉种。 木变石因其外貌似木质,故名。玉质致密坚硬。硬度7。有黄、黄褐、褐紫、蓝、蓝绿、蓝灰等色,其中黄色而具有猫眼效应的称为鹰睛石,褐蓝相间的则称为斑马虎睛石,以鹰睛石价值最高。优质鹰睛石,蓝色美丽,主要用于制作手镯、戒面等。具有猫眼效应的虎睛石,则主要用于制作手链珠和项链珠,也有以大粒原料制成蛋形戒面的,但因猫眼死板,价值不高。
蓝田玉产于蓝田,故名。蓝田玉是古代的主要名玉之一。蓝田玉质地细腻,硬度4左右,加工性能良好,颜色主要有米黄色和苹果绿色,被大批用以制作玉枕、健身球、茶酒具等,是受欢迎的低档玉材。 灵璧玉产于安徽灵璧县,故名。是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名玉之一。其品种颇多,最著名的有红皖螺、灰皖螺及碧云石。硬度3-4,硬度较低,经加工磨亮后,光洁照人,适于制作花卉、人物和动物等工艺品。 白云玉产于内蒙古白云鄂博,故名;又称白云鄂博玉;又称白云鄂博玉。质地细腻,加工性能良好。优质的白云玉在灰绿色的内里闪现出绚丽的“金线”或“金星”效果,适于制作成砚台、笔架等文房用具及其他工艺品。 百鹤玉产于湖北省鹤峰县,又称“五花石”。质地细腻,加工后花纹美丽,图案清晰,有圆形、圆锥形、长条形等,颜色呈果绿、奶白、霞红等,制作成工艺品,艺术价值颇高。 孔雀石因其颇似孔雀尾翎的翠绿色,故名。具玻璃光泽,微透明。属低档玉材,其质优者,可制作项链、戒面、鸡心等饰物。但也有极个别颜色鲜艳、构造奇特者,身价不菲,相当昂贵。 乌兰翠产于青海乌兰县,因其色泽翠绿,故名。颜色呈灰绿、暗绿和翠绿等不同程度的绿色。以白底色带浓绿翠斑的乌兰翠价值较高。硬度6-7,具油脂光泽,微透明至半透明。常用于加工成玉镯、戒面及玉白菜和其他小饰件,由于光泽不佳,加工性能差,属于低档玉材。
————玉器的品类 『礼玉』 礼玉是古代用于宗教祭祀及国家大典上的玉器。按《周礼》记载,礼玉有璧、琮、圭、璋、璜、琥等六种。
① 玉璧玉璧是一种中心有孔的扁圆形玉器。古人在祭祀时,认为这种器物能同祖先神灵相通。除用作祭祀外,还可用作装饰、祥瑞、敛葬等。玉璧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以良渚文化为代表。春秋战国时代已相当精美。汉代玉璧雕工愈加精细,汉墓中常出土有玉器陪葬品。
② 玉琮玉琮为一种外方内圆的柱状管形玉器。琮的方圆表示地和天,是出于天园地方的上古宇宙观,做成方琮来祭祀地神,是礼地之器。此外,亦被用于祥瑞、敛葬等。玉琮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以良渚文化最为发达,其中有的还刻有兽棉纹饰,是玉琮的辉煌时期。汉朝以后,玉琮均为内圆外方的短柱形,不加纹饰,用途已变为装饰和丧葬用具。宋至明清,仿古玉琮大量出现,成为一种装饰或陈设玉器。
③ 玉圭玉圭是一种上端为三角形或直平,身为长方形的玉器。古代玉圭用以祭方位神,还用以区别等级和作符节等职能。战国时玉圭和玉璋最为盛行,其后由宋直至明清,历代均有制作。
④ 玉璋玉璋是一种扁平长方器物,一端斜刃,形状半边圭。玉璋始见于龙山文化,盛行于商周。璋与圭一样曾为礼朝区分等级的器物,春秋以后趋于少见。
⑤ 玉璜玉璜是一种弧形的玉器。汉制称“半壁玉璜”,但常见出土的玉璜仅有三分之一璧大小,弯弧两端有小孔,往往出于墓主领下,可能用于佩带,故有“佩璜”之称。
⑥ 玉琥玉琥是刻有虎纹或形似虎纹的玉器,殷商至汉代常见。 『葬玉』 葬玉是专用于随葬的玉器,古人认为以玉敛葬,能够保护尸体。葬玉是指这类专门为保护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主要有玉衣、玉琀、玉握、九窍玉塞等。 ① 玉衣玉衣又称“玉匣”、“玉押”,即用金属丝线将玉片穿掇而成的尸罩,相传可保存尸身不腐,可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② 玉琀玉琀又称“含玉”,是含于死者口内的葬玉。玉琀各代形制不一,商周玉琀有玉蝉、玉蚕、玉鱼、玉管等,春秋战国时玉琀有玉猪、玉狗、玉牛、玉鱼等,大约任何较小的玉件多可充当口含。汉代以后大量使用玉蝉做琀,明初墓葬中还见有以小璧充作玉琀的。 ③ 玉握 又称“握玉”,是握于死者手中的葬玉。汉代常见的玉握是猪形即“玉豚”,其他如璜形玉器有时亦作玉握使用。 ④ 九窍玉塞是指填塞死者的九窍玉塞,包括双耳、双眼、双鼻孔、一口、前阴、后阴等,目的是为了保护尸体,以防精气外逸。 『佩玉』 佩玉是指佩戴于人身的各种玉器,其特点是个体较小,大多有可穿线的孔洞。佩玉的种类较多,如玉玦、玉镯、玉刚卯、玉牌、玉带钩等。有的成组佩带,有的单独悬挂。 玉玦是人的耳饰,形似小玉璧,但有一缺口。新石器时代玉玦多光素无纹,商代的玉玦常为蟠龙形制,首尾相向,西周玉玦多以斜刀刻出龙纹、云纹、鸟纹等,春秋战国出土的玉玦较多,形制较小,外径在2-5厘米之间。战国以后, 玉玦不再流行。
良诸文化出土玉手镯
玉镯玉镯自古以来是人们最基本的腕饰之一,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已见有出土,大汶口文化玉镯呈外方内圆形,春秋时期玉镯为扁圆形,唐代有镶金玉镯,发展至宋代玉镯呈圆环形,内平外圆,光素无纹,明清玉镯多见装饰,如联珠纹、绳索纹、竹节纹等。 玉觽是一种微曲的锥形器,最初它是随身携带。用以解结的工具,后来成为佩饰,表示成人的象征。自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历代不衰,但汉代以后不复见有。 玉韘玉俗称“扳指”,圆筒状,可套拇指,初为射箭时钩弦的用具,后专为佩带。早期见于商代,至汉代逐渐变成一种佩饰,失去了一种实用功能。宋至清代出现仿汉的形玉佩,形制略异,装饰亦有很大不同。 玉刚卯又称玉严卯,长方体,中有孔,可穿绳佩挂,器面刻吉祥语句,用以驱邪,是古代的护身符。汉代流行,一般长约2厘米,宽约1厘米,后世有仿品,但于汉代风格迥然不同。
玉带板玉带是一种由数块乃至十数块扁平玉板镶缀的腰带,是古代官品位的标志。玉带有方形、长方形、桃形等,表面常雕琢各种图案的玉带始见于北周,一直沿用至明代,清代废除玉带制度。 玉牌呈方形或长方形,器表浅浮雕或镂空雕刻各种图案与文字,有孔可穿绳佩系。玉牌在明代十分盛行,清代多有仿明之作,亦有刻“子刚”款的伪作。
玉带钩玉带钩是用于勾束腰带的器物,一般由钩首、钩身、钩钮三部分组成,钩首用于钩连,钩钮则起固定作用。形制较多,有龙首、鸭首、马首等,器身有琵琶形、螭形等,华贵者还镶嵌有各种宝石,历代都有精品。 玉龙 玉龙的形象随时代而演变,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玉龙,身躯作“C”字形,简练优美,极富特色。此后,玉龙呈现多姿多彩的风貌。历代带有各自鲜明的特征。 玉动物玉动物取象于自然界真实动物,圆雕或片状雕均有,造型姿态多样,栩栩如生。玉动物一般作为佩饰,也有的可作为陈设品。玉动物主要有玉虎、玉象、玉熊、玉马、玉鹿、玉牛、玉猪、玉鹰、玉鱼、玉龟等,历代玉器中最为多见。
清代刘海戏金蟾玉饰一对
玉人佩玉人是直接反映人类自身形象的作品,有全身、半身、人首和人面等,一般为扁平状,除可用以佩系外,大型的可作为陈设品,具有祭祀、辟邪的作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玉人琢工带有明显的稚拙性,商代以后玉人形象多样,有站立、有跪踞、有全身、有人首、有男人、有女人、有圆雕、有片状雕,各个时代具有不同的形象特点。 玉剑饰玉剑饰是用于剑上的装饰玉件,饰于剑首的称为玉剑首,饰于剑柄与剑身之间的称玉剑格。玉剑饰盛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 玉簪玉簪一般为圆锥状,由簪首和簪柄两部分组成,古代男女使用它来整理头发并使冠固于发上。 『陈设玉 』 主要用于供陈设欣赏的仿古玉爵、玉炉及大型玉山等。
『其他玉器』 此外还有盛行于先秦的仪仗玉器,如玉斧、玉戚、玉钺、玉戈、玉刀等,用于示权和增加权威,保持统治者的尊严。还有实用玉器,如玉杯、玉碗、玉玺、玉文具等。 『玉器的纹饰』 玉器上的纹饰丰富多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因此了解这些纹饰及其使用,对鉴别玉器及提高收藏水平是非常必要的。折线纹:阴刻直线,顶端折回,主要作为动物身上的装饰。重环纹:以两条阴线琢出环纹,饰于龙及其他动物之身。对角方格纹:以双阴线琢刻方格,相邻两格对角线相连,等距连续排列,主要饰于龙及其他动物之身。双连弦纹:以单阴线琢刻的人字形连弧短线,饰于龙身及首角上。三角纹:以阴线琢刻出三角,多见于龙身,玉璜及器物柄部。
兽角纹:主要是龙角、牛角和羊角三种。臣字眼:似古文“臣”字,故名。饰于鸟兽之眼,动物装饰中常见。蘑菇形角:先秦玉器的龙纹,龙角顶端有一圆球状装饰,似未开的蘑菇,故名。兽面纹:玉器上的兽面纹有龙、牛、羊等,也有未知的动物、纹饰多采用阴刻线或挤压法琢出的直线及折线构成。
螭纹:螭是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卷尾,螭屈,螭纹流行于春秋战国的玉器上,至宋代头部结构变化,嘴部较方、细长,眼较大,细身,肥臀,明清仍见有。龙纹:龙纹是历代玉器的主要纹饰之一,最早见于红山文化。一般为蛇身,或素身,或饰有鳞纹,有的有足,有的无足。鸟纹:一般羽毛多为阴刻细长线,鸟尾有孔雀尾或卷草式,眼部表现有臣子形、三角眼及单凤眼等。云纹:玉器上的云纹形式很多,有单岐云,由云头、云尾两部分组成;有双岐云,云头部分分叉;有三岐云,云头部分分为三朵小卷云;还有灵芝云等。谷纹:为圆形凸起的小谷粒,有的呈螺旋状,是历代玉器的主要辅纹之一。
入土古玉简称“土古”。从现象看,其外表层很容易在常温下形成,好像南翔小笼馒头淌下的汤汁,冷却后凝固成一层厚厚的半透明体,有这样的质感才弥足珍贵。继而还能发现高古玉品对温、湿度特别敏感,玉色深浅也会随之变化。玉品随着温、湿变化好像是个“感应器”,天热时敏感于空气的干湿,在生成中吸收人体的汗腺液,气温下降后,玉表层与凝聚的汗腺液得以收缩,又与空气接触发生氧化作用,日月递增之下形成一层厚厚的光泽,但至今无法解释它的形成机理,笼统归纳为仿佛是有生命的熟坑包浆。
著录中常把“包浆”又叫“宝浆”,令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根据字、词定义和实践中的经验,笔者有必要澄清其属性。原生的应该叫“宝”浆,因为入土前已经被兽皮打磨或未打磨,再出自于干坑,加上土质条件好,玉质密度紧,玉品出土后仍能保持原生的外表层,或者有那种珠光宝气的,有的类似于“玻璃光”效果等。而再生的则不同,入土前可能被兽皮打磨或未打磨,多数出自于湿坑,很可能土质条件较差,玉质密度松,造成玉品出土后局部受沁或满沁,那么只有用水浸泡“土古”,由其泌浆凝固后来包裹,关键要靠后天保养来再生的,所以称为“包”浆。这两者表层还有粘乎乎油腻腻的手感,因此,不论是“宝”浆还是“包”浆,都有别于“传世古”(未入土古玉)的包浆,因为“土古”沁色会有变化,表层透明度更会不断增厚,光泽越养越好,有些玉品还可盘变到“脱胎”的程度,为“传世古”所没有。 附便说明:有人还意识不到“土古”忌讳高温,一经“提灰”便成死玉,再保养至多也只是一层浮浅的光泽,诚如“传世古”那种薄光,这些均无手感可言,显然缺乏实践中的认识所致。而新料新工比老料新工强行打磨的光泽更差、更容易分辨。还须指出:鸡骨白与玉质钙化则无法谈及,因鸡骨白上尚剩宝浆不具备典型的特征。也未必都能复苏还原,而玉质钙化更无包浆可言了。 为了真正认识“土古”,就应该区别生坑的原生宝浆,与熟坑的再生包浆及其级差。
玉器收藏者、爱好者,把玩精雕细刻的玉器,一般都很小心。但也有有人以为玉的硬度高,牢固而不会破裂。其实,玉跌落在地上,有时表面看像无损伤,实际上已含裂纹,只是一情况下这种裂纹非常细微,肉眼不易察觉而已。皮后若再发生碰撞,隐患暴露,骤然断,那时就悔之莫及了。 玉器破损,其价值大减,当然可惜。所以中国古代就有对破损玉器在修复的,从出土文物的玉器件考证中,我们发现每一时代均有修复之例。这里之所以作专门介绍,一是请收藏者在选购玉器时务必注意,不要把修复过的东西视作完美无缺,以致受骗上当;二是遇到坏了玉器,虽然自己无法修复,但对如何修复,心中也好有个底。
玉器的修复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一分为二 有些玉器碰坏后,设计师、雕刻师总是根据其破损情况,部析它原来的造型,经过一番巧思,然后在原件基础上巧妙分割,一分为二,把原来的雕件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独立或关连的小件。这样的修复,因为一般不作大的舍弃,所以减少或弥补了原来的损失,甚至修复后的玉器价值,有时还不逊于原件。 前些年,笔者看到一位收藏家居室里置放着一件玛瑙巧色雕刻《福禄寿星》,由红色的蝙蝠、花色梅花鹿、仙桃及寿星老人等几个雕刻形象组成,非常引人注目。后来再去看时,案几上放着《寿星祝福寿》和《梅花鹿》,《福禄寿昨一》却不见了。仔细观察之后,才知道原件被主人不小心碰落,导致小鹿脱体,并且跌断了一只前腿。当时主人很心痛。后经重新雕琢才变成两件互为独立的单独作品:由原来的老寿星、大红桃和蝙蝠组成《寿星祝福寿》;虽一件梅花鹿断了的前腿被修改为缩腿待迈,也很自然,鹿的周围再雕以小草、杂石,仍经人以完整的感觉。 高绿色翡翠挂件很珍贵。也有收藏者把玩不慎而跌坏的,结果修复后成为一对二件别有特色的耳坠。 前不久,上海玉石雕刻厂修复了一件《鲤鱼跳龙门》的翡翠摆件。这摆件原由鲤鱼、龙、龙门、水浪、杂草等组成,题材完整,立意明确。由于碰裂了一条鲤鱼和水浪、杂草,原有的主题不复存在。修改后成为《鲤鱼吉祥》和《双龙戏珠》独立的两件作品。 白玉《和合二仙》由个小仙童等组成,碰裂后修复为两件《刘海戏金蟾》也有巧夺天工之奇。 以下是修复成一组互为关联的组合作品: 白玉《五子登科》取材于《三字经》,它的内在涵义是“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原件由一老者和五个孩童组成,也有用五只小鸡等可爱小动物作喻。因为它不是一整体,而有五个形象出现在空间,所以容易损伤。玉器雕刻师经手的修复件,此类为众。“:五子登科”被碰撞后,往往只掉下一孩童,修复时雕刻师傅采取的办法之一就是把其他四小孩也雕琢开来,成为各自独立的雕刻件。然后,用红木底用玉石等把它们连起来,这样便又组合成原来的五子登科图,其艺术表现力不逊原件,只是加了底座而已。
2、金玉镶嵌 金平镶嵌在珠宝首饰行业里是一种普遍使用的工艺,例如嵌宝戒指、钻石戒指、嵌宝项链挂件、嵌宝耳饰等等。金玉镶嵌,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小说《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之说,那是吉祥的征兆,况且金玉、金石都非常名贵,在色彩上的搭配也十分和谐。所以,古今中外金玉镶嵌的器皿、饰件始终受到青睐。 金玉镶嵌既是一种传统工艺,作为一种技巧又被运用到玉器的修复上,例如翡翠、白玉手镯,原本都是光洁润圆的整体,只有被撞碰折断才会出现圆环上包一段金箍。有些损伤的玉器、翡翠饰品,经过镶嵌,甚至可以达到完美精致,不露一丝缺陷的程度;它的伤痕、裂痕被华美的雕金外表和金玉统一和谐的组合完全掩盖。我们曾经在古玩商店看到一件明末清初用高绿翡翠雕 琢的龙凤烟嘴,传说这曾经是一位老将军的随身用品。由于年久变迁和战乱 ,其嘴尖部碰失一块。老将军很懊恼,召来几位玉匠商量如何修缮,当时提出两个方案,其一是重新整修后,烟嘴变短,整体形象不成比例;其二是在烟嘴、烟头两端嵌金,既维持原件的大小尺寸,又不影响使用。老将军支持第二个方案。结果,这件昂贵的玉器被修复为金龙头、金凤嘴,色调和谐,且不露半点修缮痕迹,仍不失稀世珍品的风貌。
3、重新修整 这是以掩饰、弥补玉器破损为前提,而别具匠心进行的重新创作。 艺术大师们从长艺术生涯中,创造和积累了多种绝妙的应变补救、重新修整的方法,如“去高补低”、“去肥补瘦”、“以坏补坏”、“以破补破”等等绝技。七十年代初期,我们看到过一件巧雕白玉蟹盆,是件难得的佳作:盆是白色的,蟹壳为桔红色;盆质细薄透光,螃蟹生动逼真,雕 琢十分精致。可惜盆底有一被穿戳的小洞,显然是遭意外戳击而致,这样整体作品价值骤然下降。后来放到艺术大师面前,艺术大师仔细琢磨后,突破常规,将白玉盆变成了“藤条”编制的扁篓:煮熟了的蟹 放在“藤条”编制的工艺器皿上,民俗氛围更为浓郁,也合情合理,并且不留一点修改的痕迹,这在当时玉雕行业中传为佳话。 重新修整法在当今的雕刻业应用也很广,但设计雕刻师的度却是很高的,因为它没有一个可遁的规律,只能视作品的具体情况灵活应用,要出奇创新,不留破绽,相当不易。
4、断口粘合 玉器断裂 ,在近代也有用粘合法进行修复的。修复得好,甚至能“以次乱正”。台湾收藏家李更夫老先生曾经介绍过这方面的事例。有一年,他在香港市场上买到一件质地相当不错的商周玉琮,呈淡黄色。回家以后过了一阵子,用放大镜仔细去欣赏,发现玉琮的一角有贯穿的裂纹。李老先生把这玉琮放在滚水里煮。经沸水一煮,这玉琮便显露原形。原来这是一件用胶水粘合的破损玉琮。高温之下原先补胶处失胶。于是玉器重又破损,露出破绽。 一般来讲,玉器破损后考虑到一分为二的修整不合算,不称意,或者不能重新雕琢,才会想到粘合。这种粘合方法的大致操作过程是:先将裂面仔细清扫干净,再用高效粘合剂(聚醋酸乙烯浮剂或环氧基树脂)均匀地涂于其上,然后细心地对准原来的部位,用力粘合,挤出裂口的粘合剂,再用丙酮擦除,粘合剂凝固的过程中,最好用胶带固定,或以重物压住,以免错位。
5、缺处添补 玉雕佩挂件不慎跌落,也有不断裂而只碰缺一小块的,但毕竟“破相”了。于是人们想到如何为它“整容”,其办法就是添补。添补的方法有二:一是填补,年前,有位朋友让出一件明代蝉饰,花生壳般大小,羊脂白玉质,雕镂细腻而传神,不失为上品。但放在荧光灯下,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瑕疵”终究还是被抓住了,在蝉饰的背面接近翼根处,发现有填补的痕迹。 玉雕的填补,一般都用合成树脂掺滑石粉,涂于缺失部,以塑刻方式修饰。为了使修补部位的颜色与其周围玉器的颜色相一致,先要用修复玉器的同种、同色原料研磨成粉末,如孔雀石、青金石等;也有用相同颜色的原料调于填料中,然后再填补。 上述蝉饰的填补没有用合成树脂,它是以封蜡调配色料充填,然后用烧烫的小刀抹平蜡面,稍作抛光即成。由于缺块细小,所以很难察觉。 除了填补,还可新补。有些玉器长年置放,不经心之时,丢失或碰落其中一个很微小却是关键的“零件”,于是造成残缺不全之感。弥补的办法是重新制造一个与玉器上一样的“零件”,用合成树脂滑石粉补剂或当今科学的替代剂,翻模注出或用高温吹氧衔接的办法,衔接到缺失的部位。由于“零件”细微,放上去倒也能“滥竽充数”。 上海有一家旅游购物商场,它的橱窗柜里陈列着一件链条或水晶六角莲花灯,雕 琢精致,造型称重大方,三根长型的链条尤其引人注目:每根18节,节节大小均匀,从顶盖自然地挂到六角莲花甁的肩上。一天玉石雕刻厂有位老先生陪同外宾前去参观,也对该作品赞叹不已。当营业员把这件作品来让这位老先生仔细品赏时,在放大镜下便发现其中有根链条是用“缺处添补”的办法重新修饰过的,并非“原汁原汤”。 在这种情况下,这作品就失去原有的价值了。一般来说,运用这种做法在经济价值上虽失去很多,但在艺术欣赏上仍可保留原来的大部分面貌,也称得上在无法可施时采取的一种方法。 一般来说,绝大多数经过修复的玉器终究不再是“完璧”,因而其价值程度不同地会跌在原件之下。特别是那些经过镶嵌和粘合、添补的玉器,其价值要远在原件之下。因此,注意识别修复过的玉器在,便成为收藏者不可忽视的问题。 识别一件玉器是否经过修复,关键在于要细心观察,来不得半点粗心大意。修复过的玉器除了极个别的以外,总会留下一点蛛丝马迹。有些破损的部分比较明显,一看而知是修复过的,如金玉镶嵌,被金镶去的部位肯定“有诈”,这是明眼人一看就明白的;有些由于缺损的部位正好比较巧,再加上修复者的巧妙构思,基本或完全掩饰和弥补了原件的不足,如有些一分为二和重新修整过的玉器,即使们当作“原璧”对待也不会吃亏到那里;最难的是那些经过粘合、填补和新补的玉器,稍不留意,就会从眼皮底下滑过去。一分之二或重新修整过,但又不是完全天衣无缝的玉器,如果当“完璧”吃进,也会叫人懊丧不已。因此,看玉器一定要仔仔细细、认认真真的看,光凭肉眼看还不行,还一定要借助放大镜等工具看;也不能仅看总体感觉,还要一个部位,一个部位“扫描”过去,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放过;还有,不能只是顺光看,还必须逆光看,而且灯光一定要强;只有这样,才能捉出毛病来。总之,每当遇到中意的玉器,你都要想到它是否有修复过的可能,多提疑问,多设想各种可能,务必没有一点疑虑再买定。 有些古代的玉器小件,看似完整的一对龙或是一只凤,但其实是残件,是从大件中折断出来的,只稍稍把断口磨平,就充作完整的一件小挂件。这除了细心之外,如能熟悉古玉的各种形制,就更易识别。 双龙戏珠贵妃手镯
[ 此贴被快乐de妮子在2011-03-25 12:4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