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爆竹和火药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3217 回复:4

[物品器具] 有关爆竹和火药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莫晓寒

ZxID:1684594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悠月浅吟
给自己个英文名,叫鸭梨山大!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5-13 0
有关爆竹和火药
— (天若舞) 注意修改一下前半部分的段落间隔。
宝石。。
2006-5-1 22:17 回复 

etajow
10位粉丝
5楼
出现不该出现的哦。。编辑注意。。

3日内修改完毕。 (2010-05-13 11:10) —
爆竹、烟花,古已有之。起源何时?历史上的名流学者诗人在文学作品中都有记载。
    在春秋末年,政治家荡蠡在(陶朱公书)中载有:“除夜烧盆爆竹与照田蚕看火色,同是夜取安静为吉”之句西汉时文学家东方朔在(神异经)也记述有“爆竹驱山魈”的故事。
    到南北朝梁时,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一文中,又有“正月初一(春节),……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操恶鬼”的记载。
    到了唐宋年间,有关爆竹的记载就更多了。唐诗人刘禹锡,在他畲田行诗中就有“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的诗句。薛逢有(元日楼前观仗)二首之作耒鹄的(早春)诗中有“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就聚爆竿灰”之语。
    宋代李畋在他的(该闻录)中也有爆竹驱山鬼的故事:“李岐邻叟家,为山魈所祟,岐令除岁聚竹数十根于庭,焚之使爆裂有声,至晓乃寂然”。后来,李畋被人们称为爆竹的祖师。宋代诗人王安石、苏东坡在他们的诗文中,也记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惊邻鬼,驱傩逐小儿”的诗句。在南宋梁克家撰写福州地方志(三山记)(也叫长乐记)。也记有“州人除夕以竹著火,烧爆于庭中,儿童当街烧爆相望,戏呼达旦,谓之烧火爆”。在该志中,还记有宋宰相张浚和史学家郑樵闲谈中的趣事,“张丞相浚为帅日,除夕,浦人郑樵客郡中(指福州)与观火爆,丞相命赋诗,给竿字为韵”。樵即口占云,“驹隙光阴岁已残,千门爆竹竞团园。烧成焰焰丹砂块,碎尽琅琅碧玉竿。唤转韶光新景燠,碎除恶魈旧吐寒。主人从此占佳瑞,再入为霖洒旱干”。
    这些记载,都充分说明,采用真竹燃烧发出爆炸响声的“爆竹”,起源于春秋,盛行于唐宋,而且宋盛于唐,到了宋代爆竹已流行于朝野了。后来,随着火药的普及,造纸业的发展,爆竹匠人用纸卷成筒,装上火药、导线、将两头扎紧,点燃后发出响地声和火花的爆竹、焰火,相继问世,不仅被人们用于除夕喜庆,以辟山操恶鬼,而且被帝王皇宫用来消遣玩乐和军事指挥。
    (后武林旧事)有宋孝宗观海潮时施放烟火记载“淳煦十年(公元1183年)八月十八日,上诣德寿宫,恭请两殿往浙江观潮---管军命于江西分布五阵,乘骑弄旗,标熗舞刀,如履平地。点放五色烟炮满江及烟收、炮息,则诸船尽藏,不见一只。”
    宋宁宗(公元1168年至1224年)时,西湖老人在(繁胜录)中也记有节日施放烟火爆竹的盛况:“-庙前拥挨、轮马盈路,多有后生于霍山之例,入五色烟火,放爆竹--。”宋理宗(公元1205年1264年)时,周密在(齐东野语)中也记载了当年皇宫观看烟火的故事:“穆陵(理宗)初年,尝于上元日(古正月十五日),在清燕排当,恭请圣太后(理宗母后)。既而烧烟火于庭,有所谓“地老鼠”者(花炮名),径至于太母圣座下,太母为之惊惶,拂衣径起,意颇疑怒,为之罢宴”。
    吴自牧在(梦梁录)中“又有市爆仗,成架烟火之类”的记载,这与(北京春节风俗杂谈)中“发明火药后,宋代有了以纸裹药制成鞭爆。”和庄葳编写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一书中的“在南宋时侯,我们开始用火药制造爆竹和焰火,南宋京城杭州,放爆竹烟火,始于唐代,发达于南宋是无疑的。
    到了明、清时代,我国爆竹烟火已很盛行。特别到清末,每逢婚丧喜庆或逢年过节,人们都要燃放爆竹烟火,拜神祭祖,表示 庆贺,求神灵祖先“保佑”全家顺序,万事如意。而腐败透顶的封建统治阶级,却借此不惜重金,大肆燃放爆竹烟火,一夜耗资白银数百万两。李鸿章为讨好慈禧太后,进献一盒大型烟花,价值六万金。各级官绅,效法竟起,一时侈风大炽,这在客观上对爆竹烟火的发展,也起了一些剌激作用。

“花炮源流略”

李锡正 邓树德

    花炮是烟花、鞭爆的统称。要讲花爆的源流,就得先从鞭爆谈起,而鞭爆又是从爆竹(又称“爆仗”“爆竿”)演变过来的。它的整个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烧竹期、硝磺期和焰花期三个过程来说。




一、烧竹期

    所谓烧竹期,就是用火烧竹子,发出响声,叫“爆竹”。我国“爆竹”起源很早,春秋末年政治家范蠡在《陶朱公书》中就有:“除夜烧盆爆竹与照田蚕看火色,同是夜取安静为吉。”的记载。(中华书局、巴蜀书社版《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第95卷除夕部杂录2671页

    其后三百年左右的西汉时期,文学家东方朔(公元前154年-公元前93年)在他所著的《神异经》中西荒经条记述了一个爆竹驱山魈的故事说:“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捕虾蟹,性不畏人,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虾蟹。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在深山臊其音自叫。人尝以竹著火中,爆火朴(pu-竹子爆裂声势而出,燥(山魈)皆惊惮……。”(见万有文库本《旧小说》)

    南北朝梁时(公元502-557),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也有:“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燥(xiao同魈)恶鬼,”的记载。宋代李畋在他著的《该闻录》中也记有一个爆竹驱鬼的故事:“李岐邻叟家,为山魈所祟,岐令除夕聚竹数十根于庭,焚之使爆裂有声,至晓乃寂然。”(见《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除夕部2670页)以上记载说明,我国以竹烧爆的“爆竹”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古时就已有元旦或除夕用“爆竹”驱邪的习俗。

    关于爆竹的事,唐宋诗人颇多咏述,如唐刘禹锡(公元772-842)的畲田行一诗中就有:“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之句;薛逄(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进士有《元日楼前观仗》二首之作;耒鹄(?――公元883年)《早春》诗中有:“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之语。

    到了宋代诗人咏及此事的就更多了。如王安石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名句;苏东坡有:“爆竹惊邻鬼,驱傩逐小儿。”之语;杨万里有:“夜半梅花添一岁,梦中爆竹报残更。”等等。

    在《三山志》中还记载了张浚(1097――1164宋代大臣,1135任宰相)和郑樵(1103――1162史学家)的有关趣事说:“张丞相浚为帅日,除夕,莆人郑樵客郡中(指福州)与观火爆,丞相命赋诗,给竿字为韵,樵即中占云:

“驹隙光阴岁已残,千门竹爆竞团园。
烧成焰焰丹砂块,碎尽琅琅碧玉竿。
唤转韶光新景燠,辟除恶魅旧时寒。
主人从此占佳瑞,再入为霖洒旱干。

    该志还说:“州人除夕以竹著火,烧爆于庭中,儿童当街烧爆相望,戏呼达旦,谓之烧火爆。”(均见《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

以真竹着火的爆竹,究竞烧到什么时候呢?南宋诗人范成大(公元1126――1193)给我们留下了诗作为证。他在《腊月村田乐府十首》《爆竹行》中云:

“岁朝爆竹传自昔,吴侬政用前五日。
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
节自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
儿童却立避其锋,当土皆击地雷霆吼。
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 
十声百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
却拾焦头垒床底,犹有余威可除疠。
屏除药裹添酒杯,昼日嬉游夜浓睡。
(见四部丛刊本范成大《石湖诗集》)

    诗中不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年烧爆竹的情景,还告诉我们当时的爆竹是:“截筒五尺煨以薪”的。

    这证明至少在范成大在世这段时间里的爆竹,还是以真竹着火的爆竹。可见真竹着火爆竹子至少烧到了南宋。


(回目录)


二、硝磺期

    竹筒充销和卷纸裹硝的爆竹,其主要原料一是纸,二是硝磺配制而成的黑色火药。纸是在东汉元兴(公元105年)蔡伦推广大量制造的。硝磺是什么时候发现?又是什么时候配制成黑色火药?

    硝在古书里叫消石、硝石、火消、焰硝、又叫芒硝、苦硝、地霜、生硝、北帝玄珠等等。《大学衍义补》火攻论中说:“硝之名见于本草,汉张仲景(张生长在东汉末,公元220年以前。――编者)方论中已用为剂,则是汉时已有矣。”就是说硝在东汉时,公元220年以前就已发现和被人们利用了。





    磺发现于何时?春秋战国(公元前600年)时,有一个叫范子计然(越国葵兵濮上人)说过,“硫磺出汉中”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公元前120年前后)一书中,就有硫磺的记载。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也记有“能化金银铜铁奇物”(磺)之说,许会林在《中国火药火器史话》中说:“大约在西汉年间(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湖南就发现了丰富的硫磺矿,以后在山西、河南等省也陆续发现。”从这些历史记载中,足以说明我国的硫磺在汉朝就已发现了。

    但是,这只是天然硫磺,要炼成制造火药的硫磺,还要有一个过程。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江西奉新人公元1587年)有《天工开物》一书中说:“硫磺是在焙炼铁矿时,分解后冷凝而得到的液体,再凝固时,便成硫磺。”这就是说,硫磺矿物,要经过高温冶炼,才能成为制造火药的硫磺,而火药的发明是来自道家炼丹术士的系统。

    我国炼丹术起源很早,自战国到汉初,就很盛行。到两晋南北朝时,就出现了炼丹术士葛洪、陶弘景等人。葛洪(公元284年至364年)在他的《抱朴子》一书中,就有三篇专门讲炼丹的蓍作。隋末唐初有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公元581年至682年)也是有名的炼丹家。蓍有《丹经》一书,人们认为火药是他发明的(后有人考证,该书是孙思邈死后七十六年才成书,怀疑不是他的著作)。中唐(公元850年前后)郑思远在他的《真元妙道要略》一书中,就提到了火药。其后此宋曾公亮、丁度等人在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开始编纂的《武经总要》一书中,记载了三个火药西文配方。

    上述这些记载,充分证明,火药是中唐(公元750年前后)发明的,也就是说从硝磺的发现到配制成火药,这个过程至少在五百年以上。至于以纸筒裹硝制成的鞭爆烟花,那是以后的事了。不过根据《武林旧事》的记载,我国的爆竹,到南宋已由烧竹进入到竹筒充硝,再进入纸卷裹硝的硝磺期了。随着火药的发明烟火不久问世,使爆竹进入了烟火期。


(回目录)


三、烟火期

    烟火也称“焰火”、“烟花”,现在有的又称“礼花”。中国的烟火发明也较早,恩格斯说:“在中国,还在很早的时期就用消石和其他引火剂混合制成了烟火剂,并把它使用在军事上和盛大的典礼中。”(见1964年版《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十四卷193页《炮兵》一文)

    据《乾淳岁时记》和《武林旧事》的记载:“宫漏既深,.始宣放烟火百余架,于是乐四起,烛影纵横,而驾始还矣。”

    《后武林旧事》也记有宋孝宗观海潮放烟火的情景说:“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八月十八日,上诣德寿宫,共请两殿往浙江观潮……管军命于江面分布五阵,乘骑弄旗,标熗舞刀,如履平地。点放五色烟炮满江、及烟收、炮息,则诸船尽藏,不见一只。”

    宋理宗(公元1225年至1264年)时,周密在《齐东野语》中也记载了当时皇宫观看烟花的故事:“穆陵(即理宗)初年,尝于上元日(正月十五日)在清燕殿排当,恭请圣太后,既而烧烟火于庭,有所谓“地老鼠”(一种花爆名)者,径至太母圣座下,太母为之尺惶,拂衣径起,意颇疑怒,为之罢宴。穆陵恐甚不自安,遂将排办艺巨王当(负责的宦官)陈询尽监系听命。黎明,穆陵至陈朝谢罪,且言内臣排办不谨,取自行遣。恭圣笑曰:“终不成他特地来尺我,想是误耳,可以赦罪。“于是子母如初焉。”

    这说明南宋时爆竹、烟火已很盛行,并成为皇亲贵族的娱乐用品,进入市场交易了。

    到元、明年间,许多诗人、文学家都有有关鞭爆烟花这方面的记述。如元朝有名的书法家赵孟曾有过赠产烟火者的诗章:

“人时巧艺夺天工,练药燃灯清昼同。
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阶红。
纷纷灿烂如星陨,耀耀喧hui似火攻。
(hui灰,喧hui:轰响声)
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乱向东风。

    明人刘若愚在《酌中志略》中也记述了当年宫中放烟火情况:“乾清宫丹墀内,自二十四日起至次年正月十七日止,每日昼间放炮,遇风暂止一日半日。遇圣驾升座,伺候花炮。”(转引自《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




明朝对火药技术有大量文字记载,至今尚存的明代《火龙神器阵法》是继《武经总要》之后的另一部重要文献,它反映了14~15世纪及其前后火药技术的进展,其中载有多种三组分火药配方。在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中,对火药配方和制造工艺均有详细记述。鸟铳药配方含硝酸钾75.8%,硫10.6%,炭13.6%,与现代标准军用黑火药基本相同。当时已制作粒状火药,所载工艺翔实可行。还记载了检验火药性能的方法:“只将人手心擎药二钱,燃之,而手心不热,即可入铳。但燃过有黑星白点,与手心中烧热者,即不佳。”说明对火药燃速和反应的完全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火药理论的探索:明朝对火药配方和性能已作了一些初步的理论探索,有关记载最早见于唐顺之的《武编》(1549年辑),后来茅元仪收入《武备志》(1621年刊印),名之曰“火药赋”。这是一篇关于火药的学术文章,对硝、硫、炭三种组分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作了定性的说明,特别是明确了硝石在火药中的重要作用,是符合科学原理的。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在其名著《天工开物》(1637年初刊)中对火药性能作了理论探索,他说:“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两精逼合,成声成变,此乾坤幻出神物也。”又说:“消性至阴,硫性至阳。阴阳两神物相遇于无隙可容之中。”他借用中国古代传统的阴阳对立转化之说,形象地描述硝硫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他和茅元仪一样认为硝性竖而硫性横,但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与现代“发射”和“爆炸”大致相当的“直击”和“爆击”两个概念。将硝硫比例与性能联系起来,对实践经验作了总结。 

概观中国对火药的探索、发明和发展,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古代化学家(炼丹家)们利用早在汉朝已经掌握了的金石药物硝、硫,经过长期的炼丹实践,至迟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以前已经发明了火药,并在五代末北宋初(10世纪)用以制造出纵火用的火药兵器。在宋、元两代不断创造新火器的实践中,火药性能也不断提高,炸弹用火药和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用的发射药等均已制造出来,并在明朝达到了成熟的程度。到明朝后期,科学家们还继续在理论上作了一些探索。 






硝 硫磺 木炭 火药是中国的发明 火药的制造 在公元 1550 年,法国人发明了「湿制法」:先将各个成分浸水润湿,然后混合起来作成大饼状,在晒干或风干后打碎,用细筛子筛过,火药粉会变成小颗粒状(grain),然后装在大桶里不停翻搅(tumbling),磨掉颗粒的稜角并加入石墨抛光。用这种方法制造出来的火药各成份分子间构成比较稳定的结构,长程运输时不易分解,而且颗粒间的燃烧空间较大,容易均匀地燃烧;由于制程的关系,这种火药被称为「corned」火药。不过这也加强火药的威力,使得许多原来还算安全的熗炮都变得有膛炸的危险。 现代火药配方的比例 7.5:1:1.5(硝:硫:碳) 也是在 19 世纪时确定下来的。 对西方世界来说,硝的取得一直是制造火药时最大的问题。由于欧洲基本上不产天然硝,只能从人畜排泄物堆肥中取得(尿中的氮酸经自然化学反应与钾结合而成),在 18 世纪之前大大限制了火药的使用。英国在17世纪时还有专门的集硝官(salt-peter man),随时可以闯入人家中把厕所、马厩地面挖起来搜集天然硝,英王查理一世还下令全国所有这些地方的地面不准铺石板或木板;这直到英国取得印度,才有比较充裕的货源供应。这个现象也反映在美国独立革命之中,华盛顿麾下的军队整个战争期间一直为火药供应不足的问题所困扰。到了 19 世纪中叶,在智利发现了大量的硝酸盐矿(sodium nitrate)。这些盐类和氯化钾(可从海水中大量提炼)反应后可以便宜地制造出硝酸钾,这才解决了硝的供应问题。 后来,美国人拉马特?杜邦在公元 1858 年发明了使用硝酸盐来直接制作火药的方法,成本要比使用硝酸钾便宜很多。用硝酸盐制造的火药虽然爆炸威力较用硝酸钾的小,但由于便宜,十分适合用在挖矿开路之用。后来就将使用硝酸钾的火药称为 a 类火药,用硝酸盐的则是 b 类火药。根据颗粒来分的话,又可分为从 f,2f,直到 7f 等 7 级。f 级颗粒最大,7f 最小。如果经过抛光手续的话再加一个 g 。所以可以看到火药的分级如 2fag,3fb 等。
[ 此贴被灬千ヽ在2010-10-24 23:03重新编辑 ]

ranfeng

ZxID:617650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xsp8679556
年纪大了,肝不动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2-11 0
中国古代人民真的是很有创造性啊

心暧13

ZxID:12117319


等级: 热心会员
配偶: 陶腿
拿回自己的名字,开心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2-11 0
现在俺们都被禁止玩爆竹了= =

噗噗噗。。。

古代人民创造性真强╮(╯▽╰)╭

baixiaofeifei

ZxID:10316486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2-11 0
历史悠久,创造性强呀
hinano214

ZxID:6609998

等级: 略有小成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1-02-11 0
小时候被爆竹吓到哭过,一直到现在都很怕爆竹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