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屏风的使用较前代更加普遍。不但居室陈设屏风,就连日常使用的茵席、床榻等边侧都附设小型屏风。这类屏风通常为三扇,屏框间用钮连接,人坐席上,将屏风打开,左、右和后面各立一扇。在东晋顾恺之《列女传图》中还可以看到当时使用屏风的情景。图中屏为三扇,描绘通景山水。这种三扇屏风,无须另安底座,只须打开一扇,便可直立。这时的屏风,除起陈设作用外,更主要的还是起遮蔽挡风作用。南北朝时,这类屏风开始向高大方面发展,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南史;王远如传》:“屏风屈曲从俗,梁萧子云上飞白书屏风十二牒。”折叠屏风的特点主要在于轻巧灵便,独扇屏风却不然,它形体宽大且重,还必须有较重的竖向木座支撑,否则不能直立。由于稳重,它在室内陈设中的位置相对比较固定。
隋唐五代时期盛行书画屏风,史书及当时的给画中屡有记载。《新唐书;魏征传》中有:“帝以旗上疏列为屏障。”《新唐书;李绛传》记:“李绛元和二年为学士,宪宗命与崔群、钱徽、韦弘景、白居易等,搜次君臣成败五十种,为连屏。”“旧纪元和四年,御制君臣事纪十四篇,书于六扇屏风。”还有的屏风双面有图,可以随意陈设。单面就不然,只能靠墙陈设。这种连屏还不受数量限制,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增加。宁陶毂在《清异录》中说,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孟知祥做画屏七十画,用活动钮连接起来,随意施展,晚年常用为寝所,喻为屏宫。
四、宋、辽、金、元时期的屏风
宋代屏风的方案资料甚少,然而形象资料却很多。如宋代绘画《梧荫清暇图》中的屏风,四边较宽,边框内镶里框,以矮佬和横枨隔成数格,格内镶板,浮雕绦线,屏心描绘山水风景。屏下镶裙板,镂雕曲边竖棂,下有墩子木。李公麟《高会学琴图》中的屏风和范仲淹像中的屏风属同一类型。宽边框,全身素面,不作任何装饰,裙板镂出壶门洞,两侧有站牙抵夹,底座与屏框一木连做。从画面看,都是室外使用的场面。推测这类屏风为纸绢裱糊,重量不会太大。
屏风的使用情况在宋代墓葬中也有所表现。河南禹县宋墓壁画《对坐图》描绘墓主人夫妇俩生前对坐饮茶的情景。两人分坐在靠背椅上,身后有屏风遮蔽,这样的陈设形式,主要是为显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屏风形体不大,独扇,从画面人物的比例看,高度与站立的人大体相同。估计也是随用随设的轻便之物。
较大的屏风形象应以宋人《白描大士图》为代表,屏心为独扇,从画面人物比例看,形体庞大。木框之内给菱形宽边,屏心满饰六方龟背锦,比屏前所设的炕榻还长出许多。宋刘松年《罗汉图》中的屏风,为三扇,中扇稍大,边扇稍窄,并向前折成一定角度,呈为“八”字形,可以自行直立。这类实物资料,有山西大同晋祠彩塑中的圣母像。圣母端坐凤纹宝座上,身后立海水纹三屏风。屏风正扇宽大,两边扇稍窄并微向前收,呈“八”字形,这种陈设形式,源于商周时期的“斧依”。直到明清时期,皇宫中还保留着这种形式。
考古发掘中也不乏其例,河南方城县出土的宋代石屏风就很典型。屏框四周起细线,下部有横档,起额外加固作用。素面,下有插榫。从形制看,与河南禹县宋墓壁画墓主人身后的屏风当属于一类。横档之下,两面刻花,一面刻小朵花卉及石榴纹,另一面刻缠枝芙蓉花。山西大同金墓出土木屏风二件,杨木质,通高116厘米,底座高38.7厘米,屏宽38.3厘米。由云纹底座和长方形屏框组成。框内装方格架,两面裱糊绫绢,然后书写作画,现仅存残片。屏框下装屏座两个,座中开口,屏风插入口内,即可直立。河南方城盐店庄村宋墓出土石座四件,两侧花纹上卷,中间有长方形缺口。高9.5厘米,发掘报告未说明用途,金代木影屏和山西大同白马河元代王青墓出土的陶影屏底座相比较,可以断定是专为架设屏见的底座。山东高唐金代虞寅墓壁画所绘的屏风,还装饰着精美的牡丹纹。
元代屏风除王青墓出土之外,还有大同市冯道真墓出土的木影屏,底座已朽,从残存的痕迹看,为云头座,屏身上部刻小方格窗,四周镶四块条板,屏身下部用两根枨档间为三格,涂深棕色颜料,外罩桐油。
宋代屏风在造型、装饰上,尤其是屏框内分割小格的作法,到明代还在普遍使用。
五、明清两代屏风
屏风在宋代以前基本以实用为主,装饰次之。到了明代,屏风不仅为实用家具,更是室内不可缺少的装饰品。明代屏风可分为座屏风和曲屏风两种。座屏风又分多扇组合和独扇插屏。多扇座屏风由多扇组合而成,或三扇,或五扇,最多九扇,都用单数。每扇用活榫连接,可以随时拆卸。屏风下有长榫销,插在座面的孔中。底座多为“八”字形,正中一扇较高,并且稍宽一些,两边扇稍向里收,这样屏风就立起来了。
屏风的作用
表明位置
从本意,屏风即遮挡风的意思。
从居屋的整体来看,屏风和其他家具相得益彰,可以起到分隔空间,协调视觉的作用。
从屏风摆放的位置,床前,床后或者侧面,可以看出主要是遮蔽作用。
自古以来,屏风的制作工艺不断完善,屏风的审美风尚也一直在变化,所以屏风也具有时尚性。
从居屋的整体来看,屏风和其他家具相得益彰,可以起到分隔空间,协调视觉的作用。
屏风的诗词
《屏风》
——唐·李商隐
六曲连环接翠帷,高楼半夜酒醒时。
掩灯遮雾密如此,雨落月明两不知。
《屏风曲》
——唐·李贺
蝶栖石竹银交关,水凝绿鸭琉璃钱。
团回六曲抱膏兰,将鬟镜上掷金蝉。
沈香火暖茱萸烟,酒觥绾带新承欢。
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
——唐·李白
昔游三峡见巫山,见画巫山宛相似。疑是天边十二峰,飞入君家彩屏里。寒松萧瑟如有声,阳台微茫如有情。锦衾瑶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高咫尺,如千里,翠屏丹崖灿如绮。苍苍远树围荆门,历历行舟泛巴水。水石潺湲万壑分,烟光草色俱氛氲。溪花笑日何年发,江客听猿几岁闻。使人对此心缅邈,疑入嵩丘梦彩云。
《屏》
——唐·李峤
洞彻琉璃蔽,威纡屈膝回。
锦中云母列,霞上织成开。
山水含春动,神仙倒景来。
修身兼竭节,谁识作铭才。
《咏屏风》
——唐·袁恕己
绮阁云霞满,芳林草树新。
鸟惊疑欲曙,花笑不关春。
山对弹琴客,溪留垂钓人。
请看车马客,行处有风尘。
《崔五六图屏风各赋一物得乌孙佩刀》
——唐·李颀
乌孙腰间佩两刀,刃可吹毛锦为带。握中枕宿穹庐室,马上割飞翳螉塞。执之魍魉谁能前,气凛清风沙漠边。磨用阴山一片玉,洗将胡地独流泉。主人屏风写奇状,铁鞘金镮俨相向。回头瞪目时一看,使予心在江湖上。
《三谣·素屏谣》
——唐·白居易
素屏素屏,胡为乎不文不饰,不丹不青?当世岂无李阳冰之篆字,张旭之笔迹?边鸾之花鸟,张璪之松石?吾不令加一点一画于其上,欲尔保真而全白。吾于香炉峰下置草堂,二屏倚在东西墙。夜如明月入我室,晓如白云围我床。我心久养浩然气,亦欲与尔表里相辉光。尔不见当今甲第与王宫,织成步障银屏风。缀珠陷钿贴云母,五金七宝相玲珑。贵豪待此方悦目,晏然寝卧乎其中。素屏素屏,物各有所宜,用各有所施。尔今木为骨兮纸为面,舍吾草堂欲何之?
《题金州西园九首·芭蕉屏》
——唐·姚合
芭蕉丛丛生,月照参差影。
数叶大如墙,作我门之屏。
稍稍闻见稀,耳目得安静。
《咏破屏风》
——唐·姚合
时人嫌古画,倚壁不曾收。
露滴胶山断,风吹绢海秋。
残雪飞屋里,片水落床头。
尚胜凡花鸟,君能补缀不。
《草书屏风》
——唐·韩偓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云母屏风隔坐》
——唐·无名氏
彩障成云母,丹墀隔上公。才彰二纪盛,荣播一朝同。近玉初齐白,临花乍散红。凝姿分缥缈,转佩辨玲珑。意惬恩偏厚,名新宠更崇。谁知历千古,犹自仰清风。
《寒林石屏》
——唐·无闷
草堂无物伴身闲,惟有屏风枕簟间。
本向他山求得石,却于石上看他山。
《题木刻屏风》
——唐·乾隆
谁氏园林择胜开,山环抱复水潆洄。
川横桥喜路不断,岸转船如峰自回。
意入敞亭趣有永,目游高阁望无埃。
分明层叠浅深处,欲问丹青能是哉?
《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
——宋·苏轼
何人遗公石屏风,上有水墨希微踪。不画长林与巨植,独画峨嵋山西雪岭上万岁不老之孤松。崖崩涧绝可望不可到,孤烟落日相溟蒙。含风偃蹇得真态,刻画始信天有工。我恐毕宏韦偃死葬虢山下,骨可朽烂心难穷。神机巧思无所发,化为烟霏沦石中。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像略与诗人同。愿公作诗慰不遇,无使二子含愤泣幽宫。
《狄咏石屏》
——宋·苏轼
霏霏点轻素,渺渺开重阴。
风花乱紫翠,雪外有烟林。
雪近势方壮,林远意殊深。
会有无事人,支颐识此心。
《和吴冲卿鸦鸣树石屏》
——宋·王安石
寒林昏鸦相与还,下有跂石苍孱颜。曾於古图见彷佛,已怪刀笔非人间。君家石屏谁为写,古图所传无似者。鸦飞历乱止且鸣,林叶惨惨风烟生。高斋日午坐中见,意以落日空上行。君诗雄盛付君手,云此非人乃天巧。嗟哉浑沌死,乾坤至,造作万物丑妍巨细各有理。问此谁主何其精,恢奇谲诡多可喜。人於其间乃复雕鑱刻画出智力,欲与造代追相倾。拙者婆烫尚欲奋,工者固已穷夸矜。吾观鬼神独人意异,虽有至巧无所争。所以虢山间,埋没此宝千万岁,不为见者惊。吾又以此知妙伟之入在百世后,造始乃与元气并。画工粉墨非不好,岁久剥烂空留名。能从太古到今日,独此不朽由天成。世人尚奇轻货力,山珍海怪采掇今欲索。此屏后出为君得,胡贾欲价著不识。吾知金帛不足论,当与君诗两相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