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achment=11347539]
[color=#FF3366] 中国印源于周朝,到了秦代才有"玺"、"印"之分,其中,皇帝用的印称为"玺",臣民所用的称为"印"。 [/color]
[color=#663300]最早的玉玺,是秦始皇的传国玺,这玉玺是由世上著名的"[color=#FF3366]和氏璧[/color]"雕成,"玉"取于和氏璧的玉地,"玺"即为印信。这"和氏璧"上篆文曰"[color=#FF3366]受命于天,既寿永昌[/color]",后来便被历朝历代视为正统的象征,其后诸位皇帝也在登基之后开始雕刻自己的玉玺,以示皇权和威信。
古代玉玺上雕刻的造型多为"龙"型,也有狮、象等瑞兽。玉玺的材质多为玉、寿山石而制。其中龙的造型应用最广,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传说中的通天神兽。龙的角似鹿,头似驼,项似蛇,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突起的前额象征着聪明智慧,鹿角代表社稷和长寿,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现威严,鹰爪表现勇猛,剑眉象征英武,狮鼻复象征宝贵,金鱼尾象征灵活,马齿象征勤劳和善良等。雕龙玉玺、盘龙玉玺底座基本为正方形,象征皇帝脚踏四方,统御天下的威势。 [/color]
[attachment=11347540]
[color=#663300]玉玺经过世代演变,到[color=#FF3366]明清时期[/color],其加工工艺更加成熟,其中大清玉玺无论从工艺到材质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清乾隆时期,皇帝下诏明确了御用玉玺的数量,共25枚,重新排定后,分别代表着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方方面面。质地从金、玉到檀木,印纽又分交龙玉玺、盘龙玉玺、蹲龙玉玺等造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毛泽东主席钦定了一枚铜制印章,上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这也许算是最后一枚"玉玺"了——整个民族的"玉玺"。 [/color]
[b]和氏璧与传国玉玺 [/b]
[color=#6699CC]和氏璧与传国玉玺的传说世代流传,充满神秘色彩。[/color]
[color=#FF6666]<<和氏璧的由来[/color]
[color=#6699CC]和氏璧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之宝"。 [/color]
[attachment=11347541]
[color=#6699CC]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说荆山(今湖北南漳县)看见有凤凰栖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他认定山上有宝,经仔细寻找,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
卞和将此璞献给楚厉王。然而经玉工辨认,璞被判定为石头,厉王以为卞和欺君,下令断卞和左脚,逐出国都。 [/color]
[attachment=11347542]
[attachment=11347543]
[attachment=11347544]
[color=#6699CC] 武王即位,卞和又将璞玉献上,玉工仍然认为是石头,可怜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满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结果得到了一块无瑕的美玉。
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和氏璧。
楚王得此美玉,十分爱惜,都舍不得雕琢成器,就奉为宝物珍藏起来。又过了400余年,楚威王为表彰有功忠臣,特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昭阳率宾客游赤山时,出玉璧供人观赏,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飞。
50余年后,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经玉工鉴别,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出现,遂据为己有。
秦昭王获悉此事后,致信赵王说,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换取玉璧。越王慑于秦国威力,派蔺相如奉璧出使秦国。机智过人的蔺相如不辱使命,设计取回玉璧,送回赵国。 [/color]
[color=#FF3366]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秦国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从此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传说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color]
[b]传国玉玺的沉浮[/b]
[color=#669900]姑且不论传国玉玺是否是用和氏璧琢制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实曾令玉工雕琢过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color=#FF3366]天子玺[/color]"。据史书记载,此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一说龙鱼凤鸟钮玉玺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
传国玺自问世后,就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风浪骤起,所乘之舟行将覆没。始皇抛传国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方得平安过湖。8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言毕不见踪影。[color=#FF3366]传国玉玺复归于秦[/color]。 [/color]
[attachment=11347546]
[attachment=11347545]
[color=#669900][color=#660000]秦末[/color]战乱,刘邦率兵先入咸阳。秦亡国之君子婴将"天子玺"献给刘邦。刘邦建汉登基,佩此传国玉玺,号称"[color=#660000]汉传国玺[/color]"。此后玉玺珍藏在长乐宫,成为皇权象征。西汉末王莽篡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color=#660000]太后怒中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color]
王莽败后,玉玺几经转手,最终落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并传于东汉诸帝。[color=#660000]东汉末[/color],十常侍作乱,少帝仓皇出逃,来不及带走玉玺,返宫后发现玉玺失踪。旋"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孙坚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从她颈下锦囊中发现"传国玉玺",孙坚视为吉祥之兆,于是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袁绍,袁绍闻之,立即扣押孙坚之妻,逼孙坚交出玉玺。后来袁绍兄弟败死,[color=#660000] "传国玉玺"复归汉献帝[/color]。
[color=#660000]三国鼎立[/color]时,玉玺属魏,三国一统,玉玺归晋。西晋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传国玉玺"被不停地争来夺去。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玺归前赵刘聪。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复夺玉玺。此阶段还出现了几方"私刻"的玉玺,包括东晋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玺、姚秦玉玺等。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玉玺被投入栖霞寺井中,经寺僧将玺捞出收存,[color=#660000]后献给陈武帝[/color]。
[color=#660000]隋唐[/color]时,"传国玉玺"仍为统治者至宝。五代朱温篡唐后,玉玺又遭厄运,后唐废帝李从珂被契丹击败,持玉玺登楼自焚,[color=#660000]玉玺至此下落不明[/color]。[/color]
[attachment=11347547]
[b]真假传国玉玺[/b]
[color=#610B5E] 由于历代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自宋代起,真假传国玺屡经发现。如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咸阳人段义称修房舍时从地下掘得的"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螭钮五盘"的玉印,经翰林学士蔡京等13名官员"考证",认定是"真秦制传国玺"的玉印。然而,据后世人考证,这是蔡京等人为欺骗皇帝而玩的把戏。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户县毛志学在泥河里得玉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孝宗皇帝。相传元末由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国玺,曾被后金太宗皇太极访得,皇太极因而改国号"金"为"清"。但清初故宫藏玉玺39方,其中被称为传国玺者,却被乾隆皇帝看作赝品,可见传国玺的真真假假实难确定。据说真正的传国玺是明灭元时,被元将带到漠北了。真正的传国玺是否和氏璧所为?又流向哪里?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明清两朝人士对"传国玉玺"的态度,已经与以往时代有所不同。据《明史·舆服志·皇帝宝玺》载,礼部尚书傅瀚谈及地方送来的传国玺时评论道:"自秦始皇得蓝田玉以为玺,汉以后传用之 。自是巧争力取,谓得此乃足已受命,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玺也。故求之不得,则伪造以欺人;得之则君臣色喜,以夸示于天下。是皆贻笑千载。"清高宗御制《国朝传宝记》也说:"会典所不载者,复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一玺,不知何时附藏殿内,反置之正中。按其词虽类古所传秦玺,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虫鸟之旧明甚……若论宝,无非秦玺,既真秦玺,亦何足贵!乾隆三年,高斌督河时奏进属员浚宝应河所得玉玺,古泽可爱,又与《辍耕录》载蔡仲平本颇合。朕谓此好事者仿刻所为,贮之别殿,视为玩好旧器而已。夫秦玺煨烬,古人论之详矣。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与本朝传宝同贮?于义未当。" [/color]
[attachment=11347548]
[b]紫禁城内的"二十五宝"[/b]
[color=#088A85] 紫禁城,明、清两朝皇帝居住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宫。这里存放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珍宝近百万件。在众多宝物中,哪一种最能代表皇帝的无上权威和地位呢?这就非宝玺莫属了。诚如乾隆帝所说:"[color=#FF0080]盖天子所重,以治宇宙,申经纶,莫重于国宝[/color]"。中国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御宝的徵信作用,将其作为国家的象征物,皇帝治理天下的凭证。
故宫现在藏有明清帝后宝玺近五千件。乾隆帝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四代皇帝。他在长达六十多年的统治期间创造了清代历史最辉煌的时代。乾隆以前,清代皇帝宝玺一般没有规定确切的数目。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钦定御宝为二十五方,后人称这二十五印章为"二十五宝"。乾隆帝为什么把玉玺的数目定为25枚?
根据《周易太衍》"[color=#FF0080]天数二十有五[/color]"的记载,乾隆皇帝希望清王朝也能传至二十五世,清二十五宝是清代乾隆皇帝指定的代表国家政权的二十五方御用国宝的总称。从此,这25方宝玺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一直沿用至宣统末年。二十五方宝玺各有所用,集合在一起,代表和囊括了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各个方面。
[color=#FF0080]这二十五宝玺也是现存唯一的一套完整的皇帝御宝[/color]。这25宝玺被储存于交泰殿的宝箱内。宝玺由内阁掌管,用印须经皇帝批准才可拿出。 [/color]
[color=#FF9900] 时间进入21世纪第七个年头的时候,中国文物学会绝版监制发行50套"中国历代名玉"复原品,其中就有乾隆皇帝贵为看重的玉玺"广运之宝"。也是我国国家级文物研究机构第一次对其进行的复原制作。"广运之宝",采用上等新疆玉料,均按照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原样大小精心雕制。[/color]
[ 此贴被灬千ヽ在2010-10-24 23:1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