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摇: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是古代妇女插于鬓发之侧以作装饰之物,同时也有固定发髻的作用。其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鸟兽花枝等,晶莹辉耀,与钗细相混杂,簪于发上。簪插步摇者多为身份高贵之妇女,因步摇所用材质高贵,制作精美,造型漂亮,故而非一般妇女所能使用。步摇的制作工艺复杂,能充分体现出这一时期的金银首饰加工制作水平。同时,我们也能由此推断出当时理想的妇女形象。《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 南唐·金镶玉步摇
唐·四蝶银步摇
明·步摇
梳篦:古代简称“栉”,与簪、髻、钗、步摇等并称为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昔为宫廷御用珍品 , 故有“宫梳名篦”之誉。梳篦两者的主要区别在齿部,梳子的齿粗而稀,篦子的齿细且密。梳篦多为木制或竹制以及名贵物料制作,如金、银、象牙、犀角、水晶、玳瑁、锡、嵌玉镶珠等材质。我国最早的梳篦当为1959年山东宁阳大汶口出土的距今约六千年的象牙梳。
唐·玉花鸟纹梳 10.5×3.5×0.4厘米,梳玉色白中略青,半圆形,薄片状。外弧饰镂空花鸟纹,中部为3朵花,两侧各有一鸟。梳齿集于下弦,齿密而间距细小,底端平齐。唐至五代,用于头部的玉饰品一般都较薄,且玉质精良,表面少起伏变化,刻画图案多用阴线,线条直而密,这些特点在此玉梳上有明显的体现。
宋·银栉 江西彭泽北宋易氏墓出土的半月形卷草狮子纹浮雕花银梳。
耳饰:玦是我国最古老的玉制装饰品,为环形形状,有一缺口。在古代主要是被用作耳饰和佩饰。耳环的出现比玉玦为晚。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蔚县发掘出一枚铜质耳环,这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耳环实物,距今约有4千多年。除耳环之外,古代妇女也用耳坠。耳坠是连属于耳环之下的一种饰物。它的上部即为耳环,下部悬挂着一组坠饰,因形而得名,故称"耳坠"。
西周·玉玦
战国·金耳坠 长约5厘米,耳环部用金丝制成,下端有钮以挂坠饰。坠饰用二或三件金丝叠绕而成的圆锥状体联缀而成。其中一件在两个锥状体之间穿一块绿松石,黄金与花石交相辉映,极其精美。 西汉·耳环 汉代沉朴静郁,精致的首饰很少。
唐·嵌宝金耳坠 高8.2厘米,用金丝编制焊接而成。上部挂环中横饰金丝簧。 明·玉兔捣药耳坠 出土于明万历帝定陵,该玉兔捣药耳坠在金丝大圆环下缀以一只站立的玉兔,玉兔前肢持杵,作捣药状;在玉兔的脚下,还衬托着一片以金镶宝石制成的朵云。这是根据中国民间故事传说中“玉兔捣药”的故事设计制作的,玉兔向被视为月亮的象征,而月亮又象征着皇后,以此作为皇后的耳饰是最贴切不过了。
明·帝后耳坠 药神形金耳坠
清·东珠耳环 耳环为黄金托,每只嵌有三颗东珠。清代后妃戴耳环有等级,穿朝服皇后要戴镶有三颗东珠的,妃嫔戴一对珍珠,平时随意。 腕饰:常见的是手链和手镯。镯是古代女性最重要的腕饰。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遗址和山东曲阜西夏侯新石器时代遗址等古代遗址中,考古学家均发现了陶环、石镯等古代先民用于装饰手腕的镯环。手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跳脱”就是其中一种。宋计有功所著《唐诗纪事》中有个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问群臣:“古诗里有‘轻衫衬跳脱'句,你们有谁知道‘跳脱'是什么东西?”大家都答不上来。文宗告诉他们:“跳脱即今之腕钏也。” 唐·包金兽首白玉镯 径8.1—7厘米,玉镯由等长的白玉连接而成,外侧雕琢成圆润的凸棱状,每段白玉两端都包以黄金兽头,用金针铆接,两兽头之间铰链相连,贯以金针,活动自如,其中有一金针为插销式,可以拉开,便于佩带。
明·金镶玉环 直径2.8厘米,厚0.5厘米。青色,有沁痕。制成环状,环内嵌入金边。 清·绿松石十八罗汉手串 此手串连缀了18颗绿松石,每一颗绿松石上雕一个罗汉。罗汉造型虽小,但却精致逼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