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藏品精粹——宫廷文物——服装饰品篇(百余件)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8807 回复:55

[物品器具] 故宫博物院藏品精粹——宫廷文物——服装饰品篇(百余件)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tiino

ZxID:7055860

等级: 禁止发言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6-28 0
故宫博物院藏品精粹——宫廷文物——服装饰品篇(百余件)
— (灬千ヽ) 一层楼可以放20张图片。请楼主在满20张之后再续楼。感谢支持素材区。还有,发完了请站短通知加分。 (2009-06-29 20:42) —
1、孝端皇后凤冠,明万历,高35.5cm,径20cm,重2.95kg。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43/21079.JPG[/img]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43/21077.JPG[/img]

    1956年北京市昌平区定陵出土。
    凤冠的主人是明神宗孝端显皇后。孝端皇后是万历皇帝的元配,生前当了42年皇后。
    凤冠是皇后的礼帽,是皇后在接受册命、拜谒宗庙祭祀祖先、参加朝会时所佩戴的。据明永乐三年(1405年)的《明会要》记载,当时规定皇后的凤冠为“九龙四凤冠,漆竹丝为圆框,冒以翡翠,上饰翠龙九金凤四,正中一龙衔大珠一,上有翠盖,下垂结珠,余皆口衔珠滴。珠翠云四十片,大珠花十二树,小珠花如大珠花三数”。
    此凤冠以髹漆细竹丝编制,通体饰翠鸟羽毛点翠的如意云片,18朵以珍珠、宝石所制的梅花环绕其间。冠前部饰有对称的翠蓝色飞凤一对。冠顶部等距排列金丝编制的金龙3条,其中左右两条口衔珠宝流苏。冠后部饰六扇珍珠、宝石制成的“博鬓”,呈扇形左右分开。冠口沿镶嵌红宝石组成的花朵一周。

2、红色纳纱彩绣龙凤缉米珠高靿绵袜,清康熙,袜长24cm,高55cm,口宽27cm。清宫旧藏。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8/18689.JPG[/img]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8/18690.JPG[/img]

    清代帝后的袜子有高靿、矮靿与单、袷、绵之分,其工艺以丝织、刺绣和手绘为主。男袜多用云龙纹;女袜则取龙凤、花卉等纹样。此件后妃绵袜形式为:高靿两接,袜口作马蹄状。本色素绫纳底,袜口沿镶蓝色花卉织金缎边,内钉缀捶鍱金卷云并以珊瑚和米珠相连,饰红色花卉暗花罗里。
    这双绵袜在红色直径纱地袜靿上运用正一丝串技法满纳绿色地,其上复以平金、钉线、缠针、锁线和正戗等针法加绣行龙、凤凰、海水江崖及花卉等纹样。此袜绣工繁复细腻,纹样构图生动,设色大胆热烈,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纳纱:亦称“戳纱”或“纳绣”,刺绣针法的一种。用素纱作地子,有规律地按纱孔行针刺绣,或垂直,或斜向,针路规整匀齐,有强烈的织纹感和装饰效果。
——缉米珠:又称串珠绣,是将宛如米粒大小的珍珠、珊瑚珠钻孔,用丝线穿起来,按所需纹样,依次钉在绸或缎地上。
——织金缎:以缎组织为基础组织,以金线为主体表现,大量用金的丝织品。
——直径纱:亦称“直纱”,是一种纬线粗于经线,两经纠绞交织的织物,属纱罗组织,外观呈方孔状。
——一丝串:又名“打点绣”,苏绣针法之一。它以素纱为底,按纱孔网格行线,以等长或长短不一的线条排列成纹。绣线或斜向或平行于经纬线,斜向者称斜一丝串,平行者称正一丝串。
——平金:用金线在绣面上盘出图案的一种针法。其绣法是用金线、丝线两种线沿纹样外缘逐步向内铺扎而成,金线为铺线,丝线为钉线,行与行之间钉线相互间隔,形成桂花形,直到绣满纹样为止。此种针法在明清时期为京绣、苏绣所常用。
——缠针:是直绣的一种,以短线条缠绕着形体绣作,线条方向一致,线条匀密,边口整齐。此绣法用于小型的花叶干,宜作单色形体。

3、石青色缎绣彩云蓝龙绵甲,清康熙,上衣身长78cm,肩宽43cm,下摆宽77cm;下裳腰围100cm,高92cm。清宫旧藏。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055.JPG[/img]


    绵甲由甲衣和围裳上下两部分组成。甲衣双肩各装有缀鎏金龙纹铜版的护肩一个,两腋各系一片云头状护腋,腹部佩一片梯形护腹,即“前挡”,腰间左侧也佩同样的装置,名谓“左挡”。右侧因有箭囊遮挡,则不设这种装置。围裳分为左右二幅,穿时用带子系于腰间。这套绵甲用石青色缎作面料,内絮丝绵,通身钉缀鎏金铜泡钉,以增强绵甲的耐磨和防护性能。在全身各部位还用五彩丝线绣升龙、降龙和正面团龙,间饰祥云、海水、如意、寿石、方胜、古钱、灵芝、珊瑚、铜钟、方戟等纹样,使整套服装既彰显穿着者的至尊与威严,又具极强的装饰性。

4、石青色云蟒妆花缎袷女褂,清雍正,身长142cm,两袖通长181cm,袖口宽26cm,下摆宽137cm,后裾长69cm。清宫旧藏。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399.JPG[/img]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400.JPG[/img]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402.JPG[/img]

    此褂圆领,对襟,平袖,裾后开。以地纹为石青色暗花勾莲纹的云蟒纹妆花缎为面,湖色云纹暗花绫为里。通身以妆花和织金技法织金蟒九条,其中前身行蟒四,后身正蟒一、行蟒二,两肩正蟒各一。另在两袖织团夔龙各一、行蟒各一。通身点缀五彩云蝠,下幅饰八宝平水纹和由亭台楼阁及松竹构成的地景纹。此褂织工细密精巧,色彩沉稳端重,纹样丰富流畅,具有雍正时期丝织物的时代特征。据《大清会典》的定制,这种前身饰四蟒、后身饰三蟒的石青色褂是皇孙福晋穿用的朝褂,穿于朝袍之外。这种纹样的朝褂在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服饰中为数极为稀少,且做工精美,故弥足珍贵。
——妆花是云锦中的一种,属于提花丝织品,有妆花缎、妆花绢、妆花罗、妆花纱等。其特点是织造工艺复杂,色彩多而变化丰富。织造方法系用各种颜色的绒管对花纹的各个局部做通经断纬的挖花妆彩,因而织物的背面有彩色拋绒(或称回梭绒)。因其彩纬多,故织料较厚重。
——对襟:服装开襟形式之一,衣襟于前身正中竖直对开。
——八宝:佛前供器,藏文称之为“八吉祥相”。由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盘肠八件组成。每件供器含义不同:轮代表佛说大法圆转,万劫不息;螺代表菩萨果妙音吉祥;伞代表张弛自如,曲覆众生;盖代表遍覆三千,净一切乐;花代表出五浊世无所染;罐代表福智圆满,具完无漏;鱼代表坚固活泼,能解坏劫;肠代表回环贯彻,一切通明。因为八宝寓意吉祥,所以成为我国传统工艺中的主要纹饰。

5、蓝缎地平金绣整枝松鹤纹老旦帔,清乾隆,身长117cm,两袖通长223cm,下摆宽104cm。清宫旧藏。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7/13349.JPG[/img]

    帔直领,对襟,阔袖,裾左右开,胸前钉蓝素缎带系两条,帔内衬白素绸里。帔在蓝色缎地上用双圆金线和孔雀羽线绣松鹤纹。前后身各绣一棵松树,树上栖有仙鹤,树下湖石旁有兰花、月季、丛竹等纹饰。鹤颈及湖石平台均以孔雀羽线绣制,主要针法为平金、钉针。
    此帔周身纹样布局疏朗有致,翠绿的孔雀羽线与大量的金线金碧交辉,华美而典雅,充分展现出平金针法刺绣的艺术风采,在宫中戏衣中亦属不多见的佳品,为苏州绣制。
——老旦帔:图案对称的对帔中深色的女帔为老旦帔,多为香色或蓝、古铜等色。帔,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指京剧袍服。帔有男帔与女帔之分,式样基本相同,男帔长及脚面,女帔较短,长仅过膝。一般平民角色不穿用。
——孔雀羽线:以丝线为线芯、外缠孔雀羽捻成的线称孔雀羽线。此种线较珍贵,明清时多用于绣制皇帝或王公贵族袍服上的云龙纹,用于戏衣纹饰者则极少见。

6、白纱地纳绣西湖风景纹达婆衣,清光绪,内务府造办处绣作绣制,身长87.5cm,两袖通长136.8cm,下摆宽90.5cm。清宫旧藏。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7/13348.JPG[/img]

    衣大襟,立领,钉铜光素扣绊6对。衣在白色直径纱地上纳绣西湖风景图样。绣面采用正二丝串、斜一丝串(打点绣)针法绣制。衣面纹饰计有红、粉红、绿、浅绿、沉香、浅杏黄、金黄、黑等十几种色彩,设色艳丽丰富,绣工精致,针脚匀齐,纹样俏皮活泼而布局匀称。衣周身镶棕色直径纱纳绣地景人物纹边饰,宽7.7cm。棕色宽边内又镶驼色与果绿色绦边各一道,宽窄不同,织纹为暗八仙。袖口亦镶宽9.8cm的棕色边。
    此为清光绪朝戏衣中纳纱绣品种的杰作。
——达婆衣:戏曲服装。亦称彩旦衣,为扮演女丑(丑婆)类角色人物的配套服装。由彩旦褂、绑腿裤组成,多用纹绸和布料两种面料缝制,纹样丰富多彩。

7、红色缎串珠绣葫芦活计,清同治,御用日常服装佩饰。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52/25594.JPG[/img]

全套六件,包括荷包一对、烟荷包、褡裢、表套、扇套。红色素缎地,绣传统“葫芦万代”图案。装饰明黄色绦带。采用串米珠绣葫芦和朵花,使之凸浮于图案表面,呈现立体效果。用拉锁绣技法绣葫芦枝蔓、叶,体现绵长不断的设计主题。活计中葫芦形槟榔袋上装饰盘长结也是这个主题的反映,整套活计的刺绣技法、装饰手法与图案设计思想相呼应,成为完美的一体。活计包括了刺绣工艺、串珠工艺、盘结工艺等多种手工艺品种,工艺的精致说明清代宫廷活计已完全失去了游牧民族生活实用品的功能,演变成精工细绣的工艺装饰品。

8、貂皮嵌珠皇后冬朝冠,清,通高30cm,口径23cm。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42/20953.JPG[/img]

    冠圆式,貂皮为地,缀朱纬,顶以三只金累丝凤叠压,顶尖镶大东珠一,每层之间贯东珠各一,凤身均饰东珠各三,尾饰珍珠。朱纬周围缀金累丝凤七只,其上饰猫睛石各一,东珠各九,尾饰珍珠。冠后部饰金翟一只,翟背饰猫睛石一块,尾饰珍珠数颗。翟尾垂挂珠穗五行二就(横二排竖五列),中贯两面金累丝“心”形结,珠穗饰有金累丝与珊瑚制成的坠角。
    清代皇太后和皇后冬季所戴的朝冠形制与皇帝的冬朝冠基本一致,但装饰所用的珠宝更多。夏朝冠的形制和装饰与冬朝冠亦基本相同,只是把金累丝凤变成金镶桦皮凤。

9、金累丝嵌松石斋戒牌,清,牌长8.40cm,宽4.10cm,厚0.50cm。清宫旧藏。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52/25611.JPG[/img]

    斋戒牌长圆形,边缘为累丝卷云纹,中部累丝四朵梅花,一面嵌青金石“斋戒”二字,一面为满文。上下嵌松石,上为兽面纹,红珊瑚为眼,青金石为眉。以丝绳、珍珠、红珊瑚蝙蝠穿系。
    斋戒牌是清代皇帝及文武官员祭祀时挂于身上的警示牌。雍正十年(1732年),雍正皇帝认为内外大小官员虽设斋戒牌于官署,但恐言动起居之际稍有懈慢,故酌定斋戒牌的样式,缩小尺寸,谕令各官员将斋戒牌佩于心胸之间,并得彼此观瞻,以期简束身心,竭诚致敬,不稍放逸。

10、大红色缎绣花卉彩帨,清,长110cm。清宫旧藏。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51/25379.JPG[/img]

    彩帨以红绸做成,呈上窄下宽的狭长条形,上绣蝙蝠、暗八仙、寿桃、灵芝、寿山福海等图纹,色彩鲜艳。彩帨上端系于一蝠磬图青白玉上,上系黄色丝带连缀浮雕龙纹红珊瑚扁珠。与彩帨同系蝠磬半圆玉环上的还有八组十六条挂坠,上系红珊瑚珠缉米珠。坠角各式各样,有红珊瑚、绿松石、金星石葫芦坠、碧玉挂坠、白玉仔料芭蕉叶形坠、白玉瓶形饰、红珊瑚花篮、红珊瑚点翠金箍蚌壳宝剑形饰、银箍红珊瑚阴阳板等,有暗八仙之意。彩帨上还有一金镂空梯形箍,嵌红宝石和翡翠。另黄带上还有金累丝托碧玺坠角二,并串有珍珠。
    彩帨是清代后妃、福晋、夫人所用的一种佩巾,上绣各种纹饰,如五谷丰登、云芝瑞草等,以色彩及所绣的纹饰区分等级,使用时佩挂于朝褂的第二颗纽扣上,垂于胸前。             

11、粉色风景纹暗花绫绵袍,清早期,身长93cm,两袖通长70cm,袖口宽8cm,下摆宽64cm。清宫旧藏。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3/16068.JPG[/img]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3/16069.JPG[/img]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3/16070.JPG[/img]

    袍圆领,大襟右衽,平袖,无扣,不开裾。袍以粉色绫为面,其上显现暗花风景纹。领口沿镶石青素缎边。袍内衬湖色石榴蝴蝶团花绸里,薄施丝绵。
    此为清代后妃便服。此绵袍柔软轻薄,质料亮泽,提花清晰,体现了清早期的丝织工艺水平。
[ 此贴被天若舞在2010-10-25 12:00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25
  • 灬千ヽ

    派派币 +25

    优秀文章+我很赞同

tiino

ZxID:7055860

等级: 禁止发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6-28 0
12、黄色云龙妆花缎夹裤,清顺治,裤长125cm,裤口宽29cm。清宫旧藏。




    夹裤用黄色云龙妆花缎做成斜裆,平裤口,裤腰为前后两片,并缝有四根腰带。裤口、裤腰均接有蓝色云龙妆花纱一段。
    裤面上的云龙纹呈横向排列,用圆金线织侧面行龙,间饰火珠、如意云等纹饰。用色虽然不多,但色彩鲜艳明亮。此夹裤应为清代早期顺治皇帝所穿。
——妆花纱:丝织物名称。即在纱地上织彩色花纹,是纬线起花织物的一种,多用于各种夏季服饰。
——圆金线:又称捻金线,是将金箔切成细丝后,以丝线为芯捻制而成,线身为圆形,故称圆金线。

13、蓝色宁绸紧身,清康熙,身长107cm,下摆宽96cm,左裾长30cm,右裾长28cm。清宫旧藏。
    紧身立领,对襟,无袖,裾左右开。立领用上等貂皮做成,浅蓝色织暗花绸衬里。






    紧身面以蓝色宁绸做成,蓝色宁绸为三枚左斜纹绸,其上织横向排列的暗如意云纹,表现出清代早期的服饰特点。衬里为浅蓝色平纹绸,纬线显暗花,以梅花和书籍组成团花式图案。此为清代康熙皇帝穿于袍衫外的长坎肩。
    附黄条,上墨书:“圣祖”、“圣祖蓝宁绸夹紧身一件,随貂皮领一条”。

14、月白缎织彩百花飞蝶袷衬衣,清乾隆,身长140cm,两袖通长172cm,袖口宽17cm,下摆宽124cm。清宫旧藏。




    此袍是乾隆时期后妃的便服,穿用于燕居闲暇之时。其式为圆领,右衽大襟,平袖端,不开裾。月白色妆花缎面,黄色缠枝暗花绫里。使用大红、粉红、碧绿、草绿、香黄、驼黄、浅绛、湖蓝、深灰、浅黑、淡白等十余种色线织制折枝花卉及虫蝶纹样。其中花卉有牡丹、莲花、海棠、秋海棠、梅花、石榴花、水仙、桃花、绣球花和兰花等,虫蝶有螳螂、蝈蝈、蜻蜓和蝴蝶。纹样丰富多彩,表现出自然界百花盛开、百蝶翻飞之景,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充溢着春天生机盎然的气息。此袍织造精良,做工细致,纹样雅丽,是一件乾隆时期的服装精品杰作,且为故宫博物院现藏的为数不多的年代最早的后妃便袍之一,故十分珍贵。



    领口系黄条,上墨书:“月白缎百花妆袷衬衣一件,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收”。
——月白: 中国古代织物颜色名。不同时期深浅略有不同,基本介于淡蓝与中蓝之间。
——大襟:服装开襟形式之一,衣襟开于衣服的右侧。

15、香色地百蝶花卉纹妆花缎棉袍,清乾隆,身长153cm,两袖通长192cm。清宫旧藏。



    袍右衽,捻襟式,马蹄袖。领、袖镶酱色云龙海水纹妆花缎边,宽8.5cm。领边有正龙2,行龙3;接袖处有行龙2,两袖端有正龙各1。棉袍面料为妆花缎,衬湖色云纹暗花绫里。妆花缎为八枚三飞经向缎纹组织,经密为144根/cm,经线投影宽0.1mm,纬密为50根/cm,纬线投影宽0.15-0.2mm,无捻。纹纬用“挖梭妆花”织造,这种织造方法设色自由,不受任何限制,在一排同样的花纹上可以织出不同的色彩,使色彩丰富多变。此种技术于宋代已出现,盛于明清,并沿用至今。该袍面料织牡丹、石榴花、菊花、兰花、梅花、桂花、水仙等花卉和松竹等,蜂、蝶翩翩起舞于花丛间,栩栩如生。花卉与蜂、蝶之设色有月白、石青、蛋黄、粉红、紫红、雪灰、浅绿、墨绿和茄皮紫等共20多种,五彩斑烂,色调和谐。
    此妆花缎棉袍料织造精细,纹饰设计巧妙,构图疏朗有致,密而不繁,富有浓厚的装饰趣味。历经二百余年,至今色泽仍艳丽如新,实为清朝中期妆花缎袍之精品。此袍应为嫔之冬季便服。
——挖梭:亦称挖花,是织制多彩织物花纹的一种工艺技巧。其方法为用多把彩色小梭在织物局部按花纹色彩需要依次往返织制花纹,织完花纹就剪断,所以既易换线,又易投梭,可以不受色彩的限制而织制各种颜色的花纹,尤其适合花纹繁缛的多彩织物。利用挖梭工艺织制花纹有三大好处:节省原料;减少织物背面的抛线和织物的厚度;花纹色彩的变换灵活自如,有晕色效果。

16、白色绫画花蝶夹袜,清乾隆,长24cm,高30cm,袜口宽16cm。清宫旧藏。



    清代后妃穿用。白色暗花绫上以淡墨勾画,再用淡彩渲染,清新别致。

17、香色纳纱八团喜相逢单袍,清嘉庆,身长146cm,两袖通长172cm,袖口宽20cm,下摆宽124cm,左右开裾长76cm,团直径29cm。清宫旧藏。






    袍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裾左右开。袍用二至四色晕法,在香色暗团龙纱地上以正一丝串、平金、平绣、打籽、钉线等针法绣制八团喜相逢及海水江崖纹样。小臂内饰本色方格万字纹下接月白色暗团龙芝麻纱袖衬,领、袖饰石青色云龙纹织金纱边。襟缀铜鎏金錾花扣四。
    此袍为清代后妃便服。其配色丰富,构图严谨,装饰效果浓厚。



    领口系墨书黄纸签,正面书:“嘉庆五年五月二十三日收,四执事交”,背面书:“香色纱纳八团有水单袍一件”。

18、湖色寿山福海暗花绫袷衬衣,清嘉庆,身长146cm,两袖通长167cm,袖口宽17cm,下摆宽124cm。清宫旧藏。





    衬衣圆领,大襟右衽,平袖,不开裾。衣以湖色寿山福海纹绫为面,白素绸为里,领缘镶石青缎边,襟缀铜鎏金錾花扣四。
    此为清代后妃的便服。衬衣织造细腻,构图严谨,提花清晰规整,为杭州织造局织造。
领口系墨书黄纸签,正面书:“嘉庆十七年二月初二日收,四执事交”,背面书“绿绫袷衬衣一件”。
tiino

ZxID:7055860

等级: 禁止发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06-28 0
19、大红绸暗花夔龙牡丹纹衬衣,清道光,身长137cm,两袖通长180cm,袖口宽22cm,下摆宽119cm。清宫旧藏。





    此衣圆领,右衽大襟,平袖,无开裾,身长过膝。以大红色暗花绸为面料,无里衬。通身织暗花纹样,以团夔龙为主体花纹,周围环绕缠枝牡丹纹。此衣织造细密精巧,提花十分清晰,是一件反映清代道光时期织造工艺水平的代表作品。
    附黄条,上墨书:“大红绸单衬衣一件”、“道光十四年五月十四日收张和交”。
    此衣是清代后妃春秋季穿用的便服。

20、石青色缎绣平金云鹤纹袷大坎肩,清道光,身长132cm,肩宽33cm,下摆宽119cm,后开裾长70cm,左右开裾长79cm,垂带长80cm,垂带宽3-5cm。清宫旧藏。





    坎肩圆领,对襟,无袖,左右及后开裾。开裾处垂带各二,下广而锐。坎肩在石青色缎地上以二色晕法运用平金、缉线、钉线、平绣等针法绣制云鹤纹样。衣缘为石青织金花缎,并以月白丝加金线蕾丝缀边。坎肩内衬月白色缠枝暗花绫里。领缀铜鎏金光素圆扣一,对襟缀石青织金花缎扣袢二,内缀月白色缠枝暗花绫盘花扣一。
    此坎肩为后妃便服。其工艺考究,且不局限于传统刺绣的晕色方法,用混色线和孔雀羽对仙鹤的眼睑等处进行装饰,风格新颖,更显其珍贵。
    领口系墨书黄纸签书,一面书:“道光八年十月十九日收,敬事房呈”,另面书:“览石青缎片金边绣鹤褂拉(襴)一件”。

21、月白色团荷花暗花绸女衬衣,清道光,身长138cm,两袖通长180cm,袖口宽24cm,下摆宽117cm。清宫旧藏。





    衬衣圆领,大襟右衽,平直袖口,石青色素绸镶领边,不开裾。袖口衬里为白色四季花暗花绸,其余部分为粉红色素绸衬里。

    衬衣面用月白色团荷花暗花绸做成,每个花纹单位直径39cm,团花中几片荷叶衬托着一朵盛开的荷花,给人以清新靓丽之感。此衣织工极其精细,利用纬线浮长显花的特点使团花显得清晰、生动、写实,在清代晚期的服装中非常少见,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
    附黄条,上墨书:“月白绸夹衬衣一件(残断),道光十三年七月初三日收(残断)”。

22、明黄色暗葫芦花春绸草上霜皮马褂,清嘉庆,身长63cm,两袖通长120cm,袖口宽29cm,下摆宽80cm,左右开裾长13cm,后开裾长14cm。清宫旧藏。





    皇帝便服之一。圆领,对襟,平袖,袖长及肘,三开裾,缀铜镀金錾花扣五枚。冬天穿着于便袍外面。面料为明黄暗葫芦花四合如意祥云春绸,谐寓“福禄如意”, 织造精细,提花清晰。马褂里“草上霜”皮,为小羔羊皮经加工而成,柔软轻薄,穿着轻便舒适。

23、黄色葫芦双喜纹织金绸绵敞衣(上敞下衣的一个字)衣,清同治,身长134cm,两袖通长122cm,袖口宽26cm,下摆宽115cm,左右裾长76cm。清宫旧藏。




    此衣圆领,右衽大襟,平袖,左右开裾至腋下。黄色葫芦卍字双喜纹织金绸面,月白色素纺丝绸里,钉铜镀金錾花扣四枚。衣通身纹饰由葫芦、卍字、藤蔓和双喜纹组成,寓意“子孙万代”。领边、袖边、腋下两侧和下摆边均镶蓝色万字曲水纹织金缎边、黑色葫芦双喜纹织金缎边和万字曲水纹绦带边各一道,这是晚清女装常用的多道镶滚装饰手法,具有富丽华贵的装饰效果,也反映了晚清女装的流行风尚。
    此件为清代后妃穿用的便服。

24、石青色缎绣三蓝花蝶袷坎肩,清同治,身长141cm,肩宽40cm,下摆宽108cm。清宫旧藏。   




此衣为丝质。长款,圆领,对襟,无袖,裾左右开。领、襟饰本色织鹿鸟纹和蓝色小花图案绦边各一重,外沿饰石青色素缎边。缀铜鎏金錾花扣四枚。领口系墨书黄纸签,正面书:“石青缎绣花卉袷褂襴一件”;背面书:“同治二年五月十七日收,沈魁交”。 衣内衬明黄色牡丹菊花纹暗花绫里。这件大坎肩采取二至三色晕的装饰方法,在石青色缎地上运用平针、缠针、套针等刺绣技法,绣制三蓝蝴蝶和兰花纹样。

构图生动写实,设色素洁淡雅,绣工精巧细腻。这种三蓝的用色方法在清代末年后妃服饰中非常流行。
——三蓝:指深蓝、蓝、浅蓝三种深浅不同的蓝色,有晕色效果。
——绦边:镶滚的花边。
——平针:刺绣基本针法之一,是各种针法的基础。平针是将绣线在纹样内排列均匀整齐,不能重迭,不能露底,拉线轻重一致,达到绣面针脚匀、齐、平、密的艺术效果。

25、明黄实地纱绣绿竹枝女单(上敞下衣)衣,清同治,身长140cm,两袖通长112cm,袖口宽33cm,下摆宽116cm,左右裾长79cm。清宫旧藏。




    衣圆领,大襟右衽,短平袖口,裾左右开。
    衣以明黄色实地纱为地,其上用二晕色的绿色丝线绣竹枝纹。周身加石青色绣竹实地纱和二道绦带做边饰,并在两腋下饰如意云头,开裾高至腋下。衣以正戗针、钉线、斜缠针法绣竹枝,绣工匀细。绿竹纹与明黄色地形成色调反差,对比鲜明。
    此为清代同治皇后日常所穿用的便服。             
——实地纱:清代的一种暗花纱织物。无纹饰的地部为平纹交织,密度较大,显花的部位为左右两根经线相纠绞交织,密度较小,形成纱孔,虽为单色,也能显露出纹饰,故称实地纱。
——二晕色:色晕技法名称,亦称“两润色”,简称“两润”。指色阶从深到浅或从浅到深表现出两段层次,故称“两晕色”。
——正戗针:按纹样用齐针刺绣的针法。后针继前针、由外向内顺序分皮绣成,针脚要齐整,线条长短根据物象的大小而确定。第一皮按纹样外缘用齐针出边,第二皮起称“抢”,针迹要衔接前一皮线条的末尾,以后各皮类推。用色由深渐浅或由浅入深均可,但要按顺序绣制。每一皮宽狭要均匀,丝理要一致,层次要清晰。
——斜缠针:中国刺绣基本针法之一。绣纹样时,线条排列呈现出斜向,线条均匀齐整,不能重迭,不能露底,每针拉线轻重要一致,称斜缠针。此种针法宜绣单色的形体,不适用于深浅不同的色调。

26、酱色江绸钉绫梨花蝶镶领边女夹坎肩,清同治,身长72cm,下摆宽64cm,左右裾长15cm,后裾长20cm。清宫旧藏。




    坎肩圆领,对襟,裾左右及后开,短身无袖。酱色暗团龙江绸面,明黄色绸衬里。钉绫是根据花纹图案将绫剪成所需的形状,再将其钉缀在一起组成纹样。这件坎肩以白色绫钉成梨花,再用丝线以打籽针法绣花蕊,枝、叶则用深浅不同的绿色绫钉缀而成,其上以接针和钉线绣叶脉,形成折枝梨花。
    坎肩用石青色绣梅花缎和二道绦带镶衣边,并作如意云头装饰。坎肩纹样以钉绫和刺绣相结合,设计新颖,绣工平匀,凸起的折枝花和飞动的蝴蝶,给人以美的享受。
    坎肩附黄条,上墨书:“酱色绸花卉夹紧身一件,同治二年五月十七日收沈魁交”。             
——打籽针:中国刺绣传统针法之一。绣时将线在针尖上绕一粒状小圈,绣一针见一粒,粒粒组成绣面,故称。
——接针:中国传统刺绣基本技法之一。接针用于条纹绣,后针衔接前一针末尾,连结成条形。适用于绣文字、孔雀羽毛、鸳鸯及鸭子的头部羽毛等,可作为缠针补充针法。
tiino

ZxID:7055860

等级: 禁止发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06-28 0
27、石青色纱绣水仙团寿纹袷坎肩,清同治,身长138cm,肩宽44cm,下摆宽117cm。清宫旧藏。




    此衣为丝质。长款,圆立领,对襟,无袖,裾左右开。衣缘饰绦边二重。缀铜鎏金錾花扣一枚、铜鎏金机制币式扣四枚。衣内衬明黄色素纺丝绸里。
    这件大坎肩在石青色纱地上采取二至三色晕的装饰方法,运用平针、缠针、套针、平金等刺绣针法绣制整枝水仙及金团寿纹样。装饰对称繁复,大量使用的绦边反映出清末后妃服饰华丽的装饰风格。
    大坎肩为清代后妃平时穿用的便服之一,它与小坎肩一样,通常套穿在氅衣、衬衣或便袍之外,既实用方便又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28、杏黄团花卉暗花绸女衬衣,清同治,身长139cm,两袖通长182cm,袖口宽30cm,下摆宽115cm。清宫旧藏。



    衬衣圆领,大襟右衽,平直袖口,用花绦带和黑缎镶边,不开裾。月白色牡丹纹暗花绫衬里,袖口衬里为白色素绸。
    衬衣面用杏黄色绸做成,通身织暗团花,团花内为四季花卉。衬衣应是穿在外衣里面的服装,后逐渐演变,也与衣一样可作为外衣穿用。
    附黄条,上墨书:“杏黄绸夹衬衣一件,同治二年五月十七日收沈魁”,时年同治皇帝时年仅7岁。这件杏黄团花卉暗花绸女衬衣做工精细,图案漂亮,似为前朝妃子所穿用。             

29、 雪青色绸绣枝梅纹衬衣,清光绪,身长136cm,两袖通长135cm,下摆宽114cm。清宫旧藏。



    此衬衣为丝质。圆领,大襟右衽,平阔袖双层,不开裾。衣缘饰绦边三重。衣内衬月白色素纺丝绸里。缀铜鎏金錾花扣一枚、铜鎏金机制币式扣四枚。此件衬衣在雪青色平纹暗花春绸地上运用平针、缠针、打籽等刺绣针法绣制浅绛色折枝梅花纹,构图纯朴自然,纹样典雅秀丽,其独特的设色方法在清宫后妃服装中是十分少见的。

30、宝蓝色缎绣折枝菊花纹袷便袍,清光绪,身长130cm,两袖通长136cm,下摆宽84cm。清宫旧藏。




    此衣为丝质。圆立领,大襟右衽,窄平袖,不开裾。衣缘饰长圆寿字织金缎边。缀铜鎏金光素圆扣一枚、铜鎏金机制币式扣四枚。衣内衬本色素纺丝绸里。这件便袍在宝蓝色缎地上采取二至四色晕装饰方法,运用平针、缠针、套针、戗针、打籽等刺绣技法绣制折枝菊花纹样,图案颇具立体感。刺绣者成功地借助深色缎地和减淡花叶颜色的巧妙处理,使得活灵活现的花朵仿佛伸出了绣面之外。如果不具备精湛的刺绣技艺和深厚的绘画功底,很难完成如此完美的佳作。             

31、 大红色纱绣平金彩蝶“囍”字纹(上敞下衣)衣,清光绪,身长131cm,两袖通长116cm,下摆宽111cm。




    此衣为丝质。圆领,大襟右衽,平阔袖作多层状,左右开裾至腋下云纹处。领、袖、衣缘镶饰绦边三重。领、襟缀铜鎏金錾花扣四颗。此衣是在大红色实地纱地上运用平针、缠针、钉线、平金等刺绣针法绣制彩蝶及金“囍”字纹样。蝴蝶上下翻飞两两相对为中国古代传统纹样,称“喜相逢”,加之间饰的“囍”字相衬,更有喜上加喜之意。透过此衣使人仿拂看到了一百多年前清代光绪皇帝大婚时喜庆热烈的动人场景。             

32、 绛色缂金水仙纹袷马褂,清光绪,身长75cm,两袖通长124cm,下摆宽95cm。清宫旧藏。




    此衣为丝质。圆领,对襟,平阔袖,左右及后开裾。缀铜鎏金錾花扣一枚、铜鎏金机制币式扣四枚。衣缘饰绦边三重。衣内衬月白色素纺丝绸里。此衣在绛色平纹地上采取平缂、构缂等技法运用圆金线缂织整枝水仙纹样,构图生动,充满生活气息,特别是蝴蝶图案绦边的围衬,静中有动,别具一番情趣。 


33、石青色团牡丹暗八仙纹织金缎小坎肩,清光绪,身长62cm,肩宽40cm,下摆宽74cm。




    此衣为丝质。圆立领,平式一字襟,前后两片不连属。缀铜鎏金机制币式禄字扣十三颗。衣内衬月白色素纺丝绸里。

    这件一字襟小坎肩是在石青色缎纹地上用圆金线作纹纬织金团牡丹、卍字及暗八仙等纹样。由于大量使用金线及织金绦边装饰,此衣的质地厚重,金光夺目,显现出高贵华丽的皇家气派。
    这种小坎肩在清代无男女尊卑之分,因此具有很多称谓,如:平襟、一字襟、军机坎、巴图鲁(满语:勇士)坎肩和十三太保等,是清代流行最广的一种便服。
——用于织作提花织物花纹的纬线称为纹纬。

34、杏黄色菊蝶纹实地纱画虎皮小单袍,清同治,身长57 cm,两袖通长72 cm,下摆54 cm,袖口11 cm,左右开裾15cm。清宫旧藏。



    此为同治皇帝幼年时夏季便服。圆领、大襟右衽,平袖端,左右开裾、直身式袍。杏黄色菊蝶纹实地纱面料,上绘虎皮纹,实地纱织造平滑细腻,纱孔规矩通透,穿着透气凉爽。

35、雪灰色缎绣水仙金寿字纹袷(上敞下衣)衣,清光绪,身长145cm, 两袖通长134cm,下摆宽132cm。清宫旧藏。




    此衣为丝质。圆领,大襟右衽,平阔袖作多层状,左右开裾至腋下云纹处。在雪灰色缎地上运用平针、缠针、套针、平金、戗针等刺绣针法绣制水仙及金团寿纹样。构图规整对称,设色素洁淡雅,绣工纤巧细腻。领、袖处镶滚多道或织或绣的绦边,领、襟缀铜鎏金光素圆扣一枚、白玉琢团寿纹扣四枚。衣内衬月白色素纺丝绸里。繁复夸张的镶缀更衬托出此衣的雍容与华贵。
    氅衣为清代后妃平时穿用的便服之一,通常套穿在衬衣或便袍之外,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36、月白色竹子纹织金缎小坎肩,清光绪,身长70cm,肩宽39cm,下摆宽86cm。清宫旧藏。



    此衣为丝质。圆立领,对襟,无袖,左右及后开裾。衣内衬粉色素纺丝绸里。面料在月白色缎纹地上用圆金线作纹纬织金竹子纹样,缘饰多道织花及蕾丝绦边。缀铜鎏金錾花扣一枚、铜鎏金机制币式扣四枚。
    清代的对襟坎肩对绦边的装饰独特而夸张,尤其是清代晚期,绦边的数量与面积几可覆盖主体纹样,因此这一时期服饰的装饰风格素有“十八镶”之说。它是清末宫廷妇女对服饰追求繁复奢华的真实写照。

37、宝蓝色缎绣云鹤纹袷便袍,清光绪,身长134cm,两袖通长137cm,下摆宽54cm。清宫旧藏。




    此衣为苏州制作,丝质。圆立领,大襟右衽,窄平袖,不开裾。面料在宝蓝色缎地上运用平针、缠针、钉线、平金等针法绣制飞鹤、祥云纹样。衣缘饰长圆“寿”字织金缎边。缀铜鎏金錾花扣五颗。衣内衬湖色素纺丝绸里。
    便袍为清代后妃便服之一,与衬衣和氅衣同属直身式袍服,多与(上敞下衣)衣、坎肩或马褂套穿。此袍即与宝蓝色缎绣云鹤纹夹马褂为一套,并为同时制做的。此外,便袍均以单(绦)边镶滚,这在清代后妃便服中也是十分罕见的。

38、明黄色缎绣葡萄蝴蝶纹衬衣,清光绪,身长140cm,两袖通长122cm,下摆宽121cm。清宫旧藏。




    此衣为丝质。圆领,大襟右衽,平阔袖双层,不开裾。衣缘饰绦边三重。缀铜鎏金錾花扣一枚、铜鎏金机制币式扣五枚。衣内衬湖色素纺丝绸里。这件衬衣是在明黄色缎地上采取二至四色晕的装饰方法,运用平针、缠针、套针、戗针、钉线等多种刺绣针法绣制折枝葡萄及彩蝶纹样。其构图繁而不乱,设色艳而不俗,是一件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
         
tiino

ZxID:7055860

等级: 禁止发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06-28 0
39、深藕荷色月季花纹织金缎小坎肩,清光绪,身长71cm,肩宽40cm,下摆宽87cm。



    此衣为丝质。圆立领,右衽,琵琶襟,无袖,左右开裾。面料在深藕荷色缎纹地上用圆金线作纹纬织金月季花纹样。缀铜鎏金錾花扣一枚、铜鎏金机制币式扣五枚。衣内衬湖色素纺丝绸里。
    此坎肩的衣襟形制为不对称式琵琶襟,根据这一特点,设计者突破了清代传统服饰纹样规矩、对称的装饰方法,未将主体纹样月季花饰于衣服的中心位置。这种在不对称中求自然的装饰方法更接近现代服装的装饰风格,新颖别致,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40、藕荷色缎绣牡丹团寿纹袷(上敞下衣)衣,清光绪,身长137cm, 两袖通长122cm,下摆宽118cm。清宫旧藏。




    此衣为丝质。圆领,大襟右衽,平阔袖作多层状,左右开裾至腋下云纹处。领、袖处镶滚多条绦边,衣内衬湖色素纺丝绸里。面料为藕荷色缎,其上采取二至三色晕的装饰方法,运用平针、缠针、平金、套针等多种刺绣技法彩绣折枝牡丹和万字团寿纹样。领襟缀铜鎏金錾花扣一枚、白玉琢团寿纹扣四枚。此衣构图生动写实,绣工精细,层次分明,“水路”清晰,为清代晚期具有代表性的刺绣作品。

41、绛色缂金瓜蝶纹袷坎肩,清光绪,身长141cm,肩宽39cm,下摆宽116cm。清宫旧藏。



    此衣为苏州制作,丝质。长款,圆领,对襟,无袖,裾左右开。衣缘饰绦边三重。缀铜鎏金錾花扣五颗。衣内衬月白色素纺丝绸里。
    这件大坎肩是在绛色平纹地上运用平缂、构缂等技法以圆金线缂织瓜瓞绵绵纹样,取子孙万代延绵不断之意。构图质朴庄重,为清代缂金服装中的经典作品。

42、湖色缎绣菊花纹袷(上敞下衣)衣,清光绪,身长143cm,两袖通长136cm,下摆宽122cm。




    此衣为丝质。圆领,大襟右衽,平阔袖作多层状,左右开裾至腋下云纹处。衣内衬品月色素纺丝绸里。领、袖、衣缘镶滚多道或织或绣的花卉纹绦边。领、襟缀铜鎏金光素圆扣一枚、白玉琢蝉式扣四枚。此衣采取二至三色晕的装饰方法,运用平针、戗针、平金、打籽等多种刺绣针法在湖色缎纹地上彩绣折枝菊花纹样,构图飘逸自然,设色朴素和谐,刺绣者准确地把握了菊花的形态特征,把它的叶脉轮廓和花瓣的卷曲变化表现得活灵活现。
tiino

ZxID:7055860

等级: 禁止发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06-28 0
Re:故宫博物院藏品精粹——宫廷文物——服饰篇
还有很多,明天再更
g741258369

ZxID:7187015

等级: 自由撰稿
为谁舞起这漫天的黄沙,画里的悲哀能有谁来解读?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06-28 0
见识了,袜子都能这么精致,汗一个先
super35

ZxID:5546580

等级: 脱颖而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06-28 0
都是好精美的紋飾...
皇后的鳳冠簡直是精品中的精品吶
古代服裝真的很漂亮!
希望能有機會穿上一次也好啊...

謝謝分享!
辛苦了
tiino

ZxID:7055860

等级: 禁止发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9-06-29 0
43、浅湖色竹石纹缂丝一字襟坎肩,清光绪,身长71cm,肩宽42cm,下摆宽93cm。清宫旧藏。



    清代的坎肩又称背心、紧身、马甲,是一种无袖的紧身式服装。根据衣长,坎肩可分为大坎肩和小坎肩两种,大坎肩衣长过膝,小坎肩衣长及腰。小坎肩根据襟式又可分为大襟、对襟、琵琶襟和一字襟坎肩等。一字襟坎肩因前襟于胸部横开,外观呈“一”字形而得名。它由胸背两片组成,在一字襟上钉纽扣7粒,在左右两腋下各钉纽扣3粒,合为13粒,又称“十三太保”。它最初为清代武将骑射时所穿,故又称“巴图鲁坎肩”,“巴图鲁”为满语勇士之意。一字襟坎肩通常穿于袍褂之外,若穿于袍内,感觉身热时只须探手于内解开横、直两排纽扣,即可将其拽脱,免去了解脱外衣之劳,穿着十分便利。晚清时,一字襟坎肩在京师广为盛行,男女皆好穿用。
    这件坎肩即属一字襟坎肩,为立领、无袖、一字襟式短身上衣。以白色寿山竹子纹缂丝为面,藕荷色素纺丝绸为里,镶黑色万字曲水纹织金缎边。胸背两片以13粒纽扣相连,其中一字襟上钉铜镀金錾花扣1、白玉扣6,两腋下各钉白玉扣3。这件坎肩以白玉作扣,用料华贵,缂丝工艺细致,纹饰秀雅,制作精美,是清代晚期后妃于春秋两季所穿之便服,反映出晚清流行一时的服饰风尚。
——缂丝: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其历史悠久,起源不晚于公元7世纪,流行于隋唐,繁盛于宋代。其织法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先将预定的图案纹样以墨线勾稿,画在经线面上,然后用几只乃至几十只装有不同色纬的小梭,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以小梭、拨子等工具,用平戗、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环缂(音刻)、掼缂、双子母经、绕、勾边线等多种技法,将多种彩色纬丝分段缂织,按图稿所示与经线交织,形成“通经断纬”。织物表面只显彩色的纬纹和单色的地纬,正反两面花纹和色彩一致。由于采用局部回纬织制,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即花纹与素地及色与色之间呈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故名缂丝,又名刻丝、克丝、刻色等。
    宋代缂丝大都摹缂名家书画,北宋时以定州的缂丝最为有名,南宋时以淞江朱克柔的缂丝最负盛誉。明清时除缂织书画、诗文、佛像外,还缂织袍服、屏风、靠垫等,尤以苏州缂丝最为精美。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一字襟:服装开襟形式之一,衣襟于前身胸部或腰部横开,外观呈“一”字形。
——大襟:服装开襟形式之一,衣襟开于衣服的右侧。
——琵琶襟:服装开襟形式之一,衣襟开于衣服的右侧,但右下短缺一块,与缺襟袍相类。

44、紫色漳绒福寿三多纹袷坎肩,清光绪,身长76cm,肩宽39cm,下摆宽78cm,左右裾长13cm。清宫旧藏。




    坎肩圆立领,琵琶襟右衽,无袖,裾左右开。内饰月白色素纺丝绸里,领口缀铜鎏金錾花扣一,余饰铜鎏金“贵”字币式扣五。

    这件小坎肩为紫色漳绒面,素织石榴、佛手、牡丹、飘带、蝙蝠和万字、团寿等纹样,寓意多子、多福、多寿,统称为万代福寿三多。作品成功地运用了漳绒所独有的工艺特点,通过绒圈和割绒两种不同的织造手法,用同色丝线表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绒圈和绒面明暗互衬,交互显花,使得纹样错落有致,格外清晰。此为皇帝便服。
——漳绒: 一种起绒丝织物,因福建漳州是其著名的产地而得名。其织法是先用起绒杆将经线织成毛圈,然后在织物上绘花,再根据需要把图案处的绒圈割断,形成紧密簇立、色泽柔和的绒毛,利用绒圈与绒毛的不同纹理显现花纹,具有花、地光度反差较强的装饰效果。
——三多:即桃、石榴、佛手,意为多子多福。

45、明黄色缎绣兰桂齐芳袷(上敞下衣)衣,清光绪,身长104cm,两袖通长114cm,袖口宽31cm,下摆宽114cm,左右裾长73cm。清宫旧藏。




    衣圆领,大襟右衽,平袖,裾左右开。采取二至四色间晕与退晕结合的装饰方法,在明黄色缎地上运用套针、平针、钉线、平金等针法彩绣桂花和紫玉兰纹样,谐寓“兰桂齐芳”。衣内饰粉色蝴蝶纹直径纱里,衣外镶石青色缎绣玉兰、桂花领、袖边及石青万字织金缎边,内钉香色二龙戏珠丝织花绦,缀铜鎏金錾花扣三枚。
    此衣为宫中后妃的便服,纹样写实,富于生活气息,绣工精巧细致,是清光绪时期的刺绣佳作。

46、品月缎彩绣百蝶团寿字女大夹坎肩,清光绪,身长138cm,下摆宽118cm,左右裾长62cm。清宫旧藏。




    坎肩圆领,对襟,无袖,直身,身长过膝,裾左右开,开裾高至腋下,前胸及左右开裾处各缀有长飘带。雪青色织暗宝相花直径纱衬里。

    坎肩为品月色缎地,用五彩丝线绣蝴蝶、团寿字。蝴蝶翅膀是以一批批的齐针所形成的弧形反戗针绣成,加上斜缠针、滚针、钉线、施毛针法的运用,使蝴蝶具有飞的动感。团寿字则用圆金线以平金法绣成。坎肩镶有多层滚边,并饰如意头,是清代后妃日常穿在袍衫外面的长坎肩。
——齐针:即“平针”、“直针”。以针线平行或斜向地刺绣在织物上,起针和落针均位于纹样边缘,针脚排列紧密,绣面匀称平整,不重叠,不露地。
——反戗针:明代刺绣中最常见的一种针法。先在花纹图案的最里边用齐针绣出第一批,之后在第一批的落针处外侧加钉一根强捻的扣边线,第二批起针时紧贴这条扣边线的内侧,把扣边线压住。此后每批都照第二批的方法绣制即可。如此每批针线的衔接处既规整又凸出。用反戗针绣制的花纹层次清晰而富有立体感,故此,多用反戗针绣花瓣、五色云等立体性强的图案。

47、石青色缎平金百蝶大襟夹大坎肩,清同治,身长138cm,肩宽36cm,下摆宽73cm ,左右开裾长80cm。清宫旧藏。



    大坎肩又称为“褂襕”,是清代后妃春秋季节穿着在衬衣外面的便服。圆领、大襟右衽,无袖,身长及踝,左右开裾,直身式。内衬粉色四合如意缠枝花卉暗花绫里,缀铜镀金錾花扣四枚。领口系墨书黄纸签二,一书“石青绸绣百蝶夹褂襕一件,同治二年五月十七日收,沈魁交”,一书“石青绸绣百蝶夹褂襕一件 ”。面料为元青色素斜纹绸,平金绣百蝶纹。蝴蝶图案左右对称,规矩工整,使用平金技法绣蝴蝶,用银线勾边,尤显得端庄稳重,华贵大方。边饰为白地长寿字蝴蝶纹绦,香色小朵花绦,元青绸五彩绣百蝶边,与面料祝福长寿的主题相呼应。其中元青绸五彩绣百蝶采用丝线彩绣技法,与面料有所不同,针法既工整又有变化给主题增加了活力。
    这件大坎肩是年长的后、妃穿用的便服,因此在细节上没有附和晚清宫廷服饰流行的繁缛装饰的时尚,腋下盘饰的如意头较小,衣襟边饰较窄,花纹工整大方,使面料图案主题与坎肩整体设计成为和谐的一体。

48、石青色缎绣牡丹蝶女夹坎肩,清同治,身长67cm,肩宽35.50cm,下摆71cm,左右开裾长14.50cm,后开裾长15.50cm。清宫旧藏。





    圆领,右衽琵琶襟,无袖,左右及后开裾。明黄色四季花卉暗花绫里,缀铜镀金錾花扣五枚。领口系黄纸签,其上墨书:“石青缎绣花卉夹紧身一件,同治二年五月十七日收,沈魁交。”石青色素缎面,彩绣牡丹蝴蝶纹。纹样构图错落有致,色彩艳丽华美。镶饰多重繁复的边饰,分别是香色朵花窄绦、白色缠枝花卉绦、元青缎绣三蓝兰花边和元青素缎窄边。

49、蓝色缎串珠绣栀子天竹夹马褂,清光绪,身长62cm,两袖通长136cm,袖口宽20cm,下摆宽70cm,左右及后开裾长17cm。清宫旧藏。




    清后妃便服之一。圆立领,右衽琵琶襟,平袖,裾三开。通身镶青色长圆寿织金缎缘。湖色素纺绸里。缀青缎盘花扣六枚。前后身绣折枝栀子、天竹花,花朵用珊瑚、珍珠米珠串绣而成。珠绣有很好的光泽和立体感,花叶用传统针法绣成,烘托出珠绣花卉的丽质,整体构图疏朗简洁,配色清丽秀雅。

50、品月色缎平金银团寿菊花棉衬衣,清光绪,身长134cm,两袖通长130cm,袖口宽23cm,下摆宽114cm。清宫旧藏。




    衬衣是清代后妃日常穿用最频繁的便服,多穿于氅衣或马褂内,也可单独穿用。圆领,大襟右衽,双层阔平袖呈折叠状,袖长及肘,身长掩足,裾不开,直身式袍。粉色素纺丝绸里,内絮薄绵。领、袖边装饰紫色地干枝梅花绦,元青缎平金银团寿字菊花边和元青长圆寿字织金缎边。缀铜镀金錾花扣及机制铜福字币式扣各一枚,机制铜禄字币式扣四枚。品月素缎上平金银绣龙爪菊、虎头菊、贯珠菊、发丝菊、松针菊、万寿菊、牡丹菊、大丽菊等九种菊花,间饰平金团寿字。菊花在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中寓意长寿,九种菊花谐音寓意“久居长寿”。慈禧太后由于喜欢意寓长寿的菊花,因此,用菊花装饰便服成为宫廷时尚。衬衣采用金、银、元青三种绣线,通过平金银无镶、平金镶银、平金镶元青、平银镶金、平银镶元青边的多种变化组合,将菊花婀娜妩媚的不同形态表现出来,虽无丝彩之艳,却也富贵瑰丽。构图写实高雅,线条自然流畅。绣工仅用平金银一种简捷明快的针法,但捻金银线匀细柔软,运针灵巧娴熟,针脚平齐细腻,花朵熨贴于缎面,金属独特的折射光线作用,表现出强烈的浮雕感,凸显皇家御用服饰的富丽尊贵,金碧辉煌。
——吉祥图案: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用以表示祝福和象征吉祥。明清以来,以寓意、谐音的方式体现吉祥的图案十分流行。如牡丹--富贵,桃实--祝寿,石榴--多子,蝙蝠--福,喜鹊--喜庆,鱼--富足有余等等。同时,还常用多种动、植物搭配组成吉祥图案纹饰,如:
    梅花、竹子、喜鹊——“梅竹双喜”
    牡丹、白头翁——“富贵白头”
    蜜蜂、马、猴——“马上封侯”
    牡丹、瓶——“富贵平安”
    鹿、鹤——“鹤鹿同春”
    灵芝、仙鹤衔佛手、竹——“灵仙祝寿”
    石榴、佛手、桃实——“福寿三多”
    卍带、鲇鱼、如意——“万年如意”、“年年有余”
    荷花与盒——“和合二喜”
    如意云纹、平水杂宝、海水江崖——“寿山福海”等等。
——金银线:以黄金、白银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纱线或具有金银光泽的化纤细条状薄膜。传统金银线分为扁金线和圆金线两种,将金箔粘合在纸上切成0.5mm左右的细条状即成扁金线,然后将扁金线包缠在棉纱或丝线外即成圆金线。现在某些名贵传统织物如云锦仍用上述传统金线。

51、宝蓝缎绣平金云鹤夹马褂,清光绪,身长66cm,两袖通长132cm,领高7cm,袖口宽21cm,下摆宽73cm,左右开裾长12cm,后开裾长17cm。清宫旧藏。




    此为清代后妃日常便服。圆立领,右衽琵琶襟,平袖,左右及后开裾。湖色素纺丝绸里,内絮薄绵,领、袖边饰长圆寿字织金缎边,缀盘扣及光素铜扣各一枚,铜鎏金龙纹机制币式扣四枚。精致宝蓝色素缎面。绣丹顶鹤,间饰平金绣如意云。丹顶鹤在传统吉祥图案中是长寿的象征。构图不对称,纹样饱满而不局促,飞翔的仙鹤,姿态各异,动感自然,在宝蓝色地和金色云纹的衬托下,仿佛与蓝天共舞。仙鹤绣工精致,平金绣鹤喙、腿,头顶的红色冠羽用套针和施毛针,身体的羽毛采用刻鳞针,并适当延长羽毛边缘浅灰色扎针的线条,形似施毛针。这种施毛鳞技法,使羽毛更具立体效果。羽毛中部用浅灰色丝线晕色,真实地将仙鹤羽毛表现出来,仿佛是用羽毛粘制而成。仙鹤的尾羽并没有写实的采用黑色,而是用偏绿的宝蓝色绣制,用金线构边。夸张地颜色变换,使仙鹤的色彩不显得呆板单一。清中期以前,这种全身绣制较大仙鹤纹饰的便服非常鲜见,清晚期,注重张扬个性的图案和细节的繁缛装饰成为时尚,宫廷也出现了大量图案寓意丰富,大花纹单位的便服。
    清中期以前,满族服饰一般为圆领,以后才逐渐另制立领缀于领口。清晚期,立领的尺寸渐高,这件马褂缝缀的立领高达7cm代表了当时的时尚。
——刻鳞针:传统织绣针法之一。先用长直针平铺为底,再在其上绣鳞羽形状,因形似鱼鳞,故称刻鳞。
——扎针:广州刺绣针法之一,亦称勒针。其绣法是用横而短的针法勾勒飞禽胫部和爪部的线条。先用直针或铺针绣出纹样轮廓,再用勒针加上一道一道的横纹,按物象的形状和阴阳面而勒一半,若勒纹太长,可在中间加钉一针。

52、品月色缂丝凤凰梅花皮衬衣,清光绪,身长134cm,两袖通长127cm,袖口宽24cm,下摆宽106cm。清宫旧藏。




    圆领,大襟右衽,平袖,裾不开,直身式袍。缀铜镀金錾团寿字扣一枚,铜镀银錾龙纹币式扣五枚。下摆镶元青长寿梅花织金缎底边。灰鼠皮镶嵌银鼠皮里,领、袖边均用出锋装饰。缂丝衬衣是晚清宫廷便服主要品种之一,但如此大单位花纹的面料却是鲜见。此衣前后身各缂织一展翅俯视的凤凰,凤头为两色缂金,间饰干枝梅花,下幅饰两色缂金海水江崖。领、袖边缂织蝴蝶绦边、元青长圆寿字梅花边、元青长寿字梅花边,与整个面料缂织成一体。图案大气,用色华丽,尤其是下幅缂金织造海水江崖图案,彰显了皇家服饰金碧辉煌的华贵端庄。这种把礼服、吉服的装饰图案用于装饰便服,是清宫衬衣中唯一一款,反映了晚清宫廷服饰追求新奇华丽的时尚。
——出锋:也称“出风”,指皮毛服装领袖口镶饰的皮毛边。
tiino

ZxID:7055860

等级: 禁止发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9-06-29 0
53、果绿色暗花缎琵琶襟皮马褂,清光绪,身长74.50cm,两袖通长124cm,袖口宽30cm,下摆宽92cm,领高4cm,左右开裾长12cm,后开裾长18cm。清宫旧藏。



    圆立领,右衽琵琶襟,平袖,三开裾。领口缀铜镀金錾花扣一枚,铜镀金龙纹币式扣五枚,雪青色素纺里,后背镶羊皮。面料为绿色牡丹纹暗花缎,立领口镶饰出锋,领、袖边自外向内镶饰青白肷镶福寿字貂皮边、元青色梅花长寿织金缎边、捻金线樗蒲纹蕾丝花边。装饰风格华丽繁复,既具晚清宫廷装饰特色,又有外来装饰风格的特征,是晚清宫廷服饰的代表作之一。

54、品月色缎绣绣球花夹马褂,清光绪,身长74cm,两袖通长122cm,袖口宽34.30cm,下摆宽96cm,后开裾长20cm,左右开裾长9cm。清宫旧藏。




    马褂是穿在氅衣、衬衣、便袍外面的日常便服,晚清男女皆可穿用,分为对襟、大襟、琵琶襟几种。此为女款马褂,圆领、对襟、平阔袖,袖口内饰湖色缎彩绣绣球花挽袖,左右及后开裾。内衬品月色素纺丝绸里。缀铜镀金錾花扣一枚,白玉镂雕竹叶扣四枚。用品月色素缎为面,绣制大朵折枝绣球花,纹样写实逼真,晕色自然和谐,整个图案设色柔和恬淡。刺绣针法传统,简捷,有平针、套针、缠针、戗针等数种,针法变换灵活巧妙,针脚平齐细腻,凸显出花朵的灵秀和立体感。边饰选用宝蓝色如意绦、元青缎绣折枝绣球花边和元青万字曲水织金缎等三种颜色较深的绦边、绣边装饰,开裾处盘饰如意云纹,领口盘饰假翻领,用繁缛的边饰烘托了面料绣工的华美和呼应图案设计主题。
——戗针:苏绣传统针法之一。其绣制特点是层次清晰匀齐,富有装饰性,又分正戗与反戗两种针法。
    一、正戗针法是用齐针分皮由里向外顺序绣制,后针继前针,第一皮先按纹样外缘用齐针出边,针脚要整齐,第二皮起称“抢”,要接第一皮线条的末尾。以后类推。设色逐渐由深至浅或由浅入深均可,但要按顺序进行绣制,层次要清晰。
    二、反戗针的特点是先将所绣制的纹样分成若干皮,除第一皮外都要绣一扣线,由内向外按顺序绣制,每一皮绣线都要比正抢清晰齐整。笫一皮采用齐针绣,第二皮开始绣扣线,扣线绣在前一皮两侧线条的末尾横绣一针,在第二皮绣线的中心点起针,将横线绣成弧形,从中心点向两侧绣制,以后类推。
    无论正戗与反戗针法,均为刺绣品中经常运用的针法。

55、茶青色缎绣牡丹女夹坎肩,清光绪,身长75cm,肩宽35cm,下摆宽83cm,左右开裾长9cm,后开裾长21cm。清宫旧藏。



    此为清代后妃日常便服。圆领,对襟,无袖,左、右、后开裾。湖色素纺丝绸里,领口缀铜镀金錾花扣一枚,衣襟缀羊脂白玉镂空雕四合如意扣四枚。 面料为茶青色素缎,用套针、抢针等技法绣牡丹花,针法简捷,针脚平齐细密,水路清晰,纹样设色典雅和谐,构图自然柔美,线条舒展流畅。边饰是湖色缠枝石榴绦、元青缎绣牡丹团寿字边、月白色万字曲水织金缎边。在左、右、后开裾处和前襟下幅盘饰如意云头。繁复的边饰,使得面料仅存方寸,突出了边饰的装饰作用,代表着晚清以繁缛华丽的装饰为美的时代潮流。

56、明黄色缎绣栀子花蝶夹衬衣,清光绪,身长140cm,两袖通长132cm,袖口宽25cm,下摆宽138cm,领高6cm,胸围74cm。清宫旧藏。




    圆立领,大襟右衽,平袖,直身式袍。掩襟内缝制两个小袋,缘饰白地粉色海棠纹边、宝蓝缎地栀子蝴蝶纹边和元青万字曲水织金缎边。缀铜镀金五蝠捧寿纹扣五枚。明黄色素缎为面,通身绣栀子花和彩蝶,设色明快鲜丽,花纹对称,规矩大方。绣工为传统的平针、缠针、套针、戗针,针脚细密,水路清晰,图案精致工巧。
    衬衣是清代后妃服饰中形式最具特色的服饰之一。清中期以后,后妃便服的形式背离了满族传统服饰所具有的束身箭袖特点,追摹汉族服饰宽衣博袖的舒适与华丽,至清道光朝达到顶峰。清朝末期,在西洋服饰风格影响下,一些便服款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为展示女性身材曲线,开始腰部束身,袖子变窄,充分勾勒和展示其线条之美。此衣胸围仅74cm,体现出当时的崇洋风尚。

57、明黄色绸绣牡丹平金团寿单氅衣,清光绪,身长136.50cm,两袖通长132cm,袖口宽35cm,下摆宽115cm,左右开裾长58cm。清宫旧藏。




    此为清代后妃夏日穿着的便服,圆领,大襟右衽,平袖,直身式袍。挽袖长及肘部,折叠层数多达四层,这是晚清后妃便服的装饰特点之一。左右开裾至腋下,镶饰如意云头,缀铜镀金扣一枚。面料为明黄色素线绸,纬线较粗,织造致密,粗犷挺括,尤其适合绣制较大的花纹。氅衣用白、湖色、浅绿色绣制折枝牡丹花,灰色枝干上,三蓝晕色的叶子飘逸逼真,颇具淡而隽永、雅而不薄的中国传统水墨淡彩的风格,大朵的折枝牡丹间饰平金绣团寿字,在雅致恬淡中彰显皇家御用品的华美富贵。采用绣线较粗,但针脚细密平齐,工整规矩,传统的戗针、套针、缠针、平针、打籽等针法,简洁明快,既有江南刺绣的精妙雅致,又有北方刺绣的粗犷大方。值得注意的是,针绣牡丹花瓣的水路用蓝色丝线做打籽代替勾边,使花瓣极具自然舒展的立体感,风格独具。
    边饰是突出的特点之一。边饰中较窄的是用机织的绦带或素缎、素绸镶饰,而最宽的一道饰边的质地、工艺和图案与服装面料相同,为手工刺绣,但其颜色与鲜丽的面料反差较大,大多深于面料颜色,从而突出了华丽的面料及其精致的织绣工艺。氅衣的边饰宽达21cm,从里向外分别是织金三蓝舞蝶绦、元青缎平金寿字牡丹边、元青织金长圆寿字边。

58、明黄色绸绣葡萄夹氅衣,清光绪,身长137cm,两袖通长123cm,袖口宽28cm,下摆宽116cm。清宫旧藏。




    此为晚清皇后、皇太后春秋两季穿用的便服。圆领,大襟右衽,平袖,呈挽袖折叠状,袖长及肘,直身式袍,缀绿色素纺丝绸里,缀铜镀金錾花扣一枚,襟缀铜镀金錾双喜字币式扣四枚。明黄色素绸为面,采用传统的戗针、套针、平针、缠针等针法,绣制折枝葡萄纹,寓意多子多福。葡萄果实饱满均匀,写实逼真,枝蔓线条轻柔委婉,流畅自如,图案大方,疏朗。在袍服面上设计这种花纹,尤显得皇家御用品的端庄大气。镶饰繁复的领、袖边,边饰从里到外分别是蓝色地织金梅兰菊绦、元青色绣葡萄纹边和宝蓝色万字曲水织金缎边。其中元青色绣葡萄纹边的图案与氅衣面料图案相呼应,主次分明,设计主题更为鲜明。

59、红纳纱百蝶金双喜单氅衣,清光绪,身长132.50cm,两袖通长116cm,袖口宽33.50cm,下摆宽114cm,左右开裾长72 cm。清宫旧藏。




    此为光绪帝皇后夏季便服。圆领,大襟右衽,平袖作折叠状,袖长及肘,左右开裾至腋下,直身式袍,缀铜镀金錾花扣一枚,铜镀金双喜字币式扣三枚。红色直径纱为面料,纱孔规矩细密、通透挺括,穿着凉爽舒适。规矩端庄的盘金绣双喜字,在大红色纱地的衬托下熠熠生辉,间饰意喻祝福长寿、婀娜多姿的五彩百蝶,给端庄的图案增加了活力。氅衣全身图案对称但不呆板,构图疏朗不失丰富多彩。绣工精致,擘丝细过发丝,采用平针、缠针、戗针、套针、一丝串、打籽等多种针法,运针灵活多变,细腻娴熟,针脚工整平齐,蝴蝶图案平齐细薄,手触几乎感觉不到绣线凸浮于纱地表面,通过绣线的巧妙晕色,表现出舞蝶姿态自然和谐的立体感,工艺精湛,妙手天成。
    装饰多重衣边,从里向外分别为金色三元绦带、元青万字曲水织金缎边、元青缎平金双喜彩蝶边、元青万字曲水织金缎边,并在腋下盘饰大朵如意云头,做工精致,针脚细密,代表着晚清宫廷日常服饰追求宽襟博袖的舒适,装饰繁缛的做工以及时尚的华丽色彩。

60、蓝色漳绒团八宝大襟马褂,清晚期,身长77cm,两袖通长164cm,袖口宽39cm,下摆宽90cm,前后裾长17cm,左右裾长14cm。清宫旧藏。




    马褂立领,右衽,平袖端,裾四开。此褂面料为漳绒,绒起花,八宝团花纹。衣边镶同色同质地冰梅纹宽边,外又镶素青缎窄缘。褂内衬月白色素纺绸里。领内侧镶灰鼠皮。襟缀铜镀金錾花扣1枚,錾鹭鸟纹平扣4枚。
    此为清代便服。马褂花纹清晰,富有浮雕感,割绒规矩平齐,绒圈地匀细。
——八宝:佛前供器,藏文称之为“八吉祥相”。由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盘肠八件组成。每件供器含义不同:轮代表佛说大法圆转,万劫不息;螺代表菩萨果妙音吉祥;伞代表张弛自如,曲覆众生;盖代表遍覆三千,净一切乐;花代表出五浊世无所染;罐代表福智圆满,具完无漏;鱼代表坚固活泼,能解坏劫;肠代表回环贯彻,一切通明。因为八宝寓意吉祥,所以成为我国传统工艺中的主要纹饰。

61、湖色缎绣藤萝花琵琶襟袷马褂,清晚期,身长60cm,两袖通长140cm,袖口宽20cm,下摆宽65cm。清宫旧藏。




    褂立领,右衽琵琶式襟,平袖端。湖色素缎面,品月色素纺丝绸里。领、袖、下摆和襟边镶黑色团寿字织金缎边。通身以黑色棉线运用打籽绣和缉线绣技法绣藤萝花纹,具有简洁素雅的装饰效果。
    此褂为清代后妃的便服之一。
——缉线:刺绣的技法之一。以龙抱柱线( 即在一根强捻的合股线上再缠绕一根强捻的合股线,这种绣线称为“龙抱柱线”)为绣线,再另用一种线把龙抱柱线平钉在底衬之上,或勾边,或绣花,这种刺绣方法即缉线绣。

62、品月色缂丝海棠袷大坎肩,清晚期,身长139cm,肩宽40cm,下摆宽116cm。清宫旧藏。



    大坎肩圆领,无袖,对襟。品月色海棠纹缂丝面,月白色素纺丝绸里。衣襟上有铜镀金球形錾花扣1枚和铜镀金福寿双全纹扁圆形扣4枚。里襟第四扣处垂品月色缂丝梅花飘带2条,左右开裾处垂藕荷色缂丝兰花飘带各2条。下摆为百褶式。通身衣缘镶黑色万字曲水纹织金缎边一道,此外还施加如意云头纹,镶蓝色菊花纹和黄色水仙纹等多层绦边,这反映了清晚期女装的流行风尚。
    此坎肩是清代后妃的便服之一。

63、明黄色江山万代暗花绸貂皮褂,清,身长87cm,两袖通长124cm,袖口宽32cm,下摆宽100cm,左右及后裾长34cm。清宫旧藏。




    褂圆领,对襟,平袖,左右及后开裾。缀铜鎏金錾花扣五、铜鎏金光素圆扣二。内饰拼花貂皮里。
    这件马褂在明黄色江绸地上,织暗花海水江崖、卍字和飘带等纹样,谐寓“江山万代”。此褂织造细密均匀,构图自然流畅,提花清晰疏朗。从褂上的纽扣和皮毛拼花的装饰可以看出,此褂正反两面均可穿用,它既表现了满族服饰的装饰性特色,又具有穿着的实用性功能。
    此为清代皇帝便服。
tiino

ZxID:7055860

等级: 禁止发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9-06-29 0
64、湖色团花事事如意织金缎绵马褂,清,身长73cm, 两袖通长120cm,袖口宽34cm,下摆宽80cm,左右裾长5cm,后裾长8cm。清宫旧藏。




    马褂圆立领,对襟,平袖,左右及后开裾。马褂在湖色冰梅纹暗花缎地上织金柿蒂形开光柿子和如意纹样,谐寓“事事如意”。褂外镶石青万字织金缎边,褂内饰雪青色素纺丝绸里。缀银镀金团龙纹币式扣四,石青素缎盘花扣和铜鎏金錾花扣各一。
    这件马褂为皇帝的便服。作品成功地运用了衣服颜色与暗花纹样的搭配效果,使其上的织金花纹仿佛置于冰雪之上熠熠生辉,充分显示出清代服饰装饰之设色构图的高超水平。
——柿蒂形:以其形近柿蒂而名,柿蒂形纹样在清代皇帝朝袍上以圆领为中心向胸、背和两肩四个方向铺展。
——开光:我国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即为使器物上的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勾勒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蕉叶形、菱形、心形、桃形、圆形等)的空间,其内饰以图纹。

65、银灰色方胜纹暗花缎袄,清,身长54cm,两袖通长134cm,袖口宽22cm,下摆宽44cm,左右裾长11cm,后裾长14cm。清宫旧藏。




    袄立领,对襟,平袖口,短身上衣,裾左右及后开,6个盘扣。平纹绸衬里。

    此袄银灰色缎地,用纬浮长线显花,即以丝线织方胜纹,衣襟、袖口等用花边镶饰。此袄似是清代晚期铁机所织,袖长过手,是清代后妃所喜爱穿的一种便服。
——方胜:以两个菱形部分叠压相交而构成的纹样,也指用金、银、玉石、丝等材料制作成的这种纹样的饰物。

66、草绿色绸绣牡丹团寿夹马褂,清,身长75cm,两袖通长128cm,袖口宽36cm,下摆宽94cm,左右开裾长11.50cm,后开裾长19.50cm。清宫旧藏。



    对襟马褂是清代宫廷男女咸宜的便服,通常套穿于便袍之外,此衣为清代后妃在后宫燕居时所穿,圆领,对襟,平袖,左右及后开裾。领、袖边饰品月色曲水织金缎及明黄色云龙织金缎绦边,内衬淡粉色素绸里。缀铜鎏金机制币式寿字扣四枚,铜鎏金錾花圆扣一枚。采取一至三色间晕与退晕相结合的装饰方法,在草绿色江绸地上,运用平针、套针、打籽等刺绣技法,彩绣折枝牡丹团寿纹样。此衣打破了清代刺绣“用色艳丽”的传统设色方法,大胆借鉴了中国写意淡彩水墨书画的装饰风格,同时保留工笔写实的表现手法,使得纹样具有清丽典雅恬淡幽静的装饰效果。特别是花与叶都使用同色加以表现,更令人耳目一新。

67、明黄色绸绣荷兰蝶单套裤,清,长75cm 宽23-33cm,开裾长15cm。清宫旧藏。



    此为清代后妃夏季便服,裤腿式,内侧开裾,上锐下平。裤口镶饰品月色素缎边。上端分别缀湖色绸带两条,其中一条为环状,穿着时系于腰带上。下端开裾处分别缀白色绸带两条,用于系紧裤腿。此裤为套于内裤之外,起遮挡和装饰作用。面料为明黄色四合如意暗花纹绸,绣五彩荷花、墩兰、蝴蝶。裤腿下部绣一道缠枝花卉,裤腿口绣福寿万代、如意长青万代图案。绣工规矩,纹样错落有致。

68、绛紫色绸绣桃花团寿镶貂皮夹马褂,清,身长62cm,两袖通长140cm,袖口宽21cm,下摆宽74cm,左右开裾长12cm,后开裾长17.50cm。清宫旧藏。




    此为后妃冬天穿用的便服,套在袍服外面。圆立领,对襟,平袖,左右及后开裾,湖色素纺丝绸里,缀盘花扣一枚,福字币式铜扣四枚。绛色素缎面,彩绣折枝桃花,间饰团寿字。图案疏朗大方,设色和谐雅致。绣工以套针、平针为主,简洁明快。所有折枝桃花用金线构边,使花卉熠熠生辉,图案呈立体感,显现皇家服饰的华美高贵。立领口镶貂皮出锋,领、袖边镶饰貂皮,胸前镶饰貂皮缝制的团寿字如意云纹,缘内衬元青寿字织金缎边。装饰虽不繁复,却显现出宫廷服饰端庄典雅的风范。

69、明黄色绸绣绣球花棉马褂,清,身长73.50cm,两袖通长122cm,袖口宽35.50cm,下摆宽94cm,左右开裾长7.50cm,后开裾长19.50cm。清宫旧藏。



    此为清代皇后在后宫燕居的便服,圆领,对襟,平袖,左右及后开裾,内衬宝蓝色素纺丝绸里。领、袖边饰石青色曲水织金缎及雪青色兰花等绦边四条,缀铜鎏金机制币式婴孩扣四枚,铜鎏金錾花圆扣一枚。采取一至四色间晕与退晕相结合的装饰方法,在明黄色暗花春绸地上,运用平针、套针、滚针、钉线等技法,彩绣折枝绣球花纹样。绣工精细,晕色自然。从繁复的绦边镶滚和明黄用色上,反映出清代皇后与嫔妃之间森严的等级。
——钉线是将绣成的线条一针钉紧以起到钉牢加固作用的针法。

70、石青色织金妆花缎彩云团龙纹褂,清康熙,身长85cm,两袖通长94cm,袖口宽23cm,下摆宽78cm,左右裾长42cm,后裾长40cm。清宫旧藏。



    褂圆领,对襟,平袖,裾三开。石青色彩云团龙织金妆花缎面,里子现已被拆,仅左袖内残留少许银鼠皮。通身以妆花和织金技法织横向对称排列的金团龙纹和五彩云纹,织工娴熟精巧,提花清晰细致,纹样疏朗有致,雅淡清丽,具有康熙时期织造工艺和纹样的典型特征。根据清朝典制规定,皇帝常服褂“色用石青,花纹随所御,绵、袷、纱、裘惟其时”,此褂完全符合其制,是皇帝冬季所穿的常服褂,穿时与常服袍搭配,套于常服袍之外。褂系黄条,墨书:“石青妆缎褂面一件”。
——妆花是云锦中的一种,属于提花丝织品,有妆花缎、妆花绢、妆花罗、妆花纱等。其特点是织造工艺复杂,色彩多而变化丰富。织造方法系用各种颜色的绒管对花纹的各个局部做通经断纬的挖花妆彩,因而织物的背面有彩色拋绒(或称回梭绒)。因其彩纬多,故织料较厚重。

71、古铜色百蝶纹织金缎绵袍,清乾隆,身长145cm,两袖通长190cm,袖口宽18cm,下摆宽168cm,左右开裾长85cm。清宫旧藏。




    袍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裾左右开。袍以古铜色缎为面,以赤、淡圆金线织蝶纹,蝶身与翅膀的二色金交互换色,色泽明暗不同,使织出的百蝶纹活泼多变。湖色素纺丝绸衣里,内薄施丝绵。领、襟以石青色素缎沿边,饰月白素缎袖衬。襟缀银鎏金光素扣五。
    此为清代后妃常服。此袍拈金匀细,金质光亮,为清乾隆朝江宁织造局的织金缎佳品。
    领口系墨书黄纸签,正面书:“乾隆十五年八月初五日收,三合呈”,背面书:“览古铜缎二色金女绵袍一件”。

72、浅绿色缎绣博古花卉纹袷袍,清乾隆,苏州绣制,袍身长147cm,两袖通长173cm。清宫旧藏。




    袷袍裾左右开,捻襟,马蹄式袖,衬粉红地暗花绸里。袷袍面料为浅绿缎,地为八枚三飞缎纹组织。所绣为博古纹饰,有各式插花古瓷瓶共8组:前胸绣白地彩云龙敞口瓶,插牡丹花一束;两肩各绣蒜头瓶和龙穿花贯耳瓶,分别插月季花和暑葵花一束;前襟下幅左绣青花宝月瓶,分别插菊花和芙蓉一束,右绣凸雕蟠螭瓶,插罂粟花一束;后背绣兽耳衔环瓶,插牡丹花;后下幅左绣贯耳瓶,插茶花和梅花,右绣兽耳衔环瓶,插海棠花。花瓶间饰以石竹、万寿菊、水仙、秋菊、兰花与四季海棠等折枝花卉和蝴蝶。下幅有海水江崖与杂宝纹,寓意“寿山福海”。 领、袖边为石青缎,绣牡丹花,寓意“玉堂富贵”。该袍领口有黄签墨书“乾隆四十二年十二月初一收绿缎绣花卉棉袍一件”。
    袷袍纹饰用彩色绒线绣制,运用了套针、斜缠针、接针、桂花针、扎针、滚针、打籽针、施针、圈金绣等多种针法。设色丰富,并采用了三晕色和四晕色的方法,层次鲜明。此袷袍绣工精致,针脚匀齐,配色淡雅,主题鲜明,陪衬有序,为乾隆时期苏州刺绣品之杰作。
——博古纹:以多种古代器物如古铜器、古玉器、古瓷器等为图形作装饰的纹样叫博古纹。
——杂宝纹:由古代一些常用的吉祥物所组成的纹饰。通常有珠、钱、磬、祥云、方胜、犀角杯、书、画、红叶、艾叶、蕉叶、鼎、灵芝、元宝、锭等。
——桂花针:稀针绣的一种针法。纹样由极短的十字线条组成,用很多十字形线条绣满纹样后,再用滚针或金线绣外轮廓。线条有横直之分,绣时十字线条要统一,如第一个十字先绣横针,以后都要先绣横针,并且要使十字对准花的中心。 
——施针:刺绣针法之一。第一层用稀针打底,线条等长参差,排针间距依需要灵活掌握,但要相等。然后再用稀针分层逐步加密,以便于加色。其丝理转折自然,线条组织灵活。
——圈金绣:刺绣技法之一。以丝线绣纹样,用金线回旋于绣或未绣的图案边缘,将丝线钉在金线之上,钉线的色彩要与绣线的色彩相呼应。此种绣法分单圆金与双圆金两种。

73、香色地八团喜相逢纹织金缎袷袍,清乾隆,袍身长140cm,两袖通长181.7cm。清宫旧藏。



    袍右衽,捻襟式,马蹄袖。缎料为八枚三飞经向缎纹组织,用紫赤圆金与淡圆金两种金线织纹饰。两肩和前后身共有8个“喜相逢”团花,间饰折枝花卉、蛱蝶、蝙蝠;下幅为凤戏牡丹,并有松、竹、梅,寓意“岁寒三友”,又玉兰、灵芝、莲花、太湖石、平水纹,寓意“寿山福海”。领、袖边为石青缎地,使用多种针法绣有“五蝠捧寿”。缘为1道棕色缠枝莲纹织金绸边。衬里为黄绿折枝梅鹊纹暗花绸。
    领口系黄签,正面墨书:“乾隆三十四年三月二十九日收包衣昂邦呈览”,背面墨书:“香色缎织二色金厢领袖女袷袍一件”。
  该袷袍距今已有二百多年,仍旧金彩交辉。

74、蓝色簟锦纹暗花绸夹袍,清乾隆,身长148cm,两袖通长204cm,袖口宽20cm,下摆宽120cm,前后裾长58cm,左右裾长23cm。清宫旧藏。



    袍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裾四开。以蓝色暗花绸为面,月白色暗花绫衬里。

    夹袍用变化的斜纹组织织成簟锦纹(一种似竹席的纹饰),以一交一的平纹组织显花,一个花纹单位直径约37cm。以鲶鱼、磬、盘长等纹饰组成寓意“吉庆有余”和“年年有余”的吉祥图案。
    夹袍簟锦纹规矩,纹样丰富,织造细密,面料厚而结实,适合做外衣,是一件织造工艺考究的皇帝常服袍。

75、石青色团鹤暗花绸常服褂,清乾隆,身长113cm,两袖通长149cm,袖口宽30cm,下摆宽103cm,左右及后裾长52cm。清宫旧藏。



    褂圆领,对襟,平袖口,裾左右及后开,长至膝下。月白色平纹绸衬里,石青色绸地,以纬线显花织二则暗团鹤纹,一个花纹单位直径39cm。展翅欲飞的团鹤四周装饰寿桃、灵芝、竹子、寿山石、水仙花,组成“芝仙拱寿”吉祥图案。
    此褂质地细密,纹样写实,其形式与清典制相符,是穿在常服袍外面的褂服。

76、石青缂丝八团庆寿灯笼纹棉褂,清嘉庆,身长141.5cm,两袖通长174cm。清宫旧藏。



    棉褂对襟,宽袖。周身饰灯笼纹,两肩和前胸、后背各织一团,下幅前后各两团。每团灯笼织“海屋添筹” 纹,两旁为谷穗纹。下摆为海水江崖纹,间饰竹、石、灵芝、水仙、万寿菊、牡丹、月季、蝙蝠和杂宝等寓意“灵仙祝寿”的吉祥图案。袖口亦缂织海水江崖纹,间饰折枝牡丹和勾莲等纹样。领口系有墨书黄签:“嘉庆十三年十二月十七日收造办处呈览石青缂丝八团花有水棉褂。”
    这件棉褂虽然釆用了平缂、长短戗、木梳戗、搭梭、掼缂、构缂等技法,但与乾隆时期的缂丝织物相比显得略为粗糙。其纹样的设色则淡雅而协调,用色有水粉、粉、粉红、红、白、湖绿、豆绿、深绿、雪青、雪灰等色。为了增加色彩的变化,较多地使用了渲染法。此褂从缂织到配色均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
——灯笼纹: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灯笼纹作为织绣品纹饰于宋代已出现,至明清时期发展成多种形式,有梅花形、荷花形、银锭形、金锭形、如意头形、八角形等,寓意“五谷丰登”、“天下乐”。
——长短戗:缂丝戗色技法之一。即在花纹由深至浅的晕色中,利用缂丝线条伸展的长短变化,使深色纬与浅色纬相互交插,从而得到自然晕色的效果,至今仍延用。

77、枣红色万字菊纹漳缎袷袍,清嘉庆,身长148cm,两袖通长180cm,袖口宽19cm,下摆宽127cm,左右裾长80cm。清宫旧藏。



    此袍是清代后妃春秋季穿用的常服袍。其式为圆领,右衽大襟,裾左右开,马蹄形袖端。以枣红色万字菊花纹漳缎为面,月白色小缠枝暗花绫作里。袍面纹样中的菊花在中国古代传统纹样中有延年益寿之吉祥寓意,与万字共同组成图案,寓意“延年万寿”。此袍所用面料漳缎是一种缎地绒花的起绒织物,织造时先织入起绒杆,形成绒圈,再根据需要将图案处的绒圈割断,形成色泽温润、紧密耸立的绒毛,具有花地分明、立体感强的外观效果。以这种织物为面料的服装在故宫藏清代服饰中数量稀少,且此袍提花清晰,做工精细,故十分珍贵。
    领口系黄条,上墨书:“酱色漳绒袷袍一件”,“嘉庆十二年二月初六日收”。

78、灰色玉璧纹江绸袷袍,清嘉庆,身长145cm,两袖通长202cm,袖口宽19cm,下摆宽116cm,前后裾长58cm。清宫旧藏。



    此袍圆领,右衽大襟,马蹄形袖,裾前后开,左右不开裾。灰色玉璧纹暗花江绸面,月白色素纺丝绸里。此袍色彩单一,纹样简单,但织造精细,提花十分清晰,反映出高超的织造工艺水平。
    此袍属常服。据《大清会典》,清代皇帝的常服袍“色及花纹随所御,裾四开”,但对皇帝以下的王公大臣及文武官员的常服袍形制均无记载。
    附黄纸条,上墨书:“灰色江绸袷长衿袍一件”。
tiino

ZxID:7055860

等级: 禁止发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9-06-29 0
79、月白直径地纳纱花卉单氅衣,清咸丰,内务府造办处,身长138cm,两袖通长190cm,袖口宽30cm,下摆宽116cm,左右开裾各长80cm。清宫旧藏。



    此衣丝质,是清代后妃夏日穿着的一种直身常式服,其式为:圆领,大衿右衽,平式挽折袖,内衬白色暗八仙实地纱,外翻及肘作多层状,裾左右开,缀铜鎏金錾水纹扣四。领口处系墨书黄纸签二,其一为“月白直纱绣花卉单氅衣一件,同治二年五月十七日收,沈魁交”,其二为“月白直径地纳纱花卉氅衣一件”。
    此衣采取多种彩色丝线,用“正二丝串”针法纳绣。在月白色直径纱地上,以牡丹、菊花、石竹、茶花、梅花、佛手、月季、飞蝶等用对称形式作主体装饰,纹样生动、自然、和谐。沿领口至下摆两侧镶石青色直径纱边,上用同种针法绣一至三元变形花,依次重叠,错落分布,色地鲜明,花纹突出,极类现代工艺装饰手法。间饰丝织小花绦,沿领口及下摆镶滚,作卷云状交于腋下。
    此衣系由内务府造办处衣作绣制而成,做工精细考究,纹样繁而不乱,配色艳而不俗,是清咸丰年具有代表性的纳绣服装。

80、绿地喜相逢八团妆花缎棉袍,清,衣长138.5cm,两袖通长188cm,开裾长79.5cm。清宫旧藏。




  棉袍质地为七枚二飞素缎,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左右开裾。棉袍前胸、后背、两肩、前后襟以妆花技法织八团喜相逢花卉图案,领边、中接袖和马蹄袖均在石青色缎地上绣折枝花卉。此衣中遗存黄条载:“览绿缎织八团花卉绵女袍一件”、“乾隆三十三年十一月十一日收福隆安呈”。

81、明黄暗团龙里双喜皮马褂,清,身长68cm,两袖通长144cm,袖口宽32cm,下摆宽80cm,左右裾长13cm,后裾长17cm。清宫旧藏。




    马褂圆领,对襟,平袖端。明黄色暗团龙江绸里,铜镀金錾花扣5枚。

    马褂为貂皮面,通身镶银鼠皮和熏貂皮拼接的双喜字46个。拼皮工艺精巧,字体工整清晰,皮毛顺滑平整,俨然天成。衣襟、袖端在貂皮与明黄色衬里中间另镶貂皮出锋,皮板仅1.5mm宽,细薄如绸,而出锋毛长约1cm,工艺精妙绝伦。马褂江绸里的织造亦工丽细致。
    此件马褂为皇帝大婚期间穿着。

82、吉服带,清康熙,带长184cm,帉长75cm。清宫旧藏。



    带为明黄色丝毛织物,带勾与带版皆白玉质,带勾镂雕云龙蝠寿纹,带版镂雕庆(罄)福(蝠)有余(鱼)纹。两带环各垂白色素纺丝绸帉二,下直而齐。带环上拴挂饰件五:翠柄银胎缀珊瑚米珠单喜字鞘刀一,石青缎平金银福寿纹椭圆荷包二,红缎平金银夔龙纹腰圆荷包一,明黄缎平金银彩绣花卉纹腰圆荷包一,石青缎平金银彩绣庆寿喜字火镰一,荷包下垂饰红珊瑚及绿松石的明黄色丝绦。
    此带为清代皇帝御吉服时所系之带,制作工艺及装饰手法繁复多样。此带工艺精细,由此可见清代皇帝服饰之华贵。

83、行服带,清康熙,带长224 cm,帉长65 cm。清宫旧藏。



    皇帝行服带。其式为明黄色带,高丽布佩帉,红香牛皮佩系中约。明黄色绦饰珊瑚、松石结,饰荷包四个,鞘刀一把。均为皇帝出行必随身携带之物。荷包以平金、辫绣、钉绫等针法绣制,针脚平齐细密,绣工精美,配色以金色银色为主,雅致华美,既实用又具有装饰性。

84、吉服带,清中期,长131cm,宽2.2cm,帉长74cm。清宫旧藏。




    带丝质,金黄色面,红色团龙杂宝织金缎里。带上装白玉方版四具,其中第二和第四具玉方版下挂白玉环,环上系石青色缎绣福寿牡丹纹荷包一对,红色缎绣花卉荷包、红色缎绣云蝠双喜荷包和绛色缎绣夔龙蔓草纹荷包各一个,黄色缎绣云蝠花卉海水纹搬指套一个,象牙牙签筒一个,羚羊角鞘小刀一把,白色丝质帉两条。根据此带带表和绦带均为金黄色及帉下端直而齐等特征可知它是清代皇子、亲王、亲王世子或郡王使用的吉服带。
——杂宝:我国古代传统吉祥图案。以珠、钱、磬、祥云、方胜、犀角杯、书、画、蕉叶、鼎、灵芝、元宝、锭等为杂宝,寓意吉祥。

85、吉服带,清嘉庆,长192cm。清宫旧藏。



    此为清代皇帝穿龙袍时所系腰带,其式为明黄色丝织带,红色织金团龙缎衬里。带上饰镶珊瑚的方形带版四块,带版左右环上系湖色帉各一,火镰一、荷包四、牙签筒一、鞘刀一。其中丝质挂件以金银线及五彩丝线施绣,绣工精细;金质挂件上镶绿松石,工艺精美。

86、石青色缎穿米珠灯笼纹如意帽,清光绪,高12cm,帽圈直径20cm。清宫旧藏。



    清代皇帝穿便服时戴。帽上纹样用珊瑚米珠钉缀或刺绣而成,工艺精湛,色彩鲜艳。

87、砗磲顶皮吉服冠,清,高16cm,直径30cm。清宫旧藏。



    清代官员品级不同,其冠顶所嵌珠石的种类亦不同,根据不同季节的需求又有冬夏之别。记录清代冠服制度的《大清会典》对官员的帽顶有着明确规定:“文、武六品官用砗磲”。此冠形式为圆顶,折沿,冠顶缀铜鎏金镂空菊花托,其上承以砗磲顶珠,四周洒垂红色拈丝绒线,项下饰蓝布抽拉式系带。此冠为清代六品官员穿着蟒袍时所戴用。
    这顶文、武六品官冬吉服冠以石青色素缎为面,大红色皱绸里,外镶薰貂皮边。其造型简练自然,颜色搭配沉稳和谐,制作工艺精致细腻,为清代官员吉服冠中之上品。
——砗磲:又称“车渠”,是一种生活在热带海洋中的蚌壳类动物。其壳的表面通常呈灰白色,壳内色白而有光泽,古时将其列为“七宝”之一。
——绒线:即不加捻的丝线。

88、皇后冬朝冠,清,高30cm,冠顶直径26cm,冠口直径16cm。清宫旧藏。




    此冠为圆形卷檐式,顶缀红绒,沿镶黑色薰貂皮,里衬红布。冠顶正中铜镀金累丝顶子分2层,每层凤1只,各承托大珍珠1颗,冠顶端饰粉红碧玺1颗。顶子四周满缀红绒,红绒上立桦树皮镀银凤5只,后饰金翟1只。每凤饰猫眼石各1颗和小珍珠各30颗(其中头顶1、眼2、下颌1、背4、翅2、尾20颗)。冠后部垂青色丝绦一束、黑色薰貂皮护领一张,并垂珠五行二就,垂珠的中部缀两块各镶嵌6粒珍珠的金累丝青金石结,末端缀红珊瑚坠。从顶子和凤的数目来看,这应是皇帝的妃子冬季戴的朝冠,但是“五行二就”的形式却是皇后或皇太后朝冠所享用的等级标志。

89、薰貂皮皇帝冬吉服冠,清,直径31cm,高18cm,沿宽9cm。清宫旧藏。



    皇帝吉服冠。帽檐上仰,紫貂为之。冠顶为石青素缎面,缀朱纬,朱纬加捻均匀整齐。冠顶为金錾花点翠金座,上衔大珍珠一颗。红色棉布里,垂蓝布窄帽带。冠有黄条,上书“大正珠顶一座,珠重二钱八分,金托重五钱二分,金珠重八钱”。
——朱纬:即帽顶上呈伞状的红色缨穗。朱,即红色,朱纬就是红缨子。

90、黄缎织八团金龙绵袍,清早期,身长113cm,两袖通长130cm,袖口宽11cm,下摆宽96cm,前后裾长22cm,左右裾长18cm。清宫旧藏。




    袍圆领,右衽,马蹄袖,裾四开。袍面料为五枚缎纹组织,正反面图案相同,凸凹相反。正面暗花云纹凸起,缎地上团龙纹以片金线勾边,流光溢彩。领、襟边及袖端饰石青色五彩云龙片金缘,并镶平赤圆金窄边。石青云缎接袖。袍内衬白色暗花绸里,内絮薄绵。襟缀铜镀金錾花扣4枚。
    此为清初皇帝吉服。袍捻金匀细,织造精致。

91、黄缎织金团龙袷袍,清早期,身长108cm,两袖通长135cm,袖口宽12cm,下摆宽92cm,前后裾长37cm,左右裾长17cm。清宫旧藏。




    袍圆领,右衽,马蹄袖,裾四开。袍在五枚素缎地上以赤圆金线织团龙纹,领、襟边和袖端饰石青夔龙织金缎。袍内衬白色素纺绸里。襟缀铜镀金光素扣4枚。
    此为清初皇帝吉服。其捻赤圆金线匀细,龙纹提花清晰,以片金织龙鳍和流云,将金龙纹烘托得愈加光彩夺目,此为清初的服饰装饰特点之一。此袷袍织造工丽细致,面料柔软,穿着舒适。
tiino

ZxID:7055860

等级: 禁止发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9-06-29 0
92、黄色云龙妆花纱织金袷龙袍,清初期,身长112cm,两袖通长136cm,袖口宽12cm,下摆宽100cm,前后裾长31cm,左右裾长18cm。清宫旧藏。




    此袍圆领,右衽大襟,裾四开,石青色素接袖,马蹄形袖端。黄色云龙妆花纱为面,黄色八宝纹暗花直径纱为里。全身以妆花和织金技法织制装饰纹样,其中前胸后背及两肩饰正龙各一,下襟前后行龙各二,里襟正龙一,领边行龙五,两袖端行龙各一。下摆饰海水江崖。通身点缀红、黄、蓝、绿和粉五色流云。此袍提花清晰,纹样生动,用金光亮,织工精细,代表了清初织造工艺的高超水平。其四开裾、无中接袖、色用明黄和以正行龙纹装饰等特点,显示出它是皇帝所穿用的龙袍,面料用妆花纱,则表明其为夏天穿用。

93、黄缎妆花云龙纹女绵褂,清早期,身长110cm,两袖通长125cm,袖口宽20cm,下摆宽110cm,左右裾长52cm,前后裾长53cm。清宫旧藏。



    褂圆领,对襟,平袖端。褂在黄色缎地上饰圆金线妆花金龙8条,片金勾边,间饰五彩行云,下摆织福山寿海及杂宝纹。褂内衬月白色福寿三多纹暗花绫里。内施薄绵。襟缀铜镀金扣4枚。
    此为清早期皇后吉服,织造工艺精致,龙纹富于立体感,图案晕色虽较简单但不失鲜丽,金彩尤其夺目。按清制会典,龙褂应为石青色,黄色龙褂仅见于清初。

上升龙纹


正龙纹


上行龙纹


94、黄色八团彩云金龙妆花纱袷袍,清初期,身长118cm,两袖通长144cm,袖口宽12cm,下摆宽102cm,前后裾长23cm,左右裾长20cm。清宫旧藏。   


     
    此袍形式为圆领,右襟大衽,四开裾,素接袖,马蹄形袖端。黄色云龙纹实地纱面,黄色四合如意云纹实地纱里。镶深蓝色勾莲纹漳绒领、袖和蓝色素面实地纱接袖。这种服装上镶漳绒领、袖边的做法与清代中后期镶石青色缎领、袖边的做法迥然相异,也可谓是清代早期帝后服装的装饰特点之一。袍身以妆花技法织彩云金龙纹八团,其中前胸后背及两肩正龙各一团,下襟前后行龙各二团。这种饰八团龙纹样、四开裾、没有中接袖形制的明黄色袍是清代初期皇帝穿用的龙袍,直至乾隆朝清代帝王服饰全面定型化之后,它才退出了皇帝的龙袍系列,在清代服饰发展史上消失。

95、黄色八团彩云金龙妆花纱单袍,清初期,身长138cm,两袖通长184cm,袖口宽14cm,下摆宽134cm,左右裾长85cm。清宫旧藏。




    袍圆领,右衽,马蹄形袖端。在黄色云龙纹直径纱地上以妆花技法织彩云金行龙八团,另在两袖端织行龙各一。领边镶蓝色团龙纹织金缎边和赤金白银二色边各一道。此袍形制和纹样均十分独特:其领边宽度极窄,仅0.7cm,而通常领宽约10cm;接袖和马蹄袖均为明黄色,与衣色同,而通常所用为石青色,与衣色异;无女服典型的标志——中接袖,但其裾前后不开而左右两开及开裾高达85cm等形制又呈现出典型的女服特征;前后下襟的两团龙装饰部位很高,紧邻胸部,远离下摆边,而通常为紧邻下摆边;全身所饰八团纹样均为行龙,这样的纹样较通常正、行龙各四团的纹样等级更低。这样的八团龙袍在故宫藏清代服饰中唯此一件,弥足珍贵。其独特的形制不见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和光绪五朝《大清会典》等有关服饰典制之记载,综合考察其纹样、形制和工艺特征,它应是服饰制度尚未完全定型化的清初顺治时期后妃穿用的吉服之一种。

96、红色纱地满绣回纹平金云龙袷褂,清早期,身长107cm,两袖通长117cm,袖口宽18cm,下摆宽96cm,左右开裾长45cm,后开裾长50cm。清宫旧藏。




    褂圆领,对襟,平袖,左右及后开裾。此袷褂以二至四色晕在红色纱地上用明黄色加捻衣线满纳回纹地,其上再用平针、缠针、钉线、套针、平金等针法加绣彩云金龙及海水江崖纹饰。褂内衬月白色暗云纹实地纱里,襟缀铜鎏金錾花扣四。
    此为清代吉服。褂之纹样规整稚拙,设色浓重,绣工精细不露绣地。通过多重绣线和水路的细致勾勒,使纹样显现出浅浮雕般的效果,风格粗放有力。
——衣线:即双股合捻线,因用其缝制衣服,故称之为衣线。
——套针:苏绣主要针法之一。始于唐代,盛于宋代,至明清时期更为发展,流传很广。根据纹样表现效果,可分平套、集套、散套等。
    一,平套针法。根据纹样分皮绣制:第一皮出边,外缘齐整;第二皮称“套”,用一针隔一针的稀针嵌入第一皮线条的中间,要罩过第一皮的十分之八;第三皮与第二皮线条长短相同,每针嵌入第二皮线条的中间,并要与第一皮线条的尾端衔接。各皮依此类推,绣到纹样边尽处。针脚要齐整,丝丝相夹,使镶色和顺,绣面平服。
    二,集套针法。大致与平套相同,由于集套用于绣圆形纹样,绣时第一皮出边要外缘齐整,向内长短参差,外缘排针略稀而内较密,每一针都要对着圆心,最后一皮的针迹集中于圆心,近圆心处要藏针,越近圆心藏针越多,直到绣满为止。
    三,散套针法。是苏绣欣赏品中最常用的针法,亦是运用最广泛的针法之一。其主要特点是第一皮出边外缘整齐,排针密,内则长短参差。

97、明黄色八团彩云金龙妆花纱单袍,清顺治,身长140cm, 两袖通长180cm,袖口15cm,下摆136cm,开裾长87cm,前胸后背团直径32cm,两肩团直径29cm,下摆前后团直径30cm。清宫旧藏。




    袍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裾左右开。袍在明黄色暗团云龙纹实地纱地上以妆花手法织八团彩云金龙纹,领、袖边饰蓝色彩云金龙纹妆花缎,外沿蓝色片金及二色平金边各一。领、襟缀金托珊瑚圆扣四。袖衬本色实地纱,袍上八团纹样内衬补缀明黄色缠枝莲纹直径纱。
    此袍为清代皇后吉服,织造精细,其领、襟处所饰妆花金龙纹样仍带有明代风格。

98、香黄缎暗云龙织金团龙龙袍(拆片),清顺治,身长118cm,两袖通长145cm,袖口宽14cm,下摆宽105cm,前后裾长31cm。清宫旧藏。



    龙袍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袖身有压褶接袖一段,裾前后开。袖边及领边用石青色妆花缎镶边。
    龙袍以在暗四合如意云组成的方格骨架内织团龙纹的香黄色缎为地,并用“妆花”技法以圆金线织正面金龙四团,间饰五彩祥云和海水江崖。金龙用圆金线织成,每两根为一组,突出了龙纹的立体感,而祥云和海水江崖纹虽然仅有蓝、绿二色,但由于运用了晕色技法,亦不显单调。
    此龙袍织工精细,花纹设计巧妙,用色讲究,是清代顺治皇帝所穿的龙袍。

99、蓝色八团彩云金龙妆花纱袷袍,清顺治,身长116cm,两袖通长142cm,袖口12cm,下摆102cm,前后开裾长34cm,左右开裾长20cm,前胸后背团直径23cm,两肩及下摆前后团直径22cm。清宫旧藏。



    袍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裾四开。袍以二至三色晕的方法在蓝色暗缠枝莲纹实地纱地上彩织八团云龙纹。蓝色缠枝莲纹漳绒领、袖边,镶丝织人字绦及石青素缎边,内衬蓝色暗缠枝莲纹直径纱里,缀铜鎏金錾花扣四。
    此袷袍为清代皇帝吉服,织工细密匀称,其形制、纹饰、色彩等都表现出清初的服饰特征。

100、明黄色八团云龙妆花缎袷褂,清康熙,身长135cm,两袖通长127cm,袖口宽18cm,下摆宽109cm,左右裾长52cm,后裾长55cm。清宫旧藏。




    褂圆领,对襟,平袖,裾三开。以地纹为明黄色暗花团龙菱形万字纹的云龙妆花缎为面,以月白色折枝花卉寿桃纹暗花绫为里。褂身用妆花技法织彩云金龙纹八团,其中前胸后背正龙各一团,下幅前后行龙各二团。此褂为八团龙褂,属吉服,服用时套穿于龙袍之外。此褂特殊之处在于它色为明黄,与清代《大清会典事例》等所载典制规定的皇后的八团龙褂 “色用石青”相异,与故宫博物院所藏八团龙褂实物几乎均为石青色也明显不同。综合这件八团龙褂的形制纹样及织造工艺等特征判断,它应是清代康熙时期的服装款式之一。这件明黄色八团龙褂织工精巧华美,所用纹样、色彩表明穿用者之等级至尊无上,且这种褂存世数量稀少,是不可多见的服饰文物珍品。

101、蓝地云龙妆花纱夹女褂,清康熙,身长146cm,两袖通长170cm,袖口宽21cm,下摆宽140cm,左右裾长73cm。清宫旧藏。




    女褂圆领,对襟,平袖口,裾左右及后开,衬里为月白色缠枝莲暗花直径纱。
褂面是在石青色实地纱上以“妆花”技法用圆金线和片金线织金龙九,两肩、前胸后背织正龙五,下裳织行龙四,通身满布云纹,下幅山石海水寓意“寿山福海”。色彩以绿、蓝、红的晕色为主色调,浓艳而庄重,妆花工艺精美。
    清代规定男女褂均为石青色,清早期的服饰制度尚未完善,从这件褂的形式看,虽然与典制记载有出入,但应属于吉服褂。
tiino

ZxID:7055860

等级: 禁止发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9-06-29 0
— (灬千ヽ) 楼主辛苦了,现在才翻出来加分,是我们的疏忽,请谅解。 (2009-07-17 14:28) —
明天继续~~
6233109

ZxID:390628


等级: 家喻户晓
每一个成功的奥特曼背后,都有无数个默默挨打的小怪兽。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9-06-29 0
真是好精致啊,看到衣服颜色、图案都不怎么张扬,但是仔细看来又透着一股精细、华贵的味道。
吉祥图案: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用以表示祝福和象征吉祥。明清以来,以寓意、谐音的方式体现吉祥的图案十分流行。如牡丹--富贵,桃实--祝寿,石榴--多子,蝙蝠--福,喜鹊--喜庆,鱼--富足有余等等。同时,还常用多种动、植物搭配组成吉祥图案纹饰,如:
    梅花、竹子、喜鹊——“梅竹双喜”
    牡丹、白头翁——“富贵白头”
    蜜蜂、马、猴——“马上封侯”
    牡丹、瓶——“富贵平安”
    鹿、鹤——“鹤鹿同春”
    灵芝、仙鹤衔佛手、竹——“灵仙祝寿”
    石榴、佛手、桃实——“福寿三多”
    卍带、鲇鱼、如意——“万年如意”、“年年有余”
    荷花与盒——“和合二喜”
    如意云纹、平水杂宝、海水江崖——“寿山福海”等等。
我看到衣服上面,好多边边上都绣着“福、禄、喜、寿”这样的图案。
没完结的我不看,等待……
urchin

ZxID:5630147


等级: 职业撰稿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9-06-29 0
好精致好华丽,楼主辛苦了
akanishi1984

ZxID:4991457

等级: 略知一二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9-06-29 0
哇~~~好美呀!!!
weana

ZxID:64626

等级: 博览群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9-06-29 0
这些染色配色太强大了。没有化学染料,他们是用什么染出这些淡雅或艳丽或庄重但是都绝对悦目的颜色的呢
原贴度日

ZxID:8084184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9-07-16 0
哦ieugytoe
拖的鞋

ZxID:7402932

等级: 文学俊才
远离爱者,无惧无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9-07-16 0
惊叹,太精致了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