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女儿梦——精美绝伦的中国古代妆奁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7429 回复:16

[物品器具] 承载女儿梦——精美绝伦的中国古代妆奁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tiino

ZxID:7055860

等级: 禁止发言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6-28 0
承载女儿梦——精美绝伦的中国古代妆奁
— 本帖被 灬千ヽ 执行合并操作(2009-06-29) —
              中国的妆奁文化历史可谓久矣,镜案同妆奁文化是一对与生俱来的孪生姐妹,也是妆奁文化的重要内涵,镜奁,俗称梳妆箱,旧时宁绍一带也有叫梳头婆的。若要探寻妆奁文化,远可追溯到殷商之前的新石器时代,1924年甘肃齐家坪曾出土一面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铜镜,乃是我国最早的鉴容器具,而山东大汶口遗址曾发现一把回旋纹透雕象牙梳子竟有五千岁的高龄。

    春秋战国时期,漆器制作已有相当水平,至汉更臻完美。江苏邗江出土的汉代九子方漆奁,外黑里红,周有三道鎏金铜箍,盖为铜皮平脱柿蒂纹,内藏丝织物包裹铁镜,下有九子小盒,分藏梳篦、铜刷、毛笔、胭脂、首饰等用品,精美绝伦,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对妆奁文化的理解和卓越的设计才能。
  
    古代的铜奁陶奁多呈圆筒形,直壁、并带有博山式盖子,一般器腹较深,底有三足,旁有兽衔耳环,盛行于秦汉。其实古代的铜奁陶奁既是梳妆用具,同时还兼作贮存美酒和食物的盛器,这让当代人看来简直匪夷所思。
  
    古奁在晋唐后渐渐演化,东晋大家顾恺之在《女史箴图卷》中画有两位正在梳妆的计女,身旁除有四个奁盒外,又多了一具形似蜡台的镜架,铜镜插挂在架顶上。
  
    多年前河南郑州宋墓的壁画中曾发现画有镜台,宋《魏武杂物疏》载:“镜奁之大者,镜台出魏宫中”,《法书要录》亦记有:“恒书如插花美女,舞笑镜台。”之句,可见镜台在宋时已很普遍。
  
    1977年武进出土了一具南宋朱漆钱金链瓣式漆奁,奁盒上的人物服饰和园林布局成为专家研究南宋习俗和历史的重要资料。无独有偶,后来离其不远的苏州盘门外又发现一架元末吴王张士诚为其母曹太妃打制的纯银镜架,架上整錾的龙须、凤翼、雀羽、兔毫、花心、叶脉,细如发丝,纤毫毕现,堪称鬼斧神工,成为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镜奁经明清两代演绎派生出繁多款样,有镜台、镜架、镜箱、镜袋、官皮箱等等,其做工之精,用材之优,前所未有。雕刻镶嵌包铜缀玉,玲拢可爱,极具艺术观赏性,成为明清妇女闺房小姐的终日伴侣,有的甚至用紫檀黄花梨等名贵木材来制作,故宫嫔妃寝室里陈列着一具长高约40x30厘米的满地浮雕象牙镜箱,可以设想它的原材料,必定是一根长达几米的巨型象牙,令人叹为观止。
  
    提起官皮箱,人多以为乃官府所用皮箱。其实官皮箱并非官用,亦不是皮制,乃是尺半高前有两扇门,里置抽屉数只,上有空盖内藏铜镜支架的木制梳妆箱







耳中明珠绾臂金环 古代女子私妆的故事 

  我出东门游,邂逅承清尘。思君即幽房,侍寝执衣巾。时无桑中契, 

  迫此路侧人。我既媚君姿,君亦悦我颜。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致叩叩? 

  香囊系肘后。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何以慰别离? 

  耳后玳瑁钗。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 

  何以消滞忧,足下双远游。 

  六朝以前的情诗,处处可见不加掩饰的真挚与热烈。三国时繁钦的这首《定情诗》也是如此,诗里一对恋人用各种信物盟誓,来笃定他们的情缘。 

  这些信物都是古代女子的妆私,有一些至今仍是: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古代女子的臂钏又称“缠臂金“,如苏东坡《寒具》诗:“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 

唐:缠臂金   



早期臂钏实物多出现于北方地区,通常将金银条锤扁,盘绕成螺旋圈状。所盘圈数多少不等,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八圈,并有花、素之分:镂刻有花纹的,称“花钏“,素而无纹的,称“素钏“。无论从什么角度观察,所见都为数道圆环,宛如佩戴着几个手镯。“钏“字的造形从“金“,从“川“,其中的“川“字即象形而来。 

明:金花钏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古代未字女子均不戴戒指,因为戒指是定亲或定情信物,所以这个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却是最重的,到今天也是如此。伸出手让对面的人为自己戴上,而后,或者幸福的戴一辈子,或者早晚有一天对着它哭到心碎。 

  《太平广记》里说书生李章武与华州王氏子妇相爱,临别时王氏子妇赠李章武白玉指环,并赠诗曰:“捻指环相思,见环重相忆。愿君永持玩,循环无终极”。后来李章武再去华州,王氏子妇已忧思而死,二人遂神会于王氏宅中。 

  《云溪友议》写韦皋与玉箫相恋,依依惜别时韦皋送给玉箫一枚玉指环,发誓五至七年后来娶玉箫。但后来韦皋违约不至,玉箫绝食而死。再后来韦皋成为西川节度使,知此事后悔恨不已,遂“广修佛像”以赎罪,最后玉箫托生为歌姬,又回到了韦皋的身旁,再续一世的情缘。 

家传的一枚缠丝嵌宝戒,做工极精致,可惜戒面残缺了。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最早的耳环以青铜制成,造型也比较简单。耳坠是在耳环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它的上部是一个圆环,环上缀一组坠饰,因形得名,故曰耳坠。李笠翁在他的《生容》里说,耳饰里小巧简洁的耳环为“丁香”,繁复华丽的耳坠为“络索”。 


汉:鎏金点翠花篮耳坠



宋:天鹅型耳环



元:金镶翠饰耳环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古代手镯称为“跳脱”,《唐诗纪事》中有个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他的宰臣:古诗里有“轻衫衬跳脱“句,你们有谁知道“跳脱“是什么东西?宰臣都答不上来。文宗告诉他们说:“跳脱即今之腕钏也。“梁代陶弘景在《真浩》中也记述了仙女萼绿华赠羊权金、玉跳脱的故事。 

  跳脱的名字在明清以后就渐渐被镯、钏取代了。 


宋:金镶玉跳脱    



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古人爱玉,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古语。《古诗笺》中释说:“以玉缀缨,向恩情之结。” “罗缨”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系于腰间的彩色丝带,以示人有所属。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诗经》中:“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描述女儿出嫁时 ,母亲一面殷殷地叮嘱女儿些私语,一面恋恋不舍地与其束结罗缨。 


战国:玉佩



清:琉璃合欢佩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 

  《诗源》里说文胄与邻妇姜氏相爱,并送姜氏一枚百炼水晶针为信物,姜氏启履箱,取连理线,贯双针,织同心结回赠文胄。素缕表示纯洁,而针谐音同贞。 

  将那丝丝缕缕的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同心结来赠与对方,绵绵思恋与万千情愫也都蕴含其中。梁武帝萧衍诗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宋代林逋有“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的词。 

  唐长孙佐转妻子的诗《答外》写她为给戍边的丈夫做同心结,以倾诉相思和离情: 

  征人去年戍边水,夜得边书字盈纸。挥刀就烛裁红绮, 

  结作同心答千里。君寄边书书莫绝,妾答同心心自结。 

  同心再解不心离,离字频看字愁灭。结成一衣和泪封, 

  封书只在怀袖中。莫如书故字难久,愿学同心长可同。 

  言为心声,所谓“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结”这个汉字就象是一张“不舍心怀、情用牢结”的网,却网不尽天下痴儿女故事的万一,目睹神伤。 


明:同心结   



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搔头是簪的别称,《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武帝宠爱李夫人,曾有一次取下李夫人的玉簪搔头,搔头之名即由此而来。 

  《鼓吹曲词.有所思》中写一个女子在“闻君有他心”后,伤心欲绝的把情人相赠的玳瑁簪“拉杂催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哀莫大于心死了,何必如此自苦? 


清:嵌宝银簪 



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 

  古代的绢称为纨素,而裙是从“裳”演变而来。古时布帛门幅狭窄,一条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因有“裙“的名称。古代“裙、群“二字同源,汉刘熙《释名·释衣服》:裙,群也,连接群幅也。“,汉辛延年《羽林郎》诗:“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关于裙子的情愫最让人感慨的莫过于武则天这首《如意曲》,这诗是她为谁写下的呢?一样骞累于千丈红尘和茫茫人海,人世间的女子哪怕豪气干云如武则天看到月光下的桂树,仍旧没逃过夜夜绵长的思念……谁逃的过? 


清:石榴裙   



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 

  “中”同“衷”,白绢是一分纤尘不染的恋恋情怀...... 

明:纨衣



何以消滞忧,足下双远游。 

  曹植《洛神赋》中有“远游之文履”,指绣花的鞋子,《后汉书.五行志》中记载汉代妇女出嫁时穿木屐,屐上施以彩画,并以五彩丝带系之,以示吉祥。在南朝时,凡娶妇之家须先下绢丝新鞋一双为聘礼。陶渊明在《闲情赋》里愿意做爱人脚下的鞋子“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 疼惜若此! 

  五代以前的女子脚下是没有羁绊的,因此心多少也是自由的,她既可以是最温柔的女泽,也可以听野外鼓荡风生。 


唐:锦履  

[ 此贴被天若舞在2010-10-25 12:01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 410403025

    派派币 +10

    我很赞同+基础分

yunaiyue

ZxID:1727285

等级: 脱颖而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8-12-20 0
揭秘千年闺房的红粉往事:红妆尽收“奁”中

裸人方奁、玉簪

    天性使然,女人永远是美的追随者;古往今来,衣饰妆匣一直是女人们的热门话题。在山东省文物精品大展中,展出了部分古代女子的衣物、首饰,让人大开眼界。那些玉簪金钗、古典华裳,记载着多少前尘往事? 

  爱美之心

    红妆尽收“奁”中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今亦然。远古人已知“止水鉴容,流水沐浴”,用贝壳、兽牙装饰颈项。至西周时期,奁——中国古代女子用以盛放梳妆用品的盒子就出现了,后来经过历代发展,奁的款式多种多样,做工精美,用料考究,既具有实用性,又极具艺术观赏性。古代不少文艺作品中,就有声有色地展示了奁的形象。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凤凰台上忆吹箫》中有句“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抒发丈夫赵明诚去世后的忧郁心情。写得更为凄婉的有王易简句:“相思日暮,恨洛浦娉婷,芳钿翠剪,奁影照凄楚。”奁也见于古代画卷中,东晋顾恺之在《女史箴图》中画有两位正在梳妆的仕女,身旁就有四个奁;宋人的《半闲秋兴图》中有一条几,上面放着一个奁及一些梳妆用品,中间摆镜架,铜镜中映出仕女面容。在文学史上,唐代韩偓等人的诗歌因多写男女之情和妇女的服饰容态,诗风绮丽纤巧,被称为“香奁体”,对后世诗歌有一定影响。

    中国的妆奁文化历史久矣,在西周至秦汉时期,奁多为铜、陶器,且一般器腹较深,底有三足,旁有兽衔耳环,风格粗朴。在山东省文物精品大展中,即展出了一件西周时期的铜奁,这件造型和题材内容非常奇特的奁出土于山东莒县,最初由清末莒县文物鉴赏家庄湛岩收藏。铜奁高5厘米,长12厘米、宽5厘米,呈长方形,直壁稍微内收,顶部有两扇可对开的小盖,每盖一纽,分别为男、女裸体人物,呈面对面跪坐状。奁下部,铸有六个人形器足,皆裸体、屈膝,双手在后背负器身。以裸人为题材应与祈求种族繁衍的思想有关,象征着子孙繁衍之意。

    据文物专家介绍,古代的铜奁、陶奁既是梳妆用具,同时还兼作贮存美酒和食物的盛器,这种一器多用的方法,让当代人看来就匪夷所思了。

    发饰风情

    玉簪金钗绾青丝

    “青丝缨络结齐眉,可可年华十五时;窥面已知侬未嫁,鬓边犹见发双垂。”这是《竹枝词》里的句子。头发是古代女子感情的载体,青丝,就是情丝。传世的爱情故事中,女子往往以秀发赠与相爱的男子。青丝与发饰,更是密不可分。

    “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的长针。古代女子15岁前,发式通常是将头发集束在头部的双侧,梳成树丫或兽角状,之所以称女孩为“丫头”,其名称就来源于此。满15岁,古代女子就被看作成人,如果已经许嫁,便可梳成人的发髻了,这时就需要使用发笄。古时称女子成年为“及笄”,就是这个意思。

    古代发笄形式繁多,专家介绍,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中就出现了陶笄、骨笄,说明在这个时期已有束发甚至戴冠的头饰了。到殷商以后,骨笄普遍出现,并且在笄头上镂刻着精美的鸟首形和饕餮等装饰纹样,在考古发掘中常有出土。比如妇好,商代中后期君主武丁的妻子,她有着卓越的政治活动能力和军事指挥才能,经常带兵打仗,威镇四方,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战场上披坚执锐、威风凛凛的女将,对首饰也十分喜爱。在她的墓葬中,竟然发现精美的玉笄二十多件,雕花骨笄多至四百余件。

    由于古时男女皆蓄发,所以笄并非女子专用,男子年二十行“冠礼”也会用笄。“冠礼”即男子的成年仪式,在头顶盘结、戴冠,冠的左右两侧预留两个小孔,用笄横穿发髻,加以固定,以免滑坠。男子经“冠礼”,女子经“笄礼”,方可论婚嫁,开始人生的重要转折。在山东省博物馆的展厅里,就能看到两支明鲁王朱檀墓中出土的金簪。

    如果认为“笄”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的话,簪与钗一定是您所熟悉的。其实,簪就是由笄发展而来的。钗,则是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除了簪、钗,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还有一种称作“步摇”的首饰,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花枝等形,其上缀以珠玉。“步摇”,单听名字就那么活泼、灵动,女子发髻上插了这样的步摇,莲步轻移,钗随人动,该是怎样的风情万种。


“三寸金莲”

    扭曲的审美习俗

    历史留给我们的不只是青丝上摇曳的美丽,还有扭曲甚至变态的“美”。在省文物精品大展展厅陈列的几双“三寸金莲”绣花弓鞋,让人可以想象缠足为当时的妇女带来的痛楚。 

    三寸金莲属于古代的审美习俗,它源于“女子以脚小为美”的观念。女子到了一定年龄,用布带把双足紧紧缠裹,最终构成尖弯瘦小、状如菱角的锥形。双足缠好后,再穿上绸缎或布面的尖形弓鞋,此即“三寸金莲”。“三寸金莲”听起来很美,很神秘,有尺寸,有形状,既然比作莲花,自然还有一种香艳的情怀。但俗语说:“小脚一双,眼泪一缸。”把天然的双脚人为地扭曲,该是多么的残忍。

    满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后,起初极力反对汉人的缠足风俗,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缠足。但此时缠足之风已是难以遏制了,到康熙七年(1668年)只好罢禁。这一时期,脚的形状、大小成了评判女子美与丑的重要标准,在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作为一个女人,是否缠足,缠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她个人的终身大事。直到“五四”运动时期,在反帝反封建和解放妇女的口号下,要求妇女彻底解放,首先提出妇女放足,禁止给女子缠脚,裹足的女子才逐渐少了。“三寸金莲”这段历史,也逐渐尘封在博物馆里了。

    “时尚古装”

    典雅华裳添姿色

    清朝的统治者虽没有办法改变“三寸金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却在服饰方面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汉族女子。在山东省文物大展上,就可以看到这样几件清朝的“时尚女装”。

    一件清乾隆年间的湖蓝花棉袄,体现出满汉文化交融的特色:立领,宽袖,半身。衣服边缘镶有彩绣鸟蝶花枝纹的白缎条与素面黑缎条;在袖端处,两道彩绦与黑缎镶贴其上,而袖口则白缎外翻,露出彩线刺绣的仕女、山石流水图。有暗花卉云纹的湖蓝色绸面简洁、素雅,而领、襟、摆等处的镶滚工艺又给这件衣服添了几分姿色。

    另一件清代彩绣人物红绸袄,是清代汉族贵妇的礼服。整体以红色为主,多处装饰绣有花景人物的彩色团补。而领托、袖口、襟边等细微之处,则绣有象征富贵吉祥的凤凰、如意、牡丹等。整件衣服在色彩搭配上力求平衡与和谐,既庄重典雅又不乏生动活泼,既雍容华贵又显喜庆吉祥,穿来应是摇曳多姿,尽显女子修长的身材,优雅的气质。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已不再穿戴像古代女子那样复杂多样的服饰,但是至今仍能看到时尚女子们由阵阵复古风带来的属于历史的香气
nimin

ZxID:6031017

等级: 读书识字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06-28 0
真是长见识了
无聊的

ZxID:443235


等级: 热心会员
消失了一百年,才知道什么是再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06-28 0
古代妆奁很精致啊

                          得瑟死你………………
akanishi1984

ZxID:4991457

等级: 略知一二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06-28 0
哇~~~好美呀!!!!
两点

ZxID:426161

等级: 热心会员
真正的男女之间的感情,也只是他们相遇,他们做爱,他们告别而已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06-29 0
真的好漂亮呢
看起来很精致
古代人民滴智慧果然不容人小觑吖
双月亮

ZxID:779994

等级: 略知一二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07-12 0
承载女儿梦——精美绝伦的中国古代妆奁
蠍子de眼

ZxID:7995769

等级: 读书识字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07-12 0
真是没想到啊,古代的女子的化妆品挺漂亮的 。。
多比归来

ZxID:7837777

等级: 才华横溢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9-08-20 0
男子送女子妆奁盒有什么特殊含义么
子颜

ZxID:2725961


等级: 职业撰稿
我.并不是.....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9-08-20 0
我好没耐心的说..
看不完了..
孤鹜长天

ZxID:6914297

等级: 小有名气
简单生活就是快乐,家人平安就是幸福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9-08-21 0
好东西啊,可惜图小了点
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
-------------------饿死不看耽美
妤若

ZxID:13598454

等级: 小有名气
未及地老,如何抵达天荒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0-11-17 0
古代的手工妆奁可真够细致的,好精美。
唉,可惜好多非物质文化都遗失了,挺想见见的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
迷茫的小鸟

ZxID:8420187

等级: 自由撰稿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0-11-17 0
我靠,连梳妆盒都这么长学问
倾奇

ZxID:574940

等级: 热心会员
他们现在一点也记不起自己最初是躺在哪朵花里,花儿发出怎样的香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0-11-17 0
谢谢分享
风在吟唱些什么
耳朵
已经麻木
堇墨浮华

ZxID:13563865

等级: 略有小成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0-11-17 0
好古典啊
jjjimmy

ZxID:6418157

等级: 牛刀小试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0-11-18 0
东西很华丽,但是那化妆技术真是~
清茶素盏

ZxID:8090858

等级: 牛刀小试
若我离去 后会无期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10-11-18 0
古代的东西真真的精美绝伦啊。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