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指是人们套在手指上的环形装饰物,古称“指环”、“约指”。“戒指”一名的出现大致在明代。
历代指环出土颇多,在年代上以新石器时代为早,距今有四千多年历史。古代指环的质料,主要有骨、石、铜、铁、金、银、玉及各类宝石。
骨指环,通常截取动物肢骨做成,多见于新石器时代墓葬,男女都可使用。大约在金属指环出现之后,戴骨环者逐渐减少。
石指环,通常以大理石或叶腊石为主要原料,经打制、磨研、钻孔而成,初见于新石器时代的墓葬。
铜指环,大约出现在商周时期,目前所见遗物,年代大多为战国至两汉时期的遗物。战国时期的铜质指环,一般多用银片弯制而成,形如圆筒,显然还未脱离骨指环的影响。直至两汉时期,仍见有这种指环,只是环身的高度有所降低。从汉代起,以粗铜丝制成的指环逐渐多见。魏晋以后,戴铜指环者日益少见,取而代之的是金、银指环和铁指环。
铁指环,最早年代的实物出土于春秋末期的墓中。直至汉代,仍有人喜欢佩戴。
金指环,出现得较铁指环晚,约始见于汉魏时期。最初可能由西域传入。金指环进入中国之初,仅仅为少数人所有,因此被视为珍异之物。在金指环中,最为贵重的为百炼金指环,百炼金即纯金。除了纯金指环外,镀金或鎏金指环也常在古代出现。指环的内芯有铜制和银制两种。
银指环,出现得虽比金指环早,但真正的普及还是在东汉以后至两晋这段时间,目前能见到的实物也多为这个时期出土。
玉指环,使用得较普遍,实物较多,文献记载亦丰富。
宝石指环,分为两种:一种纯粹以宝石制成;一种在金戒指上镶嵌宝石,称“嵌宝指环”。史籍中关于宝石指环的记载十分丰富,常见有“翡翠指环”、“碧珠指环”、“火齐指环”、“金刚指环”等。
综观历年出土实物,指环的造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状:
圆环状:是最普通的指环形式,尤其在先秦时期,人们的指环大多做成圆环之状。一般以金属条完成,断面有圆形、方形、半圆形和椭圆形等,两端的交接处是区别的关键。西汉以后,以交合者为多,有时甚至分辨不出接口的位置所作。除单纯的圆环外,有时在正面部位被锤扁一段,考究者还在锤扁部分刻划以纹饰。圆环的环身以素面无纹者居多,有时则被扭曲成麻花状,或被锉锯成多齿状。
圆箍状:最初多见于骨环,主要是受到材料的限制。以后也有用金属片卷曲而成的,环面较高,形如管状。至魏晋时期,由于采用了模制方法,原先的接头多被固定,不可调节。为了加强装饰效果,有时特在环面刻以槽纹。
圆簧形:最初见于商代晚期墓葬,通常用较粗的圆形或方形金属丝弯曲缠绕成螺旋之状。所绕圈数不等,以二至三圈为多,也有作七八圈者。唐代的墓中也有这种指环,与早期形制不同的是,指环表面还涂有金层。元代类书《碎金·服饰篇》在介绍首饰时列有“缠子”一名。明顾起元《客座赘语》也称:“金玉追炼约于指间曰戒指。又以金丝绕而箍之曰缠子。”可见,所谓“缠子”,即指这种圆簧形指环。
马蹬形:在圆环形指环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款式。基础部分仍作环状,惟将朝外部分加工成平形,由于形状和马鞍下的踏脚马蹬相似,故名。直到明代,仍有人佩戴。
嵌宝形:以金属指环为基础,上嵌各种宝石,也称“金镶宝石指环”,省称“金镶指环”。汉代以后较为时兴,实物在湖南、广东汉墓都有出现。到了明清时期,嵌宝指环较为盛行,制作日益精美,镶嵌的宝石也日趋名贵。具体做法是在金属环身上留以几个突出或凹陷的托座,然后将宝石加工成各种形状,镶嵌在托座上。所嵌宝石有琉璃珠、琥珀珠、绿松石和金刚石等。后来,随着交通的发达、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各地风俗互相渗透,指环的风格也带有外来地域特色。
动物形:以动物形象装饰指环,也是古代指环造型一大特色。现存指环中有两件比较典型:一件出自西晋,在金质圆环上铸一兽头形装饰,兽头呈正面状,眼、鼻、口俱全,浑朴不失逼真;一件出自北魏,在扁形的环架上塑一猛兽,从外形看似辟邪,整件器物以金镶绿松石作成,设计别致,制作精巧。这两件饰物均出自内蒙古境内,反映了当红四草原地区游牧民族特有的生活气息。
盾牌形:大多以模压法制成,所用材料以金银为主,装饰部分比一般指环面积要大,通常呈直竖状,整个外形与盾牌酷似。内蒙古赤峰阿鲁科尔沁旗辽耶律羽之墓即有出土。
印章形出土不多,湖南资
兴东汉墓出土的一件可视为代表,以白银为之,浇铸成环状,环上缀一方形印章,刻有“李守”二字。这种指环清代男子使用较为盛行,一些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女子也喜用之。
[ 此贴被天若舞在2010-10-25 13:2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