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收集——历史篇】任务(6)之五代十国及辽、西夏、金    时间:1月1-15日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66108 回复:16

[活动专题] 【素材收集——历史篇】任务(6)之五代十国及辽、西夏、金    时间:1月1-15日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灬千ヽ

ZxID:264835


等级: 内阁元老
倾力而为。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2 0
【素材收集——历史篇】任务(6)之五代十国及辽、西夏、金    时间:1月1-15日
— 本帖被 灬千ヽ 执行提前操作(2010-01-16) —
[backcolor=#ffffff][table=220%][tr][td]
[backcolor=#ff6666][table=200%][tr][td]
[backcolor=#cccccc][table=180%][tr][td]
[align=center]
[color=#0000ff]======================================================================
[color=#ff0000]本月任务:[/color][b][size=5]五代十国及辽、西夏、金[/size][/b]  [color=#ff0000](公元907年—公元1279年)[/color]
======================================================================
回帖时间:2010年1月01日至15日
[attachment=11344369]

[/color][/align]
[backcolor=#ffffff][table=180%][tr][td]
[backcolor=#ffcccc][table=170%][tr][td]
[size=2][color=#ff0000][color=#0000ff]◇[/color]分类1.历史人物——五代十国及辽、西夏、金各朝代的所有历史人物。 [/color][/size]
[size=2][color=#ff0000]例如:[/color][/size]
[size=2][color=#ff0000][color=#0000ff]五代十国——[/color][font=宋体]南唐后主李煜,大小周后,[/font][/color][/size][color=#ff3366][size=2][color=#ff0000][font=宋体]后梁太祖朱温,后蜀孟昶妃[font=times]—[/font][font=宋体]花蕊夫人等[/font][/font][font=arial]。[/font][/color][/size][/color]
[size=2][color=#ff0000][color=#0000ff]辽——[/color]阿保机即辽太祖,辽代大臣韩延徽,辽朝皇太后萧绰等。 [/color][/size]
[size=2][color=#ff0000][color=#0000ff]金——[/color]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金朝右承相师安石,金世宗完颜雍等。 [/color][/size]
[size=2][color=#ff0000][color=#0000ff]西夏——[/color]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color=#ff0000]西夏开国重臣野利仁荣[/color][/color][color=#ff0000],没藏太后等。[/color][/size]

[size=2][color=#0000ff]◇[/color][color=#ff0000]分类2.朝代纪事——五代十国及辽、西夏、金朝的某朝风云事迹。[/color]
[color=#ff0000]例如: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前蜀、后蜀、吴、南唐、[/color][/size][color=#ff0000][size=2]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辽、西夏、金。[/size][/color]

[size=2][color=#0000ff][/color][/size][size=2][color=#0000ff]◇[/color][color=#ff0000]分类3.军事战争——包括五代十国及辽、西夏、金朝所有战役,政变,制度,改革。[/color][/size]
[color=#ff3366][size=2][/size][/color]
[size=2][color=#0000ff]◇[/color][color=#ff3366][color=#ff0000]分类4.科技文化及其他——不能归类于以上的。[/color] [/color][/size]
[size=2][color=#ff0000]例如:文学著作,科技发明,技术发展,民俗服饰,艺术绘画,佛像宗教,百家学说等。[/color][/size]
[color=#ff3366][size=2][/size][/color][color=#ff3366][size=2][/size][/color]
[size=2][color=#0000ff]◇[/color][color=#ff0000]分类5.小 说 推 荐——推荐描写该时期的小说,每人限3篇。[/color][/size]
[size=2][color=#ff3366][color=#ff0000]注意:如果之前已经有推荐的,而您又再次推荐的,不会再次给分,请给出推荐理由或点评,若无理由或点评,这分类至多5分。[/color]
[/color][/size]

[color=#0000ff][size=2]◇以上五个分类,可以单择一类;也可以1、2、3、4、类任意加5,5属额外加分。
◇推荐该时期小说的,每推荐一部,可获得1-10的加分。
◇[color=#0000ff]个人点评,也有1-20分的额外加分,最主要的拿分部分哦![/color][/size][/color]
[size=2][color=#ff3366][color=#0000ff](注:这里说的点评是你自己对人物、纪事等的观点看法,请勿复制。)
◇允许占楼参加,但请说明自己的分类及内容,以免楼下重复。O(∩_∩)O~[/color] [/color][/size]

[/td][/tr][/table][/backcolor]
[/td][/tr][/table][/backcolor]

[color=#ff99cc][color=#ff0000][size=2]【要求】
1.字数在200—2000之间。
2.每人只能选一个类型,只能回复一次,不得多楼回复、灌水!
3.内容补充请本楼修改。请查看楼上有无重复;对以上有补充的,请注明几楼。
4.请不要整篇文复制粘贴([color=#0000ff]谢绝百度全文复制[/color]),排版清楚,尽量避免过多古文段落。
5.所回复内容请勿复制素材区已有帖子。[/size][/color]
[/color]
[color=#0000ff][size=2]评分标准,详见[/size][/color][url=http://www.paipai.fm/r5889290/][color=#0000ff][size=2]http://www.paipai.fm/r5889290/[/size][/color][/url][color=#0000ff][size=2];
活动每月一帖,长期举行。奖励超多,诱惑么,诱惑么,赶紧参加吧[s:268] [/size][/color][color=#ff0000][/color]

[/td][/tr][/table][/backcolor]
[/td][/tr][/table][/backcolor]
[/td][/tr][/table][/backcolor]
[ 此贴被天若舞在2009-12-27 22:06重新编辑 ]
rainlxsh

ZxID:3206502


等级: 素材组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1-01 0
“东方金字塔”西夏王陵———一个神秘王朝留下的背影


      历史上,西夏曾与宋、辽鼎足而立,号称“宋代三国”。西夏是指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公元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 陕北地区的横山县),建国时便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自1038年李元昊在兴庆府(银川市)称帝建国,于1227年被蒙古所灭,在历史上存在了189年,经历10代皇帝。前期与北宋、辽平分秋色,中后期与南宋、金鼎足而立,被人形容是“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据西北两百年”。然而,成吉思汗的铁骑最终使西夏王国一夜之间灰飞烟灭,其灿烂文明,也湮没于大火之中,只有贺兰山下一座座高大的土筑陵台,仍然默默矗立,展示着西夏王朝曾经的辉煌。


    西夏文化,是宁夏地域文化的亮点。探寻西夏文化,自然要到西夏王陵。进入陵区之后,蓝天之下,一座座兀然独立的塔形黄土堆忽然跃入视线时,就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其神秘的氛围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历史迷城,每座陵园,都缠绕着解不开的问号。

【西夏的起源及建立】

    西夏的历史根源可以一直追踪到唐初。这个时候党项族开始强大起来。其中拓跋赤辞投降唐,被赐姓李,迁其族人至庆州(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内),封为平西公。自此在此定居。唐末党项部首领拓跋思恭平黄巢起义有功,再次被赐姓李。从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后代以夏国公成为当地的藩镇势力。


  另一种说法是西夏皇族是鲜卑族的后裔。西夏开国君主李元昊就自称是北魏鲜卑之后。
[attachment=9716080]

  《宋史》卷485《夏国传》上,元昊上宋仁宗表章:“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辽史》卷115《西夏外记》:“西夏本魏拓跋氏后。”《金史》卷134《西夏传》:“夏之立国旧矣,其臣罗世昌谱叙世次,称元魏衰微,居松州者因以旧姓为拓跋氏。”


  08年2月29日新华社:考古人员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乌审旗纳林河乡排子湾村发现一处拓跋部李氏家族墓地。这座五代至北宋初年的拓跋部李氏家族墓地中,出土了几方十分珍贵的墓志。墓志铭用了大段文字记述拓跋部李氏家族起源经过,并明确表示其家族为“本乡客之大族,后魏之莘系焉”。拓跋部李氏家族是“后搬到此地的大族,是北魏人的后代”,这又一次把党项拓跋部和鲜卑拓跋联系在了一起。


  宋初赵匡胤削藩镇的兵权,引起李氏的不满。虽然他们一开始服从宋的命令,但两者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继夏国公位,开始积极准备脱离宋。他首先弃李姓,自称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讳为名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开始了西夏自己的年号。在其后几年内他建宫殿,立文武班,规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军名,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公元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

[attachment=9716079]

【西夏的疆域】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其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最鼎盛时期面积约83万平方公里,包括今宁夏、甘肃大部,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新疆东部及蒙古共和国南部的广大地区。其统治范围大致在今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其疆域方圆数千里,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界萧关(今宁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幅员辽阔。

【西夏的经济】


  西夏处西凉地区,是游牧民族,经济并不发达。西夏经济的来源是靠侵占宋的土地而成的。西夏在太祖(李继迁)时期占领了宋的灵州(今宁夏灵武市)和兴庆(今宁夏银川)等地,又向西占领了凉州(今甘肃武威)和瓜州(今甘肃安西)等地。这些地区丰饶五谷,经常种植蔬菜、水果和粮食。党项人在这个广阔的农田里耕作,学会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西夏经济的发展。并且,西夏长期与汉人杂居,农业技术也达到很高水平。史书曰:“耕稼之事,略与汉同。”


  西夏本来没有瓷器,瓷器靠掠夺宋人来获得。宋夏庆历和议以后,西夏与汉族人民交往的同时学会了制瓷技术。西夏毅宗时期,西夏开始兴建瓷窑,开始生产自己的瓷器,发展制瓷业。西夏的制瓷中心位于“塞上江南”银川平原。其瓷器既吸收中原地区的优点,也有本民族的特点如淳厚朴实等,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西夏瓷器。西夏瓷器还远销到海外。


  西夏崇宗、仁宗时期,西夏经济大大的发展,农业、商业、手工业逐渐发达起来,四方的物品会集到兴庆,进入了西夏经济最鼎盛的时期。

【西夏王朝的灭亡】

宋开禧元年(公元1025年)三月,成吉思汗于蒙古建国后第一次率军攻人西夏,掠走许多牲畜财物,从此,西夏开始走向衰落,以至灭亡。


  蒙古成吉思汁二年(公元1207年)秋,西夏人不向蒙古纳贡,引起成吉思汗的不满,率士军攻到斡罗孩城(兀刺海城),由于西夏军民的奋力反抗,使成吉思汗不敢深入腹地,乃于次年春退回。



  蒙古成吉思汗四年(公元1209年)秋,成吉思汗再征西夏。西夏太子承桢、大都督府令公高逸率军五万抗击而失败,高逸被俘处死。蒙古军进攻西夏首都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外要塞克夷门,是王朝派五万西夏兵与之相持两个月。后蒙古设伏擒西夏军主帅,先攻克夷门,接而引河水灌城,却因外堤决口而淹了自己,只好撤回议和。西夏承诺纳贡,送公主和亲,以后还屡次助蒙攻金。


  成吉思汗十三年(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复以西夏拒绝发兵随蒙军西征为借口,遣军攻人西夏,包围中兴府,西夏国主神宗李遵顼逃命西凉(今甘肃武威),并派使者告之蒙古西夏愿称臣,奉蒙古为主。


  成吉思汗十九年(公元1224年)秋,成吉思汗以西夏私下与金朝议和而派木华黎之子李鲁率大军第五次入侵西夏,大败西夏军。成吉思汗二十年(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从西域返蒙古,次年又以西夏曾纳任人亦刺合·桑昆和不遣质子为由而亲率大军侵西夏。自此攻城掠地,连战皆捷。成吉思汗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正月,成吉思汗分兵围困中兴府,自己则率军进攻金朝。七月,成吉思汗于清水(今甘肃清水)病逝。三日后,西夏末帝出降,西夏灭亡。



【西夏王陵简介】

      西夏王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约30公里的贺兰山东麓。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寝,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内,分布着九座帝陵,253 座陪葬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被世人誉为“神秘的奇迹”、“东方金字塔”。

  
  
  西夏王陵内现存9座帝陵,为裕陵、嘉陵、泰陵、安陵、献陵、显陵、寿陵、庄陵、康陵,坐北面南,按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次序。左为昭,右为穆;父曰昭,子曰穆)葬制排列,形成东西两行。有254座陪葬墓。北端有一处三进院落建筑遗址,为陵邑(或宗庙)。东部边缘有砖瓦窑、石灰窑遗址,为陵区窑坊。
[attachment=9716086]

  西夏王陵不仅吸收了秦汉以来,特别是唐宋皇陵之所长,同时又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与党项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西夏陵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每座帝陵由阙台、神墙、碑亭、角楼、月城、内城、献殿、灵台等部分组成。


  西夏王陵每座帝陵陵园均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占地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坐北朝南,平地起建。高大的阙台犹如威严的门卫,耸立于陵园最南端。碑亭位于其后,这里曾停放着用西夏文、汉文刻制的歌颂帝王功绩的石碑。碑亭后是月城,南墙居中为门阙,经门阙入月城,这里曾置放有文官、武将的石刻雕像。月城之北是陵城,陵城南神墙居中有门阙,经门阙入陵城,陵台偏处陵城西北,为塔式建筑,八角形,上下各分为五级、七级、九级不等,外部用砖包砌并附有出檐,为砖木瓦结构。陵台是陵园中的主体建筑。在中国古代传统陵园建筑中陵台一般为土冢,起封土作用,位墓室之上。


    但西夏陵台建在墓室北10米处,不具封土作用,其形状呈八边七级、五级、九级塔式,底层略高,往上层层收分,是塔式陵台,为夯土实心砖木混合密檐式结构,且偏离中轴线矗立,这在中国建筑史上无前例,是党项族的创造。塔式陵台前有献殿,用于供奉献物及祭奠。陵台至献殿有一条鱼脊梁封土,封土下为墓道。帝陵墓室在墓道北端,位居陵台南10米处,为三室(主室,左右耳室各一)土洞式结构,墓室四壁立护墙板,墓内有朽棺木,为土葬。陵城神墙四面居中有门阙,神墙四角有角台,表明了陵园的兆域地界。有的帝陵还圈有外城,有封闭式、马蹄形式和附有瓮城的外城。基本格局在仿宋陵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attachment=9716096]
  西夏王陵三号陵茔域面积15万平方米,是西夏王陵九座帝王陵园中占地最大的和保护最好的一座,考古专家认定其为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泰陵”。为了让海内外人士了解西夏历史,探究西夏文化,在不断加强西夏王陵陵区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着力开发了以三号陵为中心的游览区,相继建设了西夏博物馆、西夏史话艺术馆,西夏碑林等能够展现西夏深厚历史文化的景点。西夏王陵成为人们了解西夏历史、探寻西夏文化的一处重要文物旅游景区。

[attachment=9716097]
  明代诗人云:“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侯 ······ ”。位于银川西部贺兰山下的神秘的西夏王陵是领略西夏文化、寻古探幽的旅游胜地,它以诱人的魅力和与中原地区迥然不同的西夏文物古迹而具有无限的吸引力。


【西夏王陵详情】


  裕陵 <1号陵>


  考古调查称1号陵。位于西夏陵区最南端,俗称“双陵”之东侧。陵主李继迁,庙号太祖,墓号裕陵,系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祖父。生于宋乾德元年(963年),卒于宋景德元年(1004年)。党项族平夏部落首领,西夏王朝奠基者。自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起,抗宋自立,逐渐强大。宋雍熙二年(985年),诱杀宋将曹光实,袭据银州(今陕西榆林南),自称定难军留后。宋至道二年(996年),邀击宋军于浦洛河,进围灵州(今宁夏灵武市西南)。宋师以五路出击,无功而返。次年,遣使求和,授定难军节度夏州、银州、绥州、宥州、静州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使。宋咸平五年(1002年),攻陷灵州,改称西平府,定为都。次年,攻西凉府(今甘肃武威),早吐蕃大首领潘罗支袭击,中流矢,次年死。子得明继位,尊为光孝皇帝。孙元浩建国后追谥神威,庙号太祖,墓号裕陵。双陵,即1号、2号陵。
[attachment=9716099]

  嘉陵 <2号陵>
  考古调查称2号陵。位于裕陵之西北部约30米处。陵主李德明,李继迁之长子,系西夏皇帝李元昊之父。宋景德元年(1004年)嗣位。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辽封为夏国王,遂建宫阙于鏊子山(今陕西省延川县西)。宋天禧四年(1020年),迁都怀远镇(今宁夏银川),改称兴州。次年,辽封为大夏国王。宋明道元年(1032年)宋封为夏王,同年卒。李德明与宋、辽和好,集中力量开拓河西,战胜回鹘,取得甘州、瓜州、凉州,奠定了西夏版图。子元昊追谥光圣皇帝,庙号太宗,墓号嘉陵。
[attachment=9716100]

  泰陵 <3号陵>
  考古调查称3号陵。位于西夏博物馆西南,俗称“昊王坟”,是旅游者经常参观的一座王陵。茔域面积约15万平方米,虽遭破坏,但仍是整个陵区中规模最大的西夏帝王陵墓。

    陵主李元昊,小字嵬理,后改姓嵬名氏,更名曩霄,自称“兀卒”(意天子)。性雄毅,多大略,晓“浮图佛学,通蕃汉文”。

[attachment=9716106]

      宋天圣六年(1028年),率兵袭破回鹘夜洛隔可汗,夺取甘州(今甘肃张掖 ——)。24岁被立为太子。宋明道元年(1032年),父死袭位,去唐、宋朝廷所赐“李”、“赵”姓,号“嵬名氏”。称帝,立年号,更衣冠,立官制,制礼仪,建蕃学,置十二监军司,又命大臣野利任荣创制文字(西夏文)。宋宝元元年(1038年),筑坛受册,即皇帝位,国号大夏,都兴庆府(今银川市),年号天授礼法延祚。宋康定元年(1040年)、宋庆利元年(1041年)及二年,大举攻宋,与宋军分别战于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好水川(今宁夏隆德县西)和定川寨(今宁夏固原中和乡),皆获胜。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1044年),与宋议和,并称臣于宋。宋册封其为夏国王。夏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1048 年),因夺子宁令哥妻,在没藏讹庞唆使下,被宁令哥刺死。在位17年。谥武烈皇帝,庙号景宗,墓号泰陵。

[attachment=9716107]

  泰陵是整个陵区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历经千年,地面建筑虽遭严重破坏,但陵园的阙台、陵台基本完好,陵城神墙、门阙、角台大部尚好,布局清晰可辨。整座陵园从南到北的遗存有:


  阙台:位于陵园南端,于中轴线两侧对称排列,东西相距离20米,由黄土筑成。阙台正方形,边长8米,高7米,上部内收,顶部有一小台基,其上散有残砖瓦,推测为原有建筑。阙台是低龄区别于陪葬墓的特征之一。


  碑亭:位于中轴线两侧,东西对称,阙台北34米,东西两碑亭相距80米。1987年考古工作者正是发掘东碑亭,台基呈圆角方形,四壁呈三级台阶式。台基地边长21.5米,顶边长15.5米,高2.35米。四壁台阶以绳纹砖包砌,石灰勾缝,局部砖尚存。有三个人像碑座出土(应为四座,存三毁一);还出土有西夏文残碑360块,残片文字最多的仅5字;还有瓷、铜、铁碎片及泥塑残块等。


  月城:位于碑亭北,呈东西长方形,东西距120米,南北距52米,墙基宽约2米,高0.7米,占地约10亩,北与陵城南墙相贴。城如月牙露出,故名月城。月城南墙正中有门,石道两侧有石像生基址。


  陵城:四面城墙(俗称神墙)环绕,呈南北长方形,南北向距180米,东西相距160米。城墙墙基宽3米,用黄土分段夯筑,各段基如须弥座状,故又称须弥座式神墙。陵城四周城墙正中辟门为门阙,门址宽约12米,每个门阙由三个圆锥形夯土基座组成,从地面散布的瓦片、脊饰残件推测,曾建有门楼。城墙四角各有角台,角台有砖瓦残存。在南神门内约25米偏西处,有一用黄土垫实的台基,直径20米,高0.7米,其上建筑无存,周围地面残存大量青砖灰瓦及琉璃构件,此为献殿。


  陵台:陵园北高矗立约20米的一个塔状凌锥形夯土台,用黄土密实夯筑而成,八面七级,夯土台有椽洞。陵台周围地面散有大量瓦片、瓦当、滴水等建筑物残块。献殿与陵台之间有一条南北走向形似鱼脊的用砂石填成的墓道封土。墓道长50米,北端为一盗坑,直径20米,深约5米。

[attachment=9716108]

  安陵 <4号陵>


  考古调查称4号陵。位于泰陵西约2公里的贺兰山山脚下,陵园东、西、北三面环山,面积约10万平方米,坐北朝南。陵台八面五级,高15米。陵园布局与泰陵相同,由阙台、碑亭、月城、献殿、陵台、墓道等部分组成。嫌遗存碑亭一座。安陵墓主凉祚(1047年 ~1068年),元昊妃没藏氏之子。1048年国相没藏式兄没藏讹庞唆使元昊长子、皇太子宁令哥杀死其父,复诛宁令哥,立凉祚为帝。周岁即帝位,改元延嗣宁国。没藏氏立为太后,因帝年幼,母与舅没藏讹庞执政6年。其间与北宋、契丹时战时和。性好佛,西夏天佑垂圣元年(1050年)役使兵民数万建承天寺。实行亲宋政策,仿宋朝官制,增设职官,起用汉人,调整州军,与宋互市。1068年12月病卒,在位20年。谥昭英皇帝,庙号毅宗,墓号安陵。

[attachment=9716109]
  献陵 <5号陵>


  考古调查称5号陵。位于泰陵(3号陵)北2.3公里,面积10万平方米,破坏严重。陵城方形,边长183 米,陵台夯土已被后人取做他用。该陵有碑亭3座,西边一座,东边南北两座,南小北大。西碑亭出土西夏文残碑63块,东碑亭出土汉文残碑26块。陵园主李秉常(1061年~1086年),为毅宗凉祚之长子。1068年宋册封为夏国主。


  西夏大安二年(1075年)15岁时,始亲国政,实行联辽政策。西夏天安礼定元年(1086年)七月,李秉常忧愤而卒,年26岁,在位20年。谥康靖皇帝,庙号墓宗,墓号献陵。


  显陵 <6号陵>


  考古调查称6号陵。位于献陵西650米处,陵园紧依荷兰山脚,西北两面环山。独特之处有马蹄形外城,南面开口,东西墙前端至月城终止,陵园的阙台、碑亭、月城、献殿、陵台、墓道等布局与其他黄帝陵园相同。陵园主李乾顺(1083年-1139年)为惠宗李秉常之长子。西夏天安礼定元年(1086年)即位,年仅3岁。国政由其母梁太后和其舅梁乙浦操纵。1087年被宋朝册封为夏国主,1088年被辽册封为夏国王。西夏永安二年(1099年)亲理国政,实行结辽抗宋抗金。后来金以土地相诱又背辽附金。推行“尚文重法”的治国方针,贞观年间刻印的《贞观玉镜桶》是一部依法治军的军事法典。加强了军事力量,扩展了领土。西夏大德五年(1139年)卒,年57岁。在位54年。谥圣文皇帝,庙号崇宗,墓号显陵。


  1972年~1975年,宁夏文物工作者正式发掘显陵,墓室为多室土洞式,由墓道、甬道、中室、东侧室、西侧室组成。墓道全长49米,墓道甬道两壁有武士像壁画。墓室内出土有甲片、铜泡饰、铜铃、瓷片、铁钉、珍珠。发掘前此墓多次被盗,出土遗物不多。
[attachment=9716113]

  寿陵 <7号陵>


  考古调查称7号陵。位于献陵北3公里。陵园面积8万平方米。陵园已被现代建筑破坏,仅剩阙台、碑亭、月城、陵城部分神墙、陵台。寿陵墓主李仁孝(1124年~1193年),为崇宗乾顺长子,16岁即帝位,改元大庆。李仁孝统治时期,放粮赈饥,减免阻水,同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西夏人庆元年(1144年),令州县各立学校,并立大汉太学,亲释典。人庆三年(1146年)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庙祀。发展科举制度,购买儒家典籍,组织人力翻译出版西夏文儒家经典著作,于翰林学士院内设有翰林学士、翰林待制和翰林直学士。封西夏文字创制者野利任荣为广惠王。天盛年间,修成法律《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这是我国第一部以少数民族文字制定、颁布的法律。大兴文治,整伤吏治,进一步完善了中央和地方的统治机构,加强了封建统治,使夏国“典章文物,灿然成一代宏规”。西夏乾祐十四年(1193年)仁孝卒,年70岁。谥圣祖皇帝,庙号任宗,墓号寿陵。

[attachment=9716114]
  庄陵 <8号陵>


  考古调查称8号陵。位于7号陵西北,相距500米,紧靠山脚。庄陵墓主李纯祐(1177年~1206年)为任宗仁孝张子。西夏乾祐二十四年(1193年)即位,时年17岁。西夏天庆元年(1194年)初金册封为夏国王。李纯祐是西夏历史上“能循旧章”的“善守”之君,竭力奉行对内安国养民,对外附金和宋的方针。但此时蒙古突起于漠北,严重威胁西夏国的安全。西夏国内上层同志矛盾重重,1206年,其侄李安全在纯祐母罗太后的支持下,自立为帝,纯祐“死于废所”,年30岁,在位14年。谥昭简皇帝,庙号桓宗,墓号庄陵。

[attachment=9716115]
  康陵 <9号陵>


  考古调查称9号陵。位于7号陵东北。地上建筑除陵台外其余建筑无存,陵台已坍塌过半。康陵墓主李安全,为仁宗仁孝弟越王仁友之子,崇宗乾顺之孙。西夏桓宗天庆十二年(1205年),与桓宗母罗氏合谋废桓宗自立,改元应天。六月,罗氏为子请封册于金,金册封为夏国王。蒙古多次用兵西夏,并破克夷门,进围中兴府。李安全亲自登城激励将士守御。蒙古兵引黄河水灌城,城中居民淹死极多。李安全遣使乞援于金,金拒绝出兵。李安全只得向蒙古纳女请和,夏金关系趋于破裂。西夏光定元年(1211年)夏齐王遵环废安全自立。同年8月安全死,年42岁,谥静穆皇帝,庙号襄宗,墓号康陵。
[attachment=9716116]

【帝陵墓主之谜】

   
  西夏在历史上存在了190年,经历10代皇帝,其历代帝王及王公大臣陵墓所在地即为西夏王陵,位于银川西郊的贺兰山东麓地带,这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西夏文化遗址。

    陵区总面积50多平方公里,帝陵和陪葬墓群以“头枕青山,脚蹬黄河”之势分布,每座陵墓高大而又孑然独立。奇怪的是,帝陵只发现了9座。事实上,李元昊称帝建国后,曾经追封其祖父和父亲为帝,所以西夏有12位名义上的皇帝。除了末代皇帝没有陵墓之外,西夏王陵区当有11座帝陵,但目前仅发现9座,缺少的两座是已被夷为平地?还是有两位皇帝根本就没葬在陵区?不得而知。

    陵区里,9座帝陵组成了一个北斗七星图案,200多座陪葬墓则按星象布局排列,其规模与河南巩县宋陵、北京明十三陵相当。这9座帝陵,除了少数几座可以确定墓主身份外,大多是根据陵墓的位置、形制、规模,和同时代的宋陵比较后而推测出来的。

    走在已开发的陵区中,不经意间脚下就会出现一块绿琉璃瓦碎片,西夏博物馆馆长马升林捡起一块琉璃瓦片,对来自五自治区媒体联动采访团的记者们说:“这是陵塔上的瓦片,原来黄土堆上是有宏伟的建筑的,可惜已经毁于战火。”记者随手捡了一块细看,擦去黄土,阳光下那一抹绿釉,依然光彩夺目。沉甸甸的瓦片,比任何一份考古解说资料都要厚重。

据马升林介绍,西夏陵区的地表,遗存了大量的兽面纹、花卉纹瓦当,绿琉璃瓦,花纹砖等,以及精工制作的石雕栏柱和男女像力士石座等大型建筑物件,据此专家考证,陵园的建筑曾经都是高大的传统大屋顶建筑,规模宏伟,庄严肃穆,可惜都在蒙古大军的铁蹄和大火中消失了。



【西夏王陵的发现】

西夏王陵的考古,是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在中国少数民族考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说起西夏王陵的发现,马升林说,“充满了传奇和意外”。

1227年,成吉思汗率领大军包围夏都兴庆府达半年之久,西夏人拼死抵抗,蒙古军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成吉思汗病逝前,降旨对西夏“以灭之”。经过一番血雨腥风,蒙古大军最终攻下了兴庆府,西夏王朝覆灭。

元人主修了《宋史》、《辽史》和《金史》,在三史中各立了《夏国传》、《党项传》,没有为西夏编修专史。但是,后世的研究者们从那些废弃的建筑、出土文物和残缺的经卷中,努力寻找着这个古老王朝的踪迹。

    上世纪70年代初,宁夏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银川市以西约45公里的贺兰山下做考古调查,在碑亭的遗址堆土中,偶然发现了刻有西夏文字的残碑。考古工作者查阅历史文献,在《嘉靖宁夏新志》中发现了明确的记载:“李王墓,贺兰之东,数冢巍然,即伪夏所谓嘉、裕诸陵是也,其制度仿巩县宋陵而作。人有掘之者,无一物。”由此,考古工作者恍然大悟:原来贺兰山下的宏伟墓群,是西夏王陵!

    在《嘉靖宁夏新志》上,还记载了明代安塞王朱秩炅的《古冢谣》:“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侯。”此诗形象地描绘了当时西夏王陵的情景。数百年来,在荒无人烟的苍凉戈壁上,这片王陵废墟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经过抢救性的挖掘工作之后,一个古老的墓室终于重见天日。墓室中发现了一些武士像等工笔壁画,同时还出土了一些古代精巧的工艺品及方砖等陶制品,方砖之上布满了一个个方块文字及花纹……那些出土的方块字,正是已经湮灭于茫茫历史烟尘之中的西夏文字。

    此后30多年,考古人员对矗立在荒漠中的西夏王陵进行了科学的考察和研究,从中发掘了一些很珍贵的西夏文物。这些文物中,有西夏文字,有反映西夏人游牧生活和市井生活的绘画,还有各个时期的流通钱币以及工艺精巧的各类铜器、陶棋子等。更让人惊讶的是,这当中还出土了大量造型独特的石雕和泥塑。这些文物的发现为研究西夏文明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实物。

      与此同时,考古工作者还对陵区进行了多次全面的调查与测绘调查,并不断发现新的大小不等的陵墓。专家证实,还有一些尚未发现的陵墓,而另一些陵墓则由于贺兰山山洪等自然因素而消失,陵墓群的规模由此可见一斑。而东西5公里,南北10多公里,总面积50多平方公里,如此之大的皇家陵园在我国也实属罕见。上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参观了西夏王陵之后,兴奋地说:“这是东方的金字塔!”从此,“东方金字塔”就成了西夏王陵的代名词。

    1988年,西夏王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在2000年举行的“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评选活动中,西夏王陵榜上有名。

【西夏文化的宝库】


[attachment=9716088]

      西夏王陵不仅吸收了秦汉以来,特别是唐宋皇陵之所长,同时又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汉族文化、佛教文化与党项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

西夏王陵每座帝陵陵园均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坐北朝南,平地起建。陵台是陵园中的主体建筑。在中国古代传统陵园建筑中陵台一般为土冢,起封土作用,位于墓室之上,但西夏陵台建在墓室北10米处,不具封土作用,其形状呈八角型,为五级或七级塔式,为夯土实心砖木混合密檐式结构,且偏离中轴线矗立,这种形式的陵台,从古到今在中原地区是不曾见的。原来,党项人笃信佛教,西夏的历代帝王对佛教更是推崇备至,他们希望死后能像佛祖和高僧一样转世,因此把陵台修建成浮屠的形式。

      3号陵是9座西夏王陵中占地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考古专家认定其埋葬的主人是西夏的开国皇帝李元昊的墓地。对西夏王陵的考古主要也是以发掘3号陵为主。2000年,考古工作者在对3号陵的清理发掘中,在陵园的东北角阙台,发现了一尊造型完整的人面鸟身的妙音鸟,这是喜马拉雅山中的一种鸟,能发妙音,在佛教中是“极乐世界”之鸟,它们通常用于装饰佛教建筑。



    据考古专家推断,双陵为西夏太祖继迁裕陵、太宗德明嘉陵,茔域面积共计16万平方米,是西夏陵墓中原始风貌保存最完整的两座帝陵。这两座王陵的月城、神城、配殿、碑亭等建筑,在经历了战火和风雨之后已经残缺不全,但是两座高达20多米的夯土陵塔依旧矗立在荒原之上,给人以强烈的历史沧桑感。

    西夏王陵目前已出土了10万多件瓦当和数百件建筑装饰品及其它文物,这些出土文物,如今很多都躺在陵区内的西夏博物馆中,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西夏文化的博大宝库。

【似熟非识的西夏文字】



每一个来到西夏王陵的游客,都首先会被景区大门口的西夏文字“大白高国”难倒——看上去像是汉字,但笔画很繁复,远看好像很熟悉,细看一个都看不懂。

西夏文字难道是“天书”吗?

西夏作为一个独立的王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创造自己的文字,是西夏最辉煌的文化成就之一,可是随着蒙古大军的铁蹄践踏,大量西夏典籍消失殆尽,西夏文字也一度消失于人们的视线之外。

[attachment=9716137]

西夏文字,是李元昊建国之际命大臣野利仁荣仿汉字创制的,目前发现的有6000多字,跟汉字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两者都是方块字,基本笔画大概相同。但西夏文字比汉字更为繁复,更多撇、捺;文字构造多采用会意字和形声字;文字结构也和汉字一样,以偏旁、部首组成。

元代编篡的《宋史》卷《夏国传》中,把西夏文字描述为“形体方整类八分,而画颇重复”;《辽史》卷《西夏传》中,则形容其“字若符篆”。清朝学者张澍说,西夏文字“乍视字皆可识,熟视无一字可识”。而首先揭开西夏文字神秘面纱的,正是张澍——他于甘肃武威县的清应寺内发现了《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石碑正面刻的是西夏文,背面则刻汉字,他把这一重要发现记述于《书西夏天祐民安碑后》一文中。尘封已久的西夏历史和文化,随着西夏文字的重现而被史学家们慢慢地解读,西夏王朝曾经灿烂的文明,也一点点地拂去了历史的风沙,呈现于世人面前。

    比如,西夏文中的“虫”字,是在“人”字上面加多表示“足”的一撇,因为党项人认为,虫大多是多足的。若是有足够的时间,倒是可以慢慢地学着辨认一些西夏文字,那也不失一种寻幽探秘的意趣。



【西夏的文化】


   西夏的统治民族党项族本是游牧民族,佛教东传甘肃以后,西夏内部开始创造独有的佛教艺术文化。今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的百眼窑石窟寺,是西夏佛教壁画艺术的宝库。在额济纳旗黑城、绿城子中发现的西夏文佛经、释迦佛塔、彩塑观音像等,是荒漠的重大发现。
[attachment=9716098]

  另外,不得不提到敦煌莫高窟。大庆二年(1036年),西夏人消灭瓜州、沙州的归义军政权,开始统辖敦煌地区。此时西夏将自己的民族特色融入莫高窟中,使其更加增添了几分光辉。从景宗到仁宗,西夏皇帝多次下令整修莫高窟。当时莫高窟涂绿油漆,接受了几分中原文化,还有一些维吾尔、吐鲁番风格。西夏将自己强悍的民族精神和别具一格的文化也让这座佛教建筑显得更加光辉灿烂。


  此外,表现西夏文化的还有西夏文,又称蕃书。西夏设立蕃字院和汉字院,使西夏民族意识增强,百姓“通蕃汉字”,文化也增加了许多。
  西夏还设立蕃学和太学。


  党项族原来主要从事畜牧业和狩猎,通过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到西夏建国时,农业生产已成为西夏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西夏建国后,景宗李元昊更加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并亲自主持修筑了从今青铜峡至平罗的灌渠,世称「昊王渠」或「李王渠」。以后,兴庆府、灵州一带,一直是西夏粮食生产的主要基地。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西夏统治者也较重视畜牧业生产。国家专门设立群牧司负责畜牧业的管理。西夏的畜牧地区主要分布在横山以北和河西走廊地带,牧养的牲畜以羊、马、驼、牛为主,还有驴、骡、猪等。由于农、牧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西夏的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西夏的冶炼、采盐制盐、砖瓦、陶瓷、纺织、造纸、印刷、酿造、金银木器制作等手工业生产也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

  在西夏统治者的倡导下,党项族是同时期接受汉文化较多的一个民族。可以说,西夏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西夏末期,朝政长期处于内乱之中,政敌和宗党间的斗争激烈。蒙古汗国建立后,几次征讨西夏,经过长期的抗争,西夏于末帝宝义二年(公元1227年)被蒙古所灭。


【西夏的政治制度】
  西夏的政治制度受宋朝影响很大,官制的设置基本上模仿北宋。中央行政机构有: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开封府、翊卫司、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飞龙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学、汉学等。地方行政编制分州、县两级,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国防要地有时也设郡、府。

[attachment=9716112]

【西夏的军事制度】
  西夏的军事制度是在党项的部落兵制的基础上吸取宋制而发展起来的。枢密院是西夏最高的军事统御机构,下设诸司。军队由中央侍卫军、擒生军和地方军三部分组成。


中央侍卫军包括「质子军」、皇帝卫队和京师卫戍部队。“质子军”人数约5000人,是由豪族子弟中选拔善于骑射者组成的一支卫戍部队,负责保卫皇帝安全,号称“御围内六班直”,分三番宿卫。另有皇帝亲信卫队3000人,是从境内各军中精选出来的强勇之士组成,皆为重甲骑兵,分为十队,每队三百人,随皇帝出入作战。


京城地区还屯驻一支训练有素的卫戍部队,共2.5万人,装备优良,是中央侍卫军的主力。擒生军人数约十万,是西夏的精锐部队。主要任务是承担攻坚和机动作战。因在战斗中生擒敌军为奴隶,故此得名。西夏的地方军由各监军司所辖,共有50万人,军兵种主要是骑兵和步兵两种。西夏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制,平时不脱离生产,战时参加战斗。最小单位是“抄”,每抄由三人组成,主力一人,辅主一人,负担一人。

【西夏政治史】


  西夏初期及中期

  西夏建国后采取联辽抗宋的战略不断入侵宋边境。夏宋之间的战争一直到1044年才平息。宋承认夏的割据地位,夏对宋称臣。另外宋每年“赐”夏若干财物。但同年夏与辽之间又爆发了战争。夏取得了与宋,辽平等的地位。

[attachment=9716087]

  李元昊死后,他不满2岁的儿子李谅祚成为皇帝,由其母没藏氏专政。辽攻西夏,夏大败,向辽称臣。李谅祚子李秉常即位后被其母梁氏幽禁。1063年吐蕃禹藏花麻归夏。梁氏又发动与宋的战争。失败后被迫让权于李秉常。李秉常死后他三岁的儿子李乾顺即位,梁氏再揽大权。重新发动与宋和辽的战争。李干顺亲政后采取依附辽,于宋修和的策略。战争逐年减少,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1115年金朝立国,开始发动对辽的进攻。1123年辽天祚皇帝兵败逃到西夏。同时金使到西夏劝李乾顺将辽帝擒拿送往金,以保障西夏不被金攻击李乾顺看到辽灭已不可挽回,答应了金的条件。从此西夏归服金。

  金灭北宋时西夏随其尾迹而入,获得了数千里的土地。
  李乾顺死后其子李仁孝即位,西夏境内发生了强大的饥荒和地震,民不聊生,以此发生了巨大的人民起义。李仁孝的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从桓宗到神宗
  李仁孝死后,其子李纯佑即位,政治腐败,国势日益衰落。1206年他的堂兄李安全篡位,杀李纯佑。李安全改变了与依附金的政策,开始依附此时不断强大起来的蒙古族。他发动了与金长达十多年的战争,使两个国家被削弱,而且,他统治时期,西夏百姓十分贫困,军队非常衰弱,政治腐败到极点,而李安全自己却十分腐败,沉湎于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四处怨声载道。再说李安全附蒙抗金的策略并没有给他带来蒙古的友好。早在1205年蒙古就开始进攻西夏。至1209年蒙古三次出征西夏。夏无以抵挡。1211年西夏内部发生宫廷政变,李遵顼篡位,李遵顼仍然保持着襄宗(李安全)的作风,西夏政治更加腐败。1216年西夏因不肯派兵帮助成吉思汗西征,触怒了蒙古,次年蒙古第四次进攻西夏。1223年,由于李遵顼声称自己不愿做亡国之君,便让位给太子李德旺。


  西夏的灭亡
  西夏在襄宗、神宗一再的腐败下,终于病入膏肓,无可救药,尽管献宗李德旺是治国之才,仍然挽不回西夏政权覆灭命运。李德旺打算趁成吉思汗西征之际抗击蒙古。不料机密泄露,1224年蒙古攻克银川。李德旺向蒙古投降,送人质,才得免灭国。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得胜后又开始对西夏的进攻。1226年李德旺病死,他的侄子李睍被推为皇帝。1227年李睍投降蒙古。成吉思汗此时已死,但密不发丧,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后按照成吉思汗遗嘱被杀,党项族也被灭族。西夏灭亡。


【西夏帝王谱】


  景宗武烈皇帝李元昊(1004-1048) 1038年称帝,在位11年。父李德明,西平王。李元昊袭位后,与1038年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他接受宋的先进文化,由根据党项的民族特点确立了一套政治军事制度。李元昊与辽,宋之间进行了一些战争,取得胜利,形成宋,辽,夏鼎立局面。晚年,肆意诛杀,纵情享乐,强夺太子宁凌噶妻为后,被宁凌噶刺死。死于1048年,时年45岁。


  毅宗昭英皇帝李谅祚(1047-1067) 1048年即位,在位20年 。景宗长子。即位时才1岁,由其母掌握朝政。亲政后,实行改革,使西夏进一步汉化。他连年对宋用兵,攻掠临近州县。先后收降吐蕃首领瞎毡的儿子木征和青唐吐蕃部。后注意修好与辽、宋关系。于1067年病死,时年21岁。


  惠宗康靖皇帝李秉常(1060-1086) 1067年即位,在位20年 。毅宗长子,即位时8岁。死于1086年,时年26岁。


  崇宗圣文皇帝李乾顺(1084-1139) 1086年即位,在位54年 。惠宗长子,即位时3岁。亲政后,采取联辽抗宋的策略,辽被金灭后,又联金抗宋。死于1139年,时年56岁。


  仁宗圣德皇帝李仁孝(1124-1193) 1139年即位,在位55年。崇宗长子。仁宗指定《新法》,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科举制,尊崇儒学,大修孔庙及尊奉孔子为文宣帝;封建制在西夏确立了。仁宗时是西夏的鼎盛时期。仁宗死于1193年,时年70岁。


  桓宗昭简皇帝李纯佑(1177-1206) 1193年即位,在位13年。仁宗长子。以附金和宋为国策。1205年,铁木真开始进军西夏,1206年,桓宗暴卒,时年30岁。


  襄宗敬穆皇帝李安全(1169-1211) 1206年即位,在位6年。崇宗孙,仁宗侄,父李仁友。在位6年,被齐王李遵顼废,同年死,时年43岁。


  神宗英文皇帝李遵顼(1162-1226) (1211-1223)年在位,在位13年 。齐王李彦宗子,博览群书,1203年西夏状元,后统领西夏军事,1211年,废襄宗自立。他是以状元当皇帝,在历史上是无前例的。后,与蒙古,宋战争屡败,1223年,神宗退位,死于1226年,时年65岁。


  献宗李德旺(1181-1226) 1223年即位,在位4年。神宗次子。即位后,抗拒蒙古。1226年,成吉思汗攻西夏,西夏连失数城,献宗惊死,时年46岁。


  夏末帝李睍(生年不详-1227)1226年即位,在位1年。献宗侄。即位仅后1年,西夏被蒙古所亡,末帝投降被杀。西夏亡。

点评

    西夏灭亡了,整个民族也灭亡了,但是这些遗址、断墙残垣和精美文物都昭示着曾经灿烂辉煌的

西夏文明。西夏这个国度完全不同于我们汉族文化,很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尽管是游牧民族,粗狂豪

放,但很有文化底蕴,从文字到器物到雕像到建筑,都别具一格,显示党项人的聪明智慧。翻查这些

资料是沉重的,这些文明让我们惊叹的同时,更让我们扼腕叹息。




《契丹王妃(原名:情系契丹王)》
作者:薇络,

内容简介


她是大宋公主,他是契丹大王,纷繁战争中,他们凭一句劝慰、一块玉佩结缘,然而无法逾越的家国深仇、暗已萌生的少女情愫、阴霾悲切的命运轮回,注定此段外族之恋受尽爱与恨的烈焰煎熬。也许是诅咒,他们之间总是波折重重……
  他俊美、蛊惑、狂野、妖异,她热情、善良、飘逸、灵巧,她为他的一句话,改变自己,却始终无法挣脱自己那受尽诅咒的命运。她真是不祥之人,离开才是最痛切的、最深挚的爱……
  谁念西风独自凉
  “你必须先学会保护自己,才有资格和能力去保护你爱的人,记住了,小汉人。”契丹王嘴角扬起一道美丽的弧度,蛊惑的笑,狂野而妖异……
  寻寻觅觅寻寻,朝朝暮暮朝朝,花开花落,云起云灭,她多年的期盼,回首蓦然,缘来……是他……
  缘来是你……
  “你必须先学会保护自己,才有资格和能力去保护你爱的人,记住了,小汉人。”他的嘴角扬起一道美丽的弧度,蛊惑的笑,狂野而妖异,深深冲击着十岁女孩的幼小心房。


点评

  文中主人公,一位是年方妙龄的少女,贵为大宋公主,美艳无双,却因母妃被打入冷宫而受牵连,失却宠爱。于是,她叛逆、倔强、早熟、早慧,但也有着自己内心的小世界和个人的秘密花园,有着纯美的梦想,就如同现在我们这时代的女孩,既平凡,又有不平凡的心中天地。所以,我们在德锦身上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吧。而男主人公耶律寒,他是一个契丹的王,可以想象其野性、不羁、妖冶,而又内敛、沉郁、深情。鲜明独特的个性,当然会塑造出成功的人物。而不容易的是,作者并非将耶律寒写成一个天性嗜血又骄傲的人,而是在后文中交待了他的身世命运之凄凉,而这段爱情竟成为他的命途中的救赎。 

  “异族之恋”这个话题,很好地为本书制造足了可读性和噱头,然而年轻的作者拿捏起这个话题,仍是显得有些举重若轻。契丹族与汉族的恩怨故事,很容易令人想到金庸的《天龙八部》中萧峰的故事,但和金大侠比较,作者的经验功力显然不够。同是写异族爱情,金庸笔下对人性洞察入微、对所谓民族观念的透视,更力透纸背写出了夹在两族之间萧峰这个人物的悲剧性。本书与之相比有点单调幼稚。


《小萱太后》
作者:小裳

内容简介
《小萱太后》讲述了我叫萧绰,怀揣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去养百姓,十年让天下人都太平的理想,这就是我——大辽太后!我是耶律贤,一眼相中的女人,她是韩德让,自幼订亲的女人,她是耶律休哥,拿命换来的女人,这一世,我们究竟谁爱过谁,谁欠过谁?她与赵匡胤月下把酒,倾听那:十四万人齐解甲的哀愁。她指着赵光义说道:你射我一箭,若我有出头之日,必会报还我一箭之仇。她对杨业说:就算你忘了我,我也还记得那时你的笑。她对寇准说,大哥的土地我还给大哥,你是忠臣,你为宋,我为民。 


点评

这本书是穿越的,人物原型是赫赫有名的辽国太后-------萧绰,类似于慈禧太后,武则天一样的契丹族女强人。非常贴近真实历史的一本书,可见作者做足了功课,全文气势磅礴,人物内心描写也非常到位。推荐一下。 关于书中人物,最爱休哥。根据记载他有两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妻子的记录。不知是否真的对萧太后痴情一生,希望在这个伟大的男人背后,有一个值得爱的女子一生支持他照顾他。


《宋辽夏金的另类史:刀锋上的文明》
作者:梅毅


内容简介
这本书从秉承历史真实、书写鲜活历史的角度,以流畅、生动又不失严谨的笔触,对两宋及辽金西夏的历史进行以点带面、以人带史式的趣味性书写,并厘清各种史书中的许多偏见、错漏、编造和根据各个朝代统治者需要而莫名其妙添加的佐料。

点评

这是一本比较专业的历史书籍。对于宋朝的历史,我们多从两宋的角度去看,似乎契丹、女真、蒙古、西夏、党项之类都是蛮荒之人。有人说岳飞只是汉族的民族英雄,历史书的书法有损民族感情。刀锋上的文明则从多个角度去看,看上隐隐有点三国演义的角色,魏蜀吴,三分天下归西晋。最初是北宋、辽、西夏还有一些军阀小国,然后金灭辽国,之后蒙古突起,横扫世界。又是一个南宋、金、西夏归蒙古。

    其实宋朝是个悲哀的朝代,两宋实在没有什么好炫耀的,比起汉唐的辉煌帝国,无论北宋还是南宋,疆土都小的可怜,最大不过250万平方公里,地理位置还好,不至于象西夏、金国,夹在缝里,同时应付三面的敌人。两宋也一直活在屈辱条约和岁币,割地求容之下,加上靖康之耻,完全没有一个帝国的风范,奸臣多如蚂蚁,从蔡京童贯,到秦桧,再到贾师道,这还是比较出名的,国家的情形怎么看都和1840后的晚清相象。但是,它却创造了史无前例的文明,四大发明的三项都在这个期间出现,两宋在科技上处于绝对的领先,也未必就是“落后就会挨打”,“先进也照像挨打”,两宋就是在刀火狼烟之下的文明,处在刀刃上而不知,辉煌灿烂却有脆弱的异常。金辽的灭亡和宋朝的覆灭,就证明了坚实的文明需要建立在战争之上,“忘战必危”。
[ 此贴被rainlxsh在2010-01-03 20:32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4 条评分 派派币 +50





囧Q

ZxID:9741308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chantelle
我们钟情于某些音乐,终究是钟情于某些回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1-01 0
Re:【素材收集——历史篇】任务(6)之五代十国及辽、西夏、金  时间:1月1-15日



完颜宗弼
[attachment=9714824]
兀术(?~1149)即金兀术(音wùzhú),也作斡啜,斡出、晃斡出等,本名完颜宗弼,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第四子(《大金国志》作第六子)。是金朝大将,宋金对峙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有胆略,善射,早年从都统完颜杲追袭辽天祚帝于鸳鸯泺。宋靖康元年(1126)金破北宋都城汴京,俘获宋徽宗、宋钦宗,灭掉北宋。同年五月一日,康王赵构继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史称南宋。在当时,金国处于战略攻势,而南宋处于守势。金国屡屡南侵,战事频繁,由此为完颜宗弼、岳飞等杰出将领提供了一展鸿图的舞台。
  天会三年(1125),宗弼从南京路都统完颜宗望伐宋,取汤阴县,逼汴梁迫宋帝出奔,率百骑追击,获马三千匹而还。天会六年(1128),率军败宋数万人,克青州,临朐;又破宋兵三万于河上,继取濮州,开德府,大明府,平定河北。

=================

“搜山检海”一战成名
  天会七年(1129),金军分路南下侵宋,兀术率军南下,五月奔袭扬州,赵构渡江南逃;十月,率军直趋江浙,十一月,和州(今安徽和县)大破宋军,下广德,勇闯天险独松岭,强渡长江至建康(今江苏南京),赵构逃往杭州;宗弼紧追不舍,连下广德、安吉等地,经湖州(今属浙江)攻下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巧渡曹娥江,克明州,以追击赵构。赵构已无处可逃,只好乘船亡命海上,金兵入海又追了300余里,由于不习水战,追之不及而还。这次金兀术领兵追赵构,跨江河,越天险,破关隘,捣城池,搜山川,入大海,无坚不摧,无敌不克。时间之短,战线之长,地域之广,都出人意料,金人称之为“搜山检海”捉赵构。此役大大振奋金国朝野,使兀术一战成名。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兀术退兵北归的途中,在长江边上的镇江遭到了南宋名将韩世忠的顽强阻击,十万大军被韩世忠的八千人围困在黄天荡48日才得脱身。金兀术回到金上京后仍心有余悸,说:“南人使船,好像我们北人使马,怎么了的!”金国内部以达懒为首的主和派乘金熙宗刚继位之时专权将河南、陕西之地归宋议和。


================

血战富平,得失和尚原
  天会七年(1129)大金国开始实施战略转移,拓疆川陕。天会八年(1130)秋,自江浙回军不久的宗弼,又同完颜宗辅一起转战陕西。九月,宗辅进兵洛水,以娄室、宗弼为左、右翼督统,并进合击,拉开了“富平之战”序幕。而当时的宋朝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也以刘锡为帅,集结了刘锜、赵哲、吴玠等将领统率的数倍于金的40余万大军,以层层包围之势,与金军在富平(今陕西富平县北)展开决战。是役,南宋名将张浚、刘琦、赵哲、吴玠并秦凤路经略使孙渥以熙河路经略使刘锡为都统制将马步兵18万,号称40万,五路其发集结于富平,张浚坐镇邠州督战。战役中宋军把完颜宗弼统率的金军作为进攻的重点,攻势凶猛,宗弼军被重重包围,从中午战至黄昏,力战而不却,牵制了宋军的主力,为扭转战局赢得了时间。金将赤盏晖全军覆没、大将韩常被射伤一目,死战不退。此时的金将完颜娄室找到了宋军的薄弱处——赵哲统率的宋军,于是以其所率的所有精锐骑兵冲击赵军,赵军一触即溃,娄室与宗弼合兵掩杀,金军士气大振,致使南宋18万大军顷刻间土崩瓦解。金军乘胜追击,以少胜多,取得了富平之战的胜利。
  富平战役,一方面由于张浚自恃强大,判断失误,没有利用敌弱我强,且敌军兵分两路的失误,果断发动攻击,贻误战机,另一方面也由于完颜宗弼的剽悍勇猛,牵制了敌人主力,最终以金朝大胜而结束,南宋尽失陕西五路大部分地区。
  天会九年(1131)冬,宗弼率部入四川,与“富平之战”中兵败的南宋名将吴玠、吴璘兄弟大战于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此一役宗弼被打得大败而归,宗弼“仅以身免”,甚至“剃其须髯而去”。此战,宗弼损失兵将过千,自己还受了箭伤,这是金宋交战中,金军首次的大败仗。天会十一年(1134)冬,宗弼率兵突袭,一举绕过和尚原,进攻固镇。天会十一年(二月,撒离喝败吴玠军于固镇。冬,宗弼率兵突袭,一举拿下和尚原。和尚原战役后,宗弼又率十三万大军取徽县仙人关,半路又一次遇到了吴氏兄弟的有备之师,又打了一个和尚原式的大败仗,无奈他只好退往秦中。宗弼见吴氏兄弟善战,便不再与其力战,专以智取。直至皇统元年(1141),宗弼致书宋高宗赵构令吴氏兄弟退兵,方才不战而胜,放心控制川陕一带。
  同年(1134)金命伪齐刘豫,遣军攻占襄阳府(今属湖北襄樊)等六郡。五月至七月,宋命岳飞率军收复襄阳等六郡(参见岳飞收复襄阳六郡之战)。九月,完颜宗弼与伪齐军联合向两淮地区发动攻势,遭到韩世忠、岳飞军的坚决抗击,后因金太宗病危,金军渡淮北撤。


================

出将入相安邦治国
  熙宗天会十五年为右副元帅,封沈王。他在朝内支持完颜宗傒、完颜希尹等,反对左副元帅完颜昌与宋达成归还陕西、河南的协议。天眷二年(1139),进为都元帅,晋封越国王、太保。以谋反罪杀完颜昌于祁州(今河北安国)。
  天眷三年(1140),为太保,领行台尚书省,五月,撕毁和约,再次发动侵宋战争,分兵四路大举攻宋。出兵夺回原交还宋朝的河南、陕西之地,完颜宗弼所率主力军在顺昌府(今安徽阜阳)为宋将刘锜所率八字军击败(即顺昌之战),退回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退兵又与岳飞军战于郾城(今属河南),大败;转攻颍昌府(今河南许昌东),又大败,退还汴京。岳飞乘势反击,屡败金军,收复郑州、陈州(今河南淮阳)等地。正当岳飞准备举兵收复中原之时,宋廷为向金朝乞和,强令岳飞退兵,在宋军班师后,所复河南地区等失地又沦金军之手,一代抗金名将岳飞亦被秦桧加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皇统元年(1141)春,兵进淮南,与宋军接战,互有胜负。与宋高宗、秦桧订立和约,使南宋称臣于金,输纳岁币。金宋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南北长期对峙局面,此即绍兴和议。
  岳飞已死,能够抵抗金国的只有驻守在和尚原的吴氏兄弟。公元1141年,兀术写信给宋高宗赵构:“望宋朝派专人让吴氏兄弟退兵!这恐怕是我们最关心的事了”,而且还特地在这段话之前写上了“所有淮上大军,使至日诸道班还”的话。高宗读信后心惊胆擅,告诫吴氏兄弟不可冒犯兀术。于是兀术便以区区一纸短信,便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从此兀术大军横行川陕,无人能敌。
  皇统二年还朝,兼监修国史,以功拜进太傅,赐人口,牛,马各千,驼百,羊万,每岁宋进贡内给银,七年,为太师,令三省事,都元帅,独掌军政大权。八年十月(公元1149年),病死。大定十五年,谥忠烈。
  完颜宗弼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宗王,也是一位极为难得的军事统帅与重要宰执。战场上,他身先士卒,用兵神速,胆略过人,连连大破宋朝名将宗泽、韩世忠,平定中原,追击宋朝皇帝赵构,迫使宋朝上表称臣,确立金朝不可撼动的超级政治大国地位。在朝中开国元老或死或叛、政局不稳之时,他独撑危局,使王朝顺利度过难关。《金史。宗弼传》赞曰:“宗弼蹙宋主于海岛,卒定画淮之约。熙宗举河南、陕西以与宋人,矫而正之者,宗弼也。宗翰死,宗磐、宗隽、挞懒湛溺富贵,人人有自为之心,宗干独立,不能如之何,时无宗弼,金之国势亦曰殆哉。世宗尝有言曰:“宗翰之后,惟宗弼一人。‘非虚言也。”

===============

完颜宗弼遗迹
  女真民族的后裔——满族,对这位一代风云人物是颇为怀念和敬仰的。今日白山黑水,有不少完颜宗弼的遗迹。著名的有金兀术运粮河,这条河虽不一定是金兀术主持开凿的,但确实和金初对辽宋战争的扩大有着直接的关系,当时为缓解阿什河的漕运而开凿了这条运河。“金兀术运粮河“全长约50余公里,东南起点在阿城杨树乡广庆庄附近,西北流经双城和哈尔滨交界地带,在道里区新农乡西下坎附近与松花江汇合。虽然现在已大部分夷为耕地,但还能辨识出大致模样。此外还有老兀术坟(辽庆陵)、金兀术屯粮台(绥化四方台)、金兀术斩将台(阿骨打陵墓)等等。

===============

如何评价完颜宗弼
  如何评价完颜宗弼,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太困难的问题。女真民族于宋时,是一个弱小的民族,先后臣服宋、辽,一度甚至臣服高丽,幸有阿骨打奋起于白山黑水,征服辽、高丽,使女真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疆域之广,超过了当时被尊为正朔的宋王朝,完颜宗弼在征服契丹的战役中,立有大功,在对宋的战争中,完颜宗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没有他的英勇善战,身先士卒,女真人的金政权不可能连续战胜当时世界上文化最发达,经济最繁荣的赵宋王朝,完颜宗弼为女真民族扩大了生存空间、改善了生存环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名卓越的将领。

[attachment=9714825]

完颜亮

海陵王(金)
  完颜亮(1122~1161)   金朝第四任皇帝,即金废帝,亦称海陵王,女真族。姓完颜,汉名亮,女真名迪古乃,字元功。金太祖阿骨打庶长孙,辽王宗斡第二子。自幼聪明好学,曾拜汉儒张用直为师。天眷三年(1140),被熙宗授为奉口上将军,赴梁王宗弼军前效命。他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再加足智多谋,被授于行军万户,不久又升为骠骑上将军,皇统四军(1144)又封为龙虎卫上将军,受命守中京。皇统七年(1147)任尚书左丞相,皇统九年(1149)发动宫廷政变,杀熙宗,自立为帝。改元天德。二年(1150),废行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只置尚书省。贞元元年(1153)迁都长城以南的燕京,更名中都(今北京)。为巩固皇权,镇压大批贵族反对派,大批任用汉人、契丹人、渤海人执掌朝政。定五京制,改定中央官制,废元帅府,改设枢密院,由朝廷任命枢密使、副使主管军事。正隆元年(1156)颁“正隆官制”。至此,中央官制的改革全部完成。在位期间继续鼓励女真人南下耕种农田,大量印钞(纸币名为“交钞”)铸钱。为进攻南宋营建汴京,调兵造船。正隆六年(1161)强征各族人民,大举攻宋。此时完颜雍(金世宗)乘机在辽阳废海陵王,自立为帝,改元大定。完颜亮在采石为宋军击败,东至瓜州时被部将完颜元宜( 即:耶律元宜)与其子王详所杀。世宗大定二年(1162)金世宗下沼将其降封为海陵郡王,谥号“炀”。葬于大房山鹿门谷诸王的墓地。大定二十二年世宗再下诏贬为庶人。

===================

完颜亮词作鉴赏
  ●鹊桥仙·待月
  完颜亮
  停杯不举,停歌不发,等候银蟾出海。
  不知何处片云来,做许大、通天障碍。
  虬髯捻断,星眸睁裂,唯恨剑锋不快。
  一挥截断紫云腰,仔细看、嫦娥体态。


  完颜亮,被金称为海陵王。曾为金藩王,后弑金熙宗完颜亶而自立。得位之后,又蓄谋侵宋。相传柳永《望海潮》咏钱塘之词远播,“金主亮闻之,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鹤林玉露》)正隆六年(1161年)八月中秋节之即,完颜亮中秋符月不至,乃赋此词。完颜亮“颇知书,好为诗词,语出辄崛强,慦慦有不为人下之意。”(桯史)(其性情强横勤于进取,全词充满霸气,抒发其横厉恣肆不可一世的气概。

  上片写待月不至,为云所遮之貌。“停杯不举,停歌不发,等候银蟾出海。”“银蟾”借指月亮。我国古代神话中有月中有蟾蜍,而月又有银辉;因而将“银蟾”比喻月亮。停酒停歌专等“银蟾出海”,写出对银蟾强烈的期待,盼望之切,等待之焦,跃然纸上。“不知何处片云来,做许大、通天障碍。”句式陡转直下,热切的期待化为泡影,月亮被云遮蔽,失望之情溢于言表。期待与失望强烈的反差,而作者顿时豪情顿生,怒发冲冠,因而引出下片。
  下片即写了作者为看月而欲截云的想象,字里行间也隐隐透出一股杀气,生动传神地刻画作者骄横不可一世的形象。“虬髯捻断;星眸睁裂,唯恨剑锋不快。”前两句写出作者因片云遮月而引起的愤怒与焦躁,也交待了待月心情的急切。后一句,则由此而产生更大的心理活动,恨剑恨之不快。为什么要恨剑锋不快呢?下句“一挥载断紫云腰,仔细看、嫦娥体态。”这句话交待了原因。却原来要斩断遮月之云,细细地欣赏月中嫦娥的景象。“紫云”指被月光照射的云层所形成的彩云。“嫦娥”既是我国神话中月亮女神的代称,又在古典文学作品被视为美人的典型。
  这句话语意双关,表面要截云看月,其实骨子里却充满对南宋的觊觎,杀机顿露。据史载,此次中秋赏月后不久,九月初;完颜亮即起兵二十七万大兵,号称百万,分四路攻宋,完颜亮亲自率兵南下。当然这次出兵后,由于金内部皇位之争,金都发生叛乱。为早日灭宋北归,完颜亮强令将士三日内渡江南下,激发兵变。部将耶律元宜等率将士袭杀完颜亮,金兵不得不北撤。
  这首词有一显著特色,即毫无修饰浮夸之语,不见文词中常见的酸腐与脂粉气,全词之中但见朴实、自然之语,并充满英豪拔剑问天下的英雄气概。在我们的欣赏之中我们会慢慢体会的。
  “大柄若在手,清风满天下。万里车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虽是胡儿,偏爱风。”这也是完颜亮所言,可见其志向。而中间四句,也可算是不错的一首诗了。

  其他诗词有:

  过汝阴作
  门掩黄昏绿染苔,那回踪迹半尘埃。空庭日暮乌争笑,幽径草深人未来。数仞假山当户牖,一池春水绕楼台。繁花不识兴亡地,犹依栏杆次第开。

  书壁述怀
  蛟龙潜匿隐沧海,且与虾蟆作混合。等待一朝头角就,撼摇霹雳山河。

  以事出使道驿有竹辄咏之
  孤驿萧萧竹一从,不闻凡卉媚东风。我心正与君相似,只待云梢拂碧空。

  南征至维扬望江左
  万里车书尽会同,江南岂有别疆封。屯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至卧内见其妻几间有岩桂植瓶中,索笔赋
  绿叶枝头金缕装,秋深自有别般香。一朝扬汝名天下,也学君王着赭黄。

  昭君怨 雪
  昨日樵村渔浦,今日琼川银渚。山色卷帘看。老峰峦。 锦帐美人贪睡,不觉天孙剪水。惊问是杨花,是芦花。

  喜迁莺
  旌麾初举,正駃騠力健,嘶风江渚。射虎将军,落雕都尉,绣帽锦袍翘楚。怒磔戟髯争奋,卷地一声鼙鼓。笑谈顷,指长江齐楚,六师飞渡。此去,无自堕。金印如斗,独在功名取。断锁机谋,垂鞭方略,人事本无今古。试展卧龙韬韫,果见成功旦莫。问江左,想云霓望切,玄黄迎路。


===================

平生三大志向:

  国家大事皆自我出,一也;
  帅师伐国,执其君长问罪于前,二也;
  得天下绝色而妻之,三也。
 

 意思即是:
  天下大事我说了算,这是第一;
  我还要率师攻打敌对的国家,把他们的君主抓来,在我面前问罪,这是第二;
  得到天下最美的女人,让她做我的妻子,这为第三。

[attachment=9714825]

完颜雍

金世宗

世宗简介
[attachment=9714841]
  完颜雍(1123年——1189年),女真本名乌禄,汉名原叫完颜褒,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孙子,1123年出生于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南)。年号大定,庙号世宗,在历史上号称“小尧舜”。
 
 完颜雍从小善于骑射,才识过人,初被封为葛王。即位之前,曾先后在会宁、中京、燕京、济南、西京、辽阳等地作过地方官,对民间的疾苦有所了解。金世宗即位之前,金朝的皇帝是海陵帝完颜亮。他统治的时期,赋役繁重,战争接连不断,激起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人民的不满。1161年十月,由于害怕被完颜亮杀害,完颜雍起兵反抗,在辽阳即位,改元“大定”,他就是金世宗。不久,海陵帝在扬州被部将所杀。总结教训,金世宗采取了一些有益的改革措施,重新整顿了金朝的统治秩序,使金朝出现了当时罕见的好局面。因此,清朝人赵翼说:“金代九君,世宗最贤。”

  1162年二月的一天,在金朝首都的宫门口,有个老臣局促不安地等待着求见金世宗。他叫张浩,辽阳渤海人,从金太祖阿骨打时期起就任官,是前任丞相。金世宗亲切地接见了他,并推心置腹地对他说:“现今,我感到国君难当,生怕出现一些差错和弊端。你是国家的元老,理当齐心合力帮我治理好我们的国家,好让后世人来赞扬我们的德政。”张浩是个秉公办事的人,在他任地方官时,所在的县秩序井然,政绩显著;后任尚书时,负责监督营建燕京都城的施工,也深得民心。但是,也正是在他任丞相期间,海陵帝好大喜功,滥肆征伐,大兴土木,弄得民怨鼎沸。张浩虽曾婉言相劝,可并没有抵制。张浩深感自己未尽职责。金世宗知道张浩的为人,也怕他有此顾虑,于是就对他说:“在海陵帝时,你是丞相,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有些事与你无关,因此大家并不怪罪于你。现在,我继续请你为丞相,也就是对你的信任,请你自勉,不要辜负了我的信任。”张浩对金世宗这番通情达理的讲话非常感激。这次会见,使君臣之间的感情得到了交流。

  几天之后,金世宗对张浩说:“你是尚书令(掌管政务的宰相),凡有可用的人才,应立即推荐上来。”张浩见金世宗态度诚恳,就大胆地荐举了纥石烈志宁。

  纥石烈志宁是什么人呢?他的本名叫撒曷辇,是海陵帝时的左丞(宰相)、右领军大都督(统兵元帅之一)。金世宗即位以前,他为保护海陵帝,曾与白彦敬一起联合一些地方官吏准备攻打金世宗。这时正好世宗即位,海陵帝被杀,因此进攻未成。金世宗即帝位后,派了石抹移迭等九人为使者去争取他们归顺。纥石烈志宁不但不服,反而杀掉了使者九人。金世宗就命令完颜谋衍出兵征伐,结果迫使他们全部投降。
 
 一天,金世宗把纥石烈志宁等降将找来。金世宗对他们说:“海陵帝暴虐残忍,你们却大加保护;我派使者去劝你们归来,你们又杀我的使臣。现在,我如果把你们处死也是理所当然的。”柬石烈志宁回答说:“我们因为得了海陵帝的厚恩,所以不降,罪该万死。”但是,金世宗不念旧恶,又看到他们很有才能,就赦免了他们,还任用纥石烈志宁为临海节度使。他对纥石烈志宁说:“你对海陵的态度是出于忠心,希望你今后要保持忠节,更好地为国效力。”后来,张浩又推荐他,金世宗就更加重用纥石烈志宁了,拜他为右丞相,进封金源郡王。纥石烈志宁屡建战功,为金朝作出了不少贡献。

  金世宗采取不弃前嫌唯贤才是用的政策,很得人心。因此,在他统治典大定年间,金朝政府内形成了一个精干的有能力的统治核心。核心成员中有在海陵帝时身居高位的人,有反对过金世宗的人,有资历浅薄的人,也有出身低微的人。如移刺道,原先是个都督府长史,后按资历升任翰林直学士,但是,根据他的政绩和才能,金世宗破格提拔为转运使,后又任宰相。金世宗依靠这个核心中的女真贵族和汉族知识分子,实行了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

  为了保证政治上的清明,金世宗尤其重视对官吏进行考察。他评定官吏的标准是看政绩的好坏。好的得到升迁,差的予以除名,赏罚分明。他有三条途径来考察官吏:第一是亲自巡行。通过传统的“巡猎”活动,既可以习武,又可视察下情;第二是派使臣专程视察;第三是鼓励各地官吏和群众“上书”言事。有一次,金世宗得知有个叫左渊的贵族子弟,在任漕司(负责漕运的官吏)时贪污钱粮,非常生气,就好意劝他改正错误。但他坚持不改,后又盗用物资。金世宗当机立断将他除了名,永不叙用。还有一个叫徒单贞的人,是太子妃徒单氏的父亲。当这个皇亲国戚的贪污罪行被揭发之后,金世宗除要他退回全部赃款、赃物外,还把他降了职,又削去他夫人的爵位。

  金世宗不仅注意任用原有知识分子做官,而且注意官吏的来源,注意培养女真族的知识分子。大定初年,张浩因年老多病,多次请求辞去官职,金世宗既对他极力挽留,又诏谕他不必每日上朝,即使入朝,也为他设有专座。一次,宫廷近臣中有人提议罢除科举制,金世宗就请张浩裁决。金世宗对张浩说:“自古帝王中有不用文学之士的吗?”张浩回答说:“有。”金世宗问:“谁?”张浩答:“秦始皇(指他的焚书坑儒)。”金世宗环顾左右说:“难道要把我当作秦始皇吗?”通过这次咨询,以科举取士的办法不但没有废除,反而得到充实。金世宗还创立了女真进士科,设立了女真国子学、女真府学、女真太学,为女真族培养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他是一位女真民族传统的坚定捍卫者,他为保存女真文化可谓苦心竭虑,不遗馀力。

  金世宗还进行了经济方面的改革。1164年,金世宗主动和宋朝议和。从此,金、宋双方休战了约三十年。为了与民休养生息,安定社会秩序,他颁发了免奴为良的沼令,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他还采取了重视农桑、奖励垦荒,进一步开弛禁地,实行增产者奖,减产者罚等一系列措施,发展了农业和畜牧业。对于遇有水旱灾害的地区,实行减免租税的办法,减轻人民负担,稳定了生产情绪。金世宗本人又提倡节俭,注意兴修水利,鼓励民间发展手工业生产。因此,从金世宗大定年间开始,金朝的经济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和发展。这时,金朝的统治达到了全盛时期。历史上,有人把这个时期称作“大定仁政”,“号为小康”,而把金世宗誉为“小尧舜”。
 
 芦沟桥就是在金世宗统治的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五月,决定修建的。不过尚未动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这年六月,金章宗开始修建芦沟桥,三年后建成。初名“广利桥”。后因桥身跨越芦沟,人们都称它芦沟桥。早在战国时代,芦沟河渡口一带已是燕蓟的交通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原来只有浮桥相连接。1153年金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市宣武区西)之后,这座浮桥更成了南方各省进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门户。车水马龙,行人相接,原有的浮桥显然已不能适应都城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交通上的需要。金世宗才诏命建桥。芦沟桥的修建,尽管已不在金世宗统治时期,但实际是金世宗“大定仁政”的一个结晶。

====================

个人诗作

  完颜雍诗歌有《本朝乐曲》、《减字木兰花 ◎赐玄悟玉禅师》
  《本朝乐曲》如下:
  猗欤我祖,圣矣武元。诞膺明命,功光于天。拯溺救焚,深根蒂固。克开我后,传福万世。无何海陵,淫昏多罪。
  反易天道,荼毒海内。自昔肇基,至于继体。积累之业,沦胥且坠。望戴所归,不谋同意。宗庙至重,人心难拒。
  勉副乐推,肆予嗣绪。二十四年,兢业万几。亿兆庶姓,怀保安绥。家国闲暇,廓然无事。及眷上都,兴帝之第。
  属兹来游,恻然予思。风物减耗,殆非初始。虽非昔时,朕无异视。瞻恋慨想,祖宗旧宇。属属音容,宛然如睹。
  童嬉孺慕,历历其处。壮岁经行,恍然如故。旧年从游,依稀如昨。欢诚契阔,旦暮之若。于嗟阔别兮,云胡不乐。

[attachment=9714825]

完颜亶

基本资料
[attachment=9714842]
  金熙宗(1119年—1150年1月15日),姓名完颜亶,女真名合刺(又作曷刺马),金朝第三代皇帝。金太祖嫡孙。父为完颜宗峻,为阿骨打嫡五子,母为蒲察氏。幼年丧父后为伯父宗干收为养子。宗干崇尚汉文化,延请著名儒生张用直教授读书。少年完颜亶聪颖慧达,贯综经史,喜文辞,尽交文墨之士,又受学于昭文馆直学士汉人韩昉。及长,怀有大志,深受太宗所钟爱。天会十年(1132)四月,被立为国储谙班勃极烈。天会十三年(1135)正月,太宗去世,亶即帝位,是为金熙宗。天会十五年十二月,改次年为天眷元年。
  金熙宗即位后,进行政治改革:采用汉官制;废除伪齐国;统一法制;创造“女真小字”。熙宗晚年,宫廷矛盾激化,贵族大臣相互残杀,无力控制朝政,心情恶劣,酗酒杀人,群臣震恐。皇统九年十二月丁巳日十二月(1150年1月15日)被完颜亮(海陵王)杀死,时年32岁。

=====================

个人简介
  金熙宗即位后,进行政治改革:采用汉官制;废除伪齐国;统一法制;创造“女真小字”。熙宗晚年,宫廷矛盾激化,贵族大臣相互残杀,无力控制朝政,心情恶劣,酗酒杀人,群臣震恐。1150年1月15日被完颜亮(海陵王)杀死,时年32岁。
  中国金朝皇帝。女真族。女真名合剌,汉名完颜亶。阿骨打嫡长子完颜宗峻之长子。天会十年(1132),在完颜宗傒、完颜宗翰、完颜宗辅、完颜希尹等诸宗亲勋贵的支持下,受任为谙版勃极烈,确定为皇位继承人。十三年,金太宗死,即帝位。
  金熙宗即位前曾受学于汉人文士韩昉,能用汉文赋诗作词,喜雅歌儒服。即位以后,尤勤于汉文典籍的学习。他即位后,金朝对女真旧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废除勃极烈制度,改行辽、宋的汉官制度,设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省(尚书、中书、门下)。天眷元年(1138),正式颁行官制及换官格(即将原女真、辽和宋的官职,依照新制统一换授),并确定封国制度,规定百官的仪制与服色,号为天眷新制,同时任命卢彦伦营建宫室。当年还正式颁布女真小字,较女真大字笔画简省,皇统五年(1145)正式行用。金废完颜宗翰支持的刘豫齐国傀儡政权,设行台尚书省于汴京(今河南开封)。天眷元年,完颜宗磐、完颜宗隽、完颜昌等把持朝政,力主对宋和议,割让河南、陕西之地,诱使宋对金称臣。天眷二年,完颜宗弼掌握金朝军政大权,于天眷三年率重兵攻宋。金军被宋将刘錡、岳飞等战败,仍于宋军班师后,夺取河南之地。皇统元年十一月,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纳币称臣,双方划定以淮水为界。宋金南北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熙宗在废刘豫齐国之后,置屯田军,将契丹、女真人自东北徙入中原地区,与汉人杂处。按户授予官田,使业耕种,春秋量给衣物、马匹,以资接济;若遇出军,始发给钱米。皇统五年,又颁行皇统新律,共千余条,大抵皆依仿大宋,其间亦有创立者。所有这些措施,对于加速金朝的封建化和接受汉文化方面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完颜宗傒、完颜宗弼等辅弼大臣死后,皇后裴满氏干预朝政。皇统二年十二月,皇太子完颜济安死,由于裴满氏的牵制,皇嗣始终无法确立。金熙宗酗酒,乘醉杀人,其弟完颜元、完颜查剌、裴满氏及妃嫔多人都遭杀戮,群臣震恐。九年十二月,太祖孙、完颜宗傒子完颜亮、驸马唐括辩等合谋将熙宗刺死。
[编辑本段]外事:金宋和战
  天会十五年(1137年)11月熙宗下诏废除刘豫伪齐政权,金宋议和。
  天眷二年(1139年)正月,金、宋议和成立,南宋代替伪齐政权成为金的属国,对金称臣,金朝归还河南、陕西。但是主战派很快占了上风。天眷三年(1140年)五月,熙宗诏令兀术收复河南、陕西等地。
  皇统元年(1141年),宗弼再次带兵南侵,被岳飞、韩世忠等撃退,再次和议。

======================

内事:金朝汉化
  熙宗废除了太祖、太宗传下来的勃极烈制度。熙宗养父太祖庶长子完颜宗干祟尚汉化,在开国之初太宗任命宗干辅助朝政制定各种制度,为女真汉化打下基础。熙宗自幼接受汉族式教育,加上养父的影响,登基后开始了汉制改革、重用汉人。太祖四子完颜宗弼(又名金兀术)是推动汉制的重臣,熙宗授以军政大权。天会十四年(1136年),宗磐、宗干和宗翰三人共同总管政府机构,“并领三省事”。金朝官制此时基本汉化,建立了以尚书省为中心的三省制,以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以及三公(太尉、司徒、司空)领三省事。
  勃极烈制度废除前,女真的传统一般是同代相传,比如景祖乌古乃将权力传给世祖劾里钵,然后是劾里钵的四弟肃宗颇剌淑和五弟穆宗盈歌(长子劾者和三子劾孙因为柔善而被景祖跳过),这一轮过后才是最有势力家族的下一代,世祖劾里钵之子康宗乌雅束、太祖阿骨打、太宗吴乞买和辽王斜也。斜也一死,太宗把皇储谙班勃极烈的位置空闲了两年,在大家的催促下才选了一个太祖阿骨打家族的嫡长孙作皇储。
  等到熙宗继位,汉化的结果就是废除了谙班勃极烈这种旧的皇储制度,皇帝立自己的儿子作太子。这引起了本来能在太宗朝成为太子的太宗长子完颜宗磐的不满。熙宗因此对太宗子孙比较忍让。但后来宗磐还是发动了叛乱,但被平息。
  以后,宗翰、宗干、宗弼等太祖太宗朝的老功臣相继秉政,熙宗临朝一般不说话。所以是压抑多年。等到皇统八年(1148年)十月,宗弼去世,熙宗才有机会亲政。但悼平皇后裴满氏又很泼辣,干预政事,无所忌惮。加上熙宗的两个儿子,太子济安、魏王道济相继在皇统三、四年去世,帝位失嗣。熙宗开始嗜酒如命,不理朝政,滥杀无辜。

====================

庙号谥号
  天德二年(1150年)二月庚戌,被海陵王降为东昏王,葬于皇后裴满氏墓中。贞元三年(1155年),改葬于大房山蓼香甸诸王墓群。海陵王死后,金世宗于大定元年(1161年)十一月恢复完颜亶帝号,追谥武灵皇帝,庙号闵宗,墓称思陵。大定十九年(1179年)四月,升祔于太庙,增谥弘基缵武庄靖孝成皇帝。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二月,改庙号熙宗。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以思陵狭小,改葬于峨眉谷,仍号思陵。

=====================

注释
  二年,太子济安生。是岁,熙宗年二十四,喜甚,乃肆赦,告天地宗庙。弥月,册为皇太子,未一岁薨。
  四年,八月癸未,杀魏王道济。
  济安薨后,数年继嗣不立,后颇掣制熙宗。熙宗内不能平,因无聊,纵酒酗怒,手刃杀人。
  久之,熙宗积怒,遂杀后,而纳胙王常胜妃撒卯入宫继之。

=====================

政绩
  金熙宗注重汉法,学习、为金国发展做出贡献,但他的变法图强的失败成为金国灭亡的一个诱因。

======================
死亡原因
  
1.发疯说

  
  金熙宗因为皇后、宰相专权而发疯,最后酗酒杀人,死于金国海陵王完颜亮的刺杀。
  
2.装疯说

  
  有人认为金熙宗晚年因为朝政慌乱以及不想当皇帝而杀人,本想让别人废掉自己,可是没想到完颜亮这个小人居然杀了他,真让人惋惜,一代明君,就这样死了。这种说法不太可信。
  
3.退位说
  
金国的皇帝都死的晚,所以人们不太相信金熙宗那么早死!

[attachm
ent=9714825]

个人评价:


我对他们的感觉挺复杂的,如果他们是汉人,估计我的喜恶会更加公正和简单一些,但是不是
而且,我自认不也不是个多么理智的人
再加上我的狭隘的民族观念
事实上我一直没有多喜欢宋朝,虽然我很爱它这个时代的词
虽然宋朝MS是古代最富裕的朝代
但是每次在历史书上看到那些屈辱的历史,我都很想装作没有看见,只是,宋比清末要好,那更是个我不敢碰触的历史
虽然这好像和宋没啥关系,但就是因为他们的原因,才会有什么南宋北宋的
而且 完颜宗弼 这个名字如果你觉得陌生的话,那么金兀术应该还是会有印象吧,话说我扔下历史好几年的人,都还记得写道岳飞的时候有提到他
他们的确很厉害,作为女真族来说,他们应该是多么多么伟大的人,
但是对我来说,再伟大也是侵略者,虽然很大程度上来说,宋朝自己也不争气呀,泪~~
至于上面提到的让注意提高女真文化的事情,就让我想起穿胡服而有名的那个皇帝,我忘记谁了= =
现在MS都把他们算作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了,竟然还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名大将
可我一直都没那么觉得,学历史的时候也都只是觉得那是一个外邦国家,就像突厥一样
清朝虽然也是外族来的,但是为什么我还是承认他们是中国的一部分呢?
我在想,是不是我的奴性在作祟?
毕竟清朝是有统治汉人的,而金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统治 ,更何况当时还有一个比金更加正统的宋还存在着,不像清朝,只有一个朝代
虽然很多朝代的好坏你不能光看表面,就像我挺喜欢的魏晋, 在我找了那么多资料之后,我才发现那个朝代也是丑陋的,然后转过身来看这些
我还是不怎么想赞扬,我固执的认为他们是侵略者,就像后来的八国联军,你期望我如何说的出好话来?= =
不过,作为一个我所认为的外邦国家,我竟然还能够觉得他们很有名,实在是不错了
特别是完颜阿骨打,就算不具体知道事例,但也绝对听过这个名字的
可是如果你问我某些皇帝的名字,估计我都不知道
MS好像没有很合格= =
但这些的确是我的真实感受
不过说来说去,最重要的我还是希望国家强大,真的,永远不要再次衰落了(估计我是看不到的^^)
特别是在国外,真的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
每次看到那些负面消息都非常难过却不知道怎么办,我太渺小了
祝福祖 国!繁 荣 昌 盛!

====================

好吧,过了这么长时间后再来继续编辑,
我就说些好的吧

不得不说这个民族是很厉害的,因为在我看来,金没有占到整个中国,清就回来继续了
其实外邦统治在中国历史上来说,真的非常少
而他们做到了,而且算是有进步的在做
这个民族呀,
我觉得现在的中国最好也是如此
虽然现在在崛起状态,可是我希望的即使万一某一天,我们也可以很快地再回来

给我感觉很像是隐忍不发,直到某一天,真正的再回来




[attachment=9714825]

《附身萨满 》

《绝色天娇》


这两本书是同一个作者写的,所以风格相似,而且这两本书是算是前后的吧
几年前看的,可是作者的这个风格我还记得
会白,但是如果你萌loli和正太的话,那就挺好看的
其实在我看来,这也是这两本书最大的特点
可爱的不得了
而且最开始的噱头还是萨满,这个我觉得有点神神道道的职业

对于上面的那些完颜们,都在这里面出现过
不过,在这个文里面所表现的形象,也都不像上面所说的
当然,里面还有一些找不到的完颜们出现
对于那种民族之间的转换矛盾之类的,作者写的也还可以
完全说,这个文就是个小白轻松文,连治愈都算不上在我看来^^
不过,不会白到头疼,可以看



《陶华》

这个是射雕同人,是DM,主要是说欧阳克和黄药师的故事
为什么我会推荐到这里呢
是因为里面出现了完颜,还有些其它的事情,下面说

完颜在这里面,和原著里的应该差不多吧?(我没看原著= =)
就都是一个对包惜弱特别好的人
其实在我看来,就是魔怔了而已,而且还是深深掉下去永世不得翻身
不过和原著还是不一样的
因为最后杨康看上了完颜= =
具体剧透不说了,大家又兴趣可以自己看看
不过,完颜在最开始我还觉得他很可怜很值得同情的,可是在最后ooxx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完颜家的血,一点都不是假的
有攻击性,那么多年的爱护,在最后却一点都不爱护了
让我觉得有些过分
不过也有可能是因为长久以来的发泄吧

这里面还说道了忽必烈
有主角,就是欧阳克和黄药师对他的感觉
想杀了他,可最后还是没有
而想杀他的理由,也是因为民族国家的原因,不杀的原因也差不多

[attachment=9714825]


最后,我想说为什么第一部分查的都是完颜家
是因为我对这个朝代的最大印象就是完颜
统治者的血统在我看来也是很重要的,虽然不是所有时候都是虎父无犬子,但是大部分
一个民族也是需要血性的
可能是我太激烈,但是某些时候我们过于温和了
完颜家在我看来不会
而且,我对于这个朝代,对于他们这些事,其实我只对人感兴趣
这个时候的中原皇帝,除了最开始的,后面都是特别文人的感觉,而北方正强,但我们还是日渐沉溺
所以,人很重要,
笑~~其实私心就是,借着这个机会,了解下我感兴趣的人^^
因为其实我对历史并不感兴趣= =
素材活动真是好~~哈哈^^











[ 此贴被囧Q在2010-01-15 05:34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3 条评分 派派币 +38
残月紫痕

ZxID:832977


等级: 热心会员
耽溺于极致的爱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01-01 0
后蜀

五代时十国之一。孟知祥所建。都成都(今属四川)。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历二主,共四十年。

同光三年(925)后唐灭前蜀,以孟知祥(874~934)为西川节度使。次年正月,孟知祥入成都,整顿吏治,减少苛税,境内渐安。长兴三年(932),知祥杀东川节度使董璋,得东川地。四年,封为蜀王。后唐闵帝应顺元年 (934)知祥称帝,年号明德,国号蜀,史称后蜀。同年,孟知祥死,子孟昶(919~965)继位,仍用明德年号,明德五年(938)改元广政。

契丹灭后晋时,秦(今甘肃秦安北)、成(今甘肃成县)、阶(今甘肃武都东)三州附后蜀。后蜀又攻取凤州(今陕西凤县东),疆士遂与前蜀相同。广政十八年(后周显德二年,955),秦、阶、成、凤四州又为后周攻占。北宋乾德三年(965)发兵攻蜀,孟昶降,后蜀亡。同年,孟昶卒。

蜀地富庶,在孟知祥、孟昶统治时期,境内很少发生战争,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后蜀与南唐同为五代时期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区域。后蜀宰相毋昭裔与赵崇祚辑唐、五代词五百首为《花间集》,对后世影响很大。毋昭裔还曾出私财百万营学馆,并奏请雕版刻印“九经”,蜀主从之,“由是蜀中文学复盛”。当时节度使往往兼领禁军,住在成都。孟昶嗣立后,命文臣出任这些地区的知节度事,这一措施,开宋代削弱藩镇的先例。

后蜀皇帝

后蜀高祖——孟知祥

后蜀高祖(874-934),名孟知祥,字保胤,邢台县人,后唐太祖李克用侄婿。他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建立者、后蜀第一位皇帝(934年在位),在位1年,享年61岁。
[attachment=9716942]
孟知祥在后唐灭前蜀的战争中立下大功,被后唐政府封为西川节度使。934年1月,他趁后唐内部王位争夺之机在成都即皇帝位,建国号“大蜀”,史称“后蜀”,改元“明德”。但孟知祥只做了7个月皇帝就去世了,逝后庙号高祖。


1.李皇后(后唐明宗姐,同光三年十二月封琼华长公主。长庆元年秋,明宗改封琼华公主为福庆长公主,有司言前世公主受封,皆未出降,无遣使就籓册命之仪。)
2.董氏(董璋女)

子女

1.雅王 孟仁贽
2.彭王 孟仁裕
3.后主 孟仁赞
4.嘉王 孟仁操

1.崇华公主 孟久柱
2公主 孟延意

后唐时期,庄宗李存勖授孟知祥为太原尹。明宗李嗣源时期又授孟知祥为成都西川节度使。

后唐皇帝李嗣源横征暴敛,专横成性,于天咸四年,向孟知祥征助礼线一百万缗(相当于汉州盐榷十四年收入),孟知祥无力承担,仅给了五十万缗。李嗣源就派夏鲁奇等人担任遂、阆、绵州刺史,准备武力对付孟知祥和董璋(川东守将)。董璋就同孟知祥结成一气,抗拒后唐。朝廷发兵讨伐,以失败告终。后来,孟知祥又打败了董璋,兼并了东川,并又先后攻占了秦、凤、成、阶四州,于九三四年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王氏蜀国为前蜀(907-925),孟氏蜀国为后蜀(934-963)。孟知祥初到成都时,蜀中农民因苦于前蜀的暴考试,群起反抗,“蜀中群盗犹未息,知祥择廉吏使治州、县,蠲除横赋,安集流散,下庞大之令,与民更始”(《资治通鉴》),使社会情况逐渐稳定下来,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蜀梼杌》中论及后蜀之富庶时说:“是时蜀中久安,赋役俱省,斗米三钱”。可见稻米之充足。孟知祥还动员市民百姓,在成都遍种芙蓉,美化城市,每当九月花开,全城上下一片锦绣。今成都简称蓉城,当自孟知祥植蓉始。

后蜀高祖孟知祥(874年—934年)字保胤。后唐太祖李克用侄婿。他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建立者、后蜀第一位皇帝(934年在位),在位1年,享年61岁。

孟知祥在后唐灭前蜀的战争中立下大功,被后唐政府封为西川节度使。934年1月,他趁后唐内部王位争夺之机在成都即皇帝位,建国号“大蜀”,史称“后蜀”,改元“明德”。但孟知祥只做了7个月皇帝就去世了,逝后庙号高祖。

随李克用起家
孟知祥,字保胤,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人,祖父孟察,父亲孟道,在郡里承袭做军官,伯父孟方立和叔父孟迁都做到节度使,在后梁和河东争战的时候,孟迁以自己管辖的泽州(今山西晋城)和潞州(今山西长治)投降了后梁,而父亲孟道始终在河东任职。

在有利的家庭环境影响下,孟知祥年轻的时候就被李克用看中,任命他做了左教练使,还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他,孟知祥从此有了发展的良好基础。

等李存勖继承晋王之位后,对孟知祥也很器重,非常欣赏他的才干,让他做权势很重的中门使,这是李存勖身边的要职,但孟知祥却极力推辞,因为以前的中门使几乎都因为得罪主子而被杀。见孟知祥执意要辞去中门使,李存勖只好答应,但他要孟知祥推举一个人代替他,孟知祥便举荐了郭崇韬。孟知祥改任马步军都虞侯,是个级别很高的将领。

李存勖的重用
李存勖继位建后唐灭后梁之后,把都城迁到了洛阳,将太原定为北京,孟知祥被任命为北京留守,全权负责军政事务。

后来后唐派郭崇韬领兵灭蜀,临行时郭崇韬为报当初孟知祥的举荐之恩,就向李存勖推举孟知祥为以后蜀地的军政长官。郭崇韬很快就平定了蜀地,李存勖按照郭崇韬的推荐让孟知祥到蜀地主持军政事务,还摆宴为他送行。但这时宦官们也正在诬陷郭崇韬,李存勖也犹豫着是否要杀郭崇韬,孟知祥劝道:“崇韬是国家的功臣,肯定没有二心,等臣到蜀地调查一下,如果没有事就让他回来。”孟知祥走到半路遇上拿着刘皇后教令前去杀郭崇韬的宦官,于是昼夜兼程赶赴成都,但到时郭崇韬已经被杀,他于是安定众将,又派兵到各地平定盗贼,稳定地方治安。不久,康延寿领兵反叛,占领并割据汉州(今西川广汉),孟知祥派兵击溃并俘获了康延寿,收降了他的几千士卒,扩充了自己的实力。

割据两川
同光四年(926)四月,李存勗在兵变中被杀,李继岌在渭南(今属陕西)被害,李嗣源继位为明宗,改元天成。在后唐朝廷发生这一大变动后,孟知祥萌生了据蜀中称王的念头。他训练兵甲,扩大兵力,新增义胜、定远、骁锐、义宁、飞棹等军共7万多人,命李仁罕、赵廷隐、张业等亲信分别统率。与此同时,对于来自后唐朝廷的命令开始实行抵制的政策,首先从两件事情上表现出来。一件是这年冬天,宰相任圜派太仆卿赵季良入蜀要孟知祥送交当初为送李继岌班师时所征剩余的200万缗犒军钱,并由赵季良制置两川征赋,孟知祥大怒,拒不奉诏。赵季良因是他的故交,才得以留在蜀中任职。另一件事是枢密使安重诲觉察了孟知祥的割据动向,不顾明宗已罢诸道监军的做法,派宦官李严入蜀去做监军以加强控制。孟知祥先是陈盛兵于边境,想把李严吓回去。此举无效后,就在成都的酒宴上以“今诸方镇已罢监军,公何得来此”为由,强加给李严矫诏赴任的罪名杀之。弄得明宗还不便查问,只好改变策略,把扣留在凤翔(今属陕西)的孟知祥的妻儿送到成都以示恩信。从此,双方维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不久后唐内部出现变故,明宗李嗣源取代了李存勖,然后对以前的军政人员做了调整。孟知祥对李嗣源不信任,于是就萌生了割据蜀地称王的念头。但表面上他还是对明宗很尊敬的,保持着君臣之礼。暗地里他却开始准备起来,以他原有军队为基础,大幅度地扩军,军事实力一下子增加了很多,兵力扩充了七万多人。然后加紧训练士卒,提高战斗力。

随着孟知祥在蜀中地位的巩固,他自任赵季良为他的节度副使,事无大小,均与之商量决定。后唐朝廷要离间他们的关系,于天成三年任赵季良为果州(今四川南充)团练使,而以何瓒为节度副使。孟知祥将这些人事命令放置一旁,上表请求让赵季良留任,未获批准后又派雷廷鲁到洛阳(今属河南)再三论请,后唐明宗不得已只好勉强答应,何瓒后来被改任为行军司马。这表明朝廷号令已经大打折扣,而且这种趋势日益明显。

李嗣源的重臣安重诲发现了孟知祥的反常举动,有两件事让他警觉起来。一件是朝廷要孟知祥将原来后唐军入蜀后征收剩余的二百万缗犒军钱上交,同时又为蜀地定了向朝廷每年上交的租赋,孟知祥因此恼怒,拒绝执行。第二件是安重诲看出了孟知祥的割据迹象,于是在明宗已经废除向各地派监军后又向蜀地派去监军,以加强对孟知祥的约束。孟知祥派兵阻挡要赴任的李严,见李严不肯回去,就以李严假传诏书的罪名将他杀死。明宗知道安重诲的用意,但被孟知祥抓住把柄杀了李严又不好治罪,同时为稳定拉拢孟知祥,明宗还将被扣的孟知祥的妻儿送回成都。当时孟知祥的家属路过凤翔,当地官员听说李严被孟知祥杀死后就扣留了她们,明宗将孟知祥的妻子琼华公主和儿子孟昶送回去,把其他的家属留下做人质。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双方依然保持着名义上的君臣关系。

等孟知祥基本安定下来后,明宗就开始采取措施削弱孟知祥的力量。他下诏调孟知祥的心腹谋士赵季良到别的地方任职,然后又派何瓒做西川节度副使,牵制孟知祥的权力。孟知祥心里早有准备,他将诏书压下,然后请求留下赵季良,被拒绝后他又派属将雷廷鲁赶赴洛阳力争,明宗只好让步。见明宗答应了,他也允许何瓒去成都赴任,但不是节度副使,而是降为行军司马。

这一年,后唐军讨伐高季兴所据的荆南(镇江陵府,今湖北荆州市),命孟知祥出兵三峡予以配合,他只派毛重威率3000人屯戍夔州应付场面。不久,高季兴病死,其子高从诲听命于后唐朝廷时,他就要求撤军。在未获批准的情况下,他让毛重威鼓动士兵自动溃散返回。第二年,明宗要在南郊举行盛大祭祀礼,派李仁矩去向孟知祥要助礼钱100万缗,他不肯出,拖延到最后以50万缗应付。

安重诲比明宗心急,见孟知祥割据迹象日益明显,就先采取措施。一方面把心腹将领安插到蜀地做节度使,分化孟知祥的势力。另一方面将西川和东川一部分地区分离出来让自己的亲信担任节度使。

面对安重诲咄咄逼人的攻势,孟知祥觉得应该采取行动了,但东川的董璋比他更着急,原有的矛盾也放到一边,董璋急忙派人找到孟知祥,提出联合对付朝廷,同时请求和孟知祥联姻,以加强双方的关系。孟知祥开始不愿答应,但在赵季良的反复劝说下终于答应了。双方马上就达成了协议,然后联名上奏明宗,请求收回成命,召回派出的刺史和节度使。

明宗并没有让步,而是好言安抚,想以此平息事端,而安重诲却认为真正想反叛的是孟知祥,至于董璋则是被迫的,绝不会反叛,他还幻想着联合董璋来对付孟知祥,结果未等他采取措施,董璋却率先反叛了。

董璋反叛后,马上攻占了朝廷控制的阆州(今四川阆中),孟知祥也跟着反叛,他比孟知祥智谋还多一点,他召集将士,然后向东北洛阳的方向跪拜,伏地大哭,泪水将衣襟都湿透了,以此表明他是被逼而反的,从而赢得了将士的同情,纷纷表示要追随他。孟知祥发兵进攻安重诲派人控制的各州,还出兵协助董璋坚守东川。

针对孟知祥日益明显的割据意图,安重诲就在东、西两川境内各州安插自己的亲信。以夏鲁奇为武信军节度使驻遂州(今遂宁);任命与东川董璋有矛盾的李仁矩担任新设的从东川分出来的以阆州为驻地的保宁军节度使;又让其表兄武虔裕任绵州刺史。摆出了一付切割两川分而歼之的架势。孟知祥与董璋尽管心存芥蒂,为了共同利益也只好采纳赵季良的意见,与董璋互通婚姻结为同盟对付后唐朝廷,要求撤回派遣的节度使和刺史。明宗虽未照办,也不好发作,只好“优诏慰谕之”。

长兴元年(930)九月,董璋首先发难,攻破阆州,擒杀了李仁矩。接着,孟知祥也举兵反唐。明宗以石敬瑭和夏鲁奇为正副都招讨使前去讨伐,孟知祥则派李仁罕、张业、赵廷隐率兵3万与董璋会攻遂州,袭杀夏鲁奇,占领遂州。石敬瑭部在剑门(今剑阁东北)之战中先胜后败被迫撤军,孟知祥乘机占领利州(今广元)和夔州等地,进一步扩大了地盘。

战胜石敬瑭为后蜀奠基
后唐派石敬瑭来平定叛乱,石敬瑭在剑门(今四川剑阁东北)之战中最终战败,只得撤兵,孟知祥于是占领了利州(今四川广元)和夔州,扩大了辖境。石敬瑭一撤,两川便被董璋和孟知祥全部占据。

后唐军队的失败,主要原因是辎重供应缺乏,明宗于是借故把专权跋扈的安重诲治罪,先贬官,然后赐死于中途。接着明宗派人到西川,对孟知祥说君臣刀兵相见都是因为安重诲,现在君臣应该和好如初,况且还有姻亲关系。还让使者告诉孟知祥,他的家属在京城都很好,让他放心。

孟知祥也不愿和朝廷成为死敌,那对自己的家属也很不利。于是就想和朝廷和解。他派人找到董璋,希望他们一起向朝廷谢罪,以求和解。但董璋和孟知祥的看法不一样,他还怀疑孟知祥已经出卖了自己,想拿自己去请功,他对孟知祥的使者说:“孟公的家属都没事,但我的家属却都被杀死了,我去谢什么罪!”

使者回去告诉了孟知祥,还说董璋对他非常不满,劝孟知祥早做准备以防不测,没等孟知祥采取行动,董璋已经先派兵攻占了汉州。孟知祥只好领兵反击,把董璋杀得大败,董璋被属将杀死,孟知祥便将东川也收归自己所有。

孟知祥要求明宗给他独自治理两川的权力,明宗顾及亲属关系,而且又不愿两川真的独立,丧失大量的租赋收入,就答应了他,蜀地中刺史以下的官员由孟知祥自己派任。后来,明宗又封孟知祥为蜀王,以示恩宠,这也是为了安抚他。但在孟知祥提出要将留在蜀地的后唐几万官兵礼送出境时,明宗没答应他,看来明宗还是想尽量地约束他。

明宗杀安重诲后,把伐蜀的责任推在安重诲身上,派使者前去招谕孟知祥。孟知祥打算与董璋一起入朝,被董璋拒绝,双方发生战争,结果董璋父子被杀,东川也为孟氏所有,势力大为膨胀。于是更加睥睨后唐朝廷,要求明宗封他为王并按他的意思任赵季良等5人为节度使,蜀中刺史以下等官由他自任。明宗只好答应。于长兴四年二月封他为蜀王、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行成都尹、剑南东西两川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统押近界诸蛮、兼西山八国云南安抚制置等使,允许他总揽蜀中全权。但是当孟知祥要把先前留在蜀中的数万后唐兵及其家属礼送出境时,明宗下诏不许。这反映了明宗的深层思考,只是由于这年十一月明宗病死,为孟氏称帝提供了一个机遇。

明宗死后方称帝
明宗在世时,孟知祥一直没有称帝,也是对明宗恩遇的一种回报,等明宗一死,他就听从了赵季良的劝告,在第二年,即后唐应顺元年(公元934年)在成都正式称帝,建国号蜀,史称后蜀。孟知祥庙号高祖,史称前主。这时的后唐也处于混乱之中,李从珂起兵争夺皇位,没精力顾及蜀地。

在两川地区,孟知祥也做了一些惠民措施,减轻了百姓的沉重负担,把一些苛捐杂税废除了。对水利设施他也组织进行修缮,以促进农业生产。他还整顿了地方政治,派遣清廉官员上任,收揽民心,巩固两川的统治。

后唐应顺元年(934)闰正月,孟知祥在成都即帝位,国号蜀,史称后蜀,庙号高祖,史称前主。当时后唐朝廷正一片混乱,李从珂在凤翔起兵,李从厚派兵镇压大败,根本无暇顾及西蜀。与蜀地相邻的山南西道节度使(镇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张虔钊和武定军节度使(镇源州,今洋县)孙汉韶都以其地归附于蜀。孟知祥于四月改年号为明德,可是六月在欢迎张虔钊的酒宴上突然发病,七月死去。所以他在帝位仅6个月,终年61岁。其子孟昶继位,史称后主,维持了32年的统治,最后被北宋统一。

后蜀后主——孟昶

后蜀后主孟昶(919年~965年),初名仁赞,字保元。后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后蜀末代皇帝(第二代,934年~964年在位),在位31年,享年47岁。
[attachment=9716943]


孟昶即位初年,励精图治,衣着朴素,兴修水利,注重农桑,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后蜀国势强盛,将北线疆土扩张到长安。
但是他在位后期,贪图逸乐、沉湎酒色,不思国政,生活荒淫,奢侈无度,连夜壶都用珍宝制成,称为“七宝溺器”,朝政十分腐败。传说孟昶对戏曲,也入迷甚深。
后蜀广政二十八年(965年),宋师在大将王全斌的指挥下以两路伐后蜀,蜀军与宋军在剑门关外进行一场大战,蜀军全军覆灭,后蜀精兵被全歼,灭亡之势已不可免了。宋军包围成都府,孟昶投降,后蜀灭亡。
孟昶被俘后被封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秦国公,居住在汴京。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孟昶带开封7日后郁郁而终(一说被宋太宗毒死)。孟昶的宠妃花蕊夫人在亡国之后写下了悲愤的诗句:“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孟昶一般被称为后主。

奉祀
因孟昶喜好戏曲之故,有些戏班会祭祀其为守护神,称之孟郎、孟郎君。
有人认为送子张仙一神,实为花蕊夫人入赵宋后,纪念孟昶的伪称。《金台纪闻》记载:世所传“张仙像”者,乃蜀王孟昶挟弹图也。初,花蕊夫人入宋宫,念其故主,偶携此图,遂悬于壁,且祀之谨。太祖幸而见之,致诘焉。夫人诡答之曰:“此蜀中张仙神也。祀之能令人有子。”
另说后蜀亡后,花蕊夫人或感念孟昶的百姓,以“二郎神”、“西秦王爷”等名义加以供奉。

家庭
后妃
?贵妃费氏(花蕊夫人)
[attachment=9716944]
?徐慧妃(五代蜀主孟昶宠信慧妃徐氏,徐国璋的女儿,被蜀主封为慧妃,慧妃常与后主(孟昶)登楼,以龙脑末涂白扇。扇坠地,为人所得。蜀人争效其制,名曰“雪香扇”。见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后蜀?慧妃徐氏传》。
涂以香料的白色扇子。 宋陶谷 《清异录?雪香扇》:“ 孟昶 夏月水调龙脑末,涂白扇上,用以挥风。一夜,与 花蕊夫人 登楼望月,误堕其扇,为人所得。外有效者,名雪香扇。”)
[attachment=9716945]

子女

1.皇太子 孟玄喆
2.褒王 孟玄珏
3.遂王 孟玄宝

孟昶本来是为少年老成的英明君主,但最后却做了意志消沉坐以待毙的亡国之君。他写的诗词虽然比不过李煜,但是综合文化素质却远远超过李煜,其在多个方面的成就卓著,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孟昶生平】

五代时,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后唐明宗死后,孟知祥僭称帝号,历史上名为后蜀。孟知祥不出数月而死,其子孟昶即位,是为后主。孟昶年仅十六岁。

孟昶即位初年,励精图治,衣着朴素,兴修水利,注重农桑,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后蜀国势强盛,将北线疆土扩张到长安。但是他在位后期,沉湎酒色,不思国政,生活荒淫,奢侈无度,连夜壶都用珍宝制成,称为七宝溺器。朝政十分腐败。后蜀广政三十年(965年),宋师在大将王全斌的指挥下以两路伐后蜀,蜀军与宋军在剑门关外进行一场大战,蜀军全军覆灭,后蜀精兵被全歼,灭亡之势已不可免了。宋军包围成都府,孟昶投降,后蜀灭亡。

孟昶被俘后被封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秦国公,居住在汴京。次年即965年,孟昶郁郁而终(一说被宋太宗毒死)。

【《蜀本草》】--医药方面
孟昶好方药,母有病,屡更太医不效,自制方饵进之,遂愈。群臣有疾,亲召诊视,医官钦服。曾令翰林学士韩保升等取《新修本草》并《图经》参校删定,稍增注释,成《蜀本草》(即《重广英公本草》)二十卷,已佚,其佚文收入《证类本草》等。


【第一次石刻经、木刻书,把孟子纳入儒家思想体系】
五代以前,《孟子》不属于儒家经典著作,孟昶爱好文艺辞赋,命人在石头上刻《论语》、《尔雅》、《周易》、《尚书》等十经,尽依太和旧本,历时八年才刻成。在这十经中就包含《孟子》,这是中国历史上官方第一次把《孟子》列入儒家经典,从此之后,《孟子》才真正成为儒家经典著作十三经之一。又怕刻石经流传不广,就刻为木板,以便于流传。后世用木本刻书,即是始于后主孟昶。

【中国历史上首制文人词曲集《花间集》、《古今韵会》等】
他爱好文艺辞赋,广政三年(940),他命卫尉少卿赵崇祚收集当时“诗客曲子词五百首,分为十卷”,名为《花间集》。这年四月,翰林学士欧阳炯为之作序。后人视为文人词曲之祖,对后世影响很大。第二年(941),孟昶诏令史馆编辑《古今韵会》五百卷,工程浩大,可惜没有流传下来。

【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画院】
孟昶还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画院,延请蜀中著名画师50多人住院作画,如花鸟大师黄荃父子就在被邀之列。

【留下了世界音乐文化遗产《唐音》(南音)】
孟昶在音乐上也有创造,今天流传在台湾的“南管”音乐,被外国人称之为“唐音”,其实也是孟昶命人制作的。


【开创了宋代削弱藩镇的先例】
孟昶嗣立后,命文臣出任这些地区的知节度事,这种措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也开了宋代削弱藩镇的先例。

【为成都留下芙蓉城的美名】
后主下令国中,沿着城上,尽种芙蓉。秋天芙蓉盛开,沿城四十里远近,开得叠锦堆霞,一眼望去,好似红云一般。倾城妇女,都来游玩,珠光宝气,绮罗成阵,箫鼓画船,逐队而行。后主御辇出宫,带了无数的宫嫔女官,一个个锦衣玉貌,珠履绣袜,车水马龙,碾尘欲香。蜀称“锦城”,至此可谓名副其实了,自此,成都乃有芙蓉城之称。

【开创了中国春节贴对联的传统】
在中国,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有在门上贴春联的习俗。但五代之前是没有春联的,人们只是将一块长方形桃木板钉在门上,说是能驱除邪恶鬼怪。直到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有一年除夕心血来潮,要翰林学士辛寅逊为他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利话挂在自己寝宫门上。辛学士好不容易想了两句,孟昶认为对仗不工,给否定了。别人再不敢动笔,孟昶只得自己写了两句: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就是我国有史以来可查的第一副春联,此后中国人开始有春节贴对联的习俗。

【【开创了“箴”这种文体,留下清官告诫《戒石箴》】
为治理好自己小小的蜀国,孟昶所作众多努力之中,重要的在于抑制权臣,制订了较为严厉的措施。在广政四年(公元941年)的五月,为了正告官员严谨理政,他曾亲笔书写了一纸令箴》,共四言二十四句,颁布国内,全文如下: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长,抚养惠绥。政存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毋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人父母,罔不仁慈。特为尔戒,体朕深思。

  从这一纸《令箴》中可以看出,孟昶是很明了官民之间的利害关系。他从百姓的利益出发,告诫公卿百官要以仁慈之心来对待百姓。也只有这位有所作为的天子,才写得出这篇体恤民情的《令箴》。

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取其中十六个字“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并下令天下郡县勒石铭,立在州县衙门大堂前面,让为官者晨夕接目,服膺莫记忘。自从中国从宋朝至清朝末期一千多年间,各级衙门均立有此《戒石箴》,今邢台清风楼顺德府衙旧址《戒石箴》仍存。

避暑摩诃池上作
孟昶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暖。
帘开明月独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
起来琼户寂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

[attachment=9716990]
《一舞倾人国》 作者:舞月踏歌

  ***************
  这次穿越,她其实是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
  面对挑战,她坚信实力代表尊严
  面对君主的柔情,她选择婚姻自主权
  面对国破,她一舞阻焚城
  面对凌辱,她恋舞霓裳,殿前拍案!
  舞由心生,最好的舞者,舞得是品格,是尊严,是痴心,是信念;
  滚滚红尘,是青史留名,还是如白驹过隙?是随波逐流,还是奋起抗争?!
  而她和他,又将如何守住心中小小的爱情?
  霓裳一舞倾人国
  绝恋千年问归何?
  ***************

 
《何处闲春剪烟枝》作者:昕言

  ***************
    一个是正直温柔,视她如珠玉的哥哥
    一个是冷酷执着,爱她如中毒的弟弟
    一个神秘莫测的刺客,爱恨难辨
    一个风流绝世的才子,进退无从
    四位男子,锦绣江山,何处得觅一夕春意,剪尽烟枝?
  ***************

这是偶早些时候看过的文,印象还不错,但现在其中的内容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偶会趁这几天找时间再看一遍,然后才能写评论,现在真的写不出什么  
[ 此贴被残月紫痕在2010-01-11 19:32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20

桜陌°

ZxID:8937447


亲爱的七夕快乐=3=。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0-01-01 0
Re:【素材收集——历史篇】任务(6)之五代十国及辽、西夏、金  时间:1月1-15日
— (灬千ヽ) 与活动要求第五条相违。。5.所回复内容请勿复制素材区已有帖子。 (2010-01-17 21:49) —




千年一瞬
  
      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阐述了一代词帝的兴衰荣辱,他一心潜没于诗词文学的深海。对于身为一个皇家的他,他从无鹤立群雄当皇帝的心思。然而,历史总喜欢开这样那样的玩笑:在南唐王朝皇帝的继承人中,当时的中主李璟在烈祖李昪灵位前发过誓言“兄终弟及”,即把皇位传给其弟景遂,但因为李煜的哥哥弘翼即李璟的长子当时立下了战功,就立弘翼为太子了,“兄终弟及”的事就多年未提。但是李煜的哥哥弘翼与其父李璟的性格是有天壤之别的,弘翼为人果断刚毅,权力欲极强,所以总会让正在当皇帝的李璟不满意,李璟便又想起兄终弟及的事情。李弘翼担心父亲遵照誓言将皇位传给叔父,便秘密的将自己的叔父景遂杀害了,尽管如此李弘冀还是没能当上皇帝。为什么呢?因为历史毕竟是历史。一门心思想做皇帝的他居然在叔父死了之后没几月也跟着去了。
  
      那么我们的主人公李煜就顺应大局接下了这个后唐的烂摊子做起了皇帝。李煜当了皇帝之后,便给北方的宋朝写了一封《即位上宋太祖表》。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李煜接下来的的确是一个烂摊子,这个同时也表达了他无意做皇帝。这一点在以后的皇帝生涯中也能够体现,因为李煜的优柔寡断,使得他犯下了许多政治错误——该杀的不杀,不该杀的杀了,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点。由此可想而知,李煜必然将成为后来宋钦宗和宋徽宗那样的俘虏。尽管当皇帝的路没有能够走好,而且走得相当糟糕,但是,他在诗词史中的地位是非凡的。在亡国之后,他在宋朝的首都大书特书自己的亡国伤感之情,毫不畏惧。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豪迈思国之感,开创了词亦可抒情的先河。同时他的那种爱国之情也被后人称颂至今,一首《虞美人》的春花秋月葬送了一代伟大的词人,但与此同时也造就了这个悲剧词帝的万古流传。
  
      下面我们就来走进这个词帝的内心世界,用他当年的文字去遐想一代词帝的兴衰荣辱!


[attachment=9715268]


【李煜其人】

  

      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汉族,在位时间(961-975),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李煜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皆成于此时。此时期的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对“往事”的无限留恋。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亦甚大。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李煜文、词及书、画创作均丰。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有其父李璟之作)中。
  
      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愁宗”


[attachment=9716802]


【概述】
  
      李煜才华横溢,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是被后人千古传诵的一代词人;本无心争权夺利,一心向往归隐生活的李煜能登上王位完全是个意外,无奈命运弄人,也是刻于历史卷宗上的亡国之君,他痛恨自己生在帝王家。功过事非,已成历史之轨迹。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多次入宋朝进贡,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据宋人王至《默记》,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荒废的生活,风格柔靡,但是这并不是他向往的生活,多为空虚无奈;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花間詞》。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蟹)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后主本有集,已失传。现存词四十六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


[attachment=9716803]

[attachment=9716804]

生平
  
      李煜“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是南唐元宗(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由于李璟的第二子到第五子均早死,故李煜长兄李弘冀为皇太子时,其为事实上的第二子。李弘冀“为人猜忌严刻”,时为安定公的李煜害怕李弘冀猜忌他,不敢参与政事,每天只是读书为乐。
  
      959年李弘冀在毒死李璟未遂后不久也死了。李璟打算立李煜为太子,钟谟说:“从嘉德轻志懦,又酷信释氏,非人主才。从善果敢凝重,宜为嗣。”李璟怒,找了个借口把钟谟贬为国子司业,流放到饶州。封李煜为吴王、尚书令、知政事,令其住在东宫。
  
      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璟迁都南昌并立李煜为太子监国,令其留在金陵。六月李璟死后,李煜在金陵登基即位。
  
      李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
  
      971年宋军灭南汉后,李煜为了表示他不对抗宋,对宋称臣,将自己的称呼改为江南国主。
  
      973年,宋太祖命令李煜去开封时他托病不去。宋太祖就派曹彬领军队去攻打南唐。
  
      974年十二月,曹彬攻克金陵。
  
      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南唐后主。
  
      975年,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
  
      978年(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息:“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徐铉退而告之,宋太宗闻之大怒。据宋代王铚的《默记》记载,李煜最后因写“故国不堪回首”“一江春水向东流”之词而被被宋太宗用牵机毒杀。牵机药有人说是中药马钱子,服后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全身抽搐,头脚缩在一起,状极痛苦。李煜死后,葬洛阳北邙山,小周后悲痛欲绝,不久也随之而死。
  
      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性宽恕,威令不素著”,好生戒杀,死后,江南人闻之,“皆巷哭为斋”。



[attachment=9716808]

写作背景
  
    被俘后,在开封被封为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史书上说赵匡义多次强留小周后于宫中。每次小周后回去,都是又哭又骂,李煜在痛苦郁闷中,写下《望江南》、《子夜歌》、《虞美人》等名曲。古代画家还绘有《熙陵幸小周后图》,明人沈德符《野获编》中:“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太宗戴幞头,面黔色而体肥,周后肢体纤弱,数宫人抱持之,周后作蹙额不胜之状”。元人冯海粟就在图上题诗:“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怪底金风冲地起,御园红紫满龙堆。”(小周后乃娥皇的妹妹,后被封为郑国夫人,并被规定定期进宫参拜。而小周后是个绝色美女,赵光义即宋太宗垂涎其美色)。


[attachment=9716819]

[attachment=9716813]


【家庭】
  
子女
  

  长子太子清源郡公仲寓
  次子岐怀献王仲宣
  
后妃
 

  后
  尊圣后昭惠国后周娥皇(大周后)
  继国后娥皇妹妹(小周后)
 妃
  保仪黄氏
  嫔御流珠
  宫人乔氏
  舞伎
  窅娘


[attachment=9716828]

【艺术成就】
  
      李煜在艺术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最有名的词是虞美人和浪淘沙令。 书画他能书善画,对其书法:陶谷《清异录》曾云:“后主善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作大字不事笔,卷帛书之,皆能如意,世谓‘撮襟书’”。对其的画,宋代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曰:“江南后主李煜,才识清赡,书画兼精。尝观所画林石、飞鸟,远过常流,高出意外”。惜无书画传世于后。词李煜的词的风格可以以975年被俘分为两个时期。他前期的词风格绮丽柔靡,不脱“花间”习气。根据内容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描写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和风花雪月的男女情事,如《菩萨蛮》,《相见欢》 他后期的词由于生活的巨变,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蟹)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如《虞美人》,《浪淘沙令》 王国维认为:“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而且还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此最后一句乃是针对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所道:“王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王氏认为此评乃扬温、韦,抑后主。而学术界亦有观点认为,周济的本意是指李煜在词句的工整对仗等修饰方面不如温庭筠、韦庄,然而在词作的生动和流畅度方面,则前者显然更为生机勃发,浑然天成,“粗服乱头不掩国色”。 李煜词摆脱了《花间集》的浮靡,他的词不假雕饰,语言明快,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用情真挚,亡国后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超过晚唐五代的词,成为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后世尊称他为“词圣”。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又受了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其主要成就表现在:

①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所以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

②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词,往往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蟹)上(蟹)人(蟹)间”(〔浪淘沙〕)、“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等名句,深刻而生动地写出了人生悲欢离合之情,引起后世许多读者的共鸣。

③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他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

④在风格上有独创性。《花间集》和南唐词,一般以委婉密丽见长,而李煜则出之以疏宕。如《玉楼春》的“豪宕”,《乌夜啼》的“濡染大笔”,《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俱见谭献《复堂词话》)《虞美人》的“自然奔放”、“如生马驹不受控捉”(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兼有刚柔之美,确是不同于一般婉约之作,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正如纳兰性德所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饶烟水迷离之致。”(《渌水亭杂说》) 李煜本有集,已失传。现存词四十四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他的旧臣说他有《文集》30卷及“杂说”百篇。《郡斋读书志》载《李煜集》10卷,《宋史·艺文志》也载《南唐李后主集》10卷,均佚。《直斋书录解题》中载《南唐二主词》1卷,现能见到的有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墨华斋本,录李煜词34首,其中《望江南》一首可分为二首。后清代邵长光又录得 1首,近代王国维为《南唐二主词》补遗,增加了9首,不过其中有问题的似不少。据近代多数学者的意见,能确定为李煜词的不过32首。其词集注本有清刘继增的《南唐二主词笺》、近人唐圭璋的《南唐二主词汇笺》、王仲闻的《南唐二主词校订》等。詹安泰的《 李璟李煜词》,注释颇详。事迹见《新五代史》、《宋史》及马令、陆游二家《南唐书》,今人夏承焘《南唐二主年谱》。与大周后一同修补《霓裳羽衣曲》。

[attachment=9716824]

李煜的文学作品
 


【谢新恩】
  
        樱花落尽阶前月,
  象床愁倚薰笼。
  远似去年今日,
  恨还同。
  双鬟不整云憔悴,
  泪沾红抹胸。
  何处相思苦?
  纱窗醉梦中。
  
【九月十日偶书】
  晚雨秋阴酒乍醒,感时心绪杳难平。
  黄花冷落不成艳,红叶飕飗竞鼓声。
  背世返能厌俗态,偶缘犹未忘多情。
  自从双鬓斑斑白,不学安仁却自惊。
  
【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秋莺】
  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
  老舌百般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
  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
  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
  
【病起题山舍壁】
  山舍初成病乍轻,杖藜巾褐称闲情。
  炉开小火深回暖,沟引新流几曲声。
  暂约彭涓安朽质,终期宗远问无生。
  谁能役役尘中累,贪合鱼龙构强名。
  
【更漏子】
  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蟹)天。
  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珊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
  (一说温庭筠做)
  
【更漏子】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重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帏垂,梦长君不知。
  (一说温庭筠做)
  
【长相思】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蟹)月闲。
  
【长相思】
  云一緺(涡),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
  且维轻舸更迟迟,别酒重倾惜解携。
  浩浪侵愁光荡漾,乱山凝恨色高低。
  君驰桧楫情何极,我凭阑干日向西。
  咫尺烟江几多地,不须怀抱重凄凄。
  
【渡中江望石城泣下】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挽辞】
  珠碎眼前珍,花凋世外春。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
  玉笥犹残药,香奁已染尘。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
  艳质同芳树,浮危道略同。正悲春落实,又苦雨伤丛。
  秾丽今何在,飘零事已空。沉沉无问处,千载谢东风。
  
【悼诗】
  永念难消释,孤怀痛自嗟。雨深秋寂寞,愁引病增加。
  咽绝风前思,昏蒙眼上花。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
  
【感怀】
  又见桐花发旧枝,一楼烟雨暮凄凄。
  凭阑惆怅人谁会,不觉潸然泪眼低。
  层城无复见娇姿,佳节缠哀不自持。
  空有当年旧烟月,芙蓉城上哭蛾眉。
  
【梅花】
  殷勤移植地,曲槛小栏边。共约重芳日,还忧不盛妍。
  阻风开步障,乘月溉寒泉。谁料花前后,蛾眉却不全。
  失却烟花主,东君自不知。清香更何用,犹发去年枝。
  
【书灵筵手巾】
  浮生共憔悴,壮岁失婵娟。汗手遗香渍,痕眉染黛烟。
  
【书琵琶背】
  侁自肩如削,难胜数缕绦。天香留凤尾,余暖在檀槽。
  
【病中感怀】
  憔悴年来甚,萧条益自伤。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
  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前缘竟何似,谁与问空王。
  
【病中书事】
  病身坚固道情深,宴坐清香思自任。
  月照静居唯捣药,门扃幽院只来禽。
  庸医懒听词何取,小婢将行力未禁。
  赖问空门知气味,不然烦恼万涂侵。
  
【赐宫人庆奴】
  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消魂感旧游。
  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态拂人头。
  
【题金楼子后】
  牙签万轴里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
  不于祖龙留面目,遗篇那得到今朝。
  
【句】
  迢迢牵牛星,杳在河之阳。粲粲黄姑女,耿耿遥相望。
  莺狂应有恨,蝶舞已无多。(《落花》)
  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咏扇》)
  病态如衰弱,厌厌向五年。(以下《律髓注》)
  衰颜一病难牵复,晓殿君临颇自羞。
  冷笑秦皇经远略,静怜姬满苦时巡。
  鬓从今日添新白,菊是去年依旧黄。(以下《翰府名谈》)
  万古到头归一死,醉乡葬地有高原。
  人生不满百,刚作千年画。(《野客丛谈》)
  日映仙云薄,秋高天碧深。(《海录碎事》)
  乌照始潜辉,龙烛便争秉。(以下《孔帖》)
  凝珠满露枝。
  游飏日已西,肃穆寒初至。
  九重开扇鹄,四牖炳灯鱼。
  忌觞无算酌。
  倾碗更为寿,深卮递酬宾。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
  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楼深,
  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  上 人 间。
  
【浪淘沙】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乌夜啼】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
  相留醉(留人醉),
  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斛珠】
  晚妆初过,
  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
  一曲清歌,
  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
  杯深旋被香醪涴。
  绣床斜凭娇无那,
  烂嚼红茸,
  笑向檀郎唾。
  
【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
  金炉次第添香兽,
  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
  酒恶时拈花蕊嗅,
  别殿遥闻箫鼓奏。
  
【浣溪沙】
  转烛飘蓬一梦归,
  欲寻陈迹怅人非,
  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
  荫花楼阁谩斜晖,
  登临不惜更沾衣。
  
【菩萨蛮】
  李煜
  花明月暗笼轻雾,
  今霄好向郎边去!
  刬袜步香阶,
  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
  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
  教君恣意怜。
  
【临江仙】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
  子规啼月小楼西,
  玉钩牵幕,惆怅暮烟垂。
  门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
  炉香闲袅凤凰儿。
  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
  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
  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
  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
  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一作“挥”)泪对宫娥。
  
【子夜歌】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望江南】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滚轻尘,
  忙杀看花人!
  
【望江南】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
  笛在月明楼。
  
【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望江南】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
  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
  肠断更无疑!
  
【三台令】
  不寐倦长更,披衣出户行。
  月寒秋竹冷,风切夜窗声。
  
【采桑子】
  辘轳金井梧桐晚,
  几树惊秋。昼雨新愁。
  百尺虾须在玉钩。
  琼窗春断双蛾皴,
  回首边头,欲寄鳞游,
  九曲寒波不溯流。
  
【柳枝】
  风情渐老见春羞,
  到处芳魂感旧游;
  多谢长条似相识,
  强垂烟穗拂人头。
  
【谢新恩】
  秦楼不见吹箫女,空余上苑风光。粉英金蕊自低昂。东风恼我,才发一襟香。
  琼窗□(原缺)梦留残日,当年得恨何长!碧阑干外映垂杨。暂时相见,如梦懒思量。
  
【清平乐】
  别来春半,
  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
  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
  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阮郎归】
  呈郑王十二弟
  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
  落花狼籍酒阑珊,笙歌醉梦间。
  佩声悄,晚妆残,凭谁整翠鬟?
  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采桑子】
  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
  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
  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
  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
  
【捣练子令】
  深院静,小庭空,
  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
  数声和月到帘栊。
  
【捣练子】
  云鬓乱,晚妆残,
  带恨眉儿远岫攒。
  斜托香腮春笋嫩,
  为谁和泪倚阑干?
  
【渔父】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渔父】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蝶恋花】
  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澹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
  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子夜歌】
  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
  缥色玉柔擎,醅浮盏面清。
  何妨频笑粲,禁苑春归晚。
  同醉与闲平,诗随羯鼓成。 
  
【菩萨蛮】
  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
  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
  潜来珠锁动,惊觉银屏梦。
  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菩萨蛮】
  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
  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蟹)流。
  雨云深绣户,来便谐衷素。
  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
  
【喜迁莺】
  晓月坠,宿云微,
  无语枕边欹。
  梦回芳草思依依,
  天远雁声稀。
  啼莺散,余花乱,
  寂寞画堂深院。
  片红休扫尽从伊,
  留待舞人归。
  《应天长》:一钩初月临妆镜,蝉鬓凤钗慵不整。重帘静,层楼迥,惆怅落花风不定。 柳堤芳草径,梦(蟹)断辘轳金井。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
  

【昭惠周后诔】
  天长地久,嗟嗟蒸民。嗜欲既胜,悲欢纠纷。缘情攸宅,触事来津。赀盈世逸,乐尠愁殷。沉乌逞兔,茂夏凋春。年弥念旷,得故忘新。阙景颓岸,世阅川奔。外物交感,犹伤昔人。诡梦高唐,诞夸洛浦,构屈平虚,亦悯终古。况我心摧,兴哀有地。苍苍何辜,歼予伉俪?
  窈窕难追,不禄于世。玉泣珠融,殒然破碎。柔仪俊德,孤映鲜双,纤秾挺秀,婉娈开扬。艳不至冶,慧或无伤。盘绅奚戒,慎肃惟常。环佩爰节,造次有章。会颦发笑,擢秀腾芳。鬓云留鉴,眼彩飞光。情漾春媚,爱语风香。瑰姿禀异,金冶昭祥。婉容无犯,均教多方。茫茫独逝。舍我何乡?
  昔我新婚,燕尔情好。媒无劳辞,筮无违报。归妹邀终,咸爻协兆。俯仰同心,绸缪是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今也如何,不终往告?呜呼哀哉,志心既违,孝爱克全。殷勤柔握,力折危言。遗情盼盼,哀泪涟涟。何为忍心,览此哀编。
  绝艳易凋,连城易脆。实曰能容,壮心是醉。信美堪餐,朝饥是慰。如何一旦,同心旷世?呜呼哀载!丰才富艺,女也克肖。采戏传能,奕棋逞妙。媚动占相,歌萦柔调。兹鼗爰质,奇器传华。翠虬一举,红袖飞花。情驰天际,思栖云涯。发扬掩抑,纤紧洪奢。穷幽极致,莫得微瑕。审音者仰止,达乐者兴嗟。曲演来迟,破传邀舞,利拨迅手,吟商呈羽。制革常调,法移往度。翦遏繁态,蔼成新矩。霓裳旧曲,韬音沦世,失味齐音,犹伤孔氏。故国遗声,忍乎湮坠。我稽其美,尔扬其秘。程度馀律,重新雅制。非子而谁,诚吾有类。今也则亡,永从遐逝。呜呼哀哉!该兹硕美,郁此芳风,事传遐禩,人难与同。
  式瞻虚馆,空寻所踪。追悼良时,心存目忆。景旭雕薨,风和绣额。燕燕交音,洋洋接色。蝶乱落花,雨晴寒食。接辇穷欢,是宴是息。含桃荐实,畏日流空。林雕晚箨,莲舞疏红。烟轻丽服,雪莹修容。纤眉范月,高髻凌风。辑柔尔颜,何乐靡从?蝉响吟愁,槐凋落怨。四气穷哀,萃此秋宴。我心无忧,物莫能乱。弦乐清商,艳尔醉盼。情如何其,式歌且宴。寒生蕙幄,雪舞兰堂。珠笼暮卷,金炉夕香。丽尔渥丹,婉尔清扬。厌厌夜饮,予何尔忘?年去年来,殊欢逸赏。不足光阴,先怀怅怏。如何倏然,已为畴曩?呜呼哀哉!孰谓逝者,荏苒弥疏。我思姝子,永念犹初。爱而不见,我心毁如。
  寒暑斯疚,吾宁御诸?呜呼哀哉!万物无心,风烟若故。惟日惟月,以阴以雨。事则依然,人乎何所?悄悄房栊,孰堪其处?呜呼哀哉!佳名镇在,望月伤娥。双眸永隔,见镜无波。皇皇望绝,心如之何?暮树苍苍,哀摧无际。历历前欢,多多遗致。丝竹声悄,绮罗香杳。想淡乎忉怛,恍越乎悴憔。呜呼哀哉!岁云暮兮,无相见期。情瞀乱兮,谁将因依!维昔之时兮亦如此,维今之心兮不如斯。呜呼哀哉!神之不仁兮,敛怨为德;既取我子兮,又毁我室。镜重轮兮何年,兰袭香兮何日?呜呼哀哉!天漫漫兮愁云曀,空暧暧兮愁烟起。峨眉寂寞兮闭佳城,哀寝悲气兮竟徒尔。呜呼哀哉!日月有时兮,龟蓍既许,萧笳凄咽兮旂常是举。龙輀一驾兮无来辕,金屋千秋兮永无主。呜呼哀哉!木交枸兮风索索,鸟相鸣兮飞翼翼。吊孤影兮孰我哀,私自怜兮痛无极。呜呼哀哉!夜寤皆感兮,何响不哀?穷求弗获兮,此心隳摧。号无声兮何续,神永逝兮长乖。呜呼哀哉!杳杳香魂,茫茫天步,抆血抚榇,邀子何所?苟云路之可穷,冀传情于方士!呜呼哀哉!
  

【即位上宋太祖表】
  臣本于诸子,实愧非才。自出胶庠,心疏利禄。被父兄之荫育,乐日月以优游。思追巢许之馀尘,远慕夷齐之高义。既倾恳悃,上告先君,因非虚词,人多知者。徒以伯仲继没,次第推迁。先世谓臣克习义方,既长且嫡,俾司国事,遽易年华。及乎暂赴豫章,留居建业,正储副之位,分监抚之权。惧弗克堪,常深自励。不谓奄丁艰罚,遂玷缵承。因顾肯堂,不敢灭性。
  然念先世君临江表,垂二十年,中间务在倦勤,将思释负。臣亡兄文献太子从冀,将从内禅,已决宿心。而世宗敦劝既深,议言因息。及陛下显膺帝箓,弥笃睿情,方誓子孙,仰酬临照,则臣向于脱屣,亦匪邀名。既员宗祊,敢忘负荷。惟坚臣节,上奉天朝。若曰稍易初心,辄萌异志,岂独不遵于祖祢,实当受谴于神明。方主一国之生灵,遐赖九天之覆焘。况陛下怀柔义广,煦妪仁深,必假清光,更逾曩日。远凭帝力,下抚旧邦,克获宴安,得从康泰。
  然所虑者,吴越国邻于敝土,近似深雠,犹恐辄向封疆,或生纷扰。臣即自严部曲,终不先有侵渔,免结衅嫌,挠干旒扆。仍虑巧肆如簧之舌,仰成投杼之疑。曲构异端,潜行诡道。愿回鉴烛,显论是非。庶使远臣,得安危恳。


[attachment=9716845]

【其他】

  
      李煜(南唐后主)与他的红颜知己周后在后人脑海里留着一个鲜明印象,就是他留给了我们不少香艳、柔情、悲哀的词。他的词,确实给他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伟大,所以后人对他的评价,除了作为曾经的国君,还被誉为“词中之帝”。 但是我们要知道他的成功——文学的成功,是不能忘记一个被他迷恋着的女人——周后。
  周后,名娥皇,生于公元九三六年,比后主大一岁。她在文史记载中,确是个多情而贤慧的女人,因为古代帝王们,多是后宫佳丽三千人,很少能将全部灵魂寄托在一个后妃身上的,更很少不变迁其爱情,而表现于文学的,周后之能得到一个多情帝王的专宠,且使将爱情流露于文学,当然她是一个资质佳惠,美艳多才的女子了。 据陆游《南唐书》载:她精通书史,善音律,尤工琵琶。元宗(后主父亲)赏其艺,赐以焦桐琵琶。后主作念家山,后亦作邀醉舞。二人曾重订霓裳羽衣曲,此曲在唐之盛传,最为大曲,后主独得其谱,乃与后变易讹谬,颇去洼,繁手新昔,清越可听。 她常弹奏后主的词调,极得后主赞美,这就是后主作词的原动力了。

  李煜的初作《浣溪纱》: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把迷恋周后的情感,深宫香艳的情形,全部写托出来。请读他的《一斛珠》: 晓妆初过,沈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这种香闺韵事,儿女柔情,真赤裸裸地写了出来。“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多烂漫,多么娇柔的儿女姿态,以现代眼光看,固然不足为奇,但是,在千年以前的封建社会里,那就够奇特的了。 周后的多情,感动了后主的词笔,后主的词笔,介绍了多情的周后给千古瞻仰,文学是环境的产物,是情感的交流,在这里完全得到印证了。
  人生总没有不散之筵席,不幸的事总要有一天降临到最欢乐的人们身边的。当后主二十八岁那年,周后生病了。后主朝夕视食,药非亲尝不进,衣不解带者累夕,如侍父母之痴。然而,周后终被秋风吹去了,其时,后主哀苦骨立,杖而后起,亦如其丧考妣,且将投井以殉,赖救之获免。又自制诔词数千言,皆极酸楚。 对后主来说,真是天大的不幸,后来将她葬于懿陵,谥号昭惠,从下面词中,可以看到后主那时的心情。
  请看下面这首: 珠碎眼前珍,花雕世外春,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玉笥犹残药,香奁已染尘。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 艳质同芳树,浮危道略同。正悲春落实,又苦雨伤丛。秾丽今何在?飘零事已空。沉沉无问处,千载谢东风。 这首词表达了后主对周后深挚情意以及深哀巨痛的心情。 后主自失了他的爱妻,这种痛苦,这种刺激,已深种在他底心灵深处,把他从温柔沉醉的大国,拖到悲哀凄惨的境域里来,于是他的词也从“烂嚼红茸”而转变为“为谁和泪倚栏杆”、“秋风多……夜长人奈何”的凄惨调子,以后家破国亡,更给他许多词的材料。
  周后生前能使后主做香艳的词,死后又影响后主做感伤悲切的词,这种功绩,是后人应该感谢她的。 自古文人与美人,是结着不解缘的;几多伟大文艺作品,都是以香草美人为题材,为背景的。《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和“金陵十二副钗”都是绝代佳人。 周后去世,李煜又娶了周后之妹小周后为皇后。的确,美人的魔力,足以感应文人的心灵,而使之写出血和泪的文学来。后主不会做皇帝,而无意中做了词中之帝,被后世推崇在一切帝王们之上,谁说这不是周后的力量呢? 窅娘 李煜的宫嫔。据传为女子缠足的第一个人。 陶宗仪 《辍耕录·缠足》引《道山新闻》:“ 李后主 宫嫔 窅娘 ,纤丽善舞。 后主 作金莲,高六尺……令窅娘 以帛绕脚,令纤小,屈上作新月状,素袜舞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态。”


[attachment=9716854]

【李煜大事年表】  
       
      后晋天福二年 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 1岁
  七月七日,李煜生.

  后周显德元年 南唐保大十二年(公元954年) 18岁
  娶娥皇
  后周显德五年 南唐中兴元年(公元958年) 22岁
  长子仲寓生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 23岁
  九月太子弘翼卒,李煜自郑王徙封吴王
  北宋建隆二年 (公元961年) 25岁
  二月,立为太子.
  七月,继位于金陵.尊母钟氏为圣尊后,立娥皇为皇后.遣使如宋表陈袭位.
  次子仲宣生于此年.
  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 26岁
  三月,遣使赴宋朝贡.
  六月,遣使赴宋朝贡.
  十一月,遣使赴宋朝贡.
  北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 27岁
  三月,宋平荆南,遣使犒师.
  十一月,宋改元.
  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 28岁
  三月,始行铁钱.
  十一,次子仲宣卒.
  十一月,皇后娥皇卒,亲撰<昭慧周后诔>
  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 29岁
  正月,葬昭慧后于懿陵.
  四月,宋灭蜀.贡银绢万计.
  九月,母圣尊后钟氏卒.
  北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 30岁
  奉诏匡胤命,约南汉俱宋事,未成.宋始决议伐南汉.
  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 32岁
  南唐大饥.
  六月,遣弟从谦赴宋朝贡.
  十一月,娶小周后并立为皇后.
  北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 33岁
  校猎青(蟹)龙山,录囚大理寺,诸郡普渡僧尼
  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 35岁
  遣弟从谦入宋,贡珍宝数倍于前.
  十月,遣弟从善入宋朝贡.上表请去南唐国号,印文改为江南国,自称江南
  国主.
  北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 36岁
  正月,贬损仪制,改诏为教,衣紫袍见宋.
  闰二月,宋留从善为泰宁军节度使.于汴梁建礼贤馆,待李煜降.
  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3年) 37岁
  上表愿受宋爵命,宋不许.杀名将林仁肇.
  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 38岁
  上表宋,求从善归国,宋不许.遣使诏李煜入朝,不行,遂伐南唐.
  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 39岁
  六月,宋军与吴越兵围金陵.赵匡胤谕降.
  十一月二十七日,城破.李煜率子弟及官属4人出降.北上汴梁,南唐亡.
  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 40岁
  正月,受封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十一月,进封陇西公.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 42岁
  七月七日,被赵光义毒杀.追封吴王.
  十月,以王礼葬于北邙山.小周后亦卒于此年,于李煜同葬.
  前主,李知诰,登基后改名李昪
  中主,李景通,即位后改名李璟
  后主,李从嘉,即位后改名李煜


[attachment=9729708]

【点评】

      有关李煜的介绍之前貌似在素材发过一次。但看到这次的范围,又不假思索的选了他。或许是他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吧。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还记得第一次读到这句词时,很认真的想,需要有怎样的心境才能写出这样的句子。李煜无疑是个悲剧式的人物。他有才华,却不适合做一个帝王。他原本或许可以风花雪月,安安稳稳的过一辈子。可上天偏偏和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他成了南唐后主。王,多少人垂涎的位置。但真的不适合他。他有文人之才,却无治国之智。最终沦为了亡国之君。

        但从另一面来说。也是亡国之辱造就了他。若是没有亡国之苦,相信他怎样也无法写出“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这样的千古名句吧。因为有了亡国之苦,才有了他的愁、他的恨和他的怨。才造就了一代伟大的词人。











[ 此贴被灬千ヽ在2010-01-17 21:42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15
liaoxin5001

ZxID:5540509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0-01-01 0
Re:【素材收集——历史篇】任务(6)之五代十国及辽、西夏、金  时间:1月1-15日
五代十国  公元907年~959年
    五代有时也称为五代十国,一般认为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共五十三年。实际上十国当中有六个在960年之后灭亡,北汉在最后,被灭时已是979年。
    五代是中原上的五个王朝,先后与之并存的十国除北汉外都在秦岭—淮河以南。其它并存的还有辽和西夏,但因为中国史书一般以汉族为中心,对其他民族政权常忽略。
    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战争征赋不断,名都长安和洛阳都曾被毁,所以前人把五代称为“五季”,也就是末代,最差的。所以欧阳修在他写的《新五代史》里常用呜呼开头,这并不是他装腔作势,不说其他,单后来的残酷刑罚“凌迟”(即千刀万剐)就是在五代乱世出现的。
    但这时期又是走向统一安定的时期,后周柴荣十年统一战争为北宋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其他方面,如火药、印刷术的发展,词的出现,也是有所成就的。

宋   公元960年~1234年

    宋朝从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到1279年被元朝灭亡,共存在了三百一十九年。时间长过了唐朝,但其影响却远在唐朝之下。宋通常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北宋是与辽、夏、金对峙时期,而南宋则是偏安衰亡时期。
    北宋在统一北方地区后,经济、文化得到一定发展,海外贸易也很发达。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虽然没有能完全实现北宋的长期强盛,但也解决了一些社会矛盾。而方腊、宋江起义则从侧面反映了宋朝的内部矛盾已经加深。
    金灭北宋后,南宋基本是偏安在江南地区,没有了北伐重新统一北方的雄图大略。岳飞的北伐在统治者看来也仅是为了更好地偏安,巩固自己的政权。南宋末年贾似道的贪权误国加速了南宋的灭亡。文天祥等人的力挽狂澜也无法阻挡其速亡的势头。最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勇壮烈多少掩饰了南宋灭亡的种种悲凉。
   
    北宋建立后,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辽、党项族在西北建立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
    契丹族是鲜卑族的分支,在4世纪前期已见于历史记载。唐太宗时,契丹归附唐朝,唐在其地设松漠都督府。
    从武则天时开始,契丹逐渐强盛,但受到突厥和回纥的压制。唐后期,回纥衰亡,中原战乱不休,契丹乘机兴起,成为漠北的强大势力。
    长期以来,契丹分为很多部落,其中主要有八部,各部的酋长叫做“大人”。八部大人又共推其中一人为可汗,作为最高首领。另外,还有一个负责军事的首领,称为“夷离堇”,他和可汗成为二头首长。这是原始氏族社会的一种独特产物。
    唐末,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契丹贵族也乘机南下俘掠人口,因此,契丹境内的汉人越来越多。这些汉人带去了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与此同时,契丹把俘虏的大量奚族、其他族人当作奴隶。随着氏族首领财富和奴隶的不断增加,形成了显贵家庭和特权阶级,部落内贫富差别及对立逐渐显露。
   
    辽政权的建立

  耶律阿保机(872年~926年)出身契丹贵族家庭,从他的七世祖起便充当夷离堇。阿保机于901年继承夷离堇之位。907年,他又被推为可汗。
    阿保机采纳汉族士大夫的建议,推翻了氏族社会推选可汗的制度,击败敌对势力,于916年自立为皇帝,国号契丹,建元神册。定都上京临潢府(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左旗南波罗城)。
    926年,契丹灭渤海国。这时,契丹军队已转变为对外掠夺、对内镇压的工具。军队的骨干是直属皇室的“御帐亲军”和“宫卫骑军”,还有由贵族将领统率的部族军和州县军。此外,还创制了契丹文字和成文法律。

    党项的崛起

  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唐初,党项酋长拓跋赤辞率众归附,唐太宗赐其李姓。唐后期,党项族受到吐蕃的压迫,逐步移入今陕甘宁边境。居住夏州(陕西靖边县北)的部落称平夏部。
    唐末,平夏部酋长拓跋思恭带领军队参加镇压黄巢起义军,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进爵夏国公,复赐李姓,据有夏、银(陕西米脂西北)、绥(陕西绥德)、宥(陕西靖边东)、静(陕西米脂西)五州。五代时,各朝都默认党项李氏对这一地区的统治,直到北宋初年仍保持这种状态。
    8世纪中叶,党项族已经进入氏族公社末期。平时各部不相往来,遇有战事才聚集起来。宋太祖时,党项李氏曾经入贡。太宗、真宗时,党项酋长李继迁时叛时降,并和辽朝结成犄角之势,共同对付宋朝。1002年(咸平五年),李继迁攻下灵州(甘肃灵武),改称西平府,次年迁都于此。
    1003年,李继迁死,子德明继位。德明鉴于对宋长期战争,内部力量不足,并为了向西发展,便于1006年与宋议和,此后,对辽朝也照旧维持臣属关系。德明在位期间,先后向西攻占了回纥的甘州(甘肃张掖)和凉州(甘肃武威)。
    1032年(明道元年),德明死,子元昊即位,继续向西用兵,又攻占瓜州(甘肃安西)、沙州(甘肃敦煌)、肃州(甘肃酒泉)。这时,党项族的领土已东尽黄河,西界玉门(敦煌县西),南接萧关(宁夏固原县西南),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

    西夏建国

  元昊即位时,党项族在先进的汉文化影响下,已经向封建制转化,但尚保存军事民主制的遗风。
    元昊是党项族的杰出首领,他精通汉文,熟悉宋朝典章兵法,以至佛经。他对蕃、汉各族情况都很熟悉,注意吸取汉族的统治经验,并多方争取宋朝境内失意的知识分子为他所用。
    元昊模仿宋朝制度,建立了中央、地方组织。西夏的骑兵很精锐,人数在十五万以上。元昊又命大臣仿照汉字创造西夏文字,又设学校培养人才。
    1038年(宝元元年),元昊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建都兴庆府(宁夏银川市),史称西夏。

    女真的兴起
    女真族是中国东北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10世纪初,女真人大多附属于契丹,其中居住西南部编入契丹户籍的称为熟女真,居住东北部不编入户籍的称为生女真。生女真人数最多,包括几十个部落,其中以完颜部为较大,建立金朝的阿骨打就出身于这个部落。
    在10世纪末年以前,完颜部还过着“迁徙不常”的渔猎和畜牧生活。到10世纪末、11世纪初,酋长绥可统治时,才定居在按出虎水(阿什河)的旁边。这时,女真人逐渐学会“刳木为器,制造舟车,种植五谷”。这时,他们过着半渔猎半农耕的生活。
    11世纪中期,乌古乃当酋长,接受辽朝的官职,声势更盛,从长白山、图们江、雅兰河到黑龙江下游的五国部,都听从他的命令。完颜部已成为统一女真诸部的核心。
    由于女真人民的辛勤劳动和铁器的使用,女真族的生产早已有了剩余,它同邻国和辽朝的贸易很频繁,阶级分化已很明显,富有的贵族和家族已占有奴隶。奴隶除用于劳动生产外,还用于陪嫁或殉葬。为了镇压奴隶的反抗和抵御辽的欺凌,到完颜阿骨打(乌古乃的孙子)时,便建立了奴隶制的国家。

    金朝的建立
    1113年(政和三年),阿骨打担任了女真部落联盟的酋长,开始从事反抗辽朝奴役的斗争。
    当时,辽朝末代皇帝耶律延禧(“天祚帝”)在位,荒淫暴虐,对女真人的勒索压迫更加凶狠。辽派驻东北的地方长官,到任后迫使女真各部奉献礼物,并肆意摊派,女真人不胜其骚扰。特别是所谓“银牌天使”,以钦差大臣名义到处敲诈,奸污妇女,更激起女真人的愤怒。
    阿骨打顺应了女真民族反抗奴役的要求,在1114年秋,正式举起反辽的旗帜,带领少数军队先后在宁江州(吉林扶余县东南)等地大败辽兵。接着,陆续攻占辽朝边境州县,军事力量更加强大。
    1115年,阿骨打称皇帝,国号“大金”,年号“收国”。定都按出虎水旁的会宁府(黑龙江省阿城县南)。阿骨打称帝后,扩充和整顿了军队,推行了猛安谋克制度。猛安谋克原是女真人在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组织,阿骨打对此加以发展。对归附部族的首领,一律给以猛安或谋克的称号,对其部众则和女真本部族战士一样进行军事编制,规定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由于实行了兵民合一的制度,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在其管辖之下的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应征出战。

    辽朝在天祚帝统治时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统治阶级的实力因内讧而大为损耗。当金人逐渐强盛向南扩张时,辽境内被压迫的各族人民,特别是女真人、渤海人和汉人纷纷起义,使得辽朝实力更加削弱。
  当辽兵屡败后,宋朝君臣便想借助金人的力量收复燕云地区。从1117年(政和七年)起,先后数次派人从登州(山东蓬莱)渡海到金国,相约夹攻辽朝。
    1120年(宣和二年),约定双方出兵,各以长城为界,金攻辽的中京大定府(内蒙古宁城县西),宋攻辽的燕京析津府(北京市)。灭辽以后,燕云诸州归宋,北宋原来每年给辽的银和绢照数转献给金朝。
    1122年正月,金兵攻下辽的中京,天祚帝逃往夹山(内蒙古萨拉齐西北)。三月,金将粘罕又攻破辽的西京大同府。五月,宋政府派童贯、蔡攸(蔡京之子)等领兵北伐,辽将萧干、耶律大石率兵应战,宋军十五万狼狈溃散。十月,童贯又派兵十万北伐,宋军攻入燕京,又被辽兵逐出,驻扎于卢沟以南的宋军,烧营南逃。十二月,金兵由居庸关南下,不战而得燕京。
    1123年中秋,金太祖死,弟吴乞买立,是为金太宗。1125年(宣和七年)二月,辽天祚帝被金兵俘获,辽亡。辽朝立国凡九帝,210年。
    在天祚帝被俘前一年,契丹贵族耶律大石自立为王,率兵到伊犁、锡尔两河流域间,凭借回纥的力量,建立了国家。中国史书上称其为西辽,后来蒙古人称其为哈喇契丹,即黑契丹。它在传播中国文化,开发当地资源,沟通中西经济文化等方面起过积极作用。
    西夏、金的覆灭就要说道元朝了。
 
    时间有限,下次再说。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edith333

ZxID:8451377


等级: 热心会员
E?U?O | 忆你我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0-01-01 0
Re:【素材收集——历史篇】任务(6)之五代十国及辽、西夏、金  时间:1月1-15日
先占楼~~~

其实这是我最不喜欢的一个时代之一
五代十国乱世多悲剧

唉,不过还好有后周
犹豫了半天郭威还是柴荣~~

最后还是柴荣吧
~~~~~~~~~~~~~~~~~~~~~~~差点忘了这时才想起希望不会晚的分界线啊~~~~~~~~~~~~~~~~~~~~~

   史上以“世宗”“世祖”为庙号的皇帝可谓多矣。而且其中不乏雄才大略的英主,如汉世宗(汉武帝)、汉世祖(光武帝)、金世宗、元世祖等。因为承命不迁曰世,景物四方曰世,贻庥奕叶曰世,所以“世”为一带有强烈褒义色彩的尊号词汇。后周世宗柴荣就是一个完全当得起这一庙号的有为君王。也是五代最英明的君主,五代时最为人感到可惜的帝王,中国历史被人忽视的皇帝

     国学大师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军事虽弱,但文化之灿烂却为汉唐所不及,达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最高峰。正因如此,赵匡胤作为赵宋王朝的缔造者,颇受后人推崇。

  其实,“赵宋之世”的实际开创者并不是赵匡胤。赵匡胤是踩着巨人的肩膀登上高峰的,而为他搭桥辅路、奠定基业的,就是流星般划过历史天空的短命天子后周世宗柴荣。

  柴荣是五代时期最英明的君主,也是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最深的人物之一。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扫除唐未以来的政治弊端,大力发展经济,使国力迅速增强。他整顿骄将惰卒,亲率兵马南征北战,几乎战无不胜。遗憾的是,上天仅给了他5年半时间。然而,就在他几乎就要一统天下的最后阶段,这位雄才大略、英明果敢的一代英主,却以39岁英年在北伐契丹途中不幸染疾,猝然而逝。

【柴荣-小简】
[attachment=9731284]


      中国后周皇帝即柴荣:(公元921~959年),周世宗,一称柴世宗,汉族,邢州尧山柴家庄人(今河北邢台隆尧),生于邢州龙冈(邢台县)之别墅。著名五代时期后周皇帝。 在位时间从公元955~959年为期五年,终年三十八岁。后周太祖郭威的内侄和养子。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

      显德元年(954)继郭威为帝,对军事、政治、经济继续进行整顿。军事上,他严明军纪,赏罚分明,又检阅禁军,裁汰老弱,选留精锐,又募天下壮士,选取优异。政治上,他严禁贪污,惩治失职官吏。经济上,停废敕额(朝廷给予寺名)外的寺院,禁私度僧尼,收购民间铜器佛像铸钱,招民开垦逃户荒田;颁《均田图》,均定河南等地60州租赋,废除曲阜孔氏的免税特权。此外,还扩建京城开封,恢复漕运,兴修水利,修订刑律和历法,考正雅乐,纠正科举弊端,搜求遗书,雕印古籍等。显德二年起,伐后蜀,收秦(今甘肃秦安北)、凤(今陕西凤县东)、成(今甘肃成县)、阶(今甘肃武都东)4州;此后又3次亲征南唐,至显德五年,得南唐江北、淮南14州。六年,北伐辽,收复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北)、易(今河北易县)3州及瓦桥(在今河北雄县)、益津(在今河北霸州),淤口(在今河北霸州东信安镇)3关。六年五月,周世宗正欲乘胜进取幽州,却英年早逝。

【少年老成,打磨成才】

        柴荣,后世又称柴世宗。父名柴守礼、祖父柴翁都是当地有名的富豪。

        柴荣出身“世家豪右”(右为上,世家又称右族)。五代世家大族日渐衰微,但是名人仍多出于宦门。连年战乱,重武轻文,“学校废而礼义衰”,教育支离破碎,获得知识的渠道狭窄。官宦之家比寒门起点高出太多,落差往往难以弥补。家族传统和性格决定后代的见识和视野。宦门之后悟性较高者容易取得成功。对比之下,感慨宋朝教育之昌盛。教育是实现平等之阶梯,聪颖勤奋之人,生长在宋朝,实属幸运。

  个人境遇不同,命运的决定因素亦不相同。在柴荣,因姑母改变命运。柴荣姑母嫁与郭威。民间传说,据说,他的姑母本唐庄宗之嫔御,庄宗没,明宗遣其归家,行至河上遇大风雨,止于逆旅数日,偶遇郭威,看他体貌非凡,一见倾心。而郭威亦闻柴氏贤惠,父母知志不可夺,遂成婚于逆旅中。芳心暗属,妾意郎情,佳偶天成。“红叶题诗”的故事有几个版本,这件事可看作又一版“红叶题诗”。“殷勤谢红叶,如去到人间”,穿针引线的红叶是李嗣源的小小德政。英雄美人、才子佳人的情结因时代的尚武或崇文而略有不同,不妨碍成为各种文艺不老的灵感源泉。

  传说无从考证。柴氏与郭威同为邢州人(河北邢台), 家道中落,年未童冠的柴荣前去投奔嫁给郭威的姑妈,婚后柴荣随侍左右。史称柴荣“谨厚”,颇得郭威赏识。时郭威无子,家道中落,“以庶事委之”,“柴荣悉心经度,郭威甚怜之”,他性谨厚,帮助郭威处理各种事务,深受郭威喜爱,被收为养子。改名郭荣。当时郭威家境并不富裕,柴荣为资助家用,外出经商,做茶货生意,往返江陵等地。其间学习骑射,练就一身武艺,又读了大量史书和黄老著作。及长,弃商随郭威从戎。未及弱冠即行管家之责,所以少年老成,精于理财,善于揣摩,长于调度。其间曾往返江陵贩茶,行千里路,人间冷暖,自有更深体会。

  成长时期的心态和经历打磨着最初的性格,决定了后来的性情和习惯。多数人一生为生计奔波,行走在暗淡的边缘,只能在琐事中实践自己。那些被推到中心的人物,在众人的注视下,纤毫毕现。柴荣成年后不敢停顿、亲力亲为,少年已定下色调。

[attachment=9731285]



【家破人亡,被迫上台】
  郭威18岁从军,不惜力,又粗通文墨,属于有文化的军人。从马夫到皇帝仅仅用了十三年,窜升速度惊人。柴荣稍长,弃商从戎,在干爹的荫蔽下,得以在更大的舞台发挥才干。较多时间帮助义父处理事务性工作,专注治理,通晓时弊,同时建立了广泛人脉。他的准备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

        金鳞非是池中物,风云起时便成龙。机会未必属于有心人,屈贾谊于长沙,时运不济,徒呼奈何。但是要把握来到眼前的机会,必须提前有所准备。

  这一切来自一场惨剧。辽帝耶律德光灭后晋,却无法长期占据中原。太原留守刘知远在郭威等人劝助下称帝,建后汉。刘知远知恩图报,委郭威为枢密副使(副元帅)。

  天下并未就此太平。刘知远福薄早亡,传位刘承佑,兵权托与郭威。苏逢吉、杨邠、史弘肇等同为顾命之臣。杨邠、史弘肇是老粗,桀骜不驯,专横跋扈,类似清朝康熙时的鳌拜,对新君狂妄无礼。苏逢吉是文官,据说,刘知远命苏逢吉处理积狱,此文官把所有在押人员悉数杀光,称:“狱静矣”,心狠手辣,蛮横无理,可见一斑。不过毕竟老辣些,擅长媚上,苏逢吉对皇帝还算恭敬。刘承佑学不会逆来顺受,撕破面皮,抢先下手,借皇族之力,诛杀杨邠、史弘肇,灭其族。刘承佑成不了康熙,因为他决定用“杀”来解决所有问题。怨不得刘承佑,史弘肇、苏逢吉都用“杀”解决问题的高手,刘承佑耳濡目染,有样学样。

  郭威未直接参与杨邠、史弘肇与新君的斗法,却被划为同党,盖因军权在握,怀璧其罪。郭威与刘知远通家之谊,太后称其为“自家人”。剧变之初,理应怀柔。而英武神勇的少年天子却下达了追杀令,要永绝后患。

  郭威时任邺都留守,拥兵在外。他的老哥们,刘承佑的亲舅舅直接把杀人密诏送到他的手中。郭威岂能坐以待毙,把密诏上的名单扩大到众将校,全军群情激愤。郭威起兵,旗号是“清君侧”,还是留了余地。

  刘承佑却红了眼,杀尽郭威与柴荣的妻儿,自绝后路。可能在他看来这叫置于死地而后生。战事开始,刘承佑兵败,途中为侍从所杀,苏逢吉也再没有逢凶化吉。郭威按照事先的允诺,纵兵屠掠开封一日。这种换取战斗力的手段直接有效,但是平民何辜?五代,真正仁慈的人早早被淘汰。久经沙场的郭威没有通常所说的妇人之仁。

  郭威不敢顺势做天子。宣布迎刘知远堂弟刘崇的儿子刘赟为帝,刘崇当时还是河东节度使。此举一石二鸟,一来表明心迹,二来是缓兵之计,暂时打消刘崇为侄儿复仇的念头。德隆望尊的冯道北上迎请新君。

  大好河山就要拱手相让,纵使郭威甘心了,以他为中心的利益集团也不会甘心。新的阴谋正在酝酿。边报契丹来犯,郭威率大军迎敌,行至澶州,将士哗变,把黄旗披在郭威身上。这次政变让军人们明白了,很多问题是可以用大脑解决的。十年后,赵匡胤想不出更好的创意,索性照方抓药。两次黄袍加身,如出一辙。

  称帝后,郭威未忘宽厚节俭。对于奉命杀死自己妻儿的刘铢,也未迁怒他的妻儿,甚至还赐予田宅。郭威在位仅三年。轻减刑罚,废止苛税,散官田给佃户,留下爱民的好名声。临终一再嘱咐薄葬,历代君王,能有几人?郭威是一个有顾忌的人,他的顾忌,改变了先前斩尽杀绝的传统,化解了一些五代积聚的暴戾之气,也影响了宋朝至少是北宋的性格。

  权力过渡波澜不惊。郭威没有子侄在世,接班人候选只有义子柴荣和外甥李重进。郭威选择了柴荣。“召外甥重进受顾,令拜柴荣,以定君臣之分。”没有复杂的后宫,没有权臣,也就没有了围绕权力的阴谋和杀戮。

  历史把柴荣推到前台。

  后汉建立,郭威以佐命功授为枢密副使,柴荣被任命为左监门卫大将军。郭威任邺都(公元大名)留守、枢密使、天雄节度使,柴荣被任为天雄牙内指挥使、领贵州刺史、检校右仆射。后汉乾祐三年(公元950年)郭威和柴荣留居京都开封的亲属全被隐帝诛杀,郭威起兵,以清君侧为名杀向开封,柴荣受命留守邺都,主持邺都事务。后周建立,柴荣旋以皇子的身份拜澶州(公元濮阳)刺史、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柴荣在澶州任内,“为政清肃,盗不犯境……吏民赖之。”其后加封晋王并出任开封尹,判内外兵马事。

        郭威寝病,召外甥重进受顾,令拜柴荣,以定君臣之分。临终前,屡戒柴荣,死后用纸衣瓦棺,不修地宫,不要守陵宫人,不得用石人、石兽,只立一石记子,镌字云:“大周天子临晏驾,与嗣帝约,缘平生好俭素,只令著瓦棺纸衣葬,若违此言,阴灵不相助。”。

  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周太祖驾崩,终年五十一岁。晋王荣按遗命在柩前即皇帝位,是为周世宗。

  年富力强的周世宗柴荣,雄心勃勃,决心遵照养父的遗愿,干出一番大事业。他曾向左谏大夫王朴发问:“朕当得几年?”精究术数的王朴答曰:“臣固陋,辄以所学推之,三十年后非所知也。”柴荣听后十分欣喜地说:“若如卿所言,寡人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柴荣在他五年多的统治期间,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南征北战,揭开了结束分裂,统一天下的序幕。



【辛苦的皇帝生涯】

【赫赫战功,身先士卒,本望统一】
[attachment=9731287]


        唐末五代时期,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最黑暗的时段。对这样一个时期,《新五代史》开篇便是“呜呼”一声,然后提纲挈领的来一句“五代之乱极矣”。中原政权五代54年中换了8姓14个皇帝,下面又是数目不在少数的各路诸侯。整个国家在那样一段岁月里几乎天天是战火纷飞,兵连祸结。

        柴荣即位还不到10天,便有北汉勾结契丹大举入侵。柴荣召大臣议欲亲征,宰相冯道极力止,柴荣因言:“唐初,天下草寇蜂起,并是太宗亲平之。”道奏曰:“陛下得如太宗否?”柴荣怒曰:“冯相何少也!”乃罢其相位。曰:“以我兵力之强,破刘崇山压卵耳!”。柴荣对军士们说:“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尝不自行,朕何敢偷安?”。

        他率军兼程速进,在高平之南与北汉军遭遇时,周将士俱,柴荣“介马自临阵督战”、“自引亲兵犯矢石督战”,当晚与将士“宿于野次”。 右军樊爱能,何徽部不战遁溃。在危险时刻,柴荣不畏矢石冒死督战,北汉骁将张元徽被杀,刘崇军败北,契丹军退逃。 他力排众议亲自出征,招募勇士入编禁军,简选良将四面出击,沉着应战,危局中竟以少胜多,将汉军击溃。

      此战巩固了柴荣的地位,他趁胜整饬军纪。樊爱能、何徽等70多名将士因临阵脱逃悉数斩杀,同时对作战有功的李重进、赵匡胤等将士给予重赏。册封卫国夫人符氏为皇后。严厉整治骄兵悍将。

        柴荣吸收高平之战周军将不用命、士不能战的教训,下令整顿军队,他说:“侍卫士兵,老少相半,强弱不分。”“况百户农夫,未能瞻一甲士。且兵在精不在众,宜一一点选。精锐者为上军,怯懦者任从安便,庶期不用,又不虚费。”柴荣遂命赵匡胤负责,广募天下壮士“选取优者为殿前诸班”,通过整顿,禁卫军成为一支威震邻国无比强大的军队。赵匡胤升为殿前都虞侯,张永德出任殿前都指挥使。在此后的征战中,禁军起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作用。北宋延续了禁军制度,禁军始终是北宋王朝实力最强的军事力量。

  大败北汉之后,柴荣派兵伐蜀,一举收回四州,使后蜀不敢轻举妄动。他审时度势,三次亲征南唐,历时两年五个月,夺取了江淮之间14州60县,逼使南唐退守江南。后周大获全胜,国力骤然增强。就在后周伐唐之际,北汉再次联合契丹南犯。柴荣再次亲征,42天之间,兵不血刃收复3州3关17县,取得了五代以来对辽作战最大的胜利。柴荣信心百倍,打算乘胜进军,一举收复幽州。可惜在这紧要关头,他却突然患病,被迫班师还朝,不久病逝于开封。

  如果上天再多给柴荣几年时间,收复后晋割让给契丹的幽云十六州、一统北方应指日可待;然后再攻取实力较弱的南方诸国更不会有太大的阻力。这样,统一大业就会在他手里完成,而不会把机会留给后来代周称帝的赵匡胤。

【周世宗改革和废佛】
        柴荣是位志在四方、有能力收拾旧河山的军事家,更是目光远大、胆识过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自幼生活在社会底层,深知民间疾苦。他希望能做30年皇帝:“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他以务实的态度、宏大的魄力,革故鼎新,所进行的改革卓有成效、影响深远。

  五代政治黑暗,官吏极端贪暴。柴荣大力整顿吏治,破格任用贤才,改革了科举制度存在的弊病,使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受到朝廷重用。他力肃贪污之风,严厉惩处贪官污吏毫不手软,就连亲生父亲的故友犯法也不徇私情。他严格考核官吏,有几个官员借奉命出使之机游山玩水,也被他贬了官,这在中国古代代官吏考核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史例。

        政治改革表现为知人善任,不拘一格但要求克尽职守。周世宗亲自执掌赏罚权,群臣有功不吝厚赏,但如果误事失职往往要处死刑,用法较为严峻。955年令翰林学士、两省(中书、门下)荐举低级地方官吏,“授之日,各署举主姓名,若在官贪浊不任,懦弱不理,量事状重轻,连坐举主”。对百姓则较为宽松,为防止官吏舞文弄法残害百姓,令宰相与御史令合作将文字难懂、条目繁杂的五代相沿律令一百五六十卷详定为二十一卷《大周刑统》颁行天下,使全国遵守统一的律令。

  柴荣奉行人道,注重法治,废除了随意处死条款和凌迟之类的酷刑。他以多种人道措施对待犯人,打扫监狱,洗刷枷拷,给犯人充足的饭食,允许探视有病的犯人,无主的病人由官府负责治疗,严禁使犯人无故死亡,私自杀死犯人的官员被斩首。他命人彻底修改法律,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大周刑统》,对北宋的《宋刑统》有着直接的影响。

  柴荣关心民间疾苦,下令罢黜正税之外的一切税收,禁止地方官吏和豪绅将自己的赋税转嫁到百姓身上。他鼓励开荒,将无主荒地分配给逃亡人户耕种,颁发均田图均定赋税,就连历代享受优待的曲阜孔氏也被取消特权。

        在经济方面,首先鼓励开垦荒田,把中原无主荒田分配给逃亡人户耕种,并对逃户庄田颁布处理办法,优待从辽朝返回的逃户。其次,减轻租税。958年(显德五年)颁发均田图,派官吏均定河南六十州赋税,又下令免收以前人民所欠两税,取消两税以外的苛捐杂税和一些徭役。第三,兴修水利,恢复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

营建帝都,畅通水路

  许多人都知道“跑马圈城”的故事。故事讲到柴荣命大将赵匡胤骑马飞奔,直到马力倾尽跑出50里。于是柴荣下令以马跑的范围扩建城池,修建了气势宏伟的东京外城。

  在开封城市建设史上,柴荣是个重要人物。唐朝后期,宣武军节度使李勉将衙署迁到开封,大规模扩建城池,奠定现今开封城基础。时过170多年之后,柴荣把汴州城拓展了1倍多,分外城、内城和皇城,城墙高大敦厚,建筑规整有序,为无险可守的开封城筑起了层层军事防线。

  由于经济复苏,商业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内房屋过于密集,民宅侵入官道,致使车马无法通行。柴荣着眼于帝王之都的长远发展,下令将城内违章建筑全部拆毁,将城内的坟墓全部迁往城外重新安葬。这种让“死人给活人腾地方”的做法虽然高瞻远瞩,却是需要极大勇气的,也遭到了许多人的非议和唾骂。柴荣明知会遭来怨言,却依然故我,丝毫没有退缩。他对身边的大臣说:“这样的事情总得有人来做,这样做的好处你们会在几十年以后看到。”

  开封素有“北方水城”之称,但在五代时期,由于藩镇割据,战火连绵,流经开封的大运河已不能通航,黄河水患不断。柴荣命人治理运河、黄河和汴河,堵塞黄河决口,修固黄河河堤,还在汴河口立斗门控制黄河水势,确保京城的安全。为恢复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柴荣命人兴修水利,疏通漕运,先后疏浚了胡卢河、汴河、五丈河等,使山东和江南各地的粮食、货物都可由水道直达京城。

  水路交通枢纽地位的恢复,使开封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经济最繁荣的城市,从而决定了北宋定都于此,对于后来赵匡胤的统一战争意义重大。

周世宗的废佛运动

        当时佛教广为流行,许多人为逃避徭役和赋税纷纷“出家”,大量金属被用来铸造佛像,致使铜价上涨,钱币奇缺。柴荣采取抑制佛教、打击寺院经济的措施,于955年下令废除没有敕赐寺额的寺院三万三百三十六所,禁止私自剃度出家,拆毁寺庙数千所,勒令僧人还俗数十万人,毁铜佛像以铸钱,促进了商业发展。有人认为他这样做不近人情,他却笑着说:“平定乱世乃千秋的功业。佛家曾谓:如有益于世人,手眼尚且可以布施,区区铜像又何足道!”

        周世宗废佛是五代王朝佛教政策的终结。它表明,后周封建王朝决心通过恢复儒家的政治统治,加强军事力量和经济建设,重建大一统的封建政权。佛教的思想理论、寺院经济不利于统一政治的建立,周世宗从儒家伦理道德原则出发,实行王权对教权的绝对统制,并且取得成效,它标志着佛教史的新一页的开始。在经济领域,通过对佛教寺院经济的削弱和整顿,为统一战争的军事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据载,为了解决政府钱币缺乏的困难,在作出“悉毁天下铜佛像以铸钱”的决策时,他力排众议,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气概。此后,传说镇州大悲佛“极有灵验”,人莫敢近。周世宗听说后,即亲自前往,持斧破佛面胸,“观者为之栗栗”(见《佛祖统纪》卷四二)。

        周世宗废佛,是中国佛教史上“三武一宗”之厄的最后一次,集中体现了佛教在中国所遭受的命运和所处的地位。它结束了佛教教团相对独立于世俗政权,以及佛教僧侣相对脱离于世俗政治的时代。它也改变了佛教的理论研究传统,进入专注于宗教实践的时期。

        周世宗废佛,与以往三次废佛的不同之处是,它采取的方式比较温和,反映了统治者对佛教认识的深化和政策的成熟。这次废佛由于不存在佛、道之争的因素,所以整个过程并不显得激烈残酷;废佛目的也并非彻底消灭佛教,而是要在特定的范围内限制佛教影响,使之更有效地为世俗政权服务。可以说,周世宗看到佛教流传过程中的弊病,又鉴于当时朝廷对人力、物力的迫切需要,他所实施的主要是对佛教的整顿,而并非彻底破坏。显德三年(956)十一月,“诏废天下淫祠,仍禁擅兴祠宇。如有功绩灼然,合建置庙貌者,奏听敕裁”(《五代会要》卷一六)。可见周世宗废佛是有计划的、有限度的;只要对国家有“功绩”,便当另行对待。又据《永兴军牒》碑文,“永兴军中,除见有敕额已存留寺院外,敕通勘到在城应管无敕额□有名额及近置寺院共计伍拾肆处,内肆拾壹□□停废外,余有壹拾叁处无敕额,从来□□院建置年深,……”(《金石萃编》卷一二一)。由此看来,一些建置年深的寺院一般也都受到了保护。

【率先垂范,事必躬亲,以至早亡】
[attachment=9731286]


  柴荣办事谨慎,虚心求谏,从未因言论而杀一人。他曾极为诚恳地专门下诏要求群臣尽量上书言事,还点名让20多名翰林学士都写两篇文章:《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这种命题向众多朝臣征求治国之策的做法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而且他也绝不是哗众取宠,只作作样子。在认真审读大臣的建议后,他欣然采纳了大臣王朴《平边策》中“先易后难”的主张,以此制定统一大计,付诸实践。

  柴荣凡事率先垂范,甚至事必躬亲。他先后5次亲自领兵出征,每次都亲力亲为,战斗在第一线。有一次,柴荣率军打算从水路进攻南唐,但有段河道无法疏通,将领禀告说河道一旦被掘通,河水必然倒灌,所以无法安全施工。柴荣亲便自前去察看,几天后传下手谕,竟然有详细的施工方法。工匠依法施行,果然安全地疏通了河道,大军得以出征。

  柴荣死时年仅39岁,有人说他的早逝是因为做过一些不近人情的事,受到了上天的诅咒而折了寿。其实,事必躬亲的作风才是他耗尽心力的致命杀手。

  在位短短的5年间,他清吏治,选人才,均定田赋,整顿禁军,限制佛教,奖励农耕,恢复漕运,兴修水利,修订刑律和历法,还考正雅乐,纠正科举弊端,搜求佚书,雕刻古籍,大兴文教……做出了许许多多超越前人、启迪后世的非凡之举。人无论精力多么旺盛,毕竟还是肉体凡胎,经受不起年复一年的日夜操劳。终于,在公元959年6月29日残阳如血的日落时分,因连年征战、积劳成疾的柴荣,带着他的抱负,带着他的遗憾,永远离开了人世。



【柴荣-大事年谱】
     公元921年,唐天祐十八年,一岁。农历9月24日,柴荣出生于邢州之别墅,籍贯邢州尧山县柴家庄。祖父柴翁,父柴守礼,姑柴氏(公元郭威做皇帝后封为皇后,谥号圣穆),世家豪右。

  公元926年,后唐天成元年,六岁。郭威在洛阳娶尧山同里柴翁女为妻。据说,柴氏原唐庄宗嫔御。是年四月,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作乱,庄宗被乱兵所杀。李嗣源(公元明宗)进宫后,柴氏被放回家,行至汴水,天雨不止,住于旅舍。偶遇郭威,看他体貌非凡,一见倾心。而郭威亦闻柴氏贤淑,遂成婚配。

  公元927~946年,唐天成二年~后晋天福十一年,七~二十六岁。柴荣年未童冠,因侍姑母在郭威左右。时郭威无子,家道沦落,然以柴荣谨厚,故以庶事委之。柴荣悉心经度,资用获济,郭威甚怜之,乃养为己子,故名郭荣。期间曾去江陵贩运茶叶,一边做生意,一边习文练武,从而精通了骑射等武艺,读了大量史书及黄老著作。及长,弃商随郭威从戎。

  公元936年,后晋天福二年,十六岁。时郭威在刘知远部下,威妻柴氏卒。

  公元947年,后晋天福十二年,二十七岁。农历2月,郭威等劝刘知远在太原即皇帝位,仍用“天福”年号。农历闫7月,郭威以佐命功为枢密副使,加检校太保。柴荣授左监门卫将军。

  公元949年,后汉乾祐二年,二十九岁。郭威镇邺,柴荣任天雄军牙内部指挥使,领贵州刺史,检校右仆射。

  公元950年,后汉乾祐三年,三十岁。农历3月,授郭威邺都留守,枢密使、天雄节度使。柴荣随郭威在邺,协助郭威政尚清简,治绩有声。农历11月,汉隐帝刘承佑以议事为名杀害了杨邠、史弘肇、王章三位顾命大臣,并诛杀了出镇邺都的郭威和柴荣在京的家属。郭威的夫人张氏与诸子青哥、意哥,侄守筠、奉超、定哥和柴荣的妻子刘氏及长子宜哥与其二次子皆为汉诛。郭威闻讯,留柴荣在邺,以清君侧举兵至京郊之北,隐帝出城观战,官军败绩,隐帝被乱军所杀。郭威入开封,由太后临朝听政。是月,契丹南犯,郭威奉命北上抗辽。军到澶州(今河南濮阳),将士撕裂黄旗,披于威身,拥呼万岁,返回京都。

  公元951年,后周广顺元年,三十一岁。农历1月,郭威即皇帝位,改元广顺,国号周,史称后周。是月,授柴荣澶州节度使,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柴荣在镇,为政清肃、盗不犯境。澶之里弄湫隘,公署毁圮,柴荣即广其街肆,增廨宇,吏民赖之。每旬决囚,赞引律令,辨析中理。农历8月,郭威故夫人柴氏追立为皇后。农历12月,柴荣加检校太傅、同平章事。

  公元953年,后周广顺三年,三十三岁。农历3月,郭威将重臣、枢密使王峻黜往外地,柴荣从澶州节度使任上出任开封尹兼功德使,封晋王。农历8月,柴荣第四子宗训生于澶州府第。农历10月,封柴荣为顿递使。农历12月,柴荣陪郭威郊庙行事。

  公元954年,后周显德元年,三十四岁。农历1月,郭威大赦天下,改广顺四年为显德元年。加晋王荣兼侍中,判内外兵马事。宰臣冯道加守太师,范质加上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李谷加左仆射、集贤殿大学士。王溥为中书侍郎、平章事。郭威寝病,召外甥重进受顾,令拜柴荣,以定君臣之分。临终前,屡戒柴荣,死后用纸衣瓦棺,不修地宫,不要守陵宫人,不得用石人、石兽,只立一石记子,镌字云:“大周天子临晏驾,与嗣帝约,缘平生好俭素,只令著瓦棺纸衣葬,若违此言,阴灵不相助。”不久,郭威病逝,终年五十一岁。晋王荣在柩前即位。农历3月,大赦天下,免诸道州府所欠去年夏秋租税。农历4月,郭威葬于新郑郭店,陵曰嵩陵,庙号太祖,谥曰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北汉勾结契丹南犯,柴荣召大臣议欲亲征,宰相冯道极力止,柴荣因言:“唐初,天下草寇蜂起,并是太宗亲平之。”道奏曰:“陛下得如太宗否?”柴荣怒曰:“冯相何少也!”乃罢其相位。曰:“以我兵力之强,破刘崇山压卵耳!”他率军兼程速进,在高平之南与北汉军遭遇时,右军樊爱能,何徽部不战遁溃。在危险时刻,柴荣不畏矢石冒死督战,北汉骁将张元徽被杀,刘崇军败北,契丹军退逃。此战巩固了柴荣的地位,他趁胜整饬军纪。樊爱能、何徽等70多名将士因临阵脱逃悉数斩杀,同时对作战有功的李重进、赵匡胤等将士给予重赏。册封卫国夫人符氏为皇后。农历5月,柴荣又乘胜追击,将北汉都城太原包围,但由于粮饷不继,未能拿下太原。农历6月,下诏班师,车驾发离太原。过新郑亲拜嵩陵,祭奠而退。农历7月,拜范质为司守徒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宏文馆大学士;李谷为守司徒兼门下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王溥为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不由科进第的魏仁浦聘为枢密使、检校太保,面对议者曰:“顾才何如耳!”百官上表请以农历9月24日诞圣日为“天清节”,从之。农历9月,右屯卫将军薛训,因“监雍兵仓,纵吏卒陪敛”被除名,流放沙门岛。宋州巡检供奉官、副都知竹奉璘于宁陵县,因“盗经商船不捕获”被斩。农历10月,柴荣吸收高平之战周军将不用命、士不能战的教训,下令整顿军队,他说:“侍卫士兵,老少相半,强弱不分。”“况百户农夫,未能瞻一甲士。且兵在精不在众,宜一一点选。精锐者为上军,怯懦者任从安便,庶期不用,又不虚费。”柴荣遂命赵匡胤负责,广募天下壮士“选取优者为殿前诸班”,通过整顿,禁卫军成为一支威震邻国无比强大的军队。赵匡胤升为殿前都虞侯,张永德出任殿前都指挥使。在叶县巡检日,“挟私断杀平民”的供奉官郝光庭以“弃市”处决。左羽林大将军孟汉卿,以“监纳厚取耗余”之罪,令其自尽。农历11月,黄河郓州界决口,“数州之地,洪流为患。”柴荣派宰相李谷监筑河堤,征发丁六万人,三十日而罢。

  公元955年,后周显德二年,三十五岁。农历1月,柴荣诏:“在朝文班,各举堪为令录者一人。虽因族近亲,亦无妨嫌。授官之日,各署举主姓名,若在贪官浊不任,懦弱不理并量事轻重,连坐举主。”农历3月诏:“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租税。”委派忠武节度使王彦超与彰信节度使韩通带领士兵,征发民夫疏通深州和冀州之间的胡卢河。并在李晏口夹胡卢河修建城垒,派重兵戍守。又派德州刺史张藏英召募边境骁勇之民组成一支精悍的边军,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边民得以安居乐业。为选拔人才,诏曰:“国家设贡举之司,求英俊之士,务询文行方中科名。比闻近年以来,多有滥进,或以年劳而得第,或因媒势以出身。今岁所放举人,试令看验,果见纰缪,须至去留。”柴荣亲自阅览新举进士的诗赋、论文与策文。农历4月,诏于京城四面别筑罗城,期以来春兴役。令近臣二十余人,各撰《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各一首,柴荣亲览之。并采纳比部郎中王朴的“攻取之道,从易者始”的建议,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农历5月,废童子、经明二科及条贯考试次第。柴荣派向训、王景率军西征后蜀,欲收复秦、风、成、阶四州。是月,下诏:“诸道府州县镇村坊应有敕额寺院,一切仍旧,其无敕额者并仰停废”,“今后不得创造寺院兰若”,并“禁私变僧尼”。当年废寺院三万三百三十六所,还俗僧尼多达六万一千二百人。农历7月,因西征之师,军需供应不继,战事陷于僵局,周将执意请求罢兵。柴荣派赵匡胤作为特使前往秦州前线视察战局,及回,具以事实上奏,极言秦、凤诸州可取。柴荣提拔王景兼西南面行营都招讨使,向训兼西南面行营都监。农历9月,诏禁天下铜器,始议立监铸钱。规定除“县官法物,军器次寺观钟磬钹铎之类所留外,自余民间铜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输官,给其值。过期隐匿不输,五斤以上处死,不及者论刑有差。”农历闰9月,大破西川军,秦、成、阶三州相继归附。农历11月,周军最后攻克凤州,收复四州之地。农历12月,命起居郎陶文举征残租于宋州。文举本酷吏也,宋民被其刑者凡数千,冤号之声闻于道路,有悼髦之辈,不胜其刑而死者数人,物议以为不允。

  公元956年,后周显德三年,三十六岁。农历1月,发丁夫十万城京师罗城。柴荣下诏亲征南唐,派李谷、李重进、赵匡胤等战将出征。后来发现李谷怯懦,李重进战无不克,遂将李谷调开,任命李重进为淮南道行营指挥使,从而大败唐军,取滁、扬、秦、光、舒、蕲六州。后因雨季来临,留李重进军围攻寿州,农历5月班师回京。农历5月,柴荣征集工匠“于大梁城西汴水侧造战舰数百艘,命唐降卒教北人水战。数月之后,纵横出没,殆绝唐兵。”农历7月,皇后符氏薨于滋德殿,终年二十六岁。农历8月,端明殿学士王朴撰成新历上之,命曰《显德钦天历》,并开始行用。王朴于农历9月升任尚书户部侍郎,枢密副使。农历10月,葬宣懿皇后于懿陵。诏:“漳河以北都县,并许盐货通商,逐处有咸卤之地,一任户煎炼。”赵匡胤晋升为匡国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跻身于后周大将行列。农历11月,放华山隐者陈抟归山。柴荣说:“帝素闻抟有道术,征之赴阙,月余放还归隐。”农历12月,故襄邑县令刘居方在任廉洁,死后赠右补阙,子刘士衡赐学究出身,以奖廉吏。

  公元957年,后周显德四年,三十七岁。农历1月,诏天下见禁罪人,除大辟处,一律释放。准兵部上书张昭上言:“编修太祖实录及梁、唐二末帝实录。”农历2月,柴荣再次亲征南唐,攻破南唐援军紫金山寨,克寿州。消灭唐军四万人,获船舰数百艘,钱帛器械无数,车驾发下蔡还京。农历4月,故彭城郡夫人刘氏册封为皇后。故皇弟、皇子均赠封,故皇妹册封。农历5月,李重进、向训、张永德、赵匡胤等因功晋升官职。宰臣范质、李谷、王溥并爵邑,改功臣。枢密使魏仁浦加检校太傅进封开国公。农历8月,升王朴为枢密使,检校太保。前濮州刺史胡立自蜀回。农历10月,先期刺令光广造军士袍襦,不即办集,命斩之。至是以小过见诛,人皆冤之。诏悬制科凡三,其一曰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其二曰经学优深可谓师法科,其三曰详闲吏理达于教化科。不限资、见任职官,黄衣草泽并许应召。农历11月,柴荣亲率诸军第三次征南唐,攻濠州、败唐军于涡。遂鼓行而东,沿淮城栅,所至皆下。农历12月泗州守将以城降,柴荣亲率水陆大军东下,得敌舰船三百余艘,加之周军数百艘舰船,水陆俱奔,所向皆捷,连降濠州、涟水、亳州。

  公元958年,后周显德五年,三十八岁。农历1月,柴荣亲攻楚州,遇到楚军防御使张彦卿的誓死奋击,周兵死伤甚重。“拔之,斩伪守将张彦卿等,六军大掠,城内军民死者万余人,庐舍焚之殆尽。”农历2月,车驾发楚州南巡,破扬州,继续扩大战果。农历3月,幸泰州、广陵、迎銮江口,大败敌军。南唐主李璟迁陈觉奉表陈情,献贡品,被迫谴人献四州之地,画江为界,岁输贡物十万,以求息兵。柴荣悉平江北,得州十四,县六十。南唐去帝称号,只称“江南国主”。令翰林学士李昉对被贡者进行复试。诏曰:“比者以近年贡举,颇事有循,频诏有司精加试练,所冀去留无滥,优秀昭然。昨据贡院奏,今年新及第士等,所试文字或有否臧,奚命辞臣再今考覆,庶泾、渭之不杂,免玉石之相参。”农历4月,车驾发扬州还京。新太庙城,迁五庙神主入于其室。农历5月,下诏:“侍卫诸军及诸道将士各赐等第优给。应行营将士殉于王事者,各与赠官;亲的子孙,并量才录用;伤夷残废,别赐救接。淮南诸州及徐、宿、宋、亳、陈、颖、许蔡等州,所欠去年秋夏税物,并于除放。”农历6月,命窦俨参定雅乐。有司奏御膳料,柴荣批曰:“朕之常膳今后减半,余人依旧。”兵部尚书张昭等撰《周太祖实录》三十卷成。农历7月,颁行《大周刑统》。赐诸道节度使、刺史《均田图》。农历10月,诏淮南诸州乡军,并放归农。均定河南六十州税赋。颁行《均田图》。诏曰:“言念地征,罕臻艺极,须并行均定,所冀永适轻重……”让地方官吏均定田赋。并派官吏巡行诸州,丈量土地,以据田亩,定税赋。农历11月,诏翰林学士窦俨,集文学之士,撰集《大周通礼》、《大周正乐》。农历12月,楚州兵马都监武怀恩,因擅杀降卒弃市。楚州防御使张顺因贪污榷税钱五十万,官丝二千两赐死。诏重定诸道州府幕职令录佐官料钱,其州县官俸户宜停。

  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三十九岁。农历1月,诏:“每年新及第进士及诸闻喜宴,宜令宣徽院指挥排比。”“礼部贡院今后及第举人,逐科等第定人数姓名,并所试文学奏文,候敕下发榜。”农历2月,发徐、宿、宋、单等州丁夫数万浚汴河。发滑、亳二州丁夫浚五丈河,东流于定陶,入济,以通青、郓水运之路。又疏蔡河,以通陈、颍水运之路。左补阙王德成因举官不当,左迁右赞善大夫。农历4月,柴荣亲率诸军北伐契丹。至宁州,刺史王洪以城降。之后,领兵水陆俱下,至益津关,契丹守将终廷晖以城降。至瓦桥关,守将姚内斌以城降。鄚州刺史刘楚信以州降。农历5月,瀛州刺史高彦晖以本城归顺。这次出师,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连收三关三州,共十七县。柴荣正准备乘胜夺取幽州,遇疾而返。农历6月,柴荣因病班师回到汴京,解除张永德殿前都点检职务,升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俭点。立魏王符彦卿女为皇后(即小符后)。以皇长子宗训为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以第二子宗让为左骁卫上将军,封燕国公。农历6月19日柴荣驾崩,终年三十九岁,其子柴宗训柩前即位,时年七岁。范质、王溥、魏仁浦并相,执掌朝政。农历11月,葬柴荣于新郑陵上村,谥曰睿武孝文皇帝,陵曰庆陵,庙号世宗。以贞惠皇后刘氏附焉。


【柴荣-妻与子】
妻子:符皇后
            小符皇后
子:越王柴宗谊(又曰宜哥)
      (早夭不详)
      (早夭不详)
        后周恭帝(梁王)柴宗训
        曹王柴熙让
        纪王柴熙谨
        蕲王柴熙诲


【评价和深远影响】
        柴荣被史家称为“五代第一明君”,堪称照耀黑暗时代的一颗璀璨明星。
 
        柴荣早逝是中国历史的一大不幸。有人说,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以他的才干和胆略,以他务实改革的巨大魄力,柴荣极有可能成为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般的人物,中国甚至有可能提早一千年走向商业社会和市民社会。

  纵观历史,元朝统一用了74年,清朝用了66年,而北宋仅用了20年便告完成。这固然离不开赵匡胤的英明决断,但更重要的是他接手的后周政权国力强大,统一之势已不可阻挡。

        纵观柴荣的一生,武功上高平大捷,西取后蜀凤陇四州,略南唐江北14州,北攻辽,兵不血刃,取三关四州,这些军事上的成就是他在就位短短的5年半的时间内取得的,为北宋的统一基本奠定了军事上的基础.可以说,他在五年半中完成的军事事业,比宋太祖,宋太宗在以后几十年完成的任务还要多.是他在军事上,发出了统一的先声.而宋太祖最初征战天下的河北军几乎都是后周的老底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匡胤实际上是拿着柴荣的家当给自己打下的江山。

  柴荣在文治上的成功也是非凡的,在整治贪官,整顿军队,整理生产,剔除不良社会风气(灭佛),改造城市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伟大的成绩他早年的从商经历,使他不可能像先前那些痞子一样去任意地凌掠财富,在他的统治下,基本上扭转了五代以来民生凋敝的情况,中原百姓的生活有所改善,为全国的大一统奠定了物质基础。

  更重要的是,柴荣给五代时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带来了黎明的曙光,他基本解决了自中唐以来近200年藩镇割据的局面,结束了五代频繁政权交替的历史,为结束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代奠定了基础。他继位之初,曾立下了“十年平天下,十年休养生息, 十年致太平”的中国历代最朴素的“皇帝梦”,可是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最无情的玩笑,历史没有给他三十年,甚至没有给他十年,而只给了他短短的五年零六个月。而就是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柴荣却创造了上面足以光耀千古的伟大功绩,效率之高,功绩之大,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帝王史上绝无仅有。

        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柴荣不仅有可能更早地实现国家统一,而且极有可能不会象北宋那样丧失北方版图。

  以兵变方式夺取后周政权的赵匡胤,只不过延续了柴荣的统一进程,延续了后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宋朝对待商业的态度、优遇文人的政策,均与这位商人出身、勤勉务实的君主有着直接关系。柴荣处理宗教问题的策略、发展商业和城市等方面的做为,不仅深深影响了有宋一代,而且开启了中国走向商业文明和市民文化的先声。

  柴荣虽然未能实现为君30年、扫平天下的愿望,但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已经决定了他必将成为结束中唐以来200多年割据动荡的决定性人物。

  面对历史,人们往往更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神武雄略的一代英主周世宗柴荣做好了扫平天下、开创盛世的一切准备,却英年早逝、功败垂成;宋太祖赵匡胤延续了柴荣制定的策略一统天下,结束了兵祸连年、饥馑遍地的乱世,迎来了文化灿烂的赵宋之世。因此,赵匡胤的事迹广为人知,柴荣这个为他人做嫁衣的奠基人却往往被疏忽和冷落。

        但是历史不会忘记,煌煌大宋三百年,却没有完成柴荣生前“三十年皇帝梦”中的任何一个理想,北宋全盛时期的疆土也不过才仅仅280万平方公里而已。自有宋以来,赵氏皇帝就不得不去面对“幽云十六州”给他带来的无边战乱,而更谈不上什么“致太平”了。宋太祖算的上是个伟大的皇帝,可是他的伟大也不过是因为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而已,而这个巨人就是柴荣。



【私人评价】
        柴荣39岁的一生和在位的短短5年时间做的事太多了,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被累死的。

        看上面柴荣做了这么多事情,实际只用了短短的五年时间,上天也只给了他短短的五年时间,柴荣似乎也知道时光的短促,时不我待,日以继日的工作。

        他本想为君30年,“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愿望,终于未能实现。然而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已经为结束割据开创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所以史评:“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是有道理的。他确实是五代时期最为杰出的政治家。

        如果柴荣多活几年,那怕只多活几个月,也许收回幽云十六州了,后面就不会有那么多事情。再想象,以柴荣的雄才大略一统天下,也许就不会出现后来贫弱的赵宋王朝了。可惜的是没有,这真是一大遗憾啊!!!

        柴荣啊柴荣,世人把赵匡胤抬得那么高,又有多少人记得你啊!!!

 

【推荐书籍】

《五代史演义》
【内容简介】
      本书是风靡海内外的通俗历史巨著,史学大家蔡东藩正史为经,逸闻为纬。章回体结构,通俗的文笔,机智的点评;真实再现了中华文明历史演进波澜壮阔的进程。描述五代十国时期更替下的民俗民生,参透疆场血战、宫廷阴谋,千古兴亡中的生存智慧。

  治久必乱,合久必分。太平日久,先人遗泽逐渐耗尽于是乱势日炽,三五枭雄,趁乱起事不是僭号称帝,就是拥土称王。这种乱世分裂的情状,东周时有列国,后汉时有三国,东晋后有南北朝,晚唐后有五代统是东反西乱四分五裂。

  五代先后历五十三年换了八姓十三个皇帝,改了五次国号,叫作梁唐晋汉、周。史家因这国号前代早已称过,所以各加一后字称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此外还有与五朝或合或离不相统属的国度,称作十国就是吴楚闽南唐前蜀后蜀南汉北汉及吴越荆南。

  这五代十国的时势,简直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彼争此夺,上下凌替,篡弑相寻,蒸报无已。故每代传袭最多不过十余年,最少只有三四年。眼见得神州板荡,海内腥膻,四境不宁……

【私人评价】
  要想了解五代的话一定要读这本书,只不过做好心理准备,毕竟五代乱世实在黑暗啊。


《北唐》作者:蚕室废人
【内容简介】
        一个人吃人的黑暗时代
  一个倒霉的穿越者
  一个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北唐执政王的奋斗史,五代十国末期的传奇与梦想

小说关键字: 延州 党项 柴荣 八路军

【私人评价】
        如果大家爱好军事历史小说的话一定不能错过这一本,放在五代十国这个黑暗的背景下真的折射出特有的光彩,战争场面让人热血沸腾,而且适合女性读者啊,难得的没有种马,比较没那么YY。虽然也觉得主角万能了点~~~汗
        不过,最大的痛苦就是这是个大坑啊,唉,无数人都等着这篇填满。


《黄沙百战穿金甲》小说作者:小桥老树
【内容简介】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主人公侯大勇回到五代后期,在战火纷飞的乱世里,经历了艰苦的创业,创建了一支威震天下的军队————黑雕军,经过大小无数的战斗,收复汉唐河山,他的人生在战争、爱情、阴谋中走向了辉煌。
 
        小说关键字: 侯大勇,北汉,契丹,周,骑手,征战

【私人评价】
        这也是本经典的五代十国类军事历史小说,虽然对它的爱没有北唐深,但是也算不错了,虽然没有看到结尾,但无聊打发时间也不错哈。
[ 此贴被edith333在2010-01-15 23:57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3 条评分 派派币 +35
陌峥

ZxID:6991100


配偶: 黑白纪
开摆。9.28广播剧,1.2求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0-01-02 0
Re:【素材收集——历史篇】任务(6)之五代十国及辽、西夏、金  时间:1月1-15日
五代的科技文化

  五代时,首先重视蒐集唐史料的工作。后梁末帝下诏征集唐代的家传以及公私章疏后唐明宗设三川搜访图籍使到成都一带搜寻唐实录,并明令保护唐人碑碣,这就为《旧唐书》的编撰做了重要而及时的准备。后晋天福六年(941)至开运二年(945),刘、张昭远等人撰成《唐书》二百二十卷,后世称为《旧唐书》。

  尽管历来认为《旧唐书》有不少缺点,主要是对原始材料缺乏加工,唐宪宗以前多照抄国史、实录,而唐穆宗以后系编纂杂说、传记,但也因此保存了大量唐代的原始资料,受到后世史学家的重视。

  此外,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时的朝野逸事,王定保撰《唐摭言》详述唐代贡举制度,尉迟撰《中朝故事》记载唐末四朝的旧闻,刘崇远撰《金华子》记叙唐末朝野故事,孙光宪撰《北梦琐言》记载唐及五代士人逸事,等等。这些五代十国时期的撰着都有不同程度的史料价值。

  五代十国是词的重要发展时期。西蜀和南唐词人较多,水平也较高,从而成为两个中心西蜀有韦庄、欧阳炯等人,他们的作品后来由赵崇祚等收入《花间集》
  《花间集》是后蜀人赵崇祚编辑的一部词集。集中搜录晚唐至五代18位词人的作品,共500首,分10卷。18位词人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三位与蜀无涉外,其余15位皆活跃于五代十国的西蜀。或生于蜀中,或宦旅蜀中,他们是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顾敻、牛希济、欧阳炯、孙光宪、魏承班、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珣。这批西蜀词人刻意模仿温庭筠艳丽香软的词风,以描绘闺中妇女日常生活情态为特点,互相唱和,形成了花间词派。填词风气,在晚唐五代已十分普遍。唐代文人为避乱纷纷入蜀,填词风气也由中原带入西蜀。唐末五代填词风气最盛、成就最高的地方首称西蜀,次称南唐。
  《花间集》共10卷﹐选录唐末五代词500首。编者赵崇祚﹐字弘基。生平事迹不详。据欧阳炯《花间集序》﹐此集当成书于后蜀广政三年(940)﹐其时赵崇祚为卫尉少卿。在1900年敦煌石室藏《云谣集》发现之前﹐《花间集》被认为是最早的词选集。
      《花间集》得名于集中作品内容多写上层贵妇美人日常生活和装饰容貌,女人素以花比,写女人之媚的词集故称“花间”。这些词作都是文人贵族为歌台舞榭享乐生活需要而写。绮筵公子、绣幌佳人眉眼传情,当筵唱歌,辞藻极尽软媚香艳之能事。
  《花间集》是我国第一部词集。花间派是我国第一个词派。《花间集》内容上虽不无缺点,然而在词史上却是一块里程碑,标志着词体已正式登上文坛,要分香于诗国了。
  《花间集》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我国早期词史上文人词创作的主体取向、审美情趣、体貌风格和艺术成就,真实地体现了早期词由民间状态向文人创作转换、发展过程的全貌。花间词规范了“词”的文学体裁和美学特征,最终确立了“词”的文学地位,并对宋元明清词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attachment=9716502]

  晚唐五代的词大都是描写统治阶级的享乐生活,题材庸俗,境界狭窄,风格柔靡。花间派的作品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李煜前期的作品也是如此,但他在国亡被俘以后写的词,或慨叹身世,或怀恋往昔,形像鲜明,语言生动,把伤感之情写得很深挚,突破了晚唐以来专写风花雪月、男女之情的窠臼,在内容和意境两方面都有创新,为北宋词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

  五代十国的著名画家有后梁的荆浩、关仝,南唐的董源、巨然、徐熙,后蜀的黄筌等人。荆浩擅长画崇山峻岭,关仝师承荆浩而有发展,擅长画关河之势,两人并称为“荆、关”,是五代时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之一。董源、巨然擅用或浓或淡的水墨描绘江南景色,两人并称为“董、巨”,是五代北宋时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之一。黄筌擅画宫廷的珍禽异卉,徐熙擅画江湖上的水鸟汀花,两人并称为“黄、徐”,当时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谚语。此外,顾闳中所画《韩熙载夜宴图》
亦为传世的艺术珍品。
[attachment=9716456]


  唐宋之交,史称“五代十国”,虽然时局不稳,政权更迭变换,但作为继承文明和审美品格的一种艺术形式,绘画拥有着晋唐以来的浓厚文化积淀,并出现了众星灿耀的大气象。

  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连接唐、宋绘画的重要人物,也是我国绘画发展史上的著名画家,成为后世历代画家学习的楷模。在这段时期,绘画的基本技法、构图程式及绘画理论趋于成熟,产生了不少堪称经典的旷世佳作。董源、巨然曾有师承关系,以细润画风描绘江南景物;荆浩与关仝亦是师承关系,画风雄伟凝重。关仝是荆浩的入室弟子,刻苦用功,深得荆浩的笔墨之法,将其师开创的全景山水以及勾、皴、擦、染、点的山水画技法推向了成熟,力逾其师。后人将关仝的山水画称为“关家山水”,并将他与宋初的李成、范宽并称“山水画三大家”,代表—厂宋代山水画的主流。

  关仝作山水,笔简气壮、景广意长,富有生活气息。构图兼顾高远法与平远法,用笔简劲老辣,有粗细、断续之分,石木画法师出毕宏(唐代画家,擅画树石),树木有枝无干,落墨渍染生动,饶有气韵。有人评关仝之画曰:“盖仝之所画,脱略毫楮,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宋无名氏著《宣和画谱》)又有人评其画曰:“其画上突巍峰,下瞰穷谷,卓尔峭拔者,能一笔而成。其竦擢之状,突如涌出,而又峰岩苍翠,林麓土石,加以地理平远,磴道邈绝,桥杓村堡,杳漠能备,故当时推尚之。”
[attachment=9716501]


[attachment=9716515]

相关小说
《将血》: 穿越到五代,在柴荣手下。写的一般般,开始写的不错,后面就有点脱节了,跨度太快,太大了。
<抢来的新娘>  :男女主角由“敌人”演化成情侣,日生久情。作者:席娟
<铁血契丹>    神秘帝国之兴衰密码
[ 此贴被蝶初见在2010-01-02 11:42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25

萧雨夜弦。

ZxID:7026152


等级: 内阁元老
原名鈅纞,可以叫我小月,月小雨,还记得我的朋友记得握个抓再走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0-01-04 0
Re:【素材收集——历史篇】任务(6)之五代十国及辽、西夏、金  时间:1月1-15日

[attachment=9720177]

巾帼不输须眉 威名远播四方-----辽太后萧绰

  

辽审密氏萧姓家族


  辽代萧氏除了述律氏萧姓外,还有一支大家族,即审密氏萧姓。审密氏以汉译萧氏为姓,当始于辽景宗初年、睿智皇后执政时期,睿智皇后萧绰系出自契丹审密集团拔里氏之少父房家族,其父萧思温乃是三朝元老,又辅立景宗,可谓权倾一时。萧太后之威名,远播于汉地。此审密氏萧姓家族不但声势显赫,而且在联姻中不断扩展,形成了相当庞大的家族网络,对辽朝的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家族溯源

  当代学者蔡美彪在《试说辽耶律氏萧氏之由来》一文中指出,辽代契丹族"耶律"和"萧"这两大姓,并非古老的氏族或胞族的称谓与部落名称,而是在氏族部落解体后,族内互通婚姻的两大集团分别采取的共姓。当阿保机家族推翻了原来遥辇氏八部世选为汗的旧制,建立契丹国之际,以耶律氏取代遥辇氏作为这一集团共同的姓氏,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而对另外一个婚姻集团审密氏的族名并没有改动,仍然沿袭旧称,只是把它新译为"萧",就是说原契丹族二通婚集团,遥辇氏八部改用耶律姓氏,审密氏二部的姓氏新译为"萧"。审密氏二部指的是拔里、乙室已两部,其中拔里部又分为大父房、少父房两大家族。由于《辽史》比较简略,不仅人物大量漏载,记叙不详,许多人世系不清,乙室已部萧姓家族现已无法考证,拔里部萧姓家族成员也很难收集齐全。


  从《辽史》传记中可以看到:唐古部节度使萧和尚和北院宣徽使萧特末兄弟,以及萧和尚的儿子枢密使萧革,都是"国舅大父房之后";此外,天祚帝文妃萧瑟瑟也是国舅大父房之女。道宗惠妃萧坦思是赵王萧别里剌的女儿,知枢密院事萧酬斡和驸马都尉萧霞抹的妹妹,萧酬斡娶越国公主,封兰陵郡王,此家族为"国舅少父房之后";圣宗诗友萧劳古、他的儿子兰陵郡王萧朴,以及他的孙子国舅详稳萧铎刺,也是"国舅少父房之族";北府宰相萧乙薛,国舅详稳萧双古与他的儿子西南面招讨使萧迭里得,以及牌印郎君萧讹都斡,大将萧排押和他的弟弟萧恒德,也都是"国舅少父房之后"。


  北府宰相、魏王萧思温,系出审密氏集团拔里氏的少父房家族。萧思温将侄子萧继先收为养子,萧继先娶齐国公主,拜驸马都尉,因战功卓越被封为北府宰相,他的五世孙女萧夺里懒是天祚帝皇后。萧思温的女儿萧绰,就是鼎鼎大名的萧太后,即景宗睿智皇后。圣宗仁德皇后萧菩萨哥,是"睿智皇后弟隗因之女",即萧绰弟弟萧隗因的女儿。大将、兰陵郡王萧挞凛,为萧思温的再从侄,其父萧术鲁列,为马群侍中,其子萧懂古,为南京统军使。

  

(二) 辽太后萧绰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又出现了一位女性统治者,她在位期间,辽朝进入了历史上统治中原二百年间最为鼎盛的辉煌时期。在中国军事博物馆里,在历代军事家的展厅里始终悬挂着一位女军事家的画像,她就是契丹族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巾帼英才--萧绰,我们通常称她为萧太后

 

 1.族源和生平


[attachment=9720178]

  萧太后(953~1009),名绰,小名燕燕,是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或谓守尚书令萧守兴)的女儿,萧思温是辽朝的开国宰相萧敌鲁(述律皇后之兄)的侄子,萧思温曾经辅佐太宗、世宗、穆宗、景宗四朝,身肩显要的职位,又有援助景宗称帝的功劳,可谓权倾一时。

她的母亲是辽太宗的大女儿吕不古。辽太宗,则是耶律阿保机的儿子耶律德光,耶律德光曾经为辽国获得了由石敬瑭赠送的幽云十六州。萧绰还是述律平皇后(即淳钦皇后)的族孙辈。因为萧氏是契丹的后族,在耶律阿保机时期曾经立下法律:契丹的皇族只能和后族成婚。

因此,辽代历史上的皇后大多为萧氏。正是因为萧氏后族与皇室有着这种姻缘关系,所以萧氏在历史上才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其实萧绰本不姓萧,因为辽朝不论贵族还是平民都比较仰慕中原先进的文化,所以都以在汉族有作为、有影响、有贡献的名臣作为自己的姓氏,萧姓就来自汉朝有名的宰相萧何的姓氏。


  萧绰的姐姐萧胡辇,又称作呼辇,是一个对她影响很大的一个人。萧氏家族的女子中大多都比较的贤惠和温柔的,惟独她的姐姐不一般。她大胆泼辣,能征善战,敢爱敢恨,是个爱憎分明的人。这一点对萧绰对外亲自征战,对内毫不畏惧旧大臣的威胁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萧胡辇是齐王耶律罨撒曷的妻子,自封为齐妃。辽圣宗统和十二年(994)时,她曾经率领着永兴宫军三万大军屯兵驻扎在西鄙驴驹儿河这个地方,管辖着西北路乌古诸部,运用讨抚并用的方法安抚了西域。她还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如果有一个部族发生叛乱,则命令另一个部族征讨,使得他们互相牵制;西夏军队骚扰边境,她又率兵讨伐。领兵镇压鞑靼,使之投降。这使得辽的西部比较安定,为进一步攻打宋朝做了充足的后方准备。后萧韩家奴在上书中说,皇太妃(芾胡辇)出师西域,拓土既远,降附亦多。

赵翼也在《廿二史札记》里曾经称赞她道:"不惟有辟土之功,且有靖边之长策。"然而不幸的是萧胡辇的丈夫于景宗在位时英年早逝,但这并没有削弱她的意志力,相反她勇敢地追求爱情的举动还是值得那个年代的女子学习的。有一次她在阅马时,看到一个奴隶达览阿钵长得十分英俊,于是不顾自己是太后姐姐的身份和奴隶达览阿钵的身份和地位而毅然决定下嫁于他。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于萧绰勇敢的追求与韩德让的感情应该不无某种关系。


  圣宗统和二十四年(1006),她因为谋反被囚禁,最终于圣宗统和二十五年(1007)死去。


  这种家世和环境对造就萧太后的性格和意志及对她以后制订和执行决策自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萧绰从小就聪明伶俐,办事利索,对任何事情都有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在一些琐碎的小事上也不例外,这种举动深深赢得了她的父亲萧思温的宠爱。有一次,萧绰的几个姐妹一起干家务活,几个姐妹草草地就收场了,惟独她还在继续仔细地擦,家具收拾得整整齐齐,萧思温常常用赞许的眼光称赞到:"此女必成大事。"他从小就认为这个女儿长大了一定会有出息的。而萧绰也没有让父亲失望,在辅佐景宗和儿子圣宗的四十年时间里,她的确为契丹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辉煌伟大的业绩,从此成为一个叱咤风云的女中豪杰。


  萧绰童年时正是辽穆宗荒淫暴乱的统治时期。辽穆宗,小名述律,是太宗耶律德光的儿子,世宗耶律阮堂的弟弟,他的即位不是按照正常的规律进行的。太宗在"火神淀之乱"中被杀死之后,耶律察割想继承皇位,然而酋长们不同意,此时耶律景趁机带兵包围了耶律察割,让他投降。耶律察割此时要挟耶律景诸将的家属,部将耶律敌律劝他说:"没有你除去了皇帝(耶律阮),寿安王怎能继位呢,以这个作为理由,他或许会免你的罪的。"耶律察割认为有道理,于是就命令耶律敌律去为他自己说情。结果事与愿违,部将耶律敌律背叛了他,耶律察割被杀死,耶律景成为了皇帝。

平定了叛乱之后,耶律景以为高枕无忧了,于是他就更加放纵,饮酒作乐,有时一睡就是一个星期,因此被称为"睡王"。

此外,他还是一个昏庸无耻,豪奢无度的昏君,整天沉湎于赌博。不止如此,他还残暴地对待奴隶,经常没有理由地惨无人道地杀害他们,其手段之劣,程度之狠是很罕见的。他听了女巫肖古的话,命令下人用人胆做长生不老药,这种情况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抗,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结果,保宁元年(969)二月,辽穆宗在从黑山打猎回来之后,喝得酩汀大醉,又想行凶杀人。此时,下人已经忍无可忍了。结果被旁边的侍卫小哥、花哥还厨师辛古杀死,结束了辽穆宗的荒淫无度的统治时期。

由于辽穆宗在位时的残暴统治,政治日益的黑暗,兵疲将弱,根本无法应付紧张的政治局势,因此辽朝进入了一个混乱的时期。此时,萧绰的父亲萧思温被世宗耶律阮的次子耶律贤拉拢过来。随后,耶律贤在亲近集团的拥立下在怀州继承帝位,号景宗,改元保宁。


  这时,作为开国功臣的萧思温则权力大增,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臣,还任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不久,辽景宗一方面为了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另一方面为了更好的感激萧思温的一臂之力,开始与萧家进行联姻。在萧绰十六岁时,她被选为贵妃,从而进入了皇宫。保宁元年(969)五月,又被选为皇后,与景宗总共育有四子三女。此时,萧绰迈进了政治生涯的第一步,而她父亲则因为"父凭女贵"而被晋升为魏王,从此以后,萧绰便与政治和军国大事分不开了。

  2.初出茅庐

  辽景宗是一个政绩不算突出的皇帝,他自幼体弱多病,朝政大事心有余而力不足,常常难以处理。导致他身体虚弱的原因是景宗亲眼目睹了自己的父亲世宗和祖母在一次兵变中被杀死,这就是"火神淀之乱"。

天禄三年(949),泰宁王察割(太祖的幼弟安端子,世宗的堂叔)觊觎世宗的皇帝位,耶律屋质看穿了他的阴谋并揭穿了他,然而,世宗却并不相信有这种事,还把耶律屋质上奏的表章给察割看,这使得耶律屋质十分被动。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对察割的警惕和监视。但世宗麻痹大意,轻易相信察割的话,

最终,天禄五年(951)秋,察割和在南京留守的牒腊(述轧)在祥古山火神淀(今河北涿鹿西)杀死世宗和皇后,史称"火神淀之乱"。父亲和祖母相继死于兵变,而景宗则侥幸生还下来。虽然如此,由于受到较大的刺激,落下了疾病,久治不愈。到了称帝的时候,仍然常常卧病不起,对朝廷的事感到力不从心,据史书记载:"及即位,婴风疾,多不视朝。

"这就为萧太后日后的执政提供了客观的政治环境。再加上她不仅在生活上对景宗无微不至的关怀,还帮忙解决了一些朝廷上难以解决的问题,深得景宗的信任和支持。

据《契丹国志》卷六说:"刑赏政事,用兵追讨,皆皇后决之,帝卧床榻间,拱手而已。"其时,萧绰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女皇"了。萧绰曾经提出了"用人不疑、唯才是用"的主张。摒弃了一些不适合辽朝发展的政策,有效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调动了知识分子和将帅官兵的积极性;她还推行开科举的政策,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是她政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整顿吏治,加强官吏的队伍建设,从而为政治清明作好了铺垫。经济方面,推行积极的调整赋税的政策,减轻百姓的负担,提高了百姓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辽的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和兴旺。

与辽圣宗修建了中京城,中京城的建立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还使得辽宋的使者相互往来交往频繁,两朝的友好关系又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除了以上的几个方面,萧绰还在修订法律和缓和民族矛盾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经过上述的改革,辽朝逐渐地扭转了在辽穆宗时期社会混乱的统治局面,更加稳固了圣宗时期的统治秩序,百姓生活安定,安居乐业,国力强盛,国库盈余,辽朝可以说此时进入了统治中原以来二百年间的最高峰时期,而这种成就与萧绰的智谋和胆魄息息相关的,她功不可没,这成为了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除了在辽内部成功实行了一系列措施之外,萧绰对外统军有方,驰骋战场。和许多皇族的妃子一样,萧绰从小就擅长骑马和射箭,这为以后她"亲御戎车,指麾三军",纵横于沙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显示出萧绰之所以会成功,与她多方面的才华分不开的。

因为巩固一个国家最主要的就是掌握兵权。她还在军事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军事力量大为提高,比如,辽乾亨元年(979),她亲自指挥调度的辽军打败宋进攻的幽云地区和对大都的围攻,有效保卫了辽朝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的统治。


  萧绰之所以能够放开手脚来进行改革,还是与景宗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他曾经特批一道上谕:"谕使馆学士,书皇后言亦称'朕'暨'予',著为定式。"而对于她的临朝听政,《契丹国志》也有一段记载:"燕燕皇后,以女主缶朝,国事一决其手。大诛罚、大征讨,藩汉诸臣集众共议,皇后裁决,报之知帝而已。"可见景宗对萧绰的信任和宠爱。在景宗时期,萧绰就已经掌握政治大权了。

 

 3.摄政之初

  辽乾亨四年(982)九月二十四日,辽景宗病逝于大同城西的焦山行宫。此时,年仅十二岁的儿子耶律隆绪继承皇位,是为辽圣宗,次年改元统和。

"母以子贵",统和元年(983)萧绰则被封为"承天皇太后",并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总摄国家大事,从而更好的辅佐辽圣宗的统治。而辽圣宗也得益于母亲的辅佐,才得以开科举考试的制度,整顿吏治,使自己更好地让国家逐步走上正轨。


  这一切看起来好像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的,实则不然。景宗死后,只剩下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且不说在辽的外部,宋朝随时可能趁着这个混乱的时期来进攻辽朝,而在内部也不是那么平静的。契丹一些居心叵测的守旧贵族和诸王宗室窥视皇位已久,此时更加蠢蠢欲动。面对这种险峻的内部和外部的形势,萧绰意识到必须采取果断、干脆的方略和措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巩固统治。


  辽圣宗即位之初,面对这种复杂的形势,为了测验一下人心向背,萧绰有一次在宫廷上面对大臣大哭道:"我们现在孤儿寡母来守着祖上留下的基业,时刻不敢怠慢,而现在一些皇亲国戚势力强悍,时刻盯着皇位;边境也不安宁,天天发生战争,内忧外患,这可让我们母子怎么办呀?"此时,一些汉族和契丹族的文官武将纷纷站出来表示尽忠,这其中就包括耶律斜珍、韩德让等一批年轻有为的文武大臣。他们表示:"我们虽然不是皇族贵胄,如果你信任我们大家,我们一定尽心竭力,辅佐皇上,太后也就不用忧虑了。"如此,这些契丹和汉族的文官武将都受到了重用,他们都为辽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稳定政局,萧太后已经有条不紊地进行了权力的调整。对一些老的大臣,继续留用他们以便来稳定军心,又重用了一批汉族的知识分子帮助来治理国家,达到契丹和汉族共同治理国家的汉化政策的目的。对韩德让的重用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韩德让是一位有着汉族血统的士人。祖籍蓟州玉田(今河北玉田)。他的父亲韩匡嗣因为擅长医术,医德高尚,深得淳钦皇后的宠信,官拜南京留守,后来又被封为魏王。韩德让性格纯厚,举止沉稳,智略过人,曾经承袭了父亲的职位南京留守。因此他年轻时,才有机会让萧绰曾经许诺嫁给他,但是后来萧绰被选为贵妃而未能实现。当时的萧绰已经与韩德让约定了婚期,这段感情是不会那么容易抹掉的,而与景宗虽然初期婚姻美满,但终因他体弱多病,自己经常独守空房,伴守孤灯。于是在景宗死后,耐不住寂寞的煎熬,她大胆地开始了新的追求。对于这种追求,韩德让作为臣是不敢轻易接受的,况且自己还有结发之妻。这对两人的发展是一个障碍。于是,萧绰设计除掉了韩德让的妻子,史料记载道:"萧氏与韩私通,遣人缢杀其妻。"可见她的手段是非常毒辣的。于是两人"入居帐中,同卧起如夫妻,共案而食",俨然一对夫妻。这样,韩德让对萧绰和辽室那么忠心耿耿、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就不难理解了。


  此后,韩得让在太后的宠幸之下青云直上,官位逐步上升。统和十七年(1000)他兼南北枢密使、官拜大丞相,总揽辽朝的军政大权,地位之高可想而知。统和十九年(1002),被赐名为德昌,统和二十二年(1005)又被赐契丹姓为耶律,之后又赐为隆运。统和二十三年(1006),萧绰又特许他隶属于皇族,地位在亲王之上。表明了萧绰对他的眷恋和宠爱。


  此外,萧绰还是有自己的政治目的的。除了应对辽朝内部的权利斗争,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支持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契丹民族是少数民族,为了适应不断汉化的趋势,需要一个本身有中原文化素养的并且是汉族血统汉人与萧绰志同道合,来协助她,而韩德让无疑是一个合适的人选。因为他与萧绰一样主张改革,文武兼备,在他的周围还有许多的汉族文人作为幕僚,这对于更好的团结汉族,进行汉化有着重要的作用。而韩德让也没有让她失望,史料称:"在统和年间,位兼将相,其克敌制胜,尽贤辅国,功业茂矣。"可见他在对外战争和内部建设上作出的突出贡献。虽然韩德让地位很高,但是他并没有因此作威作福,飞扬跋扈,而是基本上以国家的利益为重,顾全大局,忠心报国。所以说,萧太后的不朽政绩有韩德让的一份功劳


  萧绰意识到要巩固政权还要夺取兵权,于是她任命耶律斜轸为南、北院枢密使,重用名将萧挞凛。


  耶律斜轸,字韩隐,六院部人。耶律曷鲁的孙子,世宗、穆宗的族兄弟,景宗的族叔,圣宗同族叔祖,《辽史》上说他"性明敏,不事生产",保宁元年(969),宋兵攻打北汉,萧思温推荐他为西南面招讨使,以此来节制西南面的诸军队。保宁八年(976),改为南院大王。统和初年(983),为北院枢密使,守司徒。统和四年(986),因为他攻破女真和宋朝有功劳,被加守为太保。统和十七年(999),跟从着承天皇后南伐,最终死于军中。他不仅参加了宋辽之间的高粱河战役,还参加了宋辽的第二次大战--燕云之战。他统领着御林军并主持朝政,在维护景宗的地位和辽朝的全盛发挥了自己经邦治国的人才作用。任命耶律休哥为南京留守,负责边防军事防御的工作;此外,她还想尽办法隔离诸位大臣,不让他们接触,以杜绝他们联合起来串通谋反,以此稳定了政局。


  萧挞凛,字驼宁。他的父亲萧术鲁列擅长相马。史料记载萧挞凛:"幼敦厚,有才略,通天文

"圣宗统和二年(984),挞凛任彰德军的节度使。统和三年(985)奉命征讨女真,获得大胜,俘获大量俘虏,因此受到圣宗的嘉奖。他所在的时代正是北宋和辽对峙的时期,宋太宗大举北伐。

统和四年(986),宋将潘美和杨继业率领大军由代州进军攻打辽朝,相继攻下好几个城镇,威风凛凛。时挞凛以诸军副部署的职位,跟从枢密使耶律斜轸领兵抵御。七月,在朔州(今山西朔县)生擒猛将杨继业。

两年后,跟随太后南征,在沙堆驿战役中受伤,受到太后的亲自探视。因为这,第二年,他被升为官加右监门卫上将军,检校太师。统和十一年(993),挞凛与东京留守萧恒德去征伐高丽,一直打到蓬山郡(今朝鲜平安北道龟城西南)这个地方,包围了安戎镇,迫使高丽王称臣纳贡。

统和十二年(994),他又与皇太妃萧胡辇讨伐西夏,统领军中的军令。归来后,因功加兼任侍中,封兰陵郡王。

统和十五年(997)讨伐敌烈背叛的一个部落,征服了阻卜、示降等部落,受到皇帝的嘉奖,为南京统军使。

统和二十年(1002),跟从皇帝南下大败宋军于泰州(今河北保定),在望都(今河北)生擒宋朝大将王继忠。两年后,辽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一直包围澶州(今河南濮阳),挞凛被床子弩刺伤而亡。


  面对这种复杂的形势,开明、智谋、勇敢的萧绰决定推行新政,实行汉族的法律,重用一批汉族的知识分子以便更好的推行汉化政策,推动契丹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但此举却遭到了契丹旧有的官僚贵族的强烈反对,叫嚣着要恢复契丹族的旧制,根本不把孤儿寡母放在眼里,还要求各个旧族轮流坐庄执政,企图发动推翻政权的阴谋叛乱。


  此时的萧绰开始发挥出她的聪明智慧。她利用汉族新贵和契丹贵族之间的矛盾,推行了"削藩强民,力行新政"的政策,削弱了契丹贵族的力量,打破了他们企图叛乱的阴谋,并且使辽和汉和睦统一,国势日益加强,国运昌盛。

  除了平息贵族的阴谋之外,部族叛乱也被镇压。为了平叛部族的叛乱,萧绰大胆重用汉族文人,利用汉族的法律来治理国家,显示了她的超强魄力和胆识,这也是契丹族在汉化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后来曾有世人评价她为"柔肩担江山,裙衩争风流",表明作为女人在治国方面一点也不比男人差。

  汉化过程中,萧绰不仅自己熟读四书五经的经典著作,还要求圣宗多了解一些汉族统治者是怎样招贤纳谏和关于唐朝兴衰的历史典籍,并且采用了中原的开科考试制度,大大提高了契丹族官吏的文化水平和修养。


  在农业生产方面,虽然萧绰是契丹女子,但对于中原地区的男耕女织生活十分向往。因此,她对于农业的政策也是十分开明的。她知道辽朝地不广,粮食不丰厚,于是积极奖励农耕生产,鼓励开发未开发的荒蛮之地,给予穷苦人家一定的帮助和补助,还不时派出有经验的农学家到农民中传授农业基本知识,并且要求不要因为狩猎和放牧而破坏了百姓的庄稼。这些积极措施大大提高了百姓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在她统治的时期,辽朝基本上普及了农业生产,昔日一片荒野的不毛之地开始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朝廷内部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一般说来,君主制的一大特点就是大臣唯君主马首是瞻,处处小心翼翼、谨慎应对,有的大臣还阿谀奉承,拍马屁。这种现象历朝历代都有,它的危害是相当大的,不仅会延误一些大事,而且还造成一股不正之风,对于官吏的道德建设是十分不利的。对于这种情况,萧绰也深恶痛绝,因此下大力气杜绝这种风气,积极鼓励臣子说真话,说实话,反对屈从,并且从自身做起。她还把说真话作为衡量百官政绩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来看待,大大改善了官吏的廉政之风。修改法律。契丹族的法律是由耶律阿保机建国之后建立的,当时是为了维护奴隶主的特权利益而制订的,在一定阶段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由于它的刑罚过于严重和残酷,尤其是对汉族更有过之而无不及,此举是不利于契丹的汉化的,它只能加重民族矛盾。为了更好地进行汉化和处理民族内部的矛盾,萧绰开始逐步对法律进行了一些改革。这些新法的实行,体现了奴隶主和奴隶之间、汉族和契丹族之间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平等权利,虽然这种平等是相对的,但还是有进步意义的。此外,对贵族官僚的违法乱纪也要惩罚,这种改革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当时更定的法令,凡十数事,多合人心,其用刑又能详慎",表明时人对于改革新法还是比较满意的。


  总结以上的政策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改革都是围绕着"汉化"而进行的,因为萧绰的青少年主要在燕京长大的,受到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又有契丹族的魄力和气质,因此,她能够认清时代的发展脉搏,站在时代的前列,才有了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改革。


  萧绰对辽国内部和外部是了如指掌的。除了农业不发达外,她还意识到其境内边远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部落纷纷要求独立,比如女真、党项、鞑靼等。外部有高丽这个很强的民族与辽朝为敌;南部的宋朝时刻都有发动战争的可能性,为此她制定了安边、抚内、整顿兵马、富国强兵的一系列政策。


  为了麻痹宋朝皇帝,萧绰故意散布谣言,指出东方的高丽才是辽朝的主要敌人,而宋朝是辽的朋友,并故意把军队调到了高丽地区,为她的内部改革和增强国力准备了时间。她任命大将耶律抹只留守东京(今辽阳),加强东京的战备工作。统和三年(985),萧绰下令征伐高丽,这个举动吓坏了高丽国,同时麻痹了宋朝,实在是一箭双雕。但是实际上辽军根本就是按兵不动的。不久以后,萧绰便以地势低洼为由而取消了这次作战动员。


  为了防止宋朝的随时进攻,萧绰主动提出与西夏和好,以此来减轻辽西部的压力,并且还不时与宋通商,规定凡是向辽朝提供粮食、铁器等物资的一概免税,此举意在为辽朝做战争准备。同时,大量从山西和河北一带购进粮食,在自己的大后方(今辽宁北镇)大量铸造兵器和军械等战争器材。萧绰时刻警惕着宋朝的进攻,她的主要的目的不过是在威慑各个小民族的基础上,全力的为进攻宋朝做准备,以便维持她的统治。

 

 4.巅峰时刻

  萧绰的军事天才令人叹服,澶渊之战无疑是她军事才能的完整展现。萧绰生长在一个战乱的环境里,当时北宋和辽进行了连年的战争。作为契丹族的女子,她也能征善战,披挂上阵,竟然和男儿一样,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再加上在辅佐景宗的过程中前前后后也参加了不少的战役,从燕云十六州打到金沙滩,在战争中不断得到锻炼,最终成为在政治、军事上精通的政治家。虽然萧绰在朝廷内部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她人生的巅峰时刻主要是在军事上表现出来的,主要表现在两次大的事件上:燕云之战和之后签订的澶渊之盟。


  燕云之战主要是围绕着燕云十六州而引起的。燕云十六州本来是中原王朝的领土,后来由于后唐的驸马石敬瑭为了满足称帝的需要,把它割给了契丹,以此作为支持他称帝的资本。燕云十六州的特点就是物产丰富,经济文化比较发达。还因为它地势比较险要,一直是比较重要的军事战略基地,因此成为了北宋和辽的必争之地。

在宋太祖和宋太宗的心目中,只有把燕云十六州夺回来才算完成了统一大业。宋太祖时本想给辽朝一些巨款来赎回,但终究没能完成便死去。宋太宗时,他在辽乾亨元年(979)打败北汉之后,趁着士兵士气大振,再加上当时辽景宗病逝,在统和四年(986)开始了对辽大规模的进攻。北宋分三路进攻辽朝,辽的易州、涿州这些地方的守将都打开城门投降。之后,宋军又一直打到南京城下,宋太宗自己驻扎在南京城南作为本部,分兵遣将,防御东南的辽军,攻击西北。

辽的五院详稳奚底、统军使萧讨古和乙室王撒合与宋军在沙河作战,最终以辽军的失利而告终。后来,蓟和顺二个州又投降。战争初期,宋军略微占着优势。虽然辽在南京的守军人数不多,但是留守韩德让率领军民奋力保卫,城将要被攻陷的时候,幸亏耶律休哥和南院大王耶律斜轸将五院、六院援军及时的赶到,他们左右夹击宋军,奋勇抗战,最终在高粱河大败宋兵,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而此时宋军的内部发生军事政变,太宗仓促撤军。为了防止辽军的追逐,他最后不得不坐驴车仓惶而逃,这就是高粱河之战,也称围城之役。

  这次失败给宋军一个很大的打击,在太宗心里也留下了很大的阴影。统和四年(986),辽景宗死后,太宗听信谗言,认为现在辽朝政局不稳,孤儿寡母,又开始了对辽的进攻,曾经有人提议要求太宗亲自上阵,但是高粱河战役失败的阴影在他脑中挥之不去,之后他就顺水推舟,任命曹彬、崔彦为东路军统帅进攻高阳关,潘美、杨业为西路军统帅,向东推进。中路由田重进率领,从飞狐来攻击蔚州。此时,萧太后、辽圣宗也亲自赶往督战,辽朝的军队也分三路迎战。萧太后并调回了正在东方征讨女真族的耶律斜轸,命令他率辽西路军抗击宋军的中、西路军的进攻。双方初次交锋后各有胜败。但是到了四月份之后,战争的局势开始逐步向有利于辽朝这一方发展。五月,双方在歧沟关展开决战。宋军由于粮草不足,士气大落,加之天气炎热,所以被耶律休哥牵制得喘不过气来,且萧太后亲自迎战,终能大败曹彬的主力军十万余人,还俘获了号称宋朝无敌手的猛将"杨无敌"杨业。后来,杨业绝食而死。由于东路军是主力军,它的溃败直接导致了整个宋军的全线溃败。宋军士气大落,从此,宋朝改变了对辽朝的政策,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使得宋朝由主动变为被动,而辽朝则更加主动,这为后来"澶渊之盟"辽朝大肆向宋朝提出许多不平等条件埋下了祸根。

  地处中原的北宋王朝经过了高梁河战役和歧沟关之战之后,对燕云 十六州不报任何幻想了。但野一t2,勃勃的萧太后和儿子辽圣宗正策划着另一场大规模的振兴大辽的讨伐战争,决定与大宋决一雌雄。景德六年(1004),萧绰和儿子辽圣宗打着收复失地的名号来进攻宋朝,以完成它的大事业。辽太后挂帅亲征,率领着二十万大军直冲黄河沿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直逼宋朝的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这使得整个北宋陷入了恐慌之中。有的大臣主张求和,有的已经惊恐万分,无从下手,主张迁都来逃避灾难。在这之中,只有宰相寇准孤注一掷,主张宋真宗御驾亲征前往督师,与辽朝决斗。

此时,宋朝军民听说皇帝亲自督战,于是军心大涨,人人奋勇争先,参军保卫国土,而当时宋朝还兵强马壮,百姓都支持国家的战斗,宋朝还没有出现没落、灭亡的迹象,只是宋朝的皇帝比较无能、懦弱罢了。而此时的辽朝却是另一番景象,由于大将萧挞凛被射身亡,整个辽军被这种气氛笼罩着,士气大落,给辽的军事和谈判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与宋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于以前的战争辽胜多于负,宋朝一直软弱无力,疲于抵抗,所以此时的势均力敌也是暂时的。

这时双方进入了对峙的状态。这种情况为双方的和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还由于辽国在成功地挫败了北宋对辽的进攻之后,虽然开始频繁出兵北宋,但却不是想南下统一中原;而北宋经过几次大的失败后,在辽国的步步进逼之下,始终处于消极防守、无意反攻的境地。统和十五年(997),宋真宗继承皇位,北宋王朝内外主张妥协的呼声日益高涨,在主和派的影响下,虽然有寇准力主抵抗,但宋真宗仍旧继承了太宗后期的防守政策,从而导致了澶渊之盟的产生。


  宋朝在得知萧绰主动提出"和谈"的要求之后,急切希望辽军赶快撤走,所以宋真宗不惜一切代价与辽和谈。

  在签订澶渊之盟之前,宋辽以经有过几次和谈了。但是这种和谈过程却不是那么简单和容易的,宋派出了曹利用与萧绰和韩德让进行谈判,由于辽朝提出了要求割地的无理请求和辽对宋朝派出的使者曹利用的轻视和不尊导致了第一次和谈以失败而告终。后来经过多次的协商,和谈才得以继续进行,最后双方签订了誓书,即"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辽宋结为兄弟之国;宋朝每年向辽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两朝退兵,各自守着自己的边界,不越雷池一步,两地人民不得互相侵犯,对方不得收容对方的盗贼逃犯;两朝城池依旧,不得增筑城堡,改移河道;在边境开设互市贸易等,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对双方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萧绰最后一次与真宗督师、寇准力战的战役是她早就策划好的,因为当时辽军士气大落,再打下去势必对辽军没有任何好处。所以,她借着此时宋朝内部要求主和的潮流放弃战争要求和谈,结果也证明了她的正确性,虽然此次协议名义上双方是平等的,但是辽朝却从中得到了更多的好处,每年宋要向辽进贡银十万两,绢二十万两,简直就是不平等条约。可以说,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是萧绰在军事史上的神来之笔,她的军事天才大部分都体现在这场战争上。

从此以后,辽宋几十年相安无事,几十年的战争就这样容易的给解决了,双方的农民也有多余的空闲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曾经评价她说:"宋人(指宋太宗之流)不懂军事,非契丹的敌手。契丹善于使用'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战略战术,宋人总不省。宋太宗无能,屡战屡败。"他作为军事家对萧绰的评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萧绰独特的军事才能。


  萧绰曾经侍奉景宗十三年,景宗死后又辅佐儿子圣宗二十七年。她在位的这几十年,不仅采取了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过程中的一系列的汉化措施,还解决了悬而未决的战争问题。虽然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在她统治时期有过骨肉相残的事情。她的姐姐因拥兵阴谋篡权被关进狱中赐死,党羽被活埋;她的小女延寿奴的丈夫东京留守萧悖野的弟弟萧恒德因为延寿奴被鹿角触死而陪葬;二姐因为想毒害萧太后被杀掉

《契丹国志·景宗萧皇后传》里有记载:太后所居宫殿叫"文化殿","好华仪而性无检束。""后天性忮忍,阴毒嗜杀,神机智略,善驭左右,大臣多得其死力。"但作为契丹的一位有作为的女统治者,她的名字将永垂史册。


【美丽的传说--萧太后梳妆楼】

[attachment=9720179]

梳妆楼,又称”萧太后梳妆楼”,其源于《口北三厅志》其曰:” 独石口北,上都河店南十余里,俗呼为萧后梳妆楼,其制内外皆方,以砖为之,高二丈余,顶如平台,半圮门,东南向。左右两旁各有石窗。其外,四面各广三丈。其内下方,中为八角。上圆起花如覆盖,然外有缘。垣址基尚存。蒙古又谓之察汗格尔。” 这就完整的记载了梳妆楼的位置和形制。

[[attachment=9720180]

元代辉煌短暂的历史,犹如昙花一现,给后世留下了过多的遗憾。许多建筑皆为遗址,给考证带来极大的困难。而在坝上深邃的草原上却保存着一座完好的元代建筑,它就是沽源县境内的--梳妆楼。这座极赋予浓厚传奇色彩的建筑,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而又流传着多少美丽的传说。

[attachment=9720181]

这记载流传了几百年,直到1999年秋天,才彻底的揭开了梳妆楼的面纱,通过考古挖掘,惊人的发现它竟是一座元代蒙古贵族楼冢合一的墓葬地,楼内中央的古墓分为三室,中为男性,左右为女性,棺木为一段完整的红松木中部掏空成凹形,死者于其中,这死者是谁?当时又为悬念。2001年和2002年的考古发掘,在梳妆楼周围又发现了与之类似建筑遗址和元墓共计24处,在出土文物中,一块残碑上有"襄阔里吉思……"的字迹. 萧太后梳妆楼的记载迷惑了世人数百年,传说流传了数百年,揭开面纱的梳妆楼又给人们留下了诸多的探索,悬念。

[ 此贴被鈅纞在2010-01-05 15:36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25

startina100

ZxID:3888895


等级: 热心会员
为了宠物勋章,冲啊!!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0-01-05 0
Re:【素材收集——历史篇】任务(6)之五代十国及辽、西夏、金  时间:1月1-15日
分类3

辽朝的政治制度——政治开始西迁

辽太宗时期,统治地区西至流沙,东至黑龙江流域及原属渤海的地区,北至胪朐河,南部包括燕云十六州地。建都在潢河流域的上京。

      [attachment=9720673] 

简单来说,是因俗而治,在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两套统治机构,称南北院.南面官以“汉制”治理汉人和渤海人,北面管同志契丹和其他少数民族

  以上京为中心的契丹旧地和西北各游牧部落居地,实行契丹的制度。东部地区灭渤海后仍实行原有制度。南部燕云十六州地,则继续实行汉人传统的制度。由此形成为西部、东部以及南部三个不同的区域。
  在这三个区域内居住不同的民族,实行不同的制度,统一于辽朝的统治之下,因而其统治制度具有许多特点。辽朝制度在太祖、太宗和世宗时逐步建立。辽圣宗时都中京,各项制度也有所改革。
  斡鲁朵原义为帐幕。辽朝皇帝各有自己的斡鲁朵,并有直属的军队、民户、奴隶和州县,构成独立的经济军事单位。斡鲁朵领有的奴隶和财产,为皇帝个人私有,死后由家族后代所继承。斡鲁朵设有帐局,以契丹族和奚族奴隶为著帐户,为皇族宫帐服役。斡鲁朵还领有“瓦里”,奴役契丹奴隶,从事狩猎和手工业生产。一批自西北游牧部落俘降的奴隶也隶属于斡鲁朵宫帐。辽朝皇帝设契丹、汉人诸行宫都部署司,分掌各斡鲁朵所属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民族、汉人和渤海人等事务。辽圣宗时,大批解放奴隶成为部民和独立的部族。
  帝后以下的贵族俘掳的汉人、渤海人奴隶,在契丹本土建立州县寨堡,从事农业生产,称为“头下”或“投下”。皇室和后族所领有的头下,许创立州城。其他贵族不得建立城郭,但也领有自己的头下。头下军州的属户,多数是称为部曲的依附农民和依附牧民,少数是奴隶。
  辽朝在建立城市后,皇族仍保持渔猎骑射的传统。皇帝在四季出外游猎,其行在称为捺钵。辽圣宗以后,四时捺钵各有固定地点,形成制度。春捺钵在长春州捕鹅,又在混同江钩鱼。夏捺钵在永安山或炭山放鹰。秋捺钵在庆州射鹿。冬捺钵在永州猎虎。皇帝出猎时,朝中官员随行。夏季和冬季,皇帝即在捺钵与北、南大臣会议国事,捺钵成为政治活动的中心。
  辽太祖时,自领兵马作战,次子耶律德光综理军务,加号天下兵马大元帅。辽太宗灭后晋,沿晋制设枢密使管领汉人兵马。辽世宗夺得皇位,囚禁天下兵马大元帅耶律李胡,因采汉人制度,设契丹枢密使,以统领契丹兵马。
  契丹枢密院又称北枢密院,汉人枢密院称南枢密院。北、南枢密使参预国政,听决狱讼。辽圣宗时,韩德让兼领北、南两枢密使,综理军政,成为皇帝以下最高的执政者。此后,汉人官员可任北院枢密使,契丹官员也可任南院枢密使。北南枢密院于枢密使以下,设有知枢密使事、枢密副使、知枢密副使事等官职。
  契丹以东向为尚,皇帝宫帐座西向东,官员分列宫帐两侧,因此官职都分称北、
南。辽朝中枢官制分为北面官与南面官两大系统。北面官管理契丹政事,南面官管理汉
人事务,即所谓“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北面官制仍保存著契丹氏族部落制的某些痕迹。职名多源于突厥、回纥,建国后又采用汉人官制的某些职名。部落联盟时期的最高官职称“于越”。建国后仍保留这一称谓,但不实际任事,成为皇帝以下最为显贵的尊称。辽世宗以后,北院枢密使是最高的军事行政官员。
  契丹遥辇氏八部原以迭剌、乙室两兄弟部落最强大。建国后,将八部居民分别编组为以迭剌、乙室两部为核心的两大集团,分设北府宰相和南府宰相管理政务。两府宰相分别由后族和皇族充任。皇族从出的迭剌部,辽太祖时分设为五院、六院两部﹐首领称“大王”。北、南院大王成为仅次于北、南府宰相的重要官员。乙室部也称大王,与北、南院大王并立。
  皇族事务专设大惕隐司管领,官员称“惕隐”。后族事务设大国舅司管理,官员称“常衮”(敞稳)。皇帝有自己的侍卫亲军,又有宿卫和宿直官,例由贵族大臣轮番担任。北面朝官中有大林牙院掌理契丹文翰诏令。官员有都林牙、林牙承旨、林牙。
  南面官制,《辽史》记载极为疏略。辽太祖时曾任韩知古“总汉儿司事”,总管汉人事务,依唐制加号中书令。辽世宗时,建“政事省”,主管汉人事务。辽兴宗时,又改政事省为中书省。
  南枢密院是综理汉人军政的最高官衙。中书省只是管理汉人官民的一般行政事务,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等,为正、副宰相。辽代一些加号尚书、中书、门下的官称,多只是附加的尊称或封赠的虚衔。南面官中设有翰林院掌管汉文文书。官员有总知翰林院事、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等名目。契丹人任职者称为南面林牙。
  契丹族征服奚族后建国,在契丹族、奚族及北方游牧族居地建立起统治制度。灭渤海后,基本保持渤海原有的官制。得燕云十六州汉人地区,则沿用后唐的旧制。因此,辽国境内的地方官制形成三个系统。
  契丹族和北方诸族地区实行部族制。大小部族一般各有居地,但地域统治取代了血缘组织,居民或不限本部族血统。奚族被征服后,仍保持五部或六部组织。奚族首领称奚王。辽朝设契丹北、南院大王府、乙室王府、奚王府,四大王府各领一大部族,即五院部、六院部、乙室部、奚六部。
  辽太祖时又将俘降的边地各族分编为八部,分属北、南两府。辽圣宗时扩建为二十八部,一度撤销奚王府,奚六部改属北府统领。合共三十四部。三十四个小部族按民族成份包括契丹、奚、室韦、乌古、敌烈等各族。各小部族首领原称夷离堇,后改令稳,辽圣宗时一律设节度使统辖。
  头下州县由帝、后斡鲁朵和诸王公主贵族派遣官员管理,节度使仍由朝廷任命。
  辽太宗时号皇都为上京,设临潢府。辽圣宗时在奚族居地建中京大定府。上京、中京的长官称留守。
  在渤海地区,辽太祖灭渤海后,于其地建东丹国,封皇子耶律倍东丹王,成为特殊的政区。东丹国沿渤海旧制下设左、右大相、次相及平章事等官,由契丹人与渤海人担任。辽太宗时废东丹国,称中台省。迁渤海人于东平郡,升东平郡为南京,又改称东京辽阳府。世宗时,恢复东丹国,仍设中台省,官制仍设左右大相、次相等职。辽圣宗时废中台省。
  燕云十六州地区,以幽州为中心,称南京幽都府,又改名析津府。地方官制基本上沿袭后唐制度设州、县。州有刺史州、节度州之分。县设县令。辽兴宗在大同军设西京大同府,下辖州县,官制略同于南京。东京、南京和西京的最高长官均称留守,由契丹重臣任职。汉人、渤海人等聚居区地方统治体制相近,为州县制,属辽南面官系统﹔而契丹人、奚人等地方统治体制为部族制,属辽北面官系统。
  辽太祖建国后,即诏定法律,以统治契丹及北方诸族人。汉人仍依原有的汉法。即源于唐代的法律。灭渤海后,也用汉法。契丹法与汉法分别应用于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
  辽太祖时耶律突吕不曾撰决狱法,当是断案治罪的条例。辽圣宗时,修订法律十数项。主要是奴隶犯罪须送官府处理,主人不得擅杀。契丹人与汉人斗殴,同等治罪。辽兴宗时,重新制定法律,在重熙五年(1036)正式颁布,新定条制,共五百四十七条,是完整的法典,史称《重熙条制》。辽道宗咸雍六年(1070),又重加改定,增补为七百八十九条,称《咸雍条制》,以后又增补两次,共增一百零三条。大安五年(1089),道宗下诏,因新定法令太繁,仍用旧法,即《重熙条制》。辽国的几部法典都已失传。
  辽朝北面官中设有夷离毕院专掌刑狱。有左、右夷离毕,知左、右夷离毕事等官职。辽圣宗时,北、南枢密院综理军政,并理讼事。贵族官员犯法,由所在官司案问,申报北、南院覆审、奏报。其后又在南面官中仿汉人制度设大理寺审理重大罪案。官员有大理寺少卿、大理正等。辽兴宗时,五京专设警巡院,各地契丹人犯法,由警巡使审理。汉人犯法,由所在州县官审理。
    辽朝原无科举考试制度,辽圣宗时始置科举取士。设进士科,分甲、乙两科。考试分为乡试、礼部试和廷试。辽朝科举只限汉人文士考试,契丹人不得应试。


辽朝宗教——尊白衣观音为家神
        [attachment=9720674]
      辽建国以前直至建国初期,契丹民众广泛信仰的宗教是萨满教。这在史学界已有定论。它是一种以氏族为本位的宗教,发轫并繁荣于母系氏族社会,至原始社会后期,观念日趋成熟,仪式日臻完备。进入阶级社会后,其形态也发生了某些变异,但其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核却大多被保持着,其遗迹至今犹存,其至今犹在。萨满教信仰多神,是基于万物有灵论基础上的一种自然宗教形态,在所有的宗教中萨满教是神灵最多,而且是神的分工最细的宗教,堪称万神殿。
    [attachment=9720675] 
萨满教信仰的神有几十种,包括自然物象崇拜、动植物崇拜、祖先崇拜等等,而且诸神之间是互不依存,各有分工,彼此平等的。正是因为萨满教属于自然宗教并存在以上特点,使得人为宗教——佛教在契丹社会的传播存在着相对广阔的空间,其传播的阻力因而相对较小。
    [attachment=9720676]
    在继承了唐朝诸多文化措施的同时,契丹族不可能对唐朝的宗教熟视无睹。不论从什么渠道,早在耶律阿保机即皇帝位之前,他就与佛教有过接触,并在了解的基础上身体力行的推广于契丹社会。902年,他尚在大迭烈府夷离堇任时,在伐河东代北、获生口九万五千之后,创建开教寺。这是见于记载的契丹活动区域内首座佛教寺庙。开教寺建立之后,阿保机在龙化州又建立了大广寺、上京西楼建天雄寺。909年攻袭刘守光之后,在龙化州大广寺建碑纪功德。913年“以兵讨两冶,以所获僧崇文等五十人归西楼,建天雄寺以居之,以示天助雄武。”这些寺院的建立说明了建国前佛教在契丹本土的流布、传播情况。
      [attachment=9720677]
  而且,几年之中佛寺的发展速度也是辽太祖此前对佛教已有相当了解的证明。 辽太宗耶律德光在契丹社会以多神的萨满教为主要信仰,佛教已经得到初步传播的基础上,而对太祖的崇拜已经不能满足其现实需要的情况下,利用宗教手段,以萨满教方式引进了佛教白衣观音像,既建立了自己在契丹社会中的控制能力,又提高了佛教在契丹社会中地位和作用,从而在佛教的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本人则成为在辽朝佛教发展历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他上承契丹民众宗教信仰之传统,下启圣宗以后契丹社会上下佞佛之门扉,对佛教的发展以至泛滥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辽朝佛教的泛滥,辽太宗是始作俑者。
   

个人评价:在辽朝历史上,最提倡佛教的人物是辽太宗。太宗引进观佛像,并奉为家神,改变了辽太祖时期的三教论衡,以儒为先的宗教政策,但由于国家宗教政策向佛教倾斜,佛教变成了皇族的家教,上行下效,契丹社会风气为之一变,信佛、崇佛、佞佛歪风见长,是不良之风泛滥,社会就此衰落下去。
[ 此贴被startina100在2010-01-05 20:28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20
larhyde

ZxID:6046454

等级: 读书识字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0-01-06 0
Re:【素材收集——历史篇】任务(6)之五代十国及辽、西夏、金  时间:1月1-15日
浅述西夏服饰文化

  摘要:文章描述了西夏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从莫高窟、榆林窟的壁画中,及黑水城出土的卷轴画中所记载的西夏人物形象来了解西夏服饰的特点。从文字和形象资料中,可以了解西夏服饰除保持本民族服饰特色外,还吸收了中原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如回鹘等民族的服饰特点,形成别具特色的西夏民族服饰,在中国服饰史上留下宝贵财富。
  关键词:西夏服饰;石窟壁画;供养人;党项族;衣冠
  中图分类号:TS9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0-0109-02
  
  一、西夏历史背景
  
  西夏是由党项人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大致在现在的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李元昊为西夏开国君主。公元1227年被蒙古灭亡。
  西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西夏的统治者团结汉族、吐蕃、回鹘等民族,从而使得各民族从服饰到文化的交融与统一,形成别具特色的西夏服饰文化。据史书记载,西夏灭亡前夕,积极抵抗蒙军,后遭蒙军的毁灭性屠城杀戮,以致夏国“百无一二,白骨蔽野,数千里几成赤地”。西夏文献、文物遭到很大的损失,西夏灿烂的文化发展被停顿,西夏文字不再使用,盛极一时的西夏文化就此瞬间消失。了解西夏服饰文化,也只能从仅存的石窟、壁画、出土卷轴画等形象资料中来探讨。
  
  二、西夏服饰制度
  
  西夏服饰经历了从“衣皮毛”到“衣锦绮”的过程。西夏为党项族所建,党项原为游牧民族,以游牧为生,所穿服装都是皮毛所制。后来在与汉族的贸易与接触中,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农耕,开始穿戴麻、棉织物的服装。西夏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实行统一的服饰制度。西夏服饰既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又吸取了汉族、回鹘、蒙古等民族的服饰特点。
  元昊继位后,为建立本民族的特色,下秃发令。“先自秃其发,然后下令国中,使属蕃遵此,三日不从,许众共杀之。于是民争秃其发,耳垂重环以异之”。西夏受宋代礼仪制度的影响,对帝王、皇室、文武百官的朝服、常服等作了严格的规定,建立了西夏衣冠制度。对文武官员的服装也有规定:“文资则幞头、靴、笏、紫衣、绯衣。”可以看出,西夏文官的服饰与唐、宋官员的服饰相似。武官的服饰则具有本民族特色,与中原服饰不同。这可能是西夏初期文职官员多为汉族,武职官员以党项族为主的原因。
  西夏的服饰制度以严格的法律条文作了规定,如《天盛律令》对西夏官员、僧道、庶民的服饰颜色有严格的限制,特别是皇帝衣冠专用的颜色、特殊的装饰图案花纹和贵重饰物的使用明令禁止,违者处以徒刑。《天盛律令》规定:“节亲主、诸大小官员、僧人、道士等一律敕禁男女戴鸟足黄(石黄)、鸟足红(石红)、杏黄、绣花饰金、有日月,及原已纺织中有一色花身,有日月的,及杂色等上有一团身龙,官民女人冠子上插以真金之凤凰、龙样一齐使用。倘若违律时,徒二年。”对鎏金饰品、绣金线的服饰也有规定:“全国内诸人鎏金、绣金线等朝廷杂物以外,一人许节亲主、夫人、女、媳,宰相本人、夫人,及经略、内宫骑马、驸马妻子等穿,不允外人穿。”另外对庶民百姓的服装做了颜色规定:“庶民青绿,以别贵贱。”官员服紫绯,百姓服青绿,以服饰颜色区别官与民,贵与贱。
  
  三、西夏男子服饰
  
  西夏皇帝服饰,早期与中后期有所不同。西夏开国皇帝元昊“少时衣长袖绯衣,冠黑冠,佩弓矢”,元昊继位后“始衣白窄衫,毡冠红里,冠顶后垂红结绶”。很有民族特色。西夏后期,西夏皇帝受宋王朝皇帝冠饰的影响,佩戴通天冠。从《西夏译经图》上可以看到西夏第三代皇帝秉常也戴尖顶金冠,冠上镂刻有花纹,身穿交领衣,下穿裙,腰系大带,蔽膝,外穿直领宽袖大袍,长及地。可以看出,与中原皇帝服饰相近,但冠饰保持着自己民族特色。《天盛律令》规定,石黄、杏黄、石红的衣服及有日、月、团身龙、饰金、一色花身的服饰禁止百官、百姓使用,这些规定是借鉴了中原王朝帝王冕服的“十二章”纹饰制度,并为西夏帝王专用,显示出西夏服饰严格的等级制度。
  官吏服饰有朝服、便服之分。文武官服饰为“文资则幞头、靴、笏、紫衣、绯衣;武职则冠金帖起云镂冠、银帖间金镂冠、黑漆冠,衣紫旋裥,金涂银束带,垂蹀躞,佩解结锥、短刀、弓矢……便服则紫皂地绣盘毯子花旋襕,束带”。可以看出文官戴幞头,朝服为紫色和绯色襕衫,金涂银束带,与中原汉服大致相仿;武官戴冠,蹀躞带、佩刀具有少数民族特色。
  西夏平民服饰大多以圆领窄袖袍为主,短襦短衫,腰束革带,下着小口长裤,将裤塞入靴中,或绑腿或卷起裤腿,便于劳作,足穿靴、麻鞋、草鞋,带毡冠或秃发。服色为蓝、绿两色,可能与朝廷规定“民庶青绿,以别贵贱”有关。榆林窟第3窟内室东壁南端千手千眼观音像法光两侧,画着非常写实的犁耕图、踏碓图、锻铁图、酿
  酒图,可见到西夏劳动者一般的着衣情况,短衣,有的袒露肩膀,有的衣服下摆卷扎于腰间,紧腿或穿窄裤。
  
  四、西夏女子服饰
  
  从西夏壁画供养人的形象资料中可以看到,西夏贵族女子服饰很华丽,从安西榆林窟第29窟南西侧女供养人像中,可以看到女供养人双手合十,手捧供养花,梳高髻,头戴莲蕾形金冠,插花钗,戴耳环、耳坠,身着交领右衽窄袖开衩袍,袍有紫、红、绿等颜色,上有团形花纹,领、袖口饰有花边。袍内着百褶裙,裙有绶带,脚穿尖勾鞋,这是保存较好的西夏贵族女子形象。另从榆林窟第2窟水月观音图下的女供养人像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服饰形式。
  西夏女服受中原影响,梳髻戴花冠,上穿襦或衫,下系裙或穿裤,与宋代女子穿着相似。黑水城出土两幅曼茶罗木刻版画和观音图,图中有世俗女像,女像着高领窄袖褙子,头梳尖桃形髻。另有长衫,武威西夏墓出土的五侍女木板画,侍女着圆领、交领窄袖长衫,肩披巾。从这些形象资料中可以看到,西夏吸收了汉族宋朝的服饰元素。
  西夏贵族妇女的首服主要为冠。西夏法典明确规定:“次等司承旨、中等司正以上嫡妻子、女、媳等冠戴,此外不允冠戴。”可见,西夏妇女是不能随便戴冠的,只有那些高级官员的夫人、女儿、儿媳才可以戴冠。西夏贵族女子,多梳高髻,带莲花形、桃形冠饰,戴冠时,仅将发髻罩住,两鬓、脑后头发都露出冠外,冠上有金珠装饰,冠后插花钗。西夏后妃、贵妇喜戴金冠,喜欢用金来做首饰,装饰服装,有饰金、绣金线等,使西夏服饰显得格外华丽、高贵,西夏服饰文化在历史上留下璀璨的一页。
  
  五、结语
  
  西夏的服饰文化绚丽多彩,其独特的多民族交融的服饰文化在中国服饰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经过战乱西夏的很多宝贵的文物文献被损毁,后来又有部分黑水城的文物被盗窃,以至西夏文字资料遗失,使得西夏文化成为历史上神秘的一页,在服饰史上几乎是被遗忘的王朝。西夏其独特的民族服饰文化,丰富多彩的服饰形象,是中华服饰文化的宝贵财富,西夏古国神秘的文化吸引我们继续去探讨研究。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酷乐猫。

ZxID:2161699


等级: 派派督察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0-01-06 0
Re:【素材收集——历史篇】任务(6)之五代十国及辽、西夏、金  时间:1月1-15日
花蕊夫人-----后蜀主孟昶的费贵妃


后蜀主孟昶的妃子,也姓徐,一说姓费,封为慧妃,青城(今四川省都江堰
市东南)人,徐国璋的女儿,貌美如花蕊故封为“花蕊夫人”。
 
前蜀亡后,后唐庄宗以孟知祥为两川节度使,孟知祥到蜀后,后唐内乱,庄
宗被杀,孟知祥野心膨胀,训练甲兵,到唐明宗死后,孟知祥就僭称帝号,但不
数月而死,孟昶[chang3]继位。孟知祥处心积虑,昼夜辛劳所创下的局面,传到
孟昶的手上,十年不见峰火,不闻干戈,五各丰登,斗米三钱,都下仕女,不辨
菽麦,士民採兰赠芬,买笑寻乐,宫廷之中更是日日笙歌,夜夜美酒,教坊歌妓,
词臣狎客,装点出一幅升平和乐的景象。
  孟昶是个非常懂得享乐的人,据传宋太祖灭后蜀后,侍卫们领了宋太祖的旨
意前去收拾东西,这些人居然连他的小便器也收来了。那溺器是最污秽的东西,
侍卫们怎么还要取来呈给太祖呢?只因孟昶的溺器与众不同,乃是七宝装成,精
美无比。侍卫们见了,十分诧异,不敢隐瞒,取回呈览。太祖见孟昶的溺器,也
是这样装饰,不觉叹道:溺器要用七宝装成,却用什么东西贮食呢?奢靡至此,
安得不亡!命侍卫将它打得粉碎。
  孟昶是个非常懂得享乐的人,他广征蜀地美女以充后宫,妃嫔之外另有十二
等级,其中最宠爱的是“花蕊夫人”费贵妃。孟昶天天颠倒在宫女队里,每逢宴
余歌后,略有闲暇,便同着花蕊夫人,将后宫侍丽召至御前,亲自点选,拣那身
材婀娜,资容俊秀的,加封位号,轮流进御,其品秩比于公卿士大夫,每月香粉
之资,皆由内监专司,谓之月头。到了支给俸金之时,孟昶亲自监视,那宫人竟
有数千之多,唱名发给,每人于御床之前走将过去,亲手领取,名为支给买花钱。
  花蕊夫人最爱芙蓉花和红桅子花,于是孟昶命官民人家大量种植芙蓉,并说:
洛阳牡丹甲天下,今后必使成都芙蓉甲洛阳。不借派人前往各地选购优良品种,
在宫中开辟“芙蓉苑”,孟昶除与花蕊夫人日夜盘桓花下之外,更召集群臣,开
筵大赏芙蓉。那红桅子花据说是道士申天师所献,只有种子两粒,它开起花来,
其色斑红,其瓣六出,清香袭人。由于难得,便有人模仿那花的样式画在团扇上,
竟相习成风。每当芙蓉盛开,沿城四十里远近,都如铺了锦绣一般,时近中秋,
后主命驾往游浣花溪,罗列水嬉,一片莺莺燕燕,口呼万岁,真个是风流天子,
千古盛事。
  孟昶日日饮宴,觉得肴馔都是陈旧之物,端将上来,便生厌恶,不能下箸。
花蕊夫人便别出心裁,用净白羊头,以红姜煮之,紧紧卷起,用石头镇压,以酒
淹之,使酒味入骨,然后切如纸薄,把来进御,风味无穷,号称“绯羊首”,又
叫“酒骨糟”。孟昶遇着月旦,必用素食,且喜薯药,花蕊便将薯药切片,莲粉
拌匀,加用五味,清香扑鼻,味酥而脆,又洁白如银,望之如月,宫中称为“月
一盘”。
  孟昶最是怕热,每遇炎暑天气,便觉喘息不定,难于就枕,于是在摩河池上,
建筑水晶宫殿,作为避暑的地方。其中三间大殿都用楠木为柱,沉香作栋,珊瑚
嵌窗,碧玉为户,四周墙壁,不用砖石,尽用数丈开阔的琉璃镶嵌,内外通明,
毫无隔阂,再将后宫中的明月珠移来,夜间也光明透澈。四周更是青翠飘扬,红
桥隐隐。从此,盛夏夜晚水晶宫里备下鲛绡帐、青玉枕,铺着冰簟,叠着罗衾,
孟昶与花蕊夫人夜夜在此逍遥。这晚还有雪藕、冰李,孟昶又一次喝醉了,但觉
四肢无力,身体摇摆不定,伏在花蕊夫人香肩上,慢慢地行到水晶殿前,在紫檀
椅上坐下。此时倚阁星回,玉绳低转,孟昶与花蕊夫人并肩坐在一起,孟昶携着
夫人的素手,凉风升起,那岸旁的柳丝花影,映在摩河池中,被水波荡着,忽而
横斜,忽而摇曳。孟昶回头看夫人,见穿着一件淡青色蝉翼纱衫,里面隐约地围
着盘金绣花抹胸,乳峰微微突起,映在纱衫里面,愈觉得冰肌玉骨,粉面樱唇,
格外娇艳动人。孟昶情(蟹)不(蟹)自(蟹)禁,把夫人揽在身旁。夫人低着云鬟,微微含笑道:
“如此良夜,风景宜人,陛下精擅词翰,何不填一首词,以写这幽雅的景色呢?]
孟昶说:“卿若肯按谱而咏,朕当即刻填来!”夫人说:“陛下有此清兴,臣妾
安敢有违?”孟昶大喜,取过纸笔,一挥而就,递与夫人,夫人捧着词笺,娇声
诵道:

  冰肌玉骨,正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
  夜已三更,金波淡绳低转。
  但屋指西风儿时来,文只恐爱年暗中偷换!

  最后一句或为:“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然而就在蜀主孟昶与花蕊夫人不道流年挟弹骑射,游宴寻诗的时候,中原地
区的后周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殿前都检点赵匡胤效法郭威,演一幕“黄袍
加身”的闹剧,取代后周而君临天下,国号宋,改元建隆整军经武,南征北伐,
目标逐渐指向后蜀。花蕊夫人屡次劝孟昶砺精图治,孟昶总认为蜀地山川险阻,
不足为虑。
  宋太祖乾德二年十一月,宋太祖赵匡胤命忠武节度使王全斌率军六万向蜀地
进攻,并命工匠在汴梁为蜀主孟昶起造住宅,谕令将士:“行军所至,不得焚荡
庐舍,驱逐吏民,开发邱坟,剪伐桑朽,凡克城寨,不可滥杀俘虏,乱抢财物。”
这月汴梁大雪,宋太祖在讲武堂设坛帐,衣紫貂裘帽视事,忽对左右说:“我被
服如此,体尚觉寒,念西征将士,冲犯霜霰,何以堪此?”即解下紫貂裘帽,遣
太监飞骑赶往蜀地赐给王全斌,且传谕全军,以不能遍赏为憾事。于是宋军人人
奋勇,十四万守成都的蜀兵竟不战而溃。孟昶对花蕊夫人说:“我父子以丰衣足
食养士四十年,一旦遇敌,竟不能东向发一矢!”乾德三年元宵刚过,司空平章
事李昊草表,孟昶自缚出城请降,自王全斌出兵之日算起,才六十六天后蜀灭亡,
比起前蜀王衍被后唐所灭还快,而两次草拟降表的都是李昊,于是有心情忠愤不
平的人晚上在李昊的家门上写道:“世修降表李家”。
  绿柳才黄的时侯,孟昶,花蕊夫人与李昊一行三十三人被押赴汴梁,杜宇声
声:“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哥哥!”实在叫人心碎。到汴梁后,孟
昶被封为秦国公,封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宋太祖赵匡胤如此优待孟昶,只因他
久闻花蕊夫人艳绝尘寰,欲思一见颜色,以慰渴怀,又不便特行召见,恐人议论,
便想出这个主意,重赏孟昶,连他的侍从家眷也-一赏赐,料定他们必定进宫谢
恩,就可见到花蕊夫人。果然如此,那天谢恩,孟昶的母亲李夫人之后就是花蕊
夫人。太祖格外留神,觉得她才至座前,便有一种香泽扑入鼻中,令人心醉,仔
细端详,只觉得千娇百媚,难以言喻,等到花蕊夫人口称臣妾费氏见驾,愿皇上
圣寿无疆时,那一片娇音,如莺簧百啭,呖呖可听,方才把太祖的魂灵唤了回来,
但两道眼光,仍射住在花蕊夫人身上,一眨不眨。花蕊夫人也有些觉得,便瞧了
太祖一眼,低头敛鬟而退。这临去时的秋波一转,更是勾魂摄魄,直把宋太祖弄
得心猿意马。七天后孟昶暴疾而终,年四十七岁,史家多认为是太祖毒死的。
  太祖听到孟昶已死,辍朝五日,素服发表,赙赠布帛千匹,葬费尽由官给,
追封为楚王。孟昶死后,他的母亲并不哭泣,但举酒酹地,说道:“你不能以一
死殉社稷,贪生至此,我也因你而苟活在人间,不忍就死,现在你死了,我活着
还有什么意思呢?”于是绝食数天而死。孟昶葬在洛阳,他的家属仍留汴京,少
不得入宫谢恩。太祖见花蕊夫人全身缟素,愈显得明眸皓齿,玉骨珊珊,便乘此
机会,把她留在宫中,通令侍宴。花蕊夫人在这时候,身不由己,只得宛转从命,
饮酒中间,太祖知道花蕊夫人能诗,在蜀中时,曾作宫词百首,要她即席吟诗,
以显才华,花蕊夫人吟道:

  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
  三千宫女皆花貌,共斗婵娟,髻学朝天,今日谁知是谶言。

  吟罢,说道这词是当日离开蜀国,途经葭萌关时写的,写在驿站的墙壁上。
还说:“当年在成都宫内,蜀主孟昶亲谱‘万里朝天曲’,令我按拍而歌,以为
是万里来朝的佳谶,因此百官竞执长鞭,自马至地,妇人竟戴高冠,皆呼为‘朝
天’。及李艳娘入宫,好梳高髻,宫人皆学她以邀宠幸,也唤作‘朝天髻’,那
知道却是万里崎岖,前往汴京,来见你宋主,万里朝天的谶言,却是降宋的应验,
岂不可叹么?”宋太祖赵匡胤听罢长久不语,连饮三杯,说道你再做一首新的。
花蕊夫人沉思片刻,再启朱唇:

  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宋太祖本也是个英雄人物:当年千里送京娘,当年以一条棍棒打遍十八座军
州。此时有感于花蕊夫人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竟更加深了对花蕊夫人的爱慕
之心。饮了几杯酒后的花蕊夫人,红云上颊,更觉妩媚动人,太祖携着花蕊夫人
的手,同入寝宫,不久封花蕊夫人为贵妃。自此太祖每日退朝必到花蕊夫人那里,
饮酒听曲。
  这日退朝略早,径向花蕊夫人那里而来,步入宫内,见花蕊夫人正在那里悬
着画像,点上香烛,叩头礼拜。太祖不知她供的是什么画像,即向那画像细看去,
只见一个人端坐在上,眉目之间好象在什么地方见过一般,急切之间,又想不起
来,只好问花蕊夫人。夫人不意太祖突如其来,被他瞧见自己秘事,心下本就惊
慌,见太祖问起,连忙镇定心神,慢慢回答道:“这就是俗传的张仙像,虔诚供
奉可得子嗣。”太祖听如此说,笑道:“妃子如此虔诚,朕料张仙必定要送子嗣
来的。但张仙虽掌管送生的事,究竟是个神灵,宜在静室中,香花宝柜供养,若
供在寝宫里面,未免亵读仙灵,反干罪戾。”夫人听了太祖的话,连忙拜谢。实
际上花蕊夫人所供的并不是张仙,而是蜀主孟昶。她本与孟昶相处十分恩爱,自
从孟昶暴病身亡,她被太祖威逼入宫,因为贪生怕死,勉承雨露,虽承太祖宠冠
六宫,心里总抛不下孟昶昔日的恩情,所以亲手画了她的像,背着人,私自礼拜,
不料被太祖撞见,只得谎称是张仙。可怜那些宫里的妃嫔,听说供奉张仙可以得
子,便都到夫人宫中照样画一幅,供奉起来,希望生个皇子,从此富贵。不久,
这张仙送子的画像,竟从禁中传出,连民间妇女要想生儿抱子的,也画一轴张仙,
香花顶礼,至今不衰。如此,孟昶九泉有知,也一定会十分感念花蕊夫人了,后
人有人咏此事:

  供灵诡说是神灵,一点痴情总不泯;
  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花蕊夫人后来因介于宋廷权力之争,触犯了太祖弟弟光义的利益,在一次打
猎时,被赵光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乱中一箭射死。太祖虽然英明,也无从追
究……
--
   
    花开花落……                在刹那间,人诞生了…… 
      再灿烂的星光也会消失                喜悦与悲伤         
        地球、太阳、银河系                爱谁?恨谁?       
    即使宇宙也会湮灭的时候……              笑与流泪         
          人之一生……                    战斗和受伤         
        简直就是刹那间的事            最后都要归入死的永眠…… 
/

[attachment=9721307]
[ 此贴被15955748398在2010-01-06 13:57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沐莲

ZxID:6251420

等级: 博览群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0-01-09 0
Re:【素材收集——历史篇】任务(6)之五代十国及辽、西夏、金  时间:1月1-15日
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起的一个封建的少数民族地方割据政权,在其立国近二百年的时间里,党项民族依然充分地保持了本民族固有的、世代传袭、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党项民族风俗,构成了其民族文化的基础,对于西夏增加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维护西夏的社会稳定,推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attachment=9724642]
西夏的党项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和富有战斗精神的民族。党项族最初活动于今青海东南部黄河河曲一带,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用牛羊毛织成毡,以毡帐为屋,衣着以皮、毛为主,男女衣裘褐,披大毡;崇尚武力,无法令;无文字,无历法,以草木枯荣来记岁时。人们崇拜天神,诸部落约定三年一相聚,聚会时杀牛羊祭天,死后焚尸,实行火葬。


党项的初期社会,以血缘为纽带组成氏族,又在此基础上结成部落。部落的发展,不仅包括不同血缘氏族的繁衍,也有对其他部落的兼并,迫使其他部落改姓并入本部落之中。

党项氏族以“不婚同姓”为制约,同进还保留着姑舅表婚的痕迹。婚姻实行妻庶母、伯叔母、嫂子、弟妇的收继婚制,以维系氏族的绵延。


党项人不从事农业,衣、食、住皆以畜牧为主,牲畜有牛、马、驴、羊等,生产水平较为低下。平时各自为业,不相往来,当受到外族人伤害时,妇孺齐上,斗殴烧房,人们没有法令约束和赋役的压迫剥削。发生了纠纷由民众推举的“和断宫”调解,杀人赔命钱,还处于原始习惯法阶段。

党项族内迁以后,在与汉族及周边其他各民族的频繁的互相往来中,兼容并举,广采博取,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

一、服饰习俗
内迁后,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和汉族风族习惯的影响,党项人改“大汉衣冠”,开始穿绫罗绸缎。文武官员及平民百姓的服饰也各有定制。据文献所记,西夏文官服饰及幞头、靴笏、紫衣、诽衣;武职则冠金帖起云偻冠,银帖间金偻冠,黑漆冠,衣紫旋襕,金涂银束带,垂蹀躞,佩解结锥,短刀,弓霞民乘鲵皮鞍,垂红缨,打跨钹拂。便服则紫宅地乡盘球子花旋襕束带。民庶青绿,以别贵贱。

西夏妇女服饰,史籍记载不多。元人马祖常《河西歌》一诗写道:“贺兰山下河西也,女郎十八梳高髻,茜根漆衣光如霞,却如瞿昙做夫婿。”说明西夏妇女爱梳高髻并戴簪钗,爱用茜草根的汁水染衣服。此外,在石窟造像中也可以找得到西夏服饰习俗的痕迹。在榆林第二窟,其中的女供养人头梳高髻,戴花钗金缕冠、金步摇,身穿交领窄袖花旋襕,内着百褶裙,左下佩绶,足穿尖钩履。似是贵妇。随侍的装束较随便,有的秃发;有的戴便冠;有的穿圆领窄袖衫;有的穿圆领窄袖旋襕;有的穿褶裤;有的穿窄口裤;有的穿草鞋;有的穿小尖头单靴。


西夏平民服饰在壁画中的反映是:男子头裹毛巾,身穿交领衫,腰间束带;或穿袒右肩衫,下穿褶裤或窄口裤,脚穿麻鞋。女子梳高髻,有花饰;身穿交领宽袖长衫。

西夏居民除党项族外,还有汉、回鹘、吐蕃、契丹等族,因而在服饰方面,也有这些民族的风格。
从敦煌、榆林、西夏壁画看,人物发式为头部秃顶,周边留发。这种发式肇始于李元昊显道二年(公元1033年)下的“秃发令”,元昊“先自秃其发,然后下令国中,便属蕃此,三日不从,许众共杀之,于是民争秃其发。”此令即成为西夏国民秃发习俗的开始。


[attachment=9724641]
二、饮食
西夏所辖的兴庆、西平等中心地区,是著名的引黄灌溉区,甘、凉地区用高山融雪之水灌溉用地,也是有发展农业的条件。西夏建国后逐步由单一的牧业经济过渡为农牧并重的复合经济。除上述几地外的广大地区则属于半干旱地区,不利于发展农业经济,农业经济,农业物种植面积很是有限。

西夏饮食根椐农、牧生活条件与需要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肉类与乳制品,即党项牧民传统食物,如肉、奶、脂、乳渣、奶酪等。另一类是西夏农民的食物。西夏人“碾谷物为制面”做“面食”、“汤面”、“花饼”、“干饼”、“肉饼”、“油球”、“盏萝”、“角子”、“酸馅”、“甜馅”等。

食品的做法又有烧烤、搅拌、煮熬、煎炒诸类。调味品有盐、油、椒、葱、蜜等,尤以西夏乌、白两地所产青、白盐,其味甘美,品质上佳。


三、居住
据《旧唐书·党项传》载,党项初期:俗皆土著,居有栋宇,其屋织牦牛及羊履之,每年一易。《宋史·夏国传》也说最全面,最系统的西夏文辞书《文海》:“其民一家号一帐”。不难看出西夏人居住方式因袭旧俗。

西夏人住宅大概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统治者和殷富人家的。他们住殿宇楼阁,雕梁画栋其间,富丽堂皇其表,厅堂轩榭,气派非常。第二类是平民住的“泥舍”,据《文海》:舍“为家也,室帐也,屋室也,家庭也,屋也,住舍之谓也。”这些房舍都是用泥土木头筑成,与史籍记载的:“居民皆土屋,有官爵始得覆以瓦”相符合,具体反映了西夏社会的等级差别。第三类是牧人住的“毡帐”。《梦溪笔谈》载:“西戎之俗,所居正寝,常留中一间,以奉鬼神,不敢居之,谓之‘神明’,主人乃坐其旁”。西夏人的居住也体现了这种生活习俗。


四、交通
西夏人主要以马、骆驼作为交通工具。陆路供运输与载人的有“车”,渡河的有“舟”、“船”。在黄河的一些河段,西夏人也利用“浑脱”皮筏进行水上运输,既方便又安全。

西夏婚葬习俗

西夏时党项人的婚姻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西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这在当时已是很文明了。但王室贵族仍有一夫多妻制。如元昊“凡五娶”。一般平民也有纳妾的,自古相传婚姻乃大事,党项人亦是如此。在与汉族的长期交往中,儒家思想中封建婚姻观念也慢慢融入党项族的婚姻习俗之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男女双方缔结姻缘的前提条件。《蕃汉元时掌中珠》中记有男女成年后,由父母请人做媒,选择配偶,操办婚事。婚事完结,方得心定。但这并不是说西夏党项人的婚俗已完全跟汉族一模一样,他们还保留了一些少数民族所特有的婚姻方式。其中令人有一种带有原始婚姻习俗残余色彩的殉情方式,却也让人嗟叹不已。《西夏纪事本末》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凡育女稍长,靡有媒妁,暗有期会,家之不问。情之至者,必相挈奔于山岩掩映之处,并首而卧,伸带置头,各恶力紧之,倏忽又毙。一族方率亲属寻焉,见不哭,消男女之乐,何足悲悼”。

至于西夏葬俗,学术界一般认为有羌俗、汉俗、佛俗三种,且三种葬俗相互影响、互相渗透,并不是十分的泾渭分明。

西夏立国前,党项人“死则焚尸,名为火葬”。骨节装入容器中埋入坟墓。西夏建国之后,其葬俗有了很大变化,主要实行汉俗和佛俗。但是由于与汉族长期交往杂居,党项人还部分保留着传统葬俗。我们只要对照西夏王陵与唐、北宋、辽的墓葬大体相同。但是唐、北宋、辽的陵墓盛行砖砌仿木结构墓室。而西夏陵墓结构却很简单,既无唐墓中的壁龛,也不砌砖室。是否西夏国没有足够的砖瓦而不作砖室呢?但仅在陵区东部昊王渠(今西干渠)两侧,就发现砖瓦、石灰窑10多处,其中出土遗物与西夏陵所相同,证明窑场当为西夏陵服务。显然此种说法不成立。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考古工作人员在西夏陵墓中发现了许多完整的羊、狗、鸡、鸭以及铜牛、石马等大量家畜、家禽的骨架或仿制品,这些随葬品反映了与中原不同的习俗,反映了党项族原来以畜牧为主的社会经济背景。

1977年,甘肃武威西郊林场发现了两座西夏墓。这两座墓颇具特色。其一,火葬葬具是木椽塔,未发现骨节。其二,有众多小木板画和木葬器具。整个木板画的内容反映了佛教习俗。这些文物与西夏大力推崇佛教的史实相吻合。

宗教信仰习俗

党项族的信仰习俗经历了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及巫术、佛教、信仰三个阶段。

自然崇拜是早期的人类总是不能把自己和大自然分离开来,并因无法驾驭它而把所有的自然力都当作一种超凡的神力加以崇拜。早期党项人居住在群山草原之中,以畜牧狩猎为生计,生产力水平低下。此时的党项族内部尚未发现专门组织的宗教。但从党项羌族:“三年一联欢会,杀牛羊以祭天”的记载来看,“祭天”是古代党项羌重要的原始宗教活动。牛羊是党项族作为游牧民族的主要产品,也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于是也就成为奉祀于祭台上“牺牲”。

西夏立国后,其信仰渐渐发展成鬼神崇拜。在西夏文辞书《文海》中有关神鬼的就有20余条目,其内容反映出了一个体系庞杂的鬼神队伍。党项人认为:鬼神有超凡的能力,可以先知先觉,能给人带来社祸福。神主善,叫做“守护”,鬼主恶,叫做“损害”。对神要尊崇,供奉、祭祀、祷告;对鬼要驱逐、诅咒。

虽然佛教在西夏立国后,已经有了广泛的传播,但普通大众仍保留着多神信仰。佛教在西夏境内的大盛与西夏统治阶层,尤其是皇族的崇奉和支持有很大关系。元昊称帝后,曾不远千里亲自到西凉府祭神,但元昊规定每年四季孟朔,即各季节第一个月的初一为圣节,下令官民礼佛。西夏一方面因袭多神信仰,一方面又大力提倡佛教的情形与唐、宋统治者利用各种宗教形式维系自己的统治如出一辙。
佛教在西夏统治者的护持下成为西夏居民的主要宗教信仰。堪称为西夏的国教,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统治者都大力提倡和亲自传布,西夏的立国之君元昊本人通晓佛学,他不仅向宋朝求经,而且还向印度游方僧人索求贝叶经,还派使臣到五台山礼佛。前代是这般,后辈更是如此。他们大兴土木,广立浮屠,在向宋求经的同进,还进一步加强了佛经的翻译和刻印。如仁宗和皇太后还亲自“御校”佛经。佛事活动频繁,规模宏大。

(2)具有系统的管理机构和制度。据西夏《天盛律令》中记载,西夏国家机构中设有僧人功德司、出家功德司和在家功德司等三个专门管理佛教的机构,均在地位较高的次等司列。

(3)寺院、佛教遍及境内各地,僧人众多。迄今有址可考或有名可查的西夏佛寺,在兴庆府及其附近的有:戒坛寺(兴庆府内);高台寺(兴庆府东);承天寺(兴庆府西);海宝寺(兴庆府北),它建成于前代,西夏时仍为一大寺;大度民寺,乾祐二十年(公元1180年)仁宗仁孝为刻印《祝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曾在此作大法会十昼夜;还有贺兰山佛祖院,五台山寺、慈恩寺等。另有定州塔寺(在今宁夏平罗县,可能始建于西夏,经后世重修,今仍存),康济寺(在今宁夏同心县韦州旧城东南),大佛寺、安庆寺、一百零八塔寺。此外,凉州、甘州等地也有佛寺很多。西夏自德明起,历朝曾多次向宋、辽、回鹘等处求经。故西夏不仅有自宋、辽、吐蕃、回鹘方面的整套的汉文大藏经、藏文佛经等,而且还延请回鹘及组织本国蕃、汉高僧进行大规模译经活动,将汉文大藏经、藏文佛经译成西夏文,有些佛经还直接译自梵文经典。从西夏建国到崇宗天祐民安元年(公元1090年),在50多年的时间里,就已译出佛经3579卷,后也将其总称为蕃文(西夏文)大藏经。

(4)宗派齐全。西夏深受中原佛教的影响,又带有藏传佛教烙印,而西夏王朝对不同宗派的佛教又一律大加提倡,故而西夏佛教中各种宗派并存,有华严宗、净土宗、天台宗、禅宗、密宗等。
[ 此贴被沐莲在2010-01-09 11:29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月咏阿夜

ZxID:8327283


等级: 热心会员
哀莫大于星矢,被作者怎么折磨都不死==|||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0-01-10 0
Re:【素材收集——历史篇】任务(6)之五代十国及辽、西夏、金  时间:1月1-15日
大周后 娥皇
[attachment=9725826]
    大周后名宪小字娥皇,是南唐开国老臣周宗的长女,大周后生于公元936年卒于965年。是五代十国后期南唐国主李煜的皇后(比后主大一岁),闻名于天下的绝色美人。 风流倜傥中国史上第一才子皇帝李煜李后主的皇后因娘家姓周而名为周后。周后有大小之分,大周后名宪,小周后闺名经考证名嘉敏,后人称其女英。两姐妹都是钱塘美女
[attachment=9725827]
  貌美多才的大周后
    原来先后被李煜封后的两位女子都姓周,是年龄相差十几岁的姐妹俩。大周后小字娥皇,十九岁进宫,是个多才多艺的美人。她既通书史,又善歌舞,还弹得一手好琵琶。曾为公公、元宗李璟演奏,李璟十分赞赏,把珍藏的一把烧槽琵琶赐给了她。盛唐时的《霓裳羽衣曲》经唐末战乱失传,大周后从民间得到残谱,用琵琶弹奏,使这首天宝年间的名曲又得以流传。大周后又很善于打扮。她梳起高高的发髻,插上翘起的首饰,在鬓间簪上鲜艳美丽的花朵,很多人都跟着仿效,成为一种时髦。她还穿起与宽大的裙子反差很大的紧身下服,衬托出身段之美,又开了服饰的新时尚。
    大周后虽比李煜大一岁,却得到李煜的专宠。李煜做国君时,南唐已沦落到年年要向宋称臣纳贡,苟安于一隅之地。但他仍过着笙歌达旦的生活,想以此忘掉兴国无策的苦恼。
    大周后美貌多才,寿命却不长,二十九岁那年就生了大病,卧床不起。恰在此时,她四岁的爱子因受惊吓暴病身亡。大周后悲痛欲绝,病势转危,没过几天就死去了。李煜既失爱子,又丧爱妻,真是悲恨交加。他自称“鳏夫煜”,亲自写了一篇数千言的诔,把它刻在石头上,与大周后所喜爱的烧槽琵琶一起做了陪葬品。
 
[attachment=9725828]
  李煜与小周后幽会
    其实,李煜对大周后并不是特别忠实的,前面那首词中写到的他与小周后的幽会,就发生在大周后生病卧床的时候。小周后怎么会在大周后生病时进宫,进了宫又不先去看望姐姐,却去与姐夫幽会呢?有一种说法是说周氏家族为了在政治上一直有靠山,以保住家族的荣华富贵,所以在大周后病重时,让小周后进宫去“继承”姐姐的位置。在封建时代的宫廷中,哪有纯真的爱情。李煜当年才二十八岁,又是个地位尊贵的君王,自然决不会满足于对一个女人的忠诚。再说,小周后也是个聪明美丽的女子,而且比大周后更有青春魅力,所以对李煜更有诱惑力。因此,出现“手提金缕鞋”这样的事,一点也不奇怪。小周后进宫多日,直到大周后病危之时才去探望姐姐。大周后见到她吃惊不小,马上心生疑窦,问道:“你什么时候进宫来的?”小周后毕竟年轻,不会撒谎,就老老实实回答说已来好几天了。大周后一听,当然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从此之后,她一直脸朝着床里,到死再不看李煜一眼。李煜心里感到内疚有愧,这才在大周后死后,又写诔,又自称“鳏夫”,以此来掩饰自己的不忠。
   

    关于大周后,《南唐书》载:“后主昭惠周后,通书史,善歌舞,尤工凤萧琵琶。唐朝盛时,霓裳舞衣曲为宫廷的最大歌舞乐章,乱离之后,绝不复传,后(大周后)得残谱,以琵琶奏之,于是开元天宝之余音复传于世。” 李煜即位之后,从不关心国事,每日谱词度曲,以风流自命。春天到来时,他将殿上的梁栋窗壁,柱拱阶砌,都装成隔筩,密插各种花枝,称之为“锦洞天”;令宫里的妃嫔,都绾高髻,鬓上插满鲜花,在锦洞天内饮酒作乐。
  时光飞驰,转瞬又到公元994年七月七日乞巧夜,李煜在碧落宫内,张起八尺琉璃屏风,以红白罗百匹,扎成月宫天河的形状。又在宫中空地上,凿金做莲花,高约六尺,饰以各种珍宝。不多时布置完毕,只见一座月宫,天河横亘于上,四面悬着一色琉璃灯,照得内外通明,月宫里面,有无数歌伎,身穿霞裾云裳扮成仙女,执乐器奏《霓裳羽衣曲》,音韵嘹亮,悦耳怡神。好似真到了月宫一般。周后连声称扬道:“陛下巧思真不可及!如此布置,与广寒宫一般无二,倘被嫦娥知道,恐怕也要奔下凡间,参加这个盛会了。”李煜含笑说:“昔唐人有诗:‘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虽居月宫为仙,也未免有寂寞凄凉之感,哪里比得上朕与卿,身在凡间,反可以朝欢暮乐呢!” 李煜与周后开怀畅饮,直至天色已明,方才席散。
  不料周后在七夕夜间,多饮了几杯酒,又着了凉,忽然生起病来。见爱妻病倒,李煜茶饭无心,日夜陪伴在娥皇的病榻前,盼望她早日痊愈。为了增强娥皇战胜疾病的信心,他将自己写的《后庭花破子》书赠娥皇,祝愿她能和自己青春常在:
  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边。
  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
  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
  后周显德元年,李煜十八岁,纳昭惠,是谓大周后。
  昭惠周后,通书史,善歌舞,尤工凤萧琵琶。唐朝盛时,霓裳舞衣曲为宫廷的最大歌舞乐章,乱离之后,绝不复传,后(大周后)得残谱,以琵琶奏之,于是开元天宝之余音复传于世。
  十年后,大周后病重,一日,见小周后在宫中,“惊曰:‘汝何日来?’小周后尚幼,未知嫌疑,对曰‘既数日矣。’后恚怒,至死,面不外向。(陆游《南唐书·昭惠传》)
  
  李煜为大周后所作的诗词
  【 浣溪沙】 【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长相思】 【长相思】
  云一緺,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
  鞠花开,鞠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书琵琶背】 【书灵筵手巾】
  浮生共憔悴,壮岁失婵娟。
  汗手遗香渍,痕眉染黛烟。 侁自肩如削,难胜数缕绦。
  天香留凤尾,余暖在檀槽。
  【梅花二首】
  (一)
  殷勤移植地,曲槛小阑边。
  共约重芳日,还忧不盛妍。
  阻风开步障,乘月溉寒泉。
  谁料花前后,蛾眉却不全。
  (二)
  失却烟花主,东君自不知。
  清香更何用,犹发去年枝。
[ 此贴被月咏阿夜在2010-01-10 14:30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小爆司令、

ZxID:6488552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琅环玥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0-01-11 0
Re:【素材收集——历史篇】任务(6)之五代十国及辽、西夏、金  时间:1月1-15日
分类1.历史人物——五代十国及辽、西夏、金各朝代的所有历史人物。

完颜阿骨打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汉名旻,辽咸雍四年公元一O六八年七月初一早晨降生于安出虎水之畔。

  阿骨打自幼聪明过人,力大无比,精于弓矢。在与其女真部落之间的斗争中已成为了一员骁将。青年时期他为迅速扩大部落联盟的统辖范围和平定联盟内部的叛乱立下了汉马功劳。世祖劾里钵早就看出若要使完颜部摆脱辽朝的控制,非阿骨打莫能担此重任。
  公元一一 一二年二月,辽天祚帝不远千里从京城来到混同江(松花江)畔钓鱼,千里之内的各部酋长都奉命前来朝拜,酒至半酣。天祚令各酋长依次为舞,谁知轮到阿骨打,却辞以不能,端视而立。天祚帝强之再三,终不从命。这使大辽皇帝天祚帝甚为恼火,但天祚帝怕女真各部对大辽的离心,所以未杀阿骨打。但是,被辽压迫的生女真人早已忍无可忍,怒火中烧。阿骨打嗣位后遂联络生女真各部造兵械、筑堡垒,并不断搜集辽国情报,为伐辽作了充足的准备。
  公元一一 一四年九月,阿骨打调集各部会师来流水,阿骨打历数契丹罪状,号召所部同心协力共灭契丹,并宣誓说"有军功者,奴婢可为平民,平民可以授与官职,有官职的可以提升,如果违背誓言,就要处死在铤杖之下。连家属也不能赦免"。阿骨打说完,各首领传铤杖一一盟誓。誓师大会结束,群情振奋,乘辽大军未集,先发制人,以两千五百部众,兵发宁江州,并一举攻下宁江州(今吉林扶余东石头城子),进占了契丹东北的门户。两个月后又以不足万人兵力于出河店(今黑龙江肇源西)破辽一万大军。次年,辽天祚帝御驾亲征,调集问罪之师七十-万,浩荡而来。阿骨打以两万兵力迎战,杀得辽军尸横遍野,天祚帝如惊弓之鸟,一昼夜跑了五百里。
  阿骨打在群臣的支持下于公元一一 一五年正月元旦,不失时机地在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市)称帝取国号大金,建元收国。以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城南)为国都。阿骨打执铤誓师后百余日,就从一个部族酋长而跃成为大金皇帝,是为金太祖,并尽有辽河以东的山河土地。
  阿骨打为何以取国号"金"呢?相传阿骨打议国号时曾说过:"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亦有坏时,唯金长久不坏,况且,我们所居住的按出虎水,按出虎为女真语'金'的意思"。
  此时,宋廷闻阿骨打建大金之后,力破辽百万雄师,连下五十一余城,宋认为辽也不会存在多久了,遂派使臣通过海路与大金会盟。相约共同破辽,金取其中京(今辽宁凌源西),宋取其燕京(今北京市)。灭辽后,金、宋以长城为界,燕云故地归宋,宋将输辽岁币送金。史称此约为"海上之盟"时在公元一一二O年。阿骨打率军于一一一五年攻占了辽在东北的军事重镇"黄龙府"。在"海上之盟"签定四个月后金已攻取了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在两年(一一 二二年)后,阿骨打如约攻下辽中京。可是宋朝在发兵攻取辽燕京时却被残败的辽军打得溃不成军,宋兵只好违约请金兵入关,才消灭了燕京守军,天祚帝在流窜五年后,终被金常胜将军完颜娄室擒获于余睹谷(山西应县西)。同时,也标志了辽的灭亡。至此,金自阿骨打一一 一四年举旗抗辽到一一二五年用了十年的时间灭掉了辽国。
  阿骨打,以其雄豪大略完成了建国,灭辽两件大事,积劳成疾,病死在的返回会宁府的途中,年五十六岁。葬于皇帝寨之宫城西南,陵上建宁神殿。金太宗即位后,尊他为武元皇帝,庙号太祖。太宗逝,阿骨打遗体迁葬和陵。皇统年间,熙宗又增溢为"应乾兴运德定功睿神庄孝仁明大圣武皇帝"。
----------------------------------------------------------------------------------------------------
    完颜阿骨打(公元1068年-1123年),女真人。他创立的金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三个浓墨重彩的痕迹:灭辽、灭北宋、使北京第一次成为国都。其中,第一件事、完颜阿骨打亲自完成;第二件事,他遗命侄儿完成;第三件事,则由他的孙子完成。

北宋真是多灾多难。
    公元1068年,开封皇宫里的大臣们满怀激情,吵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架:王安石变法这个项目,到底要不要上?宋神宗拍板:上!我就指望它富国强民,一举收复辽国抢走的幽云十六州
吵得太热闹,自然听不见外面的声音。辽国腹地、东北苦寒之处,一声婴儿初啼,完颜阿骨打出生了。正是这个婴儿的出生,几十年后,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海东青而战

 
 女真是满族的祖先。在古满语中,女真的意思是海东青,一种体型小、却很凶猛的鹰。

 
 鹰的名字成了族名。但在11世纪,海东青带给女真人的,不是荣耀,而是苦难——统治中国北方的辽国贵族热衷于打猎,四处搜刮海东青做猎鹰。


 
 即使在女真族,海东青也是罕物。紧邻辽国的完颜阿骨打部落,并不出产;只有偏远的东北边境的五国部落,才能找到海东青踪影。


 
 辽国人一箭双雕:让完颜阿骨打和五国部落自相残杀,自己坐收海东青


 
 阿骨打接受了辽国的册封,随父兄四处为海东青杀戮本族人。难道他不想反抗?他当然想,但他没有办法,一个部落穷到连做饭的锅都没有,要靠辽国施舍。仰人鼻息,岂能不替人消灾?战场上,他不带盔甲,一身短衣,一箭射程有320步之遥。视死如归的悲情,反倒让一个个女真部落臣服了他。


 
 阿骨打43岁那年,辽国收留了一个女真叛徒,名叫阿疏。女真人觉得,辽国此举再一次干涉了他们的内政。但慑于辽国的辉煌战绩,没有人敢向辽国索要阿疏,唯恐熗打出头鸟


 
 人到中年、日渐稳重的阿骨打,却另有想法。第二年农历二月,辽国举行传统的春捺钵,所有附属部落均派代表参加辽国皇帝主持的头鱼宴。宴会上,阿骨打站了出来,要求归还阿疏。


 
 辽天祚帝一笑不答。正值宴会高潮,天祚帝下令:在座各位,歌舞助兴。其他部落的代表都无可奈何、强颜表演。唯独阿骨打冷冷地说:我不会。


 
 天祚帝终于大怒,拔刀就想了结阿骨打的命。幸而一旁随驾的宠臣萧嗣先拦住了:皇帝不值得为女真穷人大动干戈,杀他有损我们对附属国的教化。


 
 一语保全了阿骨打的性命,而辽国可谓自掘坟墓。


 
 从头鱼宴回来后,阿骨打的哥哥病逝,阿骨打继承了部落首领之职。他深知天祚帝会秋后算账,苦思对策。侄儿完颜宗翰则不以为然,大大咧咧抛下一句狠话: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乘人不备,先发制人。


 
 性格强悍的完颜宗翰,和阿骨打名为叔侄,情同兄弟。他的一句话,化解了阿骨打的忧虑,也确定了女真人的开国之策。


先发制人的经典战例

 公元1114年,完颜阿骨打揭竿而起。在动员大会上,他的演讲极富煽动性,可听众是区区2500人的军队。在东北的漫天风雪中,这群人和一队小蚂蚁无异。

 
3700人。

 
 丢盔弃甲的辽国守军,心急火燎跑回天祚帝面前,哭诉女真造反。天祚帝漫不经心:造反?我们辽国是什么?是不败之国。那穷小子才3700人?带10万人去教训教训他。

 
 天祚帝沉浸在辽国萧太后时代不可战胜的神话里。可他忘了:100多年太平岁月,让辽国的刀剑生了锈——10万大军奔赴出河店,悠哉游哉地扎营、破冰、戏雪;而3700名女真骑兵,在完颜阿骨打神灵托梦、连夜出兵、必胜无疑的鼓动下,迎风踏雪,神兵天降。


 
 出河店之战,阿骨打大捷。1115年正月,他趁势建立金国,立国后第一件事,就是出兵黄龙府。他采纳了围点打援之计:对黄龙府,只围不攻;对援军,务必全歼。一旦外围被扫清,即使再怎样炮坚壕深,也不过一座孤城。


 
 果然,围困之下,粮草断绝,辽军弃城而逃。


 
 黄龙府失守,终于震惊了天祚帝。地处吉林的黄龙府,是一座经济重镇,防御森严,固若金汤。离它不远,就是辽人的老家潢河。在12世纪的中国北方,谁取得了黄龙府,谁就进入了腹地,就有了高高在上的心理优势。对辽国如此,日后对金国也是如此,岳飞抗金,就立下了直捣黄龙,再与君痛饮的誓言。


 
 天祚帝决定御驾亲征。公元1115年,20万辽军逼近金国。


 
 完颜阿骨打的压力骤增。连连大捷,并不能改变女真族的先天不足:贫困、人口少。眼下,他只有2万兵马。


 
 已近半百之年的阿骨打,再次走上誓师台。他持刀割面,仰天恸哭:我兴兵反辽,是想建立女真人自己的国家,不再受压迫。如今辽帝亲征,我们非死不可。不如你们杀我一人、绑我一族,献给辽帝,还能有条活路。


 
 一场苦情戏,让2万兵卒热血沸腾。哀兵必胜,天祚帝20万军队,面对着一群不要命的疯子。正当战争胶着之际,天祚帝突然紧急撤兵。


 
 原来,辽国后方,贵族叛变了。


 
 时机稍纵即逝,完颜阿骨打在护步答冈追上辽军,左右包抄,几乎全歼20万辽军。护步答冈之战,是人类战争史上不可思议的对抗战。纵横北方200年、不可一世的辽国,从此一蹶不振。


 
 但阿骨打也无法松口气。和耶律立辽、元昊立夏不同,完颜立金,是在战火中匆匆完成的。除了军队建制,阿骨打来不及确立完备的中央官制和嫡长子世袭制,率领女真人进入封建文明的使命,还要留待后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灭辽,才是他的当务之急。


海上之盟,北宋之亡

 
 阿骨打急需一个盟友,他想到了北宋。但新生的金政权没有外交经验,阿骨打不知道怎么伸出外交之手。

 
 不料过了两年,北宋使臣意外来了。


 
 由于关山阻隔,很长一段时间,金和北宋都不知道对方就是自己需要的结盟力量。此时,距离北宋签下澶渊之盟、承认辽国占领幽云十六州已有100多年,但即使沉迷金石书画如宋徽宗者,也念念不忘从辽国手中收复失地。


 
 宋徽宗并不清楚辽国腹地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直到有一天,辽国大臣马植投降北宋,宋徽宗才恍然大悟:辽、金对峙,天赐良机。于是,北宋使臣远渡渤海,来到金国。


 
 谈判过程并不顺利,围绕金国是不是北宋藩属国的问题,双方激烈争论。公元1120年,收复幽云心切的宋徽宗,决定让步,在外交文书中,以平等之礼称呼金国。双方签下
海上之盟,约定:1121年农历九月,宋出兵燕京(今北京),金出兵中京,夹击辽国。至于西京,谁打下就归谁。

 


 
 眼看金兵大胜,宋徽宗才慢腾腾地出兵。宋军的腐朽和宋徽宗糟糕的领导能力,使得一座燕京城久攻不下。直到金兵驰援,才于1122年农历十二月攻克。


 
 辽国覆灭了,幽云十六州收复了,北宋200多年来最大的忧患扫除了。但这不是大喜的时刻,而是大悲的时刻,亡国危机一步步迫近——“海上之盟
让金国彻底看清了北宋的腐败无能。油尽灯枯的完颜阿骨打在临终前授意侄儿完颜宗翰:灭辽已毕,准备攻宋。
 一旦期望变成了现实,宋徽宗性格里的犹疑不决又发作了,备战命令迟迟不发。阿骨打从九月等到第二年正月,深觉再等下去不是办法。何况,多年的军旅经验使他相信金兵可以单独击辽。他终于吹响了灭辽的号角,直取中京、西京。
 首战地点:渤海宁江州。结果是:宁江到手,扩军至
   他含笑而逝,毫无后顾之忧。3年后,金兵南下,掠徽、钦二帝为囚,北宋覆亡,史称靖康之变

 而历史赋予女真人的使命,远不止此。除了灭辽、灭北宋,公元1151年,阿骨打之孙、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使得北京第一次成为国都。北方大地上,一座新的政治之城开始崛起。



-------------------------------------------------------------------------------------------------------------------------


[ 此贴被小爆司令、在2010-01-11 12:00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guaiqian

ZxID:521261

等级: 文学俊才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0-01-11 0
Re:【素材收集——历史篇】任务(6)之五代十国及辽、西夏、金  时间:1月1-15日
五代十国历史
  五代有时也称为五代十国,一般认为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同时,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这十几个政权统称“十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五代十国地图
  五代的开国之君,都是前朝的藩镇,靠军事割据发展起来的,故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战争频仍,政权屡有更迭。在五个朝代中,后梁维持的时间最长,也只有十七年,其次后唐十四年,后晋十一年,后周九年,而后汉仅仅四年,都不足十年。其实,即使在一朝之内,其权位之争亦超乎寻常。如后梁太祖朱温登上皇位才五年,就被其次子朱友硅所杀。而朱友硅上台不久,又被其弟朱友贞所杀。再如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儿子秦王李从荣,亦曾以兵夺权,未能成功,反丢了性命。明宗去世之后,其弟五子李从厚继位,仅只一年,其位即被明宗的养子李从珂所夺。频频的兵戎相见,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痛苦和灾难。
  五代的第一个朝代是由朱全忠篡唐而建的朱梁王朝,改进了唐朝的一些政弊,后梁被世仇李存勖的后唐所灭。
  后唐有比较开明的皇帝唐明宗李嗣源实施了不少利国利民的政策,使社会出现小康的局面,但他的后继者却被他的女婿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向北方的契丹人借兵所灭。
  石敬瑭认比他年纪小的契丹帝为父,被契丹帝册封为大晋皇帝,定都开封。但源源不绝的财富却流入契丹人的国库,以至石敬瑭的养子石重贵不甘如此,在大臣景延广的建议下以向契丹称“孙”不称臣的借口,企图改变对契丹的依付关系,但契丹人用挥兵南下灭后晋,虏石重贵来作为答案,并在开封建立大辽,耶律德光自立为帝。
  后晋灭,但辽政权无力在中原立足,撤回北方,立李从益为中原之主,太原刘知远杀死李从益,夺取中原,自立为帝,建立大汉帝国。
  他的儿子刘承佑因杀大将郭威不成却被郭威所代为大周,郭威和他的养子柴荣后周是五代中的明君,在他们的经营下,后周渐强,并逐步统一中国,但柴荣的继承者是七岁的小孩,无力掌管天下,终大将赵匡胤在陈桥被手下黄袍加身,代周立宋。后来宋王朝在赵匡胤的经营下,终统一中国,结束五代时的大分裂。
  这一段历史,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即在五朝之中,有三朝,即后唐、后晋、后汉的开国之君都是沙陀人。同时,北方的契丹人亦不断强大,逐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和军事集团,为以后宋、辽、金对峙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埋下了深深的祸根。
  相对于五代来说,十国的情况则要好得多。在这十国之中,除刘崇的北汉在北方(约今山西、陕西和河北的一部分)外,其它诸国皆在中国的南方,它们少受中原干戈的影响,政局相对稳定,政权维持的时间也远比五代为长,如最短的前蜀亦有三十四年,是后梁的两倍,而最长的吴越,竟达八十五年之久。这对中国南方的开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吴越,就曾于公元910年修筑了捍海塘,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吴越走上了富裕之路。由于北方战争频仍,不少中原人士移徙南方以避祸乱,他们带来了北方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对南方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吴的开创者杨行密,在镇压农民起义和军阀混战中被唐朝提升为淮南节度使。902年,唐昭宗封他为吴王,建都扬州。到杨溥在位时,丞相徐温等立杨溥为天子,国号吴。
  但此时,杨氏大权早已旁落。937年,徐温的养子徐知诰(徐诰)废杨溥自立,国号唐,建都金陵,改姓名为李昪,史称“南唐”。到后主李煜时,为北宋所灭。
  唐壁州(四川导江)刺史王建,从894年开始,先后兼并西川、东川和汉中之地。后梁建立,他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子王衍继位,以奢侈荒淫、刻剥百姓著称。925年,后唐庄宗派兵灭前蜀,用孟知祥(李克用侄女婿)为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
  926年,孟知祥入成都,整顿吏治,减少苛税,攻占东川。934年,他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当年孟知祥死,子孟昶继位,又攻取凤州,疆域与前蜀相同。但孟昶和王衍一样,刻剥惨毒,奢侈成性。965年为北宋所灭。
  吴越的创建者钱镠,在893年被唐昭宗任命为镇海节度使。不久,因讨越州军阀董昌有功,升任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907年,后梁封他为吴越王,都于杭州,拥有两浙之地。这一地区战争很少,生产发达,经济繁荣。钱氏政权五传至钱俶,于978年降北宋。
  唐末,马殷割据湖南。907年,后梁封他为楚王,都于潭州(长沙)。927年,后唐又封其为楚国王。马殷死,诸子争立,政局混乱,951年被南唐攻灭。但南唐灭楚不久,楚将刘言又起兵击败了南唐军,继续据有湖南。以后刘言被其部下杀死,周行逢及其子周保权又先后统治湖南。963年为北宋所灭。
  893年,王审知随其兄王潮据福州,897年,继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909年,后梁封他为闽王,据有泉、汀等地。王审知死后,继位的都是暴君,内乱不休,945年被南唐攻灭。
  905年,刘隐为唐静海军节度使。907年,后梁封他为大彭郡王。隐弟刘龑继位后,扩大了势力范围,于917年称帝,国号越,建都广州,次年改国号为汉,史"南汉"。南汉君主都极其奢侈,统治十分残暴,境内阶级矛盾非常尖锐,971年为北宋所灭。
  907年,后梁任命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924年,后唐庄宗封他为南平王,都于江陵,仅有荆州一地,至唐明宗时才得归、峡二州,是十国中最弱小的一国。963年亡于北宋。
  北汉为后汉高祖弟刘崇所建。951年,郭威代汉。刘崇据河东之地,在太原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史称"北汉"。北汉"土瘠民贫,内供军国,外奉契丹,赋繁役重,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十分尖锐。979年亡于北宋。
[编辑本段]五代十国的文化
  五代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重要时期。从出版史角度看,后唐长兴三年(932)至后周广顺三年(953)刻成的九经,是中国第一部监本九经,宋人称其为“旧监本”或“古京本”,是中国后世一切监本九经的祖本。这部九经,历时近二十年,中经后唐、后汉、后周三朝更替,终于得以完成。这实在是个奇迹,它反映了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中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另外,孟蜀的母昭裔,不仅刊刻了《昭明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诸书,而且还于广政十四年(951),经营了“广政石经”的刊刻。这个石经和以前的石经有一重要不同,那就是,它是连同注文一起刊刻的。宋八洪迈评价其“犹有正(贞)观遗风”。此外,后晋的刘昫等,还撰成了《唐书》二百卷,这就是“二十四史”中的《旧唐书》。吴越的罗隐,是这一时期较有名的文学家,著有《罗隐甲乙集》,收其诗作,今已不传。今可见者,有《四库全书》所收《罗昭谏集》八卷。西蜀的韦庄、欧阳炯,南唐的冯延巳、中主李景、后主李煜,都擅长写词,均有不少名作传世,开宋词鼎盛之先河。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是留传至今的绘画珍品,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编辑本段]五代十国朝代都城年代开国皇帝一览表
  五代
  朝代 都城 年代 开国皇帝
后梁 汴州(开封) 907年——923年 太祖朱温
后唐 洛阳 923年——936年 庄宗李存勖
后晋 汴州 936年——946年 高祖石敬瑭
后汉 汴州 947年——950年 高祖刘知远
后周 汴州 950年——960年 太祖郭威

  十国
  朝代 都城 年代 开国皇帝
吴国 广陵(扬州) 892年——937年 太祖杨行密
南唐 金陵(南京) 937年——975年 烈祖李昪
前蜀 成都 891年——925年 高祖王建
后蜀 成都 925年——965年 高祖孟知祥
闽国 长乐(福州) 893年——945年 太祖王审知
楚国(南楚) 长沙府(长沙) 896年——951年 马殷(无庙号)
南汉 兴王府(广州) 905年——971年 高祖刘隐
荆南(南平) 江陵(湖北荆州) 907年——963年 高季兴(无庙号)
吴越 杭州 893年——978年 太祖钱镠
北汉 太原 951年——979年 世祖刘崇

[编辑本段]五代十国时期战争年表(简)
  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五月至二年五月 潞州之战
  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吴天祐六年,909年) 象牙潭之战
  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十二月至五年正月 柏乡之战
  五代后梁乾化五年(贞明元年,915年)三月至二年二月 魏州之战
  契丹神册二年(后梁贞明三年,917年)三至八月 幽州之战
  五代后梁贞明四年(918年)八月至十二月 胡柳陂之战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后梁龙德三年,923年)五至十月 后唐灭后梁之战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后梁龙德三年,923年) 杨刘之战
  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九至十一月 后唐灭前蜀之战
  五代后唐天成三年(928年)四月至四年二月 定州之战
  五代后唐清泰三年(936年)五月至闰十一月 后晋灭后唐之战
  五代后晋天福八年至开运三年(契丹会同六年至九年,943—946年) 契丹灭后晋之战
  五代后晋开运二年(契丹会同八年,945年)至三年 阳城、滹沱之战
  五代后汉乾祐元年至二年(948—949年) 河中之战
  五代后汉乾祐三年(950年)至四年正月 郭威灭后汉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元年(北汉乾祐七年,954年) 高平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后蜀广政十八年,955年) 秦凤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十二月至四年三月 寿州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三年(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至四年 紫金山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五年至六年(辽应历八年至九年,958—959年) 河北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冬至五年春(南唐保大十三年至中兴元年,955—958年) 后周攻南唐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三年(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 六合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四年(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年)冬至五年春 淮南之战
下面介绍一下五代十国的皇帝
  五代十国君主 907年-960年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五代

  后梁 907年-923年
  太祖 神武元圣孝皇帝 朱温 907年-912年 开平 907年-911年 乾化 911年-912年
  末帝 朱瑱 913年-923年 乾化 913年-915年 贞明 915年-921年 龙德 921年-923年
  后唐 923年-936年
  庄宗 光圣神闵孝皇帝 李存勖 923年-926年 同光 923年-926年
  明宗 圣德和武钦孝皇帝 李亶 926年-933年 天成 926年-930年 长兴 930年-933年
  闵帝 李从厚 933年-934年 应顺 933年-934年
  末帝 李从珂 934年-936年 清泰 934年-936年
  后晋 936年-947年
  高祖 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石敬瑭 936年-942年 天福 936年-942年
  少帝 石重贵 942年-947年 天福 942年-944年 开运 944年-947年
  后汉 947年-950年
  高祖 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 刘知远 947年-948年 天福 947年 乾祐 948年
  隐皇帝 刘承祐 948年-950年 乾祐 948年-950年
  后周 951年-960年
  太祖 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 郭威 951年-954年 广顺 951年-954年 显德 954年
  世宗 睿武孝文皇帝 柴荣 954年-959年 显德 954年-959年
  恭皇帝 柴宗训 959年-960年 显德 959年-960年
  
十国

  
  吴越 904年-978年
  太祖 武肃 钱镠 904年-932年 天宝 908年-923年
  宝大 923年-925年
  宝正 925年-932年
  世宗 文穆 钱元瓘 932年-941年 无
  成宗 忠献 钱佐 941年-947年 无
  无 忠逊 钱倧 947年 无
  无 忠懿 钱俶 947年-978年 无
  闽 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 忠懿王 王审知 909年-925年 无
  无 无 王延翰 925年-926年 无
  太宗 惠帝 王延钧 926年-935年 龙启 933年-935年 永和 935年
  康宗 王继鹏 935年-939年 通文 936年-939年
  景宗 王延羲 939年-944年 永隆 939年-944年
  无 天德帝(殷王) 王延政 943年-945年 天德 943年-945年
  荆南(南平) 906年-963年
  无 武信王 高季兴 909年-928年 无
  无 文献王 高从诲 928年-948年 无
  无 贞懿王 高保融 948年-960年 无
  无 侍中 高保勖 960年-962年 无
  无 无 高继冲 962年-963年 无
  楚 897年-951年
  无 武穆王 马殷 897年-930年 无
  无 衡阳王 马希声 930年-932年 无
  无 文昭王 马希范 932年-947年 无
  无 废王 马希广 947年-950年 无
  无 恭孝王 马希萼 950年 无
  无 无 马希崇 950年-951年 无
  吴 904年-937年
  太祖 孝武帝 杨行密 904年-905年 天祐 904年-905年
  烈宗 景帝 杨渥 905年-908年 天祐 905年-908年
  高祖 宣帝 杨隆演 908年-921年 天祐 908年-919年 武义 919年-921年
  无 睿帝 杨溥 921年-937年 顺义 921年-927年 乾贞 927年-929年 大和 929年-935年 天祚 935年-937年
  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 光文肃武孝高皇帝 李昪 937年-943年 升元 937年-943年
  元宗(中主) 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 李璟 943年-961年 保大 943年-958年 交泰 958年 中兴 958年
  后主 武王 李煜 961年-975年 Did not exist
  南汉 917年-971年
  高祖 天皇大帝 刘龑 917年-925年 乾亨 917年-925年 白龙 925年-928年 大有 928年-941年 无 殇 刘玢 941年-943年 光天 941年-943年
  中宗 文武光圣明孝皇帝 刘晟 943年-958年 应乾 943年 乾和 943年-958年
  后主 无 刘鋹 958年-971年 大宝 958年-971年
  北汉 951年-979年
  世祖 神武帝 刘旻 951年-954年 乾祐 951年-954年
  睿宗 孝和帝 刘承钧 954年-970年 乾祐 954年-957年 天会 957年-970年
  少主 无 刘继恩 970年 无 无
  英武帝 刘继元 970年-982年 广运 970年-982年
  前蜀 907年 - 925年
  高祖 王建 907年-918年 天复 907年 武成 908年-910年 永平 911年-915年 通正 916年 天汉 917年 光天 918年
  后主 无 王衍 918年-925年 乾德 918年-925年
  咸康 925年
  后蜀 934年 - 965年
  高祖 孟知祥 934年 明德 934年
  后主 无 孟昶 938年-965年 明德 934年-938年 广政 938年-965年
[编辑本段]五代十国时期的地区独立政权
  称号 姓名 统治时间
  武平湖南节度 950年-963年
  武平节度使 刘言 950年-953年
  武平节度使 王逵(王进逵) 953年-956年
  湖南节度使 周行逢 956年-962年
  湖南节度使 周保权 962年-963年
  泉漳节度 945年-978年
  泉漳都指挥使 留从效 945年-962年
  泉漳留守 留绍镃 962年
  泉漳节度使 张汉思 962年-963年
  泉漳节度使 陈洪进 963年-978年
[ 此贴被guaiqian在2010-01-15 08:45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琳儿来也

ZxID:1497904


等级: 总版主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10-01-14 0
— (灬千ヽ) 琳儿,对人物进行自己的点评,可以拿到1-10分哦。。O(∩_∩)O~ (2010-01-14 19:31) —
海陵王(金)
完颜亮(1122~1161)


[attachment=9729291]

金朝第四任皇帝,即金废帝,亦称海陵王,女真族。姓完颜,汉名亮,女真名迪古乃,字元功。金太祖阿骨打庶长孙,辽王宗斡第二子。自幼聪明好学,曾拜汉儒张用直为师。天眷三年(1140),被熙宗授为奉口上将军,赴梁王宗弼军前效命。他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再加足智多谋,被授于行军万户,不久又升为骠骑上将军,皇统四军(1144)又封为龙虎卫上将军,受命守中京。皇统七年(1147)任尚书左丞相,皇统九年(1149)发动宫廷政变,杀熙宗,自立为帝。改元天德。二年(1150),废行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只置尚书省。贞元元年(1153)迁都长城以南的燕京,更名中都(今北京)。为巩固皇权,镇压大批贵族反对派,大批任用汉人、契丹人、渤海人执掌朝政。定五京制,改定中央官制,废元帅府,改设枢密院,由朝廷任命枢密使、副使主管军事。正隆元年(1156)颁“正隆官制”。至此,中央官制的改革全部完成。在位期间继续鼓励女真人南下耕种农田,大量印钞(纸币名为“交钞”)铸钱。为进攻南宋营建汴京,调兵造船。正隆六年(1161)强征各族人民,大举攻宋。此时完颜雍(金世宗)乘机在辽阳废海陵王,自立为帝,改元大定。完颜亮在采石为宋军击败,东至瓜州时被部将完颜元宜( 即:耶律元宜)与其子王详所杀。世宗大定二年(1162)金世宗下沼将其降封为海陵郡王,谥号“炀”。葬于大房山鹿门谷诸王的墓地。大定二十二年世宗再下诏贬为庶人。





海陵郡王大定二年封。大定二十年降为海陵庶人
姓名完颜迪古乃
(汉名完颜亮)
庙号
谥号海陵王,圣文神武皇帝
陵墓大房山鹿门谷,后改葬于山陵西南四十里
政权金朝
在世1122年—1161年
在位1150年1月9日—1161年
年号天德  1149年—1153年
贞元1153年—1156年
正隆1156年—1161年



[attachment=9729300]


金国地图



完颜亮词作鉴赏

鹊桥仙·待月

  完颜亮

  停杯不举,停歌不发,等候银蟾出海。

  不知何处片云来,做许大、通天障碍。

  虬髯捻断,星眸睁裂,唯恨剑锋不快。

  一挥截断紫云腰,仔细看、嫦娥体态。

  完颜亮,被金称为海陵王。曾为金藩王,后弑金熙宗完颜亶而自立。得位之后,又蓄谋侵宋。相传柳永《望海潮》咏钱塘之词远播,“金主亮闻之,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鹤林玉露》)正隆六年(1161年)八月中秋节之即,完颜亮中秋符月不至,乃赋此词。完颜亮“颇知书,好为诗词,语出辄崛强,慦慦有不为人下之意。”(桯史)(其性情强横勤于进取,全词充满霸气,抒发其横厉恣肆不可一世的气概。

  上片写待月不至,为云所遮之貌。“停杯不举,停歌不发,等候银蟾出海。”“银蟾”借指月亮。我国古代神话中有月中有蟾蜍,而月又有银辉;因而将“银蟾”比喻月亮。停酒停歌专等“银蟾出海”,写出对银蟾强烈的期待,盼望之切,等待之焦,跃然纸上。“不知何处片云来,做许大、通天障碍。”句式陡转直下,热切的期待化为泡影,月亮被云遮蔽,失望之情溢于言表。期待与失望强烈的反差,而作者顿时豪情顿生,怒发冲冠,因而引出下片。

  下片即写了作者为看月而欲截云的想象,字里行间也隐隐透出一股杀气,生动传神地刻画作者骄横不可一世的形象。“虬髯捻断;星眸睁裂,唯恨剑锋不快。”前两句写出作者因片云遮月而引起的愤怒与焦躁,也交待了待月心情的急切。后一句,则由此而产生更大的心理活动,恨剑恨之不快。为什么要恨剑锋不快呢?下句“一挥载断紫云腰,仔细看、嫦娥体态。”这句话交待了原因。却原来要斩断遮月之云,细细地欣赏月中嫦娥的景象。“紫云”指被月光照射的云层所形成的彩云。“嫦娥”既是我国神话中月亮女神的代称,又在古典文学作品被视为美人的典型。

  这句话语意双关,表面要截云看月,其实骨子里却充满对南宋的觊觎,杀机顿露。据史载,此次中秋赏月后不久,九月初;完颜亮即起兵二十七万大兵,号称百万,分四路攻宋,完颜亮亲自率兵南下。当然这次出兵后,由于金内部皇位之争,金都发生叛乱。为早日灭宋北归,完颜亮强令将士三日内渡江南下,激发兵变。部将耶律元宜等率将士袭杀完颜亮,金兵不得不北撤。

  这首词有一显著特色,即毫无修饰浮夸之语,不见文词中常见的酸腐与脂粉气,全词之中但见朴实、自然之语,并充满英豪拔剑问天下的英雄气概。在我们的欣赏之中我们会慢慢体会的。

  “大柄若在手,清风满天下。万里车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虽是胡儿,偏爱风。”这也是完颜亮所言,可见其志向。而中间四句,也可算是不错的一首诗了。

  其他诗词有:

  过汝阴作

  门掩黄昏绿染苔,那回踪迹半尘埃。空庭日暮乌争笑,幽径草深人未来。数仞假山当户牖,一池春水绕楼台。繁花不识兴亡地,犹依栏杆次第开。

  书壁述怀

  蛟龙潜匿隐沧海,且与虾蟆作混合。等待一朝头角就,撼摇霹雳山河。

  以事出使道驿有竹辄咏之

  孤驿萧萧竹一从,不闻凡卉媚东风。我心正与君相似,只待云梢拂碧空。

  南征至维扬望江左

  万里车书尽会同,江南岂有别疆封。屯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至卧内见其妻几间有岩桂植瓶中,索笔赋

  绿叶枝头金缕装,秋深自有别般香。一朝扬汝名天下,也学君王着赭黄。

  昭君怨 雪

  昨日樵村渔浦,今日琼川银渚。山色卷帘看。老峰峦。 锦帐美人贪睡,不觉天孙剪水。惊问是杨花,是芦花。

  喜迁莺

  旌麾初举,正駃騠力健,嘶风江渚。射虎将军,落雕都尉,绣帽锦袍翘楚。怒磔戟髯争奋,卷地一声鼙鼓。笑谈顷,指长江齐楚,六师飞渡。此去,无自堕。金印如斗,独在功名取。断锁机谋,垂鞭方略,人事本无今古。试展卧龙韬韫,果见成功旦莫。问江左,想云霓望切,玄黄迎路。




平生三大志向:

国家大事皆自我出,一也;

帅师伐国,执其君长问罪于前,二也;

得天下绝色而妻之,三也。

意思即是:

天下大事我说了算,这是第一;

我还要率师攻打敌对的国家,把他们的君主抓来,在我面前问罪,这是第二;

得到天下最美的女人,让她做我的妻子,这为第三。



女真族杰出的改革家完颜亮

完颜亮年轻时“英锐有大志",想干一番事业,这从他年轻时所写的“大柄若在手,清风满天下”以及“蛟龙潜匿隐沧波,且与虾蟆作混和。等待一朝头角就,撼摇霹雳震山河”⑷等诗中可以反映出来。其诗笔力雄浑,气象恢弘,鸿鹄之志,跃然纸上。天眷三年(1140年),完颜亮任行军万户,以后历任地方和中央官职,官至右丞相。十多年的宦海生涯,培养了他杰出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父辈的影响、个人的抱负和才能,特别是汉文化的熏陶,使得完颜亮在女真族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动荡年代,能顺应历史要求,对女真族和金朝的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金自进占中原地区以后,就面临着是继续推行奴隶制,还是适应被征服地区的情况转向封建制的政治斗争。金熙宗时期,这种斗争就相当激烈,以致往往以相互诛杀的方式表现出来。金熙宗统治后期实际上已无力控制政局。朝中军政大臣变动频繁,金熙宗“酗酒妄杀”,贵族们人人自危,陷于一片恐惧之中。这种混乱的局势,为完颜亮发动政变、登上帝位提供了条件。

对金熙宗以太祖嫡孙即皇帝位,完颜亮早就心怀不满。他以为自己的父亲是太祖长子,虽是庶出,自己却是太祖的长房孙,也有继承皇位的权利。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加深,他对皇位的欲望越来越大。皇统四年(1144年),完颜亮任中京(今内蒙宁城西大明城)留守时,就经常交结一些敢想敢为的人士,其中最著名的是驻中京的奚人萧裕。皇统七年五月,完颜亮被召入京师任同判大宗正事,加特进;十一月,晋升为尚书右丞。他乘机提升萧裕为兵部侍郎,将自己的心腹安插在中央重要部门。次年六月,完颜亮被提升为平章政事;十一月,又晋升为右丞相,后来又兼都元帅,成为朝中重要官员。


在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中,完颜亮得到皇后裴满氏的支持,因此备受熙宗猜疑。皇统九年正月完颜亮生日,熙宗派寝殿小底大兴国去赐贺礼,裴满后也附赐礼物。熙宗对此大为不满,杖大兴国,追回裴满氏的赐物。四月,熙宗命翰林学士张钧草拟赦诏,参知政事箫肄指责张钧诽谤皇帝,熙宗怒,遂杀张钧。左丞相宗贤和完颜亮有矛盾,乘机对熙宗说,张钧是受完颜亮的指使。熙宗于是贬完颜亮出朝,领行台尚书省。完颜亮由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往汴京(今河南开封)上任,途径中京时,曾与留守萧裕密谋在河南起兵北上,夺取政权。但不久完颜亮又被召回上京任平章政事,未能得逞。从此,完颜亮深感自己处境危险,决心在中央发动政变。

皇统末年,右丞相秉德和尚书左丞、驸马唐括辨都曾无辜被杖,他们和大理卿乌带便策划推翻熙宗。乌带和完颜亮联络,得到他的赞同。完颜亮又联络熙宗的护卫十人长仆散忽土、徒单阿里出虎和寝殿小底、权近侍局长大兴国等人作内应,密约于十二月初九日起事。是日,政变成功,熙宗被杀。接着,完颜亮即帝位,史称海陵王,改皇统九年为天德元年。

完颜亮登上皇位后,便把消灭宋朝、统一天下作为自己的执政目标。为了实现这一抱负,他经常以历代贤明君主激励自己。他勤于政事,讲求效率,阅视奏章,常至深夜。当政之初,海陵王就宣布其立国之策,“以励官守、务农时、慎刑罚、扬侧陋、恤穷民、节财用、审才实七事诏中外”⑹,并以此作为各级官吏应恪守之道。为了扭转熙宗晚期的政局混乱局面,他“下诏求直言”⑺,“诏中外臣庶,皆令直言朝政阙失与军民利害,如有可采,自当听用。其或不当,弗加之罪。苟能裨补公私,别议旌赏。”⑻他还经常告诫官吏,要忠于职守,“无惮权贵”⑼。顿时朝野上下一改过去的混乱,出现了一派生机。为了增强国力,进一步接受先进的文化,完颜亮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首先是政治制度的改革。太宗、熙宗时,先后在燕京(今北京)、汴京设立行台尚书省,沿袭辽、宋的汉官制度,与金朝内地保持着一定的差别。天德二年(1150年)十一月,完颜亮下令废除行台尚书省,使政令统一于朝廷,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迈出了一大步。同年,他又废除权力极大的都元帅府,仿汉制设立枢密院,任命枢密使、枢密副使主管军事。这就使久握兵权的将领们,也置于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
熙宗时,虽然废除了勃极烈制,在中央设三师,领三省事,但仍然保留女真贵族议事制的痕迹,皇帝以下的三师权力极大。正隆元年(1156年),完颜亮废除中书、门下两省,只设尚书省,主管朝廷政务。经此改革,尚书省成为皇帝直接控制下的唯一政权机构,权力更为集中、强化了。至此,他完成了对中央官制的全面改革,并正式颁布“正隆官制”。金朝的政治制度经这次改革后,基本上确立下来了。


在法律制度方面他也进行了很多重大改革。女真族传统杖刑,分为臀杖、脊杖两种。用过脊杖刑,犯人非死即残。他废除脊杖刑,增设“徒刑五种,自五年至一年,皆使之杂做,满者释之”(10)。到正隆年间,逐步形成了新的刑法——《续降制书》,与《皇统制》并行。他又首创登闻检院制度,规定“凡事理不当者,许诣登闻检院投状,院类奏览讫,付御史台理问。”他还设立提刑司,直接过问地方政府的法制和大案、要案的处理。

为了培养适应新的封建制度需要的官员,完颜亮又大力改革和加强科举制度。他废除了太宗、熙宗时的南北选和儒学的“经义科”。各地一律只考词赋,统一了科举制度。又“初置国子监”,始增殿试之制,亲自过问选官大事,有时甚至亲自为考生命题、阅卷。
通过这一系列改革,完颜亮牢固地建立起一整套强有力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为女真族逐渐完成封建化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他统治时期,,吏治较为清明,贤官良吏辈出。世宗朝好多名将贤相,大都是在他当政时提拔起来的。

其次,迁都燕京。在完颜亮统治时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上京会宁府日益失去了驾驭全国的地位。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无视“弃祖宗兴王之地”(11)的议论,在天德二年(1151年)四月,毅然下诏迁都燕京,并任命尚书左丞张浩主持修建燕京都城。贞元元年(1153年)三月,迁都燕京,下令改燕京为中都。至此,金朝统治中心由女真故地迁到中原汉人居住地区,这大大有利于封建制改革的巩固和发展。上京会宁府是奴隶主贵族的根基,迁都燕京,意味着这一根基的动摇。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打击旧贵族,大批镇压旧贵族和反对势力。大开杀戒,对太宗一系、宗翰一系及其宗室贵族实行大规模的屠杀,以巩固其统治。迁都后,海陵王又在大房山(今北京房山县西)营建山陵,把太祖、太宗的棺木从上京迁到这里安葬和祭祀。正隆二年(1157年)十月,又下令拆毁上京的旧宫殿和女真大族的住宅,平作耕地,彻底断绝女真贵族返回上京的念头。同年,又改定亲王一下封爵等第,立限毁抹带有王字爵的一切公私文书和墓碑,以打击旧贵族。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完颜亮努力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意识上消除民族间的对立和隔阂。他即位之初,即“诏河南民,衣冠许从其便”,以缓和汉人对“剃发易服”的不满。他反对夷夏之分,努力争取汉人地主士大夫的支持。他大批任用汉、契丹和渤海人做官,从而在金朝中央组成了一个多民族的最高统治集团。

社会经济方面的改革。完颜亮继续执行女真人南迁的政策,并对众多的猛安谋克进行整顿合并。他在中原实行括地,派人到各地拘收原侵官地和荒闲的牧地,授予南迁的女真猛安谋克户耕作,积极扶植女真贵族向封建地主转化。多余的土地允许汉人租佃。这一措施促进了女真族猛安谋克内部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形成,同时也扩大了国家的封建领户,增加了税收。

他的另一重大经济措施是印钞铸钱,改革币制。金朝建国以来,一直沿用辽、宋的旧钱,没有铸造货币。贞元二年,他命户部尚书蔡松年主持印制交钞(纸币),与铜钱并行。交钞分为大钞、小钞两类,共十种。朝廷设交钞库,管理印造、兑换事务。正隆二年,他又下令铸造铜钱“正隆通宝”,与旧钱通用。先后在中都和京兆府(今陕西西安)设置了三处铸钱监,专司其事。朝廷制造交钞和铜钱,从而掌握和控制了货币流通,进一步从经济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完颜亮执政十二年,锐意改革,在金朝历史上做出了很多突出、乃至划时代的大事,取得了难能可贵的业绩。但是,他却贸然地发动了对宋战争,企图进而统一江南。为此,他曾作了一系列准备。正隆三年,他命左丞相张浩和参知政事敬嗣晖等人营建汴京宫室,准备迁都于此,作为进兵江南的大本营。四年,他命工部尚书苏保衡在通州(今北京通县)督造战船;下令征调各路猛安谋克军。次年,又遣使签发诸路汉军;同时,大括天下骡马,调发粮食和制造摒弃所用的材料。六年六月,完颜亮到达汴京作进兵江南的部署。它赋诗言志:“万里车赎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13)九月,他发动对宋战争,并分四路出发。一路自海道进攻临安;一路自蔡州(今河南汝南)出发,进攻荆州(今湖北江陵);一路由凤翔进攻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待命入川。他亲自率领三十二总管兵,进军寿春(今安徽凤台)。金军“众六十万,号百万,毡帐相望,钲鼓之声不绝,远近大震。”(14)战争初期,金兵进展顺利。汉南道刘萼部攻取宋归化军、蒋州、信阳军。别部徒单贞领兵二万人,大败宋建康都统王权于盱眙,进取扬州。前锋军连败宋军,攻占和州(今安徽和县)。他到和州指挥作战。宋军来战,兵部尚书耶律元宜击退宋军,斩首数万,宋军退保江南。

正当完颜亮南伐,大举进军之时,他的后方却开始动摇。自熙宗皇统年间南北议和以来,宋金间十余年未见战事,双方社会经济都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但是,完颜亮时,金朝的实力尚不及南宋。他的当务之急,是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果,进一步恢复和发展生产,缓和社会各种矛盾,以增强国力、积蓄力量,为统一战争做好充分准备。但是,他却急于求成,幻想在两三年内灭亡南宋,并没有考虑到本国的人力、物力是否能承担一次大规模的战争。他的轻举妄动,导致了一系列政策上的失误,激化了金朝内部的各种社会矛盾。

为了准备战争,海陵王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他下令征调各路猛安谋克军,凡年二十岁以上、五十岁以下者全部纳入军籍,听候调遣。还征调天下骡马,官至七品的只允许留一匹马。为了筹集军费,他提前征收五年赋税,还巧立名目,诸如茶园税、户税、养马钱等。各地制造兵器所用的材料,也全部摊派到老百姓身上,农民往往要杀牛来供应筋革。在这种横征暴敛下,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因此,各族人民的起义风起云涌。“王友直起于大名,耿京起于济南,陈俊起于太行,乘时而啸聚者,处处有之”,不断给金朝统治者以沉重打击。正隆五年,又爆发了撒八、窝斡领导的契丹农牧民大起义。起义得到了西北路(今内蒙古正蓝旗西北)各族人民的热烈响应,声势越来越大。各族人民的起义,如火如荼,迫使海陵王不得不抽调大批军队前去镇压,削弱了对宋作战的力量,也从根本上动摇了他的统治。

迁都汴京是他极大的失策。中都经海陵王近十年的经营,已经成为金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既能控制女真族发源地的东北,又可以直接统治汉人居住区的中原,控制了中都就可以控制全国。迁都汴京使海陵王远离了北方的根据地。他只想着南伐的便利,却没有想到远离根据地就有失败的危险。果然后来金世宗东京政变,海陵王鞭长莫及,无法采取有效的对策。


海陵王南伐,并没有完全取得女真贵族的支持,而且进一步激化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自准备南伐起,先后有几个大臣进谏,海陵王对他们非杖即杀。最后皇太后徒单氏亲自出面劝阻,竟被他派护卫杀死。海陵王杀皇太后,朝中震动,再无人敢出面反对南伐。但是,一场推翻他的政变却在紧张的酝酿之中。

当时,完颜雍正担任东京(今辽宁辽阳)留守,他是女真贵族中很有威望的人物。海陵王对完颜雍并不信任,命渤海人高存福为副留守,监视完颜雍的活动。海陵王杀徒单太后等女真贵族后,又有人传言说他“且遣人来害宗室兄弟矣”(16),这就更使完颜雍陷入惊慌之中。契丹农牧民起义爆发后,咸平府谋克括里也起兵造反,准备进攻东京。完颜雍利用这一机会,公开扩充军备,加紧称帝活动。正隆六年秋,婆速府路总管完颜谋衍和曷苏馆猛安完颜福寿先后归附,使完颜雍的势力大增。十月初七日(海陵王大军渡淮前一天),完颜谋衍与完颜福寿在东京发动政变,杀高存福,拥立完颜雍做皇帝,是为金世宗。金世宗下诏废黜完颜亮,改元大定。不久,中都留守阿琐等起而响应,金世宗决定迁赴中都。

东京政变使南伐的金军士气涣散,在战场上接连失利。十一月,进军四川的一路和自海道进军的一路,相继被宋军打败,只剩下完颜亮亲自率领的一路军在江北孤军作战。但他不顾整个战局的形势,仍然坚持进军。十一月上旬,金军战船由杨林口(今安徽和县东)进入长江,攻打江南的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长江东岸),被宋中书舍人虞允文率领的宋军击败。海陵王还军和州,进驻扬州。
采石之战后,金军士气更加低落,逃跑现象屡有发生。海陵王大怒,下令士卒逃跑者杀其蒲里衍,蒲里衍逃跑者杀其谋克,谋克逃跑者杀其猛安,猛安逃跑者杀其总管。这才暂时阻止了逃亡现象。
十一月二十六日,海陵王集中兵力,勒令将士于次日在瓜州(今江苏邗江县南,运河入江处)渡江。这天夜里,以耶律元宜为首的部分将领决定发动政变,杀死完颜亮,然后举兵北还。次日拂晓,完颜元宜等率领将士袭击完颜亮。完颜亮闻变,以为是宋军劫营,急忙起身穿衣。这时一支箭射入帐内,他拿起一看,很吃惊地说:“乃我兵也。”刚伸手取弓,便中箭倒地。叛将纳合斡鲁补上前刺杀,完颜亮中剑后手足犹动,叛将们缢杀了他。耶律元宜代行左领军副大都督事,率军北还。海陵王统一江南的事业,完全失败了。他死后金世宗降封他为海陵郡王,正史称他为海陵王。

海陵王南伐虽然失败了,但他所进行的改革却在金代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海陵王所改革的政治制度,“终金之世守而不敢变焉”。海陵王迁都中都的举动,不仅对金代历史影响重大,而且也给金代以后的中国历史以深远的影响。“宗干之后又不幸而有海陵”,然而,这个在金代历史上被视为“不幸”出现的人物,却又恰恰有幸出生在女真族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的急剧变革的时代。这就使他有可能顺应历史的要求,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为自己在金史上争得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主流方面说完颜亮是应予肯定的历史人物,他将作为女真族杰出的改革家载入史册。



琳儿评价:
不是评论家.只是我对他的看法吧.个人想法不同,不能做参考
他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但是却不是一位仁君,仁者得天下,他却崇尚武力得天下,
战争对百姓的伤害是最大的,他却忽视了百姓所要的太平.
[ 此贴被琳儿来也在2010-01-15 08:40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18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