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收集——历史篇】任务(2)之大汉风云……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7205 回复:13

[活动专题] 【素材收集——历史篇】任务(2)之大汉风云……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灬千ヽ

ZxID:264835


等级: 内阁元老
倾力而为。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8-28 0
【素材收集——历史篇】任务(2)之大汉风云……
— 本帖被 天若舞 执行合并操作(2010-09-26) —















[align=center][color=#ff0000][size=3][b]====================================================== [/b][/size][/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ff0000][size=3][b]本月任务:[size=5]大 汉 风 云[/size] [/b][color=#6600cc](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color]
[/size][/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ff0000][size=3][/size][/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ff0000][size=3][b]======================================================
回帖时间:2009年09月01日至15日[/b][/size][/color][/align]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42691] [/align]
[align=center][color=#669900][size=4][b]【汉】[/b][/size][/color][/align][align=center]
[color=#669900][size=2][color=#6600cc]西汉[/color]——在西汉统治近四百年历史中,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使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size][/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669900][size=2][/size][/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669900][size=2][/size][/color][/align][color=#669900][align=center][size=2]*
[color=#6600cc]东汉[/color]——由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他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王朝,重新恢复由刘氏统治的汉王朝,史家称此汉朝为东汉。[/size][/align]



[align=left][color=#ff0066][size=2](1)[color=#6600cc]政治经济[/color][color=#6600cc]类[/color]——包括历史事件、制度、政策、科技、外交等。[/size][/color][color=#ff0066][size=2]
      例如:[color=#ff0066]文景之治、[/color]丝绸之路的开辟、最早研究科学的墨门。[/size][/color][color=#ff0066][size=2]

(2)[color=#6600cc]人文艺术类[/color]——包括人物、诗赋、雕刻、民俗、典故、传说、奇闻异事等。[/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ff0066][size=2]        例如:昭君出塞、项羽、刘彻、《史记》、[color=#ff0066]霍去病墓石刻群雕、腊八粥的起源。[/color][/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ff0066][size=2]        ==》这里要注意的是,汉朝是没有诗词的,只有诗赋。[/size][/color][color=#ff0066][size=2]

(3)[color=#6600cc]小说类[/color]——给大家介绍有关汉代的小说,一定要有介绍或个人点评哦!(每人最多三部)[/size][/color][color=#ff0066][size=2]
        例如:古代、穿越、武侠、耽美……都都都可以O(∩_∩)O~[/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ff80c0][size=2][/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ff80c0][size=2][/size][/color][/align][color=#6600cc][align=left]
[color=#0000ff][color=#6600cc][/color]
[/color]
[color=#669900][size=2]【要求】
1.字数在200—2000之间。
2.[color=#669900]每人只能选一个类型[/color],只能回复一次,不得多楼回复、灌水!
[/size][/color][size=2][color=#669900]3. 内容补充请本楼修改。请查看楼上有无重复;对以上有补充的,请注明几楼。
4.  请不要整篇文复制粘贴(谢绝百度全文复制),排版清楚,尽量避免过多古文段落。[/color]

[/size][/align][align=left][color=#6600cc][size=2]【评分标准】[/size][/color][/align][align=left][size=2][color=#6600cc]除了宣传帖的给分标准之外,在本次活动中,[/color][color=#6600cc]介绍关于汉代的小说,每部奖励1-10PPB;(1)、(2)类的点评分也会有1-10PPB奖励。[/color][/size][/align][align=left][color=#6600cc][size=2][/size][/color][/align]
[/color][/color][color=#6600cc][/color]
[ 此贴被灬千ヽ在2009-09-20 17:12重新编辑 ]
百草春生

ZxID:3358438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孟客
偶尔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9-01 0
第二类 
霍去病  
1.生平简介

    霍去病(前140—前117),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中国西汉武帝时期名将,汉族,杰出的军事家。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

  元朔六年(前123),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骠姚校尉 ,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歼2000余人,受封冠军侯。元狩二年(前121)封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的匈奴部,歼4万余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打通了西域道路。四年夏,与卫青各率5万骑过大漠(今蒙古高原大沙漠)进击匈奴。霍去病击败左贤王部后,乘胜追击,深入2000余里,歼7万余人。后升任大司马,与卫青同掌兵权。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前117)病卒,年仅24岁。

2.家族

    霍去病的姨母是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舅舅是名将卫青。

  霍去病曾在出征的途中看望自己的生父霍仲孺,并把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带回朝廷。霍光后来得到武帝重用,成为托孤重臣,曾废立皇帝,为汉宣帝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

  霍去病有一个儿子霍嬗,在霍去病死后,六年以后的元封元年(前110年),霍嬗从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史记·封禅书》“礼毕,天子独与侍中奉车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后不久暴卒,谥号为哀。霍嬗死时可能只有十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居六岁,元封元年,嬗卒,谥哀侯。无子,绝,国除。”,没有后代,霍去病的后代至此断绝,冠军侯国也因此而除。于是,霍光以自己的儿子霍山、霍云过继给霍去病为孙,在69年,因谋反被汉宣帝灭族。

3.辉煌战绩(六战六捷)    霍去病初次征战,年方十八,即率领八百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这次战斗杀死匈奴2028人,并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霍去病因此开始锋芒毕露,得“勇冠三军”之意而封冠军侯。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夏,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发动了两次对匈奴的河西战役,大胜而回。春天的作战中霍去病率一万骠骑,六天中转战西域五国,越过焉支山一千多里后给匈奴以重创,歼敌近九千人,俘获匈奴祭天金人,但是霍去病的损失也非常大,最后班师时只有三千余骑。夏天的战役成果更大,在与共同出击,作为另外一支夹击部队的公孙敖失去联系的情况下,霍去病孤军深入,到达祁连山,杀敌三万余,让匈奴的实力受到一次非常大的打击。《西河舊事》载当时的匈奴人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两次河西战役之后,汉朝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区。后来他还出色地平息了匈奴降军的骚乱,匈奴从此退到了漠北一带。霍去病被汉武帝重用,风头开始盖过舅舅卫青。

    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调集10万骑兵,随军战马、步兵辎重无数,由卫青和霍去病各领五万骑兵,东西两路向漠北进军。霍去病率军从代郡出发,行军两千多里,大败左贤王,歼敌70443人,左贤王部几乎全军覆没。在这次长途奔袭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山(今蒙古国肯特山)以祭天,禅姑衍山(肯特山以北)以祭地,得瀚海(贝加尔湖)而班师。自此,匈奴迁到更偏远的地方去了,长城内外一片和平景象,人民安居乐业。霍去病因此得封大司马骠骑大将军,与舅舅卫青大司马大将军平起平坐。

  霍去病六击匈奴、每战皆捷,说他天幸也好,说他处处有优先权也好,但不要忽视他每一次孤军挺进,每一次面对强敌,每一次以少战多时所承担的凶险、困难和艰苦卓绝。这绝对是需要大决断,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才能做到的。

4.最辉煌一刻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汉武帝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

  这时的霍去病,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汉军的王牌。汉武帝对霍去病的能力无比信任,在这场战争的事前策划中,原本安排了霍去病打单于,结果由于情报错误,这个对局变成了卫青的,霍去病没能遇上他最渴望的对手,而是碰上了左贤王部。

  然而这场大战完全可以算是霍去病的巅峰之作。在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的过程中,霍去病率部奔袭两千多里,以一万五千的损失数量,歼敌七万多人,俘虏匈奴王爷三人,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大约是渴望碰上匈奴单于,“独孤求败”的霍去病一路追杀,来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带。就在这里,霍去病暂作停顿,率大军进行了祭天地的典礼——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举行,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举行。这是一个仪式,也是一种决心。

  封狼居胥之后,霍去病继续率军深入追击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方才回兵。从长安出发,一直奔袭至贝加尔湖,在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沿路大胜,这是怎样的成就!

  经此一役,“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从此成为中国历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终生奋斗的梦想。而这一年的霍去病,年仅二十二岁。


    说起霍去病一生中最辉煌的一刻,非封狼居胥莫属,小草一直记得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话说这是我最喜欢的几首诗之一,印象特别深,特别是封狼居胥那一段,气概非常。这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将军一生中最渴望做到、最难做到的事情,还是一个国家强盛的象征,一个民族辉煌的标志,永载史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5.纵死犹闻侠骨香

    在完成了这样不世的功勋之后,霍去病也登上了他人生的顶峰:大司马骠骑将军。然而仅仅过了两年,元狩六年(公元前117),24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去世了。褚少孙在《史记》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中补记:“光未死时上书曰:「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赐谥景桓侯,绝无后,臣光愿以所封东武阳邑三千五百户分与山。」”这是史书中对霍去病死因的唯一记载。

  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死非常悲伤。他调来铁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霍去病墓地。他还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霍去病谥封景桓侯。

    少年将军霍去病并不是完人,他曾经射杀李敢,也曾经御下严峻。然而再严峻他仍然是军神,所有的士兵都向往成为他的部下,跟随他杀敌立功。他一生四次领兵正式出击匈奴,都以大胜回师,灭敌十一万,降敌四万,开疆拓土,战功比他的舅舅卫青还要壮观。对于整部世界军事史和中国史来说,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传奇。

  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边,墓前的“马踏匈奴”的石像,象征着他为国家立下的不朽功勋。千载之后,世人仍然遥想少年大将霍去病的绝世风采,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倾倒,为他那不恋奢华保家卫国的壮志而热血沸腾。

6.和霍去病有关的一些小说(额外写一下而已,有兴趣的可以去看)

  《三生有幸》
  《大漠谣》
  《祁连雪》
  《骠骑行》
  《汉关》
  《苍狼》
  《少年行》
  《陌桑纤尘舞》
  《那一世,君为将军奴为狐........ 》
  《天誓》
  《长安汉月》

   

    沿霍去病的历次战役一路寻来,觉得他随历次战役的成长脉络清晰可见,时势造英雄,这位军事天才生而逢时,正碰上汉武这样开疆拓土的一代雄主,两大民族间酝酿已久的殊死决战,伟大历史时刻的风云际会,再加上他以外戚的身份为汉武赏识,得以弱冠之年崛起于行伍,建功塞外,即有天幸,更靠的是他个人把握机会的能力。

    这里还想补充一下霍少成功的其他因素。除却当时汉朝的经济文化的强盛,使其在国力上足以支持大规模的战争,有更大的文化辐射圈,有更大的向心力,公平地说霍去病比其他人是多些客观优势,每次大战兵马都让他先挑,“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去病”,麾下甚少成名人物,下属称心,符合他说一不二,令出即行的独断作风,霍少个性强硬,心狠手辣,军中大多数人对其即敬又怕,这种人统帅的军队战斗力往往比慈眉善目的将领统帅的军队要强上几倍。再加上汉武对其无条件的支持,不仅在装备和后勤保障上,关键还在信任和放手上,霍少脾气刚硬,羁傲不驯,牛劲上来时连皇帝都顶,“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出征塞外很少上报过程,一副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架势,故汉武没有象对卫青那样咬耳朵,用谁不用谁。不过呢这也与其于生俱来的霸气有关,虽然令人叹服,但只适合他自己,而且有一个就够了,不然满朝文武都跟着学样,个个梗着脖子,看武帝不大开杀戒才怪。

  中国历史,历来成王败寇,霍去病年纪轻轻就成不世之功,达不到的人当然要说此乃天幸,对此不多做争论,我感兴趣的是霍少如果活得久一点,在汉武以后的用兵中一定还有出场机会,他会不会有失败的时候?虽说“胜败兵家事不期”,但以我对霍去病个性的分析,这个霸气十足,天赋极高的人如果落败恐怕很难象其他人那样卷土重来,他象极了项羽,一生只求一败,一生只堪一败,一败便是一生。因此在他鼎盛的时候让功勋永驻倒也不失为历史的慷慨!

楼主留言:

活动时间很长O(∩_∩)O~慢慢编辑没事。。

[ 此贴被灬千ヽ在2009-09-06 14:43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3 条评分 派派币 +50
rainlxsh

ZxID:3206502


等级: 素材组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09-01 0
2 人文艺术类
称制终身:东汉和熹皇后邓绥

    东汉王朝最著名的皇后,除了阴丽华,恐怕就要数邓绥。她是汉和帝刘肇的皇后。

汉和帝刘肇有两位皇后:

    第一任皇后是阴氏,心眼儿不好,老想害别人,无奈不是人家的对手,年纪轻轻就给气死了。

    第二任皇后是邓绥,心眼儿不错,可惜太富有心计,除了她老公刘肇,真正喜欢她的男人估计没几个。

    心计,是在东汉后宫生存的首要资本。邓绥拥有这一资本,所以,她从万千粉黛中脱颖而出,把持朝政17年。
   



    纵观中国封建史,除了极少数“个案”,皇后都是出身名门。

    邓绥出身名门。她的家庭条件就很符合当皇后的标准:出身于河南南阳新野的名门望族,母亲阴氏是汉光武帝刘秀的皇后阴丽华的亲侄女;其祖父更了不得,乃是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开国功臣邓禹!有这两个不一般的人物撑门面,邓氏家族在当时可是响当当的,连皇帝都得礼让三分。

    或许是遗传基因好,邓绥从小就很聪明,6岁能读史书,12岁已通《诗经》、《论语》,像女红这类女孩儿家擅长的事,邓绥却不感兴趣。

    由于邓家恪守孝道,家教甚严,邓绥养成了克己奉礼的性格。她5岁的时候,年迈的祖母亲自为她剪发,因老眼昏花,不小心剪破了她的额头,邓绥竟忍痛不语。家人见状很奇怪,就问她疼不疼。邓绥说:“不是不疼,只因太夫人怜爱我,这么大年纪了还为我梳理头发,我实在不忍伤她老人家的心,所以才强忍着不说。”一个5岁的孩子,能说出这样明事理的话,谁敢说她日后不会有所作为?

   

    邓绥13岁那年,汉室例行选美,邓绥幸运入选。谁料想邓绥的父亲忽然病重,不久就撒手人寰。父亲的死,让邓绥悲恸欲绝,她放弃了入宫的机会,尽心为父守丧,饮食起居恪守孝道。据说3年时间里,她连咸菜都不曾吃过一口,以致面容憔悴,亲戚们见了她几乎不敢相认。

    3年后,又一轮宫廷选美开始,守丧期满的邓绥再次“中标”。这次,邓绥没有推托。深居闺中太久了,她觉得憋闷,想走出去闯一闯,看看外面的天地。

    公元96年,16岁的邓绥怀着玫瑰色的梦想,踌躇满志地走入东汉后宫。


 
    邓绥一入宫,就以倾国之色压倒众人——“后长七尺二寸,姿颜姝丽,绝异于众,左右皆惊。”(《后汉书?皇后纪》)按照现在的观点来看,是那种又高又漂亮的修长美女,于是很快就获得了和帝的宠爱。
   

    汉和帝刘肇更是被邓绥的美貌迷住了。他一见邓绥,即惊为天人,觉得身边所有的女人都不能与之相比。他将邓绥册封为贵人,让她居住在嘉德宫。几乎每天晚上,他都要在嘉德宫留宿。

    这样一来,和帝的大老婆阴皇后不乐意了。这位阴皇后的母亲是邓禹的另一个孙女,算起来,她还是邓绥的亲戚。阴皇后比邓绥早入宫3年,也很聪明、美丽,入宫不久就被封为贵人,然后又被立为皇后。可是,这位阴皇后心眼儿小,她不许和帝亲近别的女人,和帝若在别的嫔妃处留宿,她就会拍桌子摔板凳。

    邓绥入宫后,阴皇后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常在和帝面前说邓绥的不是。和帝为此很烦阴皇后,渐渐地,他连阴皇后住的长秋宫都不常去了。

    邓绥一人独享宠爱,可她非但没有任何骄横之举,反而变得更谦恭了。对其他嫔妃,她常百般抚慰,言辞极为恭敬。即便是宫女、侍从,邓绥也常对他们施以恩惠,从不盛气凌人。

    对于阴皇后,邓绥明知她嫉恨自己,仍尽力与其改善关系:若是身上的衣着与阴皇后雷同,她就立即更换,生怕抢了阴皇后的风头;若是与阴皇后一同觐见皇上,她从来都是站在一旁,不敢坐下;若与阴皇后同行,她则躬身而立,让阴皇后先行,以示自己的卑微。更难得的是,每当和帝到邓绥的寝宫留宿,她十次有九次装病不见,而是劝和帝多亲近阴皇后。

    这就是邓绥的高明之处。她深知宫廷内的斗争不是个人之间的斗争,而是集团之间的斗争,所以,她借助表面的谦恭为自己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生存环境,壮大自己的“后援团”。

    邓绥的谦恭,博得和帝的赞赏,他到邓绥那儿去的次数越来越多。阴皇后恼恨和帝薄情寡义、贪新忘旧,和帝偶尔到长秋宫留宿,她总是推说身体不舒服,不愿与皇帝亲热。

    邓绥得知此事,常垂泪叹息。和帝问她何故,邓绥说,她与阴皇后都无子嗣,后宫嫔妃所生的几位皇子,也都不幸夭折,她担心东汉皇室后继无人。和帝一听,觉得邓绥比阴皇后更近人情,而且处处为汉室着想,从此更加疼爱她。

    一次,邓绥染病,和帝心疼不已,特许她可以召家人进宫探视,且不限时日。邓绥口中谢恩,却拒绝了皇帝的美意。她说:宫廷乃皇家禁地,若让外人长久滞留宫中,不但有违圣制,那些大臣也会批评陛下您徇私情、指责臣妾我不知足。这番话一出,和帝对邓绥的敬重又加深了几分。

    阴皇后见邓绥声名日盛,不禁恼羞成怒,天天想着怎么弄死邓绥。公元101年,和帝病危,阴皇后认为时机到了,就对着自己亲近的随从立下誓言:我若得志,一定先除掉邓绥,将邓氏满门抄斩!

    由于邓绥在宫中人缘很好,有人把此话偷偷地转告给她,希望她有所防备。邓绥听了,大吃一惊,她知道,和帝一死,自己的靠山就倒了,而和帝无子嗣,到那时,阴皇后临朝称制,自己绝对死无葬身之地。邓绥不愿意死在阴皇后手中,就想喝毒药自杀。宫女们急忙劝阻,并谎称皇上的病已痊愈,邓绥信以为真,放弃了自尽的念头。

    事有凑巧,没过几天,和帝果然康复。他得知邓绥寻死之事,将其理解为“邓贵人对朕情深意重”,对其更加宠爱。

    阴皇后计划落空,开始采取旁门左道。她请来巫师下蛊,咒邓绥速死、皇帝无子,以期保全皇后之位。此事最终被和帝知道了。和帝大怒,下令逮捕了相关人员,并将阴皇后赶出长秋宫,命她到桐宫深刻反思。阴皇后哪能咽得下这口气,不久就一病不起,活活地气死了。——“十四年夏,阴后以巫蛊事废,后请救不能得,帝便属意焉。后愈称疾笃,深自闭绝。”(《后汉书?皇后纪》)

    阴皇后被治罪关押时,邓绥曾出面替她求情,和帝不但没有批准,反被邓绥这种不计前嫌、宽宏大量的胸怀所感动。事隔不久,有朝臣奏称:长秋宫虚位,应选贤德者充任。和帝马上指定邓绥当皇后。“会有司奏建长秋宫,帝曰:‘皇后之尊,与朕同体,承宗庙,母天下,岂易哉!唯邓贵人德冠后庭,乃可当之。’至冬,立为皇后。辞让者三,然后即位”。

    邓绥含笑入主长秋宫,从此步入了政治坦途。



    邓绥登上皇后宝座后,仍旧谦和待人,谨慎自制。她带头掀起节约运动,着布衣,尝素食,凡各地上贡的奇珍异宝,全部下令禁绝,只要求供应纸、墨。

    邓皇后的所作所为赢得了宫廷内外的赞赏,才女班昭还参照她的作为,写下了传世名作《女诫》。

    公元105年,汉和帝驾崩。和帝死时,朝中尚未立太子,整个东汉皇室,只留下寄养于民间的两个小皇子。

    25岁的邓绥果断地担起了朝廷重任。她派人寻回两个小皇子,扶持年纪最小的皇子刘隆登上帝位,即历史上的汉殇帝。而她本人,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掌握了朝中实权。

    可怜汉殇帝命短,才当了8个月皇帝,奶还没断,气就断了。于是邓绥又从皇室近亲中挑了个13岁的男孩登基,即汉安帝刘祜,她则继续临朝听政。

    实事求是地说,邓绥的确有治国的本领。

    和帝刚死时,宫中有人趁乱偷了一筐宝珠。邓绥认为,此事虽小,但关乎宫廷风纪,于是决定亲自查办此事。为防屈打成招、累及无辜,她没有采取刑讯逼供的方法,而是深入宫中调查,经察言观色并与众人交心,终于让盗贼认罪伏法。

    邓绥临朝以后,灾害不断,蛮夷入侵。面对天灾人祸,邓绥丝毫不显慌乱,她任用贤良,集思广益,采取有力措施稳定局势。听说百姓挨饿,她就通宵不眠,并亲自裁减宫中开支,赈济灾民。

    邓太后的威望很快树立起来,赢得了天下人的敬重。

    但是,邓绥也有过失,那就是过分依赖外戚,过于看重权力。

    和帝在世时,邓氏家族受封赏者很少。邓绥担心邓氏家族像历史上的外戚集团那样惨遭不测,每逢和帝提起封赏她的娘家人,她总是“哀请谦让”。邓绥的长兄邓骘很有能力,但也不过是个虎贲中郎将。邓绥执政后,为稳固自己的地位,开始依赖娘家人。经她提拔,她的娘家兄弟个个官居要职,从中央到地方,到处都是邓氏家族的势力。

    凡太后摄政,必引来外戚参与国家机要并被委以重任,这是东汉政治舞台上的惯例,也怪不得邓绥。

    再说,邓绥并没有一味地骄纵外戚,她对娘家人要求很严格,常告诫他们不可飞扬跋扈,不许他们做任何违法乱纪的事。在她的管教之下,邓氏家族成员还算清明、忠顺,对当时社会的稳定也作出了贡献。

    倚重外戚,又不大权旁落,防止受人挟制,这也是邓绥的另一个高明之处。

    或许是邓绥认为自己太高明了,比真正的皇帝还要高明,所以,她渐渐对权力产生了迷恋。汉安帝刘祜长大之后,她仍旧临朝听政,不肯退出历史舞台。倘若有人劝她“退出”,轻则被削职,重则被处死,她绝不手下留情。

    公元121年,邓绥去世,被葬于洛阳北邙山上。汉安帝刘祜亲政后,下令将邓氏满门抄斩。邓绥若九泉之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我的点评

    邓绥,是一位伟大杰出的女性。在一个对女性处处压迫的封建社会里,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刚柔并济的女子,用智慧上位,最后在最高权力舞台上施展自我价值与抱负。她死后,政权归于安帝,宗族被灭——这是一个女性在男权社会里突围的代价。而她的没落,是所有政治女人的悲剧。
[ 此贴被灬千ヽ在2009-09-06 14:46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23





无聊的

ZxID:443235


等级: 热心会员
消失了一百年,才知道什么是再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09-01 0
(1)政治经济类
        汉代官制




东汉的政治组织与西汉基本相同,而稍有损益。光武帝即位后,为紧缩开支而裁减官僚机构,减少官员名额,每年节省俸钱开支以亿万计。

东汉的中央政府,还是以三公九卿组织而成的。但在新皇帝即位之时,则以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总揽政务。光武躬政,以尚书台总领纪纲,职无不统。御史台也合并在少府下面。侍中在西汉本是加官,到东汉设立侍中寺,献帝时给事黄门也并入侍中寺,成为少府下面的一个机构。



西汉时,有太师、太傅、太保,称为上公,而东汉则仅有太傅一人,也称上公。《东汉会要·职官一》云:“太傅,上公一人。原注说:掌以善导,无常职。”光武帝以卓茂为太傅,封褒德侯,食邑二千户,赐几杖车马。此后,每当新皇帝即位,辄置太傅录尚书事,总揽朝政。录尚书事这一官称创始于西汉,武帝曾以张子孺为录尚书事。东汉时赵熹、邓彪、张禹、冯石、冯鲂、桓焉、赵浚等均任录尚书事,死即除其官。汉灵帝时,以陈蕃为太傅录尚书事,被杀后,又以胡广继任,这是例外。东汉末,董卓曾在长安自尊为太师,位在太傅之上,但死后即除其官称。太傅有属吏,据《汉官》记载有长史一人,秩千石,掾属24人,令史、御属22人。

上公之下是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光武帝初即位,置大司马,至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才改大司马为太尉。《后汉书·百官一》载:“太尉,公一人。原注曰:掌四方兵事功课,岁尽即奏其殿最(最,表示政绩优异,殿,表示政绩下等)而行赏罚。”凡国家有大事,即与司徒、司空共同商议。牟融、徐防均以太尉录尚书事,与太傅参决政事。这说明太尉除主兵政外,也兼管民政。太尉分领太常、卫尉、光录三卿。其属吏有长史一人,秩千石,总管各曹事务。诸曹掾、史、属24人。在诸曹中,西曹主府中官吏的任用;东曹主二千石的迁转和任用;户曹主管民户、祠祀、农桑;奏曹主管奏议;辞曹主管辞讼;法曹主管邮驿日程期限;尉曹主管卒徒转运事;贼曹主管盗贼;决曹主管刑法;兵曹主管兵事;金曹主管货币、盐铁;仓曹主管仓谷。此外,还有黄阁,主簿录省众事,为阁下诸吏之长。又有令史及御属23人,阁下令史掌管仪仗执事;记室令史掌管上章表报书记;门令史主管府门。其余令史掌管各曹文书。

光武即位,初置大司徒,《汉官仪》说:“王莽时,议以汉无司徒官,故定三公之号曰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世祖即位,因而不改。”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去“大”,称司徒。《后汉书·百官一》载:“司徒,公一人。本注曰:掌人民事。凡孝民孝悌、逊顺、谦俭、养生送死之事,则议其制,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若国家有大事,即与太尉、司空共同商议。司徒主人,掌教化,分领太仆、鸿胪、廷尉三卿。属吏有长史一人,秩千石。掾属31人(《汉官目录》作30人,此据《后汉书·百官一》),令史及御属31人。光武帝即位,依武帝故事,置司直,居丞相府,助督录诸州,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省置。汉献帝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复置司直,但不隶属司徒,掌督中都官,不领诸州事。

司空,公1人。光武即位置大司空,建武二十七年去“大”,为“司空”。《后汉书·百官一》云:“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国有大事,则与太尉。司徒共商议。司空主地,分领宗正、少府、司农三卿。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改司空为御史大夫,职如司空,不领侍御史。其属吏有长史1人、掾属29人、令史及御属42人。



东汉初年,征拜三公多是知名经师,当时皇帝勤于政事,好明察,仅以尚书协助自己处理政务,不以实权交给三公。并且对仅有考课任务的三公,还课其殿最,往往以小过而免退之。例如宋弘为大司空,在位五年,因考核上党太守无所依据而坐免官。伏湛行大司徒事,以冬祭高庙,因河南尹与司隶校尉在庙中争论,而湛不举奏,坐免官。赵熹为太尉,明帝永元三年(公元60年),以考核中山相薛修事不实,坐免官。冯鲂为司空,永平四年(公元61年)以考核陇西太守邓融事,听任奸吏所为,坐免官。更有甚者,至于诘责诛斥,例如韩歆为司徒,因好直言,无所隐讳,光武帝不能容忍,把他免官,遣归乡里,并下诏责之。韩歆惶恐不安,与其子婴皆自杀。其后欧阳歙、戴涉为大司徒,皆以罪下狱死。


西汉时,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卿。光武即位,沿西汉旧制,也置九卿。其所职掌,也与西汉略同,只是机构的裁并,属官的精简,有异于前。此外,东汉的九卿,分别隶属于三公。《通考·职官考》说:

太常、光禄勋、卫尉三卿,並太尉所部;太仆、廷尉、大鸿胪三卿,並司徒所部;宗正、大司农、少府三卿,並司空所部。




东汉九卿之长均加“卿”字,其秩皆中二千石。此外,东汉九卿与西汉不同者还有:

(一)“光禄勋”设中郎将(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东汉末还有东、北、西、南中郎将)。

(二)“少府”设尚书令一人(秩千石)、尚书仆射一人(秩六百石)、尚书6人(秩六百石)。“尚书”在西汉成帝时,初分四曹:常侍曹、二千石曹、民曹、主客曹(一说五曹,多一个三公曹),东汉初分为六曹:改常侍曹为吏曹,又把主客曹分为“南主客曹”与“北主客曹”。“尚书”又设左右丞2人(秩四百石),《后汉书·百官三》载:“掌录文书期会,左丞主吏民章报及驺伯史。右丞假署印绶,及纸笔墨诸财用库藏”;侍郎36人,每曹6人(秩四百石),掌作文书起草;令史18人,每曹3人(秩二百石),后增剧曹3人,合为21人。可见尚书组织之庞大。

从表面上看,东汉的中央职权,似乎是三公、九卿在行使,其实并不如此,实际的权力掌握在尚书台手中,所谓“三公”只不过是充当傀儡而已,虽然他们分管了九卿,但都不能发号施令。《后汉书·仲长统传·法诫篇》说: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政归台阁(即尚书台),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东汉中央官制与西汉官制最突出的区别,就在于尚书台的组织。尚书之官称创始于秦代。不过在秦时,所谓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吏,其任务仅仅主管在朝中传达诏令,当时皆以文人为之,至汉武帝改尚书为中书,以宦官任之。成帝时,再恢复尚书旧名,尚书的由来虽然已久,但至西汉末,在中央政府中并不重要,只不过是宫廷收发而已,地位极低。至东汉光武帝,为了推行绝对的独裁政治,对于自己钦命的三公,也不信任,把国家的大权全部集中到自己手中。为了处理政务,那些侍从左右的尚书,便是他最好的助手。自此以后,尚书的权威日益高涨。《通考·职官考》云:至后汉,则(尚书)为优重,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盖政令之所由宣,选举之所由定,罪赏之所由正,斯乃文

昌天府,众务渊薮,内外所折衷,远近所禀仰。非常清楚,所谓尚书台,就是皇帝宫廷的办公厅。这是实现中央集权政治一种必要的政治机构。因而宫廷的办公室就取代了中央政府,而皇帝的侍从也就一跃而居于三公之上。于是,尚书就由事务官变为政务官了。因为尚书事权极重,所以当时称之为“政归台阁”。所谓“台阁”,就是指宫廷办事处的意思。

除三公、九卿、尚书台以外,东汉又有各级将军,也是中央要员,《后汉书·百官志一》云:

比公者四:第一大将军,次骠骑将军,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将军。

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在三公之下。前、后、左、右将军,位在上卿之下,不常置,东汉中期以后,太后临朝称制,外戚执政,常假借兵权以自重。于是,大将军便成为中央的主要官员了,并与太傅三公合称为五府。《通考·职官考》云:

自安帝,政理衰缺,始以嫡舅耿宝为大将军,常在帝都。顺帝即位,又以皇后父、兄弟相继为大将军,如三公,汉末犹在三公上。梁冀、窦武、何进皆以大将军录尚书事,专制朝政。将军下设长史、司马各1人,皆千石,从事中郎2人,六百石,职参谋政。此外,又有掾属29人,令史及御属31人,均在府中供职。将军领兵的,都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每部校尉1人,比千石,掌领兵,是统率营部或某一兵种的武官。军司马1人,比千石,主兵。部下有曲,曲有军侯1人,比六百石,掌监军。曲下有屯,有屯长1人,比二百石。凡不设置校尉部的,但置军司马1人。又有假司马、假侯,都是副贰之职。所属兵员多少无定额。其余杂号将军,有事则置,因事命号,事已则罢。也有部曲、司马、军侯以领兵,也有掾、史分掌兵器与营务。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复置度辽将军,以护南单于,因其内部时有不稳,遂为常设将军。灵帝时设“西园八校尉”防守京都洛阳,以宦官负主要责任,开宦官统兵之恶例。东汉政府对于少数民族,也设有多种专官,如“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等。
[ 此贴被无聊的在2009-09-01 12:05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20

                          得瑟死你………………
老両

ZxID:4626706


等级: 内阁元老
『 四季很好,如果你在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09-01 0
人文艺术类
东汉抒情赋




以赋抒情,这是汉代作家对屈原艺术创作的直接继承,自汉代初叶,就不断地有作家将其愤懑、感伤诉诸赋中。只是在西汉时,以司马相如、扬雄为代表的铺陈之作成为赋的正宗,而抒情赋则如涓涓细流,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扬雄的《逐贫赋》等,前启后继,不绝如缕。东汉时期,由于政治文化以及其他方面条件的变化,士人处于外戚、宦官争权夺势的夹缝中,志向、才能不得施展,愤懑郁结,便纷纷以赋宣泄其胸中不平。于是,这涓涓细流逐渐汹涌奔腾起来,蔚为大观。 



东汉抒情赋主要有纪行赋和述志赋两类。



所谓纪行赋
,就是通过记叙旅途所见而抒发自己的感慨。这类题材源于刘歆的《遂初赋》,东汉赋家时有续作。纪行赋以纪行为线索,兼有抒情述怀,写景叙事,一般篇幅不太长,和那些铺张扬厉的京都大赋明显不同。纪行赋是汉赋发 展过程中开辟出的一个新的境界,是赋家在抒情言志上别寻新途的一种大胆尝试,是后代游记文学的先声。



班彪(3-54)的《北征赋》作于两汉交替的动乱之际。班彪在王莽已亡、 淮阳王刘玄失败的时候从长安到天水避难,途径安定郡城(今宁夏固原)时写下 了这篇作品。《北征赋》在体制上对刘歆的《遂初赋》多有摹拟,就途中所见的 历史遗迹抒发自己的感慨,主张以德化边,反对以武御边,并为人民遭受的苦难 而悲伤流涕。这篇赋四句一转,曲尽其意,文辞典雅,颇具情韵。



班昭(?-120)的《东征赋》是她随其子到陈留时所作,其乱辞称:“ 先君行止,则有作兮,虽其不敏,敢不法兮。”这表明班昭的《东征赋》是效法 其父班彪的《北征赋》而作。赋中记叙自洛阳至陈留的经历,对于孔子、子路、 蘧伯玉等先哲前贤多有称颂,都是触景生情,发为感慨。和班彪的《北征赋》相 比,《东征赋》的感情描写更为细腻,作者把自己内心的矛盾和苦闷曲折而真实 地反映出来,强自开解而又无可奈何,低徊往复,而又有古淡的文风。



东汉纪行赋的殿军是蔡邕(133-192)的《述行赋》。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擅权,闻蔡邕善鼓琴,遂强征其进京。邕不得已而上路,至偃师,称疾而归。他对朝政废坏、朝中大臣互相倾轧,深致不满,对自己被牵连进攻治漩涡耿耿于怀。遂以这次被迫赴京所经历的地点为线索,联想起前代兴亡、善恶之事,抒发了内心的抑郁不平。“登高斯赋,义有取兮;则善戒恶,岂云苟兮。”这正是他沿途所感,也是他取舍往事的原则和创作宗旨。

在他所走过的洛水两岸,从夏王朝到春秋,有多少逆臣贼子扰乱朝政,旋即 又遭到可耻的失败。佛肸为赵简子管理中牟,却率众以叛;管叔、蔡叔非但不维 护周王室的统治,反而勾结殷商后裔作乱;信陵君杀死晋军主帅,夺取兵权,本 是乱臣,却被误称为贤公子。蔡邕为人们不能看清乱臣的本质而深感不平,而对 那些正道直行之士,他总是怀着崇敬的心情,高度推许。在荥阳为保护刘邦而慷 慨赴死的纪信,在偃师伏剑自刎的田横及其部下,都以浩然正气彪炳千秋,蔡邕 对他们无比景仰。每经过一地,古人的善恶行迹,山河气象的阴晴晦明,他心中 沉重的历史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切,都要互相激荡冲溉。压抑在他心中的愤懑不 平,在一地一事一景一物的记述中充分地表现出来。赋中直接指斥当时的东汉天 子,所表现的胆识超越前人。

这篇赋感情痛切沉重,幽思婉转。写历史上的人和事,几乎件件指斥现实; 写山河云雨,仿佛句句有所寄托,从而将历史、现实,景物、情感有机地熔为一 炉。赋的前半篇为吊古,后半篇为伤今,层次非常清晰。全篇以秋天的淫雨作为 衬托,气氛悲凉沉重。山行景色的点缀,也写得生动传神。

述志赋是东汉赋向抒情方面转变的又一新发展。所谓述志赋,是指赋家在社 会动乱、宦 海 沉 浮 中用以宣寄情志的作品。

为述志赋注入巨大活力的当属张衡。

张衡不仅创作了《二京赋》那样表现出传统特色的京都大赋,同时,他还写 作了《思玄赋》、《归田赋》等抒情之作。和帝、顺帝时,衡以特殊才能受到亲 幸,宦官共进谗言诬蔑之。他每为自己的处境苦恼,经常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 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遂将自己的感受写成《思玄赋》。此赋篇幅较长,采 用骚体句式,表现手法也较多地学习《离骚》。陈述自己遭诋毁却不肯屈从俗辈, 遂驰骋想象,遍访古圣先贤,以探求人生玄妙之理,此赋带有较明显的摹拟成分。

张衡的《归田赋》则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和艺术才能,使其成为文坛上独领风骚的作家。仕途的污浊使张衡郁郁不快,想游于纷乱的尘世以外又作不到,于 是他憧憬那与官场形成鲜明对比的田园。他构想出一个充满自然情趣的田园景象:“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鸧鹒哀鸣,交颈颉颃, 关关嘤嘤。”这百草和禽鸟都能任情舒展的田园,这充满勃勃生机的境界,怎能 不令他心驰神往!在这里可以获得赏览自然景物的欢乐,还可以轻松自由地射钓。他的蓬庐远离尘嚣之外,在这里弹奏前代名曲,读圣贤之书,挥毫奋藻,尽情地 陈述其对人生、社会的感受。他笔下的田园充溢着浓厚的生活兴趣,体现出身心 同外在环境的和谐,同时,也带有鲜明的道家色彩。

张衡的大多数作品都表现出对现实的否定与批评。他探讨人生玄妙哲理,也 探寻合于自己理想与性格的生活空间。于是,田园的环境、心境,恰与官场、仕 途形成对比。《归田赋》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语言运用,也同他所展现的内容相称。 作者一反《思玄赋》等作品中的艺术表现习惯,此赋篇幅短小,语言清新自然。 与作品所展现的环境、心情浑然一体。这些特点使《归田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 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乐趣的作品,同时,它也是汉代第一篇比较成熟的骈体赋。 无论从张衡的全部创作看,还是从汉赋的发展过程看,《归田赋》都具有重要的 意义。
纵观张衡的述志赋,《思玄赋》和《归田赋》尽管表现手示有别,但其精神 实质是一致的。赋中写游仙,写归田,这些描写都是用以排遣精神上的苦闷,并 不是真的以隐逸为归宿。赋家身在仕途,但却蔑弃功名,不为官场的勾心斗角所 困扰,而是向往闲逸,追求人身的自由,这就是《思玄赋》和《归田赋》共同的 心理根源。

汉代的抒情赋通常都是理胜于情,东汉的纪行赋和述志赋也不例外。和西汉抒情赋稍有不同的是,西汉赋家把“悲士不遇”作为抒情的主题,感慨自己未能遭逢历史的机遇。而东汉的抒情赋则以知命为解脱,反映出对人生的理性态度,同时流露出个人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惆怅。东汉抒情赋不时出现隐逸倾向,与此同时,积极参与现实,关心国家命运的思想情感也在涌动。
[ 此贴被灬千ヽ在2009-09-06 14:51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20

月咏阿夜

ZxID:8327283


等级: 热心会员
哀莫大于星矢,被作者怎么折磨都不死==|||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09-01 0
这次来的真是早呀 话说可以跳个漂亮姑娘讲讲了 讲王昭君的说~~~
昭君是四大美女之一呀 话说以前我在高中写作文的时候还把她作为题材的==||| 议论文坚毅啊 识大体啊什么的论据哇 无视我把==|||
美女究竟怎么样的美 我们这些后人已经无从知晓了 完全都是YY呀YY==|||
很多人YY画出了美丽的人儿 很多人拍连续剧拍出了美丽的人儿 只是这些都无从考证了。。。。


昭君是个低调的姑娘 所以被冷落后宫 最后下嫁关外。。。。。
戈壁上一把琵琶 断断续续的驼铃会承载着美人无奈伤心的泪水么?





回到主题 先说下美女的简历吧


王昭君,姓王,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兴山县)人,汉族。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她是汉元帝时以“良家子”的身份入选掖庭的。当时,呼韩邪来朝,汉元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

  王昭君约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宜昌兴山县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其父王穰云:“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无奈圣命难违。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王昭君2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传说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在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居次”意为公主)。王昭君去世后,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她得到历史的好评。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虽然比现在的美女相差很多,但是还是一段美丽的传奇。

    【昭君入宫】

  王昭君出生于长江三峡中,一个叫秭归的地方普通的民家(和屈原是同乡)。汉元帝建昭元年,下诏征集天下美女补充后宫,王昭君被选入宫。当时的皇帝汉元帝已经40多岁了,由于纵欲身体衰弱不堪。王昭君虽然是锦衣玉食,住的是绪窗朱户,但不过是笼中之鸟,池中之鱼而已。皇帝后宫佳丽三千,按理要轮到王昭君不知什么时候,而且即使轮到了又能怎样?王昭君可能也就这样湮没于后宫之中。但是一件外交上的事情改变了王昭君的一生。这事要先从汉朝时最大的敌人——匈奴说起。

  汉宣帝时,匈奴发生内乱,五个单于分立,相互攻打不休。其中有一个呼韩邪单于,被别的单于打败,逃到汉朝来,亲自朝见汉宣帝。呼韩邪单于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一住就是一个多月。等到他回去的时候,汉宣帝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人护送他到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粮食,汉宣帝送去了三万四千斛粮食。呼韩邪单于非常感激。西域各国看见汉朝对呼韩邪单于这么好,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

  【昭君出塞】

  汉宣帝死后,他的儿子刘奭即位,也就是召王昭君入宫的汉元帝。此时呼韩邪单于跟汉朝的关系已经很好了。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这次他提出了和亲的要求。“和亲”的建议原本是汉高祖时娄敬德提出的,当时的形势是匈奴强汉弱,吕后只有一女,不忍心将她远嫁番邦,因此和亲一直都是挑一个宗室的女儿假做公主嫁出去的。不过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一个宫女给他。原因可能是汉元帝时已经汉强匈奴弱,没必要一定挑皇亲国戚的女儿,皇亲国戚的女儿们毕竟不多,宫女则多的是;再者,呼韩邪单于此时就在长安,让宗亲的女儿冒充公主,这么的大事情怎么可能瞒的过他。

  话说,汉元帝派人到后宫传话,宫女们在皇宫犹如鸟儿在樊笼,都争着想出去,但一听是去荒漠遥远的匈奴,一个个起劲的劲头顿时就没了,不甘心做白头宫女的王昭君毅然请命,自愿去匈奴。传说中这里还发生了许多故事,比如画师毛延寿的事情等,但大多数都是后人加上去的,不过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件和亲事件的重要性。

  “昭君出塞”是汉匈交往上的大事,《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都记载了这件事,尤以《后汉书》中的记载绘声绘色:“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以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斐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然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文中昭君自动求行和元帝为昭君的美丽所动“意欲留之”等故事性情节非常传神,昭君之美跃然纸上。

  【塞外生活】

  王昭君抵达匈奴后,与呼韩邪单于非常恩爱,被封为“宁胡阏氏”,并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师(也写作伊屠牙斯),封为右日逐王。婚后三年,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逝世,大阏氏的长子嫡于雕提模皋继位,号为复株累若鞮单于。依照匈奴的礼俗,嫡子可以娶庶母做妻子。雕提模皋想按照匈奴的风俗“子娶其母”娶王昭君为妻。这跟封建的伦理道德相抵触,所以王昭君给汉成帝上书要求返回汉朝。但汉成帝回书敕令王昭君遵从匈奴的风俗。于是,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


  王昭君与复株累若鞮单于年龄相当,与呼韩邪单于相比,复株累若鞮单于更加爱慕王昭君。若鞮单于与王昭君共同生活了十一年,王昭君又生了二女,长女名叫云,为须卜居次,次女为当于居次(居次就是公主的意思)。王昭君做了两代单于的阏氏,胡汉60年没有战争,这在那个时代是罕见的,她对于匈奴与汉廷的友好关系,着实产生了不少沟通与调和的作用。

  【后世评价】

  昭君卒于何年,不得而知了。昭君死后,葬于青冢,而专家考证说,这只是她的衣冠冢,王昭君到底埋葬在什么地方,只能是一个永远的迷了。现代史学界对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的历史功过意见分化严重,赞之毁之皆有。

  而骚人墨客几乎一口咬定王昭君在塞外受苦受难。所以跟着也伤心同情。学者柏杨先生认为,中国固然繁华,但与王昭君何干?她只能困在宫廷的小小天地。而宫廷的小小天地,在匈奴汗国也是一样,拥有顶尖的享受。并且,就在王昭君辞行后当年,公元前33年汉元帝刘奭就死了。如果把她留下,最好的结局不过一个被汉元帝偶尔玩过的普通小宫女而已。她将守着灵枢,老死坟园。事实上,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她的幸福才真正开始,她成为匈奴汗国单于最宠爱的妃妾,因她的花容美貌和她的来自中国的强大背景,在匈奴汗国宫廷中有极为尊贵的地位。相形之下,她留在长安,只能囚在坟园。塞外却有广阔的苍穹,使她拥有丰富的爱情和人生温暖。

  【昭君后嗣】

  伊屠智牙师,右日逐王(后来爵位升为右谷蠡王)。匈奴的单于是可以传弟的。呼韩邪一生共娶三女,生七子,除王昭君所生的幼子伊屠智牙师以外,其他6人居然都当过单于。

  复株累若鞮单于,名雕陶莫皋,公元前31—前20年在位,呼韩邪之子。复娶王昭君,生二女。

  搜谐若鞮单于,名且糜胥,公元前20—前12年在位,复株累若鞮之弟。

  车牙若鞮单于,名且莫车,公元前12—前8年在位,搜谐若鞮之弟。

  乌珠留若鞮单于,名囊知牙斯,公元前8—13年在位,车牙若鞮之弟。

  乌累若鞮单于,名咸, 13—18年在位,乌珠留若鞮之弟。

  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名舆,18—46年在位,乌累若鞮之弟。

  《后汉书》说呼都而尸单于想要把单于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于是杀害了伊屠智牙师。

                  《怨词》

                附昭君《怨词》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附注:
  苞桑:丛生的桑树。形容;形体和容貌。曲房;皇宫内室。
  颉颃:音协杭。鸟儿上飞为颉,下飞为颃。指鸟儿上下翻飞。
  委:堆。 来往:此处指皇内夜夜将佳丽送去给帝王宠幸。
  西羌:居住在西部的羌族。
  泱泱:水深广貌。禁脔:指帝王专享的猪头肉,比喻他人
  不得染指的独占物。黜涉; 指官吏的进退升降。
  日月:比喻国君。窜:隐匿。

  译 文
  秋天里的树林郁郁苍苍,满山的树叶一片金黄。
  栖居在山里的鸟儿,欢聚在桑林中放声歌唱。
  故乡山水养育了丰满的羽毛,使它的形体和容貌格外鲜亮。
  天边飘来的五彩云霞,把她带进天下最好的深宫闺房。
  可叹那离宫幽室实在空旷寂寞,金丝鸟般的娇躯总也见不到阳光。
  梦想和思念沉重地压在心头,笼中的鸟儿却不能自由的翱翔。
  虽说是美味佳肴堆放在面前,心儿徘徊茶不思来饭不香。
  为什么唯独我这么苦命,来来去去的好事总也轮不上。
  翩翩起舞的紫燕,飞向那遥远的西羌。
  巍巍耸立的高山横在眼前,滔滔流淌的大河流向远方。
  叫一声家乡的爹和娘啊,女儿出嫁的道路又远又长。
  唉!你们可怜的女儿呀,忧愁的心儿满怀悲痛和哀伤。

  附: 王 嫱 报 汉 元 帝 书
  臣妾幸得备身禁脔,谓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远窜异域,
  诚得捐躯报主,何敢自怜?独惜国家黜涉,移于贱工,南望汉关徒增
  怆结而。有父有弟,惟陛下幸少怜之。

  译 文
  臣妾有幸被选为陛下专用的后宫佳丽,原以为可把自己的身体进献给陛下,死后也会留下我的芳名。却不料遭到画师毛延寿的报复,只好远嫁到异国绝域的匈奴,真心实意地以身相报陛下的恩泽,哪里还敢怜惜自己?如今只惋惜匈奴国内的人事变化难以预料,单于去世,我只能移情于卑贱的女工手艺消磨时光,天天向南遥望汉朝的边关,也只是白白地加重悲伤郁结罢了。臣妾家乡还有我的父亲和弟弟,只能盼望陛下稍施慈悲怜悯,让我返回汉朝吧!

  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的职位,依照匈奴的礼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年轻的单于对王昭君更加怜爱,夫妻生活十分恩爱甜蜜,接连生下两个女儿,长女叫云,次女叫当,后来分别嫁给匈奴贵族。

  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这时是汉成帝鸿嘉元年,王昭君已经三十二岁,正是绚烂的盛年,不必再有婚姻的绊系,好整以暇地参予匈奴的政治活动,对于匈奴与汉廷的友好关系,着实产生了不少沟通与调和的作用!

  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与妹妹见面,王昭君的两个女儿也曾到长安还入宫侍候过太皇太后,这位太皇太后就是汉元帝的皇后,她有个著名的侄子王莽,先谦躬下士博取虚名,后玩了一套所谓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可惜匈奴单于认为“不是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于是边疆迭起,祸乱无穷。

  眼看自己创造的和平岁月毁于一旦,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南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冢”。

  关于“青冢”也另有解释:《筠廓偶笔》:“王昭君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蒙作青色,故云青冢。”《塞北纪游》上也说:“塞外多白沙,空气映之,凡山林村阜,无不黛色横空,若泼浓墨,昭君墓烟垓朦胧,远见数十里外,故曰青冢。”

  历来提到“青冢”的诗句很多。如白居易的“不见青冢上,行人为浇酒。”杜牧的“青冢前头陇水流,燕支山下暮云秋。”

    然后顺带说下四大美女吧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由来

  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闭月” :貂婵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他的女儿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婵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羞花” :杨玉环被选进宫时,思念家乡。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这情景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宫女们也议论纷纷说这是杨玉环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惭形秽,羞得抬不起头来。唐明皇听说宫中有个“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见,封为贵妃。从此以后,“羞花”也就成了杨贵妃的雅称了

  “沉鱼” :西施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

  “落雁” :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后来,“落雁”也就成了王昭君的雅称了


  四美人趣说
  西施是大脚,发明了遮脚裙。
  貂蝉是一眼大一眼小,应该是比较明显,虽然每个人都有大小眼,但如果不明显也看不出来,但貂蝉的估计是挺明显的。
  王昭君是溜肩,故发明了垫肩。
  杨贵妃倒还好,表面上都挺正常,很符合唐朝审美观,那就是胖,身高只有1米5,杨贵妃有狐臭,所以她特别的喜欢沐浴。
  美女也有缺陷,再加上古人的审美观和现代人的不一样,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去学习历史,了解历史。不应该去批判任何一位古代四大美女,因为各有各的优缺点。
[ 此贴被灬千ヽ在2009-09-06 14:55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25
丫丫小鱼

ZxID:8478344


等级: 热心会员
俺耕田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09-03 0
(2)人文艺术类

断袖的由来


【释 义】原指男子的同性恋行为,现男女不限。



【出 处】]《汉书·董贤传》:“常与上卧起。尝昼寝,偏藉上袖,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袖而起。”

【典 故】 西汉建平二年,有一天,汉哀帝下朝回宫,看到殿前站着一个人,正在传漏报时,哀帝随口问:“那不是舍人董贤吗?”那人忙叩头道:“正是小臣董贤。”董贤是御史董恭的儿子,在汉哀帝刘欣还是太子时曾当过太子舍人。

  就是这一瞥,哀帝忽然发现,几年不见,董贤越长越俊俏了,比六宫粉黛还要漂亮,他不禁大为喜爱,命他随身侍从。从此对他日益宠爱,同车而乘,同榻而眠。

  董贤不仅长得像美女,言谈举止也十足地像女人,“性柔和”、“善为媚”。

  哀帝对董贤的爱之深,可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一次午睡,董贤枕着哀帝的袖子睡着了。哀帝想起身,却又不忍惊醒董贤,随手拔剑割断了衣袖。

  后人将同性恋称为“断袖之癖”,便是源出于此。。



【董贤简介】]

董贤(前23~前1年),西汉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人),字圣卿。为哀帝所宠幸,而官至大司马,操纵朝政。其父、弟及妻父等并官至公卿,建第宅,造坟墓,费钱以万万计。哀帝死,被罢官,即日与妻自杀。所有财物被官卖,价值四十三万万钱。

汉哀帝时,云阳人董贤是太子舍人,当时年纪还不过十五六岁,常以美丽自喜。宫中的侍臣,都说他年少无知,不让他办什么要紧的事,所以哀帝只听过没见过他。

哀帝即位后,董贤因为太子舍人之故而官进侍郎。一天轮到董贤传报时辰,哀帝从殿中看见,还以为是个美貌的宫女打扮成男子模样。于是将他召入殿中,待问明了姓氏,立即想起来:“你就是舍人董贤?”哀帝口中如此问,心中却正想入非非。男子中有此姿色,真是绝无仅有,就是六宫粉黛,也相形见绌。哀帝让董贤坐到腿上面,与之促膝而谈,并当下授董贤黄门郎的官职,让他随侍左右。

董贤生就一种女性的柔媚,娇声下气,搔首弄姿,引得哀帝欲火中烧,居然让他侍寝,有了肌肤之亲。董贤一月三迁,升任驸马都尉侍中,出则与哀帝同骖乘,入则共床榻。董贤穿像雾一样轻逸的绡革衣,像蝉翼飘飘若飞。哀帝与董贤常常一同沐浴,董贤在池水之中供奉仙药丹术,邀宠献媚。

一天哀帝早晨醒来,见董贤还睡着,哀帝欲将衣袖掣回,却又不忍惊动董贤。可是衣袖被董贤的身体压住,不能取出,待要仍然睡下,自己又有事不能待他醒来,一时性急,哀帝竟从床头拔出佩刀,将衣袖割断,然后悄悄出去。所以后人把嬖宠男色,称作“断袖癖”。当时宫女都加以效仿而割断一只衣袖。

待董贤也醒来,见身下压着哀帝的断袖,也感到哀帝的深情,从此越发柔媚,须臾不离帝侧。他不肯回家看自己的妻子,托言哀帝多病,须在旁煎药伺候。哀帝本不能一日离开董贤,见他不归,正中其意,但又想起董贤家中也有妻子,为服侍他不能回家团聚。哀帝便让他回去与妻欢聚,说了三四次,董贤终不愿回去。哀帝很过意不去,特破例让董贤妻名隶宫籍,入宿直庐。家眷移入宫中居住,这样可以与董贤时刻见面。

董贤有一个妹妹,还未嫁人,哀帝让董贤送妹进宫。董氏面貌与董贤相似,杏眼盈盈,秀骨姗姗,哀帝便即留她侍寝,一夜鱼水,无限柔情。第二天封董氏为昭仪,位仅于次皇后。皇后的宫殿称“椒房”,董昭仪所居处特赐号“椒风”,表示与皇后名号相等。董贤的妻子美艳非常,她出入宫禁,被哀帝看见。哀帝不禁心动,令她与董贤同侍左右。从此与妻妹二人,轮流值宿。俗语称作“和窠爵”。

仅仅一月之间,董贤所得赏赐已不计其数。董贤的父亲迁为少府,赐爵关内侯。董贤妻子的父亲为将作大臣,董贤妻弟为执金吾。哀帝替董贤筑造华丽的屋宇,规模与皇宫相同。房屋重叠,内有五座大殿,皆雕梁画栋,云气花草山灵水怪彩绘其间,木土之功穷极技巧,殿室梁柱都是华美的锦缎捣烂成浆,围涂成彩。第中楼阁台榭,连亘如云。引御沟水流入董府后园中。兵器库房中的名重兵器,皇宫密室中的珍玩宝贝,都流到董贤家里去了。甚至连皇宫御园中的秘宝珍器,珠衫玉匣,哀帝统统都送给董贤。哀帝还在自己的陵墓旁,专门为董贤另造一墓冢,使董贤可以死后陪伴黄泉。

哀帝打算加封董贤,先上傅太后尊号,买动祖母的欢心。再令孔乡侯傅晏,带着封董贤诏书给丞相御史。丞相王嘉与御史大夫贾延极力阻止,哀帝不得已将此事暂时搁起,又过了数月,后来实在忍无可忍,于是猝不及防地下诏封董贤为高安侯。丞相王嘉因此事被哀帝嫌恶,不久借故处死。

哀帝还觉得对董贤不够好,正巧大司马丁明同情王嘉,被哀帝知道,借此将丁明免官,让董贤代任。董贤故意推辞,哀帝于是先让光禄大夫薛赏为大司马,薛赏任职才几天,忽然不明不白地死去。接着董贤做了大司马,总领尚书之职,百官都要向他奏事。当时董贤只有二十二岁,已是位超三公,掌握天下的兵权。一人成仙,鸡犬升天。董贤的父亲董恭迁为光禄大夫;董贤弟为驸马都尉,其余董氏亲属均被封赏。

一天董贤的母亲生病,哀帝遣使者四出设祭祈祷,使者祭祀后在道中排列的祭品,凡行道过往之人都可随意吃。每次董贤家有婚姻等事,哀帝便命百官各备礼物前往祝贺。

以前孔光为御史大夫的时候,董贤父董恭是伺候孔光的小吏。这时哀帝故意让董贤去拜访孔光。孔光听说董贤要来,提前整肃衣冠,出门恭候。董贤车一到门前,孔光立即引身倒退。待董贤到了中门,才避入门侧,董贤下车后,孔光低头便拜。请董贤上座,自在下座陪着,好似卑职迎见长官,其阿谀的姿态连董贤也不齿。

哀帝不知怎么宠董贤好了,一天在麒麟殿群臣饮酒,哀帝竟然说:“朕欲效仿尧禅舜,把帝位传给你。”一时间大殿内鸦雀无声,谁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董贤极为高兴,但事出突然,一时不知如何答说,正自暗暗沉吟。忽然有一人进言:“天下是高皇帝的天下,非陛下所私有。陛下上承宗庙,应该传授子孙,世世相继,天子岂可出戏言!”哀帝一看是中常侍王闳,当下十分恼怒,竟将王闳赶了出来。王太后听说此事,代王闳向哀帝道歉,哀帝才慢慢平息了怒气。转思自己也未免失言,因此再不置可否,将禅位的话模糊过去。

董贤家宅院外的大门本来十分坚固,却忽然无缘无故地塌了,董贤隐约感到此预兆似乎不吉利。果然,哀帝因纵欲过度,不久一病不起,元寿二年六月去世。只有二十六岁,在位仅六年。董贤与董昭仪入哭寝宫,王太后召董贤问丧事该如何调度。董贤从未办过大事,一时对答不出。王太后便遣使召入王莽。王莽入都见太后,首先说董贤无功无德,不应尸位素餐,接着禁止董贤出入宫殿。董贤惊惶失措,站在大门前,脱官帽,赤双脚,向内谢罪。不久王莽假太后命令,收董贤印绶,罢官归第待罪。董贤自思王莽肯定不会轻易放过他,还不如自尽,董妻情愿同死,两人抱头对哭一场,先后自杀。

家人还以为有大祸临门,不敢报丧,悄悄将董贤夫妇棺殓,趁夜埋葬。此事被王莽听到,怀疑他诈死,命有司开棺验尸。因为董贤棺用沙金画棺材,涂上了四时之色,左苍龙,右白虎,上面还镶上了金银打制的日月之像,穿的是玉片做的衣服,四周是珍珠满缀的棺壁,王莽便指责他僭越王制,把董贤的尸体拖出棺外,剥去衣服饰物,用草席裹起来,埋在了狱中。家属俱受牵连,家产抄封,约值钱四十三万缗。

汉朝几乎每个皇帝都有男宠作为**对象,如高祖的籍孺,惠帝的闳孺,文帝的邓通、赵谈、北宫伯子,景帝的周仁,昭帝的金赏,武帝的韩嫣、韩说、李延年,宣帝的张彭祖,元帝的弘慕、石显,成帝的张放、淳于长,以及哀帝的董贤。《史记·佞幸列传》专记其事。古人用“分桃”、“断袖”来形容同性恋,“分桃”出自卫灵公与弥之瑕,而“断袖”的典故则出自汉哀帝与董贤。古语云:“积石如玉,列松如翠。郎艳独绝,世无其二。”说的是男色的芳姿。南宋时代的男妓还组织过行会,到了明代有莲子胡同这样供应男妓的地方,清代叫“相公”。

汉宫不仅男同性恋比比皆是,女同性恋也时有发生。妇女对同性恋更是讳莫如深,虽然实际上要比男子同性恋更为普遍和受到宽容。武帝时,陈皇后宠衰,使女巫着男子衣冠巾帻,共寝如夫妇,武帝下狱究治,始知“巫女男淫”,遂废皇后于长门宫。而武帝本人就是一个最有名的同性恋者,史称:“延年与上卧起,偏爱幸埒韩起。”而且不少男子因同性恋而与妻子断绝甚至杀妻,《宋书·五行志》上记载:“自咸宁太康以后,男宠大兴,甚于女色,士大夫莫不尚之,天下咸相仿效,或有至夫妇离绝,怨旷妒忌者。”幸运的是哀帝成人之美,既宠董贤,又宠了董贤妻,使世上少了一个怨女。

历代皇帝男宠大多没有好下场,既被后宫怨妇嫉恨,又被朝廷士人不齿,外面可能无限风光,其实内心活得不像个人样。否则李延年不会急着把倾国倾城的妹妹推荐给武帝。处于宫廷这个特殊环境,男宠与女宠一样都有色衰爱弛的一天,哀帝与董贤死得早,使人无缘看到事情的另一面。



【历史简介】 

古时没有现代钟表,用漏壶计时。一开始,董贤在宫中管报时辰,一干就是两年多。爹妈给他生了一副漂亮脸蛋。生得相貌出众,一表人材。也合该他发迹,一眼被哀公看上,并主动与他搭话,赏他黄门郎的官。董贤由此得宠,青云直上。

  哀公征召其父董恭为霸陵令,不久又升任光禄大夫。董贤所受宠爱,日甚一日,没几天提拔为驸马都尉侍中。出门在车上陪乘皇帝(古代乘车的方式,尊者居左,驾车者居中,另有一人居右,称为车右或验乘),入宫则随侍皇帝左右,形影不离,哀帝十天半月的赏钱成千上万,令朝臣惊讶莫名。

  董贤经常与皇上同起同卧,俨如夫妻。有一天,两人大白天睡在一个被窝里,董贤把皇帝的衣袖压在身底,皇上睡足了想起身,董贤这时正睡得香,不忍惊动他,便用剪刀剪断衣袖,这才起来。两人恩爱无比,如胶似漆,掰不开扯不断。

  若说封建皇帝,王宫六院再加七十二偏妃,女人多的是,随叫随到,可哀公偏爱须眉。现代把这叫同性恋。是正是变,性学家也没弄明白,说法各异。反正它是不容置疑的客观存在,不管你喜欢与否。今向西方世界,同性恋者大有人在,甚而结为组织,成立协会,要求法律予以承认,象异性夫妻一样堂而皇之地生活。据报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同性恋者也从地底冒出来,跃跃欲试。

  不管真龙天子,还是凡夫俗子,就自然人来说,身上长着的物件没什么两样。哀公志同性,亦不足为奇,董贤女人气十足,性格温柔,嘴巧会说,善于逢迎,人见人爱。每当皇上赐他梳洗沐浴,都不肯离皇上一步,留在禁中侍候医药。皇上也想的十分周到,因为董贤常年拴在宫里,难得回家过夫妻生活,就下诏把他老婆调进宫来,登上名册,随便出入,并腾出房舍让董贤两口子居住,如同一般宫廷官吏一样。还诏令董贤的妹妹为昭仪(古代帝王嫔妃的称号。属九嫔之一。地位甚高,位比丞相,爵比诸侯王),地位仅次于皇后,更改其房舍的名字为椒风,以与皇后所居的椒房相配。昭仪与董贤夫妻一天到晚,围护在皇帝身边。赏赐给昭仪及董贤夫妻的钱各以千万计。同时,提拔董贤的父亲为少府,赐爵关内侯,有封邑可食,不久又转为卫尉。又任命董贤的老女人为将作大匠(掌建宗庙、路寝、宫室、陵园的土木工程),小舅子为执金吾。诏令将作大匠大造宅第于北阔下,如皇帝制度,前殿后殿,殿门相对,土木之功,极其富丽堂皇,支柱与轩阑之板都用丝绸包裹。就连董贤家的奴仆也受到皇上的赏赐,赏赐物有武库的兵器,上方的珍宝。以至于东园秘器(棺材),珠襦玉匣,都预先赏给董贤,无所不备。又命将作六匠为董贤在义陵旁修建坟墓,内为便房,用坚硬的柏木做棺材的里层,外为专供巡行出人的道路,四周围墙长数里,门阙罘罳(宫阙门外的疏屏。上面饰有云气鸟兽,状镂空如同)。

  皇上想封董贤为侯,但苦于找不到机会。正当此时,待诏孙宠、息夫躬等人告发东平王刘云的夫人祸到庙中祭扫,祈求鬼神降祸于所恶之人的不法事,交刑部治罪,都低头认罪。皇上叫孙宠、息夫躬说是通过董贤告赢的,把功劳记于董贤,下诏封董贤为高安侯,息夫恭为宜陵侯,孙定为方阳侯,食邑各千户。不久,又追加董贤两千户。丞相王嘉数次在皇上面前谏争,指斥董贤破坏国家制度,被投人监狱而死。

  哀帝则即位时,外祖母傅太后、母丁太后皆健在。因此两母后的娘家人先打起腰来。傅太后的堂弟傅喜先做了大司马辅佐朝政,数次进谏,因不合太后旨意被免官。皇上的舅父丁明代理大司马,到丞相王嘉死,丁明为他鸣不平。皇上,撵回家去。让董贤代丁明为大司马卫将军,并授以全权。这一年,董贤才二十二岁,虽为三公,却常居宫中,领尚书事,百官奏事都需经他手方能上达。因他父亲不宜在卿位,转为光禄大夫,俸禄二千万。弟弟董定信代董贤为驸马都尉。董家亲属皆是侍中各衙门的奉朝请(汉代对没有固定职位的大臣、外戚、将军、公卿、列侯多给以奉朝请的名义,参加朝会),恩宠超过了、傅两家。

   第二年,匈奴首领单于来访,在宴会上与大臣会见。单于看董贤非常年轻,感到很奇怪,问中方翻译,皇上叫翻译传话说;“大司马确是年轻,是因为能干才居高位的。”单于听了,不觉肃然起敬,赶紧起身相拜,祝贺大汉得了一位贤臣。 这以前,丞相孔光为御史大夫,当时董贤的父亲董恭为御史,侍候孔光。到董贤当了大司马,与孔光同为三公,皇上让董贤私访孔光家,借以试探孔光的意向。孔光为人一向谦恭谨慎,心知皇上要尊宠董贤,听说董贤要来,早就做好准备,衣冠楚楚出门迎候,望见董贤所乘的车来了,便毕恭毕敬,一步步退着走回。董贤到了中门,孔光已进入大门旁的小门,董贤下车后,方出门拜见,点头哈腰,甚是恭谨,不敢以宾客同等之礼相待。皇上听说了为之一喜,立刻拜孔的两个侄儿为谏大夫常侍。

  这时,成帝的外戚王家衰败,只有平阿侯王谭的儿子王去疾,哀帝做太子时他为庶子而得宠。哀帝即位,为侍中骑都尉。皇上因王家没有在位的,便因过去的老关系亲近王去疾,又进升王去疾的弟弟王闳为中常侍。王闳妻的父亲萧咸,是前将军萧望之的儿子,长期为郡守,因病免官,为中郎将。兄弟二人并列于朝,董贤的父亲董恭非常羡慕,要和萧家结亲家。王闳替董贤的弟弟驸马都尉董宽信求萧咸的女儿做媳妇,萧成诚惶诚恐,誓不敢当,私下对王闳说:“董公为大司马,皇上册命说‘允执其中(诚然能掌握住中庸之道)’,这是唐尧禅让虞舜的话,不是三公旧例,有阅历的人见了,无不心怀恐惧。这哪里是我们萧家子孙所能承受得了的呢!”王闳是个有知识谋略的人,听萧咸一说,心里马上开了窍。于是回去向董恭报告,全面转达萧咸不敢高攀之意。董恭叹道:“我家何以有负天下,让人们畏之如虎!”

  后来有一天,皇上在麒麟殿摆酒,董贤父子及其亲属应邀赴宴,王闳兄弟都是座上客,在旁陪侍。皇上酒劲上来了,眯逢着眼看董贤笑,说:“我欲效法尧禅让舜(传位给董贤)如何?”王闳打破头楔说:“天下是高皇帝(指刘邦)打下的天下,不归陛下所私有。陛下继承祖宗的事业,应传给刘姓子孙以至于无穷。继承权至关重大,天子无戏言!”。

  董贤的宅第建成,富丽堂皇,坚固无比,可是外边的大门却无故自坏,董贤犯寻思了,觉得这不是个好兆头。没过几个月,哀帝驾崩。对董贤来说,真如天塌地陷。太皇太后让他治理哀公丧事,他也打不起精神,象霜打茄子似的。这时,新都侯王莽弹劾他,禁止他出入宫殿司马衙门。董贤秃头光脚到宫阙谢罪。太后下诏没收大司马的印绥,撵回家去,永不录用。当天,董贤与妻子自杀,董家害怕张扬出去,夜间草草埋葬了事。王莽怀疑董贤装死,派人掘坟查验。王莽又让大司徒孔光上奏,历数董贤的罪状,没收董家的财产充公。借董贤裙带关系当官的一律罢免。他父亲董恭、弟弟董宽信与家属迁到合浦,母亲回自己的老家钜鹿

[ 此贴被灬千ヽ在2009-09-06 14:57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25
爱美男哦o。o!~~ 
第七个夏天

ZxID:7190861


等级: 文学大师
一剑单骑,快意恩仇,无求于人,无愧于心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09-04 0


司马相如

生平简介

    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7年),字长卿,因为仰慕战国时代的名相蔺相如才改名,他是蜀郡(今四川成都)人,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善鼓琴,其所用琴名为“绿绮”,是传说中最优秀的琴之一。少年时代喜欢读书练剑,二十多岁就做了汉景帝的警卫叫「武骑常侍」,不过并不受重用而使他有不遇知音之叹,后来他辞官投靠梁孝王,并与邹阳、枚乘、庄忌等一批志趣相投的文士共事,就在此时他为梁王写了著名的那篇”子虚赋”。后来这篇文章被汉武帝看到大为赞赏,并且以为是古人的文章,经人奏报才知道是出於一个当代的年青才子之笔,惊喜之余马上召他进京,司马相如向武帝表示说:「 ”子虚赋”写的只是诸侯打猎的事,算不了什麼,请允许我再作一篇天子打猎的赋」,这就是内容上与”子虚赋”相接的”上林赋”,不仅内容可以相衔接,文字辞藻也都更华美壮丽、好大喜功的武帝读毕非常高兴,立刻封他为侍从郎,即为「郎」。

    建元六年(西元前135年)武帝派大将军唐蒙征南越,通夜郎,派司马相如出使巴蜀,对当地的少数民族进行安抚,他在那儿发布了一张”谕巴蜀檄”的公告,采取恩威并施的手段,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二度他又奉命出使巴蜀这一次回到成都他受到当地士绅热烈的欢迎,他的一篇”难蜀父老”以解答问题的形式,阐明为什麼要和少数民族相处的道理,文章苍劲优美,说理透彻,成功地说服了众人,使少数民族与汉廷合作为开发西南边疆作出贡献,可惜好景不常,有人告发他接受贿赂,因而被免官。

    相如晚年出任「孝文园令」,这是管理皇帝墓园的闲差事,但是他对朝廷大事仍然关心,他见到武帝喜好神仙之术,因此上了”大人赋”欲以讽谏,想不到效果适得其反,”长门赋”中就可以窥见他对自己际遇不幸的感叹,元狩五年(西元前118年)遗有”封禅文”一卷,这就是司马相如的绝笔了。

文学成就

    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辞赋上。《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现存《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哀秦二世赋》6篇,另有《梨赋》、《鱼□赋》、《梓山赋》3篇仅存篇名。《隋书·经籍志》有《司马相如集》 1卷,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司马文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文章西汉两司马」 这是班固对司马相如文学成就的评价,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还把二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二人的文学成就虽有差异,但他们都各自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那个时代,在各自的领域中达到了时代的最高水平,为推动文学的发展、社会的前进,他们有相同的努力和贡献,二人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都不仅局限於各自擅长的那一方面,而是全面的、巨大的。汉赋经过他揉和各家特色加上他自己的创造建立起固定的散体大赋,后来学诗赋的人都能以他为典范。

作品+赏析
《琴歌二首》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第一首表达相如对文君的无限倾慕和热烈追求。相如自喻为凤,比文君为皇(凰),在本诗的特定背景中有多重含义。

  其一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雄曰凤,雌曰凰。古人称麟、凤、龟、龙为天地间“四灵”,(《礼记·礼运》)凤凰则为鸟中之王。《大戴礼·易本名》云:“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长卿自幼慕蔺相如之为人才改名“相如”,又在当时文坛上已负盛名;文君亦才貌超绝非等闲女流。故此处比为凤凰,正有浩气凌云、自命非凡之意。“遨游四海”更加强了一层寓意,既紧扣凤凰“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羽弱水,莫(暮)宿风穴”(郭璞注《尔雅》引天老云)的神话传说,又隐喻相如的宦游经历:此前他曾游京师,被景帝任为武骑常侍,因景帝不好辞赋,相如志不获展,因借病辞官客游天梁。梁孝王广纳文士,相如在其门下“与诸生游士居数岁”。后因梁王卒,这才反“归故乡”。足见其“良禽择木而栖。”

  其二,古人常以“凤凰于飞”、“鸾凤和鸣”喻夫妻和谐美好。此处则以凤求凰喻相如向文君求爱,而“遨游四海”,则意味着佳偶之难得。

  其三,凤凰又与音乐相关。如《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故李贺尝以“昆山玉碎凤凰叫”(《李凭箜篌引》)比音乐之美。文君雅好音乐,相如以琴声“求其皇”,正喻以琴心求知音之意,使人想起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的音乐交浪,从而发出芸芸人海,知音难觅之叹。; 第二首写得更为大胆炽烈,暗约文君半夜幽会,并一起私奔。“孳尾”,指鸟兽雌雄交媾。《尚书·尧典》:“厥民析,鸟兽孳尾。”“妃”,配偶。《说文》:“妃,匹也。”“交情通意”,交流沟通情意,即情投意合。“中夜”,即半夜。前两句呼唤文君前来幽媾结合,三四句暗示彼此情投意合连夜私奔,不会有人知道;五六句表明远走高飞,叮咛对方不要使我失望,徒然为你感念相思而悲伤。盖相如既已事前买通文君婢女暗通殷勤,对文君寡居心理状态和爱情理想亦早有了解,而今复以琴心挑之,故敢大胆无忌如此。 这两首琴歌之所以赢得后人津津乐道,首先在于“凤求凰”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思想。相如文君大胆冲破了封建礼教的罗网和封建家长制的樊篱,什么“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什么“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仪礼·丧服》)什么“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班昭《女诫》)什么“男女……无币不相见,”(《礼记·坊记》)“门当户对”等等神圣礼法,统统被相如文君的大胆私奔行动崐踩在脚下,成为后代男女青年争取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的一面旗帜。试看榜样的力量在后代文学中的影响吧:《西厢记》中张生亦隔墙弹唱《凤求凰》,说:“昔日司马相如得此曲成事,我虽不及相如,愿小姐有文君之意。”《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在公公面前更以文君私奔相如为自己私奔辩护;《玉簪记》中潘必正亦以琴心挑动陈妙常私下结合;《琴心记》更是直接把相如文君故事搬上舞台……足见《凤求凰》反封建之影响深远。

  其次,在艺术上,这两首琴歌,以“凤求凰”为通体比兴,不仅包含了热烈的求偶,而且也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理想的非凡,旨趣的高尚,知音的默契等丰富的意蕴。全诗言浅意深,音节流亮,感情热烈奔放而又深挚缠绵,融楚辞骚体的旖旎绵邈和汉代民歌的清新明快于一炉。即使是后人伪托之作,亦并不因此而减弱其艺术价值。

  这两首诗,据说就是相如弹琴歌唱的《凤求皇》歌辞。因《史记》未载此辞,到陈朝徐陵编《玉台新咏》始见收录,并加序说明,唐《艺文类聚》、宋《乐府诗集》等书亦收载,故近人或疑乃两汉琴工假托司马相如所作。琴歌一类作品,假托的现象确实很多,但又难以找到确切根据来证明。

  其三,凤凰又与音乐相关。如《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故李贺尝以“昆山玉碎凤凰叫”(《李凭箜篌引》)比音乐之美。文君雅好音乐,相如以琴声“求其皇”,正喻以琴心求知音之意,使人想起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的音乐交浪,从而发出芸芸人海,知音难觅之叹。; 第二首写得更为大胆炽烈,暗约文君半夜幽会,并一起私奔。“孳尾”,指鸟兽雌雄交媾。《尚书·尧典》:“厥民析,鸟兽孳尾。”《传》云:“乳化曰孳,交接曰尾。”“妃”,配偶。《说文》:“妃,匹也。”“交情通意”,交流沟通情意,即情投意合。“中夜”,即半夜。前两句呼唤文君前来幽媾结合,三四句暗示彼此情投意合连夜私奔,不会有人知道;五六句表明远走高飞,叮咛对方不要使我失望,徒然为你感念相思而悲伤。盖相如既已事前买通文君婢女暗通殷勤,对文君寡居心理状态和爱情理想亦早有了解,而今复以琴心挑之,故敢大胆无忌如此。 这两首琴歌之所以赢得后人津津乐道,首先在于“凤求凰”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思想。相如文君大胆冲破了封建礼教的罗网和封建家长制的樊篱,什么“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什么“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

《长门赋》

  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言我朝往而暮来兮,饮食乐而忘人。心慊移而不省故兮,交得意而相亲。

  伊予志之慢愚兮,怀贞悫之欢心。愿赐问而自进兮,得尚君之玉音。奉虚言而望诚兮,期城南之离宫。修薄具而自设兮,君曾不肯乎幸临。廓独潜而专精兮,天漂漂而疾风。登兰台而遥望兮,神怳怳而外淫。浮云郁而四塞兮,天窈窈而昼阴。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飘风回而起闺兮,举帷幄之襜襜。桂树交而相纷兮,芳酷烈之訚訚。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猿啸而长吟。翡翠协翼而来萃兮,鸾凤翔而北南。

  心凭噫而不舒兮,邪气壮而攻中。下兰台而周览兮,步从容于深宫。正殿块以造天兮,郁并起而穹崇。间徙倚于东厢兮,观夫靡靡而无穷。挤玉户以撼金铺兮,声噌吰而似钟音。

  刻木兰以为榱兮,饰文杏以为梁。罗丰茸之游树兮,离楼梧而相撑。施瑰木之欂栌兮,委参差以槺梁。时仿佛以物类兮,象积石之将将。五色炫以相曜兮,烂耀耀而成光。致错石之瓴甓兮,象玳瑁之文章。张罗绮之幔帷兮,垂楚组之连纲。

  抚柱楣以从容兮,览曲台之央央。白鹤嗷以哀号兮,孤雌跱于枯肠。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案流徵以却转兮,声幼眇而复扬。贯历览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昂。左右悲而垂泪兮,涕流离而从横。舒息悒而增欷兮,蹝履起而彷徨。揄长袂以自翳兮,数昔日之諐殃。无面目之可显兮,遂颓思而就床。抟芬若以为枕兮,席荃兰而茞香。

  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惕寤觉而无见兮,魂迋迋若有亡。众鸡鸣而愁予兮,起视月之精光。观众星之行列兮,毕昴出于东方。望中庭之蔼蔼兮,若季秋之降霜。夜曼曼其若岁兮,怀郁郁其不可再更。澹偃蹇而待曙兮,荒亭亭而复明。妾人窃自悲兮,究年岁而不敢忘。


        长门赋,开斌体宫怨题材之先河。《长门赋》,在表现手法,艺术风格上与《楚辞》相近,是一篇很好的抒情作品。司马相如写作这篇赋的起因,并不单纯是对於后宫妇女的同情。而是以后宫女子的悲惨遭遇来寄托个人身世之感慨。屈原利用话传说的材料,采用的是幻想、象徵的手法,人们容易发现其中的寄托,而司马相如转而写入人间男女的情爱,采用的是写实的手法,人们容易从其描写的生活出发对作品进行分析,不容易想到作者另外的寓意。司马相如的这种写法,实际上开创了古代诗歌中以男女之艳情写个人情志的一体,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同样是不可低估的。

字数限制,暂缺

        《子虚上林赋》,司马相如把田猎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展开了全面的具体的描写,并通过对客观事实的具体描写,形象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子虚上林赋》是歌颂的作品,作者所描写的是帝王贵族的生活,竭力宣扬的是汉天子的豪华和富有,这固然有揣摹帝王心理,投其所好的一面,但通过这些描写,可以使我们感受到统一的汉帝国在上升时期所具有的气象和面貌,其视野之恢弘、胸襟之开阔,是以前文学作品所没有的。《子虚上林赋》还是一篇讽喻性的作品,作通过作品中三个人物一浪高过一浪的描写以及最后子虚、乌有先生俯首受教、态度的转变,表达了对诸侯的奢侈和僭越礼法行为的不满,以及维护中央王朝统一的政治态度,这与汉初政论家贾山、贾谊、晁错等人论政所表达的认识是一致的。至於赋末作者通过天子之口所发表的抑制奢侈、崇尚节俭的议论,其社会效果也许是十分微弱的。

轶事
文君夜奔

        景帝中元六年,司马相如回到蜀地,恰巧那里的富豪卓王孙,备了宴席请客。县令王吉和司马相如一起参加了宴会。客人被司马相如的堂堂仪表和潇洒的风度所吸引,正当酒酣耳熟的时候,王吉请司马相如弹一曲助兴。司马精湛的琴艺,博得众人的好感,更使那隔帘听曲的卓文君倾倒。这卓文君是富豪卓王孙的女儿,因丈夫刚死,才回到娘家守寡,她听到司马相如的琴声,如痴如醉,又见他的相貌堂堂,有了好感。此后,他们两人经常来往,便产生了爱慕之情。一天夜里,卓文君没有告诉父亲,就私自去找司马相如。他们一起回到成都,结了婚。这就是有名的「文君夜奔」的故事。

文君当垆

        正当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沈浸在甜蜜的新婚日子里,卓王孙却暴跳如雷,发誓不给文君钱财。这样一来,文君和相如穷得没法过日子。他们只得回到临邛,在街上开了一家酒店,文君坐柜台打酒,相如穿上围裙,端酒送菜,洗碗刷碟子。日子虽然清苦,但两口子相敬如宾,过得和和气气,过了一些日子,卓王孙在朋友的相劝下,才消了怒气,给了文君一些钱财和奴仆,这个故事就是「文君当垆」。

关于相如的一夫一妻

      自古至今,大多数男人总是令人失望。司马相如自然也不例外。当他在事业上略显锋芒,终于被举荐做官后,久居京城,赏尽风尘美女,加上官场得意,竟然产生了弃妻纳妾之意。曾经患难与共,情深意笃的日子此刻早已忘却。哪里还记得千里之外还有一位日夜倍思丈夫的妻子。文君独守空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寂寞的生活。

    终于某日,司马相如给妻子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聪明的卓文君读后,泪流满面。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无亿岂不是表示夫君对自己“无意”的暗示?她,心凉如水。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回了一封《怨郎诗》。

    其诗曰: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三四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字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念,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九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火红,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司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惊叹妻子之才华横溢。遥想昔日夫妻恩爱之情,羞愧万分,从此不再提遗妻纳妾之事。这首诗也便成了卓文君一生的代表作数字诗。细细品读,其爱恨交织之情跃然纸上。 

  卓文君是聪明的。她用自己的智慧挽回了丈夫的背弃。她用心经营着自己的爱情和婚姻,终于苦尽甘来。他们之间最终没有背弃最初的爱恋和最后的坚守。这也使得他们的故事千转百回,成为世俗之上的爱情佳话。


附上文君的两首

白头吟》“皑如山间雪,皎若云中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蹀躞御沟止,沟水东西流。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杆何袅袅,鱼儿何徙徙,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

诀别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不是评的评:对于司马相如的喜欢,可以说是爱屋及乌,正是因为欣赏文君这个聪慧、执着、坚韧的奇女子,才有了对司马相如的一cc喜欢。犹记得初读《怨郎诗》时,因着相如的十三字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独独缺了一个亿(忆),聪颖的文君回信时,也楞是没写一个亿,而是用感叹词“噫”代替,咱当场就为这位才女折服了。

    古代哪位男子不是三妻四妾,并且习之为常,妻子纵然心有不甘,却又奈之不何,但是文君却用她的聪明才智,捍卫了他们爱情的忠贞纯洁。这一生应该是值得了。可遇而不可求的一见钟情,充满传奇的夜奔,与爱人的携手终老。一生如此,夫复何求。
[ 此贴被灬千ヽ在2009-09-06 14:59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25
灵魂6毫克

ZxID:8242431


等级: 家喻户晓
配偶: 落璃夜
DH  佐鸣 静临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9-09-04 0


司马迁(前145—?)

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迁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罢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汉武帝元朔二年,司马迁从夏阳迁居长安,后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随后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李陵事件”,为替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其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对后世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公元前90年,司马迁逝世,终年56岁。对于司马迁的死因,因史料无明确记载,至今仍为未解之谜。


司马迁生平大事年表
  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5年)
  司马迁生于龙门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
  六岁,在故乡读书。
  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太史公自序》:“谈为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公元前136年(建元五年) 十岁,在故乡。
  《太史公自序》:“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按:司马迁十岁左右,即在故乡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
  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 十一岁。
  窦太后死,汉地区冲突罢绌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元光元年) 十二岁。
  是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时在夏阳耕读,时在长安求学。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年朔二年)
  十九岁,从夏阳迁居长安。
  汉武帝从主父偃建议迁民于茂陵。司马迁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孔安国为侍中。
  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
  二十岁,游历各地。
  司马迁漫游江淮,到会稽,渡沅江、湘江,向北过汶水、泗水,于鲁地观礼,向南过薛(今山东滕县东南)、彭城,寻访楚汉相争遗迹传闻,经过大梁,而归长安,历时数年,为协助父亲著作史记做准备。
  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 二十二岁
  公孙弘为丞相,请为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司马迁得补博士弟子员。
  公元前123年(元朔六年)
  二十三岁,为郎中。以考试成绩优异为郎中,即皇帝的侍卫官。
  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元狩元年)
  二十四岁,为郎中。
  司马迁侍从武帝巡视至雍,祭祀五 。获白麟。司马淡始修《太史公书》。
  《史记》原计划记事止于此年。《太史公自序》:“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扣来司马迁修改下限述于太初末年。
  公元前119年(元狩五年)
  二十八岁,为郎中。
  汉武帝游鼎湖,至甘泉(今陕西淳化县境内),司马迁以郎中身分侍从。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元鼎四年)
  三十三岁,为郎中。
  司马迁随汉武帝祭祀五帝到雍(今陕西凤翔县),到河东(今山西夏县东北)。
  有司与太史公司马谈、祠官宽舒议祭祀后祠。始立后土祠于汾阴(今山西万荣县)。冬十月,“武帝自夏阳东幸汾阴”,司马适随武帝回夏阳故乡。
  公元前112年(元鼎五年)
  三十四岁,为郎中。
  冬十月,司马迁以侍中身分侍从汉武帝巡行至西北的扶风、平凉、空峒。
  太史公谈、词官宽舒等向武帝建议立泰 坛。太史公谈议泰 典礼。
  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
  三十五岁,为郎中将。
  汉武帝与公卿、诸生议泰山禅。司马迁受命为郎中将以皇帝特使身份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到达邛(今四川西昌一带)、笮(今四川汉源一带)、昆明(今云南曲靖一带),安抚西南少数民族,设置五郡。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元封元年)
  三十六岁,为郎中。
  汉武帝前入泰山封禅,太史公司马谈随行,至周南(今河南洛阳)而病危。司马迁自西南归,见父于周南。谈临终嘱司马迁继孔子而续《春秋》。
  司马迁以郎中身分侍从汉武帝至泰山,又至海边,自碣石至辽西。又经北边、九原(今包头市西),五月回到甘泉。
  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
  三十七岁,为郎中。
  春,司马迁随汉武帝到缑氏(今河南偃师),又到东莱。四月,黄河决口,司马迁从武帝至濮阳瓠子决口处,与群臣从官负薪塞黄河决口。
  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
  三十八岁,为太史令。司马迁继父职为太史令。《太史公自序》:“太史公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绅石室金匮之书。”与朋友挚峻书信往还,勉励其抛弃隐居生活,立志于事业,从而立德、立言、立功。
  公元前107年(元封四年)
  三十九岁,为太史令。
  冬十月,司马迁随汉武帝至雍,祭祀五帝。经回中道,批出萧关(今宁夏固原县东南),经涿鹿,从代地(今河北蔚县)而还,经河东回长安。
  公元前106年(元封五年)
  四十岁,为太史令。
  冬,司马迁随武帝至南郡盛唐(庐江),望祭虞舜于九嶷山,自寻阳(今湖北黄梅县西南)过长江,登庐山,北至琅琊(今山东诸城),增封泰山,沿海而行。
  公元前105年(元封六年)
  四十一岁,为太史令。
  冬,司马迁随汉武帝行至回中(今陕西陇县西北)。三月,经夏阳至河东,祭于后土祠。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
  四十二岁,为太史令。
  司马迁介议并与与上大夫壶遂等制定《太初历》,汉武帝宣布废《颛顼历》,改用此历法。太初历对后代有极大影响。
  冬十月司马迁随武帝祭泰山。
  司马迁开始著述《史记》。
  公元前103年(太初二年)
  四二三岁,为太史令。
  司马迁专心著述。
  “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开汉元年)
  四十六岁,为太史令。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武帝发兵讨伐匈奴。
  李陵为将,请“自当一队”。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
  四十七岁,为太史令。
  三月,司马迁随汉武帝至河东,祭祀后土。
  十一月,李陵战败被匈奴俘虏,司马迁因替李陵讲公道话,而被捕入狱,判死刑。
  公元前98年(天汉三年) 四十八岁。
  李陵被灭族。
  司马迁为著作史记而忍辱苟活,自请宫刑。
  《悲士不遇赋》约作于是年。
  公元前97年(汉武帝天汉四年)
  四十九岁,为中书令。
  司马迁被赦出狱,任中书令。《汉书•司马迁传》:“迁既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发愤著史记。
  公元前93年(太始四年)
  五十三岁,为中书令。
  任安(少卿)此年四、五月间有信给司马迁。
  公元前91年(汉武帝征和二年)
  五十五岁,为中书令。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作于是年。
  司马迁完成《史记》。《报任少卿书》说:“仆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改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武帝患病,奸臣江充谎称宫中有人埋设木偶诅咒武帝,武帝命江充查抄。江充与太子有矛盾,勒逼皇后自杀,并要挟太子。太子杀死江充,武帝发兵讨伐太子,太子起兵反抗,兵败逃亡自杀。此即为历史上有名的巫蛊案。
  公元前90年(征和三年)
  五十六岁,司马迁约死于本年。
  司马迁死年死因不明。
  《汉书旧仪注》:“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有怨言,下狱死。”郭沫若《关于司马迁的死》:“下狱死事,必世有流传,故卫宏、葛洪均笔之于书,谅不能无中生有,以歪曲史实”。






                    司马迁墓


 
                    太史祠





司马迁之言

1.西伯幽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4.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5.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识理义。
6.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
7.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8.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9.士为知己者死
10.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11.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12.不识其人视其友。



不得不说的《史记》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

    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本纪”托始黄帝,是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又是“正名百物”的祖师。将项羽列入“本纪”,一是秦汉间几年“政由羽出”,一是推崇其人格。

    “表”,所以列记事件,使之纲举而目张,以简御繁,一目了然,便于观览、检索。

    “书”,是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专章,非是熟悉掌故的史家,是无法撰写成书的。班固《汉书》改称“志”,成为通例。“书”的修撰,为研究各种专门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世家”是记载诸侯王国之事的。这因诸侯开国承家,子孙世袭,也就给了他们的传记叫做世家。从西周的大封建开始,发展到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先后称霸称雄,盛极一时,用“世家”体裁记述这一情况,是非常妥当的。司马迁把孔子和陈涉也列入“世家”,是一种例外。孔子虽非王侯,但却是传承三代文化的宗主,更何况汉武帝时儒学独尊,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将之列入“世家”也反映了思想领域的现实情况。至于陈涉,不但是首先起义亡秦的领导者,且是三代以来以平民起兵而反残暴统治的第一人,而亡秦的侯王又多是他建置的。司马迁将之列入“世家”,把他的功业和汤放桀,武王伐纣,孔子作《春秋》相比,将他写成为震撼暴秦帝国统治、叱咤风云的伟大历史英雄,反映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

    “列传”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有单传,有合传,有类传。单传是一人一传,如《商君列传》、《李斯列传》等。合传是记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传》、《老庄申韩列传》等。类传是以类相从,把同一类人物的活动,归到一个传内,如《儒林列传》、《循吏列传》、《刺客列传》等。司马迁把当时我国四周少数民族的历史情况,也用类传的形式记载下来,如《匈奴列传》、《朝鲜列传》、《大宛列传》等,这就为研究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来源。

    七十篇列传的最后一篇,是《太史公自序》,把自序摆在全书的最后,这是古代学者著书的惯例。

    总之,司马迁写作《史记》以“本纪”叙帝王,以“世家”载诸侯,以“列传”记人物,以“书”述典章制度,以“表”排列大事,网罗古今,包括百代,打破了以年月为起迄如《春秋》的编年史、以地域划分如《国语》的国别史的局限,创立了贯穿古今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通史先例,成为正史的典范。

《史记》的评价

《史记》的诞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为知言。就中国史学的具体发展而言,《史记》的贡献巨大。
话说司马迁:为什么这么熟悉司马迁那就要归功于从初中到高中的文言课本了,拼死拼活的理解背诵啊,想不知道都难。
不过影响至深的是以前做过一本叫《周计划》的,里面有一篇写司马迁的文章,汉武帝那句“我整死你”还有司马迁的那段描写把我逗死了,加上同座的盛情朗诵,hight到满点。
不过,腐刑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太残酷了,司马迁没有寻死。他没有尊严吗?否定的。伟大的人为了理想,从来都是选择卑贱的活着。
活,更需要勇气。司马迁携着《史记》站成了一个西汉名词,史家绝唱,悠悠,播放千年,独立于时光的一隅,化作一把标尺,丈量了汉朝的天地。
司马迁,因他的不完美,书写了完美。
[ 此贴被灵魂6毫克在2009-09-04 23:45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30
忘忘

ZxID:4693124


等级: 文学大师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9-09-05 0
(3)小说类

与汉代相关的小说
其实可能与汉代相关的小说还有很多
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以下3本


言情小说  断袖问情  作者:左晴雯
文案
耶!天下居然有这厢惊天动地的奇闻怪事!堂堂「一国之君」居然「不爱江山」也「不爱美人」,而偏爱活泼机伶、热情开朗的「绝色臣子」,为了将「他」拥抱入怀,不惜任何代价……并以狂炽的爱恋为他「断袖」!!甚至还以「江山」赠「美人」!!一切只为留住倾城倾国的「翩翩美少年」。莫非「宠幸男妾」当真是西汉皇室的「祖传癖好」?!  话说这位生得「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连姑娘家都没他「水」的「董圣卿」——面对「少年帝王」任性霸道的「强迫中奖」,先是「受宠若惊」再则「三叹无奈」,难不成他非得陪这个「阿达」皇帝玩一段「霸王别姬」或是「墨利斯的情人」的「禁忌游戏」?!爱说笑!他可是如假包换的「少年家」耶!兹事体大,他可得好好的想想才行……谁知道这一想就想到「两千年后」的「来生」!那个「阿达」皇上已投胎为孤傲冷漠的「德国皇帝」,而他居然转生为「美婵娟」!!嗯!这笔延续两千年的「爱情帐」是该好好的算一算啦……

男主角:      秦孟廷(刘欣)
女主角:    邵可萱(董贤)
情节分类:      前世今生,灵异神怪,苦尽甘来

阅读链接
http://www.paipai.fm/r4603269_u4693124/

不善于写书评的某人PS:
这文我看过N久了
差不多情节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记得初看这本书是因为最初迷恋的东邦,所以,某奸的文基本都看过了,回首当年,我还是很CJ啊;第一次知道DM是啥
咳咳。。。MS跑题了
这文基本全由某奸私人润色编掰,不过在其中或许可以看到会心一笑的章节,小言总体基本一个样,想看的可以看看
再PS:关于断袖典故请看6楼

基本上原创的如果穿越到汉朝
都会写到阿娇姑娘
以下2本主角都是阿娇
MS更具体的不用我说了吧
(某人偷懒+顶着锅盖33.。。囧)


穿越小说 何处金屋可藏娇  作者:那那

简介
  汉武帝,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
  汉武帝的时代,是中国的少年时代。张骞、卫青、霍去病、郭解、朱买臣、司马迁、桑弘羊、东方朔、主父偃……所有后世中国人熟悉不熟悉的天才都出现在这个时代——彼时英雄如潮,汉武帝是浪尖上最炫目的一朵浪花。
  而她,重生在这个时代,身份却是已经被汉武帝抛弃的皇后陈阿娇。何处金屋可藏娇?不是以男人为出视点,寻一处金屋,把女人当作物品收藏起来。而是,以皎皎的身份追 问 天 地悠悠何处可有一屋暂得容身、暂得无忧无虑。
  金 屋 藏 娇,看似光荣,却实在是古代女子的悲哀。而思想比较自由与古人格格不入的现代女性却要欲寻金屋暂藏,更反讽的是欲寻一金屋而不可的。

阅读下载链接
http://www.paipai.fm/r4743094_u4693124/

穿越小说回到大汉—我是女御医(又名阿娇皇后)》作者:凌嘉

简介
  “已完成,出版更名为《阿娇皇后》”
  看聪慧的女子,以高明的医术,游走于纠缠的爱恨,难言的情仇之间……
  执掌风云的刘彻,内敛深沉的卫青,驰骋草原的伊稚邪,人小鬼大的霍去病,还有财大气不粗的桑弘羊……
  谁?才是她的天空?

阅读下载链接
http://www.paipai.fm/r4724643_u4693124/

最后的最后
我写书评真的很菜
是不是有介绍就好??
如果非要书评
请通知我
我怎么说也要挤出一点流水帐来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5
小猪阿宋

ZxID:6430031


等级: 热心会员
片段~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9-09-08 0
— (灬千ヽ) 活动即将结束。。请尽快编辑。。O(∩_∩)O~ (2009-09-14 18:17) —
(1)类丝绸之路修改中
爱蓝的蕾

ZxID:1525517


等级: 派派贵宾
当窗帘隔绝了星海的喧嚣  灯下翻开褪色的照片和字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9-09-08 0
孝武陈皇后——阿娇
这个,首先,把我最喜欢的『金 屋 藏 娇』来讲一下

金 屋 藏 娇 出 处
胶东王(即汉武帝刘彻)数岁,公主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否?”长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指其女曰:“阿娇好否?”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长主大悦。乃苦要上,遂成婚焉。

译文 《汉武故事》记载:馆陶长公主抱着小刘彘问:“彘儿长大了要讨媳妇吗?”小刘彘说:“要啊。”长公主于是指着左右侍女百余人问刘彻想要哪个,小刘彘都说不要。最后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陈阿娇问:“那阿娇好不好呢?”小刘彘就笑着回答说:“好啊!如果能娶阿娇做妻子,我就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这就是成语金 屋 藏 娇的由来。

长公主刘嫖见阿娇和刘彻年纪相当,从小相处和睦、感情融洽,就同意给陈阿娇和刘彻这对姑表姐弟亲上加亲订立婚约。两人成年后更是举行大婚,结发成夫妻。

‘金 屋 藏 娇’是一个传诵千年的婚姻传奇,是一个男子对自己的 原配正妻 许下的结发誓言和婚姻承诺。





    陈氏,大汉孝武陈皇后,是中国汉朝孝武帝刘彻的原配妻子,血缘上也是武帝的嫡亲姑表姐。
    陈氏正史并未留名,《汉武故事》称其小名为阿娇,她的父亲是堂邑侯陈午,母亲是汉景帝刘启唯一的同母姐姐馆陶长公主刘嫖,是当时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陈阿娇自幼就深得其外祖母——汉景帝之母窦太后的宠爱。
    初期,刘彻在政见上与祖母窦太皇太后发生分歧,建元新政更是触犯了当权派的既得利益,引起强烈反弹。有赖于皇后陈阿娇作为唯一的外孙女极受窦太皇太后宠爱,加上陈家以及长公主的全力支持,汉武帝有惊无险保住了帝位。
    此时,‘金 屋 藏 娇’就象当年人们希望的那样是一个令人津津乐道、羡慕不已的婚姻传奇——年轻的皇帝夫妻琴瑟和谐、患难与共。
    祖母窦太皇太后去世后,汉武帝亲政,终于得以大权独揽。可叹的是:‘苦尽’后未有‘甘来’,能‘同患难’的夫妻却不能‘共富贵’。
  陈皇后出身显贵,自幼荣宠至极,难免娇骄率真;且有恩于武帝,不肯逢迎屈就;与汉武帝渐渐产生裂痕。兼岁月流逝,却无生育;武帝喜新厌旧,爱弛。

    汉宫里发生一件真相莫测的‘巫蛊’案,矛头直指被汉武帝冷落已久的陈皇后。
    元光五年,二十七岁的刘彻以‘巫蛊’罪名颁下诏书:“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玺绶,罢退居长门宫。”从此,武帝把陈后幽禁于长门宫内;衣食用度上依旧是皇后级别待遇不变。
    陈皇后数年后病逝,最后以翁主之礼与其母馆陶大长公主刘嫖一起葬于窦太后陵墓侧,即陪葬于汉文帝的霸陵。天可怜见,陈阿娇最后是和真正疼爱自己的母亲、外婆和外公埋葬在一起,而不是屈辱地和其他嫔妃一起埋在‘妃园’。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的诗句随着‘金 屋 藏 娇’的故事流传至今,寄托后世无数俊杰对这位美丽高贵皇后的充分理解和无限同情。





长门赋
    馆陶长公主在女儿失位后,为女儿花千金请司马相如 写《长门赋》,这就是所谓“千金买赋”。
    《长门赋》是西汉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作品之一,情深意切,十分感人。但汉武帝仅仅对《长门赋》表示了称赞。

长门赋
  作者:司马相如
  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言我朝往而暮来兮,饮食乐而忘人。心慊移而不省故兮,交得意而相亲。
  伊予志之慢愚兮,怀贞悫之欢心。愿赐问而自进兮,得尚君之玉音。奉虚言而望诚兮,期城南之离宫。修薄具而自设兮,君曾不肯乎幸临。廓独潜而专精兮,天漂漂而疾风。登兰台而遥望兮,神怳怳而外淫。浮云郁而四塞兮,天窈窈而昼阴。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飘风回而起闺兮,举帷幄之襜襜。桂树交而相纷兮,芳酷烈之訚訚。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猿啸而长吟。翡翠协翼而来萃兮,鸾凤翔而北南。
  心凭噫而不舒兮,邪气壮而攻中。下兰台而周览兮,步从容于深宫。正殿块以造天兮,郁并起而穹崇。间徙倚于东厢兮,观夫靡靡而无穷。挤玉户以撼金铺兮,声噌吰而似钟音。
  刻木兰以为榱兮,饰文杏以为梁。罗丰茸之游树兮,离楼梧而相撑。施瑰木之欂栌兮,委参差以槺梁。时仿佛以物类兮,象积石之将将。五色炫以相曜兮,烂耀耀而成光。致错石之瓴甓兮,象玳瑁之文章。张罗绮之幔帷兮,垂楚组之连纲。
  抚柱楣以从容兮,览曲台之央央。白鹤嗷以哀号兮,孤雌跱于枯肠。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案流徵以却转兮,声幼眇而复扬。贯历览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昂。左右悲而垂泪兮,涕流离而从横。舒息悒而增欷兮,蹝履起而彷徨。揄长袂以自翳兮,数昔日之諐殃。无面目之可显兮,遂颓思而就床。抟芬若以为枕兮,席荃兰而茞香。
  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惕寤觉而无见兮,魂迋迋若有亡。众鸡鸣而愁予兮,起视月之精光。观众星之行列兮,毕昴出于东方。望中庭之蔼蔼兮,若季秋之降霜。夜曼曼其若岁兮,怀郁郁其不可再更。澹偃蹇而待曙兮,荒亭亭而复明。妾人窃自悲兮,究年岁而不敢忘。

  注:《长门赋序》云,“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上,陈皇后复得亲幸。”




相关文章
安意如 《人生若只如初见》(节选)

        妾薄命
  李白 
  汉帝宠阿娇,贮之黄金屋。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
  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在爱情里,阿娇是单纯无辜的。她坚持的不过是她的老公只能爱她一个人。可惜,她的命她自幼的际遇害了她。她生来是万人之上,不需要避让,更谈不上宽容。若她是招赘驸马,像太平公主和武攸嗣那样,女高男低,没什么好说的;偏她嫁的又是皇帝,还是个心性才智出类拔萃的皇帝。她的骄矜,让她对皇帝夫君也总是理所当然地硬碰硬。刘彻无疑是个“爱情多元论”者,偏偏他又是皇帝,天下女子尽在其彀中。和他的文韬武略,丰功伟绩一样,他的好色同样不落人后,撂在皇帝堆里都名列前茅。
  阿娇的爱情却太持久,太绝对。她的爱太尖锐,渐渐扎得他疼,成了肉中刺。当少年情怀不再,爱意已逝,他羽翼丰满,无须她母亲的帮助时,她的无才又善妒,看上去更是碍眼。废了她,也是了却一桩心事。
  只能怪她觉醒得太早,方式又太激烈,是她那个时代,她那个身份不该有的激烈。在那个时代,她太倔强地握住一个早该破碎的梦。当现实逼到面前的时候兀自不觉悟,不能相信他为自己筑的金屋,有一日也变得门庭冷落,乏人问津。
  不懂得放手,亦看不开。死死地抓住,直到手里的东西死去。她不晓得,即使是千年以后的现代女子也会面临和她一样的痛苦——男人一旦变心了,依旧是“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
  在爱情里“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的,又何止是她和刘彻?
  在爱里,我们没有人被饶恕。人性的恶、贪和善并存,亦如金石,虽历经千年不变。只不过现在有法律可以凭借。男与女,仿佛站在一座天平的两端,看上去平等自然,其实法律之于人也只是所罗门王对魔鬼的封印,只能禁锢而不能杀伐。法律所禁锢的东西,从来不曾真正被磨灭。

  但有时候越是凭吊,越是悲伤。就像阿娇,请司马相如做《长门赋》凭吊自己的爱情。她没有才,只得花了千金请他人做熗手。
  忍住疼痛把伤口划开,心头血不但唤不回君王决绝远走的心,反而化做别人笔下浓词艳赋的主题,千秋万载任人评说,实在是悲凉至深。司马相如写了又如何?那也是个见异思迁的男人;写的真切感人又如何?到底是男人,不懂女人心。况且,这厢书罢墨犹香,那厢,多情手已把玩新人发,与他人结同心去了。
  君情与妾意, 各自东西流。挽留不住的,终究挽留不住。
  爱,需要宽容,但不是纵容。所以,一旦发现男人变心就放手吧,若有那个气度还可以敝帚自扫,扫干净自家大门,真诚地请他,永远地——莫再光临。
  也许放弃,才能靠近你;不再见你,你才会把我记起。



余外,我很喜欢《何处金屋可藏娇》之一本书,楼上有人介绍过的。
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我想,刘彻对阿娇的感情并没有消逝。历史争议说他废后是因为防患外戚,我愿意相信。
我愿意相信,刘彻跟阿娇青梅竹马的情感。
我愿意相信,刘彻在读《长门赋》的时候,内心是澎湃疼痛的。
我愿意相信,刘彻将阿娇搁置金屋,是保护她的一种极端方式。
我愿意相信,一切一切没有破坏他对她的情感。

一些事情,总会带给我们感悟,启迪。正如上面说的:
    爱,需要宽容,但不是纵容。所以,一旦发现男人变心就放手吧,若有那个气度还可以敝帚自扫,扫干净自家大门,真诚地请他,永远地——莫再光临。
    也许放弃,才能靠近你;不再见你,你才会把我记起。


[ 此贴被爱蓝的蕾在2009-09-08 23:24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28
雁门飞凤

ZxID:7853797


等级: 专栏作家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9-09-16 0
— (灬千ヽ) 活动截止日期是9月15日。您的发帖时间是16日。所以只能得到一半的加分。。感谢支持素材区。下次活动欢迎参加。 (2009-09-17 17:15) —
历汉四世为天下母—王政君

纵览《汉书•元后传》,关于西汉元帝之后王政君的关键词,大致有这样5个:

  1. 享年84岁。
  2. “政治年龄”长寿。
    3. 历汉四世为天下母,飨国60余载。
  4. 群弟世权,更持国柄,五将十侯,卒成新都。
  5. 圣女兴世。

  王政君的父亲叫王禁。他年轻时在长安读过书,也当过一阵子廷尉史的小官。王禁虽然官不大,但姨太太娶了好几个,生有四女八男。王政君在女孩中是老二,八个兄弟,王凤、王曼、王谭、王崇、王商、王立、王根、王逢,他们不少人后来都因为王政君的裙带关系当了大官,对于西汉末年的政治风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王曼死得早,但他的儿子王莽,一直做到了皇帝。

  王政君是正夫人李氏所生。据说李氏当初怀着王政君的时候,梦见一轮明月入怀,这可是生贵女的好兆头。后来果然生下了王政君这个大富大贵的宝贝千金。

  王政君少女时期就命运多舛,死过两任丈夫。头一位是平民百姓,刚跟王政君订婚,就呜乎哀哉。第二位是汉室宗亲,东平王。年轻的东平王下了聘礼,要收王政君为姬,可是也没等到花烛之夜,就一命呜呼了,倒让王家得了不少聘礼,发了一笔小财。可是王禁却吓得浑身直起鸡皮疙瘩,心想:我这个闺女命硬,克夫呀!这是什么怪物投的胎?可别克完夫再克父,那我就惨了!不敢耽搁,赶紧请了一位算命先生给王政君掐算。看完之后,算命的先生说了五个字:“大贵不可言!”

  这让王禁想入非非:“大贵不可言?还要怎么贵?连王爷都镇不住她,莫非还真要给皇上当媳妇不成?”抱着嫁皇上的想法,王家豁出去了,花银子,请家教,望女成凤,学习琴棋书画,为未来进行智力投资。

  王政君本来天资聪明,又勤奋好学,很快琴棋书画、声乐歌舞样样精通。王禁不免喜出望外,甚至断定女儿再嫁的肯定是皇上,女儿将来肯定是皇后,因为东平王都“压”不住。王政君日后果然当了皇后。

  到了王政君18岁那年,机会来了。汉宣帝刘询的皇后身边缺少知书达理、精通诸般技艺的宫女,王禁就把王政君献了上去。王禁可不管那么多,他想,能问候皇后,必然有机会接近皇上,保不准受垂青就一步登天了。

  然而,王政君入宫一年有余,皇上也没多看她一眼,更别提当宠妃生贵子了。正在意气消沉的时候,命运却将她推进了太子妃的候选人之中。

  当时,皇太子刘非常宠爱的司马良娣突然得了大病,不久便死去。太子对其十分爱怜,她死后,太子非常悲痛,终日里郁郁寡欢,精神不振,渐渐就生了大病。

  而且司马良娣死时说是姬妾们诅咒她,才让她到这个地步的。从此刘便对姬妾们都恨之入骨,连看都不愿看她们一眼。宣帝又心疼又无奈,就命皇后从后宫中选择太子喜欢的宫人,来伺候太子,好让太子慢慢忘掉司马良娣,重新欢乐起来。

  而王政君就在备选的五名美女之列。一日,太子觐见宣帝,皇后就将挑选好的五名美女带来,让太子从中挑选。当时太子处在心灰意冷之中,对新的生活没有信心,所以对皇后煞费苦心为他挑选的美人丝毫不感兴趣,可是又不忍辜负皇后的一番苦心,就勉强地回答了一句:“其中一位还可以。”

  “其中一位”,就是指的王政君。当时,王政君的位置离太子最近,并且穿着大红色的鲜亮衣服,在五人之中非常显眼,美压群芳。于是,皇后命人将王政君送到太子东宫,后来太子“御幸”过一次,即有身孕。

  奇怪的是,在王政君进东宫之前,太子后宫的姬妾数十余人,包括死去的司马良娣,有的甚至被“御幸”长达七八年之久,但都未怀孕,而王政君则是一幸而有身孕,从此开花结果。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王政君生下一龙种,即后来的汉成帝。这个男婴是嫡长皇孙,汉宣帝异常怜爱,亲自为他取名“骜”,字太孙,并且常常把他带在身边,精心培养。自古母凭子贵,这为王政君成为皇后打下了重要基础。

  3年之后,汉宣帝驾崩,太子刘即位,是为汉元帝,立年仅3岁的刘骜为太子,王政君先是被封为婕妤,接着被立为皇后。

  王政君因为“母凭子贵”而坐上皇后宝座,然而又曾因其子使自己的势力受到牵连,皇后宝座差点被掀翻,多亏有贵人相助,才化险为夷。

  原来,太子刘骜本质软弱无能,而且又沉迷于饮酒作乐,花天酒地,不求上进,不思治国之道,于是元帝渐渐地觉得刘骜不堪胜任一国之君。当时昭仪生有一子,就是定陶共王,德才兼备,多才多艺,气度恢宏,处事不凡,元帝对他非常钟爱,常常把他带在身边。当然,当时元帝非常宠幸傅昭仪,那么如此喜欢定陶共王也是自然的了。

  元帝想废掉刘骜,立定陶共王为太子。这事被王政君和太子知道了,俩人都忧惧不安。王政君母子就找到元帝的宠臣史丹,双双跪倒在史丹面前,请求史丹相助。史丹见皇后和太子给自己跪下,自然不敢接受,立即也跪倒在地,同时搀扶起他们,说:“我是拥护刘骜为太子的,誓死相助!”

史丹多方斡旋,鼎力相助。一次,汉元帝病重,于宫中休息,史丹在旁周到侍候,后来众人退去后,室内只剩元帝一人独寝,史丹关闭屋门,突然跪于汉元帝卧榻之旁,涕泣满面,非常虔诚而且委婉地说:“皇太子以嫡长子而立,已十几年了,天下臣民,无不归心。现在外面流言纷纷,说陛下要改立定陶共王为太子而废刘骜,果真如此,公卿定然不会奉诏,与其如此,臣愿先被赐死。”

史丹是汉元帝的宠臣,对汉元帝一直忠心耿耿,而且智谋过人,很多大事的决策元帝都听他的建议。此时,汉元帝见他情真意切,也为之动容,知道行废立之事阻力很大,只好喟然长叹:“哎,我也是左右为难呀。太子与定陶共王都是我的爱子,我怎能不替他们考虑呢?但念皇后王政君为人谨慎谦恭,遵法循礼,不愧一代贤后;先帝又喜爱太子,我岂能有违先帝于九泉之下啊?你不用多言了。我的病恐怕难以痊愈,到时候,还望你们好好辅佐太子,别让我失望才好啊。”

    就这样,太子之位保住了,王政君也当然随之渡过险关,依然做当朝皇后,母仪天下。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5月,年仅43岁的汉元帝病死,太子刘骜即位,是为汉成帝。王政君被尊为皇太后。

  王氏家族的“五将十侯”及裙带政治,是历史闻名的。

  王政君认为,权力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至少要掌握在自己的家族手中。于是,她借操纵了朝政的便利,封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王崇被封为安成侯,食邑万户;王谭等也加官晋爵,配享食邑。兄弟皆为列侯,作为政府百官之首的“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一职,几乎为王氏垄断,先是王凤,其后王音、王商、王根、王莽依次任该职,形成了王氏外戚把持朝政的局面。

  王氏政权形成,连皇上也无可奈何。有例为证:

  一是成都侯王商生病时,为了避暑消夏,竟然向成帝借用了明光宫,公然享受皇帝待遇,把自己放在与皇上平起平坐的位置。后来,王商又擅自凿穿长安城,把澧水引入自己庄宅中用来行船取乐,这不仅破坏了长安城的风水,也破坏了汉朝的规矩。成帝来到他家才看到,事前竟然一无所知。他见王商竟为了引水凿穿长安城,心里非常气愤,但忍气吞声,并没发作。

  二是成帝微服出游,路过曲阳侯王根的宅第,见其园中的建筑是仿照未央宫中的白虎殿而兴建的,这可是欺君之罪。对这种越轨行为,汉成帝怒不可遏,就发起火来。他把车骑将军王音叫来,一顿大骂。王音见皇上发怒,不仅没有息事宁人,反而出了一个馊主意,让王商、王根兄弟自行黥劓来向皇太后请罪。成帝知道了更是气上加气,就要治他们两人之罪。他写了封诏书告知王音说:“你的两个弟弟这是要干什么?为何想自己黥劓,相戮辱于皇太后面前,不仅伤了慈母之心,而且危及到国家社稷,外戚宗族强,朕弱日久,今日将一并治他们的罪。你召见其他诸侯,让他们在自己的府舍待罪吧。”第二天,王音带着王商、王立,甚至还有王根,假惺惺却雄赳赳上朝向皇上请罪,汉成帝见这阵势,心里已经咚咚直跳,哪还敢治罪,于是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汉成帝对王氏政治势力无可奈何,这正是成帝不理政事、大权旁落的结果。成帝的这一弱点在王凤死后更加凸现。王凤专权时,王凤的威望在客观上对成帝有震慑作用,所以成帝心中有所忌惮,行为尚属谨慎,还算检点。后来王音立朝辅政,这时,成帝还不太堕落。再后来,成帝就完全不能自拔了。成帝的权力和王氏的势力正好成反比——王氏的势力渐大,成帝的权力渐小。

  那么,汉朝为什么没有灭亡呢?因为王氏势力虽然很大,但是王政君这人并无篡汉之心,当时在皇帝昏聩无能的背景下,王氏较为有利的执政,起到劝谏的辅佐作用,在客观上还是维持了成帝以来的社会格局,使之不致于一朝颠覆。

  历代宫廷的权力之争是非常激烈的,也是非常残酷的。汉成帝时,其后宫出现过一系列的争风吃醋,群美斗法,各显神通的波澜画面。然而不管怎样,没有谁能跳出王家强大势力的围剿,没有谁能逃出皇太后王政君这个“如来佛”的手掌心。作为汉成帝的母亲,当时的“皇太后”王政君牢牢把握着后宫的生杀大权,先后把许皇后、赵飞燕姐妹彻底打败。

  这时,王政君坚守权力的做法就是打击威胁她的人。

  汉成帝的皇后许氏的父亲叫许嘉,因为许后得宠,许嘉官拜车骑将军,权倾一时,与当时王氏一族经常发生冲突,存在权力和利益之争。当时有人曾提醒说:“许嘉是皇后的父亲,要对他尊敬,不应让他有所不快。小不忍则乱大谋,细琐之事亦能酿成大祸,不可不谨慎。何况前车之鉴,有目共睹,惟愿将军明察。”许氏一族的发展势头,对皇太后王政君和王氏诸人构成较大的威胁,于是对许皇后展开了打击。

  皇太后王政君和王氏诸人就以许皇后专宠会影响皇帝继嗣不广为借口,减少了后宫的用度开支,借以打压徐皇后的势力。

  许皇后当然不愿屈居人下,在汉成帝面前又哭又闹,坚决申辩。

  当时,全国各地出现了连续大灾,灾害严重,灾民涌起,这正给王政君与王氏兄弟对付许氏家族提供了证据。他们群起而攻之,借机捏造陷害许皇后的事实,说这些大灾都应当归咎于后宫失德。三人成虎,人们都这样说,就连汉成帝也无话可说。此后许后渐渐失宠。

  这时,汉成帝写诏书,让许嘉辞职。许嘉只好找个借口退出辅政大臣之位。

  恰在这时,许后的姐姐以媚道之法诅咒后宫,被早已对皇后之位垂涎三尺的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发现,立即向王政君予以揭发。身为皇太后的王政君极为震怒,亲自担任这个案件的小组长,成立专门组织严厉审问,除恶务尽。

许后被废后,成帝想立赵飞燕为后,王政君又百般阻碍赵飞燕的发展。

  赵飞燕很聪明,她认为许后被废以后,自己到了非常时刻。但是,要想当皇后,首先要过皇太后这一关,否则一事无成。她采取迂回战术,千方百计拉拢太后的姐姐,让太后的姐姐帮她说话,终于得到皇太后的认可。

    永始元年四月,即公元前16年,成帝册立赵飞燕为皇后,赵合德则被封为昭仪,从此赵氏姐妹此唱彼和,一同受宠。但是,她们没能因此而一劳永逸。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汉成帝暴死于未央宫。消息传出,朝廷民间俱为震惊,认为赵昭仪是杀死成帝的罪魁祸首,王政君下令,赵合德也就自杀谢罪了。

  汉成帝死后,汉哀帝继位。因为赵飞燕有恩于汉哀帝,汉哀帝继续让她当了皇太后。但好景不长,哀帝一死,王氏家族的一员也逼迫赵飞燕自杀了。

  许后被废,赵氏姐妹先后自杀,此后一段时间没人和王氏家族竞争,其势力牢固如铁桶一般。

  王莽,是王政君三弟王曼的儿子,后来王氏势力的核心人物之一。王莽家境贫寒,但对长辈“曲有礼意”,当年王凤生病,王莽服侍左右,忙里忙外,以至于“乱首垢面”。后来,在众人推举之下,王政君给他封官加爵,但他“节操愈谦”、“折节力行”。王莽非常聪明,政治头脑成熟,手段高超。他牢牢抱住王政君这棵大树,当然也从王政君那里捞足了政治资本,为其最后当皇帝做了充足的准备。

  汉成帝驾崩以后,汉哀帝继位。这时,王政君又下诏让王莽辅政,给了王莽绝好的施展才华、扩大政治势力的机会。

  哀帝对王氏家族不满,对王氏家族实施打击。他说:“先帝十分厚待王根、王况,而今乃背忘恩义!”因为王根曾经有功于国家,于是只是将其还遣封国,免为庶人,归故郡。王根及王况之父王商所荐举为官的人,皆予以罢免。这样,王氏外戚的势力受到削弱,王莽当然在退出辅政大臣之列。后来,哀帝迫于朝野上下的压力,不得不以王政君为名,下诏将王莽召回,并予以执政。因此可以说,当时王政君还是实际掌权者。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汉哀帝死于未央宫,哀帝无子,于是中山孝王的儿子刘衍即位,是为汉平帝。平帝年仅九岁,体弱多病,王政君临朝,委政于王莽。从此,王莽掌握了实际权力,在朝野上大肆清除政敌。

  从历史来看,如果没有王政君,没有王政君一手缔造的王氏集团,就不会有王莽做皇帝。其实,王政君缔造了王氏集团,也造就了王莽。

  建国五年(公元13年)二月,王政君以84岁的高寿离开人世。

关于王政君的电视剧《母仪天下》

电视剧《母仪天下》以西汉宫廷为背景,以历经七朝的西汉皇后王政君为主线,描写了封建社会西汉时期争权夺利的后宫生活。由袁立主演的剧中女主角王政君被塑造成一个心地善良、心思机敏、“有梦想、有追求的皇后”形象。然而据史料记载,王政君生性软弱,无主见,重用外戚,骄奢不法。

我的评价:

    一个因一夜侍寝而得子,徒有皇后封号,却并不得丈夫宠爱的可悲女人。优柔寡断、懦弱平庸,经历了汉朝四代皇帝,亲手将汉室江山送给了自己的侄儿,却又怀念往昔,无法摆脱自己为汉室刘家人的身份。一边是自己的侄儿,一边是自己的儿孙,她在中间其实非常痛苦。她活了84岁的高寿,到头来,竟是对她的折磨。
[ 此贴被灬千ヽ在2009-09-17 17:16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凤亦爱魅

ZxID:7281415


等级: 文学俊才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0-09-26 0
西汉与东汉
 西汉与东汉,究竟应当在历史上视为两个不同的帝国,或者看作一个整体的朝代,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两汉在公元前及公元后各历时约两百年,中间经过新莽的中断15年,如果视为一个朝代,则它连亘4个多世纪,为上承秦始皇下迄满清两千年来帝祚最长的一个朝代。 

  中国的人口,据称经过王莽后有大量的损耗,可是后来经过东汉的休养生息,也渐渐恢复原状。官方的统计,常有讹漏,至汉亡时仲长统的估计,应逾千万户。则两汉在正常状态下,人口总数应当是5000万到6000万之间,公元前及公元后并无显著的差别。

  以疆域及兵力威势之所及而言,则两汉间的变动亦少。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开拓的立足点,东汉也能大概维持。交趾反叛,有马援平定。汉武帝还要竭全国之力伐匈奴。这游牧民族在王莽后永远的分为南北,给东汉窦宪一个绝好的机会。他在公元89年的北征,出塞三千里,各部降者20万人,他的部下更追逐五千里,以致于北单于“不知所终”。西汉既有张骞之通西域,东汉则有班超打破他的纪录。班超筹划“兵可不费中国而粮食自足”。他由中土率领出塞的不过志愿军千多人,后来接济他的也不过兵士八百人,他竟能“以夷制夷”。攻莎车时发兵25000。公元94年更合西域八国兵7万人讨焉耆。 

  只是东汉有一个边疆问题,其棘手的程度,为西汉所无,此即是青海草原地区的羌人。这些藏族游牧民族,没有统一的组织,各部落时合时分。有时汉人也欺凌他们,引起双方的仇杀,战事经常发生,每次双方的死伤各逾数千。草原地带既无法占领,东汉的移民实边也极耗费。即招羌人内属不仅无实效且有后患,汉亡之前董卓的拥兵自重,即靠羌人编成的部队撑腰。这种部队,只有他能指挥,旁人无法管驭。 

  可是事虽如此,在当时人看来,纵算西汉都长安,承土运,所以一切都以黄色为尚,东汉都洛阳,交火运,所以巾旗衣饰概以红色为主,实际上只有一个朝代。光武帝刘秀,出自汉文景帝的苗裔,也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在洛阳重建太庙之后,只奉祀西汉的君主到元帝为止。因为对光武讲,元帝仍属父辈,成帝则为兄弟,哀帝已属侄辈,平帝更算是侄孙,都不在太庙奉祀之内。光武更因吕后不遵高祖遗嘱,引起诸吕之患,虽然事隔两百年,仍将她的灵位撤去,而代之以文帝生母薄太后的灵主。因之他自己更是公元前建国以来从父系母系上讲都是名正言顺一脉相传的继承人。于是刘秀在历史上称为“中兴之主”。

  最近几十年来从考古所得,已给我们一个体会汉朝日常生活的机会。这些资料也给以上的问题,赋予部分的解答。出土的文物,包括衣食住行的各项资料,如无实物,即有模型图解。因之小至文具印章,大至仑厕炉灶,更大至于楼台榭阁,都可以一目了然。汉朝一般人的思想,认为生与死没有绝大的差别。阴冥虽有蛇鬼妖孽,生人也要对死者祭祀供献,却用不着洗罪感恩皈依超度。因为如此,所以汉代坟墓里缺乏我们今日认为有宗教性的标帜与装潢,却有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镌刻。这些碑画,内向对棺椁,好像专供死者欣赏,其中有的引用历史故事,例如荆轲刺秦王,汉武汾上得宝鼎,有的则镌刻车马宫室,庭院厨厩,农田作业,市廛买卖,甚至方伎杂耍。其广泛真切可以给研究历史的人一开眼界。

  从这些资料看来,再加历史的证明,我们可以说汉朝四百多年内,文化生活已有很长足的进步。在多方面讲,中等以上住户的生活,较之近世纪,已无显著差别。中外学者一致将这成就归功于两汉的重农政策。政府既竭力培植小自耕农,而冶铁公卖,则西汉全国统筹,东汉各地作主,也使标准农具普遍的及于一般农户。而且地方官员经常兴水利,论穑稼,有如《汉书》及《后汉书》循吏传之所叙。从这些方面看来,中国的初期统一,以淳朴雷同的法制加于广大的地区,不是完全没有好处。同时在这种原始的重农政策之下,东汉与西汉,也确实有承前接后的联系。若非如此,则其人口与版图,就甚难如此互相凑合。 

  但是这问题仍可倒转来看:要是两汉确是一脉相传,何以两个时期的历史学会有这样大的差异?今日我们展读西汉的历史,不期而然的会感觉到内中有很多令人兴奋,令人竦惧,令人嗟叹,令人惊讶的地方。这种特点,很难在东汉史里看到。即使现今《剑桥中国史》的主编人DenisTwitchett也曾经对我说找不出一部读来令人觉得满意的后汉史。这原因又在什么地方?

  从现代的眼光看来,西汉帝国仍在草创时代,即是文景之治,武帝之用董仲舒的思想管制,霍光的专权,宣帝的称杂霸,都离不开一种试验性质,所以能勾动读者的好奇心。东汉的君主,就没有这种创作的机会。其中主要的原因则是帝国的粗胚胎稳定之后,立法不能展开。君权既要保持各地方的对称与均衡,就无从分割,也不能根据实况合理化。这情形曾引起仲长统说,三公都是虚设,到头仍是寡头政治。同时官僚机构的组织,由上至下,只用刑法做主宰,没有民法的支持。法律既不能相次展开,民间经济发达到某种程度,政府在技能上无力处理社会所产生之各种繁复问题。朝中的权力斗争,却仍以道德名义作张本,其中女后,外戚,宦官,朋党搅作一堆,公事与私事混淆。今日之读史者,除了觉得资料重复,纠缠罗索之外,也很难分析其后面问题的真面目,更难判断谁是谁非。

  严格讲来,东汉或后汉只有起首的三个君主能有所作为;此即光武帝刘秀之“中兴”,明帝刘庄的用严刑峻法巩固其帝国,并用各种建筑及仪礼使君权神秘化和美术化,与章帝刘坦之重申儒家宗旨,以加强施政时道德力量的支持。

  而其实也只有“中兴”是创举。承认“中兴”,则西汉与东汉是为一元。

  这样看来,东汉的历史没有写得好,也不足为怪。一个国家的法制逾400年没有实质的改进,其行政不能表现活跃与生机,只好说是时势所必然。纪西汉的《汉书》提供刑法志,食货志和沟洫志等材料,纪东汉的《后汉书》则全部付诸阙如,而代以很多列女,蛇孽,法冠,赤绶的叙述。这和作史者的眼光手法不无关系(《后汉书》也和《汉书》一样,并非出于一人手笔),而当中仍有一个关键,则是从长期的历史眼光看来,后汉因袭前代过甚,只能继续充实一个原始型以小自耕农作基干的大帝国,不能替中国找开新局面。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3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