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资料专辑】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3034 回复:4

[其他] 【唐朝资料专辑】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谈岂寒。

ZxID:9541645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玉清
迷途漫漫,终有归途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7-04 0
【唐朝资料专辑】
[color=#ff0000][b]一 关于唐朝历史演变[/b][/color]

隋朝的大官僚李渊攻下长安,于公元618年建立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6-649年在位)即位以后,迅速恢复了封建秩序,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唐帝国在经济上得到恢复,军事上也逐步强大起来,这就是历史上所做的“贞观之治”。从唐太宗、武则天到唐玄宗开元期间的唐朝前期,全国统一,疆域辽阔,政权巩固,经济、文化都出现了繁荣昌盛的景象。同时也扩大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与亚非等四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唐代长安也成了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公元755年发生了“安史之乱”,唐王朝的统治从此一蹶不振。公元874年爆发的黄巢起义,使唐朝的统治因之瓦解。公元907年,唐王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b]唐王朝的强盛[/b]

唐初,东突厥雄踞北方,不断南下骚扰关中地区,公元630年,唐太宗派兵击退了东突厥。到公元646年,唐朝完全统一了大漠南北。另外,从公元640年起,唐朝分别征服了高昌、于阗(tián)、龟兹(cí)、焉(yān)耆(qí)、疏勒等封建割据政权,统一了今新疆地区。唐朝强盛时,拥有东临大海,西达咸海,北越贝加尔湖,南到南海的辽阔疆域。控制的户口数最多时达到900余万户,5200余万人,成为当时世界上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文明昌盛的多民族大帝国。

[b]边疆[/b]

唐代建立地方性政权的少数民族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和渤海等。各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唐代先进的经济、文化,又以自己在经济、文化上的种种创造影响着汉族。汉族和各兄弟民族的共同努力,促进了唐代的繁荣昌盛。

[b]经济[/b]

唐初社会经济衰敝凋残,政府继续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农民得以休养生息,农业得以恢复和发展。同时,对手工业和商业亦放松控制,促进其繁荣。国内各族往来和对外交流频繁,又为唐代经济注入了一些新的活力。国家较长期的统一和社会相对的安定,迎来了封建经济空前的繁荣。

[b]国际关系[/b]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最富庶的国家之一,对其他国家有强大的吸引力。这时期社会生产空前发展,国际贸易大为增加,中外交往频繁。在这种交流中,唐朝将自身的文化传播到他地,并以开放的姿态,广泛吸收其他国家的文化,大大丰富了自己的文化。

[b]科学文化与社会生活[/b]

唐朝是封建盛世,其文化除继承南北朝的传统外,还汲取了外来的营养,具有博大的气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天文学、地理学、医药学,以及雕版印刷术方面,都有突破和创新。在文学艺术中,特别是诗歌、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领域,成就卓著,名人辈出。随着城市的繁荣,其社会生活如娱乐、服饰、品茶、饮酒等风尚,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折射出一种蓬勃兴旺,自由开放的精神风貌。


[color=#ff0000][b]二 唐朝大事记[/b][/color]

隋末农民起义蓬勃发展时,隋朝太原留守李渊乘机起兵,攻占长安。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定都长安。李渊和他的儿子李世民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镇压了各股农民起义军,统一了全国。

626年,唐高祖把帝位传给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年号贞观。贞观年间,社会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起来,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死后,由唐高宗继位。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协助处理政事,逐渐掌握大权。高宗死后,武则天做皇帝,改国号周。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做官。在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武则天死后,过了几年,由他的孙子唐玄(xuán)宗即位。

唐玄宗前期年号“开元”(公元713—741年)。这段时期玄宗励精图治,重视官员的人选,亲自考核新任命的县令。他任用了有才干的姚崇(chóng)、宋景做宰相,形成了唐朝全盛时期。开元期间,政治安定 ,经济继续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b]唐朝时,农业有较大的发展,主要是:[/b]

1、唐朝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改进了犁的构造,制造了曲辕(yuán)犁,并创造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2、大面积兴修水利。黄河、长江流域等开凿一系列灌溉渠,并修旧渠和河堰(yàn)。

3、开劈大量荒田。劳动人民创造大量财富,唐政府每年向农民征收大量的粮食和布帛(bó)。人口大大增加,玄宗时的户数是唐太宗时的近3倍。

唐朝的手工业也有比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丝织业:定州、益州、扬州都以织造特种花纹的绫(líng)锦闻名。品种多样,有一种花鸟纹锦,以五彩大团花为中心,周围绕以飞鸟.散花,绚丽动人,反映了唐朝高超织锦技术。

陶瓷业:邢州白瓷象银象雪,越州青瓷象玉象冰。还创造了著名的“唐三彩”,在白地陶胎上,刷上无色釉(yòu),再用黄、绿、青三色加以装饰,色彩鲜丽,造型美观。

造纸业:宣州、益州的纸,都十分有名。

唐朝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在那里,有来自各国的少数民族和亚洲各国人,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

唐朝是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那时,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亲密,唐朝疆域空前广大。唐朝时,北方先后有突厥,回纥(hé)民族,8世纪晚期,回纥上书唐朝,请示改称“回鹘(gǔ)”,意思是像“鹰鹘”那样轻捷勇猛,这反映了回纥民族尚武的精神。9世纪中期,回鹘内部纷争激烈,国力削弱,汗国瓦解。此后回鹘人大部分西迁,其中迁到今天新疆的一支(西州回鹘),就是维吾尔族的祖先,东北有靺(mò)褐(hé)民族,靺褐族是女真族的祖先。唐朝在北部边境先后建立了都护府和都督府。西南有南诏(zhaò)和吐蕃(bō);南诏为彝(yí)族和白族的祖先,曾接受唐朝云南王的封号;吐蕃为藏族的祖先,与唐几次通婚,保持“和同为一家” 的亲密关系。那时,边疆各族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唐朝时候,中国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唐和亚洲、欧洲等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朝和朝鲜半岛的新罗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唐和日本关系更加密切,唐文化对日本影响甚大,从政治制度到生活习俗,日本都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唐朝和印度半岛有频繁的通使往来,玄奘西游成为中外关系史上的佳话。唐朝和西亚的波斯、大食也有通好关系,中国陶瓷等源源不断运往该地,西亚的物品也输入到中国。 唐玄宗后期,不理朝政,政治腐败,奸臣当道,终于酿成了755年开始的安史之乱。从此,唐朝衰落下去。安史之乱使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接着又有藩(fān)镇割据、宦(huàn)官专权和朋党之争,使唐朝政局更为混乱。经济上均田制的破坏,使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农民四处逃亡。两税法的实行,亦未能根本解决严重的阶级矛盾。876年,导致了王仙芝、黄巢(cháo)领导的唐末农民大起义。起义在884年失败,但唐王朝亦由此瓦解。


[color=#ff0000][b]三 唐朝文化[/b][/color]

[b]文学[/b]

诗: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极盛时期,唐代中国被誉为“诗国”。唐朝有名的诗人数以千计, 其中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等。


散文:中国古代散文在这一时期得到重大发展 。唐朝发生了一场反对华而不实文体 ,提倡“文以载道”的“古文运动”。这场文学运动的领导人是韩愈和柳宗元。


小说:唐代开始把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进行创作。唐代的文言小说叫做传奇。传奇的故事性强,结构完整 ,情节曲折,对人物性格进行细致的描写 ,对后世文学产生很大的影响。


[b]艺术[/b]

书法: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个光辉时期。主要的书体如篆(zhuàn)、隶(lì)、草、行、楷等发展成熟 ,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书法家。代表人物有颜真卿、柳公权、张旭和怀素等。


雕塑:中国古代雕塑和壁画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进入全盛期。著名的石窟有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kū)、敦(dūn)煌(huáng)的莫高窟等。唐代陶塑,造型逼真,色彩艳丽,人物神态逼真,马和骆驼栩栩如生,是享誉中外的艺术杰作。


舞乐:隋唐两代,少数民族的音乐歌舞,纷纷传入中原,与汉族的音乐歌舞交相融汇,形成了独有的风格。如著名的《霓(ní)裳羽衣曲》,便是汉乐与胡乐融合发展的成果。


[b]科技[/b]

天文;唐代张遂suì(一行和尚)在奉命改编历法的过程中,通过实际观测,发现了恒星移动的现象,比欧洲天文学家哈雷的同样发现早了一千年。一行和尚又通过测量,实际计算出子午线的长度,这是世界上对子午线的首次计算。


医学:唐代实行分科治疗,当时已有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妇、针、按摩科等。唐代名医很多 ,最著名的是孙思邈(miǎo),他特别重视劳动人民因营养缺乏而引起的病症如脚气病、夜盲症、大脖子病的预防和治疗,医药著作有《千金方》、《千金翼方》。


建筑:隋唐二代木结构建筑技术达到了成熟的境界 ,产生了不少著名的经典建筑作品,如隋代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和唐代长安城等。长安城建筑宏伟,设计周密,城内有相当完备的排水系统,是古代城市设计的代表作品。


[color=#ff0000][b]四 唐初的主要制度[/b][/color]

唐初所行制度,基本上沿用隋制,但在某些方面有所改进,因而比隋制更完善,更严密,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b]1.政治制度[/b]

唐初,中央的主要机构为三省、六部、一台、五监、九寺。地方上实行州县两级制。太宗时,又在州之上设道,作为监察区。

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隋称内史省),职掌与隋制同。尚书省下设吏、户(隋称民部)、礼、兵、刑、工六部,职掌亦与隋制相同。中央还另有殿中省和秘书省,但在中枢政治中的作用不大,故习称唐代是三省六部。

三省长官起初均为宰相,共议国政。但由于尚书令权力太大遂以唐太宗曾任此职为理由,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代行职权。左右仆射起初是当然的宰相,但后来要加“同中书门下”头衔才是宰相。由于中书令、门下侍中的名位较高,所以也不常设。于是就给其他官员加上“参预朝政”、“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担任宰相。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宰相的权力分于三省,又由品级较低的官吏担任宰相,这就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但同时也更便于发挥整个统治集团的意志。

一台五监九寺 一台即御史台,掌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吏,参预大狱的审讯。五监即掌文教的国子监、掌皇家手工业生产的少府监、掌土木工程的将作监、掌制造军器的军器监和掌水利建设的都水监。九寺即掌礼仪祭祀的太常寺,掌皇室酒醴(lǐ李)膳羞的光禄寺,掌兵器仪仗的卫尉寺,掌皇族谱籍的宗正寺,掌皇帝车马和国家牧政的太仆寺,掌刑法断狱的大理寺,掌国宾、礼仪的鸿胪寺,掌国家仓廪储备的司农寺和掌财货,贸易的太府寺。

州县和道 唐初的地方行政制度与隋朝基本相同,仍为州县两级制。州的长官为刺史,县的长官为县令,县下设乡,乡下设里。

唐太宗时,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把全国划分为十个监察区,称为道。时常派黜陟使或巡察使到各道巡察。唐玄宗时,又分全国为十五道,每道设采访使一人,督察所属州县。

[b]2.府兵制[/b]

府兵是唐初的主要军事力量。其编制的基本单位是折冲府(又称军府)。府分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军府长官为折冲都尉,副职为左右果毅都尉。府兵称卫士或侍官。军府分别隶属于十二卫和六率。十二卫各设大将军一人,直接听命于皇帝。六率各设率一人,隶属于太子。军府最多时有六百三十四个,约百分之四十分布在京师所在的关中,以便中央政府手握重兵,控制四方。府兵必须凭尚书省兵部的兵符才能调拨。战时由皇帝命将率军出征,战争结束,将领回朝,士卒归府,将无常兵,难以干预国政。

唐代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是兵农合一的制度。卫士二十一岁入军,六十岁免役。征点标准是“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①。府兵农忙时生产,农闲时操练。其经常性任务是轮流到京城宿卫(称为“番上”),或到边境和内地的要地戍守。战时则应征作战。卫士服役期间,免除其自身的租调,但衣装、口粮和大部分兵器都要自备。府兵制虽减轻了国家的负担,但卫士个人的负担却很沉重。在均田制破坏的过程中,此制亦随之破坏,后为募兵制所代替。

募兵(又称兵募)在唐初不是常备军,只是战时才临时招募,后来逐渐制度化,成为常备军。另外,还有北衙禁军,其主要任务是守卫皇宫。

[b]3.科举制[/b]

科举制始创于隋朝。至唐朝进一步发展、完善,成为选拔官僚的主要方法。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学校教育也日益发展。中央设国子监,下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六学。地方上设有州、县学。学生称生徒,学习成绩好的,由学校保送参加科举考试。

唐代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每年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是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另外还有秀才、道举、童子、一史、三史等科。常举的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为生徒,即由各级各类学校保送者;二为乡贡,即经州县考试选拔的自学者。应考者主要集中在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科主要考试对儒家经典的记忆,比较容易;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政论,难度很大,而且又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因之最受重视。人们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说明考中进士之不易。常举初由吏部主持,后改由礼部主持。

制举是为了搜罗非常人才而临时设置的考试,不常举行。所设科目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等一百多种。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应考,录取者优予官职或提升。

科举制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进一步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b]4.土地与赋役制度[/b]

唐继隋末大乱之后,人口死散很多,土地大量荒芜,社会经济凋弊。唐朝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农业生产,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调发,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武德七年(624年)四月颁布了均田令和租庸调法。

均田制 均田令规定:继续实行均田制,庶民依据户籍授田。人三岁以下者为黄,四岁为小,十六岁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丁男和十八岁以上的中男授田一顷。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可以传给子孙,八十亩为口分田,死后要还官。老男、残废、重病者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这些人如为户主,加授永业田二十亩。和尚、道士授口分田三十亩,尼姑、女冠(女道士)授口分田二十亩。工商业者的永业田、口分田减半授给;若在狭乡(人多地少地区)则不授。狭乡农民亦减半授田。

贵族和官员授田另有规定:最多者为亲王,可授永业田一百顷,最少者为武骑尉,可授永业田六十亩。各级官员另有数量不等的职分田,以其收入作为俸禄的一部分。各级官府还有数量不等的公廨田,以其收入作为办公费用。职分田和公廨田在原任官离职时,则由新任官接管,不得出卖。

土地买卖受到严格控制。但官僚贵族的永业田和赐田可以出卖;百姓的永业田在人死家贫无力埋葬时亦可出卖;百姓的口分田在由狭乡迁往宽乡,或者卖充住宅、邸店、碾硙时,亦可出卖。买地者不准超过本人应占田限额。

唐代的均田制和前代一样,是在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实行的,并不触动地主占有的大量土地。所谓授田,主要是从荒地上调拨。地主占田往往逾限,而农民大多授田不足额,甚至有些地区每户农民有田不过十亩、五亩。虽然如此,但农民在均田制下毕竟得到了一些土地,而且均田制禁止随意买卖土地和无限占田,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的作用。所以均田制的实行对唐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租庸调法 租庸调法是唐前期的主要赋役制度,是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租庸调按丁征收。每丁每年交纳粟二石,称为租。每年植桑区交纳绢二丈、绵三两,种麻区交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为调。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闰月加二日。如果不服徭役,每天折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为庸。如果政府额外加役,十五天免调,三十天租调全免。额外加役最多不能超过三十天。隋朝规定五十岁以上的人才能以庸代役,而唐朝将此加以推广并制度化,并规定了役期的最高天数。这些都使农民有较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5.法律[/b]

唐代法律分为律、令、格、式四种。律是刑法典。令是关于国家各种制度的规定,如《户令》、《田令》等。式是各项行政法规,办事细则,如《水部式》等。格是对律、令、式所做的补充和修改。律、令、格、式互为补充,以律为主,同时并行。

唐律是直接从隋《开皇律》发展而来的。唐律从唐高祖时开始制订,到唐太宗时修订完成。唐高宗永徽年间,又对律文加以解释。释文称为“疏”,具有和“律”同等的效力。二者合编,称为《永徽律疏》,后世称之为《唐律疏议》。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

唐律分十二篇,共五百零二条。刑名有笞、杖、徒、流、死等五种。在量刑定罪上,唐律比隋律又有所减轻。

唐律的基本精神是维护封建统治,亦把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定为“十恶”。对属于“十恶”的罪要严惩,而且大多不能减、赎,有些甚至遇大赦也不能免罪。为了保证封建国家的剥削,唐律对隐匿户口、谎报年龄、私自出家以及不按期交纳租调服徭役者,规定了各种刑罚。唐律还规定了贵族、官僚、平民、部曲以及奴婢在法律上的不同地位。贵族、官僚犯罪可以减罪、赎罪以及用官抵罪。平民如果冒犯贵族、官僚,要加等治罪。主人可以任意殴打部曲甚至打死。主人只要报请官府,就可以杀死奴婢。


[color=#ff0000][b]五 唐朝人物[/b][/color]

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和纳谏(jiàn)

唐太宗时代人才济济,绝非偶然。他善于用人和纳谏,是他在政治上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他的用人之道在中国帝王中是很突出的,并且具有很多特点:

[b]一、广泛吸收人才[/b],包括敌对集团的人才在李世民征战时,吸收了原李密、王世允、窦(dòu)建德集团的人才,吸收了瓦岗军的秦叔宝、程咬金等;在攻破刘武周时吸收了尉迟敬德;在攻破窦建德集团时,吸收了张玄素等;在消灭李建成集团时,吸收了魏征等。

[b]二、吸收了隋朝旧臣和李渊集团的人才[/b],从隋朝灭亡到唐朝建立,从李渊到李世民登基,这中间有一个过渡。李世民为了政局的稳定,使用了隋朝的旧臣立纲等人。对李渊集团的人才也恰当的安排,予以重用李世民公布的一个“功臣”名单中。名列榜首的正是李渊的心腹裴(péi)寂。

[b]三、用人不避亲仇[/b],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妻舅,在玄武门事变中立下大功,理当封高官,但历来外戚掌权会被众人攻击,因此,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本人为了避嫌,再三请求只当一个空头官儿。但长孙无忌确有宰相之才,李世民用人不避亲,任命他为宰相。

魏征是李建成手下有名的谋士,多次建议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可谓李世民的大仇人。但魏征为人耿(gě)直,有才干,是个忠臣,李世民不记前仇,任用他为谏议大夫。魏征不断向李世民提出好的建议,使李世民对他十分佩服,经常将魏征请入居室,询问得失,魏征愈来愈被重用,先后被李世民提升为秘书监、侍中、宰相,并封他为魏国公。

李世民曾说:“我好比山中的一块矿石,矿石在深山是一块废物,但经过匠人的锻炼,就成了宝贝。魏征就是我的匠人!”

魏征去世后 ,李世民说,用铜制成的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否端正;用古史的镜子,可以参照政治的兴衰;用人作为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成绩与过错。我经常保持着这三面镜子,现在魏征去世了,我少了一面镜子。

[b]四、不拘一格[/b],为才是用,李世民用人,不计较出身和经历,他选用了隋朝显贵旧臣,也提拔了张玄素、孙伏加等小县吏为朝中大臣。

公元631年 (贞观五年),李世民令文武百官上书发表自己的见解。中郎常何上书,写了20多条,条条有理有据,很有水平。常何是个武夫,素无学问,李世民便询问常何。常何老实的供出不是自己写的,是他的一个客人——窘苦潦倒的书生马周写的。李世民立即召见马周,对马周的学问十分赏识,将他一步步地提升到中书令(宰相之一)。

[b]五、用人不疑[/b]尉迟敬德,是刘武周手下的一员大将,武德七年他和另一大将寻相投降了李世民,不久寻相叛变,有人怀疑尉迟敬德也要叛变,就将他囚禁起来,并告诉李世民,要李世民将他杀掉。李世民却说:“敬德有心叛变的话,会落在寻相之后吗?” 他命人释放了敬德,并安慰敬德说:“大丈夫以义气相许,请你不要把这误会放在心上,我决不因别人的闲话而加害良士。”敬德十分感动,对李世民忠心耿耿,在历次战斗中,出生入死,屡建奇功。


李世民曾说,一旦国君对大臣怀疑,臣下就不敢畅所欲言,下情便上传。这样,要求臣僚(liáo)们尽忠报国,就不可能了!

公元645年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亲征高丽,停留在洛阳。临行,命宰相房玄龄留守长安,全权处理国务。有个官员声称要向皇帝举报,房玄龄问他告谁,那人回答到:“正是你!”房玄龄不敢隐瞒,立即派人用驿马送他去洛阳。李世民听说有人告密,就令武士持大刀站在前面;然后引见来人,问他:“你告谁?”那人道:“房玄龄!”李世民道:“果真如此,推出去腰斩!”并指令房玄龄说,你太不自信,以后如有类似情况,自行处理!

[b]六、善于用人,李世民知人善任,不拘一格,用人之长,避人之短。他命京官推荐贤才。[/b]
[color=#ff0000]一代女皇武则天[/color]

武则天在称帝前三十余年参政执政的政治生涯中,已显示出惊人的政治谋略和手段。那么,在称帝之后的十余年中,则更充分地显示了她在用人、处事、治国等各个方面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气魄。

则天称帝后 ,更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zhù)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中唐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这样,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始终有一批"文似仁杰","武类休武"的能臣干将为其效命,有力地维护着武周的政权。

对于农业生产,则天也非常重视。她说:"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sù)多,粟多则人富"。她规定,能使"田畴(chóu)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这样,在她执政的年代里,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据当时统计,永徽(huī)时全国户数为38O万户,到则天临终的神龙元年,渐增为615万户,几乎增长一倍。仅此一点即可看出这一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在抗击外来人侵 ,保护边境安宁,改善相邻各国的关系方面,则天施政时期也做了很多努力。对吐蕃 贵族的入侵和骚扰,则天给予坚决的抵御和反击。长寿二年(692年)她派大将王孝杰击败吐蕃 ,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cí)。之后,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间,娄(lóu)师德检校丰州都督"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凉州都督,坚持屯田五年,"军粮可支数十年"。武氏的这种大范围的长期屯田。对边区开发、减轻人民转输之劳,以及巩固边防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当然 ,在武则天掌权近半个世纪的较长时期内,也有很多过失。她重用酷吏(lì),奖励告密。使不少污吏横行一时。他们刑讯逼供,滥杀无辜,诬陷于人,使不少文臣武将蒙受不白之冤。虽然对武周政权的巩固起过一些作用,但是,搞的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人人自危,必然影响国家的治理和生产的发展。她放手选宫,使官僚集团急剧。增大,官僚机构膨胀,必然要加重人民的负担。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shē)靡(mí),耗费大量财资和劳力。这都不同程度影响和延缓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过,这些错误和过失,毕竟是武则天政治生涯中的支流。她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够排除万难,在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年代,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革除时弊(bì),发展生产,完善科举,破除门阀(fá)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顺应历史潮流,大刀阔斧改革的历史功绩相比,难以同日而语。她的历史功过,恰如她给自己立下的那块"元字碑"一样,只能由历史去作出评论和判断。

[color=#ff0000]敢于进谏的魏征[/color]

在中国历史上,唐初宰相魏征以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著称。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魏征就会据理力争,进行劝说,即使唐太宗因此而大发脾气,他也毫不畏惧,照旧慷慨陈词。


唐太宗对魏征是既赏识又敬畏的。魏征病逝后,唐太宗悲伤地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与不对。现在魏征死了,我失去了最珍贵的一面镜子。"

为什么唐太宗会把魏征当作自己的镜子呢?这是有原因的。

魏征出身卑微,少年时孤苦贫困,曾经出家做过道士。他喜欢读书,用心钻研古籍,学识非常丰富。隋朝末年,魏征参加了反对隋朝暴政的起义。后来,他投靠唐高祖李渊创建的唐王朝,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于魏征才华出众,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


后来,唐高祖的二儿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年轻而敏锐的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个人才,便亲自召见他。

李世民一见魏征 ,就非常生气地责问他 :"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在场的大臣们都感到魏征将有杀身之祸。

可是,魏征却从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气回答说:"如果皇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李世民听后,被魏征这种不畏强权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动,打从心里钦佩他的人格。因此,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重用了他。

不久,李世民即位,他就是唐太宗。唐太宗委任魏征为谏议大夫(专门向皇帝提意见的官职),以后又提拔他当宰相。建国之初,唐太宗励精图治,经常召见魏征,与他讨论治国施政的得失。魏征胸怀大志,胆识超群,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胆进谏。在他任职的几十年间,为了使大唐民富国强,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次。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见,尽量采纳。

有一次 ,唐太宗违犯他制定的18岁成年男子才须服兵役的规定,决定征召16岁以上,18岁以下,身材高大的男子从军。命令发出以后,魏征极力反对,唐太宗十分生气,派人把他叫来,大加训斥。

魏征毫不畏惧 ,他十分严肃地进谏说:"您现在把强壮的中男都抽去服兵役,那么,田由谁来种?工由谁来做?您常常讲,我当国君,首先要讲信用,可是国家的法律明明规定,男丁中的强壮者才需要服兵役,您为什么不遵守呢?您这样做,在老百姓面前不是失去信用了吗?"

魏征的这一番话,把唐太宗一肚子的火气浇灭了。他心悦诚服地对魏征说:"先生真是我和国家的一面镜子啊!我原先以为你太固执,不通情理,现在听了你的话,觉得很有道理。政令前后不一,百姓不知所措,国家是无法治理得好的?于是,唐太宗立刻下令停止征召中男服役,还奖赏了魏征。

敢于直言劝谏的魏征不仅为国家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也成了以后历朝官员效法的楷模。


[b][color=#ff0000]六 其他资料[/color][/b]

[color=#ff0000]A 贞观之治[/color]

唐高祖李渊只当了九年皇帝就将皇位传给次子李世民,自己退入后宫当太上皇去了。李世民为建立唐朝立有巨大军功。他与其兄、太子李建成都有继承皇位的要求,明争暗斗激烈。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李建成,争得太子之位。不久,其父又将皇位传给他。他即位后,于次年改元贞观。贞观共二十三年,当时的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由恢复而迅速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力强盛,边境安宁。史家称此时为“贞观之治”,被认为是中国封建时代少有的“太平盛世”。

李世民死后,谥号为“太宗”,史称唐太宗。唐太宗(626—649)是中国古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所谓“贞观之治”,除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有所发展之外,还有如下的四个重要特点:

[b]1.唐太宗君臣论治[/b]

唐太宗经常与其大臣们论古说今,总结历史经验,以改善统治。他很重视强盛的隋朝在短时间内土崩瓦解一事,经常议论隋亡的教训,并引以为戒。他们还议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原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参与论治的主要有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褚遂良、马周等人。

唐太宗曾多次引用荀子的话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①魏征也曾说,强盛的隋朝之所以速亡,就是由于隋炀帝“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以自奉”,“徭役无时,干戈不戢”,所以“载舟覆舟,所宜深慎。”②他们认识到一个政权如果过分暴虐,使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就会被人民推翻,所以对人民的剥削压迫要有节制,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

唐太宗君臣论治的范围很广,涉及到加强、巩固封建统治的各个方面,其主要内容多收入《贞观政要》一书。因而该书深受后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

[b]2.选练举贤[/b]

选贤任能 唐太宗在用人方面坚持“选贤任能”的原则,不因亲故而取庸劣;不因关系疏远或曾是政敌而舍贤才。不拘一格,因材致用,因而从各阶层、各集团搜罗了许多人才,他重用的一批大臣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都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或军事家。

唐太宗认为地方官直接管理人民,与天下治乱有直接关系,所以非常重视对地方官吏的任用和考察。他把各地都督、刺史的姓名写在宫内屏风上,随时记其功过,以备奖惩。

兼听纳谏 唐太宗很重视听取大臣的意见,注意兼听众议,虚心纳谏。他还鼓励大臣直言极谏,因之一时朝廷上出现了良好的政治风气。大臣魏征曾对唐太宗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唐太宗很赞成此说。常对太宗进言的大臣以魏征最为著名,而且敢犯颜而谏。太宗有时想不通,十分生气,甚至还很恼恨;可是转念一想,又认为魏征是对的,接受了魏征的意见。后来魏征去世,太宗十分难过,也很怀念魏征。太宗曾对大臣们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太宗兼听纳谏,纠正了不少错事或错误意见,防止了一些可能发生的问题,使政治保持清明。

[b]3.轻徭薄赋发展生产[/b]

唐太宗时,君臣们都很重视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方针政策。太宗曾对大臣们说:残酷剥削人民的“亡国之主”是咎由自取。如他说:“齐主(北齐后主高纬)深好奢侈,所有府库用之略尽,乃至关市无不税敛,朕常谓此犹如馋人自食其肉,肉尽必死。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齐主是也。”

唐初的赋税徭役都比隋朝有所减轻,尤其是力役减轻了很多。在征发力役时,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

唐太宗即位之初,关东、关中各地连续数年发生水旱霜蝗等灾,灾民很多。太宗下令免除受灾地区的租赋,开官仓赈恤,并准许灾民到非灾区就食,还拿出御府金帛为因灾荒而出卖子女者赎回其子女。

为减轻人民负担,太宗精简政府机构,把中央官员从二千余人减少到六百余人,并省了许多州县,还节约了政府开支。

唐太宗曾派使者到突厥,用金帛赎回隋末被突厥虏去的男女八万余人,还放出宫女三千多人回到民间,这些都对稳定社会秩序、增加社会劳动人手起了作用。为解决耕畜不足,曾与突厥等少数民族“互市”,换取了大量马、牛,用以耕田。

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再加上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使农业生产连获丰收,米价最低时每斗不过三、四钱,流散的人民逐渐返回故乡。社会生产逐步恢复、发展,出现了一派太平景象。

[b]4. 华戎同轨 爱之如一[/b]

在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方面,唐太宗虽曾多次派兵反击突厥、吐谷浑等的侵扰,并进而征服了突厥、吐谷浑等,但他主要还是采取以怀柔为主的羁縻政策。他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①对于依附的各族,他一般不改变其生产方式,社会制度,注意保存其部落体制,尊重其习俗。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羁縻府州,任命各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等,以统辖本族。不但基本上不征税,而且还经常给各族贵族以大量赏赐。对于归附的少数民族首领也很信任,不少人被授以高级官职、册封爵位。还帮助他们的部属,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秩序。他通过“和亲”的方法,进一步发展民族关系。又开通通往西域的大碛道和通往北方边疆地区的参天可汗道,以加强内地与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

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政策是比较成功的,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为唐朝树立了声威。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奉为“天可汗”。

[color=#ff0000]B 武则天主政[/color]

[b]1.则天称帝[/b]

武则天(624—705),名曌(同照),并州文水(今属山西)人。其父武士彟(huò获),隋末为武官,从李渊进入长安。唐初,官至工部尚书。武则天自幼聪慧机敏,兼通文史。太宗时入宫为才人,时年十四。太宗死,她削发为尼。

高宗即位,召入宫为妃。永徽六年(655年),废王皇后,立她为皇后。则天自入宫后,因高宗长期生病,她即参预国政,不久又掌握大权,与高宗并称“二圣”。

弘道元年(683年),高宗死,立第七子(则天所生)李显为帝,是为中宗,则天以皇太后临朝称制。

次年,废中宗,立豫王李旦(高宗第八子,中宗母弟)为帝、是为睿宗,则天继续临朝称制。这时,一些失意官僚以徐敬业为首①,打出拥护唐朝李氏的旗号,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掌权,叛军众至十余万人,一度攻下润州(今江苏镇江)。则天坚决以武力镇压,当年即将叛乱平定。永昌元年(690年),则天又废睿宗,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自称“圣神皇帝”。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2.武氏政绩[/b]

武则天自入宫为妃掌权,到自立为皇帝,共主政五十余年。旧史骂她“牝鸡司晨”,给她编织了许多罪名。甚至说“武后之恶,不及于大戮,所谓幸免者也。”可是实际情况并不如此。她主政时,基本上继续推行唐太宗时的各项政策,因之使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为此后唐玄宗时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基础。她的主要功绩如下:

削弱士族,扶植庶族 武则天打击削弱士族势力,提拔重用了许多庶族出身的官吏。废除唐太宗时所撰《氏族志》,另修《姓氏录》。打破以往士、庶界限,按照现任官职的高低,另立门第序列。以高级贵族至尚书仆射之姓为第一姓,文武二品及知政事三品为第二姓,都以品位高下序其等级,共九等。凡有军功至五品的,不论出身,都升入谱中,列为“士流”。削弱士族,扶植庶族,具有进步意义。

改进科举制度 武则天增加进士科的录取人数,开创殿试制度,亲行殿试。以文词取士,不重经学。还曾增设武举。这些做法都为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和有文武才能的人大开仕进之门。

选贤任能 武则天很喜欢正直而有才能的人,又肯破格选贤任能。当时的名相狄仁杰、张柬之,后来开元时期的名相姚崇、宋璟等,都是她选拔的,有的得到重用。徐敬业举兵反叛时,发表了一篇《讨武曌檄》,此文措词激烈,用语刻毒,不仅历数则天种种“罪恶”,还对她个人的品德及私生活进行了恶意歪曲和疯狂攻击。最后还骂她“包藏祸心,窃窥神器。”而以“试观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这样的语句煽动人们反对她。可是则天读此檄文之后,不仅未发怒,相反的却询问写此檄文的是谁。在得知是一曾任八品小官的骆宾王所写时,她惋惜并抱怨说:“宰相之过也。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

勤课农桑 武则天很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一再下令勤课农桑。州县田畴垦辟,户有余粮的,官长可得升迁;为政苛滥、户口流散的,官长要受惩罚。在她统治期间,户口增殖,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灬千ヽ

ZxID:264835


等级: 内阁元老
倾力而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2-07-16 0
已审。

本帖的内容比较广泛。。如果妮妮能找到比较细节的,或者比较特别的切入点,或许更好哦O(∩_∩)O~

相关内容:
[人文通史] 唐朝的具体介绍~~
http://www.paipai.fm/r5884363_u264835/
唐朝宫廷常玩的36种游戏
http://www.paipai.fm/r5888057_u264835/
唐朝和明朝官员是如何骂皇帝的?
http://www.paipai.fm/r5890100_u264835/
唐朝皇帝求长生不老 至少五位因服丹药驾崩,还有很多伟大文人
http://www.paipai.fm/r5884786_u264835/
唐朝的“金龟婿”,究竟什么样?
http://www.paipai.fm/r5888727_u264835/
唐朝公务员的工资福利
http://www.paipai.fm/r5888740_u264835/
唐朝军事知识大集合
http://www.paipai.fm/r5887574_u264835/
唐朝乐器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fm/r5889740_u264835/

等等。。选择搜索“写作素材”——唐朝。。就能搜出很多相关内容了~

感谢支持素材区!

睑光

ZxID:14040947

等级: 略知一二
你来得太晚 而我心已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2-07-08 0
好浮躁,静不下心……太长了咳咳
PS:有宋朝的咩?最近查宋朝查的我想死一死嗷嗷
——思い出すのが怖くて
——我竟是如此害怕回忆。
佐京墨。

ZxID:16654676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白芷雪。
周年12.6,结婚周年9.9,结拜6.20原名:聂小倩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2-07-05 0
好长昂,现在暂时还静不下心来看╮(╯▽╰)╭
问题少年欢乐多

ZxID:14925183


等级: 内阁元老
一个人失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07-04 0
对历史很感兴趣,历史考试考的也挺好的

先收藏以后慢慢看吧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