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600,#205867,#205867,3][tr][td]
[size=2][font=宋体][/font][/size]
[size=2][font=宋体][/font][/size]
[table=580,#31859b,#92cddc,1][tr][td]
[size=2][font=宋体][/font][/size]
[size=2][font=宋体][/font][/size]
[table=560,#b7dde8,#92cddc,1][tr][td]
[table=560,#92cddc,#b7dde8,1][tr][td][size=2][font=宋体][/font][/size][/td][td][size=2][font=宋体] [/font][/size][color=#205867][/color][size=2][font=宋体] [/font][/size]
[/td][/tr][/table][color=#205867][/color]
[size=2][font=宋体]
[/font][/size][b][size=2][font=宋体]园门 [/font][/size][/b][size=2][font=宋体] [/font][/size]
[size=2][font=宋体] 我网古典园林中的门犹如文章的开头,是构成一座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font][/size][size=2][font=宋体]造园家在规划构思设计时,常常是搜奇夺巧,匠心独运。 [/font][/size][size=2][font=宋体] [/font][/size][size=2][font=宋体]如南京瞻园的入口,小门一扇,墙上藤萝攀绕,于街巷深处显得情幽雅静,游人涉足入门,空间则[/font][/size][size=2][font=宋体]由“收”而“放”。[/font][/size][size=2][font=宋体]一入门只见庭院一角,山石一块,树木几枝,经过曲廊,便可眺望到园的南部山石、池水建筑之景,使人感到这种欲露先藏的处理手法,正所谓“景愈藏境界愈大”了,把景物的魅力蕴含在强烈的对比之中。 [/font][/size][size=2][font=宋体] [/font][/size]
[size=2][font=宋体] 苏州留园的入口处理更是苦心经营。[/font][/size][size=2][font=宋体]园门粉墙、青瓦,古树一枝,构筑可谓简洁,入门后是一个小厅,过 厅东行,先进一个过道,空间为之一收。而在过道尽头是一横向长方厅,光线透过漏窗,厅内亮度较前厅稍明。从长方厅西行,又是一个过道,过道内左右交错布置了两个开敞小庭院,院中亮度又有增强,这种随着人的移动而光线由暗渐明,空间时收时放的布置,造成了游人扑朔迷离的游兴。等到过门厅继续西行,便见题额“长留天地间”的古木交柯门洞。[/font][/size]
[size=2][font=宋体] 门洞东侧开一月洞空窗,细竹摇翠,指示出眼前即到佳境。这种建筑空间的巧妙组合中,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font][/size][size=2][font=宋体] [/font][/size][size=2][font=宋体]杭州“三潭印月”中心绿洲景区的竹径通幽处,通过圆洞门看去,在竹影婆娑中微露羊肠小径,用的就是先藏后露、欲扬先抑的造园手法,这也正如说书人说到紧要处来一个悬念,引入入胜,这都说明我国造园的艺趣。又如苏州沧浪亭,门外有木桥横架于河水之上,这里既可船来,又可步入,形成与众园不同的入口特点。 [/font][/size]
[size=2][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园林的门,往往也能反映出园林主人的地位和等级。例如进颐和园之前,先要经过东宫门外的“涵虚”牌楼、东宫门、仁寿门、玉澜堂大门、宜芸馆垂花门、乐寿堂东跨院垂花门、长廊入口邀月门这七种形式不同的门,穿过九进气氛各异的院落,然后步入七百多米的长廊,这一门一院形成不同的空间序列,又具有明显的节奏感。 [/font][/size]
[size=2][/size]
[size=2][font=宋体] [/font][b][font=宋体]廊 [/font][/b][font=宋体] [/font][/size]
[size=2][font=宋体] 我国建筑中的走廊,不但是厅厦内室、楼、亭台的延伸,也是由主体建筑通向各处的纽带,而园林中的廊子,既起到园林建筑的穿插、联系的作用,又是园林景色的导游线。[/font][/size]
[size=2][font=宋体] 如北京颐和园的长廊,它既是园林建筑之间的联系路线,或者说是园林中的脉络,又与各样建筑组成空间层次多变的园林艺术空间。 廊的形式有曲廊、直廊、波形廊、复廊。按所处的位置分,有沿墙走廊、爬山走廊、水廊、回廊、桥廊等。 曲廊多楹迤逦曲折,用一部分依墙而建,其它部分转折向外,组成墙与廊之间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小院落,其中栽花木叠山石,为园林增添无数空间层次多变的优美景色。 [/font][/size]
[size=2][font=宋体] 复廊的两侧并为一体,中间隔有漏窗墙,或两廊并行,又有曲折变化,起到 很好的分隔与组织园林空间的重要作用。爬山廊都建于山际,不仅可以使山坡上下的建筑之间有所联系,而且廊子随地形有高低起伏变化,使得园景丰富。水廊一般凌驾于水面之上,既可增加水面空间层次的变化,又使得水面倒影成趣。[/font][/size]
[size=2][font=宋体] 桥廊是在桥上布置亭子,既有桥梁的交通作用,又具有廊的休息功能。 我国明末的园林家计成在《园冶》中说:“宜曲立长则胜,……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婉蜒无尽……”。这是对园林中廊的精炼概括。 廊的运用在江南园林中十分突山,它不仅是 联系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在划分空间,组成一个个景区的重要手段,廊子又是组成园林动观与静观的重要手法。 廊的形式以玲珑轻巧为上,尺度不宜过大,一股净宽1.2米至1.5米左右,柱距3米以上,柱径15公分左右,柱高2.5米左右。沿墙走廊的屋顶多采用单面坡式,其他廊子的屋面形式多采用两坡顶。 [/font][/size]
[size=2][font=宋体][/font][/size]
[size=2][font=宋体][b]园林中的景墙 [/b] [/font][/size]
[size=2][font=宋体][/font][/size]
[size=2][font=宋体] 粉墙漏窗,这已经成为人们形容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特点的口头语之—。在我国的古园林中,你要稍加留心,经常会看到精巧别致、形式多样的景墙。它既可以划分景区,又兼有造景的作用。在园林的平面布局和空间处理中,它能构成灵活多变的空间关系,能化大为小,能构成园中之园,也能以几个小园组合成大园,这也是“小中见大”的巧妙手法之一。 所谓景墙,主要手法是在粉墙上开设有玲珑剔透的景窗,使园内空间互相渗透。如杭州三潭印月绿洲景区的“竹径通幽处”的景墙,既起到划分园林空间的作用,又通过漏窗起到园林景色互相渗透的作用。 [/font][/size]
[size=2][font=宋体] 上海豫园万花楼前庭院的南面有一粉墙,上装有不同花样的漏窗,起到分割空间,又起到空间相联的作用。而那水墙的作用则更为巧妙,既分割了庭院,丰富了万花楼前庭院的空间关系。粉墙横于水系之上,使溪水隔而不断,意趣无穷,而又有水中倒影,极大地丰富了水面景色。 [/font][/size]
[size=2][font=宋体] 北京颐和园中的灯窗墙,是在白粉墙上饰以各式灯窗,窗面镶有玻璃。在明烛之夜,窗光倒映在昆明湖上,水光灯影,灯影还有生动的图案,令人叹为观止。 苏州拙政园中的枇杷园,就是用高低起伏的云墙分割形成园中园的佳例,苏州留园东部多变的园林空间,大部分是靠粉墙的分割来完成的。 [/font][/size]
[size=2][font=宋体][/font][/size]
[size=2][font=宋体] 景窗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空窗、花格窗、博古窗、玻璃花窗等。 [/font][/size]
[size=2][font=宋体] [/font][/size][/td][/tr][/table][size=2][font=宋体] [/font][/size][align=right][color=#205867][/color] [/align][size=2][font=宋体] [/font][/size][/td][/tr][/table]
[size=2][font=宋体][/font][/size][/td][/tr][/table][align=center][size=2][color=#205867][font=宋体] [/font][/color][/size][/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