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东陵&清西陵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838 回复:2

[其他] 清东陵&清西陵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陌 | 缓缓

ZxID:11238325


等级: 文坛鼻祖
配偶: eting0426
心有戚戚TAT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4-29 0
清东陵&清西陵
— 本帖被 瑶池碧落 从 素材组工作区 移动到本区(2011-05-02) —
[size=2][color=#ff0000]概况:[/color]

[color=#0000ff]清东陵:[/color]

清东陵位于遵化市境内,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之一,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旅游景区。 清东陵规模浩大,气势恢弘。北有昌瑞山做后靠,如锦屏翠帐,南有金星山做前朝,如持笏拜揖,中有影壁山做书案可凭可依,东有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西有黄花山似白虎雄踞,东西两条大河环绕夹流似两条玉带。群山环抱的格局辽阔坦荡,雍容不迫,可谓景物天成。当年顺治皇帝到这一带打猎,被灵山秀水所震撼,当即传旨“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

占地78平方公里的15座陵寝中,埋葬着5位皇帝孝陵(顺治)、景陵(康熙)、裕陵(乾隆)、定陵(咸丰)、慧陵(同治)、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其中有入关第一帝顺治,开创康乾盛世的康熙大帝,文武兼备的十全老人乾隆,辅佐世祖、圣祖的孝庄文皇后,两度垂帘听政的慈安、慈禧,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的香妃,还有咸丰、同治等。

清东陵的建筑恢弘、壮观、精美。由580多座单体建筑组成的庞大建筑群中,有我国现存最宽的石牌坊,五间六柱十一楼的仿木结构巧夺天工;我国保存最完整的长6000多米的孝陵主神路,随山势起伏极富艺术感染力;被誉为“石雕艺术宝库”和“地下佛堂”的乾隆裕陵地宫,精美的佛教石雕令人叹为观止;慈禧陵“金、木、石”三绝举世罕见,三座装修豪华的贴金大殿与“凤上龙下”、“凤引龙飞”的石雕匠心独具。

东陵百姓大多是守陵人之后,满族风情浓厚。从马兰峪现存当年康熙皇帝的十四阿哥允禵守陵居住的王爷府中,依稀可见满族遗风。

东陵糕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造型别致。如十八件、龙凤饼、麒麟酥,色泽鲜润、松软可口,甜而不腻,是正宗的“皇家糕点”。又有绿豆面制成的特色食品“饹馇”,色泽金黄,可炸、可熘,制作手法多样。传说,当年慈禧太后到东陵祭祖,御膳房的官员在这个“每个菜肴只吃一口”的老佛爷身上费尽心思,情急之下,将当地百姓常吃的一种食品献给慈禧,慈禧尝后凤颜大悦,说“搁这儿”,意思是把此菜留下慢慢品尝。地方官员为讨好老佛爷,立即跪地谢老佛爷为菜赐名,“饹馇”一名也就由此而来。

[attachment=11341678]

[color=#0000ff]清西陵:[/color]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的永宁山下,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品种最齐全的清代皇家陵墓群之一,是中国两千年来陵寝建筑艺术最杰出的代表。在清西陵8300公顷的保护范围内,建有4座皇帝陵,3座皇后陵,4座王爷、公主、阿哥园寝,共14座陵寝和两座附属建筑(永福寺、行宫)。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位皇帝,9位皇后、57位妃嫔、2位王爷、6位阿哥,共计78人。

陵区内矗立着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石建筑,其建筑形式和规制明显地体现着封建社会典章制度。四座帝陵、三座后陵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嫔、公主、王爷园寝则以绿琉璃瓦或灰布瓦盖顶,这些古建筑环抱于苍松翠柏之中,在浩瀚的林海中竞相峥嵘。还有五色祥云萦绕的永宁山,绵绵屏立于陵寝之后。悠悠易水河缓缓流淌于大红门之前,更使得清西陵乾坤聚秀,规模宏大,颇具气势。

大自然把陵区周围山川河流也都赋予了一种特殊的灵气,清朝末年泰宁镇总兵陈增荣在笔书余暇,雅爱山川秀丽,定出了西陵八景,那就是“荆关紫气”、“拒马奔涛”、“云蒙叠翠”、“奇峰夕照”、“峨嵋晚钟”、“福山捧日”、“华盖烟岚”、“易水寒流”。正是由于这些怡人的自然景色,衬托出了“万年龙虎抱,每夜鬼神朝”的上吉之壤,清朝第三代皇帝雍正才离开父祖,独辟蹊径,在易州境内首辟西陵,以图大清江山万代、岁远天长。

1737年3月2日,乾隆皇帝奉安其父于泰陵地宫。后来,为使东陵和西陵香火永续,乾隆皇帝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以后的皇帝采取“昭穆次序、隔代埋葬”的方式分葬于清东陵和清西陵。因此,他首先在清东陵界内的胜水峪建了自己的裕陵与祖父康熙为伴,其子嘉庆在泰陵旁边建了昌陵与祖父雍正相守。遵照这一昭穆之制,道光的陵寝原建于东陵宝华峪,在历经七年建陵大工完竣并葬入孝穆皇后以后,发现地宫内渗水不断,道光只好又在西陵境内选择了一块高平之地,将宝华峪陵寝建筑拆除,到西陵营建陵墓。在隔咸丰、同治两代皇帝后,光绪也将坟墓建在了西陵。

如果说西陵的舆地山川均为天造地设自然成趣的话,那么,从建泰陵到崇陵竣工历时185年之后,又形成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巧妙结合,“使天人合一”宇宙观在陵寝建筑中得到充分体现。正如孙鼎烈在《永宁山扈从纪程》中所说的那样:“山势自太行来,巍峨耸拔、脉秀力丰,峻岭崇岗,远拱于外,灵岩翠岫,环卫其间,迄下山岗无数,如手之有指,每两岗间平坦开拓处,诸陵在焉,花之瓣,笋之箨,层层包护”,“龙蟠凤翥,源远流长,左右回环,前后拱卫,实如金城玉笋”。

[attachment=11341679]

[color=#ff0000]皇陵建筑:[/color]

[color=#0000ff]清东陵:[/color]

清东陵的15座陵寝是按照“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设计排列的。入关第一帝世祖顺治皇帝的孝陵位于南起金星山,北达昌瑞山主峰的中轴线上,其位置至尊无上,其余皇帝陵寝则按辈分的高低分别在孝陵的两侧呈扇形东西排列开来。孝陵之左为圣祖康熙皇帝的景陵,次左为穆宗同治皇帝的惠陵;孝陵之右为高宗乾隆皇帝的裕陵,次右为文宗咸丰皇帝的定陵,形成儿孙陪侍父祖的格局,突现了长者为尊的伦理观念。同时,皇后陵和妃园寝都建在本朝皇帝陵的旁边,表明了它们之间的主从、隶属关系。此外,凡皇后陵的神道都与本朝皇帝陵的神道相接,而各皇帝陵的神道又都与陵区中心轴线上的孝陵神道相接,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枝状系,其统绪嗣承关系十分明显,表达了瓜瓞绵绵、生生息息、江山万代的愿望。共建有皇陵五座—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东(慈安)、西(慈禧)太后等后陵四座、妃园五座、公主陵一座,计埋葬14个皇后和136个妃嫔。

孝陵(顺治陵)

孝陵是清世祖章皇帝爱新觉罗·福临的陵寝,也是清东陵中建造最早的一处。顺治皇帝为什么要将陵址选在这里还有这样一段传说。世祖福临经常到各地打猎,一天来到马兰峪境内,发现这一代的山脉气势非凡,于是下马摘下玉佩,小心地扔下山坡并暗暗祈祷“玉佩落处就是寿宫”。孝陵的陵址就这样定下来了。孝陵的特点一是神功圣德碑楼,景陵以后的碑统称圣德神功碑,所以孝陵的碑名是清陵中独一无二的。孝陵的另外一个特点是独一无二的七孔桥,而且桥栏板所用的石料是按照石头所发的声音,依照“宫,商,角,徵,羽”古律的次序排列的,所以又称为五音桥,是游孝陵不可不去的地方。

孝陵内葬有顺治皇帝、孝康章皇后(康熙帝生母)和人们议论颇多的孝献章皇后——董鄂氏。清宫三大疑案中的“顺治出家”说的就是他们两人的爱情故事。由于清代早期实行火化,所以孝陵地宫中只有三人的骨灰。同时由于顺治出家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认为孝陵地宫内只有顺治皇帝用过的一把扇子和一只鞋。这也就成为孝陵在东陵诸陵中唯一没有被盗掘的原因。

孝陵神路,南起金星山下的石牌坊,北到昌瑞山下的宝城、室顶,沿朝山、案山、靠山的三山连线,将孝陵的数十座形制各异、多彩多姿的建筑相贯串,形成一条气势宏伟、序列层次丰富、极为壮观的陵区建筑中轴线。它虽然因势随形,多有曲折,但曲不离直,明确显现了南北山向的一贯性,配合了山川形势,强化了主宾朝揖的天然秩序,产生了极富感染力的空间艺术效果。孝陵神路是清陵中最长的神路,也是最壮观、最富艺术性的神路。 孝陵石牌坊,仿木结构形式,五间六柱十一楼,面阔31.35米,高12.48米,全部用巨大的青白石构筑而成。夹杆石的顶部圆雕麒麟、狮子,看面分别浮雕云龙、草龙、双狮戏球等图案。梁枋上雕刻旋子彩画。折柱、花板上浮雕祥云。斗拱、椽飞、瓦垅、吻兽、云墩、雀替均为石料雕制,做工细巧,刻技精湛,历经数百年毫无走闪之迹,像这样高大精美的石牌坊,在国内已不多见。

孝陵石像生,共18对,其中文臣3对、武将3对、站卧马各1对、站坐麒麟各1对、站卧象各1对、站卧骆驼各1对、站坐鋑猊各1对、站坐狮子各1对。另有望柱1对。所有石雕像均以整块石料雕成。不刻意追求形似,而注重神似,其风格粗犷、雄浑、朴拙、威武,气度非凡。这组石雕对称地排列在神道两侧,南北长800多米,构成威武雄壮的长长队列,使皇陵显得更加圣洁、庄严、肃穆。孝陵石像生是清代陵寝中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一组。

[attachment=11341680]孝陵石牌坊

[color=#0000ff]清西陵:[/color]

清西陵有帝陵四座:泰陵(雍正皇帝)、昌陵(嘉庆皇帝)、慕陵(道光皇帝)、崇陵(光绪皇帝);后陵三座:泰东陵、昌西陵、慕东陵;妃陵三座。此外,还有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共葬有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以及王公、公主等76人。

泰陵(雍正)

泰陵主体建筑自最南端的火焰牌楼开始,过一座五孔石拱桥,便开始了西陵最长的神路——2.5公里长的泰陵神路,沿神路往北至宝顶,依次排列着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大碑楼、七孔桥、望柱、石像生、龙凤门、三路三孔桥、谥号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东西班房、隆恩门、焚帛炉,东西配殿、隆恩殿、三座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和哑巴院、宝顶等建筑。

牌坊又名牌楼,是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建筑物,用以表示仪注,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清西陵共有七架石牌坊,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泰陵大红门外的三架石牌坊,这三架石牌坊既属于泰陵,又是整个清西陵威严肃穆的象征。在我国明清两代其他的帝王陵墓之前,也建有石牌坊,比如明十三陵、清东陵、沈阳的福陵和昭陵,但都为一架,西陵却有三架,一架居中朝南,两架稍后分列东西,和北面的大红门构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的格局,这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堪称国粹,是中华民族古代建筑的瑰宝。

三架石牌坊均为五间六柱十一楼的形式,宽31.85米,高12.75米,为石结构的建筑,却采用的木结构的手法,构件相连之处全部为卯榫对接,不加铁活,并仿照木构建筑雕刻楼脊、瓦垄、勾滴、斗拱、额枋、雀替等,牌坊的每座楼顶都为清代建筑的最高等级——庑殿顶式,显示着皇家陵墓的崇高和牌坊自身的地位。更令人惊叹的是如此巨大的石牌坊只是由六十六块巨石雕砌而成的,以寓意“六六大顺”。石牌坊巨大的石基座由两块巨石构成,石基座中间凿有石槽,将六根柱子的柱身与巨大的夹杆石牢牢地稳固在一起。石牌坊的石构件重达几吨至十几吨不等,在清代,没有现代化的起重设备,却能建造如此规模的石建筑,虽历经二百七十年的风霜雨雪,烈日严寒和多次地震的冲击,仍巍然屹立,不能不让人对我国古代建筑师的聪明才智表示由衷的敬佩。三座牌坊的各个部位,雕刻着不同类型的纹饰,各个画面布局合理,造型生动,手法细腻,玲珑剔透。然而在满目绚烂之中,正中一间牌楼坊心却是空白无纹,光滑滑的一块平板,十分引人注目。在三架石牌坊与大红门构成的四合院内,两个威武的石獬豸矗立于大红门前两侧,两通下马石碑位于东西两架牌坊之外稍北,宽大的风水围墙由大红门向左右延伸,和石牌坊彼此照应,错落有致,使这个宽敞的四合院既不空旷,又决不压抑,呈现出和谐的美。巍峨典雅的石碑坊矗立在青山绿水,苍松翠柏之间,恬静而有力量,使每一位来到它面前的人,都会油然而生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又似乎在昭示着大清雍正盛世的繁华和泰陵制度的恢宏。

[color=#ff0000]故事传说:[/color]

[color=#0000ff]康熙喝粥[/color]

相传,康熙皇帝有一次带着侍从到滦平的长山峪一带打猎。眼看太阳要落山了,康熙皇帝正要策马往回走,忽然发现一只梅花鹿,他急忙张弓搭箭,快马加鞭,紧追不舍。这时,天色渐黑,侍从也不知哪儿去了。康熙累得气喘吁吁,肚子里也饿得咕咕直叫,只好策马往回走。 走了一会儿,突然见前面有灯光,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家农舍。康熙勒住了马,看见一个白发老人和几个儿子正要吃饭。饭桌上摆着热气腾腾、焦黄焦黄的玉米面干粮和香喷喷的玉米粥,还有野兔肉炖蘑菇,烧金针和一大盘凉菜。康熙这时更觉肚子饿了,他下马走进了农舍说:“我是过路的,因为天晚了,肚子也饿了,想借一餐,一定多付银两。”山里人直爽好客,一听说是远来的客人,立刻让到上座。

康熙吃完饭,问道:“这么好吃的饭菜是谁烧的,一定是个巧媳妇吧?”老人笑着说:“不是,我家没女人。只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上山打猎,二儿子上山砍柴,三儿在家种菜烧饭。这饭菜就是三儿子做的。”康熙看见三儿子长得眉清目秀,也很喜欢。正在这时,皇帝的侍从在外边看到皇帝的御马,找了进来。这家人这才知道来客是皇帝,惶恐万分,赶紧磕头。康熙笑着说:“看到你们一家快快乐乐享太平,朕很高兴!”他吩咐赏银百两,才乘马而归。

过了几天,康熙想起了好吃的玉米粥,派人找到老汉的三儿子,让他在御膳房里专做玉米粥。从此,玉米粥写进了御膳房的食谱。

[color=#0000ff]乾隆皇帝封御茶[/color]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看乡女采茶,以示体察民情。这天,乾隆皇帝看见几个乡女正在十多棵绿荫荫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乐,也学着采了起来。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听说太后有病,随手将一把茶叶向袋内一放,快马加鞭赶回京城。其实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时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胃里不适,并没有大病。此时见皇儿来到,只觉一股清香传来,便问带来什么好东西。皇帝也觉得奇怪,哪来的清香呢?他随手一摸,啊,原来是杭州狮峰山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后已经干了,浓郁的香气就是它散出的。太后便想尝尝茶叶的味道,宫女将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扑鼻,太后喝了一口,双眼顿时舒适多了,喝完了茶,红肿消了,胃不胀了。太后高兴地说“杭州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药。”乾隆皇帝见太后这么高兴,立即传旨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专门进贡太后。至今,杭州龙井胡公庙前还保存着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游者中有不少还专程去察访一番,拍照留念。

[color=#0000ff]殿角上的仙人异兽[/color]

清西陵每座陵寝的隆恩殿顶的岔脊上,都排列着一个仙人和九个动物,最边角上的就是骑凤小仙人。关于骑凤小仙人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他是姜子牙的小舅子,他想利用姜子牙的关系,升官发财往上爬。姜子牙是一个清平公正的官,他看出小舅子的居心,也深深知道他才能有限,对他说:“你的官己升到顶了,如果再往上爬就会摔下来。”雕刻家们根据这个传说故事寓意深远地把他放在了檐角的尺端,如果再往上爬一步就会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

另一种传说他是泯王,在位期间不务正业,昏庸无道,所以遭到群众的憎恨,珍禽异兽亦对它究追猛打,直把它追到走头无路的地步,再往前迈一步,就会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

在这个小仙人之后,坐姿排列着九个小兽,它们排列的顺序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这些小兽都是传说中的动物,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龙、凤代表至高无尚的尊贵;天马、海马、象征着皇家的威德通天,畅达四方;斗牛、押鱼是海中异兽,据说可以兴云作雨,镇火防灾;狮子是兽中之王,镇山之主;狻猊则是我国传说中能食虎豹的猛兽,它们象征着江山一统,连百兽都甘心顺从;獬豸善于辩别是非曲直,是皇家所谓“正大光明”的象征。这些小兽端坐檐角,除象征意义外,还有典雅古朴的装饰作用,为古建筑增添了美感。

[color=#0000ff]亲王吞土的故事[/color]

四阿哥胤真做了皇帝以后,十三阿哥允祥是他惟一的心腹,他辅皇兄八年如一日,处处为雍正排忧解难,最终积劳成疾,雍正八年(1730)五月,43岁的允祥英年早逝,死后葬在西陵附近的涞水县东村。说起他的墓地还有一个绕有趣味的故事。

雍正登基后,开始为自己选择陵址,雍正派十三弟与高其倬一同去办这件事。最后在易县境内太平峪选中了风水宝地。雍正对所选的“上吉之壤”非常满意,对允祥尽心尽力的为自己选吉地也深受感动,于是在自己墓地附近选了一块“中吉”之地赐给允祥。他对允祥说我们兄弟俩生前情深意重,愿死后相依相伴,允祥听后吓得惊恐万状,慌忙叩头谢恩,连连说:“皇上使不得,使不得,这里的吉地只有大福大贵之人才能用,我等臣民是不可用的。”允祥坚决不接受雍正赐给自己的坟地。允祥的聪明正在于此,他受宠不骄,有赐不受,在皇帝面前总是表现出与世无争,这是他宠眷不衰的主要原因。[/size]
[ 此帖被夏夏。寻在2011-08-15 17:26重新编辑 ]
瑶池碧落

ZxID:11335430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齐小憩
小憩哥哥。哪去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5-02 0
已审
穿清小说中常常提到的
O(∩_∩)O~
素净淡雅

ZxID:106429


等级: 文坛巨匠
配偶: 唯衍玦
工作,潜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5-02 0
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我的梦想是旅游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