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和演变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4726 回复:3

[其他] 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和演变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琳儿来也

ZxID:1497904


等级: 总版主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1-29 0
— 本帖被 天若舞 执行合并操作(2010-07-29) —
一、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

  中国古代神话由于历史的、地理的、民族的种种原因,以致零星散乱。现存者既无宏篇巨制,也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只是一些较短的篇章或片断。但尽管有这样一些局限,其特色仍不可掩,自具鲜明的民族特色:㈠紧紧围绕人的生存主题,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㈡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激斗志、神异能力和英雄气慨;㈢熔铸了浓烈了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二、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从总体上看,中国古代神话最显著的演变结果便是它的历史化、寓言化和宗教化。

  历史化是中国古代神话演变的最突出表现。由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轻视、贬斥神话,并且着意加以改造,把“神”人化,把神奇怪诞的传说作出一番看似合理的诠释,使之化为历史,载入简册。如解释“黄帝三百年”为“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解释“黄帝四面”为“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等等,都是对神话作历史化改造的实例。

  神话本来就含有一定哲理,后世的某些思想家为了宣扬自己的学说,从神话的宝库中选取自己需要的部分,自觉地进行艺术加工,便把它改造为寄托思想的寓言,在形象的故事中包寓某种哲理,于是神话被寓言化了。中国古代神话的寓言化,主要反映在先秦诸子著作中,特别是庄子,堪称改造神话为寓言的高手。

  神话与原始宗教都是原始思维的产物。神话中的“神”,本来就是先民信仰与崇拜的对象,而神话借助想象以征服和支配自然力,也与原始宗教借助巫术控制自然同出一源。神话中含有宗教的因素,故易为宗教所利用。神话流为仙话,是神话宗教化的主要表现。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西王母神话和月亮神话逐渐演变为仙话,就是最为典型的实例。

  三、中国古代神话不发达的原因: 中华民族祖居黄河流域,早熟而富于理性,重实际而黜玄想;中华民族受儒家思想影响大,不语“怪力乱神”;中国古代历史家注重考信于“六艺”,对神话不讲或将其改为历史。

  四、神话对文学的影响:神话是文学艺术的渊源。首先,神话中乐观进取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征服自然的气慨,对后世文人及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次,神话是我国非写实文学的源头。想象、夸张、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成为非写实文学的基本特质。第三,神话是我国古代文学素材和文学形象的宝库。




我国神话的保存及流传情况


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由于是集体口头创作,用文字记录下来较晚,并且缺乏系统记载神话的专门典籍,所以系统完整的神话保存下来较少。收录神话较多的古籍主要有:《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列子》等。

  注:《山海经》我国一部最古的地理书,主要记载古代传说中的地理知识,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秦汉间又有附益。现有晋郭璞注本,全书共18卷,约3万多字。书中记述各地山川、道理、部族、物产、民俗等情况,多涉及异物灵怪,是“神怪之渊薮”,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宝库。

  《淮南子》由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宾客集体编写,全书共21卷,其用意在阐明政教伦理,但旁涉众多奇物异类和神灵鬼怪,因而保存了许多神话传说。如《览冥训》中的“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天文训》中的“共工怒触不周山”。

  《列子》旧题周列御寇撰。今传《列子》八篇,是魏晋时人采摘诸书荟萃而成,此书非真正的先秦古籍,其哲学价值不大,但书中保存了先秦遗闻、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颇有文学价值。较为著名的神话有《汤问篇》中的“愚公移山”;《黄帝篇》中的“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灬千ヽ

ZxID:264835


等级: 文坛鼻祖
倾力而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1-29 0
已审。。内容比较空泛。。
tutusiwue

ZxID:9046331

等级: 略有小成
不可否认世界终将是我们的,也是孩子们的,但最终是那帮孙子们的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1-29 0
哦~~~~~~~~原来如此
醉生不死

ZxID:10131150


等级: 热心会员
面朝大海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07-29 0
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和全人类神话一样,中国古代神话也经历了自身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由于神话是原始意识形态的统一体,含有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科学、文艺等等信息,其本身具有“多学科”性质,所以它的演变往往趋向于某一方面。中国上古神话演变的结果是它的历史化、文学化、宗教化、理性化、精工化。商周之际,神话渐渐衰落,并开始发生变化。西周时中国已有了金属的农具,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对自己的力量更多了自信,自然界的神秘性逐步退减。《礼记?表记》云:“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就是说人们重人力而不重视鬼神。因此,也随之结束了神话的全盛时期。
  1.中国古代神话的历史化
  商周之际,随着人类意识的进步,神权统治的衰落,神话走完了自己的黄金时代,开始走向衰退。这时,神话的神秘的脂粉逐渐剥落,历史的价值渐趋增高,历史化成了中国古代神话演变的最突出的表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中国古代史学发达较早;其次,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有意识地对神话妄加窜改;再次,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轻视、贬斥神话,对其加以改造。把神加以人化,给以理性的诠释,其结果使之化为了历史。如《六韬》说:
  文王将田,史编布卜,曰: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彲,非虎非罴,兆得公候,天遣汝师。文王乃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
  ①  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这些记载已不是神话,变成了史话。又如“纣王暴虐”、“武王伐纣”等只是在史实的基础上,略着神采而已。
  最典型的是对黄帝神话和“夔一足”神话的历史化改造。如史载:
  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曰:“……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大戴礼记》卷七《五帝德》)。
  子贡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太平御览》卷七十九引《尸子》)。
  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山海经?大荒东经》)。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古者有夔一足,其果信有一足乎?”孔子对曰:“不也,夔非一足也,夔者忿戾恶心,人多不说喜也。虽然,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此其信也。人皆曰:‘独此一,足矣。’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哀公曰:“审而是,固足矣。”
  一曰: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薦绅先生难言之。(《史记?五帝本纪》)。
  鲁迅对神话的历史化演进作过精辟的概括:
  “从神话演进,故事渐近于人性,出现的大抵是“半神”,如说古来建大功的英雄,其才能在凡人以上,由于天授的就是。例如简狄吞燕卵而生商,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之的话,都是和凡人不同的。这些口传,今人谓之‘传说’。由此再演进,则正事归为史;逸史即变为小说了。”①
  2.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学化
  由于神话本身是拟人化的,即自然力量的人格化,就此而言,说神话是一种“寓言”也未尝不可,因为古代动物寓言的创作特征,也正是“拟人化”的广泛运用。但神话与寓言有本质区别。支配神话的是万物有灵观念,造就寓言的却是文学上的修辞手段。前者是一种无意识的集体信仰,后者则是有意识的文学创作。
  神话的后期演变为寓言,这时的神话已文学化了。因为神话的本身即寓含有一定的哲理,后世的某些思想家为了宣扬自己的哲学观点,从神话的武库中选取自己需要的部分,进行某些艺术加工,改变为寄寓作者某些哲学思想的寓言,这便是神话的文学化。因此,也可说神话是寓言的摇篮。随着生产水平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继承了神话这种艺术方式,有意识地自觉地通过联想与想象来反映人们自社会实践中生发出来的思想和认识,经验和智慧,正是在这样的传统中,在这样的条件下,神话的文学化的形式——寓言产生了。因此,很自然的,在先秦诸子史籍中,便往往采录古代神话,略加剪裁,作为寓言。这种现象在《列子》与《庄子》中更为突出。比如《列子?汤问》篇中的《愚公移山》便是最显著的例子。《愚公移山》末尾叙述说: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附录《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这段记载不是鲜明的神话传说吗?
  庄子堪称将神话改造为寓言的高手。如:在《庄子》一书中,“浑沌”的神话被改造为“倏、忽与浑沌”的寓言,“姑媱之山”的神话被修饰为“藐姑射神人”的寓言,河神与海神的神话被加工为“望洋兴叹”的寓言,等等。如: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应帝王》)。
  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黄帝生禺■,禺■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处东海,是为海神。(《山海经?大荒东经》)。
  朝阳之谷,神曰天昊,是为水伯。在■■北两水间。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背青黄。(《山海经?海外东经》)。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西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又东二百里,曰“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上海经?中山经》)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庄子?逍遥游》)
  藐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心如渊泉,形如处女,不偎不爱,仙圣为之臣;不畏不怒,愿慤为之使;不施不惠,而物自足;不聚不敛,而己无愆。阴阳常调,日月常明,四时常若,风雨常均,字育常时,年谷常丰;而土无札伤,人无夭恶,物无疵疠,鬼无灵响焉。(《列子?黄帝篇》)
  从上述材料,不难看出庄子将神话改造为寓言,不只表现在他有时直接采取古代神话材料,更重要的是他往往使用神话式的虚妄反映的浪漫主义手法——极度夸张和拟人化,以此来塑造理想人物,赋予其理性观念的性格形象。显然,庄子笔下的寓言已不是神话,而是从生活现实中概括出来的形象认识。不过,其形象塑造使用的极度夸张和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却明显是对神话浪漫主义传统的继承,或者说是神话文学化的结果。
  3.中国古代神话的理性化
  先秦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进入第一个理性主义的新时期,诸子百家在采集少许神话时,又往往淘汰掉“怪诞不经”的部分,加以理性地改造,使之合理化,使不少神话故事面目全非。此外,儒家奉行经世致用的原则,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套实用经验,因而鄙薄神话为荒唐怪诞的谬悠之说,并且煞费苦心地对其加以改造。茅盾就曾说过,“中国神话之大部,恐怕是被‘兼笔’的‘太史公’消灭了去了。”①事实正是如此,由于史官的删改和先秦理性精神的觉醒,促使我国古代神话不断理性化。
  ①  茅盾:《中国神话研究 ABC》。
  4.中国古代神话的宗教化
  神话与原始宗教都是原始思维的产物,一些原始神话也就是原始宗教故事。神话中的“神”本来就是原始先民信仰与崇拜的对象,而神话借助想象以征服、支配自然力,也与原始宗教借助巫术以图控制自然同出一源。但是神话与原始宗教有本质的不同。原始宗教是拜倒在神的脚下,向神祈求,而神话对大自然化身的神则取斗争姿态,属于积极浪漫主义范畴。尽管两者有本质的区别,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它们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有时很难分开。正因为神话中含有宗教的因素,所以容易为宗教所利用,这主要表现在神话流为仙话。
  随着时代思潮的变化和意识的发展,战国秦汉之后,求仙之风盛行,神话一跃而变为仙话,出现了蓬莱、方壶之类的仙境,也产生了《列女传》、《神异经》、《十洲记》之类的谈仙之书。如《列女传》云:
  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萧,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
  这里所说的萧史、弄玉双双羽化登仙之事,是神话中所未有的。这是神话变为仙话的证明。
  此外,在中国的古代神话中,还有西王母神话和月亮神话演为仙话。
  《山海经?西山经》载:
  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乃五残。
  《海内西经》载: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大荒西经》载: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穆天子传》载:
  西王母之山,还归丌□世民作忧以吟曰:比徂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於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天子,大命而不可称,顾世民之恩,流涕芔陨,吹笙鼓簧,中心翱翔,世民之子,唯天之望。”此西王母已演化为能歌之妇。
  《汉武帝内传》云:
  “西王母与上元夫人降帝,美容貌,神仙人也。”
  又张华《博物志?史补》卷八载:
  汉武帝好仙道,祭祀名山大泽以求神仙之道。时西王母遣使乘白鹿告帝当耒,乃供帐九华殿以待之。七月七日夜漏七刻,王母乘紫云车而至于殿西,南面车向,头上戴七种青气郁郁如云。有三青鸟,如乌大,使侍母旁。这里,西王母神话遂又演化为仙话。
  关于月亮的神话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
  《淮南子?览冥训》则云: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独异志》记载又有发展:
  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象兔蛤焉。阴之类,其数偶,其后有冯焉者。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羿烧仙药,药成,其妻姮娥窃而食之,遂奔入月中。
  《酉阳杂俎?天咫》又载:
  君知月乃七宝合成乎?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凸处也。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
  从西王母神话和月亮神话到仙话的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印象:主角由女神化为仙女;形象由粗野变为美丽;情节由荒谬走向“合理”。这种变化,显然是掺进了方术之士的仙道观念。
  魏晋以后,随着佛教的传播,妖魔鬼怪故事传入中土,神话再变而为妖话、鬼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这些小说,其怪异之点与神话尚有类似,其精神则全不相同。
  5.中国古代神话的精工化
  神话演变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神话演变的结局是艺术上的求精求工。正如茅盾在《神话研究》中所说:“‘文雅’的后代人不能满意于祖先的原始思想而又热爱此等流行于民间的故事,因而依着他们当时的流行信仰,剥落了原始的犷野的面目,给披上了绮丽的衣裳。”
  我们还以上述月亮神话为例,其演变的过程大致是:在最早的神话中,月亮是一个有生命体,是从母体中生出来的。约到战国之后,月亮变成了可容身的地方,但似乎月亮并不甚大,只有缩身为不方不长的蟾蜍方可容纳。西汉时月中增加了白兔,随后月中又增加了桂树、出现了宫殿,成为仙境。
  中国上古神话的演变轨迹告诉了我们一个艺术发展的规律:粗犷之气渐少,绮丽之风渐增。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3
爱读书!也爱和大家一起分享好书!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