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御批奏折
奏折的魅力
在众多的珍品中,帝奏折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高昂的价值受到众人的青睐。 奏,进也,群臣进言于皇帝之意;折,叠也,书所言于纸上而叠之,故称为奏折。奏折,始用于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年),开始仅为某些官员密报所用。 奏折的机密程度很高,内容只有具奏人和皇帝知道。因为具奏人是钦定,所以使用范围很小。 奏折用纸多用榜纸、本纸和毛边纸,统称素纸,均为竹纸。当时宣纸名贵,臣僚平常缮写呈奏用不起,也没有那么多的宣纸可供。奏折长约22厘米,宽约10厘米,每折12行,半页6行,每行20字。折面居中书一“奏”字。乾隆以后,奏折格式有严格要求,并规定,中央各部院堂官、科道等言官及地方两司以上大员,方有权具折奏事。具折人须派专差或通过驿递,直接送达宫门呈进,由皇帝亲自拆阅并用朱笔批示。
清乾隆 嵌青花龙纹瓷板奏折 清王朝奏折
奏折是向皇帝报告机要政务使用的一种机密文书。这一制度是我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清王朝创立的。 康熙初年,清政府鉴于明代阁臣宦官弄权批红等教训,对中央文书处理方式进行了重大改革,实行了奏折制度。经过以后各代的发展完善,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独裁统治和宫廷决策效率。 在清代有密折上奏权的范围是很宽泛的。除了在京的大臣及将军、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外,还有地方的布政使、按察使、知府、副将等。奏折的特点是,不用露章、折可密封由景运门九卿房奏事处太监直接送到御前。由皇帝亲自拆阅、用朱笔批示于折上即为朱批谕旨。不但减少了中途的一些环节,也排除了内阁的票拟与批红。这一制度的实行,使君主专制主义集权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奏折的种类很多,内容也很广泛。有地方官员用奏折向皇帝请安问候的“安折”、皇帝恩赏了珍宝御书等,大臣向皇上谢恩的“恩折”、有喜庆之事或年节表示庆贺的“贺折”、朝廷重臣临终时留下遗言、由人代呈的“遗折”等。而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是涉及军情、民生、钱粮、收成等等事务的“奏事折”。 清代使用的奏折为明黄色纸本、折装。折面及底页均为明黄色绫子面。“恩折”和“贺折”在明黄色纸的背面衬有同样尺寸的大红纸,以示喜庆。上奏皇帝时,装在一只22.5厘米×10.5厘米的明黄色绫子封里,将口封好。背面用蝇头小楷写有谨、奏两字外,在封口的中缝下部写着上奏者的官衔、职务、姓名。 这里有一点应该说明的是,当年外地的一些官员与在京的大臣们不同,他们使用的奏折大都不是明黄色的纸,亦没有明黄绫封。这可能也是现在拍卖会上发现有赝品奏折的一个原因。因为一般的清代旧纸好找,清墨亦不难觅。且奏折上的字体也没有上奏者的特色,都是千篇一律的小楷。即使内容不是作伪者的“创作”,可能也有“范本”可摹,就是有朱批,也是寥寥数语,有的只几个字,大都是皇上随心所欲的行书,难辨真假。这就使作假高手有了可乘之机。 总之,奏折是皇帝亲自批阅过的文书,直接反映出了清代各位帝王的政务活动情况及其思想作风等。对于研究清史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同时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殿试揭晓的榜式称为“金榜”。 金榜用黄纸墨书考中进士人的名次、姓名、籍贯,以皇帝诏令的形式下达。 在清代,文科大金榜张挂于东长安门,武科大金榜张挂于西长安门,三天后收回宫中。
宝谱即皇帝宝玺之印谱。 清乾隆十三年钦定御宝为二十五颗。 因其用处不同,名称各亦。 如:“皇帝之宝”、“制诰之宝”、 “皇帝尊亲之宝”、“敬天勤民之宝”、“广运之宝”等。
清代皇族族谱称玉牒。 每十年重修一次,自顺治十八年(1661)至清亡后的1921年,共纂修28次。 黄色封面为宗室玉牒,记载皇帝的直系子孙; 红色封面为觉罗玉牒,记载皇帝的旁系叔伯兄弟之子孙。
清帝王告戒臣下的诏令、言辞称之为圣训。 新皇帝嗣位后,令儒臣将先帝的诏令、言辞汇集成册。 并每日晨读先皇“圣训”一节,以为施政的座右铭。
实录是皇帝在位期间的编年大事记。 新皇帝嗣位后,开设实录馆,令儒臣为先帝编纂实录。 并每日晨读先皇“实录”一册,以为治国之鉴。
清末,中国与外国逐步建立了近代化的外交关系。 遂互派使臣,递交国书。
“请安折”, 顾名思义,就是是清代官员向皇帝请安问好的文书
秘密立储是清朝从雍正皇帝开始建立的一种皇位承袭制度。 皇帝将钦定皇太子的名字用朱砂红笔写在纸上, 藏于匣中,安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 待其去世后由重臣等将此匣打开,纸上书写的皇太子便是新的皇帝,即位登基。 诰命是清代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 清制,凡覃恩封赠五品以上之官员及世爵承袭罔替者,皆授以诰命。 清代诰命用苍、青、黄、赤、黑五色或三色纻丝织成。 由于各官员的品级不同,诰命封赠的范围及轴数、图案也各有不同。 清代,每逢庆典,官员除照例时呈贺表、 贺笺外,还要作诗撰文,为皇帝歌功颂德,以示庆贺。 此为乾隆末年,大臣朱珪为庆贺乾隆皇帝八十寿辰而进献的诗刊册。
(以下图片仅供欣赏,图片来源于百度。我稍稍处理了一下。O(∩_∩)O) 光绪 请安奏折 清 大漆描金绘龙纹奏折匣 清顾琮撰 清漕运 清大学士伯鄂尔泰等奏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