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羽衣曲(舞)』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7114 回复:10

[其他] 『霓裳羽衣曲(舞)』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桜陌°

ZxID:8937447


亲爱的七夕快乐=3=。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8 0
— 本帖被 灬千ヽ 执行合并操作(2009-12-17) —


【简介】

《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现在,它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唐玄宗作曲,安史之乱后失传。在南唐时期,李煜和大周后将其大部分补齐,但是金陵城破时,被李煜下令烧毁了。到了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这些片断还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


【来历】

      此曲约成于公元718~720年间,关于它的来历,则有三种说法:

  一是说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传说中的仙山),触发灵感而作;

  第二种说法则是根据《唐会要》记载:天宝十三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一些西域传入的乐曲,此曲就是根据《婆罗门曲》改编;

  第三种则折衷前两种说法,认为此曲前部分(散序)是玄宗望见女儿山后悠然神往,回宫后根据幻想而作;后部分(歌和破)则是他吸收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的音调而成。

  唐玄宗引《霓裳羽衣曲》为得意的作品,开始仅在宫廷表演,开元二十八年,杨玉环在华清池初次进见时,玄宗曾演奏《霓裳羽衣曲》以导引。当时,大臣张说《华清宫》云:“天阙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霓裳羽衣曲》在开元、天宝年间曾盛行一时,天宝乱后,宫廷就没有再演出了。

  由于《霓裳羽衣曲》乐调优美,构思精妙,以后各藩镇也纷纷排演此曲,因此唐代文人都有歌咏或笔录。以后,随着唐王朝的衰落崩溃,一代名曲《霓裳》竟然“寂不传矣”。其实到中唐,此曲已被许多人淡忘。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得残谱,昭惠后周娥皇与乐师曹生按谱寻声,补缀成曲,并曾一度整理排演,但已非原味了。

  南宋丙午(1186)年间,姜白石旅居长沙,一次登祝融峰在乐工故书中偶然发现了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他为“中序”第一段填了一首新词,即《霓裳中序第一》,连同乐谱一起被保留了下来,词如下:

  丙午岁,留长沙,登祝融,因得其祠神之曲,曰黄帝盐、苏合香。又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词。按沈氏乐律“霓裳道调”,此乃商调;乐天诗云“散序六阕”,此特两阕。未知孰是?然音节闲雅,不类今曲。予不暇尽作,作中序一阕传于世。予方羁游,感此古音,不自知其词之怨抑也。

  亭皋正望极,乱落江莲归未得,多病却无气力。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流光过隙。叹杏梁、双燕如客。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

  幽寂,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沈思年少浪。笛里关山,柳下坊陌,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漂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

  由上可见,白石记谱填词的《霓裳中序第一》分上下片,歌词为长短句,结构上显然已受到词乐的影响。但音调古朴,曲中常出现降低的七度音(b7),体现出唐代燕乐侧商调的典型风格。歌曲的情调闲雅而沉郁,特别是两处(b7)音与“人何在”、“飘零久”的歌词相配合、更加深了感慨的色彩。



【乐曲浅析】

        《霓裳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著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全曲共三十六段,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份,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全曲36段,表现了中国道教的神仙故事。

  《霓裳羽衣曲》在唐宫廷中倍受青睐,在盛唐时期的音乐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玄宗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由宫女歌唱,用女艺人30人,每次10人。有关此曲的表演情景,白居易、元稹在诗中均有精彩描写。

  全曲共36段,全曲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分:散序为前奏曲,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



  中序又名拍序或歌头,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按乐曲节拍边歌边舞;

  曲破又名舞遍,是全曲高潮,以舞蹈为主,繁音急节,乐音铿锵,速度从散板到慢板再逐渐加快到急拍,结束时转慢,舞而不歌。

  白居易称赞此舞的精美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霓裳羽衣曲》表明唐代大曲已有了庞大而多变的曲体,其艺术表现力显示了唐代宫廷音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乐队通过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可看出《霓裳羽衣曲》伴奏采用了磬(唐代指铜钵)、筝、箫、笛、箜篌、筚簟、笙等金石丝竹,乐声“跳珠撼玉”般令人陶醉。


  后来,到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与他的皇后周后凭着自己的音乐天赋,复原了失传200年的《霓裳羽衣曲》。是音乐史上的一大奇迹。

      这是唐代宫廷著名的舞蹈,传说是唐玄宗李隆基所作,由他宠爱的贵妃杨玉环作舞表演。原舞已失传,现在的表演是根据文字记载和诗歌描写意想再创作的。音乐采用古老的《长安鼓乐》作素材,舞蹈吸收了陕西和敦煌壁画的某些舞姿造型,采取唐大曲结构形式。


【历史记载】

      李隆基是唐朝中叶的一个皇帝,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后期李隆基为奸相杨国忠包围,不理国事,但他对音乐艺术还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李隆基酷爱音乐,在古代君王中。李隆基对音乐的研究应该是最深入最精通的,会吹拉弹奏各种乐器。

  相传,李隆基曾经梦见游月宫时,听到天上有仙乐奏曲,身穿霓裳羽衣的仙子翩翩起舞。仙女的歌声玄妙优美,跳舞的仙女舞姿翩翩。李隆基醒来后,对梦中的情景还记得清清楚楚。

  很想把梦中的乐曲记录下来,让乐工演奏,让歌女们舞蹈。他不停地想啊想啊想,想起一点就记录下来,就连白天上朝的时候,他怀录还揣着一支玉笛,一边听大臣读奏本,一边在下面偷偷按玉笛上的孔笛,寻找曲调,他为了仙曲都入迷了,可是还谱不全这首曲子。十分苦恼。

  有一次,李隆基来到三乡译,他向着远远的女儿山眺望,山峦起伏,烟云缭绕。顿时产生了许多美丽的幻想。他把在梦中听到的仙乐全想起来了。立即在谱子上记录下来。创作了一部适合在宫廷演奏的的宫中大曲。

  李隆基命令乐工排练《霓裳羽衣曲》,令爱妃杨玉环设计舞蹈,为了让他们有个好场所排练,李隆基在宫廷中建立了一个梨园(后泛指唱戏的地方)。

  杨玉环与宫人日夜赶排。终于,练好了一大型歌舞《霓裳羽衣曲》,在一个盛大的节日上演出。细腻优美的《霓裳羽衣曲》 仙乐奏起,杨玉环带着宫女载歌载舞,一个个宛如仙女下凡,群臣的眼睛都看直了 。但杨玉环的舞裙被梅妃踩到,使整只舞功亏一篑。






青溪流水

ZxID:2176517


等级: 热心会员
白马青络头,青萍宝带钩。青溪流水急,独上青翰舟。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11-08 0
原来唐明皇游月宫就是《霓裳》的来历啊,长见识了呢^^

逻辑猫猫

ZxID:2132221

等级: 略知一二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11-08 0
由唐明皇游月宫出来的啊
灬千ヽ

ZxID:264835


等级: 内阁元老
倾力而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11-08 0
已审。。咳咳。。这个资料咱在查中秋相关资料的时候就看到过。。
瀲漪玖聲

ZxID:4899793


等级: 派派贵宾
好累,睡过去吧。。。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11-08 0
人间难得几回闻啊
地狱通信

ZxID:9427312

等级: 脱颖而出
配偶: 芭比果果
cg党的逆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11-22 0
霓裳羽衣
霓裳羽衣舞
【简介】
  《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是唐代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现在,它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个璀璨的明珠。唐玄宗作曲,安史之乱后失传。
  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这些片断还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曲中法曲的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现在,它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个璀璨的明珠。

  【来历】
  此曲约成于公元718~720年间,关于它的来历,则有三种说法:
  一是说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传说中的仙山),触发灵感而作;
  第二种说法则是根据《唐会要》记载:天宝十三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一些西域传入的乐曲,此曲就是根据《婆罗门曲》改编;
  第三种则折衷前两种说法,认为此曲前部分(散序)是玄宗望见女儿山后悠然神往,回宫后根据幻想而作;后部分(歌和破)则是他吸收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的音调而成。
  唐玄宗引《霓裳羽衣曲》为得意的作品,开始仅在宫廷表演,开元二十八年,杨玉环在华清池初次觐见时,玄宗曾演奏《霓裳羽衣曲》以导引。当时,大臣张说《华清宫》云:“天阙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 《霓裳羽衣曲》在开元、天宝年间曾盛行一时,天宝乱后,宫廷就没有再演出了。
  由于《霓裳羽衣曲》乐调优美,构思精妙,以后各藩镇也纷纷排演此曲,因此唐代文人都有歌咏或笔录。以后,随著唐王朝的衰落崩溃,一代名曲《霓裳》竟然“寂不传矣”。其实到中唐,此曲已被许多人淡忘。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得残谱,昭惠后周娥皇与乐师曹生按谱寻声,补缀成曲,并曾一度整理排演,但已非原味了。

  【应为句】
  南宋丙午(1186)年间,姜白石旅居长沙,一次登祝融峰在乐工故书中偶然发现了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他为“中序”第一段填了一首新词,即《霓裳中序第一》,连同乐谱一起被保留了下来,词如下:
  丙午岁,留长沙,登祝融,因得其祠神之曲,曰黄帝盐、苏合香。又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词。按沈氏乐律“霓裳道调”,此乃商调;乐天诗云“散序六阕”,此特两阕。未知孰是?然音节闲雅,不类今曲。予不暇尽作,作中序一阕传于世。予方羁游,感此古音,不自知其词之怨抑也。
  亭皋正望极,乱落江莲归未得,多病却无气力。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流光过隙。叹杏梁、双燕如客。人何在,一帘淡月,彷佛照颜色。
  幽寂,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沈思年少浪。笛里关山,柳下坊陌,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漂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
  由上可见,白石记谱填词的《霓裳中序第一》分上下片,歌词为长短句,结构上显然已受到词乐的影响。但音调古朴,曲中常出现降低的七度音(b7),体现出唐代燕乐侧商调的典型风格。歌曲的情调闲雅而沉郁,特别是两处(b7)音与“人何在”、“飘零久”的歌词相配合、更加深了感慨的色彩。

  【乐曲浅析】
  《霓裳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著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全曲共三十六段,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份,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全曲36段,表现了中国道教的神仙故事。
  《霓裳羽衣曲》在唐宫廷中倍受青睐,在盛唐时期的音乐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玄宗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由宫女歌唱,用女艺人30人,每次10人。有关此曲的表演情景,白居易、元稹在诗中均有精彩描写。
  全曲共36段,全曲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分:散序为前奏曲,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
  中序又名拍序或歌头,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按乐曲节拍边歌边舞;
  曲破又名舞遍,是全曲高潮,以舞蹈为主,繁音急节,乐音铿锵,速度从散板到慢板再逐渐加快到急拍,结束时转慢,舞而不歌。
  白居易称赞此舞的精美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霓裳羽衣曲》表明唐代大曲已有了庞大而多变的曲体,其艺术表现力显示了唐代宫廷音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乐队通过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可看出《霓裳羽衣曲》伴奏采用了磬(唐代指铜钵)、筝、箫、笛、箜篌、筚簟、笙等金石丝竹,乐声「跳珠撼玉」般令人陶醉。
  后来,到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与他的皇后周后凭着自己的音乐天赋,复原了失传200年的《霓裳羽衣曲》。是音乐史上的一大奇迹。

【霓裳羽衣舞】
    即《霓裳羽衣曲》,简称《霓裳》。唐代宫廷乐舞。其由来传说不一:有的说,唐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归而作之;有的说,此曲是《婆罗门曲》之别名;有的说,唐玄宗凭幻想写成前半曲,又将西凉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改编成后半曲合而制之。白居易有首诗,对此曲的演唱作了详尽的描述。
  这是唐代宫廷著名的舞蹈,传说是唐玄宗李隆基所作,由他宠爱的贵妃杨玉环作舞表演。原舞已失传,现在的表演是根据文字记载和诗歌描写意想再创作的。音乐采用古老的《长安鼓乐》作素材,舞蹈吸收了陕西和敦煌壁画的某些舞姿造型,采取唐大曲结构形式。

【背景资料】 
    唐代名舞《霓裳羽衣舞》是我国古代舞蹈中的一颗明珠,相传原是唐玄宗李隆基梦见自己进人月宫,听到仙乐,见素娥数百人素练霓裳而舞,心中默记,带回人间,又吸收《婆罗门曲》加以改制,后由很有舞蹈才华的杨贵妃根据这段乐曲创作成舞蹈,取名为“霓裳羽衣”。舞蹈从音乐、动作、服饰等方面都表现出一种仙境,是道家“羽化登仙”之宗教思想的形象美化。关于该”的“出J‘况,白居易“《”裳羽衣”歌和微之”一诗中有动人的描述。 
  《霓裳习习衣舞》属于“大曲,“大“是一种乐、歌、舞综合表演的艺术式样,其音乐的曲式结构大致为散)序、中序和破三大部分。散序是散板乐曲,节奏自如,{只由乐器演“,共六段,不起舞。《霓裳羽衣舞》最”是独舞,杨贵女己最善此舞,后白居易在宫中看见的《霓裳羽衣舞》与五十多年前杨贵妃表演的原舞已有很大的不同,已是双人舞,后来发展成由数百人演出的群舞了。 

    今天由范东凯编导,北京舞蹈学院表演的《霓裳羽衣舞》是在古代诗人对其所描绘的基础上,根据流传下来的舞曲,并吸收了本民族的舞蹈语汇,进行了科学的融合而创作的。 

【作品描述】 
    舞蹈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即“引子”:烟云缭乱,一群身穿月白色裙子的舞女以圆场步出场,继而下场,给人营造一种仙境美景。 
    第二部分即“散序”:在一段以筝、箫等合奏的悠扬动听、委婉连绵的乐曲声中,舞女们以三斜排出,出现主题动作A:一手置于耳旁,一手在来回轻摆,顶胯踞脚往前。时而一蹲一立,时而绕圈,时而“吐珠式”,变幻莫测。 
    第三部分即“中序”:在优美动人的乐曲声中,舞者人拍起舞,出现主题动作B:双手在胸前划八字后接上下胸前立掌,继而双手身前平圆推手送胯后转身,成一手上提腕,一手胯旁摊掌;或一人在前领舞,其余则围在一旁;或几竖排对插做主题动作B,显得那样的轻柔飘逸、超凡脱俗,逸出浓浓的宗教气息。 
    第四部分即“人破”:音乐节奏变快,群女布满舞台,分两边交替进行B组动作,待下场后,音乐静止,舞者碎步流动上场,由鼓点伴奏。随着鼓点轻重缓急,她时而划八字胸前立掌,时而平圆送胯,眼随手动,一举手、一投足、一眼神都十分传神,可谓“娇眼如波人鬓流”(李太玄《玉女霓裳诗》)。在极富印度风味的一动脖前行后,提裙平转一圈接原地旋转,提裙手上举,…大摆裙随之飘动,好似仙女踩在朵朵白云上飘动。至此,群女上,引出高潮,或一横排做主题动作A,或分两边交替穿插,或成大三角形,或以圆场步内逆时针流动,显得柔美典雅、清丽悠扬与俏丽明朗,空幻而虚渺。 
    第五部分即结尾:在繁复的高潮后,音乐慢收,舞势随风散复收,领舞在中,成双手上下立掌,四周围绕一群舞女,似开屏的孔雀。那营造的仙境,仍悠然再现,令人回味无穷。
 
【作品赏析】 
    编导是在古代诗人形象描绘的基础上,根据流传下来的《霓裳羽衣舞曲》,再结合中国古典舞语汇,提炼出“顶胯双手划八字接胸前立掌”、“圆胯平推手送胯转身”和“顶胯踞脚轻摆手”主题动作,并将其动态、节律、动力变化发展,时而用于独舞,时而用于群舞,时而用于造型对比,时而用于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时而以横排走来,时而以三角形向前移进……从而营造了一种仙境,刻画了仙女之美。 
    舞蹈服饰也较好体现了仙境,舞者身穿月白色闪光裙子,头戴“步摇冠”,脖颈和衣带上首饰装点,显得雍容华贵、妩媚动人。 
案前舞者颜如玉,不着人家俗衣服 
围绕着霓裳羽衣舞的起源有很多传说。其中一个是唐玄宗一日梦见他遨游月宫,看到许多仙女身着七彩云霞作的衣裳在空中翩翩起舞。一觉醒来,唐玄宗急忙将梦中听到的音乐记录下来,并教他的宠妃依他梦中所见编排舞蹈。 
唐玄宗引《霓裳羽衣曲》为得意的作品,开始仅在宫廷表演,开元二十八年,杨玉环在华清池初次进见时,玄宗曾演奏《霓裳羽衣曲》以导引。当时,大臣张说《华清宫》云:“天阙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 
天阙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 

《霓裳羽衣曲》在唐宫廷中倍受青睐,在盛唐时期的音乐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唐玄宗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由宫女歌唱,用女艺人30人,每次10人。有关此曲的表演情景,白居易、元稹在诗中均有精彩描写。由于《霓裳羽衣曲》乐调优美,构思精妙,以后各藩镇也纷纷排演此曲,因此唐代文人都有歌咏或笔录。 
   
《霓裳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着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全曲共三十六段,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份,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 
   
散序为前奏曲,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中序又名拍序或歌头,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按乐曲节拍边歌边舞;曲破又名舞遍,是全曲高潮,以舞蹈为主,繁音急节,乐音铿锵,速度从散板到慢板再逐渐加快到急拍,结束时转慢,舞而不歌。白居易称赞此舞的精美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我没看要求就发了,不过我尽可能加了东西里面,不好意思
[ 此贴被灬千ヽ在2009-12-17 11:23重新编辑 ]
为你消除你的怨恨
地狱通信

ZxID:9427312

等级: 脱颖而出
配偶: 芭比果果
cg党的逆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12-06 0
不好意思,我发重了,这就回去删帖,不好意思
怎么删来着?
多比归来

ZxID:7837777

等级: 才华横溢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12-06 0
现在舞的越来越不像样
芙蓉楼主

ZxID:6522815

等级: 脱颖而出
等到岁月成灰,我们重来~~~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9-12-06 0
我想穿越到唐朝皇宫里去看
此心若得一株雪,人生何处不清明~~
黄瓜小兔子

ZxID:5578428


等级: 热心会员
疯兔子要加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9-12-07 0
图好漂亮呀~其实一直想听这个曲子的,都没找到
卜虞

ZxID:9942271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9-12-07 0
图片好漂亮哟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