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古迹之明故宫篇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030 回复:13

[宗教民俗] 名胜古迹之明故宫篇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十夜凉

ZxID:14155948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zy32593
……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3-27 0
名胜古迹之明故宫篇
[align=center][table=610,#ffffff,#938953,2][tr][td] [/td][td] [/td][/tr][tr][td] [/td][td][color=#494429]
    南京故宫,又称明故宫、南京明皇宫、南京紫禁城,是北京故宫的蓝本、明朝的皇宫,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在今中山东路南北两侧,占地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故宫殿宇重重,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曾作为明初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宫,长达54年之久。直到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故宫才正式结束王朝皇宫的使命,但仍由皇族和重臣驻守,地位十分重要。  
    由明太祖朱元璋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地址在元集庆城外东北郊,初称“吴王新宫”,后称“皇城”。明故宫东西宽790米,南北长750米,有门四座,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入午门为奉天门,内为正殿奉天殿,殿前左右为文楼,武楼。后为华盖殿,谨身殿。内廷有乾清宫和坤宁宫,以及东西六宫。

[b]一、历史沿革[/b]
    南京故宫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地址在元朝集庆城外东北郊(即南京市中心东部),初称“吴王新宫”,后又称"皇城"。 由于当时朱元璋尚未称帝,故新宫建筑规模有限,只有中路的外朝和内廷建筑,东西两侧空地均未兴建宫室。 新宫东西宽790米,南北长750米,有门四座,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 入午门为奉天门,内为正殿奉天殿,殿前左右为文楼,武楼。 后为华盖殿,谨身殿。 内廷有乾清宫和坤宁宫,以及东西六宫。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0_714a14274207198fe592907753aa5.jpg [/img]
南京故宫奉天殿复原图[/align]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即位称帝,以应天府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并于次年在凤阳兴建中都城。 由于人力物力全被集中于中都城池和宫殿的兴建,因此南京宫殿的扩建工作再度终止。 此后数年间只对已有宫殿进行了必要的维修。
    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放弃营建中都的计划,集中力量修建南京。 此次修建,增设午门左右两阙,在奉天门左右增加东西角门,并增建文华殿,武英殿等建筑。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再次增建,在皇城外增设宫墙,以新墙之内为皇城,原皇城改称宫城。 在宫城前建造了端门,承天门,金水桥,形成"T"字型广场,向南直抵1373年建造的洪武门。广场东侧为五部(刑部在皇城之北的太平门外),西侧为五军都督府。
    南京故宫修建时注意了风水的问题,以紫金山的富贵山为靠山,但是由于选址的局限,内廷部分是在被填平的燕雀湖上建造的,虽然采用了打入木桩,巨石铺底,以及石灰三合土打夯等方法加固地基,但日久之后仍然出现地基下沉的问题,宫内容易形成内涝,排水不易。同时宫城离外城过近,战时不易防卫。
朱元璋死后,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继承皇位,引起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的不满,便以进京诛灭奸臣为名,向南京进兵。经四年战争,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京师,结果“都城陷,宫中火起”,烧毁了奉天殿等宫殿,建文帝与后妃也被烧死(一说是逃往南方)。
    朱棣即位后仍居于南京故宫中,但同时下令以北平(今北京)为行在,准备迁都。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故宫建成,次年朱棣迁都北京,此后南京故宫不再使用,但仍作为留都宫殿,委派皇族和内臣管理。此后数百年间,风吹雨打,自然损坏也很严重。如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夏六月天降雷雨,谨身、华盖等殿被雷电击中起火。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五月,“南京大风拔太庙树,摧大祀殿及皇城各门兽吻”。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秋七月,暴风雨,江溢,郊社陵寝宫阙城垣皆坏”。到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的弟弟朱由崧逃往南京,建立南明小朝延时,明故宫已相当破败,以致朱由崧只能在南京即皇帝位于武英殿了,因为金銮宝殿已荡然无存。
崇祯十七年(1644年),福王朱由崧在此即位,一度建立南明政权。 此时的明故宫内大多殿宇已经坍毁无存,南京太庙也早已被焚毁,朱由崧进行了一些修复工作,兴建了奉天门,慈禧殿等建筑。
清灭南明后,改南京为江宁,将明皇城改为八旗驻防城,设置将军及都统二衙门于明故宫中,还从太平门至通济门加筑城墙予以隔离,明故宫建筑遭到很大破坏。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0_9f1014274207207ffc761b1f09bf4.jpg [/img]
南京故宫模型(南京博物院展品)[/align]
    康熙年间,曾取明故宫石料雕件修建普陀山庙宇。公元1684年,康熙皇帝首次南巡,到达江宁(南京),见到残破不堪的“明时故宫”大为感慨,作《过金陵论》一文写道:“道出故宫,荆榛满目,昔者凤阙之巍峨,今则颓垣残壁矣!……顷过其城市,闾阎巷陌未改旧观,而宫阙无一存者,睹此兴怀,能不有吴宫花草、晋代衣冠之叹耶!”可见此时的明故宫已经相当荒凉。
    太平天国攻陷南京后,没有使用明故宫作为宫殿基址,而是在城中另择新址营建新宫,此间拆取明故宫大量石料和砖瓦。至太平天国灭亡时,明故宫的宫殿和宫墙已基本无存。
    到了清咸丰、同治年间,由于太平军与清军的作战运动,明故宫又经受了一次较大的破坏,除了地下埋藏的石构件基础外,只剩下一片残垣碎瓦、蛇鼠出没的废墟。1911年,英国人法雷斯还从明故宫遗址中拆走七块石刻和三对石狮,运往下关扬子饭店进行装饰。
    中华民国时期,曾计划以明故宫地区为中央行政区,但由于财力和战争的原因,该计划没有全部实现,只是在明故宫遗址范围内修建了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和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资料陈列馆。1929年为了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安葬中山陵,新建的中山东路从明故宫遗址中穿过,将其划为南北两部。 至民国后期,明故宫已成为一处小型机场。
    1949年南京刚一解放,刘伯承、陈毅等同志即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座谈,征求保护意见。与会者一致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明朝皇宫遗址,应该予以保护,因此决定将约350个石柱础就地深埋,埋入路北侧中轴线及其两侧;将中山东路北侧约60万平方米的地辟为南京军区教练场进行保护;并将当年被英国人法雷斯劫至下关扬子饭店的石雕运回遗址重加修整。
    1956年10月,明故宫遗址被公布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明故宫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2000年省大剧院改址另建,公园复建后为南京市首批免费公园重新对外开放。2006年,明故宫遗址正式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后,南京市政府已规划论证新的保护利用明故宫遗址的方案,并打造成国家级遗址公园。

[b]二、建筑形制[/b]
    明太祖朱元璋攻取集庆(南京)后,改集庆路为应天府。朱元璋为做皇帝,“命刘基等卜地定作新宫”,最终选定这块地当“钟阜龙蟠”、“帝王之宅”的风水宝地。相传朱元璋征发军民工匠20多万人,填燕雀湖“改筑新城”。工程始于公元1366年,历时一年建成,壮丽巍峨,盛极一时。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0_13d41427420721b8638a62ea7e131.jpg [/img]
南京故宫皇城平面图[/align]
    南京故宫由皇城与宫城两部分组成,合称皇宫。皇城在外,围护着宫城。据当今学者考证,皇城范围东起今南京机电学校与南京博物院以西一线,西至竺桥、逸仙桥以东,南到光华门,北至佛心桥一带。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2里,周长9公里,呈凸字形。皇城开有六道门:正南为洪武门,正对着都城正阳门 (今光华门);东南为长安 左门,外为长安街(今八宝街);西南为长安右门,东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北为玄武门。宫城又称大内,俗称"紫禁城",开有六道门:正南是午门(今午朝门),东南为左掖门,西南为右掖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正北是北安门。在皇城与宫城之间还有两道门,南为承天门,北为端门,与洪武门、午门处在同一条中轴线上。
    沿着明故宫内的南北中轴线,由南向北,对皇城与宫城作一次巡礼。由皇城南端的洪武门进,到承天门中间的御道上,有五座石桥,名“外五龙桥”,桥下就是外御河。在洪武门至外五龙桥之间的御道两侧,是明朝中央官署区。御道西侧是高级军事指挥机构,包括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以及太常寺、通政司、锦衣卫、旗手卫、钦天监等;御道东侧是中央高级官署,包括宗人府、史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以及翰书院、詹事府、太医院等。在承天门与端门之间的御道两侧是庙社区,东边设置了祭祀皇帝祖宗的太庙,西边则是祭祀神灵的社稷坛,再向北走就到了午门。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0_08611427420723a4c0cb4a1489c7d.jpg [/img]
930年南京故宫航拍[/align]
    进入午门,又有五座石桥,称“内五龙桥”,桥下为内御河。过了桥就是奉天门,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奉天、华盖和谨身三大殿。三大殿的东侧有文华殿和文楼,西边有武英殿和武楼,统称为“前朝”五殿。奉天殿,就是人们常说的金銮殿,是朱元璋举行重大典礼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地方。后来北京故宫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就是模仿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建造的。
三大殿之后,是皇帝与后妃生活起居的地方,名叫“后廷”。处在中轴线位置上的是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左有柔仪殿(东宫),右有春和殿(西宫),两殿相对。东北角为东六宫,西北角为西六宫。在春和殿西侧还有御花园。“前朝”与“后廷”相结合,组成“朝廷”。
    整个南京故宫,殿宇重重,楼阁森森,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恢宏,曾作为明初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宫,长达54年之久。直到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故宫才正式结束王朝皇宫的使命,但仍由皇族和重臣驻守,地位仍十分重要。

[b]三、建筑分布[/b]
[b]布局[/b]
    整个明朝皇城区,位于南京城的东部,是以皇城与宫城为主体、以一系列建筑旨在突出皇权“神圣”为内容、以全国最高中央行署机构为大明王朝核心区域(只有“三法司”在太平门外),也是明初南京城的核心所在。
    明南京皇宫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成为后来兴建的北京皇宫的母版。明南京皇宫由内宫城和外皇城两部分组成,均坐北向南。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0_a4951427420724069377a161197ac.jpg [/img]
南京故宫皇城平面图[/align]

[b]宫城[/b]
    宫城,又称大内、内宫,俗称紫禁城、紫垣,是皇帝起居、办理朝政、接受中外使臣朝见以及皇室成员居住之地,位于南京四重城垣最里边一重,有御河环绕。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受朱元璋之命,由精通堪舆术的刘基占卜后填湖而建,因而地势南高北低。宫城坐北朝南,平面略呈长方形,宫墙主体南北长约0.95公里,东西宽约0.75公里,周长约3.4公里。
    在宫城墙体上,初期开有城门4座,洪武“十年改作大内午门,添两观。中三门,东、西为左右掖门”,故共建有6座城门:南面的正门为午门,在午门左右两侧为左掖门和右掖门,西门为西华门,东门为东华门,北门为玄武门。玄武门,俗称“厚载门”(即今误称的“后宰门”),取《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0_f71c14274207258126387064c40a3.jpg [/img]
南京城平面图[/align]
    午门前,是传达圣旨及朝廷文告的地方,也是皇帝处罚大臣“廷杖”之地。据说,朱元璋时代的“廷杖”还算比较文明,受此惩罚的大臣不脱衣、裤,但受罚后,也需卧床数月,而后得愈。从午门入,有宫墙环绕,过内五龙桥,便是奉天门。奉天门左有东角门,右有西角门,门上都有楼阁。据说当年皇太孙被朱元璋立为皇储后,他的几个叔叔不服,皇太孙曾与太常寺卿黄子澄在东角门上商讨过对策。即位以后,建功立业文帝命黄子澄兼学士,在欲削藩王兵权之前,特意问黄:“先生忆昔东角门言乎?”黄回答:“不敢忘。”建文帝遂下决心削藩,引发了后来的“靖难之役”。东角门的南边有左顺门,可通文华门入宫城左路抵文华殿(太子讲学处则称“大本堂”,疑在文华殿一侧),亦可通东华门;西角门的南边有右顺门,可通武英门入宫城右路抵武英殿(明代中期,殿内曾供奉朱元璋和朱棣的画像),亦可通西华门。
    在宫城的城门中,午门的墙体部分尚存,只是门上的五凤楼早已毁圮,仅留下石柱础;东华门基本保存完整,西华门已毁。2000年,有关单位在原址上因建楼挖基础,才发现了该门的遗址,有关部门已对该遗址予以保护。  
    过奉天门就是皇宫最重要的三大殿建筑。奉天殿,是三大殿的主体,上盖琉璃金瓦,双檐重脊,雕梁画栋,朱漆描金雕花的门窗,也就是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金銮宝殿”。它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地方。朱元璋“创业伊始,励精图治,在早朝之外还有午朝和晚朝,规定政府各部有一百八十五种事件必须面奏皇帝”。  
    奉天殿旁左庑向西边的称文楼,右庑向东边的称武楼。奉天殿的后面是华盖殿,外观如一座亭子,四面出檐,渗金圆顶,殿顶上还缀有硕大的金球一颗。殿旁东有中左门,西有中右门。每逢春节、冬至和朱元璋的生日,朱元璋都要在这里先行接受内阁大臣和宫廷执事人员的参拜,然后才去奉天殿接受百官的朝贺。
    再向后去就是谨身殿,规划仅次于金銮殿,也是一座双重飞檐的大殿。以奉天、华盖、谨身这三座宏伟的建筑为主,构成了宫城“前朝”的主体部分。  
    在“前朝”的后面,属于“六宫”(亦称“后宫”)范围。后宫南面正中的大门为乾清门,门外左右各有金狮一座,乾清门内为乾清宫大殿。宫殿左边有日精门,右边有月华日,殿的东西有斜廊,廊后左边有东暖阁,右边有西暖阁。乾清宫后面是省躬殿,制式如同华盖殿,略小一些。省躬殿后为坤宁宫,是皇后居住的地方。坤宁宫的东、西两侧,建有柔仪殿和春和殿两座别殿。后宫之制甚严,经朱元璋先后5次修订而成,宫人不仅不得出宫,甚至连书信也不得传出,违者杀无赦。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0_3b9d14274207251bdbb8760c8326c.jpg [/img]
南京皇城图[/align]
    此外,宫城内还有祭奉朱元璋祖先的“奉先殿”;珍藏、修编经典书籍的“文渊阁”,位于奉天门之东;专门为“东宫亲王读书”而建造的“大本堂”;以及富丽堂皇的诸多宫廷建筑。如今,后宫一带保留下来的遗迹,只有当年后宫西北角御花园中的一座假山(部分石刻及构件,现已被搬移到太平门外白马公园内)。  
    宫城中还有一座不算太小的“动物园”,可是它却没有大象房。可能是大象体积、重量过大,不便安置的缘故,就将东南亚各国使臣及南方官吏进贡的大象,大多集中在南京聚宝门(今中华门)和通济门外一带,加以驯化(故南京外郭城门名有“大驯象门”、“小驯象门”之称谓)。洪武十九年(1386年)十二月,在南京城南的郊外“创置象房”。经过驯化后的大象,在需要时送进宫中进行表演。
    早期的宫城建造比较简朴,从现今遗留的南京午门须弥座石刻和凤阳午门须弥座石刻进行比较后,可以明显看出。1375年(洪武八年)9月29日,“诏改建大内宫殿”。经过两年的时间,“改作大内宫殿成……制度皆如旧,而稍加增益,规模益宏壮矣”(《明太祖实录》卷一一五)。南京宫殿上的所有坊额、匾额,据称统一由詹希源手书。宫城城墙的城砖,早期由军工夫在应天府当地烧造,后来在改筑宫城时使用了一些其他地方烧造的城砖。

[b]皇城[/b]
    皇城,是护卫宫城最近的一道城垣,环绕宫城等距而建。永乐年间拓皇城西垣,致使西华门至西安门的距离,要比东华门至东安门的距离长一倍左右,平面呈倒凸字形。皇城与宫城以及所囊括的建筑,合称为“皇宫”。
    在皇城城垣上共开筑城门七座:皇城的正南门是洪武门,位于京城正阳门(即民国时期改称的光华门)内北面。进洪武门后,为南北向的千步廊,两边建有连续的廊屋,由南而北,到承天门前的横街分别转向东西而成为曲尺形。千步廊后面两侧为“五部六府”中央官署的所在地。过了外五龙桥即是承天门(相当于北京天安门)。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0_7f1d14274207262451ea4b7b4a639.jpg [/img]
五龙桥(金水桥)[/align]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建大内金水桥,在宫城南面正中的午门至皇城南面正中的承天门之间,建端门以及端门和承天门楼各五间,端门两旁的御道东西两侧,建有南北向的宫墙,把东面的太庙、西面的社稷坛隔在外头,使得这条御道更加森严,成为通向宫城的惟一交通线,因而承天门虽是建在皇城的正南,实际上成为进入宫城的正南第一道门。承天门前南北走向的皇墙上,建有衔接长安街东、西相向的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在皇城主城的东面为东安门,西面为西安门,北面为北安门。
    在皇城西南角的皇墙下,为宦官诸监所在地。其他各司、局、库、房、厂等为朝廷服务的机构,有的设置在宫城里,有的设在皇城内。
    皇宫内、外的河道上,除了建有内、外五龙桥,还在东长安门外附近建有“青龙桥”,在西长安门外附近建有“白虎桥”,即堪舆术中常用的所谓“左青龙,右白虎”之制。

[b]殿堂坛庙[/b]

    朱元璋在南京时期,虽然一再强调要简朴,但建造殿堂坛庙时,却完全不是如此。其用心之良苦,建造之讲究,一点不含糊。以祭祀的坛庙为例,朱元璋先后建造、改建过的主要祭祀坛庙有:圜丘、方丘、天地坛,社坛、稷坛、社稷坛,太庙、帝王庙、功臣庙等,约20多座。当然,这些建筑现已无存,我们只能通过史料中的文字,来想像当年散布于南京城墙内外的这些建筑的模样和规制。
    圜丘(建于1367年),祭“天”之所。在京城东南正阳门外钟山之阳(即今天堂村一带),仿汉制为坛二层。第一层“广七丈,高八尺一寸,四出陛。正南陛九级,广九尺五寸;东、西、北陛亦九级,皆广八尺一寸”。从坛的表面一直到坛基,全部秋以琉璃砖,四面以琉璃栏杆环之。第二层“周围坛面皆广二丈五尺,高八尺一寸。正南陛九级,广一丈二尺五寸;东、南、北陛九级,皆广一丈一尺九寸五分”,坛面以及栏杆均如第一层之制。
    方丘,祭“地”之所(1377年后废)。“在太平门外钟山之北,为坛二成(层)……”其制式大致与圜丘同。圜丘与方丘,一个祭天,一个祭地,取“天圆地方”之意。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感到“天地犹父母,父母异处,人情有所未安”,“乃命即圜丘旧址为坛,而以屋覆之,名大祀殿”,也就是后人所称的天地坛。  
    社稷坛(初建于1367年),祭祀土神、谷神之所。“在宫城之西南,背北向。社东稷西,各广五丈,高五尺,四出陛,第陛五级。坛用五色土,色各随共方……”。早期的社稷坛,实际是“社坛”和“稷坛”两座坛,共用一个地方。直到洪武十年秋八月癸丑日(1377年9月10日),才“改建社稷坛于午门之右,共为一坛”。
    太庙(初建于1367年),祭祀朱元璋一系的祖宗之所,位于宫城东南,与社稷坛隔御道相向。四祖各为庙,“皇高祖居中,皇曾祖东第一,皇祖西第一,皇考东第二,皆南向”,每座庙中供奉神主,东西两夹室,旁两庑,设三门。每门“皆设戟二十四,外为都宫,正门之南,别为斋次……”。正殿两廊楹室崇深,功臣配享,左有神宫监。“洪武八年,改建太庙,前殿后寝,殿翼皆有两庑,寝殿九间,奉藏神主,为同堂异室之侧。”如今,太庙早已无存。但是,太庙遗址留下的巨大石柱础还在,成为今南京一所大学校园内的花园一景。
    奉先殿(初建于1371年),起因于朱元璋和礼部尚书陶凯论及父母的养育之恩,感到每年只能“岁时祭享”太庙,为了“晨昏谒见,节序告奠”,遂于洪武四年正月下令在宫城内乾清宫东侧建造奉先殿,同年十月建成。奉先殿南向,正殿五门,深二丈五尺。殿前为轩五间,深一丈二尺五寸。
    除了上述这些主要殿堂坛庙之外,明初在南京最集中建造的庙宇是在鸡鸣山南边山脚下的祭庙。如:帝王庙、城隍庙、真武庙、卞壶庙、蒋忠烈庙、刘越王庙、曹武惠王庙、元卫国公庙、功臣庙、五显庙、关羽庙等,号称“十庙”。集中排列在鸡鸣山下的祭庙和所祭祀的对象已远远超出了一般庙宇的功能。此外,洪武年间在南京建造的坛庙还不仅仅这些,如在金川门外设置的龙江坛、定淮门外设置的晏公庙、神策门外设置的无祀鬼神庙、狮子山上设置的徐将军庙等等。
    朱元璋建造的这些用于祭祀的殿堂坛庙,反映了当时民众对这种社会文化的认同程度,为京城的官员和百姓们提供了一处处精神寄托的场所。

[b]中央及地方官署[/b]

    中央一级官署,基本安置于皇城洪武门内千步廊的两侧。从南向北来看,千步廊东侧为工部、兵部、礼部、户部、吏部、宗人府,千步廊西侧为太常寺、后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中军都督府,基本是按照文左武右的格局。《洪武京城图志•序》称:“六卿居左,经纬以文;五府处西,镇静以武。”说的就是这种布局。
    在千步廊后面,东侧置有东城兵马司、太医院、詹事府、翰林院;西侧置有钦天监(其测候台设在鸡鸣山)、旗手卫、锦衣卫、通政司。在中央官署六部中,只有刑部没有设在洪武门内。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并称“三法司”,设置在今南京太平门外的太平堤西侧。据称:“三法司门往北一带,旧有大墙,总括三法司、京畿道在内。”至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今大围墙多圮,自三法司后佛国寺,行人直穿而入矣”(《客座赘语》卷十)。以朱元璋在南京期间建造的大概念来看,这些“大围墙”虽然不能与宫城、皇城、京城以及外郭城墙相比,但其耗用的建材和民工,确实相当可观。
    当时朝廷全面负责南京建造的机构是工部,且作为其首要的任务。具体负责南京建造工程的单位是营缮所,仍归工部管辖。该项所位于今南京通济门大街上。朱元璋1368年自“旧内”迁入“新宫”后,原来居住的元御史大夫宅成为应天府署的所在地。当时的南京城一分为二,由江宁县和上元县分管,江宁县署设在京城聚宝门内镇淮桥西北,上元县署设在城中中正街以西。其他相当数量的中央及地方官署,散布于南京城的各个地方。

[b]四、主要建筑[/b]
[b]城门[/b]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0_cfcb1427420726d66f3056f2cfb35.jpg [/img]
午门遗址[/align]
  宫城
    午门,通称“午朝门”,是宫城的正门,上有城楼九间,左右有两观,上有阙楼。南京明故宫午门现存城台一座,城门五孔。左右两阙在1924年因修建明故宫机场而被拆除
    东华门,现存城台一座,位于南京中山东路南侧,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近
    西华门,现已无存,2001年发掘出门道遗址
    玄武门,别名厚载门,俗称“后宰门”,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小禁垣
    北上门,在玄武门外
    北上东门,在玄武门外东侧
    北上西门,在玄武门外西侧
    东上门,在东华门外
    东上北门,在东华门外北侧
    东上南门,在东华门外南侧
    西上门,在西华门外
    西上北门,在西华门外北侧
    西上南门,在西华门外南侧
  皇城(外禁垣)
    承天门,皇城正门,上建门楼五间。门前有河,上有外五龙桥
    端门,在承天门之内,规制同承天门,上建门楼五间
    洪武门,原名广敬门,洪武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之间改名
    长安左门,在承天门之左
    长安右门,在承天门之右
    东安门,皇城东门
    西安门,皇城西门
    北安门,皇城北门

[b]宫殿[/b]
  前三殿
    奉天门,正殿前门。左为左红门(后更名东角门),右为右红门(后更名为西角门)。门外两庑有左翼门、右翼门,南为内五龙桥。
    奉天殿,坐落于三台之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殿左为中左门,殿右为中右门。殿前为广庭,东为文楼,西为武楼。
    华盖殿,坐落于三台之上,奉天殿之后,面阔五间,进深五间。攒尖顶。
    谨身殿,坐落于三台之上,华盖殿之后,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殿左为后左门,殿右为后右门。
  后宫
    乾清门,后宫正门,原名“皇宫门”,洪武十年改名。
    乾清宫,皇帝寝宫,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
    省躬殿,退朝燕处之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该位置原为坤宁宫正门坤宁门
    坤宁宫,皇后寝宫,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
    坤宁门,后宫北门
  东西宫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0_4ee9142742072695255c8005d980c.jpg [/img]
奉天门遗址柱础[/align]
    明初在宫城东路建有八宝库、古今经籍库、文华殿、奉先殿、春和宫(东宫)、太孙宫。文华殿规制甚小,奉先殿规制则仿照太庙寝宫,设灵床、悬灯、木椅等。
    东宫、太孙宫各有宝座、龙床,床皆五彩雕镂,宫前多植梅树。宫城西路有兴庆宫,内藏衣物、扇子千余箱。又有大善殿,在小城之上,城下为宫城内河石梁。大善殿设六门,为明太祖览读之所,殿后有石假山,下假山为望江楼,楼后为九五飞龙殿,面阔九间,殿基座有天宫壁,内藏佛龛。九五飞龙殿后为内花园,园内有梅竹松柏及各色花卉,中央有亭,四面各有五色琉璃石台一座。
    内花园旁为西宫,为明太祖燕居之所,并驾崩于此。西宫前殿面阔五间,设宝座龙床,后殿亦面阔五间,中为沉香木宝座,两旁内间有龙床,各含小床,可以周回。西宫左右厢房十四间,宫后为御用厨,炉灶以铜砖砌成。西宫左右又有十二院,每院宫殿三间,左右厢房八间,厨房三间。出西宫为鬃殿,鸱吻檐脊皆鬃所成,四周为格,凡四十壁。南为武英殿,旁为大庖,为祭祀时准备祭品之所。

[b]太庙[/b]
    太庙在承天门内之东,庙前有石桥,门内有东西井亭。太庙丹陛三重,殿宇九间,中设灵位,面南一位,面东三位,面西三位。殿后为寝宫,各有灵床,床左右悬悬灯,床前素壁,壁前各设方木椅,椅上籍黄褥,褥上各设裳衣,椅麓设履。

[b]五、布局特色[/b]
  [b]顺应自然[/b]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0_64e91427420727328ffab34627725.jpg [/img]
午门遗址[/align]
    南京故宫在选址上顺应自然,权衡各种利弊作出最佳选择宫城卜地于城东钟山之阳,北倚钟山的“龙头”富贵山,并以之作为镇山,放弃了对平坦的中心地带——原六朝及南唐宫殿旧址的利用,而采用填湖造宫的办法。究其原因,除了“六朝烟祚不永”的忌讳外,不外是“(旧内)因元南台为宫,稍庳隘”,不符合新王朝的要求,且旧城居民密集,又有诸多功臣府第,大量拆迁有关人心向背;加之南京属丘陵地带,平地难寻,而因地就势依山而建,能创造出气象宏伟的效果。这种选址,在金陵有历史先例可循,六朝宫城便是选择在鸡笼山、覆舟山下的一片高河漫滩上,东濒青溪,西达五台,鸡笼山和覆舟山就旬天然屏风拱卫于宫城之后。明代南京宫城以富贵山作为依托,并巧用原来的东渠作为皇城西城隍,将午门以北的内五龙桥、承天门以南的外五龙桥和宫城城濠与南京城水系相互连通,取得人工和自然相互辉映的效果。而宫城偏于城之东,则可减缓居中布局常带来的交通阻塞问题。因此南京宫殿选址是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和社会心理因素而进行决策的结果。

  [b]遵循礼制[/b]
    在宫殿形制上,朱元璋力图恢复汉族文化传统的政治主张,集中表现为遵循礼制。即建筑形式的内容极力寻找礼制的依据:例如采用三朝五门,即《礼记》郑玄注所称,周天子及诸侯皆有三朝:外朝一,内朝二;天子有五门:外曰皋门,二曰雉门,三曰库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但实际上,自战国以后,都城宫室制度中,循此制者无几,直到唐长安始有其意。这就是唐西内有五门(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和三朝(外朝奉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元失此制,明南京宫殿则又用此制,其五门为: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三殿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至于后妃六宫,按周礼,“天子后立六宫,……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夫人虽不分六宫,变分主六宫之事,或二宫则一人也。”南京宫殿在历史上两次建立后妃六宫以交序列的形制,以趋合礼制的要求。关于门阙,《礼记》有“以高为贵”的规定。早在秦汉时期,高台建阙(观)就作为一种礼仪性的设置,标表入口以壮观瞻。唐代宫殿门阙已作冂形平面,并直接影响到五代洛阳五凤楼、宋东京宣德门。南京宫殿午门采用冂形高大门阙便是吸收这种传统建筑形式建成的。通过门阙的体量和所组成的空间,体现皇帝所需的崇高与威严。
    此外,朱元璋还刻意借“天道”来加强礼制在宫殿建筑上的作用。所谓“礼者天地之序也”。“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帮天秉阳,垂曰星,也秉阴,穷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曰星为纪,以月为量”。讲究天人感应和礼制秩序的朱元璋,在南京宫殿中极力利用这些原则来强化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礼制的权威。如在正殿之后建立乾清、坤宁二宫,象征帝后犹如天地;在乾清宫之左右立“日精门”、“月华门”,象征日月陪衬于帝后之左右;在东安门外者曰青龙桥,在西华门外者曰白虎桥,取自星宿二十八宿,以象征天津之横贯。在建筑的称谓上也采用一些拟天的象征手法,如前朝正殿名为“奉天”,意为奉天命而统治天下,明人的解释是“明人主不敢以一人肆于民上,无往非奉天也”,以此强调新王朝的合法性与权威性。“华盖”本是星名,古称天皇大帝座上的九星叫“华盖”,象征明太祖统一天下是应帝星之瑞。“谨身”是说皇帝加强自身修养。

  [b]轴线重合[/b]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0_545114274207271d1b5ef4901b739.jpg [/img]
午门外千步廊残遗,远处为承天门、端门遗迹[/align]
    难进故宫开创了明清两代宫殿自南而北中轴线与全城轴线重合的模式。南京宫殿和衙署都沿着这条轴线结合在一起。从《洪武京城图志》载京城图中可见,以南端外城的正阳门为起点,经洪武门至皇城的承天门,为一条宽广的御道,御道两边为千步廊,御道的东面分布着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和工部等中央行政机构(只有刑部在皇城以北太平门外),西面则是最高的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的所在地。御道心头承天门前是长安左、右门形成的东西横街--长安街(广场)和外五龙桥,向北引延,经端门、午门、内五胧桥至奉天门,进入宫城。经三大殿两大宫抵宫城北门玄武门,至皇城北门北安门出皇城,正对钟山“龙头”富贵山,而以者城的太平门为结束。这种宫、城轴线合一的模式,既为南京特殊的地理条件使然,亦很突出地表达出封建集权统治唯我独尊的精神。成为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改建北京城和设计宫城的蓝本。
    洪武年间,明朝还处于经济恢复时期,对于都城建设朱元璋多次强调节俭朴实的方针,洪武八年改建南京宫殿时曾对廷臣说:“但求安固,不事华饰……使吾后世子孙守以为法。至于台榭苑囿朋役,也证实了此话不虚。明初建筑风格也较为朴质,注重实用。臣下及地方建筑受制度约束甚严,无敢轻慢逾制者。南京宫殿是隆崇封建集权统治和严格的礼制秩序的典范。又是结合自然、顺应地势布置城、宫的杰出例子。但它的选址也存缺陷,如当时填湖建宫,虽然在工程做法上为避免地基下沉,采取了在基础下铺垫巨石和打桩以及用石灰、三合土分层夯实等方法,但到洪武末年已显出宫城南高北低宫中积涝不易排除的问题。又如由于这城距外城太近,战时易受城外敌军威胁。所以后来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后,就没有用明宫殿来做天王府。
    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改南京为留都,宫城仍存旧制,并委派皇族、内臣驻守。崇祯十七年(1644年),福王朱由崧一度在这里即位,历史上称南明王朝。

[b]六、现存遗迹[/b]
  [b]午门遗址[/b]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0_473a1427420728e2965dd9c89d9d0.jpg [/img]
晚清时期明故宫午门,两阙残存,1888年摄[/align]
    午门是宫城的正大门,始建于1366年,是一座三孔门卷两边有双阕的雄伟建筑。楼顶有漂亮奢华的仪凤楼,整个午门平面呈一个倒写的“凹”字型,两边是伸长出去的双阕,双阕源自秦汉时期的建筑形式,到了明故宫时期的午门双阕已经是这种建筑形式的最后残余了。现存位于御道街遗存的午门遗址的双阕在上世纪50年代被拆除,只剩下中间的城门。
    从午门上精美的缠枝如意纹须弥座来看,这种简约但唯美的装饰代表了明初最高规格的建筑风格,也永久的影响了后来的风格,楼顶残留的百余座宽大的柱础,还能管窥原来上面仪凤楼的辉煌。午门遗址以及后面的奉天门遗址现在已经一起被开辟为午朝门公园,为政府公益性的公园。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0_c84014274207288417004d0b4df9b.jpg [/img]
午门遗址(南面)[/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0_739614274207293dae1d31049e5a3.jpg [/img]
午门遗址(北面)[/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0_8ca8142742072951996e4f3f2552f.jpg [/img]
午门遗址中门券[/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0_b29514274207290c06666528820d9.jpg [/img]
午门遗址西门券顶[/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0_12d214274207300baee7141407df2.jpg [/img]
午门东阙遗址[/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0_7c36142742073070abcc2facb8c16.jpg [/img]
午门遗址中门券内部[/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0_6db4142742073079265702056a1d2.jpg [/img]
午门遗址须弥座[/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0_74061427420731bae6fa2ea8bee30.jpg [/img]
午门遗址须弥座[/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0_dad41427420731cc511cf8acd37dc.jpg [/img]
午门遗址须弥座[/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0_2bcf1427420732dcf993b372cc59c.jpg [/img]
午门遗址案山状碟雉,上世纪80年代重修[/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0_d90c1427420732ec3bdd2c02141d5.jpg [/img]
午门仪凤楼遗址[/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0_05ba142742073337d29b035eefca6.jpg [/img]
午门仪凤楼遗址[/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0_9cc214274207332316b5e6fe9c147.jpg [/img]
午门仪凤楼遗址石础[/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0_bc20142742073360b93db7747928e.jpg [/img]
午门遗址附近石础[/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0_64ee14274207367d272b77f9bedef.jpg [/img]
午门门券内城砖上的造匠戳记[/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0_0ce91427420718c1b5875e60a8092.jpg [/img]
自午门城台上俯瞰金水河和内金水桥[/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1_19c51427420767f4e55f4b59d2c2d.jpg [/img]
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午门登城马道[/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1_c8de1427420768d70f792d5a8b644.jpg [/img]
午门西阙遗址[/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1_0a431427420768062ad82ee1c4761.jpg [/img]
午门内五龙桥、内御河[/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1_2ae814274207691b235105b2c5d24.jpg [/img]
内五龙桥[/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1_5d0f1427420769bd210178e2fc34a.jpg [/img]
内五龙桥明代青石路面[/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1_7afb14274207699f027bcc0638c3f.jpg [/img]
午门内清代碑刻[/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0_dd0514274207323df21a201a22069.jpg[/img]
午门遗址内御路[/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1_6e31142742077038d3bb18a718e4c.jpg [/img]
午门上看御道街[/align]
  
[b]奉天门遗址[/b]
    奉天门始建于1366年,从午门入,过内五龙桥,便是奉天门,门内为奉天殿。奉天门遗址东西长58米,南北宽30米。奉天门是皇帝接见大臣议事的地方,即“御门听政”之所。永乐初,明成祖朱棣曾在此举行国宴接见过渤泥国王一行。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1_73f1142742077024e26bacfa88686.jpg[/img]
明故宫午门、奉天门遗址鸟瞰,1880年代摄[/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2_fdaa14274252362759b7a0362f70a.jpg[/img][/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2_37de1427425236d7626421579a6b8.jpg[/img][/align]

[b]东华门遗址[/b]
    与西华门相对应的东华门,是现在南京明代宫城仅存的一座城门。东华门过去长期被南京冶金器材厂圈占,成了一个垃圾堆,一般人根本无从知道。随着东华门遗址公园的建成,大家终于可以一睹东华门的雄姿。东华门和西安门的大小,形制相似,但和西安门最大的区别是,其须弥座都为素面,没有卷叶纹的雕饰,风格显得比较简朴。这一点真实的反映了当年朱元璋要求简朴建宫殿的命令。东华门南北两面有明显的城墙拆断痕迹,城楼顶上的仪凤楼早已无存,并且曾有破坏。东华门已被修复开放,为东华门遗址公园,其最南面的门券内仍保留着明代的路面,城楼顶有明代仪凤楼遗迹石础,能明显看出廊庑遗迹。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2_ce431427426295563d17a9465f651.jpg[/img][/align]
[align=center][img][/img][/align]

[b]西华门遗址[/b]
    西安门遗址,与西安门在东西一条中轴线上。2001年,在此施工的单位无意中挖掘出西华门的遗址,仅存三座门券的须弥座和砖石路面,这使得西安门被长期以来被误传为西华门的现象彻底被证实。从位置上来看,西华门紧邻护城河;从形制上来看,西华门仅存的须弥座和东华门一模一样,都为素面,所以现在的西华门的遗址准确无疑。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1_b07914274207707a281a0824df0b5.jpg[/img]
西华门旧影[/align]

[b]西安门遗址[/b]
    过去被长期误称为“西华门”的西安门是明故宫皇城的最西面的一道城门,由于整个皇城偏在南京城东南,出了东安门便是朝阳门(今中山门),出朝阳门就出城了,西安门是进出皇城最方便的城门,故其使用频率较高,西安门的规格很高,仅次于午门,门外(东)有一座宽大的玄津桥(至今尚存),可见当年此门的重要。而修复之前,西安门长期被淹没在杂乱的现代垃圾建筑之中(一直作为某单位的仓库,周围是金城机械厂的宿舍),如果不是当地的居民,一般都不会知道南京还有这样一座城门。修复挖掘之后,我们看到了以前看不到的的情况,西安门的须弥座和午门的须弥座一模一样,都是刻有典型明初风格的卷叶纹样的装饰的石构件,最北面的门券内还保留着明代的路面。另人兴奋的是,西安门和其它的城门不同,从现场挖掘的遗址来看,一边的须弥座一直向南三十余米,折向东也有二十余米的须弥座,可以推测出西安门当年规模较大,并且不与城墙在一条线上,整个城门向外凸出,在门内形成了一个小广场,象一个小瓮城。而当年真实的造型已经无法看出,由此可管窥当年明故宫建筑的“神秘”,估计当年东安门也有此类设计。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1_ec3914274207713d86a9e9cff067f.jpg[/img]
西安门旧影[/align]
  
[b]玄津桥遗址[/b]
[align=center][img][/img][/align]
玄津桥在中山东路逸仙桥南,为三孔石拱桥,长41.6米,宽19.1米,始建于明初。原桥面、桥栏两端各有一对石狮。明末桥两侧还建有游廊。1981年桥面改沥青路面,桥栏用水泥补砌。玄津桥在明初为皇城西华门出入要道,跨古杨吴城壕。清代为避康熙帝玄烨之讳,改为元津桥。1929年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梓而辟中山东路并建逸仙桥,玄津桥不在做为交通要道。2001年仿照明代风格用汉白玉修复了桥栏。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1_bef214274207715ae6eac3ddd2854.jpg[/img]
明故宫西安门外玄津桥旧影[/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1_42a714274207713381caa2f1940c3.jpg[/img]
玄津桥遗址[/align]

[b]宫殿遗址[/b]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1_17c614274207754c7dcbd06cb2c37.jpg[/img][/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1_d06a1427420776c3de1a66a31f382.jpg[/img][/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1_fcb1142742077710c146ab518a08e.jpg[/img][/align]

[b]太庙遗址[/b]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1_40f11427420767fe4ea4ebd7334c7.jpg[/img]
《大明会典》中的南京太庙图[/align]
    洪武元年(1368年),按左祖右社之制,太祖定四亲庙之祭于南京,其制为每庙一主,庙皆南向,缭以周垣;洪武九年(1376年)改建太庙,恢复了前庙后寝制度。正殿几座止设衣冠而不奉神主,又以亲王配享于东壁,功臣配享于西壁。寝殿九间,分间奉藏神主,为同堂异室之制。“几席床榻、衾褥军施、筐笥帷慢器皿之属,皆如事生之仪”,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北京太庙,规制与南京同。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2_49821427420808b475a1f40dbf2c4.jpg[/img]
太庙正殿遗址石基[/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2_3ae71427420811777493cddb82bb4.jpg[/img]
明代龙纹琉璃滴水残片,太庙戟门遗址出土[/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2_ab9a142742081134b28b5e879f3bd.jpg[/img]
明代龙纹琉璃瓦当残片,太庙戟门遗址出土[/align]

[b]社稷坛遗址[/b]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2_996d14274208142c339a5bfe57475.jpg[/img]
社稷坛平面图[/align]
    明太祖吴元年(1367年)落成南京社稷坛,如元制,为异坛同谴之制,两坛相去五丈,太社在东,太稷在西,坛而不屋,若遇风雨,则于斋宫望祭。洪武三年(1370年)于坛北建享殿五间,又北建拜殿五间,以备风雨。洪武十年(1377年),太祖朱元璋认为社稷分为二坛祭祀不合经典,于是按“左祖右社”古制,改作社稷坛于午门外之右,社稷共为一坛。
社稷坛遗址部分图片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2_03e61427420815fca266e801cfbf2.jpg[/img]
社稷坛遗址石构件[/align]

[b]散落遗迹[/b]
    明故宫散落遗迹众多,包括地上地下的,和流散文物,此处仅为部分散落遗迹。
    南京桂林石屋遗址内的一些明故宫遗迹,有柱栏、石螭等,是原国民党主席林森修建自己的别墅桂林石屋特意从明故宫遗址上“调用”的一批石雕。
    浙江菩陀山法雨寺中的明故宫遗迹: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经康熙批准,拆迁南京明故宫宫殿殿琉璃瓦,九龙藻井,丹陛等物发往法雨寺建成九龙大殿(又称圆通殿),九龙殿为国内寺院建筑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殿。法雨寺中还保留了原本为明故宫的丹陛、栏板、九龙藻井以及大量的屋顶琉璃瓦、琉璃构件,每一件都十分精彩,弥足珍贵。其中最为珍贵的是从明故宫大殿拆来九龙藻井,被安置在法雨寺九龙殿内中间顶部,九条木雕金龙依然完好,经过修葺但还基本保持原样,充分反映出明故宫建筑风格重气势而不追求过分华丽的“简朴”风格。从法雨寺九龙殿琉璃顶上的明故宫琉璃构件以及其它一些明故宫琉璃构件来看,包括瓦当、滴水、正脊、垂兽、截兽、正吻等,与后来的中国明清官式建筑的琉璃构件十分相象,可见明故宫的建筑风格,装饰风格为中国明清官式建筑的样板,影响其后几百年至今。

[b]出土文物[/b]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2_c70e1427420816881f1f2933ae816.jpg[/img]
洪武白釉红彩龙纹盘[/align]
    明代洪武年间的陶瓷龙纹传世不多,而南京故宫出土的洪武白釉红彩龙纹盘是最有代表性的。其龙纹的造型基本上保持着元代龙纹的形状:头小,颈细,身细长,鳞状龙纹,周围衬托以火焰纹,如意头状朵云;头的疏毛和肘的毛比元代更少,仅三、四条而矣;龙爪五趾,改变了元代时三、四趾的现象,而且这时的五趾相靠较近。
    1995年8月中旬,在明故宫皇城遗址内,玉带河西侧施工工地发现一口古井。井直径3米,井壁使用了楔形砖砌成,古井早年荒废,在淘井过程中发现井底横放一排方木,在木排上淤泥中出土了一批白瓷。有白釉瓷盏、白釉瓷盘、白釉瓷爵杯和中国首次发现在白釉上用红色书写“赏赐”的梅瓶。经国内多位古陶瓷专家鉴定,定为明洪武瓷。这是中国惟一的一件明洪武“赏赐”梅瓶,现存于南京博物院,为国家级国宝藏品。此梅瓶高34厘米、底径10.5厘米。细颈、丰肩、瘦长腹、下腹微敛,胫部外撇。腹部有两道明显的胎接痕,底部斑驳釉迹。呈色介于元枢俯釉和明永乐甜白之间,肩部竖写楷书“赏赐”二字,为铁红料釉下彩。此梅瓶和洪武十二年吴祯墓出土的白釉梅瓶相比,更接近元代风格,为明洪武早期产品,是景德镇洪武官窑为朱元璋专门烧制的酒器。井中还出土了白釉盏、白釉盘、白釉爵杯。这批白瓷制作规范,釉色温润,有明永乐甜白之气。盘、盏底足平切,均为细砂底。但无一件有永乐刻款,应晚于“赏赐”梅瓶,是明永乐甜白的前身。值得一提的是白釉盏中,有暗花五爪龙纹产品。从表面看此类盏与其他白釉盏无任何区别,在灯光照下薄薄的盏壁中有锥刻精美的五爪龙纹,白釉盘壁模印五爪龙纹,盘心有浅刻三朵云纹和宝杵纹。两种纹饰是明洪武时期典型的代表纹饰。特别是白釉瓷爵杯,是帝王祭祀用品,生产数量极少,非常珍贵。这批白瓷的出土,证明了明早期洪武官窑的存在,反映了明早期白瓷的面貌。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2_37de1427420817fe9010871e26296.jpg[/img]
明洪武“赏赐”梅瓶[/align]
    2003年6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综合办公大楼建设工地发现一座古水井,土了大批明代珍贵文物,其中有件龙泉青瓷大罐,制作甚精,堪称明代龙泉青瓷少有的发现,对于探讨明代龙泉官窑烧造以及元明龙泉青瓷器型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井内水位较高,而无淤泥,大量填充于内的是明代各种建筑构件,其中有不少建筑构件发黑,似火烧后留下的痕迹。根据材质的不同,可以将出土文物分为陶器、石器、金属器、瓷器等。陶器除少量韩瓶,余皆为建筑构件,其中又以琉璃构件为大宗。琉璃构件均为黄色,包括各种龙纹瓦当、滴水,各种尺寸的板瓦、筒瓦,角套兽残件,压脊兽残件,吻兽残件等。石器主要是方形铺地砖、石栏杆柱头残件等。金属器主要是用于门窗的各种构件和装饰器件,如大型的铜门窝、圆形或方形铜柱帽、云形铜饰件等等,除此以外还有大面积的铜丝网,金属器皿等。
南京故宫出土的部分文物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2_9c131427420817c1845a7597d67bd.jpg[/img]
洪武 白釉印花碗残片[/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2_68cc14274208182b72b21f58a88c3.jpg[/img]
洪武 白釉花碗残片[/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2_97bf1427420818ae74b0e1a298c9a.jpg[/img]
洪武 白釉印花残片[/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2_ca9914274208194aa9bd22ea318ca.jpg[/img]
洪武 白釉梅瓶残片[/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2_51231427420819d17b2e5f90ce655.jpg[/img]
洪武 白釉花碗残片[/align]

[b]七、遗址公园[/b]
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位于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2_6a3f1427420822bae5129a5c65762.jpg[/img]
明故宫遗址公园(局部)[/align]
    南京市城东原明朝皇城遗址,南边以中山东路为界,与午朝门公园隔路相望,北面至北安门桥,由东西两侧明故宫路围合的部分占地约55474平方米,遗址被分为南北两部分。
2005年和2006年的环境综合整治,整治后的公园管理服务用房比过去减少600平方米,只占总面积的4.7%,而绿化面积达35600多平方米,占总面积的70%。
    从南大殿进入后首先是以草坪为主基调的基台奉天殿,它和已有的华盖殿、谨身殿,形成以旧制象征性的三大殿须弥座轮廓主景,三大殿四周以青灰色石材铺设,既为游人提供活动空间,又以宫殿传统格局“土”字造型突出宫城主殿格局。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3/43552_918d142742082212a3979da4a558a.jpg[/img]
遗址公园一角[/align]
    公园后半部分以御花园的绿化为背景,中轴线上以高大的古树银杏树池四周配以青石木条,东侧以亭为主景,配以青砖等不同形式的林间小道,西以一组仿古建筑为主景。北大殿两侧新建两个角亭。在保留原有绿化的基础上,为体现紫禁城的宏伟气势,环境整治中新增铺砖地10000平方米,增加的植物有银杏、香樟、国槐、五针松、红枫、榉树和桂花等名贵乔木700余多株,公园四周栽植法青18000株,形成绿蓠墙,从而形成色彩多样、层次丰富、疏密有致、季相变化明显的皇家园林景观,外五龙桥、午朝门、内五龙桥、明故宫公园、御带河这一纵向城市轴线为明故宫景观的重点。 [/color][/td][/tr][/table][/align]
wj宝宝

ZxID:11619415


等级: 内阁元老
青春又回来了嘛(*^▽^*)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03-29 0
已审核

古都有很多名胜古迹值得人流连忘返,从遗留的风物能一窥当时的风貌,也是一种对历史的追忆

[ 此帖被wj宝宝在2015-07-28 10:40重新编辑 ]

朝舞.。

ZxID:30422325


等级: 派派版主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5-07-28 0
故都都有一种抹不去的历史印记,南京,北京,尤其浓厚。
画朵花

ZxID:631045


等级: 派派版主
花花~英署:Miroro~8.18上任周年,有事踢qq349897726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5-07-28 0
故宫这个保留下来迄今为止最完整的宫殿~还是很有必要去游览一番的~


斜阳脉脉

ZxID:24146504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5-07-28 0
六朝古都,有种厚重的历史的韵味~~~
岚珊

ZxID:11011498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步尔
2.1生日   3.1周年 10.3婚礼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5-07-28 0
故宫真的很雄伟啊,估计每个中国人都会想去看看的
云枕衣。

ZxID:11221637


等级: 文学之神
配偶: 寒紫清
  江湖不见ヾ( ̄▽ ̄)Bye~Bye~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5-07-28 0
曾经去过,很有历史的厚重感,毕竟是六朝古都。
江湖不见ヾ( ̄▽ ̄)Bye~Bye~


金鱼花火

ZxID:646768


当时明月在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5-07-28 0
南京明故宫虽然不能和北京相比,有一种很落败的感觉。但是走在景区内看到城墙、宫殿遗址还是觉得很可惜。没能完全保护下来。
豆太

ZxID:8905265


等级: 文学之神
愿派派永久长存别希望突然有一天没有文看,最后希望有一部好的服剧看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5-07-28 0
故宫是一个古老的建筑但是也是一个至今国内外叹为观止的建筑
[img]http://l.paipaitxt.com/118851/10/12/19/101_8905265_c79289ae2
b44e4b.gif[/img]


欢迎大家来橙子主播http://www.laifeng.com/room/971
晨曦微暖^

ZxID:2676324


等级: 热心会员
派派回归了, 开心~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5-07-28 0
现在的故宫应该就是明故宫吧,权利的象征了。
沐君芊

ZxID:20542791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5-07-28 0
不同地方的故宮都有著特色,相同的是留下很多珍貴的古跡
柳色无玄。

ZxID:13157952


等级: 派派版主
配偶: 倾世慕情
6.1上任周年,9.4周年。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5-07-28 0
这就是中华五千年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呀



susula

ZxID:4888261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5-07-28 0
说到故宫通常都是想到北京故宫了……明清戏里出现过好多次呢,虽然是仿的。

qq3620e

ZxID:45628033

等级: 读书识字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5-08-12 0
图片好有感觉啊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