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color=#996633][table=80%][tr][td]
[/td][/tr][/table][table=80%][tr][td][backcolor=#ffcccc][align=center][table=100%][tr][td][align=center][b]少数民族的婚礼[/b][/align]
[align=left][size=2]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受中国传统婚礼——六礼的影响,各民族在婚礼仪俗方面有相通的地方,也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少数民族,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及风俗习惯的差异,婚礼与汉族往往有所不同。
[b]一、西藏藏族[/b] [/size][/align][size=2][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8559][/align][align=left]
西藏藏族婚俗作为一种重要的礼俗,十分烦琐、隆重,亲朋好友以及村人均聚合祝愿庆贺,祝愿新人永远幸福、歌舞宴酒,热闹非凡。
藏族的婚姻 一夫一妻制,从前有早婚现象。自由恋爱或父母包办,贫苦农牧民多自由恋爱,富有人家多父母包办。招赘现象较普遍。以前还有种抢婚方式。结婚时女方一般都要聘礼。婚礼一般是新郎在伴郎陪同下去女家迎亲,或两家约定在某地迎送,这时婆家女眷要想法把新娘抢夺过来,然后一起到婆家举行婚礼。寡妇可以转房与丈夫的兄弟或叔侄结婚,也可改嫁别人。
[b]二、土族婚俗[/b] [/align][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8561][/align][align=left]
土族是青海省独有的民族。土族婚礼一般分提亲、定亲、送礼、婚礼仪式、谢宴等程序。婚礼仪式隆重热烈,自始至终都在载歌载舞中进行。
土族的婚姻 为父母包办的一夫一妻制。从前定婚、结婚早。聘礼多为布匹计算。女子出嫁前,两位接亲人带新郎去女方家,女方则歌舞泼水迎接,通宵不眠。次日晨,新娘坐白毡,众人抬新娘转嘛尼杆三遭,尔后上马赴婆家,入门拜灶,祈祷拜天地,宴请客人。婚礼自始自终在歌舞中进行。婚后3日,新郎陪新娘回门。[/align][size=2][align=center] [/align]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8562][/align][align=left]
[b]提 亲[/b]
无论是自由恋爱还是父母决定,都得由男方父母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媒人多为男性,一般要请村里有名望的长者,或与女方家沾亲带故的人,便于说合。提亲时,媒人要预备焜锅馍和蒸花卷各一付、酒两瓶,送到女方家。女方父母若同意这门亲事,就收下礼物,并热情招待媒人。否则,将礼物让媒人带回。
[/align]
[align=left][size=2]
[b]定 亲[/b]
女方家同意后,请来本家各户家长,并邀请男方家的父亲或叔父,同媒人一起来商量订婚事宜。男方需带两包茯茶、三瓶酒、一条哈达、两付馍馍。作为吃喝礼。并送给女方父亲一包茶、母亲一件长衫料子。同时送一部分财礼。
在议礼过程中,女方家开始时故意要很多财礼,这时,媒人和男方家父亲或叔父,向女方家的长辈频频敬酒,说好话,使财礼的数目降到最合适的程度。[/size][/align]
[align=left][size=2][b]送 礼[/b]
定亲后,男方家请媒人给女方家分期分批送礼。但主要财礼要在办喜事前三个月内送完,以便女方缝制衣服等。财礼分干礼、衣料和首饰,也有全部送钱的,衣料由女方自己选购缝制。按土族传统习惯,在未娶亲前,女婿不到女方家去。而现今逢年过节,不仅要去,还要给女方家人分别送礼物。[/size][/align][align=left][size=2]
[b]选 吉 日[/b]
土族婚嫁,多在每年正月举行择吉日仪式。土族称婚宴为“霍仁”,择吉日称“砣让霍仁”,即首宴。参加择吉日首宴的,有女方父亲、叔父或哥哥等人,男方也对等地请人赴宴,加上媒人,约有七八个人,共同请神择吉日。[/size][/align][align=left][size=2]
[b]娶 亲[/b]
在娶亲的前一天,是女方家的嫁女宴,土族称“麻择”。女方本家各户、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送来礼物。女方家设宴招待并摆出嫁妆,当众——交待男方送来的财礼、缝制的衣服,以及女方家的陪嫁等等。这时,姑娘要哭嫁词委婉动人,感谢山神、土主、父老乡亲、父母、哥嫂、姐妹的养育之思和深厚情谊。“麻择”开始时,男方家委托媒人送来30斤肉(一般为一块猪前腿和四根勒条)、三瓶酒、两付焜锅馍、一付蒸花卷。商议好送亲的方式,媒人当日赶回男方家,告知准备娶亲的一切事宜。[/size][/align][size=2][/size][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8560][/align][align=left]
傍晚,男方派两位能歌善舞、擅长辞令的“纳什金”(迎亲人),带上一只活羊、三瓶酒、三付馍和新娘上马时穿戴的衣服前往女方家。女方村落的男女青年热情迎候,频频敬酒。这时,阿故们跑回女方家,关上大门,在里面唱“唐德格玛”歌,“纳什金”则必须以歌作答才让进门。当“纳什金”跨进门槛时,他们又从门顶上向下泼水,嬉笑戏谑,乞求吉祥如意。“纳什金”上炕喝茶、用饭时,阿故们开始以唱代骂,唱“纳什金斯果”歌,百般奚落迎亲人,诙谐风趣。阿故们唱完后,“纳什金”也要唱歌跳舞,直到鸡叫头遍。这一夜,女方家一般是不睡觉的。
[size=2]
土族姑娘出嫁方式有两种:一种叫“小出小进”,一种叫“大出大进”。所谓“小出小进”,即新娘到婆家后才改变发式,这种方式比较复杂、庄重。所谓“大出大进”,即在娘家改发式,到婆家后立即拜天地。这种方式比较简便、省事。“小出小进”的出嫁方式,新娘到了规定的时辰,须坐“经卷”,即在堂屋的桌子上,依次摆着“经卷”、柏树枝、佛灯、牛奶、红筷子、茯茶、粮食、羊毛等九种吉祥物品。纳什金再堂屋门前唱“依姐”歌,并使劲摆动褐衫衣襟,新娘由其兄弟用白毡或红毡抬着沿院里的圆槽转三圈后,出门上马。“大出大进”的出嫁方式,纳什金可以不唱“依姐”歌,穿戴一新的新娘由其母亲或姐姐陪着绕圆槽三圈后,出门上马。民和山川地区的土族新娘上马时,阿故们要唱上马曲。新娘由其姐姐做伴娘、小妹做伴女同到婆家。伴娘当天随送亲队伍回去,伴女则要等到婚后第三天新娘新郎回门时带回。[/size][/align][align=left][size=2]
上马起程仪式后,由新娘的哥哥、弟弟、姐夫、舅舅等十多人组成送亲队伍(土族称“红仁切”),将新娘送到婆家。沿途经过的村庄,凡是新娘本家的已嫁姑娘都要手捧酒壶、酒杯,等候路旁向“红仁切”问好,敬酒。送亲的队伍快到男方家时,排成整齐的队列,齐唱“拉罗洛”(赴宴曲)歌,这时男方会派两个人前去敬酒迎客,土族语称“斯木托斯乎”。到男方大门前时,又要敬酒、献哈达。,门前的方桌上面,摆着“西买日”(炒面和酥油花),以及插有柏树枝的一碗牛奶,方桌旁边有一个木制的方斗,装满麸皮,插有一支系有哈达的箭,土族语称“巴达日”。红仁切为表示吉祥如意,用柏树枝蘸着牛奶,向四方泼洒,并围绕方斗边撒麸皮,边唱歌边跳舞。庭院四角燃放4堆麦草火,庭院中央的圆槽上点燃松棚,满院通红。
[/size][/align][align=left][size=2] 新娘进大门时,有两个年轻妇女在前面拉着红毡或白毡,新郎新娘跟着毡,男左女右,抱着用红布制作的布娃娃,并肩缓缓迈入庭院。是“小出小进”的,则新娘先到厨房灶神爷前,由事先选定的妇女动手为她梳头、改发式,穿新婚服装,开口。开口仪式是,有一位也是事先选定的妇女,手拿用缠着红线的擀面杖,在新娘面前绕几下,说“新娘新娘你开口,金口玉言,家里的话不要到外面去讲,外面的话也不要在家里乱说,守口如瓶,免惹是非……”[/size][/align][align=left][size=2]
穿戴后,进行拜天地仪式,由媒人或红仁切中的一位长者主持诵祝词:“鲜花般的阿姑,走过金子的楼门,来到金子镶成的庭院,向上天下地,千神万佛,叩头!”新郎新娘连续拜四次,进入洞房。
[/size][/align][align=left][size=2]接着谢媒人,土族称“瓦日哇西买拉”。人们围着媒人,一边唱谢媒歌,一边给媒人敬酒,并向他嘴里喂炒面,额头上贴酥油。红仁切和媒人都被请到上房,设宴款待。过去一般不炒菜,主要是酒肉。现在有摆八盘的,还有土、汉宴席并上的,十分丰盛。 [/size][/align][size=2][align=left]
中午时分,娘家送亲人在婆家院里摆嫁妆,给新郎穿戴衣帽等。最后,双方协商奶母钱。红仁切摆出一副慷慨大方的样子,象征性的收几块钱,然后,边饮上马酒,边走出大门去……
[b]三、回族[/b] [/align]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8563][/align]
[align=left] 回族的婚姻 实行一夫一妻制。青海回族婚姻要经过请媒、提亲、送茶、行聘(送礼)、结婚等程序。结婚一般选主麻日(星期五)举行。结婚时,早晨由男傧相(陪客)伴新郎到女家,由阿訇念“尼卡亥”(意为证婚词,阿拉伯语)然后由聚亲人、送亲人陪新娘到男家。回族一般不娶不嫁外族人,若要娶要嫁外族人,对方须随回族习俗。
[b]四、撒拉族[/b] [/align]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8564][/align]
撒拉族的婚俗 多由“嫂吉”(媒人)作伐,父母作主,订婚时送“定茶”,结婚时送彩礼。彩礼是布、绸缎。女方需送“尼卡亥”,念时新郎在门外跪,新娘在家中跪,念毕,新郎回家,次日新娘到男家,当晚成亲,过去,妇女离婚凭丈夫“口唤”。现在,旧的礼俗有较大的改变。
[b]五、蒙古族[/b]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8565][/align]
[align=left] 蒙古族的婚俗 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姑表、姨表兄妹不婚。包办婚姻。定婚前一般要请喇嘛诵经占卜。聘礼很重。一般男方送女方酒、羊、茶、衣服、首饰等。女方的陪嫁礼是炊具,木箱等。青海蒙古族还残留着“偷婚”的习俗。按早年的习惯,一经婚聚,一般不得离异,否则要受到惩罚。
[b]六、壮族[/b]
[/align][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8566][/align]
[align=left]新娘过河“水手”背 [/align][align=left]
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是个高寒山区。这里崇山峻岭﹐林密路远﹐河道九曲十八弯﹐本来祗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却要涉水过五﹑六次河﹐跨过三﹑四座桥。所以成亲时﹐为了确保新娘的安全﹐过河过桥都要请人来背。背新娘的人称为“水手”﹐多是虎背熊腰的未婚男青年﹐新娘过河时﹐鸣炮三声﹐喇叭吹响。“水手”的两掌即刻按住自己的膝盖﹐弓下腰来﹐让蒙着面纱的新娘用膝盖顶着自己的脊背﹐双后扣稳自己的肩膀 ﹐身体往前倾去。“水手”即刻反手到后腰挽住新娘的小脚﹐妥当后﹐即起步入水过河(或过桥)。如象小孩摊开两腿时大人背着的姿势的禁忌的。背新娘特别讲究文明礼貌﹐行动上不能有半点的粗野﹐更不能调笑。所以背新娘的“水手”多是品德最佳者。过河时﹐“迎娘”(由未婚的女青年担任)在旁边给新娘打雨伞遮荫(不管天气好坏都要撑开伞)﹐表示护住喜气﹐不给失散。整个队伍过完河上岸后﹐乖巧的“迎娘”把伞放得很低﹐挡住别人“偷看”蒙着面纱的新娘。此时火炮轰响﹐鞭炮齐鸣﹐乐队吹奏欢乐曲﹐岸上也挤满了观看热闹的群众。
[b]七、蒙古族[/b]
[/align][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8567][/align]
[align=left]蒙古订婚送礼多 [/align][align=left]
如果蒙古小伙子看上了哪家姑娘﹐在订婚前﹐要托媒人带着象征和谐﹑甜蜜﹑旺盛的白糖﹑茶叶﹑胶等物品﹐用一块白手巾包着前去撮合﹐若女方收下﹐婚事则可以进行。随后男方父母及本人要带着哈达﹑奶酒﹑糖块之类礼品求婚﹐一般要进行数次才能定婚。女方收下订婚礼后﹐男方还要向女方送三次酒﹐如女方将这三次酒全部收下喝掉﹐这件婚事便确定下来。当接近婚期﹐男方要给女方送一次礼﹐一般是煮整羊一只﹐还有酒﹑茶﹑哈达。女方对送礼者热情招待﹐双方祝酒﹐口颂吉祥语句﹐对歌庆贺 。[/align]
[align=left]新郎受掰羊脖考验
[/align][align=left] 鄂尔多斯蒙古族新郎以及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后﹐总会被女方家当作上宾热情招待﹐大家在一起又吃又喝又唱又跳﹐好不热闹﹐这时﹐男方祝颂人会悄悄地离开宴席领着新郎来到新娘的房间里。待他俩在客位上坐下以后﹐陪娘们就会端上来一个煮熟了的羊脖子招待新郎﹐并请新郎把羊脖子从中间掰断﹐以试新郎的力气大小。为了戏弄新郎﹐陪娘们早就将一根红柳棍或一根铁棍子巧妙地插进羊脖骨髓道里。新郎如果事先有人指点﹐他就会识破其中奥妙﹐取出柳棍或铁棍﹐很容易地将羊脖子掰断。有的新郎则不识其中秘密﹐因而费尽力气﹐弄得满头大汗﹐像狗咬乌龟一样﹐又着急﹐又羞愧。而陪娘们则趁机用十分辛辣刻薄﹑但不怀恶意的语言挖苦﹐取笑新郎。被讥笑得满脸通红的新郎﹐此时恨不得脚底下突然有一个可以藏身的地洞。
[b]八、哈尼族[/b]
[/align][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8568][/align]
[align=left]"踩路"定姻缘
[/align][align=left]哈尼族少年一般到了十五﹑六岁﹐便开始改变衣饰表示已经由少年变成青年﹐可以寻偶结婚﹐且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每个家庭造房盖屋时多在"大房"门外建一两间小"土房"﹐或低矮的茅屋﹐称为"公房"﹐儿女一般长到十五﹑六岁搬出"大房"﹐到公房过夜﹐寻求伴侣﹐谈情说爱﹐但很少有与同村寨的异性求爱的。每到吉日佳节﹐村村寨寨的青年男女﹐身着节日盛装参加聚会﹐吹笛弹弦对唱﹐寻求恋人﹐一旦情投意合﹐便通过互赠鲜花及各种衣饰﹑信物吐露爱慕之情﹐订下百年之好。
一朵鲜花说成草[/align][align=left]
哈尼族的支系---爱尼人定婚时﹐男方在征得父母同意后﹐就可以准备求婚的用品前去提亲﹐说媒的人要提一壶酒﹐想方设法劝说女方父母喝下两杯求婚酒﹐答应这桩婚事。然后﹐再择一个日子背上礼物到女方家商定婚期﹐女方父母如果收下礼物﹐往往要杀一只鸡招待媒人﹐并且十分谦逊地叙述一通女儿的毛病﹐那怕姑娘是一朵鲜花﹐也要把她说成是一棵草。这样﹐出嫁之后﹐婆家就不好再挑剔她的毛病了。
[b]九、维吾尔族[/b] [/align]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8569][/align][align=left]
儿子娶妻﹐妈妈牵线[/align][align=left]
维吾尔 族的联姻过程从订婚开始﹐在此之前﹐男女双方相爱﹐如准备结婚﹐要征得家长同意﹐然后才可订婚﹐一般订婚仪式日期在正式婚礼举行的前十五天之内﹐由男方的母亲及一些女性亲友﹐携带为女方本人以及其主要亲属准备的礼物﹐按约定的时间来到女方家﹐女方也会邀请一些亲朋好友﹐并准备茶点饭菜招待所有来宾。席间﹐男方将说明来意﹐请求女方家长准许将女儿许配给男方家做媳妇。女方若同意﹐双方就商定婚礼怕具体日期。[/align][align=left]
尝苦饼同甘共苦 [/align][align=left]
婚礼仪式在女家举行﹐主持由阿訇担任。在念完一段古兰经后﹐主持会分别问新郎﹑新娘是否愿意与对方结为伴侣﹐得到肯定的回答﹐阿訇接着拿出两块维吾尔族的面饼﹐请新郎﹑新娘各吃一块。这两块饼是蘸过盐水的﹐咸得发苦﹐但两人一定要吃下去。象征将来夫妇终生同甘共苦﹐忠于爱情的决心。 新娘离家出门后﹐按习俗﹐沿途的乡里乡亲可在半路上"拦驾"。这时新郎要把右手放在胸前向众人频频施礼﹐给孩子散发喜糖﹐才能通过。
[b]十、朝鲜族 [/b][/align]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8570][/align][align=left]
木雁双飞﹑相敬如宾[/align][align=left]
朝鲜族婚俗中﹐定婚前﹐一般也要经过提亲﹑请婚﹑定吉日﹑送聘礼等程序。
到了婚期﹐新郎须由长辈护送亲自去迎娶﹐按规定的时间进到女方家﹐把带来的一对木刻的大雁献上去﹐比喻今后要像大雁一样比翼双飞﹑永不分离。随后举行“醮礼”﹐女方在正室中央按东西方向合放两张桌子﹐中间放青松翠竹﹐松竹上披青红线﹔桌两边放上木雁﹐摆上酒食﹐在主礼者引导下﹐西边的新郎向对面的新娘敬酒﹐新娘谢拜回敬。接着﹐新郎入上房接受女方为他准备的"大桌"﹐上摆鱼肉﹑水果﹑糕饼﹑糖果之类食品﹐在接爱"大桌"时﹐新郎要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并且说一些礼让双亲和宾客的话﹐以免失礼。这个程序之后﹐新郎才可骑马领轿娶回新娘。[/align][align=left]
六十年金婚温旧梦 [/align][align=left]
朝鲜族还有一种特殊的婚礼﹐称为归婚礼﹐如果一对夫妻结婚六十周年依然健在﹐且子女中无人夭折﹐同时拥有孙子﹑孙女﹐就可进行归婚礼。
婚礼上﹐两人必须穿上结婚时穿过的礼服﹐其隆重程度不亚于年青人﹐这天﹐子女﹑亲戚按辈份远近﹐年龄大小依次向老两口敬酒并跪拜以示祝福。随后﹐幸福的两位老人坐上一辆婚车﹐绕村一周﹐左邻右舍﹐男女老幼纷纷前来祝福﹐祝福他们健康长寿。
[b]十一、满族[/b] [/align]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8571][/align][align=left]
抱着麻秸上花轿[/align][align=left]
迎亲时﹐新郎骑马﹐领花轿至女家﹐新娘上轿﹐新郎骑马绕院子一周﹐新娘乘轿缓缓随行﹐名曰"引轿"﹔绕行一周后﹐新郎下马﹐进到屋中行跪拜礼。然后﹐骑马领轿返回﹐新娘身着红衣﹐头蒙红布﹐怀抱用红纸条捆成的二根麻秸杆端坐轿中。到男家后﹐先到天地爷香案前﹐与新郎一起"拜天地"﹐然后新郎亲自掀去蒙头红布﹐两人重新梳妆﹐入席欢宴。散席后﹐晚上在洞房设宴﹐新郎新娘合吃长寿面和子孙饽饽﹐以示长寿和多儿多女。婚后三日﹐两人再一起回娘家﹐行回门礼。
[b]十二、瑶族[/b]
[/align][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8572][/align]
[align=left]对居住在各地的瑶族﹐人们根据他们的居住地对他们有不同的叫法﹐如“棉峒瑶”﹑“东山瑶”﹑“西弄瑶”﹑“曲江瑶”﹑“月坪瑶”﹑“茶山瑶”﹑“青溪瑶”等等。也有的根据他们的服饰对他们有不同的他称﹐如对居住在广西南丹一带的自称“白裤瑶”﹐因为那一带的瑶族男子多穿长及膝盖的白色裤子﹔称居住在广西龙胜一带的瑶族为“红瑶”﹐因为这一带的瑶族女子上衣多用红色丝线织成。
小伙子夜间“爬楼”(茶山瑶) [/align][align=left]
居住在广西金秀的茶山瑶﹐姑娘到了婚恋的年龄﹐父母就把她们安排在吊楼里去住。这种吊楼多位于房屋的外沿﹐小伙子来找姑娘谈情说爱﹐不需从大门进屋﹐再沿楼梯进入吊楼内﹐而是从吊楼下的巷道里攀柱而上﹐便可以进入姑娘居住的吊楼里。小伙子们的“爬楼”一般都是案在夜间悄悄时行。小伙子爬上楼以后﹐便紧靠姑娘坐下﹐一边看着姑娘做手工活路﹐一边以歌诉情﹐如果姑娘对小伙子有意﹐他俩的 歌声便越来越低﹐越唱越柔﹐身子也越挨越近﹐最后攀肩而歌﹐情意缠绵。
“红凳定情”(江永瑶)[/align][align=left]
湖南江永一带自称“勉”的瑶族家里女孩子长大成人后﹐父母便请附近手艺最好的木匠用上好的红木为女儿打一个一尺高的四方凳。在家里﹐这个方凳祗放在姑娘的屋子里为姑娘使用。王后﹐如果家里有后生哥来做客﹐姑娘看上了来做客的后生哥﹐她就会将这个祗供她一人使用的红木方凳端出来请后生哥坐﹐后生哥坐上了这个红木方凳﹐就算是接受了姑娘的爱情了。因此﹐这一带的瑶族民歌中有这样两句﹕妹给红凳莫乱坐﹐坐了后悔悔莫及﹔阿妹真情抛给你﹐丢掉良心怎过去﹖
两情相悦的话“玩表”(白裤瑶) [/align][align=left]
居住在广西南丹一带的白裤瑶﹐男女青年恋爱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便可以进入“玩表”阶段。已经进入了“玩表”阶段的男女青年﹐之间来往更加密切﹐并可以共居同宿﹐进行“试婚”。在更为深入细致的互相了解之后﹐如果男女双方都觉得对方是自己理想的人﹐便可结为侣伴﹔如果女方觉得男方不是自己理想的人﹐便拒绝再与男方“玩表”同宿﹐于是﹐男方即使再眷恋女方﹐但也不得不终止恋爱关系。假若男方再去纠缠女方﹐便将遭到社会议论甚至谴责。
[b]十三、白族[/b]
[/align][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8573][/align][align=left]在过去﹐大理洱海一带白族青年男女恋爱比较自由﹐但婚姻却多由父母包办。包办婚的择偶标准﹐首先考虑的是双方家庭要门当户对﹐关系较好﹐其次才是男女青年本人的健康状况和品德才貌。结婚要经过几道程序﹐礼仪相当复杂﹐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
定亲对对联 [/align][align=left]
洱海一带的白族男方看中某一女子后﹐便请媒人到女方家来说亲。媒人第一次到女方家主要任务是转达男方家求亲的意图﹐夸赞准备联婚的男女双方﹐促使女家同意允婚。女方许婚后﹐媒人便按约定日期把姑娘的生辰八字取回由男方请人合八字﹐如八字相合﹐媒人即带礼物聘金等到女方家回话。给女方家回话时﹐男方家还要在男方的八字帖上一副对联的上联﹐交给女方对下联。女方接到回话及礼物聘金以后﹐即办订婚酒﹐并在男方送来的八字帖上对好下联﹐然后送回男方家由男方收藏。至此﹐绽亲一事即告完成。[/align][align=left]
办好嫁妆定吉日[/align][align=left]
婚事定下以后﹐结婚之前一﹑二个月﹐男方家要请媒人带着礼物到女方家﹐与女方家协商结婚日期﹐谈妥彩礼数目。根据女方家的意愿﹐男方家或者把彩金如数送到女方家﹐由女方家备办嫁妆﹐或者按女方家的要求把嫁妆如数备办以后送女方家﹐然后才最后确定新娘出嫁的日期。
[b]十四、苗族[/b] [/align]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8574][/align][align=left]
正大光明去"游方" [/align][align=left]
苗族的婚姻比较自由﹐青年男女婚前都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父母一般不干涉﹐每逢节庆﹑赶场的日子﹐他们便利用聚会的时机对唱情歌﹑谈情说爱﹑互诉衷情。这种婚前恋爱的方式在黔东南称为“游方”。游方是黔东南一带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一种传统习俗。 [/align][align=left]
游方的地点各地除每个村寨设有固定的“游方坡”外﹐还可选在离村寨较远的河岸﹑桥头﹑田间或花木丛生﹑风景宜人的山谷去进行游方活动。但都得按照苗家的规矩﹐青年男女游方的地点必须在公开的地方进行。如果在隐蔽的地方进行这一活动﹐一旦被人发现﹐就会认为是不正当的行为﹐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align][align=left]
新婚当夜不同房[/align][align=left]
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方后﹐如果双方情投意合﹐通常是互赠信物或立下山盟海誓﹐私下订婚。私下订婚的男女到了约定的婚期﹐男方就邀请几个伙伴到女方寨子“游方”﹐顺便将女子带回家中。按照习惯﹐新婚夫妇当夜不能同房﹐新娘要由男方的姑﹑嫂陪伴过夜。第二天﹐男方托媒人携带礼物去女家提亲。如女方同意﹐便收下礼物﹐宴请媒人。随后﹐女方备一份与男方相等或稍多的礼物回赠男方。男方得知女方赞成这门亲事﹐便设宴招待前来祝贺的亲戚朋友。[/align][align=left]
新婚后不落夫家[/align][align=left]
过去﹐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在新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新娘结婚不久便回娘家居住。属于父母包办婚姻的新娘﹐在举行结婚仪式的当天或次日﹐即回娘家居住。住娘家的时间﹐未成年的早婚妇女一般是六七年﹐成年妇女一般为三四年。在此期间﹐仅仅在农忙和重大节日﹐或遇到夫家丧事时才可暂回夫家居住。
[b]十五、傣族[/b]
[/align][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8575][/align][align=left]谈情说爱有季节[/align][align=left]
每年的七月十五至十月十五期间的农忙季节﹐傣族青年一般不谈恋爱﹐也不办喜事﹐这一古老习俗是为了把精力放在生产和敬佛上﹐以祈得佛祖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但农闲季节﹐尤其是一些节日和集会活动﹐却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大好时机。 [/align][align=left]
"串姑娘" [/align][align=left]
傣族青年男女相恋﹐常用歌声来表达爱慕之情﹐一问一答﹐羞涩而不落俗套﹐十分委婉巧妙﹐纯朴动听。每当夜幕降临﹐姑娘们就放下碗筷﹐拎上纺车去纺线﹐其实是等待来"串姑娘"的小伙子。附近村寨的小伙子此时会带着琴瑟来到意中人的竹楼边唱起情歌﹐若姑娘愿意﹐会以顿挫的纺车节奏响应﹐甚至放下纺车﹐与小伙子一起到大青树下尽情倾吐爱慕之情。 [/align][align=left]
丢花包"有学问 [/align][align=left]
每年"泼水节"期间的"丢花包"活动也为傣族青年建立感情﹑缔结姻缘提供了机会。花包是傣族姑娘用花布条精心拼缝而成﹐里面裹着棉籽﹑谷壳一类的东西﹐四周和中心分别缀着五彩花穗。
[b]十六、布依族[/b] [/align][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8576][/align]
[align=left]
"浪哨"和甩"糠包" [/align][align=left]
"浪哨"即谈情说爱的意思。布依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主要方式是唱歌﹐通过唱歌来互相认识﹐互相了解﹐增进感情﹐进而选择自己情投意合的伴侣。在布依族青年男女中﹐凡是不会唱浪哨歌的﹐就很难找到对象。他们兴高采烈浪哨时唱的歌﹐有初识﹑试探﹑赞美﹑热恋﹑盟誓﹑相恋﹑送郎﹑苦情﹑逃婚等九种。[/align][align=left]
浪哨活动﹐一般是在过节﹑赶集的日子里进行﹐平时是各自在家从事农活或其他事务。浪哨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家中进行﹐一种是在寨边或路旁进行﹐无论什么形式﹐多半是男子主动到女子的寨上去约会。浪哨时不仅喜欢吹木叶﹐而且也爱吹姊妹箫。青年男女在一起比歌喉﹐赛智慧﹐倾感情﹐通常要唱个通宵达旦甚至三天三夜。
[/align][align=left]盘江一带布依族青年男女在浪哨时有甩糠包的习俗。"糠包"是一种五颜六色内装谷糠的小袋。甩糠包时﹐女方拿着糠包站成一排﹐向站在对面十公尺远近的小伙子们甩去。哪个小伙子接到了糠包﹐就和甩糠包的这个女子结成一对浪哨的伴侣。早就情投意合的男女﹐女方就有意地专甩给她所喜欢的那个男子。
[b]十七、彝族[/b] [/align]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8577][/align][align=left]
背篓好柴送女家 [/align][align=left]
彝族支系拉乌人结婚是既简便又节约的。男女情投意合﹐两人相约一起到山上各砍一背篓好柴双双背到女家﹐女方父母就知道小伙子是自己的女婿了。老人便笑脸相迎﹐不过招待的仍是家常便饭。男的白天帮助女家搞生产﹐夜里在女家住。一两天后﹐双双又到男家落宿﹐男家的父母也知道这姑娘是自己的儿媳。来年生儿育女﹐两人才背着孩子﹐备少量酒肉一起到女家年平均值妻关系就此固定下来。这是名副其实的“自由结婚”。若夫妻感情一旦破裂﹐往往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和嘲笑﹐所以离婚并不常见。万一夫妻实在不能相处﹐离婚也很简单﹐两人带着小锤和铁钻在村外找一个大石头各钻一划﹐成一个“十”字﹐表示以石为证﹐夫妻关系就此结束。
花腰带送情郎[/align][align=left]
每逢欢乐的“火把节”﹑“尼遮西节”(腊月二十四)或热闹的赶街天﹐彝族小伙子都要把洁白的衬衣塞进蓝靛染成的青布裤子里﹐勒上一条用各种颜色的丝线绣着花朵﹑蝴蝶﹑小鸟的花腰带﹐表示自己已有了合心意的情人。[/align][align=left]
花腰带----爱情的信物﹐没有情人的小伙子是勒不上的。红河两岸的彝家青年﹐用花腰带传情﹐别有风趣。当姑娘在劳动中或通过媒人的撮合﹐和小伙子爱上以后﹐就要背着和长辈﹐利用劳动之余或节假日﹐用各种有色的丝线﹐精心绣制有花朵﹑蝴蝶﹑小鸟等图案的花腰带。腰带绣成之后﹐利用约会的时间﹐把腰带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得到腰带﹐心里踏实了﹐也把揣在怀里的手镯或耳环给姑娘戴上﹐表示真诚相爱。[/align][align=left]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对彝家青年男女倾心相爱﹐但姑娘的阿爸阿妈嫌小伙子穷﹐逼着姑娘嫁一个大富婆的独生子﹐姑娘执意不肯。就在大富婆来“抢亲”那天﹐小伙子悲愤地死在他俩经常约会的溪水边﹐化作了飞舞的彩蝶。小姑娘得知情人死去﹐也悲愤地在抢亲路上断了气﹐变成鲜艳美丽的花朵。森林中的鸟儿给蝴蝶和花朵传递了信息﹐这一对“情侣”又能相聚。从此﹐每当花朵开放的时候﹐蝴蝶就会飞落在花朵上窃窃私语。这就是花腰带上绣着花朵﹑蝴蝶和鸟儿的含义﹐也是彝族青年男女坚贞爱情的象征。 [/align][/size]
[/size] [/size][/td][/tr][/table][/align][/backcolor][/td][/tr][/table][/backcolor]
[ 此贴被瑶池碧落在2011-01-27 20:2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