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奇特的婚俗和共浴习俗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6161 回复:7

[宗教民俗] 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奇特的婚俗和共浴习俗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莫の桑

ZxID:10084895


等级: 内阁元老
泡面味的奶茶~~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1-11 0
— (瑶池碧落) 莫莫,6楼求回族的相关方面的素材。看看能不能帮忙解答下,O(∩_∩)O~ (2011-01-11 22:21) —



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共浴习俗和婚俗



一、一些少数民族奇特的婚俗

1、美人赠我相思药
生活在红河州的花腰傣,有一种“相思药”的习俗。若外来的小伙子被花腰傣女子相中,便邀小伙与她成亲,小伙若不从,她就会设法让小伙服下一种药——“相思药”。这种药服下之后,小伙就全凭她驱使,对她百依百顺,无不依从。待到女子怀有身孕,生下孩子,才会给小伙服下解药,放他还乡。这种“相思药”的事,不会轻易发生,所以外人多疑其真假。

2、佤族婚俗——成亲OR死、杀鸡看卦和背对侧卧谈恋爱
佤族生活在思茅,临沧一带。这里的女子也有一种奇异的婚俗。若有人被佤族的姑娘看中,就由姑娘的兄弟出面,把男子请到家中,说明原委,邀男子与姑娘同床共枕。男子若应允,便好事成双。若不应允,便有性命之虞。她们不露声色,送你出门,但你尚未走出多远,一支乌黑的猎熗已经瞄准了他的后脑,想想就明白什么了吧!
在芒堆的佤族青年订婚要经过飞玉(串姑娘)、地亚(抢姑娘杀鸡看卦)、都帕(送定亲礼)三个阶段。
在飞玉(串姑娘)中,主要有唱情歌和“散海”(梳头)两种形式,其中尤以“散海”(梳头)最为有趣。“散海”是由女青年中年纪较大的自愿作为代表,轮流给小伙子们梳头。凡是参加“飞玉”的小伙子都要接受姑娘的梳头。在梳头中,姑娘小伙窃窃私语,相互试探对方对自己有无爱意。如果双方比较投缘,那么姑娘的动作就显得柔和多情,故意拖长梳头的时间,即使其他人有意见,他们也是不会在乎的。
“地亚”是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时机已经成熟,考虑婚嫁了,但必须让伟大的“梅神”知道和同意这件事,所举行的抢姑娘杀鸡看卦活动。“地亚”这天晚上,小伙子和他的媒人约上几位同伴,假装到姑娘家“串”。到夜深人静时,人们都已熟睡了,媒人示意姑娘走出房门,姑娘一跟出来,未婚夫就将她的抢了跑。姑娘追上去要未婚夫还她包头,小伙子说:“你的包头已经是我的了。”然后又向前走,如果姑娘不走,其他人就推着她走。这时是姑娘选择自己终身大事的关键时刻,如果不同意或临时变卦,她就必须大声喊叫父母亲友将小伙子们赶走。如果同意,她就会假意要包头,一路跟着未婚夫到男方家。
到了男方之后,人们杀鸡祭神,求神让婚姻顺利成功,接着大家高高兴兴吃鸡粥。到了第三天,未婚夫就可以带上媒人和礼物去女方家中说亲了。
定亲之后,还要经过三次“都帕”,每次都有严格要求和标准。第一次要送“百来惹”(氏族酒),要6瓶,给女方父亲氏族的男掌家人吃;第二次要送“百来孟”(邻居酒),也是6瓶,给村寨中人吃;第三次要送“百来拔西歪”(开门酒),只要一瓶,给姑娘的母亲吃。
在云南沧源一带的佤族,还有一种独特的男女恋爱方式:男女青年背靠背躺在地上谈情说爱。小伙子向姑娘赠送东西表示求爱之后,就可以到姑娘家去幽会。不论什么时候,是否有人在旁,小伙子一进姑娘家,就侧躺在院子中间,这等于告诉姑娘家人,求婚的小伙子来了。遇到这种情况,姑娘的家人会无动于衷,继续做自己的事。而姑娘无论是否同意,都要从竹楼中走出来,躺在小伙子身边,两人在众目睽睽下背靠背地窃窃私语、情意绵绵。如果姑娘同意小伙子的求婚,她会慢慢转过身来,和小伙子面对面地谈话对歌,一直到海誓山盟,才从地上站起来。小伙子在姑娘和家中成员的欢送下,高高兴兴地离去。如果姑娘无意,那么她虽然也躺在地上,但对小伙子的情话会闭口不答,小伙子讲得口干舌燥,眼见无望,也会知趣地爬起来,另外再找对象。/size]

3、摩梭族——走婚
泸沽湖畔摩梭族的走婚习俗,早已为外界熟知。泸沽湖位于云南的宁蒗与四川的木里之间。那在的孩子只知有母,不知有父。被外界知晓后,不知有多少恋人来这里破解爱情,有多少好奇者来探寻她的神秘,这当中也有登徒子混迹其中,希望能碰到艳遇,但每每怅然而归,因为摩梭女子是认真的。
摩梭人是母系社会,在日间,男女很少单独相处,只会聚会上以舞蹈、歌唱的方式对意中人表达心意。男子若是对女子倾心的话,在日间约好女子后,会在半夜的时候到女子的“花楼”(摩梭成年女性的房间,独立于祖母屋即“家屋”外),传统上会骑马前往,但不能于正门进入花楼,而要爬窗,再把帽子之类的物品挂在门外,表示两人正在约会,叫其他人不要打扰。然后在天不亮的时候就必须离开,这时可由正门离开。若于天亮或女方家长辈起床后才离开,会被视为无礼。
摩梭人除了少数因为要增加家庭劳动人口而娶妻或招婿外,基本上没有结婚制度。走婚是情投意合的男女透过男到女家走婚,维持感情与生养下一代的方式。由于母系社会中由女性当家,因此所生下的小孩归母家生养,生父会在满月时公开举办宴席,承认彼此的血缘关系,避免发生同父乱伦。男性称女情人为“阿夏”,女性称男情人为“阿注”。 走婚的男女,维系关系的要素是爱情,并没有经济联系,一旦发生感情转淡或发现性格不合,随时可以切断关系,因此感情自由度较婚姻关系更纯粹,但也因此而使得男女关系较为平等,不似其他民族的婚姻关系中牵系极为复杂的经济社会网络。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4、傈僳族婚俗——恋爱暗号多又多
傈僳族,现有人口57万余人。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傈僳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傈僳族为氐羌族后裔,即藏缅语族的一支,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傈僳族青年男女以前为了躲避别人的干扰,有时恋爱幽会非常秘密,他们会用琵琶、口弦以及吹树叶、撒树叶、系草疙瘩等方式来作为暗号联系,确定幽会的时间、地点,进行秘密接触。
比如撇一束一尺长的树枝,放在情侣经常来往路边的土堆岩石上,上面压一块石头,暗示约会的时间的方向,傈僳语叫“师前早”。如果一方未赴约,另一方就在约会的地点系草疙瘩作为失约的证据,下次约会时叫对方说明原因,傈僳语叫“诗古提”。吹树叶是呼唤情侣或通知对方自己有事不能前往,傈僳语叫“师前木”。在参加婚礼的宴席上把双筷子交叉起来或倒置搁在碗上,筷子头表示幽会的方向。在公众场合则打暗号说今晚要到某村某寨赴约,其实就是通知情侣到哪里去幽会。
这些暗号都是以前的一些传统做法,现在随着男女交往的开放,已经不多了,但偶尔也有这样古老的暗号出现。


5、土家族婚俗——香袋和哭嫁歌
在湘西的土家族青年男女中,香袋是他们的定情的信物。一般由漂白丝布作袋面,红布做袋里,上面绣着“鸳鸯戏水”等图案。如果小伙子得到姑娘的香袋,就等于得到了姑娘的心,男方去提亲十拿九稳。
湘西土家族姑娘在出嫁的当天晚上,有锅灰涂抹“模米”的风俗。“模米”是代表新郎来迎亲的那个小伙子,一般“模米”没有特殊标记,还故意混在人堆中,要女方将其找出来。
姑娘出嫁时,全村的姑娘都来陪她唱哭嫁歌,陪唱的姑娘会积极辨认谁是“模米”,以便用锅灰涂抹他,因为是他代表新郎娶走了新娘。有时实在辨认不出,姑娘们就将男方来的小伙子全部涂抹,据说,被涂抹的小伙子越多,日后女方爱上男方的小伙子就越多,新娘新郎婚后也能相亲相爱。
新娘在婚礼上的哭嫁歌,是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准,谁家的姑娘不善于哭,就会被认为才低贤劣。在哭嫁歌中,新娘要将新郎和媒人一一埋怨过来。而且哭的时间在出嫁的七至二十天就开始了,到新娘被送上花轿时,才算结束。
6、哈萨克族婚俗――姑娘追和啃羊胸骨
“姑娘追”是哈萨克族青年男女之间表达爱情的一种传统活动。活动开始时,姑娘和小伙子骑马并肩而行,小伙子可以向姑娘倾吐爱慕之意、开玩笑,姑娘无论是否愿意,都不能生气,任由小伙子说。到了折回时,姑娘有权用鞭子抽打小伙子,小伙子只能逃不能还手。因此一到折回的路程时,小伙子就策马逃窜,姑娘在后门紧追不舍。如果姑娘对小伙子有意,她高高举起鞭子,轻轻落下,或者只是假装在小伙子头上晃动鞭子。如果姑娘对小伙子无意,那么小伙子就要挨上狠狠几鞭子了。
在哈萨克婚俗中还有一个“登门”仪式,在女方举行。登门时,未婚女婿和姑娘坐在帐篷中共同啃吃一块羊胸骨肉,因为骨肉相连,象征一对新人永远相亲相爱。
哈萨克举行婚礼有用绊脚绳绊新娘和新娘往炉火中浇油的风俗。新郎领新娘回家时,男方亲友在路上扯起一根根绳子,新娘想要顺利通过,就要给摆绳者一一赠送礼物,或是让伴娘唱歌,以歌代物。
新娘到新房后,一位小伙子会唱起“揭面纱歌”,在风趣的歌声中,小伙子揭开新娘的面纱,向新娘介绍男方长辈和亲友。新娘向公婆行鞠躬礼,将一勺煤油撒向火炉,象征以后的生活红红火火。


7、朝鲜族婚俗――踩麻袋和推木雁
朝鲜族婚礼形式较多,各不相同。在结婚古俗中以踩麻袋和推木雁比较有趣。在结婚这一天,新郎穿着礼服,戴着礼帽,骑马来到新娘家。女方在新郎下马的地方放一条麻袋,麻袋里装的稻谷之类的粮食,新郎下马时第一脚必须踩在这个麻袋上,意味着将来新郎新娘婚后稻谷满仓,生活富裕,表现了民以食为天的思想。
新郎到新娘家之后,被引到“新郎房”前院,地上铺有席或者毯子。当伴娘把系有白绸布坠子的扇子交给新郎,把木制雁放在新郎面前时,新郎要行一次礼,然后跪下来用右手握扇,用扇推雁,一直将雁推到“新郎房”台阶为止。推雁时如不小心,把雁推翻,说明新郎不机灵,蠢笨。新娘家铺席时往往有人在席子暗处搞些名堂,想让新郎把雁推翻。所以新郎推雁时往往假装用扇子推,实际用手推,以免推倒,但不能让人家看出来。推完雁,进“新郎房”就坐。吃过饭,新娘和新郎一起向父母与亲戚行礼告别,新郎骑马前行,新娘坐轿随行。朝鲜族在婚礼上为何要让新郎推木雁,说法比较多,有一种说法很流行,据说,雁一生只配偶一次,以后形影不离,不管是雄还是雌,如一方先死,另一方不再配偶。在婚礼上推木雁,象征着爱情贞不渝,白头到老。


8、黎族婚俗――爱你有多深,咬你有多深
在岛居住的黎族,在姑娘刚出生的时候,父母会在家中种一棵槟榔树。姑娘出嫁后,这棵槟榔树也随之迁往男家。这个妇女死后,槟榔树也随之砍去。这种做法是希望女子象槟榔树一样正直不二。在海南一些地区,过去小伙子求亲,都会送一盒槟榔给女方,姑娘的父母如果开盒取一颗槟榔,就是答应了这门亲事。
黎族青年男女相识之后,就会在一起对歌。如果姑娘喜欢小伙子,就和他唱答。经过一段时间双方感情深了,姑娘会送小伙子绣着蝴蝶和鲜花的腰带。小伙子接受了姑娘的礼物后,要在姑娘的手臂上咬出两排牙齿印。姑娘被咬后十分高兴,黎族人认为,小伙子咬得越深,表示对姑娘的爱越深。
以前黎族女子订婚时,还要进行纹面。图案由男方提供,又几位妇女用野刺在姑娘的额头、面颊和嘴唇上纹出图案,中途还要加入颜料,大概经过一个星期,这个图案就留在姑娘的脸上了。


9、浪哨对歌和丢花包――布依族婚俗
丢花包是布依族青年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青年男女交往的一种特殊的活动。通过丢花包,他们可以各自选择自己满意的对象来浪哨(谈情说爱)。在浪哨中如果双方情深意切,便可结成终身伴侣。每年新春佳节,从正月初一到三十的一个月里,各寨的后生们都要走村串寨,寻找姑娘丢花包。
花包都是方形,大小不一,四只角上有四根小彩带。花包上绣着各式各样的图案和花纹,中间有一根大飘带,供手拿着丢接使用。花包内装的是谷种和棉花种,有时也用糠壳代替。丢花包的规矩,一般都是丢着玩,属于试探阶段。在试探中,如果男女双方相互看中了,两人越丢越热烈,感情越深厚。这时要丢接准确,如果失手,对方就要唱歌来索取礼物。但是不管是接或者送礼物,都感到是很大的快乐幸福。因此有的小伙子姑娘故意将花包扔得高高的,让对方接不到,或者故意接不住,以便索取礼物或送礼物给对方。如果双方都觉得情投意合,就离开大家,另寻地方去对歌谈心。
滇南的布依族青年交往一般采取“唱花歌”的形式,“唱花歌”白天在街头巷尾或山坡上进行,夜晚则在村中。除此之外,还有固定的歌山。歌山的场面十分壮观,青年们从四面八方涌来,各自物色对象,找第三者做通话人。男的通话人只能是女的,女的通话人只能是男的。等对方同意,就甩动毛巾来约定地点,以歌代话。唱花歌必须遵循规矩,请人唱花歌,自己先要唱三首表敬意;在自己家里不能唱;父母亲戚在不能唱;
在布依族聚居的镇宁扁担山,青年喜爱在“浪哨”中寻觅伴侣。“浪哨”一般安排在赶场的日子,这一天清晨,小伙子们就急忙上路到瀑布下的“浪哨”场地。
姑娘小伙子分为两边,当小伙子物色到中意的姑娘后,就求别的姑娘帮他试探。如果姑娘说:“我们是亲戚。”,就代表她不同意。如果姑娘有意,就请人传话“可以唱支歌,地点由你选。”。通过对歌,两人进一步了解,增进感情。
在贵州紫云一带的布依族,有结婚仪式上“打接亲人”的习俗。当男方请的接亲人进寨子时,女方寨子里的青年人,将事先准备好的粘枣子放在手中,向他们打去,其意思是:你们来接我们寨子中的姑娘,就要给你们添点麻烦。
贵州都均的布依族在闹新房中,有要“荷包”的习俗。一般先唱“荷包歌”,二人一对,一个唱,一个帮腔。必须唱满12首“荷包歌”才能得到一个荷包。荷包里一般装着白果花生等物,取意早生贵子,由女方的“送亲婆”带来。其实人们热衷于“唱荷包”,只是因为这是比赛歌喉的好场所,在“唱荷包”中唱得好的人,不仅会得到当场宾客的赞誉,而且日后也会声名远播。所以参加的人非常多,持续时间也比较长,有时一唱就是一整夜。


10、白族婚――俗树枝探姻缘和草鞋定终身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居住在剑湖边的白族青年聚会的时间。每年这个时间,姑娘小伙子都会在黄昏时分划着小船到湖心,每艘船相隔20多米,大家在船头高声歌唱,寻找意中人对唱调子。唱到一定时候,小伙子会将预先准备好的烛灯点燃后放到湖面上,任其随风漂荡。烛灯漂到哪个姑娘的船头,如果姑娘把灯浇灭,说明姑娘不愿接受小伙子的追求。如果姑娘高高兴兴地接住烛灯,小伙子就可以把自己的船和姑娘的船靠拢,并跳上姑娘的船,与其对唱“搭桥”调。接着两人可以通过对歌,一唱一答,进一步发展。
在兰坪、碧江等地居住的白族支系――那马人,青年男女一般从十六、七岁开始谈情说爱。那马小伙子要是看中了一位姑娘,他就会千方百计探寻姑娘经常走的山路。等姑娘出来时,小伙子就躲在岔道口,摘一把树枝,放在岔道正中,头朝着自己要走的方向。当姑娘走近时,小伙子一边向前走,一边不时向后观察姑娘的行动。
姑娘看到岔道口的树枝和前面的小伙子之后,如果朝树枝的方向走,表示她同意小伙子的求婚。如果不朝树枝所指方向走,说明她不接受小伙子。小伙子在前面看着,对姑娘的态度也就一目了然。
那马人小伙子有没有对象,只要看他们的鞋子,如果他们脚上穿着四鼻子草鞋,说明小伙子已经有意中人了。这四鼻子草鞋,就是姑娘送给小伙子的。那马姑娘从小就学打草鞋,一般送给兄弟姐妹和亲友的都是二鼻子草鞋,只有送给情人的才是四鼻子草鞋。
白族送订婚礼一定要以六计,比如16、106、266等,据说这时因为白族是六诏(唐朝时大理地区的六个部落)的后裔,祖先每年送给大唐的礼品都是六份,大唐回赠礼品也是六份,所以定亲往来礼品也必须是带“六”的。
在东边居住的白族,婚礼保留有较多的古老风俗。结婚这天,新郎带着接亲队伍到女家接新娘,当走到新娘家门口时,新郎会摸出三个蜡丸,一个接一个地向新娘家门口的石墩上砸去,发出三声巨大的炮响。原来这是他们自制土炸弹。炸弹的硝烟未散,小伙子端着装有香烟、酒、茶、糖的大茶盘,向客人一鞠躬,把客人迎进去。在新郎接了新娘回到自己家后,一进男方家门,新郎新娘就抢着往洞房中跑,看谁先强抢到洞房中的枕头,预示谁就是未来家中当家作主的人。


11、普米族――婚俗逮新娘和锁媒人
边缘地区的普米族,姑娘出嫁时,必须由男方前去“逮捕”新娘。迎亲那天,男方要派媒人、两位伴娘和几个精明强悍的小伙子前去迎亲,在女家的巧妙配合下,装模装样地将姑娘抢走。即将出嫁的新娘在父母的有意安排下到山上或田间劳动,迎亲的人来后,由一位小伙子找到姑娘,对她大声说:“你已是xx家的人了,xx家请你去吃茶,跟我们去一趟吧!”说完上前迅速“逮”住假装要逃跑的姑娘。这时埋伏在新娘周围的几个美丽健壮的姑娘便一拥而上,对“逮捕”新娘的“凶手”拳打脚踢,甚至撕坏或扒下他的衣服,逼迫他投降交出新娘。随后,大家一起簇拥着新娘回到女家举行出嫁礼,唱歌喝酒,为她送行。
当新娘的兄弟将新娘从闺房中背出来,随新郎的接亲队伍上路之后,媒人不仅不能随队伍离开女家,反而要被女家扣留下来,送到一间屋里锁起来,同时被被“关押”的还有女方的一位歌手。在“监牢”中,两人要比赛唱歌,决定胜负。屋外则由两个姑娘手拿钥匙守门。主客双方对歌后,一直要到媒人唱赢了,守门的姑娘才会开锁放人,媒人就会去追送亲的队伍。媒人钥匙唱不赢,就得去向女方父母敬酒或送钱,这样即使媒人出了“监牢”,走到村寨口,女方村寨中的各家各户都要来敬酒,无论媒人酒量再大,最后也会烂醉如泥。如果不想喝,就得和敬酒者一一对歌,比赢了,可以不喝他手中的酒。突破这道防线,媒人就算完成任务,赶上接亲队伍。
普米族婚礼上,还有十分奇特的吃羊睾丸的仪式。新娘到新郎家后,首先要和新郎同吃一碗“接嫁饭”,饭中有羊睾丸,取意今后能生儿育女繁衍后代。接嫁饭由新郎送一口给新娘吃,再由新娘送一口给新郎吃,如此直到将这碗饭全部吃完。
吃完接嫁饭,一对新人在脖子上拴上五彩线,举行祭祀祖先活动,并将酥油抹在新娘的前额,一旦抹上酥油,新娘从此就是男家的人了。


12、踢沙折枝试情意――京族婚俗
居住在南海边的京族青年男女,每到“唱哈节”,就会成群结队,相互对歌。在海边的沙滩上,小伙子看中了意中人,便会一步一步靠近姑娘,走到姑娘面前的小伙子什么话也不说,只是用脚尖轻轻将沙子撩向对方,或是折下一根树枝,把树叶撕碎,抛到姑娘身上。如果姑娘萌发了情思,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敬小伙子,表示接受了。
青年男女在对歌中相互钟情了,就分别去找“兰梅”(京族语媒人),把自己想好的一首爱歌,代为传唱给对方,同时还送去一只绘有花草的木屐。
通常由“兰梅”代为传唱的爱歌,都是寄情于物的。送的木屐如果正好是左右成对,那这桩事就成了。一般情况下,由于“兰梅”从中撮合,是不会不成对的。但如果撮合了木屐仍旧不成对,那男女双方会认为命不相合,也就算了。
互传木屐成对后,便由“兰梅”选定佳期,进行“联亲”。男方将装满槟榔、茶叶、冰糖的礼盘,请两个特别会唱歌的男女送到女方家中。女方接礼盘的也是两个特别会唱歌的男女,在接送过程中,大家都以歌代话,一唱一答,情意绵绵。唱到尽兴,女方歌手才会将礼盘接下。
接下来,当晚就由歌手带着新郎来到女方正式“认亲”。在“认亲”的过程中,也是全部以歌代语,。
为了探测男方的才学和智慧,女方歌手还一边唱,一边用一些预设的麻烦,来戏弄对方。因此,如果没有察觉,就会惹起女方故意的哄堂大笑,使新郎面红耳赤,陷入窘境。
第二天就是正式婚礼,这天新郎是不出面的,男方挑选两三对歌手做代表,前往女方接新娘。女方也有相当数量的歌手伴着新娘等候着。这时女方的大门是关得很严的,在屋前的大路和林中设立三到关卡,每过一道关卡,就要对歌,赢了方能过关。过了才到新娘家门口,这时女方歌手会站起来,双方共唱祝愿歌,入坐喝酒。
宴罢,女方歌手同男家的歌手一起,簇拥着面罩纱巾的新娘,拜别父母出门而去。他们每行一步就停一回,每停一回就对一轮歌。


13、卖鸡肉找对象――傣族婚俗
傣族青年男女谈恋爱的方式很多,傣族盛行一种叫“串卜少”的活动。即未婚的小伙子在节日或集会等场合,寻找未婚姑娘谈情说爱。这种活动一般都在泼水节、赛龙船、赶摆等时节进行,男女青年载歌载舞,从傍晚开始,直至深夜结束。
另外还有一种“卖鸡肉”的形式更为奇特,每逢节日到来的时候,的傣族姑娘们便把自己家的肥鸡杀了清炖。如果来买鸡肉的小伙子是姑娘不如意的,姑娘会加倍要钱。要是姑娘看上了年轻的小伙子,姑娘就会含羞低下头,躲避小伙子的目光。如果小伙子有意,两人就端着鸡肉,搬起凳子,走进安静的树林里,互相倾吐爱慕之情。
在的傣族小伙子还有一种奇特的求偶方式,无论春夏秋冬,小伙子如果想找情侣,他就会一条宽大的毛毯把自己连头带身都裹起来,只露出两只眼睛。他们站在大路边,等待姑娘的到来,这也是未婚小伙子的临时标志。而没有对象姑娘的标志是穿浅色大襟短衫、长裤,身束小围腰。小伙子只要看到这样打扮的姑娘经过,都可以上前说话求爱。如果姑娘看上了小伙子,他就会取下身上的毛毯,拉着姑娘的手离开大路去细谈。
当双方恋爱成熟时,一般由男方请舅舅或姨妈出面去姑娘家提亲,对方答应后便可成婚。


14、 水泼接亲的客人――土族婚俗
在土族举行婚礼时,前往接亲的年轻人都是能说会道、能歌善舞的,大家叫他们“纳什金”。
娶亲的头一天晚上,两位“纳什金”带着礼物和给新娘的服装首饰,牵着一头母羊参加娶亲。他们到了女方一般要受到热烈欢迎,那些欢迎的方法,也是十分奇特的。“纳什金”到了以后,首先要和新娘的女伴们隔门进行对歌,要一一回答姑娘们的问题,姑娘们才会开门。但当他们走进女家大门时,姑娘们会用一桶又一桶清凉的水泼他们。女方的长者会说:“贵客到了快迎接,姑娘们不要泼水!”其实是暗示开始泼水、多多泼水。要是“纳什金”躲起来了,他们就会喊,“纳什金到xx地方去了,年轻人不要往那泼水!”“纳什金”逃上楼,他们就会喊:“贵客上楼了,不要往楼上泼水。”实际上是指挥大家泼水。
“纳什金”虽然浑身湿透,但不能生气。姑娘戏弄够了,会请他们更衣入席。土族人认为,水泼娶亲客,是为他们洗尘,为了向新人祝福。


15、说亲先吃闭门羹――达斡尔族婚俗
达斡尔族的婚礼十分隆重,从媒人到女方叩头订亲起,男方要向女方过两次礼。第一次为大礼,男方长辈带上礼品和未婚夫,前往女家。而女方则大门紧闭,由守卫在外的意味长者向送礼人提问,直到满意了才放行进门。当晚双方举行宴席,姑娘则会躲起来,不和未婚夫见面。第二次是在结婚前一个月,双方商量婚期。这次岳父会叫姑娘出来,和未婚夫一起吃饭。
结婚那天,送亲的喜车一定要在落日前到达。男方会在中途派人迎接,并向客人敬酒。然后一人回去报信,一人陪同缓缓前行。
在到达男方家时,喜车一定要向东方前进。第二天,送亲人回去时,男方还要设宴款待,等送亲人走了,新郎还要带着酒追上去,敬一次酒。
达斡尔族对离婚十分痛恨,一般很少离婚。在达斡尔语人有句俗语:“写离婚书的地方,三年不长草。”离婚的男子要受到众人耻笑。如果实在要离婚,则须举行离婚仪式,这个仪式也是十分庄重,丈夫必须跪卧在地上,让妻子从他颈部跨过。还要把一块白布缠在男家的烟囱上,用来象征丈夫已经死去


16、捆绑成夫妻――柯尔克孜婚俗
位于柯尔克孜自治州的柯尔克孜族的婚礼十分奇特,这里要捆绑才能成夫妻。一般柯尔克孜族的婚礼在女方进行,结婚这天,新郎和亲友骑马来到新娘家,当大家到达新娘家门口时,女家的男人们早准备好捆人的绳索。新郎一到,众人一拥而上,捉住新郎五花大绑,将其拴在帐篷前。新娘也逃脱不了同样的命运,在新郎被绑之后,新娘也会被女方亲友用绳子绑起来,而且要将新娘从帐篷中牵出来,和新郎拴在一起。在众人的笑闹中,一对新人无可奈何,得罪不得。要过上片刻,由新郎的父亲和兄长出面,向女方的亲友求情,并向他们赠送礼物,这时他们才会给新郎新娘松绑。之后,才按照伊斯兰教规,由阿訇为他们举行正式的婚礼。

17、冷水淋头和酥油贴脸――纳西族婚俗
纳西族,在举行婚礼时有冷水淋头和用酥油茶贴脸的习俗。当新娘子身着盛装,头顶大红布,在伴娘的陪同下来到男家门口时,一位伴娘抢先跑进男家,从水缸中舀一瓢冷水泼在新娘的头上。伴娘一边淋一边用手搓揉新娘的头发,连喊数声“大吉大利!”。
冷水淋头之后,新郎新娘双双在祖堂跪下,东巴(巫师)取来两片酥油,贴在新郎新娘的额头,并领唱“媒歌”,主人提壶一一给客人敬酒、上茶。但新郎新娘还要长跪在地,直到酥油融化,流得满面都是。长长的媒歌唱完,东巴才会开恩让一对新人站起来,去擦掉脸上的酥油。
在畔的纳西族摩梭人,婚俗仍是女权制,这里的男子都是白天在自己家,晚上到妻子家的走婚制,同时对于婚姻也比较自由,一个人可以长期和几个人交往。
同样是居住在泸沽湖畔的永宁纳西族,女孩子到了13岁,家中就为她举行穿裙成人仪式,这标志着她可以自由择偶了。在永宁,有男女同浴的习俗,众目睽睽之下,男女在温泉共浴嬉闹。入夜之后,男女双双在温泉附近就地居住。


18、新郎偷厨和戏公伯――东乡族婚俗
居住在黄河以南的东乡族的婚礼十分有趣,有新郎“偷厨”的习俗。在娶亲这天,新郎和迎亲的队伍到了女方家之后,女方要设宴款待。婚宴结束,新郎要将家中准备好的木梳送到新娘的闺房中,要向帮助新娘梳妆打扮的女眷道谢。接着新郎和伴郎便溜进女方家的厨房,一方面客客气气向厨师和烧火的姑娘们道谢,二是找准机会从厨房中“偷”走一件厨房用具。但是姑娘们都是知道新郎的真正来意的,想从她们眼皮子底下“偷”走用具谈何容易。但是一般姑娘是不会放过这一戏弄新郎的机会的,她们会捉住新郎,将他脸上抹得黑黑的,就在这混乱中,新郎迅速“偷”走一样东西,藏在身上,再冲出重围,在姑娘们的嬉笑中,狼狈逃窜。
在其它一些地方的东乡族,婚礼上还有戏公伯和砸枕头的活动。当新娘进入洞房之后,送亲队伍中的便开始戏公伯了。新郎的父亲和舅伯等长辈,脸上被涂上锅烟灰,头上戴着高高的纸帽,耳朵上挂着一串红辣椒,身上反穿羊皮袄,手脚还用铁链假装绑上,被人按坐在一个翻倒的桌子里,抬着示众嬉戏。有的地方还要将打扮的象小丑一般的公爹,倒骑在毛驴或牛背上。如此折腾,公爹和亲戚都不会生气,有的还故意做出怪样和高难度动作,因为在东乡人眼里,这样做是男家对新娘子到来的最真诚的欢迎。
戏公伯之后,还有砸枕头,这一般是闹洞房的高潮。新娘躲在炕角,姑娘们围着她,小伙子们冲进洞房,要看新娘的嫁妆,并将枕头反复评头论足,故意说新娘手艺不好,并将枕头砸向新娘。炕上的姑娘们紧紧护着新娘,将砸来的枕头扔回去,双方你来我往,十分热闹。最后,新娘被砸得吃不消了,只好揭开面纱,让小伙子看她的面容。打开箱子,让小伙子看她的嫁妆。


19、宴席,结婚不办离婚办――拉祜族婚俗
闲时分的黄昏,拉祜族姑娘集体出发去“串”小伙子。她们带着口弦到其它寨子去唱调子,寨子中的小伙子听到歌声就带上芦笙朝姑娘们走去。如果小伙子不出来,姑娘们就唱歌讥讽她们,有的甚至闯进小伙子家,把他们的床被泼湿,迫使他们一起上山唱调子。青年们在远离寨子的野外,燃起一堆篝火,男女分坐两边,对唱调子,吹芦笙、口弦,互述爱慕之意。
拉祜族有种好习惯,结婚不办宴席,只是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双方祝福,然后大家围着火塘载歌载舞,就算仪式结束了。
但是拉祜族离婚就必须办宴席,要由提出离婚的一方办宴席,而大家却不必送礼。这种带有惩罚意味的习俗,目的在于戒告年青人择偶要认真,一旦结婚,就要终身相随。


20、秤杆揭盖头——满族婚俗

满族办喜事接新娘要选一个良辰吉日。吉日订妥后,在娶亲前,男方要给女方家老酒一坛(30斤),肥猪一只作为女子宴请亲朋好友所用。
娶亲一般要操办三天。第一天叫“响棚”;第二天称“亮轿”;第三天是拜堂成亲。
娶亲去的人为单数,即新郎、媒人、两个娶亲婆、一个压轿男孩。新郎到女方家,进院首先要到上屋面向西给老佛父叩头。然后有人陪着在一个单独的屋内住下。这一天,新郎、新娘不能见面。第二天,选定良辰,请新娘上轿,新娘在鼓乐声中挥泪与家人告别,母亲则把新娘的洗脸水泼在花轿停放过的地方。
新娘娶到家之后,新郎、新娘拜堂,新娘开脸并改梳发型。再出来拜佛父、拜神竿和神后、拜公婆,款待亲友。在这过程中,新郎要用秤杆挑下新娘头上的盖头,然后将它放在院中的帐篷顶上,盖头揭下后,新郎要用手抚摸新娘的头发。秤杆揭盖头取“称心如意”的意思,抚摸头发,象征白头皆老。
新婚宴后送别亲友后,还要举行家宴。这时,新娘要坐在炕下,端菜、端饭,伺候家人。
新婚夫妇入洞房,上炕时那花烛不能吹灭,要用扇子扇灭。


21、盘郎和过门要换三双鞋——仡佬族婚俗
仡佬族的青年男女有情之后,就会摘下榕树叶,用角帕包着朝对方扔过去。这意味着爱情象榕树那样万古长青。过后,小伙子就会用红布包着一双筷子,去姑娘家求亲。
小伙子来到姑娘家,对姑娘父亲说:“阿格,明年我要到你家喝酒。”如果老人说:“不知道有没有酒,香糯还没有熟呢!”这表示八九不离十了。第二年,小伙子又提着酒壶来了:“阿格,我真的来喝酒了。”“要喝就喝吧!”
小伙子坐下后,姑娘的父母和兄嫂就会摆上酒菜,并请左邻右舍来喝酒“盘郎”。大家坐在桌子边,老人一边喝酒,一边颂扬古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事迹,对爱情中的种种丑恶欺骗进行鞭挞。当小伙子连声赞同,一再声明自己的诚意之后。大家就会盘问小伙子的具体情况,天南地北,无所不问。小伙子须谨慎小心回答。
如此盘问结束,亲事就算定了。第三年,小伙子仍旧是这个时间来到姑娘家,行“丢布礼”,实际上就是娶亲。小伙子打扮一新,手里拿着一段蓝色布匹,走到新娘家时,新娘迎出门来。新郎远远的将布匹扔向姑娘,姑娘的伴娘帮她将布匹围在腰间,新郎就可以接新娘回去了。
新娘在这天要换三双鞋,早上起来时穿一双白底布鞋,出娘家门时换一双鞋,到了男方大门口要再换一双鞋。这意味新娘自出生以来,直到夫家,心地纯净,贞洁无暇。


22、偷女婿和偷新娘——布朗族婚俗
布朗族青年爱情成熟之后,男方父母会请媒人带着猪肉、茶叶、草烟去姑娘家求亲。姑娘父母一边先假意推却,不收礼物。等媒人再次送上礼物时才会接受。他们将肉分成小块,用芭蕉叶包好,由姑娘分送给亲戚。
婚期临近,如果男方到女方落户,男方就要准备好礼物,摆在饭桌上,由媒人送去。双方家长聚集女方家,对新郎新娘进行教育。
婚期第二天,在新娘家办酒席,宴请亲朋好友。鸡叫之后,新娘和同伴们要悄悄把新郎接到女家,叫做“偷女婿”,接着举办仪式。
如果女方落户到男方,就在男方办酒席,在当晚鸡叫以后,由新郎和他的同伴悄悄把新娘接到男家,叫做“偷新娘”。


23、撒面粉喝盐水——塔吉克族婚俗
塔吉克族婚礼前二天,男女双方的主要亲戚就要骑马四处奔走,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参加婚礼。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到村里家中刚刚发生不幸的家庭去征询意见,一般要把他们请到家中来热情款待,然后将手鼓放到他们面前,请他们在即将到来的喜庆日子里擦干悲伤的眼泪,为新人祝福。如果客人在手鼓上敲几下,表示婚礼活动可以举行了。
婚礼前一天晚上,所有亲戚和全村的人都要聚在一起,宾客们都要在主人的墙壁上撒上一些面粉,表示庆祝。大家在手鼓声中翩翩起舞。在大家的歌舞中新郎新娘要提前穿好结婚的衣服。
举行婚礼的这天下午,新郎在两个伴郎和亲友的陪同下,去新娘家接亲。他们每路过一家人的门口,这家的女主人都要向新郎敬上一碗奶子酥油,并将面粉撒在新郎的肩上,祝他幸福。
新郎到新娘家后,也是先喝一碗奶子酥油,接着将礼物奉上。新郎进房后,由阿訇给一对新人祝福,接着两人同喝一碗盐水,交换缠着红白丝绸的戒指,仪式便算告一段落了。


24、驯鹿和神像——鄂温克族婚俗
鄂温克族男女定亲时,要由媒人带一瓶酒到女方家,先说明来意,然后给女方父亲敬酒,如果女方父亲将酒喝了,这事就算成了。反之就不成。一般来说,女方都是同意的,只是有时故意不喝,要媒人多费一点口舌,将小伙子的优点反复介绍,才肯将久喝下去。
订婚后,男方要送给女方一些驯鹿和酒作为彩礼。到了要结婚时,男方会搬家,住得离女方近一些,同时将通往女方家路的两边的树上的皮切掉一些,给新郎开路。
结婚这天,男方的父母和家族中的人都要陪新郎到女方过初夜。在去女方的路上,还要排成一定的队形。一般是一位长者拿着神像走在最前面,新郎走在第二位,再后是新郎的父母和族人,最后是牵驯鹿的人。女方也以同样的队形来迎接,新郎新娘相遇后,要先和神像接吻,然后是新郎新娘拥抱接吻。新娘将一个刻有驯鹿头像、象征吉祥的桦皮盒送给新郎,新郎则送给新娘一块手绢。接着新郎新娘从驯鹿中挑出两头最好的,各牵一只绕场三圈,最后大家来到新娘家吃喜酒。
正式在婚礼仪式不在室内,而是在野外,新人在大家的簇拥下来到河滩谷地,燃起篝火,大家围着篝火,由一位主持婚礼的长者宣布开始,先由他将盛满酒的桦皮杯交给一对新人泼在火中,接着就是新郎新娘给大家敬酒,并围成一个大圈,载歌载舞。
大家在歌舞中尽情欢乐,深夜时分,新郎新娘到岳父家度初夜。次日,女方的亲友送行,新郎领着新娘回自己家,并带走新娘的驯鹿。


25、赠烟盒、撒大米茶叶——德昂族婚俗
德昂族青年男女交往恋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群姑娘和一群小伙子的集体社交活动,在这种活动中,男女双方都有自己的首领,男方的叫“叟色离”,女方的叫“叟色别”,一般都是利用节日、婚礼等场合集体对歌寻找对象。还有一种小伙子钟情姑娘后,自己在夜晚到姑娘的竹楼下,轻轻吹起芦笙或小三弦。姑娘听到声音后,准备好茶水,轻轻打开后门,然后返回卧室,等小伙子进屋后,姑娘才走出卧室,请小伙子喝茶、嚼烟,小伙子也取出烟盒回敬姑娘。临别时,如男方有意,便故意将烟盒留下。若是姑娘无意,会将烟盒还给小伙子,如果有意,就会回赠礼物。经过一段时间,双方感情成熟了,小伙子会送给姑娘一盒烟丝,用红线扎好,由姑娘交给父母。若父母收下礼物,小伙子就会请人来提亲。
在云南一些地方的德昂族,如果男女相爱了,小伙子就要准备一个“筒帕”,里面装着槟榔、茶叶和几元钱,赠给姑娘。姑娘如果默默收下,就表示她愿意和小伙子结成夫妻。在举行婚礼时,新娘一到新郎家,新郎家的一位老人就会端着一盘大米和茶叶,出门迎接新娘,将大米茶叶撒在新郎新娘的头上以示吉祥如意。与此同时,新郎村寨中的猎手们会在竹楼周围朝天鸣熗,表示对新人的祝福。等新人拜完长辈,在竹楼周围的人便会将手中的大米和茶叶向新人撒去,口中还喊着祝福的话。接着新人请客人入席,喝喜酒,仪式便算结束。


26、三天不吃男家的饭——保安族婚俗
保安族婚礼一般选择在回历的礼拜日举行,新郎到了女方家里之后,先由媒人引着向长辈一一问好。然后娶亲的人上炕入席,新郎和陪客跪在炕沿下,这时新娘的父亲直呼新郎的小名,正式宣布女儿出嫁。接着由阿訇念“呢卡黑”,阿訇念完之后,就会从窗口将一盘红枣和核桃倒向外面,在窗口等待多时的人一哄而上围抢这象征幸福的红枣核桃。
抢过红枣核桃之后,主人重新邀请客人进餐,新娘村中的小伙子成群结队涌进上房,向娶亲人要羊羔肉,他们手中有的还用棉花抹上锅底黑灰,如果娶亲人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将娶亲人拉到院子里,在他们脸上抹上黑灰。被抹了锅底灰的客人也不会生气,大家一边玩闹,一边互道恭喜祝福。据说如此是为了将来新娘生了孩子能认识舅舅。当新娘离开娘家时,小伙子们还要拉住媒人要羊羔钱,这时婚礼最热闹的场面。一般媒人会假装不给或给得很少,小伙子们就会嫌少继续索要。双方拉拉扯扯,打打闹闹。有的还会将媒人的鞋袜脱了,在泥水中拉着跑。一直到闹够了,尽兴了,媒人才会拿出羊羔钱,这个仪式就算结束。
接下来就是送亲,由新娘家族中年龄较大的妇女,左手扶新娘,右手托着一只装满五色粮食的盘子,让新娘从自己的房门到大门口满满走,走一步撒一把五色粮,以示祝福娘家,将吉祥和幸福留给娘家。到了大门口,新娘披上红毯子,骑上马,向新郎家而去。
到了离新郎家不远的地方,新郎村中的小伙子就会一拥而上,鞭炮齐鸣,这时要让新娘的兄弟将新娘抱起,从那里一直抱到新郎家。送亲队伍也可以硬冲,双方为此又是一阵热闹。
迎亲活动结束后,客人入席,唯独不见新娘,因为按规矩,新娘三天不吃男家的饭,而吃娘家带来的饭,以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


27、马踏新房射新娘——裕固族婚俗
裕固族举行婚礼时,男方要在大毡房外专设一个白色的小毡房供新娘到来时休息。送亲队伍快到小毡房时,女方送亲队伍中的一些骑术较好的人在女方主婚人的指挥下,一个个扬鞭策马,冲向小毡房,企图将其踏倒。小毡房外,男方亲友也早有准备,严阵以待。妇女在毡房内用树枝木棒敲打毡房顶,把马吓得不敢靠近。男子则在毡房外,一边高声叫喊,一边上前赶马,把马赶离毡房。还有一位男子手持一个破木碗专打客人座骑的后腿。客人策马绕毡房三圈,没有将毡房踏倒,便拨马奔回迎亲队伍。这时,女方主婚人又会指挥一群人骑着骆驼冲上来。裕固人认为,如果将专为新娘所设的小毡房踏倒,意味着男方对新娘保护不力,需要重新举行迎亲仪式,因此马和骆驼踏毡房仅仅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骑骆驼者仍然没有踏倒毡房,第三次则是马和骆驼一齐上阵,卷起阵阵尘土,照旧还是绕毡房三圈自动退回,这时这个仪式就算结束,双方解除紧张,客人下马,主人奉上酒菜,大家欢歌笑语,新娘进入毡房休息。
新娘进入毡房后,新郎就用岳父家赠送的服装开始穿着打扮。打扮完毕, 两位歌手端着酥油、牛奶和缠着羊毛的羊小腿,说唱《赠羊小腿词》,唱毕,就在新郎的额头抹上一点酥油,把羊小腿挂在新郎的腿带上。这只羊小腿,新郎要等到晚上和新娘一起在洞房中将其吃掉。羊小腿上的毛,除了“婆家娘家好得分不开”的寓意之外,还有新郎新娘好得难分难解的意思。
赠羊小腿之后,主客都到大门外,迎接新娘进门。新娘要从门前的两堆火之间走向大门。新郎要用无簇的箭连射新娘三箭,射中才算吉利。这时新娘就势将面纱揭去,新郎将弓箭折断扔进火中烧掉,双双进门,给宾客行礼、敬酒。


28、饮茶定亲——独龙族婚俗
独龙族青年男女相爱之后,便会相互增物定情。姑娘送给小伙子一床自己精心编织的独龙毯,小伙子送给姑娘一把锄头或自己编的背篓。
到了提亲的时候,小伙子会请一个能说会道的男子去女方说婚。说婚人去时要提上一个茶壶,背囊中带上茶叶、香烟和茶缸。
到姑娘家,不管对方态度如何,说婚人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将茶壶灌满水,自己走到火塘将火烧得大大的,放上茶壶。然后从背囊中取出茶叶和茶缸,到姑娘家的碗柜中拿出碗来,做好泡茶准备。姑娘家的人不管同意与否,都只能围在火塘边等候。水一开,说婚人立即在茶缸中泡好茶,再倒入碗中。按顺序先敬姑娘父母,然后是姑娘的兄弟姐妹,最后是姑娘自己。接下来,就开始说婚事,说的无非是小伙子如何好,家中人如何喜欢姑娘等。
说到一定时候,姑娘家的人虽没有说什么,但只有姑娘的父亲或母亲将茶一饮而尽了,姑娘和其它人也跟着将茶喝了,这门亲事就算成了。如果说到深夜,茶水还是没人喝,那第二天晚上再来。如果接连三个晚上仍是没人喝茶 ,说明姑娘家不同意婚事。如果还想说,需要等到明年再来。
独龙族的婚礼比较简单,在仪式上,男女双方的父母要向大家介绍自己儿子女儿的情况,勉励新人要相互关心,将来一方的手、脚断了或是眼睛瞎了也不能分离。然后一对新人喝同心酒,大家跳起独龙舞,便算仪式结束。


29、舅舅试新郎——门巴族婚俗
门巴族举行婚礼当天,新娘装扮一新,由兄弟姐妹和姑舅等亲戚簇拥着前往男家。新郎一方早已请媒人带着几个机灵的人去路上等候迎亲,他们拿着几竹筒酒,请新娘中途喝三次。竹筒边抹上酥油,象征吉利。新娘一行进村,新郎父母马上请他们进屋坐下,摆上酒菜款待客人。酒菜必须先放在新娘舅舅面前,因为他是最尊贵的客人。这时,新娘的舅舅看着摆好的酒菜却不吃,故意挑毛病,什么酒酿得不好、肉切得不匀、你们这是看不起我等等,每说一句,就用手猛击桌子,假装生气的样子。新郎家就得向他道歉,重新布置酒菜,直到舅舅满意了,大家才开怀痛饮。其实,这是舅舅戏剧性的挑剔,为的是考验男方和新郎的诚意。席间新娘轮流给大家敬酒,大家还有请新郎新娘对饮,比比谁喝得快。据说,谁喝得快,谁将来在小家庭中的权力就大。酒席中,大家还尽情歌舞,祝愿新人幸福美满。

30、耳朵里插鲜花——基诺族婚俗
基诺族青年的恋爱比较自由,而且充满了诗意。当姑娘对小伙子有意后,她就会送小伙子一朵美丽的鲜花,如果小伙子也爱这位姑娘,受到鲜花后,他就可以向这位姑娘提亲。
在云南的基诺族青年中,还有“丢包”择偶的风俗。在村子里的槟榔树下,男女青年分两边站立,一只只用彩布做成的菱形荷包,系着两条彩带,象彩蝶一样在空中飞舞,时而升高,时而降低,飞向对方的怀抱。
参加“丢包”的青年男女,耳朵里的竹管里都插着“独乔花”、“布什花”、“麦西花”,场面十分好看。
在基诺族中,有一个叫“尼高作”的竹楼,是青年男女聚会的地方。每到夜晚,姑娘们打扮得漂漂亮亮,一齐相约来到“尼高作”,点燃花梨木,放进竹筒闷出黑汁,用黑汁擦黑牙齿,然后就作针线、织布;小伙子们耳朵里插着美丽的鲜花也来到“尼高作”,他们边做篾活边与姑娘们谈唱,表达相互爱恋的心情。
在“尼高作”,青年男女不得有越轨的行为,否则就是对竹楼主人的不敬,要受到惩罚。相爱的人可以到晒台上去亲热,一个小伙子也可以去几家“尼高作”。玩到夜深,大家要回家休息。这时,姑娘悄悄地用脚踩一下情人的脚背,然后点着火把先走了,这是留小伙子夜宿的暗示。小伙子得到暗示后,马上起来跟着姑娘走,到了姑娘家,先用屋外的水洗脚,然后进姑娘房里睡觉,至第二天鸡鸣时离去。对此,姑娘父母一般都不干涉,有的父母还会偷看,不满意就立即将小伙子赶走,满意的就会让小伙子第二天与姑娘一起去背水、煮饭,小伙子回去后就会请人来提亲。
基诺族的婚礼上要将一只碗打碎,再包起来交给舅父保存,离婚时将所包破碗扔掉。在婚礼那天,新郎家要杀一头猪,一半给新娘家。下午,新郎和父母去新娘家接亲,男方要送给女方母亲1.5元做“奶母费”,给女方舅父2.5元作“接人费”。新娘离开村寨时,原来的相好会用清水或淘米水泼她,表示对她不忠于爱情的报复。
到了新郎家的楼梯口,新郎的母亲要给新娘一个鸡蛋,在她手上拴一根红线,在手腕上绕三圈。新郎的父亲要给新娘一个鸡腿,也在她手上拴红线,以示将新娘的心拴住了。


31、婚礼上吃猪头猪尾巴——赫哲族婚俗
赫哲族结婚的那天,新郎穿袍、披红戴绿,由大家陪伴下骑着高头大马去迎亲,冬天后面跟着雪橇,夏天后面跟着彩车。男方去接亲的人数要是单数,因为回来时加上新娘正好是双数。
女方要摆酒席款待男方,新郎要向岳父岳母叩头。新娘将单辫改梳成双辫,穿上红袄红裤,蒙上一块红布,将脸盖上,由她的兄嫂或姐夫抱上雪橇或彩车。女方的母亲和亲友带上陪嫁礼品,陪同新娘送亲到男家,但新娘的父亲不能去。
送亲的人到了男方家,男方的老人要向女方的老人敬酒三杯,同时也给送亲的人敬酒。新娘到了男方家,由女宾搀扶下车或雪橇,与新郎拜天地。也有的地方当天先住在别人家,第二天再举行仪式。婚礼中,先拜祖宗三代,然后由一位长者手持三根捆在一起的芦苇向新娘训话,内容是孝敬公婆、尊敬丈夫、好好劳动、不要偷懒等等。
训话完毕,新郎吃猪头,表示男人领头。新娘吃猪尾巴,表示跟随丈夫过和睦日子。


32、隔街相望找情人——壮族婚俗
壮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方式有抛绣球、打木槽和对歌等。 抛绣球是壮族赶歌圩时,姑娘们手提五彩缤纷的花绣球,整齐地排队唱山歌,若见到中意的小伙子,便把绣球抛给他。小伙子接过绣球,如果对姑娘满意,就把小件礼物缠在绣球上扔回女方,恋爱就这样开始了。打木槽一般在农历年初举行,最初由青年女子以木棍来打槽,击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大家尽情地欢乐。然后由几个女子击木槽数棍后就唱山歌,接着就有许多青年男子拿着木棍,跑到木槽边来共同敲击,每敲一下,大家就唱山歌,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
在云南靖西一带,有种“隔街相望”的恋爱风俗。每到赶场那一天,青年男女一早就来到街口,男的站一边,女的站一边,仅相隔几步,相互对望。一直站到太阳落山。双方眉目传情,如果有意,就示意对方离开大家。在相望过程中,双方阵营中的同伴有商有量,相互参谋,十分有趣。
广西都安棉山的壮族“三月三”中有一项特别有趣的“碰鸡蛋”的活动。在前一天晚上,青年们特意准备好十几个染红的熟蛋,忙得不亦乐乎。游戏开始时,男女双方各握一个蛋,相对而立,然后手握红蛋相互对碰。如果双方红蛋同时破裂,则被认为两人的命运相连,有缘分,便将红蛋互赠吃掉。如果只是单方面的红蛋破裂,则表示双方没有缘分,只好自己将红蛋吃掉。
一些壮族地区,结婚后,女子有不落夫家的习俗,结婚的当天是在新郎家举行婚礼,并在当天晚上住在夫家,但第二天新娘就得返回娘家居住。以后,只有到农忙时或节日期间才到夫家参加劳动或居住几天。这样要过两三年后,才可以长期到夫家居住下来。此外,壮族还有“招赘”的习俗,入赘的男子要换成女方姓氏,生儿育女从母姓,并可全部继承母亲的财产。


33、泼水迎亲和摔跤婚礼——彝族婚俗
每逢快乐的“火把节”或热闹的街市,彝族小伙子都要将束上心上人送的花要带,去寻找情人一起游玩。彝族小伙子中如果谁束了这样的花腰带,就表明小伙子已经有了心上人了。在红河了两边,姑娘和小伙子认识并产生爱情之后,姑娘就会悄悄地绣一条腰带,上面有花朵、蝴蝶、小鸟等,利用约会的时间,将腰带送给姑娘。小伙子得到腰带后,会回赠姑娘手镯,表示两人真诚相爱。
彝族认为,清水能驱恶除邪,送走妖魔,带来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时一定要泼水,为能经受住这个考验,在迎亲时,男家选派未婚伙子去接亲时,既要身体强壮,又要精明能干,既能招架泼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抢走”新娘的艰巨任务,往往在推荐人选时反复审议,择优录用,有的不惜长途跋涉,选拔良才。
有些地方彝族的迎亲是通过“抢”的方式完成的。在“抢亲”的头一天晚上,姑娘们向小伙子展开了猛烈的水战。姑娘们用泼、淋、灌、射等各种方式凶猛地攻击小伙子,使来“抢亲”的小伙子难以招架。于是,聪明的小伙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悄悄地倒掉一部分,以减轻“水灾”的袭击。
经过一晚上的水泼,当早晨来临时,“抢亲”便开始了。这时,姑娘们拥着新娘,小伙子们前去“争抢”,姑娘们防守严格,小伙子必须机灵多变,乘一瞬间出现的漏洞,抢走新娘便跑,直跑出一二里山路才改为行走。可见,把新娘“抢”到婆家是多么的不容易!但彝族却认为,婚礼中的这一泼一抢才会驱除邪祟而保证日后生活不受侵扰。
在彝族的婚礼仪式上,还会经常开展一些竞技活动,以助婚礼气氛,而对阵双方则不用说,肯定是男家和女家。
在云南姚安的彝族,婚礼上有爬油杆比赛。每到婚嫁的日子,男家事先栽好一棵又高又滑的松杆,剥下树皮,并在杆上包几道油纸。比赛时,在新娘到来时,由女方兄弟或表兄弟中选派一人爬油杆,如果女方代表顺利爬上油杆,那男方主婚人要饮酒一杯,作为祝贺;如果女方代表未爬上,则由男方兄弟或表兄弟选派一人来爬,方法和礼节和上面一样。
有的地方的彝族婚礼上,还要举行摔跤比赛。结婚的前一天,男方派到女方的迎亲队伍里,必须有摔跤队。他们到女方吃罢酒席之后,第一项仪式就是摔跤比赛。女家的摔跤手作为主方,先站出来说“请”,男家便随即走出一名摔跤手,比赛就开始了。到全部约定的人数赛完,再由胜方的出两人表演一场。据说,这项活动是为了纪念一个彝族大力士而形成的。


34、串情人咬手背——瑶族婚俗
秋收过后,蓝靛瑶族的未婚青年大都要背着米去串情人。一伙同性别青年按事先约定来到一个瑶家山寨,该寨的异性青年则备下酒菜款待。款待还有仪式,先是客人即兴唱起山好水好主人好的赞词。然后双方在唱中交流感情。盛宴间眉来眼去对准了象,就成对成双地到寨子外边,尽情地倾吐心中的爱慕之情。于是按祖先留下的规矩,由那情郎往爱妹的手上咬一口,再由爱妹朝情郎手上还一嘴,咬这一口还有许多讲究,咬重了说是狗咬;咬轻了,表达不了对情人的爱。这一口还必须往手背上,咬手背又不得咬着凸起的骨节处。假若咬的规模位置都合规定入情理,被咬的伤口发炎化脓、表示恋人的情意已经溶入对方的肌体和血液里。再加上互往手上拴了红、蓝丝线(男给女拴蓝或黑丝线,女给男拴红丝线)这对恋人就可以等着良辰吉日成亲了。
在金秀瑶山有五个瑶族支系,婚姻习俗各不相同,其中茶山瑶的婚姻习俗别开生面,独具特色。
茶山瑶多住在河谷两岸,依山傍水、景色秀丽,每个村寨几乎家家都有“吊楼”,男女青年住在吊楼里,互相对歌,特别是逢年过节,唱到通宵达旦,倾吐爱慕之心,歌声娓娓动听,情意绵绵。
他们在对歌中选择配偶,在劳动中建立爱情,当爱情种子发芽的时候,男方便托媒去说亲,定下过门日期。
接亲的日子来到了,一不吹唢呐,二不抬花轿,三不打锣鼓放鞭炮。男方派房族兄弟四至六人。半夜点火把去接新娘。接亲的这天晚上,女方家里每一重门都点上一盏油灯(茶山瑶的房屋深而长,一般都有三四重门)照着接亲房族。新娘早已梳装打扮好,等候接亲。当男女房亲兄弟进屋向女方父母贺喜、道谢,吃罢“领情饭”之后,便把新娘接走。陪同新娘出嫁的有新娘房族姐妹四至六人。熊熊的火光把新娘的脸映得绯红,这时万簌俱寂,正是午夜,人们已进入甜密的梦乡,新娘离开村寨人们还不知道呢?
新娘到新郎家,堂屋早已摆好酒席,酒席很简单,只有一只鸡和两三斤猪肉。全家老少和送新娘的双方同族兄弟姐妹,陪新郎新娘欢欢喜喜进餐,老人讲乐话,后生家敬酒,表示祝贺新婚。进餐完毕,婚礼也就结束了。当太阳升上东山,新娘新郎扛着锄头双方下地劳动。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昨天夜里,寨里又添了一对新婚夫妇。


35、骑马迎亲与抱木枕头——蒙古族婚俗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盛大的节日,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追逐爱情的好机会。在大会上青年男女身穿民族盛装,参加各种竞技活动。在射箭、摔跤、赛马等比赛中的获胜者,总能赢得姑娘们爱慕的目光,如果姑娘对哪个小伙子有意,那么她便会驰马迎向心中的英雄,丢下一块手绢,然后调转马头离去。小伙子则心领神会,躬身拾起手绢,策马追赶姑娘,一旦追上,小伙子就会将一枚戒指珍重地戴在姑娘的手上,一对青年就这样相爱了。
在蒙古族中还有一种男女相爱的信物叫“哈布特格”a,它是佩挂在蒙古袍上的一种饰物,一般都是由姑娘亲自绣制。小伙子在择偶时,都要看对方的“哈布特格”绣得怎么样,如果绣得精美,说明姑娘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姑娘,将来日子一定会安排得很好。
蒙古族的婚礼既隆重又独特,尤其是鄂尔多斯草原上蒙古族传统婚礼更具特色。鄂尔多斯婚礼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鄂尔多斯婚礼大多在腊月获正月间举行。青年男女经过家长说媒定亲之后,姑娘除梳一条大辫子之外,还要在前额两边各梳6条小辫,这标志着姑娘已经定亲待嫁了。
双方选定吉日后,分别邀请各自的亲朋好友。举行婚礼那天,来宾们都要穿上漂亮的衣服,骑上高头大马,带着礼物去新郎新娘家祝贺。
新郎迎亲都是在傍晚时分启程,他们带着弓箭、食品和礼物,骑着骏马。行前,新郎要把一只灌满了酒的小白瓶藏在马鞍下或马鬃里面。
新郎和迎亲队伍在黑夜中到达新娘家。他们按照习惯要先绕着屋子转一圈,然后将一条哈达献给那些操办婚事的炊事长,并赠送一只剥好的小羊,以表敬意。这时,新郎也将带来的弓箭放在象征鄂尔多斯勇敢精神的玛尼宏旗标前。新娘的伙伴们则迫不及待地在新郎的座骑上寻找那只小酒瓶。
迎亲队将所带的礼物和食品逐一交给新娘家。主宾在互换鼻烟壶,表示问候以后,新郎向在座的女方主婚人、岳父、岳母及宾客们行磕头礼。在女方盛大的婚宴上,人们一边狂饮,一边进行饶有风趣的对唱。就在人们痛饮狂欢之际,有人将新郎引进新娘的房间,他在那里还要经过一番考验,比如当新郎一坐定,就有人拿来一块煮熟的羊颈骨,请新郎把它拗成两断,意在看新郎的力气有多大。如果新郎拗不断,人们便乘机起哄取笑。当天晚上,新娘还不离开家,她和好友边说边哭,依依惜别。为了表达姐妹们的挽留之情,她们将自己身上的腰带解下来联结在一起,先从新娘这边的袖口穿进,再从那边的袖口穿出,然后其它姑娘也照此办理,联结起的腰带从每位姑娘的袖口穿过后,大伙儿紧紧抱在一起,用这种方式来表达难分难舍之情。
在女家经过通宵达旦欢乐之后,次日凌晨,迎亲队接着新娘要启程了,由女方宾客组成的送亲队一同前往。在娶亲路上,按照习俗,男女双方都要设法抢先到男家,女方中一人有意抢去伴郎头上的帽子,挑在马鞭上,然后扔到地上,让新郎下马捡帽,这样势必耽误时间,女方伴娘便可抢先而行。但男方也有高招,在离新郎家不远的地方设一酒席,招待女方,女方伴娘一喝酒,男方便调换最强壮的骏马,抢先到家。一路上便是这样追逐嬉戏,纵马奔腾,充满着情趣。
娶亲到家后,新郎、新娘还要拿着马鞭,双方通过两堆旺火,以示爱情的忠贞不渝,又隐含着纯净、避邪和兴旺之意。
这时新郎的父母出来把新娘迎回洞房。进门后,新郎的母亲按照蒙古族婚礼的习惯,将新娘的红面纱轻轻地揭去,然后新娘向新郎的父母行蒙古礼。接着,新郎手执银壶,新娘手捧酒盘,逐一敬酒。新郎给女方的送亲宾客敬酒;新娘给男方的宾客敬酒。敬酒时,在场的人们歌乐四起,年轻的男女牧民翩翩起舞。这样的婚礼夜以继日连续进行两天,尽兴的人们才陆续离去。
居住在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的蒙古族,在举行婚礼时,还有一种抢枕头的习惯。
姑娘出嫁前,父母要为她在自己居住的蒙古包旁,搭一个新的蒙古包。出嫁这一天,要把送给新娘的嫁妆,一件件陈设在新蒙古包内。陈设完毕时,女方由四个身强力壮的汉子抱着一个木制的一米多长的大枕头走向蒙古包,这时男方的四个小伙子便上前抢夺。双方八人你抢我夺,都不轻易松手,直到精疲力竭。之后双方共同将大枕头放在床上,便算仪式告一段落。


36、闹洞房解衣扣——锡伯族的婚俗
锡伯族的婚礼以热闹著称。新娘到男方后,先举行拜天地的仪式,然后进入洞房由伴娘和男方嫂嫂为其梳头。锡伯族的姑娘梳一根辫子,正背中间垂下。做新娘要将一条辫子梳成两条辫子,盘在头上。晚间闹新房时,邻居青年都到洞房唱歌,并拿出一根羊骨头让新郎新娘去抢。闹洞房要到深夜才结束,离去之前,青年们要将新婚夫妇衣服的扣子解开,如果新郎害羞,不让解衣扣,大家便会大声喊:“这是老人们的嘱托!”闹洞房者将两人外衣的扣子都解开然后才会离去。

37、草标密码和揉耳朵表情意——苗族婚俗
湘西苗族姑娘初次外出结交男朋友苗语称“讲链讲规”或“溜比溜苟”,直接翻译就是“放鹰放鹞”和“采果摘籽”。小伙子结交姑娘叫“帮链帮规”或“溜背溜喜”,直接翻译就是“打鹰打鹞”和“攀花摘卉”。
湘西苗族青年幽会也有暗号和密码,这就是“草标”。双方只要看到草标 ,就知道各自的行踪。初相会时,女方如先到达约会地点,必先在约会地点的路口留下一个草标。这个草标的含义只有赴约会的情人知道,有如密码一般的神奇功力。不过,也有一般人都能看懂的草标。一把草上结个疙瘩,疙瘩结在草尖上,草根朝幽会的方向,则暗示一方先到,示意对方快来。后者看到这个草标,必须留下一个草标,疙瘩结在草的中部。这后面一个草标暗示过路者,山中有情人幽会,请走大路。行人见了这样的草标,一般都会避开,以免撞见别人的幽会。
居住在云南南部的苗族,青年男女中有一种打毽活动,十分有趣。毽子就是中国民间都用来踢的那种,打毽的板和乒乓球拍差不多。男女青年在打毽活动中,输的一方要让赢的一方“揉耳朵”,不许反抗,但可以跑。如果输赢双方的男女没有情意,纯属比赛,那赢者会使劲揉对方的耳朵,直到对方耳朵发烫为止。如果对打的男女相互有爱慕之意,输者会主动让赢者揉耳朵,而赢者是不会使劲揉的,而是红着脸轻轻摸一下对方的耳朵。也有一输就跑,赢者假装追赶,两人一直跑到无人的场所,倾诉衷肠。
在传统的踩花山节期间,云南金平苗族青年到了花山场上,好心的主人早已为青年们准备好了几套“土电话”,它是用竹筒蒙上油纸、将线从中穿过而成的。男女在“土电话”上,用对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询问对方的情况。唱到兴起,小伙子会将“话筒”交给一边的伙伴应付,自己跑去偷看姑娘的模样。如果相互不中意,对歌到此为止。如果双方都满意,继续对唱,约定下一次见面的地点。
广西融水一带的苗族青年,盛行“种花生”这个交往活动。走寨时,小伙子们向姑娘发出邀请,确定时间地点之后,姑娘们就会按照时间来到小伙子的村寨,他们带着农具和肥料,上山种花生,期间男女青年谈笑风声,边劳动边对唱山歌,互相接触试探。花生种子播下后,等苗长高时,双方又要组织一次施肥除草活动,其实是为了创造一次见面机会,这时大家开始物色对象谈恋爱。第三次是秋收花生时,大家相邀收花生并聚餐,相好的在一起讲悄悄话,还没有对象的赶紧抓住这最后一次机会。
苗族的婚姻一般分包办婚姻和自由婚姻两种。包办婚姻为父母媒妁说合,媒人往往是由与对方认识或是对方亲戚的人担任。待女方探明男方的情况,征求女儿的意见后,由媒人再来时说明是否同意。若女方同意,则议定“礼金”,订婚日期;男方则准备物品去女方家,女方家备酒肉招待,称为“吃新酒”。男家客人离去时,女方送鸡、糯米饭及送给来人每人一根“花椒布”腰带。
婚期大多是由男家择定后委媒人于事前几个月通知女家。婚期临近,女方全村或全姓的姑娘们,大家共同聚餐,以示送别新娘,称为“朋友饭”。出嫁当天,女家需派出三种送亲人:一是新娘的朋友,为13—16岁的未婚姑娘,需盛装同新娘前往;二是新娘的亲兄弟和家族中的中、青年男子9—15人,与新娘同去同返;三是有3—4个15岁左右的男子,护送新娘到男方村寨附近。新娘到婆家短住几天就转回娘家,直到来年二月才到夫家,反复两三年后,才举行“煮饭”仪式。从今以后,她就不能再接触娘家的锅灶了,再也不能住到娘家了。
苗族的自由恋爱十分普遍,在自由恋爱过程中,双方相亲相爱,定下婚约,到了结婚这一天,却由父母来决定。
在苗族婚礼中还有高唱酒歌的习俗。婚事喜庆里,苗家的酒歌往往要成套地唱。苗族在婚事礼仪中所唱的酒歌,唱完一套需用八九小时,有时是通宵达旦地唱。在婚礼中,男女双方都得选派唱酒歌的歌手,选上的歌手称歌郎。每套酒歌共分九部分:第一部分为拦路歌(也称拦门歌),当男方歌郎来到女方山寨时,女方聚众歌郎在山寨的路口迎唱的歌,即叫拦路歌。男方要巧妙地和女方的歌郎对歌,—一解答了对方请问的内容,才被放行进山寨。第二部分叫“十切”,即男女双方歌郎各唱十段歌,内容反映出双方所在村寨的风土人情。第三部分叫“公爷进地”,主要唱出男女双方祖先的渊源所在和迁陡历程。第四部分叫“结亲路”,唱出男女双方古老婚姻礼仪的形成及其形态。第五部分叫“三代根基”,即男女双方歌郎叙唱新婚夫妇父辈、祖父辈、曾祖父辈三代的基本情况,以加深两个姻亲家族的相互了解。第六部分叫“凤亲”,歌郎用歌声介绍男女双方结婚前的恋爱经历,比如他们是如何相识的,类似代新郎汇报恋爱经过。第七部分叫“过定”,代表男女双方长辈对新婚夫妇唱出期望和祝福。第八部分叫“谢主家”,由男方歌郎代表男方向女方亲家致谢。第九部分叫“龙船歌”,是整套酒歌的高潮,双方歌郎要用对唱的形式比输赢,并边对唱边由双方歌郎扯腊鸭,唱赢者即得腊鸭。
酒歌唱毕双方酒郎退出歌堂,新婚夫妇入洞房成亲。


38、婚要五个阶段——维吾尔族婚俗
维吾尔族人从提亲到结婚一般要经过如下几个阶段:
1、选亲
男方家长从亲戚朋友、邻里或从别处为儿子物色姑娘,选中以后,就通过别人告诉儿子,征求儿子的意见;儿子也可自己物色对象,但须经父母同意。
2、接亲
姑娘一经选定,由家长出面拜托亲戚朋友中的两名中年男子到女方提议结亲,经女方家长同意,才可以订亲。
3、送订亲礼
送订亲礼时由男方的母亲带上事先准备好的聘礼,在三四名妇女的陪同下去女方家。女方备餐热情招待。餐中,把带去的礼物一一拿出,当面交给女方,并商定送大礼的日期。
4、送大礼
作为大礼送的衣物、食品及其他东西要比第一次送的多得多。送大礼时,陪同人数和娶亲人数一般由双方商定。男方的父母在亲友及邻居的陪同下到女方同女方的父母和主要亲属正式见面。送大礼的客人要受到女方的热情款待。之后,双方共同商定结婚日期和婚礼事宜。
5、婚礼
举行婚礼的前一天,男方要把举行婚礼需要的东西送到女方家里。当天,新郎新娘两家同时在各自的家里摆席招待来宾,现招待男宾,后招待女宾。男女不同席;庆贺礼物由女宾带去。新郎、新娘由各自的陪伴陪同,聚集在女方院内一间屋中弹唱跳舞。举行婚礼,要请伊玛目或宣礼员诵经。仪式上,新郎新娘同时吃一块在盐水里泡过的馕,意思是“同甘共苦,永结良缘”,因为盐和馕是维吾尔人生活中最离不开的两样东西。


39、隔墙谈情和牛粪抹衣——哈尼族婚俗
哈尼族碧约人的婚俗特色,在姑娘帽子上体现得十分充分。碧约姑娘在未成年时,每人头上戴一顶六角帽。成年后,要再加戴一顶,因为一旦被小伙子抢去,回家还有一顶。碧约人对戴帽子是十分讲究的,姑娘不戴帽子是大不敬。碧约姑娘成婚后,要到怀孕才将帽子改为包头。
在哈尼族卡多人中,如果姑娘长到16岁,父母就会在她的住房的墙上开一个窗,叫“露”,这样姑娘就可以通过“露”和小伙子谈情说爱了。每到晚上,小伙子来到姑娘墙外,站在“露”外唱歌,如果姑娘有意,就回答他。并开了窗让你见他。如果不理你,那小伙子只好走开。
哈尼族叶车人在男女交往中,如果双方都有意,就在白伞下细谈。如果大家都没带,向别人借也可以。叶车人最热闹的节日是“抛松毛”活动,这个活动也是青年男女寻找对象的好场所。大家将松毛采下,抛向自己的意中人,按照叶车人的规矩,抛给谁的松毛多,就表示对谁的情意深。
哈尼族支系较多,婚俗也多,其中有几种十分有趣。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在婚礼上要请老人唱调子祝福,祝福新娘第一胎生女儿,第二胎生男孩。在婚礼上,村寨中的孩子还要将牛粪、猪食、灶灰拌成的稀泥抹到新郎新娘的身上,以示对他们的祝福。到婚礼结束,还要将本寨年纪最大而又未婚的男子找来,强迫他将特意留下的猪尾巴吃下,最少也要舔一下,勉励他不要做情场上落伍者,赶快物色对象结婚。
居住在墨江的哈尼族碧约人举行婚礼时,新郎站在自家门口,分开双腿,让新娘从胯下钻过去;卡多人在婚礼接近结束时,新娘还要为每个前来帮忙的人端上一盆洗脚水。
居住在云南哀牢山上的哈尼族人的婚礼多在黄昏时分举行。姑娘出嫁的时候,需要一个年龄相当、美貌而干净(家中父母兄弟健在、无死于非命者)的女郎作伴娘,称之“陪婚”,当地人称做“米确”。新娘接到夫家先要进入大房,向供桌上方象征祖先歇脚处的一块篱笆叩头,再向酒席上长辈和歌手行埋头礼,然后要吃下新郎亲手递来的一碗半生饭,表示心甘情愿,海枯石烂不变心。当晚,新娘与伴婚女郎在新郎的“公房”里过夜,一般拒绝与新郎同居。据说,新婚之夜新郎新娘同居者,今后的爱情生活会不长久。
第二天晨鸡啼头遍,新娘手抓一把白米,在新郎姐妹的陪同下,到村外井里背一背泉水。到了井边,将白米撒进井水中,表示新娘已成了喝这眼井水的人。全家老少喝上新娘背回的泉水,感到无比甘美。等到日头高升,新娘随同陪婚女郎背着用巴蕉叶包的掺着鸡蛋的糯米饭回娘家去。糯米饭的包数必须与女方村里的户数相等,以便分送给各户,表示对血亲祖根的确认与孝敬。当天黄昏时分,新娘单独返回夫家,方可与夫同居。即使是情投意合的夫妻,初婚期间,新娘每轮(十二天)也只在夫家住二至三天,日后每轮逐次增多,过一两年后就不再每轮必回娘家了。属于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的,当初每轮只在夫家住一两天,日后减少时日,以至不再回夫家。这种分住两地的习俗谓之“坐家”或“不落夫家”。“坐家”期间双方都有充分的社会自由。
这里的姑娘每人都有一个精巧别致的细篾笆盒盒,可容一斤饭。每当娘子回夫家的时候,就用这个系有彩带的小篾盒,盛满白花花的大米饭和火熏猪肉干巴、腌鸭蛋等佳品回去。这小盒饭当地人称“合嘎拖”,意即包晌午。据说,凡做娘的都怕自己的女儿在夫家不习惯,恼羞而饿着肚子,包响午表示亲娘的一付慈善心肠。当然,响午饭带到夫家,娘子并不背人独食,有时是小夫妻一同享受,而更多的时候是送给了丈夫的弟妹们吃。


40、情卦和抢帽子——藏族婚俗
藏族的男女青年之间的谈情说爱是公开的,只要双方一见钟情,甜蜜的初恋生活就开始了。
在云南的藏族中流行着一种叫“情卦”的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方式。“情卦”藏语叫“日梦祷”,虽然占卦一种方术,但藏族青年的“情卦”却带有更多的游戏色彩,是以爱情为内容的猜心思游戏。凡参加“情卦”的男女青年,每人拿出一件最能代表自己心思的小物件放在一人手中。掌管物件的人将所有的小物件在手里摇晃后,暗中取出一件,让大家猜。于是其它青年便猜测物件属谁所有,并针对物主爱情上的处境唱出一串有趣的情歌。如果物主已经选中了心上人,但却羞于开口,就要用含蓄的歌词唱出来。如果物主虽然选中了意中人,但是对方早已于别人私定终身,对此大家可以用含蓄的歌词来取笑他(她)。歌声结束后,掌管物件的人将手松开,看物件是谁的,刚才唱的歌就是谁爱情上的预卜。
抢帽子是藏族青年交往恋爱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一个小伙子看上一位姑娘,他便会找机会接近她,然后趁机将她的帽子抢走。过了几天,小伙子会回来找姑娘,将帽子还给她。如果姑娘愉快地接过帽子,就说明姑娘也爱上了小伙子。如果姑娘不肯接受帽子,就表明姑娘不爱这个小伙子。
藏族的婚嫁随着地区的不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男女之间订婚是比较简单的。他们在订婚的当天,邀请近亲吃一顿丰盛的美餐,男家下聘作定即可。但结婚是十分热闹的,吉日良辰的前一天,男家先把给新娘的礼服送去。傍晚,当宾客们稀少的时候,女家就开始为新娘化妆打扮了。
娶亲的人大半是新郎的近亲,他们是在子时过后出发,当他们踏上新娘的家门,每经过一道门,要向门神爷献上一条哈达,及至新娘的家族迎接到客屋里,要向家长献过礼巾。然后,娶亲队准备出发。
新娘子到婆家后,进门先把背上插的护耳彩剑供上佛堂里,祈求家神保护,然后和新郎并坐在礼垫上,受家人和亲友的祝贺,婚礼就结束了。


41、偷鸡头与抬锅盖——阿昌族婚俗
阿昌族青年将谈恋爱叫作“串姑娘”,十分有趣。泼水节这天,阿昌族青年男女来到摆场上,用泉水相互对泼,并尽情欢歌。太阳落山,摆场上的青年开始回家,要是小伙子看上哪位姑娘,他就会走到姑娘身边,要求晚上去她家串门。如果姑娘看上了他,同意他来的话,小伙子就会邀上几个同伴跟着姑娘来到她的寨中。一边走,一边对歌,互问互答。姑娘在这过程中要记住今天晚上到村寨的一共有几个小伙子。到了姑娘的村寨,小伙子们先不忙着去姑娘家,而是先到亲戚朋友家小歇,准备晚上闹个够。
那个被小伙子看上的姑娘,将客人领进村寨之后,就要去找姑娘,如果十个小伙子,她就要找九个姑娘来陪客。
找好姑娘之后,姑娘们就分头去找鸡,每人一只,找齐后交给那个姑娘去请村寨中最好厨师,大家一起杀鸡做菜。
这顿全鸡宴做好之后,做主人的姑娘就要到村寨中去喊:“远方的客人,我家的饭菜已经准备好,请你们快点来!”。姑娘喊了一圈之后,不管有没有人答应,就直接回家了。一直竖着耳朵等姑娘喊的小伙子们,听见喊声后立即来到姑娘家。
在姑娘家的桌上酒菜已全部放好,每人两个碗,一碗米酒,另一只碗里放着鸡头。小伙子一般要先数一数鸡头,如果对就入座,不对就不入席。
宴席开始后,小伙子们开始偷偷将鸡头藏起来,说姑娘的鸡没有杀够。姑娘就要找鸡头,如果找出来了,罚偷鸡头的喝一杯酒。如果找不到,小伙子自己将鸡头拿出来,罚姑娘喝一杯酒。
小伙子们是来串姑娘的,不是骗吃的,所以在吃饭过程中大家会偷偷将钱凑齐,交给带他们来的那个小伙子,悄悄藏在一个地方,让姑娘们去找。
酒足饭饱,大家开始对歌。因为人数是配好的,所以每人都有一个对象,自由组合。如果对歌对出情意来,两人就离开大家,到外面去悄悄地谈了。
男女恋爱成熟之后,小伙子便告诉父母,由父母请媒人去提亲。如果女方同意,就随即举办订婚仪式——抬锅盖。女方拿出几只锅盖,在上面放上一碗热肉、一碗煮熟的带壳鸡蛋。仪式开始时,由双方的老人互敬锅盖上的食物,再双双敬媒人。敬送食物时,双方老人一手抬锅盖,一手用筷子夹肉互喂,再各夹一个鸡蛋喂媒人。这个场面非常热闹和滑稽,鸡蛋很难夹,到了媒人嘴里,媒人不能用手,必须用牙齿、嘴唇来剥,围观者笑得前仰后合。仪式结束,双方就算缔结了婚约。
举行婚礼时,接亲的新郎往往是女方姑娘们戏弄的对象,新郎到了新娘家,姑娘们会用一盆盆冷水泼新郎,直至新郎浑身湿透。据说这是让新郎清醒头脑,以后见到别的姑娘不能动心。
进了房间,姑娘们还不放过新郎,用锅灰油泥抹在新郎脸上,使新郎狼狈不堪。姑娘们边闹边说:“不抹记不住姐夫,脸一半黑的就是。”说完,姑娘们还会将新郎身上挂上算盘和秤,拉着他到院子里去示众,表示新郎今后要精打细算过日子。
以前,在阿昌族青年男女中流行抢亲的婚俗,这种特殊的形式在现今的一些阿昌族中仍旧存在。
以前抢亲一般是由三种原因引起的:一种是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由恋爱建立了感情,而在男方聘媒说亲时,女方父母不同意,要将女儿另许他人。这样,男女青年便私下定好日子,让男方来抢亲。到了预定的日子,男方邀约十几个精壮的小伙子,在深夜摸进女方家,找到姑娘拉起就跑。这时,姑娘就高声喊父母,以示自己是被人抢走的。前往抢亲的人,两个人拉着姑娘跑,其余人在后边担任后卫,以阻止追赶的人。由于女方父母毫无准备,寡不敌众,所以这种抢亲往往是顺利的。
二是当姑娘和她的意中人的行动已被父母发觉,或是男方走漏了消息,姑娘的父母不同意,又给姑娘选了另外的小伙子,就会叫自己选中的小伙子赶快来把姑娘接走。于是,小伙子就马上组织人去,先把姑娘家包围起来,然后由两人进家找姑娘,找到后,对她说句"表妹,我来接你了",说完就由一个把姑娘反背起来,紧紧抓住她的双手,另一个抬着姑娘的双脚,拼命往回跑。这时,即便是姑娘的意中人来到,也不能闯入女方家中或半路截取,只能眼巴巴望着姑娘被人抢走。这是阿昌族抢亲的一种规矩。
第三种是在恋爱过程中,男女双方曾立下海誓山盟,但女方中途变心,男方便组织人趁姑娘外出不备之机,半路截住,拉起就跑。这种抢亲往往会引起械斗,造成伤亡。
抢亲到家,一进门就放鞭炮,当即拜堂,让姑娘包上高包头。当夜或第二天一早要将姑娘领到男女较远的亲戚家住下,有时还要躲进深山老林,直到家里与女方家长谈判结束,才能双双回家。
因双方终要结成亲戚,所以无论原来怎么闹,男方在抢亲后第三天仍要聘请媒人向女方父母求和说亲。求和说亲仪式在女方家里举行,女方家一律不负责招待,要由男方家负责招待,并付给女方家的说客工钱。因此,男方除请个说客外,还要请一个烧菜做饭的。谈判时间一般三至六天。在这期间,男女代表都要进行激烈的讨价还价。但一经达成协议,双方都既往不咎,和睦相处,常来常往,亲如一家。
当然,现在的抢亲都是为了凑热闹,保留抢亲这一形式,一般父母都是事先知道和同意的了。

42、回族婚俗——三天准备期VS星期五为婚期
回族青年男女结婚一般都选择星期五为婚期,因为这一天在回族的习惯中认为是吉利的日子。回族规定斋月期间不得举行婚礼。

回族婚姻受伊斯兰教影响较大,《古兰经》规定,女孩九岁,男孩十二岁为"出幼",即少年时期结束,可以结婚。因此,伊斯兰教流行地区早婚现象较严重。在通婚范围上,回族限制同乳兄第姐妹结婚,同时,实行严格的单向民族内婚,即回族男性可娶其他族女子为妻,回族女性决不能与其他族的男性通婚。 回族青年男女,经过各种场合的互相接触和了解,认为对方是自己的心上人,那么小伙子就会把真情坦率地告知双亲,接着便请求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为介绍人往姑娘家求亲。如果双方对这门亲事都满意,下一步便是抉择吉日举行订婚仪式。

族婚事先从订婚开始,媒人前往女家提亲,女家父母一般不表态,等到回族节日,男女双方及父母互相相看。如果相中,在下一个主麻日前,女方才收下媒人带来的男家送的茯茶等礼物。订婚这天,女家把男家送来的茯茶分成若干小块分送亲友邻里,并给未来女婿回送由姑娘亲手缝制的衣帽鞋袜等礼物。   

按照习俗,订婚吉日大都选在"主麻日"(星期五)的夜晚。小伙子的家长在德高望重的长者与亲朋好友的陪同下,携带聘金1000元、面条800斤、槟榔1000个、手镯一对以及糕点等礼品前往姑娘家,并由姑娘亲自接待和接受礼品。这就标志着男女双方情愿结为终身伴侣。   

交完"女卡银"(彩礼)后,双方家长就商定完婚良辰吉日。槟榔馈赠左邻右舍与亲朋好友,便是向大众宣布婚事告成。女方将男方提供的"女卡银"作为添置嫁妆与举行婚礼之用。面条是对女方父母表示敬意。   

婚礼亦选在"主麻日"举行。婚礼上按照伊斯兰教仪式举行。前三天,双方家庭在房前的空敞平地上用帆布搭成大伞形临时栅屋,作为这一天,他们称之"作锅",意谓洗头。新娘要在是日挨家逐户邀请全乡的妇女(主要是年青妇女)来她家洗头。

婚前二天,男女双方得全身沐浴,俗称"大、小净"。同天下午,乡里男女青年分别宴请新郎、新娘(女请新娘、男请新郎)。同时请本乡老妇为新娘梳妆打扮。晚上,新郎、新娘各在自家"迎宾堂"接待宾客,筵席排列成双,以示新婚成双成对。在宴席上,年青人尽情歌唱,念清真教道,直至深夜。这一天叫"阿斗格"。

婚前一天,回族人称为"邀"。当天,新娘家宰牛屠羊,摆设餐席,招待前来贺喜的宾客。宾客按照习俗向新娘馈赠现金、日用品和厅堂摆设。晚上,新娘重更新装(大净)以示洁净无秽,热情邀请宾客喝茶和娱乐活动。

婚礼是在吉日凌晨举行:新郎家设"餐会",招待宾客,送与槟榔。晨礼后,宾客进新郎家馈赠贺礼。"餐会"结束,由年青朋友、新郎哥哥或叔舅组成迎亲队伍,前往迎亲。新娘头戴黑面纱,身穿结婚礼服,放声嚎哭对父老兄妹和亲朋好友表示惜别,随迎亲队伍来到新郎家。迎亲队伍回到家时,鞭炮齐鸣。新娘在乡邻与亲友的拥簇中迈进婆家大门。接着便是新郎家人请阿訇主持婚礼仪式。   

新郎在陪郎、媒人的陪伴下,于饭后坐轿(或骑马、走路)来到新娘家迎亲。当到达新娘家的时候,新娘家的大门却是关闭的。陪郎即上前代表新郎叫门,并说一些祝贺、感谢的话,等女方家大门打开,新郎等人才能进入新娘家。女方家对迎亲的人们非常热情和礼貌,进茶点时让新郎坐上席,要上三道槟榔、三道糖茶款待迎亲者和陪同的客人。茶点过后,又上一道牛肉冷片、一碗凉鸡和一条鱼。鱼上了桌,就意识着迎亲者可以迎走新娘了。这时候,由陪郎和媒人周旋,让新郎起身并向女方父母行礼,使新娘坐进轿子,然后启程上路。新娘的兄长或弟弟要扶着新娘轿子的轿杆,送出一段路程后才返回,也有一直送到男方家的。   

新娘到达男方家后,由两位女性老人打开轿帘,拿一小碗红饭喂新娘吃,红饭拌有松仁、瓜子和芝麻,意为早生贵子,多子多孙。新娘吃完,下轿后,由两个姑娘搀扶进门。新娘一手捧(赫听)(古兰经)选段及圣训选),一手提钱,意为祈求真主赐福,把幸福和钱财带到新郎家。这时候,新郎在新房门口迎接新娘。新娘进入洞房后,将从娘家带来的红纸包裹的喜糖分送给贺喜的人们。 接着宴请宾客,一般是吃牛八碗,八人一桌,有时还加几蝶小菜。席间,有专人给宾客加添饭,服待十分周到   
下午三时,新郎家再设宴席请阿訇、乡亲为新郎和新娘念"尼卡哈",举行婚礼的宗教仪式。婚礼仪式比较简单--新郎、新娘头戴礼拜帽(男戴白帽,女戴盖头),面对阿訇坐着,阿訇分别问男女双方是否相爱,获得肯定答复之后阿訇便念着"尼卡哈",郑重其事地祝福新郎新娘百事和睦,白头偕老。   

然后,新郎在膝上铺一块红绸,接阿訇抛磅红枣、花生、糖果和槟榔等礼品和食品。这些礼品与食品由新郎分给围观的小孩与人群。   

结婚仪式一般于晚上举行,堂屋里红烛高照,坐着双方父母、亲戚和宾客。婚礼由阿訇主持,他先问新郎新娘是否愿意结为夫妻,当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念(古兰经)中的"喜经"部分,接着抓起桌上的松子、瓜子、红枣之类撒向新郎新娘,并让新郎新娘用衣襟接住。喜果撒过后,阿訇又对新郎新娘进行训导性的讲话,教育新婚夫妇要尊敬父母,要互敬互爱,诚实勤劳,不做违法之事等,同时还讲述一些回族的礼俗、历史和美好的传统。婚礼结束时,在阿訇的主持下,大家一起感谢真主。   

当晚,新郎以喜糖、喜茶、吉餐热情地招待所有亲朋好友和邻里父老,人们亦相应地尽情献词、唱歌、做游戏,祝贺婚礼成功,欢宴直至东方破晓才结束。   

男方要向女方家送礼,女方要向男方家回礼,这种形式被称为过大礼。男方送给女方家的礼物中,看肉食、果品、装饰品等,其中肉食、果品类是送女方家宴请宾客用的,而装饰品类是送给新娘装扮用的。这些礼物由阿訇带领男方家的人送到女方家。女方的回礼一般是新娘陪嫁的东西,如家俱、衣服、被褥、生活用品等,由新娘的弟兄在收到男方礼物的当天,送到男方家里。举行婚礼这天,男方家里要贴大红喜字和对联,堂屋墙正中挂着阿拉伯文写的一段(古兰经),两边是阿拉伯文条幅。一大早,男方的内亲们都跪在堂屋里,听阿訇跪着朗诵(古兰经),祈求真主赐福。念完后,婚筵的首席要招待阿訇。   

婚礼结束,新郎家以茶点、糯米饭招待阿訇和宾客。

婚后第一天,新娘清晨起身,打扫屋前屋后及邻近大街小巷,然后自己出资买羊或鸭做顿丰盛的饭菜款待全家,并把由娘家带来的鞋靴送给新郎的父母兄弟姐妹,表示今后是婆家的人,希望能受到欢迎与和睦相处,新娘要回门。这天,新娘家要宴请亲朋好友和宾客,新郎新娘要和女方亲友们见面。当晚,新郎新娘要回到男方家。

第二天叫复门,新娘单独回到父母家小住。至此,婚礼即告结束。


二、一些民族的共浴习俗

1、傈僳族
生活在云南怒江峡谷的傈僳族、怒放群众,都有洗温泉的习惯。洗浴的人们十分讲究文明礼貌,男女之间彼此尊重,他们用圣洁的温泉水洗去一年的污秽,迎来吉祥。此种风俗被称为“澡堂会”,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2、摩梭族男女共浴
摩梭人相信洗温泉可以洗去病痛,同时,这也是摩梭人交际的重要场所,劳累一天,约上三五好友,带上鸡蛋、粑粑等食物,一边泡一边聊,一边唱,消磨几个小时,几百年来形成一道不变的风景。20世纪60年代,大革文化命的十年开始了,有关领导认为男女裸浴有碍文明,遂令当地政府在温泉中间筑造围墙,将男女隔开。摩梭人大不习惯,好在围墙不高,人们站起来就可以欣赏到墙那面的躯体,后来围墙的砖渐渐越拆越矮,人们很容易就迈过围墙。90年代,旅游开发慢慢热起来,各地好奇的游客慕名而来,当地政府为了“不伤风化”,对温泉进行改造,彻底将男、女分开。但当地人不买帐,还是习惯同浴,而外地游客也是为体验“ 共浴”而来,一道分隔砖墙开同摆设。


3、重庆众少女裸浴大自然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它就是重庆巴南区依山傍水东泉镇;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东泉河让失明的母亲恢复视力,重新看清世界;有一处美丽风景,勤劳朴实的人们在春光下裸浴,享受着东泉温柔的抚摸。据当地人说,东泉露天裸裕可追溯到明代时期。据说,有一位十分孝顺的儿子,为治好母亲的眼病,每天背着失明的母亲到东泉河边洗澡。终于使母亲的眼睛恢复了光明。故事传开后,人们争先恐后到东泉河沐浴。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偶尔见之也就习以为常了。延续至今成了当地人一民间传统习俗,每逢一四七人们赶集或送公粮后,都在此裸浴后才回家。

随着世俗观念的改变和思想进化,凡来此旅游或者听说过的人们也想感受一下裸浴的滋味。据当地旅游开发部门的人士介绍,目前城里人来此地旅游的日渐增多。据了解白天裸浴多数为少年、中老年人;傍晚姑娘们才到河边沐浴。



4、与“崩龙”美女在“皇家温泉”中裸浴
昂族1985年才被最终定名,此前一直叫“崩龙”。这个民族生活的滇南边陲潞西市,也是温泉众多,也有裸浴和男女同浴的习俗。这个泉呈由众多泉眼构成,为碳酸盐泉,水质清纯,流量稳定,分龙、雄、雌三池。所谓龙池,就是母泉,最大的泉,生于一株硕大的古榕树下,古树温泉最让人啧啧称奇的是,几百年来,50多度的热水不仅没把这棵大榕树煮熟,反使其葱葱笼笼,枝繁叶茂,长生不老。因泉水渗过高山腹里从榕树根下源源流出来似巨龙吐水,又因过去是土司沐浴的地方,故得龙池之名。想当年,只有土司在此泉淋浴,其他官人则在雄池,妻妾嫔妃只能在最小号的雌泉。而平头百性,根本不能近泉一步,更不用奢谈享用温汤。


5、苗族少女集体裸浴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三,苗族人民都会迎来属于他们庆丰收的节日——吃新节。节日前,人们都精心把自己的牛和马喂得膘肥体壮;姑娘们绣好美丽的衣裙、飘带,备好银花首饰;小伙子们则忙于修整和添置芦笙……吃新节其实也是苗族青年谈情说爱的节日——姑娘和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地邀约,不是去赶集就是去看斗牛比赛……

6、傣族
傣族有露天沐浴的习惯,有时男女共浴,毫不羞涩。当女子在湖里,河里沐浴的时候,若有男子经过,她们毫不躲避,双方都很自然。老人讲过这样一桩他亲历的事:在上个八十年代,有一人浙江的采购员来西双版纳,路过一座桥,而桥下的河里,正好有几个傣家女子在沐浴。采购员顿时不知所措,进亦不是,退亦不是,踌躇多时,最后鼓足勇气,小跑着从桥上逃开。河里的傣家女人笑作一团,有一个还从河里跳上来,对着远去的身影,大声地喊叫,不知说的什么。



相关帖:
[人文通史]    契丹婚俗令人瞠目:姐夫娶小姨乱伦盛行(转)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fm/r5885565_u10084895/
[宗教民俗]    ▷▷▷古代汉族婚俗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fm/r5888136_u10084895/
[人文通史]    各种婚俗习惯的由来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fm/r5885069_u10084895/



[ 此贴被莫の桑在2011-01-11 22:37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沧海一砾

ZxID:8665524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1-11 0
啥也不说,先顶帖
果爷。

ZxID:11955462


等级: 内阁元老
如果被狗咬了,怎么办?那就直接无视,谁让它又可怜又自卑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1-11 0
俺表示来支持一下莫莫~

盛夏·微凉

ZxID:10462023


等级: 派派贵宾
嗷唔,我要去看五月天的追梦3DNA!!!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1-11 0
唔~
有些听过,有些真是匪夷所思哇~
长见识了,嘻嘻.
[ 此贴被盛夏·微凉在2011-01-11 15:07重新编辑 ]

谈岂寒。

ZxID:9541645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玉清
迷途漫漫,终有归途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1-01-11 0
阿莫,爷佩服你了

这素材帖子弄起来实属不易

难得你这样认真并且坚持

虎摸一下,辛苦了

少数民族啊,爷是满族的……

于是,也来学习一下
瑶池碧落

ZxID:11335430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齐小憩
小憩哥哥。哪去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1-01-11 0
已审
莫莫现在越来越厉害了
帖子很不错
O(∩_∩)O~
蓝风12345

ZxID:8845673


等级: 专栏作家
距离是世界上最难把握的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1-01-11 0
看起来真的是相当的坦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结婚习俗,不知道回族是什么呢,楼主可以帮忙找下吗

楼主留言:

已在主楼补充,亲可以去看了,谢谢支持O(∩_∩)O~~

戒音丶

ZxID:9566734


等级: 热心会员
配偶: 莫の桑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1-01-12 0
不愧是LP!GJ!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