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尸的检验 用暴力手段将完整的尸体破坏分解成数段或者数块碎尸。碎尸的目的是为了便于移尸、抛尸毁灭证据,逃脱罪行。此类案件一般多为无名尸,检验时,除按无名尸要求检验外,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详细了解发现当时的情况,抛尸现场的响动及有无谈话对话内容、口音等;现场的地形、地貌等是否隐蔽,交通工具能否到达,现场附近是否有停车痕迹等。
(二)认真勘查抛尸现场,重点是勘验、考证和研究运载、包装物品,有无名称。代号、标记等,捆绑的绳索,加工材料质量、型号、打结方式等情况。
(三)杀人手法:根据尸检所见头部有无打击伤、颈部有无卡扼伤痕;胸、腹部有无刺伤等,可推断杀人手法和可能死因。此外还应该注意到是否投放安眠药或者毒物、麻醉剂致死后再碎尸的。碎尸案中以打击头部、扼颈部和刺损胸腹器官致死后碎尸为多见。
(四)碎尸工具:根据各碎尸块断面的特征可推断碎尸工具的种类和性状。如断端创面窄小,皮瓣拖尾伤痕多,创面不整齐,则为刃面窄的,刀刃不够锋利的小型刀具切割形成;断端骨质如有锯痕,应测算出锯齿间距和锯路大小,常见的碎尸锯子多为钳工用的钢锯,检验鉴定时应注意鉴别,应尽量提取骨断面的金属粉末以备与侦察中获取的可疑钢锯的金属成分用扫描电镜进行元素分析,作定量对比检验。
(五)犯罪的职业技能的推断:根据碎尸解离法,如四肢关节、脊柱的解离干净利落,对关节面不造成明显损伤者,尤其是脊柱的椎间关节,多为具有解剖知识,熟悉解剖部位者所为。
(六)个人识别:碎尸案的罪犯抛尸灭迹往往不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处将全部尸块抛出,即使是一次性抛完,也常常是在不同的地点先后发现。因此,尸检时需提取血痕、毛发或者骨骼作血型检验,加以识别。必要时须将断端骨骼取下,供进一步发现或寻找到尸块时作断端吻合比对,以作出是否同一个人的认定。
(七)碎尸现场环境的推断:认真、仔细地提取碎尸块上的微量黏附物,及包装物内的黏附物,送实验室作扫描电镜、质谱、离子光谱或者中子活化微量物证检验,可推断碎尸环境,缩小侦察范围。
在碎尸案的检验中,尤其应该注意交通事故、空难或者水中浮尸被大小机动船螺旋桨打击等所致的尸体肢体离断,或者是医院节肢所丢弃的肢体,与碎尸案相鉴别。
胸腔以及颈部解剖 胸腔解剖检验 肋骨暴露后,不要马上剪断肋骨暴露胸腔,首先是检查皮下组织和肌肉有无出血,如果发现出血要注意检查出血的部位、形态和范围等;同时要检查各肋骨有无骨折,要注意骨折的部位、程度、骨折周围软组织是否出血等。如果怀疑死者有气胸,首先应该做气胸实验加以证实。从肋骨与软肋骨交界处内侧0.5厘米处,刀口向外斜切逐一剪断肋骨,以避免伤及肺部、切断肋间肌肉以及隔肌,提起胸骨以及相连的肋骨端,从上往下将胸骨与纵隔分离。剪断第一肋骨前,先检查胸腔内有无液体,其性质与容量如何。分离胸锁关节,剪断第一肋骨,暴露胸腔,检查胸膜是否光滑,有无点状出血。观察心、肺的位置、颜色、大小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否正常;观察纵隔淋巴的大小以及硬度,检查胸腺的大小,剥离取出后,观察脂肪化程度和大小并称量(正常人的胸腺重25克左右,25岁左右开始逐渐被脂肪组织所代替,25岁以后退化为脂肪组织,对推断年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观察肺部的各部是否与胸膜相连,注意粘连的部位、程度、是否容易剥离等;用剪刀自心尖部位将心包作“Y”字形切口,将心脏完全包露出来,观察心脏颜色、形状和数量。正常心包液为淡黄色的澄清液体,大约为5—10毫升。如果心包腔内有多量血液,要测定其量的多少,是否已经有凝血块形成。同时要注意检查心室和主动脉根部有无脉瘤破裂。
颈部解剖检验 自切口向两侧分离颈部皮肤,使皮肤与皮下组织和肌肉进行分离,这时要注意观察皮肤、皮下组织有无充血和血肿。然后再分层剥离检查皮下组织和各个层的肌肉:如颈扩肌,胸锁乳突肌、舌骨上下肌肉群等有无出血点等。然后检查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以及舌骨有无骨折,甲状腺有无肿大、出血等。在检验颈部时,应该先检查肌肉组织和骨骼后,再切开血管检查,否则就会出现血污染肌肉,影响检验,在颈部的一般检验后,用刀正中刺入口腔,沿着下颌骨内部边缘向左右两侧切断口腔底,将舌拉出。沿硬、软腭交界处切开后,再切断咽喉后壁从颈柱上分离下来,边拉边分隔相连部位,这样可将舌、咽喉、食管、喉、气管、支气管等一并取出检验。检查舌尖、舌面情况以及上呼吸道的情况,对疑为机械性窒息的尸体,对皮肤损伤以及对应的皮下组织、肌肉层仔细检验,确定损伤是否有生活反应,判明生前伤与死后伤;对于甲状软骨、舌骨等骨折部位仔细检验分析,判明作用力的部位,作用力的方向和大小;对于软性衬垫物衬垫颈部后窒息死亡的尸体要仔细辨别,对软组织颜色有差异怀疑有出血的区域,必须提取验材作法医病理学检验。
皮革样斑、角膜浑浊、自溶现象的讨论 皮革样斑指死后水分蒸发,局部皮肤干燥变薄变硬的一种死后变化,又称羊皮纸样斑。法医实践中所见的局部皮肤干燥现象,可以分为下列三类。
(一)生前损伤性皮革样斑 活体受伤表皮薄脱,真皮外露,死后水份易于蒸发而形成的皮革样斑。创面呈褐红色,有痂皮覆盖,切开皮肤有时可看到皮下出血。如生前大面积擦伤、硬索沟、扼颈伤痕,以及强奸杀人案件被害人乳房、外阴部的抓伤等。
(二)死后损伤性皮革样斑 多在移尸或者翻动尸体过程中,体表擦过粗糙不平的物体所形成,呈褐色或褐黄色,没有痂皮,切开皮肤无皮下出血等生活反映。大片皮革样斑,由于真皮干燥变薄,还能看见下面的静脉血管网。
(三)自发性皮革样斑 嘴唇、伸出齿外的舌尖、外露的结膜、阴囊、阴唇及婴儿颈部皱褶处,因表皮薄而潮湿,死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水分蒸发,局部皮肤变薄变硬,颜色加深,形成自发性皮革样斑。不能把这些死后尸体局部干燥现象,误认为损伤或者毒物的腐蚀痕迹。
角膜混浊 人死后,角膜内层上皮细胞自溶,房水浸入角膜中层,使胶原纤维膨胀改变其折光率,角膜出现乳白色云雾状斑块,并逐渐失去透明,不能透视瞳孔,称为角膜混浊。
角膜混浊程度是新鲜尸体判断死亡时间的常用依据之一。通常死后6~12小时,角膜轻度浑浊;死后12~24小时,角膜中度浑浊;尚能透视瞳孔;大约死后24~36小时之后,角膜高度浑浊,已不能透视瞳孔。此种分级主要依靠法医鉴定人的经验。有人用激光测试离体角度,按其递减度确定角膜浑浊程度,以寻求死亡的时间的客观依据。
自溶 人死后,组织细胞在自身释放的酶作用下分解熔化,使其形态结果模糊消失,脏器变软,黏膜易于脱落的现象,称为自溶。
眼结膜、口腔黏膜的自溶,在夏天死后5~6小时、春天约10小时、冬天约24小时就明显出现,用棉擦拭或者镊子钳取,黏膜就会脱落。内脏自溶以胰、脑、肾上腺、胃等出现快,表现为质地变软、结构模糊、细胞结构金额界限消失等。
胰腺自溶在尸检中经常遇见,应与急性出血性胰腺区别开来。死后组织细胞自溶和随之出现的尸体腐败,能使软组织形态结构发生严重改变,甚至失去检验的条件。因此,法医尸体检验应尽早进行。
人类学检验概述 人类学检验是十分重要的检验之一,它为法学鉴定中遇到的白骨化尸体、无名尸体、重大灾害事件的尸体、碎尸案件的尸体的检验提供了很多侦察证据和线索。
其中体貌特征中的面貌特征是比较重要的特征之一。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
对于活体或者是完整的无名尸体,首先接触到的是面貌特征的辨认:
一 头型 从头部顶端看,将头分为圆形、椭圆形、卵形、菱形等。头的大小是按头的最大长,最大宽,最大高与身高的比例,分为大,中,小。
二 面形分为:椭圆形,卵圆形,圆形,方形,长方形,菱形,梯形等。
三 眼 眼裂高度(上下眼睑之间的距离)分为细窄,中等,高宽。有无蒙古褶,眼裂倾斜度,睫毛,以及虹膜的颜色等方式。
四 鼻 从侧面观察鼻梁,鼻子的突出程度,鼻根的高度,鼻尖等方式。
五 唇 闭口时上唇或下唇的级数,口裂度,口角等方式。
六 耳 耳的外形分为三角形,椭圆形,方形等。
七 额部倾斜度,分为明显倾斜,中等倾斜,陡直倾斜三种。
八 毛发从头发长短,色泽,疏密分布情况来看。
九 牙 记录牙齿数目,大小,颜色,咬合,排列状态等情况。
十 皮肤 颜色分为黑,白,黄 。
除了面貌特征以外还有其他特征,需要我们了解。
(一)体型 包括人体外部形态特征和体格类型。如体型可以分为瘦长、肥胖、中间型。
(二)皮肤 其中最重要的是指纹。指纹是指手指第一关节腹侧面皮肤的乳突花纹,具有各不相同,终身不变化的特点。
(三)痣疣 颜面、体表的雀斑,色素斑等,它们的颜色、部位、形状、数目也是十分重要的。
(四)老茧 从老茧可以看出其从事的职业、劳动强度,应记录其分布部位,形状、大小、厚度。
(五)痕迹 痕迹一经形成不容易消失,是个人识别的重要标记。
(六)纹身 此法是个人识别的重要标志。
(七)肿瘤 特别是良性肿瘤,通常能够保留,有很重要的意义。
(八)外生 殖 器官 男性有阴 茎、阴 囊、睾 丸;女性有大小阴 唇、阴 蒂、阴 道。女性乳 房发达丰满而富有弹性;男性扁平。
(九)衣着和装饰物。男女之间,各民族、地区之间在衣着、服饰、化装与否、携带品均有明显差别。
人骨骼的性别检验 在法医鉴定实践中,遇到无名尸需要确定时,应该对尸体进行性别、年龄、身高的判断,提供死者生前的某些特征,有条件的还需要对职业和民族作出判断,这些都是法医骨骼鉴定的范围。在白骨化的尸体和重大灾害性案件的尸体检验,碎尸案的尸块检验中,根据骨骼进行个人识别更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骨骼鉴定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是否是骨骼;是人骨还是动物骨骼;一人骨骼还是多人骨骼;人骨骼的性别鉴定;人骨骼的年龄鉴定;根据头骨的特点,提高死者面貌特征的可能性;骨骼入土时间的测定。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
人骨骼性别的鉴定。
人类胚胎从第三个月开始即可以从外表辨认性别。出生后,体表观察除外生殖器外,两性差别不大,随着年龄的增长,两性差别渐渐趋于明显,进入青春期,男性开始出现胡须,肌肉发达,胸廓变扁,肩宽超过臀宽;而女性则乳房膨隆,臀部变宽,皮肤薄而柔软细腻。女性躯干比男性长,女性四肢比男性短。男性和女性由于有生理上的差别,从事体力劳动的情况也不一样,在骨骼上也反映出两性的差别。如男性骨骼一般比较粗大、强壮、肌肉附着处有明显的突起,骨密质比较厚,骨质比较重;女性骨骼则比较纤弱,突起不明显,骨质比较轻,表面比较光滑,骨质较男性为薄。骨盆、头骨的性别差异尤其明显。但是,骨骼的差别也受着后天环境的影响,如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女性或者女运动员,其骨骼粗壮程度接近于男性;而男性患肌肉瘫痪症状或长期卧床的病人,其患侧骨骼变弱,骨骼的男性特征逐渐减弱。
佝偻病人颅骨发育欠佳,骨盆有时候变形,能改变原有性别特征,给鉴定工作带来困难。此外,还有受遗传、营养状况、种族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骨骼性别鉴定中,有少数骨骼形态居于男女性之间,不容易确定。
多数学者认为,根据成人全骨或成人骨盆或根据一块成人髋骨确定性别的准确率为90%~95%;仅仅按成人颅骨判断性别,其准确率为80%左右;根据成人颅骨判断性别,其准确率为80%左右;根据成人颅骨加下颌骨,其准确率为90%。学者一致认为应将骨盆和颅骨作为性别鉴定的主要依据。由于受观察者实际经验限制,以及黄色人种两性差异不如白色人种那样明显,所以在实际检验中,性别鉴定的准确率往往低于上述比例。
对骨骼进行性别鉴定时,应该结合现场情况,特别是现场的遗留物,如头发长短,发尖分叉与否,有无戒指、耳环、项链、发夹、纽扣等遗留物,以及其它陪葬物等等加以分析参考。过去中国妇女有缠足习俗,使足部骨骼变形甚至骨折,这些改变的存在,为骨骼的性别鉴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骨骼检验——骨盆 骨盆在性病鉴定中的重要性占第一位。骨盆的男女性病差异,在胎儿、婴儿时期就已经呈现出现出来,但是在青春期以前性别差异主要反映在骨骼的尺寸大小上。青春期以后骨盆的性别特征比较明显。到了成年以后,骨盆的差异十分显著,男性骨盆粗壮,高而窄,坐骨切迹窄而深、趾骨联合高,趾骨下角小;女性骨盆纤细,低而宽,盆腔各经线量度大于男性,坐骨大切迹浅而宽,趾骨联合低,耳前沟经常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