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Ta
-
- 注册时间 2009-11-19
- 最后登录 2024-11-17
- 在线时间29532小时
-
- 发帖91063
- 搜Ta的帖子
- 精华0
- 派派币20244
- 威望38559
- 鲜花2376421
- 鸡蛋36
- 在线时间29532 小时
-
访问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原名:独爱穿越。
|
在陈旗和敖鲁古雅乡的鄂温克族中,丧葬习俗受到一些东正教的影响,但也仍然保留了传统的丧葬方式。陈旗的鄂温克族在为死者停灵时,死者头向西北,脚向东南,身旁立耶稣像。入殓时,按季节为死者穿衣戴帽,如是女人要戴头巾,要铺白布,蒙白布。送葬时由牧师念经引路。在没有东正教堂的地方和不信东正教的人家,则请萨满跳神引路送葬。敖鲁古雅乡的鄂温克族在为死者入殓时,将其用过的烟盒、杯子、水壶等东西打坏后,放进棺材里,也有放一耶稣像和四块点心的。抬出棺材之前,杀一两只黑色驯鹿,将驯鹿头放在日落的方向,意味着驯鹿驮走了死者。送葬途中抬棺者必须休息三次。把死者埋葬后,坟前立一个十字架。送葬的人们在离开坟地前,须绕十字架三周,并在坟旁生烟,人们绕烟三周,认为这样以后能继续打到野兽。子女在为父母服孝期内,不刮脸、理发,长子可以留胡子。 塔吉克族丧葬习俗 1.净身:塔吉克人死后,由宗教人士或有资历的人为其诵经祈祷,并替死者合上双眼,随后用白布将其下颌吊起来,立即发丧,差人通知远近亲属,同时丧家把房屋收拾整洁,把尸体移到火炉前的大木板上为死者净身。净身后,尸体放在正房的正上方,用“开先干”(盖尸用的特制绣花布)盖好,死者面西而卧,头、脚两头燃起灯盏。尸体在家中至少停放一夜。 2.吊唁:塔吉克人的吊唁仪式十分隆重。这一天,全村停止一切活动。男女老幼均前来吊唁。吊唁的顺序是男的先进屋,顺着炕沿哀痛地逐个拍抚死者男亲友的肩膀;女的后进屋,并依次与死者的女亲友一一握手,对死者沉痛哀掉。哭丧时,男的坐在炕沿,女的坐在炕里边,由死者亲属中最亲近的女性领哭。边哭边叙说死者的为人和功绩。吊唁者不时随和、伴唱。接着在丧家门口举行伊斯兰教吊唁仪式,把尸体从屋内抬到门口。尔后由宗教人士主持仪式并领做乃孜尔(祈祷仪式),女人则围坐在一起,不参加祈祷。做乃孜尔时不许哭叫。 3.出殡:出殡仪式除按伊斯兰教规举行外,还有本民族传统的习俗。当尸体从屋里抬出来时, 要关好屋里的天窗,并在炉上燃香。孕妇手抚裹尸布,从布上扯下一根丝缠在指头上,以便日后顺利分娩。如果死者是未婚女子,其尸身要精心修饰,让她与屋中的顶梁柱成亲,然后才抬出去。塔吉克人认为,姑娘来到人世,不能不结婚;父母在女儿生前不能为女儿举行婚礼,死后也要为之操办,这是做父母的义务。出殡前,亲人要吻死者的手,和死者告别。全村男子都要参加送葬,出殡队伍唱《送葬歌》。 4.入葬:每一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墓地。人无论死于何处,都要葬在自家的墓地里。若葬于异地他乡,对其家人来说是莫大的耻辱,这意味着死者的亡灵将永远得不到安息。星期三不能入葬,因为这一天是鸿蒙初辟之日。星期五(聚礼日)入葬被认为是最幸福的。墓穴多由亲属挖掘,先由一人率先破土,丧家须给其礼物。若死者是男的,送匕首一把;若是女的则送剪刀。一旦破土,不论在挖掘中出现何种困难,都不许易地。墓穴为垂直穴,呈长方形,南北向。深度因性别而异,男子穴深齐腰,女子穴深齐胸。他们认为女子比男子地位低,应深葬。入葬时,由专门的师傅安放,尸体头北脚南,面西而卧。头部用填满细沙的枕头垫起,这样亡灵才会安息。然后用石板封穴,上填土。入葬前三天,丧家不动烟火,全家和来客饮食均由亲属和邻居供给。尸体入葬后,家中需彻底清扫一遍,人也要沐浴后方可进屋。 5.灯祭:灯祭在死者入葬的当天晚上举行,其旨在为亡灵送行。仪式由海力派(伊斯兰教宗教职业人士)主持,先作祈祷,接着宰杀一只绵羊。这只羊象征死者去往后世的坐骑,但必须是绵羊,不得用山羊,因为山羊被视为妖精。宰羊后,将棉花浸入羊油中制成灯蕊点燃,据说这种灯光才能照亮死者的道路。 6.乃孜尔:乃孜尔是伊斯兰教为哀悼亡灵而请阿訇念经祭祀的活动。乃孜尔分为4种:3日祭、7日祭、40日祭和周年祭,这几种乃孜尔大同小异,参加者的人数、舍饭和祭经基本相同,均需诵读《古兰经》。 7.除孝:人死之后,亲属要为之服丧。服丧时间因亲属与死者的关系而异,直系亲属一般带孝一月,长的达一年,为年幼死者服丧时间更长。服丧期间,禁穿象征喜庆的红色和花衣服;年青女子禁戴首饰。丧家一周内不换洗衣物,40天内男子不刮脸剃头,女子洗头更衣。一年内不参加娱乐活动,不举行婚礼。临近服丧期满,邻里们在村中长辈的主持下,共同商议,规定一个“除孝日”并提前通知丧家。是日,全村每家主妇5个馕(多于此数或少于此数均可,但必须是单数)和一块衣料,男子带上自己的剃刀和磨石,前往丧家。客人到齐后,主人铺好餐布,请来宾饮茶。饮毕,女宾把自己带来的东西放在托盘里交给主人,来宾中长者安慰死者家属,劝他们要服从真主的旨意,现在就高兴起来。而后,主人宰羊煮肉。肉熟之前,男宾为服丧男性理发剃须,女宾则为女性服丧者更衣。 柯尔克孜族丧葬习俗 现代柯尔克孜人丧葬大部分按伊斯兰教规进行。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家庭里,人死后把“埋体”(遗体)洗净,用白布把全身缠住,用素色布覆盖,头朝西放在房内的帐帘里。家中的妇女面朝西边哭边唱,历数死者的生平善举。亲友则带财物前来吊唁,诵经示哀。“埋体”在家一般停放一天,最多不超过三天。葬礼在清真寺举行,由阿訇念经致悼词后,即用“塔吾提”(抬尸的木架)或骆驼把尸体送往墓地土葬。埋葬时,死者头向北,脚向南,面朝西。死者死后的3日、7日、40日和1周年时,都要举行“乃孜尔”,以寄托对死者的缅怀和哀悼之情。居丧之家,一年内不能举行婚礼和其他文娱活动。 另外,对于婚礼和丧葬,塔城地区和黑龙江省富裕县的柯尔克孜人或按喇嘛教规进行,或按萨满教规进行. 白裤瑶的丧葬习俗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聚居于南丹县的八圩、里湖瑶族乡。这里民风淳朴,丧葬习俗尤为独特。 砍牛、打铜鼓、跳老猴舞,这是白裤瑶为死者举行葬礼的仪式。整个葬礼悲壮、肃穆。祭祀场面气氛凝重庄严。白裤瑶的这种传统送丧习俗,不仅仅是表达遗属对死者的悼念,也是一项众人共同的祭祖活动。因为他们认为 :个人和集体都是以祖先为纽带,在岁月的长河中并肩艰苦跋涉的。这一习俗中的铜鼓、皮鼓,是葬礼活动的主要打击乐器,在平时的日子里不能随意敲打。传说,白裤瑶的铜鼓、皮鼓是古代用以出征打仗报警的。有一次,白裤瑶与土司打仗,因寡不敌众,头领身负重伤,最后只好逃进深山,后来头领因伤势过重含恨死去,瑶胞为了祭祀头领,为他鸣鼓、砍牛,隆重安葬。从此,铜鼓和皮鼓便与祭祀联系在一起了。 当家中有人去世后,死者家属就派人在举行葬礼之前,带着砍牛刀去向舅爷报丧。舅爷一见砍牛刀便知原委。翌日,舅爷带领着数十人,背着铜鼓,提着风桶,来到死者家中打。铜鼓是白裤瑶的圣物,在启用之时,人们要杀鸡、放鞭炮,在埋铜鼓的地方举行起鼓仪式:“铜鼓呀,我们把你来敬,请你开口说话,求你告诉祖先,保佑我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说完这些话,才把铜鼓取出来去参加葬礼。葬礼完毕,同样要举行敬鼓仪式,将鼓埋好,这样鼓才不会跑走。 砍牛送葬的前一天,要打铜鼓为死者“开路”,使更多的人听到鼓声,自动前来参加葬礼。 砍牛送葬,在白裤瑶的心目中是尊重和孝敬老人。他们认为牛是前辈创业的结晶,应该与前辈结伴同行。砍牛时,四方亲友都前来参加这个庄严的仪式。 砍牛前,先理好一根约2米高的木桩,用竹圈套在木桩上,然后用铁环拴住牛鼻,以长麻绳系于蔑圈外,使牛能绕着木桩转动。砍牛前,死者家属按男女排着队,每个将手里拿着的谷穗喂牛,拜牛、哭牛。最后,主持砍牛仪式的巫师,边撒白米,边念先辈祖宗的功德,死者的经历和后人对死者的怀念等。念完,砍牛手从舅爷手中接过砍牛刀挥刀砍牛,把牛捆倒后便接牛血倒入预备好的酒中,再用竹简装上牛血洒,敬鼓手、敬亲友、敬众人。 砍牛一结束,便进入第二个祭祀仪式,打铜鼓、跳猴鼓舞。这个仪式把葬礼引向了另一个高潮。敲鼓前要先祭鼓,主鼓手把鼓放在铜鼓围起的场中央,寨老点起3注香火,摆牲头,酒饭祭大鼓。祭完大鼓,再拿禾把米酒从左到右,从外到内,从内到外,祭铜鼓,唱祭鼓歌。祭罢铜鼓,主鼓手启鼓,牛角号手从两边进场,吹起牛角号,号声低音回旋深沉,如泣如诉。片刻号手回到原位,鼓声又起。主鼓手两臂平放,再击一鼓,同时开始鸣放,由左向右,依次而放,这是向死者送行的熗声,也是祈求祖先保佑的熗声。熗声刚落,鼓声又起,用藤做的鼓槌敲在鼓心上,发出咚咚声响,主鼓手双腿齐跳,舞槌击鼓。众铜鼓手依鼓点节奏,也敲起铜鼓。打铜鼓的人都是男子,他们弯腰站在鼓的一侧,左手握鼓槌,敲击鼓面,右手执铁丝轻打鼓身。在他们的右后方,另有一人双手用木制的风桶接音,按一定的节奏前后晃动,使铜鼓产生低沉的共鸣,鼓声在数十里的村寨和山谷中回荡。山民听到鼓声,或背着铜鼓,或挑着糯米粑赶来。鼓声越来越响,引来参加葬礼的人越来越多,葬礼仪式的场面也愈隆重,愈体面。 主鼓手一边以鼓点指挥铜鼓演奏,一边跳起老猴舞,以舞姿表现众人的愿望,让死者的灵魂登天,驱散众人心头悲伤的阴影,消除灾难。他左跳右跳,双腿并拢微曲,然后双槌击鼓,手中的小木槌则有规律地从头顶、两耳、双肩、大腿、小腿等部位,相向互击,或左或右地绕皮鼓转圈。其舞姿动作,似老猴攀援、摘果,也似农事劳动的挥锄、挖地、点种,让人从中看到后人对前人艰辛创业的深深敬意。 老猴舞又称猴鼓舞,当地称之为“剥泽格拉,”意即模仿老猴舞。相传,很久以前,一位瑶族老汉在山地敲打皮鼓,驱赶偷吃黄豆的猴群。开始,猴群被鼓声吓得不敢下山。后来顽猴却趁着他熟睡后,悄悄击鼓玩耍。老汉醒来后,看见猴子打鼓觉得奇怪,看着看着,不禁被猴子击鼓,边跳边舞的动作所吸引。他暗暗记住了这些动作,回家后模仿起老猴打鼓,于是便有了这猴鼓舞。 牛角号的低沉,铜鼓声的铿锵,皮鼓声的凝重浑厚,久久回荡在山中,带着众人的缅怀之情,响入云天。 白裤瑶是聚族而葬的。同族均有固定的墓地。众人把灵柩抬到墓地,葬毕,在坟堆前竖立两根圆木柱,木柱上刻着若干道道,在中间插入被砍的牛角。牛角越多越表示死者的尊荣。安葬完毕,送葬者每人依例可以得到一块牛肉和一团糯饭。 白裤瑶的丧葬仪式中砍牛祭祀的情景,与云南广南出土的汉代铜鼓鼓腰部的剽牛图案,极为相似。由此可见,白裤瑶的砍牛送葬是南方民族的古老习俗。 藏东、甘南藏区的特殊葬俗 藏族分布在西藏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的部分地区,自称“博巴”。但在不同的地区又有不同的称谓,如阿里人自称“兑巴”、后藏人自称“藏巴”、前藏人自称“卫”、昌都以东的人自称“康巴”,还有“安多哇”,“嘉绒哇”“工布哇”等等。虽然分布地域广,但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佛教把生和死看成一个整体,认为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是生命的又一种表现形式。这种观念为藏民族时尚井冈 五彩之旅 户外-最美骑行风景线 主题公园全攻略 聚焦国内知名企业 所认同,他们心目中普遍存在着生命“轮回”的观念,相信人死后会再投生的。所以,他们对逝者都很恭敬,并根据不同情况、不同身份、不同地区习俗加以安葬。那么,传统的藏族安葬、殡仪、哀举等仪式都是如何进行的呢?都有哪些不同形式呢? 在藏区,由于地域不同,丧葬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在丧葬方式中有较明显的等级制,这是相同的:最高级别是塔葬,其次是火葬,最流行的是天葬。有些地区长期保存着极古老的丧葬习俗,或者受邻近民族的影响,往往还有诸如穴葬、寄棺葬、楼葬、平台葬、室内葬、树葬、婴儿红手水葬等鲜为人知的特殊葬俗,另外,有些地方土葬的比例也很大,夭折的幼儿盛行水葬。这里我们介绍的是藏东和甘南藏区为主的特殊葬俗。 穴葬 穴葬盛行于甘肃省白玛藏族地区。这里人死后,洗礼更衣,捆缚成蹲坐式,然后置于土坑内,上盖一块木板,再用土掩埋。冬季尸体不易腐化,所以实行火葬。坟地有氏族的墓地和墓列。 寄棺葬 寄棺葬最终还是土葬,流行于甘肃省舟曲一带藏族地区。这是将夫妻双方先亡者殓棺,暂时存放在如崖旁、地头、路口等处,不掘坟墓,而是将棺木放在选中之地的高处,以防被水浸泡,用大石块压上,以防野兽侵扰。待另一方去世时,举行合墓安葬,以求永世不离。 楼葬 楼葬也称户葬,流行于康南一带。这是将亡者尸体葬于楼房最顶层一角落,葬礼不出门,甚是隆重。但这要求死者必须是一方公认之德高望重者、有声誉之喇嘛或长寿者、儿孙满堂或五世同堂者、或于部落村寨中大公无私、伸张正义、敢于为群众说话作主、群众纠纷时能公平断裁的人士。 平台葬 平台葬流行于康南巴塘一带。这是一种特殊的安葬方式,因为人们认为死者宜用其他葬法才用这一习俗。其形式是在平地上用大石块砌成高1米宽1米的平台然后把尸体捆成胎儿状,装在木箱内放在平台上。再在木箱周围砌上石块,并用大石头将木箱盖住,最后用泥勾石缝,远看犹如一堆玛尼石。 室内葬 室内葬流行于康北一带,是对80岁以上、有威望者去世后的特殊安葬方式。人死后擦洗捆团,五官中塞抹酥油、金银宝石等物,将尸体放入木柜或大罐中,四周用青稞穗、麦芒和谷壳填充,盖上盖后用泥密封好,放到室内一角。待若干年后,搬到野外火葬。骨灰或投入江河或埋在地下。由于这种安葬方式要经过数年,几道程序,故亦称“复葬”。 树葬 树葬流行于西藏林芝和康北部分地区,这种形式多用于夭折的幼儿。将尸体用盐水洗净,放入木箱、木桶或竹筐内,然后悬挂到大山阴面林子里大树的半腰上,也有置于大树树杈上的。据说这是防止家里再有孩子遭不幸。但此俗不多见。 婴儿红手水葬 这只适用于两个月以内死的婴儿。将死婴两手用涂料涂成红色,再将其捆成胎儿状,装入背篓里,捆上两个大石头丢入河中。有的连同背篓一起埋在河边,待水涨后把尸体冲走。家人在投尸下河的地方竖置一块刻有经文的石板,点上酥油灯,烧糌粑,插上数根玛尼竿,岁岁祭之。 家里有人谢世,无论用哪种安葬方式,但出殡的日子和山向都由历算僧人根据亡者和遗眷的生辰属相,死者辞世的年月日时辰、星曜相符等天文五行算法来计算决定。据说推算凶吉日是为了遗眷消灾免难,人畜平安,也是对死者的安慰。出殡时间一般在过世的3至7日内,这之前,亲友、同村人都携带干粮、酥油、银钱等物前往死者家表示哀悼,带来的奠仪均用在献供、布施方面。室内停灵期间,禁止家猫接近,这期间,家里养猫的或将其拴在家里,或送到别人家拴养。出殡之日一般动身很早,最迟不过午;只有男子才许送到墓地;与死者同属相、同生日的人不能去送葬。人死后的49天内,禁忌杀生,只吃别人杀的牛羊肉;遗眷女人不洗头,男人不修面不理发、不佩带饰物;不串门;更不参加喜庆或娱乐活动;当年的年节不访亲友。 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普及,观念的更新,近年来许多丧葬禁忌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已经逐渐淡化了。[ 此贴被独爱穿越在2010-05-25 20:54重新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