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color=#ff0000]结构、装饰、色彩、空间、环境和建筑与人的关系[/color]等方面分析其特点。
[b][color=#ff3300][size=4]一、结构形式[/size][/color][/b]
[color=#ff6600]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color]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color=#ff6600]抬梁、穿斗、井干[/color]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
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
[color=#663366]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color],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除此之外,木结构使中国古代建筑造型更加优美,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color=#660000]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color]等形式。
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b][color=#ff0000][size=4]二、建筑装饰[/size][/color][/b]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包括[color=#ff6600]彩绘和雕饰[/color]。
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北京故宫保和殿台基上的一块陛石,雕刻着精美的龙凤花纹,重达200吨。在古建筑的室内外还有许多雕刻艺术品,包括寺庙内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兽等。
[b][color=#ff3300][size=4]三、建筑色彩
[/size][/color][/b]
[color=#ff6600]建筑色彩在中国建筑文化中也是一种象征“符号”。[/color]比如,明清北京皇家建筑,其基本色调突出黄红两色,黄瓦红墙成为基本特征,而且黄瓦只有皇家建筑或帝王敕建的建筑才能使用。
按照阴阳五行学说,五行、五方、五色是相对应的,典型如社稷坛方台上铺的五色土。
五色土象征疆域国土,中为黄色、东为青色、南为红色、西为白色、北为黑色,以五色象征五行与天下五方的传统文化观念,并与春夏秋冬四季流变相联系。
[color=#663366]具体些说,即天下五方由五帝统治,黄帝居中,其色属黄,土神是其助手,手拿一根绳子,雄视四方;东方太皞,其色属青,故称青帝,由木神辅佐,手持圆规,以掌春时;南方炎帝,其色属红,由火神相助,手握秤杆,以司夏天;西方少昊,其色属白,故称白帝,由金神相助,手拿曲尺,以管秋季;北方颛顼,其色属黑,故称黑帝,由水神相佐,手提秤锤,以治冬日。与此对应的还有古代都城的城郭四门,东方苍龙门(对应青色)、南方朱雀门(红)、西方白虎门(白)、北方玄武门(黑),其建筑色彩的象征含义也是脱胎于五色、五行与五方的传统文化观念。
[/color]
天坛祈年殿的色彩象征兼顾皇家建筑与祭祀的主旨,在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扩建时,三层檐由上至下分别覆盖蓝色、黄色和绿色琉璃瓦。而到了乾隆十七年(1752年),祈年殿的三层檐统一为蓝色琉璃瓦,其建筑色彩的象征意义更加单一、明确。祈年的主旨在祈求农事丰年,以青绿(蓝)色来突出植物的生机勃发与天时的风调雨顺。 祈年殿的西南方有一个斋宫,是皇帝祭天期间斋戒的住所,作为帝王寝宫,当以黄色琉璃瓦覆顶,但斋宫仍然铺蓝色琉璃瓦,并且不是通常的坐北朝南,而是坐西朝东。这是因为,帝王虽为人君,但作为“天子”,应表现出祭天的虔诚,因而在建筑色彩象征上也体现出了“奉天承运”的天命思想。 宗教建筑中以古塔的色彩象征最为典型。比如见于各地的白塔,如北京的北海白塔、妙应寺白塔、辽阳白塔、扬州莲性寺白塔等,塔体洁白,意在暗示佛性洁净无暇,而且白莲也常作为佛性的象征。此外,琉璃塔五色斑斓,其象征意义与佛经记载的佛国五色宝珠暗合。
[b][color=#ff3300][size=4]四、建筑与环境 [/size][/color][/b]
中国古建筑在建筑与环境的配合和协调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有许多精辟的 理论与成功的经验。
古人不仅考虑建筑物内部环境主次之间、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而且也注意到它们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
中国古代建筑中有一种讲究阴阳五行的“堪舆”之学,也就是看风水之学,其中虽然夹杂了不少封建迷信的东西,但剔去其糟粕,仍有不少可供借鉴之处。特别是其中讲地形、风向、水文、地质等部分,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师和工匠们,在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时候,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等,都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务使建筑的布局、形式、色调、体量等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
历代陵墓尤其重视地形环境。所谓的“龙脉”即考虑到周围数里、数十里,甚至数百里范围的地形、风水。园林更是综合了空间与时间的艺术,景随时换,步移景转。对园内外环境的关系,相互配合最为讲求。“借景”就是造园技法中巧妙地运用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明计成《园冶》一书中专门有“借景”一章。他说:“园林巧于因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把园外远处的山峰冈峦、楼阁塔影以至山林树木、海山景色都可借入园内成景。景与景之间,也相互为借,隔院楼台,出墙红杏都可相互借用,构成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b][color=#ff3300][size=4]五、“以人为本”的建筑
[/size][/color][/b]
在西方,建筑不仅是遮蔽风雨的居住场所,而且是遮蔽灵魂的场所,人们从早期的崇拜高山大漠到崇拜各种自然神。建筑高大空旷并赋予神性,传统建筑中一开始就以建造各种神庙为主。而在中国,开始是崇拜祖先,后来是崇拜族长、君王、帝王等,而且在中国古代,神权从来都是依附、从属于皇权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历代建筑是人的居所,而非神的居所。即使是后来的宗教建筑也是这样。非神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其核心之一。
历来中国人都非常注重把人和现实生活寄托于理想的现实世界。中国传统建筑考虑“人”在其中的感受,更重于“物”本身的自我表现。这种人文主义的创作方法有着其深厚的文化渊源。
例如,[color=#663366]在建筑材料上,中国传统建筑用木材,不追求其永久性,是非永恒的思想,是中国文化基础中非永恒观决定的。而在西方,那里是石头的史诗,追求建筑的永久性。
[/color]
[color=#660066]在建筑体量上,中国建筑以人体尺度为原则,要求“大壮”,又要“适形”。建筑高度和空间都控制在适合人居住的尺度范围内,具有初级的人体尺度思想,即使是皇宫、寺庙也不能造得太大。
[/color]
造型上中国建筑讲究平和自然的美学原则,平稳,注重水平线条。即使是向上发展的塔也加上了水平线条,与中国的楼阁建筑相结合。在园林中,建筑是凝固了的中国绘画和文学,它以意境为创作核心,使园林建筑空间富有诗情画意。
[color=#ff6600]尤其值得特殊提出的是,在论及审美行为时西方人偏于写实,重在形式的塑造,中国人偏于抒情,重在意境的创造;西方人偏于现实美的享受,中国人偏于理想美的寄托。这种理想美的寄托,渗透到各个门类的艺术中,也渗透到建筑艺术中。从宏观的规划到单体建筑的装修、装饰,都可看到对理想美的追求。如皇家建筑中的龙、凤雕饰,以及各地建筑上以“吉祥如意”为主题的“福、禄、寿、喜”及诗画装饰等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是以人为中心,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olor]
以上仅仅从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空间、结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建筑与人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这虽不是中国传统建筑特点的全部,但它已涉及到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结构、装修、装饰、文化等诸多方面。可以说,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到精神,事物巨细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建筑独有的个性,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它以巨大的感染力,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中国建筑的发展。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