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大型战役及影响版图战役(转)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9127 回复:8

[军事战争]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大型战役及影响版图战役(转)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天若舞

ZxID:789464


等级: 派派贵宾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1 0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大型战役及影响版图战役(转)
[color=#669900]
[color=#ff0000]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大型战役[/color]


[color=#0000ff]夏商周时期的大型战役
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覆亡——鸣条之役
分封制王朝西周的建立——牧野之战

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型战役
成就晋文公霸主地位的战役——城濮之战
加速秦统一中国的战役——长平之战
奠定中国大一统基础的战役——秦灭楚之战

从秦到两汉之间的大型战役
灭秦的决战——巨鹿之战
汉王朝建立的决战——垓下之战
汉代推进中国北方统一的战役——漠北战役
推翻王莽政权的战略性决战——昆阳之战
[/color]

[color=#ff00cc]鸣条之战[/color] ,是夏朝末期(约公元前1600年),在商灭夏的战争中,商汤率领商部落士兵与夏军在鸣条(今山西安邑)进行的一场决战,这场战争成为夏王朝灭亡的转折点;战争的结果导致夏王朝灭亡,商汤建立了中国的第二个王朝商朝。

[color=#ff00cc]牧野之战[/color]是商周之际 , 周武王率军直捣商都朝歌( 今河南淇县),在牧野(今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大破商军,灭亡商朝的一次决战 。

[color=#ff00cc]鸣条之战[/color]

  夏朝末期(约公元前1600年),在商灭夏的战争中,商汤率领商部落士兵与夏军在鸣条(今山西安邑)进行的一场决战,这场战争成为夏王朝灭亡的转折点;战争的结果导致夏王朝灭亡,商汤建立了中国的第二个王朝商朝。

  由于夏桀王无道,矛盾重重,当时民众愤慨地诅咒他“时日曷丧,予偕女皆亡”,四方的诸侯也纷纷背叛而去,夏的属国商渐渐演变为与之抗衡的对手。 汤他在贤臣伊尹、仲元的力辅下,巧妙谋划,“先为不可胜”,逐一翦除夏桀的羽翼,孤立夏后氏,最后一举攻克夏邑。首先派遣伊尹数次打入夏桀内部,充当间谍,掌握了夏王朝“上下相疾,民心积怨”的混乱状况;二是采取先弱后强、绝其羽翼之决策,第一个打击目标指向夏的属国葛,以替童子复仇的名义起兵灭葛,继而集中兵力逐步灭韦、顾,并攻灭夏桀最后一个堡垒即实力较强的昆吾,打通了最后灭桀的道路;三是把握时机,当汤停止向桀纳贡时,桀即刻调九夷之师,准备伐商,汤则视情马上“谢罪请服,复入职贡”以稳住桀,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不久传来桀诛杀重臣、众叛亲离的消息;汤乃再行停止向夏桀的贡奉;此时桀的指挥完全失灵,九夷之师不起,有緍氏公开反抗;此时伐桀时机成熟而果断下令起兵。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汤兴兵伐夏,战前他隆重举行誓师,《尚书·序》载汤“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即为商汤向士兵们发表的征伐夏桀的誓师辞。誓师后汤简选良车70乘,“必死”6000人,联合各“方国”军队,采取战略大迂回,绕道至夏都以西突袭夏都,桀仓促应战,西出拒汤,同汤军队在鸣条展开战略决战;决战中汤军奋勇作战,一举击败了夏桀的主力部队,桀败退归依于属国三朡;随之汤乘胜攻灭了三朡,桀率少数残部逃往南巢后不久病死在此地,汤回师西亳召开了众多诸侯参加的“景亳之命”大会,得到3000诸侯的拥护,取得了天下其主地位,从此夏朝宣告灭亡。

[color=#ff00cc]牧野之战[/color]


  商周之际 , 周武王率军直捣商都朝歌( 今河南淇县),在牧野(今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大破商军,灭亡商朝的一次决战 。 周武王继位后四年( 前1057 , 一说前1027),得知商纣王统治集团分崩离析,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率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一说还有甲士4.5万人)伐商。十二月下旬周军东进至孟津 ,与庸、卢、彭、濮、蜀(均居今汉水流域) 、羌、微 (均居今渭水流域)、(居今山西平陆南)等 8个方国部落军队及各反商诸侯军会合。周武王利用商地人心归周的有利形势,率本部及 8个方国部落军队,于次年一月初四拂晓进至牧野。商纣王惊闻周军来袭,仓促武装大批奴隶等,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一说70万,一说17万,均难确信) ,开赴牧野迎战 ,初五凌晨,周军布阵毕,庄严誓师,史称“牧誓”。武王在阵前声讨商纣罪行,统一战斗动作以保持阵形严整,严申不准杀降以瓦解商军。随即命吕望率一部精兵冲击商军前阵。商军中奴隶心向武王,纷纷倒向周军。武王以主力猛烈突击,商军土崩瓦解。纣王仓皇逃回朝歌,登鹿台自焚而死。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此役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周争取人心、翦商羽翼、乘虚进攻的谋略,对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color=#0000ff]春秋时期主要战役

周伐郑之战,郑胜

齐鲁乾时大战,齐胜

齐鲁长勺之战,鲁胜

齐楚昭陵之盟,不过没打起来。

秦晋韩原之战,秦胜

宋楚泓水之战,楚胜

晋楚城濮之战,晋胜。这是春秋史上最大的一场战争。

秦晋崤山之战,晋胜

晋楚铋之战,楚胜

晋楚鄢陵之战,晋胜

晋齐金舆山之战,晋胜

吴楚柏举之战,吴胜

吴破郢都之战,吴胜

齐伐吴之战,吴胜

越灭吴之战,越胜
[/color]
从春秋争霸战争的全过程来看,从最初的结盟称霸,发展到灭国夺地;车战逐渐为步战所代替,并出现了水战、海战;战区扩大,从两国接壤地区推进到敌国腹地;战争时间更长,已从一战决胜负,发展到长期反复较量;用兵更加灵活,注意分析敌情、捕捉战机等;对战争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著名的《孙子兵法》问世,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color=#ff00cc]周秦联合灭西戎
[/color]
(分别馆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山东滕州博物馆的先秦重器“不欺簋”簋盖与簋体,铸有铭文(152字)151字,记述了西周宣王十二年时,王命虢季子白率不欺,与进犯中原的北方猃狁战争经过和王的赏赐制度。) 


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周幽王于戏(今临潼东南),游弋于关中平原,这是游牧文化对 农耕文化的一次辉煌 胜利,春秋早期,戎狄势力在全国范围内均称强盛。

公元前770年,周室被迫东迁洛邑。[东西周便以此时间为界而分开了]

周室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全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见于《左传》的大小国家有120余个,周人退出以关中为政治中心的原王畿,随之出现的势力真空并非完全由战胜者犬戎(西戎)所填补,始立国的秦人秦襄公走上历史舞台,与犬戎展开较量,争夺周室故地。

秦是古代嬴姓部族中的一支,祖先曾佐大禹治水。商代末年,一支住西戎之地,事商王纣。西周中期,该部落一支生活在西犬丘(今甘肃天水西南)一带;另一支中,名叫非子的给周孝王养马有功,被孝王封于“汧渭之会”(一说在今陕西宝鸡境内,一说今甘肃清水县一带)的秦,从此非子这一支以秦为氏。秦与西戎早有恩怨,周厉王时,西戎攻灭西犬丘的大骆之族。周宣王即位,以非子曾孙秦仲为大夫伐戎,不胜,秦仲被俘,死于戎。秦仲儿子秦庄公始破西戎,收复西犬丘而居。护送周平王东迁的秦襄公,就是秦庄公的儿子。

秦最初的国土即今甘肃东南、陕西西部渭水流域一带,当时西戎则“侵夺歧、丰之地”,即占领至歧山、长安西南一带,这可视作西戎与秦人的最初战略相持线,但这种局面很快被秦人打破。

公元前762年,即周室东迁后的第八年,秦国终于积蓄起力量,向西戎发动进攻,向东推进,收复“汧渭之会”,迁都于秦。公元前750年,秦文公东扩地至陕西扶风、歧山一带,收编周室东迁未走、沦于西戎统治的部分周人,西戎只好退守泾水、陇山(六盘山脉)一带。公元前667年,秦德公又迁都雍(今陕西风翔东南)。这时正值春秋中期,华夏各国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通过称霸而相互联合,增强了对戎、狄的防御能力,不少戎、狄被华夏所征服。此时,秦国已推进到关中平原东部,与中原韩、晋等国接壤,西戎势力彻底退出今陕西一带。

自周宣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97年),遣兵伐大原戎不克,至公元前627年,西戎诸国在以六盘山脉为中心的西戎领土生活了170余年,固原是一派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风光,农耕势力没有染指这一带,西戎诸国在这一带立国、联合、兼并。向周王畿关中开拔时,这里是大后方。战败了,在此休养生息,消化农耕青铜文明,创造独特的游牧青铜文明。

秦鼎(铭文:咸阳一斗三升)

公元前627年,晋国在淆 大败秦军,遏制了秦国东进的势头。秦国把目光转向西北方向,觊觎西戎诸国的疆土。秦国若驱兵千里,深入西戎诸国的腹地,不知虚实,没有把握,不能下定最后决心。这时,历史又给秦国兼并西戎诸国提供了机遇,一个原为晋国人,后投奔西戎,名叫由余的人,奉戎王的指派,出使秦国,以结好秦人。秦穆公收买了由余,由余向秦人提供了西戎山川地理情况和军事实力。

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秦国第一次向六盘山脉为中心的地带发动进攻,凭借雄厚的兵力和与中原诸国作战的丰富经验,秦国推进得很顺利,他们摧毁西戎据点要塞,消灭西 戎军事实力,那似乎是一次扫荡战、“圈地战”,在秦穆公的强大攻势下,西戎一些小国从此消失于历史,仅剩元气大损的义渠戎国、乌氏戎国只好臣服于秦国。秦国势力第一次达到固原地区,秦国“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color=#ff00cc]1:北制之战(公元前718年)[/color]

中原大国中首先崛起的郑国,积极向外扩张,出兵进攻临近的卫国。卫国急忙调遣属国南燕的军队抗击郑国的进攻。郑军北上,还未定出国门即遇到了南燕军队。郑庄公派祭足、原繁、泄驾率领三支军队从正面逼近燕军,吸引其注意力,另源公子曼伯、子元偷偷地迂回到燕军的侧后北制 (今河南荣阳把水镇) 。燕军不了解郑军的意图和部署,认为北制地形险要,放松了戒备,仍按传统正面进攻战法,专注正面之敌。六月,曼伯、子元乘燕军不备,突然从背后发起进攻,大败燕军。这是史书上首次记载迂回袭敌取胜的战例,一直是后世用兵的鉴戒。

[color=#ff00cc]2:北戎之战(公元前 714年)[/color]

春秋初年,住在郑国北方的戎人,统称北戎。周桓王六年(公元前 714年),北戎趁中原各诸侯国混战的机会,南下攻郑。北戎多步兵,机动灵活,郑国多车兵,受地形限制。郑庄公伯敌人迂回袭击自己,征求大臣抗敌意见。公子突认为:北戎兵装备虽轻,但不整齐,贪心很大,胜不相让,败不相救,主张用诱敌战术,设伏歼敌。庄公采纳了公子突的建议,挑选一部分兵力担任诱敌任务,派大夫祝聃(单)率主力分三处埋伏于敌必经之路。交战后,郑军与敌稍作接触,即假装败退,并丢弃许多财物。戎军前队见有利可获、遂紧迫不舍,于是被诱入包围圈。郑伏兵突然发起进攻,将敌截成数段,全部消灭。敌后队见前队被歼,争相逃命,郑军乘胜追击,大败戎军。

[color=#ff00cc]3:襦葛之战(公元前 707年)[/color]

春秋初年,周王室衰弱,郑国称霸中原。郑庄公专横跋庭,挟天子以令诸侯,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周、郑两国矛盾日深。周桓王十三年 (公元前 707年) 秋,桓王调集陈、蔡、魏等国军队联合攻郑,战于襦葛 (今河南长葛东北)。周分三军:右军配属蔡、魏军,左军配属陈军,桓王亲率中军主力。郑军亦分三军迎战,决定先攻周军薄弱的两翼,再集中兵力攻击周军中军。郑庄公还改变了传统的车战队形,布成“鱼丽阵 ”,即将原随车后的步兵分散配置于战车左、右、后三方,填补了战车之间的空隙,收到了车步协同相互掩护的效果,攻防更加自如。交战开始,郑军先从两翼发起进攻,陈军一触即溃, 蔡、魏军纷纷败逃,周军左右两军阵脚大乱,中军更加孤立。随后,郑军从左右向周军中军实施钳形攻击,中军主力亦投入战斗。周中军三面受敌而大败。桓王中箭受伤,急忙退军。从此,周王室威信扫地,大国纷争四起。

[color=#ff00cc]4:长勺之战[/color]

春秋初期,齐、鲁两个大国为了争霸时有冲突。周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 685年),齐国为继承王位而发生内乱,鲁国扶持公子纠争夺王位,与齐结仇。齐公子小白抢先即位,称齐桓公。次年春,齐桓公不听管仲先修内政、待机而动的劝阻,急于征服鲁国,以报前仇。鲁庄公决心应战。这时,有个叫曹刿(贵)的贵族求见庄公提出建议。曹刿问庄公:“你靠什么来打仗呢? ”庄公以衣食不独自享受,分给臣下,并对神守信作答。曹刿认为:“这些小恩小惠无利于老百姓,他们是不会跟从你的,神也不会为你降福。”庄公又说:“对民间诉讼一定要按照实际情况慎重 处理。”曹刿说:“这倒是尽职尽责,定会得到人民的支持,取胜才有根基。”曹刿自告奋勇请求与庄公同赴战场,庄公应允。
齐、鲁两军对阵于长勺 (今山东曲阜北,一说为莱芜东北) ,鲁庄公立即命令击鼓攻敌,被曹刿劝阻。曹刿深知齐强鲁弱,绝不能先下手。齐军见鲁军按兵不动,恃强两次击鼓发动进攻,因鲁军阵脚不乱,均未奏效。两次进攻,齐军不仅损耗了体力,而且锐气大减,当齐军第三次击鼓发起冲击时,已是兵疲意沮,战斗力大大削弱。曹刿抓住时机,建议庄公实施反击。鲁军“一鼓作气”击溃了齐军。庄公下令追击,又被曹刿劝阻。曹刿怕齐军佯败设伏,亲自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痕迹,又爬到车前扶手的横木上眺望齐军的旗帜,证实齐军确实溃败以后,才请庄公下令追击,将齐军逐出国境。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就举了长勺之战的例子。他说:“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color=#ff00cc]5:灭虢之战(公元前 658年)[/color]

春秋初期,晋国传至献公,积极扩军,拓展疆土。晋献公为了夺取崤函要地,决定南下攻虢 (国,都上阳,今河南陕县境),但虞(今山西乎陆北)邻虢的北境,为晋攻魏的必经之途。晋献公害怕二国联合抗晋,遂采用大夫旬息各个击破之计,先向虞借道攻虢,再伺机灭虞。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 658年),晋献公派荀息携带美女、骏马等贵重礼品献给虞公,请求借道攻虢。虞公贪利,又被荀息花言巧语所迷惑,遂不听大臣劝阻,不但应允借道,还自愿作攻虢先锋。当年夏,晋虞联军攻下虢国重镇下阳 (今山西平陆境) ,使晋控制了虢虞之间的要道。二十二年,晋又故计重演向虞借道。宫之奇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明虢、虞地理相连,利害攸关,虢亡虞必亡,劝虞公绝不能答应借道。但虞公认为:晋、虞是同宗,不会相欺,拒不听劝。十月十七日,晋军围攻虢都上阳。十二月初一破城灭虢。后晋班师暂住虢国休整。晋军乘虞不备,发动突然袭击,俘虞公,灭其国。虢、虞亡国的惨痛教训,使后世加强了弱国联合抗击强国的思想。

[color=#ff00cc]6:泓水之战(公元前638年)[/color]

春秋中期,齐桓公死后,中原失去霸主,弱小的宋国不自量力欲代齐称霸。周襄王十四年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联合卫、许、滕三国出兵进攻臣服于楚的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援,楚成王发兵攻宋以救郑。宋襄公闻讯急忙从郑撤军回国迎战楚军。十一月初一,两军到达泓水 (今河南拓城北) 两岸。宋军在北岸已布成阵势,且有天然水障。楚军恃强进攻,当其正在渡河时,协助宋襄公指挥的大司马公孙固(一说子鱼)建议对楚军发起进攻。宋襄公却认为:仁义之师“不推人于险”,拒绝了公孙固半渡而击的建议。在楚军渡过河之后,尚未列成阵,正处于混乱之际,公孙固又建议宋襄公下令攻击。襄公认为:“不鼓不成列”,即不攻击没有列好阵势的敌人,是古代打仗的成法,这一古训是绝对不可违背的,又拒绝了公孙固的建议。直到楚军列好阵势,襄公才下令攻击。结果宋军大败,襄公亦受重伤,不久死去。

[color=#ff00cc]7:城濮之战(公元前 634年)[/color]

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争夺中原霸权,楚国为阻止晋国南下,便与其邻国曹、卫结盟,作抗晋前哨。周襄王十九年(公元前 634年)冬,楚成王又以宋背楚从晋为名,联合郑、陈、蔡、许等国出兵进攻宋都商丘。宋向晋求救,但晋、宋两国之间隔着曹、卫两国,晋文公见楚联军势力强大,怕劳师远征于晋不利,决定先攻弱小的曹、卫两国。楚国识破了晋国的企图,不为所动,仍继续围攻宋都。宋再次派人求救。晋文公为难了,不救,宋晋必绝交,等于放弃求霸;救吧,孤军深入,实无取胜把握;想请齐、秦相助,又怕两国不答应。后来,晋文公采纳了元帅先轸之谋:让宋贿赂齐、秦,托他们劝楚撤兵,并将曹、卫一部分土地送给宋国,楚见盟国土地被宋占去,必定拒绝齐、秦的调解,这样可以加深齐、秦与楚的矛盾,打消其观望态度,站在晋国一边,同时也可断绝宋国降楚的念头。后来,如晋所料,果然出现了晋、齐、秦、宋联合对楚的局面。

[color=#ff00cc]8:崤之战(公元前 628年)[/color]

春秋中期,秦国欲霸中原,但东出道路被晋所阻。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 628年)秦穆公得知郑、晋两国国君新丧,不听大臣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晋襄公为维护霸业,决心打击秦国。为不惊动秦军,准备待其回师时,设伏于崤山险地而围歼之。十二月,秦派孟明视等率军出袭郑国,次年春顺利通过崤山隘道,越过晋军南境,抵达滑(今河南偃师东南),恰与赴周贩牛的郑国商人弦高相遇。机警的弦高断定秦军必是袭郑,即一面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一面派人回国报警。孟明视以为郑国有备,不敢再进,遂还师。晋国侦知,命先轸率军秘密赶至崤山,并联络当地姜戎埋伏于隘道两侧。秦军重返崤山,因去时未通敌情,疏于戒备。晋军见秦军已全部进入伏击地域,立即封锁峡谷两头,突然发起猛攻。晋襄公身著丧服督战,将士个个奋勇杀敌。秦军身陷隘道,进退不能,惊恐大乱,全部被歼。

详细阅读材料:

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 628年)秦穆公得知郑、晋两国国君新丧,不听大臣蹇叔等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晋襄公为维护霸业,决心打击秦国。为不惊动秦军,准备待其回师时,设伏于崤山险地而围歼之。十二月,秦派孟明视等率军出袭郑国,次年春顺利通过崤山隘道,越过晋军南境,抵达滑(今河南偃师东南),恰与赴周贩牛的郑国商人弦高相遇。机警的弦高断定秦军必是袭郑,即一面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一面派人回国报警。孟明视以为郑国有备,不敢再进,遂还师。

  晋国侦知,命先轸率军秘密赶至崤山,并联络当地姜戎埋伏于隘道两侧。秦军重返崤山,因去时未通敌情,疏于戒备。晋军见秦军已全部进入伏击地域,立即封锁峡谷两头,突然发起猛攻。晋襄公身著丧服督战,将士个个奋勇杀敌。秦军身陷隘道,进退不能,惊恐大乱,全部被歼。在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春秋争霸时期,本有联姻关系的秦晋两国,由于都想当霸主,一直明争暗斗。晋文公死后,由争夺郑国而矛盾公开,晋襄公在秦军的必经之路崤山埋伏下重兵,将有300辆战车的秦军全歼。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崤山之战。崤山之战讲的是秦穆公未听主政大夫蹇叔孤军远征不易成功的劝阻,命令孟明视等三位大将远袭郑国没有得手,反在归途中遭遇晋军,结果秦军全军覆没,三位大将被擒。崤山之战秦军大败,晋国却也失去了原先晋文公时的秦晋之好的格局,之后秦国长期和晋国对抗,并转而和楚国结盟,直至三家分晋。

  秦穆公用人有其独到之处,崤山之战的失败秦穆公自责未听信于蹇叔,被晋国放回的孟明视等人并未被追究败兵之责,反而是继续担任原来的职位,两年后秦国再派孟明视攻晋,仍然失败,秦穆公对其越发尊重,结果孟明视感恩戴德,勤治朝政,秣马厉兵,一年后和晋军再战时,终于将晋并打得落荒而逃,秦穆公乘胜追击,晋军吓得不敢应战。秦穆公渡过黄河,重新埋葬了死于崤山的秦军将士,为他们发丧志哀,痛哭三日,并告诫全军,当初未听蹇叔建议,以致兵败,现在做此告誓,让后人记住他的过失。后人感曰:秦穆公看人不片面,不因一恶而弃其善,所以终于得到了孟明视这样的贤臣良将。


[color=#ff00cc]9:邲之战(公元前 597)[/color]

春秋中期,楚庄王继位后,国势日强,欲霸中原,与晋斗争日益激烈。地处中原要冲的郑国成为两国争夺的焦点。周定王十年(公元前 597中)六月,楚庄王率军攻破郑都新郑(今属河南),郑降楚。当楚围郑时,晋景公派中军元帅荀林父率上、中、下三军救郑。行至黄河边。本不想与楚决战的荀林父闻郑已降楚,即欲回师,但中军副将先彀(湖)怕晋失霸业,反对避战回师,拒不从命,自率中军一部渡河。荀林父怕受“失属亡师”之罪,被迫命令全军尽渡。进至邮地 (令河南荣阳东北)扎营。楚军进至逯(盐,今郑州北) ,得知晋军渡河来攻,庄王及孙叔敖考虑到此行目的已经达到,无意与晋决战,遂率军南撤。后来伍参又向庄王进言:荀林父新上任,号令不行,将帅矛盾,晋军必败。我们是大国之君,避战于晋臣,是国家的耻辱。庄王听后,下令停止撤退,决心击败晋军,以坚定郑国附楚之心。
楚庄王叫郑国派人出使晋营劝战,以加深晋军内部矛盾。果然,晋军战和两派意见尖锐对立,相持不下,荀林父无所适从。为麻痹晋军,庄王两次派人至晋营求和,以懈其备。荀林父因将不听命,本无胜利把握,又被楚一再遣使求和的假象所迷惑,未作任何战斗准备,并和楚使约定盟期,以图尽快班师。楚庄王见时机成熟,为激怒晋军主战将领,故意派人冲击晋营。荀林父仍无动于衷,一心与楚订盟,并接受魏绮(奇)、赵旃(沾) 二人要求赴楚营约盟,但二人因私怨反而前去挑战。晋上军主将士会料定二人此行必激怒楚军,遂在敖山下设伏,以防事变。魏绮前往楚营被逐,赵旃又率军冲入楚营, 楚庄王立即率 30乘兵车追逐赵旃。孙叔敖误以为庄王陷入晋军,遂率三军攻击前进。荀林父正待楚使前来订盟,忽闻楚大军迫近,惊慌失措,急令全军后撤。楚军发动全面进攻,晋军完全失去指挥,死伤惨重,只有晋上军设伏未动,得以保全,从容撤退。楚军胜利进驻呦地,不久凯旋回国。经此一战,楚代晋取得中原霸权。

[color=#ff00cc]10:鞍之战 (公元前 591年)[/color]

邲之战后,晋国霸业衰落。景公继位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发愤图强,想争取与楚国通好的齐国背楚从晋,但齐顷公见晋国打不过楚国,自己又是个大国,对晋使臣克极不礼貌。周定王十六年 (公元前 591年),晋、卫联合攻齐,迫齐与晋结盟。齐、鲁因边界纠纷结成世仇。十八年,齐又背叛晋国并联合楚国进攻与晋结盟的鲁国,还打败了助鲁的卫国军队。晋国见联齐不成,遂应鲁、卫要求,派邹克率兵车 800乘及戎人步兵攻齐。齐顷公闻讯东撤,晋、鲁、卫联军尾追至糜笄(机)山下。六月十七日,两军列阵于鞍(今济南西北)。齐顷公求胜心切,自恃齐军勇猛,蔑视晋军,马不披甲,领兵冲向晋军。激战中,晋军主帅邰克中箭,力不能支,欲退回营。驾车的驭者解张虽也负伤,仍坚持一手驾车一手代郁克击鼓指挥,并与车右郑丘缓协同,鼓舞晋军奋勇拼杀,终于大败齐军。齐顷公引残兵而逃,联军一直尾追至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迫齐割地求和,与晋结盟。

[color=#ff00cc]11:鄢陵之战[/color]

春秋中期,晋、楚争霸中原。周简王七年(公元前 579年)双方议和但都无诚意。十年,楚国进攻位于中原要冲的郑、卫,迫郑叛晋从楚。次年,晋厉公决心重振霸业,率兵伐郑。楚共王得到消息,率楚军及戎兵救郑。两军战于郑地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
楚共王想在援晋的齐、鲁、宋、卫军队到达之前,以优势兵力速战速决,于是挑选一个古代最忌用兵的晦日一一六月二十九日,利用早晨的大雾掩护楚军迫近晋军营垒布阵。晋军营前有一片泥沼,不便兵车机动,处境十分不利。有的将领主张坚守待援,暂不出战。但晋厉公想,援军到来尚需时日,战场形势瞬息万变,难以预料,决心与楚一战。遂排除不战意见,采纳将士之谋:在营内布阵,并立即着手改善条件,下令将营内井、灶填平,扩大了空间,就地将上、中、下、新四军排列成阵。这样,既解决了出营布阵的困难,又可隐蔽自己的部署调整。楚共王登车观察晋军阵势,看了半天也不得要领。晋厉公在楚旧臣苗责(奔)皇的陪同下,观察楚军阵势,针对楚军精锐集中于中军的情况,苗责皇建议:分晋军精锐加强两翼,先攻破楚军薄弱的左、右军,尔后,集中力量围歼其中军。厉公采纳了他的建议,迅速调整了部署。晋军先发制人,开营发起进攻,沿泥沼两侧前进。楚共王见晋厉公所在中军兵力薄弱,率领王族亲兵兵车及中军攻击晋厉公,被晋大夫魏铮射中左目而被迫后退,故未能及时支援两翼。楚军得知共王负伤。军心动摇。晋军趁势猛攻楚左、右军。楚右军及郑兵最先不支退却,从而影响了中、左军,楚军阵势大乱,伤亡惨重,公子伐被俘,只能收兵。晋军亦停止进攻。经此一仗,楚军虽然失利,但主力尚存,遂利用夜晚积极修整兵器,补充兵源,准备来日再战。楚共王召集主帅子反商量应敌之策,子反却因醉酒无法议事及指挥作战,自料难以取胜,遂率军回师。



[color=#ff00cc]12:鸡父之战[/color]

(春秋后期,吴与楚争霸江淮。周敬王元年 (公元前 519年 ),吴王僚率公子光发兵进攻楚地州来(今安徽风台)。该地是吴国从陆路西进的必经之地,曾两次落入吴手,复为楚据。楚平王见吴兵再次来攻,派司马伟越率领楚、顿、胡、沈、蔡、陈、许七国联军往援。令尹子瑕带病督军,不幸途中病故。伟越率军撤至鸡父(今河南固始东 )。此时,吴军已移师钟离设防待机。吴王见楚军势大,对是否再进迟疑不决。公子光认为,敌虽众而心不齐,主帅新丧,伟越威信不高,号令不行,只要分师先破弱敌,定能以奇制胜。吴王采纳其建议,继续挥师前进并选择了古代最忌用兵的晦日七月二十九日突然出现在鸡父战场。伟越仓促应战,把六国军队放在前面以掩护后边的楚军。吴王令 3000名囚徒在前诱敌, 先攻胡、沈、陈三国军队,结果诱兵一触即溃,胡、沈、陈三国军队紧迫不舍,争抢俘兵,阵势大乱。吴军主力乘机出击,俘胡、沈国君及陈大夫 聂,随后又释放胡、沈军的俘虏,让他们逃奔许、蔡、顿军传呼“国君被杀”,吴军趁机随后呐喊冲击,三军震动,惊慌溃逃。楚军失去掩护,又未列阵,自知不敌而逃。吴军攻占州来。
公元前 519年 )

[color=#ff00cc]13:柏举之战 (公元前 515年)
[/color]
春秋末期,吴国崛起,与楚长期争霸江淮。周敬王五年(公元前 515年),吴国阖闾继位后,采取疲楚误楚方针,派一部兵力游击袭扰楚国边境,长达六年之久,使楚国疲于奔命,极大地削弱了楚军的战斗力。

《史记·卷六十五》中有:“(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这里所说的“西破强楚,入郢”一事,就是春秋末期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爆发的著名的吴楚柏举之战。

  吴国是春秋晚期勃兴于南方地区的一个国家,它在发展过程中,与南方地区的强国楚国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以至长期付诸武力,兵戎相见。从公元前584年第一次“州来之战”起,两国之间在短短的60余年时间里,曾先后发生过十次大规模的战争,其中吴军全胜六次,楚军全胜一次,互有胜负三次。总的趋势是,吴国逐渐由弱变强,开始占据战略上的主动地位。它终于导致了吴楚两国决定战争胜负的“柏举之战”。

  吴王阖闾是一位英明有为的君主,他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改良吏治,整军经武:“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并大胆起用伍子胥、孙武、伯嚭等外来杰出军政人才,积极从事争霸大业。这时,西方的强楚,就成了吴国胜利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换句话说,也就是只有在过去积小胜的基础上,从根本上打垮或削弱楚国,阖闾才能实现自己成为中原霸主的梦想。

  吴楚之战,势在必行。“吉人自有天助”,楚国当时的现状,为阖闾梦想得以实现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契机。

  进入春秋以来,楚同晋国长期征战,争霸中原,搞得民疲财竭,国力中衰。同时楚国内部政治黑暗,军事无能,民众怨愤,君臣离心,也给敌国创造了可乘之机。所以说,当时的楚国虽然貌似庞然大物,余威尚存,可其实早已是外强中干,是经不得风雨飘摇的,吴楚柏举之战前夕,楚国实际上已经处于战略上的被动地位了。当然,从整体实力上来说,楚对吴还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当公元前512年阖闾第一次提出大举攻楚的战略计划时,睿智的孙武即以“民劳,未可,待之”的理由加以劝阻。

  不过吴国君臣并未消极地守株待兔,他们的厉害,就在于他们从不消极等待敌方出现破绽,而是积极运用谋略,主动创造条件,完成敌我优劣对比的转换。为此,它首先伐灭楚国的羽翼——徐和钟吾这两个小国,为进而伐楚扫清道路。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是采用了伍子胥提出的“疲楚误楚”的高明战略方针。具体做法是,将吴军分为三支,轮番出击,骚扰楚军,麻痹敌手。这一措施实行了六年有余,吴军先后袭击楚国的夷(今安徽涡阳附近)、潜(今安徽霍山东北)、六(今安徽六安北)等地,害得楚军疲于奔命,斗志沮丧。

  同时,吴军这种稍尝辄止、不作决战的做法,也给楚军造成错觉,误以为吴军的行动仅仅是“骚扰”而已,而忽视了吴军这些“佯动”背后所包藏的“祸心”,放松了应有的警惕,到头来栽了大跟斗。

  公元前506年,给楚国致命一击的时机终于来到了。这年秋天,楚国大军围攻蔡国,蔡在危急中向吴国求救。另外,唐国国君也因愤恨于楚国的不断侵凌勒索,而主动与吴国通好,要求助吴抗楚。唐、蔡两国虽是蕞尔小国,但位居楚国的北部侧背,战略地位相当重要。吴国通过和它们结盟,遂可以实施其避开楚国正面,进行战略迂回、大举突袭,直捣腹心的作战计划。

  同年冬天,吴王阖闾亲率其弟夫概和谋臣武将伍子胥、伯嚭、孙武等,倾全国3万水陆之师,乘楚军连年作战极度疲惫,东北部防御空虚薄弱之隙,进行战略奇袭,吴军溯淮水浩荡西进。进抵淮汭(今安徽凤台附近,一说今河南潢州西北)后舍舟登陆,以3500精锐士卒为前锋,在蔡、唐军配合导引下,兵不血刃,迅速地通过楚国北部大隧、直辕、冥阨三关险隘(在今河南信阳南),挺进到汉水东岸。取得“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战略效果。这堪称实践孙武“以迂为直”原则的杰出典范。

  楚军在极其被动的情况下仓猝应战。楚昭王急派令尹囊瓦、左司马沈尹戍、武城大夫黑、大夫史皇等人率军赶至汉水西岸进行防御。两军隔着汉水互相对峙。

  楚军中左司马沈尹戍是一位头脑冷静的优秀军事指挥家。他针对吴军作战的特点,向统帅囊瓦提出如下建议:由囊瓦率楚军主力沿汉水西岸阻击吴军的进攻,正面牵制吴军。而由他本人北上方城(今河南方城县境),征集那里的楚军,迂回到吴军的侧后,毁坏吴军舟楫,阻塞三关,切断吴军的归路。尔后与囊瓦所率的主力实施前后夹击,一举消灭吴军。囊瓦起初同意了沈尹戍的建议,可是待沈尹戍奔赴方城后,却又听从武城黑和史皇的挑拨怂恿,出于贪立战功的心理,而一改原先商定的作战计划,采取冒进速战的方针,不待沈尹戍军完成迂回包抄行动,即擅自单独渡过汉水向吴军进攻。

  吴军见楚军主动出击,大喜过望,遂采取后退疲敌、寻机决战的方针,主动由汉水东岸后撤。囊瓦果然中计,尾随吴军而来,自小别(在今湖北汉川东南)至大别(今湖北境大别山脉)间,连续与吴军交战,但结果总是失利,由此而造成士气低落、军队疲惫。吴军见楚军已陷入完全被动的困境,于是当机立断,决定同楚军进行战略决战。

  十一月十九日,吴军在柏举(今湖北麻城)列阵迎战楚军。阖闾弟夫概认为囊瓦素来不得人心,楚军无死战之志。因此主张吴军立即主动发起攻击。指出,只要吴军一进攻,楚军就必然溃逃,届时再以主力投入战斗,必能大获全胜。但阖闾出于谨慎而否决了夫概的意见。夫概不愿放弃这一胜敌的良机,便率领自己的五千部属奋勇进攻囊瓦的军队。楚军一触即溃,阵势大乱。阖闾见夫概部突击成功,乃乘机以主力投入交战,扩张战果,大胜楚军。囊瓦失魂落魄,弃军逃奔郑国,史皇战死沙场。

  楚军主力在柏举决战遭重创后狼狈向西溃逃。吴军及时实施战略追击,尾随不舍。终于在柏举西南的清发水(今湖北安陆西的涢水)追及楚军。吴军“因敌制胜”,用“半济击”的战法,再度给渡河逃命中的楚军以沉重的打击。吴军继续追击,至雍澨(今湖北京山西南)追及正在埋锅造饭的楚囊瓦军残部,大破之。并与由息(今河南息县西南)回救的楚军沈尹戍部遭遇。经过反复激烈的拼杀,楚军又被战败,主将沈尹戍伤重身亡。至此,楚军全线崩溃,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完全暴露在吴军面前。

  吴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五战五胜,于十一月二十九,一举攻陷郢都。楚昭王凄凄惨惨,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往随国(今湖北随州)。

  柏举之战遂以吴军的辉煌胜利而告终结。至于吴军入郢后上下忘乎所以,纵暴郢都,内讧迭起,在秦楚联军的反击下,军事、政治均陷于被动,最后被迫退回吴国,那已是后事了。用孙武自己的话来说,这便是“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柏举之战是春秋晚期一次规模宏大、战法灵活、影响深远的大战。吴军灵活机动,因敌用兵,以迂回奔袭、后退疲敌、寻机决战、深远追击的战法,一举战胜多年的敌手楚国,给长期称雄的楚国以十分沉重的打击,从而有力地改变了春秋晚期的整个战略格局,为吴国的进一步崛起,进而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olor=#ff00cc]14:姑苏之战 (公元前494年)[/color]

周敬王二十六年 (公元前494年),吴、越在夫椒一战,越惨败求和,才未亡国。越王勾践在吴被扣作人质三年,受尽羞辱。回国后励精图治,积蓄国力,一心灭吴,史有“卧薪尝胆”的故事。越对外结好齐、楚、晋等国,采取各种办法麻痹吴国,怂恿吴国北上中原争霸,用以消耗其国力。

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越王句践为兴越灭吴,率军水陆并进,袭破吴国都城吴(别称姑苏,今江苏苏州)的作战。

周敬王二十六年,吴、越夫椒(今太湖中之西洞庭山,一说今浙江绍兴北)一战,越惨败几近亡国。越王句(勾)践表面卑事吴王,暗怀灭吴之志。对内励精图治,蓄积国力、军力;对外与齐、楚、晋结好,并多方麻痹吴国,怂勇吴北进中原,以消耗其力量。吴王夫差恃胜而骄,不以越国为患,一意争霸中原,继艾陵之战击败齐国之后,于三十八年春,自率全国精兵北上黄池(今河南封丘南)与晋会盟,仅派太子友等率老弱兵万人留守姑苏,为越国造成可乘之隙。

越国君臣鉴于吴国力量处于优势,且吴军出境未远,若过早进攻,必致夫差中途回军,乃暂缓出兵。直待数月之后,吴军到达远离国境的黄池,被牵制于与晋争夺盟主地位之中时,方决定集中兵力攻吴。六月十一日,句践调集习流(习水战之兵)2000、教士(经过训练的士卒)4万、君子(越王亲兵)6000、诸御(在职军官)千人,分两路向吴国进发:一路由重臣范蠡、大夫舌庸率领,从海道入淮水,切断夫差所率吴军自黄池返国之路,确保越军主力顺利实施突袭;一路由大夫畴无余、讴阳领兵一部为先锋,句践自率大军继后,从陆路北上直袭姑苏。

吴太子友闻越军来攻,即率兵至泓上(今苏州西南郊)抵御。太子友深感实力不足,主张坚守待援,火速请夫差回军。吴将王孙弥庸既轻视越军,又见越军中有其父被越俘获时所丧之旗,急欲为父报仇,不听太子友指挥,擅自率5000人出战,吴将王子地亦领兵相助。六月二十日,吴军击败越军先锋部队,俘畴无余、讴阳。次日,句践率主力到达。吴军诸将因初获小胜而骄傲轻敌,企图乘越军远道跋涉而疲惫之时将其击败,乃留王子地守城,余皆出战。越军士气高昂,句践挥军猛攻,大败吴军,俘太子友、王孙弥庸、寿于姚等将。二十二日,越军乘胜进入吴都,焚姑苏之台,缴获大批物资。

夫差在黄池与晋争盟正酣,得知越军袭破姑苏,太子被俘,遂以武力胁迫晋国让步,急忙回师。吴军长期远征,人困马乏,加之国都失守而军心涣散。夫差料反击越军无胜利把握,于回师途中派太宰伯嚭携厚礼向越求和。句践鉴于吴军精锐尚在,乃允吴议和,班师回国,伺机再战。

此战,越国以深谋远虑、乘虚捣隙取胜,由此取得对吴的战略优势。



[color=#ff00cc]15:笠泽之战[/color]




笠泽之战(Lì zé zhī Zhàn)

  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在吴越争霸战争中,越军在笠泽(又作囿,今江苏吴江一带)击败吴军的一次著名江河进攻作战。

  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率军在夫椒大败越军。越王勾践被迫请和,臣服于吴。此后,夫差恃胜而骄,急欲称霸中原,连年对外征战,对越不加戒备。勾践则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积聚力量,伺机灭吴。三十八年,勾践乘夫差率师北上与诸侯会盟于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之机,发兵攻袭吴都吴。四十二年,越又乘吴连年天灾、兵疲民饥、军队分散的有利时机,再次举兵攻吴。三月,勾践率军5万进至笠泽江南岸。夫差闻讯,仓猝起兵至江北抵御。两军夹江对阵。越王勾践先从左、右两军中抽部分兵力为左、右句卒,于黄昏时进至上、下游五里处,夜半渡江,战鼓齐鸣,进行佯攻。夫差误认为越左、右两军渡江夹击吴军,慌忙命左右上、下两军迎战。勾践乘机率三军主力,偃旗息鼓,潜涉渡江,出其不意地向吴中军发起突然袭击。吴中军大乱败退。其上、下两军不及回救,亦随之溃逃。越军乘胜猛追,再战于没(今苏州南郊外),三战于郊<今苏州城郊),均大获全胜。此后,吴国更加衰落,其霸业亦随之告终。



[color=#ff00cc]16:战国七雄兼并战争[/color]

由大国争霸的春秋时代进入七雄并立的战国时代(公元前 475至前 221年)是战争促进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春秋末年呈现晋、楚、齐、越对峙局面,各国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新兴地主阶级夺权、兼并斗争空前激烈。晋在变革中解体,最后形成“三家分晋”,魏、赵、韩变成三个独立的封建政权。齐国被新兴地主阶级代表田氏所代。处于边远地区的楚、秦、燕最终也转化为封建政权。越国因发展缓慢,被楚所灭。在淮河、泗水之间还有十多个弱小的诸侯国。魏、赵、韩、齐、楚、秦、燕所处条件较好,加之不断改革,都具雄厚实力,史称“战国七雄”。这七个强国为争夺人口、土地,兼并战争连年不断。其发展过程大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五个阶段。

前期主要是大国之间为控制、兼并小国或攻取战略要地而发生的战争,大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还未全面展开。主要包括两个阶段:

魏国称雄阶段。魏、赵、韩三家分晋后,魏国占据山西西南部富饶、险要地区,又经改革,迅速强大起来,文侯、武侯两代联合韩、赵两国四面扩张:向西夺取了秦的河西地 (今陕西北洛河南段与黄河之间地区) ;向北越过赵国边境灭了中山国;向东攻齐,进入齐的长城;向南攻取楚地直至方城以北。魏国一时声威显赫,称雄中原。

魏、齐争雄阶段。韩、赵助魏称雄后,没有得到好处,遂自求发展,致使联盟关系破裂,打了起来。这时,魏国东面的齐国,西边的秦国,逐渐崛起。齐桓公为摆脱魏的控制,征服了泗水上游附近的诸侯国,与魏争雄。秦国为夺回被魏国占领的河西地,两次大败魏军,震动中原。魏惠王时,为了打破齐、秦东西夹攻的态势,又拉拢韩、赵,使三国矛盾暂时得以缓解。但不久,赵国又与齐、宋、燕联合抗魏。齐威王利用赵、魏矛盾,图霸中原。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 354年),为争夺卫国,魏发兵攻赵。赵向齐求救。齐军在田忌、孙腹率领下在桂陵之战中大败魏军,创造了“围魏救赵”的战法。齐、秦也趁机抢占魏地。魏惠王因为韩国抵制其会盟,又于周显王二十七年发兵攻韩。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军在马陵之战中以减灶之计诱敌, 设伏全歼魏军 10万之众。齐国从此称霸中原。在齐、魏相争的同时,秦国重用商鞅改革,国势日盛,不断向东扩展,两次大败魏军,迫使魏又想附齐抗秦。周显王三十五年以后,兼并战争更为复杂、激烈。 简略。。。

[color=#ff00cc]17秦灭六国系列战役[/color]

长平之战后,六国皆弱,已无抗秦之力。各国又只图自保,甚至相互攻伐,难于形成合纵抗秦的力量。秦则坚持远交近攻的战略,攻占了韩、魏、赵大片土地。至秦王政五年(公元前 242年),齐、秦领土已接壤,阻断了赵、楚联系,对韩、魏成三面包围。秦灭六国条件已经成熟。秦王政采纳大臣建议,以破坏六国合纵为指导思想,重点打击赵、楚两国。秦王政十一至十五年,秦国四次出兵攻赵,拉开了统一战争的序幕。秦军先胜,后被赵将李牧击败。秦遂转向弱小的韩国,于十七年灭韩。这时赵国遭灾,秦国趁机实施反间计,除掉了李牧,于十七年灭了赵国。赵公子嘉奔代(今河北蔚县东北),自立为代王。接着,秦军又重创燕军主力,燕王喜与代王嘉退往辽东郡。二十二年,秦以一部兵力灭魏,进而由北南下, 先以 30万大军攻楚,不料大败而归。后派老将王翦率 60万大军再次攻楚, 终将楚国灭亡。二十五年,秦军又扫清了燕、赵残余势力,仅剩下一个齐国。二十六年,秦军避开齐国正面防御,自燕地南下,一举攻占齐都。至此六国皆平,终成统一大业。




[color=#ff00cc]18:晋阳之战(公元前 455)[/color]


前455年晋阳(今中国山西太原市西南)

  中国春秋、战国之际,晋国日益强大的卿大夫,经 过兼并,剩下赵、魏、韩、智四大贵族集团。实力最强、 独专国政的智伯瑶,逼韩康子、魏桓子割让大片领地后,又 向赵襄子索地,被拒绝,乃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公元前 455),胁迫韩、魏共同发兵攻赵。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 采纳谋臣张孟谈建议,选择民心向赵并预有准备的晋阳 (今太原西南)固守。智伯瑶率联军攻晋阳三月不下,又 围困一年多未克。至十六年,智伯瑶引晋水(汾水)灌城, 城内军民支棚而住,悬锅而炊,病饿交加,十分危急。赵 襄子利用韩、魏与智伯瑶的矛盾,派张孟谈乘夜潜出城外, 密见韩、魏大夫,以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倒戈。 在约定的一个夜间,赵襄子派人杀知伯守堤官兵,掘堤 放水,倒灌知伯军营。智氏军从梦中惊醒,乱作一团。赵 军乘势出击,韩、魏军自两翼夹攻,擒杀智伯瑶,其军逃 散。后赵、魏、韩灭知氏,瓜分其领地,逐渐形成“三 家分晋”的局面。


[color=#ff00cc]19: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color]

战国前期,齐军在桂陵(今河南长垣北)对魏军的一次著名截击战。

战国初期,魏国率先在诸侯国中进行政治军事改革,国势强盛,与韩、赵合力兼并邻国土地,令弱小诸侯称臣。而赵、韩并未获得实利,徒令魏独强,对韩、赵自身构成威胁,故三晋联盟逐渐瓦解,魏、赵、韩各自图谋发展。魏为便于统治其广袤的东部地区,加强控制东方诸侯,兼受西方强秦的胁迫,于周显王八年(公元前361)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与向中原扩张领土的齐国形成尖锐冲突。齐一度试图削弱魏在中原的势力,曾出兵攻占魏地观(今清丰南),并迫使泗上诸侯由朝魏而朝齐。然魏惠王时魏尚有相当实力,齐国必拉拢韩、赵才能达到削弱魏国的目的。

十五年,赵在齐国支持下,出兵攻魏之与国卫,取卫之漆(今长垣北)、富邱,并驻兵。魏惠王乃派将军庞涓率兵8万围攻赵都邯郸(今属河北),并征调宋国军队助战。赵成侯派麛皮求救于楚,楚宣王纳将军景舍之议,表面承诺出兵,实欲待赵、魏两败俱伤而见机取利。麛皮识破楚人意图,建议赵王与魏讲和,然赵王犹豫不决。同年,魏虽被秦乘机大败于元里(今陕西澄城南),河西重镇少梁(今韩城西南)被夺;然魏不为所动,仍令庞涓加紧攻赵。次年,赵求救于齐。

齐相邹忌主张不救。齐臣段干纶(一说段干朋)认为魏如破赵,魏势益强,于齐不利,主张救赵,提出先攻魏襄陵(今河南睢县)的作战方针,既示齐已出兵,又可待魏疲赵破之时,齐两收其利。齐威王采纳此议,派部分兵力与宋景善攴、卫公孙仓之军合攻魏襄陵,牵制魏军。同年,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救赵。

田忌主张率齐军直赴赵地解围,孙膑料敌审形,认为魏强齐弱,赴赵,以弱敌强必败;可乘魏军精锐在外,魏都大梁防务空虚之机,采取“批亢捣虚”(《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攻其必救的战法迫使魏军回救大梁,赵围自解。为争取战略主动,孙膑决计示敌以齐方将帅无能,冒粮道被市丘魏军截断之险,故意以不懂军事的齐城、高唐(今山东高唐东)二邑大夫率军一部先攻人多兵众的军事重镇平陵(今定陶东北),结果兵败战死,造成齐军固弱,指挥不力,不堪一击的假象,并掩盖齐军进军大梁的真实意图。平陵战后,孙膑迅即以轻车锐卒西进,直扑魏都大梁,将主力分散隐蔽其后,以示齐军人寡。庞涓中计,撤离邯郸,又自恃魏武卒精锐,竟弃其主力于后,率轻锐兼程赶回,企图全歼齐军于大梁。孙膑闻魏师已撤,即令齐军折向北,至魏军还师必经之道桂陵截击之,大败毫无准备的魏军,擒(一说“擒”为制服、战胜)其主将庞涓。

此战,齐军料敌而谋,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已握战略主动,又示弱骄敌,快速机动,巧施截击,终获败魏救赵之功,创造中国军事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战法,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color=#ff00cc]20:马陵之战(公元前445)[/color]


战国中期,位于中原地区的魏国逐渐强大起来,不断对邻国用兵。公元前354年,魏将庞涓引兵攻赵,包围了赵都邯郸。赵向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西来,矛头直指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庞涓闻讯立即回师自救,孙膑巧妙地在魏军南撤必经之地桂陵(今河南长垣)设伏,大败魏军,擒庞涓(后放回),史称“桂陵之战”,孙膑的这一战法后来被概括为“围魏救赵”。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又派庞涓联合赵国引兵伐韩,包围韩都新郑(今属河南省)。韩昭侯求救于齐。齐以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经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由定陶进入魏境,矛头直指与大梁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庞涓闻讯,忙弃韩而回。魏惠王深恨齐国一再干预魏国的大事,乃起倾国之兵迎击齐军,仍以庞涓为将,太子申为上将军,随军参与指挥,誓与齐军决一死战。

  孙膑见魏军来势凶猛,且敌我力量众寡悬殊,只可智取,不可力敌,便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诱庞涓上钩。他命令军队由外黄向马陵方向撤退。马陵位于鄄邑北60华里处,沟深林密,道路曲折,适于设伏。孙膑命令兵士第一天挖10万个做饭的灶坑,第二天减为5万个,第三天再减为3万个。庞涓一见大喜,认为齐军撤退了3天,兵士就已逃亡过半,便亲率精锐之师兼程追赶。天黑时赶到马陵,命兵士点火把照路。火光下,只见一棵大树被剥去一块树皮,上书“庞涓死于此树之下”8个大字。庞涓顿悟中计,刚要下令撤退,齐军伏兵已是万箭齐发。魏军进退两难,阵容大乱,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庞涓自知厄运难逃,大叫一声:“一着不慎,遂使竖子成名!”拔剑自刎。齐军乘胜追击,正遇太子申率后军赶到,一阵冲杀,魏军兵败如山倒。齐军生擒太子申,大获全胜。史称此战为“马陵之战”,称孙膑的战法为“减灶之计”。此战后,魏国由盛转衰,孙膑却因善于用兵而名扬天下。

史籍和辞书中关于马陵之战的记载和战址认定

  (桂陵之战)后十五年,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故知齐军怯,入我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精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木,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史籍和辞书中关于马陵之战的记载和战址认定刎,曰:“遂使竖子成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而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魏国和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

  齐国派田忌率兵前往,直奔大梁。魏将庞涓听到消息,放下韩国赶回,但齐军已经越过齐境而西进。孙子对田忌说:“他们三晋的军队素来慓悍勇武而看不起齐国,齐国有怯懦的名声,善于作战的人只能因势利导。兵法上说,行军百里与敌争利会损失上将军,行军五十里而与敌争利只有一半人能赶到。(为了让魏军以为齐军大量掉队,)应使齐军进入魏国境内后先设十万个灶,过一天设五万个灶,再过一天设三万个灶。”庞涓行军三天,见到齐军所留灶迹,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入我境内三天,士兵已经逃跑了一大半。”所以丢下步兵,只率轻兵锐卒,用加倍的速度追赶齐军。

  孙子估计魏军的行军速度,天黑应当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旁多险阻,可以埋伏兵马,于是把一棵大树削去树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齐军善射者持上万张弩,埋伏在道路两旁,约定好“天黑见到点着的火就一起放箭”。庞涓果然于夜晚来到削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树上写着字,便钻木取火来照明。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万弩齐发,魏军大乱失去队形。庞涓自知无计可施,军队已彻底失败,只好自刎,临死说:“总算叫这小子成了名!”齐国乃乘胜全歼魏军,俘虏了魏太子申回国,孙膑因此而名扬天下,世人皆传习他的兵法。


[color=#ff00cc]21:伊阙之战(公元前293年)
[/color]

周赧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93年),名将白起率领秦军在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大败韩、魏联军的重要歼灭战。

  经过商鞅变法而日益强盛的秦国,日益强盛。到秦昭襄王时,加快了兼并六国的步伐。乘齐、魏相持之际,首先蚕食中原要冲的韩、魏土地。周赧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94年),秦左庶长白起率军夺占韩地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并继续向韩、魏进攻。韩、魏以公孙喜为主将,率联军24万进据伊阙迎击。伊阙为韩、魏门户,两山对峙, 伊水流其间,望之若阙,地势险要。当时秦军兵力不及联军一半,且联军已据险扼守,呈对峙态势。次年,升任左更的白起,针对韩、魏两军互相观望,不愿当先出击的弱点,以少量兵力钳制联军的主力韩军,以主力猛攻较弱的魏军。魏军无备,仓促应战,迅即惨败。韩军震慑,且翼侧暴露,遭秦军夹击,溃败而逃。白起乘胜挥师追击,全歼韩魏联军,俘公孙喜,攻占伊阙,夺取五城。韩国精锐损失殆尽。秦国则以不可抗御之势向中原扩展。

  此战,白起抓住联军自保守实力,互相推诿,不肯先战这一战机,共歼灭韩、魏联军24万,攻占伊阙等5城,是先秦战史中一次较大规模的,且是以少胜多的歼灭战。战后韩、魏两国精锐丧失殆尽,被迫献地求和。白起因战功卓著擢升国尉,开始了其辉煌的军事历程。秦国也因此战的胜利以不可抗拒之势向中原扩展。

[color=#ff00cc]22:破齐之战 (公元前314年)
[/color]
乐毅破齐之战

中国战国后期兼并战争中,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攻破齐国的一次大规模进攻作战。

周赧王元年(公元前 314),力图向外扩张的齐国,乘燕国内乱,出兵占领燕都。四年,燕昭王即位,广招贤才,励精图治,欲报破国之恨。但齐为强国,燕无力单独攻齐。燕昭王采纳亚卿乐毅及策士苏秦建议,利用齐、秦、赵三强争夺宋国富庶之地的矛盾,定下诱齐灭宋、争取与国、孤立齐国、“举天下而图之”(《战国策·燕策二》)的攻齐方略。经苏秦两次入齐离间,齐湣王相继西向攻秦,南下灭宋,并欲向中原扩展,加深了齐与各国的矛盾。燕昭王趁机派乐毅等四出联络,很快形成联合攻齐的局面。

三十一年,乐毅以燕上将军职,佩赵国相印,率燕、秦、赵、韩、魏五国联军攻齐。齐湣王得知联军渡过河水(黄河),向济水挺进,急命触子为主将,达子为副将,率领齐军全部主力迎击联军于济水西。齐军苦于连年征战而斗志消沉,暴虐的齐湣王以不战即杀头、掘祖坟相威逼,更使将士离心。联军发起猛攻,触子下令退兵,只身乘车逃亡,联军乘势进击,歼灭齐军主力。达子收集残兵,退保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乐毅随即遣还远道参战的秦、韩两军,派魏军攻占原宋地,赵军夺取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拟率燕军直捣临淄,一举灭齐。谋士剧辛拘守燕军不能独力灭齐的成见,反对长驱深入,主张攻取齐国边城而还。乐毅认为齐军精锐已失,国内纷乱,燕弱齐强的形势已发生变化,坚持率燕军乘胜追击。齐将达子请湣王犒赏将士,以激励其死战,反遭申斥,士气更加低落。秦周(临淄城西)一战,齐军再败,达子战死,燕军攻入临淄。湣王出逃至莒(今山东莒县),后被以救齐为名的楚将淖齿所杀。燕昭王闻齐都已破,亲至济水慰劳燕军,封乐毅为昌国君。

为减少齐人敌对情绪,以利夺取全部齐地,乐毅严申军纪,禁止掳掠,减轻齐民赋税,并以官爵、封地笼络齐吏,争取人心。随即分兵出击:左军渡胶水,攻取胶东、东莱(今山东半岛东北部);前军沿泰山山麓东至黄海,夺占琅邪(今山东半岛东南部);右军沿河水、济水间,进据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山东鄄城北);后军沿北海(今山东淄博东北沿海一带)攻占千乘(今山东高青东北);乐毅率中军镇守齐都,指挥各军。燕军势如破竹,半年内攻克70余城。随又集中兵力围攻仅存的莒和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二城,长期相持未下(见即墨之战)。

此战,乐毅以多结与国的方略和连续进攻的作战指导而取胜,齐国则过早集中主力与强大联军决战,几致国亡,为后世用兵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color=#ff00cc]23:即墨之战(公元前284年)[/color]

中国战国后期﹐齐将田单凭借孤城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由坚守防御转入反攻﹐一举击败燕军﹐收复国土的一次著名作战。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燕将乐毅破齐﹐连克70余城﹐随即集中兵力围攻仅存的莒(今山东莒县)和即墨﹐齐国危在旦夕(见乐毅破齐之战)。时齐愍王被杀﹐其子法章在莒被立为齐王﹐号召齐民抗燕。乐毅攻城一年不克﹐命燕军撤至两城外九里处设营筑垒﹐欲攻心取胜﹐形成相持局面。

  即墨﹐地处富庶的胶东﹐是齐国较大城邑﹐物资充裕﹐人口较多﹐具有一定防御条件。即墨被围不久﹐守将战死﹐军民共推田单为将。田单利用两军相持的时机﹐集结7000余士卒﹐加以整顿﹑扩充﹐并增修城垒﹐加强防务。他和军民同甘共苦﹐“坐则织蒉(编织草器)﹐立则仗锸(执锹劳作)”(《资治通鉴》卷四﹐周赧王三十六年)﹐亲自巡视城防﹔编妻妾﹑族人入行伍﹐尽散饮食给士卒﹐深得军民信任。田单在稳定内部的同时﹐为除掉最难对付的敌手乐毅﹐又派人入燕行反间计﹐诈称﹕乐毅名为攻齐﹐实欲称王齐国﹐故意缓攻即墨﹐若燕国另派主将﹐即墨指日可下。燕惠王本怨乐毅久攻即墨不克﹐果然中计﹐派骑劫取代乐毅。乐毅投奔赵国。

  骑劫一反乐毅战法﹐改用强攻﹐仍不能下﹐企图用恐怖手段慑服齐军。田单将计就计﹐诱使燕军行暴﹐派人散布谣言,说害怕燕军把齐军俘虏的鼻子割掉,又担心燕军刨了齐人在城外的祖坟。 而骑劫听到谣言后果然照着做了。即墨城里的人听说燕国的军队这样虐待俘虏,全都气愤极了,又瞧见燕国的兵士刨他们的祖坟,恨得咬牙切齿,纷纷向田单请求,誓与燕军决一死战。田单进而麻痹燕军﹐命精壮甲士隐伏城内﹐用老弱﹑妇女登城守望。又派使者诈降﹐让即墨富豪持重金贿赂燕将﹐假称即墨将降﹐惟望保全妻小。围城已逾三年的燕军﹐急欲停战回乡﹐见大功将成﹐只等受降﹐更加懈怠。

  三十六年﹐田单见反攻时机成熟﹐便集中千余头牛﹐角缚利刃﹐尾扎浸油芦苇﹐披五彩龙纹外衣﹐于一个夜间﹐下令点燃牛尾芦苇﹐牛负痛从城脚预挖的数十个信道狂奔燕营﹐5000精壮勇士紧随于后﹐城内军民擂鼓击器﹐呐喊助威。燕军见火光中无数角上有刀﹑身后冒火的怪物直冲而来﹐惊惶失措。齐军勇士乘势冲杀﹐城内军民紧跟助战﹐燕军夺路逃命﹐互相践踏﹐骑劫在混乱中被杀。田单率军乘胜追击﹐齐国民众也持械助战﹐很快将燕军逐出国境﹐尽复失地70余城。随后﹐迎法章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正式即位为齐襄王﹐田单受封安平君。

[color=#ff00cc]24:鄢郢之战(公元前 279年)[/color]


 周赧王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公元前279—前278年),秦大良造白起率军进攻楚国鄢(今湖北宜城东南)、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的大规模作战。

  周赧王三十六年,秦昭襄王与赵惠文王在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会盟,息兵言和,解除后顾之忧。尔后,派大良造白起率军大举攻楚。楚国政治腐败,国势日衰,又有一部兵力随庄蹻远征入滇,守备薄弱。白起分析了两军形势后,采取直捣楚国统治中心地区的战略方针。率军沿汉水东下,首先攻取汉水中段要地邓(今湖北襄樊北),推进至鄢城下。鄢是楚的别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鄢失则郢危。楚为护卫都城,急调主力防守鄢。秦军强攻未能奏效,遂改为水攻。在鄢城四百里处筑堰拦水,蓄到一定高度,决堰放水。滔滔洪水吞没了鄢城,军民死伤数十万,到处漂浮尸体。秦军遂占鄢城。歼灭鄢城楚军后,白起西渡漳水和睢水(今沮水,长江支流),攻拔西陵(今湖北宜昌西),扼住长江,截断郢与西面巫郡(今四川东部、湖北西部地区;治巫,今四川巫山县北)的联系。然后沿长江东下,焚夷陵(今湖北宜昌)楚王宗庙,直逼郢都。楚顷襄王匆匆东逃,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白起追至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才停止。竟陵以西、以北广大地区皆为秦有。秦在郢地设置南郡(今湖北中部地区,治郢),委任官吏治理。

[color=#ff00cc]25:阏与之战(公元前269年)[/color]


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率军于阏与(今山西和顺西),击败秦军的一次奔袭作战。

  秦穰侯魏冉,为扩大定陶封地,派客卿灶越韩魏两国攻占齐国的刚、寿地区,由魏入秦的谋士范睢向秦昭襄王提出,攻齐刚、寿是战略错误,因中隔韩、魏,难以固守。建议采用“远交近攻”战略,使攻占土地尽为秦有。又认为地处中原的韩、魏系天下枢纽,欲兼并天下,应先用兵韩、魏以“断山东之脊”(《战国策·魏策四》)。秦昭襄王欣赏范雎的见解,任其为客卿,参与军事谋划。但北方强赵的存在,使秦对兼并韩、魏有所顾忌,遂寻机打击赵国。三十四年(前281年),秦攻取赵地3城后,赵以公子部为质于秦,并与秦签订以焦、魏、牛狐交换3城的协议。后又反悔。四十六年,秦昭襄王以赵不履行协义为由。派中更胡阳率大军攻赵阏与。赵惠文王急召名将廉颇、乐乘等,询问是否可救。两人均认为阏与距邯郸(今河北境)甚远,道路崎岖险阻,难以救援。唯赵奢认为,两军相逢勇者胜。于是,赵惠文王命赵奢率军救援阏与。赵奢军出邯郸30里即筑垒扎营,按兵不动。为隐蔽作战企图,传令军中:“有敢于谈及军事者,一律斩首”。秦军一部进屯武安(今湖北武安西南)西面,击鼓呐喊,欲诱赵军援救武安,钳制赵军。赵奢立斩一名要求救援武安的士兵,不为秦军所动。驻屯28天之久,继续增强营垒防御,造成赵军怯弱,唯保邯郸假象。秦派间谍潜入赵营探听虚实,赵奢佯作不知,令属下让其任意活动,并放归秦营,以麻痹秦军。秦间谍把赵军情况告于胡阳。胡阳大喜,认为阏与即可攻取,放松了对赵援军的戒备。赵奢遂率全军偃旗息鼓,疾驰两天一夜,赶到距阏与城50里处筑垒设营。秦军攻阏与不克,突闻赵援兵到来,仓卒分兵迎击。赵奢采纳军士许历建议,发兵万人抢占阏与北山高地。秦军后到,攻山不下。赵奢乘势,居高临下,猛击秦军。阏与守军也出城配合。秦军不支,死伤逃散过半,大败而归,阏与之围遂解。赵奢因功被封为马服君。

[color=#ff00cc]26:长平之战(周赧王四十六年)[/color]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

  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龁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长平村),以便镇抚上党之民。四月,王龁攻赵。赵孝成王派廉颇为将抵抗。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秦军多次挑战,赵国却不出兵。赵王为此屡次责备廉颇。秦相应侯范雎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散布流言说:“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赵王既怨怒廉颇连吃败仗,士卒伤亡惨重,又嫌廉颇坚壁固守不肯出战,因而听信流言,便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

  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换将领,使赵军战力下降。秦见赵中了计,暗中命白起为将军,王龁为副将。赵括虽自大骄狂,但他畏惧白起为将。所以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8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赵军乘胜追至秦军壁垒,秦早有准备,壁垒坚固不得入。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到了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括军队大败。四十几万士兵投降白起。白起使诈,把赵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小兵回赵国报信。赵国上下为之震惊。后因赵国的平原君写信给其妻子的弟弟魏国的信陵君,委托他向魏王发兵救赵,于是信陵君就去求魏王发兵救赵,魏王派晋鄙率十万大军救赵。但由于秦昭王的威胁,魏王只好让军队在邺城待命。信陵君为了救赵,只好用侯嬴计,窃得虎符,杀晋鄙,率兵救赵,在邯郸大败秦军,才避免赵国的过早灭亡。

[color=#ff00cc]27:邯郸之战(公元前260年)[/color]


周赧王五十六年至五十八年(公元前259—前257年),秦军与赵、魏、楚联军在邯郸(今河北境)进行的一次城池攻守作战。

  秦军分多路进攻赵都邯郸。因秦王听信范雎言,准赵割六城求和而退兵。当赵孝成王正准备按和约割让六城时,虞卿认为割地与秦,秦势更强,赵“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如此赵将灭亡;建议以六城赂齐国,联齐抗秦。赵王用其谋,派虞卿东见齐王,商讨合纵抗秦计划;并借魏国使者来赵连络合纵之机,与魏订立盟约;同时将灵丘(今山西境)送楚相黄歇,结好楚国,对韩、燕亦极力交好。在国内则积极发展生产,重整军备,进行抗秦准备。

  秦昭襄王见赵既违约不割六城,反而与东方诸国合纵对付秦国,遂于五十六年九月,令五大夫王陵率军攻赵。秦军长驱直入,于次年正月进抵赵都邯郸城下。赵上卿廉颇率军顽强抵抗,赵相平原君散家财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并选3000精兵,不断出击,疲惫秦军。王陵战至第二年,秦军五校(每“校”领军800人)阵亡,仍不能取胜。秦昭襄王命白起接替王陵为帅。白起认为,赵自长平之战后结亲于燕,连好于齐、楚,合纵之势业已形成,其元气恢复,国库充实,而秦军虽然胜于长平,但将士死亡大半,国内空虚。现在,却要隔着千山万水,争夺别人的国都,如果赵与诸侯盟国内外夹击,则秦军必败。白起推说旧疾复发,不肯应命。昭襄王无奈,只好令王龁接替王陵为主将,继续围攻邯郸。秦军死伤过半,仍不能下。

  魏王派晋鄙率军10万救赵。秦王派人威胁魏王说:“诸侯中有敢于救赵者,败赵后首先攻先救赵者”。魏王恐惧,命晋鄙大军暂停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观望。魏相信陵君决定救赵。他依靠魏王宠妃如姬盗得虎符,带勇士椎杀晋鄙,夺其兵权。并下令说,父子都在军中,父回国;兄弟都在军中的,兄回国;没有兄弟的独子,回家奉养父母。最后,挑选8万精兵,于五十八年进击秦军。当时楚春申君黄歇亦率军救赵到达安阳(今河南境)。秦军作战失利,秦昭襄王又令白起领兵攻赵。白起始终托病不出。秦昭襄王罢其官爵,迫使白起在杜邮(今陕西西安西北)自杀。

  十二月,魏、楚两国军队先后进抵邯郸城郊,屡败秦军。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在三国军队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王龁率残部逃回汾城(今山西侯马北);秦将郑安平所部2万余人被联军团团包围,只好降赵,邯郸之围遂解。联军乘胜进至河东(今山西西南地区)。秦军复败,退回河西(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秦国和赵、魏、楚三国签约息兵,把以前占领的河东郡还于魏;太原郡(今太原西南)还于赵;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北)还于韩。

  点评:此战,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秦昭襄王在赵国内部团结、外部合纵抗秦形势已成的情况下,单纯从兵力对比出发,认为秦强赵弱,坚持攻赵,在战略上已属失策;而在初战失利、顿兵坚城时,仍一再增兵继续强攻,置魏、楚援军于不顾,在作战指导上亦欠稳妥,因而导致失败,推迟了灭亡六国的进程。此战表明,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对于战争胜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color=#0000ff][color=#ff00ff][size=6]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战役一览表[/size][/color][/color]


[color=#6600cc]奠定中国大统一基础的几个战役——
[/color]


[color=#ff00cc]秦灭赵之战[/color]



  

  秦王政十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前229—前222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军攻灭赵国(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等)的作战。

  【过程】

  秦王政十一年(前236年),秦国乘赵与燕大战,国内空虚之机,分兵两路进攻赵国。名将王翦率一军攻占阏与(今山西和顺)、撩阳(今山西左权),将军桓齮、杨端和率一军攻占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安阳(今河北安阳西南)等9座城邑。十三年(前234年),桓齮又率军进攻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武城(磁县西南),杀死赵将扈辄,斩首10万,大败赵军,占领城池。十四年(前233年),桓齮挥军越太行山,占领赤丽、宜安两邑(今河北石家庄东南),进攻赵国腹地。赵王急调在北方戍边抵御匈奴的名将李牧,带兵抗秦,在肥(今河北晋州西)大败秦军(参见肥之战)。桓齮畏罪逃燕。

  秦王政十五年(前232年),秦军又分两路进攻邺和狼孟(今山西阳曲)、番吾(今河北灵寿西南),亦被李牧军击败(参见番吾之战)。但赵军也损失惨重,只得退守都城邯郸(今河北境)。

  此后秦军经过三年休整。秦王政十七年,正当秦军灭韩时,赵国遇到严重旱灾,国内缺粮,人心浮动。秦在稳定占领区形势,将韩地改建为颍川郡后,立即转用兵力于赵,于秦王政十八年派军乘赵大饥之机从两个方向对赵国发动进攻。王翦率上地(今陕西北部)兵,羌瘣率羌兵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杨端和率河内(今河南新乡一带)兵,分由南北夹击邯郸。赵王派李牧和司马尚率军抵抗。李牧仍采用筑垒固守,避免仓促决战的方针。秦军屡攻不胜,形成相持。

  王翦利用赵王迁庸碌无知、其宠臣郭开贪财好利和嫉贤妒能的弱点,使用反间计。一方面停止进攻,保持对峙,派使者去赵营见李牧谈和,一方面派间谍携重金潜入赵都,贿买郭开,散布流言,诬告李牧私自与秦讲和,相约在破赵后分地代郡。赵王迁听信谗言,遂命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为将。李牧拒不受命,被赵王杀死。李牧治军有方,爱护部属,在边防与官兵共同生活、战斗多年,颇得士心,被杀后军心涣散,部队解体。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三月,王翦军乘势猛攻,一举击败赵军,杀赵葱,占东阳(太行山以东)。颜聚惧逃。十月,王翦、羌瘣军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公子嘉带领宗族数百人逃代(今河北蔚县四北),自立为王。但此时赵国已名存实亡,秦于赵地设邯郸郡。

  代地赵军与燕军联合驻上谷易水(今河北怀来西北),企图阻止秦军继续北进。二十一年(前227年)又为秦军击败。至二十五年(前222年),王翦之子名将王贲率军在攻灭燕赵残余势力后,破代,俘代王嘉。赵彻底灭亡。

  【点评】

  赵国是战国时期实力仅次于秦国的国家:有一大批军事将领,如武灵王、廉颇、赵奢、李牧、庞煖等,尤以廉颇、李牧最为著名,其才能亦不在白起、王翦之下;军队也有数十万精锐之师;赵国因连年同秦作战,百姓也十分熟悉军事。但其君主多为无能之辈,对奸佞之臣言听计从,长平之战战死四十五万,精锐尽失,即便再有千百个廉颇和李牧,最后也难逃灭亡。


[color=#ff00cc]秦灭楚之战[/color]

秦王政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公元前226—223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军攻灭楚国(今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大部等地)的作战。

秦王政二十一年,秦将王贲率军进攻楚国北部,开道击魏,揭开了攻灭楚国的序幕。这年,秦王赵政又派李信和蒙武率20万大军,乘楚国内讧之机,分兵两路进攻楚国。二十二年(前225年),李信率一军进攻平舆(今河南平舆西北),蒙武率一军攻打寝(今河南沈丘东南),均击败楚军,会师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楚王派将军项燕率军抵抗。项燕挥军尾随秦军,追击三天三夜,乘秦军轻敌无备,在城父发起突然袭击,大败秦军,占其两座营垒,杀死7名都尉。李信带残兵逃回。秦王赵政认识到楚虽已衰弱,但毕竟地广人众,仍具有一定实力,非轻易可灭。他亲赴频阳(今陕西蒲城西)王翦家,敦请其统兵出征,并按其要求调军60万归其指挥。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和蒙武率领60万大军再攻楚国。攻占平舆后,楚国征调全国兵力,命项燕率领与秦军决战。王翦采取了坚壁自守,避免决战,养精蓄锐,伺机出击的作战方针。楚军多次挑战,终不肯出。王翦与士兵共同生活,并关心其饮食、起居,注意其劳逸结合,同时开展投石和跳远运动,以提高士兵的体力及战斗技能。楚军求战不得,日久斗志松懈,项燕只好率军东撤。王翦抓住战机,挑选精兵在前,实施追击,在蕲(今安徽宿州东南)南大败楚军,杀死项燕。秦军乘势攻取了楚国的许多城邑。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领秦军继续向楚国纵深进攻,一举攻破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俘楚王负刍,楚亡。王翦继续进军江南,占领楚国全部土地。秦在楚地设立楚郡,不久,又分为九江郡、长河郡和会稽郡。

 点评:灭楚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疲敌制胜的典型战例。秦军改变了轻敌冒进的错误,采取“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兵法·军争》)的作战方针,是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olor=#ff00cc]秦灭齐之战
[/color]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军攻灭齐国(今山东境)的作战。

  齐国自济西之战(前283年)受到燕军重创以来,实力一直未能恢复。秦国在远交近攻的方针下,采取一切非军事手段,争取齐国中立,以削弱六国抗秦的力量。齐君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对秦亦采取结好政策,不敢支援其他五国抗秦。由于齐王建“事秦谨”,所以“王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丞相后胜为秦国重金收买,只幻想与秦联盟,既不与各国合纵抗秦,也不在本国加强战备。齐王完全听信了后胜的主张。直到秦国攻灭了五国以后,齐王才感觉到秦国的威胁,慌忙将军队集结到西部,准备抵御秦军进攻。二十六年,秦王以齐国拒绝秦国使者访齐为由,避开了齐国西部主力,命王贲率领秦军由原燕国南部(今河北北部)南下进攻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北)。齐军士气本不旺盛,对秦军突然从北攻来,更是措手不及。迅速土崩瓦解。秦军一举攻占临淄,俘齐王建,齐亡。秦王在齐设置齐郡和琅邪郡。

  此战,秦军采用避实击虚,侧翼进攻的战略,轻而易举地攻灭齐国。秦对齐的作战势如破竹,取胜是必然结果。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秦军在灭齐时,吸取了灭楚轻敌失利的教训,避开了齐国正面,由燕南下,乘虚而入,直插临淄,令齐人猝不及防,因此顺利地完成了灭齐任务。至此,秦全部灭亡了赵、韩、燕、楚、魏、齐六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color=#ff00cc]从秦到两汉之间的大型战役
灭秦的决战——巨鹿之战[/color]



秦末,反秦名将项羽率领楚地义军歼灭秦军章邯、王离主力的重大作战。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军阀混战。

  公元前208年,赵王歇被秦军将领王离率领20万大军围困在巨鹿(今河北平乡),无奈之下派使者向楚怀王求援。当时秦军十分强大,没有人敢前去迎战。项羽为报秦军杀叔父项梁之仇主动请缨,于是楚怀王便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六万余以解巨鹿之困。

  援赵大军进至安阳(今山东曹阳东南)后,宋义被秦军的气焰所吓倒,逗留46天不敢前进。项羽痛斥宋义的怯懦行为并杀死了他。楚怀王遂封项羽为上将军,并令英布和蒲将军两支起义军也归其指挥。

  项羽先派遣部将英布、蒲将军率领两万人为先锋,渡过漳河,切断秦军运粮通道。然后,项羽亲率全部主力渡河,并下令全军将士破釜沉舟,每人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示决一死战之决心。项羽对将士们说:“我们这次出兵巨鹿,有进无退,三天之内,一定要打败秦军。”

  项羽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奋勇死战,九战九捷,大败秦军。此时,齐、燕等各路援军也冲出营垒助战,最后俘获了秦军统帅王离,杀了其副将,巨鹿之困因而得解。



  前207年12月,项羽率起义军到达巨鹿县南的漳水,立刻派遣英布和蒲将军率2万义军渡过漳水,援救巨鹿,初战告捷。接着,项羽率领全军渡过漳水,命令全军破釜沉舟,只带三日粮,以示不胜则死的决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巨鹿,断绝秦军粮道,包围了王离军队。

  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军把王离的军队包围起来,个个士气振奋,越打越勇。一个人抵得上十个秦兵,十个就可以抵上一百。经过九次激烈战斗,活捉了王离,杀死了秦将苏角,其他的秦军将士有被杀的,也有逃走的,围巨鹿的秦军就这样瓦解了。

  当时,各路将领来救赵国的有十几路人马。可是他们害怕秦军强大,都扎下营寨,不敢跟秦军交锋。这回儿,听到楚军震天动地的喊杀声,挤在壁垒上看。他们瞧见楚军横冲直撞杀进秦营的情景,吓得伸着舌头,屏住了气。赶到项羽打垮了秦军,请他们到军营来相见的时候,他们都跪在地下爬着进去,连头也不敢抬起来。

  大家颂扬项羽说:“上将军的神威真了不起,自古到今没有第二个。我们情愿听从您的指挥。”

  打那时候起,项羽实际上成了各路反秦军的首领。

  巨鹿解围后,章邯军退至棘原(巨鹿南),项羽军驻漳水之南,两军对峙,秦军的连续失败使章邯不见信于秦朝廷。项羽抓住时机,派蒲将军击秦军于漳水南岸。接着又亲率大军破秦军于汗水。章邯固守棘原与项羽对峙,派部将司马欣向秦廷告急求援。当时,秦廷赵高专权,猜忌将相,欲杀司马欣。司马欣潜回棘原,劝章邯早图良谋。章邯在降楚、退军之间犹豫不决。项羽派蒲将军率军日夜兼程渡三户津(古漳水渡口,今河北滋县西南),断秦军归路,自率主力大败秦军。在项羽的沉重打击下,章邯进退无路,不得不于前207年7月在洹水南殷墟(今河南安阳)率其部众20万投降项羽。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它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而项羽以六万破二十万,如此悬殊的战果令无数后世人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景仰。




[color=#ff00cc]汉王朝建立的决战——垓下之战[/color]


垓下之战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固镇濠城沱河南岸,一说今河南淮阳、鹿邑间)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韩信、彭越等人的军队,无法对楚军进行最后的合围。于是,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

  随后,九月,西楚霸王项羽率十万楚军绕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线路向楚地撤军。刘邦也欲西返。

  但是,正当刘邦打算率军西返之时,张良、陈平却建议撕毁鸿沟和议,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自其背后发动偷袭。张、陈二人认为:“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建议“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史记·项羽本纪》)。

  刘邦于是采纳二人建议,遂背约,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作战。大军追至夏南时,刘邦约集韩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围楚军。

  五年十月,刘邦亲率主力大军追击十万楚军至固陵(今河南太康)。但此时,韩、彭二人没有一个出兵配合刘邦。项羽知道后大怒,于清晨在此地发动突然反击,斩杀汉军近两万余人,再次将汉军击败。刘邦慌忙率军退入陈下,并筑起堡垒坚守不出,而楚军又一次合围了刘邦。

  坚守壁垒的刘邦向张良询问:“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张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于是,刘邦采纳张良的意见,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就这样,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营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垓下之战随之开始。

  齐王韩信亲率大军从齐地南下,占领楚都彭城和今天苏北、皖北、豫东等广大地区,兵锋直指楚军侧背,自东向西夹击项羽;

  梁王彭越率军数万从梁地出发,先南下后西进,于刘邦本部军共同逼楚军后退;

  汉将刘贾率军数万会同九江王英布,自淮北出发,从西南方发动对楚地的进攻,先克寿春,再攻下城父并将此城军民全部屠尽;

  而镇守南线的楚将大司马周殷却在此时叛楚,先屠灭六县,再与英布、刘贾会师,随后北上合击项羽;

  同时,得到关中兵丁补充的刘邦则率本部军二十多万出固陵东进;

  汉军五路大军、合计近七十万之众,形成从西、北、西南、东北四面合围楚军之势,项羽被迫率十万楚军向垓下后撤。

  汉五年十二月,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五路大军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一说今河南淮阳、鹿邑间)基本完成了对10万楚军的合围。刘邦立刻任命韩信为联军统帅,指挥大军作战。韩信命刘贾、英布军自南将楚军外围出路全部封闭,命彭越军自北封闭通路,韩信亲率自军主力三十万于刘邦本部军二十万合成一股,向困守垓下的十万楚军发起进攻,展开决战!

  当时的情况,楚军处于绝对劣势:

  一、西楚国位于长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均已失陷,十万楚军成为绝对的孤军;

  二、楚军缺粮已经几个月,士兵饥饿,军队根本没有半点补给;

  三、汉军联兵约五十万以上,且精力饱满、粮食充足、士气旺盛,而项羽孤军十万,连续久战疲惫,决战之时已是十二月的大冬天,而楚军刚从广武前线上撤下来,未经补给,多为穿着夏秋季的装备,寒冷饥饿,士气溃散;

  四、汉军分五路有秩序推进,先占楚土,再行合围,步步为营,包围圈完善,楚军难以发动突然性的反攻;

  五,楚军离江东五郡距离遥远,即使冲破包围圈,也很难在汉军的追击下及时回到己方领土,可以说是“突围无效”。

  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韩信三十万主力于刘邦本部军合兵一股,向盘距于垓下困守的十万楚军发起了最后的进攻!

  韩信将主力大军排出了这样一个阵形:韩信亲率三十万大军居中,为前锋主力;将军孔熙率军数万在韩信军左方;陈贺率军数万在韩信军右方;刘邦率本部主力尾随韩信军跟进,将军周勃率军断后。

  而项羽方面,对于楚军而言,现在的情况即不能守、也不能退。

  后勤断绝、无粮而守,无异于坐以待毙,等死!

  就这样,战斗打响了:

  首先,韩信率本部军先行向楚军发动挑衅性进攻。项羽立刻率十万楚军发动中央突破作战,矛头直制韩信本部。项羽亲自率军出击,冲锋在前,楚军以骑兵在前、步兵在后随其冲锋。汉军接战,韩信立刻命令大军后撤,以三十万大军为屏障掩护指挥部和刘邦的本部人马向后退去。汉军且战且退,楚军则是继续孤注一掷的疯狂突击,项羽本人更加是一马当先。一路上,汉军如乌云一般层层叠叠,一眼望去,满上遍野。项羽率十万将士猛打猛攻,直杀向韩信本人。

  而另一方面,当韩信以前阵为屏障掩护刘邦军回撤退避的同时,孔熙、陈贺所率的左右两军也自楚军左右两侧进行着迂回机动,威胁楚军侧翼。

  经过半日撕杀,项羽没能突破汉军阵线,韩信始终不断的向后退却,始终没有出现在项羽面前。而项羽过于猛烈的冲锋,却明显拉开了军队前后的距离。楚军队形越来越散、越拉越长,已经渐渐失去了紧密的队形和互相之间的配合。

  战至下午,汉军中军一退再退,左右两军迂回急进,终于完成了前后夹击之势。汉军左右军随之投入了对楚军后方则翼的进攻,以紧密的阵形两面压来,迅速合围了落在后面的楚军步兵。楚军将士殊死抵抗,两军官兵绞斗在一起,立刻陷入交战状态,将楚军步兵、骑兵一分两半,楚军攻势随之被迁制。项羽不得已,只好率残存骑兵回师而去、救援步兵。

  当得知左右军完成迂回并发动了对楚军后方步兵的进攻之时,韩信随即组织反击,并将刘邦主力以及所剩的全部中军投入反冲击。

  汉军向项羽和楚军前锋骑兵反扑而来。数十万汉军向楚军发起了前后夹击。项羽见势不妙,立刻率全军向反方向突围,冲开汉左右军的包围,退回营中。此战,楚军阵亡四万余,被俘两万,被打散两万,仅剩不到两万伤兵随项羽退回阵中。

  随后,韩信率领全军收拢此前被楚军冲散的部队全数压上,彻底包围了楚军大营。此间还歼灭了被打散的两万余楚军,没有给项王收拢散兵的机会。 至此垓下决战到此结束。




[color=#ff00cc]汉代推进中国北方统一的战役——漠北战役[/color]

 漠北之战

  中国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汉王朝以强大骑兵部队深入大漠(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击败匈奴袭扰势力的一次远程奔袭战。

  河南、漠南之战后,匈奴单于虽率部远徙漠北,仍不断攻掠汉朝北部边郡,企图诱汉军越过大漠,以逸待劳,击灭汉军。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遣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分两路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并组织步兵数十万、马数万匹以保障作战。单于闻讯,转移辎重,部署精兵于大漠北缘,迎击汉军。

  汉武帝原拟以霍去病部由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北进,闻单于东去,乃改令其出代(今河北蔚县东北),命卫青部出定襄。

  卫青率前将军李广、左将军公孙贺、右将军赵食其、后将军曹襄等出塞后,得知单于并未东去,遂自领精兵疾进,令李广、赵食其从东路迂回策应。卫青行千余里,穿过大漠,与早已布阵的单于本部接战,卫青先以武刚车(兵车)环绕为营,稳住阵脚,随即遣5000骑出战。至日暮,大风骤起,沙石扑面,卫青乘势指挥骑兵从两翼包围单于。单于见汉军兵强马壮,自料难以取胜,率精骑数百,突围向西北逃走,匈奴军溃散。卫青急派轻骑追击,自率主力跟进。直至颜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南面的一支)赵信城,歼近2万人,烧其积粟还师。李广、赵食其因迷失道路,未能与卫青会师漠北。

  霍去病率校尉李敢等出塞后,同右北平郡(治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路博德部会师,穿过大漠,与匈奴左贤王部遭遇。汉军力战,夺左贤王指挥旗鼓。匈奴兵溃逃。霍去病率部穷追,转战漠北,直至狼居胥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东,一说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北)等地,深入2000余里,歼7万余人而还。

  漠北之战,汉军作战指导明确,准备充分,以骑兵实施突击,步兵担任保障,分路进击,果敢深入,是在沙漠草原地区进行的一次成功作战,在中国战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color=#ff00cc]发生时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color]

  元朔六年(前123年)漠南会战后,匈奴伊稚斜单于撤兵漠北的目的之一,是企图“诱罢汉兵,缴极而取之”。不料汉武帝却转攻河西,使匈奴的诱兵之计落空。恼羞成怒的伊稚斜单于,于元狩三年(前120年)春发数万骑兵,分别从右北平、定襄两郡入犯,杀略千余人,企图借以激怒汉武帝,诱使汉军北进,在漠北予以歼灭。

  鉴于匈奴单于本部及左贤王邦仍具相当实力并严重威胁汉朝北部边疆安全的现实,考虑到汉军经过以往多次实战的锻炼,已经积累了使用大规模的骑兵集团远途奔袭的作战经验,汉武帝决意乘河西新胜之帆,加强北线进攻。

元狩四年(前119年),他下沼实行币制改革,又令“初算缗钱”,实行盐铁专卖,以筹集战争所需要的大量物力和财力。同时,与诸将商议对匈奴的作战方针。他认为:“赵信为单于画计,常以为汉兵不能度幕(漠)轻留,今大发卒,其势必得所欲。”决计利用赵信的错误判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从而确定了一个集中兵力、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的作战方针。汉武帝调集10万骑兵,随军战马14万匹,步兵及转运夫10万人,由卫青和霍去病统帅,分东西两路向漠北进发,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远征;并组织“私负从马复四万万步兵”,运送物资。

元狩四年春,卫青、霍去病统率大军,慨然踏上了征途。(元狩四年春,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将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为确保此战必胜,汉武帝在战前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大将军卫青率前将军李广、左将军公孙贺、右将军赵食其、中将军公孙敖、后将军曹襄,统率骑兵5万出代郡寻找匈奴左贤王决战;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经过待选的“敢力战深入之士”5万骑出定襄,寻找匈奴单于的主力军决战。但队伍刚刚出发便捉获匈奴的骑哨,得知单于主力已经东移,汉武帝于是临时更改部署,将霍去病所部东调改由代郡出塞,便于寻歼单于主力,卫青所部改由定襄出发,北上进击左贤王。

  赵信得知汉军北进,又为伊稚斜单于出谋划策:“汉军即度幕,人马罢(疲),匈奴可坐收虏耳。”单于依计而行,“悉远北其物质”。将全部家属人畜物质往更远的北方转移,而将精兵部署在漠北一带,准备迎击汉军的进攻。

  卫青从定襄出塞不久,从俘虏口中得知匈奴单于驻牧的地点,立刻令前将军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兵一处由东路前进,以掩护自己的侧翼并攻击单于军的左侧背,自己则率主力直奔单于军的主力,准备从正面迎敌。他率部向北行进干余里,穿越浩翰的大沙漠。抵达漠北后,“见单于兵陈而待”,卫青当机立断,创造性地运用车骑协同的新战术,命令部队以武刚车“自环为营”,以防止匈奴骑兵的突然袭击,而令5000骑兵出击匈奴。伊稚斜单于乃以万骑迎战。两军激战一天,未见胜败。临近日落之时,突然“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卫青乘势派军从左右两翼迂回,将单子的阵营包围起来。伊稚斜单于“视汉兵多面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遂趁夜幕降临,跨上一匹善于奔跑的精骑,率领数百壮骑杀出重围向西北方向逃去。战至深夜,汉匈双方伤亡大致相当。汉军左校点视俘虏,发现单于已在天黑之前突围脱逃,卫青立即派轻骑追击,自率大军随后跟进(汉军左校捕虏言单于未昏而去,汉军因发轻骑夜追之,大将军军因随其后)。匈奴军溃散。至天明,汉军追击200余里,俘斩敌军1.9万余名,但未见单于踪影。卫青乘胜向北挺进,攻入颜山(今杭爱山南面的一支)赵信城,缴获了匈奴屯集的大批粮食和军用物资。汉军在此驻留一日,然后放火烧毁赵信城及城内未能运走的余粮,回师南下。到达漠南之后,卫青与李广、赵食其会合。李广、赵食其从东路前进后,因无向导或向导死亡(军亡导),半道迷路而未能参战。卫青派人查问迷路的情况,曾经威震敌胆、被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的李广对部下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徒广部行回远,又迷失道,岂非天哉!”遂拔刀自则。一代名将的死于非命,使此役的胜利大为失色。

  东出的霍去病军虽然末与匈奴单于交手,但其战果也十分巨大。霍去病凭借部下兵精马壮的优势,出代、右北平后,在荒无人烟的大沙漠中长驱北进2000余里,对匈奴左贤王发动猛烈进攻。左贤王自知不是霍去病的对手,很快就率亲信弃军而逃。霍去病穷追不舍,一直追到了狼居胥山(约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北至阿巴嘎旗一带。一说在今蒙古乌兰巴托以东),斩杀匈奴北车旨王,俘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匈奴吏卒70443人。为了纪念这次战役,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今内蒙古呼伦湖与贝尔湖。一说今贝加尔湖),执卤(虏)获丑七万有四百四十三级”,祭告天地,庆祝胜利。

  漠北之战,是汉军在距离中原最远的战场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也最艰巨的战役。汉武帝在取得河南、漠南、河西三大战役的胜利的基础上,根据汉军经过实战的锻炼积累的运用骑兵集团进行长途奔袭与迂回包抄的作战经验,利用匈奴王廷北徒之后误以为汉军不敢深入漠北的麻痹心理,决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大胆地制订了远途奔袭、深入漠北、犁廷扫穴、寻歼匈奴主力的战略方针。与此同时,他又细心进行战前的准备,除集中全国最精锐的骑兵和最优秀的战将投入战斗外,还调集大批马匹与步兵,运送粮草辎重,以解决远距离作战的补给问题。而在作战中,汉军统帅又发挥了出色的指挥才能,充分利用骑兵的机动性与冲击力,不仅敢于深入敌境,而且善于迂回包抄,特别是卫青,在遭遇单于主力后,机智地运用了车守骑攻、协同作战的新战术,先借助战车的防御能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继而发挥骑兵迅速机动的攻击能力,迂回包抄敌军的两翼,一举击溃单于的主力,更显示出其战役指挥方面的优异才能。所有这一切,都为汉军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漠北之战最终以汉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在这次战役中,共歼灭匈奴军9万余人,使其一时无力渡漠南下。西汉亦损失兵力数万人,马10万余匹。左贤王所部主力几乎全部被歼。伊稚斜单于因与兵众失散十余日,以致于被误认为战死沙场,右谷蠡王自立为单于,十几天后伊稚斜单于复出,右谷蠡王乃去号,匈奴王廷的混乱与狼狈状态由此可见其严重。由于大批有生力量被歼、大批物资丧失,匈奴单于不敢再在大漠北缘立足而向西北方向远遁,因而出现了“幕南无王廷”的局面。如果说漠南之战后匈奴单于移王廷于漠北还可以看作是一种战略转移的话,那么,漠北之战后的“幕南无王廷”则标志着匈奴势力大范围的退缩。此后,双方暂时休战,经过这次大决战,危害汉朝百余年的匈奴边患已基本得到解决。

  武帝战胜匈奴,打通了到塔里木盆地及中亚的商路,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归属于汉朝。从此,在从中原到中亚的丝绸之路上,西汉的外交使节和商人往来不断,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中西交流的一座桥梁。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经过充分准备后,集中了精锐骑兵10万人,组成两个大的战役集团,分别由卫青和霍去病统率;另以步兵几十万、马匹十余万配合两大主力行动。匈奴将部众、牲口、辎重转移到更远的北方,“以精兵待于漠北”。卫青将计就计,率主力直扑单于所在,横渡大沙漠,北进1000里,寻歼单于主力。同时命李广、赵食其率部从东面迂回策应。不久,卫青主力遭遇严阵以待的单于主力。匈奴派出一万骑兵对卫青军团发起冲击,卫青下令先用武刚车环绕己方军阵,组成防御阵形,使用弓弩射杀敌人,掩护主力待机,另以五千骑兵迎敌,待匈奴骑兵进攻受挫后,指挥主力骑兵向单于军发起冲击,单于即投入所有部队迎战,双方形成胶着。从中午大战至黄昏,双方伤亡均极其惨重。忽然大风骤起,视线不良。关键时刻,卫青将唯一的预备队――轻装骑兵,借风沙的掩护从两翼向单于所在地实施包围。单于见突入的汉军骑兵人数多、战斗力强,担心后路被切断,再呆下去对自己不利,仅带数百精锐向北突围。卫青派专门负责追击的轻装骑兵连夜追击到寅颜山的赵信城(蒙古哈尔和林西南),仍不见敌踪。是役一举歼灭匈奴骑兵19000人,挺进到赵信城,城中积粟除补充汉军之外,连同该城一同烧毁。在另一个方向,霍去病率军北进2000多里,渡过沙漠,一直进军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与匈奴左贤王遭遇。经过决战,歼灭了左贤王精锐部队,俘获屯头王、韩王以下70400人。漠北决战共歼匈奴精锐9万余人,严重削弱匈奴的实力,使其从此无力大举南下,汉武帝反击匈奴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color=#ff6600][size=6] [/size][/color]
[table][tr][td][color=#ff6600][/color]
[table][tr][td][color=#ff6600]时间[/color][/td][td][color=#ff6600]地点[/color][/td][td][color=#ff6600]战争各方(主帅)[/color][/td][td][color=#ff6600]结果[/color][/td][/tr][tr][td=4,1][color=#ff6600][/color]
[color=#ff6600]阶段I[/color]
[/td][/tr][tr][td][color=#ff6600]473BC[/color][/td][td][color=#ff6600]吴[/color][/td][td][color=#ff6600]越(勾践)vs 吴(夫差)[/color][/td][td][color=#ff6600]吴亡[/color][/td][/tr][tr][td][color=#ff6600]472BC[/color][/td][td][color=#ff6600]犁丘[/color][/td][td][color=#ff6600]晋(知瑶)vs 齐(高无丕)[/color][/td][td][color=#ff6600]齐败[/color][/td][/tr][tr][td][color=#ff6600]471BC[/color][/td][td][color=#ff6600] [/color][/td][td][color=#ff6600]晋 鲁 vs 齐[/color][/td][td][color=#ff6600]齐败, 鲁取廪丘[/color][/td][/tr][tr][td][color=#ff6600]469BC[/color][/td][td][color=#ff6600]卫[/color][/td][td][color=#ff6600]鲁,越,宋 vs 卫[/color][/td][td][color=#ff6600]越不克而还[/color][/td][/tr][tr][td][color=#ff6600]468BC[/color][/td][td][color=#ff6600]郑[/color][/td][td][color=#ff6600]晋(荀瑶) vs 郑 齐(陈成子)[/color][/td][td][color=#ff6600]晋攻郑, 齐救, 晋军退[/color][/td][/tr][tr][td][color=#ff6600]464BC[/color][/td][td][color=#ff6600]郑[/color][/td][td][color=#ff6600]晋(荀瑶) vs 郑[/color][/td][td][color=#ff6600]晋攻郑[/color][/td][/tr][tr][td][color=#ff6600]461BC[/color][/td][td][color=#ff6600]大荔[/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大荔[/color][/td][td][color=#ff6600]大荔亡[/color][/td][/tr][tr][td][color=#ff6600]458BC[/color][/td][td][color=#ff6600]卫[/color][/td][td][color=#ff6600]晋(知瑶)vs 卫[/color][/td][td][color=#ff6600]晋至境而返[/color][/td][/tr][tr][td][color=#ff6600]455BC[/color][/td][td][color=#ff6600]晋阳[/color][/td][td][color=#ff6600]智 韩 魏 赵[/color][/td][td][color=#ff6600]三家攻赵,次年韩魏赵分智[/color][/td][/tr][tr][td][color=#ff6600]445BC[/color][/td][td][color=#ff6600]杞[/color][/td][td][color=#ff6600]楚vs 杞[/color][/td][td][color=#ff6600]杞亡[/color][/td][/tr][tr][td][color=#ff6600]445BC[/color][/td][td][color=#ff6600]泗上[/color][/td][td][color=#ff6600]楚 vs ?[/color][/td][td][color=#ff6600]楚得淮北,复兴[/color][/td][/tr][tr][td][color=#ff6600]431BC[/color][/td][td][color=#ff6600]莒[/color][/td][td][color=#ff6600]楚 vs 莒[/color][/td][td][color=#ff6600]莒亡[/color][/td][/tr][tr][td][color=#ff6600]419BC[/color][/td][td][color=#ff6600]少梁[/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魏[/color][/td][td][color=#ff6600]秦次年得少梁[/color][/td][/tr][tr][td=4,1][color=#ff6600][/color]
[color=#ff6600]阶段II[/color]
[/td][/tr][tr][td][color=#ff6600]408BC[/color][/td][td][color=#ff6600]河西[/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魏[/color][/td][td][color=#ff6600]魏取河西地;魏大兴[/color][/td][/tr][tr][td][color=#ff6600]405BC[/color][/td][td][color=#ff6600]廪丘[/color][/td][td][color=#ff6600]魏 赵 韩 vs 齐[/color][/td][td][color=#ff6600]齐师大败[/color][/td][/tr][tr][td][color=#ff6600]404BC[/color][/td][td][color=#ff6600]齐长城[/color][/td][td][color=#ff6600]魏 赵 韩 vs 齐[/color][/td][td][color=#ff6600]齐败,魏纹候献齐俘于天子[/color][/td][/tr][tr][td][color=#ff6600]391BC[/color][/td][td][color=#ff6600]河南[/color][/td][td][color=#ff6600]魏 赵 韩 vs 楚[/color][/td][td][color=#ff6600]楚连败于大梁 榆关[/color][/td][/tr][tr][td][color=#ff6600]381BC[/color][/td][td][color=#ff6600]赵 魏[/color][/td][td][color=#ff6600]魏卫 vs 楚赵[/color][/td][td][color=#ff6600]魏卫攻赵,楚救赵,赵反攻胜利[/color][/td][/tr][tr][td][color=#ff6600]375BC[/color][/td][td][color=#ff6600]郑 榆关[/color][/td][td][color=#ff6600]魏 vs 楚,韩 vs 郑[/color][/td][td][color=#ff6600]魏攻楚,战于榆关。韩乘机灭郑[/color][/td][/tr][tr][td][color=#ff6600]369BC[/color][/td][td][color=#ff6600]浊泽[/color][/td][td][color=#ff6600]赵 韩 vs 魏[/color][/td][td][color=#ff6600]魏军大破。围魏,遂解。魏反攻[/color][/td][/tr][tr][td][color=#ff6600]364BC[/color][/td][td][color=#ff6600]石门[/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魏[/color][/td][td][color=#ff6600]秦胜,斩首6万[/color][/td][/tr][tr][td][color=#ff6600]362BC[/color][/td][td][color=#ff6600]浍水[/color][/td][td][color=#ff6600]魏 vs 韩 赵[/color][/td][td][color=#ff6600]魏大胜(1)[/color][/td][/tr][tr][td][color=#ff6600]362BC[/color][/td][td][color=#ff6600]少梁[/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魏[/color][/td][td][color=#ff6600]秦大胜,擒公孙痤[/color][/td][/tr][tr][td][color=#ff6600]354BC[/color][/td][td][color=#ff6600] [/color][/td][td][color=#ff6600]赵卫魏秦韩[/color][/td][td][color=#ff6600]赵攻卫,魏救卫,秦败魏于元里,并伐韩,筑城。[/color][/td][/tr][tr][td][color=#ff6600]353BC[/color][/td][td][color=#ff6600]桂陵[/color][/td][td][color=#ff6600]齐 vs 魏[/color][/td][td][color=#ff6600]围魏救赵,魏师大败。楚亦救赵[/color][/td][/tr][tr][td][color=#ff6600]352BC[/color][/td][td][color=#ff6600]安邑[/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魏[/color][/td][td][color=#ff6600]安邑降秦[/color][/td][/tr][tr][td][color=#ff6600]352BC[/color][/td][td][color=#ff6600]襄陵[/color][/td][td][color=#ff6600]魏 韩 vs  齐 宋 卫[/color][/td][td][color=#ff6600]魏胜[/color][/td][/tr][tr][td][color=#ff6600]342BC[/color][/td][td][color=#ff6600]马陵 梁赫[/color][/td][td][color=#ff6600]魏 vs 齐 韩[/color][/td][td][color=#ff6600]魏败韩于梁赫。齐败魏军十万于马陵,虏太子申,杀庞涓 (2)[/color][/td][/tr][tr][td=4,1][color=#ff6600][/color]
[color=#ff6600]阶段III[/color]
[/td][/tr][tr][td][color=#ff6600]340BC[/color][/td][td][color=#ff6600] [/color][/td][td][color=#ff6600]魏 vs 秦[/color][/td][td][color=#ff6600]秦胜,虏公子卬,魏献部分河西地[/color][/td][/tr][tr][td][color=#ff6600]333BC[/color][/td][td][color=#ff6600]徐州[/color][/td][td][color=#ff6600]齐 vs 楚[/color][/td][td][color=#ff6600]楚胜[/color][/td][/tr][tr][td][color=#ff6600]331BC[/color][/td][td][color=#ff6600] [/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魏[/color][/td][td][color=#ff6600]秦胜,斩首8万,虏龙贾,次年魏割河西地[/color][/td][/tr][tr][td][color=#ff6600]328BC[/color][/td][td][color=#ff6600]河西[/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赵[/color][/td][td][color=#ff6600]秦胜,杀赵疵,取蔺,离石[/color][/td][/tr][tr][td][color=#ff6600]325BC[/color][/td][td][color=#ff6600]平邑[/color][/td][td][color=#ff6600]齐 vs 赵 韩[/color][/td][td][color=#ff6600]齐胜[/color][/td][/tr][tr][td][color=#ff6600]323BC[/color][/td][td][color=#ff6600]襄陵[/color][/td][td][color=#ff6600]楚 vs 魏[/color][/td][td][color=#ff6600]楚胜,取8邑[/color][/td][/tr][tr][td][color=#ff6600]320BC[/color][/td][td][color=#ff6600]勺梁[/color][/td][td][color=#ff6600]赵 vs 燕[/color][/td][td][color=#ff6600]燕围浊鹿,赵救,胜[/color][/td][/tr][tr][td][color=#ff6600]318BC[/color][/td][td][color=#ff6600]函谷关[/color][/td][td][color=#ff6600]魏赵韩燕楚vs秦[/color][/td][td][color=#ff6600]秦胜[/color][/td][/tr][tr][td][color=#ff6600]318BC[/color][/td][td][color=#ff6600]李伯[/color][/td][td][color=#ff6600]义渠 vs 秦[/color][/td][td][color=#ff6600]义渠胜[/color][/td][/tr][tr][td][color=#ff6600]317BC[/color][/td][td][color=#ff6600]修鱼[/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赵魏韩[/color][/td][td][color=#ff6600]秦胜,斩首8万[/color][/td][/tr][tr][td][color=#ff6600]316BC[/color][/td][td][color=#ff6600]巴蜀[/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巴蜀[/color][/td][td][color=#ff6600]巴,蜀亡[/color][/td][/tr][tr][td][color=#ff6600]314BC[/color][/td][td][color=#ff6600]曲沃[/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魏[/color][/td][td][color=#ff6600]秦胜,取曲沃,焦[/color][/td][/tr][tr][td][color=#ff6600]314BC[/color][/td][td][color=#ff6600]岸门[/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韩[/color][/td][td][color=#ff6600]秦胜,斩首万人[/color][/td][/tr][tr][td][color=#ff6600]314BC[/color][/td][td][color=#ff6600]燕[/color][/td][td][color=#ff6600]齐 vs 燕[/color][/td][td][color=#ff6600]燕乱,齐破之[/color][/td][/tr][tr][td][color=#ff6600]312BC[/color][/td][td][color=#ff6600]丹阳[/color][/td][td][color=#ff6600]韩秦 vs 楚[/color][/td][td][color=#ff6600]秦大胜,斩首8万,虏屈丐,取汉中[/color][/td][/tr][tr][td][color=#ff6600]312BC[/color][/td][td][color=#ff6600]蓝田[/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楚[/color][/td][td][color=#ff6600]秦胜,楚割两城[/color][/td][/tr][tr][td][color=#ff6600]312BC[/color][/td][td][color=#ff6600]邓[/color][/td][td][color=#ff6600]韩魏 vs 楚[/color][/td][td][color=#ff6600] [/color][/td][/tr][tr][td][color=#ff6600]308BC[/color][/td][td][color=#ff6600]宜阳[/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韩[/color][/td][td][color=#ff6600]次年拔宜阳,斩首6万,取武遂[/color][/td][/tr][tr][td][color=#ff6600]307BC[/color][/td][td][color=#ff6600]中山[/color][/td][td][color=#ff6600]赵 vs 中山[/color][/td][td][color=#ff6600]赵略中山地,胡服骑射,次年略林胡[/color][/td][/tr][tr][td][color=#ff6600]301BC[/color][/td][td][color=#ff6600]垂沙[/color][/td][td][color=#ff6600]齐韩魏 vs 楚[/color][/td][td][color=#ff6600]楚大败,韩魏取宛叶以北[/color][/td][/tr][tr][td][color=#ff6600]301BC[/color][/td][td][color=#ff6600]楚[/color][/td][td][color=#ff6600]vs[/color][/td][td][color=#ff6600]庄硚起义[/color][/td][/tr][tr][td][color=#ff6600]300BC[/color][/td][td][color=#ff6600]襄城[/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楚[/color][/td][td][color=#ff6600]秦胜,斩首3万,杀景缺[/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98BC[/color][/td][td][color=#ff6600]析[/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楚[/color][/td][td][color=#ff6600]上年秦取8城,持怀王。今年出武关,斩首5万[/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96BC[/color][/td][td][color=#ff6600]灵寿[/color][/td][td][color=#ff6600]赵 vs 中山[/color][/td][td][color=#ff6600]中山亡[/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94BC[/color][/td][td][color=#ff6600]武始 新城[/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韩[/color][/td][td][color=#ff6600]秦胜(3)[/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93BC[/color][/td][td][color=#ff6600]伊阙[/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韩魏[/color][/td][td][color=#ff6600]秦胜,斩首24万[/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91BC[/color][/td][td][color=#ff6600] [/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韩魏[/color][/td][td][color=#ff6600]秦取轵,垣城,邓,宛[/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87BC[/color][/td][td][color=#ff6600]荥阳[/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赵齐楚韩魏[/color][/td][td][color=#ff6600]秦归还温,轵,高平,王公,符逾[/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86BC[/color][/td][td][color=#ff6600] [/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魏[/color][/td][td][color=#ff6600]秦得安邑,河内[/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86BC[/color][/td][td][color=#ff6600]宋[/color][/td][td][color=#ff6600]齐燕 vs 宋[/color][/td][td][color=#ff6600]宋亡,齐割楚之淮北[/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85BC[/color][/td][td][color=#ff6600] [/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齐[/color][/td][td][color=#ff6600]秦夺九城[/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84BC[/color][/td][td][color=#ff6600]齐[/color][/td][td][color=#ff6600]燕秦韩魏赵楚 vs 齐[/color][/td][td][color=#ff6600]齐败于济西。国分[/color][/td][/tr][tr][td=4,1][color=#ff6600][/color]
[color=#ff6600]阶段IV 从此山东之国唯赵强[/color]
[/td][/tr][tr][td][color=#ff6600]282BC[/color][/td][td][color=#ff6600] [/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赵[/color][/td][td][color=#ff6600]秦取蔺,祁[/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80BC[/color][/td][td][color=#ff6600]黔中[/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楚[/color][/td][td][color=#ff6600]秦取黔中,旋失。楚割上庸[/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79BC[/color][/td][td][color=#ff6600]即墨[/color][/td][td][color=#ff6600]齐 vs 燕[/color][/td][td][color=#ff6600]齐胜,复国[/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79BC[/color][/td][td][color=#ff6600]鄢[/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楚[/color][/td][td][color=#ff6600]秦取鄢,邓,西陵,灌鄢,死数十万[/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78BC[/color][/td][td][color=#ff6600]郢[/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楚[/color][/td][td][color=#ff6600]秦取郢,攻至夷陵(宜昌), 竟陵(潜江), 置南郡. 楚都陈[/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75BC[/color][/td][td][color=#ff6600]大梁[/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韩魏[/color][/td][td][color=#ff6600]秦围大梁, 败韩于开封, 败魏于北宅. 后解去.[/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74BC[/color][/td][td][color=#ff6600] [/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魏[/color][/td][td][color=#ff6600]秦取四城,斩首4万[/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73BC[/color][/td][td][color=#ff6600]华阳[/color][/td][td][color=#ff6600]秦 韩 vs 赵 魏[/color][/td][td][color=#ff6600]赵 魏 攻韩华阳, 秦救, 斩首15万于魏, 沉赵卒2万于河,围大梁[/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70BC[/color][/td][td][color=#ff6600]刚寿[/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齐[/color][/td][td][color=#ff6600]秦取刚寿[/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69BC[/color][/td][td][color=#ff6600]瘀与[/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赵[/color][/td][td][color=#ff6600]赵大胜[/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65BC[/color][/td][td][color=#ff6600] [/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韩, 秦vs 赵[/color][/td][td][color=#ff6600]秦取韩少阳,高平. 齐救赵, 秦师退.[/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64BC[/color][/td][td][color=#ff6600]陉城[/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韩[/color][/td][td][color=#ff6600]秦拔9城, 斩首5万[/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62BC[/color][/td][td][color=#ff6600]上党[/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韩[/color][/td][td][color=#ff6600]上党降赵[/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62BC[/color][/td][td][color=#ff6600]长平[/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赵[/color][/td][td][color=#ff6600]至260BC赵败 死45万[/color][/td][/tr][tr][td=4,1][color=#ff6600][/color]
[color=#ff6600]阶段V 从此秦鱼肉山东矣[/color]
[/td][/tr][tr][td][color=#ff6600]259BC[/color][/td][td][color=#ff6600]邯郸[/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赵(魏,楚)[/color][/td][td][color=#ff6600]257BC 秦军大败, 郑安平与二万人降赵[/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56BC[/color][/td][td][color=#ff6600]阳城等[/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韩 赵[/color][/td][td][color=#ff6600]秦取阳城,负黍,斩首4万,取赵20余县, 斩首9万(4)[/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56BC[/color][/td][td][color=#ff6600]洛阳[/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周[/color][/td][td][color=#ff6600]西周亡[/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54BC[/color][/td][td][color=#ff6600]陶,卫[/color][/td][td][color=#ff6600]魏 vs 秦, 魏 vs 卫[/color][/td][td][color=#ff6600]魏取秦陶郡, 灭卫[/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51BC[/color][/td][td][color=#ff6600]赵[/color][/td][td][color=#ff6600]赵(廉颇, 乐乘) vs 燕(栗腹)[/color][/td][td][color=#ff6600]燕攻赵, 大败, 赵围燕[/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49BC[/color][/td][td][color=#ff6600]巩 等[/color][/td][td][color=#ff6600]秦(蒙骜) vs 周 韩[/color][/td][td][color=#ff6600]东周亡.取成皋. 秦置三川郡.[/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49BC[/color][/td][td][color=#ff6600]曲阜[/color][/td][td][color=#ff6600]楚 vs 鲁[/color][/td][td][color=#ff6600]鲁亡 (非战争)[/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47BC[/color][/td][td][color=#ff6600]太原[/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赵 韩 魏[/color][/td][td][color=#ff6600]秦取赵榆次,狼盂等37城,置太原郡. 魏军大败秦师[/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45BC[/color][/td][td][color=#ff6600]繁阳,卷[/color][/td][td][color=#ff6600]秦 赵(廉颇) vs 魏[/color][/td][td][color=#ff6600]秦攻魏 卷, 斩首3万; 赵取魏繁阳,[/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45BC前[/color][/td][td][color=#ff6600]雁门[/color][/td][td][color=#ff6600]赵(李牧) vs 匈奴[/color][/td][td][color=#ff6600]大破匈奴[/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44BC[/color][/td][td][color=#ff6600] [/color][/td][td][color=#ff6600]秦(蒙骜) vs 魏 韩[/color][/td][td][color=#ff6600]秦取魏 的[田+殇右下],有诡, 取韩13城[/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43BC[/color][/td][td][color=#ff6600] [/color][/td][td][color=#ff6600]赵(李牧) vs 燕[/color][/td][td][color=#ff6600]赵取武遂, 方城[/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42BC[/color][/td][td][color=#ff6600] [/color][/td][td][color=#ff6600]秦(蒙骜) vs 魏[/color][/td][td][color=#ff6600]秦取酸枣等20城, 建东郡[/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42BC[/color][/td][td][color=#ff6600] [/color][/td][td][color=#ff6600]赵(庞煖) vs 燕(剧辛)[/color][/td][td][color=#ff6600]赵取燕军二万[/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41BC[/color][/td][td][color=#ff6600]蕞[/color][/td][td][color=#ff6600]赵(庞煖)楚魏韩燕 vs 秦[/color][/td][td][color=#ff6600]秦胜, 楚迁都寿春[/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41BC[/color][/td][td][color=#ff6600]齐[/color][/td][td][color=#ff6600]赵 vs 齐[/color][/td][td][color=#ff6600]赵取饶安[/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41BC[/color][/td][td][color=#ff6600]朝歌[/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魏[/color][/td][td][color=#ff6600]秦取朝歌[/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39BC[/color][/td][td][color=#ff6600]上党[/color][/td][td][color=#ff6600]秦(成桥) vs 赵[/color][/td][td][color=#ff6600]秦攻上党, 成桥降赵[/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38BC[/color][/td][td][color=#ff6600]魏[/color][/td][td][color=#ff6600]秦(杨端和) vs 魏[/color][/td][td][color=#ff6600]秦取垣, 蒲阳, 衍氏, 逼大梁[/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36BC[/color][/td][td][color=#ff6600]赵[/color][/td][td][color=#ff6600]燕 秦 vs 赵(庞煖)[/color][/td][td][color=#ff6600]秦救燕, 取阏与邺, 安阳等9城. 赵取燕狸, 阳城[/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35BC[/color][/td][td][color=#ff6600] [/color][/td][td][color=#ff6600]魏 秦 vs 楚[/color][/td][td][color=#ff6600]秦助魏攻楚[/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34BC[/color][/td][td][color=#ff6600]平阳[/color][/td][td][color=#ff6600]秦(桓齮) vs 赵[/color][/td][td][color=#ff6600]秦斩首10万[/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33BC[/color][/td][td][color=#ff6600]肥[/color][/td][td][color=#ff6600]秦(桓齮) vs 赵(李牧)[/color][/td][td][color=#ff6600]秦败[/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32BC[/color][/td][td][color=#ff6600]邺, 太原等[/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赵(李牧)[/color][/td][td][color=#ff6600]秦败[/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30BC[/color][/td][td][color=#ff6600]新郑[/color][/td][td][color=#ff6600]秦(内史滕) vs 韩[/color][/td][td][color=#ff6600]韩亡, 秦置颖川郡[/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28BC[/color][/td][td][color=#ff6600]邯郸[/color][/td][td][color=#ff6600]秦(王翦)vs 赵(赵葱)[/color][/td][td][color=#ff6600]赵亡, 秦置邯郸郡[/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27BC[/color][/td][td][color=#ff6600]易水[/color][/td][td][color=#ff6600]秦(王翦) vs 燕 代[/color][/td][td][color=#ff6600]秦胜[/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26BC[/color][/td][td][color=#ff6600]蓟[/color][/td][td][color=#ff6600]秦(王翦) vs 燕[/color][/td][td][color=#ff6600]燕走辽东, 后秦置右北平, 辽西, 广阳, 渔阳郡[/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25BC[/color][/td][td][color=#ff6600]大梁[/color][/td][td][color=#ff6600]秦(王贲) vs 魏[/color][/td][td][color=#ff6600]魏亡, 秦置砀郡, 次年置泗水郡[/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25BC[/color][/td][td][color=#ff6600]城父[/color][/td][td][color=#ff6600]秦(李信) vs 楚[/color][/td][td][color=#ff6600]秦大败, 被杀7都尉[/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24BC[/color][/td][td][color=#ff6600]蕲[/color][/td][td][color=#ff6600]秦(王翦) vs 楚(项燕)[/color][/td][td][color=#ff6600]秦胜[/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23BC[/color][/td][td][color=#ff6600]寿春[/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楚[/color][/td][td][color=#ff6600]楚亡, 秦置楚郡, 九江郡, 长沙郡[/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22BC[/color][/td][td][color=#ff6600]辽东[/color][/td][td][color=#ff6600]秦 vs 燕[/color][/td][td][color=#ff6600]燕亡, 秦置上谷郡, 辽东郡[/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22BC[/color][/td][td][color=#ff6600]代[/color][/td][td][color=#ff6600]秦(王贲) vs 代[/color][/td][td][color=#ff6600]代亡, 秦置代郡[/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22BC[/color][/td][td][color=#ff6600]江南[/color][/td][td][color=#ff6600]秦(王翦) vs 百越[/color][/td][td][color=#ff6600]秦置会稽郡[/color][/td][/tr][tr][td][color=#ff6600]221BC[/color][/td][td][color=#ff6600]临淄[/color][/td][td][color=#ff6600]秦(王贲) vs 齐[/color][/td][td][color=#ff6600]齐亡[/color][/td][/tr][/table]
[/td][/tr][/table]
[/color]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5
  • 灬千ヽ

    派派币 +15

    优秀文章+基础分  ..

天若舞

ZxID:789464


等级: 派派贵宾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12-11 0
字数过一万

补古代史上影响中国版图的几次有影响的大战役





1、前214年,前213年,秦始皇遣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北渡黄河河套,进攻纵深达到今天的阴山河套以北,戈壁以南,秦大胜匈奴后,置九原郡,治所在今天的包头。从此,黄河河套地区,永归中国。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随后蒙恬在燕、赵、秦长城基础上,修筑了万里长城,成为了此后2000年中国农业文明地域的基本边界。




2、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汉车骑将军卫青发动了进攻匈奴的河套战役。大破匈奴,收复了被匈奴占领的河套地区,汉武帝在河套建朔方郡,并建重镇朔方城。再次确认了中国对于河套地区的统治。




3、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在河西走廊地区发动了两次河西战役,大破匈奴,一举占领匈奴最后的一块膏腴之地——河西走廊,使匈奴人哀叹:“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汉武帝在河西置张掖郡,并在今天的敦煌以西沙漠边缘建长城和玉门关和阳关两座雄关。从此河西走廊永归中国,只是在唐中期后被吐蕃占据,明代退缩进了嘉峪关。对河西走廊的征服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征服,从此中国打开了中亚的大门。


4、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卫青,霍去病两路并发,发动了目的在于征服匈奴的漠北战役。卫青进攻纵深达到今天蒙古的杭爱山,小破匈奴。霍去病一路,觅得匈奴主力,大获全胜。封狼居胥,并一直追击匈奴残部到了翰海(今天俄罗斯贝加尔湖)。这是中国中央政府军队空前绝后的大远征。本次战役对扩张来说,意义并不显著,汉无法长久占领漠北的土地,汉军退军后,并没有在那里建行政建制,匈奴很快就重占漠北。


5、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汉伏波将军路博德在番禺大破南越,灭南越,置南海(治所在今天广州),交趾(治所在今天河内)等九郡,从此华南和越南北部纳入中国版图。秦始皇首先开发五岭之南,并置三郡,但南越很快独立。


6、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楼船将军杨仆、左将军荀彘分率水陆军两路进击卫氏朝鲜,前108年,卫氏朝鲜降。汉置辽东郡(今天辽东半岛),玄菟郡 (今辽宁东北,北朝鲜),乐郎郡(今平壤),真番郡(今韩国北部),临屯郡(今韩国东北)五郡,充分说明了辽东和朝鲜半岛北部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汉武帝对中国版图的贡献,在中国历史上无人能出其右,他巩固了河套,向北向西占领了漠南,河西走廊,青海。向南纳入了华南,越南北部,开发了西南。向东占领了辽东和朝鲜北部。在这些新征服的领土中,除了朝鲜北部和越南北部,都成为了中华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7、东汉永元元年(89年),窦宪、耿秉,分三路进击,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登燕然山(今蒙占杭爱山)刻石记功而还。东汉对北匈奴的攻击十分坚决,但中国历代实在无法占领漠北之地,所以对领土扩张并无多大帮助。东汉击破北匈奴,反而为鲜卑的发展提供空间,使鲜卑成为此后中国的大患。




8、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至和帝永元六年(94年),东汉假司马班超率特种部队,纵横西域,西域50余国均纳质归附,其子班勇继为西域长使,父子两代使西域在东汉朝后对中国中央政府长期处于臣服状态。虽然没有正式将西域收归中国,但确认了西域在历史上的中华属国地位,这为此后西域纳入中国版图提供了历史和理论的依据。


9、东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丞相曹操在白狼山(今辽宁内蒙边界的辽西地区)歼灭乌桓主力和袁尚、袁熙残余势力。辽西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10、三国蜀后主建兴三年(225年),蜀丞相诸葛亮平定南中(今云南、贵州及四川西南部地区)。建永昌郡(治所在今云南保山),从此云贵高原纳入中国版图。


11、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兵部尚书李靖率军反击东突厥,大破东突厥,俘颉利可汗,灭东突厥。建安北都护府。将漠北纳入中国版图,但中国对漠北的征服始终无法巩固,50年后,突厥复叛。


12、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西海道行军大总管李靖率军在柏海(今青海黄河源头的鄂陵湖和扎陵湖)大破吐谷浑部,吐谷浑慕容顺率部归唐,被封为可汗、西平郡王,吐谷浑成为唐朝属国。 13、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右屯卫将军苏定方率军进攻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部,在金牙山(今中亚塔什干),大破西突厥沙钵罗可汗。灭亡西突厥,唐在西突厥故地设置漾池、昆陵二都护府,以突厥血统唐将阿史那步真、阿史那弥射为都护。唐代疆域扩张到了伊犁河流域。此后唐玄宗击灭中亚突骑施,把疆域扩展到了葱岭以西的河中地区(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


14、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左卫中郎将苏定方引兵渡海,在熊津江(今韩国南部)口大败百济军,然后水陆并进,直趋百济都城俱拔城(今韩国全州)。百济倾国迎战,仍被苏定方大破,国王扶余义慈被迫率众归降,百济遂灭。唐在百济置熊津等五都督府。 15、唐总章元年(668年)以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丽。唐军攻占平壤,灭掉高丽。唐廷在平壤置安东都护府,以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率兵2万驻守此重镇。此后朝鲜北部以平壤为中心,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内,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实以后的宋、明、元、清,由于民族、战争、归属的复杂性,没有,也不好再往下列举,但后期的满清王朝的软弱无能丧权割地,把一个荷叶似的中国版图,割成了一个瘦公鸡似的,满清王朝的皇帝、皇亲贵族及其那拉氏慈禧拥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灬千ヽ

ZxID:264835


等级: 文坛鼻祖
倾力而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12-11 0
有时间回来慢慢看。。O(∩_∩)O~

这个帖子补了很多素材的空缺。。小舞加油
湛·湛

ZxID:10112324

等级: 自由撰稿
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我一步一步在努力````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12-25 0
辛苦了```很有意义```
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我一步一步在努力````
jurck

ZxID:8829338

等级: 自由撰稿
可恶的小偷 我的钱包啊 你至少要把身份证等等证件还我嘛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0-09-01 0
呵呵 了解下
浮名本是身外物 不著方寸也風流
不存在的117

ZxID:14265585


等级: 禁止发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1-07-28 0
谢谢分享
杨奥琦

ZxID:12040376

等级: 博览群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1-08-26 0
( ⊙o⊙ )哇,受教了,真厉害,很详细啊,顶一个!!!
qq397569436

ZxID:12410108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1-11-26 0
哇~谢楼主了。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