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楷体_gb2312][color=#ff99cc][size=3][b]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甚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对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这里“美”与“朝”都是专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像《诗经》那样随便的。
这个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2]。
因此,像上面所举《易经》和《诗经》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才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3]。
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4],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2]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对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同一位置上的重复。
[/b][/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ff99cc][size=3][b] [3]字外有圆圈的,表示可平可仄。
[/b][/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ff99cc][size=3][b] [4]“根底”原作“根柢”,是平行结构。写作“根底”仍是平行结构。我们说是名词带方位词,是因为这里确是利用了“底”也可以作方位词这一事实来构成对仗的。[/b][/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3][/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6633cc][size=3][b] 上面已经提到了诗词的平仄,那么,什么是平仄呢?[/b][/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6633cc][size=3][/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6633cc][size=3][b] 诗词中所讲的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我国古汉语汉字的读音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声调。为了文学方面的需要,古人习惯上把平上去入四声划分为平和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个声调。从字面意思来看,平,就是平直;仄,就是不平、曲折的意思。[/b][/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6633cc][size=3][/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6633cc][size=3][b] 随着历史的演变,汉语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我国现行的普通话中已经没有了入声字,以前的平上去入四声也被今天的阴平(注: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一声)、阳平(注: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二声)、上声(注: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三声)、去声(注: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四声)所取代了。就现代汉语普通话来看,我们把阴平和阳平统称为平声;把上声和去声统称为仄声。当然,这种平仄的归纳只是以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标准为基础的,这和古代的平仄有着很大的区别,毕竟,今天的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没有了过去的入声这一声调,而以前的入声字现在已经派入进了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中去了。[/b][/size][/color][/font]
[b][font=楷体_gb2312][color=#6633cc][size=3][/size][/color][/font][/b]
[font=楷体_gb2312][color=#6633cc][size=3][b]上述内容似乎说的很含混,概括来说如下:古代汉语中分为平、上、去、入四声,而现代汉语则由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构成,括为八个字: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入声派入到平、上、去三声中)。即我们现在说的普通话里已经没有入声(但是有些方言里还保留有部分入声)。因此从古代到现代语音变化可概古人作诗讲究平仄,如果以现代汉语来看,阴平、阳平属于平声,上声、去声属于仄声,现在普通话里不存在的入声也属于仄声。天涯阁主并非专业的汉语言文字研究者,在此,就不再过多解释了。现将古人的《四声歌诀》摘录如下,供诗词爱好者自己去揣摩: [/b][/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6633cc][size=3][/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6633cc][size=3][b]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用力强 [/b][/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6633cc][size=3][b]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b][/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6633cc][size=3][/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6633cc][size=3][b] 现在说说在诗词中,平仄是遵守怎样的规则被运用的。诗词中的平仄规则,概括如下:[/b][/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6633cc][size=3][b]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b][/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6633cc][size=3][b]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b][/size][/color][/font]
[b][font=楷体_gb2312][color=#ff3366][size=3]平仄诗二十八式格律表(旧体诗格律)[/size][/color][/font][/b]
[b][font=楷体_gb2312][color=#6633cc][size=3]平韻詩十六式,仄韻詩十二式表: [/size][/color][/font][/b]
[b][font=楷体_gb2312][color=#6633cc][size=3]【五絕】
五言絕句的省稱。指五言律絕。四句二韻或三韻。
平仄定格凡四式:
(1)首句仄起不入平韻式 首句平起不入仄韻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2)首句仄起入平韻式 首句平起入仄韻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3)首句平起不入平韻式 首句仄起不入仄韻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4)首句平起入平韻式 首句仄起入仄韻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注:仄起式,指首句第二字為仄聲;
平起式,指首句第二字為平聲。 [/size][/color][/font][/b]
[b][font=楷体_gb2312][color=#6633cc][size=3]【五律】
五言律詩的省稱。八句四韻或五韻。
平仄定格凡四式:
(1)首句仄起不入平韻式 首句平起不入仄韻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2)首句仄起入平韻式 首句平起入仄韻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3)首句平起不入平韻式 首句仄起不入仄韻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4)首句平起入平韻式 首句仄起入仄韻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size][/color][/font][/b]
[b][font=楷体_gb2312][color=#6633cc][size=3]【七絕】
七言絕句的省稱。指七言律絕。四句二韻或三韻。
平仄定格凡四式;
(1)首句平起入平韻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首句平起不入平韻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首句仄起入平韻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首句仄起不入平韻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韻七絕二式表]
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size][/color][/font][/b]
[b][font=楷体_gb2312][color=#6633cc][size=3]【七律】
七言律詩的省稱。八句四韻或五韻。
平仄定格凡四式;
(1)首句平起入平韻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首句平起不入平韻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首句仄起入平韻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首句仄起不入平韻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仄韻二式表:]
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size][/color][/font][/b]
[b][font=楷体_gb2312][color=#6633cc][size=3][/size][/color][/font][/b]
[font=楷体_gb2312][color=#6633cc][size=3][b][color=#ff3366]平仄易混淆的常用字:
[/color]一、场(下平七阳韵)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二、俱(上平七虞韵)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杜甫:咏怀古迹)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三、谊(去声)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王维:送杨少府贬郴州)
四、茗(上声)
五、令:作「使」字解释时读作平声,详见下文。
六、思:作名词时读作仄声 七、暇(去声)
八、教:作「使」字解释时读作平声,详见下文。
九、倾(平声)
十一、惩(平声)
十二、癸(仄声)
十三、泡(增广诗韵集成列为平声)
十四、探(增广诗韵集成列为平声,但唐人亦有用作仄声者)
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李白:送羽林陶将军)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十五、暝(仄声)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平仄两音意义不同者
疏 仄-名词 平-形容词
难 仄-名词 平-形容词
扇 仄-名词 平-动词
烧 仄-名词 平-动词
行 仄-名词 平-动词
吹 仄-名词 平-动词
思 仄-名词 平-动词
乘 仄-名词 平-动词
从 仄-名词 平-动词
传 仄-名词 平-动词
闻 仄-名词 平-动词
调 仄-名词 平-动词
论 仄-名词 平-动词
骑 仄-名词 平-动词
观 仄-名词 平-动词
兴 仄-名词 平-动词 形容词
令 仄-名词 平-动词 使
教 仄-名词 平-动词 让
分 仄-名词 名份 平-动词
王 仄-动词 平-名词
衣 仄-动词 平-名词
冠 仄-动词 平-名词
荷 仄-动词 平-名词
间 仄-动词 平-名词 中间
污 仄-动词 染 平-名词
中 仄-动词 平-其它
长 仄-动词及长幼 平-长短
漫 仄-动词 漫出 平-形容词 漫漫
相 仄-宰相 平-互相
燕 仄-燕子 平-国名
翰 仄-翰墨 平-鸟羽
便 仄-方便 平-安静
胜 仄-名胜 平-经得起 胜过
为 仄-因为 平-作为
雍 仄-州名 平-和也
占 仄-占据 平-占卜
扁 仄-形容词 平-名词 扁舟
治 仄-形容词 平-动词
正 仄-形容词 副词 平-正月
判 仄-判别 平-拼着
不 仄-否定 平-是否
傍 仄-依 平-同旁
浪 仄-波 平-沧浪
强 仄-勉强 平-强有力
施 仄-施舍 平-施行
当 仄-相称 平-应当 正值
称 仄-相称合适 平-称谓
要 仄-要不要 平-约也
旋 仄-副词 俄顷 平-动词
和 仄-唱和 平-合好 与
颇 仄-略有 平-形容词 偏颇
供 仄-陈设 平-供给
那 仄-无奈 平-何也
华 仄-华山 平-华美
禁 仄-禁止 禁令 平-经得起
殷 仄-雷声 平-富 大
重 仄-轻重 副词 平-重叠
任 仄-听任 任务 平-动词[/b][/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6633cc][size=3][b]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者
醒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听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看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过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望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忘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b][/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ff6666][size=3][b] 最后再来说说诗词中的韵脚问题:[/b][/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ff6666][size=3][/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ff6666][size=3][b] 押韵之法可分二种:一为限韵,由命题者选定一韵中某某数字,而令作诗押之;一为选韵,由作诗者自择与题意相近之数字,而分别押之。二法之中,前者比较稍难。初学作诗,自以后者为宜。读者于练习造句之时,即可注意及此。而所选韵脚,贵响而且显,最好莫若押一字之韵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又“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又“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又“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又“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又“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所押之明字、流字、多字、深字、斜字、寒字等,皆以一字而能点醒全句者。学者宜摹仿之。[/b][/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ff6666][size=3][/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ff6666][size=3][b] 亦有押二字韵脚者,俗又称“现成韵”。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又“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又“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又“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所押之旧年、万金、死生、青松、惊心、秋山等韵,皆取极连贯之两字,而可奉为楷模者也。[/b][/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ff6666][size=3][/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ff6666][size=3][b] 且有押三字韵脚者,亦取现成之字。如“地犹邹氏邑,宅即鲁王宫。”又“气蒸云梦泽,渡撼岳阳城。”又“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又“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所押之鲁王宫、岳阳城,木兰舟、五铢钱等三字韵脚,亦极连贯,而无可改易者。[/b][/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ff6666][size=3][/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ff6666][size=3][b] 此外,又有倒押韵之一法。如“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亦自成一格,且为押韵中之最上乘也。[/b][/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660000][size=3][b]押韵八戒法:[/b][/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ff6666][size=3][b] 诗之有韵,犹屋之有柱。柱不稳,则屋必倾圯;韵不稳,则诗必恶劣。故押韵之所当戒者,初学亦不可不知,兹试分述于下:[/b][/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ff6666][size=3][b] 一、戒凄韵
俗亦称“挂韵脚”,谓所押之韵,与全句意义不相贯串,而勉强凑合也。如唐诗“黄河入海流”句,若易流字为浮字,便为凑韵。初学最易犯此,所当切戒。[/b][/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ff6666][size=3][b] 二、戒落韵
落韵者,出韵之谓也。如一首诗中,通体全押一东韵,而一字忽押二冬韵。一东与二冬,虽古韵可通,然用诸古体诗则可,用诸今体诗,即为落韵。学者宜慎之。[/b][/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ff6666][size=3][b] 三、戒重韵
一字两义而并押之,谓之重韵。如耳为五官之一,又为语助辞。干为干涉之义,又可作干戈解。一诗中两义同押,前人间亦有之,但初学终以不犯为是。[/b][/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ff6666][size=3][b] 四、戒倒韵
倒韵者,将二字颠倒以就韵之谓也。如古诗“新书置后前”句,易前后为后前,即所谓倒韵也。然此二字于词义尚无碍,不妨倒用。若强山林树木等不可倒用之字而倒用之,便觉不通矣。[/b][/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ff6666][size=3][b] 五、戒用哑韵
作诗当择声音响亮之韵押之,自然音调高超;若用哑韵,则非但词句不挺,即全诗亦因之萎弱矣。[/b][/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ff6666][size=3][b] 六、戒用僻韵
僻韵又名险韵,如一先韵之仚字,训轻举;二萧韵之钊字,训远。单字只义,用之易近凑合。但有二字、三字之古典,与题适相切合者,则亦不妨押之。[/b][/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ff6666][size=3][b] 七、戒用同义之韵
一韵中有数字同义者,如六麻之花、葩,七阳之芳、香,十一尤之忧、愁,意义皆同,若一首诗中并押之,未免重复可厌。[/b][/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ff6666][size=3][b] 八、戒用字同义异之韵
字有实字虚用者,亦有虚字实用者。如一东韵之风字,不当作风刺之风字押。四支韵之思字,不当作意思之思字押。若误用则便有出韵、失粘之弊,初学最宜审慎。[/b][/size][/color][/font]
[b][font=楷体_gb2312][color=#ff6666][size=3][/size][/color][/font][/b]
[b][font=楷体_gb2312][color=#660000][size=3]辞赋韵律:[/size][/color][/font][/b]
[b][font=楷体_gb2312][color=#ff6666][size=3] 【概念简介】
辞赋韵律,辞赋学术语。辞赋韵律是指辞赋作品中的声韵和音律,辞赋韵律可表现出丰富的辞赋音韵美,增强辞赋的语言表现力。在辞赋中,律赋对格律和押韵的要求比较严格,同时要求对仗工整,语句和谐。除律赋之外的辞赋也是讲求韵律的,押韵比较宽,句中的格律有无均可,并无明显的限制。
辞赋韵律体现在古今的很多辞赋篇章中,比如《滕王阁序》、《洛神赋》、《阿房宫赋》、《三都赋》等千古名篇中押韵现象比较广泛。在辞赋押韵上,有的赋是通篇一韵到底,有的是分段换韵,有的是几句一换韵。在押韵过程中,有押整句的,有押分句的,还有的是间断未全押韵的,这都是正常的现象。
【分类举证】
一、段落中押韵和不押韵的句式并存,比如王勃《滕王阁序》第一段: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綮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二、段落中几句一换韵,韵脚比较多,比如杜牧《阿房宫赋》第三段: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三、在段落中不换韵,只有换段时才换韵,比如花月主人的《相思赋》第三段:
回味四季美景,唯觉相思绵长。红妆独立藕香榭,箫奏凤求凰;粉蝶双飞怡红院,舞成祝与梁。春雨忽来,纸鸢误落潇湘馆;夏风又至,燕子悬栖玳瑁梁。清秋水澄,相思红豆间花钿;隆冬雪落,感悟幽兰伫心房。举案齐眉,梁鸿窜隐海曲;弹琴凝视,张生向往西厢。挚友芳华,难忘三生石誓;良媒玉杵,尽捣百日玄霜。携手蓝桥,流连崎岖仙所;题诗红叶,萦怀寂寞柔肠。锦绣珠玑,难话思量!
四、通篇一个韵脚,平韵仄韵通押,比如贾世韬的《长城赋》开头:
天下熙熙,旅者接踵而至;眼中莽莽,游人摩肩而及。中国大赋,无数砖石文字!东方老墙,多少龙蛇铁脊?飞机鸟瞰,记录壮观龙象;镜头高悬,摄取磅礴龙躯。神秘奇绝,演义两千余秋;巍峨蜿蜒,绵亘十万多里。东饮辽东,常闻潮汐澎湃;西走陇西,久望戈壁迷离。胡杨不朽,三千春秋峥嵘;青松高耸,二十世纪壮丽。星辰闪烁,守望穹庐牛羊;风景无私,妆点河山社稷。苍山如海,回眸一路风雨;残阳如血,侧耳万马鸣嘶。
【律动句式】
辞赋的格律不比格律诗词严格,更多的是讲求整句的抑扬顿挫。一般说来,两个分句与两个分句组成对偶句式时,在分句的结尾要有扬有抑,声调交替后韵律感会很明显。对于分句的尾音可以进行变化处理,以达到音韵的和谐感。比如一二分句的尾音是仄平,与其对仗的三四分句的尾音也可以是仄平,或者可以用平仄;再如一二分句的尾音是仄仄,与其对仗的三四分句的尾音但则可以是平平,或者仄平;若是一二分句与三四分句的尾音皆平或皆仄,则感觉音韵单调乏味,没有音韵的美感。
辞赋的律动句式对于辞赋行文很重要,如果是律动形式比较明显,则全篇就有抑扬顿挫的音律感,这样即使全篇都不押韵,也有整体的音律和谐美。两分句对两分句的情况的尾音有数种情况,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等。如果两两分句中出现四个平或四个仄,也不足为奇,在对音律的调整中,可对每句的格律进行变化,形成诗律的感觉,同样属于辞赋的律动句式,也是切实可行的。创作可适当讲求声律,不必过分追求声律。
【律动举证】
在花月主人创作的《松风阁赋》中,句式律动表现的十分明显。例如第二段:
秋风已逝,山谷多姿。秋水伊人不见烟波尽处,多情公子不觉残月悬楼。苍山奇伟,丛生松柏更叠;长桥跨越,感触怪石嶙峋。山聚灵气,隐士伏居仙所;水绕亭阁,才子浏览洞天。松曰美人,笼罩松风阁府;兰吐馨香,氤氲梦幻乡村。漫步楼台,遥望彩云追月;踏径锦苑,感叹寒梅迎春。绿水悠悠,难赋人间胜境;烟姿淡淡,常忆蝶舞霓裳。佳人舞蹈烘托满园春色,怀乡拜月;才子吟哦摹拟江涵秋影,临风听蝉。丹青点点,唯见飞鸿踏雪;枫叶飘飘,感知风雨敲窗。云母屏风,苏武牧羊北海;长廊画壁,萧郎吹韵秦楼。仙阁幽雅,案中茶壶玉盏;锦瑟悠扬,帘下依雪茗香。琴心漫漫,伴随梅香入梦。曲径幽幽,聆闻紫竹弄箫。漫步石榭松门,孤灯望月;遥闻长白飞瀑,弱水含烟。松风习习,翰墨文书雕匾;浮云荡荡,清秋霜染枫林。晚荷沉醉,晓月玲珑。酒徒把盏,吟诵二千年积雪;兰舟系岸,满载一世纪风华。
【现实意义】
辞赋韵律从属于汉语音韵学,与格律诗词的格律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在现实创作辞赋的作者群中,很多人是从研习创作格律诗词上走到辞赋的创作上来,因此这些人对于声律的认识比较深刻,在创作中不自觉地运用了辞赋律动句式的和谐音律美。虽然律赋是通篇讲求韵律的,但是过分地追求形式,而使辞赋作品空洞乏味,则只能属于语言文字游戏。由于辞赋毕竟不同于诗词和散文,一点也不讲押韵、对仗、声律,则不能属于辞赋。根据多数学者对骈文的定义:“有韵的骈文属于骈文赋,无韵的骈文只属于骈文。”其实,无韵的骈文也具有赋体的特征,也应属于赋。对于骈文,分为骈文韵赋和骈文赋,这样是比较合理和科学的。[/size][/color][/font][/b]
[ 此贴被w527945611在2011-03-02 11:3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