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盲帖】不可不看……古今文学的30个误解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1247 回复:53

[禁止使用] 【扫盲帖】不可不看……古今文学的30个误解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灬千ヽ

ZxID:264835


等级: 文坛鼻祖
倾力而为。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6 0
【扫盲帖】不可不看……古今文学的30个误解
— 本帖被 灬千ヽ 执行加亮操作(2010-12-01) —
[size=2]
[color=#ff6666]目录:
【误解1】至今讹传,孔明草船借箭
[color=#6633cc]【误解2】醉生梦死,冯小怜“玉体横陈”
[/color]【误解3】“内子”专指你夫人
[color=#6633cc]【误解4】“慈母”曾是伤心事[/color]
【误解5】萧郎原来是情郎
[color=#6633cc]【误解6】顾悦未老先衰,自嘲“蒲柳之姿”
[/color]【误解7】千古痴情,尾生蓝桥抱柱
[color=#6633cc]【误解8】才思如泉涌,祢衡文不加点[/color]
【误解9】公道在人心,张俭望门投止
[color=#6633cc]【误解10】古已有之,陈子昂善于“炒作”[/color]
【误解11】青眼白眼阮籍抛
[color=#6633cc]【误解11】青眼白眼阮籍抛
[/color]【误解12】貌如花,虢国夫人素面朝天
[color=#6633cc]【误解13】差强人意赞吴汉[/color]
【误解14】袁清郎一心避嫌疑
[color=#6633cc]【误解15】唐伯虎未曾点秋香
[/color]【误解16】王恭身无长物
[color=#6633cc]【误解17】包拯未当宰相[/color]
【误解18】“奸臣”潘美委屈多
[color=#6633cc]【误解19】陈世美不是负心郎[/color]
【误解20】“三长两短”捆棺材
[color=#6633cc]【误解21】举头三尺有神明[/color]
【误解22】“豆蔻年华”是特指13岁女孩
[color=#6633cc]【误解23】呆若木鸡高境界[/color]
【误解24】“长袖善舞”不跳舞
[color=#6633cc]【误解25】“倒楣”原来非“倒霉”[/color]
【误解26】太监不等于宦官
[color=#6633cc]【误解27】万岁原本非皇帝[/color]
【误解28】岂可随便就出家
[color=#6633cc]【误解29】问鼎没有拿第一
[/color]【误解30】之春风夏雨教化人
[/color]

[color=#666666][backcolor=#ffcccc][b][color=#6600cc]【误解1】[/color][/b]至今讹传,孔明草船借箭[/backcolor]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人们一提到他,便想起了《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七擒七纵”等故事。[color=#6600cc]然而“草船借箭”之人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color]

作为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对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描写是极其生动的。小说中,诸葛亮借着满天大雾,把二十只战船开到曹军寨前擂鼓呐喊,曹操怕有埋伏不敢妄动,便派弓弩手放箭。结果,诸葛亮轻易地得到了十万多支箭,不仅挫败了周瑜的谋害,又直接削弱了曹操的军事力量。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虽然突出了诸葛亮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过于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据史料记载,“草船借箭”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孙权与曹操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没分胜负。一天,为了观察曹军动静,“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孙权起初料不到船身会中这么多箭,弄得船要倾覆,他只是急中生智,设法让船身得到平衡。

罗贯中把“草船借箭”这件事从孙权移到诸葛亮身上,目的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谋而已。自从有了《三国演义》之后,人们就以它作为衡量、品评三国人物的标准,而且平民百姓家只知有《三国演义》而不知有《三国志》,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诸葛亮。
[/color]
[color=#666666][color=#669900]千的点评:易中天的品三国里面,说的好像就是诸葛亮草船借箭啊。。不会连易中天都错了吧。。摇头摇头。。谣言不可信。。[/color]

[backcolor=#ffcccc][color=#6600cc][b]【误解2】[/b][/color]醉生梦死,冯小怜“玉体横陈”[/backcolor]

历史上的冯小怜是一个尤物。她原是北齐皇后的侍女,能歌善舞,有高超的琵琶弹奏技术。北齐皇帝高纬一见惊艳,目为天人,心醉神驰,爱不释手,常祈愿与之生死一处。就连与大臣们议事的时候,高纬也习惯让小怜趴在自己怀里或把她放在膝上,经常把那些大臣羞得满脸通红。“独乐不如众乐”,高纬认为像小怜这样的美人,只有他一个人来独享,未免暴殄天物,于是,他让小怜玉体横陈在隆基堂上,只要能从口袋里掏出千金,什么样的男人都可前来一览秀色。

野心勃勃的邻居北周乘虚而入,在北周的大举进攻下,北齐覆亡。亡国之君高纬被掳至长安。唐代诗人李商隐叹道:
一笑相倾国便亡,
何妨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
已报周师入晋阳。

在李商隐众多佳作之中,这首诗并不出色,但它却因有醒目的“玉体横陈”意象而被后人反复吟咏。

因此,并不是哪一个女子随便躺在床上或者斜倚沙发就是“玉体横陈”。[color=#6600cc]首先是要全裸,其次应该被放在一个地方并摆出一个不错的姿势专供外人欣赏,这样的身体才能称得上“玉体横陈”。[/color]同时,因为已是全裸,在“玉体横陈”之前再加上什么“一丝不挂”显然是多余的。
[color=#669900][/color][/color]
[color=#666666][color=#669900]千的点评:我晕。。还要全裸才是玉体横陈啊。。冯小怜也是个悲惨的女子啊,当众脱衣。。那皇帝简直就是变态。。[/color][/color]
[color=#666666][color=#669900][/color]
[attachment=11334843]

[backcolor=#ffcccc][b][color=#6600cc]【误解3】“[/color][/b]内子”专指你夫人[/backcolor]

在网上曾看到一个自称“老男人”的网友发的帖子,内容大致如下:该网友的“内子”今年18岁,即将参加高考,因为心中无底,特意将自己“内子”的生辰八字公布了出来,请求高手依据生辰八字作一预测,看自己的内子能否金榜题名。

此网友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他弄错了一个词,那就是,他以为自己的儿子就是自己的“内子”。

根据约定俗成的理解,“内子”不是儿子,而是妻子。“内子”是丈夫在别人面前提到自己的妻子时用的一个谦词,和这个词同义的还有“贱内”、“拙荆”、“糟糠”等,这些称呼的意思接近于今天的“爱人”、“夫人”、“老婆”、“老伴”……需要补充的是,今天,我们经常把自己的妻子称为“太太”,而“太太”一词在古代却是敬称。尤其是明清两代, “太太”专指一、二品官员的妻子,一般人的妻子是不能被称为“太太”的。和今天的“爱人”、“老婆”等称呼相比, “内子”少了一份肉麻,多了一份谦逊。因此,也可以说,古人比今人更像谦谦君子。只是这份涵养和谦逊,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以至于我们都忘记了我们的先人曾经还那么谦虚过。

和“内子”这个词相对的是“外子”,是妻子用来称呼丈夫的。当然,因为古时,妻子很少有自己独立社交的机会,“外子”这个词被派的用场也就相对少得多。[/color]
[color=#666666][/color]
[color=#666666]但可以肯定的是,[/color][color=#666666][color=#666666]很多影视文学作品中,居然让那些妙龄少女说什么“贱妾蒲柳之姿,愿以身相许”之类的,实在是滑稽。未老先衰的模样,还敢拿出来自荐,岂不是吓倒一大片么?[/color][/color]
[color=#666666][color=#666666]
[color=#6600cc]不论是“外子”和“内子”,都不是指儿子。
[/color]
[color=#669900]千的点评:其实一般人是不会弄错这个词的。。但不排除有些“半桶水”。。[/color]
[backcolor=#ffcccc][b][color=#6600cc]【误解4】“[/color][/b]慈母”曾是伤心事[/backcolor]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唐诗中最为温馨的一首诗,在华语圈中家喻户晓。

我们太习惯于说“慈母严父”了,以至于我们自然地就认为“慈母”就是“慈祥的母亲”。其实,在中国古代,曾有个专门的称谓叫“慈母”,对于这个“慈母”来说,“慈母”之“慈”与“慈祥”无关, “慈母”本来是件伤心往事。

“慈母”最早出现于《仪礼》。《仪礼》对成为“慈母”的条件作了诸多令人张口结舌的限定:“慈母者,何也?传曰:妾之无子者,妾子无母者,父命妾曰:女以为子。命子曰:女以为母。”由此可知,不是随便哪个女人都可以成为慈母,也不是哪个儿子随便都可以拥有慈母。

[color=#6600cc]要想成为慈母,下列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具有小妾身份;必须没有孩子或者不会生育(至少是没有生育男孩);更为关键的是,丈夫必须还有另外的妾,且这个妾恰好一命呜呼并正好遗留下一个男孩。[/color]在这些条件都具备的时候,还需要丈夫下达明确的指令:“你把这个死了母亲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养起来吧!”知道了这些,我们在读到《仪礼·丧服》中“慈母如母”时,才不会感到过于突兀。所以,从词源的角度来说,“慈母”和“生母”的死亡有关,但和“慈祥”无关,“慈母”本来是一段伤心往事。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为《仪礼》所严格定义的“慈母”,其词义的内涵慢慢发生了演变,至少在唐代,“慈母”已经不再是一个专称。李白的诗中就有“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的句子,显然这里的“慈母”就不是《仪礼》中的“慈母”。

[color=#669900]千的点评:慈母=小妾+无子+其他妾遗子。。完全是后妈定理嘛。。这是什么世道。。我宁可不要知道这所谓的真相。。[/color]
[color=#669900][/color]
[attachment=11334843]

[backcolor=#ffcccc][b][color=#6600cc]【误解5】[/color][/b]萧郎原来是情郎[/backcolor]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这是唐代诗人崔郊的传世之作。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很动人的故事。

崔郊的姑母有一婢女,生得姿容秀丽,与崔郊互相爱恋,后来婢女被卖给显贵于。崔郊念念不忘,思慕无已。一次寒食,婢女偶尔外出与崔郊邂逅,崔郊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赠婢》。想必那于也是性情中人,读到此诗,便让崔郊把婢女领去,于是传为诗坛佳话。

诗中最后两句很是经典,但崔郊何以自谓“萧郎”?若翻看《全唐诗》,便会发现,许多爱情诗中的女主人公所思慕的恋人都叫“萧郎”,唐以后的宋、清也都有这种用法,而唐以前则未见这种用法。那么,“萧郎”一词缘何被当作“情郎”来用?

一种说法缘于汉代刘向《列仙传》讲述的故事:“萧史者,秦穆公(嬴姓)时人也,善吹箫,能致白孔雀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日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color=#6600cc]后遂用“弄玉”泛指美女或仙女;用“萧史”借指情郎或佳偶,又称“萧郎”。
[/color]
一种说法是[color=#6600cc],“萧郎”原指梁武帝萧衍[/color]。《梁书·武帝纪上》:迁卫将军王检东阁祭酒,俭一见(萧衍),深相器异,谓卢江何宪曰:“此萧郎三十内当作侍中,出此则贵不可言。”这个萧郎,就是梁武帝萧衍,南朝梁的建立者,风流多才,在历史上很有名气。[color=#6600cc]后多以“萧郎”指代女子所爱恋的男子。
[/color]
[color=#669900]千的点评:恩。这个还是知道的。。从此萧郎是路人。很熟悉。。但梁武帝就不知道了。。[/color]
[color=#669900][/color]
[backcolor=#ffcccc][b][color=#6600cc]【误解6】[/color][/b]顾悦未老先衰,自嘲“蒲柳之姿”[/backcolor]

说到“蒲柳之姿”,不得不提到东晋时期的顾悦。

顾悦性情爽朗,为人重义守信。扬州刺史殷浩请他做官,让他全权处理州内大小事务。感激于殷浩的知遇之恩,顾悦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起早贪黑,兢兢业业。长期劳累,严重地影响了他的健康,才30多岁就显得很老,满头白发。

有一次,顾悦因故谒见简文帝。简文帝得知他与自己年龄差不多大小,就问:“我们年纪相仿,你的头发为什么比我先白呢?”顾悦回答说:“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意思是说,[color=#6600cc]水边柳树的资质差,一到秋天就凋零了;而松柏质地坚实,经历过秋霜反而更加茂盛。[/color]顾悦的回答,既没有直接谈到自己未老先衰的外貌,又趁机拍了皇上的马屁;再没有比顾悦更好的回答了,简直把马屁拍绝了,既明白晓畅,又比喻贴切。 [/color][/color]
[color=#666666][/color]
[color=#666666]简文帝是什么人?他是皇上,同时他又是一个文人。顾悦投其所好,他的回答首先在文辞上博得了简文帝的好感,典雅得如同诗赋一般的语言,让简文帝感到飘飘欲仙。如果顾悦没有这么高的水平,或者直接回答:“臣日夜工作,操劳过度,以致华发早生。”皇上虽然会同情,但绝对不会开心———你顾悦累,我难道就不累了?若是顾悦打哈哈,随便说:“谁知道呢,它就白了。”虽然实话实说,但没有一点新意,说也是白说。 [/color]
[color=#666666][color=#666666]
[color=#666666][color=#669900]千的点评:这个的确很雷。。在现代,很多词语的意思已经脱离原意了,如果我们正经八百的去跟别人这么解释,既浪费口水,说不定别人还懒得理睬呢。。唉。。[/color][/color]
[color=#666666][color=#669900][/color]
[attachment=11334843]

[backcolor=#ffcccc][b][color=#6600cc]【误解7】[/color][/b]千古痴情,尾生蓝桥抱柱[/backcolor]

翻阅《史记》,见《苏秦传》有语:“孝如曾参,廉如伯夷,信如尾生。”不由得想起两个成语,一是“尾生之信”,一是“尾生抱柱”,都喻指人坚守信用,不违约定之意。那么,尾生到底是什么样一个人,尾生抱柱又是为何呢?

庄子曾经用简短的话语概括过这个故事:“[color=#6600cc]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color]”(《庄子·盗跖》)这是一个凄美的故事,流传的时间久了,便成了传奇。如果把时空倒转一下,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尾生翘首企盼的样子,也许会有些暗自着急,有“我等的人她不来”般的急切,有“我等到花儿也谢了”般的牢骚,但是他还是不肯离开。直到洪水淹没他时,他的眼光所指之处,应当还是那位女子来时需经之径。

[color=#6600cc]在中国古代,人们非常重视追求人格的圆满。在期待中被洪水淹没的尾生,实在是信守承诺的贤者。尾生所抱的梁柱,也和他一道成为守信的标志。
[/color]
历代文人对尾生多有褒扬之语。三国时嵇康在《琴赋》中写道:“比干以之忠,尾生以之信。”如《玉台新咏·古诗八首》中:“朝登津梁上,褰裳望所思。安得抱柱信,皎日以为期?”更有李白在《长干行》中慨叹:“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有语:“尾生般抱柱正题桥,做倒地文星佳兆。”

后世有人考证,尾生所抱之桥位于陕西蓝田县的兰峪水上,称为“蓝桥”。自此,有了“魂断蓝桥”一说。只不过,看到如今新潮人士对感情的儿戏态度,比照尾生,倒叫人生出不少感慨。

[color=#669900]千的点评:这人真是傻。。死了怎么跟那女人在一起?你就在天上看着你喜欢的人跟别人过一辈子吧。。抱柱死,还不如爬到柱子上呢。。[/color]
[color=#669900][/color]
[backcolor=#ffcccc][b][color=#6600cc]【误解8】[/color][/b]才思如泉涌,祢衡文不加点[/backcolor]

在中国古代文坛上,曾有过诸多有名的才子。他们文思敏捷,写下了很多名篇佳句,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诸多典故。

唐代诗人崔颢留下了著名的《黄鹤楼》一诗,其中有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一千古名句,点出了古代武昌人文景观的一处精华所在———鹦鹉洲。鹦鹉洲处在黄鹤楼下长江岸边,以中国古典文学中十分有名的赋体作品———祢衡的《鹦鹉赋》而知名。

祢衡(173—198),字正平,是东汉末年少见的才子,性格刚毅傲慢,狂放不羁。因拒绝曹操召见,操怀忿,然曹操又不忍杀之,便罚祢衡做了鼓吏。祢衡则当众裸身击鼓,反以《渔阳三鼓》辱曹操。曹操怒,欲借他人手杀之,便送与荆州牧刘表;仍不合,又被刘表转送与江夏太守黄祖。后因冒犯黄祖,祢衡终被杀。

祢衡少有才辩,长于笔札,孔融深为其文采折服。在江夏,黄祖的长子黄射在洲上大会宾客,有人献鹦鹉,他就叫祢衡写赋以娱嘉宾。祢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辞采甚丽,这便是有名的《鹦鹉赋》。萧统曾这样评价祢衡:“衡因为赋,笔不停缀,文不加点。”从此留下了“文不加点”这一典故。

所以,[color=#6600cc]成语“文不加点”里的“点”是改动、修改的意思,整个成语是指写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color]现在很多人望文生义,以为“文不加点”中的点是“标点”之意,实在是可笑。如果知道了“文不加点”这个成语的由来,就不会用错了。更何况,中国古代典籍本来就是没有标点的。

[color=#669900]千的点评:文不加点,恩,有点生疏的词,不过按照意思来理解应该不会错,就怕望文生义。[/color]
[color=#669900][/color]
[attachment=11334843]

[backcolor=#ffcccc][b][color=#6600cc]【误解9】[/color][/b]公道在人心,张俭望门投止[/backcolor]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谭嗣同在临终前留在狱中的绝笔《狱中题壁》。以气势而论,这首诗在中国近现代诗歌史上,可称第一。那么,诗中的“望门投止”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望门投止”语见《后汉书·张俭传》: “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说的是东汉时,张俭曾出任山阳东部督邮。宦官侯览专权,他家里的人便依仗权势残害百姓,无恶不作。为此,张俭写信告发了侯览及其家人。但告发信没到皇帝手中就被侯览扣下了,从此侯览和张俭结了仇。

后来,侯览指使人向朝廷告密,说张俭私结党羽,图谋不轨,并下令逮捕张俭。张俭见官府人马来势汹汹,只好匆匆逃亡,看到谁家可以避难,就投在人家门下。因为当地百姓都知道张俭历来很正直,名声很好,都冒着风险收留他。

一天,张俭逃到鲁郡,投奔好友孔褒。孔褒不在,孔褒的兄弟孔融只有十六岁,热情地接待了他。张俭走后,官府闻讯赶来,逮捕了孔褒、孔融及他们的老母亲加以审问。孔融一家争着承担责任,闹得官府不知如何处置。由于大家的保护,朝廷始终没有抓到张俭,直到黄巾大起义爆发后,汉灵帝下令解除“党锢”,张俭才得以结束逃亡生活。

后来,[color=#6600cc]人们便将“望门投止”引为成语,形容在急迫情况下,见有人家就去投宿,求得暂时的存身之处。[/color]现在一般用它作暂求安身之意,里边也含有急中生智、临机决断的意思。谭嗣同在诗中用这个典故,是设想逃亡中的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救护,而后面的典故“忍死须臾待杜根”,则是自比东汉时要求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的郎中杜根。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千的点评:古今的变动不是很大,意思都相差不远。[/color]

[backcolor=#ffcccc][b][color=#6600cc]【误解10】[/color][/b]古已有之,陈子昂善于“炒作”[/backcolor]

近些年来,“炒作”甚嚣尘上,手段和方法层出不穷,遂使人误以为“炒作”是一门新兴产业。其实,中国古人在自我炒作方面也不输后人,例如陈子昂。

据唐朝李亢专记世事之独异者的《独异志》所载,因为对未来抱有无限希望,毛头小伙子陈子昂从老家四川来到了长安。谁知,满腹才华的他却因无人赏识而在长安过了十年寂寂无名的痛苦时光,陈子昂为之郁闷不已。正当此时,恰巧有人在街头出售胡琴,要价昂贵。长安城里的豪贵之人频频赶去察看,但因为无法判定胡琴的价值而不敢贸然购买。陈子昂灵机一动,果断地筹钱将那把胡琴买回家中,他四处张扬,说自己精通胡琴,并与众人约定,将择吉日在自己家里为知音现场演奏。

吉日到时,长安城里众多知名人士纷纷前来欣赏。在大家的期待之中,陈子昂发表了激情洋溢的演说。他说,我陈子昂创作了大量的诗文,在京城居住了这么长时间无人理睬,而对这把胡琴,各位却青眼有加。然而,在我看来,这件乐器只是下等乐工所制,我怎么会将它放在心上?说着,陈子昂将高价买回的胡琴高高举起,愤然摔在地上,胡琴当场寸断。在众人的错愕之中,陈子昂将自己的文章“遍赠会者”。结果可想而知:“会既散,一日之内,声华溢都。”其作品《登幽州台歌》也迅速走红:“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color=#6600cc]陈子昂的这次自我炒作堪称经典,不久之后,他就被建安王聘为记室,后来又做了拾遗。连陈子昂都需要靠炒作出名,也就无怪乎今日之炒作极一时之盛了![/color]

[color=#669900]千的点评:恩,这个咱是知道的,陈子昂炒作的帖子素材好像也有一个呢。[/color]
[color=#669900][/color]
[attachment=11334843]

[backcolor=#ffcccc][b][color=#6600cc]【误解11】[/color][/b]青眼白眼阮籍抛[/backcolor]

这里所说的“青眼”与“白眼”,可不是医学上的“青光眼”和“白内障”这两种疾病。从常识上来说,眼眸斜睨,自然眼白为多,所谓不愿正眼一瞧者也;而凝眸视之,则会显现出“乌溜溜的黑眼珠”。

“青眼”与“白眼”的典故,与“竹林七贤”中的阮籍有关。《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讲的是阮籍的母亲逝世后,有不少名士前来吊唁。按理,人家在灵堂哭拜,阮籍应该陪着哭。可是来客中有个名叫嵇喜的,官位和名气都不小,阮籍却圆瞪着一双白眼看着他,表情木然。嵇喜见此状况,只好不高兴地走了;等到嵇喜的弟弟嵇康来吊唁时,阮籍马上迎了上去,“青眼有加”。

阮籍从小受父亲的教诲,胸怀大志,但当时魏国朝政由专横的司马父子把持,他十分灰心,经常与他的文学界朋友嵇康等人喝酒喝得大醉,对那些热衷于当官、追逐地位的人十分反感。因此,生性旷达桀骜的阮籍常常以眼睛当道具,用“青眼”、“白眼”看人,表达喜恶,完全不委屈自己的感情。[color=#6600cc]他讨厌的人,即使是来向自己表示友好的,也给白眼,但若是自己喜欢的人,就用青眼。[/color]阮籍厌恶嵇喜而喜欢嵇康,原因在于嵇康和他一样,都是直率旷达的性情中人。

因此,[color=#6600cc]现在人们常用“青眼有加”或者“青睐”来表示对人的赏识或者喜爱,用“白眼”表示对人的厌恶。[/color]比如,北宋诗人黄庭坚《登快阁》诗云:“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为美酒横。”鲁迅《哀范君三首》之一:“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其中爱恨好恶之意,亦表露无遗。

[color=#669900]千的点评:阮籍还真是个好玩的人,朋友不分好坏贵贱,就分喜欢和不喜欢。[/color]

[backcolor=#ffcccc][b][color=#6600cc]【误解12】[/color][/b]貌如花,虢国夫人素面朝天[/backcolor]

如今,素面朝天这个词用得很广泛,大多用来指女子不化妆,实际上,这是因为不了解该词词义所导致的误用。

宋代乐史在所著的《杨太真外传》中如此记载:杨贵妃集万千宠爱在一身,他们杨家因此鸡犬升天。杨国忠被加封为“御史大夫,权京兆尹,赐名国忠”;“封大姨为韩国夫人,三姨为虢国夫人,八姨为秦国夫人。同日拜命,皆月给钱十万,为脂粉之资。”唐玄宗看着杨家姐妹个个美貌出众,兴奋之下连化妆品钱都给出了,可见这位风流天子对美貌女人是多么体贴。

在杨家姐妹中,虢国夫人最为貌美、自信,唐玄宗对她更是青睐有加。她自恃长得出众,常常不施脂粉,便直接去朝见天子,真是既娇贵又大胆。是为“素面朝天”。这里的“天”不是指天空,而是专指皇上。诗人张祐为此写过这样一首诗:“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按照这个典故,只有容貌漂亮才有资格“素面朝天”。除此之外,还应当进一步了解一下[color=#6600cc]“素面朝天”的“天”字的确切意思,这里指的是天子、是皇上,而不是天空。[/color]

随着语义的变化,现在很多女孩子常常会用这个词语来表达自己很少或者不使用化妆品,强调的是自然美,多带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意味。这种用法,被称作约定俗成的语言现象。

[color=#669900]千的点评:素面朝天原来是指面对天子不化妆啊。。恍然大悟。。[/color]

[attachment=11334843]

[backcolor=#ffcccc][b][color=#6600cc]【误解13】[/color][/b]差强人意赞吴汉[/backcolor]

在对结果不太满意时,很多人都会说“差强人意”,这恰恰是误解了这个成语。

“差强人意”一词出自于《后汉书·吴汉传》。吴汉,字子颜,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一员大将,追随刘秀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后被封为大司马。《后汉书》记载:吴汉每次随从光武帝征战,“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吏士。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从刘秀对吴汉的评价中,足见他是满意的。所以,这个词儿的意思是“还可以,较为令人满意”。但是很多人把这个词儿当作“不怎么地,不好,不太令人满意”的意思,这是不对的。
商务印书馆1989年8月出版的刘洁修编著的《汉语成语考释词典》第138至139页,于“差强人意”条下注:[color=#6600cc] “原指很能够振奋人的意志。差:甚,殊。强:起,振奋。”[/color]此意即源于上述的史料。书中还注明:“后世多用差强人意,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差:稍微,大致,比较。”

《汉语成语考释词典》一书还列举了一些与“差强人意”极为类似的成语,有“差慰人意”(苏轼《东坡续集》),有“差适人意” (宋人楼钥《攻愧集》),有“差可人意”(明人李开先《闲居集》),有“差快人意”(明人海瑞《海瑞集》)。按照意思相近的理解,这些成语如果和“差强人意”同被理解为否定的意思,那就错了。

[color=#669900]千的点评:恩。咱懂的。。一直都知道是肯定意思的。[/color]

[backcolor=#ffcccc][b][color=#6600cc]【误解14】[/color][/b]袁清郎一心避嫌疑[/backcolor]

古乐府《君子行》里面有两句诗文[color=#6600cc]:“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color]意思是说:[color=#6600cc]站在瓜田里面的时候,最好不要弯下身子去提鞋子,不然很容易被人误会你在偷瓜;站在李子树下的时候,最好不要伸手去整理头上的帽子,免得被人怀疑是在偷摘李子。
[/color]
《北史》中记载了廉吏袁聿修的故事,讲的是他政绩突出又很有声望,主要原因是他为官清白自守,从不收任何贿赂。据说他在任尚书的十多年里,从未曾接受过任何人家的一升酒、一粒米,故有雅号“清郎”。一次遇到老友邢邵,二人叙述别情以后,邢邵拿出一匹白绸送给袁聿修。袁聿修反复思考之后还是谢绝了,并留书曰:“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只有这样,才能躲避嫌疑。

无独有偶,唐朝大书法家柳公权也对“瓜田李下”作过评论。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于是唐文宗就派郭宁到邮宁做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文宗就以这件事来问柳公权:“郭宁是太皇太后的继父,官封大将军,当官以来没有什么过失,现在只让他当邮宁这个小小地方的主官,又有什么不妥呢?”柳公权说:“议论的人都以为郭宁是因为进献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个官职的。”唐文宗说:“郭宁的两个女儿是进宫陪太后的,并不是献给朕的。”柳公权回答:“瓜田李下的嫌疑,人们哪能都分辨得清呢?”这里,柳公权将“瓜田李下”词义更进了一步,上升到了舆论监督的层面上。

[color=#6600cc]的确,“瓜田李下”往往会让人误会或怀疑,所以需要谨慎对待。[/color]从上述故事来看,古代贤士在这方面很是谨慎。然而,如今有些营私舞弊之人,有些收受贿赂之人,有些跑官要官利令智昏之人,可不在乎什么瓜田什么李下,所作所为居然可以明目张胆地进行,一点没有避嫌的意思,实在是愧对古人。
[/color][/color][/color]
[color=#666666][color=#666666][color=#666666][color=#669900]千的点评:瓜田不要提鞋,李树下不要扶帽子,咳咳,很雷的原解。古代人真XE,不就是提提鞋,扶扶帽子嘛。。想的真多啊。。[/color][/color][/color][/color]
[color=#666666][color=#666666][color=#666666][color=#669900][/color]
[attachment=11334843]

[backcolor=#ffcccc][b][color=#6600cc]【误解15】[/color][/b]唐伯虎未曾点秋香[/backcolor]

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叙述的是唐伯虎被秋香的三笑迷得失魂落魄,于是施计混入太师府当家奴,历经几多波折才追到了秋香。影片中的唐伯虎文武双全,不仅能诗善对,更是武功高强。

但是电影毕竟是电影,其内容夸张了很多。唐伯虎是才子不假,但是从未自称“江南四大才子之首”;[color=#6600cc]他虽有三段婚史,但是并不风流。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唐伯虎从未有过“点秋香”的艳遇。
[/color]
唐伯虎是明代人,因为生于寅年寅时,寅为虎,故取字伯虎,后改字子畏。他自幼聪颖,能诗擅画,十六岁便中秀才,十九岁娶徐氏。但是妻子、父亲几年后接连病故,对他打击甚大,使他意志消沉。后来他发愤苦读,结果乡试名列榜首,“解元公唐伯虎”一时名遍南京城。二十七岁时续弦,娶妻何氏。当唐寅上京考进士时,被诬告行贿主考官,押入大牢,几番周折才获释。穷困潦倒时,妻子何氏离他而去。幸有一位名叫九娘的青楼女子周济他。后来,他便娶了九娘为妻,潜心作画,成为丹青高手。

清代学者俞樾曾在《茶香室丛钞》中为唐伯虎辟谣,断定“三笑姻缘”是好事者借着唐伯虎的盛名,把别人的事转在他的名下。[color=#6600cc]有人还专门考证,证实秋香确有其人,是当时南京一个颇具名气的青楼妓女,至少比唐寅大十几岁,根本不可能与他有风流情事。[/color]所谓的唐伯虎有九个妻妾,全是从他最后娶的妻子“[color=#6600cc]沈九娘[/color]”的名字上以讹传讹而来的。当时唐伯虎贫困交加,怎么可能妻妾成群?

[color=#669900]千的点评:被欺骗了,而且是被骗了22年,现在才知道,唐伯虎其实是个穷光蛋,秋香对唐伯虎而言,是个大龄妓女。。啊。。艺术源于生活和八卦,却又高于生活和八卦。。[/color]

[backcolor=#ffcccc][b][color=#6600cc]【误解16】[/color][/b]王恭身无长物[/backcolor]

“身无长物”出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说的是,有一个叫王恭的人,在外面住了一段日子之后回到了家里。同族的一个叫王忱的前辈去探望他,看到他坐在一张六尺长的竹席上,王忱非常喜欢王恭所坐的竹席,就对王恭说:“你刚从外边回来,一定有多余的竹席,能否送一张给我?”王恭当时也没有多说什么。王忱走后,王恭就派人把自己坐的那张竹席送过去。从此王恭自己就只好坐在草垫上了。后来,王忱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惊讶,就对王恭说:“我本来以为你还有多余的竹席,所以才向你要。没想到你却将仅有的一张竹席送给了我。”王恭平静地说: “您还不太了解我,我在日常生活上,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color=#6600cc]“身无长物”并不是说一个人没有任何优点,而只是说一个人身上没有一丝一毫多余的东西。[/color]可以这样说[color=#6600cc]“身无长物”只是形容人的贫寒[/color],如果把“身无长物”当作“身无长处”来看待,就会愧对一个美好的故事。 [/color][/color][/color]
[color=#666666][color=#666666][color=#666666]
[color=#669900]千的点评:眼睛灰溜溜的看成长恭了,不免还小兴奋一下,原来不是。。那身无长物也等于赤裸裸。。红果果。。邪恶恶。。[/color][/color][/color][/color]
[color=#666666][color=#666666][color=#666666][color=#669900][/color]
[attachment=11334843]

[backcolor=#ffcccc][b][color=#6600cc]【误解17】[/color][/b]包拯未当宰相[/backcolor]

传统戏中,包公经常被称为“包相爷”,其实包拯从来都没有做过宰相。

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联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从宰相制度的兴废看,其起源甚早,而且复杂多变。其演变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萌芽期、创立期、鼎盛期、调整期、衰落期。

宋朝处于宰相制度的调整期,正副宰相同设,多相并行,编制也不固定。很明显,“多相并行”的目的在于分散相权。北宋前期,中书门下的长官为正宰相,亦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称“参知政事”。后来参知政事与正宰相基本无差别,使正宰相事权更为分散。宋太宗后,一相四参或二相二参是常事。但宰相初度无论怎样调整,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都无法得到彻底解决。因此,在宋朝,在文武百官心目里,宰相之职近于鸡肋,食之无味且有些危险,弃之却心有不甘。

包拯是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宋景祐四年(1037年),任天长(今安徽天长)知县,后调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回京任监察御史里行,又改监察御史。包拯曾七次上书弹奏江西转运使王逵,并严厉批评宋廷的任官制度,朝野为之震动。

嘉祐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权知开封府。他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把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敬仰。宋嘉祐六年(1061年),他官至枢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大街小巷都可听得到。

很显然,[color=#6600cc]包拯担任过的最高行政职务是枢密副使,也就是枢密院的副长官。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color]因此,虽然包拯没有担任过宰相职务,但其担任的枢密副使也可称为副宰相级别的官职,被后人称为“包相爷”也不算太错。

[color=#669900]千的点评:原来包公还被称作包相爷吖。。不知不知。。咱真不知。。[/color]
[color=#669900][/color]
[backcolor=#ffcccc][b][color=#6600cc]【误解18】“[/color][/b]奸臣”潘美委屈多[/backcolor]

在传统剧目“杨家将”中,潘美以大奸大恶的形象出现,他陷害忠良,卖国求荣,成为与南宋秦桧不相上下的奸之大者。

然而,历史上的潘美却不是这个样子。

据《宋史》,潘美生于925年,卒于991年,是大宋王朝的开国名将。潘美行武出身,直接参与了拥立赵匡胤称帝的陈桥兵变。在宋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开国诸将的兵权。但有一个人例外,此人就是潘美,由此可见,赵匡胤对潘美信任到了何种程度。

其后,[color=#6600cc]潘美南征北战,为宋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灭南汉、灭南唐,潘美皆为主力。[/color]

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辽军以十余万兵力大举入侵北宋,宋兵分东西两路迎击敌人。东路由名将曹彬统帅,西路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主、应路行营都部署杨业为副,又以西上阁门使、蔚州刺史王,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为护军,与辽兵接战于朔州。

在这几人之中,王具有特殊的身份。他是随军护军,有直接上书皇帝的特权,负有为朝廷提供军情的责任,因此,他不是统帅的下属,而是皇帝安插在边关的耳目。统帅对他也不敢不敬三分。而杨业的身份也有些特殊。杨原为辽国盟邦北汉刘氏政权的大将,曾经受到北汉皇帝刘崇的宠信,后来才归降大宋。虽然归降以来也战功赫赫,可他毕竟不是根正苗红,受到蔑视和排挤也在情理之中。

很显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北宋边关几位主要将领各怀心事。护军王邀功心切,便令副帅杨业进军,杨业明知出兵必败但却不敢违抗命令。一边是副帅,一边是皇帝派来的护军,潘美自然只有装聋作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听任杨业出战。

后来发生的一切就和舞台上的故事有点接近了,杨业战败被俘,绝食三日而亡。杨业生得平凡,死得伟大,这是一个出身贫寒的悲剧英雄。然而在他死后,杨业的人气却达到了最高点,成为民间讴歌的对象。[color=#6600cc]而大宋王朝的开国元勋潘美却阴差阳错地被推上了被告席,成为陷害杨业的小人。
[/color]
开封市里至今还有两湖,一清一浊,清者被人唤作杨家湖,浊者自然是潘家湖。你看,有时历史就是这样无情而又蛮不讲理。

[color=#669900]千的点评:委屈这位帅哥了。。潘美被电视化名为潘仁美。。无恶不作啊。。原来人家是个开国元勋。。咳咳。。含冤几百年。。委屈您了。。[/color]

[attachment=11334843]

[backcolor=#ffcccc][b][color=#6600cc]【误解19】[/color][/b]陈世美不是负心郎[/backcolor]

在后人的心目里,陈世美是一个符号,他代表了天下所有薄幸负心的男人。

陈世美的形象是通过传统戏曲《铡美案》而广为人知的。在该剧中,陈世美欺君罔上,抛父弃母,杀妻灭子,最终为正义的化身包拯所正法,永远钉在了道德的耻辱柱上。

然而,真实的历史却是另外一番样子。据《均州志·进士篇》和《湖北历史人物辞典》记载:陈世美又名陈年谷、熟美,均州(即湖北均县,现十堰丹江口市)人,出身于仕宦之家。清初游学北京,顺治八年(1651年)辛卯科进士。初任河北某地知县,后因康熙帝赏识,升为贵州省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参政。在贵州为官时,同乡同学来投,谋取官职,他多次接待,并劝以刻苦攻读以求仕进。后因来投奔者众多,陈世美难以应付,乃嘱咐管家一律谢绝。[color=#6600cc]有两个家住均州城郊秦家坡的士子,昔日与陈世美一同进京赴考时,曾以钱物助陈,没想遭到了陈世美管家的回绝,顿生报复之念。遂将社会上一些升官发财、忘恩负义而抛弃妻儿之事,捏在一起,加在了陈世美的身上,编成戏曲《秦香莲》,在陕西、河南等地演出。
[/color]
相传,清末时有剧团在均州演出此戏时,陈世美的第八代传人组织家族众人,砸了该剧团衣箱,并殴打演员,使演出被迫停止。据说,现在当地仍有“北门街不唱陈世美,秦家楼不唱秦香莲”的俗话。

[color=#669900]千的点评:话说,又有一位帅哥要来洗刷罪名了,唉,好好的男孩子叫啥美啊。。看看。。潘美,陈世美。。都有个美字。。下场一样啊。。[/color]
[color=#669900][/color]
[backcolor=#ffcccc][b][color=#6600cc]【误解20】“[/color][/b]三长两短”捆棺材
[/backcolor]
“三长两短”常用来指意外的灾祸或者危险的事情,那么它又是源于什么呢?

在乡下人们是很忌讳说“三长两短”的。通常认为,三长两短指的是未盖上盖儿的棺材,因为用来装死尸的棺材正好由三块长木板、两块短木板构成一个匣子。所以在人们看来,这个词有些不吉利的意思。

“三长两短”特指棺材的说法猛一听不无道理,但仔细推敲一下就觉得这种解释有些不妥当了。如果指的是棺材,那么应该是有棺材盖的;人死后棺材岂能不盖上盖儿?不盖之棺焉能下葬?可是,如果有了棺材盖,那就不应当是“三长两短”,而是四长两短了?可见,这种解释有些牵强。

那么,“三长两短”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据《礼记·檀弓上》记载,[color=#6600cc]古时棺木不用钉子,人们是用皮条把棺材底与盖捆合在一起的。横的方向捆三道,纵的方向捆两道。横的方向木板长,纵的方向木板短,“三长两短”即源于此。[/color]到后来,人们用钉子钉棺盖,既方便又快捷,三长两短的捆棺材皮条也随之消失。但是,这个词语却一直流传下来,在生活中经常使用。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火葬的推行,棺材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如果连棺材都绝迹的话,那么把“三长两短”指作棺材的说法也会像三长两短的捆棺材的皮条一样消失。那个时候,恐怕知道“三长两短”来历的人会更少了。

[color=#669900]千的点评:(⊙o⊙)…绑棺材的皮条。。是三长两短。。[/color]

[attachment=11334843]

[backcolor=#ffcccc][b][color=#6600cc]【误解21】[/color][/b]举头三尺有神明[/backcolor]

中国人有句话:“举头三尺有神明。”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头顶上都有神明。同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举头三尺有青天。人可欺,天不可欺。”那么,这里的“神明”和“青天”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佛家的说法是:每个人身上有两个神,一个叫“同名神”,另一个是“同生神”。同名神是男的、是白的、是计善的神;同生神是女的、黑的、是计恶的神。任何人起心动念,是善是恶,他们都会记下来。所以我们最好不要随便起心动念,以免造恶因。

有这样一则故事,清朝末年,一个举子要到北京去考状元,遇上了大雪封路,只好住到一家客栈里面。这家客栈的老板娘是位年轻的寡妇。大雪一直不停,举子无法成行,就只好继续在客栈住下去。时间一长,一个是青年男子,一个是年轻寡妇,孤男寡女,天天对望,日久生情,就动了淫念。男的就起身走向女的房间,在他举手敲门前想到:“不可以!我是去考状元的,这一进去要是犯了淫,天庭会除名的,回去吧!”他这边回去了,女的又起了念头,一出门,心里想:“不可以,我是个寡妇,应该为丈夫守住贞节才对,回去吧!”

就这样走了两三次。就在他们犹豫不决的时候,听到空中有声音:“你们两个王八蛋,要又不要,把我的功过簿划得稀巴烂!”说完就甩下一个东西来。他们听到这些话吓得发抖,赶快捡起来看,原来是一本“功过簿”,上面有他们的名字:一个今科状元,犯淫革名,打叉划掉了;一个是守节寡妇,死后升天,现在犯淫,也划掉了。再看看,又写“不犯”,勾上去。再看下面,又写“犯”,又划掉了。如是三番,把这本功过簿弄得一塌糊涂,连神都生气得破口大骂。两人看后赶快各自回房,从此再也不敢犯淫念了。

尽管这是个传说,但是也给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color=#6600cc]为人当自律,切不可动邪念,切不可肆意妄为。神明原本不存在,别说举头三尺了,举头三千尺也没有的。[/color]但是,生活中却需要有自律精神。

古人言神明,虽是迷信荒谬,但其中的含义,倒是值得今人认真借鉴。

[color=#669900]千的点评:人真不能作恶。老天都在看着呢。。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啊,报应连环不爽。。[/color]

[backcolor=#ffcccc][b][color=#6600cc]【误解22】“[/color][/b]豆蔻年华”是特指13岁女孩[/backcolor]

对于女子的不同年龄,有与之对应的不同称呼。譬如,女孩12岁往往被称为“金钗之年”;[color=#6600cc]13岁则被称为“豆蔻年华”[/color];15岁被称为“及笄之年”;16岁则被称为“碧玉年华”;20岁为“桃李年华”;24岁为“花信年华”。

在对于女性年龄这么多代称中,知名度最高的是“豆蔻年华”。豆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外形似芭蕉,花淡黄色,果实扁球形,种子像石榴子,有香味。果实和种子入中药”。“豆蔻年华”之“豆蔻”就是从这种植物引申出来的意思。 [/color][/color][/color]
[color=#666666][color=#666666][color=#666666][/color][/color][/color]
[color=#666666][color=#666666][color=#666666]这种称呼源自唐代杜牧的《赠别》:“[color=#6600cc]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color]。”大意说柔弱美丽的十三岁多的少女,看起来就像是二月初刚发芽的豆蔻梢头的嫩芽那般美好。很显然,“豆蔻年华”只能指十多岁的少女。如果硬要往大处扩展,最多也只能扩展到二十岁,再往外扩展就有点过于牵强了。

记住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豆蔻年华”被误用的次数太多了,以至于现在形容少妇也敢用“豆蔻年华”,实在有点“小词大用”,让人汗不敢出了。 [/color][/color][/color]
[color=#669900]大家O(∩_∩)O~有什么补充的,请回复楼下。。[/color]

[color=#666666][color=#669900]千的点评:只有13岁的小姑娘才能称作豆蔻年华,晓得不咯!别都一个个二十好几了还说自己豆蔻年华。。(PS:说咱自己呢。。可素。。咱永远十八岁。。捂脸)[/color][/color][color=#666666]。[/color]
[color=#666666][/color]
[color=#666666][attachment=11334843]

[backcolor=#ffcccc][b][color=#6600cc]【误解23】[/color][/b]呆若木鸡高境界[/backcolor]

要是形容一个人有些呆头呆脑、痴傻发愣的样子,人们往往会用“呆若木鸡”这个贬义词。然而[color=#6600cc],“呆若木鸡”最初的含义和现在的用法没有丝毫关系,反倒是一个褒义词。
[/color]
“呆若木鸡”出自《庄子·达生篇》,原本是个寓言。故事讲的是,因为周宣王爱好斗鸡,一个叫纪子的人就专门为周宣王训练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纪子是否训练好了,纪子回答说还没有,这只鸡表面看起来气势汹汹的,其实没有什么底气。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次询问,纪子说还不行,因为它一看到别的鸡的影子,马上就紧张起来,说明还有好斗的心理。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问,但还是不行,因为纪子认为这只鸡还有些目光炯炯,气势未消。这样又过了十天,纪子终于说差不多了,它已经有些呆头呆脑、不动声色,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说明它已经进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宣王就把这只鸡放进斗鸡场。别的鸡一看到这只“呆若木鸡”的斗鸡,掉头就逃。

[color=#6600cc]“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实际上却有很强的战斗力,貌似木头的斗鸡根本不必出击,就令其他的斗鸡望风而逃。可见,斗鸡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鸡”。
[/color]
庄子这则寓言很有趣,同时也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让人不由得想到古人所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

[color=#669900]千的点评:看着呆,还能有很强的战斗力?这些武侠纯属瞎搞。。一会一个连环掌还能拍倒整片竹林呢。。OMG。。火药的发明其实就是多余的。。[/color]

[backcolor=#ffcccc][b][color=#6600cc]【误解24】“[/color][/b]长袖善舞”不跳舞[/backcolor]

水袖是演员戏服衣袖前端的白色部分,原是代表古人衬衣的衣袖。一般戏曲服装上的水袖,长度仅为五十多厘米。作为主要表演手段时所运用的,是特制的长袖,一般长约一米,宽六十余厘米。在欣赏戏剧时,往往看到演员们常运用以大幅度的形体动作,配合着冲袖、甩袖、翻袖、转袖等功法,完成了一个个高难度的技巧表演,借以表达愤怒、忙乱和激动等不同的感情。在戏曲中的许多剧种里,不管是京剧、豫剧、越剧等等,演员水袖功夫如何,往往代表着其表演水平。

但是,我们绝不能把戏曲演员精湛的水袖表演称之为“长袖善舞”。

“长袖善舞”一词语出《韩非子·五蠹》,原句为“[color=#6600cc]长袖善舞,多钱善贾[/color]”。[color=#6600cc]意思是说,袖子长,有利于起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color]司马迁在《史记》中,写范雎、蔡泽两人的传记时曾引用过这个词语。

因为两人都是极有口才、能言善论的说客,所以他们取得了秦王的信任。在战国时代,辩士并不少,但像这两人一样能相继取得秦的信任而为卿、相的也不多见。所以,司马迁评论道,韩非子说的“长袖善舞,多钱善贾”,确是有理!意思是说,范雎和蔡泽两人就像舞蹈者有更美的舞衣、经商者有更多的本钱一样,他们有比别人更强的辩才。对这两人施展手段因而吃得开的行为有所讽刺。

而在一些报刊上,很多文章运用“长袖善舞”,都忽略了其中包含的贬义。比如:“问题是,纵使石油外交长袖善舞,在诸多地区取得合作开发等方面的突破,在国际石油政治的挤压之下总量也依然有限。”(《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10月13日)另外还有“货币政策如何长袖善舞”等标题,都是误用。

[color=#669900]千的点评:误会千百种,不差这一个啦。。有是一个断章取义的说法,瞧瞧后头一句“多钱善贾”。。讽刺意思的呢。。[/color]

[attachment=11334843]

[backcolor=#ffcccc][b][color=#6600cc]【误解25】“[/color][/b]倒楣”原来非“倒霉”[/backcolor]

“倒楣”当然不是好事。

“倒楣”—词出现的历史并不太长。据考证,该词大约出现在明朝后期。明朝因袭自隋唐以来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成为当时读书人出人头地的唯一门路。因此,科场之内的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虽然明朝有相对完善的监考制度,但照样无法阻止愈演愈烈的作弊之风。一般的读书人要想在科考中有所斩获就显得至为不易。为了求个吉利,同时更是为了给要上考场的读书人以心理安慰,在临考之前,有考生的家庭一般都会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以此为考生打气壮行,时人称这根旗杆为“楣”。

[color=#6600cc]依据当时的惯例,揭榜之时,谁家的学子榜上有名,原来自家门前的旗杆可以照竖不误,如果不幸失利,该考生的家人往往就会把自家的旗杆放倒撤去,叫做“倒楣”。[/color]后来,这个词被愈来愈多的人用于口语和书面,直到现在。值得一提的是,在运用这个词语过程中,人们常把这两个字写作“倒眉”或“倒霉”,这当然是语言发展演变的缘故。

[color=#669900]千的点评:科举高中了就是光耀门楣,不中就是倒楣。。可实际上,楣只是门槛。。[/color]
[color=#669900][/color]
[backcolor=#ffcccc][b][color=#6600cc]【误解26】[/color][/b]太监不等于宦官[/backcolor]

在很多时候,在众多的电视剧和文学作品中,都把“太监”和“宦官”当成了一回事,这是一个典型的误解,因为在清朝之前,“宦官”和“太监”是两个差别比较大的概念。

首先,“太监”和“宦官”出现的时间不同[color=#6600cc]。“宦官”一词至迟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太监”一词,直到辽代才出现。
[/color]
宦官制度起源较早,《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当时的宦官一般由身份卑贱的人充当。其来源或由处以宫刑的罪人充任,或从民间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选。秦汉以后,宦官制度更加详备。

宦官,又作“宦者”、“宦人”,从“宦”的字义分析,本应包括臣隶及仕官在内,通常人们所言宦海、宦途、宦游,其实仍旧是自“官”而言的。宦官或宦者成为宫中阉人的专称,大约是秦汉之后的事。

其次,[color=#6600cc]战国时期的“宦官”可以不是阉人,而后来的太监则必须是阉人[/color]。宦官“悉用阉人”是东汉以后的事情。而太监和宦官发生联系只是明朝的事情。以“太监”作为宫中阉人的通称,是明清时代的事情。[color=#6600cc]太监本是古代职官的名称,晚至唐宋时期,朝廷中仍有太监官职的设置,所任者并非都是阉人。[/color]明代在宫廷中设置了由宦官所领的二十四衙门,各设掌印太监,是宫廷中的上层宦官。此后,太监逐渐成为宫中阉人带有尊敬色彩的通称。

因此,在大明王朝,太监是高级宦官,他们直接管理一般宦官。因此,在明朝,太监和宦官的关系可以这样界定:太监必须是宦官,而宦官却不都是太监。[color=#6600cc]发展到了清朝,太监和宦官才成为同义语,才成为可以互用的两个词。 [/color][/color]
[color=#666666][/color]
[color=#666666]唐代的度牒都用绫素、锦素、钿轴制成。宋代一度改用纸制,至南宋仍旧用绫。度牒上一般写明所度僧尼的法名、俗名、身份(指明童子或行者及其职衔)、籍贯、年龄、所住或请住持寺院(入何寺院名籍)、所诵经典、师名等,并有祠部的批文、签署日期和官署名等。僧尼有了度牒,便取得了合法的身份,有度牒的就算是正规僧人,留居本寺或行游他方都不会被为难,可免赋税和劳役、兵役等义务,得到政府的保护。

为增加财政收入,官府经常出售空名度牒。据宋代《燕翼诒谋录》等书,宋徽宗初年每道度牒价钱二百二十千,后来每年卖三万余纸,价大跌,于是停止发行若干年,已发行的也毁弃作废。南渡之后政府严格控制,不轻易出卖,但允许加价转售,度牒涨到每道八百千,需要者多方经营而后得之,费用当然还要上涨。卖度牒成为官府重要的收入来源。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宋政府重新开始印制发放。因为得之不易,大家也都重视,《水浒》上说鲁智深溜下桃花山,“胸前度牒袋内藏了真长老的书信”,可见度牒是小心收藏的。“棒锤似粗莽手脚”的孙二娘也有温柔的一面:她取出度牒,缝个锦袋盛了,教武松挂在贴肉胸前———可见这本护身符在她心目中的分量。

因此,[color=#6600cc]出家绝非一件容易事,不是自己宣布出家就出家了,只有手持度牒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和尚,否则就是“非法”出家。[/color] [/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千的点评:恩,错误不是从现代开始的,要怪就怪清朝的误导,别人宦官不过是内侍,杯具的被误以为是太监。。真是阿弥陀佛。。[/color]

[attachment=11334843]

[backcolor=#ffcccc][b][color=#6600cc]【误解27】[/color][/b][color=#666666]万岁原本非皇帝[/color][/backcolor][color=#666666]

在看历史剧时,经常会看到皇帝早朝的场面。但见文武众臣跪下,连声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所以人们常把“万岁”与皇帝联系起来,认为“万岁”就是皇帝,皇帝就是“万岁爷”。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万岁”一词的产生与皇帝并没有多大关系。

西周时期,尚无“万岁”一词,但有“万年无疆”、“万寿”的记载,它并不是专对天子的赞称,仅仅是一种行文的款式,也可以刻在铸鼎上。从战国到汉武帝之前,“万岁”这个词时常出现,但并非是帝王专用,可分两类:其一说死期,如刘邦定都关中后,曾说:“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其二表示欢呼,如楚汉争霸时,项羽放回刘邦的家眷时,汉军也曾“高呼万岁”。至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万岁”被儒家定于皇帝一人。从此,“万岁”成了皇帝的代名词,只有对皇帝才称“万岁”。

而历史剧中朝拜皇帝的场面,也和史实不符。《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其实这很可能是山中回音,可是统治者却视作“祥瑞”,把“山呼万岁”定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称做“山呼”。《元史·礼乐志》里对“山呼”的仪式有更详细的记载:[/color][color=#6600cc]凡朝见皇帝的臣子跪左膝,掌管朝见的司仪官高喊“山呼”,众臣叩头并应和说:“万岁!”司仪官再喊“山呼”,臣子还得像前次一样。最后司仪官高喊:“再山呼!”朝见的人再叩头,应和说:“万万岁!”[/color]

[color=#666666]如此可见,[/color] [color=#6600cc]“万岁”原本不是指皇帝,而“山呼万岁”也非“三呼万岁”。[/color]

[color=#669900]千的点评:一直也以为是三呼万岁,就是万岁万岁万万岁。。那山林中为何会出现高呼万岁的声音呢?无解。。[/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6666][backcolor=#ffcccc][b][color=#6600cc]【误解28】[/color][/b]岂可随便就出家[/backcolor]

时下热播的一些电视剧中,看破红尘的男主人公往往即兴宣布自己皈依佛门,之后就退出江湖,从此不再介入是非恩怨,在青灯古佛之下了却余生。

其实,在古代,出家哪有如此容易?

在古代要皈依佛门,必须经过合法的途径。[color=#6600cc]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持有度牒[/color]。度牒就是国家认可的出家资格证书,是政府机构发给公度僧尼以证明其合法身份的凭证。古代,度牒一般由尚书省下的祠部颁发,故亦称祠部牒。[/color]
[color=#666666]
[color=#669900]千的点评:善哉善哉。现在小说中出家泛滥。。一开口闭口,结局就是皈依佛门。。写文的都瞧好了。。出家还要去官府领许可证的好不。。不要再忽悠我们了。。[/color][/color]
[color=#666666][color=#669900][/color]
[attachment=11334843]

[backcolor=#ffcccc][b][color=#6600cc]【误解29】[/color][/b]问鼎没有拿第一[/backcolor]

7月10日,新浪网体育频道刊发了一篇文章,对世界杯决赛进行了报道,题目是《决战柏林:意大利问鼎 成也齐祖败也齐祖》。先不说文章写得怎么样,单从这个标题来讲,已经让人很失望了。本来意大利已经夺冠,偏偏用了“问鼎”一词,显然这是错误的。要是按照作者写的那样,很容易让人犯嘀咕:莫非意大利和法国的决赛还没有结束?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color=#6600cc],“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等特殊意义。
[/color]
“问鼎”的典故出《左传·宣公三年》,说的是楚庄王率军来到洛阳,在周天子眼皮底下检阅军队。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遭到王孙满的斥责。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而代之的意思。

随着词义的发展,“问鼎”已经扩大了它的意义范围。[color=#6600cc]本来“问鼎”是指“图谋夺取政权”,只限用于政治斗争中,现在则可以用在科技、文化、体育等领域,在体育比赛中使用频率更高,一般表示运动员或者运动队“力争夺取冠军或第一名”。[/color]

[color=#669900]千的点评:问鼎只是争第一,而没有真正的拿到第一名。。[/color]
[color=#669900][/color]
[backcolor=#ffcccc][b][color=#6600cc]【误解30】[/color][/b]之春风夏雨教化人[/backcolor]

春秋时期的管仲不仅以其思想成为众多学者孜孜不倦研究的对象,而且他的日常言行也成为中国成语宝库中的经典,并世世代代影响着后人。其中,“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一词别有深意。

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记载了这个典故。梁国宰相孟简子因罪逃亡到了齐国,受到了管仲的热情接待。当管仲看到跟随孟简子的只有三个人时,就问:“难道你在梁国时候就只有这三位门客?”孟简子说:“岂止是三人,共有三千多人。”管仲感到很迷惑:“你现在逃亡,那他们为什么不像其他人一样离开你呢?” [/color]
[color=#666666][/color]
[color=#666666]孟简子就介绍了三个门客:其一是父亲死后,是孟简子帮助安葬的;其二是母亲死后,孟简子安葬的;其三是兄长被抓进监狱后,孟简子设法营救了出来。[color=#6600cc]因为孟简子对他们都有恩德,所以他们才追随着他同患难。
[/color]
管仲闻言感慨万千,想自己辅佐齐主变法革新,虽然让齐国国力强盛,但是也得罪了很多人。安顿好孟简子后,管仲说:“嗟兹乎!我穷必矣![color=#6600cc]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color]。”意思是说,我不能像春风一样吹拂人心,也不能像夏雨一样滋润人们,以后一定会穷困潦倒的。

管仲发出这样的感叹不是没有道理的。古语有云:“[color=#6600cc]己欲利,先利人;己欲达,先达人[/color]。”帮助了人,人家自然也会给回报的;而在别人困难的时候袖手旁观,自然是会失去人心的。后来,这句话就比喻为及时地给予人帮助和教益,也作“春风夏雨”、“春风化雨”。

但是,也有人把这个词用错,比如:“喝罢酒,他摇摇晃晃地走在路上,春风风人,心情别提有多高兴了。”
[color=#666666][/color]
[color=#666666][color=#669900]千的点评:很受用的一句话,[color=#669900]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color][/color][/color]

[attachment=11334843]

[/color]
[/size]
[ 此贴被灬千ヽ在2009-11-06 17:38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 天若舞

    派派币 +10

    我很赞同+基础分

gh88195761

ZxID:9026278


等级: 明星作家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11-06 0
果然学到了许多知识,扫盲虽然没有完全成功,但是,效果奇佳
zhiaixia32

ZxID:13539238

等级: 博览群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12-02 0
非常感谢楼主,里面的一些典故都很有趣, ,咱也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嘿嘿……
越陌度阡

ZxID:10497000


等级: 热心会员
五毛加五毛是最幸福的事,因为他们凑到了一块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2-14 0
如果我们正经八百的去跟别人这么解释,既浪费口水,说不定别人还懒得理睬呢。。唉。。

跟别人说,只会是这个结果



少女不养好自己,怎么勾引美少年?
kampana

ZxID:12486722

等级: 读书识字
Dear my dream. Dear your dream.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1-02-19 0
哦~~长见识了
温馨囡囡

ZxID:11770488

等级: 略知一二
以文会友,好友多多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1-02-20 0
回 楼主(灬千ヽ) 的帖子
唉,说句老实话,真真假假家家真真,真的让人摸不着头脑啊,现实中往往就是假成真,这件事本不是真的,说的人多了,便成了真的。随缘吧。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2
种一株小草,在思念的季节,代表回忆味道
浮梦半生

ZxID:13526348


等级: 职业撰稿
配偶: 卿世蕝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1-02-20 0
悟了..

我都好久没看到这么专业的帖子了
红碧蓝

ZxID:13068444

等级: 明星作家
...望而却步换来这凝望...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1-02-21 0
还好还好,误解倒是不多啦...就是有些没有见过噜...
竹林七贤果然好玩~
怎么办呢...现在见到蒲柳之姿素面朝天豆蔻年华等等都要笑死了......还有那个内子...为了我的面瘫形象,还是要推广一下的~~

有bug×3~~
目录上有两个阮籍这样...数码倒没错...第三的多了一段蒲柳之姿的...二十六条多了一截讲度牒的...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3
吾乃睡喵之神~~
月姝然

ZxID:11024591


等级: 文坛巨匠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1-02-21 0
恩 学习了


月流舒

ZxID:7919281


等级: 文坛巨匠
琴心剑魄今何在,永夜初晗凝碧天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1-02-22 0
确实长见识,其他的多少听说过,那个差强人意我看了这么多年小说从来没见有人用对过诶

不过三长两短我听说过另外一种说法,说指的是古代铸剑名师欧冶子打造的三把长剑,两把短剑,因其锋利,剑下无活口,所以用于指代死亡,不知道哪个对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3
荣华或清苦,都像第一遍茶,切记倒掉。而浓茶转淡,饮到路断梦断,自然回甘。
月,爱

ZxID:10864284

等级: 家喻户晓
現丗侒穩、歲仴靜ぬ。。。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1-02-23 0
哦  小生愚昧了
------衣锦夜行有一个好处就是,行走的时候,是在暗地。没有人会看清你的容貌,表情,和眼神。
不管你流泪或微笑,都没有人知道。
只是,这一路的艰辛困苦,却只有你一个人知道。
风光明媚时,可能有人会陪伴你走。但暗夜微凉,却只有你一个人。
岁月长,衣裳薄。唯一要明白的便是,学会坚强和乐观。
即使暗夜会失落,孤单,无助,哭泣。天亮时,也要微笑,骄傲,从容妥当。
蔷薇潦草

ZxID:12670741

等级: 读书识字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1-02-27 0
哎呀~~长知识啦~真的有些纠正了啊~
读书听雨

ZxID:14374666

等级: 读书识字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1-04-18 0
长见识了,学习中~~!
lsuosuo

ZxID:13023438

等级: 略知一二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1-04-22 0
果然被当做盲扫了。。。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啊,看完了顿觉自己像个半文盲。。。
嘉遇。

ZxID:9013792

等级: 文学俊才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1-04-23 0
真真是个好贴啊 了解好多了
雾涯

ZxID:11761478

等级: 自由撰稿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1-04-23 0
误解倒是没误解多少
就是有些比较偏僻

那么,现在出家要不要找那啥的写份证明许可证什么的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
洛洛潇

ZxID:14270191

等级: 博览群书
愿逐月华流照君。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11-04-23 0
扫盲帖什么的最有爱……内子的那一个真是把人笑喷了!
城里的凹凸曼

ZxID:12044604

等级: 略知一二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11-04-24 0
很精致的帖子哦O(∩_∩)O~
末_末

ZxID:10340634

等级: 博览群书
、从此你的世界我缺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11-04-26 0
还好吧,有些还是知道的
T杨丽颖

ZxID:14294626

等级: 略有小成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11-04-28 0
原来如此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