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门饰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2917 回复:7

[鬼神幻境] 中国古代门饰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莫の桑

ZxID:10084895


等级: 内阁元老
泡面味的奶茶~~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4-09 0
— 本帖被 灬千ヽ 从 素材组工作区 移动到本区(2011-04-19) —



门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们出入的通道,而且是建筑等级的象征之一。

门古已有之,最初可能只是一个供人出入的缺口。汉代时,门洞两侧建筑高耸,以示等级威严,称为阙。汉阙只存在于两汉魏晋时期,且多用于高等级建筑,对大量普通民居来说,最常见的还是木制的门。千百年来,门的形制多种多样,但都可以归为双扇对开或单扇侧开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在今天都被称为“门”,但古时却有分别。中国古代,称双扇为“门”,单扇为“户”,“门户”一词也由此而来。

有时,大门内外两侧还设置墙壁状的影壁,也称门屏。影壁的设置最早出于审美的考虑,同时也能阻挡窥探,避免内景毕露,后来逐渐成为建筑风水理论的一部分。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上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影壁遗迹。山西大同九龙壁原为明太祖朱元璋之子代王朱桂府前的琉璃影壁,也是留存至今最大的建筑影壁。

窗是建筑墙面上用于采光的构件。中国古代的窗多为木制、石制或砖制,为加强窗框的强度,附着窗纱等物件,通常内部制作成窗格式或镂空雕花式。中国古代没有玻璃,窗子要么不作遮挡,要么糊上一些薄纱、白纸一类的半透明物件。有时,还将窗纸用油浸染,以增加窗纸的透光性。

门面,门面,门总是和面子联系在一起的,过去的中国等级制度森严、讲究面子,所以门饰被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国民居建筑的门饰在其装饰艺术上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隐含了中国传统古老而又深沉的观念,对人们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建筑艺术遗产。

所谓“民宅门饰”艺术,习惯是专指旧时民宅大门上的装饰品,也指“门脸”和“门面”。而它的装饰艺术包括门环、乳钉、暗锁、铁皮包门花印和门雕门刻花印等,使门饰艺术的建筑显得富丽堂皇,精致异常。就拿“门环”的装饰艺术来说,它的作用是敲门及拉门。不仅如此,“门环”的装饰艺术,又是一种吉祥之物的衬托,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当时民众祈求康乐、太平、富贵、长寿、幸福和祥瑞等观念。

关于民宅门饰艺术的起源,相传春秋初期,一位叫公输般的人,一天在海岸遇到螺蛳爬上岸,然后见螺蛳脑袋从贝壳中钻出来,用脚画圆形,在地面画完后缩回脑袋,螺蛳闭其户,终不可开。于是公输般受到启发,乃将其头形做成“门环”安装在门上。一是为了封闭或保险;二是为了装饰或镇宅辟邪。“门饰”的传说,在民间俗信中,产生了一种象征性灵物,是构成“门饰”艺术的开端。据史料记载,商周青铜时期已经出现纹雕装饰。当时把纹雕称“铺首”,“铺首”又名为“铜蠡”,也就是两扇门上的“门环”装饰艺术。有关“铜蠡”门环的说法,来自晋朝张华《博物志》中所引:“椒图形似螺蛳,性好闭,故立于门上。”“铜蠡”的“蠡”,在民间传说是龙生九子中的一个儿子,因为他性情顽固,又习水性,所以就把“蠡”钉在门扇上,作为防火;同时也显示庄严的气势,用来镇魔辟邪。

从奴隶社会一直到唐朝,只有官府和庙宇才享有“门饰”,平民百姓的宅门是没有装饰的。据考证,唐末宋初以后,才开始有民宅门饰,宋、元、明、清时期,民宅门饰艺术的显耀,“铜蠡”门环的形式演变,无论是铁的还是铜的,主要是从皇宫和官府的门饰,以及寺庙的门饰等不断地借鉴和改进,汲取样式,形成了吉祥的艺术品形状,但是民宅门饰仍不能用兽头门环,必须七品以上的官才能拥有兽头门环装饰。

明、清两代的民宅门饰艺术,样式是五花八门,各有千秋,它包括华贵富丽的“蝙蝠门环”、高贵荣华的“佛手门环”、清高淡泊的“浑圆门环”、刚强坚毅的“兽面门环”和“狗头门环”等一系列“门环”,隐含了某种古老而又深沉的观念,体现了民众朴素的思想情感。这些门环对人们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事实上,民宅门饰艺术也如诗文一样,很重于内容的因素。表现的题材十分广泛,总体可分三大类:第一类,采用比拟的手法,表示人生对幸福的祈念。如“葵花门环”装饰,表现内容是“葵花”,也叫“向日葵”,取其多子茂盛的意思,象征着“多子多福,儿孙满堂,财源旺盛”。像这种门环装饰,即“以物喻人,缘物寄情。”它表达了客观的物象因素,蕴含了“门饰”艺术的内容,反映了传统的中国文化意识,形成一种“神似”的拟物手法。
  
第二类,采用手法是“和谐”与“统一”,表示人生对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的教化。如“方形门环”装饰,表现内容是有“方”就有“圆”,无“规”不成“圆”的说法。暗示了人生“知人伦之理,以善统真美”的原则。这是道德观念的教化,像这种门环装饰,正是融合了“和谐”与“统一”的“宗教”哲学思想。通过这些传统观念建立在“和谐”基础上的“统一”,才具有一种独特韵味和魅力。

第三类,采用拟物的手法,带有神秘性的“图腾”文化色彩,是表示人生对灵物俗信崇拜的观念。如“狗头门环”装饰,表现内容是“狗”也叫“犬”,号称“狂吠”,在民间传说是“二郎神”以“狗”降“猴王”的说法,它反映“门户”以防盗贼,镇凶辟邪。像这种门环装饰,带有俗信崇拜对象的灵物,是赐福与降灾相复合的超自然神秘力量。

以上三大类说明了“门饰”艺术的内涵,反映了原始的崇拜,形成人为的主观愿望。这样就造成了“门饰”艺术语言所具有的抽象性、浓缩性和多义性。

从总体来说,民宅门饰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显示了“真”、“神”、“美”的气势,增强了原有的民间艺术,体现了民众的人生观和愿望。所以,这是民间艺术的一大创造,也是民间传统观念和“宗教”文化的再现。在这样的显著特点下,“门”和“门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还是具有文化价值的建筑遗产。在现代社会中,“门饰”已成为中华民族淳朴的民俗、民风、民艺等文化艺术的瑰宝。

中国的建筑自古就注重文化的修饰,处处皆景,处处皆情,风俗民情由表入里。那么你知道中国古代门的装饰有哪些吗?

一、门神
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道教因袭这种信仰,将门神纳入神系,加以祀奉。

据《山海经》说:在沧茫的大梅之中有一座度朔之山,山上有一颗大桃树,枝干蜿蜒盘伸三千里,桃枝的东北有一个万鬼出入的鬼门,门有上两个神人,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他们把守鬼门,专门监视那些害人的鬼,一旦发现便用芦苇做的绳索把鬼捆起来,扔到山下喂老虎。于是黄帝向他们敬之以礼,岁时祀奉,在门上画神荼、郁垒和老虎的像,并挂上芦苇绳,若有凶鬼出现二神即抓之喂虎。后来《山海经》这种以神荼、郁垒、虎苇索、桃木为辟鬼之神的信仰被人们承传了下来,如晋干宝《搜神记》佚文曰:“今俗法,每以腊终除夕,饰桃人,垂韦索,画虎于门,左右置二灯,象虎眠,以驱不祥。”这中间,桃亦是人们崇拜久远的植物,人们认为桃多子多福,是长寿的象征,因此能够除灾避邪制鬼驱怪,《典术》云:“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门以压邪,此仙木也。”而老虎为百兽之王,能够“执搏挫锐,噬食鬼魅”,“故画虎于门,鬼不敢入”。这种信仰一直流传至今,除夕之时人们常常在门上贴上画有二神与虎的画,并挂上桃枝或桃人和苇索,以驱鬼辟邪。与过去稍有不同的是,画中神人除了神荼郁垒外,还有唐代出现的钟馗,元代以后出现的秦琼尉迟恭。

















二、门联

联,又称对联、门对,它用红纸书写,贴在门上很有一番喜庆、热闹的过年气氛。过年要贴春联,这与古代的“桃符”驱鬼避邪有关。古人科技水平有限,认为人间的疾病灾害是鬼魅造成的。为了抵抗它们在过年期间的侵扰,人们便用具有避邪作用的桃木板挂在门旁,同时在桃木板上分别写上门神神荼、郁垒的名字(也有画上它们图像的)。这样,为非作歹的鬼魅邪恶就不敢上门了。这些桃木板就叫“桃符”,它以后被红纸所取代,写上字就成了春联。现在,尽管人们已经知道没什么鬼魅作祟了,但仍保留了春节贴春联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只是春联内容越来越表现新时代的生活观念了。











三、门匾
旧时门匾多以姓氏郡望、堂号、祖地和先贤的相关信息为题,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门匾主旨也正在变化、翻新,姓氏成份、宗族色彩在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倾向于家庭或个人。很多门匾都以住居环境、房子名号、立志自勉、处事理念等为题自拟。门匾往往融书法、绘画于一体,许多门匾都是名家或当地民间艺人书法、美术的精品之作,很有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

潮汕人非常看重门匾,它不仅是一种门面的装饰,更是崇祖意识的流露。潮汕人从中原迁移而来,分支别居的潮人在离开自己的亲人和祖居地之后,常常感到孤独,于是,便以住居为载体,把祖先的姓氏由来、名人故事、先贤哲言等浓缩为四个大字,镶嵌在自家大门额上。仰视门匾,客居异地的人会感到亲人就在身边,新居地就是祖居地,从而坚定了在新居地创业的信心。潮汕门匾宛如一根线,把同宗同族之人的思想感情连接在一起,不管分居多远,总能心心相印;也不管是否相识,只要一看见门匾并能道出世系源流,就会得到东道主的热情接待,有宾至如归之感。

“清白传家”或“四知家风”的门匾,告诉人们这是杨姓人家,也叙述了汉朝杨震为官清廉的故事。杨震是东汉昭帝时丞相,封安平候,是著名学者,从学者数千之众。他一生高洁,两袖清风,曾有人夜怀十金行贿,杨震坚拒。来人说:“暮夜无知者。”杨震怒答:“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终不受贿,以其清廉扬誉古今。


 







四、门簪

门簪是将安装门扇上轴所用连楹固定在上槛的构件。这种大门上方的出头,少则两枚,通常四枚,或多至数枚,具有装饰效果,成为旧时大门的常见构件。以至许多民居大门上门簪的设置,只为美观,并无结构功用。

汉代已出现门簪。门簪数量的变化,反映了其由实用性向装饰性的过渡。作为具有结构功能的构件,一洞门上只需两个门簪便可以起到固定的作用了。初时置一对门簪,只着眼于固定门扇作里。人们追求美观,将其做得具有装饰趣味,但仍是两枚。后来,人们重视门簪的装饰效果,增加到四枚,将门簪的结构功用降于第二位了。门簪外部做成圆柱型或六方、六角圆柱型。小户人家的门簪多为两枚,而大宅门的门簪多为四枚。门簪上面雕刻有福寿、吉祥、平安或一门五福、出入平安等吉词颂语。


古代仕女梳头打扮,青丝高髻,发上还往往要簪鲜花,簪金钗。 古人打扮宅院的门脸,也用“簪”——大门上槛突凸的门簪。门簪是将安装门扇上轴所用连楹固定在上槛的构件。这种大门上方的出头,略似妇女头上的发簪,少则两枚,通常四枚,或多至数枚,具有装饰效果,成为旧时大门的常见构件。以至许多民居大门上门簪的设置,只为美观,并无结构功用。

门簪有方形、长方形、菱形、六角形、八角形等样式,正面或雕刻,或描绘,饰以花纹图案。门簪的图案以四季花卉为多见,四枚分别雕以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图案间还常见“吉祥如意”、“福禄寿德”、“天下太平”等字样。只两枚门簪时,则雕“吉祥”等字样。










五、门钹
门钹即门环,是北京民宅,特别是大大小小四合院院门上不可少的饰物。俗话说,门是一户人家的脸面,表示其身份和地位。所以北京的民宅中,稍有点脸面的院门上几乎都有一对金属饰物,官名叫“门钹”,北京人称作门环。普通民宅门上的这种门钹,样式简洁,却不乏装饰美,有的还带着吉祥符号,如外沿圈以如意纹,或镂出蝙蝠图形。

门环的种类很多,其中最常见的门环呈六方形,方约7寸左右,中部突起,在凸出的中部吊有树叶状的铁片或铁环。在与门板固定的地方呈6角状,上有孔、穿钉、穿销,与门板结合在一起。由于六角形的门环状如乐器中的“钹”也似防雨戴的草帽,所以也有人称之为扣在门的“铁草帽”。

门环一般是为开关门方便之用,多为铁制物,铜制且上装饰有兽面的只有王府才能享用。院内人出门时双手拉住中部的叶状片或铁环带上门;外来人则轻扣门环,以唤院内人开门。有熟人来,扣的响数和轻重都有常数。过去,小孩淘气扣人家门环取乐的事常有之,扣完就跑主人出来也找不着人。不过这样的事很少,否则把主人累坏了。除有急事需重扣门环外,过去的扣门环外,过去的扣门环声也堪为北京胡同一景。










六、铺首

铺首——兽面衔环。唐代颜师古注:“门之铺首,所以衔环者也。”铺首多为铜质,也有铁制者。汉成帝时的一首童谣,说到铜色青青的铺首:“木门仓琅根,燕飞来,啄皇孙……”歌谣影射皇后赵飞燕的得宠。作为和下场,写《汉书》的班固说:“‘木门仓琅根’,谓宫门铜锾,言将尊贵也。”以宫殿木门上的铜铺首,隐言赵飞燕将被立为皇后。颜师古释:“铜色青,故曰仓琅。铺首衔环,故谓之根。”三字“仓琅根”,形、色兼备,尤以“根”字用法绝佳。这三字被后世传为铺首的异名。

古代铺首的造型,汉拿元庙殿门所装为龟蛇之形,这是四象之一——北方玄武。南方朱雀的形象也被嵌在门上,近年出版的《汉代图案选》,载有朱雀、双凤、羊头铺首。虎、狮、螭等兽头状铺首,猛兽怒目,露齿衔环,则将威严气象带上大门。早期铺首的实物,有秦咸阳宫遗址出上青铜铸件,造型为虎头变形,双目圆睁,铸纹流畅,已是精品。

铺首以威严斥诸视觉。在这一门饰形式里,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它是当门的辟邪物,如清代《字沽》所说:“门户铺首,以钢为兽面御环著于门上,所以辟不祥,亦守御之义。”

铺首指门环及配以装饰性的底座,属于含有驱邪意义的传统门饰之一。古书注有:“门之铺首,所以衔环者也”。铺首多为铜质,也有铁制的。古代铺首的造型,汉代有龟蛇之形,这是四象之一的北方玄武。朱雀的形象也被嵌在门上,有朱雀、双凤、羊头铺首。虎、狮、螭等兽头状铺首,猛兽怒目,露齿衔环,则将威严气象带上大门。早期铺首的实物,有秦咸阳宫遗址出土的青铜铸件,造型为虎头变形,双目圆睁,铸纹流畅。





七.门色

封建社会时代,门色是等级制度的标志,人们是不能随便使用的。朱户被纳入“九锡”之列(九锡是指天子对于诸侯、大臣的最高礼遇,即赐给九种器物)。 “朱门酒肉臭”中的朱门泛指王公贵族或者豪门大户。唐代用“黄阁”指宰相府,所以高官重臣府第大门应该是黄色的。明初年代,朱元璋申明官民第宅之制,对于大门的漆色,有明确的规定:公侯“门屋三间五架,门用金漆及兽面,摆锡环”;一品二品官员,“门屋三间五架,门用绿油及兽面,摆锡环”;三品至五品,“正门三间三架,门用黑油,摆锡环”;六品至九品,“正门一间三架,黑门铁环”。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及彩色妆饰”。旧时,黑色大门很普遍,这是非官宦人家的门色。山西祁县乔家大院的宅院是黑漆大门,因为它是民居。济南旧城民居四合院,其色调是深灰的瓦顶,灰白的台阶,大门漆黑色。在东北一些地方,宅院的黑漆大门被称为“黑大门”,民间将“黑大门”说成是“黑煞神”,并传说“黑煞神”当门,邪气难侵入。南北朝时王公贵臣的门户是彩绘的门,或绘花草,或绘龙凤。一般老百姓是白板门。唐代王维有《田家》诗曰:“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南宋戴复古《夜宿田家》诗:“夜扣田家白板扉”。门不施漆,呈原木色,虽然逊色寒酸,但却是农家简朴生活的写照。










八.门钉

北京故宫的宫门,两种门饰很醒目,除了铺首,就是金光闪闪的门钉了。门钉纵横皆成行,圆圆的,挺大凸起,与那厚重的门扇相称。门钉本是出自木板门制作工艺的需要,但是到后来,门钉的装饰性意义似乎更为重要了。门钉数量是有讲究的。皇宫城门上的门钉,每扇门九排,一排九个,共八十一个。王府的门钉是六十三个;公侯,四十九个;官员,二十五个。到老百姓家,尽管有的是朱漆大门,但没有门钉,所以民间把平民百姓称为"白丁儿"呢!

门钉还被纳入了民俗活动,明代沈榜《宛署杂记》说:“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祈免灾咎,……暗中举手摸城门钉,一摸中者,以为吉兆”。门钉在民俗活动中获得神秘意味,摸一摸,有病者去病,无子者得子。摸城门钉的风俗,隐含着生殖崇拜的遗风。明代《帝京景物略》记,正月十五前后摸钉儿,妇女们“至城各门,手暗触钉,谓男子祥,曰摸钉儿”。城门门钉的造型和体量,容易使人产生这方面的联想。










九. 隔扇门

以木材为原料加工制作的木门在中国最为常见。木门有实木门和棋盘门两种,实木门心板与大边一样厚,棋盘门则在框架上装木板,加以穿带和方格。它是中国木文化的一个缩影。

格扇门又称隔扇门、格子门,它是棋盘门的一种,主要用作居室、堂屋或者临街店铺之门。延安民间称木制花格为“软”,隔扇为“软门”。唐代建筑采用的格门多为直棂、方格,表现出质朴和大方。至宋代开始,格门出现了非直木条的组合,门的裙板部分,饰以如意云头图案。山西侯马金代墓葬的砖刻装饰,仿刻建筑的正面的六扇格子门,其中两扇,格心为几何图形与花卉,裙板上有人物和动物图形,显示了当时格扇门的华丽风格。

格心可用木板浮雕、透雕,镶嵌在门的框架中。湖南湘西苗族风格民居的格心做工复杂、精巧,有的采用多层次的透雕格心,底层雕万字穿花图案,面层雕饰则选四季花卉、鸟禽动物、琴棋书画等吉祥图形,雕技精细,堪称艺术品。云南白族民居的格子门,还雕饰西厢故事、八仙过海等故事图案,其雕工精巧,甚至为五层透雕,各层分别雕出人物、云霞、飞鸟、花卉及衬底的几何图形。

简单的隔扇门,采用直棂上镶嵌雕花组成,由棂条组成的格心,糊纸或镶玻璃,图案在光线下形成剪纸般镂透光影,采光和装饰效果皆佳(如图2)。图案多含妙趣美意,有四喜八方、八方穿纹、十字套方、万字锦格;还有锦框套方、笔隔卧蚕、金笔管、书架格、拐纹博古。步步高升采用棂条简洁,几曲几折,便给出八条阶梯形曲线,令人叫绝。蝙蝠衬角,称为四福齐至,祝福。龟背锦图样、长寿托方图样,祝寿。另有吉祥草托方、金钱如意、如意凌花,也是拜年话上了格扇门。植物入图,有四时梅、荷、菊、牡丹花,有竹子,以及葵花、海棠、西番莲等。裙板的雕饰,如意图形比较普遍。还有:福(蝠)庆(磐)有余(鱼)、岁寒三友、五福捧寿、大降福寿等。

格心与裙板之间隔以涤环板,涤环板又叫中夹堂板。与中夹堂板相对而言,格心之上、裙板之下若加装饰,则分别称为上夹堂板。下夹堂板。尤其以中夹堂板雕刻细腻入神,故事引人入胜。

格扇门装修形式,由简单向华丽的发展,典型地反映了对于门装置的美学追求。如今,伴随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增加,楼房逐渐取代了平房、四合院。这些现代新民居,大多外型方正,楼道里各个住房单元的门口狭窄,基本无外檐装修可言。单元内宽敞舒适,很多讲究,单元门通常却为无装饰的单调板门。然而单元板门外的防盗安全门却并不呆板,格扇般的花样,直棂式,长圆漏眼式,仿欧式等等。大多参考和继承了中国古代木门传统风格,这多少让哪些崇古念旧的人们有一丝安慰。格扇门的失落,并非因为它缺少美,而是社会发展到新的阶段后对它的重新解读。美好的传统和文化必然会被另一种形式展现出来,这也是中国文化为什么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十、门墩

门礅,又称门枕石,是北京四合院建筑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实用性、装饰性和象征性三种功能。从实用性说,它是支撑正门和二门门框、门槛和门扇的基石;从装饰性说,它使门的建筑富于变化和灵气;从象征性说,它显示了住宅主人的门第和地位。

门礅大约可以追溯到汉代,因为那时已经有四合院建筑。南北朝的一些墓室门柱下已出现经过雕饰的“门礅”。北京四合院的门礅则起于元大都的建筑,明清两代予以继承,在建筑中体现等级秩序。

北京门礅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五类,各自代表主人不同的身份:狮子型,代表皇族;抱鼓型,代表高级武官;抱鼓型有兽吻头,代表低级武官;箱子型有狮子,代表高级文官;箱子型有雕饰,代表低级文官;箱子型无雕饰,代表富豪;一般门枕石,代表有钱人家;一般门枕木,普通老百姓。

门礅的雕饰富有寓意,如“九州同居”、“吉祥如意”、“并蒂同心”、“八宝吉祥”等,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门墩由门座(又称门台、门枕)和抱石鼓组成,门座安置在大门门轴底部,用来承托大门转轴的底部。将门枕向外延长,上面做成鼓形,称为门鼓,或抱石鼓。

抱石鼓有圆形和方形两种,上面雕刻着各种图案。常见的有万字纹,也有的刻出吉祥图案。如:狮子绣球、双狮戏水、云头、回纹、竹梅双喜、竹报平安、八卦图、太极图、富贵牡丹、如意头等。北京四合院的宅门中,几乎都有抱石鼓,以雕刻石狮居多。现在,许多门前都可见到完整的门枕、门鼓。这些雕刻都十分精细,工艺极高。

门墩、抱石鼓是大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装饰部件.

门墩史话

门墩是在中国老式住宅四合院中,用来支撑正门或中门的门框、门槛和门扇的石头。枕石的门内部分是承托大门的,门外部分往往雕以鸟兽花饰,又叫抱鼓石。

抱鼓石也有方、圆两种造型。门礅的雕刻颇为讲究,选材考究,工艺精湛,雕刻物栩栩如生。圆石鼓的两侧图案以转角莲最为常见,讲究的可以做成其它图案,如:麒麟卧松、犀牛望月、蝶入兰山,也有的做成五世同居(五个狮子)图案。圆鼓上面一般为兽形,上面有站狮、蹲狮或卧狮(俗称狮子狗),方鼓子也多雕饰。它是四合院建筑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一种精美的石刻工艺品。  

关于门墩最早出现的时间,目前还无法作出确切的回答。门枕石早在汉代(公元前 206年~公元 220年)四合院形成的早期就开始使用了。或许从那时起,经过逐步演化,才成了现在见到的门墩了吧。在门枕石的外侧雕刻饰物,似乎很早以前就有了。例如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展出的北魏文成帝(公元 452~465 年在位)皇后陵墓的石券门。这个门的门枕石外侧就做成了虎头的样子。

门墩的起源与演变的过程

关于门墩最早出现的时间,目前还无法作出确切的回答。门枕石早在汉代(公元前 206年~公元 220年)四合院形成的早期就开始使用了。或许从那时起,经过逐步演化,才成了现在见到的门墩了吧。

在门枕石的外侧雕刻饰物,似乎很早以前就有了。例如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展出的北魏文成帝(公元 452~465 年在位)皇后陵墓的石券门。 这个门的门枕石外侧就做成了虎头的样子。

 

十一、门环

铺首,俗称“门环”。准确地讲,铺首只是门环底座,铺首衔环才是一个完整的门环。 如同门簪是用来固定大门,门钉是用来固定门板一样,门环是用来开关大门和叩门的,为一种实用物件。 古代统治阶级对民居门环有很明确的等级规定。明史记载:“亲王府四城正门以丹漆金钉铜环;公王府大门绿油铜环;百官第中公侯门用金漆兽面锡环;一二品官门绿油兽面锡环;三至五品官门黑油锡环;六至九品官门黑油铁环……”难怪山西众多豪宅老门都是黑漆或无漆的,门环为铁制。

门环与铺首

过去,无论是帝王将相的皇宫、宅邸,还是平民百姓的小家小院,一般都要有一座院门,两扇街门中央门缝两侧、在一人来高的地方都装有一个类似门把手的物件,可以是门环,也可以是菱形的门坠,而衔着门环或吊着门坠,固定镶扣在大门上的底座称为铺首,又叫门铺。铺首、门环都是大门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件。   

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证实,至迟在汉代,中国已经使用铺首,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铺首的造型多种多样,既有非常简单形状的,也有异常繁复逼真的凶猛奇兽的头部形状的。小的铺着直径只有几厘米,大的直径要有几十厘米。它们既能当做门拉手及敲门物件,起着实际作用,又能起到装饰、美化大门门面的艺术效果。   

我们常见的北京胡同里民居的大门上,铺首大多是一对直径大的十几厘米的六角形铜镲模样,倒扣在门上,即中央有一圆形穹隆,四边为六角平面形镲缘,固定在大门之上,穹隆顶部中央有一小孔,一只卡子穿过大门,门内部分双向翻起,固定卡子于大门之上,门外部分弯成一圆圈形状,可以挂门环,也可以挂菱形、令箭形、树叶形门坠。客人来访时站在门前,用手拍击门环或门坠,门环或门坠撞击在铺首之上发出清脆的声音,主人听到后便知有客人来到,走到大门,开门迎客。   

制作铺首的材料有铁、青铜、黄铜等。工匠根据顾客的身份、等级、要求,打造出各式各样的铺首。封建时代,铺首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不是你想打出什么样式就打什么样式,越制就会惹出麻烦的。普通人家的铺首多为熟铁打制,大多数为圆形、六角形,边缘打制出花卉、草木、卷云形花边图案,配以圆圈状的门环或菱形、令箭形、树叶形门坠,既美观大方,又结实耐用。王子王孙、达官显贵、富甲豪绅家大门上的铺首也不相同,但是在尺寸上要大了许多,气派了许多。帝王家皇宫大门上的铺首在尺寸上、用料上、工艺上、制作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铺首的实用价值已经退为其次,而主要是为了彰显皇家君临天下的气势。铺首的尺寸最大不说,用料是铜制鎏金,光耀夺目,造型多为圆形,穹隆凸起部錾出狮子、老虎、螭、龟、蛇等猛兽、毒虫的头像,怒目圆瞪,龇牙咧嘴,为皇帝家把守大门。巧妙的是,工匠们利用铺首上狮、虎、螭、龟、蛇等猛兽、毒虫头像的獠牙、舌头叼住门环,起衔接、联络门环的作用,形态逼真、栩栩如生。门环的下半部分制成扁平状,上面再套上半环状门环,于门环的扁平状部分上錾出飞龙起舞,腾云驾雾的图案,十分精美肃然,突显出皇家的风范及与众不同。   

皇家园林中的铺首也有异形的。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在残存的长春园玲珑馆陶嘉书屋门上留有铜铺首,造型是一只异兽蹲踞门上,竖着两只大耳,伸出长长的舌头,勾住一个比自身还要大的六棱錾花门环。比较起来,这只铺首不仅美观,放大了的门环便于手持,方便了开关屋门,非常具有实用价值。


十二、斗拱

斗栱(dǒu gǒng)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两者合称斗拱。

详细解释   

1. 亦作“ 斗栱 ”。斗与拱,均为我国木结构建筑中的支承构件,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探出的弓形肘木叫拱,拱与拱之间的方形垫木叫斗。斗拱承重结构,可使屋檐较大程度外伸,形式优美,为我国传统建筑造型的一个主要特征。《礼记·礼器》“山节藻棁” 唐 孔颖达 疏:“山节,谓刻柱头为斗拱,形如山也。”《明史·舆服志四》:“庶民庐舍, 洪武 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   

2. 亦作“鬭拱”。亦作“鬭栱”。即斗拱。 唐 元稹 《连昌宫词》:“虵出燕窠盘鬭拱,菌生香案正当衙。” 唐 卢纶 《萧常侍瘿柏亭歌》:“攒甍鬭栱无斤迹,根瘿联悬同素壁。”参见“ 斗拱 ”。

概念
  
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也作枓拱、枓栱。由斗、栱、翘、昂、升组成。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装饰性的特征往往被皇帝攫为己有,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斗拱是中华古代建筑中特有的形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份。其功用在於承受上都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的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一般上,凡是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抖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和莫测其高保真妙的感觉。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徵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斗拱中间伸出部仍叫做要头。雕著一个立双式的青色龙头。其两旁的垫拱板雕半立体火焰珠一粒,象徵吉祥如意。

斗拱的用途  

斗拱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斗拱的种类

斗拱的种类很多,形制复杂。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

十三、门当
门当为北京官宦家的上方的2个或4个小木桩,由于在北京的都是7品以上(包括7品),所以有2个门当是7-5品的官,而有4个门当的是4-1品的大员。所以自古所说的“门当户对”就是从这里来的。事实上,门当起初不是指门上方的小木桩,而是门口的小石墩,这种小石墩分两种,一种是带小石狮子的,一般为武官家庭,一种不带小石狮子的(或者小石墩为印章模样),一般为文官家庭。而户对,则是指门上方的小木桩。

当然这只是第一种说法。另外一种说法是:有两个的是大户人家,并不是什么官员,有四个的才是7品-5品的官员。不过在北京城里有一些门当是住家自己装上去的,看上去明显是非常的新。这是北京市政府在近两年对内城即二环内的四合院,主要是什刹海周边的四合院进行翻新和修葺时安装上去的。   

“门当”与“户对”是古民居建筑中大门建筑的组成部分,这种用于镇宅的建筑装饰现今存留不多了。   所谓“门当”原指大宅门前的一对石鼓,有的抱鼓石坐落于门础上;因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百姓信其能避邪,故民间广泛用石鼓代“门当”。   

再说“户对”,即置于门楣上或门楣双侧的砖雕、木雕。典型的有圆形短柱,短柱长一尺左右,与地面平行,与门楣垂直,由于它位于门户之上,且取双数,有的两个一对,有的四个两对,故名“户对”。“户对”为什么要用短圆柱形呢?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生殖崇拜中重男丁的观念,意在祈求人气旺盛、香火永续。   

有“户对”的宅院,必须有“门当”,这是建筑学上的和谐美学原理。因此,“门当”、“户对”常常同呼并称。后成了社会观念中男女婚嫁衡量条件的常用语。


[ 此贴被莫の桑在2011-04-19 18:01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30
灬千ヽ

ZxID:264835


等级: 内阁元老
倾力而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4-09 0
千千独家解释。。哈哈。。

第二个图上面的圆圆的大石头叫做“当”

也就是成语所说的“门当户对”的“当”。。

这个“当”的大小和这户人家的身份地位成正比,越有钱的人家呢,这个“当”就越大越圆了。。而且并不是随便一户人家都有资格在门口处安上这个“当”的,“当”也就代表了当时身份地位。。

成语“门当户对”在古代的传统意思是指两家联姻,要门户相当,地位相当,身份相当,权势相当。。竹门配竹门,朱门配朱门啦。。其实我觉得这句话放到现在来说也是有点道理的。。

楼主留言:

千千说的没错啊,那个就是当啊。哈,我原本想收集你上次说的那啥门窗的,结果搜到的材料好少,于是就转向门饰了。泪~~资料好乱,还要慢慢整理。。

灬千ヽ

ZxID:264835


等级: 内阁元老
倾力而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4-19 0
素材难得又出了好帖啊。。激动。。。。。。

这个帖子真好。。很齐全而且很详细。。已审
alice_garden

ZxID:13720544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4-19 0
好詳細啊~
xingdou阑干

ZxID:13718933


等级: 文学大师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1-04-19 0
门饰里面这么多的学问啊,婶婶总结的很强大,
laserious

ZxID:12733249

等级: 略有小成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1-04-20 0
长见识了
stanley9878

ZxID:13069662

等级: 寒窗墨者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1-04-27 0
很有用的知识!!
flyyolandasnow

ZxID:13958441

等级: 小有名气
得我菩提  心似琉璃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1-04-27 0
隔扇门很漂亮,好有艺术感啊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