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纹样之——吉祥纹样、人物纹样、器物纹样篇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5995 回复:9

[鬼神幻境] 中国传统纹样之——吉祥纹样、人物纹样、器物纹样篇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莫の桑

ZxID:10084895


等级: 内阁元老
泡面味的奶茶~~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3-08 0
— 本帖被 灬千ヽ 从 素材组工作区 移动到本区(2011-03-14) —


中国传统纹样之——吉祥纹样、人物纹样、器物纹样


一、吉祥纹样
1、卍字纹

中国佛教对“卍”字的翻译也不尽一致,北魏时期的一部经书把它译成“万”字,唐代玄奘等人将它译成“德”字,强调佛的功德无量,唐代女皇帝武则天又把它定为“万”字,意思是集天下一切吉祥功德。“卍”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右旋,—种是左旋(“卐”)。佛家大多认为应以右旋为准,因为佛教以右旋为吉祥,佛家举行各种佛教仪式都是右旋进行的。   

这是一个被佛教徒视为吉祥和功德的具有神秘色彩的符号。

2、如意纹

如意系指一种器物,梵语阿那律。柄端作手指形,用以搔痒,可如人意,因而得名。也有柄端呈心字形的。以骨、角、竹、木、玉、石、铜、铁等制成,长三尺左右,古时持以指划。和尚宣讲帅经时,也持如意,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近代的如意,长不过一、二尺,其端多作芝形、云形,不过因其名吉祥,以供玩赏而已。(参阅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如意》、《释氏要览》中《道具》)。现在所用搔痒工具,叫“痒痒挠” (又称“不求人”),即古时搔仗、如意遗制。按如意形作成的如意纹样,借喻“称心”、“如意”,与“瓶”、“戟”、“磐”、“牡丹”等纵成民间广为应用的“平安如意”、“吉庆如意”、“富贵如意”等吉祥图案。

3、 开光纹

又称“开窗”,瓷器装饰的一种构图方式,即在器物的显著部位以线条勾勒出圆形、方形、菱形、扇面形、云头形或花形等多种式样的栏框,框内绘各种图案,用以突出主题纹饰。此法犹如古建筑上开窗见光,故而得名。

南宋吉州窑、金代耀州窑及金、元磁州窑、元代广东海康窑等瓷器上,开光装饰较为普遍。元、明、清景德镇瓷器上更是大量运用开光技法进行装饰,并有所创新。

4、囍字纹

读作双喜,有时也写“双禧”。原来“禧”字是福或喜神之意,和高兴一词有几分不同,伹写成“双禧”和“双禧”一词则意思相同。喜、禧、囍被民间广泛用来作为一种装饰纹样。用文字组成的图案俗称“字花”。

囍  字,象形兼表义,表义兼表音,看上去简练生动,整体协调,十分美观,且寓意深刻,具有祝福婚姻美满,囍人同心,白头偕老的美好意义。一桩美好的婚姻要靠两个人去用心经营,“喜人喜”的妙处,恰恰在于他把人们内心祈求恩爱幸福的意愿体现的淋漓尽致。

5、拐子纹

清代常见。  拐子龙源于草龙,又脱胎于草龙,形成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拐子龙的线条装饰显得挺拔、硬朗,转折处呈圆方角。龙的头部也呈方圆形,整体协调一致,简洁、明快,又有一定的装饰意趣。

6、篦划纹

篦纹的一种,用篦状工具划刻出的细密平行线条纹。 篦纹是用篦状工具在尚未干透的器物坯体上刻、压出篦状纹而得名一种装饰纹样。商周陶器上多见,瓷器上大量采用则是宋元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的瓷窑,青瓷和青白瓷器物上最为多见。用戳刺方法形成的成片点状纹样,习惯上称“篦点纹”;用划花方法形成的细密平行线条纹,习惯上称“篦划纹”。 篦纹还有栉齿纹、梳篦纹、篦线纹等多种别称。篦纹产生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和磁州文化陶器即以篦点纹和弧线篦纹为主要装饰。以后在商代陶瓷器上很少有篦纹,但西周陶瓷器上大量出现。战国至汉代,篦划纹风行,表现手法熟练,线条流畅,极富动感。到了宋元时期,篦纹在瓷器装饰上又被大量采用,尤其盛行于东南沿海地区,在青瓷和青白瓷土最为多见。工具虽然简单,但是线条纹样变化多端。

7、带状纹
 
一种传统的装饰纹样,为陶瓷器上条带形状纹饰的统称。带状是指其外形为环绕器物的二方连续图案,上下夹以边线。其内容各色各样,包括带状鱼鸟纹、带状网格纹、带状云雷纹、带状曲折纹、带状几何纹等等。

狭义上的带状纹也可专指素面上单一的“宽线纹”或叫“宽带纹”。带状纹可装饰在器物上的口沿、颈、肩、腹、胫等部位,有作辅助性边饰的,也有作纹饰主题的。习惯上多将作为边饰的称作“带状纹”。 带状纹主要有彩绘、刻划、镂空、压印等原始表现方法。单一的宽带纹出现较早,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钵,在口沿处饰一道红、黑彩宽带纹,简洁醒目。纹样内涵复杂的带状纹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存里多有发现。商周时期及其以后各代陶瓷器上,带状纹的基本形式被传承。元代盛行的多层纹饰是由一道道内容不同的带状纹组合而成的宽阔的纹饰带作为主题纹饰,狭窄的带状纹用作陪衬、分隔和勾边。如江西高安出土元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腹部为云龙和牡丹两层宽阔纹饰带,上下配以莲瓣、缠枝菊、杂宝、回纹、连钱等带状纹,共累叠12层之多。而在以后各代,带状纹大都作为辅助纹饰出现。

8、 螺旋纹

形似螺旋的一种陶瓷器传统纹样,也似流水漩涡,因此也叫“涡纹”。在器物成型过程中由于旋削而留于器底的螺旋状线痕,习惯上也称螺旋纹。广泛出现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典型文化遗存中。

表现技法主要是彩绘及刻划。布局有个体纹饰左右排列的,也有四方连续式的。采用黑红二色颜料,以红色为多,有的搭配较为复杂。商周原始青瓷上,常见成型过程留下的螺旋纹。战国彩绘陶上,螺旋纹又成为重要的装饰纹样。在明代前期民窑青花瓷器上,螺旋纹流行,尽管纹饰比较草率,但很生动。
 
9、文字纹

一种特殊的瓷器装饰纹样,文字本非图案,文字纹用于瓷器装饰即将文字书写错落有致犹如花纹,或将文字作图案化布局,作为装饰画面的组成部分。   

文字纹分汉文、藏文、梵文、阿拉伯文等。内容有民谚、俚语、诗句、词句、曲句、文赋等等。文字纹用于瓷器装饰始于唐代长沙窑,多在盘心或壶身以褐彩书写如“鸟飞平无远近,人随流水东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等汉文诗句。亦有于壶腹书写“真主最伟大”阿拉伯文字的。   

宋代磁州窑、吉州窑等延续这种方法,瓷枕等器物上文字纹较为多见,反映市井商民的生活意识,如“众中少语,无事早归”等。元、明时期景德镇窑、龙泉窑等盛行文字纹,明代瓷绘上出现阿拉伯文、梵文、藏文,清康熙朝一度流行短篇古文,如《出师表》、《滕王阁序》、《归去来辞》、《兰亭集序》、《赤壁赋》、《圣主得贤臣颂》等,有的配以图画,图文并茂。字体多仿虞世南、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且有真、草、隶、篆、行不同体势。多见于康熙二十年后烧制的青花釉里红笔筒上。乾隆帝喜为宋代名瓷和其他瓷器精品题诗,因此乾隆朝盛行将御题诗书写或刻于瓷器上,更为名贵。   

典型作品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珐琅彩景州塔纹瓶,腹部以冬青釉托金色乳钉为地,四面开光,内分绘景州开福寺塔或书写墨彩篆书乾隆御制诗《登景州开福寺塔》七律一首,并有“乾隆宸翰”、“惟精惟一”两方朱红篆印。明清瓷器上还有以福、寿字构成树本,或以福、寿字开光,内绘纹样的,典型作品如康熙五彩描金福寿开光人物纹棒槌瓶。

10、钱纹

一种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图案呈现为圆圈中有内向弧形方格,似圆形方孔钱,故名。构图多作二方或四方连续排列,也绘作成串圆圈两两相交套合的形象。汉代瓷器上始见,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褐釉钱纹大罐为代表作,宋、元、明三代较流行。

表现手法主要为印花、刻花和绘画,多用于装饰盘、碗的边沿或瓶、罐的肩部或腹部。主要用作辅助纹饰,也有作主题纹饰的。辅助纹样多为单钱二方连续展开,形成装饰带。主题纹样则由钱纹构成整个纹饰格局,并有在圆钱纹的中心填画花草图案的。还有以钱纹作地,衬托主题纹饰的。代表作有宋代耀州窑青釉刻花钱纹小壶、明洪武青花钱形锦地垂云莲纹折沿盘等。

11、云头纹

又称“如意云”,其形状犹似下垂的如意,是一种典型的云纹瓷器装饰纹样。因多装饰在瓶、罐、壶等器物的肩部,也称“云肩纹”;也有装饰在盘、碗的内心部位,称作“垂云纹”。

云头纹始盛于元代景德镇窑青花和青白瓷上。

元青花云肩纹内满绘花纹,装饰方法为两种,一种是在白地上以青花直接描绘缠枝牡丹、缠枝菊等;一种是青花海水为地,露白为纹。青白瓷上采用贴花串珠式构成仰垂如意云头纹。

明青花瓷虽也流行采用云肩纹,但内涵已经减化。清代则呈衰退之态,云头纹主要作为辅助纹饰,其作用有些类似“开光”。
 
12、篦点纹

篦纹的一种,用篦状工具戳刺出的成片排列的点状纹饰。

篦纹是用篦状工具在尚未干透的器物坯体上刻、压出篦状纹而得名一种装饰纹样。商周陶器上多见,瓷器上大量采用则是宋元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的瓷窑,青瓷和青白瓷器物上最为多见。用戳刺方法形成的成片点状纹样,习惯上称“篦点纹”;用划花方法形成的细密平行线条纹,习惯上称“篦划纹”。

篦纹还有栉齿纹、梳篦纹、篦线纹等多种别称。篦纹产生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和磁州文化陶器即以篦点纹和弧线篦纹为主要装饰。以后在商代陶瓷器上很少有篦纹,但西周陶瓷器上大量出现。战国至汉代,篦划纹风行,表现手法熟练,线条流畅,极富动感。到了宋元时期,篦纹在瓷器装饰上又被大量采用,尤其盛行于东南沿海地区,在青瓷和青白瓷土最为多见。
 
13、八吉祥

八吉祥,又称佛教八宝,象征佛教威力的八种物象。由八种识智即眼、耳、鼻、音、心、身、意、藏所感悟显现。描绘成八种图案纹饰。作为佛教艺术的装饰。清代乾隆时期又将这八种纹饰制成立体造型的陈设品。常与寺庙中供器一起陈放。八吉祥简称轮、螺、伞、盖、花、罐、鱼、长。
 
14、杂宝纹

一种典型的瓷器装饰吉祥纹样,始见于元代,流行于明清。所取宝物形象较多,元代有双角、银锭、犀角、火珠、火焰、火轮、法螺、珊瑚、双钱等,明代又新增祥云、灵芝、方胜、艾叶、卷书、笔、馨、鼎、葫芦等。因其常无定式,任意择用,故而称杂宝。也有任取其中八品组成纹饰者,称八宝,但不同于八吉祥纹。元代杂宝纹多作辅助纹饰描绘在器物肩部或胫部的变形莲瓣内。明代杂宝纹多散于主纹的空间。清代杂宝纹除作辅纹外也有用作主纹的,如清雍正仿成化青花八宝纹高足杯,即在杯身的主体位置绘画方胜、银锭、火焰等杂宝纹样。
 
15、喜相逢

典型的瓷器装饰图案之一。源于太极图中的“负阴抱阳”图形,民间也称“阴阳鱼儿”。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的两半,表明了事物对立统一的本质。相传伏羲创八卦图,八卦分据八方,居中的则为太极图。《易经.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源。明、清明期景德镇窑瓷器上见有装饰太极图的。形象为将圆形以S形线分为一黑一白两半,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并在白色中有一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色中有一白点表示阴中有阳,两者寓意阴阳相生。

16、八卦纹

典型的瓷器装饰图案之一。以八组各不相同的,由短线符号组成代表《周易》中的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种图形。相传伏羲创八卦图,八卦分据八方,居中的则为太极图。《易传》认为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易经.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明、清明期景德镇窑瓷器上见有装饰八卦纹的瓷器常与海水、云鹤为伍组成海水八卦、云鹤八卦纹。 
 
17、魁星点斗

魁星原指北斗星,《史记》曰:“魁,斗第一星也”。 魁也为第一的意思,“魁星点斗,独占鳌头”是旧时对高中科举状元的美称。魁星作为赐科试第一的神灵,被人们尊称为文运之神,“魁星点斗”、“魁星踢斗”也由此应运而生。

魁星点斗的吉祥图案和读书人信奉魁星的风俗早在宋代就有,而在明、清大为流行。

18、宝杵纹

一种瓷器装饰纹样。宝杵为佛教礼器或法器,即将双头杵交叉成十字形,又称“十字杵”,亦有加饰飘带者,称为“结带宝杵”。十字杵用于瓷器纹饰最早见于元代青花碗内,于明初瓷器上较为少见,盛行于明代中期。特别是在明代成化官窑瓷器上,宝杵属典型图案。   典型作品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成化官窑斗彩花卉纹浅杯,内底青花双圈内即描绘十字宝杵,宝杵中心圆圈内青花书一梵文,宝杵外环绕8个莲瓣,每个莲瓣内均书一梵文。

19、竹爆平安
 
瓷器装饰纹。竹爆平安即古时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以火烧竹发出爆裂之声,以驱除山鬼,保佑平安。竹爆平安图即于瓷器上绘爆竹和瓶来表达此意。

20、璎珞纹

璎珞纹是指的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璎珞原是用丝线将珠石编串成多层次的装饰物品,《晋书·林邑国传》载:“其王服天冠,被璎珞。”将璎珞形象用于塑像或其他器物为装饰纹样,称璎珞纹,始见于元代瓷塑宗教人物像上、多为景德镇窑与龙泉窑的瓷塑观音、菩萨。表现方法为模印或贴塑,以首都博物馆藏元代青白釉观音坐像最为精绝。坐姿观音微闭双目,端庄慈祥,自发髻而下全身纷披璎珞,神采奕奕。入明以后,璎格脱离人物独立使用,往住成为佛教或道教的象征,明代中期风行,多见于珐华器、青花器和五彩器、珐华器采用立粉画法,青花器与五彩器则采用笔绘手法。首都博物馆藏明成化珐华八仙纹罐,在罐的肩部饰一周璎珞纹,与腹部八仙过海纹相呼应,宗教意味浓厚。也有作为一般流行纹样应用的,如明中期珐华花鸟璎珞纹罐,璎珞纹的出现仅是一种装饰,元宗教含义。   

补充:璎珞纹始见于元瓷塑宗教人物像,多为景德镇窑与龙泉窑的瓷塑观音、菩萨,或用瓷泥小圆珠直接粘贴在瓷坯上组成璎珞图案,或用瓷泥细条粘贴后刻划横段而成,立体感强,有很好的装饰效果。明代开始改用笔绘璎珞纹,明嘉靖时最为流行。珐华器采用立粉画法,青花器与五彩器则采用笔绘手法。首都博物馆藏明成化珐华八仙纹罐,在罐的肩部饰一周璎珞纹,与腹部八仙过海纹相呼应,宗教意味浓厚。也有作为一般流行纹样应用的,如明中期珐华花鸟璎珞纹罐。

21、室上大吉
 
清代瓷器常见纹饰,纹饰为锦鸡或公鸡立于石上,取“石”谐音“室”,室代表家室家业,“鸡”和“吉”谐音。 室上大吉,寓意合家安康,家庭幸福,大吉大利。

22、麟趾呈祥

旧时用于贺人生子 清代民国常见的瓷器纹饰之一,通常由小孩和麒麟组成画面。语出《诗·周南·麟之趾》:“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  麟趾呈祥是比喻子孙昌盛,祝贺生育后代。 麟趾,麟足,用以比喻子孙众多和贤能。

23、 百子闹龙灯

清代民国的常见纹饰,源自于中国的的传统文化,宋代就有《宋人百子闹元宵图》,这是古代“多子多福,人丁兴旺”传统观念的生动写照。

舞龙的用意主要为祈雨祈福,以祭祀龙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灯来欢庆元宵节,还有娱乐敬神和体育锻炼的目的。

24、瓜瓞绵绵

来源于《诗经》中的《绵》,其首句“绵绵瓜瓞”四字,成为一种祝愿子孙昌盛,兴旺发达的吉祥图画的名称。瓞即小瓜,瓜瓞绵绵的涵义为瓜始生时常小,但其蔓不绝,会逐渐长大,绵延滋生。传统的《绵绵瓜瓞》图式有两类,一类是瓜连藤蔓枝叶,另一类还加上蝴蝶图案,取蝶与瓞同音。此图清代尤多。

25、白菜纹

清代瓷器常见纹饰,白菜和百财同音,借喻家财万贯。表达人们希望财源广进的愿望。

26、功名富贵

传统寓意纹样。亦名“富贵功名”。以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表示。“公”与“功”同音;鸡啼为鸣,“鸣”与“名”同音;牡丹花为花中之王,古代被认为是富贵花。两者组合,旧时寓意“功名富贵”。

27、岁寒三友

中国古代文人喜爱寄物抒情,借以自然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坚毅不拨的青松,挺拨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它们虽系不同属科,却都有不畏严霜的高洁风格。它们在岁寒中同生,历来被中国古今文人们所敬慕,而誉为“岁寒三友”,以此比喻忠贞的友谊。松竹梅合成的岁寒三友图案是中国古代器物、衣物和建筑上常用的装饰题材。岁寒三友也逐渐演变成为雅俗共赏的吉祥图案,流传至今。

28、连中三元

传统寓意纹样。

用荔枝、桂圆和核桃各三枚表现,因这三种果实都为圆形,取其“圆”与“元”同音;亦有的用弓箭射准三个辟铜钱或三个元宝米表示。寓意“连中三元”。清代科举制度,分三级考试,中试者的第一名分别给以“解元”、“会元”、“状元”的头街,如应试举子在三级考试中,连取三个第一名,即所谓“连中三元”,这在封建社会是无上的荣宠。

29、孔雀开屏

孔雀是深受民间喜爱,在传说中拥有九德的吉祥鸟,由于孔雀尾羽纹饰美丽,开屏时“纹饰明显”,和“文明”谐音,故孔雀开屏则寓意“天下文明”,表示对盛世的向往。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孔雀开屏更被认为是大吉大利的事。


[ 此贴被莫の桑在2011-03-11 00:48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30
莫の桑

ZxID:10084895


等级: 内阁元老
泡面味的奶茶~~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3-10 0


二、人物纹样

1、飞天纹


古代吉祥图案。飞天,出自佛经,梵音“犍闼婆”,“犍闼缚”或“乾闼婆”。又名“香音神“或“香阴神”,即“不啖酒肉,惟嗅香气”之意。是上天“天龙八部”神之一,住在须弥山南金刚窟,天欲作乐时,其身自现异相,飞行于天空,手持乐器,蹁跹飘舞,故又称“天乐神”、“伎乐天”、“乐神”、“音乐天”、“凌空之神”。是佛教中欢乐吉祥的象征。飞天纹样随着不同时代,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北魏前期脸型圆胖,有女性还有男性,飘带较短;东西魏、北齐时期,面相趋于“秀骨清象”,这与当时社会风尚有关,飘带渐长,凌空之感增加;至盛唐时期,飞天都是少女形象,体态丰满,飘带更长,有的比人长二、三倍,凌空飘荡的质感非常自然流畅。在敦煌壁画,云冈、龙门、巩县石窟,都绘刻有优美的各种飞天形象。

2、人面纹

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早期和中期彩陶的特色装饰,常用彩绘、刻划的方法,表现比较写实的人面形象。人面多作圆形,眼或睁或闭,眉以上和人中以下为黑底白纹,中间为白底黑纹。这种黑白黑的对比增强了装饰效果。在头顶和太阳穴、嘴等部位装饰有鱼纹或向上弯的钩纹,异常奇特。眼以上涂成黑色或空白的三角形,耳部或作向上的弯钩,或饰鱼纹,嘴用两道相交的斜线表示,两边也各饰一条鱼纹。   

西安半坡村出土的人面纹彩陶盆,内壁用黑彩描绘对称分布的两个人面纹,人面头顶和两颊有三角状鱼形装饰,它很可能是原始人在水中捕鱼的真实描绘:人在水中只露出头部,捕到鱼后或衔于口或系于头上,以便再腾出手来继续捕鱼。它也很可能是缘于早期原始的动物崇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遭到水的威胁,在洪水泛滥和水中作业时,溺水致死的事常会发生。于是人们深感人比不上水中的鱼,希望自己有鱼的本领甚至希望自己变成一条鱼,这些想象便自然产生对鱼的崇拜。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以浮雕人面作为器物口颈部位的装饰,艺术气息和生活气息均很浓厚。在马家窑文化遗存中,类似人面纹彩陶器物多有发现。

3、舞蹈纹

一种传统的陶瓷器装饰纹样,描绘人的舞蹈场面。始见于新石器时代,表现技法多为彩绘。   

新石器时代彩陶舞蹈纹的代表作如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类型舞蹈纹彩陶盆,其器内壁上用黑彩绘三组舞蹈纹,每组舞蹈者五人,手拉着手,踏歌而舞,于盆壁上均匀分布。战国至汉代的陶器及汉代画像砖上的舞蹈纹较为常见,此时期多表现长袖舞的场景,绘画或刻划技巧趋于成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舞蹈纹发展为以贴塑、模印、刻划等表现方法出现在瓷器及画像砖上。典型器如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出土的黄釉乐舞纹瓷扁壶,在器腹模印5个舞蹈或奏乐的艺人,尤以舞蹈者形象生动别致。唐宋至清代,舞蹈纹饰于陶瓷器上较为常见,且形式丰富多样。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初青花胡人乐舞图扁壶,描画5个或击手鼓,或吹横笛的胡人,将边歌边舞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4、婴戏纹

古代陶器纹饰。以婴儿为画面主角,内容有钓鱼、玩鸟、蹴球、赶鸭、抽陀螺、攀树折花等,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又称婴戏图,或耍娃娃。较早见于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壶。八角形流下绘一胖娃,赤身系肚兜,肩荷一莲杖,手挽飘带。宋、金时期,耀州窑、定窑、介休窑、景德镇窑、磁州窑等分别用刻划、印花、绘画等技法表现婴戏纹;或童子戏花;或双婴荡船;或骑竹马;或抽陀螺。其中以磁州窑婴戏画面最为生动。明、清时期的婴戏纹,人数增多,有四子、十六子、二十子、百子等。明正德、嘉靖的婴戏碗,是这一时期的青花代表作品。清代有青花、五彩、粉彩等装饰品种。

5、农耕图

耕图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民间瓷画出现在官窑瓷处于低谷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表现十分突出。这以后的成化、弘治各朝,也不乏清新之作。特别在万历朝后期,官窑制作日渐衰落,而民窑随着国内市场和外销需求的增长,有了较大的发展,陶瓷毕竟是劳动人民制造出来的,在纹饰绘画上反映自己劳动的场景和生活画面,也是理所应当的。特别是这些瓷器的烧制,不仅可以满足社会上劳动人民实用的需要,还能反映他们劳动生活的绘画,自然会受到他们的欢迎。   

明清民窑青花瓷表现人民生活的多为农耕图。如牧牛、耕作、摆渡、捕鱼、狩猎、挑担、售物、猜拳行令、渔人得利、风雨夜归等。清代早期及晚期多农耕的画面,如康熙年的“渔樵耕读”,虽然描绘有打鱼、挑柴、耕田的场面,但总会出现一个读书人,暗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与清初帝王鼓励农桑、奖掖士学有关。清代末期农耕图的画面多为写实,人物形象较为呆板。

6、五伦图

《孟子滕文公》:“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即五常。后人画花鸟,以凤凰、仙鹤、鸳鸯、鶺鸽、黄莺为五伦图。   

凤凰,据晋代张华《禽经》:“鸟之属三百六十,凤为之长,又飞则群鸟从,出则王政平,国有道。”故用凤以表示君臣之道。   

仙鹤,据《易经》:“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故用仙鹤表示父子之道。   

鸳鸯,据晋·崔豹《古今注·鸟兽》:“鸳鸯,水鸟,凫类也。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思而死,故曰匹鸟。”故用鸳鸯表示夫妇之道。   

鹡鸰,据《诗经》:“鹡鸰在原,兄弟急难。”故用鹡鸰表示兄弟之道。   

黄莺,据《诗经》:“莺其鸣矣,求其友声。”故用黄莺表示朋友之道。

7、八仙纹

一种典型的宗教纹样,以八仙为题材。“八仙”即汉锺离、吕洞宾、李铁拐、曹国舅、蓝采和、张果老、韩湘子、何仙姑,相传他们得道成仙,各有一套本领,故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说,习称八仙纹或八仙图。民间祝寿多以八仙为题,称“八仙祝寿”。   

采用八仙手持之物代表各位神仙的,称为暗八仙纹。古时绣球花也称“八仙花”,采用海棠花和绣球花图案组合,也为八仙过海纹。   

明嘉靖后,八仙成为瓷器的常见装饰题材之一,这与当时帝王和上层社会倡行道教有关,图样有“八仙过海”、“八仙祝寿”、“八仙捧寿”等内容。八仙图也是清代景德镇窑瓷器常见的纹饰。首都博物馆藏明成化珐华八仙纹罐,在腹部以立粉技法描绘八仙过海,栩栩如生,神采奕奕。清康熙朝八仙纹仍旧盛行,并开始流行暗八仙纹。直到民国还很流行八仙纹。

8、麻姑献寿

有关麻姑的传说有二:①《古小说钩沈》辑《列异传》:“神仙麻姑降东阳蔡经家,手爪长四寸。经意曰:‘此女子实好佳手,愿得以搔背’。麻姑大怒。忽见经顿地,两目流血”。《述异记》卷上云:“济阳山麻姑登仙处,俗说山上千年金鸡鸣,玉犬吠”。此当为异闻。②清褚人获《坚瓠秘集》卷三引,一统志:麻姑,麻秋之女也。秋为人猛悍,筑城严酷,督责工人,昼夜不止,惟鸡鸣乃息。姑有息民之心,乃假作鸡鸣,群鸡相效而啼,众工役得以休息。父知后,欲挞之,麻姑逃入山中,竟得仙而去。按麻秋,五代后赵胡人,仕石虎为征东将军,其女当为另一麻姑。民间传说中的麻姑故事是源于第二种而有所引申变化,谓麻姑逃入山中后,其父大怒,放火烧山欲置麻姑于死地。正巧王母路经此地,急忙降下大雨,将火熄灭。王母了解了事情的始末之后对麻姑爱民之心大加赞赏,收下麻姑作为弟子并带她去南方的一座山中修炼,这座山就是南城县西边的麻姑山。麻姑山中有十三泓清泉,麻姑就用此泉之水酿造灵芝酒。十三年酒乃成,麻姑也修道成仙,正好王母寿辰,麻姑就带着灵芝酒前往瑶台为王母祝寿。王母大喜,封麻姑为虚寂冲应真人。《麻姑献寿》图就源于此典,常用于祈福祝寿之用。麻姑献寿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

9、和合二仙

是民间传说之神,主婚姻和合,故亦作和合二圣。相传唐人有万回者,因为兄长远赴战场,父母挂念而哭泣,逐往战场探亲。万里之遥,朝发夕返,故名“万回”,民间俗称“万回哥哥”。以其象征家人之和合,自宋代开始祭祀作“和合”神。

10、五子夺魁

民间吉祥图案。古代厉行考试制度,凡为父母者咸望子孙能得状元及第。然状元全国仅一名,故望五子各自努力争取。图案常作大儿手中持一盔帽,“盔”、“魁”同音,以示夺盔者即象征高中状元之意。

11、天官赐福

旧历正月十五日,谓天官下降赐福,称上元节。《梁元帝旨要》:“上元为天官赐福之辰。”图中天官人物及蝙蝠。天官头戴如意翅丞相帽,五绺长髯,身穿绣龙红袍,扎玉带,怀抱如意。以天古、蝙蝠为主组成,“蝠”与“福”同音,借以表达吉祥、天官降福之意。天官是授福禄的神人,天官大帝手执“天官赐福”四个大字横幅,背靠花团锦簇的“福”字,头顶脚下祥云和五只蝙蝠环绕,脚下寿桃,象征着“多福多寿”,天官大帝把美好幸福生活赐予人间。   

“天官赐福”,语出《梁元帝旨要》:“上元为天官司赐福之辰;中元为地官赦罪之辰;下元为解厄之辰。”后来道教又以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司十月十五日生,届期设斋诵经。明刻《三教搜神大全》卷一“三元大帝”载:“上元一品天官赐福紫微帝群,正月十五日诞辰。”民间则于春节(农历新年)开始,敬天官以盼福音。   

民间贴对联,上联“吉庆有余”,下联“天官赐福”或“受天百禄”。其周围再配上灵芝或杂宝,多用于祝贺生辰的画稿、礼品装饰等处。还有用于影壁上的方形装饰画—“福字灯”。一般内容为“天官赐福”,画面上除绘有天官和“天官赐福”字样处,再加四季花和祥云等内容,是民间新年装饰品。

12、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作为成语可解释为:牛郎织女为神话人物,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比喻分居两地的夫妻。也泛指一对恋人。另有相关传说和故事的介绍,以及同名戏剧、电视剧等。另外,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有百鸟到银河搭鹊桥,牛郎织女相会的美好传说。所以,这一天被称为七夕、七夕节、乞巧节、少女节或女儿节,现代又被称为中国情人节。

13、渔家乐图

一种瓷器装饰纹样,描绘渔夫们欢乐的劳动生活情景。有饮酒庆丰收、小舟垂钓、渔舟唱晚、渔翁得利等画面,巧妙地把当时人们劳动场景、生活状况和自然景色融合描绘在一起,画画弥散着丰富的生活情趣,表达了人民安居乐业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渔家乐”图案在康熙瓷器上大量出现,多见于青花瓷器上,以翠蓝色青花加以描绘,风格明快清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二十九年庚午日青花渔家乐方瓶,在画面的一侧题写“得鱼换酒江边饮,醉卧芦花雪枕头”七言诗句,下署“木石居”款,诗书画皆极富韵味。典型作品有康熙青花渔家乐图笔筒、康熙青花渔家乐图四方花盆等。

14、渔樵耕读

渔樵耕读即渔夫,樵夫,农夫与书生,是农耕社会四个比较重要的职业,很多是也是官宦用来表示退隐之后生活的象征。因此我国的民俗画常以渔樵耕读为题材,而很多古典家具也常常以渔樵耕读为雕刻图案寓意着生意红红火火

15、女娲补天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了,他气得用头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

16、嫦娥奔月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后,又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表现这一情节的嫦娥图,当是世人渴望美好团圆,渴望幸福生活的情感写照。另外“嫦娥奔月”还是中国航天探月工程的代号。

17、刘海戏金蟾

关于刘海(刘海故里为陕西西安户县阿姑泉欢乐谷)的传说,各地都有,刘海总是被看作仁慈之神。流传于常德民间的“刘海戏金蟾”,源于刘海和胡秀英一段坚贞的爱情故事。唱遍祖国大江南北的湖南花鼓戏《刘海戏金蟾》《刘海砍樵》两个剧本就是取材于这一典故。





三、器物纹样

1、博古纹

北宋大观中,徽宗命王黼等编绘宣和殿所藏古器,成《宣和田古图》三十卷。后人因将图绘瓷、铜、玉、石等各种古器物的画,叫做“博古”。也有添加花卉、果品作为点缀的。在各种工艺品上常用这种题材作为装饰图案。寓意清雅高洁。

博古纹是瓷器装饰中一种典型的纹样,博古即古代器物,由《宣和博古图》一书得名。此书由宋徽宗敕撰,王黼编纂,始编于北宋大观初年(1107年),成书于宣和五年(1123年)之后。全书共30卷,著录当时皇室在宣和殿所藏商至唐代铜器839件,集宋代所藏青铜器之大成,故而得名“博古”。后来,“博古”的含义被加以引伸,凡鼎、尊、彝、瓷瓶、玉件、书画、盆景等被用作装饰题材时,均称博古,在各种工艺品上常用这种题材作为装饰,寓意高洁清雅。古代瓷器上的博古图流行于明末至清代的景德镇窑瓷器上,特别是康熙朝瓷器上的博古图,有的用作主题纹饰,有的用作边饰,还有将博古图塑贴在器物上的也屡见不鲜。

2、山水纹

一种瓷器装饰纹样,以山水画面作为题材。画面多为山水乡居、田园风光、庭院小景、楼台亭阁等。在画风上,早期写意性比较强,明以后逐渐注重写实。   山水纹始见于宋,在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等瓷绘中均有出现,但多作为人物或动物的衬景。在元龙泉窑刻花山水纹花口碗上,山水纹开始作为主题纹饰出现。独立意义的山水纹在明代瓷绘中发展起来,尤其是晚明大量出现,文人画气息甚浓。清康熙朝青花山水画成就最高,受晚明以来浙派山水画影响,采用南宋院体“斧劈皴”法,山石呈劈开的片状,并注重墨色变化,达到“墨分五色”的韵致。典型作品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康熙青花山水纹棒槌瓶。   

雍正朝山水画受当时流行的四王画风影响,改用“披麻皴”法,风格顿变。雍正与乾隆朝御窑瓷绘山水纹画工精细,画风多仿宋、元、明、清名家笔意,典型作品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雍正珐琅彩山水纹碗。





相关帖:[鬼神幻境] 中国传统纹样之——动物纹样,花鸟昆虫纹样篇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fm/r5889797_u10084895/

:[物品器具] 中国传统纹样——几何纹样篇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fm/r5889778_u10084895/

[ 此贴被莫の桑在2011-03-11 00:45重新编辑 ]
灬千ヽ

ZxID:264835


等级: 文坛鼻祖
倾力而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3-14 0
已审,很完美的帖子啊。。

内容很好,而且很丰富。。果然有发帖组的姐范儿。。
雨上清空

ZxID:10153321

等级: 小有名气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3-15 0
好漂亮啊~

金蜍焚香

ZxID:15334840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2-06-28 0
古时候的花纹很精致
浅倾珩

ZxID:11685836

等级: 略知一二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2-11-10 0
开眼界了。。
童年的猫薄荷

ZxID:21513400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2-11-14 0
谢谢楼主分享。
屈f399

ZxID:49040879

等级: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4-05-25 0
不错
jip-

ZxID:51863009

等级: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4-07-27 0
好漂亮啊,谢谢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4-07-27 0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