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font=楷体_gb2312][size=4][/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黑体][color=#000000][size=4]星空夜谈[/size][/color][/font][/align][align=center][font=黑体][size=4][/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楷体_gb2312][color=#6666cc][size=4][/size][/color][/font][/align][align=center][color=#6666cc][font=楷体_gb2312][size=4]夜掩苍穹,星垂平野[/size][/font][/color][/align][align=center][font=楷体_gb2312][color=#6666cc][size=4]三垣九曜,四象列舍[/size][/color][/font][/align][align=center][font=楷体_gb2312][color=#6666cc][size=4]冥冥有意,何解以得
巫咸甘石,步天求歌[/size][/color][/font] [/align]
在古人眼中,天与人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冥冥之中那股支配季节更替与群星运行的力量,同时也支配着尘世间的各种事件。星空是人间在天上的投影。天垂象,见吉凶,王朝更迭,国运兴衰,帝王命数,苍生祸福,皆可从星象中得到映射与预警。
这种天人感应的思想自古以来便影响深远。早在上古蛮荒之际,逢清明晴朗之夜,古代部落中的巫觋们便会庄严肃穆地夜观天象,与天人进行一番心灵感应。虽说《尚书》中曾提到,北方天帝颛顼为垄断地人与天神的交往手段,早早便命重、黎二神将天地间的物质通道昆仑山“绝地天通”了。幸而天地间的精神通道尚未断绝,只是需要在星占学家的帮助下,人间帝王们方可究天人之际,知天人之意。
夜空如此广袤,星海如此浩瀚,既要观天,便需对星空加以划分,对星辰加以命名。古代星占学家们以想像为线,将若干相近的星辰联在一起,组成“星官”。每一星官又有专门的称谓。星官不同于西方天文学中用来指称一片有着划定天界的“星座”,它是对一组恒星的称呼,没有明确的天界。
现今传世关于星官的系统记载,最早见于《史记?天官书》,涵括了远古巫咸、楚人甘德、魏人石申三位古星象大师之说。西晋时的太史令陈卓搜集这三家的星经与星图,汇总成《晋书?天文志》。其后历经数千年发展,至唐代,《步天歌》用浅近的语言历叙了天上1464颗恒星的位置,将星空分成“三垣二十八宿”共31个部分,成为古代星占学划分星空的准绳,沿用千年之久。由于略显文言化,时至今日,许多地方仍蒙有神秘的面纱,令人浮想联翩。
[align=center]
[b][color=#ff00cc][size=4]一、 三垣天上城[/size][/color][/b] [/align]
在靠近北天极的夜空,中天与东宫、南宫附近不包括二十八宿的星辰被划分为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color=#6666cc]各垣都有东、西两藩的星,左右环列,其形如墙垣,故曰为“垣”。[/color]
[b][color=#ff0000]紫微垣[/color][/b]:居于北天中央,乃三垣的中垣,以北极为中枢,东、西两藩共十五颗星,两弓相合,环抱成垣。
紫微垣又称中宫或紫微宫,是君王休息的皇宫,因此它包含的诸星多以官名命名,如勾陈、天皇大帝、五帝内座、尚书、太子、女御等。紫微宫诸星明亮稳定表示吉祥;特别明亮表示臣子尽职;晦暗则指臣子失职;若诸星皆不明亮,那就要有战事爆发了。
[b][color=#ff0000]太微垣[/color][/b]:居于紫微垣之下的东北方,北斗之南,以五帝座为中枢,是三垣的上垣。太微即政府的意思,乃朝廷之位,是君王听政的地方。
太微垣主管刺奸去恶之事。太微诸星明亮,表示将军之间协同合作;晦暗不明指臣子失职;偏移则是刑罚过重;倘若摇动,那就意味着有诸侯要谋反。
[b][color=#ff0000]天市垣[/color][/b]:三垣的下垣,位居紫微垣之下的东南方向,又称天府、长城,共二十二星,分别以地域来命名,诸星的明暗对应所在地的情况。
天市即天之都市。因为是代表商业贸易的星区,天市垣中的星辰大都以货物、器具,经营内容的市场为名:列肆“立宝玉之货”,是专营宝玉的珠宝市场;车肆“主众货之区”,是商品批发市场;市楼“市府也”,是负责稳定市价、维持度量衡、保护金钱珠玉的贸易管理部。《晋书?天文志》曾云:“天子率诸侯幸都市也”,意指居紫微宫的天子出宫远巡,率领众诸侯及居太微垣的文武百官,同游天市垣的天街夜市,逍遥自在,令人神往。
[align=center]
[b][color=#ff00cc][size=4]二、天极北斗星[/size][/color][/b] [/align]
斗转星移。
在北天极的夜空,一组形状奇特的星群吸引了古人的注意,其斗柄始终绕北极星旋转,在一夜之中明显地改变着方向和位置。作为北天拱极星中最引人注目的星官,北斗七星一直以来被赋予特别众多的星占学意义,由此产生许多光怪陆离的传说。
北斗七星各星皆有专名,依次为:[color=#ff0000]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color]。前五星又往往被简称作枢、璇、玑、权、衡。古书上经常出现的“璇玑玉衡”、“权衡”,都与北斗七星之名有关。
早在《史记·天官书》中就有对北斗七星的专门论述:
[font=楷体_gb2312][size=3]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与四乡(向)。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size][/font]
斗为帝车,运于中央,很可能是因为北斗七星与众恒星之间相对固定的位置,以及它们共同围绕北天极旋转的天象,从而产生联想,认为北斗控驭着天上众星的运行。而“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则说明北斗七星与古代恒星观测、历法制定的密切关系。
古代的艺术家与工匠们更将“斗为帝车”形象化。在流传至今的“北斗星君图”中,北斗七星的前四星组成车舆,北斗星君头戴斜顶高冠坐于车内;后三星则构成车辕。右上角还有一小仙人,手持一颗小星,站在北斗第六星“开阳”旁边。这一细节是有确切的天文观测作为依据的:“开阳”为双星,古代星占学家称小星为“辅”,为宰相之象。星车无轮,由云气浮托而行,众人神怪仙兽随行车旁,气氛缥缈神秘。
北斗七星既如此神秘,在古人心中, 它呈现出的现象自然也与人间的休明或晦暗密切相关,兆示祥瑞与灾异。在唐代瞿昙悉达所编撰的《开元占经》第六十七卷中,出现了北斗七星另一种名称,并与七曜加以联系,对应如下:
[font=楷体_gb2312][size=3] 天枢 破军 日 正星 主阳德
天璇 武曲 月 法星 主阴刑
天玑 廉贞 荧惑 令星 主中祸
天权 文曲 辰星 伐星 主天理
玉衡 禄存 填星 杀星 主中央
开阳 巨门 岁星 危星 主天仓五谷
摇光 贪狼 太白 部星 主兵[/size][/font]
同卷中还有一则占条尤为有趣,它认为北斗七星中每一颗星明亮与否,都与朝廷上意味要员是否为合适人选,是否称职有关:
[font=楷体_gb2312][size=3]北斗第一星不明,御史大夫非其人也;第二星不明,大司农非其人也;第三星不明,少府非其人也;第四星不明,光禄非其人也;第五星不明,鸿胪非其人也;第六星不明,廷尉非其人也;第七星不明,执金吾非其人也。[/size][/font]
不过,看起来似乎这个星象法则的政治功用要大于占卜价值,比如若想打击朝廷上的某人,比如御史大夫,只消勾结钦天监官员奏上一个“北斗第一星不明”的报告,其他人便可大肆上奏弹劾了。
另外一个和北斗七星有关的故事提到了西汉时篡夺王位的王莽。王莽对星占学十分崇拜,尤其对北斗七星的威力迷恋有加。为此他铸造了一个“威斗”以模拟北斗,时刻不离身旁,以帮助他在内外交困中得到上天帮助克敌制胜。在讨伐他的军队攻入首都长安,四面楚歌之时,王莽仍要钦天监官员在他旁边操作星占式盘,向他汇报北斗七星的运动情况,以便随时调整坐的方向,使之与斗柄方向一致。甚至逃走时仍不忘随身携带威斗,却终归无济于事,最后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王莽陈设威斗,“旋席随斗柄而坐”之类的做法,可谓后世方士们“披发仗剑,踏罡天步”而求雨捉鬼的先声。虽然威斗被“松纹古剑”取代,可那把剑往往又叫“七星剑”,摆的还是七星阵(如果是七个道士的话),终究万变不离其宗。
接着让我们放过道士,谈谈高僧,再来看一个与北斗七星有关的传说。这次的主角是唐代僧人一行,他是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几位天文学家之一,当然也是最著名的星占学家之一,同时又身兼密宗高僧,这使他很容易成为神话式传说的附会对象。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font=楷体_gb2312][size=3]一行年幼时家境贫困,幸常得邻媪王姥帮助。后来一行成名,玄宗对其尊崇礼遇,言听计从。有一回王姥之子犯下杀人罪,想求一行在玄宗面前说情。一行表示:“姥要金帛,当十倍酬也;君上执法,难以情求。”王姥大骂一行忘恩负义而去。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3] 之后,一行令人在浑天寺收拾一间空屋,屋中放置一大瓮。又令心腹家奴二人携布袋至某废园等候,“当有物入来,其数七者,可尽掩之。”结果二人捉到七头猪。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3] 一行将猪置于瓮中,封好后用红笔题梵文数十字于其上。第二天一行被玄宗紧急召入宫中,“太史奏昨夜北斗不见”,问一行该如何补救?一行遂建议玄宗大赦天下,王姥之子因此被赦得救。之后从第二天起,太史奏称北斗七星每夜恢复出现一星,至第七夜全部恢复如初。[/size][/font]
姑且不论一行身为高僧,为报私恩而置国家大事为儿戏,已是大悖情理之事,为何北斗七星竟然是七头猪?这与密宗中“七头猪拉着女神摩利支天的车辙”之说有关,而这些猪后来又成了猪八戒的原型。在元杂曲中,猪八戒的前身就是“摩利支天御车将军”,到了明代,猪八戒的前世变成天蓬元帅,而天蓬被认为正是道教中的北斗七星。
那么一行又如何能轻而易举地将尊贵的北斗七星玩弄于股掌之中呢?虽说捉星如捉猪的神话染有些许异国色彩,它却仍与古代传统宇宙观中的天人关系合拍:孝可格天,冤可感天,行星可以因为人间政治黑暗而改变运行状况,日食、荧惑守心可以因为君王的道德高尚而取消,北斗七星当然也可以因为“得道高僧”的法力而被从天上抓下来,然后再重新放回去。
[align=center]
[b][color=#ff00cc][size=4]三、 二十八星宿[/size][/color][/b][/align]
在黄道-赤道附近的夜空,环天一周的星群被划分为二十八宿(又称二十八舍)。二十八星宿又被分为四大星区,每个星区后来各配上一种动物,分别用“苍龙”、“朱雀”、“白虎”、“玄武”四兽命名,即所常说的“[color=#ff0000]四象[/color]”,又称“[color=#ff0000]四灵[/color]”或“[color=#ff0000]四陆[/color]”。
[color=#6699cc][color=#669900][color=#6633cc]东方苍龙七宿:包括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箕水豹、尾火虎、房日兔、心月狐七宿共三百余颗星,其形象好似苍龙腾空[/color]。[/color] [/color]
角宿:为苍龙之角,主造化万物,传播君主的威信,称作“天关”。星明亮为太平;土星、火星犯角宿是有敌入侵;金星守角宿则是大将把持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
亢宿:为苍龙之颈,主天下的礼法,又主疾病疫害。诸星明亮为祥兆,星晦暗就天下大乱、四处旱涝,金星守其中的大角星是战争的预兆。
氐宿:为苍龙的胸,又名天根,主天子之路,又为后妃之府。
房宿:为苍龙之腹,为布政之宫,是天子发布政策的地方。由于龙为天马,所以房宿又称为天驷或马祖。
心宿:又叫天火,心宿的中间一星为天子之位,心宿二色红似火,又称“大火”。积卒在西南的十二星是军士的象征,过于明亮是兵祸的先兆。
尾宿:为苍龙之尾。按古代分野学说,尾宿与箕宿对应着人间的九江口,故尾宿又名九江。主后妃之府、后宫之场。诸星明亮均恒是后宫有序,子孙繁衍;暗淡则是关系疏远;摇动等为君臣不合;星聚则为大水泛滥。
箕宿:又称叫雨伯,也是苍龙之尾。主八风,又主口舌、客人、蛮夷诸国。诸星明亮则五谷丰登,君王不受谗言;昏暗是君王不在、粮价昂贵、蛮夷不服。
[color=#6633cc] 南方朱雀七宿: 包括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轸水蚓、翼火蛇、星日马、张月鹿七宿共五百余颗星,其形象好似展翅飞翔的火鸟朱雀。[/color]
井宿:主水,酒食。君王端正则井星明亮;过于明亮则多风雨;晦暗则国弱军乱;动摇则诸侯称帝。
鬼宿:为朱雀头眼,主祠祀、死丧。鬼宿中央有一片白色粉絮状的区域,叫做积尸,又称天尸,如云非云,如星非星,此星不当明亮。
柳宿:为朱雀之喙,主御膳酒食、仓库、锅灶。星明则大臣安定,人民不愁酒食,天子安定;不明则天子朝政失衡、宫中不安定。
星宿:为朱雀之颈,主衣裳纹绣,又为贤士。
张宿:为朱雀之嗉,主天庙明堂御史之位,为宗庙所用的金玉珠宝。张宿诸星明亮则万物丰盛,国家稳定;暗小则欠缺礼法;迁移则国家有不服王法的人;星聚则有战争。张宿之卜大多是吉兆,开张大吉之说,便是由此而来。
翼宿:为朱雀之翼,主乐府、五音。明亮则国家安定,天下兴礼乐;昏暗则帝王失礼;动摇则有外邦使节来;星聚则军伐混战。
轸宿:又名天车,主盗贼、战争、死丧。监察错误、预知凶灾。明亮则车马充足;星聚则有战争。
[color=#6633cc]西方白虎七宿: 包括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壁水蝓、觜火猴、昂日鸡、危月燕七宿共七百余颗星,构成白虎之形。[/color]
奎宿:为白虎之尾,主军队、水利。明亮则安定;动摇则国家必有战争。
娄宿:主放牧,饲养,是天下万物收藏的地方。娄宿汇聚则有聚众兴兵的事情发生;诸星不明就是反乱的征兆。
胃宿:主管五谷、仓库、捕杀。明亮则仓库丰满;暗淡则仓库空虚、粮荒。旁大陵星主陵墓,明而大则天下死亡增多。旁边的积尸气(与鬼宿的不同)明亮则死人如山。
昴宿:即著名的昴星团,主兵丧、口舌、奏对,有关它的神话传说特别多。昴宿内有卷舌、天谗之星,为天之耳,似乎是告诫人们祸从口出。昴宿中一大星明亮为法律平稳、国家没有佞臣,不明则滥施刑罚;其余六星相反,明亮则国家刑罚严重、边关紧张、大臣下狱、天子听信谗言、忠臣遭诛杀。
毕宿:又称雨师,主边兵、狩猎,又称天狱。左方大星为边将,光亮则天下和平;失常则边境战乱,国家不安宁;光芒耀眼则外国入侵;移动则大乱。
觜宿:为三军之侯,主行军、颜色发红为动武的迹象。构成觜宿的三颗星几乎完全靠在一起,名副其实的樱桃嘴之宿。
参宿:主刑罚,共有七星,即构成今日猎户座腰带和肩足的星辰。伐三星共称参伐,为白虎的身躯,主西方,主边城鲜卑。七星明亮则军队精锐;昏暗则将军弱小;星有芒角则三军躁动;动摇则边关紧急。
[color=#6633cc]北方玄武七宿: 包括斗木豸、牛金牛、女土蝠、参水猿、室火猪、虚日鼠、毕月乌七宿共八百余颗星,组成蛇与龟缠绕的形象。 [/color]
斗宿:为北方玄武元龟之首,由六颗星组成,状亦如斗,一般称其为南斗七星,又称作天庙、天位、天阙、天机、天府、天库、天洞,它与北斗一起掌管着生死大权。斗宿主天子的寿命、酌量政事、禀受爵禄。南方两星主兵革、其次两星主爵禄、北方两星主寿命。诸星动摇是君臣失势;大小不齐是贤臣被驱逐;暗淡则是丞相被废黜。
牛宿:又称牵牛,主祭祀牺牲。牛宿中的河鼓三就是民间传说中的牛郎星,隔河相望的织女星则不在二十八星宿之中。
女宿:又称须女,是天之少府,主步布帛、珠宝、宝藏,又主嫁娶。星明则天下物产丰富,女工、库藏充足;暗小则国家资源缺乏。
虚宿:主死丧哭泣、坟墓祭祀。是天子处理与阴间关系的地方。星明则天下安定;不明则天下旱、动摇则有死丧。
危宿:火星守危宿是大灾的征兆。年成不足、遭瘟疫、死无葬、东南有战争、大臣反逆、改朝换代、天下大旱、米贵十倍。
室宿:又名玄宫、清庙、玄冥。主土工之事、三军粮草。星明则国家昌盛,不明则鬼神不享受祭祀,国家疾病疫害多。
壁宿:又名东壁,是天上的图书库,主文章,星明则道术学问昌盛;大小不同则为天子轻视学问、学者地位下降;晦暗则结党专权。
天子居于紫微,听政于太微,察访于天市,二十八宿率领其他经星各司其职分列于四方,共同辅佐紫微宫的天子,这便是三垣二十八宿在古代星占学的基本思想。虽星经中的占星条文枯燥晦涩,人们的想象却给众星宿增添无数色彩。当钦天监里的星占学家们屏声静气地观察二十八星宿的明暗变化时,奎木狼们(《西游记》里下凡与宝象国百花羞公主成婚的那位)却下凡入世直接演绎人间百态,在人间各种志怪传奇中大放异彩。
[align=center][size=4][/size][/align][align=center][color=#ff00cc][size=4][b]四、星名见传说[/b][/size][/color] [/align]
除上述诸恒星外,还有一些恒星因为在星占学中意义重大而得名。虽然不像西方那样大量引用神话去命名星座,但总让人浮想联翩,故此略举数例共赏。
[color=#ff0000]北落师门[/color]:属北宫玄武的室宿(今天的南鱼座)。作为玄武列宿中最明亮的星辰,北落师门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晋书·天文志》曰:“北落师门一星,在羽林西南。北者,宿在北方也;落,天之籓落也;师,众也;师门,犹军门也。长安城北门曰北落门,以象此也”。在秋季的星空中,北落师门是唯一亮星,在它周围围绕着较为黯淡的羽林垒壁阵(星官),正是一位孤独的将军率领天军镇守北天之籓落的写照。
[color=#ff0000]轩辕十四[/color]:接近黄道,是今天狮子座最亮的星辰,位于狮子座的心脏部位(即那个反写问号的一点),而轩辕是黄帝的姓氏,故轩辕十四,正是王者之心。
[color=#ff0000]天狼星[/color]:位于今天的大犬座。在古代中国,它被认为是恶星,象征蛮夷入侵。“其东有大星曰狼。狼角(出现角),变色,多盗贼,多侵扰”。所以苏轼会写出类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诗句。
[color=#ff0000]南极老人[/color]:“狼比地(天狼星靠近地平线的一侧,即天狼星之南),有大星,曰南极老人。常以秋分时候(等候、观测)于南郊”。它是天空中亮度仅次于天狼星的恒星,也是南部天空最亮的星。根据古代传说,寿星的代名词就是南极老人,或曰南极仙翁,所以南极老人的出现是吉兆:“老人现,治安(政治安定);不现,兵起”。
[color=#ff0000]傅说[/color]:属于东宫苍龙的尾宿。传说傅说是商王武丁的宰相。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傅说原是筑城的囚徒,武丁从梦中得知他是圣人,便派人把他找来:“得而语之,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傅说之所以成为天上之星,也很有趣。《楚辞》说“奇傅说制托辰星兮。”后人又云:“傅说死,其精神乘东维,托龙尾。今尾上有傅说星。”尾即二十八星宿中的尾宿,它被古人认为是东方苍龙之尾,由九颗星组成尾巴形状,而九星之尾,另有一星,即傅说。所谓“托龙尾”即由此而来。
[color=#ff0000]造父[/color]:属于东宫苍龙井宿的南河(星官)。造父传说是周穆王的御者。《史记》上说:“造父幸于周穆王。造父取骥之乘匹,与桃林盗骊、骅骝、绿耳,献之穆王。” 骊、骅骝、绿耳都是古代传说中的稀世骏马,屡见于后代诗文中。而造父的驾驭技术,据说以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故死后为星辰。《晋书·天文志》曰:“传舍南河中五星,曰造父,御官”。造父星实际上是颗变星,古人早早便有记载,今日天文学中有一类变星的名字便以其命名,称为造父变星。
[color=#ff0000]王良[/color]:属于东宫苍龙的房宿。王良也是一位古之善驭者,《淮南子》称他为造父之驭,号“驭良”,又名孙无政,为赵简子的御者。《晋书·天文志》上说:“王良之星在奎北,居河中,天子奉车御官也。其四星曰天驷,旁一星曰王良。亦曰天马。”也就是说,名为王良的星官由五颗星组成,其中四颗是驾车的天马,另一颗则是王良的精魂。
[align=center][b][color=#ff00cc][size=4]五、 五行绎九曜[/size][/color][/b] [/align]
接着让我们来看古人心目中的行星。
《汉书》中曾提到这么一件事:汉宣帝神爵年间,老将赵充国受命全权负责对西羌的军事行动。不久汉宣帝又增派援兵,催他尽快进军开战,理由如诏书所示:
[font=楷体_gb2312][size=3]今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太白出高,用兵深入,敢战者吉,弗敢战者凶。将军急装(赶快整装出发),因天时,诛不义,万下必全(事必万全,没有危险),勿复有疑![/size][/font]
对外用兵,是最重要的军国大事之一。在今人看来,汉宣帝以“五星出东方”和“太白出高”为理由,下令将领长驱直前,实在荒唐。但在古人心中,这一点也不轻率,因为星象之学本就是古代兵家必修课,而汉宣帝之说,又深和星占学中“太白出高,用兵深入吉,浅入凶,先起胜;太白出下,浅入吉,深入凶,后起吉”的原则。
类似事例在古代史书中多有记载,盖因星占学中,五星的运行对军国之运影响极大。人君一旦失德,五大行星作为“天之使者”,马上就会把世界搅得天翻地覆,如同人间地狱,所以古代皇家星占学家必须对五星予以极大重视。
五星又称五曜、五纬。曜本意为日光,后统称日月星为“[color=#6633cc]曜[/color]”,即明亮的天体。五大行星在天空中均衡向划过,类似于纬线,故合称“[color=#6633cc]五纬[/color]”。
[color=#ff0000]水星[/color]:古名“[color=#6666cc]辰星[/color]”。从地球上观测水星时,它一般出现在太阳的两侧三十度之内。按古代度量衡,三十度左右约为一“辰”,故水星被命名为“辰星”。辰星主杀伐之气,战斗之象,比如若辰星犯主后宫之场的尾宿,就意味着有后妃要亡故。
[color=#ff0000]金星[/color]:古名“[color=#6666cc]太白[/color]”。缘于其反射光为明亮的白色,是行星中最亮的一颗。《诗经》中有云:“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这里的“启明”和“长庚”其实都是指金星,当其先太阳而出地平线时,称“启明”,而后太阳而出地平线时,就是“长庚”了。
星占学中,太白在空中的位置与军运关系极大。不过,如果用兵都本着这些原理,那战况恐怕真要“凶多吉少”了。幸好方才那位赵老将军还有点“唯物主义”思想,本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旧例,一边向汉宣帝谢罪,一边坚持时机尚未成熟,不宜进攻。汉宣帝也不算太昏庸,同意了他的计划。
[color=#ff0000]火星[/color]:古名“[color=#6666cc]荧惑[/color]”,盖因其发出淡红的火光,而它与地球的相对运动,使它运动方向看起来会产生变化,令人迷惑,所以古人称其为“荧惑”。《后汉书》就有“荧惑逆行”的记载。火星的逆行有时会令它在同样是红色之星的心宿二附近徘徊,这种天象称作荧惑守心,在古时被视为大凶之兆。星占学指其为“大人易政,主去其宫”,帝王恐有亡故之灾。《论衡》中就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
宋景公时,火星在心宿徘徊不去。景公惧怕,便招来星占学家子韦咨询,于是便发生如下对话:
[font=楷体_gb2312][size=3]景公:荧惑在心,怎么办怎么办?
子韦:火星那可是天罚啊。心宿是宋国的分野,说明灾祸将降临在国君身上。尽管如此,还是可以转移给宰相。
景公:宰相是要管理国家的,如果给移死了,那也是不祥之兆。
子韦:那就移给老百姓代受。
景公:不行,老百姓都死光了,我还成什么国君,还是只死我一个吧。
子韦:要不移给岁星也行。
景公:嫁祸给庄稼,百姓一样要饿死。身为一国之君,如果为独活害死老百姓,那我当什么国君!荧惑守心,那是寡人命数已尽,你就不用再说什么了。[/size][/font]
于是子韦被景公的高风亮节震倒了,感动地拜伏在地称贺说:天之处高而耳卑。刚才景公三次不肯将天罚转嫁到别处,有此仁心,必三邀天赏。子韦预言:当晚火星便会移动三宿之外,结束不祥之兆,而景公的寿命也会延长二十年。
这个故事当然不会是真的,至少火星一夜移动三宿不是真的。不过,宋景公“万夫有罪,一人承担”,毅然准备一死了之,足见在古人心中,荧惑守心的天罚威力之大。
[color=#ff0000]木星[/color]:古名“[color=#6666cc]岁星[/color]”。古代星占学观测认为木星的运行周期是十二年,如果将黄道带分成十二个部分,每个部分称为“次”(分别为:星纪、玄枵、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那么“木星”每年经过一个“次”,即所谓的“岁行一次”。岁星由此得名。它的亮度关系更大。若岁星明亮,则人君昌寿,民富乐,中国安,四夷服;若人君残暴凶虐,则岁星暗小昏昧。一句话,星明则主明,星暗则主暗。
[color=#ff0000]土星[/color]:古名“[color=#6666cc]镇星[/color]”。古人测其约二十八年绕天一周。平均每年行经“二十八宿”之一,相当于每年轮流驻扎于“二十八宿”,即称“岁镇一宿”,故得名镇星,也称为“填星”。镇星出现在尾宿倒是难得的吉兆,意为天子临幸后宫。
马王堆出土的汉代星经《五星占》,将五星、五方、五行与五位古代天地作了严整的对应。
[font=楷体_gb2312][size=4] 东方木,其帝大昊,其丞句芒,其神上为岁星。
西方金,其帝少昊,其丞蓐收,其神上为太白。
南方火,其帝炎帝,其丞朱明,其神上为荧惑。
北方水,其帝颛顼,其丞玄冥,其神上为辰星。
中央土,其帝黄帝,其丞后土,其神上为填星。[/size][/font]
在《史记?官书》中,五大行星已与季节对应起来:木星主春;火星主夏;土星主季夏(夏秋之间);金星主秋;水星主冬。汉语中至今尚有金秋、金风送爽等词,便是由此而来。
除“[color=#6633cc]五曜[/color]”外,中国古代还有“[color=#6633cc]七曜[/color]”、“[color=#6633cc]九曜[/color]”之称。[color=#ff0000]七曜[/color]是对“太阳”、“太阴”、“辰星”、“太白”、“荧惑”、“岁星”、“镇星”的合称。[color=#ff0000]九曜[/color]则是在“七曜”外,再引入“罗睺”、“计都”两个“隐曜”。“隐曜”在中国古代星占学是一种指代,指人的视觉中无法看到的星曜。“在天只有气而无形”就是相当准确的描述“隐曜”的说法。“罗睺”、“计都”均为梵语的音译,起源于印度神话中那位偷喝从乳海甘露的罗睺。日月二神向毗湿奴打小报告,罗睺因而被毗湿奴砍下头和手臂。但罗睺的头颅已长生不死,为了报仇,就经常吞噬太阳和月亮,引起日食月食。死掉的身体则化为“计都”,成为在夜空中突然出现,威胁着每个人的不祥之星,彗星。
“罗睺”、“计都之名普遍认为最早出现于唐代星占学家瞿昙悉达所编译的《九执历》中, “九执”即是指“九曜”。 “九曜”之说在唐末至五代时已渐为我国星占学家所重视。
[align=center]
[b][color=#ff00cc][size=4]六、星空夜访客[/size][/color][/b] [/align]
[color=#6600cc][b]彗星占[/b][/color]
传说周武王在伐纣时,在进军方向看到岁星,在行军途中遇到大雨,到共头山时遇到山崩,还出现大彗星,天上的大扫帚将尾巴对准西方,即周人所在之地,而把柄给与殷人。所有的征兆都表明对武王方面不利,而且武王的军队前进没有鼓励的赏赐,后退没有惩戒的刑法,然而两军刚一交战,武王却在白刃尚未完全拔除之时,便瞬间击溃殷商的军队,平定天下。
以上故事见于《淮南子》。周武王伐纣时的天象是否属实不得而知,但个个都是不祥之兆,尤其是“柄在东方,可扫西人”的那颗彗星。难怪武王在伐纣前对天下诸侯发表的那番慷慨激昂的演说中,指控了纣王的许多的罪恶,但在谈到天命时,却说上天并未抛弃纣,只是纣自己不争气,没能好自为之,“自绝于天”,于是不得不早早“自绝与人民”了。
古人深信,彗星的出现是大凶之兆,在出土于马王堆的《天文气象杂占》中,彗星占卜的部分共29条,几乎个个都是兵丧凶兆,例如:
[size=3][font=楷体_gb2312] 兵兴,将军死。 [/font][/size][size=3][font=楷体_gb2312]
邦有反者。
小人啼号。
大将军有死者。
有内兵,年大熟。
人主有死者。[/font] [/size]
其中倒数第二条的“年大熟”是全部占文中唯一的吉辞。
到了后世星占学家手里,彗星占渐渐变得精致起来。在唐代的《开元占经》中,可以看到彗星犯二十八星宿、犯日犯月、犯石氏外官、彗星昼见等各种情况。彗星本身又被分成各种颜色,为五星之精气所化,比如火星之精为彗,则先在日旁出现赤气,木星之精为彗,则日旁会出现青气。各种彗星的占辞各有不同,但绝大部分皆为极凶危可怖之兆,比如:
[font=楷体_gb2312][size=3] 彗星守房宿、心宿,天下有丧。一曰:天子亡;一曰:大人忧。
彗入北斗,帝宫空(皇帝出逃)。
彗孛如粉絮,入太微(垣),犯守帝座(星官名),国有崩丧,大臣立主。 [/size][/font]
彗星并非常见天象,几颗彗星同时出现在天空,更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但这不妨碍古代星占学家们发挥他们的想像力:
[font=楷体_gb2312][size=3] 两彗俱见者,天子岁再赦(一年两次大赦天下)。
三彗俱起,海内少男子。
彗星四出,灭六王。
五彗俱出侯称王,天下大乱,兵起四方,诸侯同谋人主亡,除旧布新去凶殃,更立明君,天下大昌。[/size][/font]
可惜我们大约是永远不会见到这种天象的。
[color=#6600cc][b]流星占[/b][/color]
传说诸葛亮去世前,有颗大星自天陨落。这一故事流传甚广,老少皆知,直到今天人们还常将名人、伟人之死称为“巨星陨落”。不过,它并非小说家的杜撰,在《三国志》裴松之注中,引《晋阳秋》云:“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向)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这是古代星占学家津津乐道的典故之一,而其说也是深符星占学之旨的。
每逢晴朗之夜,若观星空,皆可看到流星自天际滑落。在今人看来,流星是外来小天体与大气层摩擦发光产生的大气内部现象,但因古人不明所以,仍将它与日月星辰等量齐观,不仅将它纳入星占学理论之中,而且位置还颇为重要:
“流星者,天皇之使,五行之散精也,飞行列宿,告示休咎。若星大使大(星大则所负的告示休咎之使命亦大),星小使小。星大则事大而害深,星小则事小而祸浅”。也就是说,流星主要是作为凶兆出现的,古代星占学家们也很认真地讨论流星犯列宿、流星犯日,流星犯月之类的天象,比如:
[font=楷体_gb2312][size=3] 流星起心(从心宿出发)南行,越君死。
流星起星至北斗,赵君死。
流星入牵牛,当有邻国使者来,不出百八十日。
流星入七公(星官),人主信谗言,诛忠直谏者。[/size][/font]
流星因为形状不同而被古人分成许多名目,有些名目颇为容易与彗星混淆,比如在空间留下尾迹的被称为流星,不留尾迹者称为飞星,有尾迹而较小者称为使星,意义各不相同。如流星落地时尚未燃烧殆尽,成为陨星,则凶兆更险恶,比如:
[font=楷体_gb2312][size=3] 京房曰:……大星陨落,阳失其位,灾害之萌也。
国易主而星坠;国有大凶,其主亡,则众星坠。
坠星之所,其下流血、破军、杀将、为咎最深。[/size][/font]
当时的蜀军统帅正是诸葛亮,那颗“破军杀将”的陨星竟三次投向他的营帐,自然是“上天弗佑”,想不死也不行了。
[color=#6600cc][b]客星占[/b][/color]
一颗超新星在宇宙深处爆发。在夜空中原来肉眼不见星处,忽现明亮之星,一段时间后,重又消失。在古人看来,这种忽现忽灭的星如同客人之来去,故谓之客星。客星是非常罕见,但古代星占学家们仍有一套颇为系统的理论。
客星通常都是不祥之兆,它与彗星、流星一样,也被视为天之使者:客星者,非其常也,偶见于天,皆天皇大帝制使者,以告休咎之精也。对客星也有一套犯列宿、犯日犯月,犯五星的占辞,不过相对彗星和流星,似乎客星的占辞要更“别致”一些。
[font=楷体_gb2312][size=3] 客星犯女(宿),邻国以妓女来进,妾迁为后。
客星犯井(宿),国有大土功之事,小儿妖言。
客星守张(宿),楚、周有隐士不去。满三十日,有亡国、死王。臣戮其主,小人谋贵,祸及嗣子。期三年,食中有毒。邻国有献食物者。天下酒大出,天子以为忧败。[/size][/font]
这些占辞听起来真是奇奇怪怪,但从中可以看出,在古人心中,“天人之际”的相互感应与作用,真可谓细大不捐。
[ 此贴被lucialee在2009-06-19 17:1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