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
五、禁忌巫术禁忌,是关于社会行为、信仰活动的某种限制约束观念和做法的总称。
它的通用名词是tabu(塔布),是波利尼西亚土语,原意是指不能被普通人接触的有超自然灵力的人、物、地。这些事物之所以不能被普通人接触,有两种原因,一是被看作是神圣物,一是被看作是不祥或不洁物。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迷信形式。禁忌巫术是一种消极性巫术,它要求人们不能接触某物或不能做某事,否则会带来不幸。禁忌的产生是多元的,有的是出于对某些自然力的畏惧,有的出于对老人儿童的爱护,有的则是出于对鬼神的崇拜心理,有的是出于对吉凶祸福的迷信。如雨后不能用手指虹,否则烂手指;对图腾、圣地、祖宗牌位、巫师要敬重;孕妇忌吃生姜、兔肉;婚姻忌男女属性相克,婚期忌单数,月蚀期间不能结婚,否则夫妻失和,等等。对动植物,也有禁忌,蒙古族见猫怀孕,不准往筷子桶里插筷子,否则猫就会流产,卖牲口,必剪下一撮毛留下,否则破财。
六、神判巫术又称神裁、神断、天罚等。
它是祈求神灵裁判人间是非真伪和财产纠纷的一种巫术,神判是世界各民族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普遍实行的古老裁判方法。是民间习惯法的重要发展阶段。在上古传说中,皋陶氏就曾用神判方法审案,方法是用羊,神羊角触及的嫌疑犯,被认为有罪。后来,神羊演变成,成为刚正的法官的象征,后来的法官皆以獬豸为冠服。如对偷窃的裁判:景颇族有“斗田螺”,失物者先把一个田螺放在碗中,被嫌疑者也捉一个田螺放入碗内,让两个田螺相斗,最后以田螺的胜败裁判偷窃事件。阿昌族则是双方各点一支蜡烛,以燃烧时间的长短来决定双方的是非。景颇族还有一种“蛋卜”,暗至众嫌疑者家房顶上各取一段茅草,,均放在碗中,然后请巫师念经,把一个鸡蛋倒在碗中,稍加搅拌,被怀疑的人们也赶到现场,看鸡蛋清先粘在谁家的茅草棍上,谁家就偷了东西。火判:西藏有火中拾物神判,方法是在火塘或临时烧的一堆炭火中烧一块石头,或者一块铁,令嫌疑者用手捡出,若手未烧破,就无罪,否则就有罪。壮族也应用踏火堆(事先作防火准备)的办法,脚未伤则有理,否则无理。血判:瓦族失者于嫌疑犯在头人巫师的监督下,双方各伸出一只手相互摩擦,到一定时间为止,若双方都出血或都不出血,则争斗罢休,如一方出血则要照价赔偿或赔理道歉。还有打头神判、刺手神判等等。此外还有捞油锅(里面放醋或蜡)、水锅(放小米)、潜水等等。
巫术中的重要人物——屈原
屈原的《离骚》中有不少关于巫术的记载,这里探讨屈原对原始巫术的认同与超越的双重态度,指出他既沉浸于巫术同时又超拔于巫术的思想状态。从占卜术到招魂以及对长生术的追寻,这些都表出他源于传统文化又与之分道的思维特色和自成高格的品质。
屈原原始巫术认同、超越占卜招魂长生术有别于原始蒙昧时期认知世界的感性方式,先秦时期在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完成了一次大的飞跃,这飞跃的总特征是理性主义的滋生与成长。诸子百家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对原始宗教巫术的摆脱,各自成为先秦理性精神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旨在探讨屈原对原始巫术的双重态度,指出他既沉浸于巫术同时又超拔于巫术的思想状态,表现出源于传统文化又与之分道的思维特色。关于屈原深受楚地巫风影响,前人之述甚详,不遑多论,然而屈原对巫术仅仅是被动地继承,还是有所改造有所超越?对此尚可探讨。其作品涉及到的巫术主要有三种:占卜、招魂和长生术,考察他对这三种巫术的具体态度,可以看出屈原对巫术既有认同又有超越。对于占卜术,屈原既没有否定它的可信性,也没有肯定占卜的结果。
卜的功用是决疑,卜的结果有吉凶两种,巫师的职能是告知问卜者一事的吉凶。屈原则不疑而卜,把求占问卜作为发泄胸中愤懑之情的一种方式。表面上看,屈原“索茅以兮,命灵氛为余占之”,又怀椒糈而邀巫咸,他一定心有所疑不能决定才求助于占卜,可是,当我们结合《离骚》全文所表现的思想时就会发现屈原本无所疑,非但无疑,且心志坚定。他有的是对现实的不满与批判,关注的焦点集中的在善与恶、忠与奸的冲突上,而不在于占卜的结果吉凶上。即屈原对占卜的功用与结果持无所谓的态度,占卜并不能影响他。
屈原批判现实,指责楚王:“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怒”,“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楚王听信谗言,不辨忠奸,言而无信,执迷不悟。他指责党人“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已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他们贪得无厌、嫉贤妒能。他指责世人:“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世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他们头脑混沌,不分善恶,压抑美德,称扬恶行。
生存在这样一个美丑不分,秉忠怀美者遭嫉被谗、执奸行恶者志得意满的颠倒世界中,屈原心坚志定,在善与恶、忠与奸的选择问题上,他没有丝毫的犹豫与疑惑,他多次表示从善而不悔,宁赴清冷之渊依前贤之遗则。他说:“苟余情其信女夸以练要兮,长颔亦何伤”,“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在《离骚》末尾,他再次申明:“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可见,诗人行廉志洁,绝不肯变心从俗,向丑恶屈服。他早将生死置之度外,其心所善,虽九死亦无悔。至于个人安危祸福吉凶,屈原原本不曾挂心顾虑。屈原关注的是善与恶、忠与奸的冲突,他求占问卜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寻求一个解决现实世界善恶、忠奸冲突的方法,寻找到善战胜恶、忠战胜奸的出路,而这并不在占卜职能范围之内。
灵氛、巫咸等善明吉凶的巫师能提供给他的答案只能是“勉远逝而无狐疑”,“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之所同”,实质上是避开了问题的根本,避开了矛盾冲突,从矛盾中逃离出来,从个人吉凶角度考虑,劝屈原离开楚国另寻明君,而这又是屈原所不能接受的。表面上,屈原一度听从了灵氛的劝告:“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但他的行并未在现实世界展开,而是在虚幻的神话世界中进行。他向西方的神境昆仑出发,没有在现实俗世人间落脚。当涉及现实时,他“忽临睨夫旧乡”,马不前行,故都旧乡在他心中何尝须臾忘之!在想象的虚幻的神界中,他能够暂时去国离都,一旦回到现实,屈原是无法让自己超脱恋国情怀的。
实质上,屈原没有采纳巫师的吉占,他无法做到离国他就。灵氛占卜后,屈原随即感叹道:“世幽昧以眩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他对巫师亦不能知善恶深感失望。占卜只能就个人自身较低层次的安全需要体做出吉凶的判断,对于较高层次的人格自我完善---执善弃恶秉忠斥奸的需要则无能为力。也就是说,屈原立足于更高层次的人生追求,从人格自我完善、善的终极实现角度超越了占卜这种巫术。《楚辞•卜居》虽然不是屈原的作品,但它“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作品”(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屈原问卜究竟问的是什么,在《离骚》中没有明确表述,《卜居》则对此做了补充和纵深方向的挖掘,有助于我们了解屈原思想。屈原往见太卜郑詹尹,用“宁……将……”的句式一连串提出八个问题,前者是他要依从的,归属于善的范畴;后者是他所唾弃的,归属于恶的范畴。例如:“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楹乎?”这八个问句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峻洁情怀与对浊世的痛恨绝望。对此,郑詹尹的回答是:“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屈原形式上在问卜,实际上他的问都是反问,而不是疑问;是心中已有选择已有答案而借问以抒愤,而不是困惑不解犹豫不决问卜以决疑。郑詹尹“用君之心行君之意”的回答是深得屈原心意的;“龟策诚不能知此事”则表明占卜能断吉凶,而不能知屈原所问之善恶。
一方面,《卜居》通过具体叙述屈原问卜表现出他以人格追求的至善超越了巫术;另一方面《卜居》中郑詹尹的答话也还有这样一层意思:“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即占卜这种巫术是有限的,并非全知全能。这与庄子学派对巫术的看法有相通之处。但庄子是以道的无限性来否定巫术的有限性,而郑詹尹并没有根本否定占卜,只是表明这种巫术是有限的而已。
总之,从《离骚》中,参之以《卜居》,可以看出屈原对占卜这种巫术的态度不是肯定或否定的,而是从人生需求、自我价值实现更高级的层面上,从善恶之分、善的终极实现上超越了占卜只知吉凶的有限功能。对于招魂术,屈原采用了楚地民间流行的招魂形式,写成了自招其生魂的长篇奇文《招魂》。形式上他依照原始招魂术,内容上则进行了改造,注入了个体的情感和观念。民间流行的为生者招魂的仪式具体如何,由于文献的欠缺,我们几乎无从考察,但结合上古其他民谷,可以了解招魂仪式的大致情况。
《周礼》记载,上古有春游的习俗,在春游节,有一项重要活动---为生人招魂,主掌此项仪式的人是男巫,“男巫……春招弭以除疾病”,目的是去除疾病。《续汉志•礼仪志》注引韩诗对《郑风•溱洧》的解释云:“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祓禊不祥。”这段注亦可证明招魂仪式是在春天举行的。《招魂》一文形式上与上古招魂术没有什么差别。从起因上看,《招魂》开头自叙:“长离殃而愁苦”,帝告巫阳,此人“魂魄离散”,自然是患病之征,因此帝命巫阳为其招魂,这与古俗招魂以除疾病相同。
从承担招魂职责的人员上看,《周礼》所载为男巫,《招魂》中主掌仪式的人是巫阳,是一位能够沟通人神的男巫,《招魂》主干招魂词即是由巫阳说出。从时间上看,古俗在春天,《招魂》所记也在春天,乱辞有句去:“献岁发春兮”、“目极千里兮伤春心”。从地点上看,上古为生人招魂在水滨举行,《招魂》写道:“川谷径复,流潺些”、“坐堂伏槛,临曲池些”,表明招魂仪式也是在临水之处。从器具上看,《招魂》写道:“秦篝齐缕,郑绵络些。招具该备。”秦篝、齐缕、郑绵络为招魂所用器具。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云:“竹笼,以栖魂者。”据说古代招魂把被招者的衣物放在笼中,以便用它吸引灵魂前来归附。《招魂》所展示的场景与古俗近似。
从内容上看,屈原在《招魂》中则表现了鲜明的个性特征,使招魂这种巫术成为抒发表达一已情感的载体,其旨归与普通的招魂术多有不同。首先,二者目的不尽相同。
民间招魂术功用在于去除疾病,但《招魂》中,屈原在篇首即云:“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主此盛德兮,牵于俗而芜秽。上无所考此盛德兮,长离殃而愁苦。”这与《离骚》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脉相通。诗人廉正清洁、主德行义,然而世俗芜秽,君主不察其德,他因而愁苦,也就是说,屈原的愁苦是精神上的,而非形体上的。
古俗招魂的目的是去除疾病,并不专指去除精神的苦闷。屈原对招魂古俗的目的做了改造和扩充,他的招魂只是为了解除精神上的病症。其次,二者指向不同。古俗为生者招魂,指向单一,古人认为魂灵离开了形体,致使疾病产生,招魂只将魂灵唤回返归形体即可,没有其他意图,因而不难设想,其招魂词未必要长篇累牍夸饰炫耀,也无须如此。屈原则不然。
他之招魂至少有三个指向:暂时缓解精神病痛;抒发爱国之心;表明恋国之意。《招魂》铺陈上下四方的恶劣环境,采用了大量神话传说材料,然后内崇楚国宫室之美、宫女之容、饮食肴馔之盛、音乐玩艺之乐,描述楚美的篇幅比陈述上下四方险象的篇幅多出一倍,占全部巫阳招魂辞的三分之二,以外部环境的险恶反衬出楚国宫廷生活的美好,这些文字充分表达出屈原对楚国的由衷热爱。《招魂》辞呼唤魂兮归来,着重在归回故乡,两次云:“魂兮归来,反故居些”,又云“归来反故室”,这些都表明作者对故土深沉的眷恋情感,与作者在《离骚》中表现的眷爱故国不忍离去的思想是相通的。也正是由于屈原在《招魂》中注入了强烈的爱楚恋楚情感,所以司马迁才会“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史记•屈原列传》)屈原对招魂术加以改造并进行了文学化的丰富发展,使它摆脱了从属于巫术的地位,成为立足于表现个体自觉意识、带有强烈个性特征的文学作品。
至此,招魂术才走进文学,并对后世文学,尤其是对汉赋产生了深远的直接的影响。对于长生术,屈原作品表现出承袭的印迹,存在长生思想,但他又不止于此,在表露长生思想的同时,他更重视的是人格的完善,重视内美与修能的完美结合。其作品对长生术的袭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食玉与佩食芳草。《离骚》写道:“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乎吾将行。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靡以为。”王逸注云:“言我将行,乃折取琼枝,以为脯腊;精凿玉屑,以为储粮。饮食香洁,冀以延年也。”屈原把琼枝玉屑看作具有长生功能的仙药。《九章•涉江》更明确表述了服食玉英以实现长生的思想、愿望。诗云:“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食玉这种长生术起源甚早,《山海经•西山经》记载了黄帝食玉的传说可以为证:“山……丹水出焉,而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屈原把这种长生术写入作品,流露出长生久视之想。
屈原在《离骚》中多次提及佩带并食用芳草。如:“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蕙,指薰草。薰草是“佩之可以已疠”(《山海经•西山经》)的一种药草。屈原佩饰蕙草,应该怀有去病延年的目的。再如:“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杜衡是“食之已瘿”(《山海经•西山经》)的一种药草,诗人种植杜衡,寄希望于芳草,包含长生愿望。屈原又言“夕餐秋菊之落英”,洪兴祖补注:“屈原悲冉冉之将老,思餐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他看到并指出了餐食秋菊的目的在于延年益寿,目光独到而准确。此外,他笔下的神灵也都有长生愿望。《湘君》云:“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湘夫人》云:“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这一对配偶神均采撷杜若以互赠。杜若是药草,“久服益精,明目轻身,令人不忘。”(《重修政和类证本草》)卷七(《大司命》云:“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王逸注:“疏麻,神麻也。”洪兴祖补注:“瑶华,麻花也。其色白,故比于瑶。此花香,服食可致长寿,故以为美,将以赠远。”洪注指明了瑶华可致长寿的功效。《山鬼》云:“采三秀兮山间”,王逸注:“三秀,谓芝草也。言已欲服芝草以延年命。”山鬼采芝草服食以求长生不老。《离骚》中还有两句也表示了长生思想:“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兮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洪兴祖补注:“结我车于扶桑,以留日行,幸得不老,延年寿也。”折若木枝阻挡太阳运行,意在阻止时间前进、流逝,也是隐藏着长生之想。
屈原虽然有长生的愿望,但这在其思想体系中不占主导地位,其作品反复强调的是“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是才能的培养锻炼;“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是对理想的执着求索,虽死而不改初衷的精神。表现的是道德上的修养与人格的锤炼及完善。长生术产生之初仅仅是用来增延形体的寿命,满足人生安全需要;而在屈原这里,长生与人格完善相结合,长生不是终极目标,仅仅是通向终极目标---人格完善的一种保证,它从属于人格完善这一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当浊世不能使屈原实现其理想时,为了保持人格峻洁和实现对美善的追求,他便抛弃了长生之想,毫不犹豫地多次表示:“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并且付诸人生实践。屈原追求修名树立人格完善,超越了长生术单纯追求形体不死的目的。
总之,屈原对占卜术、招魂术和长生术等巫术的态度,总的趋向是一致的,利用已有的巫术形式表达更高的人生追求,在人生自我实现的层次上超越了巫术。
同样作为楚文化的精华,《庄子》一书批判自觉理性和智慧,以道的无限性否定巫术的有限性,以生命的自由性反抗巫术的压抑性,从根本上否定了巫术具有存在的价值。而屈原则是以合乎时代的理性超越巫术,把生命视为内美的载体和修能的动力之源,生命的目的不在于生之本身,而在于美善的最终完成。
在他观念中,巫术不具有压抑性,只是对个体生命的自由选择,巫术爱莫能助;而对于生命的保护与延长,巫术还能够起到一定作用,尽管这作用并不是屈原追求的终点。儒家亚圣孟子与屈原是同时代的人,他继承儒学创始者孔子对理想人格---君子的品质的阐发,将“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以仁义为已任的精神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舍生取义、以生命殉道义(《孟子•告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高尚的生命哲学。
屈原之崇德尚善、以生殉美的思想与孟子不约而同,二者均是时代理性某一主要倾向发展到这一阶段的必然产物和杰出代表。屈原并以此超越了巫术。巫术凝聚着原始人的意志、信念和理想,具有明确的功利性,它是原始人为了实现某些更高的目的而创造出来的,为此产生了各种禁忌和相应的仪式。屈原的美政理想要求一定的规矩与法度,他说:“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还有:“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嫉”,“背法度而心治兮,辟与此其无异”。(《惜往日》)一定的规矩与法度,这与巫术要求一定的严格的仪式,在仪式中才有意义是一脉相承的。“巫术的力量常在仪式中发生或造成的。”(《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屈原继承了原始巫术的自觉意识和对仪式的规定,他的思想自觉不自觉地与巫术具有同构性。
巫术的功利性、可操作性适应了屈原积极用世的心理,他对巫术的认同与超越更接近儒家的实践理性,《庄子》则代表着道家超功利超现实的形而上理性,它们都是先秦理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补充,形成传统文化的两大潮流。从屈原对巫术的双重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既能深味传统文化的精髓,得益于传统,又能不受传统的羁绊,超脱于传统之上,自铸伟辞,自成高格,这或者对今天的人们不无启示 鬼魅禁忌民间虽然以为鬼是比人强大的,常常能作祟于阳世间,给人带来灾难,但同时也认为鬼是有所畏忌的。鬼对于它所害怕的事物也是采取避忌的态度的。
鬼忌阳光 中国民间有“阴阳”两界的说法。俗以为人生活在“阳间”,鬼生活在“阴间”。人死为鬼,亦即“归阴”;鬼还可转生为人(或其它动物),亦即“还阳”。人、鬼之间,虽然可以交往,如人梦中或灵魂出窍的时刻,可能会游历“阴曹地府”,到阴间去走一趟,鬼在夜晚或阴暗的地方也会偷偷地跑到阳间来作祟、为害一番。但是,一般说来,人、鬼是不能互相来往的。这里边一个大的界限和障碍就在于太阳。人在白天活动,在阳光下活动,而太阳却是鬼魂最害怕的东西,光天化日之下,一切鬼都没有躲藏的处所。所以在太阳将要出来时,鬼都要早早地逃匿而去了。
鬼忌火 火燃烧的时候,会发出火光。这种光亮和太阳的光亮很相似,只是没有太阳的光亮那么强烈。但对于鬼也有很大的威慑力量。据说人走夜路时,如遇到鬼怪,只要点燃一把火,就会把鬼吓跑的。没有火种时,就用手挠头发。据说头发里迸出的火星也有驱鬼避邪的能力。可见鬼是多么忌见火光了。民间还常用火烧的办法惩治恶鬼,据说大火能把恶鬼“烧死”。
鬼忌爆响 木头、竹子燃烧时,会发出“劈劈叭叭”的响声。据说这类响声也是鬼所忌怕的。民间驱鬼避邪时燃放爆竹、鞭炮、土火炮等,就是依据的这种俗信。
鬼忌红色 俗以为鬼不敢触碰红色的东西。民间常以红布、朱砂、动物的血液等物驱鬼避邪。
鬼忌灯 灯,是有光亮的,其作用有类似太阳的地方;旧时的灯,又是靠火光照亮的,所以它是鬼所忌讳的。
鬼忌铜 鄂伦春族以为鬼有躲开子弹的本领,但熗里装上铜扣子,鬼不能躲了。汉族旧时婚嫁,新妇上轿前,当胸要藏一面古铜镜,俗谓“照妖镜”。据说,有了这面镜子,一些妖魔鬼怪便不敢来侵犯她了。
鬼忌鸡鸣 俗谓鬼惧鸡,忌鸡鸣。据说,鬼闻鸡鸣会“缩短”、“迸失”、“心慑怖而皆惊”。此类信仰,大约是由“鸡鸣天亮”而来。鬼阴畏阳,鸡属阳,鸡鸣则日出,日出则鬼没。故云,鸡为鬼所忌。
鬼忌虎形 民间常画虎于门,或以虎形装饰儿童(穿虎头鞋,戴虎头帽),据说可以避邪驱鬼。可见在民间的想象中,鬼也像人一样惧怕老虎、避忌老虎。
鬼忌革带 旧时,丧葬不用革带。言鬼畏革带。畏则惩之。《无何集》不同意此说,引《瓮牖闲评》云:“夫人之死不系革带者,盖带乃牛革为之,不欲以人尸与牛革混杂耳,而非畏革带也。”
鬼忌桃木 民间习以桃木做成弓箭、刀、棒,用来避邪驱鬼。据信,鬼恶、惧桃木。
鬼忌芦索 旧时民间过年时垂苇索于门,冀以御凶驱鬼。《荆楚岁时记》云:“元旦悬苇索于门,百鬼皆畏之。”畏则忌近之。
鬼忌米 汉族民间以为小米有驱除鬼魅防避邪祟的作用。河北定县一带,产妇满月回娘家途中每过一个路口都要撒一把米。否则,以为会受到鬼魅的祟害。台湾一带,新娘下轿时,要由家人举八卦米筛盖在新娘头上方可进入厅堂,此亦是用与谷米有关的器物来避邪招福的习俗。小孩跌倒时,民间习以盐米撒在跌倒处,相信如此即能把祟害小孩跌倒的邪鬼赶走。撒盐米还能驱走土神,使眼疾痊愈。丧葬时撒了盐米之后,死者的鬼魂就不会加害扛棺的人了。江苏一带在“喊惊魂”的习俗中,也常用谷米作驱邪引魂的主要“道具”。可见,谷米是鬼魅所忌惮之物。
鬼忌豆 俗以为鬼忌豆类植物。云南民间喜用赤豆作饭。传说共工氏有不才子七人,死而为厉鬼,性畏赤豆。河北一带,新妇出嫁,须暗带许多黑豆,到婆家撒在宾客身上和屋子四周。据说可防凶星。腊月二十三,祭灶后,人们喜用小红布袋装上灶王爷前神马饲料中的黑豆,缝于腰间。据说可以驱鬼消灾。
鬼忌恶人 俗语云:“鬼怕恶人蛇怕棒。”恶人难缠。人凶恶得狠了,鬼也会害怕的。民间还传说,不怕鬼的人,鬼就怕他了。怕则避忌之。有些精灵甚至害怕“生人”。云南彝族中有“叫饭魂”的习俗。据说叫饭魂时要阻止路人通过,只让“饭魂”行走。俗以为此时如有外人出现,会吓跑“饭魂”。那样象征财富的“饭魂”就不能被叫到自己村中来了。按此俗信,“饭魂”是忌遇生人的。
鬼忌尿 俗信鬼忌秽物,如人尿、脏水等。据说走黑路遇到“鬼打墙”,使你不得前进时,撒一泡尿,路就可以通了。汉族中有给孩子取脏名的习俗,也是希望小孩子不受或少受鬼魅邪神的纠缠的意思。比如叫“尿壶”、“牛屎”、“狗蛋”、“不缠”等等。
鬼忌符咒 汉族及其他一些民族相信是害怕符咒的。人们,尤其是有魔法(法术)能力的巫觋、方士、僧道等人所画、所念的符咒,据说是可以降服、驱逐鬼魅的。除了特殊情况下专门书写、诵念的符咒之外,一般民间家门上张贴的“门神”、房院中书写的“姜太公在此”、“泰山石敢当”等等也都有类似的作用和意义。据说有了这些符咒性质的东西,鬼怪就不敢轻易进家门了。
据信,鬼所害怕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诗书、历书、经书、卦书、渔网、刀熗、弓箭、茶叶、狗血、黑驴蹄等等。这些,都可以使鬼怪畏惧、退却,是鬼怪所避忌的事物。然而,所有这些都是属于静态方面的情况,除此之外,在动态方面,鬼的行为也有许多忌讳。
比如:
鬼忌寒暄 鄂伦春族以为,在阴间,鬼如看见已死的熟人,不能询问,一问,鬼就会变成一把骨头。
鬼忌讨价 鄂伦春族以为,阴间也有鬼市。鬼市上搭的全是绿帐篷,在这里卖东西的全是鬼。东西又好又便宜,但不能讲价钱。一讨价还价,东西就不结实了,就变了。
鬼忌起疑心 俗说“淹死鬼”必须找一个落水当“替死鬼”,自己才能再生还阳。但是,如果落水人被救起时,人们说了一声“还好”,淹死鬼就起了疑心,以为没有把落水人的灵魂装进自己的竹管里去,急急忙忙地把竹管塞子拔开来看,这时塞在竹管里的灵魂又会逃走,落水人会再复活,而原来的那个“淹死鬼”就不能转生还阳了。
鬼忌错投生 俗以为鬼在阴间做鬼,只要守规矩,好好干,到一定时间会托生再到阳间。但是,鬼在投生时不能走错了门。否则,便不能托生为人,而会托生成畜生。据说,鬼投生时,有两扇门。一扇门里很热闹,敲锣打鼓的。但这扇门里不能进。因为那些是投胎畜生的;另一扇门里,是投胎人的。门里边非常冷清,非常黑暗,小鬼们都不情愿进去,往往是被打着撵进去的。据说小孩子屁股上的乌青块,便是被鬼撵打时留下的印记。
鬼忌生前犯罪 有些鬼在阴间要遭受酷刑惩罚,据说是因为他们在阳世间犯有罪孽。民间俗信以为,人在生前(阳世间)如果犯有罪恶,则死后必将遭到报应。因此鬼忌生前犯罪。据说,生前做好事多,死后很快就能托生(转世、还阳),并能有好运;生前做坏事多,再托生时,就要变成牛、马、狗等畜类。生前淫荡,死后要抱火柱子。生前浪费饭菜,死后要罚你吃掉自己作践过的饭菜。生前吃牛、羊、猪肉,死后要反被牛、羊、猪等畜类魂所吃。生前撒谎,死后就要被割舌。生前不烧香拜佛,死后要走黑暗之路。生前多妻或多夫,死后要被据开分配。生前虐待父母的,死后要处以酷刑;跟父母瞪眼的,要用钩子吊眼睛,不听父母话的,要把耳朵吊起来,打父母的,要把手钉起来。
汉族及其他一些民族中还传说,阳世间犯过罪的人,死后要下十八层地狱。这十八层地狱及其作用分别为:
(1)刮舌地狱:刮断唆人,害人或争讼之人的舌头。
(2)剪刀地狱:剪断唆使人妻再嫁之人的手指。
(3)铁树地狱:离间骨肉,挑唆父子、兄弟不和之人,吊于铁树之上。
(4)孽镜地狱:不吐真情之犯人,照此镜而显现罪状。
(5)蒸笼地狱:将长舌妇或陷害人之人,投入蒸笼蒸。
(6)铜柱地狱:令放火害命者,裸体抱住铜柱筒。铜柱内燃烧炭火。
(7)剑山地狱:渎神杀牲者,令其裸体爬上剑山。
(8)冰山地狱:害夫、唆人私通、堕胎、诱人赌博、不养父母、不义之人,令其裸体上冰山。
(9)油锅地狱:盗贼、欺善、拐骗、诬告、奸党、谋占、掠夺之人,投入油锅内炸。
(10)牛坑地狱:伤人害畜者,投入坑中使牛触杀。
(11)石压地狱:绞死人、壁毙小儿之人,放入大石间压毙。
(12)舂臼地狱:糟踏五谷,食间秽语者,放入臼内春杀。
(13)血池地狱:难产、吐血、便血而死(见红而死)之人,不敬、不孝、不正之人,投入血池受苦。
(14)枉死地狱:咬舌死、缢死、自尽死等人,关入枉死城牢狱。
(15)磔刑地狱:掘坟扒墓之人,处磔刑。
(16)火山地狱:犯戒僧道、损公肥私之人,放火烧山之人,赶入火山之中。
(17)石磨地狱:糟踏五谷、做贼之人、吃荤僧道,放入石磨磨成肉酱。
(18)刀锯地狱:拐诱他人子弟妇女、买卖不公之人,用刀锯毙。
由此可见,鬼之忌实乃人之戒也。人不犯罪孽,则鬼不受惩处。所以,归根结底,鬼的禁忌还是人的禁忌。只不过是以折射、变形的方式反映出来而已。
吉祥物语
雷击木 民间认为被雷电击倒的大村具有镇慑作用。因为雷已经把鬼怪邪魔都从这棵树上驱走了,其他鬼祟再见到这棵树木,也不敢靠近它了。所以在东北一带,民间常用绳穿起一块雷击木,戴在小孩手腕上或者挂在脖子上,认为这样孩子就好养活。
挡箭碑 旧时布依族凡是有孩子生了病,一般的做法除了魔公送鬼驱邪外,还要在岔路口处立一块长7O厘米、宽30厘米、厚3厘米的石头“挡箭碑”(还有用木板代替的),面写“挡箭碑”三个字,然后依次写“东挡明箭,南挡阴箭,西挡暗箭,北挡毒箭”的字样,表示把一切鬼箭都挡住,病人身上不着箭,病就会好,人就会得到平安。所以有“要得不受罪,快立挡箭碑”的俗语。
灰 汉族、佤族等民族中都有以灰驱鬼的习俗。河北一带的农家死了人,邻居家都要在门口撒一条灰线,以阻止死人的阴魂跑到自己家来。佤族死人后,棺材一抬出屋门,屋内的人便要向门外撤一把灰,随即将门关上,表示着不让魂转回来。
太阳形 旧时南方民间宅院在正对厅门的屋顶上,要安一个很大的太阳形。据说有了这个太阳形,鬼祟便不敢再进宅院了。这是借助太阳的光辉来驱邪鬼。
符咒 符咒是道家方土驱鬼役神的法术手段,在民间影响很广,如“门联”、“福禄寿”、“天官赐福”、“百事大吉”等都属于此类。旧时人们过江要佩一红色的“禹”字,以驱逐水中的凶神恶鬼。因为禹是治水的能手,人们相信“禹”字里有大禹的精神和能力,故能借助禹符起到避开水患的作用。旧时为了破除工工时使用黑巫术,在上梁的这一天要念咒语“吾奉太上老君奉令他作无妨百事化为吉祥急急律令”七遍,还要让工匠喝三杯暗中放了镇宅符灰烬的酒。这是事先对工匠使用黑巫术禁忌的预防和破忌。人们认为这样做后,工匠们如果再施黑巫术就会害他自己了。
兽符 麒麟、凤凰、狮子、老虎等兽的图象也有驱邪能力。民间常把这种动物的图象贴在墙上、门上或用来制作成童衣、童帽、童鞋上的装饰物,如虎头鞋等,相信依靠这些兽类的保护能够免除灾祸,给人们带来好运气。
蒙红头与新娘 在我国民间,尤其是旧时结婚,新娘子的头上都要蒙上一块红布,以保佑新娘子平安入洞房。 相传,姜子牙在封神时将殷纣王封为喜神,专管人间的婚姻,谁家结婚都得请他送喜。可是纣王当了喜神却没改老毛病。他去送喜时,看见哪个新媳妇长得好,就抢回天上给他做小老婆。百姓都非常气愤,可是娶媳妇不能不请喜神,大家无奈,只好求姜子牙帮着想办法。姜子牙告诉大家:要给新媳妇蒙头红,新媳妇一进门就要放鞭炮,大家照这个办法做了,果然纣王一见新媳妇蒙着头红,一听鞭炮响,就吓得赶快驾云回天了。
原来,武王伐纣时是打着一色的大红旗进军段都的,纣王死后脑袋又被挂在红旗上,而当初两军交战时,纣王又挨过姜子牙的神鞭,所以,纣王一见蒙头红,一听鞭炮响,以为是姜子牙打着红旗,用打神鞭来打他呢。就吓得赶紧往天上跑。因此,以后娶亲的人家都给新媳妇蒙上头红,再放一挂长长的鞭炮,以驱走纣王,把新媳妇平平安安接回家。久而久之,头红也就成了新媳妇的护身符了。
撤帐 撒帐是中国传统婚礼上的一项礼仪,它最初的意义是辟邪煞,保佑新婚夫妇。
宋代的《东京梦华录》中说:“凡娶妇,男女对拜毕,就床,男向右,女向左坐。妇以舍钱彩果散掷,谓之撒帐。”《戊辰杂抄》说:“撒帐始于汉武帝。李夫人初至,帝迎入帐中共坐,饮合卺酒。预告官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帝与夫人以衣裾盛之,云得果多,得子多也。”由此可见,撒帐以兆得子的习俗始于西汉。《新知录》中记载:“汉、京房之女,适翼奉之子。房以其三煞在门,犯之,损尊长,奉以麻豆谷米禳之,则三煞可避。”从这以后,凡新人进房,以麻米撒之,用来避邪煞,这个习俗也起源于汉代。 现在一些地方仍保持着这种撒帐习俗,撒的东西不仅有枣子、荔枝、栗子、桂圆和花生,也有用五谷和红纸屑的。不管怎样,撒帐的习俗表达了人们对新人未来生活的良好祝愿,同时也不免有避邪煞的观念。从而,撒这一习俗实际上成了新人的护身符。
葫芦 民间认为葫芦是神仙的用物,因此,常常将葫芦挂在门首,或者将绘有葫芦里溢出灵气的画贴于堂上。认为这样就可以将鬼祟降服、驱除。
姜 民间认为姜有驱避邪鬼的作用。哈尼族人死以后,留棺在家期间,全寨人都要在帽子或衣服上面系一块姜,以防死者的阴魂来缠身。
麸糠 旧时的民间吃米面时,都要有意掺进一些麸糠,以求吉禳灾。俗话说,“吃米带点糠,保你一家老小都安康”,“吃面带点麸,保你一家老小都有福”。
石灰 北方民间常将石灰放蒲包内,在家中各处地上印成白色蒲包印,俗称为“元宝墩”。据说这样做可以禳解疫病。
桃树枝 在红白喜事、过年过节、有病有灾时,民间常在门首插桃枝,用来驱避邪鬼。“桃”谐音“逃”字,因此可以逃免灾难。在河南一带,旧时在家门内栽一棵夹竹桃,认为它也能驱除一切邪崇,作用与插挑枝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