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800,#ffffff,#000000,5][tr][td]
[b] 一、释迦牟尼[/b]
[img]http://www.shishiwww.com/uploads/allimg/140624/1K6155500-0.jpg[/img]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此时商品贸易的繁荣促使了刹帝利阶层的崛起,构成阻碍的传统婆罗门教权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跃着包括佛教在内的沙门思潮。
释迦牟尼的生平,没有引起早期三藏编者的重视,他们只是尽量详细记录导师的言词;更详尽的叙述和更传奇的故事在后来才被精心编造出来。关于佛陀的形象,相对可靠的是一个基本轮廓。他成长于富裕的环境,娶妻生子后,大概29岁时出家;所学的禅定和苦行都无法解决问题;约3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余生的岁月,他的足迹遍布恒河流域,向各阶层说法教化。他对外道思想所做的扬弃,纠正了时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维护了刹帝利的阶级利益,使他被尊称为释迦族的圣人。
佛灭后,圣典先是口口传诵,较晚才陆续出现文字经典;原始经典后来又经各部派的重新编纂。这一系列的过程,佛陀的原说一直被加工。所以在全部藏经中,某些法义以略不相同的面目出现。最多只能在一定程度体现佛陀教说的,是巴利五部尼柯耶和汉译四部阿含所代言的“原始佛教”,其内容结构多为三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缘起、三十七道品等。佛陀的根本原理,是成立于无常、无我的缘起,例如舍利弗皈依佛陀前,只需告诉他:“世尊所说,诸法是因缘的生灭”。
出家前
佛陀时代,印度北部有十六国,基本上都是君主制。此外还有若干独立或半独立的小国,释迦族统治的迦毗罗卫就是其中之一。它臣属于憍萨罗国,位于今天尼泊尔境内,接近印度边界。释迦族从事以稻作为主的农业。当时释迦族的政治体制,有学者认为是贵族共和制,即由少数统治者协商进行统治;另有学者认为释迦族实行的是专制的少数寡头政治。
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是释迦族的首长之一;母亲是摩耶夫人,她欲返回故乡天臂城待产,在蓝毗尼园产下佛陀。相对晚期的佛典编者对此添加戏剧性描写:摩耶夫人怀孕前梦见白象入胎;她在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下,是站着生下佛陀的;阿含经更说佛是从摩耶右胁生出的;相士阿私陀听闻太子出生,进宫预言太子将会成佛,而他等不到这一天,所以悲喜交加。
摩耶夫人在他诞生七天后去世,他由净饭王的续妃波阇波提抚育(大乘佛教传此人是佛的姨母;另说由乳母抚养)。七岁开始接受学业培养,包括吠陀和五明学艺,以及兵法和武术等。十六岁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输陀罗为妃(另说有三夫人 ),生有一子名罗睺罗。在一部早期经典中,他自述青年时期生活奢侈,极尽声色娱乐,有暖、凉、雨三时宫殿轮换居住。这是当时贵族阶层无论武士或商人习以为常的奢侈情况。但他因深深困扰于生死问题而出家。
释迦牟尼出家的原因
国族形势的影响:在当时十六国争霸的时代,释迦族的迦毗罗卫国(东方刹帝利)臣属于憍萨罗国(西方婆罗门势力),释迦族不断受到强邻的侵略威胁,地位十分脆弱。作为没落部族的王子,面对国族暗淡前景,他有意为迦毗罗卫争取思想权威的地位,从而巩固刹帝利的统治。
沙门思潮的影响:当时的印度,在重解脱的宗教风气下,对哲学和思想的追求相当普遍。出现以不同形式出家的沙门,这是婆罗门的对立面。深居于森林茂密之处进行沉思,是印度的传统。这渊源于稍早于《奥义书》的《森林书》时代,到佛陀时代已成为印度上层阶级的一种风气。
成长环境与个性:幼年丧母的他,在年少时便具有强烈的内省倾向和敏锐的感受力。传说他在随父外出农耕祭典时,独自在树下坐禅,达到初禅之境;他见虫子被农夫掘起,又被飞鸟啄食,痛感众生相残。这种对世间诸苦的深沉思考,即使在结婚生子后也没有消除。所谓“四门游观”事件:他出城分别见到老人、病人、死人,当最后看到出家沙门时便决定出家,一般认为这是释迦牟尼出家动机的象征性说法。
释迦牟尼对“创世上帝”观念的看法
巴利语中,相当于其它宗教创世上帝一词的是Issara,毗湿奴或梵天。佛陀从不承认创世上帝的存在,无论它是一种力量或一有情。
《尼乾经》佛陀驳斥该宿命论:“故尔,由于上帝的造作,人们成为凶杀者、偷盗者、不贞洁者、谎言者、谤言者、恶语者、贪欲者、歹毒者、邪见者。因此,对于那些由上帝创造出来的人,他们既无希望也无能力,也没必要作此事或不作彼事。”对于从事极端苦行的天衣派行者,他说:“诸比丘,若有情众生经历的苦乐为上帝所创造,那么,此等天衣派行者一定是由邪恶的上帝所创造,人们需承受如此悲惨的痛苦。”
《坚固经》佛说了这样的情节:某比丘造访大梵天,问:“地水火风四大在何处永灭?”大梵天说:“比丘!我是梵天、大梵天、征服者、不被征服者、全见者、自在者、主宰者、制造者、化作者、最高的神、操纵者、一切过去未来众生之父。”比丘重复了问题,大梵天又说同样的话。比丘再次提问,大梵天害怕比丘在天人面前揭穿他的真面目,于是他把比丘拉到一旁,请他不要说破。
《般达龙本生》佛陀质问创世者所谓的神圣公正:“有眼之人皆能见到疾病,梵天为何没把所创造之人塑造好?如果他法力无边,为何他又很少伸出他的祝福之手?为何他所创造之人又都惨遭痛苦?为何他不给他们施予快乐?为何欺骗、谎言和无知如此盛行?为何虚伪如此嚣张?真理和正义如此衰落?数落你,梵天非正义,你创造了容纳错误的世界。”
《大菩提本生》中佛说:“若有万能之主存在,支配一切众生之苦乐善恶,此天主沾满了罪恶。人类只能按其意志行事。”
[img]http://www.shishiwww.com/uploads/allimg/140624/1K6152932-1.jpg[/img]
[hr]
[b]二、孔子[/b]
[img]http://www.shishiwww.com/uploads/allimg/140624/1K6155E8-2.jpg[/img]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1]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2] ,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2]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贵族出身
孔子的祖上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称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夏邑。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灾逃到鲁国的陬邑定居。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圣人降世
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5] 于是叔梁纥请求颜氏让她三个女儿之中的一个立为妾,颜氏念叔梁年老且性情急躁,于是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长女和次女都不同意,只有小女儿颜征在(颜徵在)愿嫁叔梁纥。
颜征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孔子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6] (儒略历公元前551年;格里历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一般依《史记·孔子世》说。)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yú dǐng,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道德思想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26]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小康”社会是孔子主张的较低的政治目标。“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到其影响。
[img]http://www.shishiwww.com/uploads/allimg/140624/1K6151056-3.jpg[/img]
[hr]
[b]三、耶稣[/b]
[img]http://www.shishiwww.com/uploads/allimg/140624/1K6151106-4.jpg[/img]
耶稣(古希腊语:Ἰησοῦς,可拼为Iesous)是《圣经》中所预言的救世主,又称基督(希伯来语为弥赛亚),耶稣是神的儿子,常被称为“拿撒勒人耶稣”。耶稣两千多年前出生于以色列的伯利恒,三十岁左右开始传天国的福音,在总督本丢彼拉多执政时受难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圣经所说,第三天复活了(圣经哥林多前书15章3~4节),并且向众门徒显现,复活后第四十天升上高天,现如今坐在神的右边,将来他必要再来,建立荣耀的国度。
神的儿子耶稣顺服神的旨意舍己受死作赎罪祭既成全了神的公义,同时又体现出神对世人的怜悯和慈爱,是神爱世人的极致表现。耶稣基督来为我们的罪而受苦受死,为叫我们称义而复活,神的爱在荣耀的十字架上显出无与伦比的伟大。
“耶稣”的原文是希腊语:Ίησους(可转拼为Iēsous),根据《圣经马太福音》1章18~23节记载:耶稣基督降生的事记在下面:他母亲马利亚已经许配了约瑟,还没有迎娶,马利亚就从圣灵怀了孕。她丈夫约瑟是个义人,不愿意明明地羞辱她,想要暗暗地把她休了。正思念这事的时候,有主的使者向他梦中显现,说:“大卫的子孙约瑟,不要怕,只管娶过你的妻子马利亚来,因她所怀的孕是从圣灵来的。她将要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叫耶稣,因他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这一切的事成就,是要应验主借先知所说的话,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人要称他的名为以马内利。”(以马内利翻出来就是“神与我们同在”。)
“基督”的原文是希腊语:Χριστός(可转拼为Christos),是希伯来文“弥赛亚”(希伯来语:מָשִׁיחַ, 转拼为mashiach)的希腊文翻译,是“受膏者”的意思。古犹太人封立君王、祭司时要举行为受封者头上敷膏油的仪式,中文圣经里译为“受膏者”。在旧约《以赛亚书》和《但以理书》等多部先知书中,“弥赛亚”是先知所预言的解救万民的救主。
耶稣基督有许多别的头衔和称呼:以马内利、神的儿子、人子、道、中保、大祭司、君王、万王之王、万主之主、羔羊、明亮的晨星、大卫的儿子(大卫的子孙)、大卫的根、拉比或拉波尼(老师的意思)、拿撒勒人耶稣等等。耶稣有好几次说到“我是”:我就是生命的粮(约翰福音6:35),我是世界的光(约8:12)[1] ,我是好牧人(约10:11),我是羊的门(约 10:7),我是道路、真理、生命(约14:6),我是真葡萄树(约15:1)。这里的“我是”是隐含地引用旧约,提示耶稣是道成肉身的救主身份。
耶稣是顺服父神的旨意为罪人的缘故死在十字架上,成了赎罪祭,以义的代替不义的,使凡相信他的, 因著他的宝血,得称为义。基督又按照圣经所说,第三天从死里复活,败坏那掌死权的魔鬼,升上高天,掳掠众仇敌,现今坐在父神的右边,是神与人之间唯一的中保,也唯有藉著他,信徒可以进到父面前。将来他必要再来,建立荣耀的国度。
人类的始祖亚当是按著神的形像和样式所造,但因为犯罪堕落而招致审判,并且罪与死临到他自己和他所有的后裔,因此,全人类都需要救恩,因自己不能脱离罪的刑罚与辖制。神因著他的怜悯与慈爱,为堕落的人类预备了救主耶稣基督,藉著他所完成的救赎,使凡信靠耶稣基督的,就被称为义,得著永生。
圣经节选编辑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
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
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马太福音5章3~12节)
2.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马太福音7章7~8节)
[img]http://www.shishiwww.com/uploads/allimg/140624/1K6154143-5.jpg[/img]
[hr]
[b]四、老子[/b]
[img]http://www.shishiwww.com/uploads/allimg/140624/1K6152423-6.jpg[/img]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1]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2] 。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1] 。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他的身份,还有人认为他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还有人认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的《老子韩非列传》中即说明了当时对老子何其人有过此两种猜测。“或曰:老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当时司马迁也疑老子即为老莱子,并不是道家创始人。
老聃长寿,一百零一岁仙逝,邻里皆来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顺民之性、随民之情、与世无争、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胜。老聃好友秦佚来吊唁,至老子灵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号三声即止。待其欲转身回去时,邻人拦住问道:“汝非老子好友乎?”秦佚答道;“当然。”邻人道:“既为老子好友,如此薄情少礼,可乎?”秦佚道;“有何不可?”邻人闻言,由怒转,大声责问道:“其理何在?”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闻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聚气而成,顺时而来,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散气而灭,顺时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为不当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为不当悲而悲也,放生时贵生,死时怕死,皆是以己之意愿而强求生来、强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时而处顺,则哀乐不能入也。而背自然、违天理,合于道乎?不合于道,可为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动、顺于道而行者也。吾既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
邻人闻之,似有所悟,又问:“汝既不悲,何以哭号三声?”秦佚笑道:“吾哭号三声,非因悲也,是与老聃辞别也。一号,言其生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二号,言其死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三号,言其在世传自然无为之道,合自然之理也。老聃举足而应时,动止而合道,吾有何悲哉?”众邻闻之,皆言秦佚乃老聃真友,故推其为主葬之人。合土之时,秦佚颂悼文道:“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
[img]http://www.shishiwww.com/uploads/allimg/140624/1K6151048-7.jpg[/img]
[hr]
[b]五、柏拉图[/b]
[img]http://www.shishiwww.com/uploads/allimg/140624/1K615E32-8.jpg[/img]
柏拉图(Plato,Πλάτων, 约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另有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对话都有苏格拉底出场。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的苏格拉底。
除了荷马之外,柏拉图也受到许多那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响,包括了毕达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谐”概念,以及阿那克萨戈拉教导苏格拉底应该将心灵或理性作为判断任何事情的根据;巴门尼德提出的连结所有事物的理论也可能影响了柏拉图对于灵魂的概念。
唯心主义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指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
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性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但是另一方面,柏拉图把太阳比作正义和真理,强调我们所看见的阳光只是太阳的形式,而不是实质;正如真正的哲学道理、正义一样,是只可见其外在表现,而其实质是不可言说的。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分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
柏拉图在《律法》(The Laws)则指出,“宪法国家”是仅次于理想国的最好的国家。他在该书中同样指出,妇女和男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和训练。
柏拉图企图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部门。他认为:“天文学和几何学一样,可以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柏拉图认为宇宙开头是没有区别的一片混沌(The cosmos itself seemed to Plato to be forever titled toward chaos.)。这片混沌的开辟是一个超自然的神的活动的结果。依照柏拉图的说法,宇宙由混沌变得秩序井然,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造物主为世界制定了一个理性方案;关于这个方案付诸实施的机械过程,则是一种想当然的自然事件。
柏拉图的宇宙观基本上是一种数学的宇宙观。他设想宇宙开头有两种直角三角形,一种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种是等边三角形的一半。从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产生出四种正多面体,这就组成四种元素的微粒。火微粒是正四面体,气微粒是正八面体,水微粒是正二十面体,土微粒是立方体。第五种正多面体是由正五边形形成的十二面体,这是组成天上物质的第五种元素,叫做以太。整个宇宙是一个圆球,因为圆球是对称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一样。宇宙也是活的,运动的,有一个灵魂充溢全部空间。宇宙的运动是一种环行运动,因为圆周运动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脚来推动。四大元素中每一种元素在宇宙内的数量是这样的:火对气的比例等于气对水的比例和水对土的比例。万物都可以用一个数目来定名,这个数目就是表现它们所含元素的比例。
[img]http://www.shishiwww.com/uploads/allimg/140624/1K6155644-9.jpg[/img]
[hr]
[b]六、穆罕默德[/b]
[img]http://www.shishiwww.com/uploads/allimg/140624/1K6156020-10.jpg[/img]
穆罕默德(阿拉伯语:محمّد,拉丁语:Muḥammad;约570年-632年6月8日),全名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穆塔利·本·哈希姆(Abu al-Qasim Muhammad Ibn Abd Allah Ibn Abd al-Muttalib Ibn Hashim 含意为:受到善良人们高度赞扬的真主的使者和先知)。政治家、宗教领袖,穆斯林认可的伊斯兰先知,广大穆斯林认为他是安拉派遣人类的最后一位使者。伊斯兰教教徒之间俗称“穆圣”。享年63岁,葬于麦地那。
伊斯兰最主要的教义是对造物主安拉的独一信仰和超越部落归属而对穆斯林社群组织忠诚的道德观。伊斯兰历史记录中说穆罕默德没有读过书,但有些学者对此不相信。他的买卖相当成功。他成长时,曾经多次作为商队管理者,前往中东各地,他的任务是保护商队安全到达目的地并保护所有商品完好无损。
一些学者相信《古兰经》在穆罕默德生前就已成书了。但另一些学者对这部书的文字进行分析后对此质疑。《古兰经》说它的最后一段启示是穆罕默德公元632年最后一次去麦加的路上口述记下来的。这说明它在穆罕默德生前并没有写到纸上,只是有一个固定的顺序罢了。
政治上穆罕默德建立了阿拉伯帝国,他的继承人将这个帝国扩展为一个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大国。一些非穆斯林指责穆罕默德在建立这个帝国时使用的手段是犯了战争罪,穆斯林强烈反对这个观点。
他死后数世纪中穆斯林所获得的创造应归功于他的精神影响,尤其应归功于他对知识的追求。对他生活实践的研究导致穆斯林产生了一个专有的历史科学——《圣训学》。
穆罕默德在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当然是他作为伊斯兰的先知所传播的伊斯兰正道。他本人据说非常分明地区分他作为先知的所做所为和他作为一个政治领袖的所做所为。他将他的错误归罪于自己,而将他的成就归功于安拉。他一再坚持将《古兰经》与他的言论和行为(逊奈)分开来对待。他一直反对别人将他看做神。他死后,他的一个长年伙伴对等候在麦地那清真寺外的人说:“人们啊,不管谁曾崇拜过穆罕默德,他现在死了;不管谁崇拜过安拉,他却永存。”
总而言之,穆罕默德建立了一个信徒数量庞大的宗教,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伊斯兰国家,这个国家的继承人,不论是统一的还是分离的,在历史上和在今天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认为穆罕默德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并不为过。
穆罕默德的教导培育了一个具有动力文化的社会,这种文化给人类历史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其辐射力超越时空界线影响着全人类,影响着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的、经济的、教育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它摇动了人类社会长期的和潜伏的状态,使之走上了一条崭新的光明进展的大道。它为人类打开了知识和信息的远景,打破了人间的保守、僵化和孤立状况并填充以调查、发现和研究的热情。人在改变自己的状况中变得更加自觉、积极和蓬勃向上。
穆罕默德也给人提供了一种生活目的以使人的努力导向于这个目标和目的的实现。这为人的更加努力提供了原动力。在他的斗争中,没有他能止息的安息地。它是一场没有止境的斗争,人类在社会创制和科学求识中的进取没有止境。
以上这些都来源于《古兰经》。这部号称天启经典是安拉为了指导人类而给穆罕默德的。无疑,它是一部指导性的经典,也是一本科学,但它不是一部全面的数学、历史或地理书。作为指导性的经典,它给人类指明了生活的正道。遵循这一正道的人才能成功地达到目的。
人是社会型动物,因此必须生活在一个具有各种活动场所的社会中。在人的人生旅程中,所有这些工作场合都受到这部指导性经典的影响,否则他难以成功地达到目的。假若他的工作场合偏离了正道,它也会逐步影响其它领域并毁坏之。因此人在地球上的一切活动领域都受经典《古兰经》的制约,这对他的最后胜利是至关重要的。除非人及其一切活动都受真启经典的指导,否则一个领域内的腐败很容易波及其它领域直到最后影响其整个生活。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是,因伊斯兰教教徒声称《古兰经》是一部天启经典,其中的一丁点微不足道的线索或涉指都为人类打开了广阔的知识领域。许多实例足以说明这个观点 下述《古兰经》经文提醒人的低贱来源和造化:但非伊斯兰教徒并不认同上述观点,认为其有附会的嫌疑。
“是他用尘土造化你们,然后由一滴精液,然后用胚胎,然后他使你们出世成婴儿,然后使你们衰老———你们当中有一些是夭折的 ———和让你们能够活到一个规定的期限,以便你们能够领悟。”
对人类起源的这种涉指导致了人类科学的发展,如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等等,并激励着人们在这些知识领域进行研究。
同样,下述涉指安拉的权威至上的经文引导人们研究宇宙学,并发展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数学等,为了人类的科学文化带来伟大的知识财富。
“他使日为光、使月为亮,并且规划了她的盈亏阶段,以便你们能够知道年数和计算日月。安拉以真理造化这一切,他向有知识的人解释种种启示。的确,在昼夜变换中,和安拉在诸天与大地中所造化的万物中,对于敬畏他的人确有种种迹象”。
我们在创造者章中还读到:“难道你没有看见安拉由天空降雨吗:然后我以它产生各色果实。在山上有红白各色的条纹,以及乌黑的岩石。在人类、野兽和家畜中,也是形形色色。在他(主)的仆人中只有有学识的人才真正畏惧安拉”。这些经文鼓励和激励许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包括地理学、经济学、气象学、宇宙学、地质学、矿藏学、植物学、动物学、农学和园艺学。
因此,人们了解宇宙万物的迫切感和开发它的无限资源的愿望是非常符合人性的。人对知识的不满足感有利于帮助他开发利用天地的自然力量。为了在这些领域中进一步地帮助人,安拉给人祖阿丹教授了一切事物的属性。因此,在一个理智的人看来,人的两种内在倾向之间并没有矛盾或冲突:一个帮助人通过完成崇拜的责任而达到完全顺从安拉的旨意,并在敬畏中向安拉求救;另一个则驱使人寻求安拉的尊名、属性和万物的奥秘,完美在这个宇宙中的代治工作,并开启和谐的社会范式,过上美好的幸福生活。
当代欧美科学家分离了人的这两种有机倾向并引起了两者之间的冲突,这种态度在中世纪教会与科学之间坚锐斗争的后果,不比不可知论好。在伊斯兰看来,在科学与宗教之间划分界线本身就不好。因为这种态度与我们的原则相冲突,因此也造成与我们的观点相对立。
对造物主及其法律的这种信仰,造就了一个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民族。《古兰经》这样评价这个团体:“你们是最优秀的团体,是为指导全人类而造化的”。这种教导的结果是,人们的价值观和理想被赋以了一个新方向和新目的。这种变化在他们的各个学术领域中体现出来,就是伊斯兰工作并不提倡把科学和物质生活与文明进展从宗教中分离出去。相反,它鼓励通过调查、发现和研究进行科学发明、知识创制和技术创新,并以之为在地球上提倡真善美的人们服务,为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文化服务。它极力反对所有导致诲淫、罪恶和剥削人的方式。
穆罕默德提倡宇宙的兄弟情义,因而拓宽了人的视野。人在躯体上通过共同的祖先阿丹而为一体,在情绪和心理上通过信仰独一的安拉而成为一体。这使人的理想超越了民族障碍或种族偏见并给他提供了一种国际兄弟之情的哲学。因此,任何一方的知识和科学成就都成了全人类的合法继承财产,共同体中的任何一方的不可用性都被废除。这种人类团结一体的意义被注入到了人类活动的每个方面,如同一片祥云极大地授益于人类,让自由和平等的伙伴关系遍及一切民族一样。不言而喻,人类的一切方面都极大地受益于科学文化进展并因此而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和文明。
除此外,人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交融进一步加大了人类文化增长的步伐,除非这两种天性在生活中起到应有的作用,人类难以进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如前所指出的那样,伊斯兰并不认可人的物质希望和精神希望中的分歧,而让这两种天性在与安拉的规划中和谐地增长和自由地发展。因此,随着科学发明和知识的发展,人类文化和文明相应发展是很自然的。人的天性有机会培养和发展,为人类文化增加了新的光泽。在伊斯兰社会中。对人的天性并没有限制,因它给人们提供了各种发展的机会。《古兰经》精致地总结了人类天性的角色:“我确使地上的一切事物作为它的装饰,以使我能考验他们当中哪些人的行为最好”。在《主权章》中我们读到:“他造化了生和死,以便他考验你们,(看)谁的行为最好。”
穆罕默德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当时的阿拉伯人盛行偶像崇拜、活埋女婴、部落间血亲复仇、酗酒赌博、高利贷盛行,人们追逐金钱,道德衰亡。《罗马帝国的没落》一书中有此描述:“人的凶残几近失去常性,与禽兽无异。”在那日子里,人兽难以区分,人只是野兽的化身。穆罕默德的到来,使他们从卑贱野蛮之境跃升为“知识与光明之旗手。”对于阿拉伯人来说,简直有如自黑暗找到光明。阿拉伯人首次得到新生。一个自天地出便浪迹荒漠的穷苦游牧民族,竟自渺小失落之境摇身一变而举世知名。其后的一百年间,阿拉伯统治伸延至西班牙的格林纳达。凭着勇武与理智,阿拉伯的光芒照耀了世界。
[img]http://www.shishiwww.com/uploads/allimg/140624/1K6154610-11.jpg[/img]
[hr]
[b]七、尼古拉·特斯拉[/b]
[img]http://www.shishiwww.com/uploads/allimg/140624/1K61515H-12.jpg[/img]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年7月10日~1943年1月7日),塞尔维亚裔美籍发明家、物理学家、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他被认为是电力商业化的重要推动者,并因主持设计了现代交流电系统而最为人知。在迈克尔·法拉第发现的电磁场理论的基础上,特斯拉在电磁场领域有着多项革命性的发明。他的多项相关专利以及电磁学的理论研究工作是现代的无线通信和无线电的基石。
在美国,特斯拉在历史上或通俗文化上的名声可以媲美其他任何发明家或科学家。1893年他成为电流之战的赢家后,就成为了美国最伟大的电气工程师而备受尊敬。他许多早期的成果变成现代电子工程的先驱,而且他的许多发现极具开创性和重要性。在公元1943年,美国最高法院承认他为无线电的发明者。
在使用电的现代世界上到处都可以看见特斯拉的遗产。特斯拉晚年被视为一个疯狂科学家并由于宣称可以创造怪异的科学发明而被注意。他的许多成就已伴随着一些争议被应用,去支持着许多的伪科学,如幽浮理论和新世纪神秘理论。特斯拉被当代的钦佩者誉为“创造出二十世纪的人”。他是一个被世界遗忘的伟人。
他的梦想就是给世界提供用之不竭的能源。特斯拉从不在意他的财务状况,终因穷困且在被遗忘的情况下在1943年1月7日的纽约人旅馆孤独地死于心脏衰竭,享年86岁。去世之后,特斯拉的成就慢慢被世人所忽视。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他的公众名望出人意料地上演了王者归来。在2005年,他被电视节目“最伟大的美国人”(美国在线和探索频道共同开展)列为前100名,这张名单是由公众投票产生。
虽然特斯拉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疑问与不解之谜,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他是一个对人类做出过巨大贡献的科学超人
网络传言
特斯拉智商500,700,甚至上千;特斯拉大脑潜能开发100%;特斯拉的脑域开发与常人截然相反,正常人一般使用左前脑和右后脑,而特斯拉的脑检图显示,他常常使用右前脑和左后脑。
谣言澄清
这根本是子虚乌有,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表明特斯拉的智商有准确数据或者他的大脑潜能开发程度,而所有的正规资料都没有提到特斯拉做过脑检。
[img]http://www.shishiwww.com/uploads/allimg/140624/1K6156207-13.jpg[/img]
[hr]
[b]八、尼古拉·哥白尼[/b]
[img]http://www.shishiwww.com/uploads/allimg/140624/1K61542F-14.jpg[/img]
尼古拉·哥白尼(1473—1543年)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教会法博士、神父。
在哥白尼40岁时,他提出了日心说否定了教会的权威改变了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看法,当时罗马天主教廷错误认为他的日心说违反《圣经》。但哥白尼仍坚信日心说,并认为日心说与圣经没有矛盾,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1533年,60岁的哥白尼在罗马做了一系列的讲演,但直到他临近古稀之年才终于决定将它出版。1543年5月24日哥白尼去世的那一天出版商才收到出版寄来的一部他写的书。哥白尼的“日心说”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伟大胜利。哥白尼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巨人。他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天文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哥白尼遗骨于2010年5月22日在波兰弗龙堡大教堂重新下葬。
2013年2月19日是天文学家哥白尼诞辰540周年,波兰全国各地举办一系列活动,纪念这位曾经改变了人类宇宙观的伟人。
哥白尼的“日心说”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伟大胜利。因此使天文学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自然科学从此获得了新生,这在近代科学的发展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哥白尼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巨人。他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天文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由于时代的局限,哥白尼只是把宇宙的中心从地球移到了太阳,并没有放弃宇宙中心论和宇宙有限论。在德国的开普勒总结出行星运动三定律、英国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以后,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才更加的稳固。从后来的研究结果证明,宇宙空间是无限的,它没有边界,没有形状,因而也就没有中心。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对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并且好像是重演路德焚烧教谕的革命行动,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这本书(虽然是胆怯地,而且可说是只在临终时)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问世,标志着哥白尼体系的最后胜利。1685年在大马士革已有了哥白尼学说体系的译本和详尽的说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布鲁诺,由于批判《圣经》并坚决赞同哥白尼的日心说,1600年2月,在罗马鲜花广场被烧死。17世纪30年代至1646年波兰传教士穆 尼阁(Nieolas Smoglenski,1609——1655年)来华为第一阶段,在这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以徐光启组建和主持历局,编译系统介绍西方天文学的大型丛书《崇祯历书》为契机,哥白尼的名字在中国学者 当中迅速传播。1634年,《论宇宙或光》脱稿,此书以哥白尼学说为基础,与教会的观点不相容,而伽利略又正遭致教会迫害,笛卡尔只得暂不发表。1634年编成的《崇祯历书》中译用了《天球运行论》中的大量材料,但由于传教士的隐瞒、歪曲,哥白尼学说却没有被介绍过来。1633年6月22日,宗教法庭宣布哥白尼学说为邪说,判处伽利略终身监禁,宣布(对话)为禁书,然后,逼迫伽利略进行发誓。1633年,伽利略受到宗教裁利所审利,利处终身监禁,其著作《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被列入《禁书目录》 。1632年伽利略著书立说捍卫哥白尼体系时已年过半百。伽利略在1632年发表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的对话》给哥白尼体系以决定性支持,1638年发表了《关于力学与位移运动两门新科学的讨论及数学证明》批驳了统治欧洲达两千多年之久的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和运动原因的理论,创建了实验、物理思维和数学演绎三者巧妙结合的研究方法。1632年,伽利略发表《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宇宙体系的对话》以新的观测事实再次猛烈抨击荒谬的托勒密宇宙体系。1622年来华的汤若望在其后来写的《历法西传》中,已提到哥白尼,并说“已上哥白尼所著,后人多祖述焉。1618~1621年,开普勒发表了《哥白尼天文学概要》简明扼要地叙述了哥白尼的理论,并以自己的发现补充、修正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1618~1621年,开普勒写了《哥白尼天文学概要》一书,把天文学的研究概括为5个方面: 观测天象;提出对观测到的天象进行解释的假说;宇宙论的物理或哲学;推算天体过去与未来的方位; 有关的仪器制造和使用的机械学。直到1992年10月31日,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才决定为伽利略平反,为他恢复名誉。
[img]http://www.shishiwww.com/uploads/allimg/140624/1K6151649-15.jpg[/img]
[hr]
[b]九、鬼谷子[/b]
[img]http://www.shishiwww.com/uploads/allimg/140624/1K6156492-16.jpg[/img]
鬼谷子(公元前400——公元前320年),姓王,名诩,又名王禅、王利,号玄微子;一说其姓名为刘务滋,华夏族,一说春秋战国时期卫国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人[1] ;一说是战国时期魏国邺(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人。[2-3]
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纵横家的鼻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与墨子并称为春秋战国时期最神秘的思想家。[4-6]
鬼谷子常入山采药修道。因隐居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一说是河南淇县云梦山“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称呼,是先秦诸子之一。
[7]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也是道家、兵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他通天彻地,兼顾数家学问,人不能及。一是神学:日星象纬,占卜八卦,预算世故,十分精确;二是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军,鬼神莫测;三是游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口成章,万人难当;四是出世学,修身养性,祛病延寿,术业通达,学究精深.
《鬼谷子》一书,一直为中国古代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所研究,现又成为当代商家的必备之书。它所揭示的智谋权术的各类表现形式,被广泛运用于内政,外交、战争、经贸及公关等领域,其思想深受世人尊敬,享誉海内外。然而,就是这一本赫赫有名的书籍,因为所崇尚的是谋略,权术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思想与儒家所推崇的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被视为洪水猛兽,更有禁而毁之者,私下却时而习之,乐此不疲。
《鬼谷子》一书,历来被人们称为“智慧禁果,旷世奇书”,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具特色,是乱世之学说,乱世之哲学。它的哲学是实用主义的道德论和侩同,讲求名利与进取,是一种讲求行动的实践哲学,其方法论是顺应时势,知权善变。《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相辅相成。
《鬼谷子》这部两千多年的谋略学巨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葩。它集中了国人心理揣摩,演说技巧,政治谋略的精华,为当代政界人士,企业界人士,商业经营者,管理人员,公关人所必读。该书以政治、军事斗争案例和商用案例为经典案例,深入剖析《鬼谷子》的智慧谋略,本着批判地继承之的原则,去其阿谀奉承等封建糟粕,汲取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精华;去其弄权斗术等封建糟粕,汲取谋略方法的精华。
评价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鬼谷子核心思想: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出自:兰彦玲)
《鬼谷子》作为纵横家游说经验的总结,其价值是不言自明的,《隋书》中说:“纵横者,所以明辩说、善辞令,以通上下之志也”“佞人为之,则便辞利口,倾危变诈,至于贼害忠信,覆邦乱家。”历代虽然存在着对纵横之学的偏见和歧视,但我们不能因为某种事物能用于坏的方面就否定其自身价值。
[img]http://www.shishiwww.com/uploads/allimg/140624/1K615JU-17.jpg[/img]
[hr]
[b]十、伏尔泰[/b]
[img]http://www.shishiwww.com/uploads/allimg/140624/1K615II-18.jpg[/img]
伏尔泰, 本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François-Marie Arouet)(1694—1778年),伏尔泰是他的笔名。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史学家。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代表作《哲学通信》,《形而上学论》,《路易十四时代》,《老实人》等。
伏尔泰的文学观点和趣味,基本上承袭了17世纪古典主义的余风,这主要表现在他的诗歌和悲剧创作上。他的史诗《亨利亚德》(1728年),以法国16世纪宗教战争为题材,写波旁王朝亨利四世在内战中取得胜利后登基为王,颁布南特赦令以保障新教徒的信仰自由。史诗中的亨利四世被当做开明君主的榜样来歌颂。伏尔泰的哲理诗说理透彻,讽刺诗机智冷隽,有独到之处。
伏尔泰毕生主要从事戏剧创作,先后写了50多部剧本,其中大部分是悲剧。他的文学作品中最有价值的是哲理小说。这是他开创的一种新体裁,用戏谑的笔调讲述荒诞不经的故事,影射和讽刺现实,阐明深刻的哲理。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在当时众多的思想家中,伏尔泰是公认的领袖和导师。他博学多识,才华横溢,著述宏富,在戏剧、诗歌、小说、政论、历史和哲学诸多领域均有卓越贡献。他一生反对专制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自由平等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并在最终导致法国大革命的舆论变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伏尔泰的影响不只限于法国,他的思想代表了整个启蒙运动的思想,启迪了民众的心智,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泰斗和灵魂,被启蒙思想家们公认为导师。他漫长的一生几乎跨越了整个启蒙时代,他崇高的威望、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推动着法国启蒙运动的发展并使其影响扩展到整个欧洲
[img]http://www.shishiwww.com/uploads/allimg/140624/1K6151S6-19.jpg[/img]
[/td][/tr][/table]
[ 此帖被挽墨在2015-08-25 00:0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