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庄是中国明代中叶以后出现的一种信用机构,是银行的雏形。钱庄的作用开始是铸银,起源于银钱兑换其后逐渐发展为办理存放款项和汇兑。不同区域的名称不同,也根据规模的不同有其他称谓,如银号、钱店。比较著名的如日升昌、蔚泰厚、天成亨、宝丰隆、三晋源、存义公、锦生润、宏晋银号、晋恒银号、正通银号、懋昌银号、亳州钱庄、南京巷钱庄等。鸦片战争后,尤其是《马关条约》后西方资本大量涌入中国,外国纷纷在中国设立银行,私人钱庄大都倒闭了。古代钱庄存钱和现在的银行正好相反,储户在钱庄存钱时,钱庄会按储户储蓄的时间长短收取储户的利息。而现在的银行会按储户储蓄的时间长短付给储户利息。钱庄又称银号,业务范围比票号更为广泛。清初的钱庄以经营不同货币间的兑换为主,后逐渐发展成以存放款和汇兑为主。其汇兑则先采用同业往来制,即托异地同业办理汇解业务。后逐渐打破了同行业的界限。乾隆时钱庄已形成独立的行业,道光初年,长沙钱庄发展较快,太平军入湘时衰落。到同治光绪年间逐渐恢复不仅小钱庄遍布全城,大钱庄亦有出现。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长沙钱业同业组织成立于坡子街,第三年建成财神庙,俗和“福禄宫”。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湖南首家商办大钱庄湖南南钱局在长沙问世。湖南商钱局由湖南商务总会议董王寿昌等发起组织,采用股份制,每股100两,共募股银10万两,股票是加盖商会大印作为担保,营业比较顺利。
票号又称票庄,是主营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中国很早就有汇兑业务,唐代的“飞钱”,宋代的“便换”、明朝时期的“会票”,都具有汇兑的性质。但专营汇兑的票号到清中叶后期才出现。中国第一家票号是清嘉庆(1790-1820)年间,山西平遥富商雷履宽开设的“日升昌”票号。票号开设不久即在长沙设有分号,主营汇兑,兼营存款、放款,营业对象多为封建官僚、地主和一般商人。继山西票号之后,上海、云南、安徽票号也在长设有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