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龟文化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829 回复:1

[人文通史] 古代龟文化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司凌。

ZxID:9742737


等级: 派派版主
配偶: 此微夜
原名:独爱穿越。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12-01 0
古代龟文化
[table=700,#111e1d,#111e1d,1][tr][td]  [color=#f2f2f2]█   █   █   █ 古代龟文化 [/color][/td][/tr][/table][table=540,#111e1d,#111e1d,1][tr][td][table=10,#111e1d,#111e1d,1][tr][td]
[table=8,#f2f2f2,#111e1d,2][tr][td] [/td][/tr][/table]
[table=8,#f2f2f2,#111e1d,2][tr][td] [/td][/tr][/table]
[table=8,#f2f2f2,#111e1d,2][tr][td] [/td][/tr][/table]
[table=8,#f2f2f2,#111e1d,2][tr][td] [/td][/tr][/table]
[table=8,#f2f2f2,#111e1d,2][tr][td] [/td][/tr][/table]
[table=8,#f2f2f2,#111e1d,2][tr][td] [/td][/tr][/table]
[table=8,#f2f2f2,#111e1d,2][tr][td] [/td][/tr][/table]
[/td][/tr][/table][/td][td]
[table=528,#f2f2f2,#111e1d,1][tr][td][table=528,#111e1d,#f2f2f2,1][tr][td][table=527,#f2f2f2,#111e1d,3][tr][td][font=新宋体][size=2]
[/size][/font][size=2]从龟崇拜到龟文化的扭曲
打开话匣想说说小小的乌龟,没想到这竟然是一个大课题、大难题。在浩瀚的中华古籍中,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龟文化既份量十足,又有点复杂纷繁,笔者不知从何下笔。就从印象最深的“崇拜”开篇谈点引子吧。对不起,挂一漏万的,误导博友了。
龟成为独立家族,比人类早二亿二千万年。
当原始初先民们还处在蒙昧时,龟却经过长期磨难之后,到了生命的春天。龟的性情温和,水陆两栖,无病无灾,耐饥耐饿,以甲护身,原始人认为这是天生神物。因此,在原始自然崇拜中,若干氏族所把龟作为本氏族“图腾”旗徽、部落祖先和保护神顶礼膜拜。
相传黄帝族发祥于中原的天鼋山,其领袖黄帝轩辕就是天鼋,天鼋就是大龟。夏统一中国历16代432年之久,使龟崇拜在中华大地上得以延展深化。商代进入一个新的境界---龟在皇宫里参与政事,对商王朝的稳定和完善奴隶制度并向封建制度过渡,起了很大的作用。
周王朝为提高龟卜灵应和得到龟的更大相助,在宫延内设立龟官,专办龟事,官名就称“龟人”。龟人的地位不仅同御史相当,而且龟人能直接决定天子的言行举行,随时参与帝王决策,比御史的权力更大威信更高。汉代朝廷把龟同帝王和皇权直接融于一体,把龟与皇族的祖宗供奉在一起。唐代把传统的调兵遣将的虎符改为龟符,北方边陲的都护府改名为龟林府。女皇武则天下令,三品以上的高官佩戴金龟“龟袋”,四品佩戴银龟“龟袋”,五品佩戴铜龟“龟袋”。凡享受此待遇的高官,死后可赐以龟趺碑即龟驮碑而留芳。宋代普及到民间,龟既是长寿吉祥富贵的象征,又是鄙薄势利,杜恶从善,高风亮节等民族心理上荣耀的象征和行为规范。秦王朝,至今虽未发现崇龟的直接文物,但在秦兵马俑坑中,盔甲、铜兵车盖,均是模仿龟鳞片、甲壳。
在古代,凡战争之前,一定要行龟卜、求龟助战,龟成为无可替代的军胆、军威。在军事装备方面亦多取龟兆,用以挡矛的盾、护头的盔、防身的甲,即铠甲之甲,均取龟甲之形之义。一般士卒的战衣,均以黑色龟纹,以兆龟不死龟常胜之义。
许多古籍中,记载着关于龟能救人于危难,引人出迷途,为人镇邪驱妖,使人起死回生,给人以诸多欢乐喜庆吉祥如意故事。因此,对龟的吉祥崇拜之俗,遍及中华大地。民间喜庆时,多以龟形物器壮喜。建阳宅阴宅,只要背靠玄武,就能永保太平,荣华富贵。玄武就是龟,既是北方大帝,又是水神,有权调遣四海龙王。因此,玄武庙、水神庙、真武庙拔地全国。
周秦以前,龟还只是处在神灵世界,但到了汉代,刘邦铸了龟鼎龟印,这种攀附行为使龟到了人间。从此,以龟为荣以龟铭志以龟命名的人事,更日见其多。
祭祀祖宗神灵的活动叫龟祭,祭祀用的酒器叫龟榼,象征帝位的鼎叫龟鼎,品官叫龟紫,系在官印上的绸带叫龟绶龟緺,颂人高寿叫“首占龟算”或“龟鹤遐龄”,古钱币叫龟贝,古铜镜叫龟鉴,居文房四宝之首的砚叫水龟,古算法叫龟算,占卦叫龟筮,占卦用的书叫龟经,北方边陲叫龟林息事宁人的高贵品行叫龟藏,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中国葬龟墓历史久远。南北朝时已经出现了神道碑同龟崇拜相结合的形式,如北魏延昌二年(公元513年)皇族怀王第四子跋元显隽的龟形墓。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墓,是马蹄状龟形结构,用八块岩石精工琢磨成壳、类似龟骨片砌边,以十三块青斗石雕成拱形龟背壳状镶嵌其中。龟的头部安置碑文,面向大海,有任重道远的昂扬之势。
不久前被获准成为“世界人文建筑遗产”的山西平遥古城称为龟城,整座城池的城墙、大街、小巷,一起呈现龟背似的图案。若从高空往下俯瞰,活象一只趴在地上的乌龟。还有一座“龟城”,就是当今四川省府成都市。《搜神记》说,在秦惠王27年(公元前311年)派相张仪修成都城时,屡次倒塌;后一只大龟浮于城东南而毙;张询问巫后,巫曰:“依龟筑之”。故四川成都亦称“龟化城”。
以龟为地名水名山名的,就为数众多了。全国现在仍名为龟山的有24座:江苏5座,福建4座,浙江,湖北各3座,广东、云南、四川、台湾各2座,山东1座、江西1座。各地不见经传的龟峰龟岭、龟湖龟塘,不胜枚举。凡被名为龟山龟水的,倍受当地人所崇拜。
汉阳桥头的龟山出名,不仅地理位置显要,形态长椭圆形,也象龟形,而且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江西省东北有一丹霞地貌的“龟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龟峰”远望极象一只硕大无比的昂首巨龟。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赞叹说:“盖龟峰峦嶂之奇,雁荡所无。”
在中国其他很多旅游胜地,远望像龟鳖的险峰、巨石、岛屿,如碧波浩淼的太湖有一个外形象鳖头的半岛,这这就是著名的风景区“鼋头渚”。广东河源有一名胜“龟峰塔”,至今仍耸立在龟峰山上,这里曾多次发现龟化石与巨鼋。
古人如此崇拜龟,原来如此——
在中华民族的心目中,龟力大无比,中华民族每向文明迈进的关键一步,无不取助于龟,归功于龟。如:助女娲补天,向伏羲献八卦,决策黄帝战蚩尤,帮尧立德治国,帮禹治水,助仓颉造字,示汤伐夏,助周公作礼,为秦筑城等等。
女娲补天,驮石献足。
《淮南子》卷五—《览冥训》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女娲先在江河中挑选许多五彩石,熔炼成胶糊,把天上的窟窿一个个补好。为了防止天空再次塌下来,就找来一只巨大的龟鳖驮运一块块的大石头,然后砍下它的四肢脚竖立在大地四方,把天空牢牢地支撑起来。传说女娲共炼出3,650块石头,用现代计算方法,每块石为2,592米3,约重3,850吨。巨鳖一块一块驮,最后又断足撑天,实在是功不可没。
大禹治水,负土抗洪 。
相传中国古时候洪水滔天,大地上一片汪洋,人民没有居住的地方。古华夏第一代明君大禹,赶走兴风作浪的水神共工后,命一只大元龟将“息壤”(神土)驮在背上,跟着自己,一路上用它填平深渊、堵截洪水。《洛阳记》另一说记载:“禹时有神龟于洛水,负文列于背以授禹,文即治水文也”。说的是龟以龟背文字形式为大禹提供了治水的方法,帮助大禹治水。还有记载说:鲧因治水无功,被舜幽于羽山,鲧羞于自沉于羽渊,化为元龟。禹治水,得龟相助。有一次龟背一座大山帮助堵水,遇恶蛟,龟怕丢山于江中,就负大山于蛟恶斗,终于战胜恶蛟,但龟也因力竭被压山下。后来历经沧桑,龟始得复出,背生绿毛,成为绿毛神龟。
《列子.汤问》说说的更有趣:“归塘”中有五座大山,仅每个山顶的平展处就有4,5000公里,由15只大乌龟分三班轮流用头顶着,使大山不再移动。最初的“山”字是五峰(即五竖一横)。后来,支撑岱舆山与员峤山的六只大龟被龙伯国的人钓走烧死了,这两座山便沉于海底,“归塘”中只剩下瀛州、方丈、蓬莱三座神山,所以山字才成为三个峰,一直演化成今天的“山”字。
黄蚩大战,徽标指向。
在黄帝大战蚩尤中,双方都使用鼋龟作标徽指明方向。据说轩辕黄帝旗徽上的“图腾”就是“天鼋龟”。在战斗中,黄帝军队被蚩尤团团围在大雾之中,将士走失方向。黄帝依臣子风后之计进行指南:将天鼋军旗之天鼋头对天山,尾向东南,四足定方位,黄帝军队才冲出大雾的包围。而蚩尤头上为椎形五联冠的上方有两个“龟形人”,与天鼋图一致,是指明方向与时辰,指挥作战。
《续搜神记》载:“鄱阳人黄赭入山采荆杨,逐迷路。数日,忽见大龟,赭者咒之曰:汝是灵物,而吾迷不知道,今骑汝背,头向便是路,龟即回右转,赭者从行十余里,便得溪水。”这几例中,龟均显示时辰与方向,与中华古文化之集大成的“周易八卦”“河图与洛书”结下不解之缘 。

从龟蛇到真武大帝

一个及其虚幻而又存在的故事。
这里,龟蛇演变成玄武,玄武又改名真武,真武却一跃为道教中的北方尊神。我们这一带的道教把真武又称做祖师,道观里除三清外一般都供有真武大帝,他老人家的香火最浓。
最早的玄武就是乌龟。
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武,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阴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对龟卜的形容:龟背是黑色的,龟卜就是请龟到冥间去诣问袓先,将答案带回来,以卜兆的形式显给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乌龟。
以后,玄冥的含义不断地扩大。龟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龟),因而玄冥成了水神;乌龟长寿,玄冥成了长生不老的象征;最初的冥间在北方,殷商的甲骨占卜即“其卜必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
古时候对玄武的解释有以下的数种:
玄武即龟。《礼记.曲礼上》云:“行,前朱鸟而后玄武...”,“玄武’乃龟蛇。《楚辞.远游》洪兴祖补注:”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玄武为蛇合体、龟与蛇交。”《文选》卷十五张衡《思玄赋》曰:“玄武宿于壳中兮,腾蛇蜿蜒而自纠。”李善注云:“龟与蛇交曰玄武。”《后汉书.王梁传》.《赤伏符》曰:“王梁主衡作玄武。”李贤注云:“玄武,北方之神,龟蛇合体。”
玄武为水神、北方之神。《后汉书.王梁传》:“玄武,水神之名。”《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帝览嬉》:“北方玄武所生,...镇北方,主风雨。”
到了北宋,宋真宗为避圣祖赵玄朗之讳,改玄武为真武。后世的道士们,又把玄武升级为北方的大帝:真武大帝。
中国古代把天空里的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所谓的“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鸟,北方的星象如龟和蛇。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相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朱雀上升。
玄武改为真武后,玄武的名称很少有人提及了。北宋时期,真武的形象仍是龟蛇。到了南宋,真武人格化的传说开始日益繁盛。宋太祖时,已有真武、天蓬等为天上大将之说。宋高承《事物纪原》中即记载了宋真宗天禧元年,“营中有卒见龟蛇者,军士因建真武堂。二年闰四月,泉涌堂侧,汲不渴,民疾疫者,饮之多愈”。真宗闻言,下诏建观,赐名“祥源”。于是人格化的真武诞生了。据《夷坚志》、《云麓漫钞》等书记载,其形象多道服羽梳,被(披)发仗剑(故称披发祖师),颇为勇猛。
从此,真武作为道教所奉祀的大神,并且在民间有着广泛而深到的信仰,就再也不能作为原来星辰龟蛇的形象括跃于道教神坛之上了。
明代是真武大帝声势显赫、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时期。明朝初期,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了王位。传说在燕王的整个行动中,真武大帝都曾显灵相助,因此朱棣登基后,即下诏特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大规模地修建武当山的宫观庙堂,建成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十二亭的庞大道教建筑群,使武当山成为举世闻名的道教圣地,并在天柱峰顶修建“金殿”,奉祀真武大帝神像。因帝王的大力提倡,真武大帝的信仰在明代达到了鼎盛阶段,宫廷内和民间普遍修建了大量的真武庙。
被扭曲的龟文化

南宋以后,4000多年的龟文化被彻底扭曲了。
凡是坏事,都用龟来作比,除了“绿帽子”、“杂种”之外,天旱地裂叫“龟裂”,鸡胸病叫“龟胸”,驼背叫“龟腰子”,妓院老鸨叫“龟头”、“王八”,特别是“王八龟”、“王八蛋”、“王八羔”等等骂人的脏话蔓延不绝。妇人有外遇,俗谑称其丈夫为王八,亦称为乌龟。
乌龟称做王八,本来是这样的:古人在画乌龟时,由于乌龟壳纹复杂,就用简易的横竖线条来表示,而这些线条刚好形成一个“王”字,在画龟脚的时候,又刚好形成“八”字,所以“王八”就成了乌龟的俗称。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记载,“王八”指的是,五代十国时的前蜀主王建。王建年轻时是个无赖之徒,专门从事偷驴、宰牛、贩卖私盐的勾当,王建在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八,所以,同乡都叫他“贼王八”。
古时有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项德行,忘记第八项“耻”就简称“忘八”。因“王、忘”谐音,有人就玩起文字游戏来,“忘八”说成“王八”了。
《史记·龟策列传》载:“能得名龟者,财物归之,家必大富至千万。一曰北斗龟,二曰南辰龟,三曰五星龟,四曰八凤龟,五曰二十八宿龟,六曰日月龟,七曰九洲龟,八曰王龟。”好事者将最后一种名龟“八王龟”,简单地调换顺序,就成了“龟王八”或“王八龟”。
于是,人们就常常将乌龟与王八连用了,如明《雍熙乐府》中那首《叨叨令兼折桂令》唱:“虾儿腰,龟儿背,玉连环系不起香罗带;脊儿高,绞儿细,绿茸毛生就的王八盖。” 就将“龟儿”和“王八”连在一块,指同一种人。

不少研究者认为:终止龟崇拜、扭曲龟文化,元代是开始演变期。明代是全面完成扩散期,以后直至今天,均为沿袭期。中国的龟败坏之风是人为的,风源是元世祖忽必烈,风眼在江苏的吴地。
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是龟崇拜到龟败坏的开始。
蒙古族祖籍北方草原,所祈求的是牛羊成群、人强马壮,所忌讳的是毒蛇猛兽,所向往的是飞翔的美丽羽禽。在蒙文的典籍里从无龟的记载,民间传统习俗中也无龟的痕迹。元皇銮驾时,一改宋以前历代帝王的传统,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的“四象”旗换成“龙、凤、虎、鹿、熊、犀、象、鹦鹉、孔雀、锦雉”的“十象”旗,玄武被遗弃了。
元灭宋,比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更替付出的牺牲都大。当时宋朝臣民中,凡抗金抵元的坚硬派或称主战派,都是龟的虔诚崇拜者。龟“尽忠报国”的强大精神力量,成为忽必烈损兵折将的总“祸根”。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必然以一个征服者的姿态,全面消除“龟患”。
元代一至九品官印,均以八思巴文和三台直钮,取代了以前的汉文龟钮的官印;元以前的“二十二史”,历代都有以龟为名的人和事立传入志,但自元开始至明、清“三史”中却无其踪迹。
另外,有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可以较为准确地证明龟败坏从元开始的时间。一位是南宋咸淳年间的太学生刘应龟。如果元朝以前,龟的声誉已经败坏,作为如此志士仁人,是不会以龟为名的。另一个是元朝著名人物陶宗仪,他的一首诗里有“宅眷皆为撑目兔,舍人总作缩头龟”之句,诗后还特意加注说:妻有外遇,龟喻其夫,把龟诬蔑为纵妻行娼、乱伦无耻之物,这是中国历史上首见文字的龟败坏。
不容置疑,从龟崇拜演变为龟败坏,龟从至尊之位跌入污秽深渊,应当发生在整个元代的90多年之内。
朱元璋就是在龟败坏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建立明朝后,许多方面承袭元制,尤其在龟文化方面,顺应了当时的社会思潮,龟败坏形成了更大的势头。“二十五史”中,《明史》列传分量最大,用199卷的篇幅,为忠臣、奸臣、烈女、流贼、方伎、外戚、隐逸等3831人立传,却没有一个以龟为名的。可见明代龟的声誉之坏了。明代法定:“教坊司伶人,常服绿头巾,以别士庶之服”。明弘治年间文学家郎瑛在其《七修类稿》卷28中记载:“吴人称人妻有淫者为绿头巾。”事有凑巧,吴地水乡多产绿毛龟。就是这样,阴差阳错,好好端端的龟被陷害得一无是处。
在明代龟败坏的声浪中,又盛传起“龙生九子不成龙”的故事。故事中,把唐代兴起的龟驮碑的龟,说成是龙的第六子。说明历史上神灵圣贤包括历代帝王和孔夫子的碑下,坐的不是秽不堪言的龟,而是龙的第六子,从而解决了龟败坏中最后一个最难解释的大难题。

中国的龟文化及其扭曲

一、中华民族的龟崇拜,源远流长,由此积淀而成的龟文化,渗透到经济、政治、军事、天文、地理、数学、医学,乃至人的思想意识形态、社会风土民情各个领域。
据科学考证:在中生代三叠纪,龟就在地球上成为独立的家族,比人类早二亿二千万年。当原始初先民们处于蒙昧状态,在强大自然力面前束手无策,尤其是生活中受到山水之阻、寒暑之苦、食物之难、疾病之灾,以及风雨雷电无情摧残而不能抗御时,龟却经过大冰川期一般生命难以生存的长期磨难之后,进入生命的春天。原始人看到到龟的性情温和,行为善良,能水陆两栖,风雨不惧,无病无灾,耐饥耐饿,遇到强敌以甲护身,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天生神物。因此,在原始自然崇拜中,龟成为若干氏族所崇拜的图腾。不同的氏族,不同的历史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崇拜图腾。全氏族人均以图腾的信念和图腾的族徽,作为统一意志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向有“万世一系,皆出于黄帝”的传统信念。而黄帝族就是以龟为图腾的氏族。相传黄帝族发祥于中原的天鼋山,黄帝族的领袖黄帝即“轩辕就是天鼋”。天鼋就是大龟。禹之后,夏统一中国历16代432年之久。使龟崇拜在中华大地上得以延展深化。
二、中华民族的祖先,对龟的崇拜是至尊深至全的,认为龟的本身“背阴而负阳,上隆象天,下平法地”。“背有盘法山丘。黝文交错,以成列宿五光。昭若黝锦,运转应四时。”“左晴象日,右晴象月。”“背负七星日月八方之图,腹有五岳四渎之象。”“前爪五指阳也,后爪四指阴也,故为阴阳之大用,或曰前五后四,五湖四海也。”“龟千岁能与人言”,“长尺二寸,知存亡吉凶之变”。天地人间,万事万物,千变万化,无不集于龟身,存于龟胸。因此,在传说历史时期,中华民族每向文明迈进的关键一步,无不取助于龟,归功于龟。如:助女娲补天,向伏羲献八卦,决策黄帝战蚩尤,帮尧立德治国,帮禹治水,助仓颉造字,示汤伐夏,助周公作礼,为秦筑城,为中华民族传承历史。
三、人自身的生殖崇拜,是一切信仰崇拜的核心。在母系社会,人们的生育观是神灵感应生育,主要是图腾感应生人。这时的生殖崇拜是直接的图腾神灵的崇拜。到父系社会,则是男根崇拜,并演化为石祖崇拜。龟传人的信念表现为龟护人根或人根植龟。龟崇拜到汉代进入皇威皇权的领域,由龟覆阴的人根崇拜形势,进化为铜且和玉且覆阴。生殖崇拜从地下的覆阴护根转到地面,连同石祖,共同演化为进入各家各户香堂香案上的木主又叫神主的崇拜。
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先民们对龟图腾龟传人崇拜的内涵,亦在不断丰富。原来只向龟祈求生殖和生存,进而向龟祈求免祸消灾、吉祥知寿、升官发财等等人生所追求的幸福。寿是人生的第一追求。在古老中华民族的心目中,龟是寿星,“千年老鳖万年龟”。因此,全民族形成一个共同心理:总想效龟之行,借龟之名,托龟之庇,同龟齐年。在行为上以龟喻已,以龟颂人,已成风俗。一般把60岁以上的人称为长寿,而百岁以上则统称龟皊。以龟皊作为人生最高追求。时至今日,闽南及台湾省内,人在60岁生日时,要作一次龟寿,简称“作龟”,以后10年或12年都要作一次龟寿。
龟作为财神,比后来的赵公元帅,年长两三千岁。古人把龟当作最公正最灵应最现实的财神。从上古始,人们不仅在观念上把龟当作财神,而且龟本身实体就是财富。无论从经济效应还是其他社会效应看,可以说,有了龟就有了一切。
关于龟能救人于危难,引人出迷途,为人镇邪驱妖,使人起死回生,给人以诸多欢乐喜庆吉祥如意等等,古籍中多有记载。因此,民间在嫁娶贺寿生子等喜庆场合,多以龟形物器壮喜。还有在一个地域内历史上形成的专为娱神祭祀的长期性大龟会,主办当地每年神诞及传统节日的庆贺。总之,对龟的吉祥崇拜之俗,遍及中华大地。
五、上至帝王下至黎民百姓,评价任何地理形势,均以具“四灵之象”为贵。认为在风水宝地上建阳宅阴宅,只要背靠玄武,就能永保太平,荣华富贵。“玄武”即龟之异名。龟水族也,水属北,其色黑,故曰玄。龟有甲,能捍御,故曰武。世人不知,乃以玄武为龟蛇二物。玄武就是龟。龟在“四灵”中又“挑重担”,与朱雀、青龙、白虎为伍,参与管天管地。因为龟主宰北方天地,道教又把龟推崇为水神或北极大帝,使它主宰与人生关系极大的雨水旱涝,有权调遣生云布雨的四海龙王。由于道教的推崇,全国到处都建有玄武庙或名为水神庙、北极大帝庙。从崇拜龟能为民解除水旱之苦,进而发展到龟能为人治病。
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以龟为地名水名山名的,为数众多。全国现在仍名为龟山的有24座:江苏5座,福建4座,浙江,湖北各3座,广东、云南、四川、台湾各2座,山东1座、江西1座。各地不见经传的龟峰龟岭、龟湖龟塘,不胜枚举。凡被名为龟山龟水的,倍受当地人所崇拜。
六、龟崇拜的内涵与外延随着社会的发展均在不断演进,其运行的特点是在巩固发展神的社会阵地的同时,不断向人的社会延伸;在人的社会里又从帝王宫廷不断普及到民间;在民间则从一般的祈求长命富贵,同时进入人的思想意识深层,成为修身养性处世做人的最高追求。中国的龟崇拜,从原始图腾到所谓“三皇”传说时代的信仰,再到商代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在皇宫里参与政事,对商王朝的稳定和完善奴隶制度并向封建制度过渡,起了很大的作用。周王朝为提高龟卜灵应和得到龟的更大相助,破尧舜禹汤之先例,在宫延内设立龟官,专办龟事,使龟在朝延中有专职代言人,官名就称“龟人”。从文中记载看,龟人的地位不仅同御史相当,而且龟人能直接决定天子的言行举行,随时参与帝王决策,比御史的权力更大威信更高。汉代朝廷把龟同帝王和皇权直接融于一体,把龟与皇族的祖宗供奉在一起,视龟如祖宗的神灵,保汉室江山千秋万代。唐代在继承弘扬以前历代崇龟遗风的基础上,把中国的龟崇拜推到高峰,把龟的灵威用于皇权的方方面面。传统的调兵遣将的虎符改为龟符,北方边陲的都护府改名为龟林府。唐代还同时规定:凡五品以上即生前能享受佩龟荣耀的,死后可赐以龟趺碑即龟驮碑而留芳。从此,龟驮碑成为显威颂德留芳百世的象征。凡神灵圣贤、忠臣良将,以及重大功绩事件须立碑铭记的,都要有龟趺(龟形碑座)。龟崇拜到宋代普及到民间,作为一种全民族的信仰,进入了正常的运行轨道。龟既是长寿吉祥富贵的象征,又是鄙薄势利,杜恶从善,高风亮节等民族心理上荣耀的象征和行为规范。像王安石、苏东坡等这样的志士才子,常常写诗作文,表露“愿作泥中曳尾龟”的心迹。
七、在中华民族的心目中,龟力大无比、是常胜将军。在古代,凡战争之前,一定要行龟卜、求龟助。战争中将士们形成一个坚强的信念:只要有龟旗在,攻战无不胜。龟成为无可替代的军胆、军威。在军事装备方面亦多取龟兆,用以挡矛的盾、护头的盔、防身的甲,即铠甲之甲,均取龟甲之形之义。一般士卒的战衣,均以黑色龟纹,以兆龟不死龟常胜之义。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军事装备不断更新,但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军衣皆取黑色胸背各绘一环,环中书一“兵”字,皆为军事龟崇的遗迹。
八、周秦以前,龟处在神灵世界,汉代刘邦铸了龟鼎龟印。这种攀附行为使龟到了人间。北魏孝明帝登基时,本有年号熙平,三年后又改年号为神龟。以龟作帝王年号的,此为空前绝后。与此同时,以龟为荣以龟铭志的人更日见其多。汉代五原太守名陈龟。唐代有学问家陆龟蒙,音乐家李龟年,一位宰相名崔龟从,一位工部尚书叫李龟。宋代有进士苏总龟,乾道年间龙图阁学士彭龟年,熙宁年间工部侍郎杨龟山,孝宗时武陵知州刘龟年,徽宗时监察御史黄龟年,咸淳年间太学生刘应龟等。这些以龟为名的人仅是见诸史册的一部分,不见经传的清高雅士或图吉祥长寿取名为龟的人就难以计数了。神圣名贵的事物,必命以龟名。祭祀祖宗神灵的活动叫龟祭。祭祀用的酒器叫龟榼。象征帝位的鼎叫龟鼎。品官叫龟紫。刺使一级的官叫龟虎。系在官印上的绸带叫龟绶龟緺。颂人高寿叫“首占龟算”或“龟鹤遐龄”。古钱币叫龟贝。古铜镜叫龟鉴。居文房四宝之首的砚叫水龟。古算法叫龟算。占卦叫龟筮。占卦用的书叫龟经。北方边陲叫龟林。息事宁人的高贵品行叫龟藏。神灵的“灵”字为“?”,秋季的“秋”字为“穐”。孔夫子希望强鲁作“龟山操”,曹操抒发豪情壮志的诗名“龟虽寿”。如此等等,举不胜举。中国古老的“儒道释”三大教,无不和龟文化结合。儒家向以崇龟为正统,作为“先儒授教之术”的《尔雅》,将龟分为十类加以颂拟。宋代以前的所有大儒,无不崇龟。现今孔庙孔陵中,几乎无碑不龟趺。道教是龟崇拜的积极倡导者,他们的练功运气、绝谷不死等法术,就是从龟的行为仿效演化而来。道教的经典《抱朴子》中,龟占了很大的篇幅。佛教《阿含经》载:“佛告诸比丘,当如龟藏六。自藏六根,魔不得便”。龟藏六与世无争,成为佛教徒的一个信条。尽管儒道释三教的宗旨各异,但都以龟文化为自己的土壤,在龟崇拜的坐标上三点合一了。
中国号称“美食王国”、“烹调王国”,在传统的八大菜系中,均有以动物为主、辅以佐料,形成传统菜肴。诸如:海参、鱼翅、燕窝、猴头、熊掌,甚至蛇、鼠、鳖等等。龟作为两栖迟缓型爬行动物,捕捉方便,肉亦肥美,但从未见有正史、“野史”记载有人吃龟的事。古今传统菜谱中,更无龟席入典。相反地,从古至今,书上记载的,民间传说的,尽是见龟不捉,捉龟不杀,买龟放生,以及相救龟伤龟会得到不同的报应的事。龟在中华民族祖先们的心田里,扎下了很深很牢的根。
九、龟名赫赫,功绩卓著!然而,南宋以后,却被从神龛玉匣里、从大雅之堂上拉了下来,受到极大地扭曲。可以说,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是龟崇拜到龟败坏的开始。这里有历史的和现实的两个原因。蒙古族祖籍北方草原,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中,所祈求的是牛羊成群,人强马壮;所忌讳的是毒蛇猛兽;所向往的是飞翔的美丽羽禽。在蒙文的典籍里从无龟的记载,民间传统习俗中也无龟的痕迹。元皇銮驾时,一改宋以前历代帝王的传统,以空抽牛鞭作响取代放鞭鸣炮。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的“四象”旗被“龙、凤、虎、鹿、熊、犀、象、鹦鹉、孔雀、锦雉”的“十象”旗所取代。玄武被遗弃了。以上历史的原因。现实的原因是“恨龟”。元灭宋,比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更替付出的牺牲都大。当时宋朝臣民中,凡抗金抵元的坚硬派或称主战派,都是龟的虔诚崇拜者。从当时的情绪看,龟成为“尽忠报国”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使忽必烈损兵折将的总“祸根”。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必然以一个征服者的姿态,全面消除“龟患”。中国从龟崇拜到龟败坏自元代开始,历史也为我们提供两方面的资料。1、元代上自一品宰相,下至九品杂官,官印均以八思巴文和三台直钮,取代了以前的汉文龟钮的官印。2、元以前的“二十二史”,历代都有以龟为名的人和事立传入志。自元开始直至清明的“三史”中,全无以龟为名的人事踪迹。另外,有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可以较为准确地证明龟败坏从元开始的时间。一位是南宋咸淳年间的太学生刘应龟。他为我们提供一个事实:如果南宋以前龟的声誉已经败坏,作为如此志士仁人,不会以龟为名的。另一个著名人物陶宗仪。他的一首诗里有“宅眷皆为撑目兔,舍人总作缩头龟”之句。诗后还特意加注说:妻有外遇,龟喻其夫。把龟诬蔑为纵妻行娼、乱伦无耻之物,这是中国历史上首见文字的龟败坏。中国从龟崇拜演变为龟败坏,龟从至尊之位跌入污秽深渊,当发生在整个元代的90多年之内。
传统的龟崇拜文化,经过整整一个元代的“阻截”和数代人的隔绝,官风化民俗,逐步形成了社会性的龟败之风。这种社会思潮的惯性,犹如元朝初不能马上根绝龟崇拜一样,势必波及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就是在龟败坏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夺取政权后,除銮驾不用牛鞭外,许多方面承袭元制,尤其在龟文化方面,顺应了当时的社会思潮。由于朱元璋没有恢复对龟的崇拜,有明一代,龟败坏形成了更大的势头。“二十五史”中,《明史》列传分量最大,用199卷的篇幅,为忠臣、奸臣、烈女、流贼、方伎、外戚、隐逸等3831人立传,却没有一个以龟为名的。可见明代龟的声誉之坏了。明代法定:“教坊司伶人,常服绿头巾,以别士庶之服”。明弘治年间文学家郎瑛在其《七修类稿》卷28中记载:“吴人称人妻有淫者为绿头巾。”事有凑巧,吴地水乡多产绿毛龟。就是这样,阴差阳错,好好端端的龟被陷害得一无是处。
在明代龟败坏的声浪中,又盛传起“龙生九子不成龙”的故事。故事中,把唐代兴起的龟驮碑的龟,说成是龙生九子中的第六子“虫八虫夏”。说明历史上神灵圣贤包括历代帝王和孔夫子的碑下,坐的不是秽不堪言的龟,而是龙的第六子,从而解决了龟败坏中最后一个最难解释的大难题。从此,龟败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我们常常引以自豪的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中,4000多年的龟文化被彻底扭曲了。凡是坏事都用龟来作比,除了“绿帽子”、“杂种”之外,天旱地裂叫“龟裂”,鸡胸病叫“龟胸”,驼背叫“龟腰子”,妓院老鸨叫“龟头”,家风不正叫“当龟”,男阴上出了毛病,医生亦在病历上写“龟头肿”、“龟头炎”或“龟头癌”。甚至《史记》上记载的八种名龟“八王龟”,当年是被人们作为求之不得的“官星”、“财神”,此时亦被颠倒为“王八龟”,进而出现“王八蛋”、“王八羔”等等骂人的脏话。
中国龟崇拜的问题,前人已有研究。笔者认为:中国终止龟崇拜、扭曲龟文化,元代是开始演变期。明代是全面完成扩散期,以后直至今天,均为沿袭期。中国的龟败坏之风是人为的,风源是元世祖忽必烈,风眼在江苏的吴地。

古人论龟

天地化育,厚薄不均,因此世间万物有精妙而灵异者,有粗鄙而浑噩者。 龟是异常可爱的,它居卑处微,于世无争,清静无为,寒日冬眠,暑日漫步。忘之数月,怡然而自乐;失之经年,忽焉而又来。 龟又为高寿动物。
古人对龟的评价纷纭。如《淮南子》、《说苑》、《搜神记》、《述异记》等许多中国古籍,对龟皆有过神述。《蠡海集》曰:“龟之前爪五指,阳也;后爪四指,阴也,故为阴阳之大用”。上古时的庄子不以神奇尊贵视龟,而希望自己和龟一样如曳尾于泥土的普通动物,方能顺乎自然,保其天年。 然而几乎所有古籍的描述,皆非乌龟自然的本性,如果我们不以科学的眼光去厚非神话,那么这些光怪陆离的描述又具有了文艺上的审美意义。
《说苑》云:“灵龟五色,色似玉,背阴而负阳,上隆象天,下平法地,转运应四时,蛇头龙颈,左睛象日,石睛象月,知存亡吉凶之变。”《淮南子》说:“龟之千岁。”《论衡》说:“龟三百岁大如钱,游华叶上,三千岁则青边有距。”《述异记》云“龟一千年生毛,五千岁谓之神龟,寿万年曰灵龟”。东周之世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以划分东西南北二十八宿星辰的布列。这玄武更是龟蛇之象,可见龟一直是被奉为神灵的。
龟的神性,《山海经》有云:“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礼记·礼运》曰:“麟体信厚,凤知治礼,龟兆吉凶,龙能变化。”所谓“兆吉凶”,是说龟具有掌握未来发展的非凡智慧,而龟了解未来发展的智慧神力,直接来源於其独特的生理结构。对之,《礼统》曾加以解释:“神龟之象,上圆法天,下方法地,背上有盘法丘山,黝文交错以成列宿,五光昭若黝锦,运转应小时。长尺二寸,明吉凶,不言而信。”《史记·龟策列传》曰:“南方老人用龟支床足,老人死,移床,龟尚生不死。”又曰:“知天之道,明於上古”;“明於阴阳,审於刑德。先知利害,察於祸福。”

《龟虽寿》及咏龟诗词

深感遗憾的是,龟尽管如此神奇,但在烟波飘渺的诗海中,有关它的诗词却是凤毛麟角,上得我博客的就只有:曹植的《神龟赋》,甄彬的或者赵儒宗的《咏龟诗》,皮日休的《嘲归人绍龟诗》,苏轼的《龟》王哲的《蓦山溪於公索神龟词》。但是,这都远不如曹操的千古绝唱《龟虽寿》,而且它还是非龟诗。
南朝钟嵘在《诗品》中,把曹操的诗置于下品。可是,曹操的诗包括《龟虽寿》却震撼人心,使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若狂。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曰: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写这一组诗时,曹操刚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此时他已经五十三岁了。曹操想起人生路程,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庄子·秋水篇》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说神龟纵活三千年,可还是难免一死呀!《韩非子·难势篇》记载:“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同矣!”虽然“腾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秦皇汉武,服食求仙,亦不免于神仙长生之术的蛊惑,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谶纬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更可贵的是如何对待这有限的人生?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自比千里老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
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善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不是也可以延年益寿吗?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从这方面来说,它不又是一篇绝妙的养生论吗!
《龟虽寿》更可贵的价值在于它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曹操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
钟嵘将曹操置于下品,主要是嫌其“古直”而少文彩,殊不知曹操这样一位豪气盖世的英雄,是不屑于雕章啄句的。我们知道,任何文学--包括诗歌在内,文彩较之内容,毕竟是第二位的。
面对曹操的《龟虽寿》,下面这几首有关龟的诗词赋就应自惭形秽了:南北朝甄彬的《咏龟诗》:“有灵堪托梦。无心解自谋。不能蓍下伏。强从连上游。负图非所冀。支床空见留。偿蒙一曳尾。当为屡回头。”(另一说作者是北宋的赵儒宗)
唐朝皮日休的《嘲归仁绍龟诗》:“硬骨残形知几秋,尸骸终是不风流.顽皮死后钻须遍,都为平身不出头。”
宋朝苏轼的:《龟》:“半脱莲房露压欹,绿荷深处有游龟。只应翡翠兰苕上,独见玄夫曝日时。”
元朝王哲的《蓦山溪於公索神龟词》:“洪波浩浪,澄湛源流遂。此处隐神龟,敢吸尽、西江大水。任眠任睡,喘息几曾闻,能服气,会吞霞,自在长游戏;异光殊彩。并出真祥瑞。火焰正炎炎,便走在、当中取利。任烧任烙,旋旋聚清凉,能曳尾,会摇头,独上白莲蕊。”
只有曹植的《神龟赋龟寿千岁》才弥补以上不足;“时有遗余龟者,数日而死,肌肉消尽,唯甲存焉。余感而赋之。曰:
嘉四灵之建德,各潜位乎一方:
苍龙虬于东岳,白虎啸于西岗,
玄武集于寒门,朱雀栖于南乡。
顺仁风以消息,应圣时后而翔。
嗟神龟之奇物,体乾坤之自然。
下夷方以则地,上规隆而法天。
顺阴阳以呼吸,藏景曜于重泉。
餐飞尘以实气,饮不竭于朝露。
步容趾以俯仰,时鸾回而鹤顾。
忽万载而不恤,周无疆于太素。
感白龙之翔翥,卒不免乎豫且。
虽见珍于宗庙,罹刳剥之重辜。
欲诉怨于上帝,将等愧乎游鱼。
惧沈泥之逢殆,赴芳莲以巢居。
安玄云而好静,不淫翔而改度。
昔严周之抗节,援斯灵而托喻。
嗟禄运之屯蹇,终遇获于江滨。
归笼槛以幽处,遭淳美之仁人。
昼顾瞻以终日,夕抚顺而接晨。
遘淫灾以殒越,命剿绝而不振。
天道昧而未分,神明幽而难烛。
黄氏没于空泽,乔松化于株木。
蛇折鳞于平皋,龙脱骨于深谷。
亮物类之迁化,疑斯灵之解壳。

古代的石碑下常有一驮碑龟,有人把它称为龟趺,有人则称其为赑屃(两字读作“必戏”)。其实,这两种名称分别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产物。
追根寻源,龟曾有过神圣而显赫的地位。
自原始社会起,龟就受到中国先人的崇拜。最早因龟头像男根而成为原始生殖崇拜的对象。随着文化的发展,龟崇拜的内涵不断丰富。
古代神话中留存大量记载,如黄帝是龟的传人,女娲用龟足支起要坍塌的天,大禹治水也得神龟负来“洛书”相助。
“麟、凤、龟、龙”四灵之中,龟唯一不是人造物。
古人认为,龟背“上隆象天”,腹甲“下平法地”,龟甲图案是星宿或五行八卦二十四节气的象征,龟是最早的历书。加上长寿等原因,龟居然能“知天之道,明于上古”,“先知利害,察于祸福”,成为传达上天旨意的使者,龟甲占卜风行了数千年之久。《史记》称,听从龟的预言,能使天下归服,得到名龟的人,“家必大富至千万”。
古人以龟为宝,器物装饰用龟形十分普遍,如龟鼎、龟旗、龟印、龟符等等。至南北朝,龟墓志、龟碑盛行。
龟出现在墓葬中的风俗,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是用龟甲。汉代墓葬有用石龟、铜龟支棺床的。《史记》说,南方有老人用龟支床脚,20年后,老人死而龟还活着,“支床有龟”成了长寿的祝语。
陵墓前出现龟碑是很自然的发展。唐人《酉阳杂俎》书中已清楚地称驮碑龟为“龟趺”。龟的负重能力来源于神话中巨龟背负海上神山的传说。
龟碑至少包含以下文化含义。龟是吉祥物,可以保佑墓主及后代平安富贵。古人认为,人死是回归天界,龟因长寿而成为人间与天上仙界唯一的纽带,是升仙的引路者。古人同样也希望碑文所记事业功绩能随龟的长寿而流传久远,为后世所铭记。后来,龟碑已不限于墓前使用。
一次大的社会变动,使龟的地位一落千丈。清代王士祯认为是从明朝开始的,今学者刘兆元则说应从元代开始,原因是草原游牧民族不崇龟。
龟又成了“王八”,被用来嘲笑妻子与他人有染的男子,从此威风扫地。可是,世上还大量存在古代圣贤龟碑,辱龟就辱了这些名人,为龟趺正名就成了急待解决的问题。
明朝杨慎《升庵外集》就说:“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龟趺改名换姓成了龙子赑屃,当然就没有不敬古圣贤之嫌了。这也只是距今数百年的事。
赑屃,原本是形容词,唐代李善解释为“作力之貌也”,现在忽然变成了名词。如果留心,明代以后龟趺的头常刻成不龟不龙的怪样,而前朝的却完全是龟形
龟受崇拜时称龟趺,龟落难时对驮碑龟网开一面,称“赑屃”,以与龟划清界线,这就是两个名称的不同文化背景。这样看来,导游可以用龙生九子的传说来提高旅游情趣,但作为学术名称,还是应该叫龟趺。

中国龟文化
 被看作“四灵”之一的龟,很早受到中国古人的崇拜;在元明以前,一直被我国民间看成吉祥的灵物。

  在原始氏族图腾崇拜时代。龟就自然的成为诸多氏族部落所崇拜的图腾了。

  黄帝氏族,号为轩辕氏。轩辕,乃天鼋之音转。鼋,即鳖,龟属。《楚辞·河伯》注云:“鼋,大龟也。”《说文》:“鼋,大鳖也,从黾元声。”远古时代,先民对山川、日月、生殖、祖先、动植物等皆有崇拜,特别是对动物崇拜更为盛行,以至要采用其中一种形象,如龙、鸟、蛇、虎、蛙、鱼、龟等,来作本氏族的图腾徽号。天鼋氏当是以龟为图腾的氏族。因为古人认为:“龟甚神灵,降于上天,陷于深渊”,“知人生,知人死”,“是天下之宝也”。殷商遗址中曾出土了许多占卜用的龟甲,周代也极重视龟占。考古发现表明,商周这种崇龟风俗乃是起源于东方,且多集中在泰山南侧、汶泗流域及苏北一带,最早可追溯到大汶口文化早期甚至更早。如在大汶口遗址中,有11座墓出土龟甲,共21件,上有穿孔,多在死者右腰旁,可能生前即已佩带,有的还上涂朱彩。这种现象在兖州王因、西吴寺、茌平尚庄、邹城野店、邳县刘林和大墩子也有发现,都在大汶口文化范围之内。这说明当时这里有一只崇龟部族存在。“黄帝”就是龟族之为帝者之意。所以大汶口文化中的崇龟部族很可能就是“天鼋氏”。又有龟山,《诗经·鲁颂·閟宫》:“奄有龟、蒙”,在蒙山山脉,东北距新泰40里,西南距泗水50里,盖因龟族得名,可为佐证。

  龟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丰功伟绩,古籍中多有文字记载,民间神话传说中口碑更多,择其主要,有十数桩。

  [1] 帮女娲补天;

  [2] 向伏羲献卦;

  [3] 为黄帝献策;---《黄帝出军诀》

  [4] 辅尧立德;

  [5] 助禹治水;

  [6] 示汤伐夏;

  [7] 助周公作礼;

  [8] 助仓颉造字;---《河图玉版》

  [9] 为秦筑城;

  [10]为中国传承历史。

  ……

  龟 力大,长寿,灵性,仁义,尊贵,吉祥。

  “山栖鼋龟,水处潜龙。”

  --左思《蜀都赋》

  “神龟出于江水中。”“江傍家人常蓄龟饮食之,以为能导引致气,有益于助裹养老。”“南方老人用龟支床足,行二十余岁,老人死,移床,龟尚生不死。”

  --《史记·龟策列传》

  “鳖戴山拚,何以安之?”(王逸《楚辞章句》:“鳖,大龟也;击手日拚。”)

  --屈原《天问》

  “豪水出焉……其中多旋龟,其状鸟首而鳖尾,其音如判木。”(‘判木’,郭璞注云:“如破木声。”‘)

  --《山海经·中山经》

  《周易》有“十朋之龟”之说,故《尔雅》释曰:“一日神龟,二日灵龟,三日摄龟,四日宝龟,五日文龟,六日筮龟,七日山龟,八日泽龟,九日水龟,十曰火龟。”三峡地区所出产之龟,多为灵龟。《尔雅》曰:“龟,俯者灵。”古人认为那些行动时低头向下之龟具有灵性。灵龟稀贵,故多用作贡品。灵龟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其甲可卜”。占卜文化是中国神秘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殷商时代已形成一种制度,设有专门的卜民,几乎凡事必卜,从殷墟出土的****实际上都是卜辞。古代三峡地区巫风兴盛,灵龟之甲自然而然成了巫师们的工具。自幼受巫文化熏陶的屈原,在思想苦闷与烦乱之时也常常求助于卜筮。他在《离骚》中写道:“欲从灵气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楚辞《卜居》更是三峡地区占卜文化的具体生动的展示,这篇作品王逸认为是屈原所作,而郭沫若却认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作品。”未有定论。《卜居》是一首叙述屈原占卜过程的叙事诗:“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智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乃端策拂龟……”

  屈原在问卜中激情地抒发了自己的忠贞与愤懑,但最后得到的回答却是:“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由此可见,古代三峡特产的灵龟已溶人巫文化之中,使这种坚甲爬行动物具有了文化内涵。

  元初尽管用“天子”的强大势力贬龟,民间仍然是崇龟的。但经近百年的官风长拂,以及南宋遗民的自然消亡,龟崇拜的观念,在全国上下也就慢慢地淡薄了,甚至被遗忘。而新一代根本不晓得龟是怎么一回事!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对传统的龟崇拜没有恢复,而且大行贬龟之风。《史记-龟策列传》记载了八种名龟,这在当时被人们当作龟宝来崇拜的。到了龟败坏的时候,人们把三个字一颠倒,就有了“龟王八”或“八王龟”,龟又成了“王八”!跟着演化出“王八蛋”“龟孙子”的脏话(均寓意杂种)。当龟的声誉因人为而全面崩溃是,社会思潮也出现“墙倒众人推”“破鼓一起擂”的惯性,凡是低级庸俗的事,都要往龟的身上推。龟蒙受了不白之冤,达七百年之久,至今还抬不起头来。

据科学考证,远在古生代二叠纪和中生代三叠纪交替的时代(距今约二亿五千万年),龟和恐龙等爬行动物一样,已经成为独立强大的家族,几经地球冰川期的发生,惟独龟得以生存下来,地质考古发现,两亿多年前的龟化石和当今龟形体基本没有差别,可以说今天的龟就是二亿多年前龟的活化石。除了公孙/银杏树外,当今地球上的所有其他生命的资历,都无法同龟相比。

龟文化与龟风俗
我国古人对龟类是崇拜有加的,而且龟文化源远流长。在古代,龟堪称位尊身高,被人们看做是吉祥如意、刚颜不屈、先知先行的动物,龟与龙、凤、麟合称“四灵”,在所谓的“四灵”之中,龙、凤、麟都非现实存在的神话动物,而龟却是其中唯一现实存在的爬行动物
长久以来,人们认为龟是吉祥动物,与鹤同为长寿的象征。亦常以“龟龄鹤寿”来喻长寿。在传统的吉祥图案中,“龟鹤齐龄”图案也是经常使用的装饰题材。在古人诗文中,也往往将龟与寿联系在一起,寄寓美好。如唐人白居易诗《效陶潜体》中有“松柏与龟鹤,其寿皆千年”句,李商隐《祭张书记文》中有“神道甚微,天理根究,桂蠹兰败,龟年鹤寿”句。

龟卜与龟贝
古时因为人们认为龟有预测吉凶的灵性,龟还被看作是人与神之间的媒介,古时候,在举行重大活动之前,巫师都要烧龟甲,然后根据龟甲上爆裂的纹路来占卜吉凶,所以龟有“灵龟”、“神龟”之称。现在有些沿海的渔民视它为吉祥之物,常把捕获的海龟送回它可爱的故乡——大海。
我国古代有用龟的背甲来占卜的习惯。占卜时灼龟甲看龟甲的裂纹走向来判断吉凶祸福,《左传》中就有“龟兆告吉”的记载。特别是在商代,科学不发达,不仅奴隶主信鬼神,老百姓也信。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细节,如祭祀、征伐、田猎、出入、年成、风雨、疾病等都要用甲骨占卜吉凶,并把占卜的结果看成是上帝和祖先的神意指令,必须遵照执行,不得违反,否则会化吉为凶,大难临头。在商代,还专门设有问卜的机构,由“卜官”来掌管“占卜”之事
我国古代认为龟类是稀有贵重的,因此以龟贝为货币。《史记·平准书》记载:“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至秦而废,后王莽建立政权复做龟贝之品,有元龟、公龟、侯龟、子龟、大贝、壮贝、么贝、小贝等(见《汉书·食货志下》)。
《汉书·食货志》还记载:汉武帝时造龙文、马文、龟文之币,龟文者直三百。

龟甲上的文字——甲骨文
殷商时期,人们将占卦的内容刻于龟板上,从而留下“甲骨文”。清朝光绪年间,甲骨文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被发现,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迄今历史学家还根据甲骨文来认识上古的故事。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2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
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龟与阴阳五行

龟类在我国古代哲学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从战国始,阴阳五行学说兴起,它最早把宇宙物质概括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龟不但代表着元素中的“水”,还表示着颜色中的“黑”,占据着方位上的“北”,象征着品德中的“智”。古天文学家曾把星星划分为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分属青龙、朱雀、白虎、玄武,而玄武就是乌龟。
归于其来源有两种说法:其一是中国夏王朝的建立者禹的父亲叫做“鲧”,字玄冥,也可以叫做玄武,在著名的大禹治水之前帮助舜治水。因其只采用塞堵而非疏导,虽然有神物息壤的帮助,但仍没有成功。通常鲧会被当作灵龟的化身,而夏族的一支——涂山氏认为蛇是自己的祖先。后玄武被道教奉为神明,有了龟蛇合体的说法。
来源二是玄武属黑色,图象是一条蛇缠绕着一只龟,在西游记中提到后来演变成北方玄武大帝座下的龟蛇二将,玄武大帝的道场在湖北武当山,所以武汉隔江相持有龟山、蛇山(也是依照其形状起名的)。龟和蛇在中国古代认为是灵兽,象征长寿,汉朝以前贵族长配以玉制龟佩,现在在日本受古代中国影响,取名和制作图徽常用龟图案。

金钱龟的风水文化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金钱龟当作是神,以龟为题材的神话在民间广为流传。金钱龟的背部拥有金钱龟纹,金钱龟纹中央有三格,代表天地人三才,旁边有二十四格,代表二十四山,亦有十格代表十天干。金钱龟壳的底部又有十二格,代表十二地支。一个金钱龟壳的布局,竟包含所有代表宇宙玄机的密码,因此金钱龟被喻为四灵之一。
金钱龟是最有灵性的动物,家有金钱龟,能避邪防害虫,是镇宅之宝。千百年来,南方有钱人都会在自家庭院养几只金钱龟用来避邪镇宅。特别是古代中国的名胜古迹、庙宇仙阁必养有金钱龟。金钱龟除了本身的价值外,还是财富、地位的象征,家有金钱龟,她会带给您福气、财富和健康,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她作为祝寿送礼的贡品。如今已成为现代人送礼、饲养水族宠物的首选。
养金钱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养在特定的环境中,如养在鱼缸或水盆内。另一种是让金钱龟在家中随处走动。随处走动的金钱龟,风水上称为化煞龟。
中国人特别喜欢金钱龟,理由是金钱龟极长寿,能见证人间数百年的兴衰,自古被视为长寿、吉祥之象征。金钱龟本身属火,养金钱龟的人其实等如养火,也即是补火。当一人之家运极差,或本身欠火时,术数师会建议此人在家中养金钱龟,让金钱龟随处走动,一方面借助金钱龟壳挡煞和趋走恶运,另一方面可加强火运,将阴性邪神赶走。因此养金钱龟亦有防止被人落降的功效。
金龟婿 金龟婿,这个美称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为有》诗:“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写一贵族女子在冬去春来之时,埋怨身居高官的丈夫因为要赴早朝而辜负了一刻千金的春宵。
还有一种民间说法:按照过去的规矩,新姑爷第一次进门的时候,要送给老丈人一个金龟,表示希望岳父老大人长寿。当然了,有钱您就送个真金的,钱少您送个瓷的,上面涂一层金粉也可以,所以,要夸人家姑爷有钱有地位,您就称他是"金龟婿"
将丈夫称为“金龟婿”,与唐代官员的佩饰有关。据《新唐书·车服志》载,唐初,内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鱼符、鱼袋,以“明贵*,应召命”。鱼符以不同的材质制成,“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其位、姓名。”装鱼符的鱼袋也是“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武后天授元年(690)改内外官所佩鱼符为龟符,鱼袋为龟袋。并规定三品以上龟袋用金饰,四品用银饰,五品用铜饰。可见,金龟既可指用金制成的龟符,还可指以金作饰的龟袋。但无论所指为何,均是亲王或三品以上官员。后世遂以金龟婿代指身份高贵的女婿。但在现代汉语中,其“贵”的含义正在逐渐减弱,而“富”的含义却有逐日加强之势。

闽台民间“崇龟”习俗
闽台素有“崇龟”的习俗,把龟和麟、凤、龙并称“四灵”。据史料载,迄今六千多年前的古代,人们对龟就很崇拜;《史记》记载:“虞夏之币为龟贝,至秦废”,可见在秦以前,先民们对龟的崇拜程度了。

闽台民间崇龟、爱龟,把龟当成“福、禄、寿、财、喜”的幸福圣物。

龟是长寿的象征,有龟寿万年的说法,闽台民间做寿,必须制作“红龟”分赠亲友和邻居庆贺一番,叫做“作龟寿”,上百岁的老人,叫做“龟龄”。

民间把龟当成镇宅的吉祥物,建新屋在开基时,把龟埋在房基下,以龟镇宅,可保全家平安富贵。

民间有关龟鳖的俗语
乌龟抬轿子 硬顶硬扛。(比喻态度生硬顶撞,对抗。)

乌龟掀掉大石板 全身都轻松。(比喻解除压力轻松了)

龟婆龟婆信口开河。(比喻顺口胡说)

乌龟爬门槛 就看此一跌。(比喻事情到了关键时刻)

乌龟不笑鳖,都在泥里歇 (比喻都是一样的货色.)

不入龟门,不生鳖气(比喻二人关系不太好,存在一定的情绪,一见到面就生气)

气死乌龟当鳖卖(比喻一定要把你整得自觉自愿的降低身价,高档的东西当作低档货卖)
龟进了瓮 (比喻落入圈套或陷入绝境)

龟走龟路,鳖走鳖路 (比喻各走各的门路)
龟鳖的诗句
龟虽寿
[东汉]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年,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放龟
[唐]司空图
世外犹迷不死庭,人间莫自恃无营。
本期沧海堪投迹,却向朱门待放生。


[宋]梅尧臣
王府有宝龟,名存骨未朽。
初为清江使,因落豫且手。
白玉刻佩章,黄金铸印钮。
辞聘彼庄生,曳涂诚自有。


[宋]苏轼
半脱莲房露压欹,绿荷深处有游龟。 只应翡翠兰苕上,独见玄夫暴日时。

次韵莲龟
[宋]李之仪
翠盖相扶两不欹,多情独许见阳龟。 千年自有逃形处,聊与清香约暂时。

民间中的龟文化

  龟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神秘而蕴藏着丰富内涵的动物,被视为吉祥和长寿的象征。崇龟、爱龟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俗。古籍《礼记》说:“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在这“四灵”中,龙、凤、麒麟均为传说之物,只有龟是自然界实有之物。明嘉靖五年《永春县志》这样描述龟:“甲虫三百六十,而龟为之长,文应八卦二十四气。龟能不食,以气自养,故易曰舍尔灵龟,观我朵颐。”赋予龟很多神秘色彩。龟文化在永春有着深厚独特的积淀与影响。
[attachment=11333023]
磻溪村非遗——榜舍龟(吴新华 摄)
  地名中的“龟”
  龟文化的投射,从地名中就可以很直接地看出来。永春境内山峦连绵起伏,其中有不少圆形拱伏的山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龟,于是出现了众多的龟山、大龟山、小龟山、龟仔山、金龟山、拱龟仑等。如果我们仔细探究永春的地名,就会发现其中不少就与形状如龟的山有关。
  在永春22个乡镇中,有两个乡镇的名称来源就与“龟”脱不了关系,一为桂洋,一为吾峰。
[attachment=11333024]
  桂洋原称“龟洋”,因四面群山环抱,形如三龟出洋、六蛇把海,中间为一片小平洋,故称。后人雅称为“贵阳”,现称桂洋系同音字。民间传说古时此地原为一湖泊,湖中生活着三只大龟,后来有六条大蛇前来争夺厮杀,被地方神蔡陈用法力化为三龟山、六蛇仑,湖边裂开一个缺口,形成一条水尾瀑布。明代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李九我(晋江人),娶妻永春锦斗林氏,他在为岳父林铎所作的墓志铭就提到“葬公于龟洋大龟山之阳”(文见李九我的《李文节集》),可见当时桂洋确实叫做“龟洋”,有山叫“大龟山”。
  吾峰有民谚云:“三龟并排走,铜锣把水口。”其中“三龟”指枣岭村的龟仔寨、吾中村的茂林山和吾西村的大宫山,三山如龟,首尾相望,竞走溪边;“铜锣”则指枣岭村的寨子山,把守着吾峰的东大门,溪水从山麓东流而去,故有此谚。古时因龟、鳌同类,以鳌为雅,故俗称此地为“鳌头”,后称“鳌峰”,由此衍生出鳌边、鳌东、鳌中、鳌西、鳌顶等地名。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推行简体字,取方言谐言,“鳌峰”遂改称“吾峰”。
[attachment=11333025]
  还有不少村名、角落名也来源于“龟”。比较典型的如五里街镇的高垅村。“高垅”二字,原来写作“龟龙”。明嘉靖五年《永春县志》说:“龟龙:山名,两山相会如龟龙,属十九都。”清乾隆二十二年《永春州志》引《泉州府志》说:“龟、龙二山……两山相会若龟龙”。正是由于村内有龟、龙二山,故此地原称“龟龙”,后来转称为高垅。在高垅村内的溪面上,有一座鼎鼎有名的南宋石桥,就叫“龟龙桥”,现在桥头还有古代留下来的字迹硕大的“龟龙桥”桥名碑。从龟龙桥下流过的溪流,现在通称为霞陵溪,其实从古代到近代一直都叫龟龙溪。明嘉靖五年《永春县志》介绍溪流时提到:“一合圳兜寨、南畲岭二水,南行会于徐山,曰龟龙。”清乾隆二十二年《永春州志》也说:“龟龙溪:合圳兜寨、南畲岭二水,南行会于徐山。”现在高垅村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就在溪边广场平台摆放了一尊龟龙合体的雕塑。
[attachment=11333026]
达埔镇东园村的龟山堂
  此外,达埔镇达山村有个角落叫桂地,原叫“龟地”,还有个角落叫“龟后山”,都是因为地貌似龟而得名的。在湖洋还有金龟桥。
  风景中的“龟”
  永春境内众多的龟山,形成各地一道道独特而美丽的风景。此外,永春还有不少鲜为人知的与龟有关的景观,值得我们去探寻一番。
  前面提到吾峰镇枣岭村的龟仔寨是鳌峰三龟之一,这里原来有两方相隔约百米的巨石,处于龟首的位置,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一对“龟目”。但很可惜的是其中一只“龟目”在30多年前被开凿为建筑石料,另一只“龟目”则被当地一家民房包住,现在从其墙壁和屋内仍可见一点真容。
  枣岭村还有一座历史悠久的石桥——通德桥,始建于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重修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该桥与众不同的是,桥下溪中有一块巨石,建桥人因地制宜,将桥墩建在这块巨石上。你看这只“龟”,头、身、尾经过人工稍事雕琢,确实象极了真的乌龟。当地民间传说这块石头曾是一只“活龟”。清代重修时,白天工匠在龟形石上砌墩,至夜晚即毁圮于水,连续数日如此。后来有个风水先生道出个中原由:巨石是一只修炼成气候的龟精,每到夜间活动起来,颠落背上的石墩,自个儿溯溪流游到下游偷吃麦子,吃饱了再溜回来。也有人说龟精是公的,每夜跑去与一只母龟幽会,桥下游数百米处另有一龟石,传说即系母龟。修桥人请来法师,用“铜针黑狗血”治住这只龟精,让它从此乖乖地守护着通德桥。龟精本来吃在埔头,回来则屎放枣岭田中,故枣岭年年丰收,自龟精死后,枣岭之田便瘦了。至今日,龟石旁的水中还不时流出血似的斑斑锈渍来。
  在达埔镇东园村,有一座龟山堂,也称鳌城宫。龟山堂四周原来有一圈古城墙,现在仍有部分存留下来。据当地人讲,这里原来是溪中一座形状如龟的小岛,城墙和龟山堂正建在龟背上,形成双溪夹龟的奇景。古代因龟有甲,能捍御,所以成为常胜不败的象征。龟山堂城墙是笔者所知永春唯一的水上军事寨垒。但可惜的是,随着沧桑变化,龟山堂所处的龟岛在百多年前已逐渐与陆地连结,民居密布,很难看出龟岛的模样了。
[attachment=11333027]
  在石鼓镇仙林堂大门外,摆放着一尊大石龟。这尊龟用花岗岩雕成,全身长近一米,头、身、四足、尾等俱全,风格古拙,显得憨态可掬。虽然雕刻得不是十分的精致,且历经风雨,但其细部如眼、口、龟壳上的纹路尚清晰可辨。据当地人讲,虽然不清楚石龟雕的具体年代,但肯定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无独有偶,在东关镇溪南村,同样有一方大小、形状与此相似的石龟,龟背的纹路更为清晰,但很可惜的是该石雕已残缺三分之一。
[attachment=11333028]
  在锦斗镇的乌髻岩,其大门外台阶旁的出水口,嵌着一方雕刻着龟、蛇对望的青石,据说是元代留下来的。很多人都知道,在我国道教中有北方神玄武,即真武帝,其形象特点就是龟和蛇伴随左右。福建虽属南方,却有祀奉北方神玄武的风俗,这与福建人的祖先大多是从中原迁徙而来的有关。乌髻岩的这一方龟蛇青石雕刻,其实就是玄武神信仰的遗存。
[attachment=11333029]
  某日,笔者与朋友从湖洋镇蓬莱村沿着武陵溪旁的山路往上游漫步,行经一处溪水拐弯处,偶得当地林区守林员告之,此处原有“龟蛇把水口”的奇景。笔者赶紧近前细看,果然溪岸边有一石如龟,露出溪面一半,龟首向溪,似乎正在伸展龟鳍,悠然自得地欲从岸上游向水中,形象可谓栩栩如生。据守林员介绍,在龟石正对面的溪岸,原来另有一块细长的石头形如蛇,被当地人称为“龟蛇把水口”,但很可惜的是蛇石被不断侵袭的沙土覆盖掉了。
[attachment=11333030]
东关镇溪南村的石龟
  此外,在永春新开发的景区,如东溪大峡谷、云河谷,溪涧中分布着很多怪石,有不少就被命名为龟石。
  民俗中的“龟”
  其实,在闽南包括永春,最能体现龟文化的,是一种用糯米制成的食品,它的名字也叫做“龟”。
  闽南地区的龟崇拜习俗由来已久,可以说闽南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有龟相伴。作为食品的“龟”就是最典型的代表物品。把糯米磨成浆,拧开后,捏成又软又韧的块团为皮,用煮熟的豆类压碎,拌入糖(或盐、胡椒粉)为馅,包起来,垫以竹叶,放入蒸笼蒸熟。它的形状酷似龟,有的还用模具做成龟形或印上龟纹。以前妇女到庙里、祠堂里“乞龟”,如果得到神的允许,就把供桌上的龟带回家吃了,保佑明年添个大胖小子。如果如愿得子,要做两个更大的龟前去还愿。小孩满月时要做“满月龟”;四个月时要在小孩头上点红点,叫“点龟”,外婆家还要给小孩送去龟;小孩周岁时,家里要做“四脚龟”,外婆家也要送来“四脚龟”,寓意四脚齐全,小孩会走路了;之后一直到小孩成年(16岁),每年的生日都要敬拜床公、床母等各路保护神,其仪式也必须有龟。成人后还以龟庆贺婚礼,以龟祭祖、祭神。做大寿时,要以龟为贺,“龟鹤延年”、“龟鹤同寿”等是常用于祝寿的用语。去世后的安息之所,墓身高出地面,呈龟状,俗称“墓龟”。
  正因为龟在闽南的用途如此广泛,用来压制龟纹的“龟印”也应运而生,有瓷质的,也有木质的,大多雕刻精美,成为闽南特有的工艺品,很多明清、民国时期的老龟印成为收藏爱好者喜爱的收藏品。
  闽南人如此爱龟,龟也出现不同的制作方法。红龟粿是节庆喜事必备的,因龟皮加入少量的红色食用染料,故名。还有鼠曲龟,系摘取田埂野生的鼠曲草熬成汤汁调入龟皮,颜色深绿,柔软香甜,散发出鼠曲草特有的天然清香。清乾隆二十二年《永春州志》就有记载:“鼠曲:叶如马齿苋,有白毛,黄花。俗于清明采之,作糗,食之甜美。”这里提到的“糗”其实应该就是龟。
  在永春,最有名的龟当属榜舍龟,始创于清乾隆年间。用料十分讲究,需选用上等糯米,磨得精细,龟皮还调入少量红糖。馅则选用优质绿豆,弃其豆壳,只取豆肉,研成细末,拌入白糖及少许金桔末。龟底不用竹叶垫,而用豆浆做成的薄如轻纱的豆皮。这样做出来的榜舍龟,皮细薄柔嫩,馅香甜酥松,清凉爽口。1982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到永春视察小水电时就品尝过榜舍龟,还很感兴趣地问了名称和制作方法,赞赏它香甜可口,富有地方特色。[/size]



[/td][/tr][/table][/td][/tr][/table] [/td][/tr][/table] [/td][/tr][/table]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5


秋靖寒

ZxID:12190365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竹伊哝哝
惜福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4-12-01 0
已审。原来有这么多讲究,学习了。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