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500,#c00000,#c00000,1][tr][td][table=500,#c0504d,#c0504d,1][tr][td][table=500,#ffffff,#d99694,5][tr][td]
[b][align=center][color=#00b0f0]枸杞子 [/color][/align][/b]
[img]http://pic18.nipic.com/20111215/5817249_163402433119_2.jpg[/img]
传说在宋代某日有位在朝使者奉命离京赴兴州(今银川)等地办事,在途中见一位娇柔婀娜,满头青丝年约十六、七岁的姑娘手执竹竿,口里嘀咕唠叨着在追打一个白发苍苍、弓腰驼背80-90岁的老头,老头前躲后藏很是可怜,使者见状便下马挡住那姑娘责问:“此老者是你何人,你应尊敬老人,为何如此对待他?”那姑娘回答:“这人是我的曾孙儿。”使者惊道:“那你为何要打他呢?”答曰“家有良药他不肯服食,年纪轻轻就这样老态龙钟的,头发也白了,牙齿也掉光了,就因为这个……。所以我才要教训他。”使者好奇的问道:“你今年多少岁了?”姑娘应声说:“我今年已有372岁了!”使者听后更加惊异:忙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到高寿的呢?”姑娘说:“我没有什么神秘方法,只是常年服用了一种叫枸杞子的药,据说可以使人与天地齐寿。”使者听罢,急忙记录了下来,并称为神仙服枸杞法。
[align=center][color=#00b0f0][b]使君子 [/b][/color][/align]
[img]http://img6.makepolo.net/images/formals/img/product/815/30/553713a6c97c0dd9585814b819884c53.jpg[/img]
宋年间,潘州一带有个叫郭使君的郎中,精通医道,深得乡邻尊敬。
一天,他上山采药被一种结在藤状植物上的果实所吸引。果实形如山栀,又似诃子,去壳尝之,其味甘淡,气芳香,于是摘下一些带回家来想研究它的药性。
几天后,郭使君见这些果实未干透,怕久放发霉,就放到锅中炙炒。不一会儿,浓郁的香气弥散开来,诱得年幼的孙子嚷着要吃。使君无奈,就拣出炒熟的三枚给孙儿吃。没想到次日早晨,孙子解大便时竟排出了几条蛔虫。使君思想其缘故,莫非这果儿能驱除蛔虫?于是就又给孙子吃了八九枚。这下子可把孙儿折腾坏了,又是一个劲打嗝,又是呕吐。郎中断定是过量中毒,忙用甘草、生姜等给孙儿解了毒。几天后,他再次给孙子服食了三四枚,果然孙儿又顺利排出了几条蛔虫。这孙儿本偏食,面黄瘦弱,吃果子不仅驱了虫,而且食欲大增,身体也渐渐强壮起来。
此后,郭郎中在行医时,遇到疳积、虫积的患儿,就酌量用这种果实去医治,每获良效。人们问起这果子的名字,郎中一时想不出,最后应允了大家的叫法,取名“使君子“。
使君子是同科植物使君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主要功能是驱虫、消疳积。对蛔虫、蛲虫有良好的驱杀作用。
有毒性,勿过量。
[align=center][color=#00b0f0][b]苍术[/b][/color][/align]
[img]http://a4.att.hudong.com/21/22/300001062059132461220479871_950.jpg[/img]
许学士,是人们对宋代医道高明的大医学家许叔微的尊称。相传青年时代的叔微异常勤奋,每天攻读至深夜才上床入睡。许学士有一个睡前饮酒的习惯,大概是取民谚“睡前一口酒,能活九十九”以用酒养生之意吧!几年后,他时时感到胃中漉漉作响,胁下疼痛,饮食减少,每过十天半月还会呕吐出一些又苦又酸的胃液来。每到夏天,他的左半身不会出汗,只有右半身出汗。这到底是种什么怪病?许叔微陷入深思并四处求治。谁知遍求名医却总不见效,他心中十分苦恼。于是,许学士摒弃了“医不自治”的信条,开始自已解救自己。他对自己的病情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认为自己的病主要是由“湿阻胃”引起的。于是,他按照自己“用药在精”的一贯学术思想,选用苍术一味为主药,用苍术粉1斤,大枣15枚,生麻油半两调合制成小丸,坚持每天服用50粒。以后又逐渐增加剂量,每日服用100-200粒。服药数月后,他的怪病逐渐减轻,直至获得痊愈。
为什么一味苍术有如此效力,对于许叔微的怪病有这样奇特的治疗效果呢?原来,许叔微素嗜饮酒,伤及了脾胃,脾虚不运则水湿不化,脾与胃互为表里而致“湿阻胃”,从而出现了胃中漉漉有声和夏天左半边身躯无汗而右半边有汗及呕吐胃液等内湿症状。脾属土,土爱暖而喜芳香。苍术气味芳香,性辛、温而味苦,归脾胃二经。药证相合,气味相投。苍术为芳香之品,善能醒脾化湿,湿邪属阴之气,得温则化。许叔微辨证准确,选药精当,一味药而收神功。还要认识的是,许氏坚持长期用药,且不断加大用药剂量的方法也是有良苦用心的。他深知湿邪性粘腻而滞,不易速去。只有坚持长期服药并逐渐加大剂量,才能增加药力在体内的积蓄,最终攻克湿邪。
[align=center][b][color=#00b0f0]当归[/color][/b][/align]
[img]http://a1.att.hudong.com/14/09/01300000016998120642095219410.jpg[/img]
当归,是中医和血补血的要药,对人是百病可治,各有所归。故名当归。《本草纲目》载:“当归调血为妇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唐诗“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又不归”正应当归之名。
在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很早以前.在岷山脚下渭水源头.住着—对恩爱夫妻.男的叫荆夫、女的唤秦娘。夫妻二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不久,秦娘怀孕生子,得了产后血症,荆夫四处求医治疗,不见好转,心里着急。一天,门口来了一位老道人,声称他居住在峨嵋山下,管种百草百药.医治人间疾病,如荆夫愿去求药,秦娘之病可治。荆 夫听说能治好秦娘疾病,哪怕刀山火海也要前去。他安慰秦娘一番,当即随老道前往。经过千里跋涉,终于到了峨嵋山。这里重山叠嶂.云海绵绵,仙洞天池,奇花异香,真是个神仙境地。老道人将荆夫领到一座茅庵旁,指着一种紫杆绿叶开着葱白伞形花序的植物说:“这就是你要找的那种药,现在正在开花,要得成药,最少要三年时间,今年采籽,明年育苗,到了后年才能栽种成药.还得施肥除草.精心护理,如有疏忽,时间倍增”。
荆夫按老道的指点,披星戴月,辛勤栽务。三年过去,所栽之药有了收获,他心里非常高兴,准备回乡给秦娘治病。临行之时,拜别老道。老道人将所栽之药捆在一起,交给荆夫说:眼下秦娘病重,正盼你归,当归,当归!”当归之名即从此来。老道人边说边开得药方一剂,交给荆夫。荆夫接药,感激不尽,双膝跪地,再拜师傅:“不知此药能在吾乡栽种吗?”老道犹豫片刻说:“要种此药得有三个条件:适宜的气候.湿润肥沃的土壤,勤劳而有耐心的主人。吾观弟子家乡有此三宝,这里有少许种子送你,望能依法培植,解民疾苦。”
荆夫拜别师傅,星夜赶路,半月后回到家里,果然秦娘病已沉重,危在旦夕。他当即将所带之药如方配制,给秦娘灌服,病情立见好转.不久便痊愈。夫妻二人感激不尽,就将老道人所赠药籽依法种植,三年之后种成当归,岷山脚下,洮渭之滨,遍地栽种,异香醉人。
[align=center][color=#00b0f0][b]王不留行[/b][/color][/align]
[img]http://img7.paipaiimg.com/item-0F3908C3-176C0C16000000000401000009BB60F5.0.200x200.jpg[/img]
北方有一段歌谣说:“穿山甲,王不留,大闺女喝了顺怀流。”夸张地说出了王不留行的通乳作用。那王不留行不过是一种草的种子,怎么起了这么个怪名字呢?
传说王不留行这种药是药王邳彤发现的,经实验,具有很好的舒筋活血、通乳止痛的作用,可是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邳彤想起当年王莽、王郎曾来过这里的事。
王郎率兵追杀主公刘秀,黄昏时来到邳彤的家乡,扬言他们的主子是真正的汉室后裔,刘秀是冒充汉室的孽种,要老百姓给他们送饭送菜,并让村民腾出房子给他们住。这村里的老百性知道他们是祸乱天下的奸贼,就不搭他们的茬儿。天黑了,王郎见百性还不把饭菜送来,不由心中火起,便带人进村催要,走遍全村,家家关门锁户,没有一缕饱烟。王郎气急败坏,扬言要踏平村庄,斩尽杀绝。此时一参军进谏道:“此地青纱帐起,树草丛生,庄稼人藏在暗处,哪里去找。再说就是踏平十会村庄也解不了兵将的饥饿,不如赶紧离开此地。另作安顿,也好保存实力,追杀刘秀。”王郎听了,才传令离开了这个村庄。
邳彤想到这段历史,就给那草药起了个名字叫“王不留行”,就是这个村子不留王莽、王郎食宿,借此让人们记住“得人心得天下”的道理。
[align=center][b][color=#00b0f0]紫花地丁[/color][/b][/align]
[img]http://hua.fengqiaoju.com/up_files/2010-12/zihuadiding_zihuadiding2_1935.jpg[/img]
从前,有两位花郎,常在一起沿村讨饭,日久天长,两个人感情渐渐深厚,即结拜为兄弟。他俩白日讨饭,夜间同宿于破古庙中。一天,弟弟手指突发疔疮,疼痛难忍,红肿发亮。哥哥焦急如焚,心想若不及时诊治,手指有烂掉危险。于是,他带其弟前去寻医。离此不远有座东阳镇,有一家“济生堂”药铺,既治病又卖药,有一种自制治疗疔疮外用药。老板见是花郎讨花,就以先拿五两银子再给药为借口,将两个花郎拒之门外。无奈俩弟兄离开东阳镇,来到一片山坡地,弟弟疼痛难忍。这时,太阳快落山了,满天霞光照在山坡上,有一种紫草花在眼前耀耀生辉,哥哥顺手掐了几朵放在嘴里嚼嚼,觉得苦丝丝的,便又吐在手心里。此时弟弟的手指头火烧火燎心难受,哥哥顺手将刚刚吐出来的花瓣按在弟弟的手指头上。过了一会儿,弟弟感到手指头凉荫荫的,比刚才舒坦些了,又过了一个时辰,弟弟的手指头竟不痛了。他们又采一些带回庙中捣烂糊在手指头上,并用紫花草熬水喝了下去,安安静静地睡了一夜。第二天早晨,肿痛果然消了。过了二天后,疔疮竟奇迹的全部好了。
后来花郎就根据这种草秸梗笔直,象一根铁钉,顶头开几朵紫花的形象取了“紫花地丁”的名字。
[color=#00b0f0][b][align=center]丹参[/align][/b][/color]
[img]http://a1.att.hudong.com/50/23/01300000115459120902238779101.jpg[/img]
丹参是一味常用中药,别名红根、紫丹参、血参根等,这是因其药用的根部呈紫红色之故。此外,民间还有将其称作“丹心”的,这与流传的一个感人故事有关。
相传很久以前,东海岸边的一个渔村里住着一个叫“阿明”的青年。阿明从小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因自幼在风浪中长大,练就了一身好水性,人称“小蛟龙”。有一年,阿明的母亲患了妇科病,经常崩漏下血,请了很多大夫,都未治愈,阿明甚是一筹莫展。正当此时,有人说东海中有个无名岛,岛上生长着一种花开紫蓝色、根呈红色的药草,以这种药草的根煎汤内服,就能治愈其母亲的病。阿明听后,喜出望外,便决定去无名岛采药。村里的人听说后,都为阿明捏着一把汗,因为去无名岛的海路不但暗礁林立,而且水流湍急,欲上岛者十有九死,犹过“鬼门关”。但病不宜迟,阿明救母心切,毅然决定出海上岛采药。
第二天,阿明就驾船出海了。他凭着高超的水性,绕过了一个个暗礁,冲过了一个个激流险滩,终于闯过“鬼门关”、顺利登上了无名岛。上岸后,他四处寻找那种开着紫蓝色花、根是红色的药草。每找到一棵,便赶快挖出其根,不一会儿就挖了一大捆。返回渔村后,阿明每日按时侍奉母亲服药,母亲的病很快就痊愈了。
村里人对阿明冒死采药为母治病的事,非常敬佩。都说这种药草凝结了阿明的一片丹心,便给这种根红的药草取名“丹心”。后来在流传过程中,取其谐音就变成“丹参”了。
[align=center][color=#00b0f0][b]白花蛇舌草[/b][/color][/align]
[img]http://img.tjkximg.com/image/2011-03/05/06/240732822918.jpg[/img]
从前,有一位名医,被邀去为一位重病人诊治。病人胸背憋痛,低热羁缠,咯吐秽脓,众医不效。名医诊病阅方,一时找不到恰当的治疗方法。疲乏间名医伏案小盹,忽见一位白衣女子飘然而至,说:“此君乃是大好人,乐善怀仁,惠及生物,见有捕蛇者,他即买下放生,先生务必精心施治,救他一命。”名医向白衣女讨教良方,白衣女说:“请随我来。”他随白衣女来到户外,白衣女却飘然而去,在白衣女所站的地方却有一条白花蛇,蛇舌伸吐处化作丛丛小草。正惊奇间,名医被脚步声惊醒,原是病人家属来请先生用饭。名医说:“且慢,请随我来。”名医和病人家属来到户外,果见埂坎边长着许多梦中所见的那种开着小白花的纤纤小草。于是便采了些,嘱即煎服。病人服 后果然觉得胸宽了许多。次日连服逾斤,病便痊愈。名医查遍当时的历代本草,也未查出这种小草属于何药。
他感而吟诗:“白花蛇舌草纤纤,伏地盘桓农舍边,自古好心多善报,灵虫感德药流传。”
[align=center][b][color=#00b0f0]七叶一枝花[/color][/b][/align]
[img]http://a3.att.hudong.com/27/97/01200000011727115969772381827.jpg[/img]
七叶一枝花是一味清热解毒的草药,药用历史悠久,向来被誉为蛇伤痈疽圣药。
据传,这味草药的名字缘于一则神话故事。很久以前,浙江天日山区住着一个青年叫沈见山,父母早逝,又无兄弟姐妹,靠上山砍柴为生。一天,他在砍柴时,草丛中忽然窜出一条毒蛇,还未及躲避,他的小腿就被蛇狠狠咬了一口。不一会儿,他就昏迷在地,不省人事。说来也巧,这时天上的七仙女正好脚踏彩云来天目山天池里洗澡,看到了昏倒的沈见山,便动了恻隐同情之心,她们将他围成一圈,纷纷取出随身携带的罗帕盖在他的伤口四面。更巧的是,王母娘娘这时也驾祥云到此,看到了青年、伤口和女儿们的罗帕,明白了一切,于是随手拔下头上的碧玉簪,放在7块罗帕的中央。或许是伤口得到了罗帕和碧玉簪的仙气,蛇毒很快就消散了,沈见山竟徐徐清醒过来。清醒后的一瞬间,他只听“嗖”地一阵风响,罗帕和碧玉簪一起落在了地上,即刻变成了7片翠叶托着一朵金花的野草。他惊呆了,仿佛刚做了一场梦,又看看自己的小腿,了无伤痕。最后他想明白了,是这好看的野草救了自己的蛇伤。于是,下山后,他给村民们反复讲述被蛇咬伤后获救的奇异经过,并带村民上山认药。村民们推测说,这药草蕴含有仙气,能克蛇毒妖魔云云,故而每遇有蛇咬伤患者,都采挖此药,并获神效。当大家好奇地询问药草的名字时,沈见山想了想说:“七叶一枝花。”
[align=center][b][color=#00b0f0]浮小麦[/color][/b][/align]
[img]http://ewebimg.zgny.com.cn/20090828155308375.jpg[/img]
宋代太平兴国年间,京城名医王怀隐,有一天雨后放晴,便到后院查看晾晒的中药材,发现新购进一堆小麦,便问伙计:“这些又瘦又空的蛀小麦,何人送来?”伙计回答:“是城南张大户送来的。”他正欲说什么,忽见来了一位急症病人,那病人的丈夫对王怀隐恳求说:“王先生,我娘子近来不知何故,常常发怒,有时哭笑无常,整日心神不宁,有时甚至还伤人毁物,真有点怕人,今请先生施恩,为她除病驱邪!”
王怀隐切了切那妇人的脉,又问了几句病情,捋须笑道:“不必惊恐,此乃妇女脏躁症也。”言毕,信手开了一方,上书:甘草、小麦、大枣三味药,意用汉末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良方“甘麦大枣汤”,治疗妇女更年期出现的精神与心理方面的症状。那汉子持药扶病妇临行时,又补充一句病情:“先生,我差点忘了,她还常常夜间出汗,汗液常湿透衣衫呢。”王怀隐点头答道:“嗯,知道了,先治好脏躁症再说吧
五日后,那妇人偕丈夫乐滋滋地来拜谢王怀隐,感激地说:“先生救苦救难的大德,我们夫妇终生难忘。真是药到病除,不愧为杏林名医呀!”王怀隐关切地问:“今天再来治盗汗症?”那妇人笑道:“不必了,已一并痊愈了。”王怀隐暗自思忖,难道甘麦大枣汤也有止盗汗的作用?后来,他有意以此方又治了几个盗汗症病人,由于是用的成熟饱满的小麦,结果均不见效,他大惑不解,于是查阅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想寻求答案。正当这时,店堂小伙计与张大户的争吵声惊动了王怀隐。伙计手握一把张大户送来的小麦说:“这样的小麦我怎能收?你别以为做药就可以将就些,这瘪麦子你拿回去吧!”王怀隐听罢,忆起上次那妇人所用的小麦就是张大户送来的瘪麦子,于是即忙上前道:“张老兄,你这麦子是……”未等先生说完,张大户便红着脸诉出了实情:“这是漂浮在水面上的麦子,我舍不得丢弃,我估计治病用大概可以吧,因此送来了。”王怀隐听罢,从中似乎悟出了什么,便吩咐伙计:“暂且收下吧,另放一处,并注明‘浮小麦’三个字。”
后来,王怀隐用浮小麦试治盗汗、虚汗症,果然治一个好一个,便逐渐认识到浮小麦的功效。太平兴国三年,他与同道好友王祜、郑奇、陈昭遇潜心研究张仲景的医著,合编成《太平圣惠方》一方,并将浮小麦的功效记入该书。
从此,“浮小麦”一药便流行于世,并为历代医家治用至今。
[align=center][b][color=#00b0f0]荆三棱[/color][/b][/align]
[img]http://file.youboy.com/a/99/8/88/8/10570308.jpg[/img]
荆三棱又称三棱,是一味很强的软坚散结(消除肿块)药。传说古时候一位工人,因肚子长了个瘤,偶尔就会发作疼痛,他因为没有接受治疗,最后瘤愈长愈大,终于没救了。他在临终之前交代家人,在他死后一定要替他将这个瘤取出再下葬。
不久这个工人死了,家人按照遗嘱请人为他开腹,果然在肚子里发现一个比拳头还大的硬块,质地坚硬,就像石头一样,表面还有一层层的纹理,呈现出五彩颜色,非常特别,家人惊讶之余决定将它做成一只刀柄,并保留下来。
几年后的一天,工人的儿子准备上山工作,心血来潮带着这把刀一起上山除草,砍呀砍,就在砍到一株荆三棱的根部时,根皮擦过刀柄,坚硬的刀柄竟被刮出深深一道沟痕!他觉得很奇怪,但还是继续工作,后来刀柄逐渐软化,不一会儿工夫,整个刀柄竟化成一摊水!
[align=center][b][color=#00b0f0]佛手[/color][/b][/align]
[img]http://www.zxcoo.com/uploadfile/2011/0915/20110915055734321.jpg[/img]
很早以前,金华罗店一座高山下,住著母子二人。母亲年老久病,终日双手抱胸,自觉胸腹胀闷不舒。儿子为了给母亲治病,四处求医无效。一天夜里,儿子梦见一位美丽的仙女,赐给他一只犹如仙女手样的果子,经母亲一闻,病就好了。可是,醒来一看,母亲病情依旧,原来那是一场梦。于是,儿子下决心要找到梦中见到的那种果子。经过多少天的翻山越岭,当他坐在岩石上歇息时,突然看见一只美丽的仙鹤,一边舞一边歌:“金华山上有金果,金果能救你老母。明晚子时山门口,大好时机莫错过。”
第二天午夜,儿子爬上金华山顶的山门,只见金花遍地,金果满枝,金光耀眼。一位美丽的女子飘然而来,儿子定睛一看,正是梦中所见的仙女。 仙女说道:“你的孝心感人,今送你天橘一只,可治好你母亲的病。”儿子感激不禁,恳求仙女再赐给他一棵天橘苗,以便母亲天天能闻到天橘之香,永解病痛。
仙女满足了他的要求。儿子回来后,将天橘给母亲服用,母亲胸腹胀闷的症状很快就消失了。仙女赐给的天橘苗经过辛勤培植,很快地传遍了整个山村,给更多的人享用。乡亲们认为,这位仙女就是救世观音,天橘象观音的玉手,因此称之为“佛手”。
(《本草纲目》中对“佛手”有这样的描述:“虽味短而香芬大胜,置笥中,则数日香不歇。寄至北方,人甚贵重。古作五和糁用之。”“其味(指舌尝)不甚佳而清香袭人。南人雕镂花鸟,作蜜煎(饯)果食置于几案,可供玩赏。若安芋片于蒂而以湿纸围护,经久不瘪。”佛手味辛、苦、性温,具有理气和中,疏肝解郁,燥湿化痰之功效。)
[align=center][b][color=#00b0f0]雷公藤[/color][/b][/align]
[img]http://a2.att.hudong.com/06/47/01300000121401121359477395416.jpg[/img]
相传“神农尝百草,死于断肠草”。几千年来,人们对于神农的献身精神,充满了敬佩和惋惜之情。而这个传说给“断肠草”也抹上神秘的色彩。
蒲松龄的名著《聊斋志异》中,有篇关于“水莽草”的故事。讲述一个姓祝的书生,路途口渴,巧遇卖茶美丽少女,买茶一杯饮下,顿时腹痛难忍,中毒身亡。原来此茶是用水莽草泡的。祝生死后,变成了“水莽鬼”。但他不肯找“替身”害人,反而救助了许多中毒之人。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记载:“莽草,又称芒草,鼠草。此物有毒,食之令人迷罔,故名。”生长在滇南者花红,呼为火把花;生长在岳阳者谓之黄藤。如入人畜腹内,即粘肠上,半日黑烂,又名“烂肠草”。
湖南岳阳有座“黄藤岭”,漫山遍野长著雷公藤。当地人轻生时,只需服下六、七枝雷公藤的嫩芽,就魂归西天。十几年前,有位被麻风病折磨得痛不欲生的青年,特地找到此山,采了一把雷公藤,煎服一碗,想以此了结生命。不料服后上吐下泄,昏睡了一天,不但没有死,反而全身轻快,病痛去了大半。这个“绝处逢生”的故事传到某麻风病防治院,医生因此受到启发,于是试用雷公藤煎剂内服治疗麻风病,获得成功。
[align=center][b][color=#00b0f0]月季花[/color][/b][/align]
[img]http://pic21.nipic.com/20120517/294739_200238570000_2.jpg[/img]
传说很久以前,神农山下有一高姓人家,家有一女名叫玉兰,年方18,温柔沉静,很多公子王孙前来求亲,玉兰都不同意。因为她有一老母,终年咳嗽、咯血,多方用药,全无疗效。无奈之下,玉兰背着父母,张榜求医:“治好吾母病者,小女以身相许。”有一位叫长春的青年揭榜献方。玉兰母服其药,果然康复。玉兰不负前约,与长春结为百年之好。洞房花烛之夜,玉兰询问什么神方如此灵验,长春回答说:“月季月季,清咳良剂。此乃祖传秘方:冰糖与月季花合炖,乃清咳止血神汤,专治妇人病。”玉兰点头记在心里。
[align=center][b][color=#00b0f0]蛇床子[/color][/b][/align]
[img]http://160561.htmlww.zgycsc.com/affix/salebuy/2011/6_25/80388_6085SDC10903.JPG[/img]
古时候,中原有一个村庄,村庄上的人们勤于耕作,自给自足,日子倒也过得和和美美。可有一天,村上忽然流行一种怪病,患者全身长着鸡皮疙瘩,瘙痒无比,直抓得鲜血淋淋、体无完肤才瘙痒暂缓。此病还有很强的传染性,没几天,村人就大多染病。村医束手无策,外地医生不敢前来,全村人只好任由病魔肆虐。
一天,一位周游四方、行善积德的老和尚闻讯前来。细心诊察之后,老和尚对村人说:“离本地百余里外有一个小岛,岛上长着一种叶子如羽毛、花开如雨伞的草药,如用其种子煎水沐浴,即可治好本病。但听说岛上满是毒蛇,且蛇还喜欢躺此药上为窝,很难采到此药。”
大家惊喜之余,不禁叹息唏嘘。有两位血气方刚的小伙子驾船出海,但却是有去无回。为此,村人打消了蛇口采药的念头。最后,有一位被瘙痒折磨得死去活来、抓破皮肉露出骨头、伤口流脓的壮年汉子,咬咬牙道:“去也是死!不去也是死!还不如前去一搏!即使不为自已,为了乡亲,我也要把药采回来!”
他背上包裹,驾船出海。但他没有马上前往蛇岛,而是先四处寻找治蛇高手。一天晚上,他走到海边一座寺院歇息,老和尚告诉他:“医圣神农走遍华夏尝遍百草,据说他不久前曾前往那岛取过蛇胆配药。你不妨去问问他有什么治蛇之法。”壮年汉子四处寻找神农,一连找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在波浪滔滔的黄海边找到他。神农被他不畏艰险采药救人之心所动,毫无保留地告诉他:“毒蛇惧怕雄黄酒。你可于端午节这天午时上岛,见蛇即挥洒雄黄酒,毒蛇闻之就不会动了,那药任由你采。”说罢,赠给壮年汉子雄黄和黄酒。壮年汉子谢过神农,带上雄黄和黄酒前往蛇岛,等到端午节那天正午靠岸上岛。但见岛上触目皆蛇,大大小小花花绿绿的,令人毛骨悚然。壮年汉子见蛇便挥洒雄黄酒。毒蛇闻之,果然渐渐地盘在地上不动了,好似死了一般。壮年汉子迅速从一条条蛇身底下挖出许多草药,凯旋而归。
乡亲们热烈欢迎降蛇采药英雄归来。英雄把草药分给大家,大家采摘草药种子煎水洗澡,不久全部病愈,他们还把用剩的药种在屋前、屋后、田边和路旁备用。神农闻讯前来,把这种草药带回去仔细研究。发现这种草药性味辛、苦、温,具有祛风、燥湿、杀虫、止痒和补肾的功效,于是神农广泛把它用于皮肤湿疹、癣疥疮毒和阴痒带下等症的治疗。因为这种药最初是从毒蛇身子底下采来的,所以大家便叫它为“蛇床”,而“蛇床”的种子自然而然地叫做“蛇床子”了。
[align=center][color=#00b0f0][b]莱菔子(萝卜子)[/b][/color][/align]
[img]http://www.zcyzcy.com/pic/20121207123851390.jpg[/img]
[align=center](一)[/align]
清朝年间,苏州府有位姓杨的富家公子,年已三十多岁,仍然沉溺于声色犬马,不务正业。
有一次,这个杨公子为了嫖妓,偷着花了家里一千两银子,被父亲发觉后挨了一顿责骂。他本来就身体虚弱,精神受了刺激后竟病倒了。一开始像是伤寒,后来渐渐地神志昏迷,卧床不起。其父请来一位医生,诊视之后,认为是纯虚之证,只有大补一法,每日用人参三钱。
谁知愈补痰火愈结,最后竟身强如尸,皮下还大大小小地生了上千个痰核。家里人都以为他不行了,已开始哭哭啼啼地准备后事。
这时,有一位邻居对其父说:“叶天士是当今名医,住处离这儿也不算远,何不请他来看看,或许还有一线希望。”其父一听,心想也对,反正死马当着活马治,于是立即派人去请。
叶天士诊视之后,忍不住放声大笑起来。那些围在四周的亲属都吃了一惊,顿时止住哭声,朝他观望。
叶天士说道:“你们哭哭啼啼地准备后事,都以为病人无救了是不是?你们拿来大板,重打他几十下,他都死不了。”
其父一听叶天士出言不逊,大不以为然,当即对他说:“我这个儿子自得病后,光吃人参就花了一千两银子。你要是能治好他的病,我就再拿出一千两银子作谢酬。”
叶天士摇摇头,说道:“这样一大笔银子,能让别人动心,对我却动不了心。再说,我自从行医以来,还没有收受过这么丰厚的诊金,咱们还是先治病人要紧。”说罢,便开了一张方子,上面都是些清火安神之类的普通药。然后,又留下些自带的药末,叫病人一起服用。
病人服药之后,三天就能讲话了,五天便坐了起来,一个月便行动自如了。
其时,正值杨家花园里的牡丹花盛开,全家人会同亲友饮酒赏花,以庆贺公子病体的康复。叶天士此时刚好出诊路过此处,顺便来看看杨公子病本恢复得如何,大家便邀其入席,少不了一番感谢之辞。
叶天士杯酒下肚后,对其父说道:“令郎服了一千两银子的人参差点儿送了命,吃了我带的那种药末转危为安,少说也得把药的本钱还给我吧!”
其父连忙点头称是,说道:“那天一时疏忽,未能付给药金,这当然是少不了的,还请先生说个数目。”
叶天士回答道:“增病人参,价值千两,去病药末,自当倍之——不多不少,二千两银子!”
其父一听,顿时面露难色。在座的其他人也都面面相觑,一言不发。
叶天士突然又放声大笑起来,说道:“不要害怕,不要害怕!我就以实相告吧——那药末是我花八文钱买来的萝卜籽(中药名“莱菔子”)研成的。”大家这才知道叶先生方才是故意开的玩笑,便也一齐大笑起来。
[align=center](二)[/align]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因外患内忧,政务繁忙,劳累过度,以至卧床不起。御医们可慌了手脚,急忙会诊研究,按照“北则补”的原则,在膳食中倍加营养滋补之品,反而觉得眩晕眼花,不思饮食,怒火一来就流鼻血。
御医们吓得惶恐不安,苦无良方,有的虽已看出“富贵”的病因,但又不敢冒然越出皇宫“太平”方的范围,去冒风险,最后一致同意“出皇榜”, 有个江湖郎中见到告示后,便揭榜进宫。在给西太后诊脉后,他不慌不忙地从药袋里取出三钱莱菔子,研成细末,再加入一点面粉,用茶水调和均匀,然后搓揉成三个丸子,让太后一日三次,每次1丸服下。
西太后一丸下去,鼻血就止住了;二丸下去,眩晕也除了;三丸末了,太后诸恙已平,食欲顿开,西太后加倍赏赐了郎中。郎中高兴地出了宫门,感慨之余,遂立传作诗曰:“莱菔虽小有奇功,一朝出马显神威,代参消滞通肠胃,太后御医赞美名。”
[align=center][b][color=#00b0f0]密陀僧(氧化铅)[/color][/b][/align]
[img]http://pic.baike.soso.com/p/20111011/20111011192750-693137802.jpg[/img]
在中岳嵩山中,有一樵夫,一日进山砍柴,忽遇一只恶狼向他扑来,好在他眼急腿快,拼命奔走,方才免为狼食。但因惊吓俘度,回家后得一怪病,失音不能言语,多天难愈。
一日,遇一僧人路过,自称能治此病。那僧人取出一块似铜非铜、似金非金的东西,研末后让樵夫用茶水调服。樵夫服药后,很快便感觉浑身轻松,失音不语的症状随即消失。樵夫向那僧人询问药物的名药,那僧人并不作答,只是连声念起“阿密陀佛!阿密陀佛!”
后来,那樵夫在一家银匠家里发现炼银炉炉底的残渣很象那僧人给他治病的药,便也试着给人治病,果然也有效果,别人问他这药的名字,他一时无言以对,因想起僧人给他治病时口念“密陀”,便灵机一动,说这药名叫“密陀僧”。
[align=center][b][color=#00b0f0]紫苏[/color][/b][/align]
[img]http://pic23.nipic.com/20120808/9028634_201604612000_2.jpg[/img]
九九重阳节。华佗带着徒弟到镇上一个酒铺里饮酒。只见几个少年在比赛吃螃蟹。他们狂嚼大吃,蟹壳堆成一座小塔。华佗想,这伙少年无知,螃蟹性寒,吃多了会生病。他便上前好言相劝。那伙少年吃得正来劲,哪听得进华佗的良言!一个少年还讽刺说:“老头儿,你是不是眼馋了,我掰一块给你尝尝。”华佗气愤地叹了两声,便回身对酒店老板说:“不能再卖给他们了,吃多了会出人命的。”
酒店老板正想从那伙少年身上多赚些钱,那里听得华佗的话?把脸一沉,说:“就是出了事也不关你的事,你少管闲事,别搅了我的生意!”
华佗叹息一声,只好坐下来吃自己的酒。
哪知过了一个时辰,那伙少年忽然都喊肚子疼,有的疼得额上冒汗珠,喊爹喊妈地直叫;有的捧着肚子在地上翻滚。酒店老板吓坏了,忙问:“怎么啦,得了什么病?”
“唉,是不是这螃蟹有毒?劳您去请个大夫来给我们看看吧。”
这时,华佗在旁边说话了:“我就是大夫,我知道你们得的什么病。”少年们都很惊奇:原来这老头是个大夫!想到刚才自己的失礼,不好开口求救。但除了这条道无路可走,只好放下架子向老人央求:“大夫,刚才是我们的不是,冒犯了先生,请您大人不记小人过,发发善心,救救我们吧。你要多少钱都好说。”
华佗说:“我不要钱。”
“那你要别的也行。”
“我要你们允许一件事!”
“别说一件,一千件,一万件都行。你快说是什么事吧?”
“今后一定要尊重老人,服从老人的劝告,再不准胡闹!”
“一定,一定。你快救命!”
华佗回答道:“别着急,稍等一等,我去取药来给你们治。”
华佗和徒弟出了酒店,徒弟以为是回家取药,便说:“师傅不用您操劳了,告诉我取什么药,我自个去取吧。”
“不用回家,就在这酒店外的洼地里采些紫草叶给他们吃。”
华佗和徒弟很快从洼地里采回一抱紫草叶,请酒店老板熬了几碗汤,叫少年们服用后,不一会儿,肚子不疼了。他们可乐了,再三向华佗表示感谢,各自回家了,并到处向人们讲华佗医道如何高明。
华佗又对老板说:“好险呵!差点闹出人命。你以后千万不要光顾赚钱,不管别人性命!”
酒店老板连连点头称是。
出了酒店, 徒弟心里迷惑,问道:“老师,您可从没有用紫草治过病,您怎么知道紫草能治吃螃蟹中毒的病?是哪本书上这样写的?”
华佗道:“书上没有讲过,难道你忘了?前不久我们不是看到水獭吃紫草叶治病的情况吗?”
那年夏天,华佗带着徒弟在一条河边采药。忽听河湾里哗哗啦啦水响,掀起一层层波浪。一看,原来是一只水獭逮住了一条大鱼。水獭把大鱼叼到岸边。嚼吃了好一阵,把大鱼连鳞带骨通通吞进肚里,肚皮撑得象鼓一样。水獭撑得难受极了,一会儿在水边躺,一会儿往岸上窜,一会儿躺着不动,一会儿翻滚折腾。后来,只见水獭爬到岸边一块紫草地边,吃了些紫草叶,又爬了几圈,跳跳蹦蹦地回到了河边,一会儿便舒坦自如地游走了。
看到这个情景,徒弟只是感到有趣,华佗的脑子里却产生出疑问:为什么水獭吃了紫草就逐渐舒适了呢?
华佗对徒弟说:“鱼属凉性,紫草属温性。今天少年们吃的螃蟹也是凉性,我用紫草来解毒,这是向水獭学的。”
徒弟听了老师的述说,心里顿时开了窍,更加佩服老师的高明,也知道了增长才干和学问的决窍。
此后,华佗把紫草的茎叶制成丸、散。给人治病中,又发现这种药还具有表散功能,可以益脾、宣肺、利气、化痰、止咳的作用。
本来,因为这种药草是紫色的,吃到腹中很舒适。所以,华佗给他取名叫“紫舒”。可不知怎的,后来人们又把它叫作“紫苏”了--大概是音近的缘故,弄混了吧。
[align=center][b][color=#00b0f0]刘寄奴[/color][/b][/align]
[img]http://img.yineitong.com/space/200912/25/405946_1261714601G608.jpg[/img]
传说汉武帝刘彻过长坪,见路边一大蟒,当即用箭射之,蟒负伤而逃。第二天他在射蟒处看见许多青衣童子在捣药。武帝问何故捣药,童子说,昨天我主为刘寄奴射伤,命令我等在此捣药治之。武帝问,你主何人?皆不答。武帝大声呵斥,童子纷纷逃窜,一时全无踪影。武帝将所捣之药传于世人,皆不熟悉,便将此药名为“刘寄奴”,成为后世治疗金疮之奇药。
长虫坪的蟒蛇大概是条热衷于功名的蟒蛇,被汉高祖射伤之后并未偃旗息鼓,吸取教训,以后刘秀兵败奔走秦岭,走到大蟒河又被它拦住去路,刘秀惊得跌下马来,盛怒之下拔出剑来插在河心石头上,将蟒刺死。大蟒委委屈曲地缠到剑上越缠越紧,越缠越紧,生生地将自己斩为十八段。蟒蛇的血把河心的石头染红了,蟒蛇的身体被水冲到十五里外的山涧凝固成石头,是为龙骨峡。是夜,大蟒给刘秀托梦说,我缠住你并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向你讨个封号,你却将我杀了,这个代价你是要偿还的。于是就有了后来王莽纂位一十八年的传说……王莽政权从头到了算起来没有一十八年,但是跟传说就算不得这个细帐了。
(刘寄奴,为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野生于山坡、树林下。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等地。采集加工时间:8月开花时,连根拔起,晒干,供药用。)
[b][color=#00b0f0][align=center]马齿苋[/align][/color][/b]
[img]http://www.fpcn.net/fpcn/upimg/cztb314.JPG[/img]
马齿苋,老百姓叫“马齿菜”,原来只作为野菜食用,后来才逐渐成为中药的。
据说古时豫西地区有个郎中,因医术精湛,“刮富济贫”而闻名乡里。邻居有一位小伙子,很想向郎中学一手,可无从开口,因此经常于深夜在郎中窗外偷听。有天夜里,听见断断续续的声音:“马齿菜治痢多了,要多收些钱......”,“马齿菜还能治痢疾!”他终于学得了一个妙方。
其实,老郎中讲的这话是教儿子行医作人的道理。村里有个名叫刘寨的财主,横行乡里,乡亲们恨之入骨。因其一脸麻子,所以外号“麻子寨”。这天,老郎中对儿子说的话是:“麻子寨吃利多啦,看病要多收些钱......”。邻居的那位小伙子因一门心思想“药方”、“治病”,便听走了调,也无意中发现了一种经济、实用、有效的治痢良药。
[b][color=#00b0f0][align=center]淫羊藿[/align][/color][/b]
[img]http://pic.baike.soso.com/p/20090916/bki-20090916063339-1218152505.jpg[/img]
在中药里,有一味强阳补肾的中药———淫羊藿。相传,这个名字的得来和入药还颇有一番不同寻常的经历呢!
据记载,南北朝时的著名医学家陶弘景是个业精于勤、对中医药具有执着追求的人。一日采药途中,他忽听一位老羊倌对旁人说:有种生长在树林灌木丛中的怪草,叶青,状似杏叶,一根数茎,高达一、二尺。公羊啃吃以后,阴茎极易勃起,与母羊交配次数也明显增多,而且阳具长时间坚挺不痿。谁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陶弘景暗自思忖:这很可能就是一味还没被发掘的补肾良药。于是,他不耻下问,虚心向羊倌实地请教,又经过反复验证,果然证实这野草的强阳作用不同凡响。后将此药载入药典,并由此得名“淫羊藿”。
[b][color=#00b0f0][align=center]牵牛子[/align][/color][/b]
[img]http://www.qc99.com/yiyao/UploadFiles_7250/200911/20091124170441407.jpg[/img]
从前,在黑丑山下住着一家姓王的人家,家中只有两口人,男的叫王安,两人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一家人和和美美。
突然,有一天王安下田耕作归来,觉得自己两腿发沉,第二天竟然卧床不起,妻子望着丈夫满身水肿,腹部肿胀,心中痛苦无比。虽四处求医,也没有治好丈夫的病。一日,有一个牵牛娃从王家门前经过,见一向辛勤劳作的王大伯躺在床上呻吟,忙问:“伯母,大伯怎么躺下了?“王氏回答说:“你大伯患了水肿,腹胀病,不能下地了。”牵牛娃说:“这好办,我去采些药来试试!”说着,牵牛娃一溜烟跑到山上,采了好多瓜瓣形的黑色颗粒的花籽来,递给王安:“大伯,你用这花籽熬药喝看看效果咋样?”
王安的妻子半信半疑地接过这一大包花籽。每天熬两碗汤药喝两次。喝了不到一个月,满身水肿消退,腹胀消失,两腿也活动自如能下地走路了。又过了几天,竟能下田地耕作了,王安和妻子都很惊奇,又采集了几大包这种花籽,服用了一段时间后,各种症状全部消失,病人痊愈了。后来,王安找到牵牛娃问:“你给我采的那种花籽叫什么名字?“牵牛娃摇摇头说:“我也不知道。”王安牵着牛来到花丛鞠躬表示谢意,牵牛娃在旁边见了,便说:“这种花就起名叫牵牛花吧,我采的花籽就叫牵牛子得了”于是牵牛子的名字就这样传下来了。
歌曰:牵牛苦寒,利水消肿,盅胀痃癖,散滞除壅。
[align=center][color=#00b0f0][b]百合[/b][/color][/align]
[img]http://pic14.nipic.com/20110610/3329727_164859948000_2.jpg[/img]
相传,曾经有一伙海盗打劫一个渔村,除把渔民家里的金银财宝和粮食衣物抢劫一空外,还把许多妇女和儿童挟持走,带到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孤岛上。
由于孤岛上没有船只,所以妇女和儿童都没法逃跑。过了几天,海盗又出海打劫。然而,在海盗出海后,海上突然刮起了台风,把海盗的贼船打翻了,海盗们一个个都葬身海底。守在孤岛上的妇女儿童得到了暂时的解脱,但半个月之后,海盗抢来的粮食便被他们吃完了。面对茫茫无际的大海,既没有船只来救援,又没法给村里人送个信来接应,他们只得等待着,并挖些野菜,采点野果,在岸边捡点鱼虾来充饥。有一次,他们挖来一种草根,圆圆的,像大蒜一样,根块肉厚肥实,便把它洗干净,放到锅里煮熟,一品尝,还有点香甜味,大家随即饱饱地吃了一顿。此后,他们就一直采挖这种草根来充饥。
一天,他们发现有只船来到孤岛,妇女和儿童都异常高兴,他们把被海盗劫持的经历对船上的采药人讲了一遍。采药人甚表同情,并惊奇地问道:“岛上没有粮食,这么长的时间,你们吃什么呢?”领头的妇女说:“开始我们吃粮食,后来又挖一种草根吃,像大蒜一样,又甜又香,又能当饭吃,我们就是靠它熬过来的。”采药人一听,又看见船上的儿童都吃得胖乎乎的,妇女们也满脸丰盈红润,便断定这是一种有营养的药草,于是,挖了些这种草根带回去种植。经过验证,此草茎块能够润肺止咳、清心安神,药效还真的不小呢!至于这种药草叫什么名字,还没人知道,因考虑到遇难的妇女儿童正好是一百人,此药是他们百人合力共同采挖品尝后才发现的,所以,采药人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百合“。从此,“百合”这个名字便一直沿用了下来。
[align=center][b][color=#00b0f0]辛夷花[/color][/b][/align]
[img]http://www.xzlvyou.net/admin/oledit/pic/2009819/200981914132624.jpg[/img]
辛夷花为木兰科落叶灌木木兰的干燥花蕾,味辛性温,入肺胃经,能通鼻窍,散风寒,治鼻渊头痛、风寒感冒。说起来,辛夷花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姓秦的秀才,得了鼻孔流脓水的病,经常鼻塞不通,浊涕常流,腥臭难闻,连自己得妻子儿女都回避他。他求了不少名医,用过不少药物,总不见好转,内心非常苦恼,于是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一日,他在一棵古树下准备自缢,被一个过路的樵夫救下。问明缘由后,樵夫告诉他说:“此山中有一种药可治此病。”秦秀才忙问药名,并拿出银两酬谢。樵夫笑笑说:“老夫认柴不认药,救人一命值几何?心诚意肯香扑面,活命自不惧坎坷”.着用手往深山一指,就走了。
秦秀才按照樵夫的指点,攀缘到深山中寻找,终于发现一种花树,叶茂花大,香气四溢。他采了一些花蕾,煎水连服数天,果真痊愈。他高兴异常,又采了一些种子。精心种在自家院子里,以此树的花为得此病的人医治,皆得奇效。有人问他这药何名?他想了想,觉得这药是樵夫暗言指点,自己意会所得,就叫“心意花“吧。天长日久,就成了后世的“辛夷花”了。
[align=center][color=#00b0f0][b]益母草[/b][/color][/align]
[img]http://3984.zgycsc.com3984.zgycsc.com/affix/salebuy/2011/11_45/273121_4954IMAG0024.JPG[/img]
夏商时,有一贫妇李氏,在生孩子时留下淤血腹痛之症,她的儿子都长成大人了,可她的病始终没有治好,体质越来越虚弱。大儿子劝她求医治疗,李氏伤心地说:“咱们连隔夜粮都没有了,哪有钱治病呢?”
一天,大儿子想出了一个办法后便急匆匆走出门去。他在十多里之外找到一位采药人,诉说了自己母亲的病苦。那采药人一听喜上眉梢,说:“你母亲的病我能治好,但需纹银十两,大米二十斗。”大儿子忙说:“钱粮都不成问题,只要你能治好我母亲的病,报酬好说。”大儿子问:“那你什么时候采药呢?”采药人却说:“这个你就别问了,明天早晨你带着钱粮来取药便是了”
这天刚刚接近黄昏之时,那采药人便扛着锄头,背着药篓悄悄地进了山。李氏的大儿子也蹑手蹑脚地跟在采药人的后面,见采药人在一个山坡上停下来,挖了两把草,就急忙走了。李氏的大儿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立即找到那采药人挖药的地方,借着月光,看到的竟是一种叶子呈手掌状,开着淡红色花和淡紫色花的草。他赶紧将自己带来的口袋打开,用手挖了很多这种草,连夜回家去给母亲煎汤喝,七天后,疗效大显,母亲不像以前那么腹痛了,再喝七天后,淤血也不见了。后来,李氏的大儿子就用这种草药给很多妇女治好了病,人们给这种草起了个名字叫“益母草”。
歌曰:益母草苦,妇科为主,产后胎前,生新祛淤。
[b][color=#00b0f0][align=center]龙眼[/align][/color][/b]
[img]http://a2.att.hudong.com/86/26/01300001180531130322263485355.jpg[/img]
龙眼是中医传统补药,因其含有丰富的营养,对虚劳赢弱、失眠健忘等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在我国民间关于龙眼治病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江南某地有一个钱员外,本人家有粮田千顷,家财万贯,但美中不足的是年过半百膝下无子。钱员外连取三房妻室,总算在53岁时得了个儿子。晚年得子,合家欢喜,取名钱福禄,视为宝贝。小福禄娇生惯养,长得又瘦又矮,10岁的他看上去仍像四五岁,这下可急坏了钱员外。
钱员外有位通晓医药的远房亲戚王夫人,她见福禄这般模样,就对钱员外说:“少爷乃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过于娇贵,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若要强身健体,非吃龙眼不可”王夫人并讲了有关龙眼来历的传说。在哪吒闹海那年月,哪吒打死了东海龙王的三太子,还挖了龙眼。这时正好有个叫海子的穷孩子生病,哪吒便把龙眼让他吃了。海子吃了龙眼之后病好了,长成彪形大汉,活了一百多岁。海子死后,他的坟上长出一棵树,树上结满了像龙眼一样的果子。人们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果子,呀!太好吃了,真是香甜可口。穷孩子吃了这种果子不但没有出什么危险,而且身体变得越来越强壮。从此人们才开始把这种果子当作补药吃,并叫它为“龙眼”。在东海边家家种植龙眼树,人人皆食龙眼肉。钱员外听后立即派人去东海边采摘龙眼,并加工制作成龙眼肉,每天蒸给福禄吃。久而久之,福禄果然身体变得越来越强壮。
龙眼与荔枝都比较热,生吃时不宜贪多。
[b][color=#00b0f0][align=center]芦根[/align][/color][/b]
[img]http://www.pharmon.com.cn/image_upload/20106/original/112175978.jpg[/img]
江南有个山区,这地方有个开生药铺的老板。由于方圆百里之内只有他这么一家药铺,所以这个药铺老板也就成了当地的一霸。不管谁生了病都得吃他的药,他要多少钱就得给多少钱。
有家穷人的孩子发高烧,病很重。穷人来到药铺一问,药铺老板说退热得吃“羚羊角”,五分羚角就要十两银子。穷人说:
“求你少要点儿钱吧,这么贵的药咱穷人吃不起呀!”
药铺老板说:“吃不起就别吃,我还不想卖呢。”
穷人没法,只有回家守着孩子痛哭。
这时,门外来了个讨饭的叫花子,听说这家孩子发高烧,家里又穷得买不起那位药铺老板的药,便说:
“退热不一定非吃羚角不可。”穷人急问:“还有便宜的药吗?”
“有一种药不花一个钱。”
“什么药?”
“你到塘边挖些芦根回来吃。”
“芦根也能治病?”
“准行。”
穷人急忙到水塘边上,挖了一些鲜芦根。他回家煎给孩子灌下去,孩子果然退了热。穷人十分高兴,就跟讨饭的叫花子交了朋友。
从此,这里的人们发高烧时就再也用不着去求那家药铺了。芦根成了一味不花钱的中药。
[align=center][color=#00b0f0][b]云南白药[/b][/color][/align]
传说中,在刀光剑影的江湖里,它是侠士们除暴安良的随身必备品;在熗林弹雨的战场上,它是战士们起死回生的救命仙丹。这就是被称作疗伤圣药的“曲焕章万应百宝丹”,后来人们又把它叫做“云南白药”。云南白药创制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凭借神奇的疗效,畅销海内外,其处方现今仍然是中国政府经济知识产权领域的最高机密。云南白药,围绕着它的创制人———曲焕章,展开了扑朔迷离的故事。曲焕章开创了一个规模空前的白药帝国,然而他成功的谜底到底是什么?是一个土匪头子的鼎力相助?是战争需求的推波助澜?还是曲焕章暗中策划的秘密行动?曲焕章的死亡与白药有关吗?在曲焕章死后,白药药方又是怎么保存下来的?
1938年3月,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在中方军队的阵营里,一支来自云南的部队让人惊讶。他们头戴法式钢盔、脚踏剪刀口布鞋,作战十分骁勇。他们身上还带有一小瓶白色的粉末。这些战士受了伤,不管伤势如何,只要还能动,就不打绷带、不坐担架,只把这白色的粉末,吃一点,外敷一点,又上阵拼杀。这就是被称作“疗伤圣药的曲焕章万应百宝丹”,后来人们又把它叫做云南白药。
临床研究发现,云南白药具有强大的止血生肌和活血散淤功能,对于治疗跌打损伤、内外出血等伤科病症,确实有很好的疗效。研究者们证实,云南白药的有效治疗名单上还包括胃病、呼吸道炎症、红肿毒疮等多种疾病。甚至,白药还显示出一定的抗癌活性。
云南省档案馆的地方文史资料中有这样的记载:云南白药为云南人曲焕章创制、是专门用于伤科治疗的中成药散剂,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其处方现今仍然是中国政府经济知识产权领域的最高机密。
曲焕章,字星阶,原名曲占恩,1880年,出生于云南省江川县赵官村。1902年,曲焕章研制成功云南白药的前身“百宝丹”。
据曲焕章的妻子缪兰英讲述,曲焕章年少时,父母双亡,跟随姐夫袁槐启蒙学医。1896年,16岁的曲焕章离家开始了游医生涯。有一天,曲焕章突患重病,倒在街头,幸而被姚连钧所救。姚连钧是一位精通外科药理的游医。两人一见如故,随后曲焕章就拜姚连钧为师。师徒俩一边采集草药,一边四处行医。几年下来,曲焕章得到了师傅的全部真传。姚连钧的医术据说得到武当派道医指点,所以,他们制作的草药大多是用来防治练武中的跌打损伤、伤骨淤血,也就是常说的金疮药。不久,姚连钧染病去世。曲焕章又返回云南江川、通海一带,继续行医。在曲焕章生前惟一留下的著述《求生录》中,有一段自序:入山则学神农之遍尝百草,入都则求市隐之奇效专药,虽跋涉险阻,不辞足茧手龟,不怨得一。经过不断地实践,百宝丹终于研制成功。这种白色的药末具有很强的消炎止血,活血化淤功能,在他的治疗中,没有开刀打针,更没有石膏夹板,只把这药末外敷内服,就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人们根据外观把它叫作白药。后来,经过钻研,曲焕章进一步研制出了“一药化三丹一子”,也就是从白药演化出普通百宝丹、重升百宝丹、三升百宝丹和保险子,进一步加强了药效。
1916年,国民政府正式允许百宝丹公开制售。到了1922年,除了生产百宝丹之外,曲焕章还研制出了虎力散、困龙散、撑骨散等17种药,这些药的原料都来自云南民间,并被广泛使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正值多事之秋。滇南,山高林密,盗匪猖獗。上天似乎很眷顾曲焕章,不断为他手中的白色药末提供表现的舞台。在兵荒马乱,外伤病症极多的年月,百宝丹对治疗跌打损伤、内外出血等疾病的神奇功效,渐渐为曲焕章带来了显赫的名声。
1913年,云南都督唐继尧,开始派兵清剿云南匪患。有一天,曲焕章在行医途中碰巧救治了一个受伤的人。这个伤者,竟然是赫赫有名的滇南大土匪头子吴学显。在那次偶然搭救了吴学显之后,曲焕章的药铺一直吉星高照,但是,久而久之,有人就控告他通匪,官府得到消息后,立刻下了通缉令。曲焕章不得不踏上了逃亡之路。
1925年,唐继尧准备联合其他军阀,打垮孙中山的广州革命政府。刚一开仗,被他以军长头衔收买的滇军前锋吴学显又受伤了,是右腿骨折。许多会诊的专家主张截肢。这一次,又是曲焕章用草药把吴学显的腿治好了。吴学显当时也算一个名人了,所以此事成了昆明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曲焕章被称为外科神医。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历史不经意间,又把曲焕章推到了前台。曲焕章给出省抗击日寇的云南军队每人一瓶“曲焕章万应百宝丹”和一张说明书。曾经给云南省主席龙云担任过侍卫长的朱希贤,当年在台儿庄战役中,对白药有了亲身的体验:伤口伤得太重,拿出白药洒上一点,包扎起来,两天伤口就愈合了。差不多每个人都把白药看成至宝,救命的至宝。通过一系列运作,曲焕章的万应百宝丹迎来了一段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马帮一驮一驮地把白药运往全国,曲焕章大发其财。此后,他又出资10万滇币在昆明市金碧路盖起了曲焕章大药房。曲焕章梦想中的白药帝国逐渐开始成形,他经营的各种药品以大药房为中心,向各地发售,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集散式销售网络。为了使百宝丹的销售更加方便迅捷,曲焕章还在国内外的一些大城市分别开设了分销店和代销点。
随着台儿庄战役打出的威名,“曲焕章万应百宝丹”的名声,更与抗日浪潮一起传遍了中华大地,产品还远销到了海外。到1938年,百宝丹的产量也因抗战的需要创纪录地达到了40万瓶。
鲜为人知的是在白药身上还发生了另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1935年,长征中的红军进入了云南,截获了一批国民党的物资,其中也有云南白药。毛泽东当即命令将白药送往卫生部,分配给各军团。靠着这批白药,许多垂危的战士从鬼门关里又被拉了回来。
1938年,58岁的曲焕章达到了他医药事业的最高峰。
就在曲焕章的医药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一个阴谋也在曲焕章的身边悄悄进行着。
1938年春天,国民政府以捐款支持抗战为名,让曲焕章捐款国币30万元,尽管生意做得大,但曲焕章一时也拿不出这么多现金,随后,他被关押起来。曲焕章一时走投无路。就在这时,国民党中央委员焦易堂以中央国医馆馆长的名义,诚邀曲焕章到重庆,共同为“抗日”做出贡献。曲焕章见到一线生机。1938年8月,也就是曲焕章到达重庆两个月后,噩耗突然传来,曲焕章因病辞世。蒋介石曾发表过广播谈话表示哀悼。蒋介石评价说:“在抗战正需要人才之时,我国著名的曲焕章医士的逝世,实为国家之不幸!”曲焕章的突然去世,留给世人一个谜。当年云南省公安厅的档案如今已交到云南省档案馆统一保存,可在这些材料中却没有发现相关的记录。从曲焕章在重庆留下的遗嘱来看,他的思路相当清晰,而这份遗嘱立于1938年8月16日,离他去世仅仅几天而已。昆明民族民间医药开发研究所所长曾育麟也曾经进行过调查。解放后,1955年、1971年和1982年,国家曾经专门组织过三次针对白药的调研。曾育麟就曾担任过1971年调研组的组长。但是,他的调查结果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曲焕章是由于烟瘾和生病而丧命,这听上去有点离奇,并且和以往的报道也有出入。曲焕章去世后,他的遗体被送回昆明安葬。
曲焕章的一生有两次婚姻,在他的后人中,与前妻李惠英生有3个儿子,老大曲万增一直从医,至今还有后代在云南白药厂工作,兄弟曲万从、曲万信回江川务农。而曲焕章和第二任妻子缪兰英育有3女1子,其中女儿曲竹林一直从事白药生产。在遗嘱里,曲焕章把大药房的继承权授予了妻子缪兰英。
新中国建立后,1953年,周恩来总理到云南视察,他专门询问了白药的状况。当时的医药市场非常混乱,周恩来当即对云南方面做出了指示,要求发掘、保护白药。云南省政府立即成立调研组,开始着手整顿白药市场。整顿后,市场上只保留了缪兰英的曲焕章万应百宝丹、曲万增的曲焕章父子百宝丹和曾泽生的白药精3种白药。1956年,昆明制药厂正式接收了缪兰英贡献的百宝丹,并把它改名为“云南白药”,投入批量生产。白药方被列为了国家最高保密级别,直到今天都还受到严格的保护。1971年6月1日,云南白药厂正式建成投产,自此,云南白药年产量达到了1000万瓶左右,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但是,贪婪的人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白药的渴望。十多年前,他们又一次把手伸向了白药方。20世纪90年代初,严保清当时正担任云南医药管理局局长。一天晚上,一个40岁的女人突然上门拜访了他,每天晚上都到严保清家哭诉。原来,这个女人在不久前认识了一个20多岁的外国留学生。短暂接触后,两人迅速坠入了情网,并相约出国结婚。但这个女人当时却在云南白药厂的某部门工作,她极有可能接触到国家一级机密——白药配方。经过多方调查,有关部门最终拒绝了她的请求。几年后,通过其它渠道,我方的保密部门最终查明了那个留学生的真实身份——某国的经济间谍。白药又一次度过一劫。
白药从诞生那天起,神奇的药效和传说就让人们广为传诵。2005年,云南白药度过了103个春秋。
[align=center][color=#00b0f0][b]凤仙花[/b][/color][/align]
[img]http://img0.ddyuanlin.com/upload/photo/2007-06/129/d/20070606120658991246644.jpg[/img]
凤仙花具有活血消肿的功效,是妇科调经和外治跌打损伤的民间要药。关于凤仙花药名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在福建龙溪有个叫凤仙的姑娘,长得亭亭玉立,秉性温柔善良,与一个名叫金童的小伙子相爱。一天,县官的儿子路过此地,见凤仙这般漂亮可爱,顿生歹心,前来调戏。被凤仙臭骂一顿灰溜溜地走了。凤仙知道这下可闯了大祸,县官儿子肯定要求找麻烦。于是决定与金童一起投奔外地。凤仙只有父亲,金童上有母亲。两老两少连夜启程远走他乡逃难。途中金童的母亲患病,闭经腹痛,荒山野岭又无处求医访药,四人只好停步歇息。
再说县官听说儿子被村姑骂了一通,就命手下前来捉拿凤仙,眼看就要追上,无奈之中凤仙、金童拜别父母,纵身跳入万丈深渊,以示保洁。两位老人强忍悲痛,将凤仙金童二人合葬。晚上两位老人依坟而卧。凤仙和金童夜间托梦给父母,告之山涧开放的花儿能治母亲的病。次日醒来,果见山涧满是红花、白花,红的似朝霞,白的似纯银。老人采花煎汤,服后果真药到病除病愈。后来,人们就把这种花命名为凤仙花以示纪念。
[color=#00b0f0][b][align=center]吴茱萸[/align][/b][/color]
[img]http://www.lh381.cn/upload/ax2009g05w25i09539o02hu70.jpeg[/img]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这首千古绝唱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还反映了古代重阳插吴茱萸这一民间习俗。
关于吴茱萸,民间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春秋战国时代,吴茱萸原生长在吴国,称为吴萸。有一年,吴国将吴萸作为贡品进献给楚国,楚王见了大为不悦,不听吴臣解释,将其赶了出去。幸亏楚国有位精通医道的朱大夫追去留下了吴萸,并种在自家的院子里。一日,楚王受寒而旧病复发,胃疼难忍,诸药无效。此时,朱大夫将吴萸煎汤治好了楚王的病。当楚王得知此事后,立即派人前往吴国道歉,并号召楚国广为种植吴萸。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朱大夫的功劳,楚王把吴萸更名为吴茱萸。
(吴茱萸,为芸香科绿灌木植物。它味辛、苦,性温,有小毒,入肝、胃、脾、肾经,有浓烈香味。能驱虫除臭,利五脏,消食积等,有散寒止痛、理气止呕、温中止泻的作用,可用于寒疝睾丸冷痛,脐腹部的寒气作痛,以及寒滞所致的脘腹胀痛、泄泻、呕吐酸水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吴茱萸含有吴茱萸碱、吴茱萸内脂醇、脂肪酸等化学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结核杆菌及多种皮肤真菌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能驱除胃气和抑制肠内异常发酵,还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b][align=center][color=#00b0f0]朱砂[/color][/align][/b]
[img]http://a2.att.hudong.com/25/89/01300000016998120514896950721.jpg[/img]
很早以前,人们迷信,许多人有病不求医,常去找方士。有一种癫狂病,当时的医生没法治,可这病遇到方士,却治一个好一个。因此,人们更是信巫不信医了。
有位秀才懂医术,他暗想:“方士只会画符念咒,装神弄鬼,怎会真能治病呢?这里面准有什么名堂” 。为了弄清究竟,于是,他跟妻子商量了一个办法,以探出方士的秘密。
一天, 秀才的妻子去找方士,说她丈夫得了癫狂病。
方士急忙来到秀才家,只见秀才披头散发,满脸泥污,躺在地上正说疯话呢:
“嘿,我是玉皇大帝的女婿,老丈人让我带领天兵天将下凡,扫荡妖魔鬼怪……”
方士一看,秀才果然疯了。他就装模做样地作起法术,点火把、洒松香,坚起桃木棒准备驱“鬼” 。方士先端一碗净水放在桌上,又拿起一张画好的符,嘴里念念有词:
“天灵灵,地灵灵,一天三朝过往神。过往神,有神灵,鬼使神差下凡尘。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为你驱鬼来治病,只要喝下这符水,妖逃鬼散病除根。”
说着,方士就要点火烧符。秀才早有准备,嗖地跳起来,一把抢过符纸,抬腿一脚把方士踢出门外,嘴里骂道;“我是玉皇大帝的女婿,何方来的妖道胆敢如此放肆,滚!你这个妖孳!”
方士被踢倒在地,刚爬起来,门巳关紧。他叫了半天,没人理,只好自认倒霉回去了。
在屋里,秀才先把那碗水喝了一口,什么味也没有,确实是碗净水;再看看符纸,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秀才反复琢磨:“这都不治病啊”。最后,他盯住画符用的朱砂了:“莫非这能治病?”
第二天,他把一个得癫狂病的人找到自已家,用一点朱砂放在水里给他喝。那人喝了以后,病果然慢慢好了。从此,秀才知道方士“驱鬼”治癫狂病,只不过因为符上的朱砂有药性。这样,朱砂成了一味中药。
朱砂,性甘,微寒。有小毒。归心经。功效:清心镇惊,安神解毒,用于心悸易惊,失眠多梦,癫痫发狂,小儿惊风,视物昏花,口疮,喉痹,疮疡肿毒。
[align=center][b][color=#00b0f0]茵陈[/color][/b][/align]
[img]http://a2.att.hudong.com/27/50/01300000249970123427509034485.jpg[/img]
有一个病人,身目俱黄,全身没有力气,人亦消瘦了。这天,他拄着拐杖,一步一哼地来找华佗:“先生,请你给我治治吧”。
华佗见了病人得的是黄疸病,皱着眉摇了摇头说:“眼下都还没有找到治这种病的办法,我也无能为力啊”!
病人见华佗也不能治他的病,只好愁眉苦脸地回家等死了。
半年后,华佗又碰见那个人,谁料想这个病人不但没有死,反而变得身强体壮,满面红光的了。华佗大吃一惊,急忙问道:“你这个病是那位先生治好的?快告诉我,让我跟他学习去”。
那人回答说:“我没有请先生看,病是自己好的”
华佗不信:“那有这种事!你准是吃过什么药吧?”“药也没有吃过”。 “这就怪了!” “哦,因为春荒没粮,我吃了些日子野草。”
“这就对啦!草就是药。你吃了多少天?” “一个多月。” “吃的是什么草啊?”
“我也说不清楚。” “你领我看看去。” “好吧。”
他们走到山坡上,那人指着一片野草说:“就是这个。”
华佗一看,说道:“这不是青蒿吗?莫非能治黄疸病?嗯,弄点回去试试看。”
于是,华佗就用青蒿试着给黄疸病人下药治病。但连试用了儿次,病人吃了没有一个见好的。华佗还以为先前的那个病人准是认错了草,便又找到他,叮问: “你真的吃青蒿吃好的?”“没错。”华佗想了想又问:“你吃的是几月里的蒿子?”“三月里的。”
“唔,春三月间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里的青蒿有药力。”
第二年开春,华佗又采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试着治害黄疸病的人吃。这回可真灵!结果吃一个,好一个。而过了春天再采的青蒿就不能治黄疸病了。
为了把青蒿的药性摸得更准,等到第二年,华佗又一次作了试验,他逐月把青蒿采来,又分别按根、茎、叶放好,然后给病人吃。结果华佗发现,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黄疸病。为了使人们容易区别,华佗便把可以入药治黄疸病的幼嫩青蒿取名叫“茵陈” ,又叫“茵陈蒿”。他还编了四句话留给后人。
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与后人要记牢。
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青蒿当柴烧。
(注:青蒿也是一味中药。我国中医药科研人员已从中提取出青蒿素,是从植物提取的治疗疟疾药品,有很好效果,享誉国际,千万别把“国宝”当柴烧了。)
[align=center][b][color=#00b0f0]白芍[/color][/b][/align]
[img]http://lh381.cn/upload/l22009y05j19p09n28p20v8vw.jpeg[/img]
华佗喜爱栽草药作为标本,以辨别药之真伪,防止用错药。他在自家房前屋后栽满了草药。一天,有个外地商人看华佗爱种草药,便从山上挖了一棵芍花给华佗,并对华佗说:“这芍花本是野生,人家都说它可以治病,不知真假,我给你一棵,你试种一下。”华佗就把这棵芍花栽到了窗外。来年春天,芍花开放,华佗就先尝花,后尝叶。由于华佗对芍花的采药季节还没掌握,对春天的芍花不能入药更不了解,只感觉它没有什么药味,也没有什么特异之处,就把它放那儿不管了,一直放了数年没理睬它。
一天夜晚,夜深人静,秋风凉爽,月对窗户,华佗正在灯下精心地撰写医书,把某药治某病一条一条地记录着。正写之间,只听窗外有一女子的哭声,他抬头往窗外一看,迎着月光有位身穿绿衣、头戴红花的美貌女子。“啊!这是谁家的孩子,深更半夜的在外啼哭,难道受了什么委屈?”华佗便出去看看,可东瞅西望,却未有半个人影,只见那女子站的地方正是那棵青枝绿叶的芍花。华佗心想:难道是它吗?他看了看芍花,摇了摇头,自言自语地说:“既是你有灵验,现在已是初秋,早已花谢叶老,也用处不大了,况且你身无奇处也无法入药呀!”说罢转身回屋里去了。刚到屋里坐下又听到那女子啼哭,抬头一看还是她。他又出来看,还是没人。那女子站的地方仍是那棵芍花。一连几次都是这样。
华佗觉得非常奇怪,就叫醒夫人,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向夫人说了一遍。夫人说:“这家房前屋后的花草,都是你亲手种的,在你手里都成了良药,治了不少病,救了不少人,只有这棵芍花在那儿冷冷清清地无用。我想:可能是你没把它放在心上,你不了解它,它委屈地哭了。”华佗说:“我早已尝过多次了,花叶梗都没有什么用处,可怎么入药呀。”夫人说:“花叶梗你都尝过了,你尝过根吗?”华佗又说:“花叶梗都没有用,根还有啥尝的。”华夫人看他有些不耐烦,也不往下说了,就说:“好啦,天已经不早了,你休息吧。”华佗觉得很累,便倒下睡着了。
华夫人越想越睡不着,越想越觉得奇怪,总觉得芍花啼哭是委屈了它,可能它的用处还未被发现。不行,我得想法成全它。早晨起来,华夫人拿了一把菜刀去切菜,一不小心手被菜刀划了一下,血立刻冒了出来。夫人忙把华佗叫起来。华佗一看,赶忙拿刀伤药敷在伤口上。但血还是止不住,一个劲地往外流。华佗可没办法了。夫人便说:“不妨你把芍花根挖点来敷上试一试。”华佗便挖了一点芍花根,捣成泥状敷在伤口上。嗬,可灵验啦,血立刻止住了。过了几天,伤口愈合,好了之后连个痕迹也没有。
华佗说:“夫人多亏你提醒我,你还为它流了血,要不是你,就把一味好药给埋没了。”后来华佗对芍花做了细致地试验,发现它不单可以止血、活血,而且有镇痛、滋补、调经的效果,便将它记在《青囊经》里,给加了一个“药”字叫“芍药花”。由于华佗的栽培试验,芍药便在谯陵(今亳州)大力发展起来,后来又发展到四川、杭州、陕西等地,但以产在谯陵的个大、色白、粉性足,被称之为白芍。
[b][color=#00b0f0][align=center]益母草[/align][/color][/b]
[img]http://3984.zgycsc.com3984.zgycsc.com/affix/salebuy/2011/11_45/273121_4954IMAG0024.JPG[/img]
传说,程咬金的父亲因病早死,只剩他和老母亲二人,家里穷得叮当响,程咬金只好靠编竹耙子挣钱养活老母。老母在生程咬金时,留下产后瘀血疼痛病。程咬金长大成人了,母亲的病还没有好,程咬金决心请郎中治好母亲的病。
为了给老母买药,程咬金一连几个晚上没睡觉,编了许多竹耙子,挣了半两碎银,到邻村一个郎中的药铺,买了两剂中药。程母吃了草药,病情果然好转。程咬金高兴极了,又接连几个晚上没睡觉编竹耙子,挣了点碎银,又跑去找那位郎中,可是,这位郎中说这次买的药得花三两银子。程咬金听了心中一惊,我哪来这么多钱呀!怎么办?……想来想去,程咬金忽然灵机一动,就答应说:"可以给你那么多钱,但要等我娘的病好了,再还你钱。"那位郎中同意了程咬金的要求。有一天,郎中到地里去采药,程咬金在后头跟着,偷看郎中采的是什么样的药,长在什么地方。程咬金心中有数了,就只从郎中那买了一剂药。后来,程咬金也到地里采郎中所采的那种药,煎汤给母亲治病,终于把母亲的病治好了。从此,程咬金就给这药草起了个名字,叫"益母草"。
[b][align=center][color=#00b0f0]麻黄[/color][/align][/b]
[img]http://a1.att.hudong.com/45/38/01300001376729131691388088081.jpg[/img]
有个挖药的老人,无儿无女,收了一个徒弟。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才学会一点皮毛,就看不起师傅了。有的时候,卖药的钱也不交给师傅,自己偷偷花掉。师傅伤透了心,就对徒弟说:“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吧。”徒弟倒满不在乎:“行啊!”师傅不放心地说:“不过,有一种药,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 “什么药?”“无叶草。”“怎么啦?”“这种草的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记住了吗?”“记住了。”“你背一遍。”徒弟张口就背了一遍,不过,他背时有口无心,压根儿也没用脑子想。
从此,师徒分手,各自卖药。师傅不在眼前,徒弟的胆子更大了,虽然认识的药不多,却什么病都敢治。没过几天,就让他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死者家属哪肯善罢甘休,当时就抓住他去见县官。县官问道:“你是跟谁学的?”徒弟只好说出师傅的名字。县官命人把师傅找来,说:“你是怎么教的?让他把人治死了!”县官听了,就问徒弟:“你还记得吗?背出来我听听。”徒弟背道:“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县官又问:“病人有汗无汗?”徒弟答道:“浑身出虚汗。”“你用的什么药?”“无叶草的茎。”县官大怒:“简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虚汗还用发汗的药,能不死人?”说罢,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狱。师傅没事,当堂释放。
徒弟在狱中过了三年,这才变得老实了。他找到师傅认了错儿,表示痛改前非。师傅见他有了转变,这才把他留下,并向他传授医道。打这儿起,徒弟再用“无叶草”时就十分小心了。因为这种草给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就起名叫作“麻烦草”,后来又因为这草的根是黄色的,才又改叫麻黄。
[b][color=#00b0f0][align=center]续断[/align][/color][/b]
[img]http://www.xzlvyou.net/admin/oledit/pic/2009819/200981914132624.jpg[/img]
从前有个江湖郎中,整天走村串户为人免费看病送药,所到之处深受拥戴。
一天郎中来到一个山村,碰巧遇到有个年轻人病重。病家曾请一个山霸开的生药铺配了许多药,花了不少钱,也毫无效果。眼看病人不行了,人财两空使得病家悲痛不已,嚎啕痛哭。郎中走近一看,又摸了病人的脉,说“有治”,于是打开随身携带的药葫芦,倒出两粒丹药———还魂丹,让人撬开病人牙关灌进去。不多久,病人就醒了过来。
病人举家跪谢感恩,把好心的郎中留住下来。乡亲们闻知这件事,纷纷请郎中到自己家,热情款待,问病求药。最后,这事传到了山霸的耳中,山霸动了坏心思。一天,山霸把郎中请到家中,备了好酒好菜。郎中问缘由,山霸吐露想和郎中合伙开药辅、制还魂丹、赚钱发财的意思,却被郎中断然拒绝了。见劝求不成,山霸恼差成怒:“你个小小郎中,敬酒不吃吃罚酒。若不答应,我就打断你的腿,看你还怎么四处行医?”郎中冷笑道:“还魂丹是祖传救人药,只救人,不图财。”说罢起身离去。山霸一摆手,几个狗腿子一拥而上,用乱捧狠狠打在郎中身上,直到郎中昏死过去,满身是血,最后被扔到了山沟里。
不知过了多久,郎中醒来,发现两腿被打断,爬也爬不成了。他含泪啃吃附近的野草,咬牙支撑着。后来,一个砍柴的青年发现了他,认出是好心的郎中,背他到山坡上。他用虚弱的声音和手势,让青年给他挖那些长着羽毛样叶子、开紫花的野草。青年挖了许多,把郎中背回家中,每天煎这种野草给郎中喝,悉心照料。两个月后,郎中的伤腿就好了。
这天,郎中对青年说:“我不能再在这里住了。给我治伤腿的药草就借你的口传给乡亲们吧。”青年流着泪百般挽留,但郎中还是连连摇头,并在当晚悄悄离开了。
青年按照郎中的嘱咐做了,并根据这种药草能续接断骨的作用,给他起名叫“续断”。经很多摔伤病人使用,确实很有效验。不过,郎中的还魂丹却从此失传了。
[/td][/tr][/table] [/td][/tr][/table] [/td][/tr][/table]
[ 此帖被喻然末年在2013-09-21 22:3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