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牌名的由来  更新在4-6楼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2586 回复:8

[人文通史] 词牌名的由来  更新在4-6楼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笙歌醉

ZxID:9261188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燕燕。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10-05 0
词牌名的由来  更新在4-6楼
[b][color=#ff0000] [/color][color=#0070c0]1、竹枝词[/color][/b]
[b][color=#0070c0][/color][/b]
    唐教坊曲名,本是巴渝民谣。

    “竹枝”原是巴山楚水一带的民歌,唐·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曾在建平(今重庆巫山县)见到联歌“竹枝”,他也效屈原作《九歌》为其谱写新词九章,称《竹枝词》,被后人收入词集、词谱。

    【刘禹锡《竹枝词》序:“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suī)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jié)如吴声。虽伧伫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歌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扬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

《竹枝》调名来自曲中和声,五代孙光宪有词,依稀窥得远古竹枝词的原貌:乱绳千结(竹枝)绊人深(女儿),越罗万丈(竹枝)表长寻(女儿)。

    杨柳在身(竹枝)垂意绪(女儿),藕花落尽(竹枝)见莲心(女儿)。

    竹枝、女儿这两个衬词是唱竹枝时群相随和之声。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hr]

    [b][color=#0070c0]2、闲中好[/color][/b]
[b][color=#0070c0][/color][/b]
    调源自晚唐诗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因词中有“闲中好”句,故取作词牌名。

    段成式在当时诗坛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长得很帅,到如今却鲜为人知。究其原因,大概因为他的创作方向。所作《酉阳杂俎》,属于志怪小说,中国“灰姑娘”叶限就出自于此书,比西方灰姑娘早了800多年。

    闲中好
    <晚唐·段成式>
    闲中好
    尘务不萦心
    坐对当窗木
    看移三面阴 [hr]

   [b][color=#0070c0] 3、章台柳[/color][/b]
[b][color=#0070c0][/color][/b]
    此调为唐·韩翊创制。

    据唐传奇《柳氏传》里的记载,柳摇金是唐玄宗天宝年间长安富商李宏的歌姬,通晓翰墨,歌喉婉转。韩翊是李宏的门人,颇有文才。柳摇金因韩翊的诗才而对其心生爱意,韩翊对柳氏亦有好感。古道热肠的李宏知晓两人的心意后,便在长安城中的章台街买下一所宅院送给韩翊,并将柳摇金嫁给了韩翊。天宝十三年,韩翊考取进士及第,回乡省亲,路途遥远不便携柳摇金同往,便将妻子留在了长安,独自回乡。

    韩翊省亲期间,安史之乱起,战火连天。柳摇金为保清白,寄身法灵寺避难,两人也因此失了音信。

    韩翊则辗转投奔节度使侯希夷军中担任主簿,戎马倥偬。长安收复后,韩翊遂派人打探柳氏下落,附诗一首:

    章台柳、章台柳!
    昔日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
    亦应攀折他人手!

    由此可见男人的小心眼,老婆生死未卜,他竟然还有心思猜疑是不是已委身他人,着实可恶!

    柳摇金得到丈夫的消息,喜出望外,却又满腹辛酸。捧信呜咽,提笔成诗:

    杨柳枝,芳菲节,
    苦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
    纵使君来岂堪折。

    未曾想,信未到韩翊之手,柳氏却被蕃将沙叱利抢入府中占为己有。韩翊得此消息大恸不已,报官请求察断,无奈当时朝廷也不敢轻易得罪番将,悬而不结。韩翊的好友虞候许俊知道这件事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柳氏从沙叱利府上抢了回来,皇帝为了安抚沙吒利,赏了他二百万钱,这件事也算圆满解决。

    饱经坎坷与悲欢,韩翊和柳摇金得以破镜重圆,白头偕老,也算是天可怜见。 [hr]

   [b][color=#0070c0] 4、忆江南[/color][/b]
[b][color=#0070c0][/color][/b]
    此调本是隋乐《望江南》,又名《谢秋娘》。

    据传隋炀帝杨广喜欢在东湖泛舟,作八阙《湖上曲》,配上乐曲《望江南》,令歌妓演唱。至于这乐曲是为《湖上曲》而谱的曲还是原本就有的乐曲,现今已无从得知了。

    中唐着名政治家李德裕任浙西观察使时与一个叫谢秋娘的歌妓相好,可惜谢秋娘红颜薄命,很早就死了,李德裕为纪念谢秋娘,用隋炀帝所作《湖上曲·望江南》调撰《谢秋娘曲》,故后人将此调亦称为《谢秋娘》。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

后来白居易又依李德裕的《谢秋娘》作了三首怀念江南的词,取名为《忆江南》。并自注:“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忆江南》便是由此而来。

    此外,刘禹锡词,首句作“春去也”;皇甫松词,有“闲梦江南梅熟日”之句,因而又名《春去也》,《梦江南》。

    《全唐诗》于李后主词注又名《归塞北》。

    《古今乐录》云:梁武帝改西曲曲江南弄,七,一曰《江南弄》,二曰《龙笛曲》,三曰《采莲曲》,四曰《凤笙曲》,五曰《游女曲》,六曰《采菱曲》,七曰《朝云曲》。

    沈约作四曲:,一曰《凤瑟曲》,二曰《秦筝曲》,三曰《阳春曲》,四曰《朝云曲》。亦谓之《江南弄》,实皆《忆江南》之别名。

    因白居易的《忆江南》名声最响,便多以《忆江南》为名。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hr]

    [b][color=#0070c0]5、诉衷情[/color][/b]
    原唐玄宗时教坊曲,后来温庭筠依曲填词、并取名为《诉衷情》,用以抒发感情。意取《离骚》:“众不可户兮,执云察余之中情”而名《诉衷情》。(“中”通“衷”)

    本来只有三十三字,到后来赵长卿与欧阳修作四十五字词,于是词家奉为正调。(‘大家’的待遇就是不一样!= =|)

    毛文锡词,因首句“桃花流水漾纵横”,故又名《桃花水》。

    贺铸词,因结句“双板桥东,罨画楼空”,故又名《画楼空》。

    宋张辑《一丝风》(寓诉衷情泊松江作)词,故《诉衷情》又名《一丝风》诉衷情

    <北宋·欧阳修>
    清晨帘幕卷轻霜,
    呵手试梅妆。
    都缘自有离恨,
    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
    易成伤。
    拟歌先敛,
    欲笑还颦,
    最断人肠。 [hr]

   [color=#0070c0][b] 6、如梦令[/b][/color]
[b][color=#0070c0][/color][/b]
    相传为后唐庄宗李存勖(xù,即李亚子)自度曲。起初叫《忆仙姿》,苏轼嫌调名不雅,取词中“如梦、如梦”之叠句,改名《如梦令》。

    忆仙姿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凤。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存世的唐五代词中,除了李存勖这首外,冯延巳一首、白居易三首。

    冯延巳 如梦令
    尘拂玉台鸾镜,凤髻不堪重整。绡帐泣流苏,愁掩玉屏人静。
   多病,多病,自是行云无定。

    白居易 宴桃源(如梦令)
    前度小花静院,不比寻常时见。见了又还休,愁却等闲分散。
    肠断,肠断,记取钗横鬓乱。

    落月西窗惊起,好个匆匆些子。鬓鬓亸轻松,凝了一双秋水。
   告你,告你,休向人间整理。

    频日雅欢幽会,打得来来越日煞。说着暂分飞,蹙损一双眉黛。
    无奈,无奈,两个心儿总待。

    三人生活的年代分别是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李存勖(公元885年-926年)、冯延巳(公903年-960年)。所以有人怀疑《如梦令》始于白居易,依据是宋·杨湜《古今词话》记载:“庄宗修内苑,掘土有绣花碧色,中得断碑,载此词。”既然李存勖是从断碑中得来,那么断碑的词就不是李存勖所写而是早于李存勖的人写的。

不过,有人认为所列白居易的三首词,“词语俚俗,多宋元人语,当为托名之作。”所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认为“多是臆说,初无所据,故不可信”。更何况《宴桃源》这个词调名是始于北宋(周邦彦取李存勖词首句“ 曾宴桃源深洞”,改名《宴桃源》)。

    综上所述,《如梦令》是李存勖的自度曲,苏轼改《忆仙姿》为《如梦令》。

    【苏轼《东坡乐府》《如梦令词序》云:“此曲本唐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hr]

    [color=#0070c0][b]7、点绛唇[/b][/color]
【清·舒梦兰《白香词谱》:毛先舒云:“江淹诗:‘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本词采以名。”按此名甚艳,盖谓女郎口脂也。故又名《点樱桃》。至更名《南浦月》、《沙头雨》,则取作家词中语耳。 】

【清·徐釚《词苑丛谈》云:调名取自南朝江淹“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诗句。】

【明·杨慎《升庵词品》:“《点绛唇》取梁江淹诗‘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以为名。”】可见《点绛唇》词名得于江淹诗中的“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

    《咏美人春游》
    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苹。
    不知谁家子,看花桃李津。
    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
    行人咸息驾,争拟洛川神。

    (“点绛唇”就是上下唇各画一个红色半圆,合在一起时就呈现出一个樱桃小口。唐朝毕较盛行(簪花仕女图)。)

    江淹,南朝文学家,不知道大家是否熟悉。也就是成语“梦笔生花”“江郎才尽”的江郎。另外,杨过的掌法——黯然销魂掌,取的便是江淹《别赋》里“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意境。

    “点绛唇”始见于南唐·冯延巳《阳春集》。

    点绛唇
    <冯延巳>
    荫绿围红,飞琼家在桃源住。
    画桥当路,临水开朱户。
    柳径春深,行到关情处。颦不语。
    意凭风絮。吹向郎边去。

       点绛唇
    <宋·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hr]

  [b][color=#0070c0]  8、沁园春[/color][/b]
    【《后汉书·窦宪传》:“宪恃宫掖声势,遂以贱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田。”】

在河南西北部一个叫济源的地方,北依太行山,与山西晋城毗邻;南临黄河,与洛阳隔河相望;西踞王屋,与山西运城接壤;东临华北平原,与焦作相连,自古有“豫西北门户”之称。那儿有条河叫沁河,在沁河穿过太行山的出口处,水流湍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在这里修有规模很大的水利工程,称为枋口。

    沁河的东边就是丹河流域,那里得天独厚,土地肥沃,到处生长着郁郁葱葱的翠竹,形成我国长江以北规模最大的竹林。永平三年(公元61年),汉明帝刘庄带着他的女儿刘致从洛阳来怀川游丹河竹林,公主为这里青山绿水的旖旎风光所吸引,请明帝在那为她建一座长期居住的庄园。明帝也很喜欢这个地方,便答应了女儿的要求。于是当年就在枋口之南,横跨沁河,建起了一座十分壮观的庄园,庄园被命名为沁园,同时封刘致为沁水公主。后来沁水公主嫁给了高密侯邓乾,沁园就做了他俩的小窝。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汉明帝刘庄病逝,五子刘炟继位。当时六宫专宠的窦皇后(大司徒窦融的曾孙女)兄长窦宪走后门得了个虎贲中郎将官衔,他也看中丹河流域那肥沃的土地和青山绿水的旖旎风光。窦宪是个无赖,仗势要用三千两银子强买沁园。沁水公主自然不肯,窦宪便搬了对石狮子把个园门堵了个严严实实,车马不能出入。此时章帝带窦后来到洛阳游玩,命司空第五伦去宣旨五妹见驾。因窦后在皇帝身边,沁水公主也不敢多说什么,但章帝还是因察觉到妹妹的异样,便询问了第五伦。第五伦上陈了一份奏章将此事报给了章帝知晓。章帝大怒,要严惩窦宪,却因为窦皇后的求情而作罢,不过窦宪一生也只做了个虎贲中郎将。

    当晚,沁水公主在沁园设宴庆贺,座中有善音律者,草拟一曲曰《沁园春》。不久便传唱开来。后来“沁园”也成为公主第宅的代表词。

    《沁园春》这个古调,虽然传唱已久,但作为词调却在唐昭宗天佑年间。

    天佑三年,河内清化街王顺兴字号的老掌柜王老先生,喝完了茶,兴悠悠来到戏台听戏。老先生三尺银须,清瘦而文雅,手里却执着檀杖,分明是绝对的票友。这时候戏台已经奏起音乐,但唱戏的歌妓却慢吞吞还没上台。老先生见状,一时兴起,便走上戏台,随着那音乐以河内方言略加太原音韵,唱了一首《沁园春》。老先生字正腔园、浑厚高雅,顿时惊呆了戏台下面的戏迷。此刻,当时的文坛名手冯贽恰好也在听戏,老先生所唱不但音律优美,而且文采极佳。等老先生一曲唱罢,刚走下戏台,那冯贽便迎上去拱手相拜。闲谈中才知道王老先生虽是做花炮生意,却精通琴棋书画。第二天,冯贽到了王老先生家拜访,并将此词带回洛阳,因此此调便渐渐在京城传开。

    唐、五代时《沁园春》还只是作为一般的唱辞被传唱, 促使《沁园春》成为真正意义的词调却是宋代词人张先。张先很喜欢《沁园春》的唱辞,于是就按着那字句也作了一首《沁园春》。

    沁园春 <张先>
    心膂良臣,帷幄元勋,左右万几。
    暂武林分阃,东南外翰,锦衣乡社,未满瓜时。
    易镇梧台,宣条期岁,又西指夷桥千骑移。
    珠滩上,喜甘棠翠荫,依旧春晖。
    须知。系国安危。
    料节召、还趋浴凤池。
    且代工施化,持钧播泽,置盂天下,此外何思。
    素卷书名,赤松游道,飙驭云軿仙可期。
    湖山美,有啼猿唳鹤,相望东归。

    这首《沁园春》是我们见到时间最为久远的,也是张先这首《沁园春》使得这个词牌被后人广泛仿效,最终成为新的词调。

    《沁园春》虽是始于张先,但张先的词与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词相比,尚欠精工,所以后来人填《沁园春》,多随苏词。

    当然,最被我们现代人所知的自然是太祖的《沁园春·雪》,里面的帝王霸气,可不是谁都有的。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hr]

   [b][color=#0070c0] 9、生查子[/color][/b]
    唐代教坊曲,后转作词调。

    据传《生查子》的“查”字本是“楂”字,省笔写成“查”字。

    【《历代诗馀》云:“查本楂梨之楂。”】

    【清·毛先舒《填词名解》云:“查,古槎字;词名采海客事。”《辞源》注:木筏。本作“楂”,通“槎”。 】

   【清·徐釚《词苑丛谈》云:“査,古槎字,张骞乘槎事也。】

张骞乘槎就是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的张骞乘槎遇仙的事,词调名取义就是张骞乘槎到天河的传说。

    《荆楚岁时记》记载,汉武帝派遣张骞等出使西域﹐寻黄河源头,乘槎经一个月来到一处,只见城墙像州府,室内一女子在织布,又见一男子牵着牛在河边饮水。张骞问道:“这是什么地方?”那人回答说:“你可以去问严君平。”又赠给他一块支机石让他回去。张骞到蜀后找到严君平询问,严君平对张骞说:“某年某月,一客星侵犯牛郎织女星。”

    不说生查子这个词牌是否出自这里,但《荆楚岁时记》记载的这个典故明显本身就有错误,严君平是西汉末期的隐士(公元前86年~公元10年),而张骞则是汉武帝时期的探险家(约公元前164~前114年),让张骞去问严君平这个大BUG,就算是神话故事也离谱了点吧。

    另有“海客乘槎”的故事,晋·张华《博物志》记载:“旧说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睹日月星辰,后忽忽不觉昼夜。至一处,遥望宫中多织妇,一丈夫牵牛饮之,因还。后至蜀,问严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时也。”貌似这个更靠谱点。

    【旧时传说,银河和海相通,近代有个住在海中小沙洲上的人,每年八月份有木筏,去来准时不误期,这个人有好奇心,在木筏上盖了个小阁楼,多带些粮食,乘木筏去。在十几天之内还看得到星斗日月,以后就飘飘忽忽,也觉不出日夜。再过十多天,忽然来到一个地方,有城墙的模样,住房很整齐,远看宫中有许多织布的妇女,只见一男子牵着牛停在水边饮牛,这牵牛人见到这个生人就吃惊地问:‘你怎么会到这里的?’这人把来的情况加以说明,问他这是什么地方。牵牛人回答说:‘你回到蜀都访问严君平就知道了。’这人竟不上岸,就如期而还,后来到了蜀地问严君平,君平说:‘某年某月某日、有客星侵犯牵牛星座。’时间上一计算,这日期正好是这个人到银河的时间。】

【《白香词谱》:顾查“生”本可读“星”;《诗经·小雅》:“不如友生”;传,“协桑经切,音星。”是“生查”,即“星槎”也。】

(所谓“协桑经切”就是把“协”字的声母和“桑”字的韵母拼起来读,例如“大”、“海”经切就是dai。可能在古汉语里“协”、“桑”经切读出来就是“星”,但由于语音的演变,已经不能准确地切出该字在现代的读音了。 )

    所谓“星槎”,新华字典的释义为“往来于天河的木筏”,也就是古代UFO。

    【《拾遗记》:“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查浮于西海,查上有光若星月。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查,亦谓挂星槎”。】“生查”我们知道是啥意思了,那“子”呢?

    我们知道很多词牌名都以“子”结尾,生查子、更漏子、采桑子、天仙子等等,是有什么特殊的涵义还是只是一个附加词,凑满三个字?

    《白香词谱》云:隋唐以来,曲多称“子”。

    康熙《御定词谱》在讨论《甘州曲》一名《甘州子》时,曾有过这样的解释:“甘州曲,唐教坊曲名……旧谱泥于《甘州曲》、《甘州子》两名小异而另列之,不知曲子二字互为省文,并无分别也。”也就是说“子”为曲名。并且在以“子”结尾的词牌中可以看出,“子”不仅是曲名,而且大部分是短小的曲子名,并且很多都来自教坊旧曲。比如,《教坊记》有“采桑”、“朝天”、“更漏长”等曲名,经过添加或置换,分别成为“采桑子”、“朝天子”、“更漏子”。

    “生查子”是人们艳羡乘槎上天这一古代神话,于是咏入诗篇,播之乐府,至五代遂取以入词耳。

    不过也有另一种说法。

    任二北《教坊记笺订》引宋·曾慥《类说》说:“唐明皇呼人为‘查’,言士大夫如‘仙查’,随流变化,升天入地,能处清浊也。……词牌名《生查子》的‘查’,就是用这个含义。”

    敦煌曲子词《云谣集》录有二首《生查子》,其一:“三尺龙泉剑,匣里无人见,一张虎雁弓,百只金花剑。 为国竭忠贞,苦处曾征战,先望立功勋,后见君王面。”其二:“一树涧生松,迥向长林起。劲枝接青霄,秀气遮天地。 郁郁覆云霞,直拥高峰际。金殿选忠良,合赴君王意。”这两首词都是吟咏建立功勋的意思。唐词多缘题而赋,故任二北的说法更接近调名本意。

    《生查子》早期只是赋予某种含义的乐曲,后来才被人依拍作词而成了词调,据传最早依教坊曲《生查子》填词的是唐·韩偓《生查子》:“侍女动妆奁,故故惊人睡。那知本未眠,背面偷垂泪。 懒卸凤凰钗,羞入鸳鸯被。时复见残灯,和烟坠金穗。”

    虽然众多词家都认为《生查子》始于韩偓,但任二北在《教坊记笺订》云:“《生查子》乃五言八句仄韵之声诗。今传辞虽以韩握之作为早,但中唐间韦应物已有其调。东坡词《生查子》‘三度别君来’一首,并以诗体见于东坡续集中,自注:‘效韦苏州’是其证。”可惜现今的《全唐诗》,并没有发现韦应物的《生查子》,大概已经丢失,所以词家都以韩偓词为正体。

    宋·朱淑真《生查子》有“遥想楚云深” 句,故后人更名《楚云深》;宋·韩淲《生查子》因词中有“烟蕊梅溪渡”,故名《梅溪渡》;宋·贺铸《生查子·西津海鹘舟》有“挥金陌上郎,化石山头妇”句,故名《陌上郎》。贺铸“挥金陌上郎”句用的是《秋胡行》的典故。据刘向《烈女传》载:鲁秋胡娶妻的第五日就离家到陈地为官,五年后才回来。回家途中,见路旁有美妇人采桑,甚悦,便下车对那美妇人说道:‘力田不如逢丰年,力桑不如见国卿。吾有金,愿以与夫人。’那妇人回答道:‘采桑力作,纺绩织紝,以供衣食,奉二亲,吾不愿金。’秋胡归至家,把金奉给了母亲,让人唤妻子回来,妻至,原来就是那采桑的美妇人。妇人知道秋胡行径有污,离家往东而去,自投于河而死。”这里的“陌上郎”是指秋胡,贺铸以其比喻对爱情不忠的丈夫。

    虽然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较为脍炙人口(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也有人说是朱淑真所作),但我却更喜欢五代·牛希济的那首。《绿罗裙》一名便源于此词。

    生查子
    <五代·牛希济>
    春山烟欲收,天澹星稀小。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hr]

   [b][color=#0070c0] 10、何满子[/color][/b]
[b][color=#0070c0][/color][/b]
    又名《河满子》。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唐张祜那首传唱千古的宫词《河满子》,写尽了宫女的哀怨,诉尽凄楚,赢得了无数人同情忧伤的泪。

    据白居易介绍:“河”本作“何”,何满子系人名。唐朝开元年间,有一个沧州籍的高音歌唱家叫何满子,因违法被判处死刑。临刑前,他向唐玄宗进献了一曲《河满子》来赎罪,但唐玄宗这个精通音律的君王竟然没有被打动,照样判处了斩刑。于是白居易感慨万千,写下了“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曲始成。一曲四词歌八迭,从头便是断肠声。”的着名诗句。后来就以此人姓名作词调名。

    【白乐天诗云:“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曲始成。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自注云:“开元中,沧州歌者姓名,临刑进此曲,以赎死,上竟不免。”】

和白居易同时期的元稹对此事也做了一首《何满子歌》记载:天宝年间,来自遥远西域的何满子,在大唐深宫的梨园中生活了20年,她勤学苦练,逐渐成了梨园中顶级流行歌手,且色艺双全。不知什么原因,得罪了当时的最高领导,被判处了死刑。临刑,监斩官问她有什么要求。她说:别无他求,只想在告别人世之前唱一首歌。监斩官答应了她。临死的何满子,此时涌起的感情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极度的悲愤。歌声像泉水从岩隙中喷涌而出,催人肝肠寸断,直令天昏地暗。歌罢,圣旨也到。原来,当歌女那声振林月的悲歌起时,随同监斩的宫中太监见何满子色艺超群,认为杀了可惜,便策马扬鞭去奏告唐皇。精通音律的唐明皇立即降旨赦免她死罪。此后《何满子》成了悲歌的代名词。

    元稹写下了着名的《何满子歌》:
    何满能歌声宛转,天宝年中世称罕;
    婴刑系在囹圄间,下调哀音歌愤懑。
    梨园子弟奏玄宗,一唱承恩羁网缓;
    便将何满为曲名,御府亲题乐府纂。

    元稹与白居易交好,但记载此事略有差异,却不知道为何。不过我到更偏向何满子并未被斩,毕竟依着唐玄宗的心性,赦免的可能性较大。

    《乐府杂录》还有关于此事的后续进展:安史之乱后,一天,灵武刺史李灵曜大摆宴席,客人中有一位姓骆的,唱《何满子》,大家一片叫好有一个姓白的秀才说:我家里有一个歌妓也会唱这首歌,只是音调不同。大家便要白秀才把歌妓请来。谁知这位歌妓“发声清越,非常音。”姓骆的歌手突然说:你不就是宫中胡二子吗?歌妓端详了老半天,说:你是梨园骆供奉啊!相互拥抱,哭成一团,相对泣下。原来他们俩都是唐玄宗时宫中的梨园弟子,并且还是老相好。据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考证:《何满子》这个词牌名创自开元、天宝年间,且是宫中流传出来的。

    【《乐府杂录》:“灵武刺史李灵曜置酒,坐客姓骆,唱《何满子》,皆称妙绝。白秀才者曰:‘家有声妓歌此曲,音调不同。’召至令砍;发声清越,非常音。骆遽问曰:‘莫非宫中胡二子否?’妓熟视曰:‘君岂梨园骆供奉耶?’相对泣下。皆明皇时人也。”】

何满子的故事堪为经典,令人感慨万千。而其后的另一个故事却真真让《何满子》成断肠之作的代言。

    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孟才人,因为擅长笙歌而受到了唐武帝的宠幸。武帝病重的时候看着她说:“我就快不行了,你有什么打算呢?”孟才人指着装笙的锦囊说:“就让我用它来自缢吧。”武帝哀伤不已。才人说:“让我来为皇上演唱一曲,以排解您的忧思。”于是她唱了一曲《何满子》,然后气绝倒下。太医检查过说:“她的脉搏尚有余温,但是肝肠已经断碎了。”

    有人说以死相随并不一定是她的本意,先皇已去,余下的岁月也只是空等头白,不活也罢。我却不想这样去评断,我宁愿相信她是真的爱着武帝,完全纯粹的情感,才会有这样凄美婉转的绝唱去成就《何满子》千古不衰的经典。

    王灼《碧鸡漫志》说《何满子》是属于唐教坊曲,创立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的宫廷。《卢氏杂说》又说:唐文宗命宫人沈翘翘,舞河满子词。所以又属舞曲。

    五代、两宋据此将《何满子》作为词牌名。已没有了唐代的凄凉和悲怆,多了一些风花雪月。

    何满子
    <五代·毛文锡>
    寂寞芳菲暗度,岁华如箭堪惊。
    缅想旧欢多少事,转添春思难平。
    曲槛丝垂金柳,小窗弦断银筝。
    深院空闻燕语,满园闲落花轻。
    一片相思休不得,忍教长日愁生。
    谁见夕阳孤梦,觉来无限伤情。 [hr]

  [b][color=#0070c0]  11、声声慢[/color][/b]
[b][color=#0070c0][/color][/b]
    【清·毛先舒《填词名解》云:“词以慢名者,慢曲也。拖音袅娜,不语辄尽。”】这个词牌名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词,名《胜胜慢》,是为他的家妓荣奴离去所作。

    宋代,在太祖皇帝“歌儿舞女以终天年”的优惠政策下,朝廷鼓励大臣蓄养家妓。但买入不是一次买断,而有一定的年限。大多雇用婢女约定个三五年,最高年限为十年。那些玲珑聪慧的女孩子,如果跟主人建立了超出寻常的感情和关系,也有可能被收为妾,但并不容易,必须要征得女孩家人的同意,并不能强娶。一般士大夫家庭期满后多送婢女还乡,让其婚嫁。

    晁补之就有一个这样的家妓,名叫荣奴,许是对这荣奴看来是动了一些真心,为她的离去专门做了两首词:一首《点绛唇》:“檀口星眸,艳如桃李情柔惠。据我心里。不肯相抛弃。哭怕人猜,笑又无滋味。忡忡地。系人心里。一句临歧誓。”写得直白动情,颇为无奈。

另一首便是《胜胜慢》:《胜胜慢》(家妓荣奴既出有感)
    朱门深掩,摆荡春风,无情镇欲轻飞。
    断肠如雪,撩乱去点人衣。
    朝来半和细雨,向谁家、东馆西池。
    算未肯、似桃含红蕊,留待郎归。
    还记章台往事,别后纵青青,似旧时垂。
    灞岸行人多少,竟折柔枝。
    而今恨啼露叶,镇香街、抛掷因谁。
    又争可、妒郎夸春草,步步相随。

    题序明言是为荣奴的离去而作,言下对荣奴的离去甚是不舍,为她今后的命运担忧。往事越千年,隔着时光的帷幔,千年前的荣奴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我们已看不真切,倒也无意深究,只在偶尔翻阅诗卷时,唏嘘一声:多情公子空牵念。

    慢曲相对于令曲,字句长,韵少,节奏舒缓。虽是单遍,但唱起来格外悠长婉转,唐人就有“慢处声迟情更多”的说法。用《胜胜慢》为名,看来当时晁补之的这一曲比之一般的慢曲还要来得更缠绵娓丽些。

    南宋末年,词人蒋捷一首《秋声》,全部用“声”字收韵,故更名《声声慢》。

    声声慢·秋声
    <南宋·蒋捷>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蒋捷是南宋末年之人,李清照则是两宋之交(1084-1155),因而在蒋捷的《声声慢》定名之前,李清照为这一曲写出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凄婉词作,应该叫《胜胜慢》才对。

    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流离颠沛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

    声声慢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作李清照居金华时所作。久经飘泊,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的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感到愁苦。

    吴文英词,有“人在小楼”句,故名《人在楼上》。

    贺铸词“殷勤彩凤求凰”句,又名《凤求凰》
[hr]

  [b][color=#0070c0]  12、忆秦娥[/color][/b]
    与《菩萨蛮》同为词中最古者,是“百代词曲之祖”,最早出现在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至于是不是李白作的,至今未有定论。

    两宋之交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始称为李太白之作,南宋·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亦录于李白名下,北宋·李之仪《忆秦娥·用太白韵》,题明确揭出“用太白韵”。而且《忆秦娥·箫声咽》怀古抚今,雄浑悲壮,堪称千古绝唱,也只有像李白这样的大家手笔才能写得出来。

    然而自明·胡应麟以来,不断有人提出质疑,,认为是伪作。首先,《李太白全集》并未收录;其次,就像今天人们喜欢跟风一样,古人也喜欢跟风,像李白这样的大家,创作了新词,却像石头丢到大海里,几百年间都没人相和未免太奇怪了。更何况,五代《花间集》半点没有提到这一词调,明显说不通。

    挂着李白名的词是否真是李白所作,争论了几百年年还是没说清,如果2012没有来,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某某地方出土了某某东西能说清,当然了也可能永远也说不清,不过也无所谓吧,反正这首词不会因为是李白作的而增值,也不会因为不是李白作的而掉价。

    《忆秦娥》这个词牌名,始见黄昇编《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忆秦娥·李白

    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李白取秦娥的典故而作曲,因此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调名是《忆秦娥》。秦娥,即秦穆公女弄玉,萧史、弄玉,是神话传说中一对神仙情侣。弄玉本来是春秋时秦国国君秦穆公的女儿,当时有个学仙的人名叫萧史,善于吹箫,而吹出来的箫声和凤凰的叫声一样优美动听,弄玉非常爱他,秦穆公便把女儿嫁给他,并在秦国的都城雍的附近筑一秦台让她们夫妇俩居住。萧史便在台上的秦楼里日日教弄玉吹箫学凤凰的叫声。一天,优美的箫声引来了一龙一凤,萧史乘龙、弄玉乘凤,双双成仙而去。人们便把萧史称为乘龙快婿。

    【汉·刘向《列仙传·卷上·萧史》:“箫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箫史妙吹,凤雀舞庭。嬴氏好合,乃习凤声。遂攀凤翼,参翥高冥。女祠寄想,遗音载清。” 】

李白《忆秦娥》有“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句,宋·向子諲更名为《秦楼月》。

    苏轼《忆秦娥》词有“清光遍照双荷叶”句,故易名《双荷叶》

宋无名氏《忆秦娥·咏蓬莱阁》词有“水天摇荡蓬莱阁”句,

金·丘处机易名为《蓬莱阁》宋·张辑《忆秦娥》下阙有“碧云暮合”句,故易名《碧云深》 [hr]

    [b][color=#0070c0]13、菩萨蛮[/color][/b]
    说完《忆秦娥》,我们来说说和它并为词中最古者的《菩萨蛮》。

    本是唐代教坊曲名,《宋史·乐志》:女弟子舞队名。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菩萨蛮》作为词牌据传最先是李白所作,但有人怀疑是伪作。李白是生于公元701年,卒于762年,而唐宣宗大中年代为公元846-859年。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下》则认为:“《菩萨蛮》曲调为唐宣宗大中初年因女蛮国入贡而编创的,则李白当时还无此曲调,自不可能有此词作”。

    【唐苏鄂《杜阳杂编》云: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缨络被体,号菩萨蛮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大中:唐宣宗年号)】

【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云: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绹命温庭筠新撰进之。】

不过据《教坊记》着录,唐玄宗李隆基开元(713年—741年)、天宝(742年—756年)间已有《菩萨蛮》曲名,敦煌民间词中也有《菩萨蛮》词作…《教坊记》是中国古代音乐着作,唐代崔令钦着,书成于唐肃宗李亨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从开元后期(公元740年左右)到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左右),前后只是二十多年,由此可见崔令钦所记是可靠的。这样的话李白写作《菩萨蛮》词时间上就有可能了。

    另有宋僧文莹之《湘山野录》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此词写于鼎州沧水驿,不知何人所作,魏道辅泰见而爱之。后至长沙,得古风集于曾子宣内翰家,乃知李白所撰。

    《菩萨蛮》的成名还有另一种说法:唐许棠《奇男子传》及《太平广记》一六六“吴保安”条引《纪闻》,皆述郭仲翔随征南诏,李蒙军败,陷于菩萨蛮洞为奴,于天宝十二载逃归,调名之出与此有关。

    敦煌曲《菩萨蛮》:“敦煌古往出神将。感得诸蕃遥钦仰。效节望龙庭。麟台早有名。 只恨隔蕃部。情恳难申诉。早晚灭狼蕃。一齐拜圣颜。”孙楷第敦煌写本 《张淮深变文跋》引《元和郡县志》等书,考定安史乱后,河西陇右诸州先后陷蕃之次序,为凉州广德二年,甘州永泰二年,肃州大历二年,瓜州大历十一年,惟沙州迟至德宗建中年始陷。此词中“效节望龙庭”,明指沙州未陷前,“只恨隔蕃部”,明指凉、甘诸州陷后。故任二北考定为德宗建中初(780)所作,早于宣宗大中初六十多年。李白所作较敦煌辞更早。

    晚唐温庭筠词有“小山重叠金明灭”句,名《重叠金》。

    南唐李煜词名《子夜歌》,一名《菩萨鬘》。

    韩淲词有“新声休写花间意”句,名《花间意》;又有“风前觅得梅花句”,名《梅花句》;有“山城望断花溪碧”句,名《花溪碧》;有“晚云烘日南枝北”句,名《晚云烘日》。

    贺铸《菩萨蛮》词结句为“犹闻城里钟”,故名城里钟。

    《女王曲》 《杜阳杂编》曰:“唐大中初,女蛮国贡双龙犀,明霞锦。其人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当时号为菩萨蛮。优者作女王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可见这里说的《女王曲》实指《菩萨蛮》。

    《菩萨鬘》 杨慎改蛮为鬘。《升庵诗话?卷十》:“唐词有《菩萨蛮》,不知其义。按小说,开元中南诏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故号菩萨鬘,因以制曲。佛经戒律云‘香油涂身,华鬘被首’是也。白乐天《蛮子朝》诗曰‘花鬘斗薮龙蛇动。’是其证也。今曲名‘鬘’作‘蛮’,非也”。清·倪蜕也附和杨慎,他在《滇少记》认为《菩萨蛮》应为《菩萨鬘》,他认为舞者头戴华鬘,所以应称《菩萨鬘》。

(注:“花鬘斗薮龙蛇动”出自白居易的《骠国乐》而非《蛮子朝》,杨慎此处有误。并且,白居易有“花鬘斗薮龙蛇动”句也没法证明《菩萨蛮》应为《菩萨鬘》。)

    个人最喜欢的是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抬眼西北望长安,但见可怜无数山。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hr]

  [b][color=#0070c0]  14、长相思[/color][/b]
[b][color=#0070c0][/color][/b]
    又名《长相思令》《相思令》《吴山青》

    《长相思》:本为乐府篇名,后来才成为唐教坊曲。“长相思”三字最早见于《古诗》中,《古诗&·;别诗》云: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又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
    徘徊蹊路侧,悢悢不能辞。
    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
    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
    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

    《别诗》相传为苏武和李陵相赠答的五言诗,但据考证不是,真正作者已不可考,产生时期大致都在东汉末年。这些诗大都写朋友、夫妇、兄弟之间的离别,故总题为《别诗》。

    古诗多用“长相思”三字,如《文选&·;古诗十九首》中“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又曰:“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着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古人辄用“长相思”三字入诗中,可见“长相思”三字实为当时非常流行的民间俗语,汉末已用“长相思”三字入诗。《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随后才演为乐府。

    梁朝张率开始用“长相思”三字作为词的首句。

    张率(475-527),字士简,吴郡吴人。生于宋后废帝元徽三年,卒于梁武帝大通元年,年五十三岁。

    张率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爷爷张永曾做过南北朝时宋国的尚书中兵郎、扬威将军、冀州、青州刺史、都督等职务。父亲张瑰曾是齐国的平都侯、吴兴太守、光禄大夫。张瑰非常注重对儿子的培养,所以张率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张率十二岁时,就能写文章了。张率文采斐然,经常与一帮诗人吟诗作赋,于是又认识了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

    萧统字德施,小字维摩,母亲为丁贵嫔,因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故又称其为“昭明太子”。张率和昭明太子同为当时非常有名是诗人,二人相互仰慕对方,最终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张率与一帮朋友在勾栏院玩乐时,一歌妓在唱着古诗中的《长相思》:“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张率被那歌妓娓娓动听的歌声所迷,便让人邀请那歌妓入座说话。原来那歌妓叫善讴,善讴不但长得漂亮,歌也唱得好,且才艺双全,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于是,张率喜欢上了她。之后便隔三差五就来勾栏院,每每与她对诗,聆听她的歌声。

    后来,阴差阳错之下,张率的父亲张瑰把善讴买了回来。张率伤心至极,却也只得故意避开善讴。善讴也喜欢张率,却没有机会对张率诉说衷情,二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各自受着痛苦的思念。

    再后来,张瑰因病去世。张率不愿串纲乱伦,依旧不敢越过雷池一步。朝中有个叫做顾珖的大臣看上了善讴,对张率说想娶善讴为妾。张率思考再三,觉得让善讴出嫁对自己也是一种解脱就答应了。善讴本以为张瑰已经离世,张率肯定来找自己,没想到左等右等,等来了张率让她出嫁顾珖。善讴见张率并无续缘的意向,失望至极便出家为尼了。

    善讴出家后,张率更是忧郁,过了几天便借口上香去看望善讴。善讴知道张率用意,也按捺不住对张率的思念,两人便偷偷幽会起来。

    不料二人幽会的事被顾珖知道,顾珖将二人告上朝廷,朝廷为此罢免了张率。闲居在家的张率,日夜思念善讴,忧郁度日。一日张率思念善讴,便写了一首《长相思》:长相思,久别离。

    所思何在若天垂,
    郁陶相望不得知。
    玉阶月夕映,
    罗帷风夜吹。
    长思不能寝,
    坐望天河移。

    张率把这首《长相思》吟咏再三感觉意犹未尽,接着又写了一首《长相思》:长相思,久离别,

    美人之远如雨绝。
    独延伫,心中结。
    望云云去远,望鸟鸟飞灭。
    空望终若斯,珠泪不能雪。

    第二天,昭明太子来看张率,见他双眼红肿,问起才知道为情所困。这时候张率把这二首《长相思》给了昭明太子看,昭明太子边看边感叹道:“卿好词!卿真情也!读至亦有同感共鸣,不由引出往事也。”张率见昭明太子这么一说,便问道“太子莫非也有难言之隐么?”昭明太子太子点点头,与他娓娓讲述了自己一段往事。

    昭明太子在无锡顾山隐居编集《昭明文选》时,遇着一个美艳绝伦的茶花女慧娘。在杏花烟雨的江南,两人一见钟情。而后,慧娘成了灯下添香的红袖,为他捧茶捧茗。

    昭明太子的文选初定完稿,要返家。临别,昭明太子誓言有一天要迎娶慧娘。

    慧娘凄凄地望向他,无语凝噎,半晌才轻轻地取出一物放在太子掌心,说:“曾有妇人滴泪成血,化作相思豆,今已一双红豆付君,日后见豆如见人吧。”

    昭明太子就这样离别而去。殊不知宫门深似海,昭明太子此一去竟归期杳杳,慧娘深爱昭明太子,竟相思成疾。

    当昭明太子再来顾山时,慧娘已经玉殒香消了。太子心如刀割,含着眼泪,亲手栽下两颗红豆,黯然回京。

    昭明太子从怀里淘出一方绢帛递给张率,张率接过绢帛一看,只见绢帛上清秀的楷书写着一首《长相思》:相思无终极,

    长夜起叹息。
    徒见貌婵娟,
    宁知心有忆。
    寸心无以因,
    原附归飞翼。

    两个人执手无语,心里都在叹息流泪。不久昭明太子落水受伤,肉体的创伤加上心病的症结竟一病不起,几个月后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百年后,昭明太子手植的红豆树吐牙长枝,长成了两株红豆树,合抱而一,树干并为一体,上肢分为二。唐人王维从江阴过时,见此树心有感触,写下了着名的《红豆》诗流传千古: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陈后主、江总等人沿用其调,唐朝李白等人也纷纷仿效。

    后来白居易依照古琴曲名《湘妃怨》的节拍填了首《长相思》词,此曲就成为词调《长相思》。

    深画眉,浅画眉,蝉鬓鬅鬙云满衣,阳台行雨回。
    巫山高,巫山低,暮雨潇潇郎不归,空床独守时。

    宋张辑《长相思》词,因结句有“江南山渐青”句,故名《山渐青》宋林逋《长相思》词有“吴山青”句,故又名《吴山青》。

    宋林逋《长相思》有“两岸青山相送迎”句,元王行词易《青山相送迎》名后人将柳永《长相思·京妓》词作为长调《长相思》,冠调名为《长相思慢》。

    贺铸《长相思慢·望扬州》, 因此词《长相思慢》又名《望扬州》。(《钦定词谱》将此词录于秦观名下。此词是谁所作,已无从考证了。)

    《全唐诗库》载李煜《长相思》词,注:“一名双红豆、山渐青、忆多娇”。翻阅唐诗古籍却未见词调名是“忆多娇”“双红豆”的词,但元代戏曲剧有《忆多娇》调名,所以怀疑《全唐诗库》的注是后人所加。

    历来此调以白居易《长相思》词为正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hr]

    [b][color=#0070c0]15、阮郎归[/color][/b]
[b][color=#0070c0][/color][/b]
    又名《醉桃源》、《碧桃春》。

    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载,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和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迷路找不到归路,费尽周折,后遇见了二位资质绝艳的女子。虽然素昧平生,但她们一见刘、阮,便笑呼二人之名,并邀请刘、阮到家中作客,并与之双结伉俪。刘、阮住了半年,“更怀思悲,求归甚苦”,二女召来前日女子三四十人,集会奏乐,大宴之后同送刘、阮,指示归路(上面讲到的李存勖的《如梦令》描写的便是分手时侵晓的凄迷景象)。刘、阮出山后,好不容易回到家乡,可是家里的一切都已变了模样无复相识,经打听才见到自己的七世孙。

    《阮郎归》取自这个故事,最早是唐代教坊使用“阮郎迷”的曲牌,又叫“醉桃园”。

    宋·丁持正词,有“碧桃春昼长”句,名“碧桃春”;李祁词名《醉桃源》;

    曹冠词名《宴桃源》;

    韩淲词,有“濯缨一曲可流行”句,名《濯缨曲》。  

首见于李煜词,描写其本意的是北宋·司马光的《阮郎归》。

    阮郎归
    <北宋·司马光>
    渔舟容易入深山。
    仙家日日闲。
    绮窗纱幌映朱颜。
    相逢醉梦间。
    松露冷,海霞斑。
    匆匆整棹还。
    落花寂寂水潺潺。
    重寻此路难。 [hr]

   [b][color=#0070c0] 16、念奴娇[/color][/b]
[b][color=#0070c0][/color][/b]
    调名取自唐玄宗天宝年间着名歌伎念奴。

    元稹《连昌宫词》:“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自注:“念奴,唐朝天宝年间的名倡,非常会唱歌。唐明皇每年都要在长安城中的高楼下宴请当时的老人和名流。数天之后,万众喧闹,严安之、韦黄裳等人都禁止不了大家的喧哗,乐队只好停止演奏。唐玄宗对高力士说,你在楼上大声宣布:‘要请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伴奏,看能不能止住喧闹?’只要念奴一站出来,大家立即就不说话了,宴会上一片寂静。”

    【念奴,天宝中名倡。每岁楼下酺宴,万众喧溢,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明皇遣高力士大呼楼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遂看人能听否?’皆悄然奉诏。】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念奴有姿色,善于歌唱,时时陪伴在唐明皇身旁。每每执板当席顾眄,唐明皇对妃子说:‘此女妖丽,眼色媚人’,每啭声歌喉,则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宫妓中最受唐明皇的宠爱”。

    念奴娇这个调名虽然得名于唐代歌伎念奴,却不是始于唐五代时期。除了元稹的《连昌宫词》外,看不到其他作品涉及念奴。

    念奴是在宋代被大量写入诗人的作品中,《全宋词》里最早用《念奴娇》作为调名的是沈唐。沈唐,字公述,北宋词人。生平不详,曾任职于韩琦帐下。韩琦(1008—1075),北宋名将。可以推断沈唐生活的年代是在北宋(960年—1127年)早期。《全宋词》录有沈唐词五首,词风接近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大概和他生活在同时期。

    念奴娇·沈唐
    杏花过雨,渐残红零落,胭脂颜色。
    流水飘香人渐远,难托春心脉脉。
    恨别王孙,墙阴目断,手把青梅摘。
    金鞍何处,绿杨依旧南陌。
    消散云雨须臾,多情因甚,有轻离轻拆。
    燕语千般,争解说、些子伊家消息。
    厚约深盟,除非重见,见了方端的。
    而今无奈,寸肠千恨堆积。

    宋时风流才子皆经常混迹于青楼楚馆,不排除沈唐也有这样的经历。《念奴娇》也许是沈唐为心上人所作的自度曲,因为《连昌宫词》的原故,沈唐把心上人喻作念奴,故调名取之为《念奴娇》。一时传唱,名家争相效仿。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开拓了豪放词风,使得《念奴娇》被越来越多的词家所钟爱。

    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为“大江东去”,宋·何梦桂《念奴娇》“半生习气”一词即名为 《大江东去》元·王旭因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为“大江东去,”故将《念奴娇》更名为《大江东》宋·阮盘溪因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为“大江东去”,故将《念奴娇》更名为《大江乘》宋·周紫芝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句子,故将《念奴娇》更名为《酹江月》。

    宋·陆游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声名卓着,将《念奴娇》更名为《赤壁词》据《词谱》载:“因苏轼词有‘一尊还酹江月’句, 故后人更名为《酹月》。(但《全宋词》却未见录有词牌名为《酹月》的词。)

    宋·锦溪有《壶中天》词,按律即是《念奴娇》。

    宋戴复古《念奴娇》首句为“大江西上”,名《大江西上曲》姚述尧词,有“太平无事,欢娱时节”句,名《太平欢》;韩淲词,有“年年眉寿,坐对南枝”句,名《寿南枝》,又名《古梅曲》;姜夔词,名《湘月》,自注即《念奴娇》鬲指声;张辑词,有“柳花淮甸春冷”句,名《淮甸春》;米友仁词,名《白雪词》;

    张翥词,名《百字令》,又名《百字谣》;

    丘长春词,名《无俗念》;(丘长春即丘处机)

    游文仲词,名《千秋岁》;

    《翰墨全书》词,名《庆长春》,又名《杏花天》。

    《念奴娇》作为词调始于沈唐的《念奴娇》,但后人是以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为正体。

    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两词在句式略有差别,断句不同。《钦定词谱》把苏轼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列为另一体。《念奴娇》作为词调,因苏轼这首词而倍受推崇,因而争相仿效者众。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处、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hr]

   [b][color=#0070c0] 17、临江仙[/color][/b]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最初是咏湘灵的。关于此词牌名缘起说法很多:

【任二北据敦煌词有句云“岸阔临江底见沙”,认为《临江仙》辞意涉及临江,所以叫《临江仙》。】

【南宋·黄昇《花庵词选》云:唐词多缘题,所《临江仙》则言仙事。】

【明·董逢元《唐词纪》曰:临江仙,多赋水媛江妃,南唐人多效为之。】

认同最多的是“赋水媛江妃”。咏的水仙花是尧帝的女儿娥皇、女英。

    【明·沈际飞:唐词多述本意,有调无题,如《临江仙》赋水媛江妃也。】

因此《临江仙》作为词调最初应该是歌咏娥皇、女英而不是水仙花。后来由于被更多的人仿效,所以最终形成了新的词调。五代词人用此调为题,多由仙事转为艳情。(动乱的时代基本上也是风流的年代,命途多舛因而放浪形骸)

    唐、五代词人中最早作有《临江仙》的是张泌、尹鹗、和凝、孙光宪、冯延巳、牛希济,始作者到底是谁就不知道了。

    后人奉为正调的是欧阳修的《临江仙》。

    25岁的欧阳修出任河南推官,和一个官妓要好。当时钱惟演任西京留守,是欧 阳修的顶头上司。一日,钱惟演在后花园设宴,梅圣俞、尹师鲁等客人来了很 久了,欧阳修和这位歌妓才姗姗来迟。钱惟演就责问官妓:“为什么这么晚才来?”官妓回答说:“天气太热了,在凉堂睡觉,失落了一支金钗,找了半天还没有找到。”钱惟演见大家都不高兴,就打趣地对那个官妓说:“既然你和欧阳修这么亲热,如果你能够当场得欧阳修填一首词,我就补偿你一只金钗。”

    欧阳修当即赋了一阕《临江仙》:
    池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
    小楼西角断虹明。
    阑干私倚处,遥见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
    凉波不动簟纹平。
    水晶双枕畔,犹有堕钗横。
    此词一出,满座皆惊,击节赞赏。

    钱惟演命官妓满斟一杯酒给欧阳修,然后令人取钗赠妓。因即注题为‘妓席’。

    【《野客丛谈》:“欧阳永叔任河南推官,亲一妓。时钱文僖公为西京留守。一日,宴于后园,客集而欧与妓皆不至,移时方来。钱责妓云:‘末至何也?’妓云:‘中暑,往凉堂睡觉,失金钗,犹未见。’钱曰:‘若得欧推官一词,当为偿汝。’欧即席赋此。坐皆击节,命妓满斟送欧。而令公库偿钗。”】

南唐·李煜《谢新恩》:“秦楼不见吹箫女,空余上苑风光。粉英含蕊自低昂。东风恼我,才发一衿香。 琼窗梦笛留残日,当年得恨何长。碧栏杆外映垂杨。暂时相见,如梦懒思量。”(王国维校勘记云:“此首实系《临江仙》调。” )

    宋·贺铸《临江仙》:“巧翦合欢罗胜子,钗头春意翩翩。艳歌浅拜笑嫣然。愿郎宜此酒,行乐驻华年。 未是文园多病客,幽襟凄断堪怜。旧游梦挂碧云边。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因词中有“人归落雁后”句 ,故后人把《雁后归》作为《临江仙》的别名。(贺铸词中的“人归落雁後,思发在花前”这两句系袭隋·薛道衡《人日思归》诗中成句 。原诗:“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宋·韩淲有《临江仙》首句“罗帐画屏新梦悄”,后人以《画屏春》为《临江仙》的别名。

    北宋·李清照《临江仙》首句有“庭院深深深几许 ”句,后人就把《庭院深深》作为《临江仙》的别名。

(李清照自注:“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阙,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宋·贺铸《临江仙》上阙次句有“鸳鸯春梦初惊 ”句,所以后人用《鸳鸯梦》作为《临江仙》的别名。

    填《临江仙》的很多,最有名的是明代杨慎《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

    临江仙·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hr]

[b][color=#0070c0]   18、陌上花[/color][/b]
[b][color=#0070c0][/color][/b]
    【《白香词谱》:自吴越钱鏐有“陌上花开缓缓归”之句,越俗遂以“陌上花开”为游子归来之词。里谣巷软,浸成曲调。苏轼有《陌上花》之咏;其自序云:“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含思宛膊,听之凄然。”是本词调名,创自宋代,而渊源于民间俚歌也。】

一千多年前,临安城外,陌上花开。一位风华绝代的美人被簇拥着,徜徉在阡陌美景之中,莲步款款,风情依依。忽有骏马嘶鸣,绝尘而来。原来是吴越王的专使送信来了。美人拆信一阅,不由得满面春风,眉目含情。原来吴越王钱镠(liú)传书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叫她不必急于回宫,且趁春晖,尽情享受三月花开的风情。想那钱王日理万机,国事繁忙,心中竟然还能记挂着回乡省亲的糟糠之妻,这份柔情和体贴,怎能不让她心情大悦。

    只可惜,即使再柔肠万千温情无限,也难以使国家逃脱倾覆的命运。沧海桑田,岁月变迁,只余下一曲承载着一段浪漫的儿女情怀的里中儿歌《陌上花》传唱于临安的陌上,留给后人的缅怀。

    终于在百十来年后的一个秋天,一代文豪苏东坡到了临安。陌上春天花开,骨子里透的是柔情,而秋天亦花开,却结满了萧瑟。于是,在秋天的陌上花开中,苏东坡怅对古人一番凭吊,三首《陌上花》于胸中郁结,一吐为快。

    陌上花三首(并引)
    苏轼
    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然,而其词鄙野,为易之云。
    (一)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似昔人非。
    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二)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辇来。
    若为留得堂堂在,且更从教缓缓归。
    (三)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教缓缓妾还家。
    一唱三叹中,浸染着人世沧桑的感慨。

    陌上花·有怀
    <元·张翥>
    关山梦里,归来还又、岁华催晚。
    马影鸡声,谙尽倦邮荒馆。
    绿笺密记多情事,一看一回肠断。
    待殷勤寄与,旧游莺燕,水流云散。
    满罗衫是酒,香痕凝处,唾碧啼红相半。
    只恐梅花,瘦倚夜寒谁暖。
    不成便没相逢日,重整钗鸾筝雁。
    但何郎,纵有春风词笔,病怀浑懒。

    *此调只此一词,别无分店。 [hr]

[b][color=#0070c0]   19、青玉案[/color][/b]
[b][color=#0070c0][/color][/b]
    调名取自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这个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却还有两点其他的疑问。

    第一,“案”到底是指碗还是托盘?

    据《白香词谱》载:“案同碗,青玉碗,盛酒之具也,唐人诗多引用之。”按照这个说法,“案”就不应读“an”而应读“wan”。因过去用不同的材料做成的碗就有不同的碗字,如“椀”、“碗”。汉代时“案”字与“椀”字通假,《盐铁论》中“良民文杯画案”和《神仙传》中的“金案玉杯”的“案”字与“杯”字相对,可见“案”指的就是碗。

    不过也有人说,通观《四愁诗》全篇,“英琼瑶”和“明月珠”同为一类物品,那“青玉案”和“双玉盘”也应该是同一物品,再者古诗词中的“案”大多都指“古时进食用的短足木盘”,也就是托盘。

    至于事实上原本到底指的是什么,早就不可考了。现在貌似大多当做“举案齐眉”的“案”了。

    第二,《青玉案》作为词调,究竟是始于苏轼还是李煜?

    现在一般都认为《青玉案》这个词牌始于苏轼,但明·潘游龙《古今诗余醉》载有五代李煜《青玉案》一首:

    梵宫百尺同云护,渐白满、苍苔路。
    破腊梅花李早露。
    银涛无际,玉山万里,寒罩江南树。
    鸦啼影乱天将暮,海月纤痕映烟雾。
    修竹低垂孤鹤舞。
    杨花风弄,鹅毛天剪,总是诗人误。

    这首词诸集都未见收录,所以有人认为是后人伪托李煜的作品,因而认为《青玉案》是始于苏轼。

    到如今到底始于谁也已经无从考据了,也许是李煜,也许是苏轼,或者他俩之外的其他人,只不过我们不知道罢了。

    促使《青玉案》形成新的词调并且传唱一时的人是贺铸。

    贺铸(1052~1125年)北宋着名词人,字方回,卫州(今河南汲县)人。宋太祖贺皇后五世族孙,自己所娶的也是宗室之女。自称是唐朝着名诗人贺知章的后裔,因为贺知章居住在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从小又博学强记,尤善度曲,常常将别人做的不满意词作,拿来稍加修炼,即成一篇新奇之作。 他自命不凡,曾夸口道:“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但在仕途上并不得意,总是当一些普通小官,做些琐屑之事。因此,当他由太平州通判改迁奉议郎不久,便以老病退职了。

    贺铸退职以后,就闲居于苏州横塘。

    四月天,梅雨恹恹。天上阴云低沉,难辨书中字迹。贺铸从书卷中抬起头来,揉一揉发涩的眼睛,停止了校书工作。从屋中踱出,站在篱笆前深深吸了几口潮湿的空气,转头向西边望去,但见太阳在层层阴云的遮护下,变成了一块发亮的云,正慢慢地沉下去。忽然,贺铸眼前一亮。只见对面走来一位年轻女子,她只有十六七岁的样子,穿一身浅色衣裙,长发用丝带轻拢于背后。可惜,由于天暗,很难看清她的容貌。那女子步履轻移,由远及近,从离贺铸篱墙不远的地方经过,又渐渐走远了。(雨巷啊雨巷)

    贺铸静静地站在原地把女子的一举一动全部看在眼里,直到那女子走远了,他还目送她那杨柳般的腰肢,随步飘动的裙褶,直到消失在茫茫暮色之中。

    在这乡野之地,偶见如此曼妙的女郎,贺铸顿生爱意。但又不知道这女郎缘何而来,去往何处,家在哪里。贺铸很是郁闷的回到屋中,却已无心校书,提起笔,眼前又出现了女郎的身影,于是蘸墨挥豪,写就一首《青玉案》青玉案·春暮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
    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在烟雨蒙蒙的江南寻觅芳踪,遥望倩影,可望而不可即的相思萦绕于心,难怪他的愁多得像迷雾中的烟草,满城飘飞的柳絮,无休无止的黄梅雨!

    黄庭坚评价这首词时说:“少游醉卧古藤下,谁与愁眉唱一杯?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惟有贺方回。”(少游,即婉约派的代表词人秦观。当时秦观已死于藤州,清丽婉约的词风一时断绝。)。贺铸也因此词得一雅号“贺梅子”。

    宋·贺铸《青玉案》词有“凌波不过横塘路” 句,故易名《横塘路》。

    宋·韩淲《青玉案》词有“苏公堤上西湖路”句,故名《西湖路》另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辛弃疾的《青玉案》: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hr]

    [b][color=#0070c0]20、采桑子[/color][/b]
[b][color=#0070c0][/color][/b]
    唐《教坊记》载,《采桑子》即古相和歌中的《采桑曲》。

    沈约《宋书·乐志》曰:“相和,汉旧曲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即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相和歌。据《晋书·乐志》载相和歌的前身称为徒歌,也就是清唱无伴奏的民歌。徒歌进一步发展,又成为清唱加帮腔的形式,称做但歌。但歌的进一步发展形成现在说到的相和歌。《乐府·古题要解》载:“乐府相和歌,并汉世街陌讴谣之词。”谣指的就是徒歌;讴指的就是但歌。

    相和歌形成的时间,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但真正形成却在秦汉之际。相和歌开始是以楚声为代表的民间音乐,后来广泛流行,便已不再局限于楚地。汉高祖刘邦对楚声尤为喜爱,因而以楚声为主的相和歌才得以在宫廷里盛行,进而使相和歌更为普及。

    到了魏晋(220~316)时期,“魏氏三祖”的曹操﹑曹丕﹑曹睿三人不但对相和歌非常欣赏,而且三人都写有大量歌词交乐工演唱,相和歌在“魏氏三祖”的影响下又有了较大的发展。曹丕称帝后,汇集了左延年等一批音乐家,成立了音乐机构清商署,从事改编相和旧曲与另创新曲的工作。相和歌的演唱方式也越来越复杂,渐渐有了相和三调曲和大曲等等。相和歌最终也定形于这个时期,正式乐曲可分为引、曲、大曲三类。

    引,即引子。一般没有歌唱,仅用笛与弦乐器演奏。梁沈约《宋书·乐志》云:“古有六引”,即《箜篌引》、《宫引》、《商引》、《角引》、《徵引》、《羽引》曲,即中小型乐曲,大都是声乐曲。一般分为吟叹曲与诸调曲两类。这两类曲的特点一时难作定论,都是有若干段歌词组成。梁人王僧虔曾说,诸调曲有“辞”与“声”两个不同的部分,辞即歌词,声即衬字。

    大曲,即大型乐曲,一般是歌舞曲。

    西晋亡后﹐从东晋至隋约200多年间﹐以南方民间谣讴吴声﹑西曲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清商乐大为盛行。汉魏西晋的一部分相和旧曲被清商乐所吸收﹐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隋唐时﹐清商乐改称清乐而继续流传。同时﹐自汉魏以来有不少乐曲移植为琴曲或鼓吹曲而仍在流传。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社会繁荣,统治者也乐于歌舞升平,唐代教坊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教坊中的乐工除了保留前朝的宫廷音乐外,也大量收集了民间曲调,乐工把收集来的民间音乐加以整理,便成了各种各样的教坊曲。

    采桑是古代女子重要的农事活动,而人类祖先早期的活动主要是繁衍后代。史书载,黄帝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黄帝得以“垂裳而治”,这说明我国种桑养蚕的历史非常悠久。所以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有不少有关采桑女的爱情故事。有了男女情爱这个主题,采桑自然成了人类代代讴歌的农事了。如:《诗经》中的《豳风·七月》、《魏风·十亩之间》、《魏风·氓》等;汉代乐府中的《陌上桑》、南北朝的《采桑度》,唐教坊曲《杨下采桑》、大曲《采桑》。

    词调《采桑子》就是从唐代教坊曲中的歌舞大曲《采桑》中截取一段而成独立的一个词牌。子是曲子的简称。唐词未发现这个调,始见于五代词人。

    南唐后主李煜《采桑子》亦名《采桑子令》

    宋黄庭坚《丑奴儿》:“夜来酒醒清无梦,愁倚阑干。露滴轻寒。雨打芙蓉泪不乾。 佳人别後音尘悄,消瘦难拼。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此词按律既是《采桑子》,为什么黄庭坚将《采桑子》作《丑奴儿》呢?从黄词来看,黄庭坚“丑奴儿”三字应该只是该词的题,后人误将“丑奴儿”三字作为《采桑子》的别名。“丑”有怨义,《淮南子·说林》:“莫不丑于色”即是此义。从黄词也可以看出此词所述的就是“怨妇”。

    《丑奴儿令》即《采桑子》,宋泽元校本《草堂诗馀》因黄庭坚“丑奴儿”词而误将李后主一首《采桑子》作《丑奴儿令》。

    《罗敷媚》 源自汉乐府《陌上桑》汉光武帝刘秀的叔父刘良和采桑女秦罗敷的故事。据载:汉光武帝刘秀的叔父刘良封为赵王,驻地在邯郸。秦罗敷是邯郸城里的大美人,因而看见她的人,莫不为之着迷。她十八岁嫁给王仁为妻,王仁在赵王府担任千乘,夫唱妇随,情爱甚厚。白天王仁出去公干,秦罗敷也忙着采桑养蚕,织绢刺绣,农闲时便以弹筝唱歌自娱。

    一天,赵王经过一带桑林,发现桑荫中有一丽人,秀艳动人。便上前调笑,丽人不为所动。经打听才知是千乘王仁的妻子。东汉光武帝崇尚节俭,讲求谦让,表彰气节。上行下效,蔚然成为一种风尚。然而回到宫中,方才桑林边惊艳的一幕,久久不能忘怀,玄思冥想,决定宴请秦罗敷,然后再相机行事。于是命人大张筵席,柬邀秦罗敷前来赴宴,秦罗敷如约而来,赵王以礼相待,酒过三巡,赵王已有几分酒意,逐渐话语有些轻薄。这时秦罗敷不慌不忙地说要为他弹唱一曲以助酒兴,赵王不好意思拒绝,秦罗敷便以纤纤玉手拔动筝弦,轻启朱唇,一曲着名的《陌上桑》就这样产生了。这是汉乐府中的着名诗篇,叙述了采桑少妇严辞拒绝赵王调戏的故事,歌颂了女主人公的机智、幽默和反抗精神。

    赵王不敢违背朝庭大力提倡的礼法观念,不能明目张胆地强取豪夺,无奈只好怅然作罢,而秦罗敷以美制情,拒绝了富贵荣华的诱惑,获得了一个非常突出的结局。从此“罗敷有夫”便成了已婚妇女有力的挡箭牌。

    因采桑女名秦罗敷,宋·陈师道词《罗敷媚》:“春风吹尽秋光照,瘦减初黄。改样新妆。特地相逢只认香。 南台九日登临处,不共飞觞。镜里伊傍。独秀钗头殿众芳。”按律,此词也是《采桑子》。

    ( 注:秦罗敷在汉代并不是一个女子的“专名”,而是一个符号性的“共名”。)

    《罗效媚》查无词例,恐是后人将《罗敷媚》误笔为《罗效媚》所致。

    南唐冯延巳作《罗敷艳歌》,也作《罗敷媚歌》。

    宋贺铸《罗敷歌》,按律即《采桑子》。

    宋贺铸《采桑子》,有“且伴登临”句,因名《伴登临》宋贺铸《采桑子》,因起句有“吴都佳丽苗而秀”句,后人亦作《苗而秀》。

    宋贺铸《采桑子》,有“当时玉管朱弦句,忍泪重吟”句,因名《忍泪吟》宋贺铸《采桑子》,有“一枕浓香醉梦迷” 句,故易《醉梦迷》慢调《采桑子》名《采桑子慢》、 《丑奴儿慢》 、《丑奴儿近》 ,宋吴文英名《采桑子慢》,南宋蔡伸名《丑奴儿慢》,宋辛弃疾《丑奴儿近》添字体《采桑子》名,《添字采桑子》 ,金元词人侯善渊将《添字采桑子》改为《转调采桂枝》。

    宋潘汾《采桑子慢》,词首句作“愁春未醒”,故名《愁春未醒》马钰《战掉丑奴儿》,注“本名《添字丑奴儿》”,即《添字采桑子》。

    太祖的气场太强大了,一说采桑子后面自然而然的就跟重阳,就放它吧!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hr]
[b][color=#0070c0]    21、蝶恋花[/color][/b]
    唐教坊曲,本名《鹊踏枝》。

    这大概是大家最为熟悉的词牌名吧,佳作数不胜数,他的来源想必大家也了若指掌了。我虽算不上多喜欢这个词牌名,但总觉得它存了一份柔软。因为蜜蜂环绕花蕊或许还为了酿蜜,而蝴蝶却只是因恋而恋。最纯粹的情感,没有任何杂念,天性使然。

    南梁简文帝萧纲,在历史上被称做“宫体诗”开山鼻祖。并且据宋人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在梁祝故事中的记录,是萧纲发现并推出了梁祝故事,才使这样优美的传说留记于世。心系蝴蝶,所以用“翻阶蛱蝶恋花情”这样的千古名句去形容蝴蝶。

    东飞伯劳歌
    翻阶蛱蝶恋花情,容华飞燕相逢迎。
    谁家总角歧路阴,裁红点翠愁人心。
    天窗绮井暖徘徊,珠帘玉箧明镜台。
    可怜年几十三四,工歌巧舞入人意。
    白日西落杨柳垂,含情弄态两相知。

    (伯劳是鸟名。劳燕分飞,伯劳飞东燕飞西也。总角:幼年)

    历史流淌着,转眼到了南唐。南唐有位千古才子,叫做冯延巳,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扬州)人。冯延巳政治水平不高,但他的词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了一席之地。唐时西域“胡乐”大量传入中土,与汉族“清商”为主的各种音乐相融合,产生“燕乐”,充满活泼生气,《鹊踏枝》就是其中一首。冯延巳对《鹊踏枝》这个词牌甚是欣赏。并且将原本流传于民间的粗俗小曲《鹊踏枝》加以完善,在曲调和格律上加以规范,逐渐成为了宫廷乐曲的一个,流传千古。

    喜鹊爱跳,踏着南唐花枝的鹊,蹦到了北宋的枝梢。北宋的晏殊也是《鹊踏枝》的钟情者,他不断的填写《鹊踏枝》,也不断地推敲《鹊踏枝》,渐渐的觉得《鹊踏枝》这个名字太趋于喜庆平俗了,鹊踏枝头,蝶恋花容,本是自然现象,但里中巷陌吟咏《鹊踏枝》正常,但皇宫贵族则相对更喜欢蝶恋花容。于是,他便把自己喜欢而经常吟诵的梁简文帝萧纲的一首名作,取其蝶恋花容之意,将那《鹊踏枝》词牌改为了《蝶恋花》名字。

于是,就有了他的千古绝唱《蝶恋花》: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冯延巳词,有“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句,故名《黄金缕》;赵令畤词,有“不卷珠帘,人在深深院”句,故名《卷珠帘》;司马槱词,有“夜凉明月生南浦”句,故名《明月生南浦》;韩淲词,有“细雨吹池沼”句,名《细雨吹池沼》;

《凤栖梧》, 宋·彭乘 《墨客挥犀》卷四:蜀路泥溪驿天圣中(天圣(1023年-1032年十一月)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北宋使用该年号共计10年。),有女郎卢氏者,随父往汉州作县令,替归,题于驿舍之壁。其序略云:“登山临水,不废于讴吟;易羽移商,聊缘于羁思。因成《凤栖梧》一阕,聊书于壁。后之君子览之者,无以妇人窃弄翰墨为罪。”词曰:“蜀道青天烟霭翳。帝里繁华、迢递何时至。回望锦川挥粉泪。凤钗斜亸乌云腻。钿带双垂金缕细。玉佩玎珰,露滴寒如水。从此鸾妆添远意。画眉学得遥山翠。”按律,即蝶恋花。这也是称一首词为一阕的最早记录。

    这个词牌佳作无数,个人最喜欢苏轼的《蝶恋花·春景》,号称一曲伤春词,肠断多情女。

    苏轼在杭州曾收一侍女名朝云,后收为妾,侍奉苏轼二十三年。朝云美丽贤惠,长于歌舞,陪伴苏轼颠沛流离,沉浮官场,历经无数艰难,承受无数打击,是苏轼至亲至爱的患难伴侣。在惠州,一日,苏轼与朝云闲坐,“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

于是,苏轼请朝云歌唱《蝶恋花》词。朝云唱了几句,忽然歌喉哽咽,满目噙泪,苏轼问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的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说罢禁不住潸然泪下,泣不成声,自此,朝云终日惆怅,不久抱病而终。就是这首《蝶恋花》: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hr]

[b][color=#0070c0]22、渔家傲[/color][/b]
[b][color=#0070c0][/color][/b]
    《乐府纪闻》记载,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自愿弃官,散尽家财,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苕霅:tiáo zhá苕溪 、霅溪二水的并称。在今浙江省湖州市境内。唐代张志和隐居之地),作“渔歌子”。

而张志和所作“西塞山前白鹭飞”一词,亦名“渔父词”。 这个词牌的曲拍,没有传下来,湮没于后世。而唐宋词人,又多有《渔家乐》之作,都是描写渔人生活的词。宋初百余年间,经过一定时间的休养生息,出现了一个暂时的升平盛世,《渔家傲》就是这个时期的流行歌曲,其作者就是北宋着名词人晏殊。

    渔家傲 晏殊
    画鼓声中昏又晓,时光只解催人老。
    求得浅欢风日好。
    齐揭调,神仙一曲渔家傲。
    绿水悠悠天杳杳,浮生岂得长年少。
    莫惜醉来开口笑。
    须信道,人间万事何时了。

    晏殊这首“渔家傲”就是当时非常流行的描写渔人生活的流行曲,以致后人争相仿效,并取“神仙一曲渔家傲”的后三字作为词调名。

    1038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

    1040年(康定元年),西夏举兵进犯延州(今延安市),而范仲淹因实行“新政”而触犯权贵,于7月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后来又有柬议大夫、枢密直学士的资格,统一指挥陕甘一带的军政大事,打退了西夏军队的进攻,羌人称他为“龙图老子”,西夏人称他为“小范老子”。

    范仲淹在守边塞时,写过几首《渔家傲》,都是以“塞下秋来”为首句,叙说边镇的劳苦。传言欧阳修看了,讥刺为“穷塞主之词”,等到王素尚书出守平凉时,欧阳修也作了一首《渔家傲》词,送给他。其中几句:“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欧阳修对王素说:“这才是真正的元帅要做的事啊!。”

    这段野史的真假我们不知道,毕竟貌似历史上是说他们两个感情很好,是忘年之交。但是却可以看出欧阳修毕竟是文人而不是武将,他兴高采烈的设想着战胜的辉煌荣耀,却不能深入的贴近战场,不了解“家万里”、“归无计”的辛酸悲痛,那纵使是一将功成、勒石燕然也无法抵消的边塞的苦楚。而这些范仲淹不但看到了,且在词中写出来了,惟有真正的悲悯情怀才能发此语。

    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宋贺铸《吴门柳》词,按律即是《渔家傲》

    宋贺铸《荆溪咏》词,按律即是《渔家傲》,因上阙有“荆溪笠泽相吞吐”句,故名《荆溪咏》(原词已缺失十六字)

    宋贺铸《渔家傲》词有“尊前听我游仙咏” 句,故易名《游仙咏 》宋胡舜陟《渔家傲》词下阙首句“我本绿蓑青箬笠”,故名《绿蓑令》金代王哲有四首《渔父咏》,按律即《渔家傲》

    金丘处机《忍辱仙人》词,按律也是《渔家傲》,这个也是丘处机为宣扬道教而改用的词调名之一。

    宋洪适有词名《渔家傲引》,用的是专咏体。以多首合咏一事,词体与《渔家傲》无异。(专咏体,即合数曲而成一曲。)
[hr]

[b][color=#0070c0]    23、眼儿媚[/color][/b]
    这个词牌名来自于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之句。“眼儿”是俗称,,在文辞中有“秋波”之喻。

    据《晋书·谢鲲传》记载:“邻家高氏女有美色,鲲尝挑之,女投梭,折其两齿。”说的是谢鲲家住建康,邻居姓高的人家有个女儿,长得很美。谢鲲想泡马子,就用言语去挑逗她。当时那女子正在织布,怒他无礼,随手抛出织布的梭子打他,把他的两颗门牙都打断了。后来,宋代苏轼把这个典故写进《百步洪》诗,有“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句(幼舆指谢鲲),后遂用“秋波”形容美女清如秋水。也正因为苏轼诗,故陆游改名《秋波媚》。

    这个词牌,说实话,起先我不喜欢,甚至有些厌恶,总觉得带了些青楼楚馆的风尘味。直到后来知道它背后的故事。

    据传词牌最初来源于宋代王安石之子王雱的一阕词。王雱(pāng),(1044-1076)北宋学者。字元泽,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文学家,道学、佛学学者。北宋着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之子。丰神俊朗,自幼以辩才闻名朝野。

    宋时风气开放,赏春乐游之事平常。熙宁三年春,时近清明,花嫣柳艳,乍暖还寒。汴梁城外,青山碧水,陌上游春扫墓之人不绝。

    在络绎不绝的踏青人中,才女庞荻遇到了她的生命中重要的两个男子——王雱和赵颢。两位才子正在填词,一袭白袍,飘逸俊美的王雱看到了前方的娇颜,于是以佳人续了赵颢的上半阙,和成一阕《长相思》:出阳关,对碧山,新酒萧条轻暖天,堪忧事万千。

    小云鬟,竟娟娟,眉上随春淡抹烟,嫣妍欺杜鹃。

    赵颢,当朝皇帝的弟弟。庞荻,翰林学士庞公之女。三人皆出身不凡,才华横溢。那时他们还不知道以后的命运会笑泪纠缠在一起。王雱回家后忆及佳人又填了《倦寻芳》:

    露曦向晓,帘幕风轻,小院闲昼。
    翠径莺来,惊下乱红铺绣。
    倚危栏,登高榭,海棠着雨胭脂透。
    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候。
    倦游燕,风光满目,好景良辰,谁共携手?
    恨被榆钱,买断两届长斗。
    忆得高阳人散后,落花流水还依旧。
    这情怀,对东风,尽成消瘦。

    王安石主张变法,以图富国强兵,而庞公则属于保守派。政见不同,两家甚少来往。然而庞公和王相尽管在变法一事上意见不合,却真的是那个时代最开明的父亲。他们微笑着,给这对相互欣赏爱慕的小儿女最真切的祝福。于是,一对让旁人羡慕不已的金童玉女,顺理成章的终成眷属了。

    如果,故事到了这里就结束,那么人生也会多一点的幸福。门当户对,郎才女貌,两情相悦,再也没有比这个美满的婚姻了。只可惜,上天总不想让人太幸福。

    史书记载,王元泽有心疾。一或许是精神病,二或许是心脏病,更或者两者兼有。婚后不久,他的病情日渐加重,以致做出打骂庞荻的事来。好的时候又痛哭流涕的忏悔,百般呵护。渐渐地,庞荻被他折磨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

    王雱早已病入膏肓,心灵扭曲的他只有通过折磨自己爱的人才能得到满足。尽管每一次在伤害过妻子后,他都会更残忍地伤害犯了错的自己。在王安石的干预下,庞荻选择了分居。

    事情陷入僵局,庞荻终日以泪洗面,同样心系庞荻的昌王赵颢大胆地向王氏父子请求让庞荻改嫁予自己。

    这可以说是一件非常大逆不道的事情。可叹可赞的是,庞荻一生即使有过伤痛,却最终遇见了两个至情至性的男子。王雱自知自己的病情只会拖累妻子,毅然要求父亲答应这个看似“荒唐”的要求。而生性耿直的王安石尽管心疼儿子,却也不忍让懂事的媳妇再受苦难,纵有万般不舍,只得应允了。最后,庞荻以王安石义女的身份出嫁了。

    传说庞荻再嫁的前夜,王雱还曾找过赵颢私谈,要自己的好友许诺会一辈子善待她。而这首流传千古的《眼儿媚》正是写于庞荻再嫁之日。沉浸在幸福中的庞荻恐怕还不曾料到前夫在弥留之际,凭借着最后的一份清醒写下了所有对她的爱恋。

    眼儿媚
    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
    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我想,当王雱在离开人世间的一霎那,他最忘不了的也许就是庞获那双清澈如秋水般的眼睛。生命顷刻之间零落成泥,而那相思过了千百载,依然和枝头的丁香豆蔻一般新脆美好,一如当年。那是怎样的令人叹息又恍然若梦啊。

    写到这里,自己有些心酸,真的很想知道,当已作他人妇的庞荻看到这阕词作何感想。只可惜,千年已过,梦未醒人已消瘦。最终也只能轻叹一声,天意弄人。时过境迁,后人只能对着那阙词,遥想着千年前那个多情男子的心绪:真的没有不爱你,只是如果到最后我的爱只会伤害你,那也许放手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

    了解这个故事以后,再回头看看《眼儿媚》这个词牌名,心情复杂,我只能说,那是带血的眉眼盈盈。

    关于这个词牌,其实还有另一个说法。

    据说这一词牌名出自北宋林逋的《长相思》:“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原名《眼眉儿》,南宋有位才子左誉,姓左名誉,字与言,与柳永齐名。

    宋王明清《玉照新志》云:“左与言,天台名士也。钱塘幕府,乐籍有名殊张秾者,色艺妙天下,君颇顾之。如“盈盈秋水”,“淡淡青山”,及“帏云剪水”,“滴粉搓酥”,皆为秾作。当时都人有“晓风残月柳三变,,滴粉搓酥左与言”之对。”

    左誉风流倜傥,是意气风发的江南才子,但上天给了他才气却没有给他英俊的容貌,左誉长得粗气且凶悍,外号“判官”,但他很丑却很温柔。
    他还是钱塘幕府(杭州市政府秘书)时,与张秾相识相爱。张秾之母张芸是钱塘名妓,张秾“自承母业”,琴棋书画、诗词歌舞都十分出众,色艺冠一时,流连于风月场所中的左誉,一见她便惊为天人,从此对她一生倾心。

    左誉流连于青楼,独用情于张秾,故而赢得张秾的芳心,两人情意缱绻。左誉作词以赠美人,“堆云剪水,滴粉搓酥”就是写对张秾的相思与倾慕的,时人称“以一语之工,倾倒一世”,将此句与柳三变之“杨柳岸、晓风残月”并提,于是有了“晓风残月柳三变,滴粉搓酥左与言”之称。后人遂以“滴粉搓酥”形容女子浓艳的装饰。

    后来张秾的声名越发响了;她尽管也很爱左誉,但她却终究被立有战功的大将张俊娶走为妾,并被改姓为章了。又由于张秾聪明能干,不仅色艺冠绝时人,就是在为张俊草拟文书等事上也能独当一面。这使得张大将不由大喜过望,他当即就向皇帝申请封爵,此后,张秾便被封为荣国夫人。而左誉当时却正在为升官寻不着门路而深深苦恼着,这样一来,他跟张秾的情缘自然就越发没戏了。

    高宗绍兴年间,心情正处于苦闷深渊的左誉,一天独自去游观杭州西湖的青山秀水,但那本来魅力无穷的景致却勾不起他的兴致。正意兴阑珊回转身时,他冷不防发现大路上有一队马车迎面奔驰而来,看得出,那里头正稳坐着一位美人儿。霎时,她掀开了原本用来遮挡 灰尘和陌生人的绣帘,凝视着左誉笑上一笑,然后吟了一联:如今试把菱花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左誉定睛一看,那不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心上人张秾吗?他当即便痴迷了。正待详细询问时,而张秾则已被车马载着飞驰而去,转眼之间便已没了踪影。

    左誉感到从来没有过的失落,他想想人生里的所谓欲念其实也无非只是如此空茫,并没有什么值得他太多的留恋。想到这里,他禁不住长叹一声,眼泪不觉就直刷刷地流淌下来。

    于是,他不禁写了首《眼儿媚》以发泄心中这深沉感慨道: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阑干。
    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
    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写罢此词,左誉百感交集,想起前尘往事,他深感情爱如镜中月水中花。旧爱已去,心如止水,于是情痴左誉“弃官为浮屠”,拂衣出家,在晨钟暮鼓中了此残生。

    《眼儿媚》便是谓张秾风姿妩媚也。

    左誉词,有“斜月小阑干”句,名《小阑干》;

    韩淲词,有“东风拂槛露犹寒”句,名《东风寒》;陆游词名《秋波媚》。 [hr]

[b][color=#0070c0]    24、武陵春[/color][/b]
[b][color=#0070c0][/color][/b]
    《武陵春》,词牌名。清毛先舒《填词名解》云:取唐人诗“为是仙才登望处,风光便似武陵春”为词名。又称为《武林春》、《花想容》。

    说其实到《武陵春》这个名字,大家都不陌生,毕竟读书得时候《桃花源记》可是通篇都得背的,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大概都已经邮寄回语文老师那了,不过“桃花源”的故事应该还是牢记于心吧。

    武陵是地名,《水经注·沅水》记汉高祖二年(前205年)设置武陵郡,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汉书·地理志》:“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属荆州。”

    “武陵郡”之名取之于《左传》与《诗经》,始于汉初,后改“义陵郡”’,东汉时复称“武陵郡”。《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武陵,汉置,后汉省,三国魏复置,南朝梁省,唐又置,寻省,故城在今湖北竹溪县东。”

    【梁刘昭注《先贤传》:“晋太守赵厥问主簿潘京曰:‘贵郡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义陵,在辰阳县界,与夷相接,为所攻破。光武时移东出,遂得见全,共议易号。《传》曰:止戈为武,《诗》注:高平为陵,’于是改名焉。”】

武陵因“桃花源”而出名,而桃源,则是竹溪县东南一个地名。历代写“武陵”的诗文,基本上是写桃花源,标题却写的“武陵”,往往把“武陵”当作“桃花源”的代名词。

    首先为“武陵桃花源”传名的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笔下的栩栩如生,因而“武陵桃花源”声名鹊起。累代文人以此为题材创造出许许多多美好的传说,甚至踏遍武陵山水,试图寻找出一条真正的通往“桃花源”仙境的道路。陶渊明信手拈来的一个传说,到最后却成了一个信仰,后人竞相痴痴寻觅着这样一个超尘脱俗的世外桃源,文人骚客前来游赏、题咏桃花源的诗文、楹联与碑刻不计其数。

    其中便有曲子词大家毛滂。毛滂根据当地流传的曲调,做了一曲武林春,写出他寻找桃花源的际遇和感想,后来便作为曲子词形式传留了下来:

武陵春
    风过冰檐环佩响,宿雾在华茵。
    剩落瑶花衬月明。嫌怕有纤尘。
    凤口衔灯金炫转,人醉觉寒轻。
    但得清光解照人。不负五更春。

    这个词牌有不少人填,最着名的自然要数李清照的《武陵春》。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时年53岁。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此调以毛滂词为正体,李清照之添字,皆变格也。) [hr]

[b][color=#0070c0]   25、撷芳词[/color][/b]
[b][color=#0070c0][/color][/b]
    《撷芳词》,又名《钗头凤》。一提到《钗头凤》大家都能够想到陆游。

      《古今词话》载,宋徽宗政和年间,京都有一妓女,嫁给禁中伶官,常常得以入宫,顺便教习宫中艺伎歌舞。其间她也学得《撷芳词》调一首,因爱其调,又爱其词,便将《撷芳词》授予勾栏院妓女,自此《撷芳词》流传至民间。

    撷芳词
    风摇荡,雨蒙茸。
    翠条柔弱花头重。
    春衫窄,香肌湿。
    记得年时,共伊曾摘。
    都如梦,何曾共。
    可怜孤似钗头凤。
    关山隔,晚云碧。
    燕儿来也,又无消息。

    据传《撷芳词》得名于宫苑撷芳园,作者众说不一。记载中大多列为“无名氏”,只《全唐五代词》中认为是鬼仙所作。宋高宗时张焘知成都府兼本路安抚使期间,这首《撷芳词》盛传蜀中,不过在传唱时作了一点变化。上阙末尾添加了“忆,忆.忆”三字,下阕末尾添加了“得,得,得”三字。遂成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撷芳词》。

    绍兴市区东南的洋河弄,有位姓沈的绅士建有一座园林,名沈园。园内建有楼台亭阁,假山池塘,环境优美,所以文人墨客常来游览,赋诗作画。

    陆游是南宋时期着名的爱国诗人。史书载,陆游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这时,他母舅唐诚一家与陆家交往甚多。唐诚有一女儿,名唤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与年龄相仿的陆游情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耳鬓厮磨,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暇的美好时光。

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婚事。19岁时在故乡山阴(今绍兴)与唐婉成婚。从此,陆游、唐婉更是情爱弥深。

    可惜好久不长,因陆游与唐婉沉醉于两人世界中,无心功名。陆游的母亲唐氏认为唐婉阻碍了儿子的前途,因而非常不喜欢这个儿媳,不断威逼二人各自另行嫁娶。后来,陆母请无量庵的尼姑妙因为儿子、儿媳卜算命运。妙因煞有介事道:“唐婉与陆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

    陆母以此为借口,,强令陆游修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她就与唐婉同归于尽。

    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婉送归娘家。却又悄悄赁了一幢楼房让唐住,然后去跟她幽会。

    可惜,纸终究保不住火。陆母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

    无奈之下,陆游只得埋头苦读。三年后,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前往临安参加“锁厅试”。在临安,陆游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被荐为魁首。只可惜,同科试获取第二名的恰好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秦桧深感脸上无光,于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礼部会试时,硬是借故将陆游的试卷剔除。

    礼部会试失利,陆游回到家乡,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凉。为了排遣愁绪,在一个繁花竞妍的春日晌午,陆游随意漫步到禹迹寺的沈园。

    在园林深处的幽径上迎面款步走来一位绵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陆游猛一抬头,竟是阔别数年的前妻唐婉。在那一刹间,时光与目光都凝固了,两人的目光胶着在一起,都感觉得恍惚迷茫,不知是梦是真。

    此时的唐婉,已嫁给了同郡士人赵士程。这次唐婉是与夫君赵士程相偕游赏沈园的,那边赵士程正等她用餐。在好一阵恍惚之后,已为他人之妻的唐婉终于提起沉重的脚步,留下深深的一瞥之后走远了,只留下了陆游在花丛中怔怔发呆。半饷,唐婉才从回忆中清醒过来,和丈夫赵士程说起了她跟陆游的旧事。赵士程宽厚重情的读书人,遂派人给陆送去一份酒肴。

    面对送来的酒肴,陆游回想起自己这如梦一般的爱情婚姻生活,顿时百感交集而又怅惘久之。因这沉痛心情的驱使,陆不禁在墙壁上填写了一阕《钗头凤》词: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 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 莫!

    写罢此词,陆游黯然离去。

    沈园相会不久,秦桧病死。朝中重新召用陆游,陆游奉命出任宁德县立簿,远远离开了故乡山阴。

    次年,唐婉再一次来到沈园,徘徊在曲径回廊之间,忽然瞥见陆游的题词。反复吟诵,想起往日二人诗词唱和的情景,不由得泪流满面,伤心欲绝,含泪和了一阙《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意缄心事,独语斜难。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
    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询问,咽泪妆欢。
    瞒!瞒!瞒!

    回家后,唐婉竟因这次邂逅便郁郁寡欢,不久便愁怨而死…获悉这一事的陆游,心中的内疚感一直没能消退。他在隐居鉴湖三山时,几乎每年都要进城到禹迹寺凭吊唐氏。

    陆游的《钗头凤》词,是一篇“风流千古”的佳作,是陆游据《撷芳词》改易而成。因《撷芳词》中有“都如梦,何曾共,可怜孤似钗头凤”之句,故取名《钗头凤》。所谓钗头凤,就是刻有鸟形花纹图案的钗,也就是凤凰步摇钗。大概陆游在沈园见到唐婉时,她头上别了一只钗,使陆游想起他俩的订婚信物凤钗,进而想起了《撷芳词》里“可怜孤似钗头凤”的句子:那些都是梦吧,你我何曾有过那些幸福的时刻?要不你看现在,孑然一身的我就像是钗上那只孤单的凤凰。于是题了一首《撷芳词》,题目就是“钗头凤”。因此后人也把“钗头凤”也作为《撷芳词》的调名了。

    陆游因《撷芳词》有“可怜孤似钗头凤”词句,取“钗头凤”为题作词,后人将《撷芳词》改名为《钗头凤》。

    宋吕渭老《惜分钗·撷芳词》,《填词名解》云:“《惜分钗》 :太真住蓬莱仙山,见蜀道干杨通幽,问:‘皇帝安否?’取旧赐金钗钿合,拆其半,授之曰:‘为我谢太上皇,谨献是物,寻旧好也。’词名取此。”

    宋程垓《折红英》,按律即《撷芳词》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南渡初,有士人尝於钱塘江涨桥为狭邪之游,因赋玉珑璁云:‘城南路,桥南树。玉钩帘卷横香雾。新相识,旧相识。浅颦低笑,嫩红轻碧。惜、惜、惜。 刘郎去,阮郎住。为云为雨朝还暮。争相忆,空相忆。露荷心性,柳花踪迹。得、得、得。’後士人去为北游,陷而不返,其友人作诗寄之,附以龙涎香云:‘江涨桥连花发时,故人曾此着征衣。请君莫唱桥南曲,花已飘零人不归。’士人得诗,酬寄云:‘认得吴家心字香。玉窗春梦紫罗囊。馀熏未歇人何许,洗破征衣更断肠。”按《玉珑璁》调即是《撷芳词》,调名得于苏轼《和壶中九华诗韵》诗“赖有铜盆修石供,仇池玉色自璁珑”句。

    宋赵汝茪《摘红英》,按律即《撷芳词》

    宋曾觌有词名《清商怨》,按律即《撷芳词》(注:《清商怨》本身也是一个词调名。)
[hr]

   [b][color=#0070c0] 26、唐多令[/color][/b]
[b][color=#0070c0][/color][/b]
    《唐多令》是个生僻的词调,罕有人填,始于何时现今已不可考。我们见到最早的是刘过的《唐多令》,因了刘过的那阕词,才有了“楚人能歌者竞唱之”的盛况。

    刘过(1154—1206),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多次应举不第,终生未仕。刘过是抗金志士,曾上书朝廷提出恢复中原方略,未被采纳。漂泊江淮间,与主张抗战的诗人陆游、陈亮、辛弃疾等多有唱和。晚年定居昆山。宁宗开禧二年卒,年五十三。

    刘过青年时代,读书论兵,好言盛衰之变,骨血里的自我期许甚高。参加过四次科考,但四举无成,十年不调。不过他功名心甚强,终身寻求进身之阶,以至于在绍熙五年(1194),上演了震惊朝野的“白衣伏阙”之事。孝宗禅让光宗之后,两宫失和,父病危,子不探。一时间朝野惶惶,人心浮动。此时,刘过以一介布衣,黑帽白袍,伏阙痛哭,上书请光宗过宫探望,朝野哗然。刘过也因此“声重一时”。但是,光宗并没有接受他的意见,还勒令他离京归乡。

    宋宁宗嘉泰年间,辛弃疾任浙东安抚使,手下有朱熹、张栻为仓宪使。落魄江湖的刘过想谒见这位词坛泰斗,却不得其门而入,朱熹与张栻为他出谋划策,说:“辛公某日要举行宴会,在后园开筵。你可以直接过来,如果守门人不放,你就大声喧呼,必然得到进来的机会。”刘过依言而行,果然在门外喧哗不止,辛弃疾问:“怎么回事?”侍从告诉他是刘过无礼闯门,辛弃疾十分恼怒,朱、张二人劝解说:“刘改之也算是以个豪杰人物,能诗善赋,便试着让他进来看看又何妨?”

于是放了刘过入门,来到席前,但长揖为礼。辛弃疾问他:“能做诗么?”刘过道:“能!”其时厨下刚刚进了一道用羊腰子做成的羹,辛弃疾就以此为题,命他赋诗。刘过满不在乎,先提要求道:“天气甚寒,请赐一杯 酒。”饮酒既罢,又请辛弃疾限韵——看到这样好整以暇的风度,辛弃疾的怒气不知不觉间消失了,也许想到自己也有过这样疏狂意气的时候,难免有惺惺相惜之念吧!

他看见刘过饮酒的时候,也不知是因为天气寒冷,还是心里究竟有所不安惶恐,杯中的酒水竟泼洒出来流到衣襟之上,于是限他以“流” 字为韵。刘过应声吟道:“拔毫已付管城子,烂首曾封关内侯。死后不知身外物,也随尊俎伴风流。”

这首七绝开头用了两个与羊有关的典故,“管城子” 是笔,古人常以羊毫制毛笔;“烂首”一句指汉代封爵滥赏,童谣讽刺说:“ 烂羊头,关内侯。”刘过于不假思索之间就口占诗成,扣合眼前实景,语意双关,既是用典,又带有对世情的嘲讽之意。这样的捷才正投合辛弃疾的脾胃,使他不由得大喜而笑,立刻请刘过上座,便将这道羹分给他共同品尝。席散后又给予丰厚的馈赠,两人就此定交。

    这段刘过闯席的故事载于蒋子正的《山房随笔》,真假未知。不过,刘过的好友岳飞之孙岳珂在《桯史》卷二中记载刘过与辛弃疾相会:宁宗嘉泰癸亥岁(1203年),刘过在中都,辛弃疾在浙东任安抚使兼知绍兴府时,闻得刘过诗名就派人去请他。而刘过正在干谒其他官员,不能赴约,就写了一封信交给使者,并仿傚辛体填了一首《沁园春》,且注明“寄稼轩承旨”: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
    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
    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笠飞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
    爱东西双涧,纵横东西水;两峰南北,高下云堆。
    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
    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因了这首雄放豪迈的词,辛弃疾对刘过大加赞赏。并再次派人相邀,终成莫逆。

    词中的香山居士即白居易,林和靖即林逋、坡仙即苏东坡,都早已成为古人。本来刘过是干谒其他官员不能赴约,却在词中说是因为白居易、林和靖、苏东坡挽留在杭州。颇似一出错乱时空的情景喜剧,词笔谐谑而又豪爽,学足了稼轩体,“下笔便逼真”。刘过平生也以此词自负,在西园的一次招待酒会上,刘过摇头晃脑咏诵这首词。捻着胡须,面有得色。当时,岳珂也在场,就开玩笑说:“词句固佳,然恨无刀圭药,疗君白日见鬼证耳!”,座中哄堂大笑。这个貌似更靠谱点吧,毕竟两人认识。

    刘过的爱国词篇,深得稼轩的神髓,多为豪爽奔放、淋漓痛快之作。故后世词评,都认为刘辛风格相同,刘学于辛。黄昇庵《中兴以来绝妙词选》说:“改之,稼轩 之客,其词多壮语,盖学稼轩者也。”吴梅《词学通论》则十分坦率地说:“ 改之词学幼安,而横放杰出,尤较幼安过之。”自宋以来,论及刘过之词,无不述及辛弃疾,可谓“焦不离孟,孟不离焦”。

    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刘过漫游到武昌。八月五号,与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在安远楼小聚,酒席上一位姓黄的歌女请他作一首词。刘过二十年后重过安远楼,登高遥望,不胜感慨,触景生情,当场创作了这阕《唐多令》: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
    二十年、重过南楼。
    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
    旧江山、浑是新愁。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南楼即安远楼,在武昌黄鹄山上,建于淳熙十三年(1186)。】

一去不返的少年时光,日益颓败的国家形势,莫不使人百感丛生,潸然泪下。刘过此作,也就成为这个词调的招牌作品,压卷之作。

    宋周密因刘过词有“二十年重过南楼”句,易名《南楼令》元张翥词,有“花下钿箜篌”句,名《箜篌曲》

    宋辛弃疾改为《糖多令》,却不知为何最被大家知晓的自然是林妹妹的《唐多令》,毕竟《红楼梦》在那站着:

唐多令·咏絮
    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球。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舍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hr]

    [b][color=#0070c0]27、一枝春[/color][/b]
[b][color=#0070c0][/color][/b]
    一枝春指梅花。典出陆凯寄梅事。

    南朝刘宋时,有两位着名的文士,一个是《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另一个是诗人陆凯,他们两人情趣相投,常在一起撰文赋诗,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

    陆凯居江南时,范晔随檀道济北征,兵入长安。他们二人远隔千里,很长时间没有见面,彼此都想念着对方。岁暮年初之际,岭梅怒放,陆凯立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哗,想着此时北方花信尚早,恰又碰上北去的驿使。于是陆凯从江南把一枝梅花寄到长安范晔那里,赠咏梅诗一首,表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诗中写道: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我折取一枝梅花,让驿使捎到北方,交给你这住在长安的老友;江南本无什么可寄,姑且送给你这枝梅花作为纪念吧!

    梅开无需多,只要一枝便已占天下之春。“一枝春”作为梅花的象征,向人们预示着美好的春天已然来临,试想,把南国的春带向北国,这该叫友人感到多么温暖。

    此后,赠梅成了寄意春天的问候。

    【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记载:“陆凯自江南,以悔花一枝寄长安与范晔,赠以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陇”,陇山,天水附近,古代将这里以东渭河流域连称为关陇。“陇头人”还借指远别乡关的征人戍客。)

    后诗文中常见的“陆凯寄梅”等用典均本此而来,所言即指陆凯寄梅给好友范晔这件事,表示人对远在他乡异域的朋友的问讯及其思念之情。
    不过,赠梅一事却不是始于此,而是古越的民俗。

    刘向《说苑》记述:春秋时越国使节诸发出使梁国,晋见梁王时,他手执一枝梅花作为见面礼以致问候。可是梁王的臣属韩子却不理解,以为“以一枝梅以遗列国之君”是种轻漫的行为。此事与后世诗文中所引用的典故的用义迥然不同,了解下就算了。

    《一枝春》作为词牌名,始于杨缵,其自度曲,吟咏守岁之词。杨缵,字继翁,严陵人,居钱塘。宁宗杨后兄次山之孙。号守斋,又号紫霞翁。好古博雅,善琴,有紫霞洞谱。时作墨竹。

    一枝春·除夕
    竹爆惊春,竞喧填、夜起千门箫鼓。
    流苏帐暖,翠鼎缓腾香雾。
    停杯未举。
    奈刚要、送年新句。
    应自有、歌字清圆,未夸上林莺语。
    从他岁穷日暮。
    纵闲愁、怎减刘郎风度?
    屠苏办了,迤逦柳欺梅妒。
    宫壶未晓,早骄马、绣车盈路。
    还又把月夜花朝,自今细数。 [hr]

[b][color=#0070c0]   28、水调歌头[/color][/b]
[b][color=#0070c0][/color][/b]
    《水调》,乃唐人大曲,凡大曲必有歌头,《水调歌头》乃裁截其歌头,另倚新声也。

    调创始于隋唐间,《隋唐嘉话》载:“炀帝凿汴河,自制《水调歌》。”

    隋大业元年八月,刚刚挖好的大运河上,一只浩大的船队徐徐而至。隋炀帝正站在船头欣赏着千里堤路和盛大的船队。

    春风绿过江南,岸边,翰林学士虞世基出主意栽下的翠柳,早已青枝绿叶如同柳巷一般,清阴覆地,碧影参天,风过袅袅生凉,月上离离泻影。所乘坐的龙舟,由一千零八十个殿脚女用青丝绦绳牵引前进。众殿脚女从绿柳丛中行过,绛绍彩袖,翩翩跹跹。(殿脚女,牵挽龙舟的女子。)
    殿脚女中有一个女子,生得十分俊俏,腰肢柔媚,体态风流,雪肤月貌,纯漆点瞳。隋炀帝偶然一见,为之大惊:“这女子娇柔秀丽,西子王嫱之美,如何杂在此间?古人云:秀色可餐。今此女岂不堪下酒耶!”

    妃子袁宝儿在旁边凑趣说:“这女子果然与众不同,万岁赏鉴不差。”萧后也道:“陛下且不要忙,远望虽然有态,不知近面何如,何不宣他上船来看?”

    炀帝遂叫内相去宣,顷刻宣到面前。炀帝起初远望,不过见她风流袅娜的态度,等走到面前,仔细端详,只见她画了一双长黛,就如新月一般,更觉明眸皓齿,黑白分明。一种芳香,直从骨髓中透出。炀帝看见,喜出望外,炀帝便问她:“你是何处人?叫甚名字?”那女子羞涩涩的答道:“贱妾乃宁陵人,姓吴,小字绛仙。”

炀帝又问道:“今年十几岁了?”绛仙答道:“十七岁了。”炀帝道:“正在妙龄。”接着问道:“何人引荐与孤来做殿脚女,心中可否愿意?”听到此言,吴绛仙愁云上眉,顿时秋水降露,脸含忿色。双膝跪下:“万岁,民女不敢说啊。”炀帝诧异,说道:“难道有什么隐情不成,但说无妨,孤为你做主,赦你无罪。”

    这一番话,引出了当时一件惊天的大案,只教世人传流至今。也就是历史上麻叔谋吃人事件 。

    事情是这样的,负责开挖此次运河工程的总负责人叫做麻叔谋,当时职务叫做开河督护,乃是个心狠毒辣的贪官,他借开河征地之机,广挖古墓,比如张良墓啊、宋襄公墓啊,他见一个挖一个,发了很多横财,但他到达宁陵后却得病不能走了,也可能是心虚的原因吧,老是梦到挖过的古墓里的幽灵来找他讨债,那时候的人都很迷信,这一寻思,病情就更加严重了,卧床不起,满身疼痛难忍。

隋炀帝派遣太医来给他看病,太医给他开的药方是用肥嫩羊加草药吃,不久就好了。从此后,麻叔谋怕犯病,便每天杀羊羔,加杏酪五味蒸熟,并取名为“合酥脔”。谁知这一吃,竟像吸大麻一样地吃上了瘾,每顿没有这道菜就吃不下饭。这一来,名声就传了出去,当地的官僚争着进贡给他献来羊羔。吃羊羔,对于荒淫的官僚自然算不了什么,但却偏偏引出了一段荒唐与残忍的故事。

    宁陵下马村有个叫做叫陶榔儿的人,家中很有钱,兄弟5人十分凶悍,应该算得上地方一霸。说来也巧,挖河工程路线正好要经过他们家的祖坟。虽然他们横行乡里无人敢惹,但皇帝和官家他们是惹不起的。他们害怕坏了自家的风水,不肯搬离。于是想到了麻叔谋的这个嗜好,便寻思着做开了名堂。他认为,只是晋献羊羔还不足以买通麻叔谋,那谁都可以献啊。

他挖空心思的想起,婴儿的肉比羊羔更细腻,更上口味,久吃还可以成瘾。所以,他就偷了一个四岁的男童,去掉头和脚,蒸熟后献给麻叔谋。按照书中所写,说是“咀嚼香美,迥异于羊羔”,麻叔谋“爱慕不已,召见榔儿”,别有用心的陶榔儿,故意装着醉酒,而告诉他真话:“刚吃的不是羊羔,而是婴儿,将军觉得口味如何啊?”

生性残忍的麻叔谋并没有感到惊奇和害怕,因为实在是太好吃了,不但没有责备他,反倒赏赐给黄金十两,并嘱咐他多多献上这样的美味,把河道自然也就绕开了他家的墓地。而陶榔儿呢,以后也就源源不断地盗去婴儿供麻叔谋服用,从此,这里便经常有儿童失踪。

    而麻叔谋第一个吃的孩子就是吴绛仙的小弟弟。吴绛仙父母查到线索后,找到陶榔儿去论理,可这老实厚道的民间乐师哪里是这些恶霸的对手啊,一言不合,就被打出门外。他们又去县里告状,可县官又怎敢惹钦差大人?他怕惹起麻叔谋的不快,便加个不守法度诬告乡绅钦差之罪,收监去做了苦役。陶榔儿还想强霸吴绛仙,她只好跑了出来,遇到了征殿脚女的官差,便糊里糊涂被抓了来,就这样做了炀帝龙船的殿脚女。

    炀帝听完大怒,世界上竟有如此恶人恶事,这还了得,马上传旨中书令令狐达前去查实处理。后来果然如吴绛仙所诉。麻叔谋、陶榔儿危害乡里,众人告发,就与现在很多人上访一样,经炀帝亲笔御旨,以“食人之子,受人之金,谴贼盗宝,擅易河道”四大罪将麻叔谋处以极刑,斩为三段。恶霸陶家五兄弟等受鞭刑死。而民间也留下了那首童谣“杨树叶,哗啦啦,小孩儿睡觉找妈妈。乖乖宝贝儿你睡吧,麻胡子来了我打他!”

    炀帝本是千古风流皇帝,不但文才出众,对乐理更是深有研究。当听到吴绛仙说是民间乐师之女,愈加兴趣。命人取来秦筝,听吴绛仙弹奏一曲《汉宫秋月》,只见绛仙纤手拨弦,将个《汉宫秋月》弹弄的缠绵哀怨,如泣如诉,将汉宫幽女悲郁的愁绪表达的淋林尽致……

    一番演奏,将那风流才子皇帝听得如醉如痴,半晌说不出话来。乐曲完毕,他连声叫好,又说道:“孤家昨夜无眠,刚作一曲《水调》方欲传王令言演奏,却遇卿家,来,来,待孤稍微修改,与你奏演。”原来炀帝夜来激动,信手作一曲子,刚听到吴绛仙拨出那悲愤之音,深受启发,去修改曲子了。当时民间早有《水调子》曲子,但不规范,属于老百姓信口唱的小曲。由于激动,他将听到的《水调子》做一番改良,成一首大曲《水调歌》。

    片刻,吴绛仙接过炀帝的曲谱,纤手十三弦,轻轻拨动,接着伴歌应声而起:“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此乃隋炀帝所作之《无题》诗。

    许是对麻叔谋吃人的故事心有感触,一曲《水调歌》忧伤悲戚。据说,隋炀帝巡幸扬州,带去了许多乐师。其中,有一位名叫王令言的乐师,当他听到此曲,感觉凄哀之下没有回婉之音,去则无回,曰为不吉之声,预测隋炀帝肯定会死在江南。

    【《乐苑》:“隋炀帝幸江都时所制,曲成,奏之声韵怨切。王令言闻而谓其弟子曰:‘但有去声,而无回韵,帝不还矣。’后竟如其言。”】

我们熟悉的词牌《水调歌头》,便是截取《水调歌》之曲首部分“另倚新声”而成。

    《水调歌头》作为词牌最早见于北宋苏舜钦,他号称苏学士,性格豪放张扬,自视很高,在政治上倾向于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后因政见不同,受排挤乃至遭诬陷,年纪不大罢居苏州,建了后来那个着名的沧浪亭,意取屈原《渔夫》“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水调歌头·沧浪亭
    <北宋·苏舜钦>
    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
    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
    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
    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
    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
    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
    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一个慷慨、豪迈、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人,即使寄情山水,表露微婉古淡、含蓄深远的意境也总是带了忧愤和不甘。范蠡归隐,张翰回乡哪一个是出自心甘情愿,不过是入世不能,退隐也不宁罢了。

    《水调歌头》后代佳作甚多,最着名的自然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了,《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水调歌头·中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毛滂词,名《元会曲》

    张榘词,名《凯歌》。 [hr]

[b][color=#0070c0]    29、 相见欢[/color][/b]
[b][color=#0070c0][/color][/b]
    据《白香词谱》考证:本调始于唐,原是唐教坊曲名,正名《相见欢》,调名本义及源流已无考。

    唐代音乐非常发达,唐宫里面有二个管音乐的部门,一是太常寺,二是教坊。大乐署是太常寺八署之一,唐十部乐就录隶于大乐署。唐曲分大曲、次曲、小曲,太常为政府官署,主郊庙,所用的音乐多为大曲,但大曲结构复杂、遍数繁多,每每多至数十遍。唐玄宗喜好民间音乐,为了不受太常礼乐制度的约束,于是在开元二年另设内外教坊,内在蓬莱宫侧,外又分两所,右为光宅坊,左为长乐坊,右善歌,左善舞,利用教坊将俗乐引入宫廷。因而唐教坊曲许多都是源于民间音乐,《相见欢》应该是这个时候引入至教坊曲的。

    由乐曲转为词调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词调与曲调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是否有人依谱填词。唐曲中的大曲,结构复杂,不便于填词传唱,故只盛于宫廷。民间引进的音乐多为杂曲小唱,便于填词,也便于传唱,也为后来的词这种文学体裁夯实了基础。

    最先把《相见欢》从教坊曲转为词调的是南唐后主李煜。李煜治国无能,却极精音律。李煜用这个词牌名填词时已在归宋之后。二年的囚徒生活,李煜这个亡国之君,深感亡国之痛。忆起往昔纸醉金迷的糜烂生活,怆然泪下,但一切都不复存在。于是,写下一首凄惋的《相见欢》:

相见欢·秋闺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大有故宫禾黍,感事怀人,诚有不堪回首之悲。

    作品往往折射着作者本人的经验体悟和身世感发,李煜词中所表现的情感哀伤深挚,莫不是字字见血,有如血泪凝铸而成。顾王国维言:“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李煜被太宗赐鸩毒杀后,他的词也从囚所流传出来。因词写得非常真挚,艺术感染力非常强,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于是成了不少人仿效的作品,也就成了特定的词调了,随后也出现了各种别名。

    因李煜所作题目是“秋闺”,词中又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句,后人也用《秋夜月》作为《相见欢》的别名。

    李煜的《相见欢》,宋人则又名之为《乌夜啼》,《词苑丛谈》云:“南唐李后主《乌夜啼》词最为凄惋,词曰:‘无言独上西楼’云云。”。由此可见《乌夜啼》也是《相见欢》的别名。(《乌夜啼》本身也是一个词调名)

    因李煜词起句为“无言独上西楼”,故名《上西楼》李煜词有“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句宋蔡伸词易此名为《西楼子》。

    宋张辑《相见欢》因下阙结句有“惟有渔竿明月上瓜州”句,故后人取名《月上瓜州 》。

    金元好问《古乌夜啼·玉簪》,按律即是《相见欢》宋康仲伯《忆真妃·相见欢》,按律即是《相见欢》个人更喜欢另一首: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hr]

[b]    30、踏莎行[/b]

    明杨慎《词品》谓调名取唐韩翊诗“踏莎行草过春溪”句。但翻阅各诗集却为发现韩翊有此诗句,唯有《全唐诗》第348卷第036首载唐代诗人陈羽一首《过栎阳山谿》有此诗句:

   过栎阳山谿
    <唐·陈羽>
    众草穿沙芳色齐,蹋莎行草过春溪。
    闲云相引上山去,人到山头云却低。
    (注:蹋字亦作“踏”)

    由此可知是取陈羽诗的“踏莎行”三字冠以词名的。

    《踏莎行》作为词调是寇准的自度曲,咏的是暮春时节,莎草离披,践踏寻芳之事。所谓自度曲,通晓音律的词人,自摆歌词,又自己谱写新的曲调。《湘山野录》记载说:“莱公(寇准)在早春季节宴请客人,自撰乐府词,让乐工演唱。”可见寇准通音律,能自己填词作曲。另外《踏莎行》的“行”,是指步行之“行”,而非与乐府歌行之“行”。

    《宋史》载,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 (980)进士。淳化五年(994)为参知政事,其政治才能深得宋太宗赏识。宋真宗时,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景德元年(1004),辽军大举侵宋,寇准力主抵抗,并促使真宗渡河亲征,与辽立澶渊之盟,起了稳定局势的作用。不久,被大臣王钦若排挤罢相。晚年再度被起用。封莱国公。后又因大臣丁谓等陷害遭贬,远徙道州﹑雷州。宋仁宗天圣元年病死于雷州,谥号忠愍。

    说起寇准大家免不了想起葛优那个光头以及那部电视剧《寇老西儿》。老实说,楼主对于称寇准为寇老西儿表示很奇怪,老西儿是对山西人的戏称,寇准明明是陕西人,到底是谁在讹传?

    寇准不仅是位功勋彪炳的政治家,在诗歌创作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是“晚唐体”诗人的代表,诗风对“晚唐体”有所突破。不过,楼主对他不太喜欢,看了关于他的野史,觉得他那人忠臣是忠臣,但是,不知变通,自以为是,说话刻薄,得理不饶人。说话刻薄不饶人在“溜须”一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丁谓,苏州人,也就是“拍马溜须”中溜须的主角。

    当时他任参知政事——主管监察和人事的副宰相。因为他一直得到宰相(当时的官名叫同平章事)寇准的提拔和推荐,又给人家当副手,所以时时陪小心,处处想讨好。某次宴会上,大臣丁谓见汤水弄脏了他的胡须,就帮他擦干净。寇准却不领情,还公然嘲笑道:“你这参政也是国家大臣,竟为长官溜须,哼哼!”搞得丁谓一时下不了台,从此结下梁子。

    好吧,丁谓确实不是什么好鸟,但是寇准的处事方式,我只能说:你下半辈子被人害得这么惨,实在是纯属活该!

    另一个着名的武将曹利用也被他逼成了敌人。因曹利用在“澶渊之盟”中立过功,受到真宗赵恒的重用,进入枢密院作了寇准的副手,但寇准老是嫌弃他文化不高,只要曹利用对政事提出不同意见,就会遭到寇准当众大声喝斥:“一介武夫,懂什么国家大事?”而寇准喜欢饮酒作乐,也经常强迫同事与他同醉,曹利用不肯多喝酒。寇准大怒,骂骂咧咧道:“不过一介武夫,敢尔耶?”曹利用也是性子刚烈之人,再也受不得这等鸟气,厉声回驳:“皇上安排我在枢密院,相公却诬蔑为一介武夫。好,明日一早,我跟相公在皇上面前辩个明白!”两人闹得极僵。

    宋真宗赵恒晚年多病,无暇来调停这种“办公室矛盾”,而太子赵祯年幼,朝中大事,均由皇后刘娥主持。寇准当年就反对立卖唱出身的刘娥为皇后,现在,自然没好果子吃。皇后与丁谓联合,栽他个“企图搞太子监国”的罪名,罢了寇准相位,然后提拔丁谓为相。丁谓就联合曹利用,借着周怀政事败被诛之事,打着刘娥的名号,把寇准一贬再贬,恨不得把他往死里整。

    然而,寇准并没有体会到是自己言行不检惹的祸。他在贬谪道州司马、再贬雷州司户参军时,悲愤难抑,百姓围观送行,马亦复踖蹙不行。寇准狠狠地挥鞭打马,喝道:“皇令在此,我都不敢逗留,你还敢不走?”马于是跑起来。寇准流着泪,对送行的同事道:“你们有机会问问丁谓,我到底负了他什么事,他竟恨不得整死我!”再后来,丁谓也被贬谪到海南,经过道州时,有人谈起寇准的话。丁谓还愣了愣,叹道:“对他不满的人太多了,岂独我一人!”

    不过他也有让楼主觉得可爱的时候,据说寇准对自己晚年的不幸遭遇愤愤不平,曾在某寺庙前插下几支竹笋,发誓道:“我寇准一生,如有负朝廷,此竹必不生;若不负国家,此枯竹当再生。”这事楼主初看的时候笑到打跌,觉得这老头忒逗。听说后来枯竹茂盛生长,也算是给了他些许安慰。

    寇准创作的《踏莎行》与一歌妓有一则民间传说。

    寇准在第二次被罢官,先被贬成道州司马,替长史管理一些府衙的事物,其实是个闲职。后来又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宋朝各州设司户参军,掌握户籍、赋税、仓库交纳等事,也就是一差役。从一个决策国家大事的宰相被贬成这样一个小卒,寇准意志消沉,整天沉迷于诗词歌舞酒色之中,他当时迷上了一种叫做“柘枝舞”的舞蹈,这个舞种起于西域,流行于唐朝。跳舞的时候用鼓伴奏,到了宋代的时候,舞风有了一定的变化,就是跳舞的人数增多,有说是二十四人的,有说是四十人的。是一种群舞,气势非凡,场面宏大,且舞曲热烈急速。

    初春后的一天上午,寇准携了他最喜欢的小妾茜桃去踏春,来到了一个青萍草地,看到了很多人在跳这个“柘枝舞”,寇准痴迷,一时技痒,也就拉着茜桃上去跳了。寇准当时被称做“拓枝癫”,可见其沉迷拓枝舞的程度。

    跳着跳着,他突然听到了一阵清脆悦耳的响铃,一找,是位姑娘手腕上配戴的金铃在摇晃,她人也如一阵风样地旋转着。婀娜俏丽的容颜配上艳丽的长裙,小巧的锦靴,珠链玲珑,舞袖飘举。随着伴奏的乐声和鼓声,她时而轻盈柔软,时而刚健明快。舞到急处,如一团飘扬的飞雪,眼前仿佛有无数的人影在舞动,彩云一般的罗衫如花瓣儿片片绽放。舒缓处,她眼波流转,曼妙含情。突然,一阵紧过一阵的鼓声又起,她如一枝越转越快的牡丹花,飘到寇大人的面前来与他对舞,鼓声骤停,满堂喝彩,把寇准高兴的魂魄飘然。

    一般来说,官妓在宴席上献艺之后,一般都会得到主人的“花红”

(注:旧时风俗,插金花披红绸是表示喜庆的意思,名为“花红”。后来,在喜庆时赏给仆役的钱物也叫“花红”。后来凡是“犒赏”及“奖金”都称“花红”不一定在喜庆的时候了。)

    寇准一时高兴,就上了一匹绢的钱,当时市价是850文。侍妾茜桃出身贫苦,目睹寇准奢侈豪阔的生活,心里很不高兴,歌妓们扭扭屁股扭扭腰,张口一支歌就可以轻松得到,殊不知织女寒窗织布多辛苦,寇准这般阔手是过于破费,于是写了《呈寇公》二首劝之:

其一:
    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
    不知织女寒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其二:
    风动衣单手屡呵,幽窗轧轧度寒梭;
    腊天苦短不盈尺,何似妖姬一曲歌?

    寇准见了茜桃的诗,不以为然,并和了一首诗:

    将相功名终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
    人间万事何须问,且向尊前听艳歌。

    茜桃见寇准并没有知过之意,一生气转身就走了。寇准在朝中可是刚直、脾气暴烈的人,他就更不高兴了。不过他又想:“踏青本是取乐来了,怎么如此不快呢?”看着眼前的溪水、芳草,他想起了唐人“踏莎行草过春溪”的诗句来。于是,他马上作词一首,自己唱了起来: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春梅小。
    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
    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如此,便有了词牌《踏莎行》。

    贺铸《踏莎行》有“谁调清管度新声,有人高卧平阳坞”句,故易名《平阳兴》贺铸《江南曲》,按律即《踏莎行》,因词有“不辞寸断九回肠, 殷勤更唱江南曲”句,因易名《江南曲》。

    贺铸《芳心苦》,按律即《踏莎行》,因词有“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句,因名《芳心苦》贺铸《芳洲泊》,按律即《踏莎行》,因词有“兰桡明夜芳洲泊”句,因名《芳洲泊》贺铸以《踏莎行》调作《江南曲》,因词中有“紫箫闲捻度新声”句,故名《度新声》贺铸《踏莎行》上阙结句为“微云度汉思牛女”,故名《思牛女》(原词已缺失七字)

    宋赵长卿有词名《柳长春》,按律即《踏莎行》

    贺铸《踏莎行》上阙有“年年有子惜馀春”句,易名为《惜馀春》宋曹冠有词名《喜朝天》,共两首,两首词的谱都是《踏莎行》的谱,由此可见《喜朝天》即是《踏莎行》还有一堆别名,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个人最喜欢欧阳修的《踏莎行》,虽然韵律不咋地。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 此帖被笙歌醉在2011-10-08 22:00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25

燕燕。

ZxID:12923549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笙歌醉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10-05 0
囧 反正我傻傻分不清楚

楼主留言:

我是把上一篇帖子发了,我觉得我的人生灰暗了,然后就找了一些短一点的,不知道能不能留下哈

天若舞

ZxID:789464


等级: 派派贵宾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10-05 0

小醉加油↖(^ω^)↗

相关帖

[人文通史] 十二种词牌名的由来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fm/r5884302_u789464/

中国古代的词牌名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fm/r5887187_u789464/

中国古代的词牌名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fm/r5887187_u789464/


灬千ヽ

ZxID:264835


等级: 文坛鼻祖
倾力而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10-06 0
这个标题叫做词牌名产生的朝代。。可能还贴切一些。。

虽然说词牌名很繁多,但是如果能百度一个个词牌的朝代和典故和词曲都找出来,真的会有很多加分。。

毕竟题材越来越难找,素材千千万万种帖子,能做的就是找个适当的可以分的更详细的内容下手,扩展一下,加分会更高。

楼主留言:

如果需要扩展,那我要过几天上知网才能找出来了,加分什么的都是浮云啊

笙歌醉

ZxID:9261188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燕燕。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1-10-08 0
31、南歌子


《南歌子》原是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曲调名源于汉张衡的《南都赋》。


《南都赋》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歌舞描述:“齐僮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白鹤飞兮茧曳绪,修袖缭绕而满庭,罗袜蹑蹀而容与。翩绵绵其若绝,眩将坠而复举。翘遥迁延,蹩{薛足}蹁跹。结九秋之增伤,怨西荆之折盘,弹筝吹笙更为新声。”因“坐南歌兮起郑舞”句,唐教坊取以为曲调名。隋唐以来,曲多称“子”,因此,曲调调名《南歌子》。据万氏《词律》注:“歌又作柯”。所以曲调转为词调名时又名《南柯子》。毛先舒《词学全书》亦有“《南歌子》题,采于淳于棼事,一名《南柯子》”这一说法,却有些望文生义的嫌疑。


《南歌子》作为唐教坊舞曲,在玄宗开元以前就有了。唐代的《清商乐》,有“吴音”、“西声”、“南歌”等地域之分。开始都是一些五言四句诗,与我们现在看到的五言绝句类似。

这些五言诗唐代非常流行,常常被用来作饮筵行令间的着辞,并配以小舞、短歌。如《全唐诗》裴諴《南歌子词》三首:

不是厨中丳,争知炙里心。

井边银钏落,展转恨还深。
不信长相忆,抬头问取天。
风吹荷叶动,无夜不摇莲。
簳蜡为红烛,情知不自由。
细丝斜结网,争奈眼相钩。


也有七言四句诗,与我们现在看到的七言绝句类似。如《全唐诗》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一作添声杨柳枝辞):

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敦煌卷子内有舞谱二种,可惜均为残卷。敦煌曲中有《南歌子》词,有双调,也有单调,多咏故事。如敦煌曲中的《南歌子·夫妻问答》:

南歌子·夫妻问答(夫问词)

斜影朱帘立,情事共谁亲?
分明脸上指痕新。
罗帯同心谁绾?甚人踏破裙?
蝉鬓因何乱,金钗为甚分。
红妆泣泪忆何人,分明殿前直说,莫沉吟。


南歌子·夫妻问答(妻答词)
自从君去后,无心恋别人。
梦中面上指痕新。
罗帯同心自绾,被狲儿踏破裙。
蝉鬓朱帘乱,金钗旧股分。
红妆垂泪哭郎君,妾似南山松柏,无心恋别人。


这两首《南歌子·夫妻问答》是歌舞戏脚本中的歌词,现在许多地方依然保留着这些民间剧种。这些曲调虽然曲调名一样,但歌词的字数并不一定相同,应该是人们在表演过程中,为增加剧中的艺术感染程度而增加的唱词,这些唱词多为衬词。现在流行在粤西地方的傀儡戏,依然保留着这些唱法。


敦煌曲子词多为“齐言体”,也有温庭筠的“杂言体”,二者同时并行。(长短句式为杂言体,对偶性句式为齐言体。)任二北《敦煌曲初探》云:“《南歌子》在晚唐为单片二十三字之调,有温庭筠词七首在,可信为‘真的,原始的调子’也,敦煌曲恣肆于衬字,遂较多六字”,“寝假而成别体矣”。此说较可信。


《南歌子》有单调、双调两体。单调始于温庭筠。所作“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为现存最早的《南歌子》,是以被词家当做正体。双调平韵最早见于五代毛熙震,双调仄韵见宋石孝友《金谷遗音》。 另有五十四字、五十三字添字体。


词的形成始于晚唐。虽说李白写有《菩萨蛮》、《忆秦娥》等词、白居易写有《长相思》、《忆江南》等词,但真正使词体形成,并对宋词影响深远的应该说是晚唐的花间派的词人温庭筠了。温庭筠辞章律赋极佳,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三人都是排行十六,所以称“三十六体”。温庭筠是文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是“花间派”的开山鼻祖。他加强了词的文采和声情,对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据传原有《握兰》、《金荃》等词集,可惜已失传。


温庭筠《南歌子》:“转盼如波眼,娉婷似柳腰。花里暗相招,忆君肠欲断,恨春宵。”因词中有“忆君肠欲断,恨春宵”句,故又名《春宵曲》。

张泌《南歌子》: “柳色遮楼暗,桐花落砌香。画堂开处远风凉,高卷水精帘额,衬斜阳。”因词中有“高卷水精帘额”句,故又名《水晶帘》。《水晶帘》同时也是另一词调《江城子》的别名,韦庄《江城子》一名水晶帘。(水精:即水晶,光亮透明的物体。)


张泌《南歌子》:“岸柳拖烟绿,庭花照日红。数声蜀魄入帘栊,惊断碧窗残梦,画屏空。”因词中有“惊断碧窗残梦”句,故又名《碧窗梦》。
郑子聃《南歌子》:“我爱沂阳好,民淳讼自稀。谁言珥笔混莱夷。行见离离秋草,鞠园扉。”因郑子聃以“我爱沂阳好”为起句所作的词共十首,故又名《十爱词》。今仅存一首。


贺铸《宴齐云》与《南歌子》无异,《宴齐云》即是《南歌子》。


贺铸《南歌子》因贺铸词有“醉厌厌”句 ,故又名《醉厌厌》(原词已缺失十字)。“厌厌”两字出自《诗经·小雅·湛露》,《辞源·厌厌》:“安静,和悦。”


张辑《南歌子》:“词柳户朝云湿,花窗午篆清。东风未放十分晴。留恋海棠颜色、过清明。垒润栖新燕,笼深锁旧莺。琵琶可是不堪听。无奈愁人、把做断肠声。”因张辑词有“无奈愁人,把做断肠声”句,故易名《断肠声》。


宋程垓有词名《望秦川》三首,与《南歌子》词无异。《望秦川》即是《南歌子》。


宋田不伐《南歌子》:“团玉梅梢重,香罗芰扇低。帘风不动蝶交飞。一样绿阴庭院、锁斜晖。 对月怀歌扇,因风念舞衣。何须惆怅惜芳菲。┾却一年憔悴、待春归。”因田词有“帘风不动蝶交飞”句,故后人用《风蝶令》作为《南歌子》的别名。


全真教主王重阳把《南柯子》改为《悟南柯》。王重阳喜改调名而不改调律,通常是把世俗气、香艳气较浓的旧词牌改为具有仙道意蕴的词牌,同时尽可能与原词牌保持一致。王重阳把《南柯子》改为《悟南柯》,借助的便是唐代作家李公佐的小说《南柯太守传》的典故。


隋末唐初的时候,有个叫淳于棼的人,家住在广陵,平时喜欢喝酒。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树影婆娑,晚风习习,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一天,淳于棼过生日,亲朋好友都来给他祝寿。宴后,淳于棼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间睡着了。梦中,淳于棼被两个使臣邀去,把他带到大槐安国。正赶上京城会试,他也参加了三场考试,结果得了第一名。皇帝见淳于棼长得很帅,又很有才气,就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嫁给他为妻。


婚后,淳于棼有了五男二女七个孩子,生活非常得意。不久,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有一年,擅萝国派兵侵犯大槐国,大槐国大败。有人向皇帝推荐淳于棼,于是淳于棼统率全国精锐与敌军作战。结果,同样被敌军打得落荒而逃。皇帝震怒,把淳于棼撤掉职务,遣送回老家。淳于棼想想自己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羞愤难当,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他按梦境寻找大槐国,原来就是大槐树下的一个蚂蚁洞,所谓南柯郡,不过是槐树最南边的一枝树干而已。《辞海》:柯,树枝。


这就是成语“南柯一梦”的来由,后人常用这个典故来渲染人生如梦、富贵权势虚无飘渺的消极思想。


个人最喜欢吕本中的《南歌子》(其实我只是喜欢“江左好风光”这五个字而已):


南歌子·旅思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
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
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吕本中(公元1084—1145),南宋诗人。字居仁,号紫微,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微寿县)人。绍兴进士,做过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他赞助收复失地,要求政治清明,因得罪秦桧而被罢官。此词是作者身在江南旅途,睹景伤情为思念中原故里而作。



32、浪淘沙


《浪淘沙》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据说创自刘禹锡和白居易,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俩只是《浪淘沙》的模仿者。


唐玄宗开元年间的敦煌曲就有了《浪淘沙》的曲调名,这个曲调是流传于丽江纳西族民间的洞经古乐。洞经古乐是中原道教音乐融合纳西族民间音乐的音乐,是古蜀氐羌巫观祭祀音乐形成的青城洞经古乐。后人考究这个洞经古乐就是晚唐《浪淘沙》的音乐原型。


敦煌曲虽有《浪淘沙》的曲调名,但有目无辞,根据《乐府诗集》刘禹锡和白居易的诗中猜测,敦煌曲里面的《浪淘沙》应该是七言绝句体。


刘禹锡 杂曲歌辞·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几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白居易 杂曲歌辞·浪淘沙
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 相搅相淘无歇日,会交山海一时平。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青草湖中万里程,黄梅雨里一人行。 愁见滩头夜泊处,风翻暗浪打船声。
借问江湖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海底飞尘终有日,山头化石岂无时。谁道小郎抛小妇,船头一去没回期。
随波逐浪到天涯,迁客生还有几家。却到帝乡重富贵,请君莫忘浪淘沙。


从刘禹锡和白居易诗中可以看到,他们所咏都是江浪淘沙,选择的体裁都是七言绝句体。


五代皇甫松和司空图也曾咏过浪淘沙,所用的依旧是七言绝句体。此时已出现双调的长短句词。


词家认为“浪淘沙”作为双调之长短句词,始于南唐后主李煜(公元937-978),这是因为李煜有二首非常出名的长短句《浪淘沙》:


其一: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其二: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桁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剑已沈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此词又名《浪淘沙令》,词家认为李煜借旧曲之名而另倚新腔,此后,其调为世所习用。



但是再在李煜之前,就已经有人把“浪淘沙”作为双调之长短句词,此人是吕岩。


吕岩(公元789一?)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他的字乃“洞宾”,也就是八仙之一吕洞宾者也。


《唐才子传》:吕岩为京兆人,礼部侍郎吕渭之孙。咸通(公元860—873)初年进士及第(其他书籍多言他未曾及第),先后两次出任县令。当时正值黄巢起义,吕岩深感世道险恶,便浩然生栖隐之志,遂携家归隐终南山,自己则放浪江湖。在此之前,有一位得道仙人叫钟离权,他在世上时隐时现。有一次,吕岩在太华山遇到钟离权,知道他非常人,就用诗向他求道:“先生去后应须老,乞与贫儒换骨丹。”钟离权便教授他炼丹之术,吕岩于是着《灵宝毕法十二科》一书,详尽地研究性命的含义。吕岩后入庐山,修道数十年,终于炼成金丹。他又遇到苦竹真人,学会了驱使鬼神的法术。


多行善事是道教视为修道成仙的前提,吕洞宾继承了这一主张,并用通俗易记的诗歌形式宣传道教,吕洞宾有一首《浪淘沙》:


我有屋三椽,住在灵源。
无遮四壁任萧然。
万象森罗为斗拱,瓦盖青天。
无漏得多年,结就因缘。
修成功行满三千。
降得火龙伏得虎,陆路神仙。


这首作品是我们见到年代最早的长短句体《浪淘沙》,吕洞宾比李煜早出生了148年,长短句体《浪淘沙》应该始于吕洞宾,李煜是依照吕洞宾的格式写成的《浪淘沙》。咱不能因为人家被仙化了就无视他的作品,撇开他说是李煜首创。


当然了,和《相见欢》一样,《浪淘沙》也是因李煜而流行,这是毋庸置疑的。


宋张舜民《卖花声·题岳阳楼》词:“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由此词可见《卖花声》即是《浪淘沙》。另外《卖花声》也是另一词调《谢池春》的别名。


宋贺铸《浪淘沙》词:“一叶忽惊秋,分会东流。殷勤为过白苹洲。洲上小楼帘半卷,应认归舟。 回首恋朋游,迹去心留。歌尘萧散梦云收。惟有尊前曾见月,相伴人愁。”此词《花草粹编》注云“ 一叶忽惊秋”一首名《曲入冥》。又,村丛书本《东山词》校记云:“毛抄本旁注‘亦名《曲入冥》’。”可见《曲入冥》就是《浪淘沙》宋史达祖《过龙门》词,按律即是《浪淘沙》


金马钰《炼丹砂》词,按律《炼丹砂》即是《浪淘沙》。


《词谱》将李煜所作《浪淘沙》具名《浪淘沙令》。


《警世通言》中有一首《过龙门令》:“冒险过秦关,跋涉长江,崎岖万里到钱塘。举不成名归计拙,趁食街坊。 命蹇苦难当,宝有词章,片言争敢动吾皇。敕赐紫袍归故里,衣锦还乡。”由此词可见《过龙门令》即是《浪淘沙》。


个人最喜欢的是欧阳修的浪淘沙,明年花更浓,谁能与我共?


浪淘沙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洛城东。
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33、渔歌子

《渔歌子》,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此曲起源于民间的渔歌。渔歌也是民歌的一种,是沿海、沿江地区和湖泊港湾周围的渔民在打鱼时借以消遣的曲调。这些渔歌类似现在沿海地区的咸水歌,歌词一般是齐言体。渔歌起源于中国民间齐言体民歌的兴起,最早可上溯到先秦的《诗经》。齐言体民歌发展到中古时代的魏、晋和唐代,达到空前的高峰并形成了一代的文学体式——唐诗。


沿水居住的人们多以打渔为生,所以渔歌特别丰富。唐代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云:“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用艺术手段再现了鄱阳湖渔歌的动人情景。可见渔歌不但喜闻乐见于劳苦大众,也深得诗人们的喜爱,以至教坊的乐工把渔歌编曲而成了“教坊曲”,但当时“教坊曲”的调名是“鱼歌子”而不是“渔歌子”,敦煌曲子词也是叫“鱼歌子”。崔令钦《教坊记》中记载的也叫“鱼歌子”, 自《花间集》后才叫“渔歌子”。

《云谣集杂曲子》载有“敦煌词”二首,日本桥川氏藏本敦煌写卷亦有“鱼歌子”二首。任二北《敦煌曲初探》云:“本调实为后来类此诸调之总源,敦煌四辞之写作时期,可能在张志和之前。”可见稍后出现的《渔父》、《渔歌子》、《渔父乐》等等都是源于敦煌曲子词的“鱼歌子”。

《渔父》是指张志和的《杂歌谣辞·渔父歌》,《全唐诗》也叫《渔父》。


杂歌谣辞·渔父歌(渔父)[五首] 张志和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春江细雨不须归。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着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掘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唐开元前后,有人从增(衬词)、减字数的唱词中得到启发,尝试性的打破齐言体的格式,最终使得“词”这种文学体裁的形成,并成为我国诗坛的一枝奇葩,而李白、张志和却是使得“词”得以形成的先驱。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等等和张志和的《渔父》都是词家认为最早成型的词调。


张志和(约730——810年),原名龟龄,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着有《玄真子》集,《全唐诗》录其九首诗词。张志和自幼就聪明好学,十六岁游大学,以明经耀第。他曾向肃宗献策,很受唐肃宗赏识,任翰林待诏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赐名“志和”。


后来因事被贬为南浦尉,不肯赴任,到处漂泊,四海为家。他扁舟垂纶,祭三江,泛五湖,自称“烟波钧徒”,其兄张鹤龄担心他遁世不归,便在越州(今绍兴)城东筑茅屋一所,供其居住,他将居所题为“馆真坊”。肃宗赏赐奴、婢各一,他便与之结为夫妇,并取名“渔童”、“樵青”。人问其故,他答道:“渔童使捧钧收纶,芦中鼓泄,樵青使苏兰薪桂,竹里煎茶。”


张志和博学多才,歌、词、诗、画俱佳。酒酣耳热,或击鼓吹笛,或吟诗作画顷刻即成。张志和既为山川隐逸,着作玄妙,故后世传为神仙中人。如《续仙传》云,玄真子“守真养气,卧雪不寒,入水不濡。”唐李德裕评张志和:“隐而有名,显而无事,不穷不达,严光之比。”可谓恰到其分。


《词林纪事》记载说,颜真卿为湖州刺史,张志和乘敝舟往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颜真卿是着名的书法家,见老朋友来访,便约张志和、陆鸿渐、徐士衡、李成炬等朋友聚会饮酒赋诗词,每人各唱五首,张志和就是吟唱了这五首《渔父歌》。张志和所作的五首《渔父歌》,都是被打破了的“七言绝句”体,即每首的第三句都减了一个字。后来这五首《渔父歌》被流传出去,许多诗人争相唱和、仿作。《唐书.张志和传》:志和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渔也。尝撰渔歌,即此词。清人刘熙戴的《艺概》将它誉为“风流千古”的佳作。


但可惜的是,据野史传,这次聚会张志和喝酒喝到酣畅,逞那渔夫水上功夫,他不顾初春水寒,脱衣攸然而入,他把坐席铺在水面上,独自坐在上面饮酒、谈笑和吟唱。那张坐席在水上一来一去、时快时慢,发出水上行舟一样的声音。说也奇怪,此时,竟然有云中飞来仙鹤,跟随在他的头顶上盘旋、追逐。颜真卿他们在岸上观看的人,没有一个不惊异的。不多时,另一个奇异的场面出现了,张志和在水上挥手,向颜真卿、陆羽和皎然表示谢意,然后缓缓地上升飞去……


这自然是不可能的,后人判断他可能是冻冷抽筋,溺水而亡。当时在场的颜真卿给他做的碑铭记载曰:“忽焉去我,思德滋深,曷以寘怀,寄诸他山之石…辅明主,斯若人。岂烟波,终此身。”这里所谓“忽焉去我”、“烟波终身”,都是隐隐约约的叙述张志和的最后。


【《续仙传》:“其后真卿东游平望驿,志和酒酣为水戏。铺席于水上,独坐饮酌笑咏,其席来去迟速,如刺舟声。复有云鹤,随覆其上。真卿亲宾参佐观者,莫不惊异。寻于水上挥手以谢真卿,上升而去。”】


《渔父歌》后来收入在《花间集》时把其更名为《渔歌子》,分单、双调两种。单调以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这首为正体,双调以顾夐“晓风清”、孙光宪“泛流萤”词为正体。《词谱》将单调之《渔父》与双调之《渔歌子》列作《渔歌子》一调。


张志和《渔父歌》,《全唐诗》调名作渔父。


张志和所作《渔父歌》,《花间集》收录时,把调名变更为《渔歌子》。


宋徐积有《渔父乐》六首,格式与《渔歌子》完全一样,由此可见《渔父乐》就是《渔歌子》。宋徐积《渔父乐》六首中的第二首,又名《无一事》,第三首又名《堪画看》,第四首又名《谁学得》,第五首又名《君看取》,第六首又名《君不悟》。


唐吕岩(吕洞宾)有《渔父词》十八首,格式与《渔歌子》一样,可见《渔父词》即是《渔歌子》。


宋戴复古有《渔父慢》四首, 即十八字体《渔歌子》。


另,张志和所作《渔歌子》五首流传到日本,当时日本的嵯峨天皇、皇女智子内亲王和滋野贞主均有和作,成为日本词学的开山。


渔歌子
明·刘基
钓得鳊鱼环卖钱,瓷瓯引满看青天。
芳树下,夕阳边,睡觉芦花雪满船。


34、水龙吟

    毛先舒《填词名解》认为《水龙吟》名字取自李白《宫中行乐词》的:“笛奏龙吟水,萧鸣凤下空。”但陈元龙《片玉集注》卷十注谓此调名本唐李贺“雌龙怨吟寒水光”。这都是只能作为参考的说法。

    《水龙吟》最早是南北朝时北齐的一组古琴曲,因唐玄宗最擅长吹笛子,御用音乐家们迎合皇上的旨意,改编成了笛曲。汉马融《长笛赋》云:“近世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后来遂以“龙吟”比喻笛声。

    总之,《水龙吟》为正格,其取义更当远于李太白诗。《易系辞》说“云从龙。”紧接下面的注疏解释为:“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生。”这就是《水龙吟》这个词牌名的真正出处。

    “吟”字,系连系“龙”字,作动词用,与乐府的《白头吟》、《梁甫吟》之“吟”不同。因为本调的缘故,又名《龙吟曲》。

    《水龙吟》的词调,首见于北宋柳永的咏梅之作(见《历代诗余》卷七十四,今本《乐章集》不载),次见章质夫、苏轼的唱和词。

    《水龙吟》的异名甚多。

    秦观词有句“小楼连苑横空”,故名《小楼连苑》;宋吴琚《水龙吟》词结句为“片片是,丰年瑞。”故别名《丰年瑞》;宋方味道为赵丞相祝寿词,其序云:“恭审某官间期淑气,特立高标。仰维岳之生贤,一朝献颂;赋缁衣而入相,四海同声。欣逢五百年之期,愿上八千岁之祝。可占耆艾,曷尽形容。 音寄《水龙吟》,名为《庄椿岁》。 倘蒙省览,万有荣光。”词之结句为:“看他年、接武叁槐,长是伴,庄椿岁。”故亦名《庄椿岁》。

    欧阳修词“缕金裙窣轻纱”名《鼓笛慢》;

    宋史达祖“夜寒幽梦飞来”词名《龙吟曲》;

    无名氏“洞天景色常春”一首,名之为《水龙吟令》;无名氏“玉皇金阙长春”一首,则名《水龙吟慢》;《词律》卷十六,另记一名《海天阔处》,然,宋无存词。

    万树在《词律》中认为:《啸余》又另收《庄桩岁》一调,解方叔词;大家却不知就是《水龙吟》的别称。大慨是解词末句是:“伴庄桩岁”之故,遂巧立此名。

    这个词牌辛弃疾填得不少,皆算得佳作。个人却不大喜欢。较为喜欢的还是苏轼的那首: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首词大约是宋神宗元佑四年(公元1081年)春,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章质夫:名楶,(jié),浦城(今福建蒲城县)人。当时正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经常和苏轼诗词酬唱。次韵:依照别人的原韵和诗或词。

    苏词向来以豪放着称,所以他偶然为之的婉约词在我心里总觉得比其他人多了一份柔软,颇有些张飞说情话的错觉。“一池萍碎”句,苏轼自注云:“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这是古人的一种说法,并不科学。但是“杨花落水为浮萍”这份意境用在抒情词里,总给人以离情袅袅的韵味。



    35、定风波

    《定风波》,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

    二十世纪初在敦煌莫高窟(千佛洞)经石室中发现的“敦煌曲子词”,是“千余年来未睹之秘籍”。主要是唐代(兼有五代)的燕乐曲子歌辞(简称曲子),为当时社会民间所做,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情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更有外族统治下“敦煌人民之壮烈歌声”。

    《定风波》一名,就是来源于敦煌曲子词中的一首词:

    攻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场骋偻啰。
    手持绿沉熗似铁,明月,龙泉三尺斩 新磨。
    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徳能多。
    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 定风波?

    很明显,那时的《定风波》还是儒生渴望上战场平定风云的本意,表达了作者在边塞战争紧张之时,自愿投笔从戎,为国家勇定风波的爱国激情。算是一曲激励思想的曲子词,与杨炯名诗“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有异曲同工之妙。

    敦煌自古多名将,《定风波》这样的教坊曲在晚唐仍然时时在教坊中演唱,只是它不再有初唐盛唐时候的赫赫声威和刚烈豪气。

    五代十国时,前蜀王氏、后蜀孟氏割据蜀中,60年间,沉湎于歌舞伎乐,曲子词也因之盛行。因而出了一本流传千古的词选集—《花间集》供歌伎伶人演唱。《花间集》是五代时后蜀广政三年(941年)赵崇祚所编集,其中包括自晚唐温庭筠等十八人的作品五百首,共十卷。其中收得最多的是温庭筠,共六十六首、孙光宪共六十一首、顾敻共五十五首、韦庄共四十七首,最少的是鹿虔扆和尹鹗,每人各六首。编者赵崇祚自己一首也没有,可见选者态度客观,毫无私心。

    而为《花间集》作序的人,便是当时的词坛巨匠欧阳炯。《花间集》中收录其十七首。

    欧阳炯(896-971),益州华阳(今四川双流)人。少事前蜀王衍为中书舍人。前蜀亡,随王衍至洛阳。补秦州从事。孟知祥镇蜀,炯复回成都。知祥称帝,任中书舍人。后主孟昶广政三年(940)四月,官武德军节度判官,为赵崇祚编《花间集》作序。十二年(949)拜翰林学士。次年,知贡举,判太常寺。后迁礼部侍郎,领陵州刺史,转吏部侍郎,加承旨。二十四年(961)五月,拜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监修国史。宋乾德三年(965)元月,后蜀亡,炯随昶至汴京。六月宋除炯为右散骑常侍,俄充翰林学士,转左散骑常侍。后分司西京。开宝四年(971)卒。年七十六。《宋史》卷四七九、《十国春秋》卷五六有传。

    欧阳炯在为《花间集》作的序中说过,那些写在花笺上的曲词,交给了美丽的歌女,让她们敲着檀板的节拍在酒筵歌席间歌唱,那些柔美轻艳的歌词足可用来增加歌女们妖娆的姿态,那些风流多情的辞章正可用来增加才子学士们游园聚会时的兴致。所以,毫不意外,传唱于民间的一首长啸之曲《定风波》,便被欧阳炯改作了艳词,不忍卒观。

    定风波
    暖日闲窗映碧纱,小池春水浸晴霞。
    数树海棠红欲尽,争忍,玉闺深掩过年华。
    独凭绣床方寸乱,肠断,泪珠穿破脸边花。
    邻舍女郎相借问,音信,教人羞道未还家。

    看到这样一首旖旎艳丽的闺怨词,谁会相信和原来雄赳赳气昂昂的《定风波》是一个曲调呢?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罢了。可惜的是敦煌《定风波》的词谱没有传流下来,后世一直传唱着的是欧阳炯的《定风波》,实在令人扼腕。

    欧阳炯用这个曲子词掀起了一个新的风波,来考验人的定力。直到苏轼在黄州的出现,风波又起。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以作诗指斥乘舆、讥切时政的罪名下御史台,酿成有名的“乌台诗案”。年底,诏责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翌年二月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这首《定风波》词就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跃然纸上。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李珣词名《定风流》,张先词名《定风波令》。

    贺铸《定风波》因结句有“武陵流水卷春空”,故又名《卷春空》贺铸《定风波》因结句有“琼枝半醉醒”句,故名《醉琼枝》



    36、一剪梅

    宋代称一枝为一剪。周邦彦:一剪梅花万样娇(《一剪梅》)、张抡:“一剪玉梅花小”(《画堂春》)、甄良友:“一剪梅花香细”(《感皇恩》)、周紫芝:“一剪无多,桃李漫山奈俗何”(《减字木兰花》)、石孝友:“一剪艳波横,两点愁山重”(《卜算子》)、韩玉:“一剪梅花,一见销魂”(《行香子》)。白香词谱载:元好问《牡丹诗》:“‘金刀一剪肠堪断,绿鬓刘郎半白生’;是一剪梅者,即一枝梅也”。可见一剪为一枝已是沿袭下来的。

    前面扒《一枝春》的时候便说过,古时远地赠人,辄以梅花一枝表相思。词名一剪梅,就是于斯取义的。

    《一剪梅》作为词调最早见于周邦彦,是周邦彦的自度曲。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词人。他精通音律,创制不少新词调,如《拜新月慢》、《荔支香近》、《玲珑四犯》、《六丑》等。他的词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他是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广泛地吸取了温庭筠的浓艳,韦庄的清丽,冯延巳的缠绵,李后主的深婉,晏殊的蕴藉,欧阳修的秀逸,特别是柳永的绵密和冶艳,最终形成了“富艳精工”的一家之风,对南宋的姜夔、张炎影响极深。着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我们知道当年的宋词是供传唱的,写词的人却并非个个精通音律。一代才女李清照就曾笑话过苏东坡的词不合音律,骨子里还是诗。她几乎挖苦遍了当时所有的词家,却唯独没敢提周邦彦的不是。

    周邦彦堪称当时最精通音律的词家,曾经还与宋徽宗一起谈诗论词。他的词,端丽典雅,法度精严,有“词家之冠”的称谓。(词学专家公认的“宋词四大家”有苏轼,周邦彦,辛弃疾,姜夔,位置仅次于苏轼,可见其地位。)

    周邦彦这个人,无论少年还是老年,他都经常和歌姬舞女在一起交往的,过着比较风流放浪的生活。《宋史》里说他“不为州里所重”,大概地方上的人大都鄙薄他的那种放荡行为吧!唉,一个柳永,一个周邦彦,难怪有风流才子之说。

    《宋人轶事汇编》有这么一段故事的。

    周邦彦居于京城时,与名妓李师师相好。风流皇帝赵佶听到李师师的艳名后,也来凑热闹,置六宫佳丽于不顾,“多微行,乘小轿子,数内臣导从,往来师师家”。一次,周邦彦正和师师亲昵,突然听说皇帝大驾光临,惊惶之下,急忙钻到床下。赵佶满脸笑容地走进来,从袖子里取出一个橙子,亲手剥了,道:“师师,这可是刚从江南进贡来的,来,尝一口!”喂进师师口中,对“新宠”极尽温柔之能事。周邦彦躲在床下,大气都不敢出,却还要忍受心上人与皇帝戏谑调情、颠龙倒凤,心中痛苦可想而知。第二天,他将这段见闻,填了一首《少年游》,送给师师一表心迹: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这首词浅显直白,“丽极而清,清极而婉”,含蓄地表现出旖旎风流与温婉细腻的恋情,屡屡受到称颂,清沈谦说:“言马,言他人,而缠绵偎依之情自见。”

    几天后,赵佶再度光临,听到师师演唱这首词,明白作者当天也一定在屋里,顿时打翻醋坛,问是何人所作。师师不敢隐瞒,只得道:“周邦彦词。”赵佶甩一下衣袖,大怒而去,立刻召见宰相蔡京,责问道:“开封府有监税周邦彦者,听说不交课税,京尹为何不予处理?”蔡京一时不明所以,媚笑道:“陛下,且容臣退朝,马上召来京尹,问个究竟。”京尹到了,满腹狐疑,道:“整个开封城中,就惟独周邦彦的课额交得最多。这事,莫非搞错了吧?”蔡京板起脸,大骂道:“混帐东西!上意如此,只得迁就交差,还罗嗦什么!”京尹不敢再多言,回去胡乱寻个罪名,将周邦彦开除,不日押出国门。

    赵佶为拔去了眼中钉而窃喜。过了一两日,赵佶又驾临师师家,却被告知:师师为周邦彦送行去了。赵佶醋意又作,闷声静坐一整天,直等到初更时分,才见师师姗姗来迟,且“愁眉泪睫,憔悴可掬”。赵佶大怒,狠狠一跺脚,道:“你去哪里了!”

    师师跪下,掩面而泣,道:“臣妾万死!臣妾得知周邦彦犯了罪,押出国门,特去致酒送别。实不知皇上今日要来,有失远迎。”

    赵佶冷笑道:“不知今日,他又作得甚词!”

    师师泣然奏曰:“有一首《兰陵王》词,即今柳阴直者是也。”

    赵佶哼了一声,道:“唱一遍看!”

    师师道:“容臣妾奉一杯酒,歌此词为皇上祝寿!”于是,抹去泪痕,轻舒云板,慢展歌喉,娓娓唱来: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来岁去,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
    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首词章法回环曲折,题为咏柳,写的却是离别情怀,人和物,情和境,浑然融为一体,“绮丽中带悲壮”。经师师深情一唱,赵佶顿觉抑扬悦耳、酣畅淋漓。道君皇帝到底也是精通音律的大艺术家,转怒为喜,有找到知己之感:“这周邦彦,也是一难得的大才子啊!”立即赦免周邦彦,“复召为大晟乐正”。两位情敌化干戈为玉帛,一起交流音乐艺术,“同嫖一妓”,称得上是“君臣同乐、一体均沾”了!

    知道这么一个故事后,我还曾给周邦彦鼓掌:敢嫖皇帝的女人,这周邦彦的胆子该有多大啊。

    不过后来这个“艺高人胆大”的形象却被王国维先生摧毁了,  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中,考订甚详,指出:首先,周邦彦在徽宗继位时,已近六十岁,难以置信他竟会和二十出头的道君皇帝去争风吃醋;其次,宋徽宗朝,并无“大晟乐正”和“大晟乐府待制”之职;最后,周邦彦在“大晟府”只干了两年不到,就因不肯拍赵佶马屁,“知顺昌府,徙处州,卒,年六十六岁,赠宣奉大夫”。

    不过,话虽如此,但无风不起浪,空穴不来风,周邦彦风流总不是假的。当然,才学也不是假的。我们多学学他的才学,至于风流,还是留给他自己吧。

    周邦彦风流事讲完了,就讲讲《一剪梅》吧。

    一剪梅
    一剪梅花万样娇。
    斜插梅枝,略点眉梢。
    轻盈微笑舞低回,
    何事尊前,拍手相招。
    夜渐寒深酒渐消。
    袖里时闻,玉钏轻敲。
    城头谁恁促残更,
    银漏何如,且慢明朝。

    就是这一首词,取前三字为调名,《一剪梅》词牌从此产生而成。曲调已丢失,要不然,真想听听这位风流才子的曲是否和他的词一样委婉缠绵。

    提到《一剪梅》,头一个想到的是费玉清,第二个想到的自然是李清照。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的词大都用白描铺叙的手法,浅白易懂。读来琅琅上口且声韵和谐,总是让人印象十分深刻。更或许身为女子的缘故,她对于感情总写得细致微妙,委婉动人。这大概也是后人喜欢她的词的原因吧。

    李清照的词我非常喜欢,但是《一剪梅》这个词牌我更喜欢宋人蒋捷的那首:

  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
    风也飘飘,雨也萧萧。
    何时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南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进士,宋亡隐居太湖中竹山,人称竹山先生。元大德年间,有人举荐他做官,他不肯去,抱节以终。其词内容广泛,构思新颖,色彩明快,音节浏亮,风格清峻。有《竹山词》。

    这首词写在离乱流亡途中春舟乡思的心歌。明媚的春光与凄楚的神魂在强烈地对照着,春深似海,愁深胜于海,在时光的流逝中,“春愁”却无法排遣。作者于南宋亡后,飘零于姑苏一带太湖之滨的阶段,写出了这一首夹着风声雨声而惆怅莫名的心歌。

    这首词,在宋词中称不上“绝唱”,但人活一世,我们总会在偶然的偶然被某个人、某件事、每个词、某个句“秒杀”。“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巴蕉”这句话就曾把我给“秒杀”,直到现在读起来,都会不自觉的嘴角带笑。

    宋韩淲《一剪梅》:“一朵梅花百和香,浅色春风,别样宫妆。西湖衣钵更难忘,雪意江天,浑断人肠。 清夜横斜竹影窗,赢得相思,魂梦悠扬。玉溪山外水云乡,茅舍疏篱,不换金章。”因韩词起句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后人易《一剪梅》为《腊梅香》。

    宋李清照《一剪梅》起句有“红藕香残玉簟秋”, 故后人易《一剪梅》为《玉簟秋》,见《漱玉词》。

    清代毛奇龄截用张炎体《一剪梅》(剩蕊惊寒)词之一半作词:“光宅坊前十字街,梅子花开,杏子花开。钿头栎子有人猜,恐是铜钗,不是金钗。”故名《剪半》。

    另外,有人将《南乡子》和《一剪梅》组合成另一个词调,调名是《南乡一剪梅》。



    37、满江红

    《满江红》这个词牌的出处,两个地方有记载。

    《填词名解》:“唐《冥音录》载曲名﹝上江虹﹞,后转二字,得今名。”

    万氏《词律》:“引《冥音录》作(上江红)。但“上”谐作“满”,音殊不类。”

    也就是说,满江红这个词牌是源自《冥音录》这本书里一个曲子名。原来叫做“上江红”,而“上”亦为“满”的意思,所以也叫做“满江红”。

    《冥音录》是本类似《聊斋志异》的鬼怪类的小说,作者朱庆余,一说高彦休。

    我们现在摘取和《满江红》相关的那个故事。

    唐朝时候,庐江有个府尉叫做李侃,家住在陇西洛水之南。太和初年时他死于任上。活着的时候有个情妇姓崔,是广陵的歌妓,为他生了两个女儿已快长成人。李侃死后,因为没有名分,李家不认他,亲戚朋友也怕向他们求助,都主动疏远,不跟她们来往。(二奶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希望现在的二奶小三引以为戒!)

    这崔氏出身歌妓,有个特长会乐器,很有音乐细胞,在当时也算是有名。崔氏有个妹妹叫做菃奴,比她更厉害,擅长弹筝,在当时就特有名气,有很多的粉丝。但可惜在十七岁时候就死了。

    崔氏从小就教两个孩子学习音乐。长女儿天资不甚聪慧,小时候,每当教她技艺时,稍有学不会,就用鞭子抽她。可越抽越笨,把崔氏急的要死。(教育方法很重要,希望现在的父母引以为鉴!)

    每次学不会挨打的时候,这个女儿就忍着痛在心中想念她的姨,默念着说:“我是姨的外甥女,姨活着时那么有名气,你能不能帮助我开窍学会这些技艺呢?”除此之外,每到节日和初一,她都举起酒杯流着泪默默地向姨姨祈祷。就这样她一直坚持了了八年时间。

    唐文宗开成五年四月三日,她在夜晚睡觉时,突然惊醒了,大哭了起来,她对妈妈说:“刚才我梦见我姨了,她拉着我的手哭着说:‘我自从离开人世,在阴间户籍上属音乐部门,教李元凭曲子。元凭屡次向宪宗皇帝推荐我,皇帝就把召我进宫中住了一年,让我在穆宗皇帝宫中轮流值班,指导各位妃子学筝。后来天帝杀了郑注,在唐朝各个皇帝的宫中选拔歌舞艺伎,我因此又能够侍候宪宗了。我每月五天到长秋殿值班一次,其余日子可以随便游玩参观,只是不能出宫。你心情我知道了,但是我来不了啊。不过最近襄阳公主把我收为女儿,我可以随意走动了。所以偷偷跑回来满足你的心愿。你可要抓紧学习,阴间管理很严,让皇帝知道了,这可了不得’”

    第二天,崔氏就按照妹妹的嘱咐,帮女儿收拾好了一间屋子,洒了净水,摆上了酒和果品,当中安排了一个空着的坐位。长女进来,隐隐约约看到姨怀抱着筝坐在了她的对面,便凝神听着教诲学弹了起来。真的是似有神助,想当年妈妈教给她的曲子,十天也学不会一曲,此时听了就会,拨弦而成。而且,还有很多曲子,根本不是人间的调子,。声调哀怨深幽,像猫头鹰哭又像鬼啸,听到的人没有不呜咽的。这些曲子有《迎君乐》、《槲林叹》、《秦王赏金歌》、《广陵散》、《行路难》、《晋城仙》、《丝竹赏金歌》、《红窗影》还有这个《上江虹》,《冥音录》着明是《上江虹》(正商调,二十八叠)。”

    十支曲学完了,姨对长女说:“这些都是阴间宫中新谱出的曲子,皇帝尤其喜爱。《槲林叹》《红窗影》等曲,每当宴会时,就飞球舞盘,把它作为助酒的乐曲,进行通宵达旦的娱乐。穆宗还让元稹作了数十首歌词,用以配曲,都很美。当宴会达到高潮时,就叫宫人轮流歌唱。皇帝亲手拿着玉如意,敲着节拍进行配合。皇帝对这些曲调保密极严,唯恐被泄露,所以我不能告诉给你。等到了寅年,地府会有大的变动,这些曲子就会流传于人世。现在我通过你跟人间进行联系,也是万代难逢的事,你就把我这十支曲子献给阳间的天子吧。”

    崔氏听完有些不相信,可女儿演奏的这些真的如其所说,于是就报告了官府,县报州,州报府,最后府刺史崔璹亲自召来长女试奏。果然发现那奇异的琴调不像人间之乐。他找来很多知名乐师,用各种乐器跟它配合,却发现宫商调很不相同。

    过了几天这个鬼姨又来了,对长女说:“几天后扬州的连帅要让你去,我不能再陪你了,我再传授你一个曲子吧,叫叫《恩归乐》。教完就消失不见了,再没有回来。不久,州府果然叫人送女到扬州,弹奏后,毫无差错。廉使即原来的宰相李德裕商量表彰这件事,可惜不久长女就死了。

    这就是《上江虹》曲子的来历。虽然不知道唐时的曲调是什么样的,大概是很恐怖的调子吧?地狱之音,我想我是喜欢不起来的。幸好《冥音录》只赋予它躯壳,却不曾赋予它生命,真正赋予它生命的是另两个人。谁呢?柳永和范仲淹!

    柳永,风流才子的代表人物。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如此这般的生活一直持续了17年,直到景佑元年(1034),他改名柳永,隐瞒自己身世,才勉强中了进土,但已年过半百,鬓毛花白。
    半辈子过去了,终于当官了。虽然只是个小小的睦州团练推官,柳永还是很开心,也不嫌弃官职太小,高高兴兴的去赴任了。

    (宋代睦州的所在地,就是现在的建德县古镇梅城。在唐代,节度使、观察使、团练使、防御使均置此属官。其后,各州、府亦皆置“推官”,称为“军事推官”。宋代沿用此制。实际上“推官”已成为一郡、一州、一府之佐官。“团练使”执掌军事,军训壮丁,担当乡土防御。也就是说,柳永当时是负责睦州府军训、防御的辅佐官。)

    由于柳永年过半百才得此官职,自然非常勤奋,也表现出了相当的才干。到任才一个多月,就得到睦州州守吕蔚的赏识。州守与盐司联名向朝廷推荐他。“永到官,州守吕蔚知其名,月余,与盐司连荐之。及代还,赴铨,侍御史郭铨奏:‘永释褐未久,善状安在?尉私永,不可从。’遂诏:‘初仕宦,须成考,及得举荐为例”。

从这条记载来看,柳永确实很有才干,做出了较大成绩。否则,在短时间内何以获得赏识?但州守与盐司的推荐遭到大臣郭铨的反对,认为他干的时间不长不能提拔,这从干部选拔使用的角度来说,也是正常的。因此,柳永在睦州团练推官的位置上干的时间估计不会短。

    这个时候的柳永,思想很是矛盾,在内心深处,正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一方面,他依然沉湎于“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意留连”的往事回忆之中。放不下闲云野鹤般自在出入于秦楼妓馆,填词作乐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呢,书宦世家出身的柳永,也不想放弃当官的追求。在近五十岁时才谋得一官半职,哪能悄然放弃呢?“念利名,憔悴长萦伴”。在入仕途中,经历了多少辛酸苦辣,只有他自己知道。谋得团练推官一职,为柳永人生理想带来了无限希望。但不管怎么想,柳永在这个时期是寂寞的。

    为了解闷,有一天,在秋天的潇潇细雨里,他单人匹马沿着风光绮丽的桐江山水去溜达着玩。走着走着,到了傍晚十分,他突然看到江上红光一片,如若彤云落江,神仙下凡,夕阳潋滟,仙雾洗晚,真的煞是好看。他急忙下马细看,原来是江中一种水草在摇曳放光,它在仲秋江面生色弥漫,只见叶色红艳,点缀在绿色浮萍间,端得是十分好看。此时,恰有渔人驾舟归家,唱着一首曲子,竟与那水草的扶摇十分合拍,在歌声、雨声里,碧红的水草像是长袖轻舒,在为那歌声而舞蹈。

    他急唤那舟子靠近,问道:“老丈有礼了!请问您刚唱的曲子是什么名字?这满江的水草又唤做甚名呢?

    舟子笑了笑说:“客家看来不是本地人了,小子如实相告,刚唱的曲子乃本地流传的‘上江虹’,取自冥音录所传。至于这水草,幼时为绿色,生长迅速,常在水面上长成一片。秋冬时节,叶子就会呈现一片红色,所以叫做满江红。”

    此时,天上的雨竟渐渐地停了,但他已经被刚才景色与曲子所迷,像入禅一般不能自主了。那柳永是才子,熟通音律,尤善作词,一时灵感悸动,竟默默地掏出笔墨,坐于江边,将那舟子所唱曲子写成音谱,即刻细调宫商,润色得当后,合着节拍,口占一词配出一首崭新的曲词来,好一首妙词,将当时景况,自己心情一一描述了出来: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
    临鸟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
    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
    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
    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
    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写完后,又细细的看了一遍,在词前题上了《上江虹》三个字。想了想,觉得不满意,又把“上”与“虹”字改成了“满”和“红”,完全于江中水草名字取代,于是,《满江红》一词就诞生了。

    后来,范仲淹被贬睦州,初来严子陵祠堂拜谒,便逢到了此地的祭奠庙会。在庙会其间表演中,他便听到了柳永作的这阕《满江红》曲词。感觉妙趣横生,耐人寻味。遍急唤歌者,问是何人所作。当听到是柳永后,点头称赞不止,为了褒合这阕《满江红》,他马上提笔写下了“汉包六合网英豪,一个冥鸿惜羽毛。世祖功臣三十六,云台争似钓台高。”的千古诗句。

    【北宋释文莹《湘山野录》载:“范文正公谪睦州,过严陵祠下,会吴俗岁祀,里巫迎神,但歌《满江红》,有“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之句。公曰:“吾不善音律,撰一绝送神。”曰:“汉包六合网英豪,一个冥鸿惜羽毛。世祖功臣三十六,云台争似钓台高。”吴俗至今歌之。”】

范仲淹整理了柳永的《满江红》,带回了京都,直接呈献给皇帝,成为了宫廷音乐,成为了华夏佳词,在举国传唱。可以说,是范仲淹将柳永的《满江红》从民间传唱升华到了皇家乐曲,再一次赋予了《满江红》词牌崭新的生命。

    《满江红》一词,历史佳作甚多,宋代吴潜的《满江红》“这一堆心思总成灰,苍波容。”的悲怆,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的凄凉, 元代着名词人萨都刺的《满江红·金陵怀古》“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的衰败,这个词牌可算得上是缠绵与悲壮交织。

    而最为人称道的悲壮而豪迈的始作者自然是岳飞。

    公元1127年,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就是高宗,改年号建炎;1130年改年号绍兴。四年(即公元1134)五月,岳飞自鄂州出兵3万进攻伪齐,夺下郢州,杀敌七千。随后,其部将牛皋克随州,同年7月17复邓州,7月23日复克唐州,8月中旬又收信阳,自此收复襄阳六州为南宋半壁江山的屏障,岳飞第一次北伐取得完胜。8月25日,岳飞被任命为清远军节度使,这一年岳飞32岁。

    后又以五万军队击毁伪齐李成三十万大军,并与韩世忠大破完颜宗弼五万援兵。五年,平杨么,并以贼攻贼,并破二安。平洞庭之后,并命杨再兴斩伪宣赞,收复长水县,中原为之震动。

    但可惜的是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驻到鄂州。

    当旌节发到鄂州(今武昌)时,他痛感错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百感交集中凭栏远眺,感慨万千,吟咏了传唱千古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一曲豪迈之音,使得《满江红》这个词牌从此跳出了忧凄与愤怨的阁楼,带来了“满江红日”的悲壮情怀。

    《本草纲目》载有名叫“满江红”的水草,为浮游水面之细小植物;一名芽胞果。这是水生蕨类植物,幼时呈绿色,生长迅速,常在水面上长成一片。秋冬时节,它的叶内含有很多花青素,群体呈现一片红色,所以叫满江红。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各地,河南、山东等地水域都有分布。

    所以有人认为,唐宋时期,民间已对这种植物有此称呼,以植物名作词牌名也是可能的。

    满江红同时也作药用,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可以解表透疹,祛风利湿。只可惜南宋这个朝廷,几乎是由里烂到外,《满江红》这样微小的药力又怎能治得好那个讳疾忌医的朝廷呢。只能留一抹血红,让我们后人在翻阅残卷时,遥想着千百年前染红江水的水草,以悼念岳武穆的忠魂。

    另:明代董谷的笔记《碧里杂存》记载,“满江红”是江淮的船名。但董谷是明代人,则这些船应该从明太祖开始,不可能做宋词的词牌名。



    38、帝台春

    《钦定词谱》云:“《帝台春》,唐教坊曲名,《宋史·乐志》,琵琶曲有《帝台春》,属无射宫。”

    任二北《教坊记笺订》辨《帝台春》为《章台春》之误,唐教坊当无《帝台春》之曲名,并谓:“《帝台春》曲名始见于《宋史·乐志》之曲名,并谓:“《帝台春》曲名始见于《宋史·乐志》琵琶独弹曲破内。若据《宋史》此名以改本书者、是否即始于格本,俟考。《高丽史·乐志》列入‘唐乐’,唐指中国,其实乃宋乐。”

    可见,《帝台春》原是琵琶曲,后用做词调名。至于是不是唐教坊曲,有待考证。

    这个词牌宋词仅有一首,宋李甲所作,载于《乐府雅词》卷下。

    李甲,宋代人,字景元,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自号华亭逸人,生卒不详。《宋诗纪事补遗》卷三十一年云:“李景元,元符中,嘉善县令。”善填词,工小令,有闻于时。善画翎毛,兼工写竹。见《画继》卷三、《画史会要》卷二。有自题山水诗曰:“谁拨烟云六尺绡,寒山秋树晚萧萧。十年来往吴淞口,错认溪南旧板桥。”

苏轼东坡集亦有题嘉兴景福寺李景元画竹诗曰:“闻说神仙郭恕先,醉中狂笔势澜翻。百年寥落何人在?只有华亭李景元。”

其见重如此。有周泳先本《李景元词》,存词9首。

    帝台春
    李甲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
    暖絮乱红,也似知人,春愁无力。
    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
    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
    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
    漫倚遍危栏,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
    拼则而今已拼了,忘则怎生便忘得。
    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

    全词抒写春愁,情感脉络十分清楚:因忆旧侣→苦于幽独→至愁且泪,于是寻思其人。整首词意脉相通,浑然天成,把春晚怀旧之情抒写得委婉动人。

    另有一说法说,此词为李煜思念弟弟所做。

    注:这个李甲非杜十娘家的李甲。杜十娘家的李甲是明代人。


    39、摸鱼儿
    《摸鱼儿》,唐教坊曲名。《摸鱼》即捕鱼,为宋代俚语;儿或子,为摹仿乐府曲名,故本调又称《摸鱼子》。

    唐开元年间,由于唐玄宗喜爱音乐,置宫中梨园,便到处搜罗歌曲、舞蹈,以及各种词谱,其中,有首渔民演唱的歌曲也被收集进宫了,这首曲子的名字叫做《摸鱼儿》。

    此曲虽然在民间不甚出名,但到了皇宫,经过李隆基一番精心修改,摈弃了渔人那种萧远和浪漫疏旷,变成了一种低沉跌宕之音,多用来表达沉郁委婉的心情和苍凉绵长的词意。很受常年锁闭深宫里宫女们的喜爱,经常选用其曲倾诉衷肠幽思。逐渐失去了百姓民间歌谣的韵味,相反地,倒不被民间所闻了。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谓此词作为词调最早见于宋晁补之。

    晁补之(1053—1110年),北宋时期着名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为“苏门四学士”(另有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进士,授澶州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元佑间调京,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后派任扬州通判,又召回秘书省等职。绍圣初,出知齐州,后来因修《神宗实录》失实罪名,连贬应天府、亳州、信州等地。宋徽宗立,召拜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崇宁追贬元佑旧臣,出知河中府,徙湖、密等州,后退闲故里,啸傲田园。晚年起知泗州。死于任所。

    《摸鱼儿》便是作者在贬谪后退居故乡时所作。晁补之回到家乡后,许是感怀自己一生的坎坷仕途,便买了一块叫做“陂地”的旧池塘,自己画图设计,招募工人,亲自操锨执箕,参加劳动,修葺了东山“归去来园”。

    建成后,他看着满园的景色,心潮起伏,诗意顿起,突然想起了《摸鱼儿》欲语还休的哽咽情调,疾笔泼墨,融进自己的思绪,在其音调基础上稍加增减,便做出了一首千古名词。

    摸鱼儿·东皋寓居
    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湘浦。
    东皋嘉雨新痕涨,沙觜鹭来鸥聚。
    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
    无人独舞。
    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洒尽未能去。
    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
    儒冠曾把身误。
    弓刀千骑成何事?
    荒了邵平瓜圃。
    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
    功名浪语。
    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

    此词迭用旧典说明儒冠误人,一时的荣华显赫不足恃,总不如及早归隐高蹈的好。他深感今是昨非,对自己曾跻身官场、虚掷时日表示后悔。最后开函对镜,已是白发种种,总结出:功名如过眼云烟,终为泡影。表示出对官场生活的厌弃,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晁补之的《摸鱼儿》比之原有《摸鱼儿》的怨忿更多了些激昂,这算是晁补之赋予这个词牌的味道,而另一位词人也赋予了《摸鱼儿》另一种味道。

    这个人便是元好问。

    章宗泰和五年,元好问十六岁,随继父到太原赶考。在汾河边遇到了一位猎人。猎人告诉了元好问一件奇异的故事。几天前,猎人捕获了两只大雁,雄雁脱网而出,雌雁则被缚网中。猎人将雌雁擒回家,雄雁凝望着网中的雌雁,一路跟随,在空中悲鸣盘旋不去。而雌雁亦在网中呜咽,不吃不喝。后来猎人杀死了雌雁,看到爱侣已亡,那雄雁竟一头从空中栽下,以头撞地,殉情而亡。

    年轻的元好问被深深地感动了,他没有埋怨猎人的无情。他从猎人手中买下了这对大雁,将这对忠烈的爱侣埋葬在了汾河边,并用石头垒起了墓,为他们的爱情写下了一首《雁丘词》,用的是《摸鱼儿》的词牌,写下了那曲千古绝唱: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别离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因其题记上有:“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是未按《摸鱼儿》格律所填,曲调多是根据自己思绪自度而成,尽管词句掷地有声,但未被《钦定词谱》收录为范谱,但此词于民间流传甚广。

    此词牌已晁补之词为正格。

    因晁无咎词有:“买陂塘,旋栽杨柳”,又名《陂塘柳》,还有《买陂塘》一名,因而“买”与“迈”字音谐,又作《迈陂塘》。

    辛弃疾赋怪石词,名《山鬼谣》;

    李冶赋并蒂荷词,有:请君试听双蕖怨“句,名《双蕖怨》。( 李冶(1192-1279)是中国古代数学家,原名李治,字仁卿,号敬斋,金代真定府栾城县(今河北省栾城县)人。)


    40、桂枝香

    《桂枝香》又名《疏帘淡月》。

    据毛先舒《填词名解》记载:《桂枝香》这个词牌名出自唐朝人裴思谦到长安参加殿试后,和同伴们到风月场所的平康里嫖宿时,有黄门来报喜说他高中状元。裴思谦一手抱着美人,一手拿着状元证书,高兴得不知东西南北了。第二天清晨,诗性大发,赋诗一首:“银釭斜背解鸣珰,小语低声贺玉郎,从此不知兰麝贵,夜来新惹桂枝香。”

《桂枝香》这个词牌名便是来源于此。但《桂枝香》的取意,还是与古老的月中桂树天外香的传说有关。

    传说在冰魄银蟾的月亮上有一颗高大的桂树,枝繁叶茂,四季飘香。有一年,玉皇大帝想翻盖天上的凌霄殿,却缺少一根栋梁,此时他忽然看见了月亮里那棵大桂树,于是选派在西河得道成仙的吴刚去砍那棵月中桂。但吴刚却未能砍倒月亮里的大桂树,那棵大桂树反而越长越精神,香风从天上一直飘到人间,给世人带来无尽的遐想和绮思,也给文人们带来说不完的话题。

    唐代诗人宋之问(约656—712年)为之吟道:“桂子中天落,天香云外飘。”白居易(772—846)则诗云:“偃蹇月中桂,结根依青天。”于是在宋代有人便依此意,创制了《桂枝香》这个词牌。

    《桂枝香》这个词牌最负盛名的是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金陵即今南京。

    1067年(治平四年)王安石的变法因保守派的反对受挫,皇帝老儿将他外放为南京市长(江宁知府)。据《古今词话》记载:王安石与朋友们在深秋游赏金陵山水,面对浩浩汤汤的长江,用《桂枝香》的词牌名填了30多首词,唯有他的词被称为绝唱。这首词传唱到苏东坡那里,苏大学士赞叹说:“此乃野狐精也!”

    【《古今词话》:“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东坡见之,叹曰:‘此老乃野狐精也’”。】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文人雅士,登临怀古,颇多感慨。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更是将忧思之情,凝于笔端,引得众人尽皆赞叹。

    王安石留下的词作虽不多,但这首词却不失为词史上的杰作。正如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所云:“李易安谓介甫文章似西汉,然以作歌词,则人必绝倒。但此作却颉顽清真、稼轩,未可漫诋也。”把该词与周邦彦、辛弃疾相比,可见推崇之至。

    宋张辑用这个词牌名填词时,有“疏帘淡月,照人无寐”句,故又名《疏帘淡月》。

    张辑(生卒年不详)字宗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张辑有《沁园春》(今泽先生)词,自序云:“矛顷游庐山,爱之,归结屋马蹄山中,以庐山书堂为扁,包日庵作记,见称庐山道人,盖援涪翁山谷例。黄叔豹谓矛居鄱,不应舍近求远,为更多东泽。黄鲁庵诗帖往来,于东泽下加以诗仙二字。近与冯可迁遇于京师 ,又能节文 ,号矛东仙 ,自是诗盟遂以为定号。十年之间,习隐事业,略无可记,而江湖之号凡四迁,视人间朝除夕缴者,真可付一笑 。”

据此知他有号凡四,曰庐山道人、曰东泽、曰东泽诗仙、曰东仙。辑得诗法于姜夔,与冯去非(可迁)交好。黄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 》卷九云:“有词二卷,名《东泽绮语债 》,朱湛卢为序 ,称其得诗法于姜尧章 ,世所传《矣欠乃集 》,皆以为采石月下谪仙复作,不知其又能词也。其词皆以篇末之语而立新名云。”

    疏帘淡月·秋思
    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
    润逼衣篝,线袅蕙炉沉水。
    悠悠岁月天涯醉。
    一分秋、一分憔悴。
    紫箫吹断,素笺恨切,夜寒鸿起。
    又何苦、凄凉客里。
    负草堂春绿,竹溪空翠。
    落叶西风,吹老几番尘世。
    从前谙尽江湖味。
    听商歌、归兴千里。
    露侵宿酒,疏帘淡月,照人无寐。

    这首词情景交融,将秋夜的相思苦,羁旅愁,传神地勾画了出来。词境幽远清雅。是张辑的代表作之一。


    41、清平乐

    《清平乐》原是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名。调名来由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另一说法是唐李白作应制《清平乐》三首,后来用为词调名。还有一种说法是杨宪益在《零墨新笺》中所说:“此曲乃南诏乐,因官得名;李白之有其辞,犹之有《菩萨蛮》辞也。”

    沈括《梦溪笔谈》卷五载:“唐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燕乐)。”沈括说的“雅乐”是指战国以前的古乐,流传下来的歌词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诗经》。“清乐”,也称为“清商乐”,是指汉魏六朝的乐府音乐,歌词经流传后成了当时的乐府诗。“燕乐”是指隋唐时代流传的中原音乐,随着历史的延续和区域的扩展,融合了各民族的音乐而成的新音乐,流传下来的歌词,起初多半是五言诗和七言诗,经过演变成为长短句体,当时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即唐宋词。

    “清商乐”是指“清商三调”。相和歌中有“平调、清调、瑟调,汉世谓之三调。” 三调中的“瑟调”被称作“侧调”。”

    据传,742年(天宝元年)唐玄宗刚宠杨玉环时,李白结识了诗坛老前辈80多岁的太子宾客、从三品秘书监贺知章。两人一见如故,贺知章一见他,就把李白比做被天庭贬谪下凡的神仙,“呼为谪仙人”。然后就请他喝酒。两个人喝得很高兴。喝完发现没带钱。贺知章就把身上用黄金做的小乌龟抵作了酒钱。贺知章是八十多岁的一个着名的老作家,是一个大官,请李白吃饭喝酒。也有一些资料说是贺知章看到李白的《蜀道难》,非常地喜欢。总之,贺知章对他的称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不但政治地位高,在文坛上地位也很高,所以李白马上就在长安声名鹊起。

    于是,贺知章将李白引见给唐玄宗。皇帝见了李白的诗也赞叹不已,就在金銮殿上召见李白,当诗人远远步上台阶时,唐玄宗竟然走上前去迎接李白,谈起当时的政事,李白能当场根据唐玄宗的意思,写下一篇“和番书”,而且一面口若悬河地与玄宗谈话,一面手不停笔地写下来,唐玄宗大为高兴,亲手调制了一碗羹送给李白吃,从此任命他为供奉翰林。

    一天晚上,唐玄宗带着他的宠妃杨玉环,乘月色观赏移植到沉香亭的四株名贵牡丹。兴庆湖畔,他们漫步长堤,身后是空辇和一行最出色的梨园弟子。唐玄宗说:“赏名花,对妃子,此情此景怎能再唱旧词?”叫李龟年拿着金花笺赐给李白,让李白赶紧写词(也就是配合歌唱的七言律诗)。哪想到这时李白正和几个朋友躺在酒楼里呢。李龟年赶快叫人把李白架进兴庆宫,半醉半醒的李白,写下了三首《清平调》:

  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首诗流传下来的诗名就叫“清平调”,为何叫“清平调”呢?大概是因为唐玄宗喜欢“清调”、“平调”而恶“瑟调(侧调)”。

【王灼《碧鸡漫志》:“明皇宣白进‘清平调词’,乃是令白于‘清平调’中制词。盖古乐曲声调高下,合为三调,曰:清调、平调、侧调。此谓三调中,明皇止令就择上两调,偶不乐侧调故也。”】

既然是“择上两调”,那么乐师李龟年为其二人弹奏的乐曲就是“清调”和“平调”,吟唱的歌词当然就是李白的三首新诗,因而李白的诗冠名为“清平调”是可以理解的。

    由此看来,前面提到《清平乐》词牌名来由的第一种说法是错的,因为取“清乐”、“平乐”两个乐调冠名的是李白的“清平调”的三首诗,而非词牌《清平乐》。这两者完全是无关的,李白的“清平调”的风格是沿袭汉魏六朝的乐府诗(清商乐),而《清平乐》却是长短句的“曲子词”。

    《清平乐》调名来由另一说法是唐李白作应制“清平乐”三首,后来用为词调。

    所谓“应制”,《辞海·应制》:“旧时指奉皇帝之命而写作诗文”。李白待诏翰林之时,处于宫廷侍从的地位,应召写一些应制供奉之诗是不可少的。《全唐诗》有李白的“宫中行乐词”八首,据《本事诗》所载:“即应玄宗诏命之作。”

所以《清平乐》调名来由是李白作应制词后被用来冠名的说法是可能的。《清平调》与《清平乐》 都是李白的应制作品,前者用的体裁是汉魏六朝的乐府诗,后者用的体裁是“曲子词。前者因为用“清调”和“平调”歌咏而冠名“清平调”。那后者又是因什么而被冠名为《清平乐》的呢?

    任二北在《教坊记笺订》考“清平”二字云:“《鉴戒录》载五代时陈裕诗:‘阿家解舞《清平乐》’,乃舞曲,《清平调》则未云有舞。温庭筠《清平乐》辞:‘新岁清平思同辇’,显为《两都赋》‘海内清平,朝廷无事’之意。《敦煌杂录》下《愿文》云:‘社稷有应瑞之祥,国境有清平之乐。’

    由此可知调名中“清平”二字,并不指‘清调’、‘平调’。”而是指一种舞蹈的名称。这时的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国乐强盛,在欣赏了一种叫“清平”或“清平乐”的舞蹈后,李白应制而作《清平乐》是完全有可能的。

    第三种说法是杨宪益在《零墨新笺》中所说的:“此曲乃南诏乐,因官得名;李白之有其辞,犹之有《菩萨蛮》辞也。”

    据《唐书》载:南诏有清平宫此曲乃南诏乐,因官得名,专司朝廷礼乐。如果杨宪益所说属实,那么这“清平乐”词名的来由与历史上的南诏国的南诏乐有很大的关系。唐玄宗天宝年间,唐朝与南诏国发生了两次战争,史称“天宝战争”。阁逻凤的南诏国打败了唐朝,阁逻凤统一了整个云南,成为雄才大略的一代南诏王。他令人撰文,详述天宝战争的原因、经过,并着重言明不得已而叛唐的苦衷,将其刻制成巨碑,这个碑就是云南最大的唐碑――德化碑,于公元766年立于王宫门外。安史之乱后,唐朝也重新调整对南诏的政策。于是,到了唐德宗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唐派使者崔佐时来大理,与南诏异牟寻会盟于点苍山下,叛唐43年的南诏又与唐重修旧好。次年唐德宗又派御史中丞袁滋前来南诏,重新册封异牟寻为“云南王”。

    如果词调名《清平乐》确是因南诏乐而得名,那么始作者决不是李白而另有其人。因为,南诏与唐朝重修旧好时是唐德宗贞元十年(公元794年),而李白是生于公元701年,卒于762年。《全唐诗》写有《清平乐》词的作者除李白外,还有李煜、温庭筠、韦庄、尹鹗、毛熙震、欧阳炯、孙光宪、冯延巳。他们当中必有一个才是《清平乐》的始作者,毕竟由民间先写成再流传需要更长的时间,只有作为应制作品才会迅速流传。

    综上所述,第二种说法比较可靠:“在欣赏了一种叫“清平”或“清平乐”的舞蹈后,李白应制而作《清平乐》。”

    李白有应制《清平乐》四首,《花庵词选》名《清平乐令》宋张辑《清平乐》词有“忆着故山萝月”句,故易名《忆萝月》。

    元张翥《清平乐·寄山居道人约看杏花》词有“明朝来醉东风”句,故后人更名为《醉东风》。

    这个词牌,个人最喜欢辛弃疾的: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42、南乡子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多咏江南风物。

    按敦煌卷子内的舞谱,《南乡子》当为舞曲,任二北《教坊记笺订》:“南乡子,舞曲,敦煌卷子内有舞谱。”可见《南乡子》原是唐代教坊曲,后来才用作词调。

    陈元龙注《片玉集》云“晋国高士全隐于南乡,因以为氏也(号南子)。” 认为《南乡子》来源于此。而近人况周颐《餐樱庑词话》则引宋周密云:“李珣、欧阳炯辈俱蜀人,各制《南乡子》数首,以志风土,格式与‘竹枝’体一样。”

    《白香词谱》载:“南乡即南国,唐人称南中。”南中是古地区名,历史上的南中指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相当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当时北面是益州,南面是交州,东面是荆州南部,西面是诸部落(西藏历史上的第一个政权吐蕃尚未建立)。三国时期,南中成为蜀国的一部分。三国蜀汉以巴、蜀为根据地,其地在巴、蜀之南,故名。三国归晋后,南中版图归属晋代,晋亡时,许多有才学的人隐居于此。

    《南乡子》应该是流行于南乡一带的民谣曲调,不排除是隐居于南中的高士所作。调名来源据《白香词谱》说:“本词初为单调,创于欧阳炯;《词律》所收,有其二十七,二十八字两首。如‘路入南中,恍榔叶暗蓼花红;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底纤纤抬素手。’固为本意也。”

但是如果调名取于欧阳炯的“路入南中”,那调名就应该是《南中子》而不是《南乡子》,何况欧阳炯所作的词调名已是《南乡子》了,可见欧阳炯是依《南乡子》的曲调填的词。

    我们知道唐教坊许多教坊曲都是乐工收集的民间曲调,这些曲调名一般都保留原地名。《南乡子》就是采集于南乡的曲调,“子”是曲子的简称。原来的“教坊曲”是没有歌词的,文人为使曲调更具娱乐性和趣味性,于是依曲填词,最终形成了“词”这种文学体裁的形成。

《南乡子》本是舞曲,文人配上歌词后被后人仿效,于是就成了特定的词调了。最早为《南乡子》作词的是欧阳炯和李珣。《花间集》载此调,计欧阳炯八首、李珣十七首,所咏皆是南方风物。

    欧阳炯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南乡子》始作词调另一个人李珣(约855-约930),字德润,生于五代时前蜀梓州(今四川三台),其生卒年月不详。李珣的先祖是波斯人,其父随唐僖宗入蜀。李珣少年时很有诗名,以秀才豫宾贡,事蜀主衍。国亡不仕。李珣词风清婉,他作的《南乡子》十七首写南方风土较具特色,着有《琼瑶集》,已佚。今存词50余首,载《花间集》及《樽前集》中。

    《南乡子》本为单调,五代人填此调字数有增减。冯延已将原调添作双调,成今体的五十六字体。

    元代马钰《莫思乡·继重阳韵》,依律即是《南乡子》元代诗人侯善渊写了七首《仙乡子》,依律即是《南乡子》,所以后人把《仙乡子》作为《南乡子》的别名。

    元丘处机有《好离乡》词二首,依律即是《南乡子》,所以后人把《好离乡》作为《南乡子》的别名。

    清人蒋起荣有词名《蕉叶怨》。 所用谱即《南乡子》。后人将《蕉叶怨》作为《南乡子》的别名。

    元代虞集将《南乡子》和《一剪梅》二调组合而成的词调,名《南乡一剪梅》此词牌以欧阳炯《南乡子》为正体,冯延巳、李珣俱本此添字,属添字体。

    这个词牌个人更喜欢辛弃疾那首,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鍪,音móu。兜鍪:即头盔,借指士兵。万兜鍪:千军万马。


    43、卜算子

    相传唐代骆宾王作诗喜欢用数字,人称“卜算子”,词家遂用为调名。(见《词律》引毛氏云:骆义乌诗,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

    骆宾王(约640~684)唐代诗人。字观光,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故称骆义乌。唐朝初期的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骆宾王自幼随父到博昌,从师于张学士、辟吕公,七岁时赋《咏鹅》诗,被传为佳话,时称神童。父骆履元,曾任青州博昌(今山东济南东北)令。可惜父亲早逝,生活窘困,母亲带着他到衮州瑕丘投靠亲友,“藜藿无甘旨之膳”,以致沦落为“市井博徒”。

青少年时期落魄无羁的生活经历,对他的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他崇尚侠义,性格豪爽,富于反抗和冒险精神。文如其人,宾王的豪爽及侠义精神自然也现于他的文学及诗歌的创作中。

    青年时代的骆宾王曾在道王李元庆府中任参军、录事之类的小官。适逢乾封元年高宗登泰山封禅,宾王作《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因此被赐为奉礼郎,后又任东台详正学士。咸亨元年,骆宾王以奉礼郎的身份从军西域,正遇薛仁贵战败于大非川,滞戍边塞两年多,回到长安不久又进入蜀地,从军姚州(今云南楚雄一带), 在姚州道大总管李义总府里任书记,随军征战,拟写檄文布告等。上元元年官任武功主簿,后又调任明堂主簿、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升任侍御史。此后不久因事入狱,究其因,据说为“坐赃左迁临海丞”。

《新唐书·文艺本传》中却记载为:“武后时,数上疏言事,下除临海丞。” 诗人在狱中作有《萤火赋》、《狱中咏蝉》和《狱中书精通简知己》,屡次诉说自己的冤屈。仪凤四年改年号元调露元年,大赦天下,宾王因此得以出狱,之后又赴幽燕进入幕府。

    调露二年秋天任临海县丞,因郁郁不得志不久弃官而去。嗣圣元年九月,徐敬业起兵扬州,以匡复李唐王朝的名义征讨武则天。骆宾王加入了匡复府在其中任艺文令,此期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名扬天下。 武后读之亦为之惊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

    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的下落不明。史诗记载说法不一,《朝野佥载》称:“宾王与徐敬业兴兵扬州,大败,投江而死。”《本事诗·征异》则说他落发为僧。民间又有他在灵隐寺与宋之问联诗的传说。 骆宾王现存的作品,有《骆临海集》十卷,《全唐诗》中收入其诗三卷,共一百多首。
    另有一说法是取自黄庭坚词“似扶着、卖卜算”,大概是取现在卖卜算命之人的意思。

    据《唐宋词学大辞典》记载,“卜算子”有变体30余种,这个可能是最多变体的词调了。《词谱》以苏轼“缺月挂疏桐”一首为正体。

    宋秦湛《卜算子·春情》因上阙有“极目烟中百尺楼” 句,因易名《百尺楼》宋僧如晦《卜算子》因下阙首句有“目断楚天遥”句, 故后人更名为《楚天遥》。

    苏轼《卜算子》,因上阙首句有“缺月挂疏桐”句,故后人更名为《缺月挂疏桐》;因上阙结句有“缥缈孤鸿影”句,故后人更名为《孤鸿》。

    宋无名氏《卜算子》:“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 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因上阙首句有“蹙破眉峰碧”句,故后人更名为《眉峰碧》。

    宋无名氏酒令《卜算子令》:“我有一枝花,斟我些儿酒。唯愿花心似我心,岁岁长相守。 满满泛金杯,重把花来嗅。不愿花枝在我旁,付与他人手。”

    元代道教将《卜算子》改为《黄鹤洞中仙》。

    唐五代钟辐有词名《卜算子慢》:“桃花院落,烟重露寒,寂寞禁烟晴昼。风拂珠帘,还记去年时候。惜春心、不喜闲窗绣。倚屏山、和衣睡觉。醺醺暗消残酒。 独倚危阑久。把玉笋偷弹,黛蛾轻斗。一点相思,万般自家甘受。抽金钗、欲买丹青手。写别来、容颜寄与,使知人清瘦。”这是最早见到的《卜算子慢》,见于《唐五代词》,但仅此一首。宋人的作品中有省了“慢”字的,名《卜算子》,例见柳永《乐章集》。

    这个词牌佳作无数,因了周传雄的那首《寂寞沙洲冷》,个人最喜欢的便是苏轼的那首: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当然,最有名的还是陆游的那首: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44、贺新郎

    杨湜《古今词话》记载,苏东坡做杭州太守的时候,有一个他非常喜爱的官妓秀兰。这秀兰天性黠慧,善于应对。苏东坡很喜欢她,着名的“参破老僧禅矣”的故事就是苏轼带她而为的。

    大通禅师和苏东坡是十分要好的朋友,一日,苏东坡带着朋友上山逛庙,其中还有官妓秀兰。大通禅师操行高洁,人非斋沐不敢登堂,更别说女人了,大家知道大通和尚的老规矩,就在山门外面等候。苏东坡仗着是大通和尚的老朋友,竟然带着秀兰先进了寺庙。大通和尚一见苏东坡带了一个妓女进来,一脸的不高兴。显出不悦之色,高声念佛:“阿弥陀佛!”

    苏东坡听出了禅师内心的不满与责怪,正想陪个不是,还没来得及开口,大通禅师又沉着脸说:“施主名满天下,何苦如此?来破坏老纳的清规!”

    苏东坡心虚,嘻皮笑脸地说:“禅师若肯把自己诵经的木鱼借给秀兰姑娘,我愿意写一首道歉诗,叫她唱给禅师。”

    大通禅师拿他没办法,摇摇头把手中的木鱼交给了东坡。东坡又将木鱼递给了秀兰,随即写下《南柯子》,令秀兰歌唱,秀兰将东坡的词稍加揣摩之后,便敲动起木鱼,打着拍子,盈盈地唱了起来:“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却愁弥勒下生迟,不见阿婆三五少年时。”

    苏东坡的调侃之作,使大通和尚也开怀大笑,忘了佛家的清规戒律,苏东坡一见自己的阴谋得逞,得意地说:“今日我参破老僧禅矣。”

    由此可以看出苏轼之幽默,而秀兰天性黠慧,和随机应变的才能,亦可见一斑,也可知秀兰惹苏轼喜爱的缘由了。

    一天,苏东坡又在西湖中与社会贤达召开宴会,自然是高朋满座,杭州各界达官名流纷纷前来捧场,苏轼点的几个官妓都到了,只有秀兰依仗苏东坡的宠爱迟迟未来来。在大家要求下,苏轼也觉得没面子,只好派人去催促,等了好一阵子她才来。苏东坡便询问原因。秀兰就撒娇着说:“我觉得这样重要的场合,就特意洗发沐浴,洗完后,不知道怎么回事,感觉有些困意,就小睡了一会儿。刚睡着,突然听到有人敲门,就急忙起来问情况,才知道是乐营的将官催促我参加宴会。并不是我有意怠慢各位官爷。姗姗来迟,并非本意,还请各位老爷原谅。”苏东坡听完便顺坡下驴,笑了笑,说:“算了,来了就好。”

    但在坐的有一位府幕参军,相当于现在的市政府秘书长吧,由于某种原因,还是不肯原谅她,现在看到秀兰迟到,也不顾苏东坡的面子,大发雷霆,骂秀兰说:“肯定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不然大家都来了,就你一个人迟到?”秀兰觉得很委屈,就极力辩白,但还是不能平息这位参军的怒气。

苏东坡一看苗头不对,就以眼色示意秀兰。聪明伶俐的秀兰,顺手将路边正在盛开的石榴树上,摘了一束花,把其中最娇艳的一枝亲手送给这位参军,其他人也纷纷出来打圆场,才勉强平息了这位参军的怨气。苏东坡见冷了场,赶紧说“我作一首新词给大家解解闷,好不好?”顿时宾客纷纷鼓掌齐声喊“好!”于是,苏东坡当场挥毫,立填了一词:

   乳燕飞华屋。
    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稼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

    他将刚才发生的事,巧妙写入词中,即显示了自己才学,又洋溢着十分的风雅。书闭,要秀兰当场演唱。秀兰当然高兴,放婉呛,拨筝琴,响遏行云。在歌声中,大家尽情的畅饮。

    另,据苏东坡该词的小序亦有记载:“仆乃作一曲,名贺新凉,令秀兰歌以侑觞。”

    两个记载均是说此词名为《贺新凉》,“凉”与“郎”只是一音之转,不知道是何人改成了《贺新郎》,而后人就将错就错,干脆以“凉”替“郎”,就这样传流了下去,就将本曲永远沿作《贺新郎》了。

    不过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却不认同《古今词话》的说法,他认为,苏东坡这首词冠绝古今,托意高远,岂能是为一妓女所作?‘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化用的是古诗“卷帘风动竹,疑是故人来”之意,而《古今词话》却解作‘忽有人叩门声,急起而问之,乃乐营将催督’,这是第一可笑之处;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浓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盖初夏之时,千花事退,榴花独芳,因以中写幽闺之情;而《古今词话》却道“是时榴花盛开,秀兰以一枝藉手告倅,其怒愈甚”,这是第二可笑之处;

苏轼此词乃是调寄古曲调名《贺新郎》而来,而《古今词话》却言‘取其沐浴新凉,曲名《贺新凉》,后人不知之,误为《贺新郎》’,这是第三可笑之处。

    真相到底是什么我们已经不知道了,谁叫古时不流行写日记呢。要是东坡先生自己把事情记录下来,后人也不用各自脑补,争论不休了。

    PS:个人也不太认同《古今词话》那个故事,翻看原文,索隐的痕迹太浓了。就好像是我们听到一首歌,然后根据这首歌的歌词脑补出一个故事,写了一本小说,没趣得很。不过我也不认同胡仔的说法,他的第一点和第二点明显也是自己脑补的,至于第三点,除了他,并没有其他文献记载有一古曲调名叫《贺新郎》,所以也难以让人信服。

    苏轼词,有“乳燕飞华屋”句,名《乳燕飞》,有“晚凉新浴”句,名《贺新凉》,有“风敲竹”句,名《风敲竹》叶梦得词,有“唱金缕”句,名《金缕歌》,又名《金缕曲》,又名《金缕词》张辑词,有“把貂裘换酒长安市”句,名《貂裘换酒》。

    贺新郎
    [宋]苏轼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


    45、凤凰台上忆吹箫

    《凤凰台上忆吹箫》这个词牌取自《列仙传》中萧史与弄玉吹箫引凤的故事。这个故事我们前面讲《忆秦娥》的时候提过,但既然现在要讲《凤凰台上忆吹箫》这个词牌,少不得再罗嗦罗嗦。

    战国时期,秦穆公有个小女儿,名弄玉。弄玉不仅姿容绝代、聪慧超群,于音律上更是精通。她尤其擅长吹笙,技艺精湛海内无人能出其右。弄玉及笄后,穆公要为其婚配,无奈公主坚持若不是懂音律、善吹笙的高手,宁可不嫁。穆公珍爱女儿,只得依从她。一夜,弄玉一边赏月一边在月光下吹笙,却于依稀仿佛间闻听有仙乐隐隐与自己玉笙相和,一连几夜都是如此。弄玉把此事禀明了父王,穆公于是派孟明按公主所说的方向寻找,亿侗寻到华山,才闻声樵夫们说:“有个青年隐士,名叫萧史,在华山中峰明星崖隐居。这位青年人喜欢吹箫,箫声可以传出几百里。”孟明来到明星崖,找到了萧史,把他带回秦宫。

    萧史与弄玉成婚后,教弄玉吹箫学凤的鸣声。学了十几年,弄玉吹出的箫声和真的凤凰叫声一样,甚至把天上的凤凰都引下来了。秦穆公专门为他们建造了一座凤凰台,这就是凤凰台的由来。萧史和弄玉住在凤凰台上,一连几年不饮不食,亦不下台。有一天,二人笙箫相和后,竟引来金龙紫凤,萧史乘龙,弄玉跨凤,双双升空而去。

    吹箫引凤,乘龙而去,白日升天,这么一个美丽而温情的传说自然就引得后代文人墨客争相歌诵。

    景龙(中宗年号)三年(709年)八月十三日,唐中宗驾临长公主府看望太平公主,席间皇帝命臣下以此事为题作诗,当时任同平章事的李峤便作了一首七律:

    主家山第接云开,天子春游动地来。
    羽骑参差花外转,霓旌摇曳日边回。
    还将石溜调琴曲,更取峰霞入酒杯。
    銮络已辞乌鹊渚,箫声犹绕凤凰台。

    因尾联有“銮络已辞乌鹊渚,箫声犹绕凤凰台”句,后人便于此取《凤凰台上忆吹箫》为词牌名。《高丽史·乐志》一名《忆吹箫》。

    这个词牌始见于晁补之《琴趣外篇》,最有名的则是李清照的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
    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此词写于赵明诚和李清照屏居乡里十年后,赵明诚重返仕途之时。旨在写临别心神,也就是作者在丈夫远行前夕难以为别的心情,以及对别后孤寂情状的拟想。

    文中的“阳关”是指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谱入乐府作为送别之曲。武陵人指的《幽冥录》所载关于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仙女的事,这里借指心爱的人远去,个人猜测,怕还有另一层担心,丈夫独自远行,作为妻子自然会担心他是否有“天台之遇”。秦楼指的是弄玉与萧史所居之所,这里借指李清照与丈夫在青州的居所。

    丈夫即将远行,任凭词人吟唱千百遍婉转凄切的《阳关曲》也留不住。遥想当年弄玉萧史双双随凤比翼双飞,再看看自己,只能孤单单的留在被烟雾笼罩的“秦楼”。

    丈夫离开以后,词人怕是只能终日痴痴凝望丈夫归来时必经的路口。那份望眼欲穿的急切心情,走“远”了的“武陵人”又岂能了解,恐怕只有那整日为伴的楼前流水,才能映出她终日倚楼的身影,印下她终日凝望的眼神。



    46、喝火令

    千余年前的江南金陵。烟花三月里的一个傍晚,一辆秀雅的马车时疾时缓地行驶在秦淮河畔酒肆林立、笙歌燕舞的石板街路。 清脆的马蹄声伴着婉转的车铃,在飘逸的柳丝下余音袅袅,犹如一首韵味悠长的江南小令,温婉中透着激越;韵律里点着豪情…… 春风微拂,车后的绣花门帘时开时合,露出了车内女子俏丽的脸庞。

    路旁酒楼中一位书生被美女所迷,不觉中,冲到街上、拦住马车并大声喊到:“请问小姐芳名?能否容小生一见?”

    只见帘子一挑,车内美人回道:“公子可是对我有意?”

    书生一愣;“当然,倾慕小姐美貌。”

    “那你可愿娶我?”

    “为了小姐,情愿去死。”

    “这倒不必。”女子说:“你过来。”近了,书生见这女子真是美得令人窒息。只见她在车中斟上一杯酒,手一挥,便有火焰从杯中燃起,且越燃越烈。

    “你把它喝了,我便嫁你。”

    书生箭步上前,接过灼手的酒杯毫不犹豫地一饮而下,刹那间,火焰随酒灌入他的五脏六腑,瞬间失去了知觉。

    醒来后,已是第二天的早晨,书生见自己躺在一个温香的闺房里,旁边,昨夜的美人笑靥如花:“公子诚心待我,我愿与你结秦晋之好。”言罢,取来琵琶,莺声唱道:

    寒草斜阳暮,秦淮月转廊。
    靡靡音色照海棠。
    不识巫山雨季,夜夜梦钱塘。
    落寞花飞远,多情露水凉。
    添香研墨更神伤。
    无奈江南,无奈好春光。
    无奈堂前旧燕,相看两茫茫

    “好词!”书生不禁击掌叫好:“请问小姐,曲子何名?”

    女子羞涩一笑:“随意唱来,没有曲名,遇见公子,欣然而已。”

    “哦,没有曲名?小姐即兴而为,文采飞扬,词曲俱佳,妙哉!”书生再次击掌叫好:“此曲虽前无古人,愿后有来者,就叫它《喝火令》吧”

    这就是喝火令的由来。此调《全宋词》只黄庭坚一首。

    喝火令
    <黄庭坚>
    见晚情如旧,交疏分已深。
    舞时歌处动人心。
    烟水数年魂梦,无处可追寻?
    昨夜灯前见,重题汉上襟。
    便愁云雨又难寻。
    晓也星稀,晓也月西沈。
    晓也雁行低度,不会寄芳音。


    47、永遇乐

    这个词牌名的来历有一个忧伤的故事。

    唐朝有个书生杜秘书,工于填词。他邻居的有个小女儿叫酥香,非常美丽,也非常聪慧,所有才子佳人曲子都能吟讽背诵,特别喜欢杜秘书写的词。郎情妾意,私订终身,日复一日,心生爱恋。终于有一天,她与他相见,遂成“踰墙之好”,非婚同居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被酥香家的一个仆人发现后,报告了主子。由于没有媒妁之言,加上酥香的父母坚决反对,书生被告了官,判了刑,发配到遥远的河朔。临行前,他为酥香写了一首《永遇乐》诗,酥香拿着这首词,连唱三遍,声竭而亡。

    自此后,杜秘书所创的这首《永遇乐》的曲子词就在民间和着这个故事传流起来,使我们今天依旧可以感同身受。

    后来,宋人晁补之被贬隐居东皋之时,因担心苏轼与其他同门,在一年的端午节,他用这个《永遇乐》的曲子也作了一首词,取名叫做《消息》,即挂怀这些朋友们,想听到他们的消息之意,并且将原来的宫调改为了越调。

    消息(同前自过腔,即越调永遇乐端午)
    红日葵开,映墙遮牖,小斋端午。
    杯展荷金,簪抽笋玉,幽事还数。
    绿窗纤手,朱奁轻缕。争斗彩丝艾虎。
    想沈江怨魄归来,空惆怅、对菰黍。
    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
    趣蜡酒深斟,菖葅细糁,围坐从儿女。
    还同子美,江村长夏,闲对燕飞鸥舞。
    算何须、楚王雄风,方消畏暑。

    所谓“过腔”者,是从此一腔调过入另一腔调,仅是音律上的改变, 并不影响到歌词句格。

    《永遇乐》一词历代佳词甚多,但广为称道的自然是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了。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我们知道,辛弃疾填词喜欢用典,据岳珂在《桯史·稼轩论词》中说,他提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之后,稼轩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

    从这里可以看出辛弃疾词用典多,是个缺点,但他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创作态度可谓严肃认真。而这也正说明辛弃疾的典用得贴切自然,否则以辛弃疾这样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为什么会“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想改而终于改动不了呢?自然是因为这些典故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能代替的。所以就这首词而言,用典绝对不是辛弃疾的缺点。


    48、鹧鸪天

    据《填词名解》载:词名取自郑隅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但明杨慎《词品》认为此说法未必确实。唐、五代词中无此调,调始见于北宋宋初之作,至晏几道填此词独多。查《全唐诗》并没有叫郑隅的人,恐是郑嵎之误。郑嵎,字宾先,大中五年进士第。《全唐诗》里只见郑嵎的“津阳门诗”一首,但未见“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句。也有人认为:“鹧鸪天取郑山禺‘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句”。查唐、宋、五代诗人中,也没有郑山禺其人。《唐宋词赏析》此调取名于唐人郑嵛诗句“春游鸡鹿寨,家在鹧鸪天”。但《全唐诗》也没见郑嵛其人。

    鹧鸪又名石鸡、嘎嘎鸡、红腿鸡。鹧鸪分布于云南、贵州南部、广西、广东、海南、福建、浙江、安徽黄山等地区,是我国的一种珍禽,形似母鸡,头如鹌鹑,背腹部有黑白两色相杂,脚黄色。鹧鸪的啼鸣声为“钩辀格磔”,俗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

    唐代许多诗人都写过鹧鸪,虽然诗人们赋予的意义不尽相同,但他们给后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如唐白居易《长洲苑》:“春入长洲草又生,鹧鸪飞起少人行。年深不辨娃宫处,夜夜苏台空月明。”唐顾况《湖中》:“青草湖边日色低,黄茅嶂里鹧鸪啼。丈夫飘荡今如此,一曲长歌楚水西。”

唐皇甫松《竹枝》:“槟榔花发鹧鸪啼,雄飞烟瘴雌亦飞。木棉花尽荔支垂,千花万花待郎归。”唐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句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白居易的意象是旅人;顾况的意象是家况;皇甫松的意象是恋人;李白的意象是抒发了当时昔盛今衰的感慨。

    鹧鸪与杜鹃、鸳鸯、鸿雁、燕子等一样,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禽鸟意象,但鹧鸪被诗人寓于的内涵却比杜鹃、鸳鸯、鸿雁、燕子等更加丰富。在唐以后的送别诗中,人们常常用鹧鸪渲染和烘托离愁别绪。如唐代张籍的《湘江曲》:“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送人发,送人归,白蓣茫茫鹧鸪飞。”末句写茫茫的白蓣遮住了远去的征帆,但远山传来鹧鸪的啼鸣声深深地衬托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和怅惘,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鹧鸪喜欢雌雄对啼,所以诗人笔下的鹧鸪也象征爱情。如:“鹧鸪相逐飞”(顾复);“双双飞鹧鸪”(李殉);“双双金鹧鸪”(温庭筠)。鹧鸪叫声悲婉凄切,后也用“鹧鸪啼”、“闻鹧鸪”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无名氏《听唱鹧鸪》:“金谷歌传第一流,鹧鸪清怨碧云愁。夜来省得曾闻处,万里月明湘水流。”清代尤侗的《闻鹧鸪》:“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尽情啼?”

    在所有写鹧鸪的诗中,要数晚唐诗人郑谷写的《鹧鸪》诗最为出色了。郑谷《鹧鸪》: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郑谷这首诗,用描写哀怨凄切的鹧鸪声,抒发了作者背井离乡的乡愁旅思,让人仿佛置身湖边古庙,聆听悲凄的鹧鸪声,触发了许多无奈的惆怅。诗中的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死后,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在水畔建黄陵庙纪念二妃。这一带过去常作为流放之地,屈原也是被流放在此地的。此情此景、此地此诗,游子征人无不感叹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郑谷也因此诗而被诗家誉为“郑鹧鸪”,《唐才子传》:“尝赋鹧鸪,警绝”,可见郑谷这首《鹧鸪》是如何传诵当时了。

名气一旦大了,拜访的人也就自然多了。当时有个着名的诗僧叫齐己,有一天带着自己的诗稿来会郑谷。当郑谷读到他的一首名《早梅》诗时,见里写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于是对齐己说,:“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又沉吟了一会,说:“不如把‘数’字改为‘一’字为佳。”齐已听了,惊喜地叫道:“改得太好了!”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文人们知道了,就把郑谷称为齐已的“一字之师”。 从此郑谷又多了一个雅号“一字师”。

    唐教坊曲有曲名叫《山鹧鸪》的,《山鹧鸪》又称《鹧鸪词》,这里说的《鹧鸪词》仅仅是曲调名,也就是我们说的“鹧鸪曲”。为“鹧鸪曲”而作的“歌词”叫“鹧鸪辞”,“鹧鸪辞”也作“鹧鸪词”或“山鹧鸪词”。

    《乐府诗集》有李益《登白楼见白鸟席上命鹧鸪辞》:“一鸟如霜雪,飞向白楼前。问君何以至,天子太平年。”和许浑《听歌鹧鸪辞》:“南国多情多艳词,鹧鸪清怨绕梁飞。甘棠城上客先醉,苦竹岭头人未归。响转碧霄云驻影,曲终清漏月沈晖。山行水宿不知远,犹梦玉钗金缕衣。”显然在李益(748—829)时代(即盛唐时期)就有了鹧鸪的音乐―――《山鹧鸪》和为《山鹧鸪》而作的歌词《鹧鸪辞》了。

    《乐府诗集》所收诗歌﹐多数是优秀的民歌和文人用乐府旧题所作的诗歌。所以“鹧鸪词”这种乡土文化的诗歌,应该源于民间,后经唐代伶工整理或改编就成了同名教坊曲,也就有了后来的吹奏乐《鹧鸪曲》和与之相匹配的唱词《鹧鸪词》了。但作为词调的《鹧鸪天》应该是始于宋代宋祁,宋祁写成“鹧鸪词”后,取唐人诗句“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的“鹧鸪天”三字作为题目(原诗已经散佚,已无从考证了)。这个“鹧鸪天”仅仅是题目而已,后来众多仿效宋祁“鹧鸪词”的人也都取“鹧鸪天”为题目,最终使得“鹧鸪天”形成词调而流传下来。

    话说宋祁的《鹧鸪天》还牵扯到一段桃花运呢。

    据《词苑萃编》记载,宋祁作翰林学士时,某日,他路过京城内的繁台街时,正巧遇上了宫廷出来的车子。其中有一辆车内的宫女揭开车帘,娇声唤道:“小宋!”这一声娇唤,立刻让宋祁神魂颠倒,但却不敢就着她的声音回答;毕竟作为臣子,宫里那些即便是自己倾心的最美的女人,那也是他不敢非分觊觎的,但作为文人,他不由得对车中美人的那声娇呼又感到很是受用,不自禁的浮想联翩,于是回到家后就写了那首着名的《鹧鸪天》:

    画毂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金作屋,玉为笼,车如流水马游龙。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

    由于他词名远播,很快这首词便传唱开了,一直传到了皇宫里。宋仁宗知道了,追问此事,是何人呼了这一声“小宋”,有宫女回禀道:“我以前侍侯御宴,见到宣召翰林学士,左右的人指点说那是小宋。后来在车中偶然见到,所以试了叫了他一声。”仁宗召来宋祁,故意提起此事。宋祁自然汗流浃背,连忙磕头直呼“罪臣该死”。谁知宋仁宗却笑着说:“蓬山并不远啊!”便将宫女赐给了他。

    看来宋祁这个“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的风流才子命不是一般的好啊。

    《鹧鸪天》形成词调后,不断发展,自然又衍生出许多别名。

    宋贺铸《鹧鸪天》:“闻你侬嗟我更嗟,春霜一夜扫秾华。永无清啭欺头管,赖有浓香着臂纱。 侵海角,抵天涯。行云谁为不知家。秋风想见西湖上,化出白莲千叶花。”因下阙结句有“化出白莲千叶花”句,故名《千叶莲》宋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曦,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因词有“梧桐半死清霜后, 头白鸳鸯失伴飞”句,因名《半死桐 》吕渭老《圣求词》之《鹧鸪天》,名《思佳客》。

    宋韩淲《鹧鸪天》:“看了香梅看瑞香,月桥花槛更云窗。不知是有春多少,玉水灵山醉几场。闲蝶梦,褪蜂黄。尽温柔处尽端相。珠帘十里扬州路,赢得潘郎两鬓霜。”因上阙起句有“看了香梅看瑞香”句,故名《看瑞香》宋贺铸《鹧鸪天》:“豆蔻梢头莫漫夸,春风十里旧繁华。金缕玉蕊皆殊艳,别有倾城第一花。春雀舫,紫云车。暗期归路指烟霞。无端却似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因上阙结句有“别有倾城第一花”句,故名《第一花》宋贺铸《鹧鸪天》:“烟禁荒荒雨湿云,近郊争出满城人。儿童藉草几成市,杯酒沾花不觉村。 身又老,眼增明。回头一任是红尘。山中谁信无寒食,涧上何如且采苹。”因上阙起句有“烟禁荒荒雨湿云”句,故易名《禁烟》。

    宋贺铸《鹧鸪天》:“云弄轻阴谷雨乾,半垂油幕护残寒。化工着意呈新巧,翦刻朝霞飣露盘。 辉锦绣,掩芝兰。开元天宝盛长安。沈香亭子钩阑畔,偏得三郎带笑看。”因上阙结句有“翦刻朝霞飣露盘”句,故名《剪朝霞》宋卢祖皋《鹧鸪天》因下阙结句有“弄孙教子婆娑醉,岁岁疏梅入寿觥”句,故易名《醉梅花》。

    唐李益《山鹧鸪词》:“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因诗中有“锦翅鹧鸪飞”句,故后人取“锦鹧鸪”为《鹧鸪天》的别名。

    元王恽有词名《鹧鸪引》,按律即是《鹧鸪天》

    宋韩淲《鹧鸪天》:“只唱骊歌一叠休,玉溪浮动木兰舟。如何又对云烟晚,不道难禁草树秋。空脉脉,忍悠悠。绸缪终是转绸缪。相思相见知何处,记取新欢说旧游。”因上阙起句有“只唱骊歌一叠休”,故名《骊歌一叠》。

    【骊歌,是指逸诗中的《骊驹》,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因此骊歌也就泛指离别时唱的歌。“叠”字的意义是重复,过去的大曲歌词很多都是采用五、七言绝句或截取律诗四句,以反复咏唱的叠唱方法,尽情发挥诗中意趣。“一叠”就是按原调重复唱了一遍。“三叠”就是指全曲三段基本上是一个曲调变化反复三次。如《阳关三叠》就是在阳关告别的三次叠唱。】

宋贺铸有词名《思越人》,按律即是《鹧鸪天》(注:《思越人》也是一个调名。)

    宋赵令畤《思远人》,按律即是《鹧鸪天》

    金马钰《寄呈马运甫》等四首,名《洞中天》,注云:“本名《鹧鸪天》。”道教改《鹧鸪天》为《洞中天》。

    这个词牌,自然是小山同学的最得楼主的心,那句“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不知道换了多少声叹息啊。

    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49、彩云归

    《彩云归》,最早起源于宋大曲,《宋史·乐志》:仙吕调。

    《彩云归》是宫廷音乐中以大曲形式出现的曲目,而将此曲带到民间,改良成一种单独曲子词形式的,据记载,是大词人柳永。

    众所周知,柳永是妓女堆里的大才子,他许多的千古绝唱,都是为妓女而写。而这个《彩云归》,自然也不能例外。

    柳永一生仕途坎坷,后来有人替他向朝廷求情,终于得了个馀杭县宰的小官,他也乐滋滋赴任去。途经江州的时候,旧习不改,照例浪流妓家。于是便认识了本地一才妓,名做谢玉英。那谢玉英自是国色天香的美人,更难得的是,闺房内还有谢玉英用清秀的蝇头小楷抄录而成,内中诗词一眼看来便很熟悉,翻到封面,四个字映入了眼帘,“柳七新词”。原来是柳永的铁杆粉丝。

    才子佳人的相逢,结局自不必说。此间,柳永为她写了许多的新词,他们就一起琴瑟相偕,你唱我和,终日亲热在一起。就这样,恩恩爱爱的度过了十日光景,真是时光苦短,一眨眼,接任的时间到了,万般无奈,两个人恋恋不舍,分别的那晚,他们对月相跪,焚香盟誓。一个说:“我从此永不变心!”一个说:“我从此再不接客,只待柳郎。”第二天,抹着眼泪分别了。

    柳永乃是天生的风流浪子,开始还好,常念那玉英恩情,书信频繁,泪痕满笺地诉说着相思之苦,但时日一长,本性又显,依旧钻到了柳街花巷之中去寻那妓女作乐,过起了乐不思蜀的日子,哪里还记得痴心的谢玉英呢。谢玉英也是个耿衷之人,见没了柳永音信,很是着急,书信多催,开始还偶有信息传到,后来竟然音信皆无,人都找不到了去处,但她还是咬着牙等待,坚持。一年过去了,还是一点音信都没有,谢玉英彻底失望了,她知道柳永已经忘了他,忘了他们临别的誓言。于是,她心灰意冷了,人总要活着啊!为生活所迫,她含着眼泪又开始了旧的皮肉生意,开始接客了。

    柳永在馀杭的三年任期满了,要回京述职,这个时候才想到了谢玉英,他匆匆地赶到了江州,可到了居所以后,谢玉英不在,他便耐心等到了晚上,谢玉英依旧未回,惆怅之下,问了邻居,方知道谢玉英又操旧生涯出去接客了,心中勃然大怒,题词一首,泼墨院中花墙上,“……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赋,试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书罢,忿忿而去。

    那谢玉英回来,见到墙壁上柳永的题词,大吃一惊。原来柳郎还如此想着她啊!善良的她内疚了,并没有责怪柳永半分,而是惭愧自己未守前盟,于是,她就毅然卖掉了全部家财,匆匆赶往东京去寻柳永。人海茫茫,到哪里去找啊,她知道柳永多在勾栏混迹,便走遍了东京妓院,费尽周折,终于在名妓陈师师家找到了柳永。久别重逢,种种情怀难以诉说,两人再修前好。

    晚上,两人携手月下,谢玉英笛依红唇,一曲《彩云归》如弃如诉地在夜空回荡着……

    柳永灵犀颤动,合着曲声,瞬间提笔写下了一首词:

    蘅皋向晚舣轻航。
    卸云帆、水驿鱼乡。
    当暮天、霁色如晴昼,江练静、皎月飞光。
    那堪听、远村羌管,引离人断肠。
    此际浪萍风梗,度岁茫茫。
    堪伤。
    朝欢暮宴,被多情、赋与凄凉。
    别来最苦,襟袖依约,尚有馀香。
    算得伊、鸳衾凤枕,夜永争不思量。
    牵情处,惟有临歧,一句难忘。

    就这样,一首摘拍而出的词牌《彩云归》就诞生了,一个新的诗词生命就这样呱呱的落地了。

    从此,他与谢玉英就在陈师师东院住下,夫妻一般地恩爱生活了起来。柳永依旧以妓者为友,穿迹柳巷,为那些最底层的人填曲作词,做着他人眼中神仙般的日子,颓废着岁月,消磨着时光。

    终于有一天,他死在了名妓赵香香家。他既无家室,也无财产,死后,陈师师等一班名妓念他的才学和情痴,凑一笔钱为他安葬。谢玉英重情重义,以妻子身份为他执幡摔瓦,东京众妓都来为他戴孝守丧。出殡之时,东京满城妓女都来了,半城缟素,一片哀声。

    柳永,无钱无权,却死在百姓和歌女们断肠的哭声中。歌女们把柳永的丧事办得很隆重,也很气派。为了纪念柳永,每年逢柳永的忌日,歌女们还要集中在一起召开“吊柳会”。柳永的死,虽没有人说他重如泰山,却是难得的幸福和温馨。风流才子,生生死死都风流。

    柳永死后,谢玉英痛思柳郎,哀伤过度,两个月后便死去。陈师师等念她情重,葬她于柳永墓旁。


    50、虞美人

    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本意为咏项羽宠姬虞美人事,因以此为调名。

    虞姬,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姬。据有关史料记载,虞姬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不仅美丽,其舞姿也是楚楚动人,还有她的双剑,挥舞得轻盈如水、快速如风。公元前209年,项羽帮助叔父项梁起义反秦,虞子期是项羽军中的一名战将,而虞姬则是虞子期的妹妹,她爱慕年轻勇猛的项羽,甘愿一生跟随南征北战。巨鹿一战,项羽声名远播。不久便进入关中,自立为西楚霸王。在连年的征战中,虞姬始终与项羽形影不离,两人感情十分融洽。

    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项羽被刘邦兵困在垓下。几番突围失败,兵孤粮尽。楚营里的将士夜晚又听到四面楚歌,以为楚地尽失,纷纷逃跑。项羽看见大势已去,心如刀绞。他与虞姬两人饮酒帐中,不由悲伤地唱起了《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声苍凉悲壮,情思缱绻悱恻。项羽这位一生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竟也流露出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哀叹。

看到项羽如此悲伤,虞姬凄然拔剑起舞,含泪唱起《和垓下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虞姬唱罢,拔剑自刎。虞姬的香消玉殒,让项羽悲痛万分。仓促间,他草草掩埋了虞姬。随即,项羽率领八百骑兵连夜突围而出,一直被汉军追至乌江,乌江亭长劝说项羽渡过乌江,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却说,已无颜面再见江东父老。然后,率领二十八名江东子弟兵执短兵器和杀来的汉军再次拼杀。最终,项羽无法突围,自尽于乌江边上。项羽和虞姬双双自尽便给后世留下了“霸王别姬”的凄美故事。

    虞姬墓在今安徽灵璧城东,碑前有一联为: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横批:巾帼千秋。

    据《情史·情贞类》记载:虞姬和歌之后“遂自刎。姬葬处,生草能舞,人呼为虞美人草。”(纯属胡说!)这种草风吹叶动如舞,故人们又称其为舞草。

    这样英雄美人荡气回肠的故事,自然被唐人列入教坊演唱了。

    唐代无名氏《虞美人》便是咏其本意:

    帐中草草军情变,月下旌旗乱。
    褫衣推枕怆离情,
    远风吹下楚歌声,正三更。
    抚骓欲下重相顾,艳态花无主。
    手中莲锷凛秋霜,九泉归去是仙乡,恨茫茫。

    《虞美人》原有三种曲调,后来以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为韵体正声。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千古名作《虞美人》是李煜被俘归宋后第三年所写的。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也是五代时出色的词人。李煜即位时,南唐已为宋的属国。他面对宋朝的压力,逆来顺受,想苟且偷安。975年,宋军入金陵,俘后主,南唐灭亡。宋太祖封他为违命侯,978年,李后主被毒死,年42岁。

    史料记载,李煜的死也正是因为他的这首词。978年7月7日“乞巧节”,也就李煜生日的那天,后妃们为李煜拜寿,她们在庭院中张灯结彩,备置几案,摆上酒食瓜果。这天月色朦胧,大家的心都感到很压抑,同时也感到无比茫然和凄凉。酒过三巡,沦落在异乡受人凌辱到 几乎麻木的李煜勾起了对不堪回首诸多往事的苦思苦恋,想到自己的家山故国 早已物是人非,巨大的失落感就使得他心力交瘁,无穷无尽的愁恨,就像泛着 春潮的大江流水,在他的胸膛里翻滚激荡,一首《虞美人》和泪而下。

宋太宗命左散骑常侍徐铉探望俘虏的李煜时,李煜说了“时悔杀了潘佑、李平”,被宋太宗所掌握;李煜在家“七夕命故妓作乐”,太宗听后很生气;李煜名词《虞美人》中“小楼昨夜又东风”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流外于传,又刺激了宋太宗。这三笔新老旧帐,有复国之嫌,宋太宗一起算,就给李煜赐牵机药毒死了。

    野史传说,宋太宗其实是为了霸占小周后才把李煜给灭了的。史书上有记载,赵匡义曾多次强留李煜的的妻子于宫中,也就是小周后。李煜的妻子小周后是一位绝色倾城的美女,而赵匡义对她垂涎不已,念念不忘。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赵匡义强行对小周后进行侮辱的场面,居然将宫廷的画师召来,令其写生绘画(变态!)。这幅画就是有名的《熙陵幸小周后图》。据说这幅画1949被带到了台湾,现保存在台湾历史博物馆。

    (楼主一点也不喜欢李煜和小周后,在大周后卧病在床的时候,这两个她最亲近的人居然趁机勾搭在一起,活活把大周后给气死了,即使他们后来的命运都很凄苦楼主都没法原谅,甚至有些觉得老天有眼,恶有恶报。唉,看来我心里很阴暗啊~~)

    《乐府雅词》名《虞美人令》
    周紫芝词有“ 只恐怕寒,难近玉壶冰”句,名《玉壶冰》张炎词赋柳儿,因名《忆柳曲》
    王行词,取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名《一江春水》这个词牌,个人最喜欢的是蒋捷的: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人,南宋末年着名词人,约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进士,元兵占领临安后,便于江南一带漂泊流落。元大德中(1297-1307),臧梦解等曾荐他为官,蒋捷义不仕元,隐居竹山,“抱节终身”。陈廷焯谓其“人品”“高绝”。其一生饱经战乱流离之苦,颇富忧患意识。现存九十余首词,多体现人生遭际、表达故国之思。这一首《虞美人》算是把他一生都道尽了。
[ 此帖被笙歌醉在2011-10-08 21:34重新编辑 ]
笙歌醉

ZxID:9261188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燕燕。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1-10-08 0
— (灬千ヽ) 四五楼的内容贴的太靠近了。容易看花眼。就像主楼那样,加上颜色,重要的字眼带颜色,就很好啊。。好好编辑一下,这是加分帖。 (2011-10-08 20:38) —
51、苏幕遮

    原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幕,一作“莫”或“摩”。

    源于龟兹乐,据考证原本是指从古高昌(今天新疆吐鲁番)传来的“浑脱”舞曲,是高昌民间以水交泼乞寒之歌舞戏。“浑脱”是“囊袋”的意思,也称为油囊,是西域游牧民族用以盛水或奶的工具。据说,跳舞时舞者用油囊装水,互相泼洒,唐人称之为“泼寒胡戏”,类似于今天流行于傣族地区的泼水节,不过“泼寒胡戏”是在十一月的寒冬季节进行。表演者为了不使冷水浇到头上、脸上,就戴上一种涂了油的帽子,高昌语叫“苏幕遮”(见《宋史·高昌传》采宋王明清《挥麈录》),因而乐曲和后来依曲填出的词就被称为《苏幕遮》了。

    此曲现在大多认同最早于北周大象元年(579)时传入中原,唐武则天当政末年兴起,至唐中宗时尤为盛行,一时间上上下下都热衷于此。唐玄宗即位之后,对这种比较粗放的外来风俗不大赏识,加之朝臣极力进谏,认为裸体上身,有伤风化、“失容斯甚”,在开元元年(公元713年),玄宗颁了“禁断”此俗的诏书《禁断腊月乞寒敕》:敕:腊月乞寒,外蕃所出,渐积成俗,因循已久。至使乘肥衣轻,竞矜胡服。阗城溢陌,深点(玷)华风。……自今已后,即宜禁断。开元元年十二月七日。

    这种在中原地区渐成蔓延之势的群众性泼水及歌舞游乐活动,就逐渐绝迹了。

    不过呢,咱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身体力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所以虽然颁布了禁断令,但泼寒胡戏却并未退出历史舞台。

    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一:苏莫遮,西戎胡语也,正云“飒□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指中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或作兽面,或象鬼神,假作种种面具形状;或以泥水沾洒行人;或持罥索搭钩,捉人为戏。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戏,七日乃停。土俗相传云:常以此法禳厌,驱趁罗刹恶鬼食啖人民之灾也。

    (注:慧琳,疏勒国人。俗姓裴。撰《大藏音义》一百卷,起贞元四年(唐德宗李适年号,公元788年),迄元和五载方得绝笔(完稿),贮其本于西明藏中。)

    这段话写于禁断泼寒胡戏后的中唐,从中可以看出这一歌舞在中唐还在流行。只不过时间由以前的十一月变为七月初,宗旨从“泼寒”而转变为与华俗“趋傩”意义相似的“禳厌”消灾。而且开元所禁的泼寒胡戏,乃是其中有碍“盛德”、“深玷华风”的“裸体跳足”、“乘肥衣轻,竞矜胡服”。而其乐曲、其舞蹈、其戏弄之“艺术形式”,只要不碍“盛德”,无玷华风,则不在被禁之列。因而与“泼寒”无关的“艺术形式”却依然流行。其中,传播、应用最广的乃是作为一类音乐总称的“苏幕遮”曲。

    唐时《苏幕遮》有三曲,分属沙陀调(正宫)、水调(歇指调)、金风调。天宝十三年,太乐署对供奉曲及诸乐调整理改名,“苏幕遮”也在其中。沙陀调改名《宇宙清》,金风调改名《感皇恩》(与《教坊记》所载《感皇恩》无关),水调仍用原名。

    唐崔令钦《教坊记》所录盛唐时期教坊曲名中,没有《苏幕遮》,但有《感皇恩》,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所记“熊罴部”所奏乐曲中,则有《万宇清》(参见《乐府杂录》)

    这个调唐代时候有七言声诗体,张说《燕公集》卷一○载《苏幕遮》五首,皆七言四句三平韵,有和声。诗有句云:“《摩遮》本出海西胡,琉璃碧眼紫髯须”,《全唐诗》注云:“泼寒胡戏所歌,其和声云’亿岁乐’。”也有长短句体,见敦煌曲传辞,录有“聪明儿”二首,这二首格式和宋时的《苏幕遮》相同。

    苏幕遮 [聪明儿]二首
    聪明儿,秉天性。莫把潘安、才貌相比并。弓马学来阵上骋。似虎入丘山。勇猛应难比。 善能歌,打难令,正是聪明。处处皆通娴,久后策官应决定。马上盘熗。辅佐当今帝。
    聪明儿,无不会。只为红鳞、未变归沧海。几度龙门点额退,所有红波,绿水归潭再。 摆金铃,摇玉佩。常有坚心,洒雨乾坤内。稍有行云□顶戴,猛透强波,直向青云外。

    来源算是讲完了,不知道讲清楚了没。

    这个词牌最有名的,自然是范仲淹的: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是范仲淹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军事时所作。在边关防务前线,当秋寒肃飒之际,将士们不禁思亲念乡,于是有这首借秋景来抒发怀抱的绝唱。

        苏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戢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词,有“鬓云松”句,更名《鬓云松令》


    52、更漏子

    古时计时工具常见的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

    日晷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利用“立竿见影”的道理来计时。

    漏,也叫漏刻,是我国古代用来计量时间的仪器。最初人们是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了一种留有小孔的容器,把水注入这个容器里,水便从容器的小孔流出来,这个容器叫“漏壶”。另外再制作一个有盖的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这个容器里面有一块能移动的木板(或是竹片),木板上面立着一根有标记的箭杆,容器盖中间有个孔,箭杆从盖孔穿出,这个容器叫“箭壶”。随着箭壶里面的水逐渐增多,木板托着箭杆往上浮,这时候盖孔处就能看见箭杆上的刻度,就能知道当时的时间了。

    后来古人发现漏壶里面的水是多是少时,滴在箭壶里的漏速是不一样的,漏壶内水多时,流水较快;水少时,流水缓慢,水压的作用影响了计时的精确,从而影响了时间的准确性,加上我国北方冬天空气寒冷,水容易结冰,古人就用沙代替了水,所以漏刻也叫沙漏或沙钟。

    最着名的沙漏是1360年元代新安人詹希元创制的“五轮沙漏”。流沙从漏斗形的沙池流到初轮边上的沙斗里,驱动初轮,从而带动各级机械齿轮旋转。最后一级齿轮带动在水平面上旋转的中轮,中轮的轴心上有一根指针,指针则在一个有刻线的仪器圆盘上转动,以此显示时刻,这种显示方法几乎与现代时钟的表面结构完全相同。此外,詹希元还巧妙地在中轮上添加了一个机械拨动装置,以提醒两个站在五轮沙漏上击鼓报时的木人。每到整点或一刻,两个木人便会自行出来,击鼓报告时刻,实际上这种“五轮沙漏”已经独立成为一种机械性的时钟结构。

    根据史书记载,周代时已有漏壶,到春秋时期,漏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古时夜间凭漏壶表示的时刻报更,所以漏壶又叫更漏。数更漏就是计数漏壶中箭的哪一个刻度,也就是计数夜晚的时刻的意思。

    为什么晚上报时叫报更呢?这是因为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是不相同的。白天说时间是“钟”,晚上说时间是“更”或“鼓”,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所以有“暮鼓晨钟”的说法。

    我们知道古代晚上一般都有巡夜的人,巡夜的人边巡夜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因全夜分为五个更,所以报时也叫报更。五更分别为:一更黄昏(19-21点)、二更人定(又名定昏,21-23点)、三更夜半(又名子夜、中夜,23-1点)、四更鸡鸣(又名荒鸡,1-3点)、五更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3-5点)。

    唐代时,因为漏刻的缘故,人们称晚上为“更漏”,杜甫《江边新乐诗》:“余光隐更漏,况乃露华浓”,许浑《韶州驿楼》诗:“主人不醉下楼去,月在南轩更漏长”,李贺《春昼》“朱城报春更漏转,光风催兰吹小殿”。由此可见“更漏”一词已大量见于唐诗中,但作为词调名的《更漏子》却是始于温庭筠,温庭筠多用此调咏更漏,故而得名。

    毛氏《填词名解》:“唐温庭筠做‘秋思词’,中咏‘更漏’,后以名词。”《苕溪渔隐丛话》:“庭筠工于造语,极为绮靡,《花间集》可见矣;‘更漏子’一词尤佳。其词云:玉炉香,红蜡泪,…”

    温庭筠作有六首《更漏子》,第六首最是脍炙人口: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这是一首描写离情别苦的闺怨词,全词借“更漏”夜景咏相思情事,“浓淡相间,上片浓丽,下片疏淡”(唐圭璋语)。宋人有句云:“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便是从“空阶滴到明”中而来的。

    因温庭筠“更漏子”的艺术感染力,多人仿效,最终使《更漏子》成为一个特定的词调了。

    宋贺铸《更漏子》:“付金钗,平斗酒,未许解携纤手。吟警句,写清愁,浮骖为少留。 旧游赊,新梦後,月映隔窗疏柳。闲砚席,剩衾绸,今秋似去秋。”因词的起句有句“付金钗”,故后人更名为《付金钗》宋贺铸《更漏子》:“上东门,门外柳,赠别每烦纤手。一叶落,几番秋,江南独倚楼。 曲阑干,凝伫久,薄暮更堪搔首。无际恨,见闲愁,侵寻天尽头。”因词的上阙结句有“江南独倚楼”句, 故易名“独倚楼”

    宋贺铸《更漏子》:“绣罗垂,花蜡换,问夜何其将半。侵舃履,促杯盘,留欢不作难。 令随阄,歌应弹,舞按霓裳前段。翻翠袖,怯春寒,玉阑风牡丹。”因词中有“翻翠袖,怯春寒” 句,故易名“翻翠袖”

    金丘处机《无漏子》,按律既是《更漏子》


    53、鹤冲天

    《鹤冲天》为柳永自度曲,后人甚少填。本是恭贺举子登第的吉言,柳永用它填了个抛却浮名的曲。

    “鹤冲天”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末词人韦庄的《喜迁莺》中,原词如下:

    街鼓动,禁城开,天上探人问。
    凤衔金榜出云来,平地一声雷。
    莺已迁,龙已化,一夜满城车马。
    家家楼上簇神仙,争看鹤冲天。

    这是首恭贺举子登第的作品。古代知识分子为猎取功名利禄,流落他乡,寒窗苦读,一旦科举录取,人生命运即刻改变,苦尽甘来。但也有一些人一事无成,“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却又不甘心被埋没。于是便出现了“柳永现象”。

    1005年他来到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直到景佑元年(1034年)才中进士。其中有录用的可能,只可惜时不待他。

    宋仁宗天圣二年(约1024年),柳永年约三十六七岁,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柳永已数度参加,然均以落榜告终,屡考屡败,于天圣二年的又一度名落孙山的事实,再一次刺伤了原本自视颇高的诗人的自尊,郁闷之际,挥笔写下一首对他来讲贻害无穷的牢骚词《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龙头”是指状元,北宋初梁灏82岁状元及第,有《谢恩》诗说:“也知年少登科好,争奈龙头属老成。”】

传说宋仁宗赵祯看了这首词很不满。因而仁宗初年的再试,柳永成绩本已过关,等到临轩放榜时,仁宗以《鹤冲天》词为口实,说柳永政治上不合格,就把他给黜落了,并批示:“此人花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

    话说,如果是我,我也这样做。没考上,不去好好反思自身的不足,依旧自视甚高;明明一介布衣,却自个把自个当白衣卿相;最不能让人忍受的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既然你这么看不上“浮名”,那就成全你算了。

    平头百姓的我都觉得他这词有些欠扁,何况万万人之上的皇帝?仁宗虽然有个“仁”,但毕竟不是礼贤下士虚怀若谷的唐太宗。更何况仁宗亲政,将朝庭对文人展露才华的鼓励落实到极致,由“庆历新政”的推行便可以看出皇帝对仕子文人的器重和求贤若渴。人皇帝在那边兢兢业业以图富国强民,开创一个太平盛世,而柳永非但不见贤思齐,还在一旁大放厥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传播负面影响,能有他好果子吃才怪。

    皇帝很生气,后果自然很严重!也难怪柳永从此便“奉旨填词”了几十年,等到后来改了名字,才得了个蝇头小官。

    注:此词牌与《喜迁莺》之别名《鹤冲天》者无涉。


    54、扬州慢

    又名《朗州慢》。此调是宋姜夔过扬州时自度之曲,内容是写扬州在战乱后的破败景象和自己的感慨。

    见其《白石道人歌曲》。其自序云:“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鄱阳,话说两宋时期江西才人好多啊~~)人,少随父亲宦游汉阳,父死流寓湘、鄂间,后移居湖州,往来苏、杭一带,结交名流,终身不第,卒于杭州。工诗词,精通音律,词集中多自度曲。着有音乐方面着作《琴瑟考古图》、评论《白石诗说》、词集《白诗道人歌曲》等。

    《诗经·王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千岩老人,即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生卒年不详,闽清(今属福建)人。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初任尤川县丞,后为湖北参议,再调湖州乌程令。因爱当地山水之美,遂移家乌程,住县中屏山,其地有千岩之胜,所以自号“千岩老人”,表示归隐不仕。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尤袤、陆游、范成大、萧德藻,后来杨万里饮誉文坛,从而代替了萧德藻),姜夔是萧德藻的侄女婿。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姜夔路过昔年烟花繁鼎的扬州古城,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55、望海潮

    此调首见于柳永《乐章集》,是柳永所创的新声。调名是以钱塘(今杭州)作为观潮胜地而取其意。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时正值中秋,钱塘佳处,一片兴旺繁华的景象,钱塘江潮的雷霆震撼更是刺激壮观。观潮风俗在宋时甚是盛行,每年八月中旬,人们倾城出动去江边观潮。江中激浪滔天,江岸上则绮罗珠翠、红男绿女,俨然一个盛大的节日。
    柳永在钱塘时,偶然得知钱塘太守乃是孙何。孙何和柳永本是世交,孙何的父亲孙镛祖籍是蔡州汝阳(今河南省汝南县),在荆门任职期满后不回河南,落籍荆门,所以孙何兄弟三人都注以“荆门”人,而柳永的父亲曾在汝阳做个县令。所以虽然孙何比柳永大了14岁,但自小两家有往来,孩子们在一起玩耍也是经常的事情。

    柳永在杭州城里晃荡,孙何则在杭州为官,他乡遇故知,柳永自然想去拜访,但没料到孙何门禁甚严,柳永连大门都进不了。

    柳永是个自负的人,吃了闭门羹他怎么可能甘心。打听到孙何常邀歌妓到府上歌舞助兴,于是他就去见了杭州名妓楚楚。

    柳永那时候虽然还不怎么出名,但会面之后,几首好词就打动了楚楚,生出仰慕之心,要柳永写一首新曲词给她,柳永便做了那首《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写完之后,纵歌而唱,婉转悠扬。这么一首好词好曲自然迷得楚楚七晕八素。柳永便就势说出自己欲见孙何,却没有门路,多次被拒之门外的事情,拜托楚楚如有机会到孙府伴宴,就唱这首词,楚楚欣然应下。

    中秋之夜,明月高悬。孙何在中秋月举行宴会邀请楚楚唱歌,楚楚也就唱了这首《望海潮》,并告诉孙何词的来历。

    孙何一听老朋友到访却被门房阻挡,自然心生愧疚,立即派人去请柳永,自己亲迎至府门。朋友见面,自然分外亲热。

    故事到这里,柳七公子得偿所愿见到老朋友,本来可以算是圆满结束。但不曾想因为这首词却引发了一百多年后的一场战争。

    这首词自从出笼后,很快风靡了真个大宋,不但民间,甚至到皇宫乐坊都争相演唱,久而久之,便传到了金国,惊动了金主完颜亮。

    完颜亮,亦称海陵王。女真族,字元功,本名迪古乃。金太祖阿骨打庶长孙,辽王宗第二子。自幼聪明好学,曾拜汉儒张用直为师。天眷三年(1140),被熙宗授为奉口上将军,赴梁王宗弼军前效命。他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再加足智多谋,被授于行军万户,不久又升为骠骑上将军,皇统四军(1144)又封为龙虎卫上将军,受命守中京。皇统七年(1147)任尚书左丞相,皇统九年(1149)发动宫廷政变,杀熙宗,自立为帝。改元天德。二年(1150),废行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只置尚书省。贞元元年(1153)迁都长城以南的燕京,更名中都(今北京)。

为巩固皇权,镇压大批贵族反对派,大批任用汉人、契丹人、渤海人执掌朝政。定五京制,改定中央官制,废元帅府,改设枢密院,由朝廷任命枢密使、副使主管军事。正隆元年(1156)颁“正隆官制”。至此,中央官制的改革全部完成。在位期间继续鼓励女真人南下耕种农田,大量印钞(纸币名为“交钞”)铸钱。其“颇知书,好为诗词,语出辄崛强,慦慦有不为人下之意。”

    完颜亮不但雄才大略,而且他还喜欢诗词,听完乐工唱罢此词后,惊讶得合不拢嘴了——为旷世词人柳永而惊,为词的华美而讶,更为无限繁华的钱塘而诧!其中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更是引得他无限向往。若是普通人还罢了,有雄心霸图的人一旦对什么人和事有了向往,麻烦可就大了。于是,他按捺不住了,再也不满足于他“天似穹庐”的塞外风光了,再也不满足他眼前的骏马与牛羊了!于是,他选派画工中的高手,混入临安,绘了一幅临安山水图带回金国。

    完颜亮遂命人装裱成屏风,他还嫌不够,于是在画上添加了他全副武装、立马西湖边上的肖像,这还仍嫌不够,便在自己的肖像旁题诗一首:万里车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边,立马吴山第一峰。

    “车同轨,书同文”,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一统呀!雄心实在是大,野心实在不小。这首诗,实际就是完颜亮向宋朝发出的宣战书呀,且是不灭宋室誓不罢休的决心书!于是,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海陵王完颜亮统率金军主力越过淮河,进迫长江。直杀的宋朝节节败退,险些亡国。完颜亮的铁蹄铮铮,不料天不灭曹,被一介书生虞允文在长江边上的采石矶,以1.8万兵力与15万金军决战,结果大败金军,赢得了着名的“采石大捷”。完颜亮也在乱中被杀。

    南宋文人追根溯源,认为是柳永的《望海潮》逗得完颜亮春心荡漾,才有了这场战争,才丢了性命。为此,宋人谢驿还专门赋诗一首:

    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完颜亮如果地下有知,不知道会不会为他野心而懊恼。然而,历史不可能改写,即使后悔,他的痴愚和野心早已记入史册而不可更改了。


    56、雨霖铃

    也作《雨淋铃》。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云:“《雨霖铃》者,因唐明皇驾回至骆谷闻雨淋銮铃,因令张野狐撰为曲名。”

    宋王灼《碧鸡漫志》云:“《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日,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时梨园弟子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始见于柳永《乐章集》。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甲子日(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唐玄宗带杨贵妃、高力士等少数贵族、亲信,仓皇逃往四川。
    西行至马嵬驿,护卫玄宗的禁军将士饥饿疲惫不堪,怨声载道。龙武大将军陈玄礼通过宦官李辅国与太子密谋,先诛杨国忠,然后宣布杨国忠是引起祸乱的罪魁祸首。在穷途末路之际,玄宗离不开军队的保护,不仅没有追究军士擅杀宰相之罪,反而亲自慰劳军士。

    但军士仍然不满,陈玄礼说:“杨国忠被杀,杨贵妃也应正法。”

    玄宗替杨贵妃辩护道:“杨贵妃深居宫中,怎知杨国忠谋反!”

    高力士知道不杀杨贵妃,不能平息兵士的怨气,说:“贵妃虽然无罪,但杨国忠被杀,杨贵妃还在陛下身边,军士岂能安心!”

    玄宗自然清楚,军队是否稳定与自己的安危直接相关,为了保自己的命,于是不得不忍痛割爱,命高力士缢杀杨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

    杨贵妃死后,玄宗继续入蜀。在那条由中原入蜀弯曲的栈道上,凄婉的风声、连绵的雨声、叮当作响的鸾铃声夹杂着,此起彼伏的回响着,仿佛一曲怅然的凄凉音乐,催人泪下。

    玄宗轻轻和着,悼念着早已随水而去的贵妃,肝肠寸断。便召来乐师张野狐,让他演奏自己方才随感而作的一曲《雨霖铃》。张野狐是教坊中最有名的乐师,擅长吹筚篥,那是一种从西域传来的用竹做管,用芦苇做嘴的吹管乐器。当下,便操起筚篥,就着风雨声,抚孔而奏,于是一曲缠绵悱恻,低沉悲咽的曲子《雨霖铃》》就此流传于世。

    写到这里,忽然不自觉的哼起了周董的《菊花台》,觉得它是如此的应景,哼着曲调,黯然神伤。

    “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
    “谁的江山,马蹄声狂乱,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
    “…菊花残,满地伤,你也笑容已泛黄…”
    “…北风乱,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

    唐时的《雨霖铃》只有曲没有词,如此凄婉的曲调再配上同样哀伤的词,怕没人愿意听,喜欢唱吧。

    不记得哪部电视里有那么一句台词:“陛下,臣妾当真非死不可吗?”

    当真非死不可吗?隔着时光,千年后的我们无法回答,千年前的唐明皇怕也回答不了。我想他是真的很爱她,只是他更爱自己而已,两相权衡,死道友不死贫道便是最终也是最好的选择。

    历史的车轮咿轧作响,翻滚着前进,碾碎了金戈铁马雪月风花,美人成了宣纸上的画像,英雄化作荒冢里的黄沙,只有乐曲还在檀口传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传到了热衷于醉卧美人膝的宋代才子柳永耳里。

    这位奉旨填词的浪人,在混完了汴京的青楼,赏尽了汴京的楚馆,歌遍了汴京里的美人后,想起了自古佳丽地的江南,想要去游玩一番。

    大众情人即将远行,红颜知己自然要为他饯别。骤雨初歇,长亭聚首(我在想,以柳永的魅力,有没有“十里红颜”呢?)。柳永心思翻滚,当场挥墨: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被誉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的《雨霖铃》,终究使得这个词牌永恒的刻下了柳永的烙印。


    57、浣溪沙

    《全宋词》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牌,共七百七十五次。唐五代和两宋的《浣溪沙》词作合起来,总计为九百四十六首,高居唐宋词调作品数量之首位。这么一个词牌之冠冕,我居然这么晚才开扒,自拍一下~~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沙溪》。

    若耶溪是绍兴稽北丘陵流入山会平原的最大溪河,发源于峨嵋山茅秧岭。若耶溪神秘而古老,禹得天书、欧冶铸剑、西子采莲、秦皇望海等历史上的神话传说就出自若耶溪,而使若耶溪闻名天下,是因为传说西施曾经在若耶溪浣纱。

    西施,姓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约于公元前506年)出生在诸暨苎萝山麓若耶溪边的苎萝村。父亲砍柴卖柴,母亲浣纱织布。古时候苎萝村施姓有东西两村,夷光家住西村,所以被称为西施。西施是越国人,但当时的越国已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图谋复国。约在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索美女西施、郑旦,教以礼仪,习以歌舞,献给吴王夫差为妃。夫差还特建馆娃宫来藏娇(据说故址就是今苏州灵岩山上的灵岩寺)。

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施尽百般妩媚,把夫差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公元前473年,越国终于灭掉吴国,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施的牺牲和奉献是分不开的。因此,明代的西施祠,有副用鸟虫篆书写的对联:“越锦何须衣义士,黄金祗合铸娇姿 ”对西施给予高度评价。吴亡后,西施不知所终,一说是因为她太漂亮,勾践怕她会害人而将她杀了;一说随越国大臣范蠡驾小船去太湖隐居了。

    除了西施浣纱的若耶溪,我国还有一条浣纱溪,在浙江青田长寿峰。

    《青田县志》载,浙江青田长寿峰有条河,因为当地的浣纱女多在那里浣纱,所以大家都管这河叫浣纱溪。一天,谢灵运到了浣纱溪,见二女浣纱,嘲曰:“我是谢康乐,一箭射双鹤,试问浣纱女,箭从何处落?”二女答曰:“我是溪中鲫,暂出溪头食,食罢又还潭,云踪何处觅。”遂不见。

    唐开元天宝前后,唐人不满足于整齐的诗体格式,尝试将近体诗演化成为句读参差、声韵复杂的曲子词,他们打破近体诗原有的整齐格式,最初还只是就原有句式酌加增减,这样可以使得节拍相差不大。到了后期打破的力度加大,逐渐形成现在看到的词调。

从《浣溪沙》便可看到由诗转变为词的痕迹,《浣溪沙》不像其它词调那样有各种各样的长短句,它句式整齐,节奏明快,易于上口,三句一片,朗朗疏落。这是由诗转变成词的起初阶段。

    据《敦煌曲初探》考,《浣溪沙》此曲有十五首,均为杂言。而《花间集》之同曲名者五十八首,仅一首杂言。敦煌曲其时代要较《花间集》早数十年,故《浣溪沙》之杂言体要较齐言体为早。今传唐人所作此调之齐言体,最早的是唐韩偓的《浣溪沙》:

   拢鬓新收玉步摇,背灯初解绣裙腰,枕寒衾冷异香焦。
    深院下关春寂寂,落花和雨夜迢迢,恨情残醉却无聊。

    韩偓是晚唐诗人,他的《香奁集》,基本上可歌可唱。作品的内容多以女性生活为题材,绮艳、轻靡,且“男子作闺音”,具有典型的词体特色。不仅体现了晚唐的审美风尚而且成为后代词人借鉴的重要对象。

    《浣溪沙》成了词调后,许多文人骚客争相而作,因此产生不少别名。

    苏轼改《浣溪沙》为《浣溪纱》,“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海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南唐张泌《浣溪沙》,因上阙有“露浓香泛小庭花”句,故后人易《浣溪沙》为《小庭花》

宋韩淲《浣溪沙》因上阙首句有“芍药荼蘼满院春” 句,故后人易《浣溪沙》为《满院春》

宋胡铨《浣溪沙》,因下阙结句有“东风寒似夜来些”句,故后人易《浣溪沙》为《东风寒》

韩淲《浣溪沙》因首句有“一曲西风醉木犀” 句,故易名《醉木犀》

韩淲《浣溪沙》因上阙首句有“霜后黄花尚自开”句,故后人易《浣溪沙》为《霜菊黄》

韩淲《浣溪沙》因上阙结句有“广寒曾折最高枝”,故后人易《浣溪沙》为《广寒枝》

宋王以宁作寿词贺汪周佐夫妇,因为汪周佐夫妇五月六日同一天生日,所以将《浣溪沙》改取调名《庆双椿》而作词贺寿。调名来由取自《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宋韩淲《浣溪沙》因上阙有“春衫初试薄香罗”句,故后人易《浣溪沙》为《试香罗》

金丘处机出于弘扬道教的目的,改《浣溪沙》为《玩丹砂》,并作了三首《玩丹砂》

金王吉昌改《浣溪沙》为《玩溪沙》,并作了四首《玩溪沙》

宋贺铸《浣溪沙》因下阙结句有“可人风调最多宜”句,故后人易《浣溪沙》为《最多宜》

宋贺铸《浣溪沙》因下阙结句有“物情唯有醉中真”句,故易名《醉中真》

另有摊破浣溪沙、减字浣溪沙、添字浣溪沙、浣溪沙慢乃是字数上的增减。

    这个词牌苏轼作得较多,但最有名的当属晏殊的《浣溪沙》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关于这阙词里还有一个故事。据说晏殊三十七岁时一次途经扬州大明寺,对江都县尉王琪在大明寺的题诗十分欣赏,特地请他吃饭。筵席后,两人在花园中闲步。时值春晚,晏殊望着夕阳下的遍地黄花,有感而发:“王兄,我作了‘无可奈何花落去’,几年来,未能对出下句!”王琪抬头,手指天空的飞燕,大声道:“何不用‘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听了,豁然开朗,拍手叫绝。自此,晏殊常常在众人前戏称王琪是自己老师。

    楼主最喜欢的是纳兰的: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此调有平韵、仄韵两体。平韵见于唐韩偓词,仄韵始自五代南唐李煜。


    58、醉花阴

    调见宋毛毛滂《东堂词》,因其词有“人在翠阴中,……劝君对客杯须覆”,故取其意作词调名。全词如下:

    檀板一声莺起速,山影穿疏木。
    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
    劝君对客杯须覆,灯照瀛洲绿。
    西去玉堂深,魄冷魂清,独引金莲烛。

    毛滂,字泽民,衢州江山(今属浙江)人,约生于嘉佑六年(1061),卒于宣和末年。父维瞻、伯维藩、叔维甫皆为进士。毛滂自幼酷受诗文词赋,宋元丰三年(1080)随父赴筠州(今江西高安),结识苏辙。七年出任郢州(今湖北钟祥)县尉。元佑时任杭州法曹,元符元年(1098)任武康知县,崇宁元年(1102)由曾布推荐进京为删定官。曾布罢相后,毛滂连坐受审下狱,后流落东京。大观初年(约1108)填词呈宰相蔡京被起用,任登闻鼓院。政和年间任词部员外郎、秀州(今嘉兴市)知州。

    作为文人,毛滂是地位算是不错的,《四库全书总目》评其诗,“有风发泉涌之致,颇为豪放不羁”;其文,“大气盘礴,汪洋恣肆,得二苏之一鳞半甲”;其词,“潇洒明润”“情韵特胜”。他的诗词文章为苏轼所推重,苏轼认为毛滂的诗文“文词雅健,有超世之韵”,“堪充文章典丽,可备着述利”(《东堂集》卷六附苏轼荐状语)。

    毛滂精通音律,讲求词的声韵和谐,格律严整,入乐合声,能够咏唱。他的自度曲,除了《醉花阴》、《惜分飞》外,还有《粉蝶儿》,被录于后世《词谱》,成为样板。民国薛砺若将北宋词分为柳永、苏轼、秦观、贺铸、毛滂五大家,称毛滂为“潇洒派之宗祖”,言其人“俯仰自乐、不沾世态”,其词风“潇洒明润”。

    但是这么一位有风致、有成就、有影响的作家,对他的词,有些文学史及词学专着竟只字未提,有些词选本亦一首不录。究其原因,那是因为毛滂其人在历史上颇受争议。

    毛滂早年受知于苏轼,苏轼在黄州时,毛滂不远千里专程到黄州去谒见东坡。后来东坡入京为官,毛滂曾写书求苏轼举荐,苏轼亦曾回过他《答毛滂书》,推荐他应制举考试。苏轼为他延誉,使他名声大噪,但是后来苏轼倒台,他又立马投靠了苏轼的对立面曾布门下。

曾布是曾巩的弟弟,是被列入《宋史·奸臣传》的人,毛滂自称是曾布的弟子,自然也不会有好名声。再后来曾布被蔡京排挤而败落以死,他又打着连襟名义给佞臣蔡京祝寿献媚(蔡京的弟弟蔡卞是王安石的女婿,而毛滂也是“临川王氏婿”,虽然和王安石八杆子打不着一块。)。

如果说曾布的坏名声还有些人不是很了解,但“六贼之首”的蔡京大家肯定不陌生。在尊师重道的社会,毛滂这样的墙头草自然被人不齿了。

    王明清《挥麈后录》中的记载对他很是挖苦:蔡卞出守润州的时候,毛滂跟他拉上连襟的关系,“倾心事之惟谨”,极尽奉承之能事。有一回蔡卞家宴,观赏池中的鸳鸯,蔡卞即席赋诗,末句云:“莫学饥鹰饱便飞。”这句诗已经很有嘲讽的味道,“你是有历史问题的人,我可以用你,但别像那饿了的老鹰,吃饱了就飞走啊。”

毛滂自然听得明白,他不但与蔡卞陪着笑脸,还厚颜无耻地和了一首诗说道:“贪恋恩波未肯飞。”信誓旦旦的表示忠诚。蔡卞的夫人顿时讥笑道:“岂非适从曾相公池上飞过者耶!”说什么‘未肯飞’,难道不是刚刚从曾布相公的池子里飞过来的?毛滂羞愧得无地自容。 这就是做人不厚道的下场,里外不是人。

    就在毛滂千方百计利用机会认识了当时为宰相的蔡京后,阿谀奉承,丑态毕露,蔡京便赏了他个“登闻鼓院”的小官给他做,后来又提拔他做了词部员外郎和秀州知州。

    许是毛滂到底是个读书人,虽然贪慕虚荣,到底还是有点良心,想起远贬穷荒的苏轼,寄于书信以示问候。这样一来又把蔡京给得罪了,借着“以时政为题的策士”的由头,把他给贬到了太仓,此后不再被用。

    毛滂就是一政治投机客,还是没脑子没骨气的那种。在以人品论定词品的道德评判中,因而使他的词受到学者的冷落,一直鲜为大众熟悉。但是抛开政治因素,毛滂的词确实可称得上北宋一大家,尤其是他的自度曲《醉花阴》和《惜分飞》。他的《惜分飞》影响力更是广为称道,至今无人超越。(下一个再扒)

    《醉花阴》这个词牌最被传诵的当属李清照的: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据《琅环记》载,赵明诚接到这首词后,很是赞赏,同时又激起了好胜之心。于是他废寝忘食三天三夜,写了五十首词,和李清照的《醉花阴》词混杂在一起,给他的好友陆德夫看。陆德夫看后说:“只此三句最工。”赵明诚问是那三句,陆德夫说:“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余不及也。 ”


    59、惜分飞

    《乐府诗集》载有萧衍(公元464~549年,南朝梁武帝)所作的一首《东飞伯劳歌》:

    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里闾。
    南窗北牖挂明光,罗帷绮箔脂粉香。
    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
    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

    成语劳燕分飞便是典出于此,后人将其作为离别之词。再后来庚信(513—581)有“秦川直望,陇水分飞”之句,以后就简称“分飞”。到了唐朝,引用就更多了,如孟浩然送从弟归会稽诗:“向来共欢娱,日夕成楚越;落羽更分飞,谁能不惊骨。”

    于是临歧惜别,黯然魂销,便以《惜分飞》入词,成为词调名。

    元佑中,苏轼知守钱塘时,毛滂为司法参军,与歌妓琼芳相爱。三年秩满辞官,于富阳途中的僧舍作《惜分飞》词,赠予琼芳:

    惜分飞·富阳僧舍代作别语
    泪湿阑干花着露,愁到眉峰碧聚。
    此恨平分取,更无言语空相觑。
    断雨残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
    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

    一日,苏轼摆宴请客,席间杯觥交错,自然少不了歌妓演唱助兴。其中便有歌妓唱了此词,苏轼听后大为赞赏。当得知乃幕僚毛滂所作时,即说:“郡寮有词人不及知,某之罪也。”于是派人追回,与其留连数日。毛滂因此而得名。

    这段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却并非是事实。苏轼知杭州时,是元佑四年(1089)至元佑六年,而毛滂于元佑三年已出任饶州司法参军,直至元佑七年还在饶州任上,此时不可能为东坡的杭州僚佐。

    这段故事载于《花庵词选》卷六,此词长期被当作他与歌妓之间的风流韵事传诵。不过词话多有讹传,据学界考证,这首词可能是毛滂辞别妻子赵英时所作。

    毛滂的发妻赵英,是北宋名臣赵拚之孙女,自幼失怙,知书达礼。元丰二年(1079),由赵拚作主嫁与毛滂。赵英是一位贤惠、慈孝、勤俭的大家闺秀。她“薄铅黛,衣简文绣”,然而却盛待宾客,慈惠下人。青年时期的毛滂“性懒慢,不喜为吏,家人辈窃共笑且骂,以为痴拙人”,赵英却劝慰他说:“人生衣食裁足,正可休。君先大家,殆藏万卷,其间圣贤俱在;君虽闭门以老,终不落寞。”可见小两口情投意合,夫妻生活甚为相得。《东堂词》中,载有不少在旅途中眷恋妻子的作品:

    殢人娇·约归期偶参差戏作寄内
    短棹犹停,寸心先往,说归期、唤做的当。
    夕阳下地,重城无样,风露冷、高楼误伊等望。
    今夜孤村,月明怎向,依还是、梦回绣幌。
    远山想象,秋波荡漾,明夜里、与伊画着眉上。

    与妻共度七夕佳节的:

    诉衷情·七夕
    短疏萦绿象床低,玉鸭度香迟。
    微云淡着河汉,凉过碧梧枝。
    秋韵起,月阴移,下帘时。人
    间天上,一样风光,我与君知。

    婚后第二年,毛滂的父亲到筠州(今江西高安)当知州,毛滂随行。期间认识了因乌台诗案贬官在外的苏轼。1081年,毛滂进士落第,后依靠荫补,取得仕宦资格。1084年受命任郢州(今湖北钟祥)县尉。1087年,毛滂赴杭州任司法参军。三年后秩满改任, 时间在元佑四年夏秋间,恰值他妻子赵英染病不起之时。妻子病重无法同行,迫于宦游,只能恸然辞别妻子。行至富阳僧舍, 情结难展, 于是写下了这首情真意挚的千古绝唱来作别语。

    此词一出,传唱四方。苏轼闻后击节赏叹,逢人说项, 毛滂词名由此迅即传扬词林。

    由此看来,毛滂虽然人品不行,却还是有可取之处。比起琼芳,我也更愿意相信这是为他妻子所作,在声色犬马的封建社会(现在也一样),对妻子一往情深的男人,实在难能可贵!对比杜牧、对比柳永,我还是更喜欢毛滂这个小人多点,呵呵~~

    贺铸词名《惜双双》,刘弇(yǎn)词名《惜双双令》,曹冠词名《惜芳菲》


    60、破阵子

    又名《十拍子》、《破阵乐》。唐教坊曲名,出自《秦王破阵乐》,后用作词调名。陈旸《乐书》:“唐《破阵乐》属龟兹部,秦王(李世民)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旆。外藩镇春衣犒军设乐,亦舞此曲,兼马军引入场,尤壮观也。”

《秦王破阵乐》为唐开国时所创大型武舞曲,震惊一世。唐玄奘往印度取经时,一国王曾询及之,见所着《大唐西域记》。唐《破阵乐》乃七言绝句,此盖因旧曲名另度新声,乃是截取舞曲中一段。

    《秦王破阵乐》即《秦王破阵舞》,又名《七德舞》是唐代着名的歌舞大曲,最初乃唐初的军歌,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败了叛军刘武周,巩固了刚建立的唐政权。于是,他的将士们遂以旧曲填入新词,为李世民唱赞歌:“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着,今日告功成。”“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

    刘武周,生年不详,卒于唐武德五年(622年)。祖籍河间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景县),迁居马邑(今山西朔州)。

    刘武周出生于豪富之家。年轻时骁勇善射 ,喜结交豪侠,后投奔隋太仆杨义臣。大业八年至十年(612至614年),隋炀帝杨广三次进攻高丽,刘武周应募东征,因军功被提拔为建节校尉。东征师还,刘武周返归马邑,担任鹰扬府校尉。

    大业十三年二月,刘武周杀马邑太守王仁恭,起兵依据突厥,被突厥封为“定杨可汗”。刘武周自称皇帝,改元天兴。武德二年(619 年)三月,在突厥的支持下,刘武周南侵并州(治晋阳),四月接受大将宋金刚的建议,“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宋金刚率兵两万,“又引突厥之众,兵锋甚盛”。相继攻陷唐并州、介州、浍州、晋州等地,关中大震,“人情崩骇,莫有固志。”甚至唐高祖都惊慌失措,颁发了“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宜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而已”的手敕。

    在此关键时刻,李世民拍案而起,认为:“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富实,京邑所资。若举而弃之,臣窃愤恨。”并主动请缨:“如此盗贼,何足惧之,儿只须精兵三万,年当灭之。”

    这一席话,把当朝文武镇得目惊口呆。他们觉得简直是天方夜谭一般,拿现在话就是:“开什么玩笑!”

    但李渊同意了李世民的意见,尽发关中之军,令李世民统率前往讨伐刘武周。

    十一月,正值隆冬季节,李世民率军自龙门渡河,在柏壁(绛州西南)扎营,与宋金刚对垒相持。讨刘之战遂拉开了序幕。

    李世民屯军柏壁后,厉兵秣马,坚壁不战,察敌待机。仅令偏师乘间抄掠敌军。经过长达五个月的对垒相持,敌军气势日衰,供应困难,运输线又被唐军切断。武德三年二月,宋金刚被迫后撤,李世民率军尾追,一昼夜行军二百余里,战斗为数十回合。进至高壁岭时,由于长途奔袭,连续作战,士卒饥疲交加。总管刘弘基执马而谏说:“糇粮已竭,士卒疲顿,愿且停营,待兵粮咸集而后决战。”但是李世民却说:“功者,难成易败;机者,难得易失。金刚走到汾州,众心己沮。我反其未定,当定其势逐之,此破竹之义也。如更迟留,贼必生计,此失机之道。”于是李世民“策马而去,诸军乃进”,最后“直驱金刚,贼众大溃。”

    刘武周在晋阳得知宋金刚大败的消息后,恐惧之极,连夜便从晋阳逃出,远走突厥。宋金刚也刚逃回晋阳,见刘武周已经逃跑,便接管了大权,重新整顿军队,准备抗击唐军,固守晋阳。但是没有人再愿意听从他的号令。宋金刚无奈,只好率一百多名亲信也逃向了突厥。李世民率军抵达晋阳城下,刘武周所任命的仆射杨伏念便献城投降了。他带领投降的官员,将所有的府库先封好,交由李世民接管。

    至于刘武周和宋金刚,此时没有了用处,突厥可汗便将两人软禁了起来。过了没多久,他们两人想逃回马邑,被突厥兵追上腰斩而亡。

    战争结束,百姓自然欢欣鼓舞。更何况李唐本就是山西发家,更是民心所向。于是,歌声、鼓声、音乐声,和奔放的歌舞互动,顷刻,就成了一片人潮涌动的海洋。在这场欢庆中,更有人讨好秦王,刻意在歌舞中编出颂扬赞美奉与他,旌旗猎猎,歌声阵阵,舞阵中竞相起伏:“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着,今日告功成。”……“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

    唐刘餗《隋唐嘉话》《旧唐书·音乐志》《太平广记》卷二百零三等记载,620年,秦王李世民破叛将刘武周,解唐之危,河东(山西永济)士庶歌舞於道﹐军人利用军中旧曲填唱新词,欢庆胜利,遂有“秦王破阵”之曲流传于世。

    七年之后,贞观元年(627年)的正月初三,这一幕又在长安的皇宫中重映了一遍。这一年,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亲制《破阵舞图》,派当时精通音乐的大臣起居郎吕才协音律,魏征、虞世南、褚亮、李百药作歌词,对舞蹈进行加工:左圆、右方,先偏、后伍、鱼丽、鹅贯、箕张、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互,往来刺击,以像战阵之形。舞凡三变,每变为四阵,计十二阵,与歌节相应。令吕才依图教乐工120(一说128)人﹐披甲持戟﹐执纛(dào)演习﹐定名为“七德之舞”。凡宴三品以上的官员及“蛮夷酋长”,于玄武门外奏之。擂大鼓,声震百里,气壮山河。后用马军2000人,引队入场,尤为壮观。

    唐大曲一般分为三大部分,每部分包括若干段。“散序”是第一部分,采用节奏自由的散板,“序”就是次序,这部分序列是散板,故称“散序”。“散序”是器乐表演,有独奏、轮奏或合奏;接下来的第二部分叫“中序”(中间部分);因为节奏固定,已能上“拍”,故又叫“拍序”;又因为它以歌唱为主(有时有舞),故又称为“歌头”。“中序”多数是慢板。最后部分称“破”,以舞蹈为主(有时有歌唱),又称“舞遍”,节奏逐渐加快,以至极快。《破阵子》便是《破阵乐》大曲中“破”中截取的曲调。

    《秦王破阵乐》当时的名气相当大,可谓名扬四海。据传唐玄奘到印度取经时,拘摩罗王问道:“现在印度各国中有很多人吟唱摩诃至那国的《秦王破阵乐》,是不是您的国家呢?”玄奘回答:“不错,你所说的就是我的母国。那首《秦王破阵乐》,是歌颂我国皇帝之盛德的。”拘摩罗王说;“想不到你是那个伟大国家的人。我早就听说摩诃至那国文明昌盛、繁荣富强,已久有东望之心,只因山川险阻,无法遣使问讯而已。”

    【《大唐西域记》:拘摩罗王曰:“善哉!慕法好学,顾身若浮,逾越重险,远游异域。斯则王化所由,国风尚学。今印度诸国多有歌颂摩诃至那国《秦王破阵乐》者,闻之久矣,岂大德之乡国耶?”曰:“然。此歌者,美我君之德也。”拘摩罗王曰:“不意大德是此国人,常慕风化,东望已久,山川道阻,无由自致。”】

后来李治把《秦王破阵乐》改为《神功破阵乐》,把原来120人的舞队减为64人的八佾之舞,而乐队伴奏得到了增加,乐器添制了箫、笛等。原来乐曲共演奏52遍,后改为只演奏两遍,舞队排列由原来表现战斗阵势场面改成了祭祀仪式形式。从此《秦王破阵乐》成为整个唐王朝所保留的传统祭祀节目。

    在武则天执政时期,一位名叫粟田道磨的遣唐执节使将《秦王破阵乐》带到了日本。从此《秦王破阵乐》便在日本生根开花结果,至今在日本已有9种传谱,即:五弦琵琶谱《五弦谱·秦王破阵乐》,筝谱《仁智要录·秦王破阵乐》,琵琶谱《三五要录·秦王破阵乐》、《三五要录·皇帝破阵乐》、《三五要录·散手破阵乐》,笙谱《凤笙谱吕卷·秦王破阵乐》,育筚篥谱《中原芦声抄·秦皇(王)》,笛谱《龙笛要录·秦王破阵乐》,琵琶谱《三五中录·秦王破阵乐》等。

    到了唐玄宗时期,李隆基把《秦王破阵乐》又改成了《小破阵乐》,先收入到九部乐、十部乐中,后又把九部乐、十部乐改为立部伎和坐部伎,而《小破阵乐》又比李治改编后的规模小许多。《旧唐书·音乐志》云:“破阵乐,玄宗所造也,生于立部伎,破阵乐,舞四人,金甲胄。”后来李隆基又把《破阵乐》改编扩大为比原来李世民时的120人还多几倍的庞大乐舞。不过这数百人演出的《秦王破阵乐》全都是宫女着装演出。

    白居易曾在元和年间(公元805 ~ 820 年)看到过《秦王破阵乐》的演出盛况。他在《新乐府七德舞》一诗中真实地记载了《秦王破阵乐》在当时演出的情况,为后人研究《秦王破阵乐》提供了依据。

    在唐代末期,《秦王破阵乐》已不再是祭礼仪式上用的乐舞,也不在大型的庆典节日中使用,而成为一种迎宾乐舞。到了五代十国时,此曲随着唐帝国的灭亡而消失。

    不过《破阵子》的流传却见证了《秦王破阵乐》的辉煌和永恒。通过历代文人的填词、传唱,让今天的我们在吟诵中触摸到中华民族的盛世华章!

    此调始于晏殊“海上蟠桃易熟”一曲,宋人都依照晏殊词填写。

    海上蟠桃易熟,人间好月长圆。
    惟有擘钗分钿侣,离别常多会面难。此情须问天。
    蜡烛到明垂泪,熏炉尽日生烟。
    一点凄凉愁绝意,谩道秦筝有剩弦。何曾为细传。

    但最为传诵的要数辛弃疾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61、眉妩

    《汉书·张敞传》:“(敞)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妩。”词调名盖本此。

    张敞(公元前?-公元前48年),字子高,西汉大臣,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祖父张孺为上谷太守,徙居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一带)。父张福事汉武帝,官至光禄大夫。张敞事宣帝时,徙居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

    汉宣帝年间,张敞任京兆尹(相当与北京市市长)。张敞为官没有官架子,经常在散朝后步行回家。他和他的妻子感情很好,因为他的妻子幼时受伤,眉角有了缺点,所以他每天要替他的妻子画眉后,才去上班,于是遭长安城中的人讥为“张京兆眉妩”。后来有同僚上奏皇帝,指张敞此举有辱士大夫身份。一次,汉宣帝当着众大臣询问这位京兆尹,问他为妻画眉是否属实。

结果张敞非常从容地说:“臣闻闺房之内,夫妻之私,有甚于画眉者。”意思是夫妇之间,在闺房之中,还有比画眉更过头的玩乐事情,你只要问我国家大事做好没有,我替妻子画不画眉,你管它干什么? 皇帝一听觉得有理,而且张敞是一个才干出众的人,治理长安,政绩昭着,汉宣帝爱其才,所以未予深。还将他和妻子树成立夫妻恩爱的典范。发展到后来,人们也用“张敞画眉”比喻夫妻恩爱。但是这种不拘小节,也使他不得升迁。

    张京兆画眉实际上是画的是情,正因为如此,才为后人追慕。这么一个温柔而浪漫的故事,千百年来不知道引来多少人艳羡。

    在中国越是美好的故事越容易被人染上传奇的色彩,所以后人为“张敞画眉”这个故事添了篇前传。

    张敞小时候很顽皮。某一天,他看见大街上有一位老人,拿着本本子翻来翻去,身旁围了很多人。张敞很好奇,不知道这位老人在做什么。
    日落的时候,人群散去,张敞走到老人身边,问道:“老爷爷,你是干什么的?你手上的那本本子是什么?”

    老人笑呵呵地回答:“小娃娃,我叫月下老人,专管人间男女的婚配之事。我这本本子叫《鸳鸯谱》,上面记载了世上所有男女的姓名。谁跟谁最终会成为夫妻,我这本书上全有。”

    张敞自是不信,道:“骗人,世上哪有这样的事!”

    老人笑呵呵地说:“爷爷没骗人,姻缘本天定,有情人终成眷属。”

    张敞听了,好奇心顿起,问老人道:“那么,是不是我将来的妻子也已经定下了呢?是谁呢?你的书上有吗?”

    老人笑呵呵地回答:“当然有,让我查查娃娃将来的妻子是谁。”

    老人翻了翻书,然后指着不远处一户人家对张敞说:“娃娃你看,那间屋子门口的摇篮里睡着的女娃就是你将来的妻子。”

    “切,骗人!”张敞越发不信。

    老人但笑不语,转身离开。老人离开后,张敞的好奇心起。于是蹑手蹑脚地走到那所屋子前,向摇篮里望去。却看到那个小女孩,脸上脏兮兮的,简直丑到极点了。

    张敞气不打一处来。心想,如果将来真娶了这个丑女孩做老婆,那这辈子就惨啦。

    张敞越想越气,一怒之下捡了块小石头,朝摇篮里的那个小女孩的脸上扔去。小女孩的脸上顿时流出许多血来,哇哇哇地大声哭了起来。做了错事的张敞立马落荒而逃,心里却感到很痛快。

    十八年后,张敞做了官,由媒婆介绍了一门亲事。女方是一个大财主的千金,本地首屈一指的大美人。

    新婚之夜,其乐融融。张敞见自己的老婆生得果然是花容月貌,心中大喜。一夜欢娱。

    第二天,张敞见卸了妆后的新婚妻子坐在镜前,仔细地描着眉毛。细看之下,竟发现老婆的一侧眉角有一道淡淡的疤痕,眉毛短了一截。张敞奇怪道:“夫人,你眉毛怎会这样?”

    他夫人恨恨地道:“相公,提起这事我就生气。我小的时候,有一回躺在摇篮里睡觉,爹妈在屋里有事,把我一个人留在了屋外。不知哪个缺德鬼,跟我家里有什么仇,竟用一块石头砸在我的眉角上。当时就出了好多血,后来结了疤,眉毛也从此短了一截。”

    张敞听了,才突然想起童年时巧遇月下老人的事情,这会儿才真正相信了月下老人所说的“姻缘本天地”的话。

    张敞自然不敢告诉妻子这段故事,只是对她说:“夫人,莫要生气了。从今后,我每天早晨都帮你画眉,让你的美丽天天无缺。”

    自此以后,张敞便每天帮自己的妻子画眉;夫妇俩终生恩爱,幸福美满。

    有诗道:自古夫妻生死随,姻缘一定便难违。张生屋下遗风韵,从此巧妆勤画眉。

    这段故事其实是借了唐·李复言的志怪小说《续幽怪录》之《定婚店》的壳,可是我却更愿让他发生在这里。因为自己无知而犯下的错误,让自己的爱人蒙难,但是却愿意执笔画眉抚平爱人的伤痕,这样的故事情节是不是很迷人呢?

    历来描写画眉的诗句多不胜数,我最喜欢的一首诗: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新婚女子,梳洗妆罢,低头轻问夫君: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样的场面,该是怎样的旖旎风情呢?

    宋姜夔创此词调,曾填一首《戏张仲远》,词咏艳情。《词律》以王沂孙《碧山词》为准。又名《百宜娇》,另有词牌名《百宜娇》,二者无涉。

    眉妩·新月
    <宋末元初·王沂孙>
    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
    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
    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
    最堪爱、 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
    千古盈亏休问。
    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
    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
    故山夜永。
    试待他、窥户端正。
    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

    王沂孙(生卒年不详)字圣与,又字咏道,有碧山、中仙、玉笥山人诸号,会稽(今浙 江绍兴)人。

    江山易主,在词人王沂孙那里故国之意仍是一丝扭不断的情结。连新月也被词人赋予了这层含义。在不容置疑的永恒规律面前,词人希冀把握住一种必然。面对宗祖沉沦,今昔巨变之痛,词人借咏新月寄寓了对亡国的哀思。


    62、忆王孙

    《楚辞》里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刘安《招隐士》里有“王孙兮归来,山中不可以久留”。后来诗人多用“王孙”、“芳草”作为感景怀人之词。

    杜甫诗“短畦带碧草,怅望思王孙”已隐有“忆念王孙”之意了。之后如王维《送别》:“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刘长卿《经漂母墓》:“王孙旧此游”、贺铸《子夜歌》:“王孙何许音尘”、柳永《荔枝香》“王孙空恁肠断”。

    王孙一般泛指贵族子孙,《索隐》注:“秦末多失国,言王孙、公子,尊之也”。《集解》:“如言公子也”。到了后来,也用来尊称一般的青年男子了。

    《忆王孙》这个词牌据传是取秦观词《忆王孙·春闺》“萋妻芳草忆王孙”句中的词语为词调名。但这首《忆王孙·春闺》顾从敬《草堂诗余》认为是李重元所作,万树《词律》也将此词归属李重元。

    李重元(生卒不详),约1122年(宋徽宗宣和)前后在世,工词。南宋黄升编《花庵词选》收其《忆王孙》词四首,分咏春夏秋冬四季:

忆王孙·春词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忆王孙·夏词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
    沈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忆王孙·秋词
    飕飕风冷荻花秋,明月斜侵独倚楼。
    十二珠帘不上钩,黯凝眸,一点渔灯古渡头。

    忆王孙·冬词
    彤云风扫雪初晴,天外孤鸿三两声。
    独拥寒衾不忍听,月笼明,窗外梅花瘦影横。

    也有人认为此词是李甲所作,因为李甲字景元,错把李景元作李重元也是有可能的。但《全宋词》载有李甲的词十一首,不见这四首《忆王孙》。《白香词谱》和《钦定词谱》将此词归于秦观。因为时间久远,很难说清这首词的作者究竟是谁了。(鉴于《白香词谱》和《钦定词谱》的影响力较大,我便先把它归到秦观名下吧。)

    但“萋妻芳草忆王孙”这句却不是出自此词,而是出自唐代的赵光远。唐·孙棨《北里志》载天水光远题《杨莱儿室》诗:

   鱼钥兽环斜掩门,萋萋芳草忆王孙。
    醉凭青琐窥韩寿,困掷金梭恼谢鲲。
    不夜珠光连玉匣,辟寒钗影落瑶樽。
    欲知明惠多情态,役尽江淹别后魂。

    光远指赵光远,生平不详,华州刺史赵骘之子,不第而没。

    杨莱儿(一作杨菜儿)生卒年不详,字蓬仙,唐代妓女,貌不甚扬,利口敏妙。进士赵光远一见溺之,后为豪家所得。

    秦观的《忆王孙·春闺》袭用了《杨莱儿室》诗“萋妻芳草忆王孙”句,调名《忆王孙》便是来源于此。

    调名始于此,但曲调却是始于唐吕洞宾,原名《豆叶黄》。

    《全唐诗》载吕洞宾《豆叶黄》:
    二月江南山水路,李花零落春无主。
    一个鱼儿无觅处,风和雨,玉龙生甲归天去。

    文莹《玉壶清话》卷九《李先主传》中说,南唐先主李昪(biàn)晚年卧病。“先是数载前,一渔者持蓑纶竿,击短板,唱《渔家傲》,其舌为鸣榔之声以参之,自号‘回同客’。人后疑为吕洞宾,音清悲如烟波间,听者无厌。唱曰:‘二月江南山水路,李花零落春无主,一个鱼儿无觅处。风兼雨,土龙生甲归天去。’人或与钱,则摆首不接。唱于金陵凡半年,了无悟者,里巷村落皆歌焉。‘土生龙甲’,果以甲辰岁二月殂于正寝。‘鱼儿’,乃向所谓鲤鱼也。歌中之语皆验焉。”

    这则记载中所说的《渔家傲》,词句与《豆叶黄》完全相同。一、二两句隐含着李昪不久于人世,南唐将要失去其君主了。“鱼儿无觅处”之“鱼儿”,“乃向所谓鲤鱼也”是指李昪在登基前,有童谣曰:“东海鲤鱼飞上天。”预示李昪将为国主。现在“鱼儿无觅处”了,暗示其将从人间消逝。“土龙生甲”与“二月江南”暗示出李的死期是甲辰年二月。

    总的说,这首词无非是表现神仙神机妙算,可以预言未来罢了,并没有什么欣赏价值,如果不考虑写作背景,压根就不知道它在讲什么。但却可以看出乐曲《豆叶黄》在唐代就已经存在了。

    秦观的《忆王孙·春闺》就是仿效吕岩的《豆叶黄》所作的词,作为文学作品,遣词造句极佳,欣赏价值较高,于是后人便把《豆叶黄》更名为《忆王孙》。

    《忆王孙》成了词调后,流传甚广,于是又衍生出许多别名。

    谢克家词:“依依宫柳拂宫墙,楼殿无人春昼长。燕子归来依旧忙,忆君王,月破黄昏人断肠。”因词中有“忆君王”句,后人便取名《忆君王》。

    陆游词有“画得蛾眉胜旧时”句,因名《画蛾眉》史远道《独脚令》词,按律即是《忆王孙》

    张辑《忆王孙》词有“几曲阑干万里心”句,故又名《阑干万里心》宋·姚宽有《怨王孙》词,按律即是《忆王孙》

    这个词牌最喜欢的自然还是秦观的,不过姜夔的也很得我心:

   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
    零落江南不自由。两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

    这首词题下有序云:“鄱阳彭氏小楼作。”鄱阳,即今江西鄱阳县,是词人的故乡。彭氏为宋代鄱阳世族,神宗时彭汝砺官至宝文阁直学士,家声颇为显赫。此词写秋日登彭氏小楼,伤飘泊、怀远人是这首小令的主题。


    63、洞仙歌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

    传说此调为吕洞宾所作,原用以咏洞府神仙。但敦煌曲《云谣集杂曲子》载有词调,与宋人所作此词体式不同。任二北《敦煌曲初探》根据其中有“恨征人久镇边夷”、“令戎客休施流浪”等句,认为与玄宗朝征兵戍边事有关,因而推断此调创于开元、天宝之际。

    苏轼作《洞仙歌》时曾自序云:我七岁时,见到眉州的一个老尼,姓朱,忘记了她的名字,九十多岁了。她自己说曾经随她的师傅到过蜀主孟昶(chǎng)的宫中。在一个大热天,蜀主与花蕊夫人晚上起来,在摩诃池上避暑,填了一首词,朱尼姑都能背得。到现在已经40多年了,朱尼姑也死了很久了,没有人知道这个词调,我现在只记得开头的两句,经过认真考证,细细体会,才知道是《洞仙歌》。词牌来历大概如此。

    花蕊夫人,后蜀主孟昶的费贵妃,五代十国女诗人,青城(今都江堰市东南)人。幼能文,尤长于宫词。得幸蜀主孟昶,赐号花蕊夫人。

    前蜀灭亡后,后唐庄宗任命孟知祥为两川节度使,孟知祥到成都后,庄宗就被杀死,孟知祥趁机自立,僭称帝号,但没有当几个月的皇帝就死了,他的儿子孟昶继位。史书上说后蜀主孟昶好色,一日无美女就闷闷不乐。所以孟昶身边的太监每天的首要工作,就是到民间搜刮美女给他侍寝。但没多久这位孟昶就失去了兴趣。

    后来,有一位心腹太监在青城明察暗访终于物色到一位绝色美女。这位美女容颜绝世,给人一种空谷幽兰自然淡雅之感,孟昶非常满意,立即留在宫中,封为慧妃。慧妃喜欢芙蓉花和牡丹花,孟昶投其所好,特地为她修了一座牡丹苑,还下令在城墙上种满芙蓉花,连寻常百姓家也要家家栽种。每到芙蓉花开时节,成都城中花团锦簇,争奇斗艳,红如火,白似雪,远看如朝霞灿烂,近闻花香浓郁,从此,成都也得了雅号,叫“锦城”。

    孟昶带着慧妃登城饮酒赏花,望着花丛中的美人,感慨的说:“你真美呀!这芙蓉不足形容你的柔媚,这牡丹不足以形容你的明艳,你是人中之花,花中之蕊。朕就封你为“花蕊夫人”。”这时她就有了这样一个美称。

    孟昶日日饮宴,觉得肴馔都是陈旧之物,端将上来,便生厌恶,不能下箸。花蕊夫人便别出心裁,用净白羊头,以红姜煮之,紧紧卷起,用石头镇压,以酒淹之,使酒味入骨,然后切如纸薄,把来进御,风味无穷,号称“绯羊首”,又叫“酒骨糟”。孟昶遇着月旦,必用素食,且喜薯药,花蕊便将薯药切片,莲粉拌匀,加用五味,清香扑鼻,味酥而脆,又洁白如银,望之如月,宫中称为“月一盘”。

    孟昶最是怕热,每遇炎暑天气,便觉喘息不定,难于就枕,于是在摩河池上,建筑水晶宫殿,作为避暑的地方。其中三间大殿都用楠木为柱,沉香作栋,珊瑚嵌窗,碧玉为户,四周墙壁,不用砖石,尽用数丈开阔的琉璃镶嵌,内外通明,毫无隔阂,再将后宫中的明月珠移来,夜间也光明透澈。四周更是青翠飘扬,红桥隐隐。从此,盛夏夜晚水晶宫里备下鲛绡帐、青玉枕,铺着冰簟,叠着罗衾,孟昶与花蕊夫人夜夜在此逍遥。这晚还有雪藕、冰李,孟昶又一次喝醉了,但觉四肢无力,身体摇摆不定,伏在花蕊夫人香肩上,慢慢地行到水晶殿前,在紫檀椅上坐下。

此时倚阁星回,玉绳低转,孟昶与花蕊夫人并肩坐在一起,孟昶携着夫人的素手,凉风升起,那岸旁的柳丝花影,映在摩河池中,被水波荡着,忽而横斜,忽而摇曳。孟昶回头看夫人,见穿着一件淡青色蝉翼纱衫,里面隐约地围着盘金绣花抹胸,乳峰微微突起,映在纱衫里面,愈觉得冰肌玉骨,粉面樱唇,格外娇艳动人。

孟昶情不自禁,把夫人揽在身旁。夫人低着云鬟,微微含笑道:“如此良夜,风景宜人,陛下精擅词翰,何不填一首词,以写这幽雅的景色呢?]孟昶说:“卿若肯按谱而咏,朕当即刻填来夫人说:“陛下有此清兴,臣妾安敢有违?”孟昶大喜,取过纸笔,一挥而就,递与夫人,夫人捧着词笺,娇声诵道: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原词已遗失,此词为苏轼作。)

    就在二人醉生梦死之时,宋太祖赵匡胤在开封北的陈桥驿“黄袍加身”。随后发兵攻破后蜀,孟昶孱弱,缴械投降。花蕊夫人也成了囚徒,和孟昶一道被押解进京。

    965年春天,孟昶与花蕊夫人被迫离开他们醉生梦死的蜀地乐园,前往汴梁。在途经葭萌关驿站时,花蕊夫人感慨万千,挥笔在驿站的墙壁上题了一首《采桑子》:

    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
    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

    词成半阙,已泣不成声,不能再写下去,只得弃笔而去。

    到了汴京,宋太租假意安抚孟昶,封他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秦国公。宋太祖久闻花蕊夫人腰似弱柳,眉含远山,唇若朱涂,乃是蜀国第一美人。为了见到花蕊夫人,他赏赐了孟昶及其家人,因而在他们来宫中谢恩之时见到了花蕊夫人。一见之下,果然名不虚传。

    七天后孟昶暴疾而终,年四十七岁,许多人认为是被赵匡胤毒杀。孟昶之母本来就为儿子的请降而觉羞愧,也绝食而死。

    太祖把花蕊夫人留在宫中,通令侍宴。得知花蕊夫人能诗,在蜀中时,曾作宫词百首,便要她即席吟诗,以显才华。想到自己从皇妃沦为阶下囚,一路上备受折磨,悲从中来,就把在葭萌关驿站没有完成的《采桑子》续完:

    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
    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
    三千宫女皆花貌,共斗婵娟。
    髻学朝天,今日谁知是谶言。

    吟罢,说道这词是当日离开蜀国,途经葭萌关时写的,写在驿站的墙壁上。还说:“当年在成都宫内,蜀主孟昶亲谱‘万里朝天曲’,令我按拍而歌,以为是万里来朝的佳谶,因此百官竞执长鞭,自马至地,妇人竟戴高冠,皆呼为‘朝天’。及李艳娘入宫,好梳高髻,宫人皆学她以邀宠幸,也唤作‘朝天髻’,那知道却是万里崎岖,前往汴京,来见你宋主,万里朝天的谶言,却是降宋的应验,岂不可叹么?”

    宋太祖赵匡胤听罢长久不语,连饮三杯,说道你再做一首新的。花蕊夫人沉思片刻,再启朱唇,题了一首《述亡国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这首《述亡国诗》悲愤婉转,不亢不卑,表达了一个有气节的亡国之女深沉的悲哀。宋太祖本也是个英雄人物,回想自己当年千里送京娘,一条棍棒打遍十八座军州的英雄壮举。此时有感于花蕊夫人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竟更加深了对花蕊夫人的爱慕之心。从此,花蕊夫人经常被召进宫侍寝,不久封花蕊夫人为贵妃。自此太祖每日退朝必到花蕊夫人那里,饮酒听曲。

    但花蕊夫人并没有忘记与孟昶的夫妻之情,为怀念丈夫,她在宫中挂上孟昶的像,天天祭拜。有一次被宋太祖看见,问她画像上是谁,她只好说是俗传的送子张仙。打这以后,宫中各妃嫔也都供起了张仙像。这件事传出去以后,那些宫里的妃嫔,听说供奉张仙可以得子,便都到夫人宫中照样画一幅,供奉起来,希望生个皇子,从此富贵。不久,这张仙送子的画像,竟从禁中传出,连民间妇女要想生儿抱子的,也画一轴张仙,香花顶礼,至今不衰。后来有人作诗咏此事:

    供灵诡说是神灵,一点痴情总不泯。
    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花蕊夫人后来因介于宋廷权力之争,触犯了太祖弟弟光义的利益,在一次打猎时,被赵光义趁乱一箭射死。

    康与之词,名《洞仙歌令》

    潘牥词,名《羽仙歌》

    袁易词,名《洞仙词》

    《宋史·乐志》,名《洞中仙》

    此调以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为正体。个人更喜欢苏轼的另一首:

洞仙歌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
    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64、祝英台近

    祝英台与梁山伯的故事,为我国男女因恋爱而殉身相传最早且最普遍的故事。《祝英台近》这个词牌名就是以梁祝故事为词调名。

    但该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一直争论不休。《白香词谱》载,据宁波府志记载:东晋穆帝时,会稽梁处仁,字山伯,从师过钱唐,逢一士子同渡,自称上虞祝贞,字信斋。同学三年,祝先归,梁后访之,则为祝氏九娘英台也。梁求婚,可是祝已被父母许配给鄮城马氏。梁后为鄮令,旋卒。祝在嫁到马家去,经过梁家时,临奠哀恸,地裂,人们就把他们并埋在一起。这说明梁祝故事,发生在东晋时的浙江。

    《劳久杂记》则说:梁祝为孔子弟子,曲阜孔庙,有梁祝读书处。则这件事发生在山东,且时间推前到春秋时期。并且还说:“此哀感顽艳之事迹,久据历来一般人心目之中,传会牵摭,俯拾即是。”

    《宜兴荆溪新志》则认为:梁祝在宜兴善权山碧藓岩读书,同宿三年,善权寺后有石刻,大书“祝英台读书处”,故事发生在江苏。

    蒋熏《留素堂集》却说:清水及舒城,并有祝英台墓。则故事又发生在甘肃及安徽。

    总之,梁祝故事为千古所艳称,流传甚广,各处遗迹,未必真确,而民间传说渐近神话。于是传说祝陵山中,杜鹃开时,辄有大蝶双飞不散,乃是二人精魂。据《荆溪新志》记载:“吴中呼黄色蝴蝶为梁山伯,墨色为祝英台,谓死后焚衣所化。”

    《祝英台近》这个词牌名始见苏轼《东坡词》。我们知道有些词牌末带有某些术语,如“令”、“引”、“近”、“慢”等。“令”与酒令有关,是一种字数较少,且接近民歌的抒情小曲,“慢”则有篇幅较长、语言节奏舒缓、韵脚间隔较大等特点。而“近”与令、慢等一样与曲调有关,指一种篇幅较“令”长而又不如“慢”曲那么典雅庄重的曲调。大体上说,“令”多半属于“小令”范围,“慢”则绝大多数是“长调”。“近”是中调词的标志,与“令”“引”“慢”等相对。

    这个词牌楼主伤感于南宋江湖派诗人戴复古妻的一阕词:

祝英台近
    惜多才,怜薄命,无计可留汝。
    揉碎花笺,忍写断肠句。
    道旁杨柳依依,千丝万缕,抵不住,一分愁绪。
    如何诉?便教缘尽今生,此身已轻许。
    捉月盟言,不是梦中语。
    后回君若重来,不相忘处,把杯酒,浇奴坟土。

    这首词,平心而论文学价值自然比不上苏轼、辛弃疾等大家的作品,但它却胜在一个“情”字。

    戴复古(1167—?) 南宋着名的江湖派诗人。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汉族。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民众疾苦,风格豪放,接近苏辛。

    这位石屏先生颇有造诣和思想,但惟独对婚姻不诚实。

    明朝陶宗仪《辍耕录》载,戴复古流浪到武宁(今属江西)时,武宁有富人爱其才,以女妻之。婚后两人琴瑟和鸣,恩爱不已。

    只是,戴复古到底不是没有良心的“陈世美”,三年后,想起自己在老家的妻子,便想回去。忍不住把自己曾经娶妻生子的事情合盘托出告诉了第二个老婆。戴复古的岳父知道后自是气愤不已。

    但他妻子不仅婉言劝说自己的父亲,而且把所有的私房钱全部那出来送给戴复古,临别时,亲自为夫君饯行,并写了前面那首《祝英台近》。

    石屏先生前脚离家,这个连姓名都不曾留下的女子后脚就跳水而死,重蹈祝英台覆辙,可敬可哀,可悲可叹!

    后回君若重来,不相忘处,把杯酒,浇奴坟土。

    以后你要是重来此地,如未忘记我们曾有的那段美好时光,就到我的坟上看看,浇杯酒在我的坟土上,那我在九泉之下也瞑目了。

    这位女子怕是已经知道丈夫不会再回来,基于自己纯洁挚烈的爱情本身,早已报定殉情的信念。或许在这位善良宽容的女子心里,人的一生只能有一次真爱!到了这个地步,她只能从一而终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十年后,戴复古旧地重游,物是人非,想起这段往事,也颇感悲伤,怀着内疚的心绪,写下了一首《木兰花慢》:
  
    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
    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
    重来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楼东。
    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兰皋新涨绿溶溶。流恨落花红。
    念着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
    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
    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飞鸿。

    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与妻子的那段时光,好似过眼烟云,终是一场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199卷评价“《木兰花慢》怀旧词,前阕有‘重来故人不见’云云,与江右女子词‘君若重来,不相忘处’,语意若相酬答,疑即为其妻而作,然不可考矣。”《木兰花慢》“但依然、杨柳小楼东”之句,又与《祝英台近》“道旁杨柳依依,千丝万缕”境界十分相似,那么这首词很可能是真正的悼亡之作。且戴词有“十年”之语,亦与其妻之词相吻合。则《木兰花慢》此词,实为复古与妻子诀别十年之后,重来旧地之作。所谓“怀旧”,实为悼亡。

    只可惜,错误已经犯下,伤害早已成真,即使写得字字泣血,句句啼泪又有何用呢?斯人已去,到如今又有谁在灯下替你缝制春衫呢?

    说来,古人良心虽然少,到底还是有的,戴复古的行为虽然让人不齿,至少最终还是向妻子真诚的忏悔,请求原谅,还写文章悼念,不像今天的某些良心早已被狗吃了的人,伤害了别人还可以怡然自得心安理得的活着,你去死吧!想起某个和大明星重名的贱男人!!任何时候我都咒你死一户口本!

    因张辑词有“趁月底重萧谱”句,名《月底修萧谱》辛弃疾词有“宝钗分,桃叶渡”句,名《宝钗分》韩淲词有“燕莺语,溪岸点点飞锦”句,名《燕莺语》又有“却又在他乡寒食”句,名《寒食词》。

    又名《英台近》、《祝英台》。


    65、玉楼春

    五代有位词人叫顾夐(xiòng),生卒、籍贯不详,约后唐明宗天成中前后在世。前蜀王建通正时,(公元九一六年)以小臣给事内庭。久之,擢茂州刺史。后蜀建国,敻又事孟知祥,累官至太尉。《花间集》收其词55首,全部写男女艳情。被周颐评为“五代艳词上驷也”。认为其特点是“工致丽密,时复清疏。以艳之神与骨为清,其艳乃益入神入骨。其体格如宋院画工笔折枝小,非元人设色所及。”

    此人史料记载极少,什么资料都没,只知道曾在前蜀王建那任职,另有一件记载于“五代十国”史的事情,说顾夐“性好诙谐,仁前蜀时,见武官多拳勇之夫,遂作武举谍以讥刺他们,一时传笑。”

    王建尚武,某次王建在皇宫召开了一个踏春会,那些武将们纷纷上台演习武术,以讨王建开心。那时候的拳脚工夫最崇尚的是“象形拳”是一种模拟各种动物的特长和形态,以及表现人物搏斗形象和生活形象的拳术。看到那些将军们缩头摆臀的奇怪样子顾夐忍不住“哈哈”大笑。

    王建问他因何而笑,顾夐便吟诗取笑道:
    昔日曾看瑞应图,万般祥瑞不如无。
    摩诃池上分明见,仔细看来是那鹕。

    公开讥讽表演的武将们是“秃鹫”,在场武将自然怒不可遏,王建也非常不高兴,虽然没有降罪,但从此便不再重用他。

    他的作为让人虽然不喜欢,但从中却可以看出其人极有才华,瞬间便能用诗来回答帝王的问题。

    我们知道唐代律诗格律极严,顾夐大概是作烦了这些一板一眼的律诗,于是改变格律,写出了两首新词:

其一:
    月照玉楼春漏促,飒飒风摇庭砌竹。
    梦惊鸳被觉来时,何处管弦声断续。
    惆怅少年游冶去,枕上两蛾攒细绿。
    晓莺帘外语花枝,背帐犹残红蜡烛

    其二:
    柳映玉楼春日晚,雨细风轻烟草软。
    画堂鹦鹉语雕笼,金粉小屏犹半掩。
    香灭绣帷人寂寂,倚槛无言愁思远。
    恨郎何处纵疏狂,长使含啼眉不展。

    粗略一看和七言律诗没什么分别,但此词格式,每首为上下二片,每片各以四个七言句组成,用仄韵,下片换韵。如果下片不换韵,它就象一首七言诗。七言律诗中有对仗和黏对的要求,无上下阙,而且不可以换韵,但《玉楼春》则有上下阙之分,并可以在下阙中换韵。《玉楼春》不要求严格的对仗,但它却有严格的平仄限制,这点在诗里是没那么严格的。

    《花间集》顾夐词起句,有“月照玉楼春漏促”句,又有“柳映玉楼春日晚”句;《尊前集》欧阳炯词,起句有“春早玉楼烟雨夜”句,又有“日照玉楼花似锦,楼上醉和春色寝”句,于是取《玉楼春》为调名。另有种说法则说调名是源自唐白居易《长恨歌》“玉楼宴罢醉和春”诗句,见毛先舒《填词名解》卷四引《都玄敬诗话》。

    李煜词,名《惜春容》

    朱希真词,名《西湖曲》

    康与之词,句《玉楼春令》

    《高丽史·乐志》,词名《归朝欢令》

    《玉楼春》佳作亦是甚多,但宋代宋祁的《玉楼春》算是极为有名:

玉楼春·春景
    东城渐觉风光好,榖(hú)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宋祁的词作虽然存世只有6首,但极为脍炙人口,“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句向来为人所传诵,使全词有画龙点睛之妙,故同时代的词人张先称宋祁为“红杏尚书”。
[ 此帖被笙歌醉在2011-10-08 21:48重新编辑 ]
笙歌醉

ZxID:9261188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燕燕。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1-10-08 0


66、木兰花

    这个词牌与《玉楼春》实在是剪不断理还乱。

    顾夐所创的《玉楼春》由于词牌新颖、曲调优美,很快便传流了起来,得到了许多文人的喜爱,其中便有当时前蜀的宰相韦庄。

    韦庄(约公元836~910年左右),字端已,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唐末五代诗人,诗人韦应物四世孙。至韦庄时,其族已衰,父母早亡,家境寒微。《唐才子传》谓韦庄“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为人疏旷不拘,任性自用。

    资料记载说韦庄为人极其吝啬,《太平广记》卷一百六十五《吝鄙类》:每次做饭时候,需要数数计算着煮几粒米,要称称计划所用的燃柴,哪怕少一小块肉渣都会发现,那是什么样的日子啊!最让人疼的就是后来提到的,儿子在八岁时去世了,妻子为孩子买了一身新衣服。没有钱买棺材,妻子用席子裹着孩子埋葬了。可韦庄还是觉得奢侈,心疼舍不得,硬是把孩子的新衣服剥下来埋了,而且,最后把席子也卷了回来,是让孩子光着身子埋在了土里。

    【韦庄颇读书,数米而炊,称薪而爨(cuàn,烧火做饭)。炙少一脔而觉之。一子八岁而卒,妻敛以时服。庄剥取,以故席裹尸。殡讫,擎其席而归。其忆念也,呜咽不自胜,唯悭吝耳。】

因为这么一件事把韦庄定位为“悭吝”,个人觉得实在太不合理,我只看到了他家真的很穷,如果不是生活所迫,做父母的谁会舍得让自己的孩子如此凄凉的去呢?《全唐诗》载有韦庄的一首诗《女仆阿汪》中道:“念尔辛勤岁已深,乱离相失又相寻。他年得我门如市,报尔千金与万金。”韦庄念女仆阿汪为自己一家辛苦操劳半生,以言许诺,如果日后自己得势,当以千金重谢。从中便可看出韦庄还是一个非常讲义气的人,并不吝啬。

    韦庄的代表作是长篇叙事诗《秦妇吟》。此诗长达1666字,为现存唐诗中最长的一首,由此得到一名号为“秦妇吟秀才”。 诗中通过一位从长安逃难出来的女子即“秦妇”的叙说,正面描写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称帝建国,与唐军反复争夺长安以及最后城中被围绝粮的情形。一方面对起义军的所谓“暴行”多所“暴露”,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义军掀天揭地的声威及统治阶级的仓皇失措和腐败无能;一方面揭露了唐军迫害人民的罪恶,另一方面又夹杂着对他们“剿贼”不力的谴责。由于某种忌讳,韦庄在《家诫》内特别嘱咐家人“不许垂《秦妇吟》幛子”,后来编诗集时也未收入,以致长期失传。20世纪初始在敦煌石窟发现。

    韦庄一生经历,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为仕唐时期。公元880年,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弟妹失散。882年始离长安赴洛阳。883年春,四十八岁作《秦妇吟》。不久避战乱去到江南,五十八岁回到长安,一心想要应试,以伸展其治国平天下之抱负。894年五十九岁登进士第,授校书郎。897年,六十二岁,被“宣谕和协使”李洵聘为书记,同至西川,结识了西川节度使王建,回长安后,改任左补阙。

    后期为仕蜀时期,901年,六十六岁,应王建之聘入川为掌书记。907年,朱温篡唐。唐亡,力劝王建称帝,王建为前蜀皇帝后,任命他为宰相,蜀之开国制度多出其手,后终身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七十五岁卒于成都花林坊。

    韦庄在四川王建那为官时,认识了一名娇美多姿、能歌善舞的少女谢娘,她“姿质艳丽,兼擅词翰”,人长的漂亮,又会填词做诗,两个人貌似有点什么忘年恋之类的东西(虽然很多人都说那个时候韦庄都六十多岁的人了,不可能和个小姑娘有什么,但是想想82岁的老爷爷可以娶28岁的姑娘,人家也是可以有什么滴,是吧,是吧~)。

    于是他对照着七律和顾夐的《玉楼春》,写了首新词送给那姑娘: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

    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

    千山万水不会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据传谢娘芳名木兰,以花比美人,故名《木兰花》。后来韦庄娶了谢娘为妾,前蜀主王建知道以后,假托请谢娘教内廷宫妃歌舞为名,把谢娘骗入宫中,强占为己有。

    韦庄失去谢娘后,终日怏怏不乐,填了一首《小重山》词,表述相思之苦:

一闭昭阳春又春,夜寒宫漏永,梦君恩。

    卧思陈事暗销魂,罗衣湿,红袖有啼痕。

    歌吹隔黄昏,绕庭芳草绿,倚长门,万般惆怅向谁论?

    凝情立,宫殿欲黄昏。

    谢娘听到以后,悲伤逾恒,绝食而死。(叹息~~)

    韦庄的《木兰花》与顾夐《玉楼春》的区别在于第三句,《玉楼春》为七言句,《木兰花》为两个三言句,其余都是相同的。到了宋代,《玉楼春》和《木兰花》被混而为一,清人万树编《词律》:“或名之曰玉楼春,或名之曰木兰花,又或加令字,两体遂合为一,想必有所据,故今不立玉楼春之名。”从此,词家以《木兰花》为《玉楼春》的别名,于是一场混乱。宋人名为《木兰花》词,大多皆是《玉楼春》体。

    宋代一首词的曲调在歌唱时,可以对音节韵度略作增减,因而便有添声减字之说,从音乐的角度,增叫做“添声”,减叫做“偷声”;从歌词的角度,增叫做“添字”,又称“摊破”,减叫做“减字”。

    许是《木兰花》的韵律容易被改造,于是便有了《减字木兰花》、《偷声木兰花》、《木兰花慢》诸调。

    《木兰花》是令词,故又称《木兰花令》
  


    67、满庭芳

    《满庭芳》的来源有三种说法,据《诗馀图谱》记载,本调亦名“满庭霜”。万氏《词律》则以九十三字者为“满庭芳”,以九十五字者为“满庭霜”。出处一则取柳宗元诗:“偶地即安居,满庭芳草积”为词名,一则取方夔诗:“开门半山月,立马一庭霜”为词名,实则是同一调。而毛氏《词学全书》记载:“满庭芳”、采唐吴融诗:“满庭芳草易黄昏”。

    个人较倾向于“偶地即安居,满庭芳草积”这一说,有“吾心安处是故乡”的意境。

    唐顺宗贞元年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可惜半年内改革即告失败,柳宗元初贬邵州刺史,后再贬永州司马。在湖南永州柳宗元度过了十年漫长的贬所生涯。

    《赠江华长老》

    老僧道机熟,默语心皆寂。

    去岁别舂陵,沿流此投迹。

    室空无侍者,巾屦唯挂壁。

    一饭不愿馀,跏趺便终夕。

    风窗疏竹响,露井寒松滴。

    偶地即安居,满庭芳草积。

    这首诗是柳宗元写给一位江华籍老和尚的赠诗:适合的地方就是安居的场所,庭院青悠芳草芬馨,从中可以看出柳宗元心绪的安宁和豁达。想来将此句取作词牌名的人也有一样的心情吧。

    此调有平韵、仄韵两体。

    周邦彦词又名《锁阳台》,

    葛立方词有“要看黄昏庭院,横斜映霜月朦胧”句而名《满庭霜》晁补之词有“堪与潇湘暮雨,图上画扁舟”句而名《潇湘夜雨》韩淲词有“甘棠遗爱,留与话桐乡”句而名《话桐乡》吴文英词因苏轼词有“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句又名《江南好》张埜词名《满庭花》

    今人马加《常用词调格律》又载名《山抹微云》,此出于秦观词,《网上《全宋词》所载范致虚词名《满庭芳慢》、贺铸词名《潇湘雨》。

    用《满庭芳》作词牌最出名的是秦观: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樽。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这首词写得新清精美,是一首历代广泛传诵的名作,也是秦观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满庭芳》这个词牌众所周知的重要缘由。只是秦观的老师苏轼貌似不太喜欢。

据宋朝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苏东坡认为这首词的基调过分消沉,就批评秦观,说:“想不到分别后,你到学起了柳七作词。”秦观分辨说:“我虽然没有什么才情,但还不至于沦落到学柳七的地步。”苏东坡说:“‘销魂当此际’,难道不是柳七的语言吗?”

因柳永《破阵子》词有“露花倒影”之句,苏东坡就戏作了一副对联:

   山抹微云秦学士

    露花倒影柳屯田

    超脱旷达的苏学士对这样情意缠绵的词不太感冒,而我辈俗人对这如诗似画的作品则心生欢喜。

    据《铁围山丛谈》记载:秦观女婿范元石为人凝重,一次在某贵人宴席间默默无语,酒宴间有侍儿“善歌秦少游长短句”,在唱完上面这首《满庭芳》后,在场的人都很感动,只有范元石似乎无动于衷。这位歌女对范元石的冷漠非常不满,就问“这个人是谁?难道他也懂得曲子吗?”范“遽起,叉手而对曰:‘某乃‘山抹微云’女婿也!’”虽是笑谈,却也看出《满庭芳》之词名满天下,何等荣耀!

    秦观的《满庭芳》名满天下,个人却在偶然翻阅宋词时,喜欢上另一首:

满庭芳

    <徐君宝妻>

    汉上繁华,江南人物,尚遗宣政风流。

    绿窗朱户,十里烂银钩。

    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

    长驱入,歌台舞榭,风卷落花愁。

    清平三百载,典章人物,扫地俱休。

    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

    破鉴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

    从今後,梦魂千里,夜夜岳阳楼。

    徐君宝妻(?—?) 姓名不详,岳州(今湖南岳阳)人。作者名不见经传,不像其他女词人声名赫赫,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仅以“徐君宝之妻”留名,一生也只有这一篇作品传世。

    这首词的背景,据明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徐君宝妻,岳州(湖南岳阳)人。宋末被元将虏掠到杭州,住韩蕲王府。元将几次要侮辱她,都被她设法避过。一日元将发怒地表示要用强迫手段,她便说要祭告亡夫,主人答应了。她梳妆焚香,再拜默祝,向南哭泣,题《满庭芳》词于壁上,然后投水而死。

    【岳州徐君宝妻某氏,亦同时被掳来杭,居韩蕲王(韩世忠)府。自岳至杭,相从数千里,其主者数欲犯之,而终以计脱。盖某氏有令姿,主者弗忍杀之也。一日主者怒甚,将即强焉。因告曰:‘俟妾祭谢先夫,然后乃为君妇不迟也。君奚怒哉!’主者喜诺。即严妆(盛妆)焚香,再拜默祝,南向饮泣,题《满江红》词一阕于壁上,已,投大池中以死。】

这样的故事,在宋词里不算少,国仇家恨交织着上演,一出又一出的悲剧不断的轮回,而《满庭芳》不过是其中小小的一出罢了。国弱势微,匹夫或者说匹女又能如何呢?

    注:“破鉴徐郎何在”破鉴:即破镜。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南朝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恐国破后两人不能相保,因破一铜镜,各执其半,约于他年正月望日卖破镜于都市,冀得相见。后陈亡,公主没入越国公杨素家。德言依期至京,见有苍头卖半镜,出其半相合。德言题诗云:“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得诗,悲泣不食。素知之,即召德言,以公主还之,偕归江南终老。
  


    68、鹊桥仙

    《鹊桥仙》这个词牌名是出自于古时关于“鹊桥”

    的神话。据《岁华记丽》引用《风俗通》:“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传说,是“鹊桥”最早的版本。至唐代,民间传说更为普遍,许多诗人写诗吟咏牛郎、织女的传说,如李白《拟古》:“银河非鹊桥,非时将安适。”李洞诗:“若能携手随仙令,皎皎银河度鹊桥。”调名本此。

    始见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词咏七夕,因词中有“鹊迎桥路接天津”句,取为调名。

    月波清霁,烟容明淡,灵汉旧期还至。

    鹊迎桥路接天津,映夹岸、星榆点缀。

    云屏未卷,仙鸡催晓,肠断去年情味。

    多应天意不教长,恁恐把、欢娱容易。

    这首词描写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咏的是调名本意,没有脱离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旧意。

    到了秦观,算是把这个词牌发挥到了极致,迄今为止还没有能超越的。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1049年-1100年),初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县)人。北宋后期着名婉约派词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

    这首词的名气、地位以及它所讴歌的爱情观,不用赘言大家都了若指掌。不过楼主很不厚道的说,这首词的高度,确实没有其他人达到过,不过其中的爱情观除了牛郎织女,也没有人达到过。可惜了。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句确实化腐朽为神奇,只是,事实证明神奇只是远方的风景,看着就行,从没有人到达过,就像柏拉图式的爱情,混说而已。

    所以相较而言,个人更喜欢朱淑真的:

    巧云妆晚,西风罢暑,小雨翻空月坠。

    牵牛织女几经秋,尚多少、离肠恨泪。

    微凉入袂,幽欢生座,天上人间满意。

    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宋代女诗人,相传为朱熹侄女。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时在世,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相传为浙江人,生于仕宦之家。夫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终致其抑郁早逝。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为劫后余篇。她生于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优裕。幼颖慧,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素有才女之称。其诗词多抒写个人爱情生活,早期笔调明快,文词清婉,情致缠绵,后期则忧愁郁闷,颇多幽怨之音,流于感伤,后世人称之曰“红艳诗人”。作品艺术上成就颇高,后世常与李清照相提并论。

    这位女词人,算是古代的“问题少女”,貌似还有婚外情这一不雅的事情。罗曼蒂克型的人物,爱情至上者。

    她曾作的《清平乐·夏日游湖》,就是记录如何奋不顾身投入情人怀抱的真实写照: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

    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到人怀。

    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我觉得吧,每个时代都它的游戏规则,“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到人怀”这样的惊世骇俗之举,在古代还是少干为好。就是现在,我们也要注意影响,别动不动就当街拥吻,有碍瞻仰的说。所以,她被扣上“淫姑泱女”,“有失妇德”的帽子也是情理之中。

    《鹊桥仙》表达的就是朱淑真自己的爱情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赋予了牛郎织女爱情永恒的意义,但是这份永恒好吗?死亡是永恒,可我们都不想要,而一年一次鹊桥相会的爱情是永恒,朱淑真也不想要。

    “天上人间满意”,天上满意于他的宽容,终究给了牛郎织女一次七夕相会的机会,否则便永远不得相见。人间也满意,牛郎织女通过自己的抗争终于赢得了一次七夕相会的机会,还有什么可奢求呢?

    可朱淑真不满意,“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既然是忠贞不渝至死不休的爱情,那为什么不能每一天都厮守呢?却为何只能有七夕一年一次的相会呢?爱情需要考验,但爱情更需要厮守,需要两人朝朝暮暮的灌溉。
  


    69、一斛珠

    原唐教坊曲名。

    《梅妃传》载,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江采苹(生年不详,卒于765年)福建莆田人,才貌兼备。江采苹的父亲是个医生对女儿期望甚高,以《诗经·召南》里《采苹》一诗的题目为女儿名字。江采苹自幼聪明,九岁就能背诵古代许多诗歌名篇。开元年间由太监高力士至闽、粤选美时被选入侍玄宗,深得宠幸。因其癖爱梅花,所居之处遍植梅树,每当梅花盛开时,赏花恋花,留连忘返,唐玄宗昵称她梅妃,又戏称为“梅精”。

    只可惜,好景不长,唐玄宗夺了儿子李瑁(mào)的老婆杨玉环为妃,使得清高孤傲的梅妃渐渐失宠。皇帝为讨好杨贵妃便把日渐失宠梅妃迁到皇宫外的上阳东宫去。梅妃作了《东楼赋》以抒心中哀怨:

   玉鉴尘生,凤奁杳殄。

    懒蝉鬓鬓之巧梳,闲缕衣之轻练。

    苦寂寞于蕙宫,但疑思于兰殿。

    信摽落之梅花,隔长门而不见。

    况乃花心恨,柳眼弄愁,暖风习习,春鸟啾啾。

    楼上黄昏兮,听风吹而回首;碧云日暮兮,对素月而凝眸。

    长闼深扃,嗟青鸾之绝信;温泉不到,忆拾翠之旧游。

    忆昔太液清波,水光荡浮,笙歌赏燕,陪从宸旒。

    奏舞鸾之妙曲,乘益鸟仙舟。

    君情缱绻,深叙绸缪。

    誓山海而常在,似日月而无休。

    奈何嫉色庸庸,妒气冲冲,夺我之爱幸,斥我于幽宫。

    思旧欢之莫得,想梦着乎朦胧。

    度花朝与月夕,羞懒对乎春风。

    欲相如之奏赋,奈世才之不工。

    属愁吟之未尽,已响动乎疏钟,空长叹而掩袂,踌躇步于楼东。

    唐玄宗看了这篇赋后,略微有所触动,但有惧怕杨妃的妒悍,便叫人偷偷送去一斛(hú,量器名,古时以十斗为斛)珍珠赐于她。

    梅妃见了,伤心不已,写下来一篇《谢赐珍珠》,并将诗与珍珠一起送还给唐玄宗: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

    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唐玄宗读后对梅妃的孤傲和清高很不满意,但又喜欢诗的清妙,便叫乐府为诗谱上新曲,曲名叫《一斛珠》。词牌《一斛珠》由此而得。

    安禄山叛乱,唐玄宗来不及带上失宠的梅妃江采萍就出逃了。不久,长安城陷,梅妃死于乱兵之手。唐玄宗自蜀归长安后,求得梅妃画像,并满怀伤痛亲题七绝一首。后来在温泉池畔梅树下发现梅妃尸体,胁下有刀痕,唐玄宗以妃礼改葬。

    题梅妃画真

    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

    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

    据说玄宗回来后,偶到梅亭,曾经依稀见梅妃入梦。好在此时杨贵妃已然不在,否则此生他怕都不会想起这个世上曾经有一个如梅般孤傲的女子存在过吧。

    江采萍的一生输给了杨玉环,而杨玉环也未必比她好得了多少。在她被李隆基下令缢杀的时候,她在想些什么呢?黄泉路上,梅花与牡丹再次相遇,是不是会叹息一声,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自古红颜多薄命,汉武帝的陈阿娇,唐明皇的江采萍,那么多留名或不留名的女子,早化作一缕青烟,飘零于沧海间,只留一段过往换后人一声叹息罢了。

    南唐李煜词有此调,载《尊前集》。又名《醉落魄》、《怨春风》、《章台月》等。《宋史·乐志》有《一斛夜明珠》。

    一斛珠

    <五代·李煜>

    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

    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70、西江月

    原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又名《步虚词》。吴任臣认为:《步虚词》 是道家法曲,如同佛家梵象之类的曲子。而庾子山等人所写,与《西江月》却不一样,是古人错误的理解。毛先舒则认为:《步虚词》即《西江月》,这是词人假借古题来命名的词,并不是错误的理解。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西江是长江的别称,咏吴王西施事。

    天宝初年,作者游苏台时做此诗,通过对苏台今昔变化的描写,写出春光依旧,而穷奢极欲的帝王已无处寻觅,表达作者昔盛今衰的感慨。

    此调始于后蜀欧阳炯。

    月映长江秋水,分明冷浸星河。

    浅沙汀上白云多,雪散几丛芦苇。

    扁舟倒影寒潭,烟光远罩轻波。

    笛声何处响渔歌,两岸苹香暗起。

    欧阳炯的词我向来不喜欢,浮华太过,内容虚无。这首词依旧咏的是江月,却只给人吟风弄月的感觉,大概因为朝代的腐朽吧。

    此调自苏轼、辛弃疾后,填者甚少,辛弃疾的《西江月》算是其中佼佼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黄沙道:指的就是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音:盐)山县。

    辛弃疾一生坎坷,21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旧投归南宋。历任江阴鉴判等官职,68岁病逝。1181年,辛弃疾被人弹劾以致罢官,在上饶居住了十年左右。这首词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黄沙岭(江西上饶县西四十里)道上所写。稼轩喜欢用典,这首词难得没有用一个典故,只用随处可见的景物勾勒出一幅农村丰收图,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心境的淡然。重读这首词倒勾起了楼主儿时的记忆,乡下的夜晚,没有被高楼隔挡月亮,没有被马路拦截稻田,听不到车鸣,听得见蛙叫,大人们睡着了,自己偷偷的跑到院子里乘凉,仰头望月,非常认真的想要看清月亮里面是不是真的有人在砍着桂花树,现在想着觉得真是很傻。只不过,这样的日子已经很远很远了呢~~

    这个词牌楼主也很待见苏轼的一首: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

    这首词写于被贬黄州之时,因而基调非常落寞。同为中秋词,比起水调歌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多了几分浮生若梦的感慨。
  


    71、烛影摇红

    此调本名《忆故人》,原是宋英宗的驸马爷王诜自度曲,作小令《忆故人》:

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

    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沈雨散。

    凭阑干,东风泪眼。

    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王诜,生卒年不详。字晋卿,太原(今属山西)人,徙居开封(今属河南)。宋熙宁中尚英宗第二女魏国大长公主,拜左卫将军、驸马都尉,为利州防御使。与苏轼等为友。元丰二年,授昭化军行军司马,均州安置,七年转置颍州。元佑元年始得召还。

    王诜作为书画家留名于史,自然也免不了有些艳史,于是楼主不喜欢他。

    王诜的妻子蜀国公主是宣仁高皇后所生,又是神宗的同胞妹妹,十分贤德。王诜的母亲卢氏寡居,公主将她接到身边,每日至前问候,好生奉养。卢氏生病,公主亲自奉药服侍,并不以自己的高贵身份而忽视尽媳妇的孝道。公主比王诜小十余岁,两人生有一个儿子,不幸的是孩子在三岁的时候夭折了,没有资料可以显示他对神宗做主促成的婚姻是不乐意的,但他对公主的感情却不是很好。可是公主却可能非常爱他。王诜素性风流,非常放肆,和小妾厮混不说,连公主身边的也毫不顾及的染指,后来这小妾竟然放肆到敢于当面顶撞公主,给她气受。所以王诜的结果是:“以是自恣,尝贬官。”

    《宋史·公主传》里记载,神宗是非常重手足情意的人,蜀国公主与他同母所生,素来又孝敬母亲,对兄长也很好,兄妹二人的感情非常深厚。元丰三年公主病重,高太后与神宗都很焦急,高太后亲临公主府第的时候,公主已经昏迷不醒,太后恸哭呼唤,公主良久醒转,能开口说话,自诉命不久长,母女相抱痛哭。神宗不久也到了,亲自替妹妹诊脉,调羹喂食,公主却不过此情,勉强吃完了那碗饭。神宗赐金帛六千,又问公主有什么愿望,公主只是说:“感谢皇兄复了驸马的官职。”第二日公主便即去世,年三十岁。神宗听到这个噩耗,未曾用饭即催驾前往,看见公主府第大门就痛哭起来,后来为之辍朝五日,谥公主“贤惠”二字。其中的伤感,不言而喻。

    王诜的日常行为,确实很过分,蜀国公主的早死跟这样的家庭生活脱不了关系。她大概太爱自己的丈夫,只可惜即使她放下了公主的架子默默忍受直到死去,也没能拉回丈夫的心。公主死后,她的乳母气愤不过,将事情全部揭发出来,神宗正为妹妹的亡故不胜伤痛,听说之后自然大为震怒,杖责了王诜的八个小妾配给士兵。在葬礼之后,王诜便被贬到均州(湖北均县)。神宗亲笔写下手诏,斥责王诜:“内则朋淫纵欲而失行,外则狎邪罔上而不忠,由是公主愤愧成疾,终至弥笃。”所谓“朋淫“,即群聚作荒淫玩乐之事。连神宗都认为,公主之死,与王诜的所作所为脱不了干系,所以非常恼恨他。七年后,哲宗继位,王诜作为旧派人物才被赦免回京。而他饱经沧桑,垂垂老矣。

    对于妻子,王诜薄情负心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传言他真正爱的是一个叫啭春莺的歌姬。

    据《西清诗话》记载:王诜曾有一个歌姬名啭春莺,王诜得罪外谪,啭春莺流落到一个密县人家中。元佑元年(1086),神宗死后高太后当政时又复还了王诜的驸马之职,他从贬所南还,在汝阴道上,听到了一阵熟悉的歌声,他说:“这是啭春莺啊!”寻访之下,果然是当年故人,但佳人已别属,只有怅然相别,王诜赋诗说:“佳人已属沙吒利,义士曾无古押衙。”以韩翃爱姬柳氏被武将沙吒利所夺来指啭春莺落于别人之手,以《无双传》中的侠义之士古押衙舍生帮助王仙客与刘无双团圆来慨叹无人助自己二人团聚。这两句诗出,王诜门客为之续足全篇云:

    几年流落向天涯,万里归来两鬓华。

    翠袖香残空浥泪,青楼云渺定谁家?

    佳人已属沙叱利,义士今无古押衙。

    回首音尘两沉绝,春莺休啭沁园花。

    后来啭春莺到底又归于王诜,据说王诜词集中《忆故人》等等小词,都是为她所作。

    元佑元年(1086)他回到自己的府第,写了一阕《蝶恋花》,许多人都说是写给啭春莺的,我却固执的认为是写给蜀国公主的。王诜带给了公主一生的苦痛,甚至害她过早的离开人世,他把爱情给了啭春莺,至少留给公主一阕词,也不枉他们夫妻一场吧:
  
   小雨初睛回晚照。

    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

    杨柳垂垂风袅袅。

    嫩荷无数青钿小。

    似此园林无限好。

    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

    坐到黄昏人悄悄。

    更应添得朱颜老。

    时光流过七载,垂垂老矣的词人回到公主府,故园依旧,物是人非。昔日明媚如花的笑靥早已不见了踪迹,只留下自己佝偻着背品尝着凄凉,寂寞成伤。

    《忆故人》词意与调名相仿佛,为代言体形式,写的是一个痴情女子对故人的忆念。全词深情缱绻,感人至深。宋徽宗喜其词意,但又觉得缺乏“丰容宛转”的韵味,于是便命周邦彦改成长调,词牌名就取《忆故人》的头一句,叫《烛影摇红》:

    芳脸匀红,黛眉巧画宫妆浅。

    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转。

    早是萦心可惯, 那更堪、频频顾盼。

    几回得见,见了还休,争如不见。

    烛影摇红,夜阑饮散春 宵短。

    当时谁解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收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

    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72、谒金门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敦煌曲《谒金门》中有:“长服气,住在蓬莱山里。……得谒金门朝帝陛,不辞千万里。”即咏词牌本意。

    《白香词谱》载,汉武帝刘彻诏命学士待诏金马门,以备顾问(相当于后世的智囊团)。金马门简称为金门,后来演变为天子的宫门。《乐府古歌》中就有“贵客,入金门”的诗句;后来“金门”与“玉堂”并称,逐步演化为掇取金紫,列位公卿之意。如西汉扬雄在《解嘲》中说:“我辈今日有幸得应金门,上玉堂(封侯拜相)的日子不远了!。”元载《杜鸿渐碑》中则说:“入则并金门,跻玉堂。”

    本调为唐词,意思是说儒生朝谒天子。毛先舒《词学全书》云:“唐朝时期有曲乐叫名《儒士谒金门》,词牌名就沿用了这个名称。”

    这个词牌,《钦定词谱》以韦庄词为正体:

    空相忆,无计得传消息。

    天上嫦娥人不识,寄书何处觅?

    新睡觉来无力,不忍看伊书迹。

    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

    前面讲《木兰花》的时候我们说过,韦庄的宠姬被蜀主王建以教内廷宫妃歌舞为名强要进宫据为己有,后来韦庄写了一首《小重山》表述相思,女子听到后绝食而死。韦庄闻听噩耗,伤心欲绝,于是写下了这首传唱千古的《谒金门》。(虽然我很叹息,但是呢,小三就是小三,我是不会同情的~~虽然古代好像没有小三这一说法~)

    这个词牌个人最喜欢的是冯延巳的,虽然他人品不好,但是词还是很不错,所以说文品如人品这一说法纯属胡诌: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捋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据传,有一次,李璟(南唐中主,李煜他爹)和冯延巳开玩笑说:“‘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延巳知道李璟很欣赏他这句词,便很知趣地说:“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李璟听后颇为得意。

    “小楼”一句,语出李璟的《摊破浣溪沙》:

    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一问一答,冯延巳奸佞小人的谄媚之态跃然纸上,李璟的虚荣也昭然若揭,也怪不得南唐腐朽不堪,一个皇帝、一个宰相都这副德行,不亡国简直是没有天理。

    到后来的李煜,填词他是天才,治国他大概连蠢材都算不上吧!

    因韦庄词起句有“空相忆”,故名《空相忆》

    李石名《出塞》

    张辑词有“无风花自落”句,故名《花自落》

    韩淲词有“楼外垂杨如此碧”句,故名《垂杨碧》李清照词有“杨花落”句,故名《杨花落》

    韩淲词有“东风吹酒面”句,故名《东风吹酒面》韩淲词有“不怕醉,记取吟边滋味”句,故名《不怕醉》韩淲词有“人已醉,溪北溪南春意,击鼓吹萧花落未”句,故名《醉花春》韩淲词,有“春尚早,春入湖山渐好”句,故名《春早湖山》。
  


    73、两同心

    《两同心》作为词调最早见于宋代柳永的《乐章集》。

    伫立东风,断魂南国。

    花光媚、春醉琼楼,蟾彩迥、夜游香陌。

    忆当时、酒恋花迷,役损词客。

    别有眼长腰搦。痛怜深惜。

    鸳会阻、夕雨凄飞,锦书断、暮云凝碧。

    想别来,好景良时,也应相忆。

    柳永一生都未婚娶,流连于花街柳巷,这首词也应该是写给某位红颜的,个人猜测写给谢玉英的可能性较大,毕竟好像就她和柳永的缘分最深,虽未结婚,倒也过了一段真真正正的夫妻生活。(关于柳永与谢玉英的奸情请看第四十九个词牌《彩云归》)

    “同心”作为爱情用语大量用于诗词。唐代教坊中有《同心结》与《同心乐》的曲名,或许就是因唐诗中大量出现“同心”一词而作的曲名、曲子。“同心结”一词更多出现在唐、宋的作品中。在唐诗中如薛涛《春望词四首》: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在宋词中“同心结”也大量出现。如林逋《相思令》:
  
   吴山青,越山青。

    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有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

    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而真正出现“两同心”三字的是宋词中无名氏和欧阳修的词中。无名氏《九张机》:

   五张机。

    芳心密与巧心期。

    合欢树上枝连理。

    双头花下,两同心处,一对化生儿。

    欧阳修《好女儿令》:

    眼细眉长。

    宫样梳妆。

    靸鞋儿走向花下立着。

    一身绣出,两同心字,浅浅金黄。

    早是肌肤轻渺,抱着了、暖仍香。

    姿姿媚媚端正好,怎教人别後,从头仔细,断得思量。

    《九张机》的作者无名氏的生平无可考,但柳永(987-1053)与欧阳修(1007-1072)相差不大,柳永从中略有启示也说不定。

    仄韵者创自柳永,平韵者创自晏几道;三声叶韵者创自杜安世。(叶(xié)韵,一作“谐韵”、“协韵”。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又称叶音。)

    这个词牌不是很出名的说,填的人也不多,楼主较喜欢晏小山的:楚乡春晚,似入仙源。

    拾翠处、漫随流水,踏青路、暗惹香尘。

    心心在,柳外青帘,花下朱门。

    对景且醉芳尊,莫话消魂。

    好意思、曾同明月,恶滋味、最是黄昏。

    相思处,一纸红笺,无限啼痕。
  


    74、多丽

    毛先舒曰:唐朝张均的一个家妓叫多丽,擅长弹琵琶,也会赋诗填词。一名《绿头鸭》。又曰:此调平韵者名《绿头鸭》;仄韵者名《多丽》。杜甫《丽人行》诗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多丽”一词,就出自这里。妓名词名,皆同出一源也。

    提到《多丽》,就得提到一个人,聂冠卿。

    聂冠卿(988—1042),字长孺,歙州新安(今安徽歙县)人,北宋诗人、校勘学家。大中祥符五年(1012)进士。授连州军事推官,当时文坛领袖杨亿爱其文才,荐召试学士院,任馆阁校勘官,其点校馆阁图书,校雠甚精。迁大理寺丞,不久进集贤院校理。因校《十代兴亡论》等书,有谬语而被落职。后为太常博士,复为集贤院校理官,擢尚书工部郎中。预修《景佑广乐记》,直集贤院。后奉使契丹国,契丹王观其所着《蕲春集》,以词句清丽,因而待之礼遇极厚。还朝,召为翰林学士,其嗜学好古,手未尝释卷。工于诗文。有《蕲春集》十卷,今佚。《宋史》有传。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载:翰林学士聂冠卿,尝于李良定公席上赋《多丽词》云:

   想人生,美景良辰堪惜。

    问其间、赏心乐事,就中难是并得。

    况东城、凤台沙苑,泛晴波、浅照金碧。

    露洗华桐,烟霏丝柳,绿阴摇曳,荡春一色。

    画堂迥、玉簪琼佩,高会尽词客。

    清欢久、重然绛蜡,别就瑶席。

    有翩若轻鸿体态,暮为行雨标格。

    逞朱唇、缓歌妖丽,似听流莺乱花隔。

    慢舞萦回,娇鬟低亸,腰肢纤细困无力。

    忍分散、彩云归后,何处更寻觅。

    休辞醉,明月好花,莫谩轻掷。

    注:凤台沁苑:凤台,秦穆公为其女儿女婿所造建筑。沁苑,原指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泛指皇家公主的园林。

    聂冠卿所处的是一个崇尚奢华的时代,一方面是晚唐五代之流风余韵,另一方面也是点缀北宋初年太平生活的需要。《多丽》一词中人物、景物、场面的描写都极尽铺张渲染,并用历史中着名的典故营造出温柔艳丽的氛围。史仲文先生在论及此词时说:这首词“另一个好处,是它包容了很多古时的名句名意在内,而且对后世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史仲文先生进而引用清代批评家陈廷焯的话:“此词情文并茂,富丽精工”。

    聂冠卿和柳永是同时代的人,第一个大量填作慢词是柳永,词至柳永慢词兴起。《多丽》一调无确切史料可以证明是聂冠卿所创,但却是现存作品中所见最早使用的一首。《多丽》便是现存宋词中第一首长调,是今天能见到的最早的慢词佳作之一。 当时人就说“盖北宋慢词始于此篇”,因而聂冠卿也被认为宋词史上第一个作慢词的名家。

    《多丽》词一出,当时的人争相传唱,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君谟曾赋诗称赞说:多丽新词到海边,天涯回首重依然。
  


    75、双双燕

    《双双燕》作为词调据说是史达祖的自度曲。

    双双燕·咏燕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

    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

    还相雕梁藻井。

    又软语、商量不定。

    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

    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

    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

    应是栖香正稳。

    便忘了、天涯芳信。

    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史达祖(1163~1220?),字邦卿,号梅溪。汴梁(今河南开封)人。曾为南宋权相韩侂胄亲信堂吏,韩北伐失败被诛后受到牵连,黥刑流放,死于贫困中。其词以咏物工巧着称,有《梅溪词》传世。韩侂胄是被载入《宋史·奸臣传》的人物,在文品如人品的情况下,就有一些极其瞧不起史达祖的词评家们,讥他词中喜用“偷”字,足以见其品质低劣,说他的词作“意贪”,算不上“君子之词”;但是呢,世人也有爱屋及乌的嗜好,所以喜欢史词的人,则在推许他可与姜夔、吴文英比肩的同时,也为他在韩侂胄手下任职进行开脱,认为他侍奉韩侂胄只因其有“恢复之志”,所以那些纤佻的词作也无不含有寄托,“非止流连光景,浪作艳歌也。”

    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但是鉴于楼主本身也是这样“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一个人,就不对他们发表看法了。不过韩侂胄虽然被列入奸臣传,但楼主其实对他还有点好感,他虽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但他掌权的时候,一力为岳飞平反,主持削去秦桧的王爵,把谥号“忠献”改为“缪丑”,在议和占主流的宋朝廷中敢于力主北伐,算是个没坏到底的人。对史达祖楼主也一样,虽然他投身权相,但我也觉得他人不错,韩侂胄脑袋搬了家,所谓树倒猢狲散,风光时投奔他的人,绝大部分逃之夭夭,不见踪影,但史达祖却感恩念旧,最后受牵连而黥刑流放,死于困苦,算是个死硬派。我觉得这也是比起毛滂这个同样投身权相的人,史达祖在词学上待遇和毛滂不同的一个原因。无论正派还是反派,墙头草总是受人鄙视的。

    扯远了,说说《双双燕》。

    从古至今的文人墨客,词人骚客,感物兴怀,都以鸳鸯燕子来比喻喻伉俪人生,是《双双燕》这个词牌名来历的根据。

    燕子是喜欢双飞双宿的鸟,常在描写离愁别恨的诗中出现。我国诗歌史上最早的送别诗是《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说的是卫国内乱,国君被杀,其母戴妫被逐,太后庄姜送她的情景。这里的“燕燕”,实指戴妫与庄姜。虽是两个女性间话别,但却开拓了诗人的视野,最终演变成男女伴侣间的话别。

    唐代律诗的普及,使得燕子更加大量出现在唐诗里。李白:“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 杜甫:“旅食惊双燕,衔泥入此堂”、权德舆:“乳燕双飞莺乱啼,百花如绣照深闺”。到了宋朝,词发展到顶峰,“双飞燕”、“燕双飞”等组词更是数不胜数。最有名的自然是晏小山的《临江仙》:

    梦後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上阙结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和下阙结句“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都算得上是脍炙人口。不过“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并非小山的原作,而是出自唐代诗人翁宏的《春残》诗: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又扯远了。《双双燕》作为词调出现在宋代。《白香词谱》载:“考吴梦窗词有:‘小桃谢后,双双燕飞来’”句,本调疑即创自梦窗。”吴梦窗就是吴文英(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号觉翁。四明(浙江宁波市)人。终生不仕。但是史达祖(1163?~1220?)早于吴文英。因而现存最早的《双双燕》词即是史达祖的词(年纪大总是有优势的)。所以《词律》认为:“《双双燕》,宋史达祖自度曲,见《梅溪词》。词咏双燕,即以为名。”

    曲是史达祖自度,但调名是摘自唐诗。杨巨源(或梁锽)《艳女词》:“露井桃花发,双双燕并飞。”张谔《延平门高斋亭子应岐王教》:“片片仙云来渡水,双双燕子共衔泥。”无名氏《后庭宴》:“双双燕子归来,应解笑人幽独。”

    清代词人徐釚在《词苑丛谈·汪蛟门记梦》中记载:“己酉夏(1645年4月14日),夜梦二女子靓妆淡服,联袂踏歌于琼花观前,唱史邦卿《双双燕》词。至‘柳昏花瞑’句,宛转嘹亮,字如贯珠。询其姓,曰:‘卫氏姊妹也。’及觉,歌声盈盈,犹住枕畔。爰和前调云:‘伊谁艳也,看袖拂霓裳,广寒清冷。柔情绰态,却许罗襟相并。行过玉勾仙井。更翩若惊鸿难定。卫家姊妹天人,不数昭阳双影。溜出歌声圆润。听落叶回风,十分幽俊。最堪怜处,唱彻柳昏花暝。惊醒乌衣梦稳。真难觅、天台芳信。魂销洛水巫山,独抱枕儿斜凭’。”可见史达祖这首《双双燕》脍炙一时。

    这个词牌楼主更爱吴文英的:

    双双燕·小桃谢後

    小桃谢後,双双燕,飞来几家庭户。

    轻烟晓暝,湘水暮云遥度。

    帘外馀寒未卷,共斜入、红楼深处。

    相将占得雕梁,似约韶光留住。

    堪举。翩翩翠羽。

    杨柳岸,泥香半和梅雨。

    落花风软,戏促乱红飞舞。

    多少呢喃意绪。

    尽日向、流莺分诉。

    还过短墙,谁会万千言语。
  


    76、十六字令

    作为小令的“十六字令”,是词牌中用字最少的词牌。此调初名《苍梧谣》。宋代蔡伸用此调填了《苍梧谣》词,所以有人把此调叫《苍梧谣》。后来周玉晨按此调作词,见全词只有一十六字而冠名《十六字令》。而袁去华、张孝祥都有用“归”字起韵的词,故又名《归字谣》(有人误作《归梧谣》)。

    苍梧谣

    <宋·蔡伸>

    天,休使圆蟾照客眠。

    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蔡伸(1088—1156),字伸道,号友古居士,福建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人,宋代名臣蔡襄的孙子。政和五年进士。历任太学辟雍博士,知滁州、徐州、德安府、和州,官至户部尚书、左中大夫。蔡伸勤政爱民,清正不阿。他在真州通判任上,城中遭遇火灾,百姓无家可归,他冒死主张开仓赈灾。此举不但不被上司怪罪,还被提拔为知州。蔡伸是秦桧的太学同窗,又是同科进士,秦桧当宰相后试图拉拢他,他不为所动,遂被贬斥。蔡伸是以赵鼎党被贬的,贬后主管台州崇道观。绍兴九年(1139),起知徐州,改知德安府。后为浙东安抚司参谋官,提举崇道观。绍兴二十六年卒,年六十九。《宋史翼》有传。伸少有文名,擅书法,得祖襄笔意。工词,与向子諲同官彭城漕属,屡有酬赠。有《友古居士词》一卷。

    苍梧原是百越民族一个大部落的名称,后以区域名称延用下来,称为古苍梧。《战国策·楚策》曰:“楚南有洞庭、苍梧。”《汉书音义》曰:“苍梧越中王,自命为秦王。”可见,历史上苍梧早已有之。苍梧在秦始皇时为桂林郡地,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正式设苍梧郡,《汉书》卷28记载:“苍梧郡,武帝元鼎六年开,莽曰新广,属交州,有漓水关。”蔡伸所指的“苍梧”应是包括整个岭南和越南北方的大片地区,这些地区当时较为贫穷、落后,所以许多被贬的官员被安置在这个地区任职。

    据传蔡伸这首《苍梧谣》是怀念被贬苍梧的朋友赵鼎所作。赵鼎(1085-1147)是南宋大臣。字元镇,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崇宁进士。南渡后,于绍兴初年两度任宰相,荐用岳飞收复重镇襄阳。绍兴八年(1138年)宋金议和时,与秦桧意见不合,被罢为奉国军节度使。旋谪居潮州五年,再移吉阳军(今广东崖县)。仍被秦桧胁迫不已,三年后不食而死。

    这个词牌个人最喜欢的是太祖的三首: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作者原注:“湖南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创作于长征路上,题下标名写作时间为“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因而词中的山并非特指,而是泛指长征途中所经过的群山。
  


   77、天仙子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载:“《天仙子》本名《万斯年》,唐武宗时李德裕进,属龟兹部舞蹈伴奏曲。因皇甫松词有‘懊恼天仙应有以’句,取以为名。”任二北《教坊记笺订》则认为:“《天仙子》,与《乐府杂录》谓李德裕所进《万斯年》即《天仙子》者应无关。因《万斯年》乃宰相所进之‘颂圣’大曲,不应有小曲之别名。皇甫松作,及敦煌写卷所见之《天仙子》,无不咏调名本意,辞内各有‘天仙’、‘仙子’、‘仙娥’等字,尤不合宰相进乐之体。《新唐书·礼乐志》亦载其事,但并无‘即《天仙子》’说。”

    始见《花间集》唐·皇甫松词:

    天仙子

    踯躅花开红照水,

    鹧鸪飞绕青山觜。

    行人经岁始归来,

    千万里,错相倚。

    懊恼天仙应有以。

    此词咏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刘、阮遇仙事,撷取临别时的一幕。取调名本意。

    皇甫松,一名嵩,字子奇,睦州(今浙江建德)人。生卒年不详。唐工部郎中皇甫湜之子。工诗词,尤擅竹枝小令。能自制新声。《花间集》录其词十二首。

    另有双调,始见于宋·张先《张子野词》。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佑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 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

    据夏承涛 先生《张子野年谱》考证,52岁的张先在嘉禾(今浙江嘉兴)担任判官时,因病不能参加当时的嘉禾知州韩瓘的宴会,闲闷中,填了一首伤春词感慨平生坎坷的《天仙子》:

天仙子

    (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张先是个喜欢写“影”、擅长写“影”的词人,“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朝欢》);“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剪牡丹》),世称“张三影”。词中带“影”的,还有“隔墙送过秋千影”(《青门引》),“无数杨花过无影”(《木兰花》)等等。

    此即为咏影第一名篇,前有小引言:“时为嘉禾倅,以病眠,不赴府会”。张先是第一个在词前冠加小序之人。后姜夔作词尤喜此法,屡作之。

    张先是北宋词坛最长寿的词人,终年八十九岁。“人生七十古来稀”算是比较好命吧。他一生没有做过高官,也没有宦海沉浮经历贬谪之苦,生活道路比较舒心平坦,这大约也是他能够终老的原因。不过据说张先的父亲活得比张先年岁更久,终年九十一岁。呵呵,算是福寿之家吧。

    除了长寿,张先还喜欢娶妾。1070年,80岁的张先,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并以此为荣,大摆宴席,招待宾朋。苏轼问他有何感受,张先满面春风的赋诗一首: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苏轼当场和了一首诗打趣他: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满堂哄笑。因为梨花是白色的,表示白发的丈夫,海棠是红色的,表示年轻的妻子,一树梨花压海棠也成了“老夫少妻”的代名词。

    他八十五岁时,又娶了一个小妾,苏东坡听说后,作诗一首《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寄给他:

    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鬓眉苍。

    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柱下相君犹有齿,江南刺史已无肠。

    平生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

    莺莺一句指的是张生与崔莺莺,燕燕一句是关盼盼为张愔守节燕子楼事,苏东坡以与张氏有关的典故来打趣张先。他得此诗后,即和了首回苏轼:“愁似鳏鱼知夜永,懒同蝴蝶为春忙。”意为:妻室已去,夜孤寂难熬,娶妾只合慰寂寥。只因寂寥便平白无故占据少女们的青春实在是有失风度,有些无可救药了。
  


    78、千秋岁

    又名《千秋节》、《千秋万岁》。唐教坊曲有《千秋乐》,此调用旧曲另创新声。

    《旧唐书·玄宗本纪》载:开元十七年八月癸亥,“上以降诞日,宴百僚于花萼楼下。百僚表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王公已下献镜及承露囊,天下诸州咸令宴乐,休假三日,仍编为令,从之。”

    《唐会要·节日》云:“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乾曜、右丞相张说等上表,请以是日为千秋节,着之甲令,布于天下,咸令休假。群臣当以是日进万寿酒,王公戚里进金镜、绶带,士庶以丝结承露囊,更相遗问。村社做寿酒宴乐,名赛白帝、报田神。制曰:‘可’。天宝二年八月一日,刑部尚书兼京兆尹萧炤及百僚请改千秋节为天长节。制曰:‘可’。至宝应元年八月三日敕:‘八月五日本是千秋节,改为天长节,其休假三日,宜停前后各一日。”

    以上记载可知,唐玄宗将八月五日自己的生日这天定为千秋节,成为普天同庆的全国性节日,并且放假三天。千秋节从开元十七年(729)始,至天宝二年(743)改为天长节(《册府元龟》卷二、《旧唐书》卷九记载改名的时间是天宝七年),共有14(或19)年,改为天长节后,庆祝活动依然,直至安史之乱爆发,庆祝活动一度废止。代宗宝应元年(762)休假又改为一天。

    最早提议将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日农历八月初五设为“千秋节”的,是大唐着名宰相宋璟。

    将自己的生日设为全国性节日,在唐以前尚无先例,但唐玄宗喜欢上表中“千秋万代”的寓意,便有意设立,还戏称这是“自我作古”。但李隆基觉得仅仅因一个人的表奏便设一个全国性的节日,欠妥。于是,第二年过生日时,他在“花萼楼”下大摆宴席,赏赐麾下的文武百官。右丞相薛曜、左丞相张说等百官为感谢皇恩浩荡, 便联合上表,“一致要求”将其生日设为“千秋节”。于是,一个普天同庆的节日——“千秋节”便诞生了。

    开元十七年八月初五,唐玄宗、杨贵妃在“花萼相辉楼”前举行盛大的“千秋宴”和乐舞表演,庆祝第一个“千秋节”。据《乐府诗集》等记载,为庆贺该节,唐教坊第一部(最优秀的歌舞创作、演奏人才集中在此部)专门创作了一部大曲《千秋乐》。此曲作者是隋炀帝时的首席乐官白明达。

    “千秋节”庆祝活动结束后,大臣们纷纷向唐玄宗敬献各种精美铜镜(也称“金宝镜”、“金殿镜”),并表示每年要进贡。唐玄宗甚悦,并决定每年在铸镜业最发达的扬州定制一定数量的铜镜,回赏给四品以上的官员,并将这些铜镜命名为“千秋镜”,还亲自书写了“千秋”二字。

    所以,从开元十八年起,每逢“千秋节”,唐玄宗都要登上“花萼楼”对四品以上的臣子每人赏赐一面“千秋镜”。当时能享受到这种待遇的官员约有400人左右。唐玄宗本人曾就此事写过《“千秋节”赐群臣镜》:

    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

    分将赐群臣,遇象见清心。

    台上冰华澈,窗中月影临。

    更衔长绶带,留意感人深。

    瑞露垂花绶,寒冰澈宝轮。

    对兹台上月,聊以庆佳辰。

    后来每年王公大臣们都要铸造一面“千秋镜”在“千秋节”上进献给唐玄宗,并大唱颂词。宰相张九龄对此事不以为然,认为皇上已由早年的励精图治转为贪图奢华,在一次“千秋节”上,他便上了一篇《千秋金鉴录》作贺仪,委婉祈盼皇上及早醒悟。唐玄宗阅后当时口虽嘉奖,而心中不悦,后来依然如故。

    时间到了天宝七年(748),据记载,那年的三月乙酉日,皇都“大同殿”的柱子上忽然生出了灵芝,并有珠玉般的“神光照殿”,宫里的“兴庆池”上也有祥云缭绕。当时,文武百官目睹这一奇景后,一致认为这是圣恩感动了上天,是上天在昭示吉祥。几经斟酌,他们在五月壬午日便联合上了一个奏折,尊唐玄宗为“开元天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杜甫简称为“圣文神武皇帝”),认为“千秋万代”毕竟有限,希望皇帝顺应天道、顺从天意,将“千秋节”改为“天长节”,让大唐的江山“天长地久”。

    于是在天宝七年八月己亥日(初一)唐玄宗颁诏将“千秋节”改为“天长节”。天宝七年第一次庆祝“天长节”时,着名诗人王维还应制了一首诗:太阳升兮照万方,开阊阖兮临玉堂,俨冕旒兮垂衣裳。

    金天净兮丽三光,彤庭曙兮延八荒。德合天兮礼神遍,灵芝生兮庆云见。唐尧后兮稷契臣,匝宇宙兮华胥人。

    尽九服兮皆四邻,乾降瑞兮坤降珍。

    (我还是喜欢他的“红豆生南国”)

    南北朝时期的宋朝人郭茂倩《乐府诗集》记载:《唐书》曰 :“开元十七年八月癸亥,玄宗以降诞日,宴百僚于花萼楼下。百僚表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王公已下献 镜及承露囊,天下请咸令宴乐,仍着于令,从之。”《千秋乐》盖起于此。

    宋词则沿用旧曲名,另创新声。始见于宋秦观《淮海词》。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认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戏万点愁如海。

    1093年(元佑八年),哲宗亲政,重新启用主张新法的官员,贬谪秦观、 苏轼兄弟、黄庭坚等一批反对新法的官员。秦观被贬到处州(今丽水),当了一个监酒税的闲官。此词作于期间,表达了政治上的挫折产生的复杂心绪。

    秦观的这首《千秋岁》和《好事近》历来被人们认为是“谶词”,大家将其视为“绝命词”。这样的两个词牌成为谶言,实在是有些讽刺。

    这个词牌个人喜欢张先的:

    千秋岁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

    惜春更选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

    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

    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

    张先一生风流,大约也抵得上“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了。

    另有游仲文词名《千秋岁》,即《念奴娇》,二者不同。
  


    79、好事近

    前面扒了秦观的两首绝命词中的《千秋岁》,现在来扒另一首《好事近》。

    《白香词谱》载:唐宋时,民间所说的“好事”,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出于《孟子》:“好事者为之也。”逐渐演变成喜欢揽事、管闲事的意思。如杜甫诗:“旧来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诗传与谁?”白居易诗:“门以招贤盛,家因好事贫。”《图画宝鉴》记载米元章所说的:“好事家与赏鉴家,自是两等,家多资方,贪名好胜,遇物收置,不过听声,此谓好事。”

二是指慈善事业叫好事。《五代史唐明宗纪》记载:“粮食和布匹的价格都很低,黎民百姓没有遭受疾疫,我就很高兴地说:‘我要做些什么呢?应当与你们作些好事,以报答上天之德。’”《录异记》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嘉陵江边,有一个妇女,自称十八姨,经常往来于民家,不饮不食,总是教谕人们,多作好事,莫负神明的庇佑。”《好事近》的调名的来历,二者必居其一。而后世称男女之间谈情说爱的事叫好事,如李渔《蜃中楼传奇》有“可见从来好事,毕竟多磨”的说法,成语“好事多磨”来源于此。

    秦观在贬谪时曾经梦中得句,为此,作了一首《好事近》词:

好事近·梦中作

    <秦观>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

    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冷斋夜话》载:“少游既谪归,尝于梦中作《好事近》,有云……果至藤州,方醉起,以玉盂汲泉,笑逝而化。”

    绍圣元年(1094年),宋哲宗起用章惇为相,章惇则和蔡京、蔡卞等人勾结,大肆打击元旧党,以“诋毁先帝,为臣不忠”等罪名,一一驱逐外地。秦观就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被逐至处州,当了个处州监酒税。仕途坎坷前途渺茫使秦观备受煎熬。公元1096年薄春,临近知天命之年的词人写下了这首《好事近》。

    4年后,即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已离开处州3年的秦观,在雷州接到朝廷的诏书,他在那年7月启程回京师,8月份路过滕州(今广西藤县),藤州太守徐元用便邀秦观游览了藤州的景点。在江华亭,秦观与徐太守开怀痛饮,酒酣之际,一个人卧躺在下榻处的江华亭里。后来他感到渴了,大声要水喝,徐太守忙让人取水,水至,秦观扶醉注视着器皿中的水,笑了,溘然长逝。一代词人由此殒落,在酒醉中笑着离开了人世,享年52岁。

    《好事近·梦中作》成为秦观的绝笔,实际上这首词对他的死亡已作了预示。藤县由于传说中有巨藤卧江引渡百姓而得名,同时藤县又是民间传说中龙母的故乡,在这首记述梦境的词中,最后两句“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荫下,了不知南北”,无疑与当地风土吻合,有说法是秦观被龙母接走了,他梦境中由“飞云”而化成的“龙蛇”,正是龙母派来的小龙。不管是否牵强附会,秦观猝亡于斯,是一个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而“醉卧古藤荫下”一句,无论如何都与藤县的“藤”相关罢。

    秦观在藤州“笑逝而化”的消息传开,朝野震动,与之亦师亦友的苏东坡两日不食、扼腕长叹:“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而与秦观同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悲戚交加,感慨于挚友的际遇身世,含泪写下《病起荆江亭即事》一诗: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温饱未? 西风吹泪古藤州。

    “西风吹泪古藤州”成为秦少游猝逝于藤州的最有力佐证。秦观死后,他的儿子秦湛急急从家乡赶往藤州奔丧,扶柩北还,由于路途遥远加上政治未明,曾停殡于潭州(今湖南长沙),直至五年后才归葬于文游台的泰山脚下。到政和六年(1116年),秦湛在常州任通判,将父亲迁葬于无锡惠山,一代词人终于得以长眠在家乡的青山绿水间。秦观去世30年后,皇帝才彻底为他平反,追赠他为“直龙图阁学士”。

    张辑词,有“谁谓百年心事,恰钓船横笛”句,名《钓船笛》韩淲 词,有“吟到翠圆枝上”句,名《翠圆枝》

    张辑词,有“倚秋千斜立”句,又名《倚秋千》。

    此调以宋祁词为正体:

    睡起玉屏风,吹去乱红犹落。

    天气骤生轻暖,衬沈香帷箔。

    珠帘约住海棠风,愁拖两眉角。

    昨夜一庭明月,冷秋千红索。

    个人较喜欢朱敦儒的:

    好事近·渔父词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

    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号岩壑,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河南(今河南洛阳)人。早岁隐居故里,志行高洁,有朝野之望。征召为学官,固辞不就。南渡初,流寓两广,居南雄州。绍兴五年(1135)赐进士出身,为秘书省正字,寻兼兵部郎官。后被劾罢官,退隐嘉禾。晚年依附秦桧,任鸿胪少卿,为时论所讥。桧死,亦罢废。绍兴二十九年卒,年七十九。《宋史》有传。着《岩壑老人诗文》、《猎较集》已佚。词集有《樵歌》(一名《太平樵唱》)三卷。

    词人前后写了六首渔父词(均调寄《好事近》)来歌咏其晚年寓居嘉禾的闲适生活。这是其中的一首。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飘渺的孤鸿明灭于远空,高远而又空灵的意境,个人很待见。
  


   80、小重山

    小重山是一种眉型,又称小山眉或是远山眉,比较流行的一种画眉法。大概是我和古人的审美差异吧,我觉得非常不好看,白搭了眉如远山这么一个好词,所以人家是真风雅,我是附庸风雅,呵呵~~

    唐人常用此调写宫女幽怨,故其调悲。始见《花间集》录晚唐韦庄词。《宋史·乐志》录宋太宗赵匡义新制乐曲亦有《小重山》,注入双调(夹钟商),盖借旧曲名另制新声。

    小重山

    <韦庄>

    一闭昭阳春又春,夜寒宫漏永,梦君恩。

    卧思陈事暗消魂,罗衣湿,红袂有涕痕。

    歌吹隔重阍,绕庭芳草绿,倚长门。

    万般惆怅向谁论?凝情立,宫殿欲黄昏。

    这个词牌因此词而兴,是晚唐词人韦庄写给他的爱姬谢娘的。韦庄和谢娘的故事前面扒《木兰花》词的时候扒过了(不记得的回去温习O(∩_∩)O~)。此词借汉武陈皇后罢退长门事,抒写胸中郁廖,情辞凄切,也难怪美人为之绝食而死。

    提起《小重山》自然就不能落下岳飞。

    岳飞(1103-1142)字鹏举,中国历史上着名战略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一。汉族。北宋相州汤阴(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

    据传,岳飞母亲有娠昼寝,梦见一铁甲丈夫入曰:“汉冀德,当住此。”梦醒产下一子,这时不知哪里来的一只大鸟,像鹄,鸣叫着飞到屋上,所以给孩子取名 “飞”。大概岳飞的父亲由那只大鸟想到了大鹏鸟,所以给岳飞取字“鹏举”,希望他以后能大鹏展翅,一展宏图。

    岳飞小时候家里很穷,是韩魏公韩琦家的佃户。生活上的清苦磨练了他坚韧的意志。金兵大举南侵,岳飞毅然从军。临走前夕,岳母拿出银针和墨汁在岳飞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字。(岳母刺字的故事,宋人的笔记和野史均无记载,包括岳飞的曾孙岳珂所着的《金陀革编》也没有记录。岳飞刺字故事始见于元人所编的《宋史本传》,书云:“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但书中未注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

    高宗任用秦桧为相,主和派占据上风。高宗不顾岳飞等主战派大臣的反对,毅然和金国签订和约,愿意称臣纳贡,并派秦桧代表自己跪受金诏。对于如此的丧权辱国的行径,岳飞有苦难诉,遂写下一词《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脍炙人口的《满江红》较《小重山》早,所以虽感慨万千,却依旧激越昂扬,那时的岳飞对收复失地还是充满了希望。而这首小重山写于其后,时局早已糜烂不堪,败局早定,岳飞精忠报国的愿望已然破灭,只能悲叹“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大概是岳飞悲壮一生的写照吧。几十年求索,岁月流逝,青丝化白发,英雄的壮志却难酬。他心心念念“还我和山”,奈何有人不领情。他再英勇也是双拳难敌四手,空有拳拳赤子心,只可惜满朝文武皆贪生怕死,软弱无能,更何况那个懦弱的皇帝只想着守着那一亩三分田,讴歌江左好风光,才不愿把被俘虏的皇帝接回朝。

    岳飞是个英雄,却不太识时务,所以他注定是个悲剧人物。

    李邴词,名《小冲山》;

    姜夔词,名《小重山令》;

    韩淲词,有“点染烟浓柳色新”句,名《柳色新》。
  


    81、江城子

    分单调、双调两类。单调首见于唐韦庄。

    髻鬟狼藉黛眉长,出兰房,别檀郎。

    角声呜咽,星斗渐微茫。

    露冷月残人未起,留不住,泪千行。

    五代欧阳炯有继作: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这是一首怀古凭吊的词作,姑苏台即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

    此词第六句较各家多一字,即开宋词衬字之法。因词中有“如西子镜,照江城”句而取名《江城子》,其中江城指的是金陵,即今南京。

    双调始于宋苏轼,见《东坡乐府》。

    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却也不乏婉约之作,写给其亡妻王弗的悼亡词《江城子》就是其中的代表。

    王弗,苏轼的结发之妻,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治平二年五月(1065)卒,年方27。

    1054年,当时十九岁的苏东坡与年方十六岁的王弗结为夫妻,二人举案齐眉,鹣鲽情深。

    《东坡逸事》里有王氏“幕后听言”的故事,说东坡每有客来,王弗总是躲在屏风的后面屏息静听。客人走了之后,王弗就凭自己女性特有的直觉为丈夫分析谈话的内容与谈话的人,据说苏轼往往是大受裨益。

    据说章惇未发迹的时候来拜访苏轼,走了之后,在帘后偷听的王弗就对丈夫说,这个章惇一定是个大奸大恶之人,不可不防。苏轼不以为然。后来这个章惇仕途得意之后果然是个极阴险的小人,苏轼、王安石都栽在他的手里,以至于苏轼这么豁达的性格都咬牙切齿地说就是做鬼也不愿再碰到章惇这个小人,并感慨说王弗的话总是很灵验。

    只可惜天妒红颜,治平二年五月(公元1065)王弗卒,年方27。所余一孤苏迈,年仅6岁。

    十年后的1075年(熙宁八年)正月,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贬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那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梦境里,妻子在窗下对镜描红妆,梦境外,孑然一身空余泪千行。老实说我其实不认为苏轼爱王弗,他们之间应该是属于相濡以沫的情。两个人在一起久了就会累积感情,却不一定会累积爱情。不过,这样也很好。

    晁补之改名《江神子》

    韦庄词又名《水晶帘》

    韩淲词有“腊后春前村意远”句,名《村意远》

    苏轼另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苏轼不愧为文学巨擘,无论婉约还是豪放皆信手拈来。
  


    82、解语花

    清徐釚《词苑丛谈》云:调名取自唐天宝遗事,即唐明皇称杨贵妃语。

    五代刘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载:“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千叶白莲,数枝盛开。帝与贵戚宴赏焉,左右皆叹羡。久之,帝指贵妃,示于左右曰:“争如我解语花。”

    “解语花”来源于此。此后,诗中就有了“解语花”这一意象。

    遇湖州妓宋态宜二首

    <唐·李涉>

    曾识云仙至小时,芙蓉头上绾青丝。

    当时惊觉高唐梦,唯有如今宋玉知。

    陵阳夜会使君筵,解语花枝出眼前。

    一从明月西沉海,不见嫦娥二十年。

    李涉,唐宪宗时人,授太子通事舍人,后被贬谪陕川参军。文宗时召为太学博士,复以事流放南方。李涉大家或许不太了解,但在当时也是一位有名的诗人。其弟即为李渤,人称白鹿先生,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白鹿洞书院就是因其而来。

    晚唐范摅《云溪友议》记载了李涉一则轶事:李涉前往九江,看望自己做江州刺史的弟弟李渤。船行至浣口,忽然遇到一群打家劫舍的盗贼。数十名贼人手执刀熗,喝令他们停船。船停下后,劫匪问:“船上何人?”船夫答道:“是李涉博士。”匪首听说后,命令部下停止抢劫,说:“如果真是李博士,我们就不劫他的财了。不过我辈早就听说他的诗名,希望他能给我们写一首诗。”李涉听罢,写了一首绝句:

    井栏砂宿遇夜客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于今半是君。

    匪首得诗大喜,不但不抢李涉的钱财,反而送了许多财物给他。此事《唐诗纪事》亦有记载。

    【《云溪友议》之《江客仁》:李博士涉,谏议渤海之兄。尝适九江看牧弟,临袂,凡有囊装,悉分匡庐隐士(荷戴山人芳也),唯书藉薪米存焉。至浣口之西,忽逢大风,鼓其征帆,数十人皆驰兵仗,而问是何人。从者曰:“李博士船也。”其间豪首曰:“若是李涉博士,吾辈不须剽他金帛。自闻诗名日久,但希一篇,金帛非贵也。”李乃赠一绝句,豪首饯赂且厚,李亦不敢却。】

“解语花”一词产生于唐代,但当时除了比作杨贵妃外甚少运用于其他地方,直到宋代周邦彦将其创制为词调名。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附录》称:“《解语花》‘风销焰蜡’此美成(周邦彦表字美成)在荆南作,当与《齐天乐》同时,到处歌舞太平,京师尤为绝盛。”

    解语花·上元

    周邦彦

    风销绛蜡,露浥红莲,花市光相射。

    桂花流瓦。

    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

    衣裳淡雅。

    看楚女、纤腰一把。

    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

    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

    钿车罗帐,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

    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此词写作的地点和年代,有两种说法。周济说是“在荆南作”,“当与《齐天乐》同时”;近人陈思《清真居士年谱》则以此词为周知明州(今浙江宁波)时作,时在徽宗政和五年(1115),两种说法皆无确切证据,因而至今未有定论。
  


   83、后庭花

    唐教坊曲名。张先词名《玉树后庭花》。《碧鸡漫志》云:《玉树后庭花》,陈后主造,其诗皆以配声律,遂取一句为曲名。

    陈后主(553—604),名陈叔宝,字元秀,南北朝时代南朝陈国皇帝。公元582—589年在位,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日夜与妃嫔、文臣游宴,制作艳词。隋军南下时,自恃长江天险,不以为然。祯明三年(589年),隋军入建康,陈叔宝被俘。后在洛阳城病死,终年52岁,追赠大将军、长城县公,谥曰炀。

    不知道大家对此人是否了解,其实即使不了解看到他的谥号大概也能猜到他是什么货色。所谓谥号,就是根据一个人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美谥如文、武、明、睿,恶谥如厉、灵、炀,平谥如怀、悼、哀、殇有点同情的意味。咱们中国历来讲究死者为大,由于恶谥是对死者的批评,所以一般轻易不立恶谥,毕竟谥号算得上是盖棺定论,再难翻身。

    古代谥法,好内怠政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有此名者,除了大家所知的隋炀帝杨广,就是败国投降的皇帝陈后主,“陈炀公”了。

    陈后主生活奢侈,不问政事,且喜爱艳词。每日只在宫中与嫔妃近臣游宴,其有一妃子,名张丽华,深受后主喜爱。歌伎出身的张丽华后来做了南朝陈后主的贵妃,其发长七尺,其光可鉴,眉目如画。此外,更具有敏捷的才辩及过人的记忆力,所谓“人间有一言一事,辄先知之。”她在做龚贵嫔的侍儿时,陈后主一见钟情,封为贵妃,视为至宝,以至于陈后主临朝之际,百官启奏国事,都常常将张丽华放在膝上,同决天下大事。后来张丽华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当即被立为太子。

    陈后主喜制艳歌,玉树后庭花、春江花月夜、黄鹂留、金钗两臂垂、堂堂等等。着名的《玉树后庭花》就是由陈后主写的: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这首诗是典型的齐梁宫体诗的套路,华丽的辞藻,浅俗的格调。这样的平庸之作得以流传千年要归功于其“亡国之音”的大名,也不知是哀是幸。

    陈后主即帝位的时候,北朝的隋文帝杨坚正大举任贤纳谏,减轻赋税,整饬军备,消除奢靡之风,随时准备攻略江南富饶之地。而陈后主竟然奢侈荒淫无度,臣民也流于逸乐。当时的隋文帝处心积虑地要灭掉陈朝,完成统一,但陈后主却认为“王气在此,役何为者耶?”都官尚书孔范附和:“长江天险,限隔南北,今日虏军,岂能飞渡耶?”这样的王朝不灭亡上帝都不答应,于是陈后主的好日子就象其中一首《玉树后庭花》词中所云:“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 一样短暂,前后不足七年。

    隋文帝开皇八年(588年)三月,下诏:“天之所覆,无非朕臣,每关听览,有怀伤恻。可出师授律,应机诛殄,在期一举,永清吴越。”于是发兵五十一万八千人,由晋王杨广节度,分进合击,直指陈朝都城建康。

    金陵城破,陈后主陈叔宝惊慌失措,他和张丽华、孔贵妃躲在枯井里。隋兵“窥而呼之,后主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与张贵妃、孔贵人三人同乘而上。”陈后主亡国之际的丑态成为千古笑料。据传由于井口太小,三人一齐挤上,张丽华的胭脂擦落井口,从此,这口井被叫做“胭脂井”,但也有人不齿于陈后主与张丽华、孔贵嫔的作为,把它叫做“耻辱井”。

    后人作诗讽刺:

    擒虎戈矛满六宫,春花无树不秋风。

    仓皇益见多情处,同穴甘心赴井中。

    唐代魏徵在《陈后主本纪》中评论说:“生深宫之中,长妇人之手,不知稼穑艰难,复溺淫侈之风。宾礼诸公,惟寄情于文酒;眼近小人,皆委之以衡轴。遂无骨鲠之臣,莫非侵渔之吏。政刑日紊,尸素盈庭,临机不寤,冀以苟生,为天下笑,可不痛乎!”

    随着陈后主的江山不复,《后庭花》遂成预兆不祥的靡亡之音。唐代诗人刘禹锡一首《台城》,形象的描绘了陈朝因穷奢极侈而亡国。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到了晚唐,诗人杜牧来到了金陵。不知道怎么回事,向来过着倚红偎翠的风流生活的杜牧突然社会责任感暴增,感慨前朝旧事,哀叹晚唐衰景,于是有了脍炙人口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七绝一问世,《后庭花》亡国之音的罪名基本就盖棺定论了,再无翻身之日。

    秦淮河里,桨声灯影,恰如一江春水,泱泱东去。

    惟余后人,掩卷叹息,风流早已成泥,随风散去。

    唐张祜有《相和歌辞·玉树后庭花》:

    轻车何草草,独唱后庭花。

    玉座谁为主,徒悲张丽华。

    伪蜀时,孙光宪、毛熙震、李珣有《后庭花》曲,皆赋后主故事。

    后庭花

    <毛熙震>

    轻盈舞妓含芳艳,竞妆新脸。步摇珠翠修娥敛,腻鬟云染。

    歌声慢发开檀点,绣衫斜掩。时将纤手匀红脸,笑拈金靥。

    此调以此词为正体,其他皆变体。

    这个词牌个人较喜欢宋人许棐的:

    后庭花

    <宋·许棐>

    一春不识西湖面,翠羞红倦。雨窗和泪摇湘管,意长笺短。

    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

    这首词写的是一位独守空闺的少妇思远怀人的情愫。词人以少妇的口吻,展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东风无情,不管琵琶的哀怨,吹走了春光,把落花摇曳了满地,犹如女子的年华,消逝凋零。

    注:另有《后庭花破子》与唐词《后庭花》、宋词《玉树后庭花》异:后庭花破子

    <李煜>

    玉树后庭前,瑶华妆镜边。

    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

    和花和月,天教长少年。

    这首词有诸多异议:

    1、瑶草,别作“瑶华”。

    2.妆镜边,别作“妆镜前”。

    3.和花和月,别作“和月和花”。

    4.天教,别作“大教”、“天家”。

    5、本词别说为冯延巳、元好问所作。史料言“《后庭花破子》,始见金元人集中,元好问《遗山乐府》、《王秋涧先生大全集》、邵亨贞《蚁术词选》俱有之(邵词名“后庭花”,无“破子”二字)。北曲仙吕宫有《后庭花》(见杨朝英《乐府新编阳春白雪》后集卷一,又《朝野新生太平乐府》卷五),字句与此词正同。是《后庭花破子》,乃金元小令,《词谱》亦云“此调创自金元””,根据词调“始见金元人集中”,得出““李后主、冯延巳相率为之”,实无稽之谈”的结论。不过从古至今遗失的诗词何止千千万,这样的理由实难令人信服。
  


    84、风入松

    古琴曲名。

    郭茂倩《乐府诗集·琴曲歌辞四·风入松歌》题解:“《琴集》曰:‘《风入松》, 晋嵇康所作也。’”古辞今不传。

    毛先舒《填词名解》云∶“风入松,古琴曲;李白诗∶‘风入松下清,露出草间白’,词取此以名。”

    《词谱》云∶“汉吴叔文善琴,隐居石壁山,山多松树,尝盛夏抚琴于松下,遂作此操。”

    《风俗通义》∶“河间杂歌二十一章,内有《风入松》。”

    因而此词牌,是由琴曲而入乐府,又由乐府而沿为词名,由来古矣。

    另,唐代诗僧皎然有《风入松》歌。

    风入松

    <南宋·俞国宝>

    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

    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

    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

    画船载取春归去,馀情付、湖水湖烟。

    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俞国宝(约1195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号醒庵。江西抚州临川人。南宋着名诗人。江西诗派着名诗人之一。性豪放,嗜诗酒,曾游览全国名山大川,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胜炙人口的锦词佳篇。着有《醒庵遗珠集》10卷。约宋宁宗庆元初前后在世。孝宗淳熙间为太学生。

    词中描绘的是一幅西湖春游图。是淳熙年间作者在西湖断桥畔小酒家所作,书写在酒家的素色屏风上面。据周密《武林旧事》载,淳熙年间,已是太上皇的高宗赵构乘船出游,经断桥时,桥旁有一素雅的小酒家,屏风上写着一首《风入松》词,高宗“称赏久之”,认为“甚好 ”,问是何人所作。有人告知是太学生俞国宝醉中所写。高宗笑着说:“此词甚好,但末句未免儒酸。”顺便改原作“明日再携残酒”为“明日重扶残醉”。当日便传旨授给俞国宝官职。

    【周密《武林旧事》:淳熙间,德寿三殿游幸湖山。一日御舟经断桥旁,有小酒肆颇雅。舟中饰素屏书《风入松》一词于上,光尧驻目称赏久之,宣问:“何人所作?”乃太学生俞国宝醉笔也。上笑曰:“此词甚好,但末句‘明日重携残酒’未免儒酸。”因为改定云“明日重扶残醉”,则迥不同矣,即日命解褐云。】

(解褐:谓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此词牌另有一名篇,为元代“儒林四杰”之一虞集所作,《南村辍耕录》载,柯敬仲先生际遇文宗,起家为奎章阁鉴书博士,以避言路居吴下。时虞邵庵先生在馆阁,赋《风入松》长短句寄博士云:风入松·寄柯敬仲

    <元·虞集>

    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

    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

    书诏许传宫烛,香罗初剪朝衫。

    御沟冰泮水拖蓝,飞燕又呢喃。

    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锦字泥缄。

    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柯敬仲即柯九思,天历二年,元文宗仿宋阁学制,柯九思被迁升为奎章阁鉴书博士(正五品),专门负责宫廷所藏的金石书画的鉴定。皇帝特“赐牙章得通籍禁署”,与奎章阁侍书学士虞集一起常侍皇帝左右。柯作画,虞题诗,“宠顾日隆”。后因朝中官僚的嫉忌及文宗去世,柯九思束装南归,退居吴下,流寓松江(今属上海市)姻脂桥。

    此词因“词翰兼美,一时争相传刻,而此曲遂遍满海内矣”,可谓洛阳纸贵。特别是“杏花春雨江南”,入画入书或入印,还被人织入锦帕,传诵一时。

    这个词牌个人较喜欢吴文英的一首暮春怀人之作:

风入松·春园

    <吴文英> yì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此词一题作“春晚感怀”,陈洵《海绡说词》谓此乃“思去妾”之词。

    《瘗花铭》乃南北朝庾信所作,现已失传。瘗(yì),埋葬。铭,一种文体。古人把铭文刻在墓碑或者器物上,表示哀悼。所谓“瘗花铭”换个说法就是“葬花吟”。

    吴文英(约1200-约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斋,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一生未仕,但结交多显贵,世以“清客”目之。今传《梦窗甲乙丙丁稿》。此人和毛滂一样因为立场不坚定受人诟病。曾任参知政事的吴潜主张励精图治,积蓄力量,收复国土,甚得朝野好评,后被贾似道诬陷致死。吴潜生前,吴文英与他交往密切,而在吴潜被害后,吴文英还以词赠贾似道,因而被人认为品格不高尚。不过他终生潦倒一生未仕,不曾向权贵乞求一官半职,又可以看出此人不像毛滂那般小人嘴脸,这大概也是吴文英在词坛的地位得到客观认可的一个原因。

    据传,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吴文英在苏州做吴潜的幕僚直到淳佑三年(1243年)。期间曾娶苏州一女子为妾,同居于阊门外之西园,二人感情深厚。1244年秋末冬初,他辞去幕僚职务,携妾迁往杭州。第二年春天,许是感情失和或是生活所迫,总之不知何故其妾离开杭州回到苏州。吴文英曾到苏州寻找,但却无功而返。其后在杭州等待,也始终没有音讯,因而常有忆姬之作。其间在杭州西子湖畔遇一美人,二人一见钟情,不过貌似还没等到两人成亲那姑娘就死了。吴文英其人本就有些多愁善感,又有这么一生离一死别的两情人,所以他的《梦窗词》里有很多哀惋缠绵的词作,《风入松》就是其中的一首,感怀不知所踪的苏州女子。

    又名《风入松慢》

    韩淲词,有“小楼春映远山横 ”句,名《远山横》
  


    85、杜韦娘

    唐教坊曲名,宋人借唐旧曲,另翻慢词,双调。

    唐末孟棨《本事诗》载::刘尚书禹锡罢和州,为主客郎中、集贤学士。李司空罢镇在京,慕刘名,尝邀至第中,厚设饮馔。酒酣,命妙妓歌以送之。刘于席上赋诗《赠李司空妓》曰: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李因以妓赠之。

    (“高髻云鬟宫样妆”另作“鬟髯梳头宫样妆”;“司空见惯浑闲事”另作“司空见惯寻常事”)

    因刘禹锡诗有“春风一曲杜韦娘”句,宋人借旧曲名和刘禹锡的诗句,另翻慢词,逐渐演变成词调。这也是成语“司空见惯”的来源。

    《太平广记》将诗中“李司空”作“李绅”。但据清人岑仲勉《唐史馀沈》云:“刘自和州追入,约大和元二年,至六年复出,于时绅方贬降居外,曾未作镇,何云罢镇在京?且唐制重内轻外,郎官尤名贵,自称刺史,口吻尤不类。同时守司空者乃裴度,此涉于李绅之全误也。”也就是说李司空是李绅这一说法完全没有道理。

    另有唐范摅《云溪友议》也记载了这么一件事,不过貌似更加不靠谱:昔赴吴台,扬州大司马杜公鸿渐为余开宴。沉醉归驿亭,稍醒,见二女子在旁,惊非我有也。乃曰:“郎中席上与司空诗,特令二乐伎侍寝。”且醉中之作,都不记忆。明旦修状启陈谢,杜公亦优容之,何施面目也。余以郎署州牧,轻忤三司,岂不过哉!诗曰: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杜鸿渐,生于709年,卒于769年;刘禹锡,生于772年,卒于842年,不知道刘禹锡同学是哪年跑到杜鸿渐家“借酒消愁”的。

    到了今天,貌似又赠加了刘禹锡和司空李绅两人跑到杜鸿渐家饮酒作乐这一版本,不知道怎么传的。

    这个词牌只有杜安世词及无名氏词两体,故可平可仄。

    杜韦娘

    <杜安世>

    暮春天气,莺老燕子忙如织。

    间嫩叶题诗哨梅小,乍遍水、新萍圆碧。

    初牡丹谢了,秋千搭起,垂杨暗锁深深陌。

    暖风轻,尽日闲把、榆钱乱掷。

    恨寂寂。芳容衰减,顿欹玳枕困无力。

    为少年、狂荡恩情薄,尚未有、归来消息。

    想当初、凤侣鸳俦,唤作平生,更不轻离拆。

    倚朱扉,泪眼滴损、红绡数尺。

    杜韦娘

    <无名氏>

    华堂深院,霜笼月采生寒晕。

    度翠幄、风触梅香喷。

    渐岁晚、春光将近。

    惹离恨万种,多情易感,欢难聚少愁成阵。

    拥红炉,凤枕慵欹,银灯挑尽。

    当此际,争忍前期后约,度岁无凭准。

    对好景、空积相思恨。

    但自觉、恹恹方寸。

    拟蛮笺象管,丹青好手,写出寄与伊教信。

    尽千工万巧,唯有心期难问。
  


   86、调笑令

    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云:“打嫌《调笑》易,饮讶《卷波》迟。”自注:“抛打曲有《调笑令》,饮酒曲有《卷白波》”。抛打曲是当时宫廷中或宴会场中作抛打游戏时供演唱之曲。

    《乐府诗集》载,中唐时《三台调笑》等六词,即所谓《中唐六调》,本是六言乐府诗,后乃演为长短句之词。“调笑”,《词谱》作“古调笑”;《韦江州集》作“调啸”。一名《宫中调笑》、一名《转应曲》、一名《三台令》。

    胡适《词选》云:“调笑”之名,可见此调原本是一种游戏的歌词;“转应”之名,可见此词的转折,似是起于和答的歌词;《三台令》之名,可见此调是从六言的“三台”变出来的。白居易诗有“打嫌调笑易”句;自注云:“调笑,曲名也”。于是可见此调成立于中唐之际。

    此调始见韦应物词。

    调笑令

    <韦应物>

    胡马,胡马,

    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

    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

    边草无穷日暮。

    因此词,本调被后人沿袭,故名。又名《调啸词》。

    元·邵亨贞《蚁术词选》有词三首名《古调笑令》。

    春水,春水,薄暮曲阑更倚,夕阳江上青山。山外行人未还。未还未还还未。千里相思不寄。

    官渡,官渡,犹记画桡去路,小怜歌扇谁寻。岁岁东风恨深。恨深恨深深恨。风外落红几阵。

    双燕,双燕,飞过柳梢不见,旧时王谢堂前。回首斜阳暮烟。暮烟暮烟烟暮。芳*落花满路。

    《唐五代词》载王建《宫中调笑》词:“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后人沿袭本调,亦用本调名《宫中调笑》。

    转应曲:郭茂倩《乐府诗集》载唐戴叔伦《转应曲》词:“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此调第六、七句系倒叠第五句末二字,转以应之,故名“转应”。 《全唐诗·杂曲歌辞》记作《转应词》。

    三台令: 《唐五代词》有冯延巳《三台令》词:“春色,春色,依旧青门紫陌。日斜柳暗花蔫,醉卧谁家少年。年少,年少,行乐直须及早”, 见 《阳春集》。由此可见,《三台令》即是《古调笑》。另有词调《三台》的别名亦名《三台令》,与本调异。

    调笑转踏:郑仅《调笑转踏》:“调笑,楚江渺,粉面修眉花斗好。擎荷折柳争相调,惊起鸳鸯多少。渔歌齐唱催残照,一叶归舟轻小”。北宋元佑年间,教坊艺人用《调笑令》编排了一种叫《调笑转踏》的舞蹈。
落涵筱莜

ZxID:12336327


等级: 明星作家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1-10-10 0
好详细啊,,没看完的说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4-08-22 0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