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60%,#ffffff,#d8d8d8,2][tr][td]
[attachment=11331483]
[color=#005599]《三国演义》[/color]的出场人物,有人做过统计分类,其中有名有姓者共1092人,有姓无名者40人,无名无姓,但在书中有活动和涉及具体情节者27人。
有几个人物出场不多,姓名不全,却容易记住。一是有名无姓的[color=#005599]貂蝉[/color],按[color=#005599]杂剧[/color]里貂蝉的表白,她原是山西[color=#005599]忻州[/color][color=#005599]木耳[/color]村人,姓任,父亲任昂,自己小名唤作红昌。
[color=#005599]汉灵帝[/color]选拔为宫女,职掌貂蝉冠,因而得名貂蝉。二是有姓无名的[color=#005599]大乔[/color]、[color=#005599]小乔[/color],东吴的这对美女,没见有人提起她们叫什么。三是无名无姓只有个[color=#005599]官衔[/color]:[color=#005599]督邮[/color],他说刘备“诈称皇亲”,想索取贿赂,没想到挨了[color=#005599]张飞[/color]的一顿臭揍。
《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姓氏(包括10种[color=#005599]复姓[/color])共220种。张姓最多,有71人;刘姓次之,61人;王姓再次之,48人。孙、李、曹、陈、杨、韩、赵,均在20人以上。有的姓氏很生僻。
“三国”人物绝大多数是单名,取双名的印象中只有[color=#005599]诸葛亮[/color]的岳父黄承彦。三国时期,上自[color=#005599]帝王将相[/color],下至平民百姓,几乎[color=#005599]清一色[/color]的都用单名,这种现象与两点有关。一是[color=#005599]避讳[/color]礼制。先秦的《[color=#005599]礼记[/color]·曲礼》规定“二名不偏讳”,意思是说:如果两字为名,只[color=#005599]讳言[/color]其一字,另一字可不讳。随着避讳制度的渐趋严密,“二字不偏讳”也成非礼了,不如“一字为名令难言而易讳”。二是“[color=#005599]王莽[/color]改制”。 西汉末年,王莽上台之后,将全国土地改称“[color=#005599]王田[/color]”,奴婢改称“私属”,均不得买卖;还曾屡改币制,更改官制,改了官名改地名,改了地名改人名,他下达了禁止使用二字名字的法令。
《[color=#005599]汉书[/color]·王莽传》载:“莽念中国已平,唯四夷未有异,乃遣使者赍黄金币帛,重赂匈奴单于,使上书言:‘闻中国讥二名,故名囊知牙斯今更名知,慕从圣制。’”这则史料告诉我们,王莽做了皇[color=#005599]帝后[/color],派遣使者携带金银财宝送给匈奴的单于。单于回复说:听说中国取消二字名,我原名囊知牙斯,现在改名为知,以服从“圣制”。
王莽取消双名而主用单名的制度,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造成后来东汉、三国等朝代取单名之风达300余年之久。王莽的[color=#005599]长孙[/color]王宗本名叫王会宗,此人[color=#005599]觊觎[/color]祖父大位,事败自杀,王莽在宣布对他的处理时还不忘名字的事,指定恢复他的原名,用双[color=#005599]名表[/color]示惩罚。
[/td][/t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