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澡堂子的那些事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8842 回复:2

[人文通史] 关于澡堂子的那些事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素净淡雅

ZxID:106429


等级: 文坛巨匠
配偶: 唯衍玦
工作,潜中...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4-20 0
关于澡堂子的那些事
[backcolor=#ffffcc][table=600][tr][td]
[backcolor=#f3f8fd][table=580][tr][td]

[backcolor=#ffffcc][table=530][tr][td]
[font=黑体][size=6][color=#8fd90d][align=center]关于澡堂子的那些事[/align][/color][/size][/font][/td][/tr][/table][/backcolor]

[font=宋体][b][size=4][color=#0581c1]澡堂子的起源[/color][/size][/b][/font]

[attachment=11330929]

    先秦时期称浴室有个专用词语,叫“湢”。宋人高承《事物纪原》云:“高辛氏制造为 ,此沐浴之始也。”据《史记•五帝本纪》,高辛氏即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帝喾是否是第一个发明建造浴室的人,很难肯定,但帝喾沐浴的记载确实有过。《山海经•大荒南经》云:
[font=楷体_gb2312][size=3][color=#ff3300]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荥水穷焉。有人三身。帝后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有渊四方,四隅皆达,北属黑水,南属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从渊,舜之所浴也。[/color] [/size][/font]晋人郭璞注:[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言舜尝在此沐浴也。”[/color] [/size][/font]神话学家袁珂《中国神话传说》称:[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帝后,就是那个生了殷民族的始祖契和周民族的始祖后稷的帝喾,也就是那个在历山脚下用象来耕田后来当了皇帝的舜。”[/color] [/size][/font]据此,《山海经》所说的三身国那个四方水池(“有渊四方”)即高辛氏经常沐浴的地方,恐怕就是高辛氏的专用“湢”吧!

    在周代,“湢”已经很常见了,《礼记•内则》云:[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color] [/size][/font]是说男女有别,内外有别,住在一家,不能共用同一浴室沐浴。当时的君王和士,家中都已设有浴室,并且规定夫妇之礼有“不敢共湢浴”。大约在秦汉以后,人们逐渐不再称浴室“湢”了,汉人伶玄《赵飞燕外传》载,[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汉成帝为赵昭仪大建宫室时,专门为其建有浴室,取了个名叫“浴兰室”,十分豪华,浴室里四壁用玉璧镶嵌,外面装饰黄金白玉,赵昭仪夜里入浴兰室沐浴,灯烛下,四周白璧映照着赵昭仪的滑腻肌肤光彩焕发,迷得汉成帝常常躲在帷幕中窥浴。[/color] [/size][/font]《晋书•后妃传》载,[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荒淫放荡,不仅与太医令程据等人淫乱私通,还让人上街寻找美少年秘密带回住处,先送入浴室用香汤沐浴,再上床陪宿,可见晋时上等人家多设有浴室。[/color] [/size][/font]宋人洪迈《夷坚志》载,[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当时一般人家建房都专设有浴室。就连妓女之家也有浴室,据佚名《李师师外传》载,宋徽宗微服嫖妓,来到李师师家,坐了好半天,不见李师师。李姥再三请宋徽宗洗澡,被宋徽宗推辞了。李姥凑近他耳朵说:“女儿生性喜欢干净,不要怪罪。”宋徽宗不得已,只好跟随李姥“至一小楼下湢室”沐浴。[/color] [/size][/font]清代还出现有阿拉伯式浴室,紫禁城武英殿西躲殿浴德堂后将有一穹窿浴室,室内丁、壁满砌白釉琉璃砖,浴室后有水井,覆以小亭,在浴室的后壁建有烧水用的铁制壁炉,用铜管将热水引入浴室内。这是吸收外来文化先进之处为已所用而建的浴室。

[attachment=11330928]

    如今城市建造商品房住宅,家家户户都有浴室,浴室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然,这与人们注重自身清洁卫生的沐浴习惯密不可分。

[font=宋体][b][size=4][color=#0581c1]宋元的浴堂[/color][/size][/b][/font]

    作为营业性谋生手段的公共浴堂,是城市发展壮大和商业经济繁荣兴盛的产物,由于城市人口稠密,加上商贾、旅客来往不断,旅途奔波需要洗浴休息,公共浴堂也就应运而生。史学家一般认为公共浴堂自宋代始有,称作浴堂。

    民间流传着一则关于公共浴堂创立的故事,[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宋代有个商人因为生意赔了本,又欠下一身债务,想一死了之。这时,一个风尘仆仆的商人路过他家,向他借一木盆,又要了一盆水洗脸擦身,清除疲劳整顿精神。见此情景,想死的商人灵机一动,为什么不利用原来的店铺开个浴堂,让来往旅人都来付钱洗脸洗澡呢?主意拿定,他就四处借钱,开办了一家公共浴堂。[/color] [/size][/font]真是天无绝人之路,生意果然兴隆。人们纷纷效仿,都成东京汴梁的公共浴堂一下子多了起来。《养屙漫笔》载,[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宋宁宗嘉泰年间(公元1201-1204年),有个姓张的漆匠晚上去浴堂沐浴归来,半路上被人带入一座迷宫式的大宅院,充当了一回借种。[/color] [/size][/font]可见当时普通劳动者多有上浴堂沐浴的习惯,亦可见当时公共浴堂生意兴旺。
[attachment=11330923]
    据宋人洪迈《夷坚志》卷八“京师浴堂”载,[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公共浴堂很多,一般是前面设有茶馆供人饮茶休息,后面则是浴堂供人沐浴。京师浴堂营业很早,天尚未亮,道上行人尚稀时,就已开门营业,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近现代。[/color] [/size][/font]不过洪迈所记的这家浴堂是家杀人越货的黑店。宋人张择端描绘北宋都城汴梁繁荣景象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在街市两侧林立商肆之中就有一家浴堂。南宋时期,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亦是当时繁华的大都会,公共浴堂多,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行业,有了自己的行会组织,称为“香水行”,并成为当时公共浴堂的代名词,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三“团行”云:[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开浴堂者名香水行。”[/color] [/size][/font]当时浴堂天未亮就开门营业,宋人话本《济颠语录》写道:天未亮,城市还在熟睡,而浴池已开门迎客洗澡了。浴堂早晨还卖洗脸水,《梦梁录》卷十三“天晓诸人出市”云:[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每日交四更,诸山寺观已鸣钟,庵舍行者头陀,打铁板或木鱼儿沿街报晓......御街铺店,闻钟而起,卖早市点心......又有浴堂门卖面汤者。”[/color] [/size][/font]浴堂中,从北宋以来还有专门为客人服务的揩背人。公共浴堂门前多以壶为标志,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云:[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所在浴处必挂壶于门。"[/color] [/size][/font]是说公共浴堂这个行业有其共有的标志:门前挂壶,类似今日的实物广告。宋人范成大《梅谱》还记录了临安城的卖花人为了争先为奇,便将初折未开的梅枝放在浴堂中,利用浴堂的湿热蒸汽熏蒸处理,以便使处于休眠状态的花苞提前开放。这显然是浴堂的又一作用,也是沐浴对人们美化生活的影响。

[attachment=11330937]
    蒙古人入主中原,定都大都(今北京),一改往日很少沐浴的习惯,在京城开设公共浴堂。甲申乃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皇孙噶玛拉出巨资让人修建天庆寺,乙酉年(公元1345年)春天动工,丙戌年(公元1346年)仲秋落成,并建了浴堂(即庖湢之所),服务对象自然是僧人和宾客。
元代大都的公共浴堂服务体系比两宋更加完善。公元14世纪中期高丽国(今朝鲜)有一本书叫《朴通事谚解》,是一本专为高丽人来中国使用的汉语教科书,对元代大都的商业、手工业、书籍、杂技、宴饮、民俗、游艺等等方面均网罗无遗,描述细致。其中详细展现了一幅元代大都的市民洗澡画卷;[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当时大都的公共浴堂除了洗澡之外,还有搓背、梳头、剃头、修脚的服务,不过价钱不一样,洗澡要交汤钱五个,搓背两个钱,梳头五个钱,剃头两个钱,修脚五个钱,全套服务一共十九个钱,这个价格并不贵,一般市民还有这种承受能力,所以上公共浴堂的人很多,进入浴堂,在浴堂伙计引领下,将衣裳、帽子、靴子脱下放入柜子里,一个个赤条条地走入水池,"到里间汤池里洗一会儿,里间睡一觉,又入去洗一洗,却出客位里歇一会儿,梳、刮头,修了脚,凉完了身,巳时却穿衣服,吃几盏闭风酒,精神别样有"[/color] [/size][/font]这和近现代人上澡堂洗澡无甚两样,今人丁帆《沐浴》一文记昔日沐浴时尚,其所描述澡堂洗澡,与上述描述差不多一样。

[font=宋体][b][size=4][color=#0581c1]明清的混堂、浴池[/color][/size][/b][/font]

    明清两代,城市公共浴堂行业十分兴旺,人们上浴堂泡澡聊天成了一种享受,也成了一种时尚,诚如丁帆《沐浴》一文中所说:[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作为文化消费的重要内容,洗澡不仅成为一种民俗风情个,而且亦几乎成为一种文化仪式。”[/color] [/size][/font]

[attachment=11330931]
    明代全国各地都有公共浴堂,时人称“混堂”,其得名,恐怕是入池洗澡的人不分高低贵贱,彼此“混”在一起洗的仪式。这种“混堂”是个什么样子呢?明人郎瑛《七修类稿》卷十六“义理类•混堂”条,对当时江苏一带的混堂的结构作了细致的描述:
[font=楷体_gb2312][size=3][color=#ff3300]混堂,天下有之......吴俗:甃大石为池,穹幕以砖,后为巨釜,令与池通,辘轳引水,穴壁而贮焉,一人专执爨,池水相吞,遂成沸汤。名曰“混堂”,榜其门则曰“香水”。[/color] [/size][/font]
清代有一幅《浴堂图》,其所描绘的浴堂结构与郎瑛所记几乎一模一样,一文一图,真实地反映出明清公共浴堂的面貌。

[attachment=11330932]
    这种“混堂”,面向全社会开放,无论什么人只要付钱就能入内洗澡,正因入浴者有的极脏,有的带病,所以遍体“秽气不可闻”,混堂的卫生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当时进入混堂洗澡的尤以社会下层体力劳动者为多,也就是郎瑛所说的“负贩屠沽者”之类的市民阶层,也有不少士人入浴,大家“混”而洗之,使得混堂池水成了浑浊泛白的垢汤水。即使这样,出入混堂的人仍不可胜记,郎瑛还就这种状况提出建议:
[font=楷体_gb2312][size=3][color=#ff3300]为士者每亦浴之。彼岂不知其污耶。迷於其称耶。习於俗而不之怪耶。抑被不洁者、肤垢腻者、负贩屠沽者、疡者、疕者。果不相凂耶。抑经其浴者。目不见。鼻不闻耶。呜呼。趋其热而已也。使去薪沃釜。与沟渎之水何殊焉。人孰趋之哉。人孰趋之哉。[/color] [/size][/font]

    郎瑛认为一些人是冲着混堂的热水而奔去的,如果抽掉池下的柴薪,那洗澡水和臭水沟的水又有什么两样。人们之所以乐于去混堂洗澡,是因为这是一种时尚,世人喜欢赶时髦,也就一窝蜂地上混堂洗澡,管它水脏不脏,一些开混堂的老板也注意到了池水的卫生,声明有病毒者休要来洗浴,说是这么说,实际上是禁止不了的。一些常去混堂泡澡的老客,甚至认为那浑浊泛白的垢汤水是养人容颜皮肤的,尤喜在这种垢汤水中泡上一泡。明代宫中亦有混堂,并专门设置了管理沐浴的机构,叫“混堂司”,辖管宫廷及太监沐浴等事项,颇似唐代的温泉监。

[attachment=11330938]
    清代的公共浴堂构造沿袭明代,稍加改制。扬州自隋以后,商业经济日益发达,到清代乾隆时期,扬州又出现了极其繁荣的局面,经济富庶,百业兴旺,公共浴堂遍及城里城外,扬州人称之为“浴池”。清代乾隆年间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一“草河录上”记述扬州一带浴池形制:
[font=楷体_gb2312][size=3][color=#ff3300]浴池)并以白石为池,方丈余,间为大小数格,其大者近镬水热,为大池,次者为中池,小而水不甚热者为娃娃池。贮衣之柜,环而列于厅事者为座箱,在两旁者为站箱。内通小室,谓之暖房。茶香酒碧之余,侍者折枝按摩,备极豪侈。[/color] [/size][/font]

    扬州浴池专辟有“娃娃池”,池水又不大热,适合小孩洗澡,这是前代所没有的。整个浴池形制、设施和服务,也与近现代几乎完全一样。扬州人爱洗澡,又喜欢“请澡”,就和请客一样,请人去洗澡。一般是请上知己或朋友,在大池泡澡后,躺在座椅上,两人品着香茶,聊上半天家常,过足了瘾,才穿衣走出浴池。扬州还有许多洗澡风俗:男子娶亲的前一天,必入浴池洗一番;除夕前入浴,叫“洗邋遢”;端午节入浴,叫“百草水”。洗澡早已深入人们日常生活之后。

    李斗还分析了扬州浴池之风大盛的由来:[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浴池之风,开于邵伯镇之郭堂,后徐宁门外之张堂效之,城内张氏复于兴教寺效其制以相竞尚,由是四城内外皆然。”[/color] [/size][/font]正是这些有商业头脑的人竞相开设浴池,扬州四城内外到处可见浴池,形成一时风尚。乾隆时期,扬州著名的浴池有:[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开明桥的小蓬莱,太平桥的白玉池,缺口门的螺丝结顶,徐宁门的陶堂,广储门得白沙泉,埂子上的小山园,北河下的清缨泉,东关的广陵涛,均各极其盛;城外坛巷的顾堂,北门街的新丰泉则是扬州最富盛名的浴池。[/color] [/size][/font]一个扬州城仅著名的浴池就有如此之多,那不著名的、一般的浴池就更多了。而且,扬州浴池的名字也大多极为文雅。

[attachment=11330934]
    清朝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沈阳、济南,差不多与扬州一样,都开设了许多公共浴堂,并都有一些著名浴池,老字号名牌甚多,有些高档的浴池密房曲室,悬挂名人字画,摆设古玩鲜花,家具是红木嵌湖石的,洁净明亮,其豪华舒适不次于今日的高级桑拿浴。一些浴池除了大池外,还设有单间小池,亦设有盆浴,只是价格不同而已。当时浴池门前的招幌,不再是壶了,而是改挂灯笼,两边楹联多为[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金鸡未唱汤先热,红日东升客满堂”、“清水池塘,盆浴两边”[/color] [/size][/font]等等。公共浴堂行业亦有自己的行业协会,一般叫做“澡堂公会”,还定期举行公祭祖师的活动。关于近代各大城市中的澡堂情况,许多文史资料类书中多有记述,不再赘述。

[font=宋体][b][size=4][color=#0581c1]澡堂业的祖师爷[/color][/size][/b][/font]

    旧时各行各业都有自己供奉的行业神,澡堂业(又称浴堂业)也不例外,也有自己的祖师爷,北京澡堂业所奉的祖师为志公,又称智公。
志公,史有其人,是南朝时高僧宝志禅师,世称志公和尚。宋人李昉等编的《太平广记》卷九十“异僧四”引《高僧传》、《洛阳伽蓝记》记其人并事。《南史•隐逸下》有其传,云:
[font=楷体_gb2312][size=3][color=#ff3300]时有沙门释宝志者,不知何许人,有于宋泰始中见之,出入钟山,往来都邑,年已五六十矣。齐、宋之交,稍显灵迹,被发徒跣,语默不伦。或被锦袍,饮啖同于凡俗,恒以铜镜剪刀镊属挂杖负之而趍。或征索酒肴,或累日不食,预言未兆,识他心智。一日中分身易所,远近惊赴,所居噂誻。齐武帝忿其惑众,收付建康狱。旦日,咸见游行市里,既而检校,犹在狱中......虽剃须发而常冠帽,下裙纳袍,故俗呼为志公。好为谶记,所谓志公符是也。[/color] [/size][/font]

[attachment=11330935]
    这是个异僧,无论正史还是野史,均多记其奇人异事。大概是志公“恒以铜镜剪刀镊属挂杖负之而趋”的缘故,后世修脚业供奉他为祖师。澡堂业为何亦供奉志公为祖师呢?1935年出版的由汤用彬等编著的《旧物文物略•杂事略》是这样解释的:
[font=楷体_gb2312][size=3][color=#ff3300]澡堂,在距今二百年前,一修脚匠创始营业。现在全市加入公会者,约有一百二十余家......澡堂公会,在后门桥“西盛堂”之后院,所祀之神为智公禅师。每年三月,同行皆往公祭一次,藉议行规。[/color] [/size][/font]
由此可知“智公”就是志公。之所以祀奉志公为祖师,乃是北京澡堂为乾隆年间一位修脚人所创,这样一来,修脚业、澡堂业就同祀奉一个祖师,并知澡堂公会的祭祀场所和祭祀时间1940年12月5日《实报》刊载有《二百多年前北京第一家澡堂》,其文副题为《祖师是智公老祖》,文曰:[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从现在起,往回数上二百多年的时候,北京第一次出现一家澡堂子。这是一个修脚匠创始的,后来因为意见兴旺,便引起今日的盛况。澡堂业的祖师是智公老祖,有庙,在北京的是后门桥西盛堂后院,以前阴历三月该行人都到这里去祭祀。”[/color] [/size][/font]

[attachment=11330939]
    李乔《行业神崇拜》中对澡堂业供奉志公作有论述。他采访过北京清华园浴池的修脚老师傅于庆章,正如前所说,北京澡堂业为修脚匠所创,修脚匠奉志公为祖师,故澡堂业也奉志公为祖师。他还认为澡堂业奉志公为祖师又与澡堂起自寺院有关,澡堂早年叫浴堂,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浴堂的风俗习惯也就传了过来,最初的寺院都有浴堂,所以澡堂业供奉志公和尚。

[backcolor=#ffffcc][table=530][tr][td]
[font=黑体][size=6][color=#8fd90d][align=center]从潘到香皂[/align][/color][/size][/font][/td][/tr][/table][/backcolor]


[font=宋体][b][size=4][color=#0581c1]潘,浙米水也[/color][/size][/b][/font]

    沐浴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除污去垢,要洗浴当然就得有有效的去污脱垢的洗涤剂,先秦时期尚无肥皂一类的洗涤剂,那么,古人用什么来洗涤污垢呢?

[attachment=11330930]
    远在三千年前的周代,人们就发现并利用米汁水作为沐浴洗涤剂。《礼记•内则》云:
[font=楷体_gb2312][size=3][color=#ff3300]五日则燂汤请浴,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清靧。[/color] [/size][/font]
唐人孔颖达疏:[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沐,沐发也;靧,洗面也。取稷梁之潘汁用。”。[/color] [/size][/font]所谓“潘”,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潘,浙米水也。”。[/color] [/size][/font]也就是今日所说的淘米水。稷,即粟;梁,即高粱,均是我国古老的食用作物,也是上古最好的谷子之一,孔颖达所说的“取稷梁之潘汁用”,就是取淘洗稷和梁的水来作洗沐的洗涤剂用。关于用“潘”作为洗涤剂的效果,清人曹廷栋《老老恒言》卷一《舆洗》中认为:[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沐稷之水洗发;以浙梁之水西面,皆泔水也。泔水能去垢,故用之。去垢之物甚多。古人所以用此者,去垢而不乏精气,自较胜他物。”。[/color] [/size][/font]“潘”,是我国最早的洗涤剂,先秦两汉多以“潘”来洗浴除污。在此不防举两则例子加以说明。

    《左传•哀公十四年》载,有一天黄昏时刻,齐国大夫阚止处理公文时,正好遇上陈逆杀了人,就把他抓起来关于监狱。陈氏家族是大族,族人为了营救陈逆,借口派人送“潘”给他洗沐,乘机带去酒肉。陈逆用酒灌醉狱卒后,就杀了狱卒逃跑了。西晋杜预在注“遗之潘沐”时云:[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潘,米汁,可以沐头。”。[/color] [/size][/font]这是春秋时人们用“潘”洗沐的记载。

    《史记•外戚世家》载,汉文帝的皇后窦氏的弟弟四五岁时,因家境贫困,被人贩子买去,姐弟分别时,窦氏曾为他乞讨“潘”洗沐,然后才分离而去。《史记》载云:[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乞沐沐我” [/color][/size][/font],唐人司马贞《史记索引》注云:[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乞者,乞也;沐,米潘也;谓后乞潘为弟沐。” [/color][/size][/font]可见,直到汉时,淘米水还用于洗沐。

    在先秦两汉的生活条件下,淘米水的确是一种易于取用的洗涤剂,它既普通使用又成为常制。直到今日,流行一时的保健沐浴中仍有糠水浴、淀粉浴、麸皮浴,实质上原理同于古代淘米水洗浴。糠水浴,是指将麦糠、米糠或谷糠一至两公斤,装在布袋内,加水煮上三十分钟,再加入适量温水,进行全身浸浴。糠水浴具有缓和疲劳、消炎和止痒等作用,适宜治疗泛发性瘙痒性皮肤病。淀粉浴,是将淀粉或麸皮约一公斤,先用适量水调成糊状放入浴盆中,再加入适量温水进行全身浸浴。采用淀粉沐浴,成为淀粉浴;采用麸皮沐浴,称为麸皮浴。也可以将淀粉或麸皮装在布袋内,放入浴盆中,用热水向布袋上冲淋,然后加入适量温水进行全身浸浴,在洗浴时捏揉布袋,或以布袋代浴巾,其作用与糠水浴相同。其实,这种沐浴方法早在元代就有,元杂剧《谢天香》中就描述了女子用“熬麸浆细香澡豆”的沐浴场景,乃是健康必用之道。

    日本科学家还开发了一种米剂浴,是以米和米曲为原料,用酿造纯米酒的方法制造米浴剂,在制造中应用了生物技术来提高其保湿效果,还添加了香料。这种用于米剂浴的米浴剂具有保湿、清洁等作用,常洗米浴剂,可预防和治疗腰痛、手脚冰凉、皮肤粗糙、冻疮等。溯其源头,正是我国古代“取稷梁之潘汁用”的洗浴方法,发明权当属中国古人。

[font=宋体][b][size=4][color=#0581c1]皂英[/color][/size][/b][/font]

[attachment=11330924]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古人还利用天然植物所结的果实来做洗涤剂。皂荚,一直被古人当做主要洗涤剂在使用,直到近代,农村中仍在使用皂荚洗涤去污。
[font=楷体_gb2312][size=3][color=#ff3300]皂荚,又名皂角,豆科落叶乔木,枝上带刺,羽状复叶,小叶卵形或长圆形,总状花序,开淡黄色花。所结荚果扁平褐色,称皂荚,含有皂甙,其水溶液能生成肥皂样泡沫,具有去污性能,人们用作洗涤剂。 [/color][/size][/font]汉代《神农本草经》就已把皂荚列入药用。据《南齐书•刘休传》载,刘休的妻子王氏性好妒,齐明帝因“憎妇人妒,下旨打了王氏二十大板,又命刘休在宅后开小店,“使王氏亲卖扫帚、皂荚以辱之”。可见南朝萧齐时,社会上已经出现了销售皂荚的店铺。唐代仍然使用皂荚,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九“草篇”记载云:[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鬼皂荚,生江南地,泽如皂荚,高一二尺,沐之长发,叶去衣垢.” [/color][/size][/font]这是生长在江南一带的一种皂荚,民间用来洗浴去垢。宫廷中也使用皂荚,当时宫女去泰陵上坟,看到皂荚树果实累累,就摘下皂荚携归宫中用于洗涤,可见皂荚是当时的重要洗涤用品。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皂荚”条载,皂荚有十二种之多,其去污能力当然也有强有弱。唐初《新修本草》记载:[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猪牙皂荚最下,其形曲戾薄恶,全无滋润,洗垢不去。”[/color] [/size][/font]有一种名叫“肥皂荚”,“皮薄多肉”,又“味道大好”,洗涤效果极佳。唐代还从波斯引进一种名叫“忽野檐默”的皂荚,即波斯皂荚,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八“木篇”称[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其荚长两尺,中有隔,格内各有一子,大如指头,赤色至坚硬,中黑如墨,甜如饴,可啖,亦入药用”。 [/color][/size][/font]杜光庭《录异记》卷八亦载,[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洪州大厅前有皂荚树,数人合抱,相传有几百年树龄,李宪为太守,见皂荚树遮挡住光线,命人伐树,州中吏民纷纷制止。人们受其惠,年年摘皂荚而用,当然不希望太守砍树。[/color] [/size][/font]宋代,人们还发现了一种新的植物果实洗涤剂,名叫“肥珠子”,其果实圆黑肥大,浸泡水中多生泡沫,去污效果极好。宋人庄绰《鸡肋编》卷上记载肥珠子云:[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浙中少肥皂(即皂荚),洗面洗衣皆用肥珠子。木亦高大,叶如槐儿细,生角长者不过三数寸,子圆黑肥大,肉亦厚,膏润于皂荚,故一名肥皂,人皆蒸熟暴干乃收。”[/color] [/size][/font]据同书载,南方一些地区的女子洗沐,还有用灰汁来去污的,灰汁即草木灰的水浸液,含有碳酸钾,所以能去污脱垢。宋人陆游《老学庵笔记》亦载宋高宗时宫中日常生活消耗品有两多,一是用胭脂多,一是用皂荚多,可见使用皂荚去污,在当时早已是宫廷中的常制了。宋人张未还有一首《皂荚树》诗:[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
畿县尘埃不可论,故山乔木尚能存。
不缘去垢须青荚,自爱苍鳞百岁根。[/color] [/size][/font]
    人们多取这株百岁的皂荚树所结的皂荚果实作为洗涤剂。宋代,人们开始制造肥皂团在城市中流行,但皂荚一直在乡村为人使用。

[font=宋体][b][size=4][color=#0581c1]澡豆[/color][/size][/b][/font]

    大约在汉代出现一种叫“澡豆”的沐浴剂,清代《西清古鉴》收录数件造型各异的专门贮存澡豆的澡豆罐,其一有盖有足,[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
“通盖高二寸四分,深一寸八分,口径一寸三分,腹围七寸七分,重八两。按陶弘景十赉文有赉尔鍮石澡罐之语,盖舆漱所需也。”[/color] [/size][/font]澡豆又是什么呢?

[attachment=11330940]
    据唐人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所载的“澡豆方”可知,澡豆是用猪胰腺研磨成糊状,与豆粉、香料等均匀混合,制成豆子状,经自然干燥而成的洗涤剂,专供洗浴时去污之用。对猪胰的去污作用,古人早就有认识。澡豆制作过程中,将猪胰研磨,增强了胰腺中所含的消化酶的渗出,而豆粉中含有皂甙和卵磷脂,具有增强起泡力和乳化力的作用,既加强了洗涤去污功能,又有滋养皮肤的效果。《千金要方》云:[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洗面药澡豆方,每旦取吸收面,百日白净如素。”可见,澡豆在当时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洗涤剂。[/color] [/size][/font]

    由于猪胰腺这一原料不便大量提取,所以,澡豆没有能广泛普及,只在少数上层贵族中流行,民间则罕见。南朝刘宋人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三十四“纰漏”载,[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一些人不知道澡豆是什么东西,常常误认为是食物,结果闹出笑话来。晋人王敦刚取=娶晋武帝的女儿舞阳公主时,上完厕所出来,婢女用手举着盛水的金澡盘,用琉璃碗盛着澡豆,让他便后洗手。王敦误以为澡豆是吃的,就把澡豆倒入水中吃起来,还说是干饭。众婢女见状,无不掩口而笑。[/color] [/size][/font]像王敦这样的驸马都不识澡豆为澡豆为何物,普通老百姓则更是难以见到澡豆,更谈不上用澡豆洗手洗脸了。

    迄至宋元,澡豆仍然是贵族的专用品。宋人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载,中贵人杨戬在家中后院设有一大池,每入池沐浴时,便“设浴具及澡豆之属于池上”。《渔阴丛话》载,[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王安石不修边幅,面黄发黑,问医求药,医生说:“这只是污垢,不识疾病。”王安石的夫人为他准备了澡豆,让他好好洗一洗。王安石幽默地说:“天生黑于予,澡豆其如予何?”[/color] [/size][/font]元人郑元佑《遂昌杂录》载,僧人温日观与鲜于枢的父亲是好友,经常去鲜于枢家,每次来都要索汤沐浴,“鲜于公必躬为进澡豆”。这位僧人大概是喜欢上鲜于枢家的澡豆了。元杂剧《谢天香》中亦有女子用“香澡豆”沐浴的描述。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记载了北宋京城汴梁的药铺专门出售“洗面药”,这种“洗面药”也就是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所记录的七十多种澡豆方所配制的洗面药。可见澡豆对皮肤具有保健作用。

    明清时期,人们又改进了澡豆的制作工艺,在猪胰研磨过程中加入沙糖,以天然纯碱取代豆粉,并加入动物脂肪,混合均匀后,压制成球状或块状,百姓多用它洗涤去污,称作“胰子”。这种胰子在化学成分上与今日肥皂极为相似。《红楼梦》第三十八回写大观园中螃蟹宴时,众人用手剥蟹肉,凤姐命小丫头们取来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预备洗手。这绿豆面子,实际上就是一种改进了澡豆。

[font=宋体][b][size=4][color=#0581c1]香皂[/color][/size][/b][/font]

    宋代时,出现了一种人工合成的洗涤剂,将天然皂荚捣碎细研,配以香料等物,制成桔子大小的球状,专供洗面浴身之用,俗称“肥皂团”。宋人周密《武林旧事》卷六“小经纪”记载了南宋京都临安已经有了专门经营“肥皂团”的生意人。

    这种“肥皂团”的主要原料是皂荚,比起单纯用皂荚溶液洗涤又进了一步。明人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录了“肥皂团”的制造方法:
[font=楷体_gb2312][size=3][color=#ff3300]肥皂荚生高山中,树高大,叶如檀及皂荚叶,五六月开花,结荚三四寸,肥厚多肉,内有黑子数颗,大如指头,不正圆,中有白仁,可食。十月采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做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color] [/size][/font]

    肥皂荚是一种肥厚肉多的皂荚,在肥皂荚制作中加上香料即成了香皂,更加适合于人洗面浴身,这是中国最早的香皂。[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金瓶梅》第二十七回写西门庆让丫头取那茉莉花肥皂来洗脸,让潘金莲抢白了一顿:“怪不得你的脸洗得比人家屁股还白!”[/color] [/size][/font]这里所说的“茉莉花肥皂”,就是在肥皂荚加工过程中,加上茉莉花汁制成的香皂。明人绘制的《南都繁会图卷》中画有“画脂杭粉名香宫皂”的招牌幌子,可见当时南京城里就有专门出售香皂的商店。李渔《闲情偶记》卷三“声容部”提到明末清初时,江苏六合所产的香皂天下闻名,只是价格昂贵,不识一般人用得起。李渔还专门谈到美女宜用香皂沐浴:
[font=楷体_gb2312][size=3][color=#ff3300]用香皂浴身,香茶沁口,皆是闺中应有之事。皂之为物,亦有一种神奇,人身偶染秽物,或偶沾秽气,用此一擦,则去尽无遗。由此推之,即以百和奇香拌入此中,未有不与垢秽并除,混入水中而不见者矣。乃独去秽而存香,似有攻邪不攻正之别。皂之佳者,一浴之后,香气经日不散,岂非天造地设,以供修容饰体之用者乎?香皂以江南六合县出者为第一,但价值稍昂,又恐远不能致,多则浴体,少则止以浴面,亦权宜丰俭之策也。[/color] [/size][/font]
[attachment=11330933]

    可见当时香皂还是稀罕物品,富户人家方才使用。《红楼梦》第五十八回写[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芳官跟她干娘去洗头,干娘用剩水给芳官洗头,芳官不高兴,与干娘争吵起来。袭人让一个婆子给芳官送去了香皂、花露油等,叫她另要水自己洗头。[/color] [/size][/font]香皂在西门庆府中、大观园中倒是常见的洗涤品,寻常百姓家并不多见。清代中期以后,香皂逐渐在社会上流行开来,据《光绪顺天府志》载,当时香皂种类甚多,名称不同,有胰皂、引见胰、玉容胰、鹅油胰、双料皂等名称,其制法均[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用皂荚捣烂去滓,配以香料、药料合成”。 [/color][/size][/font]清末仅北京一地就有卖这种带香味的胰子的店铺七十多家。清代宫廷御医根据中医学理论研制出一种独特的药用香皂,这种香皂采用民间香皂的制造方法,除了注重香皂洗涤皮肤祛除污垢、保持皮肤清洁卫生的功用之外,还要求具有美容嫩面、滋润皮肤、保健除痒的效果,同时洗浴后身上还要留有芬芳的气味。这是御医们的杰作,在香皂配方中,大都加入属芬芳型的中医药,如檀香、排香草、广陵零香等,均具有浓烈的香气,用之沐浴,不仅肌肤舒缓,而且香味渗入皮肤表层,留下清雅持久的幽香。配方中的其他各种重要各司其职,有行气、通络、祛风、散寒、消炎、解毒等效用。现代专家曾做过分析,认为这种要用香皂具有改善皮肤营养、延缓皮肤衰老、润肌护肤的作用,又能防止皮肤瘙痒和慢性皮炎。故而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非常喜欢用这种药用香皂洗浴,并作为赏赐大臣的珍品。

[backcolor=#ffffcc][table=530][tr][td]
[font=黑体][size=6][color=#8fd90d][align=center]从洁身到健身[/align][/color][/size][/font][/td][/tr][/table][/backcolor]


    早在先秦典籍《礼记》中就有很多关于沐浴的记述,如[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头有创则沐,身有病则浴”, [/color][/size][/font]就是指通过沐浴去病健身。《黄帝内经•素问》亦云:[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color] [/size][/font]所谓“渍形”就是说用热水洗浴能预防疾病,具有保健作用。汉代古医书《引书》谈长寿仙人彭祖养生之道,认为其最大秘诀就是沐浴。[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彭祖之道也。”[/color] [/size][/font]具体说来:[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春日早起之后,弃水,澡漱,洒齿”;“夏日,数沐,希浴”;“秋日,数沐浴”;“冬日数沐浴”。 [/color][/size][/font]看来对沐浴保健养生,古人是有高度的认识的。

    宋元之后,养生之道大兴。据宋人张端义《贵耳集》载,郭尚贤耽书落魄,仕途不得志,但他能摆正心态,注重心理调节和身体保养,他曾说:[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服饵导引之余,有二事乃养生之要,梳头浴足是也。”[/color] [/size][/font]他还有为后世养生家极为推崇的名言:[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梳头浴脚长生事,临睡之前小太平。”[/color] [/size][/font]文人沈存中的养生之道是[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衣服勤洗浣,以香粘之,身数沐浴”, [/color][/size][/font]如此“则神安道也”。宋人王庆升《本极至命筌蹄》论及“炼神还虚”之温养的六个节次,其四就是[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沐浴温养,或败火死而熏蒸时也”, [/color][/size][/font]沐浴成为练内丹的重要节次,可以延年益寿。

    明清时期,养生家大谈“摄养”,就是从日常生活的饮食起居来调摄生理和心理状态,以期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在谈四时养生时,其中主要内容之一即是沐浴。明人高濂《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有四时摄生消息论,春、夏季摄生消息论引《养生论》云:
[font=楷体_gb2312][size=3][color=#ff3300]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至夜卧时,用热汤下盐一撮,洗膝下至足,方卧,以泄风毒脚气,勿令壅塞。
夏月宜用五枝汤沐浴,浴迄,以香粉傅身,能趋瘴毒,疏风气,滋血脉,且免汗湿阴处,使皮肤燥痒。[/color] [/size][/font]
    这是传统的沐浴保健养生观,高濂征引加以推崇。在秋、冬季摄生消息论中,高濂认为秋三月,主肃杀,六气十八侯,皆正熟练之令,人当收敛身心,勿为发扬驰逞。故而,[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立秋日勿宜沐浴,令人皮肤粗糙,因生白屑。”[/color] [/size][/font]而冬三月天地闭藏,水冰地拆,无忧乎阳。[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冬月阳气在内,阴气在外,老人多有上热下冷之患,不宜沐浴。阳气内蕴之时,若加汤火所通,必出大汗。高年骨肉脆薄,易于感到。”[/color] [/size][/font]由于北方天气冷,古人保暖条件不好,因而冬季沐浴次数较少,尤其老人年高体弱,抵抗力差,自然不宜多沐浴。如果像今日家庭浴室保暖条件改善,就不用担心天气冷而少沐浴了。刘诗集《混俗颐生录•四时消息》则认为冬时[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每日一浴,冀通血脉,腠理通和。每拟浴时,昼饱食,夜间即浴。浴后即吃一两盏酒,便卧,不得冲风。”[/color] [/size][/font]主张冬季常沐浴者,还是大有人在。

    清人曹廷栋的养生专著《老老恒言》卷一《舆洗》亦专门论述沐浴养生,他认为《礼记•内则》所云:[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五日则燂汤清浴”, [/color][/size][/font]是言浴水不可太热,温凉须适于体,故而必燂汤。如果浴久汤凉,另以大壶贮热者,置于浴盆旁,徐徐添入,使通体畅快而后已。对于《四时调摄论》所说的[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枸杞煎汤具浴,令人不病不老”, [/color][/size][/font]曹廷栋认为枸杞煎汤沐浴方剂,[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纵无确效,尤为无损”, [/color][/size][/font]还是作为健身之道向人们推荐。民国魏培基《男女强壮法》是一部系统论述男女心身诸方面调养保健的普及型读物,其中论述的“沐浴与肌肉之关系”,认为“沐浴能清洁皮肤,活动血脉,为强壮之唯一善法”,主张“勤于沐浴”可以强身健体。说到冬季沐浴,“冬季严寒,妇女多有因畏寒而不沐者,遂使满身污垢,妨碍健康”。魏培基主张改善一下保暖条件就可常沐浴:[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殊不知冬季沐浴,只须生一火盆,置于室中,门窗紧闭,自无寒气,盖亦甚简便者也。”[/color] [/size][/font]他还向人推荐药汤沐浴:[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倘有时发风疹块,只须浴汤中加白碱五钱,连浴五六次自愈。如患疥疮,浴汤中加硫磺粉与凡士林调和涂搽患部,每日早晚两次,连擦三日,然后用热水沐浴,另换洁净衣服,再涂药,迭行数次有效。”[/color] [/size][/font]这种药汤沐浴去病健身,切实可行。

[font=宋体][b][size=4][color=#0581c1]沐浴之禁忌[/color][/size][/b][/font]

    沐浴,虽有健身养生之作用,但是,如果沐浴不适当时,也会对人体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古人很早就对此多有论述,从注意生理调养出发,指出了种种不利养生的沐浴禁忌,即在什么情况下不宜沐浴,如果一旦沐浴,不仅达不到沐浴应有的效果,还会危害人体健康。

    唐代大医学家兼养生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中比较全面的指出了沐浴的种种禁忌:
[font=楷体_gb2312][size=3][color=#ff3300]凡居家不欲数沐浴,若沐浴则必须密室,不得大热,亦不得大冷,皆生百病。冬浴不必汗出霡霂,沐浴后不得触风冷。新浴发讫,勿当风,勿湿索髻,勿湿头卧,使人头风眩闷,发秃面黑,齿痛耳聋,头生白屑。饥忌浴,饱忌浴,沐讫,须进少许食饮,乃出。夜沐发,不食即卧,今人心虚,饶汗多梦。又夫妻不用同日沐浴,常以晦日浴、朔日沐吉。凡炊汤经宿,作甄畦疮。热滑洗头,冷水灌之,作头风;饮水沐头,亦作头风行病。新汗解,勿冷水洗浴,损心也不能复。[/color] [/size][/font]

    孙思藐认为通过沐浴禁忌等方法,可以长生久视,却病延年,对后世医学、养生学影响甚大,后世医学家、养生家有关沐浴禁忌的论述大多没有超出其所说的范围。

    明代十医院太医徐春圃《古今医统大全》卷九十九代太医院太医徐春圃《古今医统大全》卷九十九《养生余录上》专门论述 "沐浴洗面",大多征引前人之说,其有论云:
[font=楷体_gb2312][size=3][color=#ff3300]女人用事来,不可洗头,或因感疾,终不可治。沐浴渍水而卧,积气在小腹与阴,成肾痹。炊汤经宿,洗体咸癣,洗面无光,作甑哇疮。频浴者血凝而气散,体虽泽而气自损,故有痈疽之疾者,气不胜血,神不胜形也。[/color] [/size][/font]

    明代以前医籍有关沐浴禁忌史料云:
[font=楷体_gb2312][size=3][color=#ff3300]盛暑冲热,冷水洗手,尚令五脏干枯,况沐浴乎?远行触热,逢河勿洗面,生乌皯。《闲览》云:目疾且忌浴,令人目盲。白彦良壮岁常患赤目。道人日:能不浴头,则不病此。彦良记之,七十余更无眼疾。[/color] [/size][/font]
同书卷一百《养生余录下》中,徐春圃认为[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勿以冷水沐浴洗手面淋,皆使人得虚热,眼晴筋撅逆,霍乱转筋,阴黄之疾",[/color] [/size][/font]又认为[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凡大汗及新浴出,勿赤体,勿即脱衣当风。风人腠理,则成半身不遂"。[/color] [/size][/font]从中医学理论上加以阐述,更加令人信服。

    明代养生家高谦《遵生八笺》从衣食住等多方面论述养性延生之法,内容亦多涉及沐浴,《起居安乐笺》谈及饮食起居禁忌,其中言沐浴禁忌仍然沿袭前人,并无多大新意。《延年却病笺》谈延年益寿之道时,辑录众家有关沐浴禁忌之说,以论 "知忌延年"。

    古代房中养生术,亦多涉及沐浴禁忌,日本丹波康赖《医心方》引中国唐代以前就流行的房事经典《玉房秘诀》关于沐浴禁忌的论述,如《玉房秘诀》称 "合阴阳有七忌",其第六忌乃[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新沐浴,发肤未燥,以合阴阳,令人短气,以是生子,子必不全"。[/color] [/size][/font]其实,与《玉房秘诀》差不多同时流行的《素女经》亦论述房事七忌,其第六之忌云: [font=楷体_gb2312][size=3][color=#ff3300]"新息沐浴,头身发湿,举重作事,流汗如雨,以合阴阳,风冷必伤,少腹急痛,腰脊疼强,四肢酸疼,五脏防响,上攻头面,或生漏沥。"[/color] [/size][/font]均是从房中养生术角度来谈刚刚沐浴后不宜进行房事。现代性医学专家亦认为在洗热水澡后,人全身皮肤浅表血管处于扩张状态,血液大部分集中在躯体表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 "抑制"状态,此时进行房事,由于性器官需要较多的血液供应,会导致全身血液循环的暂时性失调,使其他器官的供血量减少,以致出现头晕、乏力、心悸、恶心等症状,甚至还会发生脑贫血、低血糖等。所以浴后切忌行房事,可见古人早就注意到这一点了。

[font=宋体][b][size=4][color=#0581c1]沐浴择日求吉祥[/color][/size][/b][/font]


    吉祥自古就是福善喜庆、事事顺利的祝吉之词,亦是中国人追求不懈的人生重要目标。吉祥两字最早见于《庄子•人世间》中[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虚室生自,吉祥止止"之语,唐人成玄英疏云:"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color] [/size][/font]中国人对吉祥的追求可谓不遗余力,无论国家大事,还是生活琐事,都要求个吉祥,反映了人们希望趋吉避凶的心理。于时,大事小事每做之前都要选择个吉日良辰,即民间所云的黄道吉日。时间的择吉避凶,应该是很古老的观念,从殷商甲骨文占卜时间吉凶起,几千年来,中国选择吉日良辰己有了一整套的程序,并形成了吉日选择术。

[attachment=11330926]
    古人对沐浴的择日十分看重,占卜术士告诫人们"沐浴凶神切忌之"。就沐浴择日行为的本质而言,其宗旨仍是追求人的身心健康,因此,沐浴择日自然非常重要,就连官方于清乾隆四年(公元m739年)奉敕编撰的《钦定协纪辨方书》为了帮助人们择日,大到祭祖祈福、封拜诏命、选将出师,小到沐浴安床、整容剃头、求医疗病,都一一注明吉凶之日,其"沐浴"条云: [font=楷体_gb2312][size=3][color=#ff3300]"沐浴,宜除日、解神、除神、亥子日。忌伏社日。"[/color] [/size][/font]民间流行时宪历叭每年颁行天下,其中载列人事之宜忌,什么日子宜做什么,什么日子忌做什么,十分详细,人们只要照本宣科就行了,确实给人带来方便。

    清人石成金辑录《时历纂》,日用常行,种种杂事 "每月一览,了如指掌",是人们择日行事的指南,其对农历十二个月沐浴宜忌,都有注解。
[font=楷体_gb2312][size=3][color=#ff3300]正月:初八宜浴;初十沐浴,令人齿坚。
二月:上丙日洗头沐浴愈疾。初二沐浴光泽,不病不老。初五沐浴转健。
三月:初三沐浴吉,忌食诸鳞物。初六休浴无厄。二十七沐浴令人神气清爽。
四月:初七南斗西斗降,宜浴。初八释迦佛生,沐浴吉。初九宜浴。
五月:初一沐浴不病不老。初四宜浴。初七宜浴,初八宜浴,初九沐浴长命。
六月:初一沐浴去病。初六忌沐浴,令体臭。初七北斗降,宜沐浴。二十二沐浴,去疾。二十七杞汤浴,至老不病。
七月:立秋日勿沐浴,今人之皮肤燥,生白屑。十一浴吉。二十三沐浴发不白,松。二十五沐浴发不白。
八月:初三灶神生,沐浴,令人聪明。初七沐浴吉。初八南斗降,宜沐浴。二十二燃灯佛生,沐浴却病。二十五沐浴却病。
九月:本月预收葫芦藤,侯除夕煎汤浴小儿,不出痘。二十鸡鸣时沐浴,令人辟兵。二十一杞汤沐浴,令人不病不老。二十六沐浴大吉。二十八马元帅生,宜沐浴,吉。
十月:初一宜沐浴。初八火星生,宜沐浴。十四沐浴,令人光泽无病。十八鸡鸣时休浴,主长寿。
十一月:初七沐浴,至老光泽。十一太乙天尊生,忌沐浴。十五西斗降,沐浴吉。十六沐浴吉。
十二月:初一宜沐浴,初二沐浴吉。初八沐浴吉。十三宜沐浴。十五西王母降,沐浴吉。二十鲁班生,沐浴去灾晦。三十除日,用杞汤沐浴,不病。[/color] [/size][/font]

[attachment=11330925]
    择吉习俗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其价值取向是吉祥,其目的在于趋吉避凶。撇开古代方士们将择吉神秘化的无稽之谈,趋吉避凶是人们的正常心理取向,人们为了平安生活,自我保护,要近利远害。就沐浴来说,选择一个适合人沐浴的吉日,对改善人的身心健康,有利而无害,某些宜忌,其实是古人生活经验的总结和记录,本无什么神秘之处,至今仍有一定的价值,值得后人借鉴。

[font=宋体][b][size=4][color=#0581c1]沐浴乃快事[/color][/size][/b][/font]

    古人不仅注意生理的调养和物质的摄取,而且强调以乐观、通达为宗旨的精神卫生。清人石成金《却病歌》云:
[font=楷体_gb2312][size=3][color=#ff3300]人或生长气血弱,不会快乐疾病作。病一作,心要乐,心一乐,病都却。心病还将心药医,便是长生不老药。[/color] [/size][/font]
这种调动精神因素来却病健身的乐观态度十分可取。人要善于寻求快乐,俗话说:[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笑一笑,十年少” [/color][/size][/font],快乐乃是平衡心理、延年益寿的重要养生手段。清代文人善于自寻快乐,把沐浴不仅仅只当做洁身养生健体的方式,更升华为一种精神上的快乐,视沐浴为快乐事。
[attachment=11330936]
    生在清代康乾盛世的扬州人石成金,十分善于精神调养,视快乐是长生不老药,作为许多有关快乐的文章,如《快乐原》、《快乐铭》、《快乐印》、《快乐吟》、《快乐画题》、《快乐酒令》、《快乐章程》、《快乐真机》等,汇聚成册,堪称一部快乐大全。他在《快乐原•每日快乐》中列举了二十九种快乐之事,其中一乐乃“沐浴之乐”:
[font=楷体_gb2312][size=3][color=#ff3300]冬月严寒,不可频浴。其余三季,俱当频浴。须要温水和暖,反复淋洗,遍身清爽,不亦乐乎?”[/color] [/size][/font]
    把沐浴当做一种乐事,通过沐浴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可谓自寻其乐、怡养性情的高人。他在《夏天快乐》中还有“以临流濯足为乐”:
[font=楷体_gb2312][size=3][color=#ff3300]暑月闲行溪河边,见清流可爱,踞堤濯足,自鉴面目,凉透身心,乃歌“沧浪之水清兮”一诗,以寓其意,好快乐也![/color] [/size][/font]
这种临流濯足为乐追求的是一种身心快乐。古人以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为四美,为了“时时刻刻都享快乐”,石成金作有《快乐豫》细说四美之种种快乐,他认为“乐事”有三十二种,其中有“沐浴”、“濯足”、二乐事,把沐浴、濯足与读书、试墨、观画、赏雪、探梅等等相提并论,视为乐事。他还能从世人看来寻常之事中寻求到快乐,认为[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快乐之事,眼前极多”,“快乐在心,而不在境,全要心领神会,或有一二条已足快乐,何况于多呼?”[/color] [/size][/font]所作《快乐条目•乐体》列有八事为:[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洗面、饮食、暖衣、澡身、薄酒、无灾病、栉发、盥手、漱齿。[/color] [/size][/font]在他看来,几乎日常生活中洗浴之事,都能令人产生快乐。《真福谱二集•福体》记有“四快”云:[font=楷体_gb2312][size=3] [color=#ff3300]“剃头、取耳、浴身、修脚,此乃人身四快事。即或有一二事,亦为福体。要知己身爽快,才是真福。”[/color] [/size][/font]由此看来,乐观者时时处处都能捕获到乐趣。

[attachment=11330927]
    比石成金稍迟一点的苏州人沈复是个天分极高、生性潇洒的人,写有一本奇书叫《浮生六记》,自写其闺房间的乐事,又写其养生的乐事,其中云:“惚浴极有益。余近制一大盆,盛水极钦,惚浴后,至为畅适。东坡诗所谓“淤槽漆斛江河倾,本来无垢洗更轻”,颇领略得一二。”惚,是吴地方言,就是洗澡的意思。沈复亦像石成金一样从沐浴中获得精神上愉悦的享受,亦算是个善于达生延命的健康乐观者。
[/td][/tr][/table][/backcolor]
[/td][/tr][/table][/backcolor]
[ 此贴被素净淡雅在2011-04-21 11:01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瑶池碧落

ZxID:11335430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齐小憩
小憩哥哥。哪去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4-21 0
已审
小雅的素材质量很高
整理的很细心,辛苦啦
我还记得小时候农村洗澡的话是在一个大锅里洗澡的
后来有个浴室什么的
从古代一步步发展过来 真是不容易
感谢支持素材区
O(∩_∩)O~

楼主留言:

我发现手打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发现很多平时看不到的知识点。呵呵

putaoaz

ZxID:14231773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9-04-06 0
素材区的许多帖子真是学知识的好地方啊,楼主整理的真详细,谢谢分享
  • 际遇之神

    惩罚 2019-04-06

    putaoaz 下雨没带伞,被淋了,损失派派币5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