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之太学和学院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196 回复:3

[人文通史] 中国古代教育之太学和学院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暮水尘烟

ZxID:10338362


等级: 文坛巨匠
冒泡泡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2-28 0
中国古代教育之太学和学院
— 本帖被 瑶池碧落 从 素材组工作区 移动到本区(2011-03-01) —
[align=center][backcolor=#66ccff][table=550][tr][td][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3][b]综述[/b][/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2]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地总结生活经验,传授各种技艺,并且一代一代流传下去,就得对未成年的孩子进行各种各样的教育和技术传授。这种教育开始往往是个别的单独进行。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单个传授无法满足客观需要的时候,便逐渐出现群体传授,于是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 [/size][/align][size=2][align=left]
  《孟子、腾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注“庠序者,教融会贯通之宫也。”《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汉制,郡国内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旧时称府学为郡庠,县学为邑庠。
[/align][align=left]  从这些记载来看,古代培养人才,塾是最小、最基层的教学场所、庠、序、校、学、都是地方设立的教学机构,是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伴宫等大学相对而言的。可以说庠、序、校、学是基础教育的机构,只是不同时代的称呼不同而已,因为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所以只用一个字称呼,实质上就是“学校”。辟雍、伴宫是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在些基础上发展成为太学和书院。[/align][align=left] 
  太学和书院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最高学府,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基地,也是古代朝延传播政令、教化的重要阵地,是研究学术、著书立说的据点之一。
[/align][/size][/td][/tr][/table][/backcolor][/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

[align=center][backcolor=#66ccff][table=550][tr][td][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3][b]太学的演变[/b][/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size=2][align=left]
  1、原始社会的教育是从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萌发出来的。《礼记、学记》:“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说明书在原始氏族社会里,部落中有经验、有勋劳的长者,既是部落首领,也是教育后辈的教师,是一身兼二任的。例子们往往是用言传身教的方式,给部落成员传授知识。传授的知识,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生产斗争的知识,即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使增强向大自然谋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能力,和抗御各种灾害的能力。适应各种环境的生活。二是讲授宗教礼仪知识,原始人对大自然的变化——风雷雨电、日月运转、日蚀月缺等情有浓厚的神密感和畏惧心理,所以要祭天、祭地、祭鬼神(死去的祖先),“礼仪”正是这种祭祀的求福的仪式活动的程式。三是军事知识。原始社会,部落、氏族之间,常常发生各种纠纷,为了抵御外侮,保卫部落利益和安全,必须学会格斗灭敌的知识。 [/align][align=left]
  这时候的教育,还不能细分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是比较原始的。 [/align][align=left]
  2、周代的辟雍
  周王朝畿内的太学叫辟雍,诸侯国的太学叫泮宫。所谓辟雍,一是从形状上说的,指它的四周以水环绕,中间高山水面的陆地有建筑物,形如玉璧,便用了同音字“璧”。二是从内容上说的,指它用于教育,天子行礼,“教化天下也”。由于它的位置居中,也称“中学”。它的四方还有“东序”(夏)、“上庠”(虞)、“瞽宗”(殷)“成均”四学,都是太学。 [/align][align=left]
  周代太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进行六艺——礼、乐、射、御、书、术教育。其特点是文武兼备。 [/align][align=left]
  周代实行宗法制度,“礼”的内容由原来的“事神致福”进一步扩大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各种社会关系的总称。凡周王朝所推行的一整套的政治、经济、思想教化等制度和实施措施,都叫做“礼”。可以说“礼”是人际关系各种活动总称,是包罗万象的政治罗网。“礼”的核心是“忠”“李”,“孝”是维系宗法宗法伦理关系的基点,“忠”是“孝”的确良扩大。所以在“六艺”中,“礼”是核心,是最重要的。《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辩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学尊师,七年视论学取友,(专心致志于学习,与同学友们愉快相处)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此大学之道也。”说明当时的学校首要任务是培养宗经遵礼的人才。 [/align][align=left]
  古代的乐,主要是指舞乐歌唱演奏。相传《大武》就是歌颂周武王武功的乐舞。类似于今天的大型舞乐。据传《大武》共分六节,第一节象征进军朝歌;第二切象征灭商;第三节象征挥师南下;第四节象征征服南下;第五节象征周公、召公分陕西治;第六节舞者各复原位,象征共拥周王。此外,还有小型的舞乐,也是学习的重要内容。 [/align][align=left]
  周朝初年,处于战争年代,提倡尚武精神,要把贵族子弟培养成武士,当时打仗以车战为主,所以射、御(驾战车)成为太学的主修课。有战争时,太学往往是贵族召开军事会议,制定作战计划的所,打仗回来,还要在太学举行“献俘”“献馘”仪式,使学生受到时事政治熏陶,增强卫国意志,提高卫国能力。另外,太学又是“行乡射、养国志”的场所,宫员经常在这里进行射箭比赛。也是学子见习的机会。 [/align][align=left]
  到了东周时期,周王朝的贵族日趋腐败无能,太学教育丧失了务实精神。礼、乐逐渐徒具形式,射御变成花架子。失去了实战练习的意义。射着周王朝势力的衰败,“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传、昭十七年》)。开始在民间出现私人讲学授徒的新气象。
我们必须明确,太学都是贵族子弟学习的地方,平民是没有资格进去的。 [/align][align=left]
  3、汉代以后太学的兴废: [/align][align=left]
  太学是历代封建王朝为自己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所培养的人是选举科举的后备力量。但由于历代情况不同,时兴时衰。“太学”名称是汉武帝元朔五年才开始有的,设置太学、立五经博士。从西晋武帝(司马炎265——290)时期,士族势力不断强大,所以又设立了国子学皇亲国戚的子弟。与太学分立。北齐叫国子寺,隋炀帝改为国子监,唐宋因袭,元代叫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也叫国子监,明清不设太学,只称国子监,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 [/align][align=left]
  (1)太学的师资员工:太学隶属于太常或礼部。主要教学人员汉代称经师、博士(博士名称战国时就有,闪国有博士)。主要传授儒家经典,兼任国家顾问,任博士由太常考试任命。东汉新增了都讲,是博干的助手,负责讽诵经文,给太学生答疑。西晋设立国子学之后,由国子祭酒(类似于后代大学校长)全面负责,又设立助教,协助博士教学。唐代祭酒下设司上(副校长)、监丞(训导长)、主薄(教务长)、教授、直讲(讲师)等,一直到清代。[/align][align=left] 
  (2)太学生的条件:太学是直接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机构。所以生源主要是统治者的子弟。公元146年(汉质帝刘缵本初元年)明文规定六百石奉禄以上的官员子弟均可以入太学。当然为了掩人耳目,由太常直接从年满十八岁的优秀青年中选取博士子弟,也可由郡国长官送聪恝小吏到京受业。(也收12——16岁的童子科——类似于预科)。西晋专为皇亲国戚子弟设立国子学以后,太学地位低于国子学,其他官僚子弟入选学习。唐代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可以入国子学;宋代放宽到土品以上官员子弟;元代规定庶民子弟须由在朝三品以上的官僚保举,才能做国子监的陪堂生(旁听生);明清两代国子监从全国各地学校的生源中吸收监生。依据不同来历,有以下不同称呼:
  举监:由翰林院选送下第举入入监,并给予相当俸禄。
  岁贡:由州郡按规定名额同岁贡生员入监。
  选贡:经过考试成绩优秀者入监。
  思贡:国家有庆典或国君登极之年所贡生员。
  纳贡:纳赀入监者(自费生)。
  荫监:品官子弟和勋戚子弟入监。
  例监:给国家纳票、纳马入监。
[/align][align=left]  清代分监生、贡生两类,监生有“荫监”“例监”和“优监”(附监学习的优等生准为监生)。贡生有岁贡、思贡、拔贡(类似明代选贡)、副贡(类似明代举监)、功贡(有军功的生员准作监生)、优贡(学政任满,可举成绩优异的生员入监)。 [/align][align=left]
  其实这些监生、贡生入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取得太学生资格,可以直接参加乡试(省试)。[/align][align=left] 
  (3)太学的学习内容及考核办法: [/align][align=left]
  汉代太学以儒家的《六经》为唯一的学习科目,武帝时一年一试,有口族,策试(射策、把题目写在策上,由考生抽取对答)和对策(针对时政、经义出题而用出对答)。
南北朝时玄学时笔,所以学习儒家,玄家、文学、史学四科。唐代儒家地位升高,以《礼记》《左传》为大经;《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孝经》《论语》为旁经。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学。考试有旬试(后改为月试)、岁试、升补试(毕业考试)。 [/align][align=left]
  宋代以《五经》《四书》为学习内容,兼学诗、词、赋私策论。王安石变法中提出了三舍法。把太学生分为三等(初班、中班、高班)外、内舍、上舍。初入太学为外舍生,由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以学行考查和考试成绩为依据。考试分私试(月试)、公试(岁试)和比业考试三种。私试孟月试经义,仲月试论,季月试策。外舍生岁试后,学行第一、二等的升内舍;内舍生学习两年以后,成绩、品行优等的凡操行、学业俱优者为上等,朝延可以授官,资格同科举考试的进士,人称“释褐状元”。 [/align][align=left]
  元代国子学开设〈孝经〉〈小学〉〈四书〉、〈五经〉等科,按学生文化程度分为六斋。考试有升斋试和私试两种,学业合格和不犯校规升斋。私试每月举行一次,考一个科目、年终成绩积分八分以上的,升高等生。学满三年可以充贡举,与举人有同等资格。
明代两京国子监课程除〈四书〉〈五经〉外,增设了刘向的〈论苑〉、律令、御制大诰和射、数、书等。国子监设六堂、分初、中、高三级,考试实行积分法,孟月试本经义一道,仲月试论一道,诏诰表内科一道,季月试经史一道,判语二道。修业四科,才学出众的奏主政府擢用。监生实行历事制,派监生到中央六部各司实习吏事三个月,由实习期单位考核优劣,上等、中等吏部补选,下等回监学习。 [/align][align=left]
  清代国子学沿袭明代六堂制,课程分经义和治事两类,治事科分兵刑、天官、河渠、乐律等,每个学生学习一项,每天习楷书六百字,修学年限为三年。月考由司业(副校长)主持,季试由祭酒主行。成绩优等给一分,列入二等给半分,积八分为及格,派吏部历事(实习)后,依优劣任职。 [/align][align=left]
  太学的学风: [/align][align=left]
  太学是古代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太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志趣各殊。其中不少人“皓首穷经”成为钻出唯的迂夫子,也有一些利禄熏心的鄙儒,但也有不少怀抱济世安民之志,想做出一番贡献的志士仁人。他们对于时局比较敏感,对邪恶势力敢于揭露和斗争。如西汉末年太学生“不仕新朝”,反对王莽的斗争;东汉末年太学生珍惜名节,反对阉觉的斗争;北宋末年,名将李纲以忠勇被黩,太学生上书请愿,使李纲复被复职的斗争等等,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align][/size][/td][/tr][/table][/backcolor][/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

[align=center][backcolor=#66ccff][table=550][tr][td][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3][b]书院的演变[/b][/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2]  太学和国子监是国家的最高学府,书院是地方性的学府。“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代文献。书院可分为官方的和民间的两类。官方的分为朝延的和地方的。如唐代的丽正书院(后改为集贤殿书院)。是朝延适用于修书和侍读的地方。民间书院,往往是私人的读书室或私人学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size][/align][size=2][align=left]
  无论是官办的或民办的书院,都有一套教学行政组织,主持人称山长、山主、洞主、洞正或堂正,另有副山长、助教、书讲等教学人员。书院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收学田租税供给。并供给学生膳食。拥有私人指赠或国家颁发的图书。 [/align][align=left]
  1、书院的兴废 [/align][align=left]
  书院起源于唐代,兴旺于宋代。宋代有当时著名的六大书院: [/align][align=left]
  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下,本是唐代李渤兄弟隐居读书处。南唐(李升)升元(9377)年间,在此立学馆,以李善长为洞主,置学田,教养生徒,名“白鹿国学”。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政府颁发《五经》令学生诵读。南宋淳熙六年(1179),朱熹为南康军太守,中请重修,制定院规成为很有名气的书院。 [/align][align=left]
  嵩阳书院:河南登封县太室山麓。五代周时建立,初名太室书院。宋至道二年(996),宋太宗赐书院扁额和九经印本,景祜二年(1035)改名嵩阳书院。 [/align][align=left]
  古鼓书院:衡州(湖衡阳市)石鼓山,故名,本为唐人李宽读书处。宋仁宗(赵祯)景祜二年(1305)赐书院扁额。 [/align][align=left]
  应天府书院:河南商印,当时是应天府治所,因而得名。原是宋初名儒戚同文的旧居。由当地人曹诚于宋真宗(赵括)大中祥符二年(1009)在其旧址筑院舍150间,藏书数千卷,损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以戚同文的孙子戚舜真为主教,曹诚为助教,聚徒讲学。 [/align][align=left]
  岳麓书院:长少岳麓山。宋太祖开宝九年(976),朱洞任潭州太守时创立。真宗(赵恒)咸乎二年(949)由地方政府扩建,并赐院额与经书。南宋孝宗时,朱熹为潭州守,仿白鹿洞书院制定院规,充实教学内容,影响较大。 [/align][align=left]
  茅山书院:江苏江宁府(南京)三茅山后,因而得名。初为宋仁宗(赵祯)时候遗创建。[/align][align=left] 
  书院到宋代开始兴盛起来,与当时太学暴露书的种种腐败流弊有直接关系,也与朱熹的提倡有很大关系。因为在南宋时期,入太学往往是为了混牌子,真正为治国安邦,经国济世而作学问的寥若晨星。 [/align][align=left]
  元代的书院自元太宗十年(1238年)在燕京设立太极书院,成为官立书院的开端。后来,蒙古贵族占领江南,一些汉族知识分子不愿出仕,便自立书院,隐居讲学。如汪维嵩以陶渊明自况,在安徽歙县设友陶书院,胡一桂在江西婺源设湖山书院。由于这些书院社会影响较大,所以元朝统治者向民间书院伸手,并委派山长,纳入政府控制之下。所以元代书院数以百计,但真正有名望有业迹的却极少。 [/align][align=left]
  明代初年,朱元璋吸取了元代出院衰退落的教训,大力兴办学校,一些地方官和儒者积极从事书院讲学,成为社会风气,到嘉靖年间,江苏有18所书院,安徽有29所书院。明代书院发展这样快,与学者,思想家王阳明等人的大力提倡有关。 [/align][align=left]
  清代初入关时,曾遭到民间抗清势力和明朝残部的抵抗,他们担心书院传播反清复明的思想,所以严重控制,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清统治巩固的情况下,才对著名的几所院(白鹿洞、岳麓山、苏州紫阳书院)开放,并颁布御书扁额,以表关怀。雍正十一年(1733)下令各省省会设一书院,作为书院样板。清代的书院可分四种类型:一是考课式的,以习八股文,应科举为主;二是以学习古文义法为主的,(如姚鼎的钟山书院);三是以考据经史、整理古籍为主招院元“诂经精合”“学海堂书院,戴震(东原)讲学的山西寿阳书院;四是以经世致用为主的书院。 [/align][align=left]
  到了满清后期,书院日益腐败,每况愈下,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全国书院多达三百余所,都丧失了实际存在的价值,在欧风西雨的冲击下,纷纷改为新式学堂。 [/align][align=left]
  2、书院的特点: [/align][align=left]
  (1)学术研究与教学相结合:书院的主持人一般是博学多才之大。所以既重视教学,又重视学术研究。但凡是学术空气浓厚的地方,也往往是书院集中的地方,也是出人才,也科研成果的地方。如南宋时朱熹在福建、江西、湖南主持书院,这一带理学空气就特别浓厚。清代阮元的《经籍篡诂》就是在“诂精经舍”教学过程编成的。 [/align][align=left]
  (2)通过“会讲”,开展学术交流:学院可以就某一学术问题,请名流讲学,叫做“会讲”,不同学术观点,也可以相互欢迎切磋,所以带动了学术的发展。 [/align][align=left]
  (3)奖益后学,重视传、帮、带:书院师生关系比太学亲密。山长发现才华出众的学子,就下决心倍加栽培,使之早日成才。如让他们讲课,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align][align=left]
  重视学习方法的总结,书院的一些主讲者,曾在太学,国子监从事过教学,他们从实践中总结自学经验,要求学生破除迷信,强调立志,确立学术的主攻方向,大胆创新,注意“学”“思”结合,“学”“用”结合,要有韧性,有毅力,师生相互诘难等。 [/align][align=left]
  书院的学风: [/align][align=left]
  书院发展到明清之际,随着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有些书院的主持者以挽救时难为已任,借书院以鼓吹民主。因此仅明代先后发生四次禁毁书院的严重事件。万历三十二年(1605),顾宪成,顾允成兄弟与高龙等攀在吴汤建立东林书院,以时政作为讲学内容,提出“纲纪世界,全要是非明白”的口号,暗示当时霄政已成为黑暗王国。许多人士前来听讲,名声震动京师。被阉党头子魏忠贤视为眼中钉,罗织“东林党人”罪名,加以诬陷。进而将各地书院一扫而光。 [/align][align=left]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有识之士纷纷觉醒。黄宗羲的父亲黄遵素遭魏忠贤杀害,使黄宗羲摆脱了“愚忠”思想的桎梏,提出反对皇权的民主思想的理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子客”。今却以“君为主,天下为客”了。“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的口号。对于 推动民主进程,起了积极作用。 [/align][align=left]
  清光绪三十一年书院被废除之后,有些著名书院成为发展到后来的大学的基础,大部分则转为早期的中学堂(后来的重点中学)。 [/align][align=left]
  启蒙教学,一般在私塾进行。除私塾外,还有义学(后来的完小)社会(后来的小学)、县学、州学、府学。  [/align][/size][/td][/tr][/table][/backcolor][/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
[ 此贴被瑶池碧落在2011-03-01 11:18重新编辑 ]
瑶池碧落

ZxID:11335430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齐小憩
小憩哥哥。哪去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3-01 0
已审
相关帖
中国古代教育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fm/r5884419_u11335430/
梅韵流芳

ZxID:11667504

等级: 小有名气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6-03-18 0
官学真厉害啊
minical

ZxID:11437787

等级: 文学之神
The river of no return~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6-03-22 0
总结很详细呢
发帖 回复